2017-08-17
1937
7
23
作者:尕玉么么哒
大家好,我叫尕玉,来自香港,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一枚专注于吃喝玩乐的大三本科生。三年前一个人扛着行李,操着一口极不标准的普通话来到了北京,时不时约上三五好友背上包说走就走。这两年算是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大三把魔爪伸向了欧洲,借着交换的契机,半年里一口气走过了26个国家,也爱上了看展。第一次发文,希望能遇上同样爱好折腾的你哦~~O(∩_∩)O~~先给客官们来dǎ点gè前guǎng菜gào嘛!①【1/毕业旅行s】(丽江-泸沽湖-大理)自驾+绿皮火车7天旅拍大放送 | 笨笨和zuo的虚度时光,累?是不存在的!http://bbs.qyer.com/thread-2919779-1.html②三人份的菲律宾【薄荷OW考证、锡基霍尔72km环岛、杜马盖地apo奇遇、宿务海鲜大餐】14天旅拍、攻略全都有!(已完结)http://bbs.qyer.com/thread-2828109-1.html③【两人份的厦门——四天三晚、多图游记、附带攻略】带爸比出游 | 哈?原来你叫Amoy(已完结)http://bbs.qyer.com/thread-2812833-1.html谢谢大家资瓷哦(*^▽^*)从前一个少女趁恋人入睡时,把他的影子轮廓画下来,这样就产生了画——黑格尔黑格尔眼中如此浪漫的绘画起源,多少能勾起人们的少女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带着耳机在博物馆或是画廊里耗上一整天,听听audioguide的解说,累了坐在房间中间的椅子上,朝向一副最爱的画,静静地发会呆。偶尔被专程来欧洲看展的英国老爷爷热心地拉住,看似十分专业地分析着画中的形体、色彩和线条的美感,私以为这想必是件佳作,可谁在意呢哈哈哈!更多时候只是单纯地,表达一下对作品的喜爱,满足最原始的视觉享受,想象着画家眼中的世界,或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态假装提升个人精神修养。习惯了交换半年的欧洲时间加之香港丰富的“夜生活”,导致一个月以来每天都凌晨6点才睡,也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是,在不知道艺术史也并不懂得欣赏画的前提下,在看展时因为喜欢偶然拍下来的作品,竟然在《西方美术史》书里又悉数看了一遍,大概这就是美的共鸣吧!!一时兴起,又扒了扒喜欢的艺术家的故事和作品,再分享一波逛博物馆的小tips,篇幅较长,大家可以挑喜欢的看。但因为大多数照片都是相机翻拍的,感兴趣的宝宝们真的特别特别推荐欧洲走起,换个角度看世界(*@ο@*) 哇~Ⅰ 古希腊建筑古风时期(公元前600-前480)正面直立状态、左脚前迈、表情生硬古典时期(公元前450-前300)写实而又理想化、探索人体结构、富有动感古希腊时期(公元前323-前31)突出个性与情感、神话生活化、体态更美希腊时期地中海气候地区的人们倾向轻装上阵,热爱运动与健康(That is why人家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人们对自由和美的向往使得希腊艺术全佳作大多是美好的肉体!!!下面分享的是卢浮宫的两大镇馆之宝,均为古希腊时期的作品:《萨莫色雷斯尼凯像》(摄于巴黎卢浮宫)尼凯是希腊神话里的胜利女神,传说她曾协助宙斯战胜泰坦巨人。雕像原屹立在萨莫色雷斯尼海边山崖之巅,迎着海风,前倾展翅欲飞,被海风吹拂的衣裙贴着身体,丰满躯体尽显动感与力量。卢浮宫中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犹如从天而降,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米罗岛维纳斯》(摄于巴黎卢浮宫)维纳斯(Venus)原是古代意大利司掌原野和园林的女神,也是罗马神话中的美与爱之女神。纪元前217年罗马人统治希腊后,两国神话传说逐渐接近和融合,认为维纳斯就是在希腊职掌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蒂(Aphrodite)。端庄的身材,丰艳的肌肤,典雅的面庞,娟美的笑容,微微扭转的站姿,还是1:3:5“黄金分割率”的身材!!完爆现在的网红小姐姐好吧!《拉奥孔》(摄于梵蒂冈美术馆)希腊神话特洛伊一战中,祭司拉奥孔(Laoccon)警告特洛伊人:"Equo ne credite, Teucri / Quidquid id est, timeo Danaos et dona ferentes"(小心带着礼物的希腊人)。这激怒了雅典娜和众神,于是派出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缠死。最终,木马被拉进城,特洛伊城也被狠狠地算计了一把全军覆没。神情的极度恐怖与痛苦,肌肉的扭曲与紧张,即便是过分的夸张也挡不住当时层层围住雕像拍照的观众们的喜爱。Ⅱ 古罗马建筑相传,拉丁姆地区亚尔巴龙加城的国王(特洛伊人的后代)努米托被他的弟弟阿穆略谋夺了王位,驱逐了努米托杀死了他的儿子,恰好只剩下一个叫西尔维亚的女儿。阿穆略害怕日后会遭到西尔维亚后代的复仇,他迫使西尔维亚充任贞女塔的女祭司,终身不得婚配。但是,故事怎么可能让大魔王得逞呢?于是,战神玛尔斯恰好爱上了西尔维亚,她恰好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罗慕路斯(Romulus)和雷慕斯(Remus)。阿穆略恰好闻讯后大怒,下令将西尔维亚和这对双胞胎处死。执刑者恰好动了恻隐之心,将这对双胞胎放在篮筐中,弃于台伯河中。当时恰好正值河水上涨,篮筐恰好被河水冲到岸边,一只母狼恰好救了他们,并恰好用乳汁养活了他们。(谷阿莫看多了n(*≧▽≦*)n)后来,一位牧人将这对孪生兄弟收留并养育成人。两兄弟长大后,杀死了暴君,为他们的母亲报了仇。兄弟俩在帕拉蒂尼山丘,即母狼哺育他们的地方,于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造了城市,命名为——罗马。罗慕路斯成为罗马第一位国王。罗马的城徽图案即是母狼哺育婴儿,原作收藏在罗马维拉尼亚博物馆里,市政厅前有复制品。(下图源于网络)古罗马斗兽场(Colosseo)古罗马的建筑大都追求宏伟的规模和牢固的结构,往往成为力量和荣誉的象征。例如罗马“网红”的代表,斗兽场一共有四层,可以同时容纳65000观众观看斗兽、角斗和戏剧。而每一场极度残酷的“死亡盛宴”中,角斗士对决中的获胜者、人兽搏斗中偶有杀死狮虎的斗士,都被当作英雄,由众人抬到离斗兽场百米左右凯旋门旁的洗血池里,洗去血污,然后骑上大马,穿过凯旋门,享受万众欢呼的殊荣,甚至当场就获得皇帝的赦免,除去战俘和奴隶的枷锁。人们嗜血的原始欲望是真的吓人!虽然我俩也只是冒着雨上去走了一圈拍了个照,史料都是后来查的。古罗马万神殿(Pantheon)设计师一定是个强迫症患者,才会设置穹顶直径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的属性,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只有1.4米。个人最喜欢殿内头顶上直径8.9米的大圆洞,这是神殿惟一的采光来源,像是“上帝之眼”,一天下来,阳光会沿着穹顶内壁转动一圈。神奇的是,雨滴落到殿内会汇聚在中间大圆区域,然后经过地下圆心处小洞洞排走保持干爽,这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下水道系统了哈哈哈。Ⅲ 中世纪艺术(Middle Ages)中世纪从西罗马帝国476年的覆亡到大约1450年止,是成就显赫的古希腊罗马与近代之间一段无比漫长黑暗的时期。艺术很大程度上成为教会支配下为神效力的工具,艺术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哥特式艺术。拜占庭艺术(Byzantine art)公元四世纪,东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庭,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由此至十五世纪,拜占庭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为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极力宣扬帝王崇拜和基督教神学,并掺杂着浓厚东方色彩。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可惜的是,6月份走进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时,占据教堂左面一大片的钢筋铁架已经在昭示着大教堂的伤痕累累。中央圆顶形的结构和内部原是金碧辉煌的装饰,象征着政教合一的精神统治的权威。而上方圣母抱子镶嵌画和四周刻有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书法圆框(当时看的一脸懵),让我总是在脑补两大宗教相遇相识相知和最终共存的“爱恨情仇”。“圣母秀娃图”(摄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拜占庭艺术主张对耶稣神性的传颂而非人性的刻画,因为当时技法与审美水平受限,以及传教目的明确,个人感觉大都色彩灿烂装饰精美但是人物的眼神却是相当的呆板。像《三博士来朝》《圣母抱圣子》这种同一题材的画,同一画家反复创作或是不同画家交叉创作的作品加起来感觉有一万副圣母全方位多层次玩出花儿来秀娃图。罗马式艺术约在十世纪晚期,一种综合近东艺术(“蛮族艺术”)、古罗马艺术与拜占庭艺术等多种风格的罗马式艺术悄然而起,并一直延续到十二世纪,那是中世纪非写实性风格的一个高峰。比萨大教堂建筑群想必大家去比萨时大都是在斜塔周围各种“推塔”“塔咚”“踢塔”“亲塔”愉快地亲昵合影吧!其实斜塔只是教堂的钟楼,而整个比萨大教堂建筑群则是罗马式建筑的最佳样本,尤其是拱卷式用于支撑圆顶的骨架结构。总体来说,罗马式建筑追求细节统一,大都呈现为圆形拱顶、厚实石壁、粗大角柱、窄小窗户和水平线条。除此以外,像君士坦丁凯旋门和图拉真记功柱这种完全是中看不中用,没有一丢丢实用性,只是帝王狂拽酷炫想要秀伟业的精神类艺术品,也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罗马式雕塑绘画。哥特式艺术十二世纪,一种原始野蛮地把塔尖直指天穹,将雕塑装饰推到极致的教堂在巴黎出现,高阔的天顶,轻盈修长的立柱,在阳光照耀下往内投射圣光的彩色玻璃花窗,给信徒以神秘壮丽,宛若置身天堂与上帝对话的梦幻感。巴黎圣母院"它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雨果彩色玻璃花窗(摄于布拉格城堡大教堂)色彩缤纷的玻璃画大多是圣经故事哇!!米兰大教堂(图片源于网络)可怕的是,作为米兰唯一的大景点(那个上学天天路过贼mini的Naviglio Grande我就不说了),Duomo真的是24/7全是人!!呆了半年都没排队上顶是想给下次再来米兰立个flag。Ⅳ 文艺复兴十四世纪,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改变了以往在教会精神枷锁下对现实的悲观绝望,决定把握当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时不时思考人生。正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家发现了“人”与自然的重要性,对人性的心仪和赞美传统时也回到了升扬人的艺术上。佛罗伦萨画派乔托(Giotto di Bondone)一直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即便他缺乏解剖和透视的知识,但对人情感的理解和人生价值的判断让他成功通过控制远近景人物大小、动作视线和对角线营造出绘画的立体感。《哀悼基督》【并没机会看到这幅/(ㄒoㄒ)/~~】(图片源于网络 真迹位于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那礼拜堂)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经常受雇于富甲一方的美第奇家族,画风典雅秀美而细腻动人,而大量采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地画全裸的人物,调和古典观念和基督教思想的世俗精神更是让他成为文艺复兴一枚划时代的巨星。【特别喜欢的一枚艺术家】《维纳斯的诞生》(摄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美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正准备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花朵渲染了诗的意境,维纳斯站在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优美的曲线造型,淡淡的忧郁以及她娇柔无力的体态,显得维纳斯来到这个世界,似乎并无热情,甚至带有一种惆怅和不安。这也许是画家出身工匠之家而又是美第奇家族宠儿风光无限的矛盾心理的反映。《春》(摄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在维纳斯花园里,天空无一丝云彩,树木繁茂,维纳斯满面春风,容光焕发,她正在指导着春的进程。森林边,三女神沐浴在阳光下,翩翩起舞。从右到左分别象征“华美”“贤淑”“欢悦”,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画的右边,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自左向右),她们象征着“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自然季节即将到来。维纳斯的头顶上空是飞翔着的美神维纳斯的儿子丘比特,他正弯弓搭箭,准备向美惠三女神中一位瞄准射击。美惠女神是维纳斯的伴从,她们载歌载舞,但为时不长,丘比特的箭将穿透她们的心。维纳斯领地上的武装守护神——信使之神赫尔墨斯正挡住天上的云朵,不让它飘过来骚扰春的宁静,他是报春的使者。波提切利肯定人的价值,赶走了长期笼罩禁锢在人民心头的神学阴云,还给了人类一个明媚的春天。《帕拉斯(雅典娜)和肯陶洛斯》(摄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宙斯劫夺欧罗巴来到克里特岛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弥诺斯,成了克里特王,他娶了帕西淮为妻,不安分的帕西淮和一头公牛偷情生下一个人牛各半的怪物肯陶洛斯,后被关进迷宫以避丑闻,弥洛斯令战败国雅典每七年要向克里特进贡七对童男女供肯陶洛斯吃掉,这幅画就是描绘帕拉斯捉拿肯陶洛斯情景。很喜欢的一幅强势入镜哈哈哈哈!文艺复兴三杰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不是个画家,他是个天才,只是刚好放飞自我画了几幅画然后被全世界粉而已嘛!总结一下他的发明和发现哦,惯性原理、密码筒、机器人、机动车、乐器、闹钟、自行车、照相机、温度计、烤肉机、纺织机、起重机、挖掘机、解剖……达·芬奇曾有过无数的发明设计,而这些发明设计在当时如果发表足足可以让我们的世界科学文明进程提前100年。额...不会倒腾密码的工程师不是一枚好医生?《蒙娜丽莎(Mona Lisa)》(摄于巴黎卢浮宫)这幅不多介绍,堵在画前面那叫一个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可是冒着生命危险跑左跑右在第一排全方位盯着那个眼睛使劲看了半小时。这位蜜汁微笑的宝,你是不是都在看着我嘛?《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真迹在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还有一幅他俩接吻的画自行google哇)。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天使报喜(Annunciation)》(摄于乌菲兹美术馆)天使向圣母玛利亚告知她将受圣灵感孕而即将生下耶稣,达芬奇同样运用了他擅长的透视法,人物造型优雅而细腻。拉斐尔(Raffaello Santi) 多么美好的一个少年,怎么就37岁就去世了呢/(ㄒoㄒ)/~~ 他笔下的圣母和总是特别温情贤淑。《雅典学院》(摄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拉斐尔将西方文明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集中在同个空间,古希腊、古罗马和作者所在时代意大利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表现自身笃信人类智慧和谐,并赞美西方文明(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的智慧结晶。中间白胡子的柏拉图右手指天暗示他关于哲学的抽象理论,身旁亚里士多德手势朝下透露着对现实的兴趣,脑补一下对话里是不是应该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哈哈哈。《圣母玛利亚的订婚》(局部)(摄于米兰布雷拉画廊)这是一个很浪漫的求婚故事: 教堂前的草地上,玛利亚一侧是一群少女,约瑟的侧是一些求婚者。祭司事先说:“凡求婚者手上的树枝开花的,就是玛利亚的丈夫。”约瑟手持开了花的树枝,右侧一个男子发现自己的求婚已告失望,便把树枝搁腿上折断了。《草地上的圣母》(源于网络,真迹收藏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这时候,圣母温和得像是世俗里任何一位洋溢着幸福的母亲。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一生开挂,在别人还只会爬树打鸟成天发呆的年纪,他就已经完成了众多不巧名作,16岁雕刻出精美而意义深刻的浮雕《战斗》,21岁雕刻出惊世骇俗的作品《酒神》,23岁为圣彼得教堂雕刻《哀悼基督》,26岁制作出举世闻名的雕塑《大卫》,由此名盖欧洲,他的粉丝从教皇排到国王,以及脾气暴躁,任性起来谁都骂。在30多岁时,接到一个订单,甲方是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内容是完成西斯廷小礼拜堂的天顶画。据说他年轻时候就享有盛名,常常遭人妒忌,还被人打坏了鼻子,所以一直对自己的容貌很自卑。《创世纪》(图片源于网络,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有幸适逢米开朗基罗时代”——拉斐尔观后感面积是 14×38.5m,中部由九个叙事情节组成,以圣经《创世记》为主线,分别为 “分开光暗”“划分水陆”“创造日月”“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挪亚祭献”“洪水汜滥”和“挪亚醉酒”。一个人搬个梯子爬到21米高的天顶上一呆就是4年。《创造亚当》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一与多、灵与肉的视觉照应,创世的记载集中到了这一时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亚当唤醒,理性就成了人类意识不停运转的"机器"。米开朗琪罗任性小趣事:1975年,一位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犹太医生马世博哥(Dr. Frank Mershberger)在西斯廷教堂观看天顶画《创造亚当》时,意外发现上帝的衣裙不论是外轮廓还是褶皱肌理,都酷似人类大脑的剖面图。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那个时代,教会是严禁人体解剖的,而米开朗基罗却把大脑公然画在了教堂的天顶上,甚至还画在了上帝的身上,如此任性真是史无前例滴。不同领域艺术的碰撞!!!《哀悼基督》(摄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圣母被刻画成一个年轻、貌美、恬静、典雅的少妇,她默默地俯视着死去的儿子,沉思、哀悼,耶稣静静地躺在圣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生与死、痛苦与慈爱的情感和谐,满满的人文主义精神。《大卫》(左摄于梵蒂冈博物馆)像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重量达5.46吨。大卫像一共有三个,真迹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门口,另外两个等大复制品分别在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广场(看日落敲击美!)和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首先科普一下下大卫的人设: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或是举在手中(如左图)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威尼斯画派十六世纪早期,自由航运贸易的发展使得威尼斯不仅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银行BANCO,还成为一座通晓数国语言的商人之城,难民之城和机会主义者之城,充满了非同寻常的自由洪流。富人们挖掘着有前途的年轻艺术家,建立起西方最早的世俗美学,性享乐主义也盛极一时。【Tips: 银行一词最早见于意大利语“BANCO”,意为椅子,因为过去在意大利的港口城市,货币兑换商是坐在这种长凳子上为来来往往的商人进行钱币兑换的】提香(Tiziano Vecellio)大胆自由,奔放而富有创新,喜欢超自然的神性——人体美,在那个时代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兼工肖像、风景及神话、宗教主题绘画。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满足那些高高在上的公爵、贪污的教皇和掌权的统治者心中的空虚和欲望而画,刺激了他们的感官,又提供了满足感。《乌比诺的维纳斯》(摄于乌菲兹美术馆)提香将维纳斯置于一间贵族的居室(世俗化1)中,似乎成了居室的主人,画中维纳斯直视着观众,对自己的裸体漠不关心。她的右手持有一束玫瑰花,而她的左手遮盖了私处,挑逗地放在中央。她的卧榻旁边有一只小犬相伴,而小狗常作为“忠贞”的象征。内室有一位侍女为浴后休憩的女主人备衣”。据说提香本人四处留情,经常给妓女和情妇们画裸体画,可以说,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位名叫Venus的性感“妇女”(世俗化2),而不是女神。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擅长描绘节庆般的快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场景。《伽拿婚礼》(摄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耶稣和十二门徒在参加奢华婚宴哈哈哈哈哈,这么挑战宗教传统的权威天天去宗教法庭受审难怪红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教会:“彼得在干嘛?”委罗内塞:“他在等着分羊排呢!!!”尼德兰画派科普小知识:尼德兰就是Netherlands的直译,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有两个艺术繁荣的主要地区,一个是意大利,另一个是尼德兰。它们的艺术,南北辉映,各有特色。当时尼德兰的造型艺术,主要是绘画,不仅分别给予法国和德国以影响,而且也受到意大利艺术家的重视。尼德兰,即现今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一带,这一带地区是莱因河、马斯河和些耳德河流经入海之地,地势低洼,水道纵横,海路和内河交通便利,自中世纪以来就是西北欧重要的贸易运输的枢纽。随着城市的兴起,商业和各种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末期,作为当时北欧最繁荣的地区的尼德兰,就成为继意大利之后,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地方,尼德兰的文艺复兴就是在这一先决条件下,以繁荣的城市为中心展开的。博斯(Hieronymus Bosch)富有想象力的画作充满了荒唐的形式和怪异的象征主义。他是个悲观论者,描绘人性在邪恶诱惑前的诸种弱点—田园式风景反衬梦魇般的场景。画风异常诡异超现实,但是超级喜欢他的恶搞讽刺。《七宗罪》(源于网络,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这幅画描绘了天主教教义中的七宗死罪:Gula暴食,Accidia怠惰,Ira忿怒,Invidia嫉妒,Superbia虚荣,Avaricia贪婪和Luxuria纵欲;以及四个场景:地狱“对于犯这七宗死罪者的惩罚”,死亡“天使和恶魔评估死者的灵魂”,天堂“得道升天者的荣耀”以及最后的审判。画面的中心是基督形象,与周围圆形排列的七宗罪图案构成一个瞳孔的形状,围绕着基督的是一行拉丁语“Cave Cave Deus Videt 小心啊,小心啊,神在看”。《人间乐园三联画》(同上)这是一幅教堂的三联祭坛画,从左至右分别描述了天堂、人间和地狱的场景 。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失去上帝恩宠前的家园,人类放纵情欲的行为以及声色放纵后遭受的永恒惩罚(无敌建议看大型原作的每一个细节,各种形象简直细思极恐)天堂部分相对清晰,画面的主体是中部的上帝、亚当和夏娃。从他们的表现看来这应该是在描绘亚当与夏娃的初会:亚当正从沉睡中醒来,发现上帝牵着夏娃站在他面前,祝福他们的结合。唯一接近人性的是一只在池塘里看书的鱼精,大家可以找找看。人间简直就是嗑了药的派对现场。每一个角落都塞满了寻欢作乐的裸男裸女。这部分的关键词只有两个:裸体与性行为。画面的角角落落充满了各种形态的性暗示,人与人、人与动物、互相偷窥、彼此抚摸、集体享乐…… 艺术史学家罗里达迪克森总结得很好,它“充分展示了成人的性好奇心”。相比天堂的幽静寂寥,人间的杂乱喜悦,地狱就是带着让人颤抖的力量来震慑心灵的。关键词也很简单:折磨与惊恐。地狱中的所有人类都在遭受折磨,他们被刺穿、被侮辱、被倒吊,博斯尽情驰骋着他充满恶意的想象力,本着怎么恐怖怎么来、怎么吓人怎么画的原则打造了这个无双地狱。当它合起来的时候,外部是一幅以灰色浮雕式装饰画描绘的混沌中的地球。整幅画面没有什么色彩,一是为了体现这是创世之初,上帝还未造出花花世界;二则是为了创造一个更戏剧化的开幅效果 —— 大弥撒时随着庄严的音乐,祭坛画会被缓缓打开在众人面前,外部灰暗更凸显内部画作的精致鲜艳。Ⅴ 巴洛克(Baroque)十六世纪末,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出现,巴洛克艺术是一种复杂、奢侈与浮夸的艺术,绘画画风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对比变化,富有戏剧性,宗教题材气息浓厚,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这个时期的艺术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极力强调运动,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科普小知识: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圆、不规则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而在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在法语中,“Baroque”成为形容词,有“俗丽凌乱”之意,一开始被古典主义者认为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而带贬义。体现于建筑、绘画、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是个神奇的存在,从初到罗马,「衣不蔽体,极度贫困……居无定所,缺吃少穿……身无分文」,到声名鹊起但很任性,「他干两周的活儿就能跨剑大摇大摆逛一两个月,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总是准备争吵打斗,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狈之极」,再到争斗之间杀死了人一生被追杀然后又在争斗再逃亡,就很作。但他明暗对比的画法开启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巴洛克的戏剧画风,个个追求“卡拉瓦乔同款”,这么一个搞事精也就成为了“巴洛克之父”。【无意扒到卡拉瓦乔和巴格里奥内的撕逼趣事特好玩,友情附个link:http://news.99ys.com/news/2015/0307/10_190099_1.shtml】《美杜莎》(摄于乌菲兹美术馆)传说美杜莎的悲剧源于她太美,海神波塞冬被她的美丽所吸引,在雅典娜的神殿中将她强奸(神就是特任性),雅典娜愤怒之下将她的头发变成毒蛇,并施加“望之便成石像”的诅咒。不忿的雅典娜还指点帕尔修斯借助盾牌上的反光,而避免石化将美杜莎斩首。她的头颅被割下后成为雅典娜的盾牌装饰,从此赋予雅典娜石化敌人的功能(女人的妒忌心呀)。(摄于伊斯坦布尔地下水宫)不知道为什么是倒着的,就觉得地下水宫阴森恐怖。《微醺的酒神巴克斯》(摄于乌菲兹美术馆)少年丰满、甜美、卷曲的头发散落在前额。曲线优美的手拨弄著琴弦,庸懒的眼神透露著一股堕落和逸乐的气息,装饰性的花与花果、酒瓶,显示出世俗的眼光。少年面前的水果成熟到腐烂,纵乐的悲哀哇!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对艺术的格言:“一个艺术家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奋,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贝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勃勃的生气、戏剧性的动感、强烈的对比效果异常出色。《四条河喷泉》(源于网络,真迹在罗马的那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 Rome))一大块空心岩石上方坚立一个古代埃及的方尖碑,岩石顶上有4个大理石老人像,象征著17世纪的世界四大江河,即欧洲的多瑙河、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和美洲的拉布拉他河。方尖塔顶端有教宗的盾形纹章和衔棕栏枝的鸽子(教宗英诺森十世的家徽)。象征人类征服的四条大河,方尖碑象征天主教对世界的征服,预示着罗马教廷已经恢复而且生气勃勃,它以上帝名义统治全世界。尽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贝尼尼的喷泉乃是他最出色的永久性作品。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的广场回廊(摄于教堂顶观赏台)跟你们说,那个圆环就是意大利和梵蒂冈的国界,是不是一不小心就走出了国门!!!委拉斯凯兹(Velazquez)他的绘画反映社会生活时既不颂扬也不谴责。在许多描绘社会底层大众的画面上,既不是赞美贫穷的圣洁,也不是对贫穷的鄙视,他的画对社会的启示意义很少,他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和革命家。而且他是只限于再现现实的艺术家,他所理解的现实主义是:只把自己看到的如实地描绘在画布上罢了。BTW,他是为了追小姐姐然后在小姐姐家当学生(她爸爸是个画家),然后一路被教导鼓励提拔扶摇直上的。《宫娥》(Las Meninas)(图片源于普拉多博物馆官网)委拉斯凯兹从生活的情趣出发来描写宫廷中的日常生活,但是生活在宫廷里的人们并不快乐,他们受着枯燥礼仪的拘束,连高贵的小公主也是这样,她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必须保持仪态地摆出一副矜持的姿势。画家打破宫廷肖像固有的原则,并没有像传统绘画那样把国王夫妇摆在画面的中心,而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这样的构图是很大胆的,多少有一点随意性,这是宫廷肖像画的一种改革,画面上的人物不再是呆板地排列在一起,而是尽量处在自然的状态之中,从门及侧面窗子射进来的自然光运用得很出色,光线均匀地散布在室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说景色美如画,可看着这种有剧情的肖像画总是觉得像人物摄影一样"有血有肉",却比照片来得更传神,因为少了几分镜头恐惧症的痕迹。《宫娥的变体》(摄于巴塞罗那毕加索美术馆)毕加索有一个临摹古典大师作品的爱好,比如说76岁的时候一口气临摹了58幅不同风格的《宫娥变体》,就觉得很好玩。以上是尤其喜欢的两幅哈哈哈哈哈哈。再来看几幅网上找的被玩坏了的《宫娥》《毕加索的宫娥》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临摹《宫娥也就算了》,这是临摹毕加索的《 宫娥的变体》的变体,感觉可以叫《宫娥的变体的变体》哈哈哈。狗狗变成了毕加索《濒死的牛》里的牛,画家变成了毕加索,后面墙壁的作品是毕加索的画。达利的《宫娥》,达利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看过他的展后面会有介绍。这画有没有一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既视感。又是超级喜欢的一幅达利的作品,所有人物都简化成数字,但是就是感觉特别对眼,有点意思。变体画还不够,这还有一个摄影师在搞事情,彼得·威金(Joel Peter Witkin)科普小知识:Joel Peter Witkin(彼得·威金)从小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他自述在6岁时目睹过一场车祸,被碾的小女孩的头颅滚到他的脚边,这个童年经验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探索暴力、痛苦、死亡,指向畸形人和人类的病态。是一位爱好记录死亡的美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阿拉克涅的寓言》(源于普拉多博物馆官网)利比亚的侍女阿拉克涅,工于纺织,她向“智慧和美丽并重”的女神雅典娜发起挑战,并在竞赛中战胜了雅典娜,女神又嫉又恨,一怒之下,将阿拉克涅变为蜘蛛。前景左侧的老妇人,就是雅典娜的化身,预示她在竞赛中会失败;而后景举起手的人像是雅典娜在施展魔法。 前景与后景隐喻现实与神话、工艺与美术。《酒神巴克斯的宴会》(摄于普拉多美术馆)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尤其喜欢圆润丰满的肉体,成熟的画风、异常丰富的色彩、充满动感的构图、既迎合了天主教廷反改革的口味,也满足了欧洲的王公大臣们的英雄主义情结的需要。《爱之园》(源于网络,原作藏于普拉多博物馆)作品画于53岁的鲁本斯与16岁的第二任妻子海伦·富尔曼结婚不久,是他画给自己欣赏的,像是一枚沉浸在爱情中甜蜜无限的男人的自述。画中所有女生都是金发高鼻梁美女,大概是妻子和她的姐妹,穿的华丽衣服是法国刚刚流行而的款式(巴洛克风格裙子),年岁已高的鲁本斯却把自己画得依然青春洋溢,感觉那是相当美好。《美惠三女神》(摄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都说了,喜欢圆润丰满的...肉体。三女神介绍见《春》。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极具戏剧性。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大家可以查查摄影中的“伦勃朗光线”。无奈他对最内在情感世界的发掘以及对清规戒律的抛弃反而带给他穷困潦倒的一生。《伦勃朗自画像》(摄于卢浮宫)这孩子画起自画像来,像小姐姐们自拍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从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加上穷困潦倒变卖的,绝对有100多幅。《夜巡》(摄于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谁能想到就是这幅举世闻名的画,使得伦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一开始以为这描述的是一个即将迎战的气势汹汹的军队,后来发现真相以后真的哭笑不得。事情发生在1642年,伦勃朗36岁。那年有16个保安射手凑钱请伦勃朗画群像,伦勃朗觉得要把这么多人安排在一幅画中非常困难,只能设计一个场景。按照他们的身份,伦勃朗设计的情景是:似乎接到了报警,他们准备出发去查看,队长在交代任务,有人在擦枪筒,有人在扛旗帜,周围又有一群孩子在看热闹。在当时,这幅画遇上了真正的麻烦。那十六个保安射手认为没有把他们的地位摆平均,明暗、大小都不同,不仅拒绝接受,还要上诉法庭,闹得纷纷扬扬。整个城市都在嘲笑伦勃朗,他落得无人买画的绝境,贫困余生,“像乞丐般下葬”。直到他去世后的一百年,阿姆斯特丹的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波兰的一些著名画家,自称接受了伦勃朗的艺术濡养。Ⅵ 洛可可十八世纪,即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宏大而华丽的艺术风格渐渐变得轻盈精致和富有装饰性。画中人不再是神、圣人或骑士,而是宫廷的朝臣、贵族等,描述上流社会男女享乐生活,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一些画像体现当时的美学开始脱离宗教、国家等思想方向;不再表现人物的端庄神圣,开始表现得有点不纯洁和不道德。洛可可的风景画是田园诗式的,多数描写贵族男男女女在悠闲地游山玩水。布歇(Francois Boucher)目空一切,瞧不起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成就,他狂称:“米开朗基罗奇形怪状,拉斐尔死死板板,卡拉瓦乔漆黑一团。”他只对17世纪牧歌情调的艺术感兴趣。当他走进王宫时发现贵族男女并不喜欢上帝而更宠爱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于是布歇竭力去迎合他们,不厌其烦地用画笔去描绘战神马尔斯与爱神维纳斯调情,赫拉克勒斯与翁法勒的拥抱,以及女神出浴、美人化妆之类的题材。看了一下画集发现表达异!常!黄!暴!可查《丽达与天鹅》、《海克力斯与欧菲儿》。《出浴的狄安娜》(摄于巴黎卢浮宫)狄安娜是希腊古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画中描绘着狄安娜刚刚狩猎归来,洗浴完毕做在山坡上,草地上放着箭壶和狩来的猎物,猎狗在饮水。女性的肉体被明丽的色彩和精致的笔触作了细腻的描绘。从而把神话中的女神纳入了世俗的审美享受中。大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狄德罗指责布歇这类作品是对贵族低劣趣味的迎合,最多不过是“艳丽无比的木偶”。拉图尔(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 法国洛可可派男肖像画家,著名的画作人物有: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伏尔泰。《蓬巴杜夫人》(摄于巴黎卢浮宫)蓬巴杜夫人是一位在十八世纪的政治、艺术、文化界举足轻重的罕见女性,她曾经是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随后成为他的挚友。美貌与智慧并重,擅长自编自导自演,还能操纵政务那种哦!提埃坡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圣母无原罪怀胎》(摄于巴黎卢浮宫)圣母玛利亚出现在地球和新月之上,脚踏象征原罪的大毒蛇,头上出现圣灵鸽。玛利亚被天使和一些她的特有物件(包括一枝百合花、棕榈枝、喷泉和镜子)所围绕。这个场景展现了圣母玛利亚惯常的怀孕姿态,不受原罪的破坏。Ⅶ 新古典主义西欧十八世纪晚期,“天赋人权”的启蒙运动,庞贝城的发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出现寻求规范和标准的倾向。认为艺术必须追求形式经营(秩序、平静、和谐、理想化以及理性等法则)。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大卫(Jacques-Louis David)《贺拉斯兄弟的宣誓》(摄于巴黎卢浮宫)正值法国大革命的前夕,这幅画宣扬英雄主义和刚毅果敢精神,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画面正是表现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誓“不胜利归来,就战死疆场”的场面,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母亲担心出征凶多吉少而心痛如割,妻子搂着孩子泣不成声,最右侧的一个姊妹,由于她是作战对方的未婚妻,心乱如麻,因为不论胜负,她都将失去自己的亲人。妇女的哭泣与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了祖国,必须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在这悲壮的戏剧场面上得到了充分的揭示。《拿破仑加冕礼》(摄于巴黎卢浮宫)这是大卫对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加冕礼仪式的真实记录。身着华丽服饰的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夺过小王冠给皇后带上,教皇全然不知道自己被利用表示一脸懵。整个画面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都按身份进行精神描绘,构图宏大,场面壮观,还为了讨好拿破仑华丽丽地作假。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画风吸收了15世纪意大利绘画、古希腊陶器装饰绘画等遗风,画法工致,重视线条造型,尤其擅长肖像画。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着色柔和平滑,充满了感性的细腻之感。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尤其突出地体现他的表现人体美的一系列绘画作品中。《大宫女》(摄于巴黎卢浮宫)这幅作品色调优美别致,充满了浓厚的装饰性和新奇的异国情调,画中的女人优美妩媚,阴柔娇弱。有人说画中宫女没有骨头、没有肌肉、没有生命也没有信仰。但正由于这种绘画表现,才充分显示出宫廷女性的柔媚特点。《泉》(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少女纯洁、恬静而富有诗意,但是优美扭曲的姿势跟本应沉重的水瓶又显得画面不太真实,“我们可能会对这些形象所展示出来的创造性完全意识不到,因为它全面地再现了生活”,也许这就是被这幅画莫名吸引而驻足的原因吧!这个真迹真的美得不像话!!!《土耳其浴室》(摄于巴黎卢浮宫)Ⅷ 浪漫主义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得艺术家们更加接纳和追求“不合常规的”事物,浪漫主义画派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夸张的创造力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对世界步伐拥有独到的见解,追求想象与激情,因为耳聋,戈雅对嘴特别敏感,极具反映人物内心的洞察力。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裸体的玛哈》《着衣的玛哈》(摄于普拉多博物馆)"maja"指艳丽的女子,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十八世纪的西班牙,禁欲主义的幽灵徘徊着,在戈雅的前辈委拉斯凯兹的画中,有一幅《镜像的维纳斯》,是一个裸体的背影,而且是在皇帝特许下画的,其余多是着衣的人物作品。戈雅画裸体的玛哈真的十分大胆,不仅有生命危险,还有情色纠纷,戈雅所绘的美丽女子,让他神魂颠倒,那感觉有点象达·芬奇,但戈雅没达·芬奇那么狡猾,或者说没那么聪明,画完交给客户之后,失魂的他回来又凭记忆再画一幅,被那妹子的男人知道了,想找到他准备决斗,得到信的戈雅飞快地画了《着衣的妹子》,那美丽妹子的男人一看是着衣的,就没再找戈雅的麻烦了,这事就平息下来。《1808年5月3日:枪决马德里的保卫者》(摄于普拉多博物馆)绝望而又无奈的民众,叙述的紧张,人物或夸张,或变形;军队和士兵,形成严整的一方。军帽、军服、背包、军靴、刺刀、枪,统一在抽象、坚定、有秩序的形里。光从地上的灯笼里直射在被害者的白衬衫上,形成画面最强烈的视线中心。死者和将死的人们形成另一方,或委顿在地,如没有形状和生命的肉块;或掩面不能面对这最后的恐惧,或只有张臂这最后的生理反应。把有力者的严整与弱者的不规整形相对比,通过视觉图式来增强两方强弱的反差,在埃及和巴比伦的古代浮雕中也有类似的例子。然而,《5月3日》的主角是被夺去生命的人们。他们的苦难形成了一个不可撤销的控诉,既瞬间,又永恒。《萨图恩吞噬他的儿子》(摄于普拉多博物馆)在罗马神话中,农神Saturnus得到预言,说自己的一个儿子将来会把自己推翻,就像他早先推翻自己的父亲(天穹之神Caelus)一样。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的孩子只要一生出来,萨图恩就会把他们吃下去。宙斯在母亲的计谋下躲过一劫,最终也推翻了他。巨人与弱小的强烈反差,紧张而恐惧手指陷进儿子的后背,眼神流露出无比不得疯狂与恐惧。席里柯(Theodore Gericault)重视绘画中的创新,喜欢描绘宏伟、壮阔的场面。从青年时代起他对马和赛马很感兴趣,常用速写出色地抓住马在运动中的姿态。但不幸的是,在英国,籍里柯由于一次意外坠马而英年早逝。他的艺术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梅杜莎之筏》(摄于巴黎卢浮宫)1816年7月,载有400余人的梅杜萨号,因政府任用对航海一窍不通的贵族为船长而触礁,船长和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被撇下的150名乘客、水手在临时搭制的木筏上飘流13天,获救时仅15人。作品定格众人看到远方救生船激动不已的场景。为了完善作品细节,席里柯与两名生还者进行了交谈,还到停尸房研究尸体。他着迷般钻研事故的细节,画了无数草稿。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色调阴森沉郁,悲剧力量震撼人心。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记录人物的姿态与细节,研究补色,对异域的光线和色彩兴趣浓厚,在他心中,“人必须勇敢面对极端事物,唯有勇气,非常的勇气,才能成就美感”。艺术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在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方面,除去伦勃朗外,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在表达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除鲁本斯外,很少人达到他那样动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东西变成艺术形象上,除米开朗琪罗外,没有人具有他那样的才能。”《自由领导人民》(摄于巴黎卢浮宫)《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法国正处在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为了增强皇权,宣布解散议会,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图中那位青年姑娘(象征自由的女神),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召唤着群众们勇往直前。她旁边一位群众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还可以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期待着自由的来临,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Ⅸ 写实主义十九世纪,受到英国工业革命影响,艺术家不仅描绘全景般的社会现实,同时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批评家登上了艺术历史的舞台,艺术不再局限于学院派的历史性画面或者浪漫派的理想之中,在直面现实或者贴近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美的本身。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拾穗者》(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法国农村的生活本身画面质朴而崇高、宁静而又饱满,展示画家心目中“真正的人物和伟大的美”。《晚祷》(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以微不足道的东西来表现崇高”库尔贝(Gustave Courbet)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我不会去画天使,因为,我从来就没见过天使”。《画室》(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画家自称此画为“概括了我7年艺术和道德生活的真实的寓喻”。关于这幅画的内容,画家本人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作了解释:“(在《画室》中)我在中间作画。右边是我的同道,我的朋友、工人们、热爱世界和热爱艺术的人们。左边是另一个世界,日常生活的世界,人民、忧愁、贫困、财富,以及那些损害他们的人,还有生活在死亡边缘的人们。”画中的人物和道具都有一定的寓喻,例如,画架后面的石膏像,是对僵化了的学院艺术的讽喻。Ⅹ 印象主义1874年被一排斥在官方沙龙展外的画家首次举行独立画展,以此与法国美术学院的官方沙龙相抗衡,后者一再拒绝展出他们的大部分作品。独立画展中包括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现藏巴黎马摩坦博物馆〔Musee Marmottan〕),当初人们就用“印象派”这一名称讥笑这批画家。印象派画家强调光线和色彩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倾向户外作画,题材本身不再是最重要的关注对象,社会含义减少,更在乎光学视觉的效果。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画家笔下出现那个时代才会有的事物和景象(像小火车),日本版画和摄影的发展也留下了痕迹。马奈(édouard Manet)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凡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草地上的午餐》(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直接表现尘世环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申明一下下,在马奈之前裸的全都是女神(像花神呀、维纳斯呀),再进步也就是把引女神世俗化,画得比较像世俗女子。但是这么一个赤裸裸的真实女人坐在草坪上面对着两个绅士在当时的社会中简直就是逆天的。马奈在画法上也对传统绘画进行大胆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近乎平涂的概括的色块。画上那个裸体女子是马奈从街上领回的一个妓女,长期为画家充当模特儿。画家让她在这幅画中表现裸体坐在林中溪边的草地上,与两个穿衣绅士(费迪南和马奈的兄弟-欧仁.马奈)作伴;左侧前景有一只翻倒的篮子,食物滚出篮外,又在后景的湖池边,添画了一个只穿衬衣的女人(也放弃了文艺复兴之后的那个透视法),俯身站在水里。这是一种精心安排的“野餐”,是画家为寻求色彩对比的大胆试验。这一构图惹恼了绘画界的许多头面人物。《伯热尔大街丛林酒吧》(源于网络)身边去过巴黎的女生大都表示特别喜欢这场“流动的盛宴”,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是高口课上Dr. Dillon给我们布置的期末pre的选题,当时就给自己立了个flag,要去画中的那个地方看看,看看那个纸醉金迷的城市。想象镜子映像里,醉生梦死、自我欺骗的巴黎夜生活。莫奈(Claude Monet) 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只剩下光和影的色彩描绘。《睡莲系列》(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莫奈常常可以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他可以就同一处场景画出十几幅作品。他晚年告别喧嚣,在吉维尼建了一个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在此后的27年里,他总共画过181幅明确题为《睡莲》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和“睡莲”意象相关的画,比如《睡莲池塘》、《柳下的睡莲》或《日本桥》等,加起来总共有242幅。《伦敦国会大厦》(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花园中的女性》(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重要的不是主题,而是画家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莫奈《鲁昂大教堂系列》(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为了表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天气、光线下的不同表象,莫奈对着鲁昂大教堂画了30多幅油画。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阿称赞他“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用一生的热情描绘女人、孩子、大自然……在他的画笔下,女性丰满妩媚、娇丽动人;孩童天真纯洁,令人无限怜爱。阳光、空气、水、鲜花、树木、原野、庭院……光彩溢目,充满律动感,令人向往。他一生都不富足,甚至很多时候是贫困的,加上病痛的折磨,但他的作品却总是甜美与明丽的。“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特别喜欢他和莉丝(初恋)、阿林(老婆)的爱情故事,两个人腻在枫丹白露林或是塞纳河边,她摆pose他拿着画笔,能有让人觉得更幸福的生活咩~~介绍一下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皮埃尔·雷诺阿(Pierre Renoir),是法国著名的喜剧演员,出演一些电影和话剧。二儿子让·雷诺阿(Jean Renoir),是人们所熟知的导演,导演过《幻灭》《游戏的规则》《大幻影》。最小的儿子是克劳德·雷诺阿(Claude Renoir),克劳德是正式的继承人,继承了他父亲所有的遗产,同时是一位陶艺家。嗯,全家都是艺术家...《浴女》(摄于巴黎橘园美术馆)雷诺阿擅长人体描述,他原话:“尤其喜欢年轻女子的皮肤,粉嫩而又健康的感觉”,户外记录日光下的裸体形象,研究不同的光在人体肌肤上的巧妙效果,异常梦幻。德加(Edgar Degas) 是一个一生与芭蕾舞女死磕的艺术家。他希望能画出空间感 ,画出从最意外的角度去看立体形状的印象,因此,他喜欢从芭蕾舞剧中选取题材。观看排练时,德加有机会从各个方面看到最富有变化的躯体姿势。从舞台上面向下看时,他能看到少女们在跳舞或休息,而且能研究复杂的短缩和舞台照明在人体造型中的效果。他像是一枚寄居在芭蕾舞剧场的摄影师,用画笔记录着每一个舞动的细节。《14岁芭蕾舞者》(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一位少女舞者,穿着塔勒坦布芭蕾短裙,头发用缎带扎起,手放在背后,伸长脖子,仰起头,以一种傲视的姿态站立着。德加没有去雕塑十四岁少女的梦幻和清纯,也没有去刻画她的朝气和青春,他抓住的是少女舞者在排练时内心瞬间的性格流露。在德加心中,雕塑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对生活的揭示。这个表情不屑一顾的女孩是入戏者的外观,是作为芭蕾者面对生活的姿态,也是雕塑家自己。这是一件彩色蜂蜡雕塑作品,雕塑用到了真正的毛发,女孩的芭蕾舞衣和舞鞋也是布做的。《光与色之舞》(源于网络)俯视,主角与配角们的色彩反差,毫无矫揉造作和人为摆布的痕迹,这是抓拍,这也是一场真正的表演。《舞蹈教室》(源于网络)“Art is not what you see, but what you make others to see”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哇!!!敲击无敌想去看!!!摩里索(Berthe Morisot)擅长描述女性与儿童,对宁静家庭生活的叙述,清新而又灿烂。《摇篮》(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Ⅺ 后印象主义十九世纪末,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地追求光色,觉得印象主义是在太接近自然主义了,于是觉得作品要抒发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决定彻底放飞自我,更加强调内在的心灵世界的表现。塞尚(Paul Cézanne)“虽具色彩画家的气质,却不幸滥用颜色”,可以说他在艺术界中是不幸中的万幸,歪打正着打开了现代艺术的大门。用粑粑的话说就是“从他开始,苹果可以使蓝色的,橙子不再是橙色的”。塞尚之所以无法用画笔客观地塑造物象,完全是由于他本能地受制于自己主观对物象的认知,如同大多数儿童或初学绘画者所表现的那样,而这恰恰是当时正在文学艺术领域逐渐盛行的象征主义所倡导的。于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那“失败”的绘画生涯,竟成为后期印象派,乃至后来马蒂斯的野兽派、毕加索的立体派等现代绘画的开端。《艺术家父亲》(摄于奥赛博物馆临时展 )《浴者》(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充满孩子气的天才塞尚,在印象派还没被接受之前已经早早地走在了后印象主义的尖端,"Pursuing a harmony in parallel with nature"。《肖像画》(摄于塞尚临时展)高更(Paul Gauguin) 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和大多数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南太平洋热带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美女安左拉》(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高更擅长对色彩与线条的象征性进行极为简洁的描述,鲜亮而又纯洁的色彩、具有装饰性的构图和画面的平面化处理,在原始民族身上找寻视觉灵感。可是吧,看着“la belle Angele”我的天使?真的不是个蓝孩纸?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80年他抓起了画笔,那一年他27岁;1890年,一辈子饱受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最终不堪重负的他选择了饮弹自杀。这十年里,他一共画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他说,唯有画画和色彩,才能表达他的内心。小时候一直觉得他像个傻子一样,画画像小孩就算了,还没事自残。可到梵高博物馆走一转之后,才发现自己有多肤浅。看完展之后疯狂爱上了这个“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或许,孤独的人往往更加热烈吧~梵高一生画了40多幅自画像,虽然没赶上伦勃朗,可“自拍照”在画家当中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跟伦勃朗的自我审视不一样,梵高是因为太穷请不起模特才会对着镜子观察自己,表情、神态、脸部细节,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拍摄让他十分善于观察绘画对象,才有了那幅描述“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桌子上抓起土豆”的《吃土豆的人》。《向日葵》(摄于荷兰梵高博物馆)“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只是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他还不止一次描绘令人无法逼视的太阳本身和向日葵。在梵高看来,向日葵象征着一种激情,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永存。《梵高在阿尔勒的房间》(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为什么梵高要割掉自己的耳朵?梵高“失恋了”!!!话说他邀请好基友高更到他家同居,探讨人生、艺术的意义。但是后来,两个人从生活方式到艺术理念都产生巨大的分歧,因此高更抛下一句性格不合就搬走了。就酱紫,情绪大起大落的梵高痛苦不堪打算转移痛苦就割掉了耳朵,还因此被送进了精神院。哎~~~多情的宝《罗纳河上的星空》(摄于巴黎奥赛博物馆)深浅蓝色分割的夜空和河水,天上星光和河边灯光的倒影,甚至是右下角的一对相互依偎的老夫妻都极美!!!在普罗旺斯,不只有白天才色彩缤纷,梵高也为夜空上了色。以前,普罗旺斯的画家所描绘的夜空总是一片黑上点缀着些许小白点。然而,当我们在一个明朗的夜晚,远离亮着灯的房屋和街灯,坐在普罗旺斯的天空下,我们会注意到天空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色彩:在星星之间,似乎有一种深蓝、紫色、或是暗绿,而星星本身却呈现出一种苍白的黄色、橙色或绿色,放射出的光环远远超过了它们自己狭窄的周边。就像梵高向妹妹解释的:“夜晚甚至比白天更加色彩斑斓……只有你注意着它,你才会看到有些星星是淡黄色的,其他的星星有一种粉红色的光芒,或者泛着绿色、蓝色,和勿忘我的光辉。不用说,只有蓝黑背景上放置白色的小点,显然是不够的。”《麦田上的鸦群(Wheat Field with Crows)》(摄于荷兰梵高博物馆)疲倦与空虚,悲伤与寂寞, 低飞的鸦群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放下画笔不久,梵高用枪口对准了自己。Tips:特别推荐大家去看【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一部由125位画师纯手绘,56800张油画,耗时7年的动画片,就觉得预告很赞。Ⅶ 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就比如说,在同一幅画中出现同一个人物的正脸和侧脸,空间感差一点都看不出来真的。毕加索(Pablo Picasso)“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用了一生去学习怎么像孩子一样画画”其实我是信的,尤其是看完毕加索博物馆里的作品之后,就更爱这个天蝎座天才的捉摸不定。可是吧,他的情史让他经历了玫瑰红时期、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古典主义,嗯,想想就觉得很乱。《三个舞女》(源于网络,藏于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多拉玛尔(Dora Marr)的肖像》(源于网络)第一次看出来了立体主义的我呀!左边是正脸、右边是右侧脸!快夸我~多拉·玛尔多才多艺,高贵迷人,既是画家、摄影家又是模特。1936年相识,毕加索对美丽而又才华横溢的她由衷欣赏。此后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情。后来两人关系紧张。1940年6月,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最凶暴的妇女形象——以多拉为原型的《裸体梳妆女》。他开始殴打多拉,多次打得她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1939年到1940年,他有三分之二还多的作品画着畸形的女人,面部和身体像被怒鞭抽打似的。《格尔尼卡》(源于网络,藏于马德里圣索菲亚王后中心)There is no plane, no bomb, no tank, but cattle, horse, women with dead child and light. How could I have a strong feel about cruelty, pain, desperation and terror?最震撼的是挂在墙上4m*8m的原作和原作周围的45幅草图科普小知识: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超现实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达利(Salvador Dali)"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电影和画风就四个字:特!别!惊!悚!(摄于马德里提森博物馆)(摄于柏林达利展馆)米罗(Joan Miró)"Silence is a denial of noice- but the smallest noise in the midst of silence becomes enormous."画风自由、轻快、无拘无束,表达人类最强烈的热爱、仇恨、信任和恐惧。看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看得满身鸡皮疙瘩,表示还是喜欢这个充满想象力,极爱women birds and stars的大小孩。(均摄于巴塞罗那米罗博物馆)抽象主义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见下图,(⊙o⊙)…抽象吧(摄于马德里提森博物馆)Ⅷ 当代艺术美国街头涂鸦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从小就是个不爱学习的坏小子,16岁那年,坏小子爱上了涂鸦。离家出走的他生活太穷困,为了谋生,在T恤和明信片上画涂鸦作品,出售换钱。慢慢的,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创造了小皇冠,并把它放在涂鸦作品里。有一天,安迪·沃霍尔买了他一张明信片,看上了这个涂鸦少年,然后带着他,参加了人生第一场艺术展,正式进军艺术圈,一炮而红。直到1989年,27岁的他,因吸海洛因过量,在自己的公寓中死去。留下1000余幅绘画和2500多个纸本及素描作品。成名得太早,反而找不到出路。他的作品给人们表达自我的最原始而纯真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来源于古老的人类岩画。为了寻找绘画灵感,他经常翻一本叫做《Brentjes非洲摇滚艺术》和一本解析图像符号的书。在类似于先民的表达下,他的涂鸦作品总是有一种吸引人们去解读的神秘感。融合了最原始的岩画和现代流行的符号,每一幅画既有童真,又有讽刺现实社会的幽默。他把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冠,皇室荣耀和权贵象征,变成人人皆可触手可得的流行符号。凯斯哈林(Keith Haring)"I think I was born an artist. I think I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live up to that. I learned from studying other artists's lives and studying the world."80年代美国涂鸦艺术的代表,创造了平面化的涂鸦风格,善于借鉴其他艺术家的画作与文化,赋予粗犷黑色线条图形有声的力量。在纽约地铁,在比萨教堂,在柏林墙上,人们都能看到随意舒展而又轻松谐谑的线条涂鸦出的符号图像,它们欠缺理性的呵护,显隐着东方似的逸趣,表达出率直的性灵,它们强烈地传达了媒体时代驳杂而又明晰符号信息,构成了敏锐而又雄辩的哈林卡通词汇体系:发光的孩童、狂吠的恶狗、漂浮的十字、欲望的性器;金字塔、太空船、同性恋、吸毒者、电脑、飞碟、图腾、心脏、美元,随着爱滋病的阳性符号在哈林的身体内外蔓延繁衍,他的作品世界也变得焦虑怪异,但他仍以童贞似的涂鸦符号,向世界发出警告;以坚韧的巨大毅力,对抗自身的疾病;以持续的创造活力,投入社会事业;也使他成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艺术家之一。荷兰科学思维版画M.C.埃舍尔(M. C. Escher)"He is passionate about tessellations: geometric decoration, where triangles, stars and squares repeat like tiles to cover a plane without leaving any gap."悖论?幻觉?双重意义?画家?数学家?建筑师?在秩序和混乱中来去自如,像是盗梦空间,又像是3D再现,玩坏视觉神经,科学而又荒诞得特别震撼!!这看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像不像同学们敲击爱的纪念碑谷!!《纪念碑谷》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埃舍尔的思维版画。利用空间错视来表现梦境的荒谬和不可思议,包括远近距离错视来连结通道,转移视角来隐藏/出现过道和出口等等,这一系列的关卡设计都会颠覆我们平常的现实感受,进入一个倒错空间中进行独立思考。#特别篇: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最喜欢意大利馆"世界的尽头",漆黑的房子,淹没的脚手架和水面灯光反射。卢浮宫一角就很羡慕别人家的小孩可以从小天天泡博物馆里写写画画~从小被放养习惯了,一直都是个野孩子,更说不上是什么有文化有品位的人。可是这半年真的可以说是大开眼界,像是无意中坐上了时光机,穿梭到一个或神秘或多彩的世界,认识了许多不曾谋面但又“相逢恨晚”的朋友,可这确确实实不像是眼前真实的世界呀。回来整理照片的时候又因为想知道更多的细节,于是一张一张的用百度识图找到了作品和作者,心满意足地翻着每一位艺术家的介绍和画册,也不为别的,就觉得很美。顺便给爸比看,我虽然真的浪到飞起,可还是有学习到辣么一丢丢东西的!!!起码被狠狠地美了一把~~这半年看了那么多伟大的优秀的作品,深深浅浅地听了那么多故事与人生,感觉说到底,再优秀的画家画的都是他们自己,无论题材如何、形式如何,都只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啦,而最敢于表达的又善于表达的,无论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褪去一切线条形态和色彩等等外在的视觉而留下来的,大概就是艺术吧!图片来源:尕玉、官网、百度图片知识性材料来源:《西方艺术史》丁宁、百度百科、知乎、维基百科、各大艺术网站、博物馆官网、参观笔记#看展小tips(划重点):1、欧洲大部分博物馆和展览对26岁以下的学生免费(巴黎所有的博物馆)或是有巨大优惠,出门跟我带默念:手机钥匙钱包学生卡!!2、每个月第一个周日,全意大利公立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的,秉着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的理念,大家可以穿上舒适的鞋子早早出门,叫上三五知己走起囖。3、一般博物馆闭馆时间为6/7点左右,但多数博物馆周五/周六会延迟到9点以后关闭撒~4、怕排队可以先去官网看看票务信息的,某些博物馆网络购票或是某一类型套票可以免排队。(像美泉宫+霍夫堡宫套票就可以skip the line,分分钟剩下一个小时的排队时间)5、好用的app:美景听听、口袋导游。可以提前下载某个城市的景点,然后离线听解说,像画廊博物馆类景点会有每一幅著名的画或展品的介绍。但是最近好像某些点要收费来着。感觉租个audioguide也是王道。6、眼花缭乱但时间不够想要定位重要大作?①人山人海被重重围观的②被玻璃罩罩着的③到info那领个博物馆介绍和地图,一般会印着有各个楼层的著名画作③纪念商品店里被印到明信片上滴~7、尤其推荐的几大博物馆: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画廊、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梵蒂冈博物馆、罗马伯格赛美术馆西班牙: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提森美术馆、圣索菲亚王后中心英国: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法国:卢浮宫、奥塞博物馆、橘园美术馆、蓬皮杜中心荷兰:荷兰国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还有好多没去呜呜呜)回来心心念念地特别想去看展,尤其想约大英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