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缅甸克劳流传著一则动人的故事,那是一个双眼失明的男孩与双脚残疾的绝美女孩之间超越生死的爱情。“他们的相遇彷佛命定,他们不仅是彼此的眼、彼此的脚,更是彼此的唯一。-《在心跳消失之前》, 作者扬.菲利浦·森卡(德) - the Art of Hearing Heart Beat by Jan Philipp Sendker这是一个德国朋友强力推荐给我的。第一次推荐我没有理会太多,他继续问,继续问,直到我去买了英文的原版,看了后不过瘾又买了台湾版的繁体,以及这本书的后续《雨季过后爱来了〉这则动人的故事,断人心肠的故事,发生在缅甸。作者有着超强的叙事能力,所有的细节,都在他的描述里栩栩如生,味道,色彩,触觉,心情,也让我对若干年前曾经匆匆而过没有激发太多兴趣的缅甸有了新的渴望,渴望去看看描述中的村庄与人群。走过了七大洲60多个国家,总有人问我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走的越多,目的地变得越不明确或者越简单了。有时候是一张超值的机票和恰到好处的时间,有时候是一张瞬间动人心的照片,有时候是一首歌,一幅画,有时候是一个故事,无论真实与否。曼德勒 Mandalay - 微笑是永恒的语言今天的重头戏自然是乌本桥 U-Bein's Bridge. 想不免俗的拍拍日出,却遇到阴天。然而我对居民的兴趣远远大过了风景。所以直接坐在桥上抓怕来来往往的居民。头顶一筐水果的少女骑脚踏车上学的孩子化缘的僧侣乞讨的老奶奶相拥的情侣摆摊前先拜拜佛祖的妇女微观别人钓鱼的中学男生都让我着迷在当地的小学里,貌似一早大家都要负责买鲜花供奉。所以孩子们匆匆冲到学校门口和骑脚踏车卖花的妇女买花。每个孩子脸都用天然的木材磨成的防晒霜涂满。马哈根达扬寺千人僧饭 - 我是打饭布施师傅乌本桥的西端是马哈根达扬寺,寺内有上千僧人。每天11点都有集体用餐的壮观场面。本来是来做游客的。结果被当地人抓来做义工。路的两边摆满了布施的食物,和装满米饭的饭桶。我的工作,就是把其他的和尚从饭桶里盛好的米饭,布施给小和尚们。结果因为我是外国人的缘故,小和尚们远远就在我前面排起了长队,大家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和尚在接受布施时是禁止和施客对视的,所以,他们远远奔我而来,却不能对视。他们的目光投向空无。盛了几碗饭后,有其他的妇女用目光示意我要把鞋子脱掉。做个义工规矩真多。蒲甘 Bagan - 逃出游客人头拥挤的佛塔, 独在漫山迷雾中穿梭决定了坐船而下要去蒲甘,也是不能免俗。无数次的看到蒲甘数千佛塔的照片,美轮美奂。然而清晨,带着酒店打包的早餐登船的一瞬间,看到无数游客争先恐后的抢位置,各个国家都有,也有些扫兴。然而坐船而下有它的好处,沿途可以看到渔民们的生活。在河里洗衣,洗澡,沐浴,沿岸的家畜,和植被。船上基本都是欧美游客。只有少数的缅甸人,以及印度人一家。印度人貌似是在缅甸做生意的,对缅甸很熟,一直在用英语找人聊天。船路过大桥,印度人说,全是中国人建的,全部都是。语气中充满了尊敬。印象中的蒲甘,万千佛塔,云蒸霞蔚,宁和而祥静。船到了蒲甘,迎面看到的是抢生意的无数出租车司机,马车司机,讨价还价声音,以及交易不成司机们的低声诅咒声。和普通缅甸人的友好和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时候开放旅游对当地经济是有促进作用,同时带来的就是传统不复,民风不复。在这里也是看到最多中国同胞的地方。看日出日落,貌似是同胞们最爱的节目。赶在日落前,找到了穷游塔,一个并不出名的佛塔,但是可以拍到很美的日落。因为担心错过日落光线,我匆匆爬上佛塔,四处找合适的角度拍摄。一个在佛塔上做瑜珈的老人,对着日落绝美的光线舒展身体,各种舒展,宛如我家的猫。他做完了全套瑜伽完毕,我还是满脸急躁的在拍照片。他很诧异的看着我,似乎用目光想叫我享受下人生。在中国的环境生活,人心普遍还是非常浮躁和功利的。在缅甸,我一次又一次的意识到这点。每个人都像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活着。永远都在匆忙。念书时怕错过了读书,怕落后,怕进不了好学校,毕业了怕找不到好工作,工作了怕错过了升职,错过结婚生子,结婚生子了又怕错过了赚钱,这就是标配的人生。这就是在市场里卖的,所有人用来涂脸的木材。用这种木材磨成粉,调和水涂在脸上防晒。这是进入一般寺庙的警示标示。不能穿袜子,不能穿短裤,不能穿鞋子,不能穿吊带。在一个小村庄里面,一位老妇人从家里挑水过来,只是为了灌满路边供路人,主要是求布施的僧人饮用水。蒲甘果然是千佛塔之地。我住的酒店天空酒店,有一个大露台,早餐就是在露台上。远处的景色就是千佛塔,一层又一层,喝着果汁,晒着太阳,这种宁和,和让心放空,聆听诵经声音,远远胜过和其他的游客一样去挤着爬佛塔。人生有时候只做个看客,看云起云落,要比做个身在云雾中纠结的参与者,更笑得开心。第三天,对佛塔审美疲劳,我决定去爬山。蒲甘市郊有两座山Mount Popa,一座高大的山,一座小山丘,小的山丘上面有个佛塔,游客络绎不绝。大的山,没有人爬。我决定去爬大的那座。因为太远,电动车到不了,只能租车。路况也不好,很多烂泥路。当地人告诉我需要6小时往返。开始下雨,整个山里只有我一个人,很偶尔遇到骑摩托车下来的巡林人。雾蒙蒙,反倒格外美丽。爬到一半时遇到一对母女,美国人,生活在墨西哥。她们看到我非常开心,一直兴奋的说他们的故事,山上的景色。她们一早开始爬山,已经下来了。我继续前行,终于在小雨变成暴雨前登了顶。山顶可以俯瞰小的山顶,甚至看到山顶上朝拜的人们。山顶的金顶,在迷雾中是唯一的亮点。长生从来不是我的梦。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活出精彩活出自己,才是重点,长度从来不重要。走的多深,每个人自己决定。茵莱湖 Inle Lake - 岁岁年年, 光影流淌”在这里,水托浮着一切,主宰着一切,人们居住在水上,行走在水上,一代代人的生活就如同这光影,岁岁年年地在水上缓缓流淌。“茵莱湖位于 Shan State,掸邦,也应该和中国云南的傣族,泰国的泰族,同属分布不同国家不同语系的同一民族。连服装都有相似性。从酒店租了脚踏车在村里随便骑行。路边的食物,应该是提供给僧人的。缅甸随处可见供给化缘的僧人的食物和饮用水。一对年轻帅气的法国夫妻,带着两个小孩从游船上下来回酒店度假村。夫妇走在前面,小女孩自己拿着自己的背包在后,小心翼翼取出手帕给自己擦汗,通透的光线,照在她小小的美丽面孔上,宛如电影中的画面。是《情人》?茵莱湖正值龙舟节,所以一早6点我们就从酒店出发去坐船。不出意外遇到湖面表演的单脚渔夫。光线还比较微弱,但是有着很特别的美。渔夫似乎要努力向我证明他是真的渔夫。所以随手就不知道怎么样摸到一只鱼在手上。当地的居民,以及本国的游客,和我们一样雇了船夫在湖里等待龙舟表演。官方的官员,电视台貌似也出动了,还有无人机在头上嗡嗡嗡,和悠然的自然成了很大的反差。孩子们在船舱里躲躲闪闪,又好奇的想看外国人,又害怕我的镜头。像支大炮。下次我应该找个蓝胖子公仔把镜头伪装起来。一整天都在湖内泛舟。不时停船靠岸,参观一些商店,都是处在手工状态的小作坊。包括首饰作坊,佛像作坊,以及雪茄作坊,莲花做成的莲花丝。手感非常柔软,但是售价非常昂贵,一条围巾都是近百美金。整个莲花丝的制作过程非常有趣。印象中的粗糙的植物根茎,居然在她们灵活的手指间化成了和丝绸一样柔软的织物。水美,花美,织物也美,缅甸的女子更美。这两尊佛像让我迷惑不已。我非常近距离的仔细辨识左右两尊佛像的表情,五官并无不同。但是呈现在照片上,左边的是开心的微笑,右边的则是沉思,嘴角下垂。我反复看细节看不出雕刻的不同。这是掸族的传统服饰。纺织手工作坊的梭子。手工雪茄作坊。一群妇女在一个男人的监工下工作。缅甸还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有若干次我都感受到,当地男人和我说话时基本没有目光对视,并不是轻视而是直接忽略你的存在。好多寺庙里都有禁止女性进入的地方。有一晚吃晚饭时和一个澳洲人拼桌,他说暂时辞了职休息一年,因为东南亚旅游消费便宜所以做了背包客。他说很喜欢缅甸的佛教气氛和人们的安详友好宁静,他甚至考虑以后信奉佛教。我说我不会信奉任何一种宗教,如果这种宗教是基于性别差异去做教义。信仰是一种行为约束,让你成为更好的人。这应该是信仰的本质。如果一种信仰是为了抬高一群人同时贬低另外一群人,无论规则是性别,种族还是国籍,都不值得我尊敬和遵守。船是当地孩子们上下学的交通工具。校服是统一的绿色。克劳 Kalaw - 只要还有一口气,他就会爱她,也为她所爱"爱能让盲人重见光明,比恐惧还要强烈,爱为生命带来意义,对抗衰退的自然法则,让我们成长茁壮,没有任何界线;是超越自私和死亡的人性光辉。"我的旅行风格是更随意的, 是一个从来不做攻略的人。有的时候路上和其他背包客的闲聊,和当地居民的胡扯都可能决定或者改变我的下一个行程。克劳在从蒲甘到茵莱湖的路上。到了茵莱湖和当地人聊天,得到了包车去克劳的价格。缅甸消费很低,所以包车并不贵。茵莱湖机场位于茵莱湖城区和克劳的中间。所以我包车一大早去克劳,再从克劳回机场飞回曼德勒。“他们的相遇彷佛命定,他们不仅是彼此的眼、彼此的脚,更是彼此的唯一。听觉异常敏锐的温廷听见了不同于周遭的美妙声音,一股强劲又细致的声响,那是宓宓的心跳声。而宓宓则为眼前的瞎眼男孩难过,因为她明白不便的肉体所带来的局限。这两人的相遇彷佛命定,他们是彼此的眼、彼此的脚,两人一起探索世界、分享美好,为彼此的爱欢喜地活着。如果说,生命中有某些令人震撼的时刻,那么就是温庭背着宓宓、宓宓在他耳边低语时发出笑声那刻了。只是,好景不常,二次大战延烧到缅甸,温廷辗转到了仰光,两人从此两地相思长达半个世纪……宓宓的心跳是温廷心中最美的旋律,只要他还有一口气,他就会爱她,也为她所爱。“克劳当地菜场。这也是小说中着重描写的场景。一个看不见,只能靠一个描述色泽,触感,气味,另外一个不能行走,只能趴在一个背上去看世界。类似于自然界的寄居关系造就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依恋。根据小说的描写,缅甸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对超力量的恐惧与崇拜。作为一个并非佛教徒并满脑子商业理论的我,却在读小说和在缅甸的眼见为实中,亲身感受了超力量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更奇异的是,三次在寺庙中和和尚交谈,他们都在仔细打量过我后,突然间向我投来非常诧异的目光,诧异中仿佛看破了什么,难掩满脸的惊讶。三次。这种有些诡异的感觉,加上小说中描写的种种超能量,不由贯穿我的旅程。仿佛那一瞬间, 他们看透了我的灵魂深处, 前世今生。那种穿透力极强的目光,,让我颤抖。并不是恐惧,而是好奇。不过有些话还是不问的好。箩筐里的炸点心是被lonely planet 推荐的典型的当地特色小食。但并没有太多特色。克劳 的天主教堂,由一个意大利神父创办。缅甸文版本的圣经。教堂旁边还有教会学校。佛院里的存鞋柜子。每次旅途的结束,都是一种和当地人心灵交流的过程,也圆了我看完《心跳消失之后》蠢蠢欲动之心。“当然我指的爱,不是指那种一时激情,让我们做出、说出日后要后悔的事,误以为生命中没有谁就不能独活,让我们只因可能永远失去那人就焦虑地颤抖—那种感觉只会使人贫乏而非丰富,因为我们都渴望拥有得不到的,都想抓住握不住的。我所指的爱能让盲人重见光明,比恐惧还要强烈,我所指的爱为生命带来意义,对抗衰退的自然法则,让我们成长茁壮,没有任何界线;我说的是超越自私和死亡的人性光辉。“大爱无言,大音希声,大道无名。但愿你我有生之年,都可以看得到。莫停须臾,一起去看遍七大洲,不问归期。高清旅行照片:www.quanjing.com 摄影师编号 PH2700微信订阅号 ziseetheworld2016新浪微博 ziseethe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