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看到雪乡美景的图片时,还只是一边感叹好美,一边惋惜好冷。在北京冬天都冻得不想出屋的我,把雪乡的行程排在了遥遥无期的未来。但是2013年北京的冬天竟然片雪未降,暖的不象冬天,于是突然有了去东北挑战零下30度的勇气。(什么逻辑?)
在网上订下大年初七回程的火车票后,这趟旅程正式成立。于是在两三天的时间里飞快的决定了行程、住所等基本内容。
防寒是首要工作,好歹咱是北京人,厚衣服不用添置,我一贯的经验就是好几层薄的比一层厚的暖和,到东北一样适用。上身:背心+厚衬衫+薄马海毛毛衣+薄羽绒服+单层冲锋衣(不带抓绒),下身春秋打底裤+带抓绒的弹力外裤+迪卡侬男童滑雪裤(成人的太长了),脚上:两层薄棉袜+ugg雪地靴(同伴现买的迪卡农雪地靴据说也挺好);头上:雷锋帽+迪卡农脖套。手:触屏手套+滑雪手套
新添置的几样装备都是迪卡侬一站解决,的确物美价廉经受住了考验。不过,这样的装备在-35的室外,也只能坚持2-3小时左右,之后寒气还是会渗入衣服里,我后来基本靠贴暖宝宝,但暖宝宝质量不一,甚至有时遇热则热预冷则冷。即使如此,身上、手套里、鞋里,还是能贴就贴吧。
day1:北京——哈尔滨
乘t字头火车凌晨5点到达哈尔滨,本想在车站里呆到旅店开门,可出站通道直接就给我们送到站前广场上。夜色中的哈尔滨竟然又明亮,又丝毫不寒冷,一看手机,零下4度,无风,我们笑了,但事实证明笑的太早⋯⋯
多年前年的一个五月我曾经来过哈尔滨,故地重游仍有很多新意。
圣索菲亚教堂仍然是第一站,从我们住的宾馆(果戈里大街附近,建设街和花园街交叉口)附近坐2路公交车,到建筑艺术广场(站名不确定了)很快达到。有白雪覆盖、鸽子环绕的教堂比其他季节更美。
从圣索菲亚教堂向西南步行,穿过中央大街就可以到达犹太新会堂旧址,这里现在是个博物馆,记录了当年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经商,以及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
这里收费25元每人,仔细参观的话需要1小时或更多时间。新会堂建筑本身比较简单,展览以文字图片为主,有一些实物和复制品。
(中央大街附近不少这样的老房子,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从结构上还能想象当年的辉煌,这么任它破败下去真是可惜)
离开新会堂,走几步就是中央大街,本来想在这里解决午饭,但查好几个地方不是爆满就是大年初五才开门,哈尔滨商家真是想得开。感觉不怎么饿,于是我们前往下一站“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中央大街附近坐1路车直达。
老道外的具体范围我一直没搞懂,我们就沿着南靖街自西向东走,两边的一道二道看着有好建筑就进去看一下。这里的冷清和中央大街形成鲜明对比,一栋栋拥有美丽雕花的巴洛克式建筑被岁月蚕食的象春节后的水仙,虽有余香,风光不再,无人问津。那些黑洞洞的细窗令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首部国产恐怖片《夜半歌声》。(ps:如果不是老建筑骨灰粉就不特别推荐这边了。在这边小店吃的扒肉喝狮子头味道不错)
中华巴洛克建筑之旅的尽头就是这座清真礼拜寺,我们从这里坐1路车返回中央大街觅食。
多年前冒着哈尔滨5月的寒雨游中央大街时,在路的尽头一头扎进的温暖小店就是这家露西亚咖啡馆,它的温暖简直就是拯救了当时我们,欧式住家客厅一样的温馨风格,加草莓酱喝的俄罗斯红茶都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故地重游,座无虚席,我只能开门探头张望一番,无缘再次喝他家的俄罗斯红茶,把美好继续留在记忆中也许是件好事。
中央大街上无论走过路过几次都无法错过的当属马迭尔冷饮店,排队买冰糕的人挡了半条街。大家都在零下30度的空气中吃的笑容满面,我自然也无法抵挡这样的诱惑,于是买了春节涨价到5元(看别人都说原味2元)的原味冰糕,钻进冷饮店卡座,挨着暖气吃起来,说实话,是好吃,可以每天来一根!
晚餐在中央大街上的另一家露西亚解决,食物一般,吃的就是环境,我们两个人饭量都不大整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