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的高加索吃饼之旅已经是去年4月初的事了,如果不是近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争端再起,我是不会再把过去这么久的旅行翻出来的。这样的政治事件我们无权评论对错和指手画脚,我只想通过自己的旅行见闻,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与当地人的接触和聊天,来还原这些地方真实的面貌。高加索是哪里?得知我要去休假的消息,朋友们毫无例外地都会问我这个问题:高加索在哪里?即使同在一个大洲,也有很多人并未听说过高加索,更不知晓它的地理方位。反倒是老一辈受过苏联影响的中国人,对这个区域十分熟悉。而我那富有浪漫诗人气质的同学兼室友Sylvia听闻此事后发了段话给我:“普罗米修斯被救之后,为了面子,宙斯要求他的手腕上永远戴着一只铁环,上面就连着一块高加索的石片。这样,宙斯就可以夸耀他的仇人仍然被缚在山上。”她说,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就认为高加索的每一块石头都充满了魔力。并嘱咐我带块高加索的石头给她,可惜我食言了,带石头这件事总是怕被人家抓到闹笑话。说回现实中。高加索山脉横亘于黑海与里海之间,自西北向东南绵延约一千公里,高加索山脉南北麓的总面积大约是四十万平房公里。这片区域涵盖了俄罗斯西南部(北高加索)和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亚美尼亚的北部,又称南高加索。18世纪末,俄国吞并了北高加索。19世纪,俄罗斯通过对伊朗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蚕食了大半南高加索,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纳入其版图。20世纪初,这三个信仰不同宗教、说写不同语言文字的民族各自成立了独立共和国。但是,1922年苏联红军压境,取消了这三个共和国,合并组成了“外高加索社会主义共和国”。出身于格鲁吉亚小城的斯大林当政时,南北高加索地区的行政版图屡有改变,为后来的三国领土争端埋下隐患。里海边新兴的石油巨擘我们是3月30日凌晨由北京首都机场乘坐俄航,经莫斯科转机前往阿塞拜疆的。俄航可以说是前往高加索三国最好的选择:机票便宜且转机便捷。当然,也可以选择阿塞拜疆航空,但是国内没有代表处,要买这个航空的机票十分麻烦。一旦有任何问题,也找不到人解决。俄航痛苦的地方在于航班时间,凌晨2点多起飞,正是最困乏的时候。上了飞机只求一觉睡到莫斯科,但是胖乎的空乘大叔不干。他们像憨厚的西伯利亚熊,围着围裙推着小车挨个给你发菠菜蛋挞。不论你真睡还是装睡,想不想吃菠菜蛋挞,他们都会坚持不懈地把你推醒直到你伸手接受他递过来的蛋挞。大概早上7点多,终于到了莫斯科机场。清晨的机场空荡荡地,我们随便逛了下免税店就去觅食了。与上次在这里匆匆转机去意大利工作不同,这次转机时间充裕又是来休假,心态上就放松了许多。不过俄罗斯人英语口音重,餐牌又有好多是俄文,我又想这第一餐吃得舒坦。这个时候,我那个在莫斯科留学了六七年的小伙伴就派上了用场。她极力推荐了汉堡王,据说俄罗斯的汉堡王跟国内还是有很多不同,有些汉堡一级棒。咱也不知道怎么个棒法,反正我不爱吃汉堡,知道汉堡王卖啤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来了一杯。这也太豪横了,从没见过快餐店的饮料有这么大杯的。后来发现自己真是少见多怪,旁边桌的小哥哥喝的可乐也是这个尺寸。吃完饭,慢慢晃到另一个航站楼的转机口。为数不多的座位上已经坐满了前往巴库的乘客,从他们的衣着判断,不太富庶的亚子。阿塞拜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看看周围妇女们除了年纪大些的,并没有特别严格地在戴头巾。高加索三国的时间都比中国要晚4个小时,却比莫斯科早一个小时。我们一路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飞向光明,飞越里海。到达巴库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了。阴天小雨,看上去有点冷。进入机场的第一瞬间我们就爱上了这座造型摩登的建筑,不同于以往去过的机场嘈杂凌乱。这座机场现代舒适,安静又整洁,过海关的地方格局开阔整体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可惜过海关的地方不让拍,那种像五星级酒店大堂般的入境办理台,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提行李的地方,可以见到很多穿戴时髦又奢华的男女,这就是我入境阿塞拜疆后的第一印象,不愧是盛产石油的国家。我们的航班落地时,就看到了旁边停着架军用飞机。出机场后,小堵了一会。导游说我们赶巧遇上刚跟亚美尼亚针对卡拉巴赫这块飞地归属问题谈判归国的总统,与我们同时抵达,我们也经历了一回阿塞拜疆式的交通管制。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将这块飞地引起战争的来龙去脉稍微提一下。早在1991年-1992年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战争中,亚美尼亚不止占领了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主要人口为亚美尼亚人),还夺去了它周围的大片领土。大约一百万阿塞拜疆人被赶出或逃离了“山地卡拉巴赫共和国”。与此同时,苏联时期一直住在巴库的几万亚美尼亚人也被迫离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库约有八万名俄罗斯人,五万左右阿塞拜疆人,四万余亚美尼亚人,还有很多波斯人和犹太人。1915年前后,正当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境内杀害和驱赶亚美尼亚人的时候,巴库的亚美尼亚人联通俄罗斯人杀害了大量阿塞拜疆人,因为后者和土耳其人同文同种,非常亲近。亚米尼亚人对土耳其人的行为可谓没齿难忘;而阿塞拜疆人对亚美尼亚人也有着满腔的新仇旧恨。所以,今天的纳卡争端是两国迟早都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去年的和谈本来听说还算顺利,双方达成协议愿意维持和平,却不知道如今疫情严峻的情况下为何突然重燃战火。阿塞拜疆因石油和天然气而兴旺,巴库也是近十年才开始蓬勃发展。从机场进市区的路上,是新建的别墅区。沿途可看到高耸突兀的现代建筑都是石油公司的产业,甚至新建的广场也叫oil square。新城区里有各国建筑师设计的各种造型奇特的现代建筑,最著名的当属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黑达尔•阿利耶夫中心。中途我们在这里下车拍照,一出车门就感受到了风城的威力,我整个人从头到脚被吹得透透的,对拍照也丧失了兴致。20世纪初,阿塞拜疆发现石油,吸引了不少欧美国家的投资。杨紫琼主演的007电影《择日再死》讲的就是各国为争夺石油而奇谋百出,故事就发生在里海之滨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导游指着斜对面的酒店说,这座像帆船形状的酒店是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投资的。阿塞拜疆政府将巴库与迪拜看齐,意图打造出另一座豪奢旅游城市。2000年,巴库老城包括希尔万沙宫殿建筑群和少女塔一同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一进古城,就看到几位在下棋的老大爷。听之前来过的朋友说,她也碰到过。旁边的雕塑,头部两侧雕刻的图案不同。一侧是痛苦,一侧是幸福。进入老城又穿梭回了十五世纪的希尔凡盛世。沿着巷子往宫殿的方向走,路过意大利使馆。还有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微型图书馆,里面有各种印刷的微型书,甚至有微型的《毛主席诗词》。希尔万沙城堡精致古典,建在一座山丘上,穿过八角形大厅顺着阶梯登上第二层平台, 可以远眺巴库的新坐标--火焰塔。这些可能是奴仆的房间来到位于第二层的八角形小厅,光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投射在地面上。房顶是箭形的拱顶,这部分建筑应该是主人居住的房间。走过皇室陵墓群,是浴室的遗址。整体来讲,这个宫殿气势不算恢弘,内部的装饰也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毕竟只是小国,文化历史方面也并未在地域和时代上出头。这座建筑群艺术价值远没有阿塞拜疆的历史意义重大。漫步老城的小街小巷,随处可见精美的雕花阳台。城墙周围偶尔可见一些贩卖小商品的摊位出了这道门就出了老城,其实旁边有个华为的广告牌,我本来是想拍那个的。地毯店,似乎中东西亚这片区域都有织地毯、卖地毯的传统。虽然商业化,巴库老城的装饰却不像中国商业化的古镇建造的劣质仿古街。建筑上经常出现这种干净、精致、可爱的小装饰,建筑师真的用心又浪漫。曾经的丝路客栈招牌上的骆驼清楚地标识着乌兹别克商队下榻之所。这个客栈可窥见作为丝绸之路支线的巴库老城,曾经聚集着四面八方商客在此进行贸易的繁华景象。老城的餐厅也是曾经的旅店改建的,装修各有特色,不过都不便宜,良心导游并不推荐。老城出口不远处就是必打卡的景点之一--少女塔。听厌了千篇一律的传说,我敬重的是这座塔抵御过外敌的入侵,也经历过大地震,但是至今仍毫发无损地屹立在这里。从老城出来,乘车前往海边的火神庙。巴库是融合了突厥、波斯和欧洲三重文化的城市,阿塞拜疆语与土耳其语接近,但是曾经因为苏俄的占领,俄语也是非常普遍,以及随处可见的苏俄式建筑也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登上山顶的沙希德纪念碑,对面即是火焰塔。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阿塞拜疆人对火特别地崇敬。“阿塞拜疆”在当地语言中也是“火的国家”的意思。这座以火为原型建造的FLAME TOWER成为了巴库的新地标。而紧邻的沙希德纪念碑也用永远不灭的火焰,纪念着1990年1月20日为阿塞拜疆独立与前苏联抗争的烈士英魂。从纪念碑地平台可远眺黑海和巴库海湾,此景与身后的火焰塔辉映,不愧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城市。在这座平台上可以俯瞰沿着海湾建造的巴库天际线。我想夜晚亮灯的时候,一定很美。但是我真的受不了了!我再次被从头到脚,从前到后吹了个透!不刮风的巴库还算暖和,但是有着风城之称的巴库怎么可能不刮风。我忍不住问导游:巴库的春天是什么时候?导游说:现在啊?往年这会都有二十多度了,但是最近几天比我们冬天还冷!衰,人算不如天算,按照历史记录的气温规划的行程,到头来还是被天耍了。被冻得哆哆嗦嗦地跑回车上,终于可以回酒店了。这一天也没怎么吃过一顿像样的饭,早就失去了继续观景的兴致。托公司的福,我这辈子第一次中大奖就是这次高加索奖励之旅。全程酒店都是最好的,又有导游鞍前马后伺候着。在巴库入住的当然是四季了,巴库的四季价格不贵,只是住一晚能体验到的好终究有限。高床软枕,贵的东西就是好。电视屏幕上还有打着我名字的欢迎词,桌上花瓶也让人感觉温馨。(啊!我一副没见过世面的亚子!)大堂金碧辉煌,走廊也安静舒服。由于时差和我睡眠差的关系,凌晨5点起来,我就去游了个泳。没错,就是五点,整个碧蓝的泳池只有我一个人。然后我又在泳池旁的土耳其浴池冲了一会,那叫个爽!回到房间,天刚蒙蒙亮。我们的房间位置还是有点偏,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完全欣赏里海的日出。早餐厅装修华丽,非常的欧式,我们选了个靠窗的座位。酒店的早餐自助再好,也没特别惊艳的。来说说我们第一顿吃的饼吧!晚上在导游推荐下来到了一家极具当地特色的餐馆,正式开启了我们的高加索吃饼之旅。导游说这家餐厅不仅食物是地道的阿塞拜疆风味还能品尝到当地的酒。等等,我说,你们不是穆斯林吗?怎么能喝酒?他说:We don't drink, we just taste it. 好吧!巴库人真是幽默可爱还包容,我准备好的头巾一直没派上用场,倒是最后成为了保暖的工具。来得太早,我们是第一桌客人。服务员很热情,跑前跑后的忙活。这是第一种饼,里面有菜,很油很好吃。但是他们不知道为啥要让我配酸奶吃,解油腻吗?然后爱酒的我点了一杯葡萄酒,没想到给了倒了多半一杯,我的天呐!这么实诚的地方,真是爱了!第二种饼(很薄),还有干面包,配我们点的羊肉锅。还行,饼比肉好吃。晚餐后,为了消食,也为了再多看看这座城市。我跟小伙伴沿着酒店门前的大道散步,顺便也去临街的银行换点钱。傍晚6点多,银行只有一个柜台工作,一堆人挤在一个通道排队。望着周围的大胡子兄弟,内心还是有点发毛。阿塞拜疆的货币是马纳特(Manat),1马纳特大约等于4块人民币,不过我换钱用的是美金。因为公司管午餐,我只换了50马纳特,足以应付第二晚的晚餐和小费。吃罢早餐,我们便离开了巴库。一路沿着里海边向南开,出了巴库市区,感觉一下荒凉了起来,郊区是还在建设的酒店度假村,海面上有石油钻井平台。路过通往伊朗的铁路桥开了大约一小时的光景,我们来到戈布斯坦观看3800年前的石刻岩画。门口有只小猫,我一下就走不动道了,玩起猫来。戈布斯坦周围怪石嶙峋,岩石巨大形状各异,实属罕见。顺着栈道的方向,时不时地就能看到简单的岩画,有人也有动物,后面甚至有些类似仪式的组图这些岩画里,男子形象均为携带弓箭的猎人,女子图案胸部和臀部凸出。还有牛、羊、猪、蝎子等动物曾经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岩洞逐渐被海水淹没,却又在一次次地壳运动后再次浮出海面,这些历经沧海桑田的石刻岩画得以重见天日。(类似的岩画新疆也有,其实早在丝绸之路开启之前西域就与中亚、西亚有往来,甚至新疆一些民族的祖先吐火罗人也是通过草原从这边迁徙过去的)站在白顶帐篷可以俯瞰一马平川的平原,很难想象这里被海水淹没的场景。这些水坑是原始人取水用的,依然保留到现在。导游说古人从水坑里取水直接饮用,但是现在没人敢喝了,谁知道这里面都有什么东西?我在这里无数次感慨,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换中,人类的无力和渺小。同时又感叹,人类能绵延至今确实伟大,只要不作死就不会死。离开戈布斯坦,我们继续向西北方向的舍基前进。逐渐进入荒漠区,由于曾经位于海平面以下,土壤成分特殊很难种植植物。这片荒芜的区域只有盐沼和少数适合生存于旱地的草。一路向西,上山,时不时相伴着高加索山脉,依稀可见被雪覆盖的山巅。从阿塞拜疆这边看,大高加索山脉并不如想象中巍峨,地势平缓,绵延着低矮的山丘。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羊群,导游说隔壁格鲁吉亚的羊都是从他们这边运过去的。沿途风景实在是太乏味了,我就跟导游从阿塞拜疆的女性就业开始聊各种文化差异、国计民生话题。导游说阿塞拜疆是什叶派穆斯林,相对来说比较温和宽松。街上女性不戴头巾的大有人在,而且女性受教育的特别多,还有很多女律师、女法官、女医生等等。就这一点来讲,就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好感。再说公路,之前别的同事都说过,阿塞拜疆的公路修的是最好的,毕竟有钱啊。这一点也在我这次的高加索行程中得到了印证。然后,我们又说起导游2008年的中国之行。他说他十年前去北京可是瘦了好几斤,因为没有bread吃。我也说了这次是高加索吃饼之旅,原来他们管各种饼统称“bread”。我虽然疑惑bread不是面包吗,但是又好像找不出别的词来替代,毕竟pancake,pizza确实也不恰当。他说吃了三天米饭真的受不了,到处找不到bread卖,我说不会啊,中国也有别的主食,各种noodle,不可以吗?总之,他认为没有饼他的中国之行并不令人满意。我只能顺便邀请他下次来北京,带他吃一些真正的中国美食。沿途路过几个酒厂,我就问,你们不是穆斯林吗,怎么会有酒厂?导游说都是苏联人在这建的,但是苏联人走了这项产业却被保留了下来。反正赚钱的事情,谁又会不爱呢?说实话,高加索三国都产酒,尤其是格鲁吉亚历史最悠久,但是论好喝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略胜一筹。临近中午十二点,我们终于抵达了希尔万沙汗国的故都--舍马汉。已经全然看不出大国故都的气势,更像是路边一个小村子。只有精美壮观的星期五清真寺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我们赶上了一场穆斯林葬礼的尾声,大批男子聚集在这里,等仪式结束,我们才被放进去。寺内的建筑遗址比昨日巴库的希尔万沙皇宫更加精巧美观进入寺内,再次为里面繁复的花纹装饰惊叹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让人屏息肃然起敬。我们脱鞋,缓慢行走在地毯上。生怕惊醒神灵一般,怀抱一种敬畏心。我对各种宗教建筑的屋顶都有一种挚爱,况且仰头还能治疗颈椎病。见我着迷于屋顶的花纹,导游指出一角的兰花,说了这兰花代表什么,可惜我居然忘了......不知道密恐症的人怎么想,我是很喜欢这种满满有秩序的花纹装饰。从清真寺出来,导游带着我们到了后山的希尔万沙家族陵园。咱们中国人对进墓地是十分忌讳的,说实话我也有点害怕来着。特别是墓园现在都是当地老百姓的墓碑,而且我发现他们的墓碑上面的照片不像中国都是贴上去的,他们是3D激光打印到大理石碑上的就感觉逝者的形象“栩栩如生”,不敢直视。即便是大中午阳气最重的时候进墓地,还是心里膈应,也没敢拍墓园。但是这座小山坡视野极佳,能远眺高加索山脉的雪线。我们敷衍地听了听这个皇族的故事,就赶紧下山了。除了心里发毛,实在也是饥肠辘辘。幸亏早餐吃得够多,等到下午四点我们才到达午餐餐厅,是山里的一家农家乐。这里已经十分靠近高加索山脉,人种立马显现出不同。不像我们的导游Latif是个纯粹的中东大叔,胖胖的,大鼻子圆脸。高加索人种更偏欧系,给我们服务的小哥哥白高瘦,略微发黄的头发,有些严肃腼腆。我的小伙伴试着跟他说俄语,结果他既不懂俄语又不懂英语,只能靠导游帮忙翻译。屋子冷得像冰窖,加热靠炭火,所以屋子里又冷又弥漫着呛人的炭味。桌上摆着藏红花做的调料。这些凉菜我们只能挑两样,作为女生还是选择了健康又营养的黄瓜和西红柿。真是够不讲究的,连沙拉都不是,直接就是百分百有机原生态的蔬菜本身。然后是必不可少的主食--饼,这是我们此行见的第三种饼。太大了,我跟小伙伴share一个就够。然后才是重头戏,烤鸡肉,垫在下面的是昨晚吃得第二种饼。我个人要了一碗这个馄饨汤,馅是羊肉的,汤头浓郁有香气,但是说不出是什么香料。后来我在喀什吃过类似的,感觉更符合我的口味。最后是当地的茶,他们除了在红茶里加蜂蜜、糖还加柠檬和果酱。我并非嗜甜的人,只加了点柠檬和蜂蜜,算是领略过了当地特色。(这种喝茶方式跟喀什差不多,听说土耳其也类似)吃罢午饭,一路马不停蹄赶到丝绸之路的另一座重镇—舍基,已是傍晚六点了。舍基位于靠近格鲁吉亚边界的山区里,拥有2500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高加索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定居点,也是阿塞拜疆乃至东欧保存最好的古城。舍基的可汗皇宫并不大,但是要求很严,内部拍摄需要提前申请,我们不是摄影发烧友,因此也就过过眼瘾罢了。里面不让拍,我就拍拍外面的屋檐。夏宫仅用作皇家休息、会客、写诗的地方,且仅在白天使用。一层会客读书,二层接待皇室的男女贵宾。精致的窗框完全没有用一根钉子和胶水,完全是拼接而成。墙壁和天花都是手工用天然颜料绘制。女眷和男宾的屋子各有不同风格,最早天花和地毯的图案相同,交相辉映。接待他国国王的房间,壁画的龙头口吐花朵象征和平,狮子和龙搏斗象征拥有强大的武力,体现的舍基王强大但向往和平的意愿。舍基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将俄罗斯与达吉斯坦连接到高加索北方的贸易通路,在17世纪时舍基是众多汗国中最富裕的一个,作为贸易中心,来往有众多商旅,直到今日舍基仍然有很多生产和销售丝绸围巾、地毯和手帕的商家。正因为舍基的经济繁荣、实力强盛,才有能力请来伊朗设拉子的画师、用昂贵的丝绸换取威尼斯的彩色玻璃和镜片,来装饰自己的夏宫。旁边的展厅里有个从中国传来的瓷盘,算是丝路历史的见证了。这座冬宫原是皇家的住所,曾被苏联占领后破坏改为监狱。匆匆一瞥这缩小版的粉红清真寺,心中更加坚定要去伊朗的决心。接待完我们,王宫就关门下班了。然后一路漫步,不一会就到了小镇的另一著名景点。曾经的商队旅馆已被改造成商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今天难以想象从前集中在这里的商人以物易物的盛景。推开这扇古老又沉重的大门,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喧嚣繁闹的世界。里面真是别有洞天,这个旅店有300个房间,上层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下层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不禁开始畅想当时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这里上演过多少精彩的故事。一路走到底就是我们今晚的酒店,是个很简单的快捷酒店,但是算是四星标准。在这里偶遇了两拨我们亲切的同胞。大家在门口打了招呼,简单寒暄了几句。我更爱这只奶凶奶凶的喵,颜值这么高,奈何性子烈,不让碰。导游帮我们办理好住宿,又嘱咐我们晚上可以跟一群local men喝茶,我问:为啥是men?答曰:只有男人才去茶屋喝茶,女人不去啊?说到底我们觉得尴尬,还是没有去茶屋。小镇很小,15分钟走完全镇。我们进了一家当地小超市,我的小伙伴看到她曾经在俄罗斯留学时吃过的零食,兴奋至极。各种买买买,看上去糖很多,我都拒绝了,只买了一小瓶果汁和一种威化饼干。然后欣赏了一下冰箱里各种各样的饼和酸奶,我相信这些才是应该买的,奈何条件不允许我们带走。出超市旁边有个不起眼的小窗口,一位老奶奶在卖油炸土豆饼,那个香气绝了!我俩买了俩,才花了几毛钱。回酒店吃,虽然有点冷了,但是超级好吃。要不是怕一晚上胖个几斤,真想再去买几个来吃。五点在晨祷的呼唤声中醒来,匆匆吃过早餐,告别阿塞拜疆前往格鲁吉亚。山间雾气缭绕,但是越发能感受到我们离高加索山脉越来越近了。远远地在两国边界海关处拍了张照,纪念平生第一次陆路过境。下着下雨,拖着肥胖的身躯和两件行李呼哧带喘地跨过两国之间的那道桥。过境时偶遇了几位自驾和背包的中国游客,都匆匆打了招呼。格鲁吉亚:有酒就是天堂经过检查和盘问后,终于与我们帅气的格鲁吉亚小伙相见。看到他举着我们公司Logo的瞬间,觉得还蛮骄傲和开心的,被当做贵宾了,哈哈!这时门边两位背包客同胞提出想蹭我们的车去西格纳吉,被我断然拒绝了。并非是因为不善良,只是单纯不喜欢这种想一出是一出,为了节约费用各种冒险的旅游行为。这里是边界,地处荒凉,周围几乎没有什么居民,而且语言不通。为什么不能出发前规划好,租车或者找个当地导游包车呢?而且我当晚的目的地并不是西格纳吉,是附近山里的度假村,我如果冒然搭载两个陌生人,那是送他们到我们住的郊区还是麻烦导游再送他们去西格纳吉呢?我应承下来,又徒给导游添麻烦,这本是公司的奖励旅游,行程与酒店都是地接公司定死且免费赞助的。导游捎这俩人去市区该给人多少钱合适?想到种种,还是不发这个善心了。这是我难得的假期,何必为难自己?进入格鲁吉亚大高加索山脉的线条变得清晰起来,漫山遍野的牛羊,绿树鲜花仿佛与阿塞拜疆是两个季节。即使下雨也不是荒凉而是清新,除了美景上帝还赐予了这里美酒。我们首站是一家酒庄,午餐前,酒庄负责人先带我们参观了酒窖。酒窖头顶的管道是输送酒的,太酷了!这些设备好多也是苏联时期建造的,看来哪里有苏联人,哪里就有酒厂啊!但是,据历史记载,格鲁吉亚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地方,而酒窖所在的卡赫季地区是格鲁吉亚葡萄酒的主要产区。传统的格鲁吉亚酿酒工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至今仍然被用于酿造有机的奎弗瑞酒(Qvevri wine,即用陶罐埋在地下酿酒)。重要的环节来喽!品酒和橄榄油,这事我熟啊!在意大利也天天干这个来着。喝完两种红葡萄酒,一种白葡萄酒,我当下就买了两瓶白葡萄酒。格鲁吉亚的红酒虽然便宜,但是口味偏甜,不是很喜欢。过足酒瘾以后,我们移步庄园观景台,看着下面的葡萄园,幻想了一下秋天葡萄丰收时的盛景。等到吃午餐的时候,又快两点了,好在酒庄自带的餐厅很不错。席间问导游的问题,感觉自己又像是来fam的。格鲁吉亚菜比阿塞拜疆菜好吃多了,起码蔬菜还是有精心烹饪一下,冷盘里有蔬菜团子和烤茄子卷的什么东西,不知道也懒得问, 就乱吃一通。蔬菜汤不错,在这样的雨天暖胃,又清爽。旁边的饼是此次吃饼之旅的第五种饼,里面的馅是土豆。真真的碳水炸弹啊!但是绵绵的,好好吃。出发前说好尽量不吃饼的,结果每天都啪啪打脸。这里终于可以吃猪肉了,洋葱也好吃,甜甜脆脆的。精致小菜和奶酪算是下酒菜,导游开车不能喝酒,他每天都会点一杯看似色素加很多的绿绿苹果汁饮料。酒足饭饱,今天的行程就此结束,还是比fam轻松多了。沿途不少这种东正教的教堂,两边的田野里种满了葡萄,也有桃树,只是我们去的时候还没开花,如果天气晴朗桃花盛开,该是多么浪漫啊!导游Demetre正职是西班牙驻格鲁吉亚使馆的工作人员,能讲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因为英语好,还兼职带我们公司的团,我们各个分公司的同事他几乎都认识。26岁的他聪明努力,为了赚钱想到中国做生意,还学过一些中文。聊完这些,就开始放自己收藏的中文歌。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一个格鲁吉亚帅小伙带着我们一路放着邓紫棋的《光年之外》,一路飞奔在高加索山脉的旷野中?这种穿越时空打破次元壁的操作真是酷毙了!峰回路转,拐入一处风景明朗的度假村。在窗明几净的度假村大堂办完入住手续,工作人员给了手牌交代了泳池和餐厅的出入时间,我们就乘坐工作人员的摆渡车前往自己的房间了。度假村的房子都是一栋栋独立的木制小别墅。我们在一栋别墅的二层,每一个房间是独立的,全家包住也没问题。进房间的时候,天开始放晴,暖暖的阳光洒进来。来高加索两天,第一次看到阳光。迫不及待地冲到阳台远眺,不禁感叹上帝真是偏爱格鲁吉亚,气候好物产又丰富,翻过一座山风光就比隔壁阿塞拜疆美一倍。不过人家阿塞拜疆有石油,钱能补拙。我的小伙伴要赶工作,于是我一个人下楼在度假村里慢慢闲逛。度假村生态不错,随处可见野鸭、天鹅。他们还有自己的葡萄园和酒厂河的另一边是度假村设置的休闲区,儿童活动室之类的,布置的温馨可爱。真心觉得国内酒店硬件设施世界一流,但是论服务细节和体贴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从度假村可以看到清晰的高加索山脉,特别近特别美。不知不觉走了一个小时,回到房间,我的小伙伴居然睡着了。离晚饭开餐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我拿出泳衣又跑去室内游泳馆游泳。这里的泳池水不像四季酒店用的是天然水,氯气味挺重的,而且没有浅水区,不大的泳池,平均深度1米8,水也不太温暖。后来人越来越多,水性极差的我赶紧逃上岸进了桑拿室。蒸桑拿真是缓解疲劳的好办法。室外泳池的view更好,要是天气暖和在室外游泳肯定很爽。蒸舒坦了回到房间,小伙伴也醒了。夕阳西下,绯红的晚霞把整个度假村映衬得宛如童话世界。地接公司给我的礼品篮,真是很用心了,里面放满了格鲁吉亚的特产。吃完晚餐,我们沿着湖畔散步。湖边静谧幽暗,天上繁星闪烁,能清晰地看到北斗七星,只是手机很难拍出来此间美景。第二天一早,又是早早醒来。天清气朗,美不胜收,可惜我们要离开前往第比利斯了。早餐跟昨晚的差不多,除了整个流淌着蜂蜜的蜂巢看起来很诱人外,格鲁吉亚摊煎饼也很吸引人。我仔细观摩了一会,除了上面的酱不同,以及没有薄脆,摊的手法都一样。还有各种类型的面包,但是我只尝试了煎饼,用勺摊的饼太厚,酱料基本都是甜的,我没放,但是煎饼本身也没我国的好吃。各种奶酪和小菜我也都尝了尝,大部分味道都很奇怪从度假村出来需要在山间公路再开一段才能到西格纳吉,这一路便是伴着入境时看到的那处雪山,我知道那是我们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盘到山顶,就到了西格纳吉著名的博德女修道院。这里是4世纪时期格鲁吉亚圣福音传道者圣尼诺(St. Nino)的安葬之处。女士进修道院不仅需要戴头巾,如果是穿裤子还需要围围裙。如果没有自备,教堂门口有公用的围裙。教堂内部不方便拍摄,而且穹顶原先的壁画因为俄罗斯人的入侵也被摧毁殆尽,并没有特别的艺术方面值得被拍摄。因为这栋建筑本身的宗教意义十分重大。格鲁吉亚东正教由圣安德鲁(Saint Andrew)及圣尼诺(Saint Nino)统治, 圣尼诺是早期基督教不多的女圣人,也是圣乔治(Saint George)的亲戚。圣尼诺(Saint Nino)是格鲁吉亚路德文教的灵魂,相传她公元320年左右从罗马到格鲁吉亚(当时的Iberia)传教,在治愈了国王米里安三世(Mirian III)的眼疾后,国王和王后 Nana开始信奉东正教,国王米里安三世宣布东正教为国教。由于在祈祷时,没有十字架,尼诺修女就用自己的头发将两根葡萄藤枝条缠绕捆扎作为临时替代。由于葡萄藤不是那么顺直,所以,两边弯曲下垂的十字架就成为了格鲁吉亚宗教的独特象征。这就是格鲁吉亚有名的“格鲁吉亚十字架”或者“圣尼诺十字架”。另外,据传这个十字架的葡萄藤是圣母玛利亚给圣尼诺的,这个十字架是格鲁吉亚人信仰的至高无上的象征,由此可见葡萄在格鲁吉亚文化中的重要性。我跟我的小伙伴在里面大概看了看就出来了,毕竟窗外的风景更吸引人。小镇有些工艺品不错,我向导游借钱买了几个冰箱贴。又钻进旁边的市场,关心一下格鲁吉亚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这些三角形的是果丹皮,摊子的老爷爷一直在向我们推销。那个绿色的就是我们帅哥导游每天都在喝的感觉全都是色素的苹果汁。市场很小,没有特别适合带走的东西,蔬菜水果也都比较常见。小伙伴说这款汽车以前在俄罗斯常见,是横扫苏联地区的什么牌子,我还是觉得下面这辆车更酷。正午时分,从下山前往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第比利斯位于格鲁吉亚的中东部大高加索与小高加索之间,海拔600米,是高加索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南航有航班从直达第比利斯,在外高加索三国中,第比利斯也是联系周边几国的主要城市。早春的格鲁吉亚整个山还是光秃秃的,无聊中我又开始跟开车的导游小哥聊格鲁吉亚的国计民生。小哥说,他上大学的时候去美国做交换生,美国人每次问他来自哪里,他说Georgia的时候,地理很烂的美国人都以为是佐治亚州。他很苦恼格鲁吉亚这样的小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甚至没有姓名。他出生在哥里,我说斯大林就是你老乡啊!他很惊讶,我居然知道这个。我们自然而然地又说起他的老家哥里附近的历史遗留问题--南奥塞梯。南奥塞梯占地3900平方公里,位于高加索高原的南部,与俄罗斯人口较多的北奥塞梯之间被山岭分隔。苏联时期南北奥赛梯分别归属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原本统一的民族遭到人为割裂始终是奥塞梯人挥之不去的伤痛,因此在苏联解体之后南北奥塞梯开始尝试走向合并。为何独立这事还得从18世纪末说起,那会格鲁吉亚国王为了抗衡波斯与奥斯曼帝国,主动投入俄罗斯的怀抱,结果引狼入室,俄罗斯彻底将格鲁吉亚纳入其版图。直到1989年春,第比利斯连续发生反苏联示威,两年后,格鲁吉亚独立,曾领导反苏运动而入狱的谢瓦尔德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统。但是在此期间,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冲突不断。所以谢瓦尔德一上台就向穆斯林占多数已宣布独立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动兵,引发全面内战,失败后他却逃到了以反俄恐怖主义著称的车臣共和国。2003年,被谢瓦尔德一手提拔并在美国受教育的萨卡什维利率领大批市民冲进政府大厦夺取政权,并继任总统,这就是”玫瑰革命“。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当天,萨卡什维利下令进攻南奥塞梯,引起俄罗斯的反弹。俄军轻易地击败格鲁吉亚军,而西方国家并没有出手相助。如今俄罗斯等八九个国家已经正式承认南奥塞梯及阿布哈兹是主权国。Demetre是在战火中长大的,后来他努力学习考上了格鲁吉亚最好的大学,又把妹妹从老家带到第比利斯,妹妹也很争气跟他考上同一所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而母亲则依旧留在哥里。我说我能理解战争对于平民来讲是最残酷和艰难的,而小国寡民永远无力反抗和抉择。比如:中国的台湾问题,美国总喜欢指手画脚。Demetre非常赞同,尽管他也不喜欢美国,但是南奥塞梯已经成为大国间博弈的棋子,格鲁吉亚要想拿回这块领土只能依附于美国。格鲁吉亚的五百万人口中,超过一百万住在第比利斯,其中三十万是从宣布独立的“阿布哈兹和南奥赛梯”逃到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族难民。乐观向上的Demetre一直十分努力,除了正职之外还有几份兼职,现在妹妹也在边攻读大学,边做导游赚学费。Demetre说他喜欢摩托车,希望有一天能骑摩托环游欧洲。就这样聊着聊着,我们开进了第比利斯。城市边缘荒凉破败,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老城又维持着昔日中世纪的辉煌。途中遇到华为的广告牌,近两年出去旅行发现华为的手机广告和用户在欧洲真的很多。我们先到餐厅吃午餐,才开始下午的市区游览。餐厅是一间颇有历史的建筑,一进门就是做饼的大烤炉。洗手间旁是曾经城堡的楼梯今天中午吃的是馅饼,配奶酪蘑菇。导游小哥依旧是喝色素满满的饮料,我依旧是喝酒。简单的午餐过后,我们就开始了步行游览。库拉河在第比利斯穿城而过,把第比利斯分为新城和旧城,旧城滨水,城内有弯曲的小巷、残旧的古堡,还有建于5世纪的教堂和昔日的格鲁吉亚王宫。新城傍山,人们可缆车上下山。整个城市沿河向山麓展开据说也是亚欧生活方式的分界线,河的这边是亚洲,河的那边的是欧洲。第一站来到了圣三一大教堂,它是高加索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金黄色的屋顶在时隐时现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虽然宗教意义比不上其他教堂,但是整体建筑却是全球第三大的东正教教堂。教堂内部陈设相当华丽,颇有气势。整座教堂呈交叉状,顶部的穹顶体现了教堂建筑不同历史阶段传统风格的交融,同时还带有一丝拜占庭基调。大教堂建筑群包括院墙,钟楼,若干小礼拜堂等。接着,我们又去格鲁吉亚国家博物馆逛了逛。格鲁吉亚也是辉煌一时的帝国,只是公元6世纪以后不断被波斯人、拜占庭和阿拉伯人、花剌子模、蒙古人、俄国人占领。博物馆里有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金币之类的文物,也有各国侵占后留下的各种文化产物,十分值得探究。逛了一个小时,我们坐车来到了今晚要入住的Rooms酒店。这家酒店是小型精品设计酒店,处处透露着精致时尚的气息。(地下停车场是粉红魔幻夜店风)非常的ins风,从酒店大堂到房间都特别fashion,房间内还提供马歇尔蓝牙音箱,我的小伙伴立马就连上放起了音乐,真的好时髦哦!(看我们这没见过世面的土鳖!)浴室跟卧房之间用推拉门隔开稍作休息,我们换了行头,准备去tripadvisor上第比利斯排名第一的餐厅用餐。虽说是排名第一,人均也才100多人民币,Demetre帮我们订好了位子,又交代我们如何打车往返。车开到小山坡下,我们需要自己爬上去。来得早,餐厅刚刚开门迎客,我们是第二桌客人。这家餐厅能被排进第比利斯第一,主要也是因为view好,能直接看到对面金顶的圣三一教堂。店内装修风格处处透露着欧式的fancy我们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开始点餐。不能喝酒的小伙伴要了柠檬果汁,还有牛肉蔬菜沙拉,小点心是餐厅赠送的。我要了薯饼,白葡萄酒和烟熏鲑鱼仔。主菜是鸡肉夜幕降临,整个第比利斯华灯初上。我们举杯共祝这美好的时刻!从餐厅出来回到酒店还不到八点,我们住的那条街算是第比利斯最繁华的街道。即便如此,过地下道去街对面换当地货币的时候还是有点心慌,怕黑暗中突然冲出来什么人。格鲁吉亚换汇很容易,遍地都是换汇的小店,汇率也差不多。然后我俩顺着这条街漫步,大概十几分钟就走到河边。从这里可以俯瞰河对面的万家灯火回到酒店已经累得睁不开眼,随便洗漱了下,不到十点就上床睡觉了。没想到睡了没一会儿,有人敲门,我挣扎着起来拉开条门缝,看到一位帅哥服务生拎着酒、两个空杯子和巧克力说是给我们的夜宵。那种想睡到死的时刻,管他是不是帅哥,一律闭门谢客。 吃夜宵怕胖,早餐便可以放肆大吃。特别是水果蔬菜,在高加索的餐馆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样。导游来接我们之前,我们又仔细打量了一番这家酒店,真是随手一拍都是景。傍晚楼下的酒吧都会坐满当地的年轻人 距第比利斯半小时车程,就是东格鲁吉亚的首府--姆茨赫塔。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伊比利亚王国的首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公元337年格鲁吉亚在这里皈依基督教,至今仍是格鲁吉亚东正教会全国首脑的驻地。 季瓦里修道院建于6世纪,至今仍在使用,雄踞于峭壁之上眺望古城和库那河与阿拉格维河的交汇处。同其他中世纪的十字教堂一样,它设计考究,建筑风格明了,展现了建筑者精湛的技艺。对十字架的膜拜也是格鲁吉亚人虔诚的标志,这也反应在教堂名字上(“季瓦里”是十字架的意思)。 天空云层很厚,来之前听说去卡兹别吉的路上已经下了三天雪,不禁为今天的行程担忧。又开车十几分钟,来到了老城,入口处有卖红酒味的粉红冰淇淋,怎么可以错过呢? 酒味略重,奶油和糖的配比刚好,吃着十分满足。老城中11世纪的斯威特.特斯克维里教堂(Sveti-Tskhoveli Cathedral), 是格鲁吉亚第一座基督教堂,也是最大的一座,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教堂。 这座教堂是格鲁吉亚最神圣、最壮丽的教堂之一。 因为藏有耶稣的斗篷和早期教堂建筑的支柱而闻名。 大教堂建筑雄伟,装饰精致,具有圆屋顶和十字形平面的建筑风格。关于斯维特特斯克维里教堂,还广泛流传着一个悲惨的故事:教堂的建筑者叫阿舒克斯基,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国王怕他到别的地方建造一样的教堂而羡慕嫉妒恨,就把其手臂砍掉。在中心柱子上有一只手举着个正方形石碑,其上的碑文如下:神的仆人阿舒克斯基的手,为他祈祷吧。因为这个故事,这座教堂又被称为“断臂教堂”。 从大教堂出来,仔细欣赏建筑的外观,很多细节更有趣。 天空逐渐放晴,心情也跟着轻松起来。 通往城墙的台阶上,一只秋田犬眯着眼静静晒着太阳。 古城内教堂的建筑细节一一探究下来,真的是精美绝伦。 教堂背后的葡萄藤,也是格鲁吉亚独有的特色了。 这个东西让我想起陕历博的来通杯,当然没有陕历博的那只绝世无双,算是雏形吧!这玩意也算是当年丝路贸易往来的鉴证了。 从古城出来,终于...终于要想大高加索山之巅前进了! 感觉一路在追寻的地方近在咫尺 我们今天真是足够幸运,一路没有下雪,只有雪景,看着两旁的雪山着实令人兴奋。 有些雪消退后,露出光秃秃的土山。 就这样一路开到位于半山腰的餐厅,已经接近两点,餐厅没什么人。 感觉老外真不太会烹饪蔬菜,除了凉拌就是烤,还好我带了牛肉酱 奶酪碎口蘑,还有什么忘了 这个是此行吃过最好吃的,煎小土豆和猪肉在餐厅停车场拍到清晰的雪线,这样波澜壮阔的风景中,人真是不值一提。接着向北,走格鲁吉亚军事公路。结果,从山上一路下来,居然堵车了?!堵车了!龟速慢行了半小时,导游小哥也得闲空出手来拍了几张雪景。他说我真是运气好,之前下了三天雪,明天预报也有雪,只有今天无雪还天气晴朗。我说,你不知道我别名叫Lucky吗?这条横穿高加索山脉的公路由沙俄军队在十九世纪时建造,曾是第比利斯通往俄罗斯北奥赛梯首府的古老交通路线,因1801年沙皇下令修缮做行军用途而得名,也被誉为最美的公路之一。军事公路的最高点季瓦里山口,有个巨大的观景台,站在山口半圆形的观景台往下看,盘山公路和周围美景一览无余。还有象征苏格友谊的壁画,苏格友谊不再,但美景长存。 在这玩滑翔伞简直太爽了从这里离开,一路下山,就到达了卡兹别吉。小镇已经有些许绿意,路上偶遇不少国人。导游问我为啥现在这么多中国人来,我说中国holiday啊!问:什么holiday?答:纪念先祖的节日。问:所以都跑到格鲁吉亚来纪念先祖吗?无力反驳,哈哈。到了酒店,第一时间导游事先联系好上山的四驱车已经在等候了。当即换了车,这边的四驱车大部分都是三菱的,司机位置也都按日系车的来。山离酒店很近,换车的目的主要是山道险峻,特别是积雪深厚没过车轮。其实山脚下又修好的栈道通向山顶,这么冷的天还是没有去尝试。总之上山之路是前所未有的惊险,狭窄的道路只容得下一辆车通过,中间是压瓷实的一层又一层的车轮印,中间是一米高冻得硬邦邦的雪。每次避让来车,都是惊心动魄的。登顶就是为了看这座建于14世纪的圣三一教堂。这个教堂也是在格鲁吉亚明信片上出镜率最高的。我佩服有着坚定信仰的人类总是能克服大自然的重重困难,建造出伟大的建筑。站在这座立于山巅的教堂前,头顶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不禁再次感慨上天之厚爱,馈赠如此神仙秘境于人间。万千世界,广大无边,而我永远这么渺小。这次在卡兹别吉住的又是Rooms酒店,这家的设计风格依旧很有品味。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好,当天入住的客人有三分之一都是中国人。办理入住时,又遇到了在苏格纪念碑那的几个四川朋友。他们觉得四点半了,再上山下山估计要到傍晚,却不料这一决定直接让他们与峰顶的教堂失之交臂。我跟小伙伴回房稍微休息了一下,便准备去做个按摩。结果到泳池旁的台前预约,要等到晚上9点,想想每天我俩都睡得早,还是算了。还有这里的服务员英文很烂,我交流不下去了,旁边的小伙伴直接说俄语,迅速搞明白了。下来一趟不容易,我俩干脆去大堂吧点了杯酒。那晚我写道:内心被大高加索的壮阔一路震惊的心情与此时此地的惆怅迷惘,都化进了今晚山边这一杯“Short Island”。旅途中的酒总是恰如其分与当时的心境呼应。喝完酒,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我俩就静静站在阳台上看着对面山上的教堂,和一点点亮起的灯光。果然,不到十点,我又困得睁不开眼。睡梦朦胧中,被隔壁同胞们大呼小叫地喊声吵醒,他们惊喜地叫着:好多星星啊!好漂亮啊!小伙伴也爬起来裹着被子跑到阳台去看,可惜我实在挣扎不起来,在梦里看星星就好。早上被对门大妈放的昆曲吵醒,真好!酒店这种安排也是煞费苦心了,让中国人互相影响。起来吃早餐,才发现外面在飘雪花,昨天下午没有上山的同胞们聚集在早餐厅懊恼。没有办法,出来旅行,很多时候看到看不到什么东西都讲究一个机缘。吃罢早餐,Demetre来接我们折返第比利斯。因为我的假期有限,梅斯蒂亚、巴统都等着以后再去吧!一路冒着风雪从山区回归山谷中的古城--第比利斯。我们从新城乘坐作为交通工具的缆车一路上了山,登上纳里卡拉要塞,再慢慢步行下山。堡垒建于4世纪,耸立在在老城陡峭的山崖上,具有显著的阿拉伯城堡特征。今天的堡垒虽只剩下一段城墙,但格鲁吉亚人依旧视它为“城市的心脏和灵魂”,也被成为第比利斯的母亲堡垒。登上堡垒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是当地最古老的防御工事。从这里也能看到“格鲁吉亚之母”(Mother Georgia Statue)的巨大雕像以及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的,连结新老城区的和平桥。奈何天空不作美,看不出它本身梦幻的蓝色。下山途中,有各种宗教建筑:清真寺与各个宗教的教堂。榆钱树在弯弯曲曲地小街小巷中穿梭各种色彩明亮的房子建在一处悬崖上悬崖旁的栈道,还通往一处小瀑布,真的是神了!居民区里有瀑布?顺着瀑布流下形成的河道,边走边逛,买了两个格鲁吉亚陶制的杯子。结果回家开行李箱,一瞬间就打烂一只。这个粉蓝色墙的清真寺也是一个网红打卡地我跟小伙伴在门口拍了好几张拉手照,都没get到网上的精髓,只能作罢!临街有几家有趣的小酒吧除了清真寺,还有犹太教堂。以前我从没见过犹太教堂,今天也算是开了眼界。门口有美猫镇守里面的花纹装饰格局果然都与东正教、基督教大相径庭终于走到老城的地界,此刻我只想填饱肚子,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今天终于吃到了格鲁吉亚的包子,但是他们叫Dumpling。 馅是茴香猪肉的,挺好吃的,比较接近中国人的口味。吃饱后,我们开始徒步老城。穿过一座街心花园,来到了古老的图书馆下午老城里的酒吧咖啡厅都没营业,加上天气阴暗,略微显得萧索。穿过和平桥,我们结束了老城游览。桥边有给流浪狗募捐的箱子。井盖上的玫瑰,提醒着我那场革命应我们的要求,之后来著名的旱桥市场淘宝扫兴而归,除了一个苏俄时期的飞行员头盔特别吸引我,其他劣质的首饰完全无法勾起我的购物欲。不到一小时,我们就两手空空回到了车上。今晚住的还是Rooms,看这停车场多炫。!由于晚餐是地接公司招待,我们就跟导游约好晚7点在大堂等他。中间这段时间,我跟小伙伴决定自己去街上走走。即便现在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不对付。这个国家还是受到了苏联很深的影响,第比利斯主要大街上的建筑,深深地遗留着斯大林时代的苏式痕迹——高大、雄伟又千篇一律。最后照例走进一处很大的超市,侦查当地人的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在小伙伴的建议下,我买了一小瓶啤酒和可乐,发现速冻柜里还有包子和馄饨。高加索这三国总得来讲,东西最合我意的就是格鲁吉亚了。回到酒店换装,晚上受邀去当地一家歌舞餐厅。吃了什么已经有点没印象了,就拍了一道菜,小番茄菠菜还有什么东西混合巧克力酱,以及配饼。地接社的主管聊着聊着发现,我的小伙伴跟她同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虽然差了好多届,但是倍感亲切的俩人立马切换俄语模式。后来说起她4月中旬的中国商务行,说她同事订了间三里屯的酒店超级便宜,就是看图片有点怪怪的,我让她找出来看看怎么个奇怪法。她好不容易从booking上翻到那家酒店,我当场笑翻了。我说,亲爱的,你自己在日本工作了四年不知道为啥奇怪吗?那明明就是个情侣酒店啊!她也笑翻了,说怪不得那个光那么诡异。觥筹交错,酒酣耳热,宾主尽欢,美好的格鲁吉亚之行就在这样的夜晚结束了。这是一个失眠夜,有了之前入境格鲁吉亚的梦魇,我一整晚梦到自己拎着俩箱子走过长长的国境通道前往亚美尼亚。一大早,Demetre将我们送到了格鲁吉亚与亚美尼亚边境,并提醒我说已经跟那边导游联系过在入境口等我们,而我仍在担心。在清晨的薄雾中,徐徐驶向边境。阳光白云下的格鲁吉亚,再见!高加索之殇--亚美尼亚亚美尼亚是此次高加索之行的最后一站,这一次入境亚美尼亚的确比入境格鲁吉亚时顺利多了,入境的办事人员都没问我要电子签证,看到我的美签直接放行。热情的亚美尼亚美女Tetav在办事人员的旁边就热情拥抱了我。被这样的热情感染,整个人情绪一下就放松了。进入亚美尼亚,天气一下暖和了起来,道路两旁都能看到已经绽放的桃花和杏花。但是如我的同事之前提醒的那样,亚美尼亚的公路是最烂的,像上世纪40年的中国。穷啊!我们在群山中颠簸,我就越看越觉得这地像我的老家山西,感恩某任省长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我们在山西各县乡村间才能舒适地穿行。前往哈格帕特的路上经过一个小镇,有一瞬间周边的建筑废弃的工厂,魔幻地像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太原城郊。还有怪石嶙峋、陡峭的山崖、破损的山间公路,以及隐藏于其中的各种历史古迹,无不让我有种穿越时空回到山西的错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又是先从饮食了解一个国家。这家亚美尼亚农家乐,提供有泡菜,葡萄叶做的小菜,圆白菜胡萝卜丝拌的凉菜。一路吃肉吃到牙龈肿的我,终于能来顿清淡的了。葡萄叶是亚美尼亚常见的蔬菜,口味奇怪,我有点吃不惯。这个豆子跟土豆熬的汤很好喝,在亚美尼亚几乎每天都在各种喝汤,至少不是干吃饼了。又是烤鸡肉,反正每天来来回回就是这些。饭后甜点,我勉强吃了一块,那个撒糖霜的蛋糕就是小时候吃的蛋糕。旁边的有点像豌豆黄,但不是豌豆做得,很油很面的一种材质。Tetav特别热情地问我们要不要吃冰淇淋,要不要喝咖啡,我们都拒绝了。一心只想着快点开始正式的行程。再次启程穿行于山间小路,这里的乡村朴素地也像山西的村子,炊烟袅袅,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在一处平缓的黄土坡上就是我们要去的哈格帕特修道院。亚美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布将基督教立为国教的国家,有94%的亚美尼亚人是基督徒,因此境内有大量的基督教建筑。从食物和地貌来讲我更喜欢格鲁吉亚,可是从建筑来讲我一眼就爱上了亚美尼亚的教堂。这座修道院建于991年,融汇拜占庭教会建筑风格和高加索地区本土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亚美尼亚宗教建筑顶尖水平。因为地处偏僻,来的游客不多。同时与我们在这里游览的,分别还有俩韩国大叔和日本大叔。由于我当天戴了顶日式的帽子,总是被当地人跟我喊日语,他们看我没反应就猜测我到底来自哪里,导游就告诉这些人我是中国人。亚美尼亚语说中国,也是发“qin”的音,之前听一个老师说伊朗那边也是用“qin”其实这个读音来源不是秦,而是晋。而我刚好来自三晋大地,真是微妙的缘分。圣尼山教堂是哈格帕特修道院的主教堂,它是由霍斯洛夫诺施王后及她的两个儿子古里格尔和苏巴特于公元967年至991年组织建造的。这座拜占庭式的基督教教堂位于哈格帕特修道院内的中央。13世纪初始,高加索木式结构寺院便陆续围绕着它建了起来。这种两种不同类型的寺院的巧妙结合,是10世纪至13世纪之间亚美尼亚宗教艺术最杰出的艺术典范。在长达3世纪的不断扩建中,修道院内相继建成了20多个不同风格的教堂和礼拜堂、4个附属建筑、墓地、钟楼、研究大楼、藏书馆、餐厅、画廊、桥梁和其它纪念物。主要的修道院建筑都围绕着它们的中心庙宇,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相对于中轴线是不对称的,这是它们看起来错落有致。建筑群整体紧凑和谐,这是每一个新的建筑都充分考虑了其在整体中的位置和风格的结果。整个建筑群不仅在不同建筑的结构特征上具有共性,而且在建筑的细节和装饰上也有共性。建筑上的花边十字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不论同一座建筑还是不同建筑花边十字架都各有特色。这种花边十字架是亚美尼亚特色,不仅用在建筑上,很多项链也采用不同的十字架花纹。同事还特地托我为她买一条花边十字架项链回来。参观完哈格帕特修道院,我们又转战到数公里外的萨那欣修道院。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萨那欣修道院是同一时期建立在不同山坡上的两座修道院。亚美尼亚教堂古朴简洁,没有壁画和繁琐的内饰。只是恢宏的拱顶和独特的花边十字雕刻就很美了。教堂,墓碑,钟楼,图书馆,僧侣的休憩场所……各个遗迹历经战争依然保存完好,尽管这两处UNESCO深处山中,道路崎岖,依然挡不住前往朝拜的信众。萨那欣修道院始建于十世纪,“Sanahin”这个名字从亚美尼亚语中翻译过来就是“这个比那个年纪大”的意思,大概是想表达这个修道院是比邻近的哈格帕特(Haghat)修道院更古老的修道院。这两个村庄及其修道院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平坦的高原景色被一条条流入德贝河的小溪流形成的深层“裂缝”所隔开。从乡间小村庄再次驶进小高加索山脉中,与大高加索的巍峨相比,小高加索更平易近人,山势平缓,但路况却也更差。这种楼相信80后一定不会陌生,很多四五线城市至今依然保留着这种形制的楼房进入小高加索山脉,从春季又回到冬季,没有融化的雪让路况变得更加糟糕。前往塞凡湖的途中,路过迪利然国家公园,公路旁有个小村子住着原住民,依旧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惯,有点像美国的阿米什人,不用电之类的,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则更为艰苦。翻越群山,雪越来越少,不久就抵达了高加索地区最大的高山湖--塞凡湖。从停车场攀爬到教堂的途中,空气有点稀薄,但是含氧量很高,导游小姐让我们用力呼吸,感受这里纯净的空气。湖名从亚美尼亚语“黑色寺院“转化而来。苏联斯大林时期湖水灌溉和发电,使得水面降低了20 米,教堂所在的岛屿变成半岛。湖水产生的电力供应格鲁吉亚、卡拉巴赫和伊朗北部等省份。从教堂再往里面走是半岛的顶端,以前被苏联征用是作家联盟的招待所,现在是亚美尼亚总理的夏季疗养地。塞凡修道院(Sevanavank)最早由Ashot I 国王(也就是开创了亚美尼亚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国王)之女Mariam公主在874 年建立,收容有罪的艾奇米亚金修道士。修道院由两座教堂构成:“圣徒“(Surp Arake lots)和”神之圣母“(Surp Astvatsatsin),尖顶均呈八角形。高原平湖都只是教堂的陪衬,水位下降塞凡湖周边成为半岛,屹立千年的建筑会损毁,信仰却比湖水更渊远流长。终于终于结束了一天满满的行程,要进入亚美尼亚的首都--埃里温。一路有天使之光相伴。还没进入市区,就看到这种公交车,总是来不及拍。问导游为啥会有这种车,她说都是中国政府赞助的。想起来她刚刚说的亚美尼亚盛产铜,心中大概也有了答案。经过一番堵车,总算进入市区,抵达酒店。我们将在埃里温住三晚,这三晚都住在Grand Hotel基本上算是当地最好的酒店了。装修还是很有当地特色,坐电梯上楼时传来酒店大堂的钢琴声,优雅又浪漫安顿好行李便匆匆下楼跟着导游去吃晚餐。我们的酒店距离市中心的大广场步行5分钟,晚餐的餐厅就在大广场附近。这间餐厅也是地道的亚美尼亚当地风格餐厅,晚餐有歌唱演出,演员也会与台下观众互动。饭点刚到,里面便坐满了人。跟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不同,亚美尼亚饭前会先上石榴汁和石榴籽做的酱料。烤番茄里是番茄跟肉一起调和的馅亚美尼亚的饼,会配上不同种类的奶酪每顿必不可少的汤,这次好像是西红柿土豆什么的,有点微酸,咸淡适中。小羊排配米饭,主食+主食,亚美尼亚人真是太热情好客了,三国里最穷,食物却最丰富精致。就算奔波了一天,我跟我的小伙伴面对这样的大餐也无能为力。勉强吃完了肉和菜,米饭和饼实在吃不下。导游Tetav饭后又热心的问我们要不要冰淇淋或者其他甜点,我们摇头。然后又问我们喝不喝茶和咖啡,我们又拼命摇头。她觉得我们好奇怪,怎么啥啥都不吃,还能长得这么强壮。饭后,我提出要去办理手机流量卡和换汇。Tetav特别nice陪着我先去换汇,换汇时后面排着一个可疑的老头,她怕是小偷把他呵斥走了。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位活泼热情的亚美尼亚美女了!去手机运营商办流量卡很方便,带着护照,选个3日套餐即可,连排队十几分钟搞定。酒店楼下有个不错的餐厅,对面是著名的剧院,周围也车水马龙。亚美尼亚第二天一早居然下雨了,天气不好有些失落。吃点甜品让心情好些,酒店的甜点真的是琳琅满目且赏心悦目。小伙伴身体不舒服,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出动。第一站是圣里希美教堂(St. Hripsime Church),作为佛教徒进入异教的建筑,纯粹就是欣赏建筑而已,宗教意义不太关注。单看建筑形制跟昨天去过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萨那欣比规模都要小一些,不同的是穹顶有几个进光的孔,整体要显得空间宽敞明亮些。这座教堂是亚美尼亚早期宗教建筑的代表。正是亚美尼亚杏花开得最好的季节,随处可见杏花,又赶上下雨,于是想起那句:那一年,杏花微雨......来到埃奇米亚津的时候,雨越下越大。跟着导游先冲进了售票处,然后走进了这座大园子。其实也不能说是大园子,这处文化遗址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主座(the seat of the 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也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宗教场所,经常会有各种活动。门口的巨型纪念碑,是2001年纪念亚美尼亚皈依基督教1700年时设立,图案为特拉达特三世(Tiridates III)国王将权杖交给圣格雷格里修道士(St. Gregory)。穿过以前学生的食堂用了下洗手间,然后再往后走,就是古教堂(Mayr Tachar)。可惜教堂内外都在维修,这个最最重头戏的部分遗憾没能看到。通往教堂的沿路展示了各地雕刻的十字架石碑。这座教堂是由启蒙者圣格里高利(St Gregory the Illuminator)于公元301-303年建造的,。原名圣母主教堂(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教堂内外布满花纹装饰图案,受很大波斯影响。这些外部花纹上的颜色都是用天然颜料制作的,蓝色是青金石研磨的,绿色好像是当地一种植物萃取出来的。进不到教堂内,光是门口门廊下的这些雕花也够我欣赏半天的。传说波斯的阿巴斯大帝占领亚美尼亚后,曾经要派人毁掉教堂,得知消息的教士连夜在教堂外的砖上雕了一个阿巴斯的头像,才免于一难。没找到砖雕,找到了画。从教堂前的门廊再往里走,就是珍宝室,这里保存了许多苏联时期被转移到这里保存的珍贵圣物,包括诺亚方舟的一小块木板、刺入耶稣肋骨的长矛的残片等。不过我只记得世界上第一台ATM机是亚美尼亚一位发明家的杰作。这个银盒是用来装《圣经》的,博物馆里有各种这类型装经书的精美盒子。国王或者主教的权杖都做工精细,用料奢侈。还有主教、国王、皇后们在宗教仪式时穿的华裳美服,华贵典雅。从珍宝馆出来回到大门处,会经过图书馆。离这里不远的兹瓦尔特诺茨遗址,是与埃奇米亚津一起被收录进UNESCO的。远远地看这座废墟,有种希腊神庙的风范,实际却混合了拜占庭风格。与其它古代和拜占庭风格的宗教建筑的最大不同是其典型的创造性的中间圆顶的建筑形式。这座7世纪的教堂曾经高达46米,原为三层圆形建筑,多次地震后未经修复,在10世纪时化为一片废墟。但是在建筑史上很重要,因为这样大规模的圆形教堂在东方乃至世界都是已知的第一座。建筑内部是一个有回廊的四瓣形教堂,正面装饰着假连拱、雕刻、浮雕,内部装饰有镶嵌画与壁画。1901-1907年发掘出底座、柱廊、地基、柱头及许多建筑残片,在拱门和大浮雕上塑有拿建筑工具的人,据认为那是摹拟当年建筑师和总建筑师阿瓦涅斯的形象。这座圆形建筑,区别于拜占庭的建筑风格,设计方案是根据亚美尼亚崇拜物十字架而设计的。这种十字架结构与圆顶大教堂的结构相结合比与方形建筑结构结合来得更加和协完美。教堂旁的陈列馆里,不仅有教堂复原模型,还有一些废墟的残片。这是考古人员还原出的教堂原貌,导游说虽然地震是导致这座教堂倒塌的直接原因,但是建筑师在建造伊始没有考虑到受力等等因素,只是盲目贪图高和美,遇到地震自然不堪一击。刻在一米长的石板上的日晷极引人注目兹瓦特诺茨(Zvartnots Cathedral)大教堂的建筑给人类留下了极其辉煌的艺术。它的艺术价值是由它的建筑规模,设计布局,特殊安排以及它特殊的装饰特点而决定的,它强调以大教堂为中轴而建的风格特点。当今天人们站在这残垣断壁的兹瓦特诺茨大教堂的废墟上,仍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大教堂当年的恢宏气势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力。返回城里吃午饭的时候,已经中午一点了。今天午餐是创新融合亚美尼亚菜,跟时尚饰品店结合的餐厅。小店很有设计感,外间是销售饰品的店面,里间是用餐的地方,只能容纳不到20人。这个粉盐好像是加了藏红花还是葡萄制成的头盘是两人共用一排十个,每种小点心都有俩。脆脆的圆筒里,有虾肉泥,牛肉配乳酪,还有各种奶油混合的东东,不太吃的出来。之后是南瓜奶油汤,口感香甜细密。主菜是西葫芦、胡萝卜小炒配土豆和牛肉,最后再上个巧克力冰淇淋,完美!饭饱之后,我们来到了马特纳达兰(Matenadaran)国立古籍馆。赶上当地小学生也来这学习,吵吵闹闹的。有几个孩子刚开始一直盯着我看,后来又要跟我合影,我的社恐症犯了,果断拒绝。事后觉得自己有点太不平易近人。马特纳达兰的国立古籍馆中收藏了世界上最丰富的中世纪手稿和书籍,包括历史、哲学、医学、文学、艺术史、以及亚美尼亚和其他许多语言的宇宙志。还有各种天然颜料对应的植物或者矿物来源在这里还了解到亚美尼亚语是独特的印欧语系,有38个字母。我经常听到导游跟别人说Merci,我学过一点法语,就问她为啥要用法语说“谢谢”。她说,亚美尼亚语的谢谢特别特别长,她当场示范了一下,确实长。因为当年很多亚美尼亚人在土耳其的灭族清洗中逃到了法国,后来好多定居法国的亚美尼亚人又慢慢回归,大家便习惯性用法语的谢谢来代替用亚美尼亚语了。从山坡上的古籍馆下来,我们开始享受悠闲的市区游览。这个大阶梯,又被称为社会主义天梯,是埃里温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它由建筑师Jim Torosyan, Aslan Mkhitaryan, Sargis Gurzadyan设计,1971年(苏联时期)开始投建,1980年完工。在苏联时期,完成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后来2000年前后的时候,大阶梯的设计建造转交给了美国商人Gerard Cafesjian,他对大阶梯进行翻新,并添加了大量的艺术品。天梯从上到下,有着数不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从这处广场出来,对面有周末跳蚤市场,市场旁的咖啡车很有艺术范。诶,又碰到了中亚友谊车亚美尼亚街头各种小店都超有设计感,如果喜欢艺术和设计的朋友请不要错过。连中心湖畔的马赛克拼图地砖都被精心设计过,所以我们国家的审美啊,真的是跟不上经济发展,实在是太土太落后了。街角的酒吧咖啡店,外墙春意盎然。导游听说我们想买些手工艺品,就带我们来了这家店,我收获了两只手工布包。这家店更有趣的是里面的装饰特别像童话故事。这条街是商业街,我们去名创优品买了点小物件。我顺便拿出从国内带的名创优品出的肉脯、芒果干,导游边吃边赞叹好吃又懊恼怎么亚美尼亚不卖。陪我们逛完街,跟我们约好了晚餐时间,我们就回酒店了。等我们再次在大堂见到导游的时候,她竟然送了我们一人一个石榴形状的钥匙扣,说是为了感谢我下午跟她分享的那些小零食。石榴在亚美尼亚是吉祥的象征,在盘子上、饰品上、桌布上随处可见石榴图案。这些天每天胡吃海塞的,被高加索人热情招待到牙龈肿痛。于是要求导游晚餐安排的素一些,多些蔬菜少些肉类。结果,我吃到了饼卷香菜和茴香,饼卷小葱和一种不知什么的难吃的蔬菜。来说说我在亚美尼亚最喜欢吃的这种薄饼吧!这种饼叫Lavash,流传了上千年的制作工艺和这个饼一起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吃这种饼一定要配奶酪。今晚所谓的全素食晚餐跟我们想的着实不太一样亚美尼亚的夜晚太美了,尤其是我们酒店楼下好多小店、小酒吧、古董店,各有特色。这杏花总让我想起梵高真是春风沉醉的夜晚,好想去对面喝一杯。高加索之行的最后一天,一个美丽的大晴天!一早我又在吃甜点了,只有旅行时才允许自己放纵。哈哈,好喜欢他们的甜点,亚美尼亚的甜点没有在英国、德国吃到的齁甜。创世纪8:1-4 神纪念诺亚和诺亚方舟里的一切走兽牲畜。神叫风吹地,水势渐落。渊源和天上的窗户都闭塞了,天上的大雨也止住了。水从地上渐退。过了一百五十天,水就渐消。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大雨滂沱后的清晨,亚拉腊山拨云见雾展现真容。在我一再的要求下,司机还是停下车让我拍下了难得一见的亚拉腊山。亚拉腊山是亚美尼亚和土耳其的天然分界线,传说中这里是诺亚方舟最后的停泊地,大好春光里,万物复苏,杏花开遍了霍瑞维拉山谷。要说这亚美尼亚导游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不懂中国游客拍照大于天的执念。既然来了,什么历史文化都是次要的,拍到心水的照片最重要。好在我不爱拍自己,只要空景令我满意即可。山上的深坑修道院(Khor Virap),起先是在启蒙者圣格里高利(St Gregorythe Illuminator)被丢弃的深坑的原址上建造的。目前我们看到的建筑多数源自17世纪。宗教故事不多讲了,看教堂看到审美疲劳,也不再有欲望深入地下去探究地下教堂。地上建筑的部分跟前几天看的大同小异,唯一遗憾的是返回拍摄深坑修道院的著名场景时,云雾遮住了亚拉腊山。美景只在刹那,没有拍到完美的照片心中还是略微遗憾。之后行车30分钟转战附近的加尼村和帕甘神庙。城堡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当时在铜石并用时代的居民点上建立了加尼堡垒,有防护城墙废墟和希腊罗马式的多神教庙宇等。在1世纪至3世纪时,建筑群废墟则包括大厅、住房和浴室。浴场遗址内部有暖气系统,浴场具有保存良好的暖气系统,包含了五个以上的隔间,当中有四个在墙上有半圆壁龛。从东边数来的第一间是更衣室,第二、第三与第四间分别是冷水、温水与热水浴室。浴场有储水槽,并且在地下室有加热房,地板则铺上了烘烤过的砖头与一层磨亮过的灰泥。人们在圆柱上休息,并且以地下室加热房所产生的热气自底部进行加热。浴场内有一个空间地板上装饰著彩色的马赛克拼图,可追溯到3至4世纪,主题描述希腊神话的场景与象征,衬托在表示海洋的淡绿色背景之下,装饰镶有海神的图像,并且在外框装饰着枝条物、鱼、沙蚕与法螺;在马赛克四周有条粉红色宽带的装饰,水面上的色调制造出波浪移动的景象,是亚美尼亚不朽的画作中的一个杰出范例。源自公元77年的异教徒的神庙--帕甘神庙(Pagan Temple),用来敬奉太阳神米特拉(Mithra),是典型的古希腊-罗马风格,也是亚美尼亚和前苏联唯一留存的柱廊式建筑。神殿在17世纪的地震中神殿几乎完全被破坏,我们只能看到1976年再建造的太阳神殿。公元2世纪初,加尼村当时宗教信仰和希腊人一样,山里就出现这座希腊神殿,因为亚美尼亚人4世纪后改信基督教,号称全世界最早信基督教的国家,因此希腊神殿又称为异教徒神庙。加尼神殿原来是亚美尼亚国王夏宫所在地,是希腊文化末期(公元2世纪)亚美尼亚文化的唯一遗迹。 加尼村人占领的第一处遗迹可追溯于公元前三千年,并集中在亚扎德河一个转弯处且容易防御的地带。神殿里有个小哥每天固定时间用笛子演奏古老的乐曲,曲声悠扬隽永,带人回到古老的时代。神殿内部基本都是新修建的,外部柱廊的顶部均为原来建筑残片拼凑起来的,不规则地建筑残片拼凑痕迹十分明显。与大部分希腊化时代建筑不同的是,这座神庙使用的是玄武岩。虽为重建的太阳神庙,作为希腊化时代的建筑,这座神庙在亚美尼亚一众基督教堂中也可谓“异军突起”。新旧拼凑的整修模式倒也算和谐,只是失去了UNESCO的提名。从神庙往出口走的路上,偶遇几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看上去五六十岁的样子。她们边走边跟导游讨论:你看人家的建筑都是用石头建的,被毁了还能拼凑复原一部分。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建筑,都是木制的,毁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话听来内心五味杂陈,这几年我也听了很多国内古建专家的讲座,对国内古建的前世今生每每说起来都有深深的遗憾。我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做的真的不如很多国家(墨西哥、亚美尼亚这些不富裕的过度,文物古迹都保护得很好),主要是平民的素质教育和政府的保护措施很多都非常不到位。另一番感触是,这些大马华人,祖辈父辈就移民到了马来西亚。生于斯,长于斯,却至今仍不忘本,说华语,认自己是中国人,将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异国流传下去,令人感动。(上图为亚美尼亚各景点门票)从景点门口走不到15分钟,进村子的一家小院,就是今天吃午餐的地方。导游先带我们去参观了制作Lavash的作坊,两位大姐示范了整个流程。一个负责把面饼擀薄,另一个把薄面饼抻成长方形枕头的大小形状,然后迅速糊进炉壁上。整个流程有点像新疆做馕,都要放在炉壁上烤。几分钟后,饼就烤好了。拿出来热乎乎的Lavash又香又有韧劲,导游展示完饼之后。徒手撕成两半,然后卷上小葱,葡萄叶,茴香,香菜和奶酪迅速塞进我的嘴里。好吃到双眼圆睁!一定是我之前的打开方式不对,比我之前在城里餐厅吃的好吃多了!我足足吃了俩饼才罢休,导游怕我吃不下正餐赶紧给我带进了旁边的屋子。前菜是烤土豆,正餐是烤鱼。还有一些甜菜根还是什么做得小菜,西红柿跟黄瓜、洋葱圈摆在一起的凉菜。汤是土豆西红柿汤,旁边配的酱料是俄罗斯也很常见的一种,我的小伙伴也说不清是啥反正挺好吃的。我们取消了下午去格尔加德修道院的参观,抓紧最后的时间去周末市场大采购。原因就是前一天我们偶然路过发现这里的周末市场卖的东西比第比利斯旱桥市场好得多,当时距关门也就一小时了基本没买啥,今天下午删掉行程改购物。不愧是爱买买买的中国人啊!我跟小伙伴分头行动,两人用手里最后的当地货币买了俩小手链。然后我们又在一家丝巾摊遇到,她用俄语帮我砍价,在符合我心理价位的情况下买到了绣有38个亚美尼亚字母的丝巾。我又看到她提着一块桌布觉得很好看,找到那个摊位根据我印象中家里桌子的尺寸买了同款传统亚美尼亚印花桌布。其实我还看上一套精美的石榴图案茶具,但是杯盘壶下来要大几百块人民币,觉得小贵,最终没有下手。后来我在酒店楼下的纪念品店,又看到类似的,做工也更精细考究,价格自然更贵。并非我要贬低中国,亚美尼亚虽然穷,旅游纪念品店却没有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的义乌小商品,基本上按照当地不高的消费水平都能买到心仪的纪念品。总之,我在亚美尼亚收获满满,甚至冒出想要把他们的手工制品贩卖回国的念头。购物归来,再次回到酒店,将所有的战利品打包好。我跟小伙伴决定出门再好好看看这座城市,我们步行到大广场。周末的大广场人头攒动,举家出来游玩,还有在此约会的年轻小情侣。旁边这条古老的Abovyan大街曾经充满丝路商人,如今依然熙攘繁忙。我终于如愿以偿的在街边的小酒吧小憩,喝了杯小酒。这间小酒吧的陈设不仅温馨可爱,标语也治愈人心。酒比药更便宜!旅程即将结束,而我的困扰依旧。旅行从来只是良药不是灵药,治愈得了一时,却无法彻底清除心中的负累。还好,这趟旅程归来后,我彻底想明白了,能拯救我的只有我自己,我最终壮士断腕离开了奋斗十年的行业,裸辞,转头从零开始。夜幕降临,我终于吃到了这几天路过无数次,心心念念的冰淇淋。活着就是想做就去做,千万别犹豫。从旁边的小道又绕进了之前去名创优品那条购物街,亚美尼亚的夜生活真不错。我俩本来是想去超市旁边的换汇店,把手里多出来的亚美尼亚币换回美金,结果又进超市关心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了。泡菜好多啊,感觉自己都没吃着呢!有些化妆品便宜又大碗,小伙伴竟然买了洗发水回国。从超市出来,又兜了一大圈绕回到我们酒店所在的大街。路过的酒吧,小店也都挺有意思的。比如这家餐厅就叫Lavash,这名字我能记一辈子,八点这餐厅已经坐满了。还有我们国家的骄傲,华为店遍地开花。这家开在剧院对面的艺术书店其实更多是关于戏剧、歌剧方面的书籍,但是也卖一些艺术周边,我买了两枚胸针回来送朋友。至此,我的高加索之行终于圆满结束了。凌晨四点,导游和司机来酒店接我们去机场。这位热情的亚美尼亚美女再次与我拥抱告别!我想起一路她总是活泼地在景点跟认识的其他导游打招呼,每天不厌其烦地问我们要不要喝咖啡吃甜点,想来她真是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这就是我对高加索行程中遇到的人和景色的真实记录,不偏不倚。只希望这些善良的平民都能平安健康!亚美尼亚与土耳其、阿塞拜疆的新仇旧恨清晨七点多,飞机升空。亚拉腊山逐渐在脚下的薄雾中现身,没想到那天的遗憾竟以这种方式弥补了。在飞机上无聊就想起亚美尼亚的近邻又有世仇的土耳其。在圣经里,亚美尼亚被称为亚拉腊或乌拉尔图王国。现代亚美尼亚人的乌拉尔图祖先拥有当时的先进文明。在公元前2世纪经过长时期的战争后,亚美尼亚经历了大的复兴,并成为希腊化时代的中心之一。当时的丝绸之路经过亚美尼亚,使她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成为被攻击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美尼亚成为一个迅速扩大的罗马帝国的属国,但保留了主权。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加冕阿尔沙克王朝的特勒达特一世为亚美尼亚国王。此时期国家和平而迅速发展。但因为亚美尼亚历来占据了东方和西方的十字路口的战略地位,成为许多大国的必争之地,千百年来一直在顽强抵抗罗马帝国、波斯、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不断攻击。16世纪,亚美尼亚被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瓜分。1828年,伊朗被俄罗斯打败后,东部亚美尼亚并入俄罗斯。西部亚美尼亚的天主教在穆斯林国家中求生存非常困难,土耳其人想打通亚美尼亚这条通道,联通并统一穆斯林世界。他们觉得没有亚美尼亚,所有问题也就不存在了(No Armenian, no questions.)。因此土耳其借一战的借口,让亚美尼亚的男人去修路,把精英阶层和男孩处死,剩下的妇女儿童被流放。19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其辖境内的亚美尼亚基督徒进行种族屠杀,这个大屠杀令亚美尼亚人誓死不原谅土耳其人。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绝承认这是一起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但亚美尼亚、俄罗斯和多数西方国家皆认为这是一起可以和犹太人大屠杀相提并论的由一国政府蓄意进行的种族灭绝行为。虽然对于在大屠杀中丧生的亚美尼亚人数目仍未有共识,学者普遍认为有超过100万亚美尼亚人在1914年至1918年间死亡。种族灭绝的幸存者散落在世界各地,主要在中东、欧洲和北美定居。这也是为何最近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发生争端后,会有亚美尼亚裔在美国等地发起声援的原因。阿塞拜疆正像电影《明日帝国》描绘的那样,是国际地缘战略的重要一环。在国际大博弈中,俄罗斯将其天然气经过乌克兰运送到德国等缺乏能源的国家,使它们对俄罗斯产生依赖,因而不能完全跟从美国。因此,减低德国等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就成为美国的大战略:以巴库为起点的两条管道就有这个作用;而拟议中由巴库穿过亚美尼亚直接到土耳其的南线管道,就更为理想。在这个战略中,土耳其的重要性十分凸显。假如土耳其将石油和天然气经过地中海或是通过巴尔干半岛运往西欧,俄罗斯在欧洲的影响力必然减弱。但是由于欧盟至今迟迟不愿接受土耳其入盟,土耳其即使愿意和美国保持友好也不必非要照顾欧洲的需求。它可以和俄罗斯达成协议,让俄罗斯继续控制对德国等的能源供应,自己则可以在俄罗斯、高加索和中东、中亚寻求最佳利益。美国深明此理,所以一再对土耳其表示友好,并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若要修建由阿塞拜疆经亚美尼亚到土耳其的南线能源管道,土耳其和亚美尼亚必须先和解;而这个和解必然牵涉到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领土纷争。这是美国面对的难题;而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的僵持以及亚美尼亚和土耳其争拗,基本上都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战争看似是两国间的领土问题,实际其中盘根错节的关系却更加深远复杂。两个小国注定只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希望这场战争不要发展成旷日持久的消磨战,毕竟去过的地方都有我爱的人们啊!*本游记中大部分观点均援引自张信刚《大中东行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