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0日-2月3日,巴黎、尼斯15天自助游(巴黎12天,尼斯3天)。一、攻略第二次自助游,非英语国家,且在2012年瑞士游途径法国边境时见识过法国人对英语者和非英语者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从去年10月定下机票和住宿后,陆续准备了3个月,从衣食住行玩各个方面都借鉴他人经验做了大量的攻略。15天的实地体验下来,大多数法国人民对我们这些只会说英文的游客态度很友好,也愿意提供帮助,但详尽的攻略仍是本次行程顺利、收获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沿着前人的脚步收获了一次圆满的旅行,也将本次旅行的经验分享给后人。按照时间排序如下:行:航班。重点:早定。2019年9月开始规划旅行,10月初基本确定出行时间,一圈筛选下来圈定国航经北京中转的航班,因为出发时间合适(1月20日早8:30南京出发,2月3日12:25巴黎出发),中转时间短,且价格美好,往返才5410。关注2周后,某晚忽然发现价格提到5810,赶紧下单。然后后面,价格又落回5410……后期也一直关注这期航班,因为大罢工的缘故,价格到了8000+后就没太涨,但到1月初已经不再销售了,剩下的都是航程20小时以上的超长中转航班。所以后面出行的同学,如果行程没有太大的不确定性,一定要早早订票。城际交通。重点:早定,OUI最便宜,推荐APP-OUI.sncf,。法国的高铁都属于SNCF公司,列车类型有TGV\TER\OUI\INTERCITÉS几种,票价越早订越便宜,最便宜的是OUI——类似于廉价航空的廉价高铁。关于法国的铁路交通,马蜂窝有篇帖子讲的很全,我主要就看的这篇。http://www.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255220.html最初的计划,是巴黎——里昂——尼斯的三城线路。三城之间的交通用火车,下载了几个APP,发现线路最全也最好用的的是OUI.sncf,里面除了常规的TGV、TER线路,还有价格相当美好的OUI,巴黎去尼斯的车票只要19欧,尼斯到里昂的价格只有10欧(但如果携带20寸以上的行李需要另付5欧行李费)。但罢工的持续,以及预定的不可撤销住房,让我最终决定精简掉里昂,只在行程中途安排3天去尼斯。在OUI订票的时候发现到了支付环节怎么也支付不了,换了工行、交行和招行的几张卡都一样。查看别人的攻略发现可能国内卡都不能支付,最后找了在巴黎生活的堂姐,果然她一下就支付成功了。所以,OUI的优惠,是有条件的,不知道外资银行的信用卡能不能搞定。此外,高铁的票价是随着日期的临近而递增的,OUI巴黎到尼斯的同一车次,在出发前几天,如果还有票,会从涨到35-49欧不等,TGV则会从66欧涨到132欧。市内交通。推荐NAVIGO PASS交通卡和APP-Citymapper。整个巴黎分为五圈(zone1-5),主要的博物馆、景点和购物场所都在1-2圈内,可以乘坐地铁。但凡尔赛宫为代表的几个王室宫殿和城堡分布在3-5圈,需要乘坐RER等近郊铁路。本穷游者从一开始就决定利用巴黎发达的公交系统,出行前下了好几个APP,发现Citymapper是最好用的,没有之一,不仅有详细的线路指示,比如发车时间、乘车方向、月台、最佳位置、经过站点,还包含到地铁站和景点的地图,比google好用许多。唯一的不足,Citymapper在法国只适用于巴黎、摩纳哥和里昂三地。我们在巴黎几乎是两个整周,所以在20号周一到达机场后(T2的TVG hall和T3的RER站人工柜台都可以)就买了navigo卡充了一周,1-5环的全线路27.8欧一人,含5元卡工本。提醒,navigo计算周时间是周一到周日,卡上需要贴一张一寸照片,要在国内准备好。1月26号周二回巴黎后又充了一周。有了这张卡,免去了买票的麻烦,整个大巴黎区地铁和公交车随便坐,和citymapper组合起来简直方便到家,也是最经济的自由行方式。周卡有几种选择,但除非你住在2、3、4环,正常情况下肯定是买1-5环的全票。如果待得时间很短,或正好卡在周三、周四,也可以购买tickert+,现在好像是16.9欧十张,相比单价1.9欧/张有点优惠。关于自助购票机使用的帖子可以参https://www.travelclassroom.net/2012/11/paris-ticket-t.html。关于巴黎的地铁,看到很多吐槽的帖子,但壮妈的亲身体验是“乱中有序”。简单来说,分为Metro和Rer两类,Metro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地铁,共有14条线路,其中1号线和14号线是无人驾驶,这两条线也是这次巴黎长达近2个月的罢工中唯二正常运行的线路。14条地铁线路运行区域是1-2环,1环内分布尤其密集,完全能满足旅行者的需要。Rer(Reseau Express Regional)严格意义上算是火车,载客量更多,有些甚至是双层,分为A、B、C、D、E五条,连接巴黎市核心区(zone1)和巴黎郊区(zone2-5)。比如从市区到迪士尼、圣日耳曼昂莱堡(国家考古博物馆)可以乘坐RerA,到戴高乐机场就可以乘坐RerB,到凡尔赛宫可以乘坐RerC,到枫丹白露宫、尚蒂伊城堡可以乘坐RerD等等。这些线路也覆盖核心区,并可在多个站台换乘Metro,相当方便。住:小心booking的不可撤销陷阱。去年10月在booking选择住房,一不小心就定了1月20日-26日时间段2家不可撤销的住房。发现后回到宾馆预定界面研究了下,发现这两家都不知道是否故意,将不可撤销的住房排在了可撤销住房的下面或夹在中间(正常的排序是,不可撤销的住房因为价格最便宜,往往列在最上方推荐栏,下方才是正常价格的可撤销房栏;或排在下方最上方)。经booking沟通协调,其中1家同意调整时间。本来没想在巴黎呆那么久,在穷游和马蜂窝的转让界面和闲鱼挂了很久的转让,结果只有闲鱼被联系两次,说可以帮助有偿退房,但一个需要提供非常详细的个人信息,另一个则要求在非闲鱼界面先付款,感觉都不可靠。后来因为法国12月开始的大罢工持续的超乎想像,加上做巴黎行程发现有太多必去的地方,干脆把在巴黎的时间延长到12天,事实表明,这个决定是英明的,我们在巴黎的行程充实饱满,几乎未留遗憾。食:这块基本没做攻略,随缘。前10天主要在住地和景点附近随机就餐,有踩雷的,但绝大多数不过不失,价格方面一餐每人20-30欧不等。后面主要吃中餐,2区歌剧院和3区温州人集聚区有大批中餐馆,价格比法餐还要便宜,味道也比其他欧洲国家都地道。吃过的参观当中,尼斯老城一家意大利餐厅portovenere、巴黎的云南三和食府和川江号子印象最好。衣:巴黎冬天气候和江苏基本一致,羽绒服+毛衣的配置便可,但巴黎市内场所暖气开得很大,毛衣不宜过厚。尼斯的气温略高,但体感还是冬天。穿短袖的和穿羽绒服的和谐并存。但南法的阳光名不虚传,防晒是必须的,壮同学就因为没听话擦防晒,悲催的晒伤了。其他。出国前买了一张手机上网卡,15天20G流量+无限欧洲通话+100分钟ip国内电话,很好用,除了中途跳出一次话费已用完,联系淘宝客服,查询后说状态显示正常,过了一会儿上网和通话又恢复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到达戴高乐机场后,在游客中心买了两张博物馆4日通票,66欧一张,比国内各平台都便宜。但英文官网,http://en.parismuseumpass.com/4日通票的售价是62欧,不知道是否机场柜台收了代办费,还是涨价了。通票只买了大人的,因为我们去的绝大多数景点都是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免费的,但区别在于有些地方直接放行,有些地方需要凭护照去兑换免费参观券,比如荣军院和枫丹白露。当时最担心的是预约不上卢浮宫参观,然而担心是多余的,当晚预约了22号早晨的参观,而进入卢浮宫时根本没人要求提供预约单,可能也是因为淡季的缘故。行前查询到携程可预定塞纳河游船项目,价格友好,码头在埃菲尔铁塔附近。31日下午4点逛到埃菲尔铁塔脚下,看到桥下有码头泊着几艘大船,查了下正是携程上写明的上船地点,随机定了35元/人的bateaux parisiens船票,出示给工作人员,扫描后就上船了。4点15分开船,从铁塔开到过了巴黎圣母院再转回来,整整一小时的行程,相当超值。二、具体行程D1:1-20。南京-北京-巴黎。关于戴高乐机场的情况,马蜂窝有几篇视频帖子特别适用于初次到巴黎的游客。http://www.mafengwo.cn/i/9249877.html;http://www.mafengwo.cn/i/9319485.html。亲身经历的感觉是,戴高乐机场设计很人性化,对中国游客也很友好,很多指示都是有中文的。就算什么功课都不做,直接跟着指示牌也能很顺利的找到rer地铁站、大巴站等等。但如果初次出行,先看下上面的视频,到了现场就会更加笃定。国航的飞机停在T1航站楼。下飞机后跟随指示牌搭乘电梯到行李层领行李,随即去旅游中心柜台购买了博物馆4日通票。Btw,博物馆通票官网http://en.parismuseumpass.com/上列出了售票的各个地点和工作时间,比如一号航站楼的营业时间是早晨7:15 到晚上8:45,如果到达时间不合适就得另想办法了。买完通票继续根据指示牌上电梯,出电梯门又是长长的电扶梯,扶梯到顶就CDGVAL月台。2站后到达3号航站楼,还是根据指示牌找到RER车站,人工窗口买地铁周票,贴好照片,身后就是RER站的入口,刷卡进入。买完月票后刷Citymapper,起点选择当前位置(也可以敲CDG,会自动跳出aeroport charles de gaulle 1,2A-G,3的选项,分别代表不同航站楼),终点选择宾馆所在地,就会跳出多条路线,排在最上面的是默认最优的方案。在给定的Rer列车信息上,包括列车到达时间、列车名称(显示在车头)、列车的前行终点站方向以及后续列车的班次、最佳车厢位置(大概是最佳换乘位置)以及经过站名、站数和所需时间。上述信息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头两项、特别是列车名称信息。根据壮妈实测,巴黎地铁的准点率很高,但也遇到一次rer线延迟数分钟发车的经历。但只要看准列车车头红灯标出的列车名称,就绝对不会上错车。merto列车信息少了列车名称,其他信息和rer一样,最后的最佳出口是最接近目的地的出口。壮妈初次用citymapper,有点不确定的又和车站电子显示屏的信息对了一下,发现显示的信息完全一致,正好此时车也到了,上车后经过前两站也和app显示的站名完全对应,这才放下心。在巴黎第一周的宾馆是位于14区的Montparnasse Alesia,靠近4号线的alesia站和13号线的plaisance站,rerB转乘4号线,从6点多机场出发到达宾馆,一共也就花费了1个小时多一点。下了地铁后顺利入住,三人间,三张单人床,空间不大,但比在日本住的宽敞多了。最大的优点还在于生活方便,超市、面包房、餐馆、KFC\McDonald's一应俱全。当晚我们就是在宾馆外一家土耳其烤肉店外卖解决了晚饭,后面几天也分别在附近解决。D2:1-21巴黎-凡尔赛宫-荣军院TIPS:官网有攻略,有中文讲解凡尔赛宫在巴黎第4圈,需要乘坐RerC线,车次叫VICK,所以只要开过来的车头显示VICK,就可以放心的上车了。早在到巴黎前,就早早做好了行程单,凡尔赛宫排在第一,因为当天是周二,包括卢浮宫在内的主要博物馆都休息。但到达前几天,凡尔赛宫还因为罢工而在非休息日关闭(周一休息),因此壮妈在20号晚上还刷了一下凡尔赛宫的官网http://en.chateauversailles.fr/,确保没有关闭的信息。在日本自由行获得的最重要的心得就是,对每个我们要去的地方,最好都先仔细研究下官网,因为上面不仅有开放时间、交通方式、票价等基础信息,也会有不少背景资料。这次赴法之前,早早的把目的地的官网都给扒拉了一遍,除了极个别景点外,多数都有英文甚至中文网站,非常友好。比如凡尔赛宫的官网上就列出了宫殿、花园和喷泉参观的线路建议,每条线路建议中都有推荐重点参观的内容,确保大家可以在参观过程中有目的、有方向、有收获。凡尔赛宫的官网只有英文和法文界面,但免费提供的语音讲解器却有中文版的。跟着语音讲解器参观宫殿部分,如果像壮妈一样每一段都听完,且仔细观看,要耗时3个小时。而如果像壮爹和壮同学一样,走马观花看一遍,1个多小时就可以搞定了。所以,参观的时间是和参观者的需求相关联的,如果像壮妈一样,带着憧憬许久的好奇仔细游览,就给凡尔赛宫留一整天吧!凡尔赛宫对很多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而言,并不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1919年,在这里召开的巴黎和会,由一战的胜利国方讨论如何瓜分胜利果实。作为一战的胜利国之一的中国,因为国力衰弱沦为被瓜分的果实,原本归属德国的山东被转交给日本。当时,虽然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刚过而立之年的杰出外交官顾维钧更是在1月28日代表中国就山东问题做出精彩发言,但弱国无外交,在国家实力的对决下,个人的精才绝艳根本无法撼动大局,只会为国之将覆增添一丝悲剧色彩,如徐铉之于南唐,又如顾维钧之如民国。百年以后,壮妈走近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遥想当年中国代表团陈词时的愤懑,缺席条约签字时的悲愤与无奈,仍然心有戚戚焉。然而,对于法国人、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而言,凡尔赛宫更多的是波旁王朝纸醉金迷、衣香鬓影旧时光的留影。这座金光闪闪宫殿几乎可以说是俗艳的,但这种俗艳却是气势堂堂的。无处不见的繁复雕花、色彩华丽的穹顶绘画、枝枝蔓蔓的水晶吊灯,当然还有那亮得晃眼的镜厅,处处彰显着人间极贵的情景,不由得让壮妈想起宋徽宗的一阙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凡尔赛宫始建于1624年,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修建用作狩猎行宫之用。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五岁的路易十四即位,由其母,人称“奥地利的安妮”太后摄政,而掌握朝政实权的是枢机主教马扎然(也有翻译成马萨林的;Cardinal Mazarin)。1661年3月,马扎然病逝,23岁的路易十四亲政。亲政后不久,财政大臣尼古拉斯·富凯邀请路易十四到他新修建的沃勒维孔特城堡(Vaux le Vicomte)做客,这座城堡被认为拥有当时欧洲最华丽的花园和喷泉,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记载,富凯修建城堡花费了一千八百万、即现在的三千五百万法郎(伏尔泰时代)。富凯为国王的到来做了精心准备,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当时最奢华的配置。不料这些讨好路易十四的马屁被年轻而敏感的国王认为是炫富行为而大怒,离开后不久便以贪污罪逮捕富凯,并没收了他的财产。富凯被捕后,被刺激的路易十四仍不罢休,决定为自己建造一座更加华丽的宫殿,并找来为富凯兴建维孔特城堡的原班人马——建筑师路易·勒沃(Louis Le Vau) , 装饰家夏尔·勒布伦(Charles Le Brun, ) 和园林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e Le Notre) ——这几位我们后面还会提到,将原本不起眼的狩猎行宫凡尔赛宫打造成了富贵无匹的一座宫殿。此后直到大革命爆发这里都是法国国王的宫廷所在,全盛时期宫里居住的王室成员、亲王贵族、主教及其侍从仆人达36000名之多。关于路易十四和富凯的这段爱恨情仇,大仲马在他的《三个火枪手》系列最后一篇《小侠隐记》中有生动演绎。据说,除了仇富心里外,导致富凯倒台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他对路易十四当时正在热恋的情妇拉维力埃小姐动了不该有的念头。《小侠隐记》的背景是路易十四亲政前后十余年的风云变幻,主角分散,路易十四、拉维力埃的恋情是一条线,达特安的事业是一条线,阿拉密试图用“铁面人”替换路易十四是一条线,富凯的倒台又是一条线……复杂的人物被有条不紊的组合起来,其实是大仲马写作技巧最为娴熟、群像图最为丰富的成熟作品之一,但不知为何在国内毫无名气,壮妈看到的版本还是1985年岳麓书社出版的,译文有着上世纪早期浓厚的鸳鸯蝴蝶派文风,但无损小说本身的魅力,甚至和故事的背景时间有着莫名的契合。说起凡尔赛宫,除了路易十四,绝大多数人还会想到的就是绝代艳后玛丽.安东瓦内特了。这位15岁成为法国皇太子妃,19岁成为王后,38岁被送上断头台的奥地利公主,在凡尔赛宫的生活由珠宝、华服、宴会、舞会和狂欢活动组成。她的房间,是她当年生活的缩影,也是所有房间中最让人眼花缭乱的一间:缀满花朵的丝质墙布,涂满金漆的家具和屋顶、占据大半墙面的化妆镜和梳妆台,处处奢靡至极。这位政治上毫无作为的王后,曾被当时的民众视为集奢靡、邪恶、凶残、淫荡于一身的恶妇,加诸所有能想象的罪名,最终被送上断头台时,巴黎欢声雷动。然而,时间带走了民众对王族的仇恨,却没有带走这位女性的美貌和魅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好奇和关注,以她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不断出现,她的房间也是当天参观中,整个宫殿拥堵游客最多的地方。btw几天后在参观巴黎古监狱时,那里也在举办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大展。关于这次大展的一篇报道中写道,“在上世纪50、60年代,大众对玛丽皇后的形象认知仍以负面为主,而从2000年开始,玛丽皇后的形象越来越富多样性,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偶像之一。”从断头台的罪犯转而成为大众偶像,只能说,全世界人民都对皇室(王室)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和向往吧?从玛丽王后的房间开始,壮妈和壮爹、壮同学失去联系,壮妈逛到镜厅时电话联系壮爹,得知他们正在看拿破仑加冕图;等壮妈转到拿破仑加冕图,再次电话联系,他俩已经在花园了……壮妈乐得一个人慢悠悠继续边逛边听简介,整个宫殿逛完已经12点多。到花园找到壮同学父女,壮同学第一句话就是“中午我们吃什么?”一上午沉浸在精神食粮中的壮妈此时也觉得饥肠辘辘,于是折回宫殿,在一家简餐厅点了些面包甜点果腹。吃完壮爹表示很累不想逛,壮同学表示想带着吃剩的面包干去花园喂食小动物,于是壮妈陪着壮同学进入花园。今天的阳光虽然灿烂,但气温还是很低,几处喷泉的水都结着冰,只有朝阳的区域有部分融化。冰面上立着几只海鸥,水里有天鹅和鸭子游动,一见壮同学喂食纷涌而来,吓得壮同学抱头鼠窜,时隔一年再次上演被飞鸟追的满地跑的场景,壮同学,咱能有出息点吗……凡尔赛宫的花园和去年在意大利看的几处花园异曲同工—严格的轴对称设计,规整的几何图形状花园、喷泉,整齐划一的布局可以让最挑剔的强迫症心满意足。冬天植被不多,喷泉也未开启,花园少了一份生机活力,但络绎不绝的游客、蓝的澄透的天空和暖融融的太阳,很好的做了弥补。壮妈陪着壮同学玩了1个多小时,返回简餐厅,壮爹还在阖目养神,壮同学表示累了想休息,壮妈于是建议他们在餐厅继续休息,打算再回宫殿内逛一逛。转了一圈发现没有入口,来到早晨进入的那个入口处,排着长长的队伍,和早晨直接进入完全不同的情境。等壮妈进入,门口的工作人员扫了一下博物馆通卡,机器发出和早晨不一样的警示声,工作人员将通票递给另一个人,还是发出同样的声音。壮妈告诉工作人员,上午已经参观过一次,是否不能再次进入,工作人员表示确实如此。所以,此前网上关于通票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出入任何景点的说法是错的——至少不适用于凡尔赛宫。虽然不能二次进入,壮妈倒也没啥遗憾的,毕竟上午看的已经很尽兴了。此时3点刚过,回到餐厅叫上父女俩,干劲满满的返回城里,打算再刷一个景点。在车上,壮妈选定了荣军院(L'hôtel des Invalides)。因为这处景点是壮爹的选择,壮妈并不感兴趣,而壮爹的游览方式是到了拍照、拍完走掉的快捷方式,不花很多时间,正好适合补上回城后的这个短短空挡。同时此处靠近地铁13号线Invalides 站,而凡尔赛宫回宾馆本来也需要在这个站转乘,可以说非常顺路了。虽然地图显示只要步行7分钟,但从地铁站出来还是走了很长一段距离,长到壮妈几次怀疑是否方向错误,直到看到远处一排铜炮,才确定了前方的建筑物正是荣军院。荣军院的背后,同时有法国人的两大白月光——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身影。荣军院起初是路易十四于1670年下令兴建用来安置伤残军人的,后来逐渐开始承担博物馆、陈列馆的功能,1872年建成炮兵博物馆,1896年成立了军事历史博物馆,1905年两馆合并成为法兰西军事博物馆。这也是壮妈看过第一个完全以军事为题材的博物馆,展品有盔甲、制服、徽章乃至马鞍等军人的装备,也有大炮、佩剑、箭筒等等从远古到当代的各种兵器,当然还有以战争为主题的大小油画。奉上中文版官网https://www.musee-armee.fr/cn/home.html,但英文版有的关于重点展品的介绍中文版是没有的,所以感兴趣的还是上英文版看看关于展品的介绍吧https://www.musee-armee.fr/en/collections.html在荣军院三面围起的楼层后面,有一个圆顶教堂,那里停放着法国人另一个白月光——拿破仑的灵柩。和玛丽王后不一样,这位军事奇才至始至终都是法国人民的骄傲。确实,在他之前和之后,法国都没有出过这么能打胜仗的牛人,以一国之力抗过了5次反法联盟,一连串的以少胜多、扭转颓势的翻盘大战,犹如神助。事实上,在看了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写的《拿破仑传》、和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第五个章节“拿破仑:滑铁卢的一分钟”后,真的会有一种存在神明、或者说宿命的感觉,拿破仑在崛起过程中躲过的几次暗杀、取得的大大小小各个胜利,都仿若被命运女神栖息在身旁相助一般,而他在最终一战中的败北,也具有宿命般的悲剧感——如果不是格鲁希负责追击,如果格鲁希不是那么敬畏他的皇帝、不是那么固执不知变通,如果威灵顿没能坚持住……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幸运之神不再眷顾的拿破仑彻底败了,6年后在被囚禁的孤岛上悄无声息的离世。19年后,他的灵柩被安放在荣军院的圆顶教堂,直至今天。到达圆顶教堂附近的售票点时间是下午4:45,壮妈找到工作人员询问壮同学是否需要换取免费通行票,对方回答是,但去机器上操作后却告诉壮妈,已经超过领取参观票的时间,壮同学不能进去了,但壮爹壮妈凭着博物馆通票还能入内参观。教堂正中央一层地面摆放的巨大棺木里,安眠着的就是曾经让整个欧洲为之颤抖的矮个儿。陪伴他的是他不惜停妻再娶得到的唯一继承人--拿破仑二世、弗朗索瓦·约瑟夫·夏尔·波拿巴,这个一出生便被他封为“罗马王”、寄予厚望的继承人,却生来孱弱,在奥地利长大,未来得及留下子嗣便离世了。命运弄人莫过于此。出了教堂准备离开的时候,看到空无一人的荣军院庭院里摆着一直大熊玩偶,被旁边两个法国人拧巴成各种姿势摆拍,想必还是在花样抗议马克龙的退休政策改革。说真的,在罢工这件事上,法国人真是个性到任性。壮妈去年12月初得到法国开始大罢工的消息的时候还庆幸“幸好我们是1月20号才来,那会罢工怎么也结束了吧”,结果这场罢工一直持续到壮妈到来都没有完全结束,只是因为漫长的罢工让罢工者自己可能都厌倦了,加上政府也做了让步,在壮妈到来的时候公共交通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但在巴黎期间,壮妈还是窥得巴黎人民罢工的各种画面,也算是了解了法兰西文化中的一角吧……D3:1-22卢浮宫到达巴黎后,壮同学一如往年的没有时差,一觉睡到天亮。壮爹和壮妈没有这么好命,这俩天都是早晨3、4点就醒的,好处就是可以早早出发游览。到了后面时差倒过来的第二周,我们的出行时间就被缩短到仅仅半天了……由于壮妈预定的入馆时间是9:30,早晨9点,我们从宾馆出发,乘坐壮爹指定的58路公交车,下车的地点距离卢浮宫还有不少距离,需要从新桥横穿塞纳河,再向西走颇长一段。壮妈步子大走在前面,后面的壮同学背了个包,被一个吉普赛小孩差点拽走,旁边还跟随几个大人,好在壮爹一声大喝,赶跑了这伙小偷。这也是在巴黎期间,我们唯一遇到的盗窃团伙。虽然行前查攻略,把卢浮宫的几个入口都研究了一遍,但因为壮爹要坐公交,所以对从哪个入口进干脆随缘了。最终跟着地图绕过一个达广场后,壮妈不是很意外的发现,我们还是被导航带到了最著名的一个入口——金字塔入口。此时差几分钟到9点半,第一道入口是安检,分两个区域排着队,但人并不多,特别是我们排的这边,估摸也就50人不到,10多分钟后就排到尽头,过了安检,通过电梯下到负二层大厅,刷票入内的时候,壮妈一手拿着博物馆通票,一手拿着手机,上面停在预约参观的界面,结果工作人员根本不看手机,直接刷卡放行了……行前,卢浮宫是壮妈做功课最多的,因为即使留足一天的参观时间,采用走马观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品宝库而言仍远远不够。卢浮宫的官网https://www.louvre.fr/英文版对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和馆藏珍品都有详细介绍;大概是因为此地来的国人众多,在中文网页https://www.louvre.fr/zh/上,难得的给出了20件馆藏精品介绍(比英文官网还是精简了),和五条推荐参观线路,分别是卢浮宫馆八百年悠悠岁月(卢浮宫建筑本身)、卢浮宫馆藏杰作、古希腊雕塑、欧里西斯-古埃及的神和十七世纪法国装饰艺术线。每条线都有特定主题,壮妈最想看的自然是馆藏精品线。从叙利馆入口(墙上方标有“SULLY”字样)进入,就可以看到馆藏精品线的第一个推荐:菲利普•奥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二世和查理五世(Charles V)统治时期的卢浮宫城壕遗迹。按照线路,顺着楼梯往上就是埃及馆,在那里可以看到入口处的塔尼斯(埃及古代城市)斯芬克斯像,然而壮同学看到电梯,执意要求乘坐。坐到0层,出来是古罗马文物区,走不远就看到一圈人围着,人群中央便是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的“米洛的维纳斯”。这是卢浮宫最珍贵的希腊藏品,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据说1820年,希腊爱琴海米洛岛上的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雕像,此时法国一位海军军官也在岛上,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并与农民约定买下雕像。但随即一位希腊商人也闻风而来,抢先买下雕塑并准备用船运走。法国军官闻讯前往阻拦,双方争抢过程中,原本完好的雕像双臂被打断。最终雕像被法国军官抢得用并运回巴黎献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八。自那时起,雕像便成为卢浮宫最珍贵的藏品之一。这个传说真假不知,但倒是真实反映了法国人面对艺术品的热爱和伴之而来的倾力收集乃至疯狂掠夺。今年已经816岁的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最初是国王菲利普二世存放王室档案、珍宝的城堡。那时的卢浮宫内藏品都是王室所有。16世纪中叶,被称为法国第一位文艺复兴式君主的弗朗索瓦一世继承王位。这位国王酷爱文学和艺术,具有不凡的审美和品味。他在位期间,一反他的两位前任——路易十二和查理八世对意大利国土的征服欲,而更加注重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成果的吸收和引入。他成为当时艺术品的最大主顾和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的最大金主,这当中便包括了达芬奇,晚年的达芬奇应邀在法国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三年,临终前弗朗索瓦一世亲自相伴。这一场景被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在1818年创作成一幅名为《达芬奇死在弗朗索瓦一世怀中》(François Ier reçoit les derniers soupirs de Léonard de Vinci ) 的油画。离开巴黎的倒数第二天,参观巴黎小皇宫的时候,我们有幸看到了这副画。达芬奇在法国的最后时光,依然没有停止创作,但他为国王带来的最珍贵的宝物当属作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的蒙娜丽莎。除了达芬奇外,弗朗索瓦一世还雇人在意大利为他收购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文艺复兴时期巨匠的作品,再把它们运回法国。这些珍品逐渐充实了卢浮宫的王室珍藏。有趣的是,提香没有见过弗朗索瓦一世,却以他为题材花了一副肖像画,画家很聪明的采用了侧面的角度,画面中最吸睛的,是这位国王陛下长长的鼻梁,不过比起另一位宫廷画家让·克卢埃(Jean Clouet)的同题材作品,提香笔下的弗朗索瓦一世鼻子又显得含蓄了些——对了,这位国王陛下的绰号就是“大鼻子弗朗索瓦”。弗朗索瓦一世离世后,他的继任者们在对卢浮宫进行不断改建的同时,也陆续添置藏品,但第二次大规模的藏品扩容来自路易十四,可以说由他收购的名画占据了卢浮宫油画收藏的主体部分。这位被称为太阳王的国王和他同时代的东方同行清圣祖康熙皇帝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样幼年即位、少年掌权、在位时间本国史上第一(康熙61年,路易十四72年),还有同样精力旺盛,在勤于政事的同时爱好广泛:康熙更偏好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科学类知识;路易十四则更迷恋文学和艺术,他先后创办了皇家舞蹈学院、法兰西绘画和雕塑学院、文学院、戏剧院,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正是从他统治的时代开始,法国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了欧洲文化和文艺的中心。 除了培养人才外,太阳王在收藏在世名作方面也十分热衷,一掷千金。他在罢黜富凯后任命的财政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在《小侠隐记》中被大仲马描写为猥琐的阴谋家,事实上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吏,不仅通过重商主义政策为路易十四敛得大量财富,更难得的是他同样是艺术的慷慨资助者,路易十四填充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的海量艺术品主要都是通过他的运作获得的。2005年,国内出版过一本书《法国路易十四国王藏画》,里面陈列了选自483幅路易十四收藏名画中的87幅精品,作者包括包括达芬奇、拉斐尔、萨沃尔多、弗朗西亚比乔、安迪亚·德萨尔托、朱里奥·罗玛诺、波隆兹诺、柯勒乔、卡里亚尼·奇奥瓦尼、罗托·洛伦佐、赛巴斯蒂亚诺、巴礼斯·波尔东、提香、委罗内塞、巴萨诺、卡拉齐·阿尼巴尔、雷尼·圭德、斯帕达·里奥内洛、多芒尼切诺、阿尔巴尼·弗朗切斯科、卡拉瓦乔、贝雷狄尼、费蒂·多米尼科、法尔科内·阿尼埃洛、罗扎·萨洱瓦多尔、莫拉、布埃勒·保罗、絮斯特利·朗贝尔、鲁本斯、凡·戴克、伦勃朗、富奇耶尔·雅克、瓦朗丹·布洛涅、布朗沙·雅克、普桑等等,可以说是把文艺复兴以来到17世纪的欧洲艺术果实一网打尽了。卢浮宫的第三次藏品扩充来自拿破仑。这位横扫欧洲大陆、远征埃及的军事天才,在拓展领土的同时,也毫不客气的把欧洲各国的艺术珍品源源不断的运回法国。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外的青铜马被取下来装点卢浮宫的拱门,古埃及神庙的断墙、墓门被敲下来直接陈列在卢浮宫,更不用说以千吨计的雕塑、油画、图书、金银器皿、珠宝、甚至木乃伊……拿破仑兵败第六、第七次反法同盟后,意大利、荷兰等国索回了约5000件艺术品,但大多数拿破仑掠回的艺术品还是被留在了卢浮宫,成为卢浮宫珍藏的主要部分之一。所以,盘点卢浮宫的艺术藏品史,也部分说明了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作为法国人心中“白月光”的缘由——他们统治法国的时期,是法国历史上的高光时期,这些累积在卢浮宫、以及那些卢浮宫放不下而被转移到小皇宫、考古博物馆等其他场所的文物和艺术品,每一件都联系着那个高光时期,两位君王所向披靡的霸主气息。看完米洛的维纳斯,从古希腊文物区返回古罗马文物区,继续向前,便是以意大利作品为主的欧洲雕塑区。途中有个姑娘问我们看胜利女神怎么走,我们爱莫能助,姑娘急急忙忙的又往前冲了。后来等我们看到胜利女神的时候发现她当时走的方向是反的,也不知道她最终有没如愿看到。其实到卢浮宫,如果只看个三宝,那就真的太浪费了。即使是跟团游有时间限制,也可以边找边看,否则就是入宝山空手而归了。就拿我们所处的德农馆这三个区的展品来说,就有米开朗基罗为尤里乌斯二世陵墓所作雕塑《被束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代表新古典主义起源的卡诺瓦作品《被爱神吻醒的普赛克》(又称天使之吻)、拿破仑1807年从意大利波尔格塞家族夺来的《作战的斗士》、以及《凡尔赛的戴安娜》、《马尔瑟鲁像》、《男子躯干雕像》、《男子半身雕像》等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作品,每一件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更值得称道的是,拥有如此多藏品的卢浮宫在展品陈列方面表现出了超高的专业性和艺术水准。就拿雕塑厅的陈列来说,在按照时间划分厅室的基础上,有按照主题放置的,比如古罗马的几位皇帝们都挨在一起,有根据作品特征量身定做的,比如镇馆之宝之二“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像”便被放置在0层和1层的楼梯间,上方有玻璃穹顶,下面以几层石头叠加做出类似战船的造型,参观者隔着台阶正面向上眺望,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女神被风吹拂紧贴肌体的衣袂,和微微前倾的身躯带来的力量感,而从两侧参观,战船的轮廓更为侵袭,女神宛若立于战船之首,指向前方。整个雕塑给参观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很大程度上源自这精心设计的作品摆放。此外,还有一些雕塑巧妙的利用了自然光,比如放置在窗边的一对母与子,金色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聚焦在孩童举起触碰母亲的手指上,整座雕塑虽然是冰冷的石材雕刻,却因此而有了温情脉脉的温度。比起壮妈2018年在埃及参观的国家博物馆,那宛若文物市场般杂乱随意的拜访,卢浮宫无愧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看完雕塑区,其实才逛了卢浮宫0层不到1/2的展区,而整个展区从-1层到2层有四层之多!然而此时已经11点多,壮同学已经问了不下五次“中午吃什么”,于是在看到1层楼梯拐角处一个简餐厅时拐进去堵住壮同学的嘴。这一坐便是1个多小时,因为停下来才发现已经逛得腰酸背痛,壮同学更是抽空还刷了几道题……午餐后重新启动,从1层德农馆的绘画部分看起,首先是法国绘画部分(1780年-1850年)。前面讲过,作为艺术保护者的路易十四,于1648年下令他所喜爱的宫廷画师夏尔·勒布伦——也就是先后承担维孔特城堡和凡尔赛宫装饰的那一位,带领11位法国宫廷画家,创办了法兰西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师承古典主义大师普桑、又曾在罗马等地沉浸多年的勒布伦严格继承了意大利学院派的做法:创作题材上,以包含神话及宗教传说的历史类题材地位最高,人物肖像次之,风景和静物排在末位;表现手法上,追求严谨的构图、完美的人物造型、准确的空间透视和细腻的笔法。虽然勒布伦本身作为画家的成就并不高,但他作为一名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十分突出,学院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艺术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法国学院派画家。1666年,勒布伦又在意大利设立了罗马分院,而在此前一年,路易十四专门设立了名为“罗马奖”的奖项,获奖者可前往罗马分院学习三至五年。这些学生回国后很多又称为学院的教师,将所学传授下去。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由王室支持的绘画与雕塑学院也于1793年废除。但随即,1795年,法兰西学院成立,下属五个分院之一的法兰西美术学院,不仅继承了绘画与雕塑学院的社会职责,也延续了包括“罗马奖”在内的原有学院运作机制。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据说因为连续三年在比赛中没有取上名次,险些失望自杀,好在最终他还是在1774年还是获得了罗马奖。因此,当下卢浮宫的法国绘画区诸多作品,不管是出自洛可可风格代表的华多、布歇;新古典主义画派代表大卫、安格尔;现实主义画派代表居斯塔夫·库尔贝;浪漫主义画派代表德拉克洛瓦、籍里柯,写实主义代表夏尔丹,他们都曾在学院或美术院学习、任职。可以说,绘画与雕塑学院及美术学院是法国画派的摇篮,而这片展区的主要作品是法国人最引以为傲、也是卢浮宫列入馆藏精品的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巨幅画作。浪漫主义画派部分包括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格罗的《拿破仑在埃洛战场》。这些作品都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但表现手法是戏剧化的,巨大的画布宛若一个舞台剧的定格,张力十足,令观者在数百年后依旧能从笔触中感受到作画者当年蓬勃汹涌的感情。也有例外的,如保尔·德拉罗什的《年轻的基督教殉教者》,在暗沉的底色下,潋滟的水纹中,年轻的殉道者美的不可思议,画面像一个梦境,静到极致,却又溢满悲伤。与之相对,新古典主义画派中,同样陈列了多幅历史题材作品,如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劫夺萨宾妇女》、《马拉之死》(仿品)等等,但这些画作的风格和浪漫主义画派截然不同。同样是占据整面墙的巨幅画作《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同样是历史事件的定格,但大卫的表现手法却节制了许多,几乎抽离了自己,而将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礼仪式进行了忠实记录。整幅画像有100多个人物,场面宏大壮观,展现出大卫学院派出身下,精确到恐怖的素描造型和色彩写生才能,整幅画作完美的展现了当年勒布伦推崇的学院派表现手法:严谨的构图、完美的人物造型、准确的空间透视和细腻的笔法。更难得的是,画家传神的表达了参加典礼诸人丰富的内心活动,正给约瑟芬带上王冠的拿破仑志得意满、睥睨天下,势不如人而内心郁闷的教皇庇护七世不敢怒也不敢言,观礼的高级将领和宫廷贵妇们对拿破仑充满崇拜和敬畏,还有原本不在现场的拿破仑母亲的安详满足,都在作家细腻的手法下完美展现。这幅画花了大卫2年时间方才完成,后来他又做了一幅复制品悬挂于凡尔赛宫,复制品和原作的唯一区别在于约瑟芬身后站的五个宫廷贵妇中有一位的衣裙颜色被改成了粉红色,学院派的说法是大卫以这个方法对仿品做了记号,而罗曼蒂克的说法则是,这位贵妇是拿破仑妹妹之一,也是画家心仪的对象,故而为她妆点与众不同的服色。在这个区域,还有大卫门生、同为新古典主义画派代表的安格尔的几幅名作。很有趣的是,作为学生,安格尔最著名的作品不是历史和政治题材,而是人物肖像、特别是女性,除了在奥赛博物馆陈列的《泉》外,卢浮宫陈列的里维尔先生一家三口肖像、《大宫女》等,都是他的经典之作。同样有趣的是,《大宫女》和大卫为银行家太太所绘肖像《雷达米夫人》,虽然模特都采用了侧面坐卧在榻上的姿势,但两者的曲线和比例却迥然不同。《大宫女》的裸女,腰背部被明显拉长,这种变形的画法曾在当时招致批评,但据说安格尔自己曾有一句名言:“ 假如我必须熟记解剖学的话,我就不会成为画家了。”确实,200年后,当我们站在这幅画面前时,瞬间吸引眼球的,就是那道被人为拉长、却无限柔和圆润的背部曲线,这道曲线完美的诠释了“女人如水”的韵味。在精品诸多的法国区消磨了很久后继续往前,到达意大利区。在这里,有一幅当天全馆唯一需要排队参观的作品——卢浮宫三宝之《蒙娜丽莎》。虽然早就知道这副画的尺寸并不大,但在绕成几行的参观队伍末尾遥遥看向这幅名画时,发现真是非常迷你啊!迷你到真的需要排队靠近了才能看得清楚,而与它相对放置的另一幅威尼斯画派三杰之一的委罗内塞代表作《加纳的婚礼》则大到占据了整个墙面,在排队的时候正好可以欣赏。法国人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的成果可以说是非常热衷了。2019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卢浮宫花了十年之久,策划了从当年10月24日开始到今年2月24日长达4个月的达芬奇作品特展,201年6月底开放预约,据说不到一周就预约一空,到壮妈确定赴法,并登录卢浮宫官网时,自然是约不上了。不过马蜂窝上有篇帖子介绍的非常详细,看完犹如身临其境。http://www.mafengwo.cn/i/17898940.html除了达芬奇的5幅画作,还有8幅拉斐尔,但没有全部展出,10幅提香,同样没有全部展出,还有乔托、安吉列科、波提切利、乔尔乔内、提香……,宛若缩微版的乌菲兹美术馆。去年意大利回来写游记时做的功课也发挥了作用,当好些当时查询作家生平时列出的作品出现在眼前,真是又亲切又有成就感。意大利绘画区走到尽头,便是阿波罗长廊。从整体色泽典雅而有些暗淡的油画区,一下子转入这金光闪闪的豪奢建筑,还真是有点眼花。阿波罗长廊曾在1661年被大火烧毁,随后由建筑师勒•沃(Louis Le Vau)进行重建。而就在我们到来前一周,也就是1月17日,封闭10个月翻新维修期的长廊才刚刚对外重新开放。长廊得名来自于穹顶上绘制的阿波罗相关装饰画,这些装饰画出自之前提到的法兰西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创始人夏尔·勒布伦,这些装饰画,一如凡尔赛宫的诸多穹顶画一样,都是这位深得路易十四喜爱的首席宫廷画师对国王陛下不动声色而恰到好处的恭维。勒布伦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的学生,而普桑也曾经是路易十三亲自邀请的宫廷首席画师,但他非常不适应法国宫廷的生活,仅仅2年后就离开法国回到意大利并终老于此。普桑在艺术上的成就卓越,甚至有“法兰西绘画之父”的美誉,从他有四幅作品被收藏在《法国路易十四国王藏画》中,列法国画家之首、而卢浮宫更是收藏了他40幅作品便可窥得一斑。与他相比,勒布伦在艺术上可算得上几无建树,虽然被路易十四(Louis XIV )称为“有史以来法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但君王的美誉敌不过时间的筛选,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不是任何画作,而是维孔特城堡、卢浮宫和凡尔赛宫这三处建筑的装饰。勒布伦的第一任赏识者和金主是富凯,在他不到40岁的时候承接了让富凯很满意但下场很悲惨的维孔特城堡装饰工程。接着被路易十四指派承接凡尔赛宫的装饰,做了大量为路易十四歌功颂德、风格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穹顶和壁画,成功的迎合了路易十四的审美并获得青睐,摇身一变成为宫廷首席画师。和老师普桑不一样的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如鱼得水。所以说,天才的艺术家很难成为成功的官僚,勒布伦在艺术方面缺乏独创性和天赋,使得他的绘画作品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但他拥有强大的绘画技艺、组织力和执行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与其称他为艺术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技巧娴熟的好工匠、管理者和政客。和奢华的巴洛克风格非常匹配,阿波罗廊的陈设主题是皇家的珠宝器具——这当中的大多数又来自17世纪,从玛丽•德•梅第奇王开始,其子路易十三,及孙路易十四,都对珠宝器皿十分热衷。修缮后的阿波罗厅将原本分散在两个展厅的宝藏归集起来,按时间顺序分成大革命前王室收藏、第一帝国时期收藏以及第二帝国时期收藏三个主题,分别在三个玻璃展柜中陈列。其中,17世纪的玛瑙壶和马赛克方桌都是法国装饰主题参观路线中的推荐精品,而路易十五1723年加冕时佩戴的王冠则是大革命前旧王朝留下的唯一一个王冠。此外还有欧仁妮皇后(拿破仑三世之妻)的结婚礼物珍珠皇冠、加冕皇冠和蝴蝶结钻石胸针,玛丽-艾玛莉王后(约瑟芬之女、路易.波拿巴之妻、拿破仑三世之母)一套蓝宝石首饰,以及140.64克拉的传奇宝物——摄政王钻石。阿波罗廊逛完,穿过另一侧的法国绘画区,扫完西班牙绘画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区,发现壮爹和壮同学不知何时走散了。此时手机没有信号,壮妈决定先继续逛着,这一逛就到了古埃及文物区。在2015年大英博物馆、2018年埃及博物馆的打底下,此处参观的速度明显快了很多,快到一圈走下来居然没看到心心念念的哈谟拉比法典。埃及馆出来有了信号,联系上壮爹,他和壮同学已经在一楼的另一翼黎塞留馆。黎塞留馆1层的的主题是欧洲装饰艺术。在卢浮宫的大多数时间,壮妈已经忘记这里曾经也是法国王室的王宫所在,然而到了这个展区,曾经在凡尔赛宫无所不在的金光闪闪又重回视线,证明了这座古老的建筑曾经的王室居所功能。博物馆提供的平面导览图中特意在这个区域标出了两个重点:圣母怀抱圣子和拿破仑三世套房。第一个壮妈来回几趟都没找到,估计是被借出去或者藏库房里了,拿破仑三世套房则特别好找:下午三点,这个展区已游客寥寥,唯独此处簇拥着一堆人。名为拿破仑三世套房,其实拿三从未在此居住过:这里的房客实际上是第二帝国的总理——国务大臣。“之所以称其为“拿破仑三世套房”,是因为房间的装饰具有十九世纪中叶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的风格。这种风格以几个时代为参照,尤其是路易十四时代,主要特点表现为饰有彩绘的天花板和镶金雕刻,给人以威严壮丽之感。而这些装饰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巨大的绘画作品,尤其是接待厅的绘画,彰显皇权的威严;另一方面,装饰的丰富之极和奢华之极是为了让见者叹为观止,而很少照顾住客日常生活和使用的方便。”(摘自卢浮宫官网)说起来,不照顾住客日常生活方便的问题,真是太容易发现了,因为结合壮妈后来参观的城堡发现,凡尔赛宫和拿破仑三世套房,都少了一个很容易被参观者忽视、但对居住者绝不可缺的设置——卫生间! 如果说单纯是没有沐浴设备,壮妈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路易十四不爱洗澡的轶事是和他发明香水的故事一样知名的,可是没有方便的器具?!敢问王上、王子和王孙们是如何方便的方便的呢?这个问题后来被一个帖子科普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688879321162804&wfr=spider&for=pc1层的欧洲装饰看完,又上了2楼的黎塞留馆,这里有欧洲北方画派和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法国绘画展区。北方画派区中有荷兰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约翰内斯·维米尔;德国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和他的学生凡·戴克、昆丁·马西斯等等;法国区里画家多属文艺复兴时代,作品知名度较德农馆略逊,参观者也比德农馆少,但其中一幅画作前围着一个外国旅游团听导游讲解,这幅画就是被称为“国王最亲密”画师的让·克卢埃所作的《弗朗索瓦一世》,这位卢浮宫博物馆藏品的第一代提供人、以及达芬奇的最终守护者,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推崇直接推动了法国的文艺复兴和未来的文艺繁荣,他也以这样文艺的方式被后世铭记,可谓求仁得仁了吧……黎塞留馆再往前是叙利馆,依旧是法国绘画展区,作品时间为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这里的名作也很多,如拉图尔的《方块A的作弊者》、华托的《皮耶罗》、安格尔的《瓦尔平松的浴女》和布歇《蓬巴杜夫人》等。但壮妈觉得最特别的是由弗朗索瓦·约瑟夫·海姆所绘的《查理十世在卢浮宫举办的1824年沙龙的艺术展览上颁奖 》,被新古典主义的严谨笔法再现的历史瞬间,画中景和眼前景跨越200年而融合,很有趣的体验。 此时,壮同学对于眼前的绘画作品已经毫无兴趣,宣称已看吐了,于是壮妈建议去埃及馆,正好找一找刚才没看到的汉谟拉比法典。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壮妈一家三口从2楼到0层上上下下三次,愣是没找到埃及馆的入口!在此过程中三次穿越1层的欧洲装饰艺术,壮同学最终发言“好像遇到鬼打墙了!”最终询问工作人员,才得知埃及馆已经关门了!看看时间还5点不到,法国人民上下班真是太随性了啊!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顺便把0层的古近东文物和中庭的法国雕塑扫了一遍,看到了馆藏推荐的马利骏马,也算值了。到5点15分出门,我们在卢浮宫逗留了7个小时多,扣除休息和午餐时间,实打实的参观时间也就6小时。这当中主要的时间用来参观法国绘画、古罗马希腊雕塑和意大利绘画三个区,可以说卢浮宫的海量收藏也就扫了1/3多一点,这还是在壮妈提前做了很多功课的前提下。所以,之前有人说卢浮宫可以逛1个月,壮妈完全认同。但不管你在卢浮宫呆多久,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来到这里,就会有无穷的收获。D4:1-23枫丹白露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第一天首都机场转机的时候坐的摆渡车,壮爹受了凉,到了巴黎就开始不舒服。而因为巴黎的室内空调打得特别高,壮妈在室外温度0度以下的情况下这两天都作死的穿着单裤外出,结果卢浮宫回来也扛不住了,和壮爹此起彼伏的咳了一夜。早晨虽然时差还在,早早醒来,还是躺着等待零时差的壮同学睡到自然醒,这一等就等到10点。等待的当儿,壮妈一直在刷citymapper和枫丹白露官网,毕竟前面有罢工导致凡尔赛宫和卢浮宫关门的先例。好在一切顺利,常规路线RerD也正常运营,免得壮妈采取枫丹白露官网给出的备选方案R线或H线了——话说到现在壮妈也没弄明白,这两条线路能不能用navigo卡……到达里昂车站,在hall1找到citymapper给出的月台,那里已经停了一辆车,但和之前坐的rer线不一样,没有见到闸门。壮妈上车询问一位男士车次是否通往枫丹白露,得到肯定答复,壮妈又问如何刷卡,男士回答“嗯……跟我来”,随即下车,带壮妈走到月台处,指着一个小小的机器——原来这就是RerD的刷卡设置。不得不说,在来到法国以后,遇到的绝大多数民众都非常友善,完全扭转了壮妈此前刻板的印象。枫丹白露宫在巴黎市中心的东南边,已经是五圈的位置,比凡尔赛宫还远,因此花在路上的时间也长,RerD往Montereau方向的近郊火车行至Fontainebleau-Avon共3站花了大约40分钟。出站后乘BUS1,坐到château - Fontainebleau站,又花了十几分钟。等我们下车的时候,已经11点多了。跟着citymapper,往前走了将近10分钟,开始有点怀疑方向是否正确,因为看到的某游记是说一下车就能进入城堡的。等当天我们逛完狄安娜花园出来才发现,别人所说的一下车就能进入指的是花园出来的这个门。而此刻我们跟着citymapper给出的路线是往城堡正门——也就是正对着白马庭院马蹄形台阶的铁门走的。在快接近城堡的时候,壮同学看到一家日本料理店,当下停住要求先吃午饭。进去以后壮妈询问能否吃午饭,前台的工作人员大概英语不太流利,问了我们是哪国人以后就对着厨房喊了一个人的名字,随即壮妈听到一句标准的普通话“您好!”原来这家日本料理店是当地华侨开的,她告知我们,店里的用餐时间是十二点开始,同时打消了我们关于走错方向的疑虑,告诉我们城堡就在前方,建议我们先去逛下庭院,回来吃完午饭再进城堡逛,这正合壮同学心意。果然,出了料理店过个马路,便看到了城堡的铁门,以及曾经在多篇游记中看到的马蹄形台阶。1814年4月20日,拿破仑第一次退位,正是在这里发表告别演说并辞别他的将士们的。和人声鼎沸的凡尔赛宫、卢浮宫相比,枫丹白露可算得非常冷清了。偌大的庭院空无一人,好在标示着Entrée指示牌的右侧入口处门是开着的,说明城堡今天正常营业。在马蹄形台阶拍了几张照,走到左侧的通道内,看到一片树林,显见得是花园部分了。然而壮同学此刻满心都是她的日本料理,根本无心再逛,看看时间也已经11点50,于是折回料理店午餐。用完餐回到城堡,发现刚才还开着的入口大门紧闭,上面贴个纸条,告知12点到14点城堡关闭。第N次叹息,法国人上下班好任性。好在城堡之外的花园随时可以进入,在穿过白马广场到达庭院后,便见到了宫殿右侧的鲤鱼池。正午时分,池水湛蓝,栖息着几只天鹅,壮同学一下子挪不动步子了。壮妈再三邀请继续向前都得不到回应,只能自己独自前行。池边一片绿地是枫丹白露的英式花园,这里最初是弗朗索瓦一世时代所建的松树花园,在拿破仑时代被改建成英式花园,面积也有所增加,园内有一条曲折狭长的河流蜿蜒而过,四周高大的松木倒影投射其中,就是大自然信手挥就的一幅印象派画作了。花园虽美,但不知在此生长了多少年的参天大树密密的遮住了阳光,空气真可算得冰鲜了。感冒中的壮妈不敢大意,还是走回池边,在阳光洗礼下不经意已经绕到了鲤鱼池的另一头。隔着水,枫丹白露的宫墙披着金光,在微起涟漪的池水中有影影绰绰的倒影,虽然楼层不高,也不见金砖玉瓦,却自有一番雍容的皇家气派。池上有一个浅黄色八角形的建筑,建于路易十四时代。这个凉亭让壮妈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说到,17世纪东印度公司一位来华使团成员约翰.尼尔霍夫,在顺治年间来华后,于1665年刊印出版了一部附有约150帧铜版画的游记《荷使初访中国记》,书中介绍了他所见的中国风土人情,并对中国园林赞不绝口,从而在西方引发了一股“中国风”,从宫殿园林、壁纸挂毯以及家具瓷器等装饰艺术上,都纷纷出现各种中国元素。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经过西方人理解和加工的中国风产物,如果不提前说,中国人还真看不出来。特别是一种四周封闭的亭子,完全违背了中国古典建筑中凉亭最本质的元素——开敞纳凉。但在当时,这种亭子却在英法等欧洲国家风靡一时。如今,壮妈看到这湖中心看不出用途的建筑物,不由饶有兴味的揣测,这不会是太阳王想象着他的东方同行康熙爷的宫苑,搞来在池中纳凉用的吧……(那篇介绍欧洲国家“中国风”亭台建筑的文章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201/16/253213_726966546.shtml)站在池边,晒着太阳,看水面上几只鸭子来回游动,拉出长长一道水纹,动静得益的画卷美得让壮妈忍不住电话召唤壮同学过来欣赏。壮同学姗姗而至,对眼前美景毫无兴趣,只一心一意要投喂鸭子。然而一如此前N次,她一出手,立马引来数只海鸥抢食,然后N上演被被凶悍的海鸥追着抱头鼠窜的戏码。原本静谧的如同画卷的场景又喧嚣起来,壮妈看得好心累。看看时间已经一点半多,开始沿着鲤鱼池回城堡方向。右手边又是一大片花园,这是由亨利四世建造、路易十四改建的大花圃。花园是法式风格,由对称分布、修剪的很整齐的四个花圃围着中央一个水池,花园尽头处是一个水潭,水潭下方,隔着一道马路,又是一个面积更大的花园——枫丹白露公园。公园内有一条长1.2公里的运河,河两岸整齐分布的树林达80公顷。比起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历史更加悠久,堪称法国宫廷建筑的活化石,它始建于1137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时代,最初和凡尔赛宫一样,是供国王打猎后休憩所用的城堡。1530年,推崇文艺复兴的弗朗索瓦一世对城堡进行扩建,大规模拆除陈旧的中世纪宫殿,由文艺复兴派建筑家布雷顿主持重建。他将枫丹白露宫残余的中世纪建筑全部拆除,仅留下一座炮楼,按照文艺复兴初期的格式,兴建了三翼合围、中间是“喷泉庭院”的宫殿群建筑。弗朗索瓦一世还邀请了两位意大利大师画家罗索和普里马蒂乔主持城堡的内部装饰,同时法国画家古赞、卡隆、雕塑家古戎等人也参与其中,共同为枫丹白露宫绘制了大批文艺复兴风格的壁画、穹顶画和浮雕。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传统艺术融合,不仅成就了枫丹白露宫,使其成为法国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的代表,还形成了名为“枫丹白露派”(Ecole de Fontainbleau)的美术流派。这一画派被作为16世纪法国艺术的重要代表,在卢浮宫有多幅作品展出。弗朗索瓦一世扩建枫丹白露宫后,这里开始成为王室居住的宫殿之一,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曾在此居住过。其中在亨利四世时期对宫殿和花园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扩建,将椭圆形庭院的一部分改建成白马庭院,弗朗索瓦一世时期修建的长廊成为两个庭院之间的联络通道。此外,亨利四世还在椭圆形庭院紧邻王子庭院的侧面,添建了一排厅室,作为行政办公之处。至此,枫丹白露宫的规模与格局基本成形。和弗朗索瓦一世一样,亨利四世也在全法国召集杰出的画家及雕刻家进行宫殿内部装饰。这些大拿集中的成果,不仅让宫殿内外更加精美绝伦,还形成了“第二枫丹白露画派”。法国大革命时期,枫丹白露宫内的建筑、家具及藏品都多有损毁。1799年雾月政变之后,拿破仑开始居住于此;1804年加冕称帝后,枫丹白露宫作为皇宫,理所当然也进行了重建。拿破仑根据办公的需要,对亨利四世的起居间、会议室等厅室进行改建;皇后约瑟芬则按照自己的审美,将弗朗索瓦一世时期的松树园和戴安娜花园改建成不规则的英式花园风格,园中种上了大量她所喜爱的玫瑰。现存的枫丹白露宫苑,保留着拿破仑时期的风貌,有十三世纪留存下来的城堡主塔、弗朗索瓦一世到亨利四世修建的宫殿、5 大庭院(“白马庭院”、“喷泉庭院”、“椭圆庭院(又称钟塔庭院)”、“官员院”和“王子庭院”)以及4 个英式和法式花园。但建筑部分常年开放的只有文艺复兴大厅,皇帝寝宫及拿破仑博物馆。另外还有一个需要另外买票的中国馆,里面陈列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军队从圆明园掠夺的宝物。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园中不计其数的珍宝古玩沦落到英法两国。其中法军司令蒙托邦归国后将抢劫来的战利品中的一部分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以热爱艺术著称的欧仁妮皇后对这些珍宝十分看重,专门在枫丹白露宫设置中国馆摆放,并留存至今。我们赶在2点前等在入口处,看着游客一点点增加,一直到了2点十分左右,工作人员才把门打开。因为凡尔赛宫和卢浮宫,壮同学都轻松无票进入,今天壮妈也没去售票处询问,结果到入口处被告知需要凭护照去更换免费票。壮爹带壮同学换票的当儿,壮妈往里面走了走,看到一处厅室门口守着两个工作人员,对出示通票的壮妈说:“这里需要另外买票”。壮妈问:“这里是中国馆?”对方回答“是”。之前看别人游记,说中国馆位置不好找,其实就是检票口往里走就到啦!当下壮妈跟门口的工作人员申请出去买中国馆票,来到售票处发现排了好长的队,一路走到队伍前面,壮爹和壮同学已经买好票了。壮妈问:“要不要回头排队买中国馆的门票?”壮爹义正言辞道:“不买!这帮法国人抢了我们中国的东西,还要老子花钱才给看?!”壮妈也不想回头排那老长的队买票,当下决定先进去看了再说。按照参观顺序,第一处是拿破仑纪念馆,陈列着拿破仑时期的器物、画像和服饰,还有拿破仑的行军帐篷,以及他和第二任皇后玛丽·路易丝唯一的儿子拿破仑二世弗朗索瓦·夏尔·约瑟夫·波拿巴的卧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拿破仑和约瑟芬的爱情故事被描写的忠贞不渝,最后的离异也如同陆游唐琬一般缠绵悱恻。比起来,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对这对夫妇的描写就相对客观。拿破仑固然曾经狂热的爱恋过约瑟芬,但他的风流韵事也没断过,而约瑟芬对待这段婚姻也并不专一。皇帝夫妇间的感情确实深厚,但比这份感情分量更重的还有很多,皇位继承人便是其中之一。拿破仑的情妇为他生下过私生子,但作为法兰西的皇帝,必须有一个正统的、血统高贵的继承人延续法兰西第一王朝。在这一前提下,拿破仑说,“约瑟芬,我的命运要高过我的意志,我最珍贵的爱情必须让给法国利益。”显得太假;“在他们准备离婚的那段日子里,拿破仑天天和约瑟芬在一起,他对她说‘在政治上是没有良心而只有头脑的。’”才是一位皇帝的真诚的肺腑之言。拿破仑纪念馆出来后进入“教皇套间”,这一名称源于此地曾作为教皇庇护七世居住和被软禁之处。和凡尔赛宫到处阳光充足的房间迥异,这里的房间用厚重的窗帘隔绝了室外的阳光,仅靠着室内水晶吊灯照明。墙帷是赭红夹金的织锦,床帷都是朱红色的天鹅绒,倒和中国的皇帝们审美接近,但在昏暗的灯光下,非常令人压抑。加上参观者稀少,走在其间,很容易带入当年被囚禁爱在此的教皇抑郁的心情。在倒霉的庇护七世居住之前, 这里曾经是路易十三和路易十五两位国王的套房。因此,紧挨着教皇卧室的便是路易十三的皇后,“奥地利的安妮”的卧室。这位女性也是一位铁腕人物,路易十三时代,她抗住了宰相黎塞留对她的诸多叛国通敌(母国奥地利)的指控;路易十四5岁即位后,又联合宰相马扎然,牢牢把控朝政,成功地镇压了1648年~1653年的投石党运动,为路易十四的绝对王权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法国的孝庄文皇太后了,更巧合的是,这位王太后据说和马扎然也是有点暧昧,甚至有传说他们曾秘密结婚的……照明暗淡、令人压抑的教皇套间走出来,推开弗郎索瓦一世长廊的雕花大门时,不由发出了一声惊叹。在水晶灯和室外自然光线的双重照耀下,长廊宛若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胡桃木镶嵌的天花板和墙壁上,大幅的油画左右各七,油画四周点缀浮雕,整个长廊的色泽温暖,典雅庄重,不愧是文艺复兴时代大师手笔。比起亮得晃眼的凡尔赛宫镜厅,这里含蓄而更加精美,大气而又精雕细琢,更加符合壮妈的审美。更完美的是,这里没有拥堵的游客和随之而来的喧嚣,午后的阳光下,在空无一人的长廊内,与500年前的大师作品不受打扰的面对面,一切都不能更完美——除了当天和弗朗索瓦长廊对应的黛安娜长廊因故未能开放之外。宫殿的最后一部分是王后套间和国王套间。虽然枫丹白露作为王宫的职能一直持续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但这里总体上保持了拿破仑时代的样貌。拿破仑将枫丹白露宫装饰最为奢华的大厅、也是自十六世纪一直作为国王寝宫的大厅改造成御座厅,这里召见群臣或是举行典礼仪式,而将另一间规模小很多、曾经是路易十六梳妆室的房间改成了自己的卧室,而紧挨着卧室的他的办公室里,还摆放了一张行军床。在枫丹白露的十多年,拿破仑可谓宵衣旰食,每天除了几个小时睡眠、15分钟的午餐和不到15分钟的早餐时间外,其余时间全部都用来工作,唯一的休闲就是沐浴,为此在国王套间内专门加设了一间浴室——和路易十四真是鲜明的对比啊……在拿破仑卧室旁边的,正式的名称是皇帝私人客厅,但别名退位厅更加有名——拿破仑正是在此签署了他的退位诏书。4月11日,签署完《枫丹白露条约》并送走了元帅们后,拿破仑拿出一瓶毒药一饮而尽。因毒性不强,自杀未能成功,拿破仑在剧烈的抽搐中说:“要死去是多么的困难啊!而在战场上死去又是多么容易啊!为什么我没有在战场上被打死!”确实,对这样一位强人而言,如同他的几位亲密战友拉纳、贝西埃尔一般战死沙场,大概才是最好的结局吧……宫殿所有的开放参观部分转完,时间下午三点半,壮妈再次征求壮爹及壮同学是否前往中国馆参观,继续被壮爹以“绝不给强盗钱,看强盗抢回的我们的东西”拒绝。而当天法国罢工仍在持续,RerD从枫丹白露出发回市区的最后一班车是17:00,壮妈在顺利返程和参观国宝间挣扎了15秒,决定放弃中国馆,直奔黛安娜花园。然而进入花园后壮妈有点后悔了,冬天时节,花木萧索,戴安娜喷泉里的雕刻还是复制品……当然,花园本身还是美的,行走在四季常青的松柏类树木和草坪间,空气也带着木香,等走到花园尽头出门,我们一眼便看到了来时的1路公交车的D5:1-24 西岱岛-奥赛博物馆-橘园博物馆-罗丹美术馆今天是博物馆通票使用期的最后一天。壮妈决定将之尽可能充分利用。于是上午选择先去西岱岛,那里有三个紧挨着的参观点:被烧毁的巴黎圣母院、圣礼拜堂和巴黎古监狱。前年年末选择旅游地点时,壮妈在意大利和法国间犹豫了一段时间,最终选定了冬季气候更为宜人的意大利。去年4月15日,一场大火烧毁了圣母院的标志性塔尖,虽然主体建筑骨架和两座钟楼在大火中幸免于难,但重建工程漫漫,不是不遗憾的,但壮同学倒是另辟蹊径:“看过好的巴黎圣母院的人那么多,看过被烧以后的巴黎圣母院的就不多了”……早晨地铁4号线直达cite站,下来后先导航圣礼拜堂——据说要排队一小时以上的热门景点。七拐八绕找到不起眼的入口,大概真是巴黎的淡季,完全不需要排队的轻松进入。教堂分上下两层,踏入后便见到由尖型拱券交错形成的拱顶,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教堂尽头的祭坛位置立有一尊雕像,便是建立这座教堂的法国国王、被称为“圣路易”的路易九世。关于中世纪的模范君主,有这么一个标准:必须是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和参加十字军东征。路易九世便是上述两条全部符合的少数君主,亲自参加过两次东征,第一次在埃及被俘,第二次病死于征途。而他信仰方面的虔诚表现之一,就是在1238年斥巨资购得基督教圣物——耶稣基督受难时头戴的荆冠残片和十字架残片。路易九世花费135,000里弗尔的重金从威尼斯手中购得荆冠,1239年8月荆冠抵达巴黎时,路易九世身着忏悔者的麻衣,赤着双足,亲手接过圣物。随后,路易九世下令在西岱岛紧邻王宫的位置修建一座礼拜堂放置圣物——这便是圣礼拜堂的由来。路易九世对罗马教庭的贡献在他病死27年得到回报,他被罗马教廷追认为圣徒,授予“圣路易”的尊号。圣礼拜堂下层当时供身份低下的侍从与仆役使用,但观感依旧富丽堂皇,但在登入王室成员和贵族礼拜专用的上层时,虽然已经看过很多图片,壮妈还是被惊艳到了:照片中只是觉得绚丽的玻璃彩窗,在现场的观感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教堂的设计可谓精巧至极,与下层相仿的拱券承重,而墙体部分全部安装为玻璃彩窗,整个建筑宛如沙皇家族的复活节彩蛋,美轮美奂。照例,彩窗部分绘制着各种宗教故事,据说圣路易接过耶稣荆冠的场景也绘制于南侧的彩窗上,但壮妈找了半天也没分辨出,只好略带遗憾的给壮同学口述这段典故,然后壮同学提问到:可是耶稣不是宗教传说里的人物吗?那他的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呢?壮妈被问倒了,毕竟耶稣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学术界也没有定论。壮同学于是叹息道:以前人做假可真认真啊,做的跟真的一样……圣礼拜堂出来,经过司法大厦,便是巴黎古监狱,这里曾是王宫的一部分,也是法国最古老的宫殿;到了大革命时期,一批天潢贵胄被关押于此,最著名的便是玛丽·安托瓦内特。非常巧的,巴黎古监狱从2019年10月16日(1793年10月16日玛丽被送上断头台)开始举行玛丽·安托瓦内特大展,并将于1月26号结束,正好让我们赶上尾巴。展览除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遗物外,更多的是展现她在文学、电影、漫画和当代艺术中的形象。在一幅她被押送到断头台的油画前,壮同学驻足点评道:脖子伸得这么直,很容易被砍的……确实,这位奥地利王室最小的公主、凡尔赛宫焦点的王后陛下以天性直率闻名,在大革命爆发后也以比路易十六强硬许多的态度捍卫王权,直接导致了她最终被推上断头台的命运。神奇的是,此后200多年,对她的评价在慢慢的扭转,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的性格始终如一的特质吧?西岱岛的最后一站是正在重建的巴黎圣母院。远观时圣母院只是少了标志的钟楼,走近才发现,整个建筑损毁程度很严重,木质结构的部分不用说,石质墙体部分也被熏得漆黑,巨型玫瑰花窗和成片玻璃彩窗被烧毁,只剩下骨架。大火后法国政府预计重修至少需要8-10年时间,感觉这还是个乐观的数字……西岱岛三个点扫完,继续4号线,转战协和广场。第一站是橘园美术馆,所有喜欢印象派、喜欢莫奈的游客必到之处。橘园美术馆一共两层,第一层的展厅主要陈列莫奈在一战后捐给法国政府的作品——《睡莲》组画。1883年,莫奈来到吉维尼小镇并租房而居,1890年购得一处寓所,并先后按自己的心意改建出一个春夏秋三季皆有花开的花园,和一个有池有桥、有柳有莲的水景园。此后他的画作便以此为主题,一画便是几十年。特别是19世纪末到他1926年去世的这个阶段,随着视力越来越差,莫奈几乎足不出户,只专注于他的水池,一幅接一幅的画,画作也越来越大,最终给世人留下了近300幅巨型作品,在睡莲这个核心元素下又可以分作几类类,包括睡莲(The Water Lilies)、日本桥(The Japanese Bridge)、垂柳(The Weeping Willows)、 紫藤花(The Wisterias)及鸢尾花(The Irises)。如果以勒布伦建立的那套学院派规则来看,印象画派无疑会被划入末品:创作题材上,多以居于末尾的风景为主;表现手法上,为了体现光影下的瞬间主体感受,而用点和块取代线和面,构图宽广无边。因此,虽然印象画派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和最杰出的代表都出自法国,但在19世纪中期,马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一批最早尝试这种表现手法的画家,却遭受了群讽和激烈批评,而印象画派的名称,正是来自于莫奈所绘的名为《日出·印象》的一幅画作,当时有评论者撰文,将莫奈等人举办的画展称为“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得名。在被赋予这个名号后不久,印象画派便进入鼎盛时期,而莫奈也在生命的最后20年开始得到认可和肯定,并有钱建了大型画室。大厅里陈列的这些巨型壁画,应该就是创作于那个时期。第一个大厅的水中花,和第二个大厅的池边柳,是莫奈家中那个面积不大的池塘,也是莫奈眼中那个因为自然界的光和影而变得无边无际的世界。事实上,持续几十年只围绕一个主题作画,这种行为接近于痴;然而,当你走进这两个大厅,被早晚光景各不同的莲花包围,被色泽各不相同的池水包围,被水上水下交相辉映的池柳和水草包围时,总能窥得一角大师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进而理解为何这个主题让他永不厌倦。这个世界,用莫奈的话说,“一望无际、浑然一体、水面无垠” "illusion of an endless whole, of a wave with no horizon and no shore" 。莫奈晚年的境界,大概已经到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境界了吧……除去莫奈的作品是常设外,橘园美术馆会定期设置不同主题的特别展览,本期特展的主题是“Félix Fénéon. The modern times, from Seurat to Matisse”(费利克斯·费尼昂.现代艺术,从修拉到马蒂斯),致敬20世纪初巴黎艺术界的重要人物费利克斯·费尼昂——无政府主义者和先锋派、收藏家、艺术评论家,他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次提出“新印象派”的概念,1912年在巴黎策划了第一个未来主义展览,亨利·马蒂斯、乔治·修拉、保罗·西涅克、皮埃尔·波纳尔等先锋派艺术家都曾得到过他的帮助。特展除了陈列上述与他关系密切的画家作品外,还有费尼昂所喜爱的、来自非洲和大洋洲的作品。橘园美术馆出来,已经是午餐时间。壮同学一开始嚷嚷着要在附近吃饭,可是在协和广场附近绕了一圈,哪有吃饭的地方呢?路上碰见一位老乡,对着手机视频:“感觉啊,还行吧,没想象中繁华,有点萧条,有点落寞”,这句话此后被壮同学无限循环,成为她搜集的、法国之行三大笑话之一。在壮妈手机登陆奥赛博物馆官网,确认博物馆内有餐厅后,壮同学不甚情愿的同意去那里用餐。步行到博物馆的路上,到处可见警察,有些在设置路障,因为今天又有一次大罢工游行,壮妈感慨:法国公务员真不好当啊……进入火车站改造而成的奥赛博物馆一楼餐馆,原本嘀嘀咕咕的壮同学一下静音了:古色古香的餐馆,装饰是华丽的巴洛克风格,此刻宾客满座,看食客们的摆盘也都是高大上的样子。等待侍者过来招呼的时间,壮妈仔细看了下官网介绍,原来餐馆开业于1900年,应该是当年奥赛火车站开业时的配套设施,枝型水晶吊灯、雕花绘金色天花板和穹顶画应该都是当年留下的,经过100多年,也算是古迹了。比起华丽的就餐环境,菜品本身只能算得不过不失,好在价格还是相当公允。餐毕开始参观。奥赛博物馆主题十分突出,集中展示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法国、欧洲和美国的艺术作品。根据官网介绍,米勒、库尔贝、卡伯、马奈、莫奈、莫里索、雷诺阿、德加、塞尚、罗丹、高更、梵高、加莱、雷东、莫罗、维亚尔、博纳尔、马约尔等19 世纪下半叶至 20世纪初期最著名的艺术家作品都在馆藏之列。可以说,比起文艺复兴时代和法国早期学院派的作品,奥赛博物馆的作品显得时尚而富有艺术感,而比起很多不知所云的现代艺术,这里的作品又显得高雅而经典。博物馆陈列区今天开放的有0层、2层和5层,作品按照年代排列。0层中间是雕塑作品区,左右两区均为画作区,大体按画派和风格划分。纵向5列展区,最左和最右边是长廊和大开间展厅,中间两列是左边5间、右边6间的独立展厅。左侧第一部分1-3号展厅是法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画家的作品,如安格尔的《泉》、热罗姆的《斗鸡》、布格罗的《维纳斯的诞生》。比较特别的一幅是德拉克洛瓦的《猎狮》,作者本人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作画时充满激情、气势磅礴,另一方面大概也和他在晚年以狮子为主题所绘制的多篇画作有关。1832年北非之旅后,德拉克洛瓦绘制了一系列非洲主题的画作,其中以狮子为主题的就有近十幅。和陈列在卢浮宫的几幅现实题材作品相比,这幅画作显然已经开始迈向印象主义的领域,明亮、华丽的色彩一改《自由引导人民》中暗沉的风格,色彩取代线条构成轮廓,而光和色的对比关系也初具雏形,难怪他被称为印象主义的先驱。继续向右前行,经过一个金银器陈列厅后是方丹·拉图尔为代表的现代肖像画,方丹·拉图尔也被视为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之间的过渡性人物,而体现他这一身份的最佳作品是名为《巴迪侬画室》的画作。画中,当年的争议人物马奈在作画,马奈的身旁,是作家左拉、莫奈、雷诺阿等人在围观。左侧展厅的最后一间是埃德加·德加1870年前的作品,德加具有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的两重身份,他将学院派的素描功底和印象派的色彩风格结合,被称为“古典的印象主义”,他自己则自我评价为“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这个展厅的作品,比如《贝列里一家》,就是他早期作为安格尔弟子,而表现出的古典主义风格和扎实的学院派技能。在1-3号展厅右侧的长廊名为纳比派画廊,陈列着一个存在时间很短的艺术社团的作品。这个画派起源于1889年高更对年轻的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学生塞吕西耶无心的一次指点,终结于1899年一次作品展览后,代表人物有博纳尔、维亚尔,德尼,瓦洛东。他们的作品,大多数遵循高更“重色彩、轻形式”的原则,色泽浓烈,忠于主观感受,但也有像《白猫》一样兼容并蓄了日本浮世绘的技法,低调淡雅。这个短暂存在了仅仅10年的画派作品,可以说是法国现代美术在“传承、兼容、创新”道路上的一个缩影。11-13展厅右侧长廊是象征主义画派,陈列了居斯塔夫·莫罗、奥迪隆·雷东、 埃德加·马克森斯等代表人物的作品。象征主义画派同样发于法国,活跃于1885年至1900年之间,以象征、隐喻的表达手法画家的主观感受,比印象画派更加接近现代主义的艺术哲学。在表现手法上,因为画家个性的差异,作品也呈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莫罗的几幅人物画,美则美矣,却妖异阴森;而他的弟子马克森斯的作品就温和许多,人物更接地气,有一幅甚至跟壮妈有几分相像…… 与1-3号展厅相对的右侧展厅4-6号展厅陈列现实主义画派的杜米埃、米勒、库尔贝作品,而在展厅右侧的索夏尔长廊则是浪漫主义画派向写实与现代主义转变折点的巴比松画派展区。和印象主义画派相仿,现实主义画派也曾经被当年画界的保守派大肆批评,因为现实主义画派把绘画的对象从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替换成为耕作的农民、被视为下等劳动者的工人以及法国平民阶层,代表人物库尔贝有一句名言:“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按照陈丹青的说法,库尔贝是头一个公开宣称不画圣经和神话的人,而正是这种态度,激励了日后的印象派描绘现代都市和他们自己的生活。在看过米勒温情脉脉的农田耕作和巴比松派朴素温和的田园风景画后,在库尔贝专区,壮妈触不及防的看到了《世界的起源》。这幅自问世起就面临巨大争议的画作,真的是太现实主义了,现实到虽然画作前并无他人,也让壮妈不好意思逗留,匆匆一瞥后便做贼似的离开,与两个亚裔人擦肩而过,随即听到两人停在了画作前开始用日语交谈,伴随相机的拍照声,不由得暗叹,还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啊……继续向前,便到了印象主义画派先驱马奈的专区。这一区中,《吹笛子的男孩》被博物馆作为必看精品列在导游手册上,创作于1866年的这幅画完全抛弃了三维立体的构图法,男孩的脸部之外几乎是一个纸片人。而这个展厅西班牙风格舞女肖像《洛拉·德·瓦朗斯像》和花卉静物图《白色牡丹花》,却又是另一种风格,前者色彩浓艳,后者只有白、绿两种基色,却愣是用油彩的层层堆砌,堆出了立体的质感,让我想起张爱玲形容梵高《向日葵》“把颜色大量地堆上去,高高凸了起来,油画变了浮雕。”马奈最激烈的离经叛道是作于1865年的《奥林匹亚》,从绘画主题到技法,完全与学院派的原则背道而驰,加上模特是一个妓女,却以希腊女神为画作命名,而被当时的评论家斥为“无耻至极”。有趣的是,随后马奈为好友、作家左拉所作的肖像画上,又堂而皇之的在墙上挂了《奥林匹亚》的照片。而左拉则撰文为马奈站台:“我们前一辈人嘲笑了库尔贝,到了今天,我们都在他的画前流连忘返;今天又在嘲笑马奈,将来又该在他的画前出神羡慕了。马奈先生一定是巨匠,我对此坚信不移。”所以方丹·拉图尔《巴迪侬画室》中,围着马奈看他作画的,除了莫奈、雷诺阿,还加上了左拉,当年文坛画坛两位巨匠的惺惺相惜,到如今不仅是流传的一段佳话和传世的作品,更让我们对那个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无限向往。在看0层的过程中,时时驻足的壮妈不知什么时候又和壮爹、壮同学走散了。逛完0层的绘画区,因为对雕塑作品不了解也兴趣不大,壮妈乘电梯直达五楼,不受干扰的欣赏所有画派中最偏爱的印象画派。奥赛博物馆被认为是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这和馆藏作品的时间阶段也是对应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正是印象画派在世界美术史上的高光时刻。在这个时期井喷般出现的一大批巨匠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使得20世纪初的法国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般,成为全世界艺术家们趋之若鹜的朝拜地。五楼入口处有个标牌,写着“印象派至后印象派”,从29号展厅开始到37号,陈列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作品;38号到45号则是后印象派作品,穿行完整个5层,观者便可从一幅幅画作中直观的看到印象画派发展的整个进程。理所当然的,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被放在了入口最显著的位置。这位学院派门庭叛出的“叛徒”曾经也是定期向官方沙龙投递作品、希望获得认可。1863年,他向沙龙递交了三幅作品,分別是《穿着马约戏服的青年》、《穿着斗牛士服装的维多琳》和《草地上的午餐》。然而在当年向沙龙提交的作品共有5000多件作品中,入选的只有一半,马奈的三幅作品均不在此列。失望的马奈在落选沙龙上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并立即成为众矢之的,被抨击的点和《奥林匹亚》差不多,抛弃了透视和景深的平面作画方式,以及画面中的裸体女人——讽刺的是,当年获得大奖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遵循着只有神话宗教人物才能采用裸体的规则,所绘制的裸体维纳斯得到一致好评,拿破仑三世直接斥资2万法郎买下了画作。这幅画如今被陈列在奥赛博物馆0层,即使以壮妈并不专业的眼光看,相较波提切利的同名作品,这篇作品也太平庸了。然而在当年,画家卡巴内尔却是沙龙的宠儿、画坛的正宗;而马奈直到去世前两年才获得法国政府颁授的最高荣誉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代表了官方对他艺术成就姗姗来迟的肯定。这种半生寂寥,晚年才获得认可的命运不仅仅只属于马奈。在年过半百时才终于在他心爱的吉维尼小镇购得住所的莫奈,也曾经在很长时间内穷困潦倒。他在27岁时认识他的第一任妻子卡米尔,并以她为模特画了一幅《绿衣女人》,这幅画作随后入选沙龙并以800法郎的价格售出。然而,随后同样以卡米尔为模特的《花园里的女人们》却因为技法的创新而未能为沙龙接受。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画家想要出名,就需要获得学院派的奖项罗马奖,这也代表着权威的认证;但如果需要赚钱,最直接的途径是在法国官方的艺术沙龙上展出作品并获得卖家,这代表着市场的认可。因此,每年沙龙会收到大量作品,但其中的过半都会落选,所以沙龙也被冠上了一个“拒绝者沙龙”的名号。沙龙的宠儿,一定是符合大众审美和固有印象的画作,因此1863年的马奈敌不过卡巴内尔,1866年成功跻身沙龙的莫奈,却在1887年被拒之门外,原因和马奈被拒相似——缺乏景深和立体感。被拒的莫奈倒是和马奈一样,从此走上了自己认定的创新之路,但也因此被沙龙评选委员会列入黑名单。市场的不认可使得他的经济状况一直很窘迫,特别是在和卡米尔成婚并生下大儿子让后。在写给好友巴齐耶的信中,他说“如果不是雷诺阿送来面包,就会饿死”。不幸的是,他的好友巴齐耶、雷诺阿也都面临同样的困窘,无法给他更多的资助。1876年,他在给乔治·德·贝利欧 的信中写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给你写信,看你是否有时间来这里,挑选两幅你会买下的素描,并且预付费用。我不知道怎样摆脱这些,事实证明,与债权人根本无法交易,而且富有的艺术赞助人也没有出现。我就快要被赶出这个宝贵的小屋了。”这种困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878年卡米尔生下第二个孩子,并于次年辞世也未改变。神奇的是,这样困窘的境地在莫奈的作品中完全感受不到,无论是他以卡米尔和让为模特的《罂粟田野》,还是卡米尔单独为模特的《阴天的丁香花树》,乃至画风景的《喜鹊》、《码头》、《夏伊森林之路》,画面都给人温暖平静之感。作于1878年的《蒙特戈依街道》飘舞的三色旗更是带来莫奈作品中少有的热情和狂欢气息。然而,就在同一年,莫奈写给好友左拉的信中说:“家中无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没借到钱。”莫奈画作的世界,是他眼中的世界,也是他心灵的世界。在他写给第二任妻子爱丽丝的一封信中,他说:“我的一生就是悲惨的一生,我不会停止步行,我走向这里,走向那里,走向各处。”在大半生的穷困潦倒中,仍然为世间留下了众多笔触温暖的画作,这也是我在印象画派所有画家中最喜欢莫奈的原因之一,在他身上,有着我所熟悉的很多中国古代文人柔韧的气质。除了0层的展厅外,5层也陈列了德加和马奈更为著名的、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此外,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修拉、西涅克的经典作品也一一在列。奥赛博物馆奢侈之处在于,由于同一画家在不同年代作品的陈列,不仅能看到整个印象画派的发展史,也能看到单个画家个人风格转换和发展的脉络。比如毕沙罗作品从早期巴比松派风格的纯风景画作《维斯内特山坡》,到景中有人的《蓬图瓦兹的坡地》,再到人为画眼的《手拿长棍的牧羊女》的转变;比如雷诺阿人物肖像从早期印象主义风格的《荡秋千》向后期古典主义风格转变的《城市之舞》、《乡村之舞》和《钢琴前的两个女孩》等等。可以想见,奥赛博物馆展品的完成年代,是一个自由度相当高的时代,虽然学院派仍然把持权威,虽然官方沙龙评审团整体品味保守,但他们并未对印象画派的这些大师的创作进行过多阻挠,这才使得印象画派迅速的壮大和崛起。而这种自由度,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在壮妈看画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馆外有鼎沸的人声,等走到一个玻璃窗前,看到有人在那边向外张望,壮妈也过去看了一眼,终于明白之前听到的声音是哪来的了——窗外看不到头尾的漫长的游行队伍,就在博物馆外的大街上走着呢!游行队伍里还有人放了烟雾弹,而中午我们看到的警察只是站在旁边,犹如旁观。对法国人罢工的热情、创意和持久度,壮妈是真的服。接下来的后印象主义画派巨匠塞尚、 高更和梵高的作品,其实壮妈个人都不太喜欢,大概是因为这个画派比印象画派走得更远,完全用主观感受去描绘客观世界,因而对非专业人士显得过于夸张甚至晦涩难懂。而画家的内心世界又都敏感到极致,并在大多数时候充满着不安定感,这种神经质和不安定感又籍由他们的作品,传达给观者的缘故吧。但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正是由于画家们的这种性格和心理特质,才能使他们捕捉常人视角所无法看到的世界,甚至当这种非理性会产生一种极致的美,比如《星空》。顺便,通过近距离观赏,壮妈终于感受到了张爱玲评价梵高“把油画画成浮雕”的做派了,以及这幅画其实不适宜凑的太近,因为近处看到的那杂乱的笔触会让观者头晕……5层看完,下到2层。不知道为什么,左半侧的展厅被封起来,仅留了右侧的雕塑长廊和一个临时展示区开放。对雕塑完全小白的壮妈只能对照导游图,找到几个推荐必看品,比如罗丹的青铜雕像《行走的人》、蓬朋的《白熊》,就算刷完了。此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半,壮妈计划中还有一个打卡地——罗丹美术馆。地图上看和奥赛、橘园都离得不远,很多攻略中也建议把三个地方串联起来玩,但其实还是颇走了一段路,大约20分钟才找到地方,而与之最相邻的,其实是我们第一天来过的荣军院。所以,把这两个地方放在一天可能是更合理的行程安排。和巴黎很多博物馆一样,洛可可风格的罗丹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是古迹,建于在1727年和1737年之间,建成后几易其主。到1908年,罗丹在一楼租了四间露台面朝南的房间,把这里作为他的工作室。他在这里也发现一处荒芜的花园,他的部分作品和一部分古董收藏就安置在花园内。1911年,这块地产被正式出售给了政府。除了罗丹,所有的住户都被要求离开,罗丹做出他最大的努力保存此宅邸,极力开始与政府进行协商。在书信中他写道:“我将我所有的石膏、大理石、青铜、石塑作品和我的画作都捐赠给国家,收集的古董藏品赠送给国家,作为培养和教育艺术家和工人的资源。我请求政府将所有这些收藏留在毕宏宅邸,将它改建成罗丹美术馆,并允许我在此终生居住。”1916年,国民议会投票通过了一项法令,接受罗丹的三项捐赠,并宣布将毕宏宅邸及其花园改名为罗丹美术馆,展出罗丹捐赠给法国政府的所有作品。所以,现在的罗丹美术馆,除了罗丹自己的作品外,还有大量他个人收藏的画作和艺术品。美术馆的官网非常友好的陈列了馆藏精品,让我们可以按图索骥——这对外行来说太重要了,特别是在我们已经体力透支的情况下。看完博物馆内的展品,外面已经夕阳将坠,园中还陈列了沉思者、巴尔扎克、加莱义民等青铜作品,都是当年罗丹放置在花园内的,雕塑在阳光照射和雨水、空气腐蚀下起了自然的斑纹,而这正是罗丹的理念:“在任何情况下,古物即意味着自然。这是它的真理和它的微笑。”很快的扫完罗丹美术馆,壮妈在成就感满满的同时也觉得有点可惜,这个美术馆其实是值得多花一些时间慢慢欣赏的。而当壮妈再次来巴黎,这里将必定会是来重游之地。D6:1-25 尚蒂伊城堡前一天的打卡太过密集,步行超过了15公里,早晨壮妈醒来已经十点,但缺乏运动的壮爹和壮同学依旧表示不想外出,要休息一天。壮妈便一个人按计划踏上前往尚蒂伊城堡的行程。4号线到chatelet站,换乘RERD,13站后大约12点左右到达chantily-Couvieux。出站台后发现前几天持续晴天的好运似乎用尽了,外面雾蒙蒙一片,空气湿润度相当高,下一分钟就要下雨的样子。更糟糕的是,壮妈的手机居然没有信号,而前人的攻略都说步行到城堡需要半小时左右,没有导航对于路痴壮妈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车站门口有出租车站台,壮妈考虑了一分钟是否乘坐出租车后还是决定为安全计,先凭感觉向前走一段看看。幸运的是,刚离开车站一两分钟,手机的信号就回来了,更幸运的是,壮妈随机选择的方向10米左右就走到马路边,而路口就竖着指向尚蒂伊城堡的牌子。更更幸运的是,准备过马路的壮妈一眼看到了前人游记中说的那个马头标志!吃了定心丸的壮妈走到马头标志前,按照前人游记的说法,应该“从这个马头进森林,直着走,别走左边!下车后步行约25分钟”(https://www.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200455.html),但眼前的森林迷雾缭绕,目视度不超过1米,目视范围内空无一人,单身出行的壮妈评估后认为走这段路太不安全,于是选择沿着马路向左走。走了一段后导航提示右拐,随后走进一片旷阔的草地。草地入口处有一棵大树,别的空无一物。越走雾气越浓,最终只能看见脚下的小道。莫名就想起了《蝴蝶梦》的开头,藏在这迷雾后不知何处的城堡,虽然已经从前人游记中窥得形貌,此刻也变得神秘起来。此时,忽然听见后面不远处有男声叫道:amazing!壮妈在心里默默回应一句“me,too”。虽然看不见人,但随后的交流声表明,后面是2女1男,壮妈猜测是一家三口,这也让心里有点发毛的壮妈安定下来。一路走啊走,感觉穿过了一大片草坪,过了条小马路后,左边开始有影影绰绰的建筑物,右边则出现树林和更多的人声。此刻雾气也慢慢消去,走到一处骑马雕像时,壮妈精神一振—快到了,果然,前方不远处看到了城堡的附属游览地点——马术博物馆。然而接下来的找寻入口之路就太艰难了。壮妈跟着地图,来来回回在马术博物馆旁边的公路上绕了几圈,问了若干人,走了三个方向,每每看着接近目的地后就又走过了,也没看到任何入口的标志或指示牌。倒是碰上了同样拿着手机研究的二女一男三个年轻人,从声音发现,他们就是此前壮妈误以为是一家三口的同路人。壮妈过去搭讪,果然他们也在找城堡入口,和壮妈一样问了几拨人,得到了完全不同的指路方向,正在无所适从中。大家交流了下之前走的几个方向,一致认为还是应该沿着公路,向远离马术博物馆和旁边小镇的方向走。找路的过程中,壮妈问了下他们来自那里,男生来自意大利,女生则一个来自德国、一个来自波兰。壮妈自我介绍来自中国,男生立马微妙的挑了挑眉毛,此后便不动声色跟壮妈拉开了点距离。壮妈也瞬间反应过来,这男生肯定是看过国内疫情的新闻报道了。于是进一步拉距离,自顾自往前走。这个方向壮妈之前其实走过一次,当时看到前方一片水面,且导航显示已经离开了城堡,当时判断前方不可通行就折返了。此时壮妈再往前走了不到10米,雾气中模模糊糊出现一栋建筑。待得更走近些,视线越来越清楚,便见水的另一方,娉娉婷婷的立着一座城堡,那瞬间的惊艳难以形容,只得一句“美人在云端”。没了迷雾障目,壮妈一眼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个金色的铁门,那便是城堡入口了。城堡之前一直在关闭整修,今天是整修后的首日开放,为此壮妈还享受了下13.5欧的优惠门票(原价17欧)——对了,这个城堡其实也在博物馆通票使用范围内。尚蒂伊城堡由一座三角形的大城堡(Le Grand Château)和四方形的小城堡(Le Petit Château)组成,前者最早是中世纪建筑,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毁损,后于19世纪重建;后者则建于16世纪。城堡的官网有城堡的历史详解,尚蒂伊城堡虽然不是王家宫殿,但其历任主人也都是亲王贵族。现存建筑最早的来自于弗朗索瓦一世统治时期,安妮·德·蒙莫朗西(Anne de Montmorency)(1493-1567)对这座中世纪建筑进行翻新工程。大约在1560年,他聘请了此前为他兴建Écouen城堡的建筑师让·布兰特(Jean Bullant)进行扩建,为区别于之前的城堡主楼,新建部分被称为“小城堡”。蒙莫朗西与弗朗索瓦一世一起长大,理所当然成为国王的亲信,1522年被任命为法国元帅,安妮这个女性化的名字来自他的教母安妮皇后(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的妻子)。他在弗朗西斯一世,亨利二世和查理九世三朝都具有强大势力,一生征战无数,两度被俘,1567年在巴黎郊外的圣丹尼斯战役中受伤,并在两天后死亡。在他的这次修建中建成的小城堡是如今尚蒂伊最古老的建筑部分,这一时期还修建了花园露台,如今这里竖有保罗·杜波依斯(Paul Dubois)作于1886的蒙莫朗西公爵骑马像。蒙莫朗西的孙子亨利二世·蒙莫朗西(Henri II de Montmorency,1595-1632年)在庄园内建起了西尔维广场(Maison de Sylvie)。然而,因为反对国王路易十三,他于1632年在图卢兹被斩首,尚蒂伊随后被路易十三没收,随后于1643年赠给亨利二世的妹妹孔代王妃夏洛特-玛格丽特.德.蒙莫朗西(Charlotte-Marguerite de Montmorency),尚蒂伊城堡自此成为孔代家族的财产。王妃的儿子、第四代孔代亲王路易二世·德·波旁被尊为“大孔代”(le Grand Condé)。他是孔代家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法国史上六大元帅之一的杜伦尼并列为太阳王路易十四麾下最优秀的两位军事天才。在得到尚蒂伊城堡后,大孔代请到了后来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尔(他长长的作品名单中还包括枫丹白露宫、子爵城堡、以及后面要提到的圣日耳曼昂莱城堡)对城堡的花园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大孔代一生几度浮沉,但他开启了尚蒂伊的黄金时代,将城堡变成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交流的主要场所,路易十四时期的著名人物拉封丹、拉·布鲁耶尔、博叙埃、德·拉·法耶特夫人、德·塞维尼夫人和莫里哀等都是大孔代的座上宾。1671年这里还为路易十四举行过三天三夜的庆祝宴会。此后,路易十五的首相、第七代孔代亲王路易四世·亨利·德·波旁(路易二世的重孙、路易十四的外孙),委托让·奥贝特设计了用于狩猎的大马厩(les Grandes Écuries)。这位亲王可谓是文武双全,除了打猎外也爱好艺术,一方面找到当年法国最好的画家,如洛可可风格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奥德瑞(1686-1755年) 、肖像画家弗朗索瓦·德波尔特 (1661-1743年)、装饰画家克里斯托夫·于埃等人,为小城堡的房间进行装饰,另一方面,他也沉迷于东方工艺品,在领地创建了瓷器厂、漆器厂和印染厂,据说当年这些工厂的产品几可以乱真,可惜后来多毁于大革命时期。他的儿子、第八代孔代亲王路易斯·约瑟夫也对城堡进行了包括一座英中花园( Anglo-Chinese)在内的扩建工程。大革命爆发后,作为坚定的保皇党,他于1789年流亡国外,并组织“孔代军”对抗革命。在他离开后,城堡中的收藏品被没收并运到了卢浮宫,城堡先是被作为监狱,1799年大城堡被整体拆毁。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次年约瑟夫流亡归来,修复了城堡内的部分套间,并从卢浮宫取回了部分收藏品。1817年重建了英式花园(le jardin anglais),并填平了大城堡和小城堡之间的水道。孔代家族的末代亲王是约瑟夫的儿子,路易六世·波旁·孔代。1804年法国保皇党刺杀拿破仑失败,拿破仑对保皇党进行清算,并派兵出境,抓获并在途中处死了路易十六的可能继承人,同时也是路易六世·波旁·孔代的儿子和唯一继承人的当甘公爵。传承了九代的孔代家族就此绝嗣,1830年去世时,路易六世将财产遗赠给了自己的侄孙、教子、同时也是法国最后一任国王路易·菲力浦国王的第五子——奥马尔公爵亨利·德·奥尔良。同样是在那一年,七月革命爆发,企图恢复大革命前极度君权的查理十世和他统治的波旁王朝被推翻,路易十四弟弟的后代、同时也接受君主立宪制的中间派路易·菲力浦一世被推上历史舞台。年方8岁的亨利,因此同时拥有了王子的高贵身份和教父赠与的巨大财富,并在成年后对城堡逐步进行改建和恢复。到了1848年,奥尔良王朝宣告终结,26岁的亨利·德·奥尔良从此流放英国长达23年。这位年轻人以豁达的态度对待命运的起伏。流放期间他的座右铭是:“我将等待”(I will wait),并逐渐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一名艺术爱好者与珍品收藏家。他四处搜集流落在它国的法国艺术珍品,包括手稿、古旧书、艺术品,当然,收藏最多的还是油画,特别是历史背景的肖像画。1871年奥马尔公爵回到法国时,他的妻儿均已离世,只有大量藏品相伴。为了安置这些珍贵的藏品,奥马尔公爵请到建筑师奥诺雷•多梅重新修建了大革命中被摧毁的大城堡部分。由于没有了继承人,1884年奥马尔公爵决定将尚蒂依城堡及城堡中的藏画赠给法兰西学院,作为条件,要求将城堡开放给公众参观,但禁止改动藏品的陈列方式,也禁止藏品外借。因此,今天的尚蒂伊城堡,不仅保留了19世纪的原貌,其展品也是独此一处可见。难怪传言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68年访问尚蒂伊城堡时说过一句话:“为什么让我七次去凡尔赛而从来没有到这里来?”进入门厅后,有两条参观路线。壮妈选择先直行进入四方形的小城堡部分,进入后左手边就是著名的阅览室。城堡的藏品来自历任主人,但最大的贡献来自于最后一位主人奥马尔公爵。尚蒂伊藏书6万册,阅览室中展出其中的19000册。这些藏书被整整齐齐的排放在两层结构的金属书架上,能满足最挑剔的强迫症患者的审美。阅览室的藏品中有1500多份手抄稿,仅次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其中最珍贵的是十五世纪羊皮纸手稿——《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Les Trè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奥马尔公爵在1856年冬季收购了这本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藏书,并称之为“手稿之王”。为保护原作品,如今阅览室展出的是其复制品。阅览室的尽头壁炉前有两把古色古香的扶椅,另有一个椅子支撑着一幅画,是由19世纪的法国肖像画家加布里埃尔•费里尔(Gabriel Ferrier)所绘的,奥马尔公爵与他的朋友及曾经的老师古维利耶 -弗勒里(Cuvillier-Fleury,1802-1887, 法国历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曾协助公爵购买图书)相伴而坐的油画。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奥马尔公爵和古维利耶 -弗勒里一起编撰了馆藏手稿的目录。他没有后人,却留给后人们太多太多的财富。阅览室右侧的警卫室之后的房屋属于亲王套间。第一间在路易十五时期,充当了第七代孔代亲王路易四世·亨利·德·波旁的卧室,并按照他的要求进行装饰,洛可可风格的繁复雕金点缀于白色壁板和各色家具上,水晶吊灯华丽璀璨,与凡尔赛宫风格接近。接下来的大拐角厅也是相同装饰风格,是亲王的办公室。房间的位置很特别,居于一个拐角,通过办公桌对面的大落地窗,亲王可以看见花园和大马厩,想必办公的时候难免会开小差吧……拐角厅过后就来到尚蒂伊城堡最著名的房间“大猴子室(la grande singerie)”。话说当时参观的时候,英文导游册上写的“the Grande Singerie”着实难倒了壮妈,完全不解其意,查英文释义“Singerie is the French word for "Monkey Trick". It is a genre depicting monkeys apeing human behavior, often fashionably attired, intended as a diverting sight, always with a gentle cast of mild satire.”大概明白了什么意思,但也没搞清楚这房间是干啥用的。看房间的讲解牌才明白过来,这间是以猴子装饰画为特点的会客厅,是1737年第七代孔代亲王请著名的动物和装饰画画家克里斯托夫.于埃(christophe Huet 1700-1759)操刀绘制的,用拟人态的猴子来刻画那个时代的人。前面说过,亲王是个中国风爱好者,对当年的法国人而言,猴子和瓷器、漆器一样,都是自带神秘的中国元素。这间房间绘制的猴子,有的在奏乐,有的在打猎,有的在打仗,但怎么看怎么不像猴子,就和枫丹白露的八角凉亭一样,是中国人看不懂的中国风……大猴子室过后,是一个宽敞的长廊——大孔代亲王战争画廊。这里曾经也是亲王的接待室,后来由路易十四国王的首席建筑师朱尔斯·哈杜因·曼萨特(Jules-Hardouin Mansart)在17世纪末为孔代亲王重新装饰。长廊的两边墙上挂了11幅大型油画,主题是孔代亲王曾经赢得的战役。大孔代被称为是17世纪欧洲最杰出的统帅之一,1643年5月19日,面对长期称霸欧洲的西班牙陆军和富有经验的将领,23岁的孔代亲王在罗克卢瓦战役中获胜,据说尚蒂伊城堡便是路易十三给予这次大捷的奖品。讽刺的是,因为投石党运动,他流亡西班牙,又被西班牙国王授权指挥军队与法国作战,而对手正是之前与他并肩作战多次的杜伦尼。好在路易十四亲政后,孔代亲王被赦免,又能和杜伦尼并肩作战,取得与西班牙的遗产争夺战和法荷战争的胜利。可以说,太阳王时代的开疆拓土,最大的功臣就是孔代和杜伦尼两位双子将星。战争画廊后面,最后房间是音乐室。至此,大套间部分告一段落。折回门庭,转向大城堡部分——也就是孔代国立美术馆。第一个长厅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叫鹿廊,用作接待室和餐厅。奥马尔公爵时代,每个周末都会在这里接待当时的艺术家和学者。接下来就是还保持19世纪原貌的油画画廊了。这间城堡最大的房间按照当时(十九世纪)典型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布置:来自屋子中央的照明、暗色的墙壁上按来历和尺寸而非时间悬挂画作:左墙悬挂意大利(或在意大利绘制)画家的作品;右墙悬挂法国画家作品。这里收藏的古典画作在全法国仅次于卢浮宫,包括3幅拉斐尔的作品。此外还有5幅普桑的、5幅以上安格尔的、3幅德拉克洛瓦的……因为完全保留着当年的原貌,从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收藏者奥马尔公爵的各种偏好:首先,基于他的身份,很自然的,大部分作品来自宫廷画家或学院派画家;其次,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他的藏品中有大量法国历史人物肖像画,诸如把持路易十三时代及路易十四亲政前朝政的黎塞留、马萨林;太子妃时期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当然也包括孔代家族成员。另外,由于曾在1840年到1848年在阿尔及利亚服役并随后成为总督,奥马尔公爵对远东地区和军事题材的绘画具有偏好,格罗笔下的拿破仑埃及战役归来,德拉克洛瓦笔下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之旅,都表现出他的东方情结和军人情结。油画画廊的尽头有一个圆形厅(the Rotunda),独特的位置表明里面陈列的应该是奥马尔公爵最私爱的几幅藏品——拉斐尔的《洛雷特的圣母》(La Madone de Lorette); 皮耶罗的《西蒙涅塔·维普茨的肖像》(Portrait de Simonetta Vespucci)、亨利二世肖像和弗朗索瓦·克卢埃所作红衣主教肖像。圆形厅的左侧入口进入后是普叙赫画廊,画廊一侧安装了44片大块彩绘灰色玻璃窗,色泽古雅高贵。这些玻璃窗最早安装在蒙莫朗西公爵埃库昂城堡(château-d’ecouen,现为国家文艺复兴博物馆)中,1560年左右公爵修建小城堡时移入尚蒂伊。大革命期间,这些玻璃窗幸运的逃过一劫,后被归还给孔代家族,奥马尔公爵重建大城堡时,在画廊安装上了这些玻璃窗。画廊内第一个标有“Santuario”的展厅名为圣地厅,不大的房间里只有三幅画作:拉斐尔的另两幅作品《美惠三女神》(Les Trois Grâces)和《奥尔良家族的圣母》(La Madone de la maison d’Orléans)。后者曾为奥尔良家族拥有并由此得名,大革命期间流失,再被奥马尔公爵于1869年买回,也算物归原主;还有菲利皮诺·利比的宗教画《以斯帖被选为亚哈随鲁王后》(Esther choisie par Assuerus),卢浮宫还有他另外一幅内容相近的画作。紧挨着的廊台画廊是收藏大师作品的地方。“廊台”(La Tribune)得名于乌菲兹美术馆画廊。画廊上方的穹顶装饰着罗马奖得主阿尔芒·伯纳德(Armand Bernard,1829-1894)以奥马尔公爵生活过的地方为主题的绘画。廊台画廊的画作依旧采用法意混搭,两面墙陈列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其余部分给了普桑、华托、安格尔、热拉尔等17-19世纪法国画家。由于画家风格的不同,有着一种混搭的趣味感。热拉尔《波拿巴画像》上方挂着安格尔的《德沃赛夫人画像》,左边则是《维纳斯的诞生》和《安格尔24岁自画像》。话说这是壮妈看过的第三幅维纳斯的诞生了,从外行的观感而言,波提切利的优于安格尔,安格尔又优于卡巴内尔。折回圆形厅往右走,第17号画室名为克卢埃厅(the Clouet room),来自两位父子宫廷画师让·克卢埃(Jean Clouet)、弗朗索瓦·克卢埃,和丹麦肖像画家柯奈·德·里昂。室内有90幅16世纪的法国国王肖像,比卢浮宫还多。此外也有其他王室成员,如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亨利二世的女儿玛戈王后、查理九世的王后“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克卢埃父子中,父亲让·克卢埃一生作品留世的130多件,最著名的作品《弗朗索瓦一世像》在卢浮宫,但其他大多数都在尚蒂伊。儿子最有名的作品《伊丽莎白像》也在卢浮宫,另一幅《沐浴中的贵妇》在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仿品就在前面油画画廊靠门的右边墙壁上挂着(下图左中位置),作者不详,但模特儿被普遍认为是亨利四世的情妇加布里埃尔·德·艾丝特雷(Gabrielle d’Estrées,1570-1599)。前面说过,由于亨利四世大规模扩建枫丹白露宫而形成“第二枫丹白露画派”,不知道是不是艺术家们的投桃报李,加布里埃尔屡屡出现在第二枫丹白露画派的作品中,除出这幅外,还有卢浮宫的《加布里埃尔和她的姐妹》、奥赛博物馆的《沐浴中的加布里埃尔和她的一位姐妹》。但壮妈有点难于理解,国王愿意、而且宠姬也配合画家们,留下系列裸体像,甚至和姐妹们联袂以如此奇特的画风出现……克卢埃室往前是以奥马公爵夫人(Marie-Caroline de Bourbon-Siciles)命名的卡洛琳厅,承接克卢埃厅,陈列17-18世纪的法国王室肖像,如路易十五及情妇蓬皮杜夫人、路易十六、路易十八等等。其中一幅城堡里罕见的英国画家作品《法国的亨利埃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1609-1669),模特是路易十三的妹妹和查理一世的妻子,在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她回到法国,一度过的十分窘迫,直到查理二世复辟。她的女儿亨利埃塔公主嫁给了路易十四的弟弟奥尔良公爵(传闻中她也曾经与路易十四有过暧昧),在26岁的妙龄忽然急病去世,据说是被毒死的,母女俩都算是红颜薄命了。接下来的奥尔良厅以前是奥马公爵的画作间,后用于展示尚蒂伊的瓷器和蕾丝收藏。第七代孔代亲王因为对东方艺术的爱好而在尚蒂伊成立瓷器厂,并产出了可以乱真的瓷器。比较让壮妈郁闷的是,讲解牌上写的居然是“灵感来自于于日本的kakiemon”(柿右卫门),要知道,“柿右卫门”的赤绘技术,是早在十三世纪发源于中国的啊……伊莎贝拉室得名于奥马尔公爵的侄女玛丽 - 伊莎贝拉,展示除外印象派十九世纪的法国绘画流派,包括新古典主义的安格尔;浪漫主义画派的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巴比松画派的卢梭、杜比尼;学院派的热罗姆(Gérome)、劳朗斯(J.P. Laurens)、梅索里埃等等。总之,卢浮宫被分在各厅的法国画派代表人物,热热闹闹的聚在这里了……看完法国画家们,接下来的乔托陈列室又一下回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画家们,安吉利科、乔托、乔万尼各种宗教题材的画作,仿若一个微型乌菲兹美术馆展厅。奥马尔公爵的母亲和妻子都来自意大利,他收藏的很多意大利画作来自舅舅兼岳父、意大利萨莱里奥王子。从油画画廊的各据半壁江山,到两个紧挨着的小画室的安排,都是奥马尔两重血缘的最好体现。接下来的珍宝室中,同样有来自意大利的古董,说明牌上写着:奥马尔和他的妻子初次在那不勒斯相见时,便被带去了庞贝,并被赠与了很多古玩。在城堡中看不到太多关于公爵夫人的资料,但从藏品中可以推断,家学渊源的公爵夫人应该和公爵志趣相投。出来的时候看到一对夫妇带着5个身着法国宫廷裙的小朋友,围在普桑的作品前认真听着讲解,感觉有这样的父母孩子真是很幸福。然而,原本可以和这些小朋友一样过来穿着古装看古画,但现在却十有八九躺在床上刷手机、且也肯定感觉到很幸福的壮同学,真是伤心啊……来之前看官网信息,城堡中有一个名为La Capitainerie的餐厅,餐厅位于大孔代亲王时代的城堡厨房。当年的传奇主厨François Vatel曾主办招待路易十四的 2000人奢华宴席——宴席持续了三天三夜,François Vatel设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菜谱,却因为一道菜的失败而自杀了。如今,餐厅中提供的 chantilly奶油据说还是沿用他的配方。壮妈最初的计划是,先逛城堡,再到La Capitainerie餐厅享用一顿奢华午餐,最后逛花园。然而逛完圣地厅的时候,壮妈已经饿的撑不住了。看看时间已经下午1点多,而博物馆还有一半没逛,壮妈决定牺牲口腹之欲,优先精神食粮。于是先出去到花园,就着饮料贩售机打出来的牛奶吃了个早餐剩下的羊角包果腹。此时城堡逛完,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而此前查询的列车信息,RED d线最后一班车的时间是下午16点17分,也就是说,壮妈还剩下40分钟左右的时间。尚蒂伊城堡周围共有三个主要花园,分别是17世纪修建的法式花园、18世纪修建的英中花园和19世纪修建的英式花园。此前壮妈吃午餐时在英式花园内转了一圈,此时便走向北边最古老的法式花园。这是大孔代时期对尚蒂伊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扩建时由安德烈.勒诺特尔设计的,左右完全对称的水池排列,修整的整整齐齐的草坪,虽然室外天气寒冷,但池水中的天鹅和海鸥还是非常活跃。而大概还是因为天气寒冷,此时花园中竟是仅有壮妈一个游客。比起热闹喧哗的凡尔赛宫,这里更像一个幽居在空谷的绝代佳人,高洁而疏离,但依旧美丽。法式花园逛完,英中花园肯定是来不及看了,连本来想进去扫视一下的马术博物馆也只能过其门而不入,掐着点往车站赶。来时在漫天大雾中不辨方向,且缓行且踟蹰;离开时重走来时的路,因为知道要去往那里,所有的迷茫都变得清晰,所有的不确定都变成笃定。这是一条平常的路,一段平常的旅程,却也是一条让壮妈顿悟了很多的路,收获满满的行程。D7:巴黎-尼斯(7:13-13:07)虽然发车时间是7点13分,但OUIGO订票系统提示要提前半小时到达,再用city mapper估算了下路上时间大约要40分钟,壮妈就定了早晨5点40的闹钟。行李都是前一天收拾好的,但出发前壮同学忽然说找不到她的电话手表了。在房间里又扫了一遍,行李箱也打开检查,都没找到(后来到尼斯在某件衣服的口袋里找到了),还耽误了时间,等出宾馆门的时候已经过了6点10分了。还好,在往13号线的plaisance站行走过程中,壮妈看见一辆出租车,随即拦住上车,司机把我们送到里昂车站的时间是6点37分。壮妈松了口气,进入车站,在大屏上找到了我们的车次信息和发车站台,又松了口气(之前看别人的游记,有因为发车站台不在车站的屏幕上而错过火车的)。发车站台就在1号大厅,很顺利的找到了,已经排了不少人等待上车。因为订票的时候留了壮爹的邮箱,随后的确认邮件也是发到壮爹邮箱的,壮爹打印出来后随身携带。壮妈翻看过,但没在里面找到座位信息,也没有任何二维码或条形码信息,总觉得有点不靠谱。正好看到有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便上前询问。工作人员看了打印件后用告诉壮妈,这不是乘车票,必须出示电子车票或打印纸质车票才能上车。随即热心的带壮妈到一台自主机器上,拿着壮妈打印的确认邮件尝试2次,既没能出现电子车票,也没能打出纸质车票。小哥人很好,但英语口语不太好,壮妈也没看明白他在操作什么,最后小哥指了个方向让壮妈去2号大厅找sncf的人工服务办公室。此时已经6点57,壮妈开始有点着急,一溜小跑找到地方,找到工作人员说明情况,这位工作人员的听力和口语水平好一点,看完壮妈给的确认函后也说这不是电子票,但电子票已经发送,让壮妈再找站台工作人员协助入站。壮妈又一溜小跑回来,此时入站口的门已经打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再看下邮箱——果然,有座位号和二维码的电子票前几天已经发过来了。然而刷完二维码进站的我们急着上车,并没有仔细看,还以为是没有座位任意坐的,随便找了个车厢找了座位,刚坐下,座位的正主到了。再看邮件,找到位置信息,换车厢找位子……车开后很久才缓过气来的壮妈总结:今天太幸运了,能打到车过来,不然地铁倒腾过来,大概率是要误车的。这趟巴黎到尼斯的车票是19欧,因为我们携带超过20寸的箱子又在订票的时候加买了5欧的行李票。即使这样,从北到南932公里、5个多小时的车程,也是相当便宜了。车厢设置也不差,分为上下两层,我们在下层,上层都空着,应该是加价的座位。车厢内我们前排点的位子坐着几个年轻人,一路大肆谈笑也就算了,关键都衣衫单薄,6个人里有3个人一直在咳嗽,此时国内疫情状况已经相当严重,壮妈听的心里直发毛,一路忍耐到他们在戛纳下车为止。这大概是这趟性价比极高的车次中唯一的不足了吧……到达尼斯,很顺利的在车站下的主街道找到了预定的bestwestern连锁宾馆,放下行李后出去觅食。本来想去老城区吃海鲜,结果被导航带着走了相反的方向,地图上区区1公里多走了半小时i还不到——直到壮妈发现我们一直在往上攀爬时才确定方向搞反了。于是在路边随便找了家人最多的餐馆解决午餐。壮妈点了此行最失败的一顿餐——牛肉千层面。那不是千层面,也不是牛肉,就是一团赭红色的酱状物裹着面皮……午饭过后,往回走,经过宾馆后不远的道路尽头架着一个正在运转的摩天轮。壮同学一开始表示想坐,后又改变主意要求先去海边。等第三天离开前壮妈想坐一次摩天轮,却发现它不开了……所以,有花堪折直须折,有轮可坐马上坐啊!尼斯的这段海湾实在太有名了,壮妈无数次看过它的照片,所以当走近它时,有着莫名的熟悉感。这里的海水名不虚传的蓝,这里的阳光名不虚传的暖,这里的节奏名不虚传的慢……在没有了最晚班车的限制后,壮妈终于从前几天紧张的节奏中放缓下来,开始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休假。陪着壮同学徒劳无功的打水漂、一惊一乍的喂海鸟、乃至啥也不干的放空发呆,时间好像过得很慢。但似乎也就是一会儿功夫,太阳下山,晚霞飞起,在岸边有人摆了一桶肥皂水开始拉泡泡,一群孩子和几个大人每当泡泡飞起便也欢快的跟着泡泡奔跑,然而,去年在罗马纳沃纳广场,在同样场景下跑得最欢快的壮同学,如今却只是矜持的站着,只有泡泡飞到面前才举手戳破泡泡,这相似的场景、同样的人和不同的表现,又让壮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沿着海岸往东走一段,过了马路就是尼斯老城。一排餐馆中选了大众点评上吃的人比较多的一家,肠胃娇弱的壮爹很勇敢的点了生海鲜拼盘,壮妈和壮同学各点了一份意面,然而等三道菜上来,并不太饿的三个人傻眼了,那不是三份餐、三盘餐,而是三锅餐!特别是壮妈和壮同学的意面,真的就是用铁锅盛上来的,而且还放了锅铲!而且炒意面的味道一点也不好!这还是在法国吗……Btw:当晚,肠胃娇弱的壮爹安然度过,所以壮爹评价,到底是在法国,吃海鲜,不拉肚!D8:1-27尼斯-埃兹小镇-摩纳哥-尼斯早晨6点不到,时差犹在的壮妈醒来了,另两个人还睡得香甜,壮妈轻轻离开,一人去海边看日出。虽然天还没亮,街道倒不像壮妈想的那样漆黑一片、空无一人。不时有来来去去的行人脚步匆匆的拖着行李箱经过。等壮妈晃到海边,也有不少人在跑步锻炼。遗憾的是,因为云层和城堡山的遮挡,没能看到日出,但朝霞缀金的海面依旧很美。太阳逐渐升起后,壮妈在海边逛了一圈,打算回去的时候忽然发现城堡山就在附近,这个地方计划是放在尼斯的最后一天,此刻壮妈决定先上去探个路。沿着昨天去老城的路一路往东,走到一个不起眼的铁门前,有向上的台阶,这便是城堡山的入口之一了。但此刻铁门紧锁,估计还没到开门时间。壮妈又穿过马路,对面是个大平台,竖立有巨大的“I love nice”。真的,估计很难有人来到尼斯以后,会不喜欢这个干净的、宁静的、温柔的地方,和这里随处可见的、跑得大汗淋漓的运动者,以及坐在海边,安静的看着海面的沉思者。在大平台凭海临风片刻,才发现,看似柔软的海风绵里藏针,吹的有点头痛,打算原路返回的时候发现城堡山的铁门居然开了。看看时间刚过八点,在法国算是开得早了,估计也是给市民和旅游者晨练使用的。壮妈在第一段台阶遇见一个老头儿,打了个招呼继续向上,爬了一段,发现前后一个人也没有,心里有点发毛,就像前两天去尚蒂伊城堡的路上,因为孤身一人,走在这种远离人群也看不到人影的地方总觉得有点危险,于是决定回去。很巧,下去的时候,先后遇到一对外国情侣和同胞的一家三口,壮了胆的壮妈转头又往上爬,没多远发现一大片空地上就有环卫工人在清垃圾呢,真是自己吓自己了……之前看别人的攻略,说可以找一个免费的电梯升到山顶,壮妈感觉完全没必要,因为城堡山实在不算高,壮妈爬到顶连喘气都不带的——当然可能是因为壮妈常年有锻炼,外加边爬边拍照,但无论怎样,这段路真的不算辛苦。到了山顶的平台俯瞰,果然别有天地。此刻天边犹残一抹朝霞红光,海水只在岸边是明亮的宝石蓝,稍远便是天鹅绒般的墨兰,而近处城堡山的苍翠植物点缀着稍远处尼斯城内一水的红瓦屋顶和奶白、橙黄墙面,红橙绿蓝四种颜色,带来极度舒适的视觉感受。看得心满意足的回宾馆,已经是早晨九点多,料想着父女俩肯定已经或即将起床,壮妈直接去了二楼餐厅,边吃早餐边等,但直到壮妈吃完还没见人影,电话联系,壮同学回答:才起来。好吧,看来壮同学父女已经成功对接了法国人的生活节奏。早餐过后再回房间收拾好东西,接近中午的时候,终于开始我们的尼斯周边一日游,路线是最常规的摩纳哥——埃兹。此前别人游记里推荐的从尼斯公车总站Terminus Station乘坐82路或者112路直达埃兹村(Eze Village站)在昨天下午咨询宾馆前台的时候被否决了,因为公交总站离宾馆很远,服务人员建议我们从sncf火车站坐火车前往。因为今天出发的时间确实也晚了,没啥好说的直奔火车站,直接打票去摩纳哥。火车票3.5欧/人,但确实比公交快很多,半小时左右就到了。下了火车,颇走了一段冤枉路。摩纳哥的火车站附近的地形像重庆一样坡上坡下,且都是公路,基本没有人行道。其实当时火车站出来直接往外就是公交站台,但我们当时跟着一帮游客下到地面最下一层出去,跟着导航走了一段,发现离定位的摩纳哥王宫越走越远,转回来又上上下下找了好半天,终于找到正确的方向。然后就发现,又回到了火车站出口附近,赶紧拍下门口的公交时刻表备用……按照计划,我们要用脚丈量摩纳哥这个弹丸之地。但实际走起来,还是有点辛苦,好在除了阳光、海水,还有不时驶过的豪车点缀,三个没见过世面的穷人一路数着“看,过去一辆保时捷!”;“来了辆法拉利!!”;“快看,玛莎拉蒂!!!”,总算是走到了亲王宫附近,又爬了一大段台阶才到达目的地。亲王宫只供参观外观,奶黄色的外观也实在没啥可看。壮爹惦记着在护照上敲摩纳哥的戳,到旁边的旅游纪念品商店一问,服务人员说得去游客中心敲,且“其实有两个地方可以敲戳,但今天是周末,有个地方肯定不开门,我也不确定游客中心开不开门,也许会开吧……”出门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见王宫门口的警卫吹哨驱赶游客,随即一辆黑色轿车飞快驶来,停在王宫门口,下了个人。壮妈视力不好也没在意,下山的路上,又先后看到三个警察和好几批穿着黑色主教袍的僧侣经过,壮妈开玩笑道:今天不会是摩纳哥在搞什么大事吧?随后,壮妈的玩笑居然被证实了。下到一半,看到了海洋博物馆,壮同学一下停住表示要进去看。因为今天的午餐是在去亲王宫的路上用羊角包解决的,节省下的时间正好弥补了晚出发的时间,这会儿下午1点半,和壮妈计划的时间差不多,于是决定满足壮同学的意愿。事实证明这个选择还是值得的,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博物馆,从1910年开始动工,发起者阿尔贝一世亲王曾经是西班牙海军,一生热爱海洋研究,而摩纳哥赌场的收益为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使得他建立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海洋基金会,同世界各国科学家一起进行多次远洋科考,搜集了无数海生动植物标本。因此,博物馆内展出的物种非常丰富,据度娘的百科资讯,约有400余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生物生活在90个不同的水族箱中。所以原本只是陪小姐逛的壮妈自己也看的很开心及专心。特别是一个巨型圆柱体水箱内,飘着无数个水母,在蓝紫色灯光下绽放如花,美到能激发任何年龄段女性的少女心!而几个拟态和保护色出现的鱼类,则刷新了壮妈对“造化神奇”的认知,这简直就是“老天爷,你在逗我吗!”因为来路走得艰辛,加上行程时间被计划外的海洋博物馆占用,下山后我们选择乘坐1路公交车直达游客中心。很幸运的,居然开着门,但工作人员拒绝在护照上盖章,直接递给我们一人一本护照摸样的小册子,也算是摩纳哥之行的纪念品吧。游客中心门口就有公交站,3点10分搭乘112路车,20分钟后便到达埃兹。这个依山而建、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小镇,因为尼采曾经在此居住而闻名,这几年则是因为游客们的口口相传,逐渐成为来到尼斯后的一个必选项。下车后过马路,沿着山路爬上去就是小镇,观感有点像去年意大利的天空之城,石头的房屋,陡峭的地形,以及除游客外空无一人的荒凉。爬到一半的时候被拦住,需要购买4.5欧的门票方可继续上行。虽然门票属于山顶仙人掌公园的,但估计绝大多数人买门票的目的都和壮妈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波涛阔”。看别人的游记,似乎登到山顶很难,看壮同学父女且行且歇息,似乎确实也很难,但壮妈依旧没啥感觉,于是一口气登到山顶的大平台。看够了海,壮妈坐下休息,随手刷微博看到关注的一个专门关注欧洲王室动态的博主刚贴了组图片,说亲王阿尔贝二世和王妃夏琳带着龙凤胎出席一年一度的忠贞节活动。等壮同学父女好不容易爬上来,壮妈把手机递给壮同学,她一看便大叫:这个光头(阿尔贝亲王)我刚才看到的,他从车里出来的!壮爹看了也说刚才看到的就是这个光头,壮同学激动道:我回去一定要告诉我们班同学,我见到活的国王了!壮妈泼冷水道:那不是国王,是亲王。壮同学继续很亢奋:亲王也是王,关键他是活的!会动的!!好吧,看来那年在白金汉宫和温莎堡没见到女王,让你憋屈坏了……原本壮妈奢望着能在山顶看到落日,但等到快5点仍不见太阳有落山的迹象,而回尼斯的车是5点半,只好遗憾下山。果然,等车到了,太阳还舍不得离开地平线呢……对今天简陋的午餐耿耿于怀的壮同学在回尼斯的路上一直刷壮妈的手机,选择今晚吃饭的地方,看的眼花缭乱一会一个主意,壮妈最后夺过手机拍板定了一家老城区附近的意大利餐馆portovenere——几天的法餐吃下来,特别是昨天中午那道可怕的牛肉千层面让壮妈坚信,此前听过的法餐来源于美第奇家族凯瑟琳王后嫁妆所带食谱的传说是真的。112路回到尼斯城公交站的途中有停车站台,中间有一站好像就在我们住的宾馆旁边的那条主道,壮妈犹豫了下没下车,就眼看着车往远离老城区的方向走了。等下一站下车,往回走了半小时才到距离我们住地很近的这个小餐馆,也终于知道为啥宾馆服务员不建议我们坐公交了……餐馆在摩天轮对面、LV专卖店后面小巷子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店面也很小,多亏有精准的导航。法国餐馆一般在晚上6点半到7点开业,我们到的时候是晚间的第一波客人,因而壮妈的龙虾意面和壮爹的海鲜炒饭、壮同学的牛排飞快的做好端来,正合饥肠辘辘的三人团心意。壮妈和壮爹很快吃完了美味但分量不大的餐食,一人独享一大份牛排的壮同学小气巴拉切了两小块给壮爹壮妈后便宣布:不许再跟我要了,我也不够吃了!壮爹豪气的宣布:那就再来一份牛排!喊来老板,宣布我们要再点一份牛排,老板有点吃惊,提醒壮妈:你们还有份提拉米苏没上。壮妈说:知道,但我们想在甜点外先再来一块牛排!因为这些餐食都很美味!老板扬扬眉毛说声“谢谢”,估计他没怎么见过这么能吃的亚裔人吧……半块牛排+半块提拉米苏下肚后,来时已经脚步发飘的壮妈感到了沉甸甸的满足感。壮爹和壮同学也宣称这是来法国以来吃过最好吃的一餐。第二天,壮妈又单独来这里吃了一顿青口意面,还是相当美味。在以美食著称的法国,吃到的最好吃的却是意餐,说到底还是壮妈没在这块做攻略的原因啊……D9:1-28尼斯-巴黎(13:53-19:46)摩纳哥-埃兹的暴走,让壮妈终于没了时差,来法后第一次一觉睡到日头高起,叫起壮同学父女吃完早餐、寄存完行李,出门已经10点了。走到海边,壮妈盛情推荐城堡山,壮同学却表示她就想在海边晒着太阳度过尼斯的最后几小时。于是兵分两路,壮妈二登城堡山,壮同学父女在海边晒太阳。虽然已经到这个点了,但海边跑步的人还是一波波不断。城堡山上空旷的场地中,有聚在一起做操的,颇有国内广场舞的既视感。旁边一位男士,一会耍双节棒,一会做瑜伽,忙乎的自得其乐。上了城堡山,昨天清晨墨兰的海面已经变成翡翠绿的色泽,而近岸的部分是色泽更浅些的碧玉色。如果说昨天早晨的海是沉静的少妇,此刻近午的海便是活泼的少女。今天的风比昨天还大,到了最顶层简直吹的壮妈头晕,然而平台上却席地而坐一帮小孩儿,认真的听老师讲课。真佩服法国老老小小们的身体啊!下山的路上遇到壮同学父女,两人终于晒够了太阳,来城堡山打卡了。此时壮妈发现壮同学的脸颊两边出现两团不正常的红晕,摸一下有点烫,壮同学说有点疼,壮妈宣布了一个情理之中的事实——连续两天拒绝抹防晒霜的壮同学,华丽丽的在冬天、被南法看似温柔却暗藏杀机的阳光晒伤了!在分头用完午餐后,壮妈和壮爹带着沉甸甸的胃袋、壮同学带着她的两坨高原红,登上了13:53分回巴黎的火车。19:46到达里昂站后先找到人工窗口给navigo卡续费一周,接着转地铁赴3区,和壮妈在3区生活的堂姐碰面。话说之前在巴黎的一周,因为壮爹壮妈都有点感冒,加上每天的行程都很满,和壮妈堂姐的约会一拖再拖。在回巴黎的路上,壮妈和堂姐敲定,今晚必须、一定要碰面。从阳光明媚,温度在10度以上的尼斯回到绵绵细雨、阴冷的巴黎,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好在找到堂姐给的中餐馆定位后,坐定下来,端上来的羊肉串、炒豆角、宫保鸡丁和一碗酸辣汤,不仅驱了寒,更完美的抚慰了我们仨嗷嗷叫了几天的中国胃。壮同学再次宣布,今晚的晚餐是她来法国以后吃过的最好的一餐。从前几天的韩国料理、到昨天的意餐、再到今天的中餐,壮同学的“法国最好一餐”一直在更新,但永远不会是法餐,壮妈也是醉了……吃完饭,聊够了天,约好了明晚的晚餐约会,搭乘12号线,在volontaires站下车,出了地铁就看到马路对面Hotel Yllen Eiffel宾馆,比起之前到两个地铁口都要步行10分钟的Montparnasse Alesia,这家只临一条地铁线的宾馆出行要方便许多。然而世事两难全,从任一地铁口到前一家宾馆的路上若干个中等规模的超市,在这边一个也见不到了……D10:1-29计划中,今天应该是圣米歇尔山一日游。但行前因为巴黎大罢工带来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提前定团。到了尼斯下了单,却又被客服告知当天人数已满。于是,今天被用来到巴黎热门点逐一打卡。第一站是巴黎北边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12号线 Abbesses站下车后,跟着导航换了三个方向,才找到貌似准确的路——其实是教堂后面的需要攀爬的路,正面有直升车可以轻松到达……今早的出发时间更加晚一些,没有超市加持也没有免费早餐供应,导致我们在前往圣心教堂的路上,在几个餐馆中间、就吃早餐还是午餐纠结了十来分钟,最终选定一家人多的,直接跨越到午餐,壮同学的“法国最好一餐”再次更新为此家的鸭腿烩饭……吃饱了沿着台阶慢慢向上爬,一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仿佛回到尼斯那天走错路的场景,然而不久后眼前冒出的白色尖顶安抚了壮妈的怀疑。圣心大教堂始建于1876年,而修建的源头在于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在法国被德军击败并部分占领后,由Alexandre Legentil和Hubert Rohault de Fleury倡议建立一座教堂,献给“圣心”作为赎罪,因为他们认为法国的失败是信仰缺失而非政治上的原因造成的。1872年底,巴黎大主教吉伯特枢机主教批准这一建议并定址蒙马特。随后通过法国各地信徒的捐款,教堂最终1919年10月16日竣工。大教堂由曾经负责巴黎圣母院修缮的保罗·阿巴迪(Paul Abadie)设计,在他去世后其他六位建筑师接替完成了整个建筑。教堂外部用了一种来自塞纳河和马恩省的Souppes-sur-Loing采石场的石料——“Château-Landon”,这种石料与雨水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分解出方解石,因此可以保持整个教堂白色的色泽。教堂内1923年完成的马赛克壁画至今色泽依旧鲜艳,壁画上的耶稣身穿白色衣服,双臂伸开,露出金色的心,代表复活的耶稣。教堂出来,有一个大平台可以俯瞰巴黎全貌。平台旁有个玻璃建筑,壮妈一开始说:“会不会是直升电梯?”走近一看,玻璃建筑里有刷卡装置,旁边则停着一节车厢,车厢门开着。壮妈拿着navigo卡试了下,绿灯通过。进入车厢后,红色电子屏显示倒计时秒数,读完最后一秒,车窗门缓缓关上,随即顺着轨道缓缓下行,很快到达地面。随后在壮妈建议下,三个持卡族又乘车体验一把上行,可比爬坡轻松愉快很多了。所以以后有navigo卡的小伙伴,可以尝试这个可爱的爬坡器哟……下一站原本是打算去夏约宫找角度看埃菲尔铁塔,但下车后走着走着看到了凯旋门。在马路中间法国人很贴心的留了拍照的位子,凌冽的寒风中这里依旧排着长队,我们不能免俗也排队、打卡。壮爹还想过去近距离观看,12条大街把凯旋门包的严严实实,就是找不到过去的路。因为这里太有名,壮妈已经知道它的来历,它的若干细节,在出行前做攻略的时候忽视了它,如今也不知道怎么走近它。回来才查到,要通过香榭丽舍大街或Grande Armée的地下走道才能过去。这也算此行的一个小小遗憾吧,同时再次证明,即使面对再熟悉的事物,我们的认知盲点仍会以我们预想不到的角度出现。虽然遇到一点小小挫折,但接下来找到埃菲尔铁塔的最佳观点就特别顺利,再次证明攻略的必要性。此前在协和广场附近已经能清晰的看到铁塔,但当按着网友们的建议走到夏约宫正对铁塔的平台时,壮妈还是感叹:网友诚不余欺!这个角度看铁塔,达到各方面之最:最好的距离,最全的角度,最清晰的细节、最磅礴的气势以及最少的游客。夏约宫最早是为1878年世界博览会而建,宫殿的主体是一个大音乐厅,有两翼和两个塔楼;到1937年世界博览会,旧宫被拆除,在更高处、也就是现在的位置修建了新夏约宫。与旧宫一样,新夏约宫也设计成两翼的形状,但两翼是独立的建筑物,中间留有宽阔的空地,为观看埃菲尔铁塔提供了最佳视野。除了看铁塔,夏约宫里其实也很值得一逛,南翼有国家海军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 la Marine)和人类博物馆(Musée de l'Homme);东翼有建筑历史城(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内设法国古迹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Monuments Français)。不过这些博物馆都没列在壮妈的行程里,这里也只做了打卡式停留。离开夏约宫,过了马路再过桥,就到了铁塔脚下了,这里的视野反而比夏约宫差远了,所谓距离产生美大约如是。看着壮爹和壮同学也意兴阑珊的样子,壮妈提出过桥时就有的打算:我们去坐游船吧!出发前做攻略的时候,壮妈把游船列为了备选项,因为根据驴友们的游记,似乎最佳乘船观光时间是晚上,然而在巴黎0度左右的夜晚坐着敞篷的船(其实到现场壮妈发现是有封闭船舱的),这画面想想都冰爽。然而此刻正值下午四点,阳光刚刚西斜不刺眼,气温也保留着令人舒适的温暖。此前看携程代售的船票,上船地点就在埃菲尔铁塔下的码头边,壮妈过桥的时候瞄了一眼,看到河边停着2艘船,估摸着就是码头。等下去一看果然。边走边在携程买bateaux parisiens公司的船票,35元/人的价格相当友好,到了入口处,出示二维码给服务人员并用英语问:请问这里是使用这船票的吗?对方用纯正的中文回答:是的,请上船!游船体积颇大,淡季+罢工的原因,船上游客很少,下层的空位超过1/2。船舱内暖气融融,但站在甲板上也不冷。壮妈当然选择上甲板,刚站了不到2分钟,广播播放语音,虽然是法文听不懂,但猜猜也知道是提醒要开船了。这随便逛过来的时机简直比提前计划好的还精确!游船从铁塔出发,沿着塞纳河向东南方向一直开到圣母院前方的分叉处,再从另一条河道折回,塞纳河两岸的风景尽入眼中,特别是壮妈还没来得及走一走的塞纳河上几座著名的桥,比如亚历山大三世桥、艺术桥、新桥、圣米歇尔桥、比阿盖姆桥,都在来去之间近距离欣赏。而来巴黎以来看过的、走过的那些地方,奥赛、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古监狱,都在斜晖脉脉中逐一邂逅。夕阳下的巴黎,古朴典雅,有着历经沧桑、铅华洗净的美。一个小时的游船结束,已是金乌将坠,落霞漫天。塞纳河边停泊的游船甲板上落满了海鸥,不知是否也在观赏这美不胜收的日落景象。当晚的晚餐依旧在三区,一家温州人开的中餐馆。热腾腾的牛肉汤面下肚,一天的暴走疲乏全消。果然,中国人倔强的中国胃,只能交给中国人才能抚慰啊……D11:1-30 圣日耳曼昂莱 M12-M4-RERA今天又是巴黎远郊的一天。目的地是巴黎西北边的圣日耳曼昂莱城堡,也就是法国国立考古博物馆。12号线换乘4号线、并在Gare de I’Est换乘RER A线,直达终点站Saint-Germain-en-Laye,出站后左拐就是城堡入口处。城堡大约建于1122年,路易六世统治时期。买回耶稣荆冠的路易九世在位期间扩建了城堡,这里也成为他最喜欢的王宫之一。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大名鼎鼎的黑太子爱德华率领的英国军队在1346年烧毁了城堡。战争初期,法国一直处于挨打局面,直到查理五世统治时期才开始扭转颓势,城堡也在原址重建。弗朗索瓦一世统治时期,城堡旧建筑再次被拆除重建。到1559年,城堡成为占地8,000平方米的宏大建筑。亨利二世时期“新城堡”(ChâteauNeuf)建成,后来由亨利四世完成整体装修工程。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此后便居住在新城堡,老城堡(ChâteauVieux)则由王室子女居住。1660年,路易十四从“四处漏水”的新城堡搬离到了老城堡并对内部重新装修。紧接着,亲政的路易十四被富凯的沃勒维孔特城堡刺激,决定大规模重建凡尔赛宫;同时也对这里进行了一些改建,比如安德烈·勒·诺特尔(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师)设计的露台和花园。1682年4月20日,路易十四离开这个破旧的王宫,搬去了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这里作为王室宫殿的历史也宣告终结。1863年4月8日,城堡被列为历史古迹,但此时整个建筑已破败不堪,整修工作一直持续到1907年才完成。随后,拿破仑三世于1867年5月12日在暴雨中为考古博物馆揭幕。1866年制定的博物馆规则第一条规定:“圣日耳曼博物馆的目的是将截止到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所有占领高卢种族的相关历史资料集中起来,并将这些资料件归类为方法上的秩序,以使其易于学习并向公众公开,出版和传播并用于教育目的。”因此,国家考古博物馆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完全致力于法国考古的博物馆,这也使它的功能与卢浮宫的考古部门有所区别。博物馆陈列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陈列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罗马高卢时代及梅洛芬吉安时代的文物。比较特别的是弗朗索瓦一世时代修建的文艺复兴风格宴会厅改造的比较考古室。“由于考古遗迹是寂静无声的,因此考古学家有时会呼吁其他人类科学,例如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辅助科学,例如货币主义,来解释过去的迹象。有鉴于此,在20世纪初期,亨利·休伯特(Henri Hubert)和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设计了比较考古室,以根据“起源于所有社会事实”的研究来说明“欧洲和人类的民族志历史”。(来自博物馆官网)在巴黎逛博物馆、顺带欣赏罢工的这些日子,壮妈深刻感受到,虽然法国人的放荡不羁爱自由举世闻名,但其实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严谨和专业性也同样突出;虽然法国人以人文思想、变革精神和浪漫主义作为文化符号,但其实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也同样硕果累累,但这两方面的后者每每总被世人有意无意的忽视。导致壮同学某天在路上问起:法国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时,壮妈先回答了个笛卡尔就卡壳了,随后跟壮爹互相启发,才慢慢挖出安培、拉瓦锡、帕斯卡、费马、拉格朗日……这些尘封在我们中学和大学课程中的人名。而此时在考古博物馆不多的游客中,除了我们一家三口,全是学生模样,有拿着笔记本抄录展示窗后文字的大学生,也有席地而坐听老师现场讲课的小学生。壮妈不得不感慨,文化和科学的果实,真是需要相当的土壤啊!博物馆出来,绕到外面建于1669年、由勒·诺特尔设计的大露台。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巴黎城和塞纳河。不过今天是阴天,雾气中看得不甚清楚,但乌压压的云层、城市错落有致的建筑和城堡的草坪摄入镜头,层次分明、色彩分明,也很好看。平台外的花园有两排齐整的橡树作为花园和外围大片森林的分界线。花园依旧遵循规整和对称的法式风格,根据官网的说法,最初的设计者勒·诺特尔采用了精确的轴和视角,产生远近景的变化。但是花园的连续改造极大地改变了这些视角,破坏了视觉过程。后来补充种植的树木,旨在逐渐恢复这一最初的设计。花园出来,随缘在街对角找了家小餐馆吃完午餐。小镇上还有德彪西的故居,但此前规划行程征求意见时,乐盲壮同学父女均表示兴趣不大,于是下一站前往RER A线的另一座城堡——梅松城堡 (chateau de maisons,也有人称之为拉斐特城堡) 。Maisons-Laffitte站下车,又是一个小镇。跟着导航在巷道内转来转去,大约15分钟后到达。这座城堡是整个巴黎行程中唯一一个非王室血统的城堡。1636年左右,巴黎高等法院院长勒内·德·隆格(Renéde Longueil)委托建筑师弗朗索瓦·芒萨尔(Francois Mansart)在其家族土地上修建一座新城堡。弗朗索瓦·芒萨尔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建筑师,除了这座城堡,他的作品还包括卢瓦尔河谷的布卢瓦皇家城堡的加斯顿侧楼和巴黎市区为路易十四之母而建的圣宠谷教堂。虽然按照贝聿铭的说法,在路易十四改建卢浮宫的时期,他曾经设计了十五个不同的卢浮宫方案却惨遭全灭,但这位建筑师仍是当年法国最杰出的建筑师,他在建筑中使用的“双折两坡顶”甚至成为一种建筑范式,而被命名为芒萨尔屋顶,尽管这种屋顶并非他首创。此外,弗朗索瓦曾教导的一位侄辈朱尔斯·阿杜安·芒萨尔(Jules Hardouin-Mansar)后来成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御用建筑师,参与设计凡尔赛宫(镜廊便是他的作品),并主持了巴黎荣军院礼拜堂的建筑。城堡于建成之日起,就因兼具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式建筑美学风格,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晚期风格向古典主义时期过渡的经典“教科书式”建筑。1651年4月,年仅13岁的路易十四和弟弟奥尔良公爵,以及安娜王太后来到刚完工的城堡,勒内使尽全身解数款待,在花园中举行的晚宴包括了1800种野味,500种餐点和154瓶酒。考虑到路易十四当时居住在破败的、四处漏水的圣日耳曼昂莱城堡,这次访问对他的刺激大概也很大。于是,虽然没有富凯炫富后那么悲惨的下场,但勒内在1651年9月5日由新国王组成的新政府中被免职。随后勒内夹着尾巴做人,把女儿嫁给了路易十四的亲信,把城堡的剩余施工部分全停,自己也远离权力圈,最终不仅保住了性命和城堡,还在1671年邀得路易十四再次来访——但那时候凡尔赛宫翻建的浩大工程正在进行,大权在握、踌躇满志的路易十四再看这城堡,估计也没有小时候那么刺眼了。所以,臣子在帝王面前炫富是大忌,如果不慎犯了大忌,赶紧夹起尾巴并躺倒才是保命的唯一路径。城堡在1777年被路易十六的弟弟、后来的查理十世阿图瓦伯爵收购,但12年后大革命爆发,阿图瓦伯爵流亡国外。1804年,拿破仑的密友和得力干将拉纳元帅购得城堡并进行重修,这里也成为拿破仑经常造访的地方。1809年,这位波拿巴王朝唯一敢于直谏拿破仑的元帅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弹身亡。9年后,城堡迎来了新的主人——银行家雅克·拉菲特。大概是维护城堡的费用过于高昂,1830年开始,城堡的园林部分被分割出售,马厩也被拆除。1905年,城堡被法国政府收购,挽救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目前城堡归属法国国家古迹中心管理。壮妈进门后跟一位小姐姐买票,随后小姐姐问壮妈来自那里,并根据壮妈的回答给了壮妈一份中文版的导游册。小姐姐的态度很友好,然而,她身边一位男性工作人员此时却怪腔怪调的重复一遍壮妈的回答“China?”,接着就蹦出个“Coronavirus”(法语的冠状病毒)。壮妈回答“我们出来两周了,所以很安全”,那男的耸肩道:“好吧,很好”。壮妈随即也不再多理会他,径直进了城堡。在逛到第二个房间时,那个小姐姐急匆匆跑了过来,对着壮妈说了一通,大意是她的同事刚才很不礼貌,也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她向壮妈一家表示抱歉。壮妈对小姐姐说:“没关系,我们并不介意”。小姐姐又再三道歉后方才离开。这个男性工作人员是壮妈在整个法国旅游期间遇到的唯一一个有明显歧视行为的人,而他的行为与其说是让壮妈感受到了冒犯,不如说是让壮妈为他的缺乏礼貌和偏见感到遗憾。比起这位职员的无礼,法国国家古迹中心管理做的手册显得相当贴心。由于出行前这里是作为备选项,壮妈找它的官网未果后也没多搜集资料,因此这份薄薄的中文导游册中的信息就特别有用。由芒萨尔设计的门厅构成城堡的主要出入口。门厅立有八根多立克柱,厅角的柱顶有四只鹰,是隆格家族的象征,因为longueil和long ceil(鹰的视力)读音相同。荣誉楼梯也是芒萨尔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楼梯样式1640年前后出现在巴黎,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楼梯样子——中空的楼梯旋转而上。芒萨尔在当时修建城堡时,采用了这一新兴样式,楼梯扶手下方是镂空雕花,增加了整个建筑物的通透和轻灵感。二层以荣誉楼梯为轴,按照导游册的写法,整个二楼左边都算是国王居室。左手边第一个大开间在导游手册上是宴会厅,而后来在城堡的官网看到的名称是格兰德画廊,感觉后者是在国王未曾莅临的大多数时间内的功能。木制墙板上挂有六幅意大利风景的大型画作。大厅尽头通往下个厅室的墙壁中间打空,透视的效果使得原本就敞阔的室内面积显得更加宽广。进入第二个厅赫丘力厅回望画廊,会发现画廊尽头的墙壁安装着巨大的镜子,又构建出更加宽广的景深。赫丘力厅巨大的壁炉是17世纪留下的,壁炉上方挂着路易十四的肖像,再往上则是隆格家族的老鹰标记和家族族徽。按照凡尔赛宫和枫丹白露宫的套路,这个厅大概也是供王公贵族在此恭候路易十四起床用的侯见厅?接下来就是以红黄二色为主基调的路易十四卧室,开阔的空间并不比枫丹白露或凡尔赛宫逊色,而在龙床旁边还有一件在前两个王宫未见到的事物——一个锦缎包裹的凳子,近看才发现凳面上有移动木板,这便是路易十四的恭桶了……在卧室旁边还有一个圆形的镜室,有着华丽的穹顶和图案精美的木地板,墙面的木制墙壁上镶嵌格状的镜子,整个房间小而精致,更像一个艺术品。二楼的右手边原本应该是皇后套间,后来在拉纳入主城堡后成为他的卧室。房间相对国王寝室要简朴很多,但中央一个装饰有十二星座图案的圆桌居然是游戏桌,难道元帅在城堡期间每晚还召集手下来房间打牌?内部参观完毕,来到后面的花园。和圣日耳曼昂莱城堡相似,这里也用三排树木分割出了花园区。站在城堡通往花园的台阶最高处,可以明显看到,眼前这个依旧严格轴对称的花园已经被缩水了很多,花园外和花园中轴相连的马路,马路两边和花园内一个品种的树木都说明了这点。事实上,在英国的时候就听到有说过,由于作为历史建筑的城堡维护费用是天文数字,很多贵族的后代不得不将城堡转卖他人,或者保留主体建筑部分而将花园分割出售,来压缩成本。所以,当年拉斐特的做法无可非议,而城堡最终收归国有,可能是它最好的归宿和命运。拉斐特城堡逛完回巴黎城区,已经连续两晚享用中式晚餐的壮同学坚决要求继续吃中餐,且要吃麻辣的。壮妈在大众点评根据评价挑选后定下川江号子。事实证明,在西餐推荐方面不太靠谱的大众点评,到了中餐就精准多了,当晚吃的酸菜鱼和水煮肉片味道正宗还分量大,第N次刷新了壮同学“巴黎最佳餐”的选项。D:12 1-31 先贤祠、卢森堡宫因为剩下的巴黎预定行程只剩下了很少的三四个,早晨一家再次睡到自然醒,接近11点才出发。先贤祠在巴黎景点的排名中很靠前,行前壮妈将这里列为备选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刚刚去过万神殿,从建筑的角度,壮妈觉得已经“观止”。不过壮爹对名人墓穴很感兴趣,而时间又很宽裕,于是还是来这里朝圣了。与巴黎大多数著名建筑一样,先贤祠也是个故事的建筑。建筑的起源来自路易十五的一次重病和康复,为了感谢神明保佑,他下令首席建筑师雅克·格曼·索弗洛特建造一座教堂,供奉巴黎的保护神圣吉纳维夫。讽刺的是,教堂建成后不久,法国大革命便爆发了,国王、王后被从王宫中拉出送上断头台,供奉神明的教堂也成为曾经被王室和教会逮捕流放的伏尔泰、卢梭以及其他革命先驱的长眠之地。 先贤祠的建筑师雅克·格曼·索弗洛特(Jacques-Germain Soufflot)曾在罗马求学,他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带入巴黎,并将先贤祠作为其建筑理念的实施对象。从正面看,先贤祠的门廊和罗马万神殿十分相似,都采用了科林斯柱支撑三角形门楣的仿希腊神庙设计。门楣上的浮雕出自皮埃尔·让·大卫·安格斯(Pierre-Jean David d'Angers)之手,名为《在自由和历史之间的祖国》。下方刻有铭文:“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先贤祠内部结构呈十字形,顶部是被分割成若干个区域的穹顶,最大的中央穹顶有三重结构,下层直径21米,高70余米,视觉效果也颇为壮观。穹顶下方用铁护栏圈起的地方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Leon Foucaulte)当年安置傅科摆的位置。1851年,傅科从穹顶上悬下67米长的钢丝,下面挂一个重28千克的铁球,下面放有直径6米的沙盘和启动栓,利用摆平面的转动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在先贤祠的墙面上,挂有巨型画作,其中有关于巴黎圣女圣吉纳维夫(Sainte-Geneviève)生平的,也有关于法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在初始的设计完工后,这里的功能在19世纪多次转换于宗教化和世俗化两极,画作的主题也反映了这座建筑的功能转变。而在建筑正中本该供奉耶稣的位置,如今矗立着一组大型群雕,下书“LA CONVENTION NATIONALE”(国民大会)的字样,说明这座建筑最终还是属于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群,而非虚无缥缈的神灵。往下一层,便是先贤祠的墓穴区了。这里是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居里夫人等我们所熟知的法国名人的安息之所,还有更多我们不熟悉的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因为只有法文名称,壮妈用百度搜了2个便作罢了,更重要的是,这一个又一个接在一起的墓穴,实在是让壮妈有种冷到骨头里的感觉,于是和壮同学先回到一楼,站在大型壁画旁边的取暖器烤火兼看画,壮爹又在下面朝圣了超过半小时才上来,然而他也只是找全了他所认识的那几位……午饭按照壮同学要求再次前往川江号子,菜品则是昨晚看别人点觉得很不错的烧鸡公,吃着就更加不错。吃饭的当儿,壮妈说:“下午去歌剧院转转吧?靠这边很近。”壮同学说:“我要去看芭蕾!你不是答应带我去歌剧院看场芭蕾的吗?”壮妈回答:“不是告诉过你,之前看过官网了,因为罢工,都停演了!”其实,为了满足这个壮和壮妈的共同心愿,从去年12月份开始,壮妈已经无数次爬上官网又失望而归。不过当下壮妈还是边说边第N次打开巴黎歌剧院的官网,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芭蕾子项里,壮妈发现此前一直显示不可售票状态的吉赛尔,现在不再是灰色,而是可以购买的状态了。壮妈先打算在网上搞定,但注册后到购票这个环节就卡住了,这时也吃的差不多了,于是拍板:走,我们去现场买票!步行到歌剧院也就10来分钟,到达后壮妈先走往正门,却被彬彬有礼的拦住,告知购票须绕往歌剧院左后方。到了售票处,居然还排着队。不过壮妈还是顺利买到了65欧/人的周日下午场。而因为持有演出观赏票就可以参观歌剧院,我们也不需要现在买门票进去参观了。因此,下午的行程调整为另一个此前的备选项:先贤祠附近的卢森堡公园。卢森堡公园和卢森堡宫都是亨利四世的王后玛丽·德·美第奇在亨利四世遇刺后修建的。金融起家的美第奇家族出过两个法国王后,第一位亨利二世的皇后凯瑟琳的7个成年子女中,三个儿子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分别成为法国国王,但都在无嗣的情况下离开人世,最后,王位落到了凯瑟琳小女儿玛格丽特的丈夫、同时父系母系都是瓦卢瓦王室血亲的亨利四世手中,玛格丽特就是大名鼎鼎的玛戈皇后。因为无子,亨利四世与玛格丽特离婚,又迎娶了美第奇家的另一位姑娘,科西莫一世的孙女玛丽·德·美第奇。据说亨利四世选择玛丽·德·美第奇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欠了新娘的父亲托斯卡纳大公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高达1174000埃居的债务,所以婚后亨利四世依然保留着他婚前就拥有的庞大情妇群,他的新妇倒是和前妻玛戈皇后走得近起来。1610年5月亨利四世遇刺身亡,玛丽成为摄政王太后,和下一位摄政的王太后“奥地利的安娜”相比,玛丽的政治手腕逊色很多,宠信并无理政能力的同乡康西诺·孔奇尼,推翻法国传统的反哈布斯堡政策,让长女伊丽莎白与未来的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缔结婚约,从而招致法国贵族的反抗。更不明智的是,在儿子路易十三已经达到亲政年龄后仍不肯放权,被儿子流放后还扑腾好几次,不幸她面临的对手是铁腕政治家黎塞留,最终这位王太后死于异国他乡,而法国则在黎塞留的治理下充分巩固了王权制度,为路易十四时代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卢森堡宫始建于1615年,而和卢森堡公园的建设时间更早一些,大概就在亨利四世遇刺后不久,宫殿和花园的风格都更多的接近王太后的故乡意大利,据说卢森堡宫是仿造玛丽王太后童年居住的佛罗伦萨庇蒂宫(Palazzo Pitti)而建,可惜壮妈去年没来得及参观那里。如今的卢森堡宫是法国参议院所在地,卢森堡公园则成为免费的市民广场。我们到达的时候下午三点不到,阳光正好,公园里到处都是或坐或躺着晒太阳的人。中央草坪又是看了好几次的戴安娜狩猎雕塑,边上一圈躺椅,壮爹找到一个空着的躺椅,立马就躺下不动了。再往前走几步,正对卢森堡宫的水池边有人遥控着两艘小帆船在水里行驶,一下吸引了壮同学,壮妈也只好陪在一边。等壮同学好不容易看够了,壮妈终于得以绕到卢森堡宫前面,本打算找人问问能不能进去参观,却在左边的铁栏后看到持枪卫士,当下很怂的转到右手边。不过这里也有个值得看的地方——美第奇喷泉。在庇蒂宫的波波里花园(Giardino di Boboli)中有个大洞穴,因其设计师贝尔纳多.布安塔伦蒂(Bernardo Buontalenti)而被称作布安塔伦蒂洞穴(Grotta del Buontalenti),想必王太后童年时期在花园里、特别是这个洞穴中度过的美好时光令她颇为想念,在兴建卢森堡花园时,也要求依样建一个洞穴。当年的设计师们因此在石壁上挖凿出有三个壁龛的洞穴。1799年卢森堡宫成为保守党参议院的所在地后,宫殿的建筑师Chalgrin对洞穴进行改建,在壁洞中间安装了喷泉。1862年,喷泉被搬迁,建筑师阿尔方斯·德·吉索斯(Alphonse de Gisors)在喷泉前挖凿了一个长方形水池,洞穴深处的新增了来自奥古斯特·奥丁(Auguste Ottin)的作品《波吕斐摩斯突袭阿喀斯和伽拉提亚》(Polyphemus Surprising Acis and Galatea)。随后壮妈跟着壮同学又在公园里兜了一大圈,看到了若干雕塑,但对此毫无兴趣的壮同学步伐飞快,甚至不给壮妈拍照的时间。倒是在公园左侧的一个儿童活动区流连许久,壮妈问:要不买张票给你进去玩会儿?壮同学惆怅道:算了,你看看这里面还有跟我一样高的没有?当然没有啊,壮同学,别忘了,你是在放寒假,而法国的孩子们现在可是正常上课时间。回来写游记的时候,壮妈查资料发现卢森堡花园里有100多座雕塑,其中还有20来位王室女性的雕塑。如果提前做好功课,估计当时就能忽悠壮同学停步看一看了吧。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公园内的著名雕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29/15/21548968_546264069.shtml逛到4点,太阳已经被云层遮住,一直在晒太阳的壮爹终于出现,邀请壮同学和他去莎士比亚书店。壮妈则去一家堂姐推荐的药妆店扫货,购买给亲朋的伴手礼。约好和堂姐同逛,但壮妈先到了,两层楼,满眼的药物、化妆品看的壮妈头晕。幸好随后堂姐到达拯救了壮妈。再次感叹,攻略很关键啊,不管是玩还是购物。不过壮妈自始至终属于晕菜状态,堂姐和店员的法语沟通也听不懂,只知道按堂姐的指点拿东西放在篮子里……但按照堂姐的说法,法国人最坏了,最好的东西总是自己留着用,所以到法国,买保健品、药妆是必须的,但功课一定要做足,不然就像壮妈这样,面对着全法文的货架和商品呆若木鸡啦。贡献下壮妈知道的菲薄的药妆店信息:Citypharma,地址是26 rud du four,75006 paris,可以直接在店里办理退税,服务员会做好退税单,自己填好退税信息,到机场后自助扫描后把退税单投入邮箱就ok了,非常方便也不用排队——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壮妈退税金额非常小,才区区30来欧……D13:2-1 雪侬舍堡、香波堡今天的行程是壮妈之前报好的卢瓦尔河谷一日游。早晨6点半就起床,收拾一下前往歌剧院,因为根据成团通知,发车时间是8点整,要求我们提前15分钟到达。7点40出地铁口,下着不小的雨,但还是一看就看到了歌剧院正门右侧停靠的一辆打着灯的大巴,上车一问果然是我们团的。于是定下心来啃羊角面包。8点前5分钟,导游开始打电话,随后过来2个人;此时已经过了8点,然而导游依旧在打电话,听到他说“啊,你们在哪里啊?我们就在歌剧院旁边停着啊!啊,那你们尽快啊,我们不可能等你们很长时间的!”壮妈跟壮同学嘀咕:你猜司机会等多久?壮同学边刷ipad边心不在焉的说:等5分钟?壮妈说:现在都已经等了不止五分钟了!我猜导游的极限是8点15分!然而壮妈也猜错了,三个迟到的游客8点20才到,且很从容的上车入座,完全没有抱歉的表示。幸好这一车都是中国人,不然真叫丢脸丢到国外去了!此时天色依旧是黑沉沉的,雨水淅淅沥沥的也不像很快能停的样子,壮妈很忧愁,到巴黎以来一直伴随我们的好天气不会在最后的时刻抛弃我们吧?然而车行2个多小时侯,壮妈放心了,窗外又是丽日晴天。导游也凑趣的说:最近带的团也不知咋滴,在巴黎出来总是下雨,一到卢瓦尔河谷天就放晴!卢瓦尔河谷位于法国中部,是法国最长的河流——卢瓦尔河中游的平原流域,这里气候宜人——从阴雨霏霏的巴黎到达这里的我们体验非常深刻;自然风光也得天独厚,虽然正值最冷的季节,依旧绿植密布,没有一丝冬季的萧条。在卢瓦尔河水两岸拥有超过300个的城堡,最早的城堡始于10世纪,是作为防御工事的功能性建筑,但随着法国王室开始在此建造城堡、并在此建立王城后,贵族们也纷纷跟风在附近修建各自的城堡。到16世纪中叶,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将法国的权力中心从卢瓦尔河迁回巴黎,但王室的大半时间还是在卢瓦尔河谷,并留下若干韵事供后人作为谈资。比如我们到达的第一站舍农舍堡,其历史就可以改编成若干单元精彩的宫斗剧。舍农索城堡横跨在卢瓦河的支流谢尔河上,河水中间有五孔廊桥相连,远看像桥又像船,让壮妈想起家乡瘦西湖上的五亭桥。这座城堡始建于11世纪,16世纪时,城堡主人皮尔·马尔克(Pierre Marques)因背负庞大债务而将城堡卖给弗朗索瓦一世的财务大臣托马·波耶(Thomas Bohier)。波耶随后对城堡进行改建,将马尔克家族的建筑全部拆除,只留下一座主塔——马尔克塔楼。随后,波耶和夫人凯萨琳·布里索内(Catherine Briconnet)共同按照文艺复兴的风格改建城堡。城堡建成后,接待过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正如前面总结的,不要在君王面前炫富,否则下场便是富凯或勒内;也不要在君王前露富,不然没准就被惦记上了。1535,城堡从波耶家族的财产变成了王室领地,原因是托马·波耶的儿子安托尼·波耶需要偿还欠下的王室债务。弗朗索瓦一世去世后,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这位国王7岁时因为弗朗索瓦一世在与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的帕维亚战役中大败,而和哥哥弗朗索瓦王太子一道被作为人质,扣留在西班牙长达三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段童年创伤的缘故,这位国王和我国的明宪宗一样,十五岁开始便宠爱一位比他年长二十多岁的情妇戴安娜.德.普瓦提(Diane de Poitier),并在即位后将城堡作为礼物送给了她。根据城堡中文导游册的说法,“这位集美丽、智慧、商业头脑为一身的女子将舍农舍城堡的花园装点成当时最时尚、最具艺术色彩的花园,她在谢尔河上架起长桥,使舍农舍城堡成为世界上唯一带桥梁的城堡建筑”。然而,这位情妇的魅力是双刃剑,她让亨利二世至死仍对她迷恋不止,却也让亨利二世的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如鲠在喉。用现在的话说,戴安娜的表现有点绿茶,她从未将“身材矮小且瘦削,没有精致容貌”的凯瑟琳当作威胁,而是以施舍的态度鼓励国王多花些时间陪伴王后并多生几个孩子,在王后患上猩红热的时候还去照料她。但同时她也将亨利二世牢牢控制,享有着实际上的国王配偶的诸多特权,直到1559年亨利二世在女儿出嫁的庆祝活动中,因为比武而意外去世。儿子即位、成为王太后的凯瑟琳·德·美第奇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戴安娜驱逐出舍农索城堡,随后自己入住,并对城堡进行改建和扩建,在戴安娜架起的长桥上建起双层走廊,并在戴安娜修建的花园对面给自己建立了一个风格迥异的花园。凯瑟琳熬死了2个儿子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后去世,城堡的女主人成为她的儿媳、亨利三世的王后露易丝·德·洛林,然而仅仅半年多后亨利三世也遇刺身亡,法国国王的王冠落入凯瑟琳女婿亨利四世之手,被遗忘的露易丝在城堡中度过余生。下一位女主人在1624年接管舍农索城堡,她就是亨利四世的情人、枫丹白露画派的缪斯女神——加布里埃尔·德·艾丝特雷(Gabrielle d’Estrées)。在亨利四世与玛戈王后名存实亡的政治婚姻中,这位情人是亨利四世庞大的情妇团中最受宠爱的,为亨利四世诞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1599年,亨利四世向教皇申请解除和玛戈王后的婚姻关系,加布里埃尔对王后宝座的努力眼看就要实现,她却忽然离奇死亡,年方26岁,只留下若干名画,默默的、忠实的记录着她的美貌。此后城堡为她和亨利四世的私生子塞萨尔所有。亨利四世没能给加布里埃尔王后宝座,私生子也无缘王位,不知是否出于补偿,他将自己父系的旺多姆公爵头衔给了塞萨尔。但这位私生子不知是否出于意难平,屡屡参加针对异母兄弟路易十三的叛乱,最后流亡英格兰,直到1643年路易十四即位后才返回法国。1650年,路易十四曾经来访他叔叔的城堡。到了18世纪,舍农索城堡被一位名为克劳德• 杜邦(Claude Dauphine)的富豪买下。他的太太路易斯• 杜邦 (Louise Dupin)具有优越的家世和良好的教育,从而成为“18世纪启蒙运动时代优雅与卓越的代表”(导游册语)。她热爱文学和艺术,在她的沙龙中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社会精英,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丰特奈尔,都是她的座上客。大革命期间,也因为她的影响力,舍农索城堡得以安好无损。大革命后,很多城堡从贵族手中转让给了富有的商人阶层,舍农索堡从苏格兰商人之女玛格丽特·贝露丝手中转卖给古巴富翁荷西·泰瑞(José-Emilio Terry),后者随即又在1896年将城堡卖给他的亲戚弗朗西斯科·泰瑞(Francisco Terry)。城堡最后的主人是巧克力大王梅尼耶家族(Menier family )。一战期间,城堡的双层走廊被改建成战时医院,梅尼耶家族的西蒙娜·梅尼耶作为护士长亲自在此救护伤员。到了二战期间,谢尔河被当做一条分界线,位于谢尔河右岸的城堡入口处在占领区,而经过长廊通往南门的方向则是通往谢尔河的左岸——自由区。在抵抗组织和她的帮助下,很多人从这里走向了自由。在卢瓦尔河谷的300座城堡中,大约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座像舍农索城堡这样经历过如此多的杰出女主人,因此这里又被成为“女人堡”。从城堡最古老的建筑马尔克塔开始,大门两边分别雕刻的男主人所属波耶家族和女主人所属布理松内家族的徽章,便彰显着在这个城堡女主人的地位和存在。而随后进入城堡参观的时候,这种女性的存在感和各种心思更随处可见:在戴安娜的卧室,由装饰枫丹白露宫的雕塑家古戎建造的壁炉上,挂着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凯瑟琳的画像,唇边挂着意味深长的笑容;而在画像上方,由亨利的首字母H和凯瑟琳的首字母C正反交错共同组成的图案却形似戴安娜的首字母D……挨着戴安娜卧室的是凯瑟琳的办公室,里面还有一个作为书房的小套间。书房屋顶有交错的双C,从当年凯瑟琳夺回城堡开始,这里就是她摄政统治整个法兰西帝国的政治心脏。进入小套间的墙上悬挂威尼斯画派的丁托列托所绘《赛伯伊的女王》。书房小而精致,每面墙壁都有开窗,可以饱览窗外风景。办公桌也纤巧精致,充分体现了女主人的审美。戴安娜卧室穿过一个过道,便到了凯瑟琳所建的长廊,长廊的南门通往谢尔河左岸,二战期间这里是从占领区通往自由区的自由之路。在弗朗索瓦一世沙龙,有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精美的壁炉,上刻托马.波耶的铭言:“S'il vient à point”和“me souviendra”,意为“如果我建成了舍农索城堡,人们将永远记住我”(导游手册)。还有和舍农索城堡相关的几位女性的画像:戴安娜身着狩猎女神装的画像;旺多姆女公爵狩猎女神装画像——这位女公爵是塞萨尔之子、旺多姆公爵路易二世的妻子,红衣主教马扎然的侄女,路易十四即位初期占尽宫廷风流的曼奇尼姐妹花之一,也曾经是舍农索堡的女主人;还有以路易十五的情妇内勒三姐妹为模特、凡·罗(Jean-Baptiste van Loo)所绘的《美慧三女神》。内勒三姐妹的曾祖是曼奇尼姐妹花排行第四的侯尔坦丝,她们姐妹五人中先后四人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在法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了吧……接下来的路易十四沙龙中悬挂着多幅画像,最醒目的是亚森特·里戈(Hyacinthe Rigaud)所绘制的路易十四肖像,这是路易十四为纪念他在1650年7月14日造访城堡而赠送给叔叔旺多姆公爵的。旁边墙壁上挂着鲁本斯的作品《圣童耶稣和施洗约翰》,由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国王约瑟夫·拿破仑(Joseph Napoleon Bonaparte)购得,曾经放置在他西班牙的王座上。此外还有纳蒂埃((Jean Marc Nattier)所绘的罗昂公主肖像、杜邦夫人肖像。杜邦夫人肖像中表现出的美貌完全不逊于传说中她的智慧和才华。此外,和弗朗索瓦沙龙一世相对应的,这里也有一个文艺复兴风格的白色壁炉,壁炉左边的蝾螈图案和右边的白鼬图案分别代表弗朗索瓦一世和第一任王后克劳德。前厅通往二楼的楼梯是法国最早使用的意大利直式楼梯之一——梅松城堡的荣誉楼梯也属于这一类型,楼梯分为两段,中间的过渡部分正对谢尔河。想象夏季窗户打开时,当年此地的主人们登楼时,一定会在此稍作歇息并眺望一番吧……二楼右侧的两间卧室分别属于加布里埃尔和塞萨尔母子所有(导游手册里翻译为贾布里埃尔·埃特雷和凯撒·德·旺多姆)。其中塞萨尔房间中带华盖的床和室内家具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原物,而加布里埃尔的房间中,除了天花、地板、壁炉、家具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原物外,还有卧床边16世纪的佛兰德挂毯,以及三面墙上代表着6、7、8月的三张挂毯。这件卧室的女主人,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后猝然离世,而她寄望凭之登上王后宝座的儿子也半生颠沛流离,真是应了中国“盛极而衰”的古话。在前厅的左侧,分别是五位王后的卧室和凯瑟琳卧室。之前说过,凯瑟琳生的三个儿子先后当上法国国王,小女儿玛戈王后嫁给亨利四世,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则嫁给了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亨利二世正是在他们的结婚庆典上意外受伤去世的,这间卧室便因此而得名。说起来,这五位王后都算是红颜薄命:伊丽莎白嫁给年纪可以给自己做父亲的腓力二世后年仅23岁便香消玉殒;玛戈王后与亨利四世的政治婚姻在缔结的那一刻起便布满不吉的血色——婚礼上大量雨格诺派教徒被杀,在编年史中被记录为“巴黎的血腥婚礼”;弗朗索瓦二世的妻子、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18岁时成为寡妇,返回苏格兰后与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交恶并被囚禁达十八年,最后以企图谋杀伊丽莎白一世的罪名被处死;查理九世的妻子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公主结婚四年后成为寡妇;而凯瑟琳唯一在她之后去世的儿子亨利三世,也不过只活到了38岁,而且据说还是个养了大批男宠的同性恋和异装癖,王后露易丝在他遇刺身亡后只能孤老于城堡。凯瑟琳卧房风格和五位王后的卧室相近,敞阔的空间,墙壁上挂着精美的挂毯。床的右侧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柯勒乔(Antonio da Correggio)的作品《情感教育》。卧室和书房一样,也设有一个小套间,房间的位置就在一楼书房的正上方,同样玲珑精致,目前作为版画展示室之用。前厅的尽头便是廊桥上的第二层长廊——美第奇长廊。长廊中悬挂着多幅油画和挂毯,其中多幅画作以舍农索城堡和谢尔河为主题,同样主题的挂毯还出现在三楼的前厅墙壁上。看着画作中城堡的前世,就如同在卢浮宫看《查理十世在卢浮宫举办的1824年沙龙的艺术展览上颁奖 》,是非常有趣的体验。三楼只有一间卧室,便是亨利三世的王后露易丝的卧房了,亨利三世死后,露易丝在祈祷和冥想中度过余生,并始终遵循服丧的要求身着白衣,因此被称为“白衣王后”。卧室内有多处泄露主人服丧期的细节:暗色的墙壁,暗色的床铺,以及服丧期祈祷用的跪凳。离开这间让人有点压抑的房间,城堡内部的参观也告一段落了。距离导游给出的集合时间还有40分钟,壮妈带着壮同学在戴安娜花园和凯瑟琳花园都转了一圈,一致认为精巧的、不规则形状的凯瑟琳花园更别致有趣些,然而壮同学最感兴趣的还是城堡外的谢尔河边。确实,在正午的阳光下,有松风相伴,河水泠泠,哪怕只是片刻时光,也是莫大的享受。如果说精致纤巧的舍农索城堡是王后的城堡,那么下一站香波堡,就是各种意义上的国王城堡了。首先它在卢瓦尔河谷所有城堡中是最大的,占地总共是54.4平方公里;其次,它的设计者据说是弗朗索瓦一世。最后,它的建造集中了当时法国和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建筑师和雕刻大师。用导游手册的说法“香波堡不仅仅是一座府邸、君王城堡亦或狩猎行宫,她还体现了建筑乌托邦、理想与和谐的碰撞。”——值得一提的是,香波堡也是一个对中国游客相当友好的景点,有中文导游册,中文官网网页,还有中文IPAD讲解器,能模拟城堡内若干重要的场所和房间曾经的样子。香波堡在1519年由弗朗索瓦一世下令修建,但到他1547年去世时仅完成主塔以及一座侧翼,此后的7位继任者都在缓慢地继续着这项工程,到1685年路易十四时期,才最终完成了这耗时166年的巨大工程。路易十五时期对城堡内部进行了整修,1725年至1733年,路易十五的岳父、被流放的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曾在这里居住。1746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同时是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前任和后任)的私生子莫里斯·德·萨克斯元帅(maréchal de Saxe)(这位元帅的女儿便是抚养乔治桑长大、对她影响颇深的祖母)因为丰特努瓦战役大捷也被路易十五赐居于此,作为奖赏。在此期间,城堡的房间中添置了壁板、镶木地板、天花吊顶与橱柜。然而到了大革命期间,城堡被洗劫一空,家具被变卖,此后城堡被遗弃很长时间,直到拿破仑在1809年将其赠给元帅贝尔蒂埃元帅(maréchal Berthier),但贝尔蒂埃元帅在1814年4月11日逼宫拿破伦退位后,走上了与拿破仑决裂之路。百日王朝期间,护卫路易十八出逃,拒绝拿破伦要其复归的请求,并于1815年6月1日跳楼身亡,他的遗孀很快就要求出售这处状况不佳的城堡。1821年,香波堡有了新的主人——当时的阿图瓦伯爵、未来的查理十世刚出生的孙子亨利·查理·斐迪南·玛丽·迪厄东内(Henri Charles Ferdinand Marie Dieudonné),这位后来也被称为亨利五世的有名无实的法国国王因而同时拥有波尔多公爵和香波公爵两个头衔。然而,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波旁王朝覆灭,他也流亡在外,直到1871年才第一次来到香波堡,在此期间,他起草了著名的《白旗宣言》(Manifeste du drapeau blanc)。在宣言里,他拒绝使用三色旗,而要求恢复代表君主专制的白色百合花国旗。亨利毫不妥协的最终结果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83年,公爵去世后,城堡作为遗产由他的侄子们继承。1930年,香波堡被法国政府购得。进入香波堡的路程更加漫长,快接近城堡时,正看到三位骑警骑着马出来巡逻,其中两位还是女士,而马儿更是养的膘肥体壮,毛光发亮。说起来一路看了这么多城堡,其中不乏是用来狩猎栖息的,几乎每个城堡都有马厩,但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活马呢……进城堡后,导游给我们发放了中文讲解ipad,就宣布自由活动。香波堡被称为文艺复兴风格与法国风格中世纪城堡的完美融合,而文艺复兴风格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整个建筑物的对称与平衡:主塔呈十字形布局,每一层都有被对称分割的四个居住区,而居住区的中心位置,就是大名鼎鼎的双螺旋楼梯了。一直到现在,最初的香波堡设计出自谁手都没有定论,但整个建筑的布局和部分细节的设定可以确定来自达•芬奇和弗朗索瓦一世本人。达•芬奇速写本中的草图中,与香波堡相关的部分包括了主塔中心位置、双格通风厕所,以及土方台防水系统等建筑设计,以及据说应弗朗索瓦一世要求设计的双螺旋楼梯。酷爱文学和艺术的弗朗索瓦一世也是一位博爱的国王,拥有庞大的情妇团,并且创立了“官方皇家情妇”的头衔。这一创意使得此后历任法国国王的情妇成为国家公职人员般的正式存在,还能领取俸禄。广为认知的传说就是,这位多情的国王,为了避免同时居住在香波堡不同套房的王后和首席情妇碰见产生争执,而要求达芬奇设计了这样一个特别的楼梯:两条阶梯围绕中间一颗空心的圆柱,从直径与圆周相交的两个位置点开始,螺旋上升。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两个楼梯上楼,双方会多次看到对方,但却永远不会在阶梯上相遇。另一种关于双螺旋楼梯设计目的的观点则因为太过一本正经而几乎无人知晓:双螺旋设置源于军事目的,防止一座防御塔中的士兵被敌军收买而全部叛变,让他们从彼此不通的路径进入防御位置,防止整个塔楼失去防御功能。地面层右手第一间是狩猎厅,墙壁上挂着狩猎主题的油画,下方的玻璃柜则是各种动物做成的标本,其中有个柜子是狐狸的一家,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正满怀慈爱的看着两只小狐狸撕咬猎物,考虑到这个厅的主题,这种温馨的布景真是让人不适。右手第二间和右手第二间分别是肖像厅和波旁王朝厅,悬挂着香波堡相关人物和事件为主题的油画,右手第一间则是视听室,播放介绍城堡历史和建筑的影片,然而配音是法文……和主楼相连的侧翼有一个马车陈列厅和石雕存储厅,后者陈放着城堡顶端的石刻,其中有一块上雕有弗朗索瓦一世的标志——蝾螈,大概是城堡始建时的原物。从螺旋楼梯上到二楼,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垂着红色天鹅绒幕布的舞台——莫里哀剧院。1660年至1685年间,路易十四和王室成员们曾7次到访香波堡,其中大多都选择在了秋季。在香波堡的消遣,除了传统的狩猎和举办舞会,还有欣赏戏剧表演。路易十四年代最伟大的喜剧作家和演员莫里哀在那段时间也是香波堡的常客,1669年和1670年,新剧《浦尔叟雅克先生》和《贵人迷》在此表演,台下的观众便是路易十四和随行的宫廷贵妇、王公贵族。莫里哀的戏剧一贯以贵族阶层为讽刺对象,《贵人迷》尤其如此,在台下看的贵族们估计都如坐针毡,心情不悦,无奈作为贵族之首的路易十四却十分赏识莫里哀的表演,“事实上,莫里哀,这是您作品中最令我开怀的一部,这部戏精彩极了。”说起来,莫里哀第一次为路易十四表演应该就是在富凯的沃勒维孔特城堡,那次超级奢华的晚宴上。然而此刻大权在握的太阳王的心情和那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吧……剧场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客人套间和香波伯爵博物馆。博物馆中有一把王座,说起来,当年的香波伯爵,距离王座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在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执政的第二帝国兵败色当战役后,大部分的法国人及占大多数的国民议会倾向实行君主立宪制。作为路易十四的直系后裔,香波伯爵当时可谓是香饽饽,不仅是正统保王党极力主张的王位继承人,就连支持波旁家族奥尔良系的奥尔良派也同意拥立他,条件是由路易-菲利普的孙子作为亨利的继承人。然而,查理十世的孙子和他的祖父具有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张——幻想恢复君主专政制度,因此拒绝象征法国大革命的三色旗作为国旗,甚至也拒绝在国旗中同时采用三色旗和百合花饰的妥协方案,最终第三共和国成立,而法国的君主制彻底成为历史。当时的教宗庇护九世曾经为此而叹息:“只是为了那么一块破布!”其实,就算当时有所妥协,亨利五世与历史潮流相悖的政治主张注定也是不能实现的。二楼西北侧是总管卧室。东北侧的国王接待套间和王后卧室相邻,王后卧室东边的侧翼才是弗朗索瓦一世套房。这种布局很奇怪,难道这位国王陛下想做整个城堡第一个见到太阳的人?不过其实弗朗索瓦一世在位的33年中总共也只在香波堡停留过72天,而居住的主要目的是在周边森林里狩猎。这里对他而言,与其说是一处住所,不如说是王权+艺术的象征性符号更多一些。这几个套间都配备了家具,但弗朗索瓦一世时期只将这里作为落脚之处,离开的时候将家具也一同带走。他的继任者虽然继续着城堡的修建,但很少来到这里。一直到18世纪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和莫里斯·德·萨克斯元帅在此定居后,城堡的房间才固定摆放了来自凡尔赛宫家具库房的家具,同时也有了壁板、地板等居住必须的设置。上到主塔三楼,入眼便是壮观的藻井式雕花拱顶。这显然是弗朗索瓦一世留下的手笔了——拱顶被横向和纵向分割成若干方格藻井,每个格子里都有头戴王冠的蝾螈和带着王冠的“F”字母(弗朗索瓦一世的法语首字母)雕刻交替出现。据说这众多的象征弗朗索瓦一世的蝾螈与F标志中,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三楼的房间空无一物,只有拐角一个房间挂着各种模型,通往西侧翼的长廊上挂满了鹿角,和一楼的标本陈列柜一样,看了有不适感。但出来到天台,感觉就好多了。高耸的塔楼和烟囱有哥特式风格的瘦削,但顶端和外里面却是圆弧状的,高低林立,有中世纪用于防御的城堡风格。在香波堡开始建立后,传统意义上用于防御的城堡已被认为是过时的——在可以穿透墙壁的火炮被发明后,城堡的防御作用已经没有意义。然而香波堡的这种风格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和符号,而不具有实质性作用——城堡所用的建材是来自卢瓦尔河谷地区的一种质地柔软的石灰石,而整个城堡的塔楼、城墙和护城河的设计也只是看起来像中世纪那些用于军事防御的设施。用英文版的官网(英文版官网内容和中文版略有差异)形容就是:在弗朗索瓦一世的同时代人的眼中,城堡让他们回想起了一个衰落的骑士精神世界,而年轻的君主却(最后一位骑士国王)仍然怀旧依恋。城堡的前后都被巨大的法式花园包围,严格的轴对称,规整的造型,近看固然有些无聊,但在平台上俯瞰倒是十分壮观,特别是南侧两片花圃里,绿植修剪出四朵百合的造型,十分别致。事实上,整个城堡中,象征王权的百合花随处可见:塔楼顶端的石雕,香波伯爵博物馆的墙裙,还有那个未能用上的王座。然而,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曾经的帝王禁苑,如今却是寻常人吊古寻幽的乐园。D:14 2-2 巴黎小皇宫、巴黎歌剧院一转眼,在巴黎的行程便只剩下最后一天。因为预约了下午的芭蕾,加上早晨又是睡到自然醒才出发,壮妈将上午的行程定为协和广场旁的巴黎小皇宫。小皇宫和对面的大皇宫都曾是1900年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时的展览场所,由建筑师查理吉罗(Charles Girault)建造,两座十九世纪末的建筑具有相似的建筑风格:古典的框架+现代的元素。小皇宫和河对岸的荣军院一样,在门廊后设计有圆形穹顶,而两侧的柱廊据说是致敬凡尔赛宫的镜厅,希腊爱奥尼式圆柱和金光闪闪、雕花繁复的铁艺门组合在一起,庄严又华贵,也是古典建筑和现代技艺的的完美融合。小皇宫目前是巴黎市属博物馆,常设部门免费开放。因为这里也是备选参观点,壮妈事先没有做什么功课,只凭着“小皇宫”的名字武断的猜想场馆很小,可以在上午紧凑的时间内参观完。然而从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壮妈就知道自己错了,“小皇宫”三个字,壮妈只看到了小,就没想到,要是没有一定的规模,哪能用“宫”这个字呢?现场百度,小皇宫博物馆拥有近四万五千件藏品,包括1000件古代作品、3500件工艺品、2000件绘画、3000件雕塑作品和35000多件素描与版画。藏品来源有两方面,一部分是巴黎市政府在历年的沙龙展中定购或直接从艺术家那里购买而来,另一部分则来自私人的捐赠,包括1902年杜图伊((Auguste & Eugène Dutuit)兄弟所赠的2余件藏品;1921年美国商人爱德华·塔克(Edward Tuck)和他的妻子朱莉娅·斯特尔(Julia Stell)捐赠的18世纪艺术品;1938年路易丝·克莱门·卡尔佩(Louise-ClémentCarpeaux)捐赠的其父雕刻家让·巴蒂斯特·卡尔佩(Jean-Baptiste Carpeaux)近一百五十幅雕塑,素描和绘画。和卢浮宫这样全功能、藏品海量的大型博物馆相比,小皇宫的规模袖珍很多,但作为巴黎市属的主要博物馆之一,它仍旧表现出综合性博物馆的特质。在官网的收藏品介绍栏目中,藏品被分为上古、东方基督教、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巴黎1900等子栏目,藏品的陈设也致力于从绘画,雕塑和艺术品之间的联系,反映自希腊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艺术发展趋势。博物馆呈梯形分布,进入后首先是雕塑陈列区,随后转往右侧便18世纪艺术陈列区,分四个展厅,包括18世纪的绘画、家具、挂毯、瓷器、手表、银器等,让壮妈感觉很亲切的是里面出现的很多中国元素:景泰蓝的器具盒;一座装饰着中国进口面板的橱柜,上面有福寿禄三星图案;另一个漆器橱柜,同样是中国传统的图案,法文介绍被翻译软件翻得一片凌乱,看不懂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造还是来料加工;18世纪中期一座精工雕刻的座钟(制表师Jean Moisy、金匠Jean-Claude Chambellan dit Duplessis),配有猴子交响乐团在演奏——感谢尚蒂伊城堡的参观,壮妈能读懂这些猴子所象征的东方元素……因为时间有限,根据偏好,壮妈在绘画区消磨了大部分时间。这里有现实主义画派扛把子库尔贝的《塞纳河畔的年轻女士》(库尔贝的妹妹朱丽叶·库尔贝捐赠)、《睡》—两幅画的主题都是两个女子在休憩,但画风截然不同,前一幅当年在沙龙展出时,画中模特躺在河边的造型以及眼神也被保守的批评家们指责过,但跟另一幅比起来,那就真不是个事了!这副据说是应土耳其驻法大使要求而作、画成后即被私人收藏的作品,主题是两个睡在一起的裸女,姿态大胆,第一眼看到的冲击力不亚于在奥赛博物馆看到那幅《世界的起源》。浪漫主义画派德拉克洛瓦的《贾奥与帕查之战》来自拜伦所作的《东方叙事诗》中的异教徒篇(The Giaour),主人哈桑(Caliph Hassan)的后宫奴隶莱拉(Leila)爱上了异教徒、一个威尼斯战士,被哈桑发现后杀死扔进大海。为了报仇,异教徒只身杀死哈桑,后进入修道院度过余生。这篇作品中有着德拉克洛瓦在摩洛哥之旅后风格转变的影子,红色的服装丰富了暗金色的背景,马匹的动态感跃然纸上,画作气势磅礴,有着德氏作品独有的视觉冲击力。印象画派的作品也有不少,比如莫奈的《塞纳河冬季日出》,还有塞尚的《三个浴者》。像莫奈晚年沉迷于他的水塘一样,塞尚中年以后开始研究沐浴的人体主题,这一主题的画作和素描超过200幅。(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007/15/9045253_503826128.shtml,这篇帖子里有这个主题的作品合集)塞尚对这个主题的作品发展的轨迹是人体的描述性元素逐渐让位于结构性语言,人物的身体因而显得矮胖、甚至比例失衡。这种画法对门外汉壮妈而言无法欣赏,但当年塞尚的头号迷弟、未来的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却膜拜不已,甚至在尚未成名、囊中羞涩的时候不惜动用妻子的嫁妆多方收集。这副《三个浴者》就是他在1899年好不容易凑了五百法郎在画商伏纳尔那里购得的。在生活困难时期,他未肯脱手,却在功成名就的1936年,将画作捐献给了小皇宫,因为他认为该作品“非常密集且非常完整”,是了解塞尚风格最重要的作品。小皇宫博物馆的藏品中,还有一些名气不那么大,但题材非常熟悉的作品,让观者觉得十分亲切,并由一种“终于找到出处”的成就感。比如安格尔的那副《达芬奇死在弗朗索瓦一世怀中》,在看达芬奇生平文章中屡屡刷脸的作品;比如瑞士画家查尔斯·吉隆的《戴手套的女人》,那个优雅高贵冷艳的女性形象,在很多介绍法国、特别是巴黎女人的文章中出现过。还有把自己从少年画到老年的伦勃朗, 以东方王子的造型出现在小皇宫的这副肖像中,由于是伦勃朗的百幅自画像中,唯一一幅全身像,之前也多次看到过。总之,在小皇宫的两个多小时,收获出乎意料的丰富。但这种走马观花的逛法很有猪八戒吃人参果的遗憾感,也给壮妈已经列得很长的法国二次游必选项目单,又增加了一项。小皇宫出来,在爱丽舍宫门前走过,刚想拍张照,就被马路对面的禁卫以眼神禁止。绕回协和广场,地铁到三区,再次前往川江号子午餐,随后地铁到歌剧院。演出时间是下午2点半,但可以提前45分钟入场,正好参观歌剧院内部。而对芭蕾不感兴趣的壮爹,则找了家路边酒吧,点了一大杯啤酒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前天买票时只能从侧门进,今天在正门口看到有工作人员把守,拿着票过去,顺利入内。歌剧院有个别名“巴黎的首饰盒”,可见其华丽程度。进入大厅后,大理石铺就的Y型楼梯和雕刻繁复的扶手,拱券、立柱, 枝型水晶灯,大幅壁画和天花画,无一处不华丽无匹,每个细节都考究至极。和小皇宫一样,这里也是建筑和装饰风格的混搭,古典的建筑风格和巴洛克、洛可可的装饰风格交织在一起,但总体而言,软装的奢靡压过了硬装的古朴,整个歌剧院给人的整体观感还是纸醉金迷,似乎空气中随时都会飘落金粉。壮妈和壮同学边看便交流:“走在这里面,感觉好像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啊!”这种穿越感在找到包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门口的工作人员掏出一把钥匙,微微躬身示意我们进入,又在我们进入后轻轻关上了门——但壮妈其实只是想先认个门,并没有准备进入啊……因为来的太早,此刻包间内空无一人。65欧的门票位置相当优越,正对着舞台。而整个音乐厅式呈现马蹄形,一共有上下六层,可容纳2200名观众。壮妈在包间坐了一会儿觉得气闷,正好刚才也还没来得及多逛,于是游说壮同学出去再逛会儿。我们的包间在二层,壮妈依次又逐层往上,每一层都是包间大门紧闭,唯独在最高层有一个包间开着门,壮妈进去一看,视角极其偏狭,几乎看不到舞台。这大概就是买票时,售票员说的那种最便宜,但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听的座位了。上上下下转了一圈,壮妈心满意足回到二楼,又是工作人员帮忙开门——话说这种服务真是让人不好意思频繁进出啊,这时我们包间倒是坐满人了,但包间也显得更加闷气。好在很快演出开始了。作为世界最知名的芭蕾舞团之一,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The Paris Opera Ballet)最经典的保留剧目就是《吉赛尔》(Giselle),由简·.克拉里和朱尔·.佩罗共同创作,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自然界的精灵》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东方集》中的诗篇《幽灵》,剧本由泰奥菲勒·戈蒂埃等人完成,音乐创作由阿道夫·亚当担任。1841年6月28日在法国巴黎歌剧院首演。吉赛尔分上下二幕,上幕讲述农村姑娘吉赛尔与伪装成农夫的贵族青年阿尔伯特相爱。柯特兰公爵带着女儿巴季尔德外出打猎,路过吉赛尔家,受到吉赛尔的热情接待,巴季尔德赠给了她一副项链。然而巴季尔德正是阿尔伯特的未婚妻,吉赛尔真相后备受打击,悲愤离世。下一幕开始,一群如吉赛尔般被辜负后悲愤离世的幽灵们聚集在一起(传说中的维丽Willis 幽灵),围住走近森林的男青年,强迫他们跳舞,一直跳到力竭而亡。吉赛尔的爱慕者、揭发阿尔伯特身世的希来里昂来墓地祭奠吉赛尔,就被维丽幽灵们围住跳舞至死。此后阿尔伯特也来到吉赛尔墓前哀悼,同样被幽灵们围住,幸而得到吉赛尔全力相护。直到黎明时分,吉赛尔和幽灵们一道消逝。整场芭蕾看完,壮妈的感受就是:名不虚传,完美无缺。由阿道夫·亚当创作的音乐与故事背景十分契合,少女出场时的轻快活泼,相恋时的甜美悠扬、真相大白时的凄婉悲愤,幽灵起舞时的杀机四伏,最终爱人阴阳两隔的哀伤缠绵,都被完美演绎。而舞者们的表现就更加完美,首席多萝西·吉尔伯特(Dorothee Gilbet)和马休•加尼奥(Mathieu Ganio)都是炉火纯青的水平,特别是出生于1984年的多萝西,跳满全场的表演除了芭蕾技艺外,对体力、表现力和身体控制力都有苛刻的要求,所以演出结束后的连续四次谢幕,是她的高光时刻,也是最好的嘉奖。而对于壮妈来说,这次芭蕾舞剧也是整个法国之行的嘉奖和圆满结束。3个月的准备和筹划,换作15天的时间里,在巴黎和尼斯双城,每时每刻的收获和快乐。这场芭蕾的欣赏,更像是整个法国之行的浓缩,无一处不美,无一处有憾。挥手自兹去,重逢必有期。物是人依旧,笑忆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