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和彩塑、舞剧“丝路花雨”精彩绝伦的舞蹈,都让我心心念念了很久。这次终于趁着晚秋的美丽风光,来到了敦煌。从兰州坐飞机前往敦煌,难得的体验了一下飞跃雪山的感觉。敦煌的历史真可谓悠久,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正式设置敦煌郡,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想想还是汉代人有文化,起的城市名字都很好听,“酒泉”、“张掖”、“武威”、“敦煌”。敦煌这座小城不大,是个县级市,归酒泉管理,主管城市居然离敦煌有400公里,可见西北地广人稀。整个城市基本都是围绕着旅游业,城市非常干净,旅游管理也很规范。敦煌博物馆:定的是位于市区的“嘉年华酒店”,酒店提供接机服务,热情的接机小妹还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目前正推出购演出票送包车服务的优惠,正好解决了我们这两天的交通问题。在酒店放下行李,看看才下午4点,还赶得上看博物馆(下午5点半以后不接受参观)。酒店离博物馆很近,一公里多,走路就过去了。博物馆是座仿古建筑,跟环境蛮协调。博物馆里的馆藏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已经是非常丰富了。出土的文物以汉朝、魏晋、唐朝时期的为主,可见唐之后,敦煌的繁盛逐渐减弱了。唐代围棋子:这个令我印象深刻。据讲解员介绍在唐代敦煌是围棋的重要产地,这几颗围棋子是出土的最早的,目前日本还保留着一副唐代围棋,跟这个比较后,材料形制很像,也从侧面证明了敦煌是唐代围棋的重要产地。魏晋墓:敦煌周边地区发现了不少魏晋时期的墓葬群,其中的画像砖很有特色,最有名的是嘉峪关发现的一块“驿使图”的画像砖,其图标被选为中国邮政的标志,目前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唐代彩绘陶俑:从左到右三个彩俑,从服饰、长相上看,分别是汉族美男子、匈奴大汉和波斯人。三个彩俑从一个墓中出土,可见唐代社会各名族融合的很好。唐代舞谱:居然看到一份唐代舞谱,虽然看不明白,先拍下来留念。回纥文:看到这个觉得跟蒙古文很像呢,回来百度一下,果然是成吉思汗下令在回鹘文的而基础上创立了蒙古文(回纥部落在公元788年改名为回鹘)。莫高窟藏经洞经文:1900年王道士意外发现莫高窟17窟的藏经洞,里面藏有公元4世纪到11世纪5万多件经文、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敦煌遗书涵盖了从东汉至元朝各朝代的内容,可惜的是英国的斯坦因弄走了大部分,法国的伯希和弄走的是精华部分,国内存的只有4000多册,主要是佛经。难得的是这些遗书以汉文最多,还有有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字,成为研究这些古代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至于是什么人为什么将这些资料藏在这,没有留下考证资料,有两种推测:一是当时局势不稳,战乱频发,寺院的僧徒们将这些经卷等重要资料藏在此处躲避战乱;另一种说法是当地的大家族将一些重要的资料藏在这里保存。下图的经卷的字写的真漂亮:下图不知是哪种文字的经卷唐代的地理志下图的绢画目前收藏在法国,我拍的是照片。汉简:离开博物馆,晚餐品尝了敦煌的特色美食:驴肉黄面,端上来才发现原来面是面,驴肉是驴肉。舞剧《丝路花雨》晚上7点包车的师傅送我们去观看舞剧《丝路花雨》,说起来敦煌的演出,除了这出舞剧还有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以及一部实景的演出《敦煌盛典》。但是舞剧《丝路花雨》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它的编舞创作的灵感来自敦煌壁画,音乐制作精良,自1979年甘肃歌舞团首演以来,多次获奖,并到世界各地巡演1800多场,被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比起主要靠舞台效果、灯光和大量人员的参加的靠视觉冲击的《又见敦煌》和《敦煌盛典》,我觉得《丝路花雨》的艺术价值更高。它也是让我魂牵梦绕敦煌的原因之一。该剧为六场历史舞剧,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舞剧不仅有”反弹琵琶“这类的敦煌舞,也有传统红绸舞、波斯舞、印度舞等各民族的舞蹈, 精彩纷呈,真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现场是可以拍照的,先放几张精彩的照片。再放一段经典动作“反弹琵琶”的视频。“丝路花雨”是在文博中心的大剧院演出,每年3-10月有,想看的记得不要错过时间哦。莫高窟:第二天一大早就前往莫高窟参观了。说起参观莫高窟不得不说明一下,参观票有A、B和VIP票三种,每天A类票只有6000张,所以要提前预约,关注莫高窟的票务公众号就可以购买。买好票之后,就有工作人员联系我,说我们的参观时间是早上10点15分,我理解成了看完两部介绍片乘大巴去看洞窟的时间了。一早到了莫高窟数字中心,结果发现是观影时间是10点15分,来早了。8点的敦煌还颇有些寒风凌烈的感觉,心想不让进可就麻烦了。好在是旅游淡季人不是很多,我们顺利跟着人流进入数字中心开始观看影片。数字中心有两部介绍敦煌莫高窟的片子,一部是介绍它的历史,片子拍的立意很高,很有些国际视角。第二部是躺着看的球幕电影,介绍具体洞窟的壁画、雕塑。由于是躺着看,又配上佛教的音乐,又温暖,很容易让人入睡呢,同来的朋友就打起呼噜啦。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是公元366年,印度云游来的和尚乐尊来到敦煌,他看到“三危山”上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修行,自此,开启了莫高窟历经千年的开窟造像的历史,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至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莫高窟从此衰落。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敦煌经济开始恢复,人们开始又重新注意莫高窟。坐着大巴,穿过一片荒漠,我终于在秋日明艳的阳光和蓝天的映衬下,来到了你的身边,在成排的杨树后看到了你的真容。我们买的是A类票,按奈住激动的心情跟着讲解员参观了9个洞窟。下面就一一介绍一下,由于全程不许拍照,为了让大家有点感觉,特地从百度上找来一些图片,帮助理解。北周时期的428窟这个窟最有名的就是东壁门南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画,描述了释迦牟尼佛前世的一则善行,是莫高窟早期壁画的重要题材。全画采用横卷连环画式的构图,情节发展自上而下,呈“S”形走向展开。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的故事是讲:宝典国国王的三位王子外出游玩,他们在山里遇见了一只母虎带着七只小虎,饥渴交迫,即将丧命。这情景激起了小王子萨埵强烈的慈悲心,他决定舍弃生命,救活老虎。但老虎已饿得奄奄一息,无力吃下萨埵。萨埵便登上山顶,用竹尖刺颈出血,纵身跳下山崖,舍身饲虎。国王和王后闻讯赶到山中,悲痛欲绝,众人将萨埵太子的遗骨盛到宝函中起塔供养。洞窟内全程不许拍照,只好从百度上找到这张图片放在这里啦。中唐时期的112窟里面有最有名的乐舞“反弹琵琶”,表现了伎乐天(也称飞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是上天“天龙八部”神之一,住在须弥山南金刚窟,天欲作乐时,其身自现异相,飞行于天空,手持乐器,蹁跹飘舞。北魏前期脸型圆胖,有女性还有男性,飘带较短;东西魏、北齐时期,面相趋于“秀骨清象”,这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飘带渐长,凌空之感增加;至盛唐时期,飞天都是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更长。这幅飞天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实际上在洞窟里这个飞天人物在整幅的壁画中并不大,这个窟参观的人又多,我站在远处看不到,急得问讲解员“反弹琵琶在哪里?”,我挤到跟前,讲解员专门用手电筒照给我看。晚唐时期17窟这个窟是必看的,因为里面有众所周知的藏经洞。该窟是晚唐时期的石窟,藏经洞就在进门右手边的墙壁上凿出的,藏经洞比我想象的要大,大概有6平方比见方,高也有2米左右吧,地面和墙壁都修整的整整齐齐,里面有开窟时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塑像,他身后还绘有壁画,壁画上的树上还挂了个书包,看起来和现在的书包区别也不大。这是洪辩的手书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人纷至沓来,他们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文书、经卷和其他文物近四万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大多数精品就此流失海外。下图是伯希和在洞窟挑选文物的照片下图是17窟的外观:五代时期的61窟这个窟是五代时期,根据壁画中的题记可以推断出这个窟是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及夫人开凿的功德窟。说起这个曹家不得不说一段历史,自安史之乱之后,吐蕃乘乱占据了河西走廊一带,包括敦煌(当时称沙州),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张潮议率领汉族人民起义,赶走了统治这里60年的吐蕃,但他并没有自立为王,而是上表大唐表示归复唐朝,唐封张潮议为归义军节度使管理河西走廊一带。后几经变迁,另一大家族曹家成为节度使,持续近百年。曹家在当地财力强大,因此在莫高窟开凿了40多个大窟。这个窟是覆斗顶殿堂式洞窟,这种形制的洞窟很有代表性,正好找到张不错的照片放上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个窟最有名的壁画有两幅,一幅是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像,该像基本与真人同大小,显示出曹家的实力。其中特别的是作为夫人排在第四位,而是把自己的已成为回鹘、于阗皇后女儿排在前面,说明了曹家当地少数民族联姻、礼让、尊重的态度。大家看到她们脸上腮处的黑块,并不是当时画上去的,而是因为颜料里含铅,时间长了铅逐渐氧化,才变成黑色,当时画的是红色的腮红。这种氧化的情况,很多洞窟都有,有的小佛像整个头部都变成了黑色。上图第三位于阗国的公主服饰最为华丽,头上戴满了宝石,面部贴有梅花妆,史书记载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在公主额上,拂之不去,皇后留之,三日后洗之乃落,宫人看后奇异,都效之,就形成了流行一时的梅花妆。敦煌壁画的实在是为历史上服饰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最宝贵、最真实的资料。该洞窟的另一幅壁画也很有名,是另一墙壁上的“五台山全景图”。此图是根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所绘制,全图长13.4米。高3.4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整幅画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建筑,共一百多处,榜题195条,其间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以及各种灵异观象,其中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在史籍中都有记载,有的佛寺至今尚存。西魏285窟这个窟属于早期开凿,壁画的风格古朴、奔放,与后期的明显不同,南壁绘有五百强盗成佛的因缘故事。另外还参观了隋朝的石窟及宋重修的石窟,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略有遗憾的是清朝时期对莫高窟的部分塑像进行过修复,当时的人们并没有“修旧如旧”的感念,艺术水准也大不如当年,修的佛像面部表情僵硬,完全没有神采。其中有座塑像最明显,上半身是清代重修的,下半身还保留着唐代的原貌,下半身裙裾华丽灵动,上半身却显得生硬呆板。另外,参观博物馆时,博物馆原样重建了一座盛唐时期的石窟45窟,这座石窟我在莫高窟参观时并没有看到(据说要买VIP票才能看),但这座石窟的塑像真正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塑像水平,我把在博物馆拍的照片放在这里,让大家一饱眼福吧。其中上图中间这位菩萨,被称为“东方维纳斯”,身体成S型弯曲,嘴角微上,眉毛弯弯,闭目微笑,确实很美,真的要感叹盛唐时期的艺术水平了。参观完莫高窟,不能免俗的在“九层楼”留影,蓝天映衬下的莫高窟真好看。藤架上的红叶红的真艳。还有灿烂的金黄色。这颗树好奇特,像一朵蘑菇烟,没见过呢。莫高窟的断崖对面是一条河,壁画和彩塑就是用这条河的河水加上土、稻草等制作的,但现在河水基本上都干了。我们还参观了莫高窟陈列馆,该馆是由日本人捐助的,日本人对敦煌情有独钟,参观时碰到一些日本团。陈列馆里有复制建的几个窟,但是依然不让拍照。里面有一个吐蕃的专题展览,里面宝贝不少,看完之后有个感叹:吐蕃的历史文物好多都在国外呀,相当多的展品都是有美国、瑞典等西方国家提供的。鸣沙山、月牙泉:告别莫高窟,回市区吃完午饭,在酒店休息一下,就准备去鸣沙山了。之所以选择下午4点才去,主要是考虑晚上看夜景以及观星星。鸣沙山名字的来历是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我们的司机师傅是当地人,他说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们一起去鸣沙山滑沙,确实听到了沙子的声音。一进大门就看到沙山。先去骑骆驼,我骑这只骆驼看起来萌萌的,实际上一点都不乖,总是想往前跑,不乖乖跟在前面一直骆驼后面。在去往月牙泉的路上,有一大片芦苇黄了,跟金色的沙山交相辉映,很适合入镜呢。月牙泉,一个神奇的存在,它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但据说月牙泉在近代其实已经干涸了,现在的月牙泉是通过人工引入水恢复的。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准备爬上沙山观日落和夜景,山看起来不高,爬起来还是挺费劲的。登上这座山顶,赫然发现后面还有更高的一座山,在夕阳的映衬下更美。太阳渐渐下山,亮起来的月牙泉别样的美丽。一首田震唱的歌似乎很应现在的景: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随着最后一丝晚霞在天边消失,天空中的星星一个个亮起来了,慢慢的银河清晰可见,牛郎织女星闪闪发亮。天鹅座巨大的翅膀也张开了。我有多久没看过这么美丽的星空了?每天在城市的高楼大厦、璀璨灯光下,星星早就躲起来啦。可惜的是我没有专业的相机,没法拍下这美丽的夜空。最后留在山上看星星的游客就只剩5、6个人了,宁可冒着寒风还在山上等星星的,估计都像我一样,内心有颗浪漫的灵魂吧?下山后倒掉漫鞋的沙土,搭车回到了市区。为了庆祝这一天满满的收获,特地去吃了烤肉,烤肉味道好极了,第一次体验了大碗吃酸奶的感觉。胡杨林今天回兰州,飞机起飞时间比较晚,听了司机师傅的建议,决定一早去敦煌的胡杨林看看。胡杨林虽然比不上额济纳旗的规模大,但胜在颜色正浓,拍起照来,效果不要太好!今天穿的衣服很不合时宜,完全跟景色融在一起了。好在景点有汉服可以租,先来一套武则天款的再来一张清新小佳人款的离开这片胡杨林,坐车往回走的路上,看到路边还有不少胡杨树,赶紧找地方停车,再继续拍。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林是荒漠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它的首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号称“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被誉为“沙漠守护神”。月牙泉小镇、雷音寺看看还有时间,又去鸣沙山附近的月牙泉小镇走走,小镇的建筑是仿宋的,跟周边环境蛮协调的,旅游淡季这里基本没什么游客。雷音寺也在这附近,也顺道一并逛了。莫高窟珍藏的的《唐敕河西都僧统洪辩告身碑》中已提及“古雷音”,所以初创年代应在唐代之前,晚唐至宋代沿鸣沙山北麓,西起月牙泉,东至莫高窟,“一里五座庙,三步两道桥”,塔寺林立,袈裟遍覆,统称为“西天古雷音”。由于时光冲刷,生态变迁,只剩下一点遗迹。现在的雷音寺是90年代重建,2009年扩建的,整体规划蓝图选用敦煌莫高窟172窟《西方净土变》壁画布局的。建筑风格很有些唐代的味道,特别是钟楼和鼓楼两座建筑,让我想起了之前在奈良“唐招提寺”里面的钟楼鼓楼(那可是基本保留唐代风貌的)。此时游客很少,这么好的天气下,拍出来的照片一样漂亮。至此,这次的敦煌行算是圆满收官了,算是圆了我多年的梦想。再见莫高窟、再见鸣沙山、月牙泉,你们的美丽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