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对浙南闽北的廊桥产生了兴趣,准备趁国庆假期来个廊桥主题自驾游。五一假期的泰顺廊桥自驾游记看这里https://bbs.qyer.com/thread-3394283-1.html去之前想多了解些背景知识,就想先找些书学习下。很冷门但是居然还真的找到一本,名为《福建寿宁贯木拱廊桥群的现状考察与保护对策》,听起来很专业的样子。网店说没有实体书了,倒是有电子版,花了20多拍下,网盘传过来,欣然下载打开。然后就气到哭笑不得——这不是什么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就是10多年前福州一中三个高中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做的课题,总结出书。高中生倒罢了,问题是书中的内容,就是和我一样,刷寿宁贯木拱廊桥。他们去的每一座廊桥,也就是这么一页纸的介绍,有照片有文字,只是简单的现状描述。相关内容百度都有,并没有啥参考意义。这20多块钱花的有点冤。不过想想,对于当时的高中生而言,亲自参加和体验刷廊桥的过程,还参赛获奖出书,想必是十分美妙的青春回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是要为邓宵明,卓泽阳和林睿三位少年点赞。列明要去的廊桥清单,弄清楚大致的地位位置,定好自驾线路后就出发了。感谢现代科技,让寻找这些藏在深山野岭和偏僻村落的古建筑变得并不艰难。寿宁廊桥简介(以下内容复制自百度百科)寿宁木拱廊桥从数量上讲,是现已发掘的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内全国数量最多的地方。目前,寿宁县境内保存的19座廊桥,主要分布在:鳌阳镇(县城)境内4座:飞云桥、仙宫桥、升平桥、登云桥;南阳镇境内2座:溪南桥、四洲桥;坑底乡境内5座:单桥、小东上桥、小东下桥、杨梅州桥、红军桥;犀溪乡境内2座:福寿桥、翁坑桥;芹洋乡境内4座:张坑桥、中村桥、长濑溪桥、尤溪桥;下党乡境内2座:杨溪头桥、鸾峰桥。千百年来,经过风雨侵蚀,战争毁坏和意外火灾,目前还“健在”有19座,历史上曾记载寿宁是“中国贯木拱廊桥之乡”。从年代序列上讲,寿宁木拱廊桥最齐,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据有关专家考察认为,寿宁的木拱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寿宁贯木拱廊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侏罗纪公园”。19年国庆,我从浙江温州市泰顺县出发,开始自驾寻找这19座廊桥。第一天早上先去杨梅洲峡谷(坑底乡)的5座,下午是县城鳌阳镇的4座,住鳌阳。次日早上去下党和芹洋的6座廊桥,下午则是南阳和犀溪的4座,并于当天下午返回泰顺。刚好碰到台风,一度想取消行程。还好看天气预报,寿宁一直是多云转晴。第一天确实有台风雨,但是没啥影响。第二天就是大晴天。还好坚持下来了。接下来将按我的行程顺序,逐一介绍这19座廊桥。红军桥建于1954年,长42.2米,宽5.1米,拱跨32.6米。导航至李家山村可至。就从村委会小楼对面往河边走,要爬一段山路。有点坡度,走得气喘吁吁。1937年山洪暴发,住在李家山村的许威等人遭到追捕。无处可逃的危机情况下,靠地下交通员连夜赶制木筏渡河离开。而就是这位许威,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为了中共七大代表,解放后任福安地区副专员。他拨款一万,修建了红军桥。我个人感觉修这个桥意义不大,因为桥对岸啥也没有啊,当时肯定还有更需要修桥铺路的地方。许威此举,有点衣锦还乡公款私用之嫌弃(个人观点,或许和实际情况不符,欢迎指正)。文革中许威被迫害,患病却得不到医治而死,好惨。红军桥悬于青山绿水间,周围并无人家,挺美。板壁上有五角星的窗孔,呼应了桥名。过桥后在右侧找到一条小径,可以下到河滩上拍照。山间小路草木茂盛,建议穿长袖长裤,并找根木棍清理蛛网打草惊蛇。贴一段不知道哪儿看到的关于红军桥的故事:宁德寿宁县是“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仅100余座,寿宁县就有木拱廊桥23座(老桥19座)。这些桥中最具有历史人文色彩的要数位于寿宁县犀溪镇李家山的红军桥。6月19日,笔者在寿宁县犀溪镇纪委书记陈伯东的陪同下来到了革命老区犀溪镇李家山重走红军桥,重温当年红军的故事。李家山红军桥的故事 李家山村坐落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有百多户人家。前任村主任周老大告诉我们:“我家世代居住在这里,自古以来全村没有一户财主,土改时取名叫‘佃户村’。村旁山腰上有处盘形的大草坪,古称‘猫狸坪’。1933年到1937年红军在此练军,后来就改名叫‘练军坪’。站在坪上,可以望见巍巍群山下一道湍急的大河把闽浙二省分开。河上有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架起的拱式彩虹桥,此桥比北宋《清明上河图》的‘汴水虹桥’更为壮观。” 我们跟随周老大从村里出发沿着不规则的石头铺成的古道往下走,10多分钟后就来到了河边,一座木拱廊桥横跨南北,桥下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木拱廊桥的檐下风雨板上镶嵌着五颗大红五角星。周老大说,这表示红军的光辉足迹,故此大桥取名“红军桥”。走上桥面,只见桥底三层圆木交叉穿插,桥面横架厚板,桥上穿斗式架构,15开间、64支柱,大小桁、梁、檩子,构成双坡顶弧形桥屋。桥全长43米、宽5.1米,一孔36米跨越南北。大家坐在桥中左右的夹板凳上歇脚。周老大滔滔不绝地讲起红军桥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侵华,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民族救亡的旗帜。次年三月中旬的一天黄昏,天上乌云滚滚,大雨阵阵。一位撑着伞、乔装成农民模样的大汉,圆形的脸上长着粗眉大眼。此人走到李家山村头坡上,发现有个探头探脑的樵夫,想上前打个招呼。那樵夫发现他,却不与他答腔,就马上转身,朝着坡下的一座土房走去。大汉跟踪到土房前,房外三五个徘徊的青年看到大汉手上的无柄纸伞在雨中合拢,又握在手上故意向他们晃一晃说:“诸位好,天下雨,借此歇脚可以吗?”原来这种无柄伞的举动是交通员的联络暗号。此时站在门前的几人中,有一位也撩起衣角道:“好!好!请进来歇会儿!”撩衣角是相应暗号,说明双方都是自己人。大汉向四周瞟了一眼,迅速闪进屋里。住在屋里的人叫许威,他一眼认出大汉是闽东七支队特委交通员陈挺。许威受闽东特委派遣化装成平民住在这“佃户村”,组织地下党联络站,为北上抗日打开通道。两人相见交谈,许威明白了陈挺的来意,马上派当地交通员周作瑶、周作纯等人分头转告地下党员、干部集合。片刻,党的主要干部前后都到齐,集中在“练军坪”会合,准备北上抗日。 雨夜,伸手不见五指。叶飞、范式人、曾志、陈挺、许威等党的主干一行24人,由交通员周作瑶、周作纯引路来到野外草棚就餐。饭未吃完,站岗的周作美急急忙忙奔来报告:“山下发现火光,有敌情!”陈挺想站在高处望个虚实,敌人已从山下悄悄包抄上来。首长叶飞当机立断,弃餐动身出发。由当地交通员周作瑶领路,抄北方沿小路下山来到河畔。 时遇洪水暴涨,架在河面上唯一的独木桥不知何时已被山洪冲走。奔腾的河水又急又冷挡住了去路,后面敌人紧追不舍。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周作瑶等九位同志急中生智,立即就地砍下几棵树木扎成木筏,由熟悉水性的人先下水过河拉筏,三五人一筏,一拉一放,全部拉过河。当大伙到达彼岸时,许威说:“等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要在这里架起一座大桥!” 此时,站在河岸能清楚听见村里枪声犬吠,人声嘈杂,火光冲天。追杀红军的反动民团牵引国民党秃头连长陈锡正,指挥他的浙江白军第三连三百多人,涌进“佃户村”。白匪找不到一个红军,更加穷凶极恶,挥着带血的刺刀把全村男女老少赶到大草坪上。几个无辜青年被吊在大树上严刑逼供,秃头连长厉声喊道:“共产党主干往哪里走了?快说,不说就统统毙了你们!”被吊青年尽管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始终一言不发,群众也都缄默不语,敌人气急败坏,在村中烧杀虏掠,搞得村里鸡飞狗跳。几番搜索均找不到红军,无奈之下,敌人只好退回老巢。 听着周老大讲述完这场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我心神难以平静。一幕幕红军在寿宁这片红土地上与寿宁人民鱼水相依、血肉相连、浴血奋战的情景在头脑中浮现。杨梅洲桥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和1937年重修。长42.5米,宽4.7米,拱跨33.8米。相传造桥时,师傅们几次三番搞不定,又一次上梁木时突闻峡谷间虎啸如雷,工匠们仓皇逃离,梁木纷纷坠落,恰好天工巧成。因此别名“虎造桥”。直接导航到杨梅洲桥可至。注意路边并没有标志,过杨梅洲村后上坡,山路左侧会突兀地出现三个白线划好的停车位,就停这里,从右侧山路下山即可。杨梅洲桥位于杨梅洲峡谷中,明显是作为一个景区来开发,桥边修了木栈道可以走到溪水边。这个峡谷可以玩漂流和徒步,人少景美,值得尝试。网上看到别人发的杨梅州桥的航拍图,觉得美且能说明地形。征得作者同意后引用一下,在此表示感谢。独坐溪中白石之山,观山色滴翠,抚水波凝碧。峡谷间风流云翳,浑不似人间。此桥之美,真冠绝浙南闽北(北涧桥你怎么好意思自称为最美廊桥啊...),强推。注意,2019年10月的情况,从杨梅洲村开始到小东村这条路,其中有5公里是没有修好的黄泥石子路。我从杨梅洲桥往前开了一会,越开心里越没底,于是掉头返回到杨梅洲村,跟村里的大叔再三确认,确实是这条路,才又鼓起勇气开。一路颠簸,左摇右晃,连车带人都有随时要散架的感觉,开着很大声的音乐才硬撑了下来。现在想想都心有余悸,真希望早点修好这段路。车到小东村,这里有三座廊桥。位置关系如图。大宝桥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四年(1878)重建。长44.3米,宽4.6米,拱跨33.1米。导航至小东村可至,就在村口的大马路边。大宝桥板壁用的木材看起来挺新,色调跟其他古老的廊桥不一样,估计是经过修缮更换过吧。我觉得大宝桥看上去也有点不对称,一边微微耸着肩,样式和周边环境都跟文重桥有点像。桥上神龛供奉着临水夫人,但是背后却是佛教的图案,也算本地垂迹。小东上桥建于嘉庆留念(1801),长21.4米,宽6米,拱跨16.4,米。就在小东村村委会旁。通往村委会的桥边有一颗挺大的桂花树,落了一地的桂子。单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长20.1米,宽4.1米,拱跨16.3米。位置在猛虎林,就是在小东上桥旁边的路继续往里开。注意这条路不宽,我都没发现什么地方可以会车,好在一路开到单桥也没有碰到别的车,最后继续开到村里才好掉个头回来。乍听这个“猛虎林”这个名字就觉得好江湖,很有林教头野猪林的feel。现在想想,搞不好是取“苛政猛于虎”之意。单桥这个名字,我也是困惑。一直不知道这个“单”是念“丹”还是念“善”。问了路边的村民,说是念“丹”。如果是念“善”,还好理解,可能村民就是姓单的。可是叫单桥就有点莫名。另外单桥一边是板壁,一边却是没有,也挺独特的。顺便要提下这个坑底乡小东村,拥有三座廊桥已经算丰富的了,更出名的是这里有一位郑多金老人,曾被专家称为“健在的唯一能主墨建造大拱跨木拱廊桥的民间工匠”。简而言之,就是掌握木拱廊桥顶尖建造技术的骨灰级师傅。浙南闽北不少廊桥,都是他们家族历代能工巧匠所建,已经有了好几代的传承。完成坑底乡(杨梅洲峡谷)5座廊桥打卡,开车到坑底乡,车停路边随便找了家沙县吃午饭。和老板聊了几句,知道我要去鳌阳。他就说刚好有人要去,问我能不能顺路带一程。我自然是满口答应。上来的是小两口,坑底人,去县城办点事。于是就散讲了一路。男的刚好是明天要去的下党乡的干部,也多了解了些情况。寿宁青山绿水,自然环境很好,但是同时工业就比较弱,发展不起来。当地的年轻人多是出门打工,跟中国很多县类似。经过大安乡到鳌阳,新修的公路,又宽敞车又少,满目青山,开得十分惬意。感觉没多久就到了。寿宁是贯木拱廊桥集中的区域,县城鳌阳更是一度辉煌,蟾溪上曾有九桥,如今还剩下四座。飞云桥始建于明天顺年检(1457-1464),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后多次修葺。长29.2米,宽5.3米,拱跨18.8米。地点在寿宁一中附近。飞云桥外观比例合适,色调和谐,从背面看挺漂亮的。然而正面又建了一座可行车的石桥,就紧紧挨着飞云桥,景观受到很大破坏。桥内部很多彩绘,天花板上这个菠萝蜜惊到我了,真的与时俱进。登云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六年(1717)重建。长33.8米,宽4.2米,拱跨30.8米。导航到寿宁六中,车停学校附近,沿着蟾溪边的木栈道前行可至。原来登云桥位于杨梅村,因为政府征地被迫搬迁至此处。考虑到廊桥的文物价值与其原始环境密切相关,拆建属于很大的破坏了。好在这边是一处公园,环境挺好,兼具野外的秀美和闹市的便利。而且也有不少市民来此休闲,并不冷清。可惜是迁建,就是找不到可以下到水边的路,只能拍到侧面。下次真的应该带个无人机啊。升平桥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后经多次重建修葺,现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长25.5米,宽5.6米,拱跨23.4米。导航工会路可至。升平桥也是蓝黄色调,跟飞云桥挺像。内部正间有一藻井。外侧板壁上有“飞虹卧波”四字。可惜身处鳌阳闹市区,周围被民房紧紧包裹,后侧还有几幢高楼避无可避,颜值大打折扣。仙宫桥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建。长27米,宽5.1米,拱跨24.5米。就在升平桥下游200米处。从升平桥沿河边小路走一段就能看到。仙宫桥采用少见的朱砂+墨绿配色,大红大绿,非常反莫兰迪,但是也挺好看的。所在之处也被民居包围,但是疏朗很多,也没有高楼碍眼。仙宫桥一侧是一座基督教堂。于是恶趣味地调整角度,把十字架置于桥顶,强行使宗教文化形成碰撞。板壁上有“鸢飞鱼跃”四字,桥内供奉马仙。顶部和两侧有多幅彩绘,书画皆有,民俗氛围浓郁。在县城闲逛的时候看到蟾溪桥,可惜是现代重建的水泥桥,没啥参观价值。还看到一个公交站,站名就叫“子来桥”。可惜地名犹在,桥已不存。希望鳌阳能好好守护剩下的廊桥,可别再搞没了。贴上百度百科关于鳌阳九廊桥的介绍:鳌城九桥蟾溪桥明正统十三年(1448)建成,名为西城桥;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更名蟾溪桥;1984年,该桥被拆除改建为石拱桥(好可惜啊)寿宁最古老的一座木拱廊桥就这样从蟾溪上消失了,留给人们的是遗憾和叹息。桥梁为三层叠架,底层用三扇牛头串拱,中层用杉木梁架,再横架面梁,上竖柱子,用2寸厚木板铺成桥面,两边木板围拦,加刷油漆,上架枋桁檩子、角板、椽子。桥中楼阁,宏伟壮观,桥中上方布局幔天,雕梁画栋,造型深幽古朴。子来桥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主簿史正建,原名惠爱桥;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失火,烧毁惠爱桥、升平桥和鼓楼及民屋五百余家、坊表十二处;明万历七年(1579)任、秦二家失火,烧毁子来桥、鼓楼、总铺和民房四百余家;万历十年(1582)知县李应春重建为两孔石桥,改名子来桥;清乾隆十四年(1749)暴雨冲毁子来桥,后由叶尚奎等改建石拱桥。升平桥清乾隆四十三年重造,俗称横溪桥。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邑人叶伯铭等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毁于火;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梁元杲重建;清乾隆十四年圮于水;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重建。1997年修缮时,拆去桥北端。1986年公布为寿宁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桥长24米,宽5.8米,底层27根拱梁,30根横梁,桥面48根木柱,分列11间。上有遮雨的飞檐屋顶拱斗重叠,边有披风的木板档墙淳朴古雅,其造型之奇巧令人赞叹。仙宫桥又名玉带桥。约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子来桥、升平桥同时圮于水,三十二年(1767)重建(一说四十三年)。《寿宁待志》载:“懿政行祠,祀马夫人也,旧在主簿公廨,后徙城南,民祷祈必应焉。每岁六月吉,县官设祭,合邑迎祀。”懿政行祠即马仙宫,宫前有一跨溪木桥,叫马仙宫桥,有塑佛数尊。明朝柳元游马仙宫后赋诗《登马仙宫观音阁》:“长桥虹影接郊垧,高阁翚飞倚太清”。解放后,该宫做为鳌阳区公所办公地点,今为县总工会所在地。飞云桥又名步云桥,俗称后墩桥,明天顺七年(1463)县丞李贞、邑人吴永忠募建,民国二十七年(1938)重建,1995年修缮。七星桥位于茗溪水头,明正德年间(1506-1521)王进等募建。在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寿宁县志》中记载已改为石拱桥;清末被水冲毁;1976年重建为公路桥。明邑人柳元教谕在《山居赋》中有句:“七星长桥,玻璃浩渺。临浅水以观鱼,步长堤而听鸟。”为鳌城八景之一。西振桥在电影院门口,朱坑溪流经高厝下,注入蟾溪;明天顺年间(1457-1464)知县沈能建;1960年改石拱桥。报功祠前桥按《福宁府志》中寿宁县疆域图中所标,报功祠在城内西门(现县医院所在地)。由于郑怀茂在官台山聚众数千武装采银对抗朝廷,明景泰六年(1455)刘广衡和沈讷带兵,报功祠是为纪念刘广衡和沈讷而建。在康熙二十五年刊本的《寿宁县志》中明朝训导王贵的《报功祠记》载:“寿宁县治西去百步许,新构祠堂,以祀御史中丞刘公(刘广衡),宪副使沈公(沈讷),从民欲也。”报功祠于成化二十年(1484)建,弘治间(1848-1505)刘公玉重葺,万历二十年(1792)知县戴镗重修。《鳌阳镇志》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吴氏家失火,烧毁报功祠前桥及房屋百栋。报功祠前桥很可能是西成桥(今蟾西桥)的前身。登云桥清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771-1773)建,在杨梅桥村,因为先有桥,而后有村,村随桥名。在鳌阳的酒店里住了一晚,次日一早出发去下党。一路盘山,景色如画。鸾峰桥始建于明代,现桥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长47.6米,宽4.9米,拱跨37.2米。导航至下党乡可至。从地图可以看出,桥下有很多乱石。这个拱跨相当惊人,力压赵州桥夺得全国第一。建造年代和拱跨长度可以说是衡量廊桥价值的最重要因素,称鸾峰桥为寿宁第一桥当之无愧。下党乡还挺有名,原因是习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期间有重点关注,留下“三入下党”的动人事迹,现在成为一个以党建为主题的旅游景点,鸾峰桥倒成了陪衬。桥两边的栈道围着栏杆,禁止爬到下面去,就没有角度拍正面定妆照。在桥底下仰望木拱结构,真的感叹先人的智慧。桥内有巨大的党旗,有圆形+五角形的异形窗孔。神龛内的童子居然咧着嘴,露出森森白牙......和其他廊桥寂寞无人不同,鸾峰桥由于身在下党,还是有挺多游客,国庆期间甚至停车位都有点小紧张的样子。我看好几拨人来,都是拍合影,感觉是同一单位来搞党建活动的。另外下党乡有搞民宿之类的,有很明显的旅游开发痕迹。杨溪头桥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年建(1840),1961年毁于洪水,1967年重建。长50.5米,宽5.1米,孔跨与鸾峰桥差不多。地点在杨溪头村村口,下党继续往里开,一会就到。杨溪头桥和杨溪头村的位置关系。找到一张摄影家拍的连桥带村的照片。昨天头顶都是奔腾翻卷的台风云,今日终于放晴了。万里无云,天蓝的不要钱似的。杨溪头桥在蓝天下格外美丽。相比鸾峰桥的热闹,这边就没有了游客,体验很好。过桥可以找到小径下到溪滩上拍照。水中有一巨石,很像一张人脸,眼眶深邃,鼻子坚挺,紧抿着嘴唇仰望天空,很有雕刻感。从杨溪头桥往回开的路上,碰到一位老奶奶。顺道带了她去下党乡。我因为要去下碑坑观音桥,就让她在车里等会我。一路照例散讲。她的两子两女都出门打拼,只有老两口留在村里。目前身体都好,不用人照顾。游完下党,继续开车至芹洋,这边有4座廊桥。里仁桥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长26.4米,宽5.6米,拱跨21米。导航至芹洋乡尤溪村可至,在村尾位置,一侧是一条公路。车可以停公路边。桥对面可以下到河边。在桥上偶遇北京小两口,也是转成为看廊桥而来。他们是北京飞福州,然后租车自驾,自南向北到这里。跟我方向相反。想起在泰顺三魁永庆桥,也碰到过一对台州自驾来看桥的朋友,嗯......我不是一个人。文明桥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光绪十二年(1832)修缮。长23.5米,宽4.6米,拱跨16.7米。也在尤溪村,和里仁桥同年所建,分处尤溪上下游,故又称尤溪上桥和下桥。在村口进来一座桥边右侧的上山的路开进去可至。上来的路不宽,会车要慢些。好在桥边却有一大片空地可以停车。我去的时候刚好在施工,桥边停着一辆红色的卡车。有几个人在忙。我就问他们下一座桥在哪儿,就有热心的大哥说可以带我去。张坑桥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长40米,宽5米,拱跨33.4米。原位于张坑村,后因水库建设,迁建到尤溪村村尾。找到一张摄影家的作品,应该是迁建之前的。桥名由来(来自百度百科)桥建到最后一天,突然乌云密布,眼看着就要下大雨,天又将黑,董事们对师傅说:“看来今晚要把剩下的活干完。”师傅苦笑着说:“肚子饿着呢,没力气干活了!”这时张坑村发动了村民,户出三斗米,家家户户送点心。桥工们忙好活,拆好桥架大概是十二点,一点左右一场大雨来到,山洪冲走了一些来不及搬走的木材,新桥未受损伤。为感谢张坑村人民,大家一致同意新桥取名“张坑桥”。有点怪的故事,没有点明桥建在哪个村。如果是在张坑村的话,叫张坑桥不是名正言顺吗...再说取个有文化点的名字多好,比如隔壁里仁桥就来自《论语》,多有范。从里仁桥继续往前走,似乎可以看到张坑桥,但是没有路下去。还好有大哥带路,我才知道要从村口这条没有任何标志的小路上去。大哥说以前上面是个养猪场,路更窄。现在虽然拓宽了些,但是车辆依然无法掉头,所以就把车停马路边,走路上来,再有个路口往下就能到张坑桥。这是里仁桥和迁建后的张坑桥的位置。但是地图上死活找不到文明桥和长濑溪桥。迁建后,桥的位置离水面很高,有点险峻的额意思。在对岸看到有条小路,但是并不明确是否能走到水面。再说大哥还在等我,于是就没尝试走下看看。从张坑桥回来,我说要送大哥回去,他连说不用不用。乡亲们真的很淳朴思密达。这个博客里张坑桥迁建之前的照片,可以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27d3f0102wmyz.html长濑溪桥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长39.2米,宽5.2米,拱跨32米。原位于长濑溪村,和张坑桥一样,因为修水库的原因,迁建到芹洋乡丰谷峡。没有路标,找了半天未果,最后还是在芹洋乡买水的时候问便利店的大叔,让他帮忙带路过去才找到。其实就在芹洋往广地村的大路边,路口有块大的标志牌写着“广地”二字。长濑溪桥挺漂亮的。可惜一样是迁建,没有交通功能,桥边就没找到路下去,找不到好的角度拍照。这个博客里长濑溪桥迁建之前的照片,可以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27d3f0102wmym.html结束下党—芹洋的6座廊桥打卡,下午去南阳—犀溪。看介绍,斜滩还有几座名气小点的,但是不在19座廊桥大名单上,就没去。沿着早上的路回到鳌阳,然后去南阳。回澜桥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93),1959年拆(?),1964年重建。长26米,宽5.2米,拱跨17.6米。位于南阳镇但是地图上找不到,镇里几条主干道在修路,封道后就更增加难度了。问了路边的老人家(当地人叫渤潭桥)才找到,过南阳镇有一个下坡,石板桥边有条小路左拐进去可以找到。路边都是茶厂,导航地点可以设置凯峰茶叶。南阳算是发达地区,有工业区,在县里的地位大概相当于寿宁的上海。村里有明显的工业化痕迹。回澜桥的水面下有垃圾,散发着异味。虽然不算严重,但却是我在寿宁所见唯一环境被污染的廊桥。普济桥始建于明朝,现桥为1965年重建。长25米,宽5米,拱跨16.4米。导航至南阳镇溪南村可至。车可以停在村委会大院里。溪南村的管理维护还挺好,村口有牌坊,环境整洁,张贴着宣传画,歌颂乡贤。桥上神龛也是祭祀临水夫人。不是说机动车禁止通行围着罚款500-1000吗,这辆摩托停桥上算怎么回事。寿春桥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长19.6米,宽4.2米,拱跨12.4米。在犀溪翁坑村,直接导航可至,就在S202的路边。这是寿宁贯木拱廊桥中,最短小的一座。以这个拱跨长度,应该可以做成八字撑,或者干脆桥墩+伸臂,然而寿春桥却依然采用了经典的三节苗+五节苗咬合结构,有点狮子缚兔亦用全力的意思。估计当年建桥的经费应该很充足。福寿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长40.7米,宽4.9米,拱跨32.8米。位置在犀溪镇,没有标识。可以导航到犀溪的规划局管理所,然后往溪边走就能看到。虽身处城镇,周围环境却出乎意料的好。碧空如洗,山明水秀,没有看到垃圾。赞一下犀溪镇的环境保护工作。总结1.至此刷完寿宁的贯木拱廊桥。掐指一算,第一天北部杨梅洲峡谷5+中部鳌阳4,第二天西南下党芹洋6+西北南阳犀溪4,合计19座,没有遗漏。至于此行中路过的其余廊桥,因为不是“贯木拱廊桥”,就不在这里赘述了。2.同样19座,泰顺廊桥的种类就杂,寿宁的纯粹。贯木拱廊桥(即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样式)是浙南闽北廊桥中的代表类型,个人觉得寿宁比泰顺要精彩。3.据《寿宁县志》记载,1949至2005年的半个多世纪间,因自然、人为毁掉的木拱廊桥有28座。台风洪水冲毁的也就是惋惜,可是由于人为原因拆掉的真的觉得难过,希望当地政府重视起来,可别再毁坏这些珍贵的古建了。4.寿宁只有鳌阳四桥+鸾峰桥+杨梅州桥入选国保,较之泰顺差好远。其实水平比泰顺要高,只能说申报力度不够。而廊桥申遗,寿宁入选的是鸾峰桥,杨梅洲桥,大宝桥三座。确实这两天走下来,这三座桥的历史,技术指标和保存情况都是最佳。我对廊桥申遗成功挺有信心,但是如何在国内突破重围,拿到每年那一个宝贵名额才难(跟乒乓球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