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5
649
0
14
作者:蓝色钻钻
5月1日~14日,我们15人四辆车,前往山西旅游,全程往返共3305公里。行程如下:D1:北京-山西洪洞县,走G5,700公里,参观大槐树祭祖园,到临汾市住宿。D2:临汾市-永济市,国道,约220公里,游览永济市鹳雀楼、蒲津遗址、普救寺等,入住永济。D3:永济市-吉县,国道G22,约140公里,入住山西壶口瀑布附近。D4:游览壶口瀑布,临时决定中午去陕西延安,约120公里,半天往返。D5:吉县-临县碛口古镇,300公里,入住碛口古镇。D6:游览碛口李家村,黄河百里画廊。D7:游览碛口西湾村。D8:临县碛口古镇-宁武县东寨镇,230公里,入住东寨镇。D9:游览万年冰洞、悬崖栈道。D10:游览悬空村。D11:宁武县东寨镇-代县县城,190公里,入住代县。D12:上午游览雁门关,午饭后临时决定去应县看木塔,半天往返。D13:游览赵杲观。D14:代县-北京,430公里。选择5月1日出发走到此行的最远点,然后一站一站往回开,这样一半行程的高速过路费就可以省了,组织者这良苦用心,不服不行啊。第一天:北京-山西洪洞县,走G5,约700公里。5月1日,当人们还在节日休假的睡眠中时,一大早,我们已踏上了山西自驾之旅,赶往集合地点--京昆高速(G5)韩村河服务区。原计划15人4辆车,因有一辆车当天上午有事,中午才能出发。在服务区,三辆车先汇合,集结后一起南下。下午3点15分,车开到了大槐树民俗园停车场,停车费10元。刚走下车,一阵狂风伴随着雷声,豆大的雨点让我们又退回到车上,这雨来得快也走得快,五分钟雨过天晴。数百年来,很多家族代代相传自己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人。正解野史都曾讲过由来,我更认可这样一段解释:因为洪洞县移民的标志是脚小趾甲复形(即俗称的双指甲),至今在很多地区有脚小趾甲复形的人,所以他们自称洪洞人。洪洞移民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发生的事情。元朝末年,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死亡相继,十室九空。然而兵乱及各种灾疫却很少波及山西。同邻省相比,山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明朝开国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移民恳田的政策,将地狭人稠的山西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家乡月明,故土难舍。谁不留恋生养自己的家乡?任凭官府怎样催逼,人们依然纹丝不动。官府无奈只好四处张贴广告,说是“不愿迁移者,速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里等待。”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聚集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心中默默祈求上苍保佑。突然,一大队官兵急驰而来,团团围住了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武将簇拥着一个官员来到人群中间,大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雳,人们惊呆了,但随即又省悟过来:受骗了。于是破口大骂的、呼儿唤女的、哭爹叫娘的声音连成一片。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并发给凭证。为防逃跑,每登记一个,官兵就让被迁者脱掉鞋袜,用刀子在脚小趾甲上拉一刀作为标志。从此以后,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便成复形了。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成一串,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出了停车场最先看到的就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门外的“解手场”。根雕大门上的牌匾写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门票80元/人,60岁以上半价。进门先看到一个根字影壁,影壁的背面是一篇“古大槐树赋”。按照路标走右路,来到一个牌楼跟前,这是一个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砖瓦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律诗。上半部分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候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下半部分意为:北京、河南、山东及安徽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指甲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跨过过厅,路边一面长23.68米,高4.48的“移民浮雕图”吸引了每个人的视线,浮雕整体采用青铜铸造,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整图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分为移民之始、移民惜别、移民迁徙。生动再现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初起、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悲壮情景。遗憾的是浮雕太长,拍照的人很多,只在侧面拍了一张,难以看清全貌。门楼旁边有个特色刻字景观墙,整体高5.8米,长10米,单面青砖,壁上庑殿式顶,顶下为砖雕椽和斗拱。景墙主题就是中间的一个字,这个字念啥?猜猜!往前走又见一个牌坊,这是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牌坊,它的正面与背面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过了牌坊一片红灯笼甚为壮观。在古大槐树处香烟缭绕,有些人在此拜祭。根据碑文:古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古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旁边墙上还有一篇“祭古槐先祖文”。大槐树遗址旁有二代、三代大槐树。 看来这个地区非常适合槐树生长啊。 走到大槐树遗址院落后面,有个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根错节,形象奇特,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看着外表乌黑发亮,也不知抹了啥家伙。倚墙跟还立有一段段槐木化石,据考证,这个槐木化石已有上亿年历史。这是上世纪末,当地人在洪洞县西山开采煤矿时发现,因长期被埋藏于地下,上面已有很多炭化的痕迹,该化石的出口证实了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在槐根附近的空地上,每天定时有《苏三路过大槐树》的演出。绕过演出小广场,是一代大槐树(仿制品),既然真的大槐树已经作古,和仿的大槐树合个影留个念想。大槐树旁边还有个移民签发处的牌子和桌子。继续向西走,走过鼓楼,就是恢弘大气的祭祖堂了。台阶下面是一个硕大的翻开的书,上面有关于家训的介绍,还有一个大大的“孝”字。祭祖堂仿明代建筑,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国内最大的百家姓祠堂。祭祖堂里,是一组组姓氏,工作人员已经把姓氏的位置记得滚瓜烂熟了,游客咨询时,立刻就能告诉游客在第几格第几排第几个,引导游客们找到自己的姓氏,祭拜。祭祖堂在祭祖园的中轴线上,堂前是举办祭祖仪式的的大广场,对面有个石砌的舞台,依次是献殿、根字影壁、最前面自然是内个根雕大门咯。从大槐树出来,继续上路。从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到临汾市约30公里,有一条新开的路,路很宽,车不多,40分钟就到了临汾市广宣街4号八达快捷酒店,酒店对面是临汾市医院。住宿费:128元/标间(含早餐)。看看天色已晚,找了一家面馆吃晚饭,他家的主打是剔尖面,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流行于晋中一带的地方传统经典面食,简单说就是“用筷子拨出的面条”。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用筷子沿盘边剔面,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荤素打卤,吃起来又香又滑十分可口。我们大家对剔尖面赞不绝口,他家的过油肉也不错。第二天:临汾市-永济市,国道,约200公里。过路费65元。早8点上路,9点20在襄汾服务区和第四辆车汇合,15人终于凑齐了。中午11点30分到永济中条山神潭大峡谷山村人家住宿,中条山神潭大峡谷是永济市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游客很多,大多是全家出游,峡谷入口有个民俗村,提供住宿、饮食和游乐等。游客大多在峡谷入口住下,游玩后在谷口住一夜,第二天离开。我们联系的这家旅店是个人开的农家乐,有大床房、标间房、家庭房(一大床一小床),按床位收费,每个床位40元。 永济市古称蒲坂,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永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遗址、宝寺名刹、名人故里、山川名胜达140余处,有以鹳雀楼为龙头的西线人文景观旅游区和以五老峰为龙头的东线自然景观旅游区。其中五老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是国家4A级景区;历史上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唐开元大铁牛、中条山第一禅林万固寺、避暑胜地王官峪、绝代佳人杨贵妃故里、扁鹊庙等一批旅游景点。安顿好住处抓紧时间游览,计划用半天游览鹳雀楼、蒲津渡遗址、普救寺,这些景点都属于五老峰景区,距离相距不远。很多人知道鹳雀楼都是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知晓其大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想而知,古代的鹳雀楼是多么高大的建筑啊。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古时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1997年12月,鹳雀楼开始复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外观四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鹳雀楼前有一组奇石:正面写着“三十三天”,背面是“天外天”。鹳雀楼门票60元,60岁以上免费。进了大门,有个湖叫鹳影湖,湖上有一个石桥叫鹳雀桥,过了桥,面前一片宽阔,远远的耸立着高大雄伟的鹳雀楼。鹳雀楼三个大字是启功题写的。拾阶而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最高处启功题写的“鹳雀楼”牌匾,进到大厅, 梁柱斗拱托游廊,正中反映的是“中都蒲坂繁盛图”,右侧壁画是“筑楼戍边”,左侧壁画是“旗亭画壁”,抬头是天花藻井。上楼从右侧走,共有六层,楼梯间每层都有名人题字,走着看着,不知不觉的走到了六层。六层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一排纪念品柜台,中间摆放着几排条凳,正对着舞台,每天定时演出古乐演奏,工作人员也是演奏员兼解说及售卖纪念品。站在六层外廊上,凭栏远眺,南面是园区美丽的花坛,东面的最远处是黄河,黄河像一条飘在大地上的银带。走廊上一尊王之涣的铜雕像,正在挥毫写下大作《登鹳雀楼》。从鹳雀楼出来往回走,开车大约10分钟就到了蒲津渡遗址。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的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修造过浮桥。1989年7月的一天,在永济市蒲州古城,距离黄河3000米的滩涂上,四头巨大的铁牛破土而出,每头重达60吨左右。在铁骑群的东北角,还有七根粗铁柱,呈北斗七星状分布。蒲津渡遗址门票60元,60岁以上免费参观,停车费10元。看了展览,我们更加的迫不及待的要亲眼目睹这上千年的大铁牛了。看完铁牛,继续上路,途中有个牌坊,上面是“蒲州古城”。过了牌坊就到了普救寺。普救寺坐落在永济县城西12.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因我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而闻名遐迩。寺院中有一处玻璃屏风,描绘了“西厢记”的故事。停车场处有个西厢古街,无非是借西厢记的名声,开发些旅游商品和饮食服务。我们没去。在停车场,看我们下了车立刻簇拥过来一群人,为电瓶车招揽生意,他们说,乘坐电瓶车可以直接上山到最高处,下了电瓶车买门票。我们不明就里,坐上了电瓶车,5元/人。电瓶车拉着我们绕到公园后面的山坡上,开了不到5分钟,到了中间的院落把我们卸下来。其实山没多高,坐电瓶车上去错过了普救寺大门口的风景。我们被忽悠了,建议年轻人或腿脚尚好的人们不要乘坐电瓶车。普救寺门票60元,60岁以上免费。停车费10元。很多房间里都布置再现西厢记的情景,走廊上挂着一些描绘了西厢记故事的画。普救寺内有个舍利塔,创建于隋唐迄今1300多年。明喜靖三十四年毁于地震。七年后,明世宗诏令重建寺院,重建寺塔。到了1920年,寺院又不幸遭到一场大火。1986年山西省政府拨专款修复普救寺。舍利塔在原基础上重修13层,高50米,时人有诗赞云“缤纷五彩似飞虹,八面凌空八面风。一十三层冲霄汉,琉璃宝塔冠寰中“。由于人们对莺莺的爱情悲剧的同情,便顾不得佛门的规矩,口碑相传把它改称做了“莺莺塔”。舍利塔原名反不为后人所知了。莺莺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堪称中国四大回音建筑和世界奇塔。回音建筑,在中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然而这种古代的绝艺全国保留下来的仅存四处,它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莺莺塔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是游人在塔西以下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呱!咯呱!”的蛙鸣声。一些声学专家把莺莺塔的“蛙鸣”与缅甸掸子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誉为世界六大奇塔。 修复普救寺清理基础时,发现一条唐朝瓦棱小道,经专家鉴定,属唐朝寺内的遗存,有《西厢记》研究专家认为此乃崔莺莺当年走过的路,所以将这处遗存叫”莺莺小道“。小道附近,就是”击蛙台“,就地击石,塔上就会发出“咯呱!咯呱!”的蛙鸣声,声音响亮。回到宿点,发现房后就是中条山神潭峡谷的水峪口民俗村,玻璃栈道从我们后窗外向山上延伸。等吃过晚饭,天已经完全黑了,山上星星点点,有几分神秘吸引着我们前去探索。原以为夜晚可以悄悄溜上山玩玩,没想到刚一靠近大门口,一条大狗怒吼着朝我们扑过来,我们识趣的撤回到农家院。大家相约第二天上午去民俗村游览,来个神潭峡谷探幽。早起发现下雨,只好作罢。直接开车向吉县出发。第三天,永济县到吉县壶口。凌晨开始下雨,直到早上都没有丝毫要停的意思,神潭峡谷近在咫尺却不得不取消游览的计划,开车前往吉县。原定走国道G22,约140公里,应该2个多小时就能到,导航显示国道有堵点,只好换道,在山里穿行。雨天路滑,有的路段浓雾弥漫,十米开外看不清前方车辆,尤其担心和大货车会车,于是前车用手台随时通知后车道路情况。中午时分到了吉县,在路边找了个小面馆吃饭,小小的饭馆一下子涌进去15个人,顿时挤的满满的,吃过饭继续赶路。终于下午2点多到了吉县壶口景区附近的酒店:成盛源大酒店。酒店位置不错,一面临公路,一面临黄河,朝向黄河的房间叫观景房,要比朝公路的房间贵300元。我们来点实在的吧,省下300元直接去黄河观景,普通标间269元,预订价230元/标间(不含早餐)。站在酒店侧面,可以看到连接山西和陕西的公路桥,由两省合建,桥的左边三分之二是陕西建的,标准高一些,外观漂亮些;右边三分之一是山西建的,标准低一些,没有支撑的铁架,桥上的护栏相对简单些。人们都说山西有钱但是太会算计。看来果然如此,建个桥都能省则省。放下行李,驱车过桥,从山西前往陕西,到陕西黄河边的孟门山游览。在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可以在黄河偏陕西一侧,看到两块梭形巨石屹立在巨流之中,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传说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又传说古时有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这里获救,故将此二岛称为孟门山。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岛上有一巨型神龟雕像,龟背上立有大禹雕像。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河水至此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后又合流为一。孟门山的管理由私人承包了,门口很萧条,看来平时来参观的人不多,只有一个中年人守在门口,门票30元/人。 站在孟门岛上可以看到,陕西一侧黄河岸基本没有建设(下图一),山西一侧黄河岸边开发建设了许多酒店,图左边红顶的酒店就是我们住的酒店(下图二),这些酒店的存在破坏了黄河沿岸的环境和原始风貌,得不偿失。晚上,在孟门山景点附近的一个陕西游客中心吃饭,特意点了他们的招牌菜~黄河大鲤鱼,400多块钱啊,是不是黄河里的大鲤鱼不得而知,吃起来也没啥特殊的味道。第四天,游览黄河壶口瀑布。我们住的酒店离壶口瀑布景点不远,走10几分钟就到了售票处。黄河壶口瀑布门票100元/人,60岁以上半价,景点离售票处还有3公里,需乘坐景区提供的大巴,直接送到壶口瀑布景点门口,车票20元/人。一进景区大门,看到许多牵驴的老汉在等着游客租毛驴。岸边的黄河裸露着河底,看着面前的场景,疑惑不已,壶口瀑布还能壮观吗?终于来到壶口瀑布了,站在瀑布边上,看着浊黄而巨大的水浪冲天而起,升腾出不散的白色雾云,两岸是水雕出的沟壑,深褐色石板重重叠叠,沧桑而又不屈的承受着一个一个浪头的冲刷。从瀑顶向下层层跌下浊黄的河水,如卷动的绸缎,缎面上镂刻的,是泥黄的涟漪,呈现出一种非凡的壮美。站在壶口,面对这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令人无法不对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据说,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在这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壶口瀑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看着瀑布我也激动也兴奋也心潮澎湃,可是连句抒发感情的诗都编不出来,做人的差距好大啊!瀑布对面是陕西壶口县的观景点,地势稍高于山西。去陕西的观景点可将车直接开到景区门口。票价没有优惠半价一说。山西壶口岸边有个天然洞穴,直接通往瀑布下方,俗称龙洞,又名观瀑洞。传说是大禹治水时所凿,洞深13.8米,沿着洞里狭窄的旋转阶梯一直向下,半路有个侧洞设置了收费点,每人20元。到洞底就是壶口的底层,可近距离接触瀑布,仰观瀑布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情景。石缝中滴下的水,像水帘洞一样,很快打湿了衣服。去龙洞一定要保护好相机和手机哦!看爽了拍足了,还不到10点,有人提议去延安,延安距壶口约120公里,约2小时车程。说走就走,从山西过桥到陕西,遇到陕西交警抽查车辆,经警察指点,我们沿着陕西壶口沿岸公路走,路上还真没什么车,警察说这是一条新修的观光路,可以在山上看到黄河,真是人民的好警察啊!中午在陕西临镇吃面,上G65国道,下午2点到延安。进入延安市区,看到的延安和国内其他大城市一样,高楼林立,路上各种汽车飞驰而过。宝塔山上的宝塔看着和几十年前的照片一样,延河水却几近枯竭。整个城市干燥、爆晒。当年看过很多红卫兵、知青都有一张以延安宝塔山为背景的照片,当时羡慕不已。如今我们也来到了延安宝塔山脚下。延安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宝塔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宝塔山公园门票65元。宝塔山下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著名。拍照完有人提议去杨家岭,看看当年的中央机关办公的地点,革命老一辈生活过的地方。杨家岭参观不收费,来参观的人不少,有军校的学生,有单位组织的红色旅游,还有很多是散客,停车场停车收费10元。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四位领导人的窑洞来参观的人不少,还有开过许多重要会议的中央大礼堂。回家的路总是比来时快的多,走G65、G22,2个小时就到了壶口。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去陕西壶口看看呢。没想到景区6点关门,只好爬上墙头,远远的拍了几张陕西壶口瀑布的照片。第五天,从吉县到临县,约290公里,入住碛口古镇。临县,位于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等。为什么要特意介绍这些呢,碛口家家都有的暗红色装饰图案都是用枣穿出来的,人人家里都能拿出一袋袋枣问你要不要,可见大枣在碛口的经济地位。碛(音qi)口镇隶属于临县,是一个古渡口。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碛口镇的主街从东往西,左边先有一小段顺流而下的湫水河,然后大部分路段沿着黄河逆流向上,右边临街的以客栈和餐饮居多。投宿在主街中部的祥元隆客栈,据说这家客栈是镇里最高档的客栈了,277元/标间(含早餐)。祥元隆是个二进的大院子,二层楼客房,前门对着主街和黄河,后门在明清街上。二层有宽阔的平台,可以乘凉前可看街景、观黄河,后可看明清街人来人往,还可眺望不远处的卧虎山上的黑龙庙。先去镇上逛逛,主街南侧是黄河(黄河对岸是陕西),北侧大部分是餐馆和客栈。后街是条明清街,依地形而建,街道用石头铺砌,店铺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两边全是店铺,据说碛口的店铺大规模修建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的,道光年间全镇已有店铺60余个,到民国五年,店铺林立,除本县外还有包头、河曲、绥德、府谷、孟门、汾阳、孝义、介休、平遥等地人开的店铺,多达204家。现在很多店铺还是老字号,只是大部分都大门紧闭,只有一个门板和牌匾面对着游客,看来经过上百年的风风雨雨,古镇保留的是外观,内核已经荡然无存了。黑龙庙是碛口古镇上的标志性建筑,座落在卧虎山上,总面积4800平米。庙宇始建于明代,到清雍正年间增建乐楼,属典型的明清建筑,供奉龙王、河伯、风伯、关圣帝,意在保佑往来船只平安,生意兴隆。庙宇以中轴线排列:山门、乐楼、正殿、东西钟鼓楼、东西看台、东西厢房和东西耳殿,总体以单进四合院布局,建筑结构严谨合理。黑龙庙除建筑有特色外,音响方面更是特别,不用扩音设备,山下居民听得清楚,就连在黄河对岸的陕西都能听到,故有:“黄河共鸣,湫水助唱”和“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站在黑龙庙可以居高临下看到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全貌。下图整齐的院落和建筑就是我们住宿的祥元隆客栈。古镇还有几家老字号很活跃,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四合堂,现在叫碛口客栈。四合堂紧靠黄河古渡口码头,创立于清道光初年,至今180余年,因其构建之初为四份银股,故名“四合堂”,主要经营粮油。现在四合堂里仍可看到有些墙壁、门窗、廊柱伸手可及的地方是黢黑的,就是四合堂鼎盛时期,每天有几万斤麻油在码头卸载,装卸工卸完油篓后,通常会随手在窗台、墙壁、廊柱上蹭蹭手上的油,天长日久,结成油疤。四合堂在创建之后,依托“宽敞的庭院,充足的库房”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一直经营麻油营销,久盛不衰,鼎盛时期,“窗泊百舟,门走千驼”,生意北至包头、银川,西接陕西“三边”,东至太原、天津。碛口客栈有两个完整的院落,四四方方,一层和二层都可以投宿,碛口客栈旁边有条通向后山的街,山上有块巨大的石头,上面雕刻着“卧龙石”三个大字。站在卧龙石旁可以看到游艇在黄河中疾驶而过,古镇的建筑和客栈院落尽收眼底。 顺着山路往东走,路过几个高处的院落,我们站在院子里,脚下是下层人家的房顶。一直走就到了黑龙庙。晚上,红灯笼辉映下的客栈进入一片安宁与娴静。第六天 参观碛口李家山村碛口镇有两处极有特色的地方,不能不去,一个是李家山村,一个是西湾村。在碛口住的第二天一早,开车前往5里外的李家山村。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现在李家山已成为各大美术院校师生,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创作的好地方。从狭窄的山路盘旋了半个小时,到了停车场看看周围很普通啊。导游带着我们顺着从房后走到房前,面前出现的一幕,真是让我们嗔目结舌,那一孔孔窑洞鳞次栉比,一层一层排列着,太壮观了。导游给我们介绍说:相传最早因有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后有山东、河南 逃荒的人来此定居。现在村里以张、何、李、齐姓氏人家居多。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当时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佐证,当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东、西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他们请来风水先生观看,见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是凤凰的翅膀。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 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我们站在那欣赏着赞叹着,导游指点我们看身后的民居家就是曾接待过画家吴冠中的李银兰客栈,现在这已成为客栈的最大卖点。我们去的时候她家有美术学院的学生住宿,还没起床,院主人一再叮嘱我们,小点声,别嚷嚷,也别进屋,有学生睡觉呢。她家有人指点我们看门上的牌匾,告诉我们,牌匾上“钦旌节孝”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的字,据说是为了表彰这家女主人的贞节和孝道的。出了李银兰客栈,走过几户,前面有家“西财主大院”家,门口坐着这家的主人,我们想进他家去看看,他说他家不接待参观。导游告诉我们,有些院子是指定可以进去参观拍照的,大多数院子是没有指定对外接待的,要想进人家院子参观拍照或者给老乡个人拍照,可以给些钱,一般都会同意。这主意不错,果然好使,主人同意我们进去参观拍照。他家是个二层楼,一侧还正在施工。村里的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房屋都是以水磨砖对缝砌筑,有些院子明显不住人了,房屋年久失修,窗纸都没了,但仔细看,每间房屋都有其精美之处,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这位大爷家据说以前也是有钱的财主,房屋建筑极其讲究,后来家道中落,没有能力修缮,仔细看他家的房子,虽然破旧但建筑细节很精致。这家开了个餐馆,他家的巨大笸箩吸引了我们。村里到处可见一群群学生在写生,好羡慕她们啊,会画画真是件美好的事情。这是一个新建的院落,可以清楚的看出上下层的分布,下层的房顶就是上层的院子,上下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在李家山村,碰到一个聋哑人摄影爱好者团,邀请了一位当地人,穿戴上具有当地标识的衣服,裹着白毛巾,在一些标志性建筑前面拍照。平时,当地人可是没几个这样打扮滴。下午,游览黄河百里画廊。在碛口镇,导游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游览景点--黄河百里画廊,据说是最近几年新开发的景点,距碛口镇大约38公里的黄河峭壁上有数公里长的天然浮雕岩画,被当地人称为“黄河画廊”,这就是世界罕见的黄河水蚀浮雕。从碛口古镇的主街一直向西北方向,沿黄河走38公里,到了一处比较荒僻的地方,路边有个广告牌,沿着坡道下到黄河边,会有小艇过来接,一条船能乘坐6-8人,包船300元,估计景点是被个人承包的,墙上印着广告,联系人都姓蔡。来到黄河岸边,先让每个人去旁边一个废弃的船上自己穿上一件救生衣,上船后,船老大沿着黄河岸边慢慢开,可以看到峭壁上的水蚀浮雕。黄河百里水蚀浮雕,形成于三叠纪,由地下水溶蚀与河流冲蚀作用复合于三叠系厚层砂岩而形成的天然崖壁浮雕。由于厚层砂岩内含有大量的正长石和石英石,在水溶蚀、河流冲蚀、风蚀和日照条件下正长石逐渐分化分解,石英石从厚层砂岩中脱落下来,因此在砂岩中就形成了石沟、石龛、石窟、石书等形状以及各种动物形态的天然浮雕。两岸石壁在黄河水经过亿万年的冲刷及风蚀作用后形成了自然的“奇景”,这些浮雕岩画或气势恢弘、或婉约清淡,极具水墨写意及抽象浮雕意味。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人物山水、飞鸟走兽,任人联想。千姿百态的图案和颜色随着太阳的强弱和观察的不同的角度,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状。面对奇形怪状的自然石雕,导游能说出每一段壁画的名字,“双喜”、“亲口口拉手手”、“穿婚纱的新娘”、“乌龟”、“猿人”等等。船大约开了10几分钟,船老大把船靠岸,大家在岸上随便拍照,时间不限,船老大会一直等着游客玩完上船,再开回登船的地方。第七天,参观碛口西湾村。西湾村位于碛口古镇以东1公里处,临湫河而建,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3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西湾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我们跟着导游进了村子最右边的木巷,来到竹苞松茂院,门口贴着一张纸,“进院参观,每人2元”。门口有个大爷收费,我们按人头交了钱进到院里,导游带我们直接上了房顶,站在房顶上,清楚的看到了村子的面貌,沿着山坡修建的建筑层层叠叠,美不胜收。西湾民居的特点是:依山就势,街街相通,巷巷相通,院院相通,由于顺着山坡修建的,层层叠叠往上修,下面院子的屋顶是上面院子的地面,设计科学精巧。随后去了火巷的绣楼院,绣楼院集中代表了西湾民居的风格:每一层的屋顶是上一层的院子,每一院落都有小门相通,院院相连,巷巷相通,走进一院即可遍串全村。绣楼院一层是伙计们的住处,院子外面宽阔的地方是原来的花园。二层院内正房为长辈住的地方,两边厢房是小辈人的住处。三层是望月楼,是长辈望月、品茶、休闲和贵客住宿的地方。四层是绣楼,在楼梯拐弯处有“石鼓女儿墙”这样明显的标志。现在全家人都住一层,楼上没人住,在楼上办了个民俗展览,上楼参观15元/人。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保存完好的院落有四十多处,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时不常的就能看到清嘉庆年间的题字。在碛口古镇住了三天,看到了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领略了古朴的民风,难以忘怀。第八天:临县碛口古镇-宁武县东寨镇,223公里,入住宁武县东寨镇。宁武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是座关城,历史悠久,古迹名胜甚多。早在隋、唐时,宁武就是驰名远近的风景名胜地。著名的宁武八景有:汾源灵沼、天池锦鳞、芦芽滴翠、支锅奇石、旁桥烟虹、梁峪流虾、禅房夕照、恢河伏流。现在宁武县挖掘出的大小旅游景点160多处,其中有世界级景点万年冰洞,国家级景点悬崖栈道和悬棺,省级景点高山天池群、高山草甸马仑草原、芦芽山等,还有三晋母亲河的发源地汾河源头。东寨镇距离芦芽山游客中心1公里,去分景点游玩非常便利,我们在携程上找了一家东寨镇的宾馆:汾煜宾馆。这是一家由某单位部分办公楼改造的宾馆,平时只有一对70多岁的老人值班,在网上办理登记后,他们负责开门,并提供一些日常服务,据说有服务员,但我们没看到。一层房间是三张床,二层以上是两张床的标间。房间里有卫生间,看着挺干净,每个房间100元/天。不提供餐饮。芦芽山景区各景点统一在游客中心买票。到游客中心询问景点开放情况,得知五月份天干物燥,是山林重点防火季,芦芽山不对游客开放。芦芽山景区的其他景点对外开放。游客中心附近就是一个景点:汾河源头,门票30元。汾河是三晋母亲河,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头位于宁武县东寨镇西北约1公里处,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 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40%的三晋人民,同时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三晋文明,是山西人心目中慈爱而博大的母亲河。入口附近是个广场,思源广场地面有一大片山西著名景点的浮雕,半山坡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雷鸣寺,始建于明朝,后被毁,现在的雷鸣寺是复建的。逆着汾河往里走,有个汾源阁,据《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所以后人认为这里就是汾河水的源头。汾源阁里有个水母洞,洞里有个井,不深,据说那眼井就是泉眼,泉水经地下的通道流到汾源阁门前一丈余见方的池子里,池子里的水是绿色的,池底饰以绿色、淡黄色的光彩熠熠的石头,池子下面有通道通向不远处的水塘,塘上的石壁上刻有四个大字“汾源灵沼”,石壁上雕有一个龙头,泉水从龙口中喷出,喷到汾源湖里,为汾河提供常年不息的水源。第九天,游览万年冰洞、攀爬悬崖栈道。万年冰洞在山西宁武县城西50公里处的春景畦乡境内,海拔2300米。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洞穴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故名万年冰洞。据说宁武县的万年冰洞是全国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的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的大冰洞。门票120元。从我们住宿的汾煜宾馆到万年冰洞只有21公里,路上车不多,很快就到了。外面是阳光明媚的初夏,走进洞里,脚下踏着冰栈道,踩着冰梯,钻着冰洞,扶着冰栏杆,感觉别有洞天在眼前。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笋、冰花、冰挂等千姿百态,在彩灯的照射下,洞壁上的冰瀑、冰佛、冰钟,地面上的冰笋、冰床、冰兽,洞顶悬冰挂、冰锥,那大大小小的景致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姿态婀娜,无不令人惊叹。冰洞里有个温度计,显示是零下五度,为了去冰洞,有人特意带了件羽绒服,身上倒是不冷了,扶栏杆的手越来越冷,直后悔没带双手套。冰洞不长,大约40分钟就走完了,感觉很不过瘾。开发后的万年冰洞距洞口地面有100多米,下面还有多深还未探测开发。万年冰洞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异于地点炽热、温泉等常见的正常自然现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像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制冷系统,越到深处冰层越厚。因何制冷,冰层为何万古不化?这还是一个谜。从万年冰洞出来,开车大约20分钟到了悬崖栈道景点的门口,在门口的餐馆吃午饭,景点门口的餐馆条件一般,也不能太挑剔,每人一碗手擀面,18元/碗。攀爬悬崖栈道悬崖栈道位于宁武县西马坊乡芦芽山,始建于唐贞元年间,为连通多座山峰上的寺庙而修筑。栈道开凿于悬崖之上,惊险绝伦,串联了毗卢殿、观音殿、晓祖庙等寺院道观。是“中国华北地区罕见的水平联洞型栈道”。门票:30元/人。沿着林间小路向上,远远的看见山上若隐若现的寺庙和栈道,来到山脚下,一个笔直的天梯直通半山腰,这330阶台阶,是对每个攀登悬崖栈道的游客面对的第一个考验。爬上了天梯只是第一步,接着是大约50米的岩石路,全靠手拽两侧的铁链向上攀爬。中间有个平台,平台上有个观音亭,从观音亭往上看能看到一个寺庙叫观音殿,在观音亭喘息一下继续爬下一段铁链路,爬上去后就是观音殿。从观音殿走过去是毗卢殿。毗卢殿体现了中国古代悬空建筑背负高崖、下临深渊、凿窟为殿的特点。芦芽山古时是毗卢遮那佛道场。毗卢佛遮那佛是莲花藏世界的教主,佛教华严宗的主尊,也被称为法身佛,象征至高无上的佛法真理。这座殿中供奉着三尊佛像,中间是毗卢佛,两侧分别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殿门是锁着的。毗卢殿旁边有几个洞窟,应该是佛门弟子打坐时用的吧。再往前走就是仅能容一人通过的栈道了,清真山的古栈道和其它栈道相比极富特色,它不是倚坡搭架式的木栈道,而是古人利用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溶洞穴,经过巧妙加工开凿而成的水平形连洞式栈道。据专家考证,开凿过程中采用了“火焚水激”的办法,也就是先在悬崖下用火烘烤,再用冷水泼到炽热的岩面上,岩面因骤冷骤热而爆裂松散,此时再用斧凿敲击便可事半功倍。栈道时而是依山劈成的岩石路,时而是在悬空处搭了几条木板,时而是在岩石上掏洞要钻过去,扶手和栏杆上挂着“请勿倚靠栏杆”的牌子,更增加了栈道的惊险程度。有个洞叫朝佛洞,是清真山古栈道最低矮的栈洞,高度只有60厘米,全长25米,因过洞时需要弯腰屈膝,当地老百姓称是在向佛祖朝拜,所以洞被称为“朝佛洞”。25米长的洞里除了两个洞口有点亮,里面黢黑,只能蹲着摸黑往前移动,从洞里出来腿都酸了。从朝佛洞钻出来,拐过一个弯突然出现一个寺庙,上面写着“十三祖师殿”,十三祖师殿供奉着佛教净土宗从东晋至民国1500年间的十三位祖师,净土宗的创始人东晋慧远正是古楼烦人。寺庙前窄窄的过道上坐着一位僧人,高高在上的俯视着山下。悬崖上的这几座悬空佛寺始建于唐代,由总长42华里的栈道联通,构成了我国佛教界罕见的水平帘洞式悬空古刹栈道群。过了十三祖师殿,有一条通向山顶的路,路旁立着牌子,前方是晓祖庙和舍利塔。传说崇祯皇帝的四皇子在闯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逃亡至此出家,法号晓安,后人将他出家修行的庙宇称为晓祖庙。庙后塔下有小型地宫,供奉着晓安祖师的肉身法像。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日,总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朝拜晓祖,据说很灵验。第十天、游览悬空村芦芽山除了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一个远离尘世的小村庄。最为奇特的便是这个村庄的房屋不是在地面而建,而是在半空中依山而建,故得名“悬空村”。悬空村又名王化沟村,这个村座落在海拔2300余米的悬崖峭壁上,其背倚悬崖、面临深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恰如空中楼阁,又似天上人家,是芦芽山有名的民俗景点。200多年前,悬空村的先民选择在悬崖绝壁上搭建起自己的家园,看似不可思议,但这里确实有一种远离尘世,自在宁静的祥和之感。悬空村位于宁武县芦芽山景区内的王化沟,距离万年冰洞和悬空栈道都不远。悬空村的旅游管理由村民自己承担,门票60元/人。 村子背后是高耸入云的大山,村子前面是一条山沟,原本只能沿着陡峭的山路进村,近几年因旅游开发而修建了水泥路,汽车可以开到村下的停车场。站在停车场向上看,村子就挂在半山腰上,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鸡犬相闻,炊烟渺渺。 村子不大,依山而建,沿着悬崖边一溜的房屋现在多开辟为家庭旅馆、小饭店或是商店。走在圆木铺制的路面上并不好走,影影绰绰的可以从木缝看见脚下是镂空的,不禁屏气凝神放轻脚步才不会生生的踩空下去,其实最担心的是怕掉东西尤其是手机,万一掉地上从木头缝里漏下去肯定致残。在村里看到的老人居多,村民说,住在村里比较偏僻,有孩子的家长为了上学的孩子都搬出去住了,年轻人也不愿意留在村子里,现在就只留下不愿意远离故土的老人。确实,我们看到很多家的房门都是锁着的,有的房门上贴的春联还没有褪色,看来春节村里很多人回来团聚,春节一过,又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求学打工的路,或者回到喧闹的城市家中。村里的生活相比城市或山外的农村还是比较原始的,我们在山坡上发现一个泉水池,这就是村里的生活水源。留在村里的人,有的放羊,有的做旅游生意,有的挖些树根蘑菇草药出售给游客。听说有两处悬空村,时间尚早,我们开始去找另一处悬空村,走了好几处都没找到,导航把我们带上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山,意外的看到了一个绝美的风景,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平原,高楼、河流、道路构成了一幅图画,头顶湛蓝湛蓝的天飘浮着雪白雪白的云,我们离天那么的近,近的仿佛伸手就能摘下一朵白云。在回去的路上,看到山的背阴处,一大片冰瀑挂在山上,5月份了冰还没化。在王化沟村附近的312省道上,沿路有一条顺流而下湍急的河流,河水一路奔腾,在一处处石阶上形成一个个瀑布,构成一个个美丽的小环境,路边还有个著名景点“一品石”或叫支锅石。一品石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高约3米,宽约2米,虽立斜坡,危如累卵,却岿然不动,由于奇石状似加盖的锅,故称“支锅石”,相传上古时期,治汾大师台骀治理汾患时,置一大锅,用管涔松木燃火,熬煮汾洪,终于将洪水煮干,汾患平息。奇石是真,传说太假。第十一天,宁武县东寨镇-代县县城,120公里,入住代县大南街锦江快捷酒店,标间138元/间(含早餐)。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外有很多古迹。代县有一座威镇三关的标志性古城楼建筑,因其有靖边安民之意,被称为“边靖楼”;又因其在古代有瞭望警戒的作用,又名“谯楼”。古时,其楼上置鼓,遇有紧急情况会击鼓为号,指挥作战,当地百姓俗称其为“鼓楼”。2001年边靖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的边靖楼离我们居住的宾馆相隔几十米。边靖楼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由当时的将领唐胜宗、陆仲亨主持修建的,因为当时的代县城还不是州城,所以这座楼台就起名为边靖楼,意思是守卫北边,使之安宁,实际也带有纪念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县又恢复为州,这座边靖楼就成为州城的鼓楼了。边靖楼不仅建筑恢宏,楼上所悬挂巨匾也颇具特色。楼南面悬挂的“声闻四达”巨匾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雁平兵备道汤豫诚立。楼北面第三层悬挂的“威镇三关”巨匾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州杨弘志所立,据资料显示,两块巨匾均高3米、长8米,据实地测量的人说,这两块木质巨匾实际长为10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匾。 边靖楼的“威镇三关”究竟威镇了哪三关?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中说:“国家以雁门、宁武、偏关为外三关,而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西偏有警,必分列戍守于此……盖在京师肘腋间,备不可不豫,虑不可不密也。”由此可见,从拱卫京师(首都北京)的视角着眼,内外三关战略意义重大。居庸三关和雁门三关同处于内长城线上,雁门三关之所以被看作是保卫首都的外三关,原因还在于它们是山西的“内险”,是联系或阻断山西中部与北部的一条凭险据守的防御地带。边靖楼要“威震”的就是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也就是山西内长城的三关。边靖楼在于代州古城中轴线上最中央的位置,坐北朝南。以其为界点,古城分东南西北四条大街。边靖楼在代州城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都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边靖楼的东边是钟楼、阿育王塔,西边是西城门,西南有代州古文庙、武庙,正北有“黄阁调元”牌楼。钟楼现在正在修缮,四周围着挡板,隔墙只拍到了一点。阿育王塔在代州县委大院里,进去一直往里走,走过办公的楼房,楼后突然出现一个和前面政府办公地点风格迥然不同的院落,高大素净的阿育王塔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阿育王塔原为圆果寺中建筑,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阿育王塔为圆锥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于台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砖砌,周长60米,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刹顶为宝盖,中连极顶宝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毁坏塔刹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补修。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意外的发现阿育王塔旁边有个院落,是毛泽东随中央机关到河北西柏坡时路过代县居住的地方,叫毛泽东路居。从边靖楼往西南方向走,胡同里有个武庙,也就是关帝庙。据清光绪《代州志》记载,武庙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明弘治十一年(1498)重修,清代屡有修葺。武庙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614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献殿和正殿。正殿为明代遗构,献殿为清代遗构。正殿砖砌台基,基宽21.7米、深14.3米、高1.5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后檐柱头科为五踩单翘单昂,前后檐平身科及两山为五踩重昂,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稍间置直棂窗。庙内现存清重修碣1方,清重修碑1通,民国重修碑1通。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免费进入。民间历来有“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磨刀,祈降甘淋润泽万物爱民”的说法,人们为了纪念关公的这一功德,便把这一日定为“关公祭刀节”。我们5月10日去武庙参观,有人看见墙上贴的“祭刀节”佛事安排,当时说了句:明天就是5月11日,早上5点就开始做活动了。我们听了觉得太幸运了,赶上个大活动,宾馆离武庙不远,正好早上过来看看热闹。第二天一早5点多,起了床就跑到庙里看热闹。庙里连门都没开,5点多了,来了几个妇女,到了偏殿把佛袍一披开始诵经。事后才想起来,活动的日期应该是指农历的五月十一日,囧。据说,祭刀节每年都举办,要出动仪仗队,敲锣打鼓,高举旗帜,抬着关公塑像的轿上街巡游,展示关公月牙刀、祭刀面羊、祭刀美酒、祭刀花灯。其目的是保护“非遗”,让关公“忠义爱民”精神发扬光大,得以传承。从武庙出来往南走再往东拐,就到了代县文庙。代州文庙,始建于唐朝,元明清均有修复,原是一座儒学学府。文庙坐北朝南,共有三重院落,前院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泮池等。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大成殿两侧的房舍,原本是学生读书的地方。后院是祭祀历代大儒的崇圣祠。门票20元/人,60岁以上免费参观。导游费20元。穿过棂星门,进入前院。现存唐代古槐两株,历经沧桑仍枝叶繁茂,尤其北面古槐树心已空,仍生机勃勃,千百年来被民间视为代州文脉灵气所在,吸引古今众多考生在树上挂红许愿。院内正中有个泮池,石砌半圆形水池,上架泮桥。导游说,北京的国子监里是个圆形的池子,代县的文庙级别比国子监低,只能是半圆形。大成门前一左一右各有一个原木雕刻的人像,右手是孔子,左手是孟子。是整木雕刻的哦。穿过大成门进入中院,正北为大成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五间,殿及各坊以孔雀蓝色琉璃瓦覆顶。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丽巍峨的古典建筑。殿内八卦攒顶(藻井),相传上面藏有“避尘珠”,颜色鲜艳不落尘埃,其木雕艺术和斗拱结构为国内稀有。大殿正中为孔子彩塑,左右设曾子、孟子、颜子、子思“四配”彩塑。殿前筑露台雕栏,甬道为五爪团龙石雕。后院是祭祀历代大儒的崇圣祠,原供奉孔子五代先祖,现不对游客开放。代县主街上有多座牌坊,有古老的有新建的。大东街的“勲屏三京”牌楼文庙前的“代州文庙”牌楼大南街的“滹沱带绕”牌楼边靖楼正北的“黄阁调元”牌楼武庙附近有个“靖西集市”牌楼代县古城原为古上馆城,始建于西汉。但是近百年来,代州古城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战争的破坏,建国后又经历了若干政治运动的洗礼,古城城垣大部分被拆毁,只留下夯筑的土墙,毁损严重,残缺不全。近年来县政府对西门瓮城和1.2公里长的西城墙进行全面维修复建。修复西城门及部分城墙共投资2亿元,一块城墙砖6元。修复后使12米高的城墙完全恢复其本来的面目。使西城门、城墙、瓮城、城楼、城角楼成为代州古城的重要旅游景区之一。从边靖楼顺着大西街往西1公里就到了西城门。顺着马道上西城门,西城门和瓮城基本完整。从西城门上看代县大西街城墙只修了一半,另一半是夯土的。从西城门一直修到西北角楼。西北角楼 第十一天,游览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先说个小插曲:雁门关在代县城北约20多公里。从代县县城去雁门关时,两个车都设置了GPS,终点是雁门关,但是两个GPS走的路线和终点不在一处,最后决定按头车的GPS走。 没想到车开进了山里,爬上了曲曲折折的山路,一会一个胳膊肘弯,一会一个陡坡,更要命的是对面时常过来载重卡车车队,轰轰隆隆的一串车,山路路陡急转弯多,卡车车宽车身长,我们的车时不常要停在路肩等车队过去,惊险不断。 后来听别的带队导游说才知道,雁门关有南门和北门,南门在山下,道路平坦,卡车少。北门在山上,从代县去北门要走十八盘,而且去大同拉货拉煤的货车都从这条路走,是事故多发地,旅游团的车几乎不敢从这条路走。乖乖,幸好我们比较顺利的到达了北门。请各位自驾的朋友注意这个问题。 拐过了十八盘后,眼前豁然开朗,路边宽阔了许多,对面一个长城样的碑上面有毛泽东的题字:雁门关。大门旁边有块巨石,上面是毛泽东手书:不到长城非好汉。 雁门关景区门票90元/人,60岁以上免费,北门到明月楼(售票处)大约2公里,有摆渡车,往返10元/人。 明月楼对面是名人壁,上面是所有和雁门关有关的明清名人,明月楼前一队杨家将石雕从南往北策马奔腾,男队在前面,杨文广打头,杨业殿后,女队在佘太君带领下紧紧跟在男队后面。 明月楼是明代建筑,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台基3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楼身为砖木结构,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 从明月楼进入景区,先后是民俗村、边贸街、瓮城、地利门、宁边楼。 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之上,又名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楼高12米,底层面宽五间,四周围廊,二层为3间阁楼。现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威远楼,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守望瞭敌之用,与明月楼(宁边楼)遥相呼应。 雁门关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侧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碑林,位于过雁峰上的雁塔之下,呈七层阶梯状分布,有石碑200多通,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咏雁门关的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 雁塔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四周设回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 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天字为武则天自创的)。城门上建有雁楼,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 雁楼,位于天险门之上,建于明代,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古时为兵丁勘察、瞭望之处。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 关署,位于关城内天险门与地利门之间,又名守备衙署,占地面积1300平米,建筑面积600平米,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工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 天险门外是镇边祠和雁门关驿站。 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地基。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展览馆。 雁门关驿站,位于镇边祠南侧,共有窑洞11孔,窑洞古朴大气,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帝王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1948年,毛泽东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做短暂停歇。 顺着天险门往外走就是景区南门 参观应县木塔 在雁门关民俗村吃完午饭,有人提议去应县看木塔。 从雁门关到应县只有3、40公里,开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应县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现在木塔不让游客上。 第十三天,游览赵杲观 赵杲观位于代县城南20公里处的天台山沟掌里,历史上也曾称天台寺,佛道二教都曾在此活动过。 赵杲者,人名也,生平不详。民间流传有两种说法。相传春秋时,赵襄于灭代国,代君夫人摩笄自杀后,其余姬妾由丞相赵杲保护外逃,来到此地,隐居于石洞中。另一种说法是秦二世时,宦官赵高私藏于此。后来因赵高名声不佳,便改高为杲,后来又有人考证说,赵杲是隋炀帝幼子赵王杲,曾与隋炀帝被突厥困在代州。 据《代州志》载,赵杲观创建于北魏时期,历代均有修葺扩建。现存建筑物为明代重修,可分北洞与南洞两大群落。北洞内容以道教为主,南洞内容以佛教为主。 赵杲观门票45元,半价22元。停车费10元。 北洞中区有个天台寺,院落里有个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原为道教三清塑像,后被佛教改成三世佛。左右耳殿,另有东西配殿,南阁一间。 大雄宝殿东侧有个朝圆洞,洞的上方是山壁上自然形成的庞大的三角形石缝,僧人利用石峰形成的天然石洞,建了五层楼阁。依崖开凿卯洞,梁架结构与崖石交接构筑,建造精巧。阁内设有铁索,扶铁索可攀援而上。每层都有佛像,狭窄的国道,每层之间有梯子。 继续上山,有木栈道和洞,名九仙女阁,塑九仙女像。箭阁外塑赵杲泥像,头顶距石崖仅二指半,故旧称“赵杲观,离天二指半”。 再往南,就是赵杲观最险峻的景观了。峭峰高处,半山腰中,山洞前面,建楼三间。一眼望去,高阁悬空,上峭崖,下绝壁,左右山石如刀削。上下左右根本无路可通。药王殿 绕过山谷,去对面山上的南洞。先后经过观音洞、自在庵、斗战胜佛殿、西方三圣殿、挑水佛殿等。 第十四天,山西代县--北京,380公里,5个小时 结束了山西自驾游,踏上回京的路,当天一带一路会在京召开,原以为过路口会遭到严重堵车,没想到京牌车基本顺利通过。4个小时已经到京了,天出奇的好。全程总费用(我2人):5667元,其中:1、分摊交通费(含高速费、加油费、停车费等)1396元; 2、景区门票:699元; 3、餐费(含餐费、导游费等):1656元; 4、住宿费:1916元。 人均28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