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1
28
0
12
作者:dnnf
一位西方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音乐是没有未来的。其实更可怕的是不懂审美、不知美丑。美,不仅是外表,更表现在行为,而审美是基础,可怜我大清子民至今都没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么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作为儿时的必修课。既然我们先天不足后天没人管,那只有我们自行补课了。既然是补课那一定要找一个捷径,逛博物馆就是一条解决美盲的捷径。写博物馆源于过去出门参观博物馆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对于我这种扫盲阶段爱好者来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收集和整理,于是有了写一些各国博物馆需要看一些什么 了解一些什么的小文。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Royal Museums of Fine Arts of Belgium, Brussels, Belgium
大卫伦勃朗凡代克等都在Old Master馆,
大卫《马拉之死》
鲁本斯《圣母加冕》
鲁本斯《圣母升天》
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打呵欠的人(有争议的归因)》老彼得.勃鲁盖尔《叛逆天使堕落》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伊卡洛斯倒下的风景》或《伊卡洛斯坠落》老彼得.勃鲁盖尔《伯利恒户口调查》小彼得.勃鲁盖尔《四询斋与狂欢节之争》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国王的崇拜》圣米歇尔圣古都勒大教堂在1047年就存在了,13世纪经过重新翻修,教堂变为哥特式风格。唱经楼建于1226年到1276年之间,教堂外立面于15世纪中叶修建完成。教堂南塔楼拥有皇家铸钟厂制造的49个排钟,周日音乐会时人们可以欣赏到它美妙的钟声。沙配勒圣母教堂沙配勒圣母教堂最初由鲁汶伯爵建于1134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教堂建筑可追溯到13世纪。教堂的一部分曾经在1695年大同盟战争的布鲁塞尔轰炸中被炸毁,后在1866年和1989年两次修复,也是教堂风格由罗马式转为哥特式的经典。教堂内藏有Jerome Duquesnoy the Younger 和 Lucas Faydherbe的作品,以及很多珍贵的绘画,雕塑等作品,包括1475年的洗礼盘和1721年的椅子。由于良好的音响效果,教堂还经常举办音乐会。15世纪再建的大殿则是歌特式的,尖塔完成于16世纪,因勃鲁盖尔1569年埋葬于此而出名。布鲁塞尔皇家军事博物馆对于喜爱军事的朋友们,这里绝对不能错过。与现代化的军事博物馆不同,这里的陈列方式非常old fashion。这里的展品体现出18~19世纪 比利时 军队处于最巅峰时期的那种昔日辉煌。展馆给我印象是密度特别高。纪念着各个时代的 比利时 将领。大部分则是18~20世纪时期的武器展示,也是 比利时 王国一度最辉煌的时期。博物馆是全球收藏最为丰富的军事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从古至今数万件藏品,尤其是一战、二战和冷战期间的藏品都是军迷最爱。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军事博物馆,比巴黎荣军院还好停放飞机的地方,我汗毛竖起,起了鸡皮疙瘩。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的飞机,我是说Spad,Nieuport,Sopwith Camel,Hurricane,2 Spits(一个带有Griffon引擎),B-26,B-25,一个Fieseler Storch,一个Gloster Meteor,然后是一个Vixen,F-104,RF -4,幻影5,幻影F1,米格-27,米尔-Mi-24,以及其他各种直升机(主要是海洋类)等等。安特卫普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圣巴巴拉》扬·凡·艾克(Jan van Eyck)--《麦当娜在喷泉》安特卫普, 梅耶·范·登·伯格博物馆Museum Mayer van den Bergh, Antwerp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葛丽叶(梅格已疯狂)》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十二谚》鲁本斯故居鲁本斯故居(Rubens Huis)值得一看,主体是一个两层楼的建筑,另外还有一个硕大的后花园。自1610年起,鲁本斯大师在这里住过5年,现已作为市美术馆。花园里有喷泉、雕塑,还有类似中国牌坊那样的建筑。故居的一楼陈列着鲁本斯自己创作的绘画精品,还有许多他从国外买来的绘画精品。鲁本斯当年有收藏绘画的嗜好,凡是他看中的画作,无论多么昂贵,都不惜重金买下。在一楼的展厅中有一幅亚当与夏娃的巨幅油画,比例是我们活生生的人的好几倍,可见画家的功底。故居的二楼除了陈列各种绘画作品之外,还有各国的皇帝和国王奖给鲁本斯的奖章和纪念品,以及后来在鲁本斯棺墓中发现的金币等贵重物品。 鲁本斯故居是鲁本斯从1610年开始经过5年时间建成的画室兼住处。当时经常有欧洲贵族、艺术家来这里拜访他。经过1939~1946年的修复,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市立美术馆,故居内展出部分鲁本斯的绘画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鲁本斯学生的凡戴克也有好几幅画展在这里,也包括一幅鲁本斯本人画的凡戴克像开放时间:周二~周日:10:00~17:00;周一休息1610年,鲁本斯与他的第一任妻子伊莎贝拉·布兰特(Isabella Brant)购买了位于安特卫普梅尔大街附近的这栋房子。为了能将房子翻修扩建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鲁本斯亲自绘制了草图,并受到了罗马古代建筑和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启发。这里有工作室、有亭台花园和一个半圆形穹顶的陈列馆,华丽的门廊连接了住所和工作室,也将庭院花园的美景呈现在眼前。或许这是鲁本斯一生中唯一一次实践了自己的建筑思想,而这也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还是一位天才建筑鉴赏家。翻修一新的整座房子充满意大利宫殿的氛围和外观,也体现了鲁本斯的艺术理想:罗马古代艺术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关于鲁本斯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年6月28日生于德国锡根,12岁时跟随母亲回到了家乡安特卫普。1600年鲁本斯前往意大利深造,1609年重回法兰德斯,开始为大公爵阿尔贝托及其夫人伊莎贝尔·克拉拉·欧仁妮服务。1621年至1630年间,鲁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委任,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晚年的鲁本斯因患风湿病使手指成为畸形,但仍坚持作画,创作出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在用色、用笔方面更加奔放自如,虽然画作的大部分由助手和学生协助完成,但他亲手制作的那些油画草图,仍可看出他的绘画到后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鲁本斯的众多学生中,最成功的无疑要数凡·戴克。这里有一幅他画的《亨德里克·雷柏蒂》,表现出很高的绘画水平。雷柏蒂(Hendrick Liberti,1600-1669)与凡·戴克年龄相仿,是当时安特卫普的著名音乐家。凡·戴克与他惺惺相惜,在画中人物手攥的纸上写下:“生命短暂、艺术长久”,表达对这位好友的祝福。鲁本斯到底收过多少学徒?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不过从1611年他给朋友的信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求学者趋之若鹜的盛况:“我无法接收您新推荐的学生......我可以毫不夸张地告诉您,我已经不得不拒绝超过一百名新推荐来的学生,其中甚至有不少是我的亲戚或我太太的亲戚推荐来的。”1611年这个宅子里的学徒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二楼的一间卧室。这里摆着一张带蓬幔的橡木床,床前放着暖脚凳,床侧挂着暖床器。与我们在伦勃朗故居看到的17世纪床铺一样,这张床也比我们现代的床铺要短,因为那个时候的尼德兰人认为平躺会使血液堆积到头部,不利于血液循环,所以都是采用半躺姿势睡觉的。接下来的房间展示了两幅老扬·勃鲁盖尔的作品。一幅叫《猴子把戏》,是16-17世纪佛兰德斯地区流行的一种风俗画。这类画常用猴子来模拟人类荒唐不雅的行为,形成一种讽刺的喜剧效果。这幅画便讽刺了人类的贪吃和嗜赌。另一幅是《阿尔伯特大公与夫人伊莎贝拉在柯登堡花园》。柯登堡是现在布鲁塞尔王宫的前身,以前南尼德兰统治者居住的地方,1731年毁于一场大火。阿尔伯特大公与夫人伊莎贝拉(Isabella Clara Eugenia,1566-1633),一位是腓力二世的叔伯侄子,一位是腓力二世的亲女儿,被腓力二世强行撮合后成为南尼德兰的联合统治者,婚后就住在布鲁塞尔的柯登堡宫中。这幅画中的人物较小,老扬·勃鲁盖尔再次突出描绘了他所擅长的动植物,以展现其细腻的笔法。在这还看到了鲁本斯祖父母的画像,由雅各·范·乌德勒支(Jacob van Utrecht,1479-1525?)在1530年创作。鲁本斯的爷爷巴多罗买·鲁本斯(Bartholomeus Rubens)是位药剂师,画中的他手持一片阿拉伯树胶,一方面是因为这种东西只有药房才卖,可以表明其身份;另一方面,这种树胶也是绘画的原材料之一,说明他也喜欢画画。芭芭拉·阿伦茨(Barbara Arents)是鲁本斯的奶奶,她右手攥着两朵紫罗兰,代表谦逊,左手缠着红珊瑚做的念珠,显示其富有和虔诚。安特卫普圣母大教堂比利时迄今最大最动人的哥特式大教堂,它是由几位建筑师共同设计建造,已经有169年的历史了。在早些时候,它高达123米的塔尖是安特卫普最优美的地标。现如今,你依旧可以在几公里之外就可以看到它高耸的塔尖。 这座大教堂是安特卫普的象征,这幢雄伟的建筑战地1公顷,属于当时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它就如一个用石头做成的蕾丝作品,从1352年起,就是欧洲最好的哥特建筑之一。几个世纪以来大教堂都是这个地区最高的建筑,即使现在,123米和尖顶仍然傲视着全城,被誉为“中世纪的摩天大楼”,是船只进入安特卫普港最好的标志。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鲁本斯的代表作品— .祭坛 画《耶稣的升架》《耶稣的下架》和《圣母升天》 等名作。安特卫普圣保罗教堂圣保罗教堂由白黑大理石建造而成,是比利时最高的祭坛。占地3公顷,因经过多次火灾,现在只保留了17世纪的教会部分。里面有200个雕像,以及鲁本斯、约尔丹斯等人的60幅绘画作品。根特圣·巴夫教堂巴夫大教堂圣·除了拥有集合了罗马、哥特以及巴洛克时期风格的建筑外观,更吸引人的则是收藏于其中的艺术珍品。除了《神秘的羔羊》,教堂内还有皮特·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圣巴夫大教堂入门》(Saint Bavo enters the Convent at Ghent),以及劳伦特·德尔沃科斯(Laurent Delvaux)的《真理的说教坛》(the baroque pulpit)等雕刻作品。根特祭坛画﹝The Ghent Altarpiece﹞1432 年,油彩画板,外部画面,335 x 229 公分。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凡·艾克兄弟于1415年起先后合作绘制了著名的根特圣贝文教堂祭坛画。祭坛画是指安置在教堂圣坛前的木板画。标志着人文主义 艺术的诞生和美术新时代的开始,奠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基础。根特祭坛画》局面宏伟,人物众多,由12幅木板画联结组成,分为上、下两层,为多扇“开闭 式”上层7幅,下层5幅。画面色彩鲜艳,富丽辉煌,充溢诗意,具有强大的视觉感染力,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由此开创了欧洲绘画的新时代。 由于《根特祭坛画》首次运用油画颜料绘制,因此凡·艾克兄弟被认为是现代油画的奠基人。这套组画在平时,由于祭坛两翼合拢着,只能看到它的外侧,外侧的画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画的是预告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共4个,分隔在屏风的弧形顶部。中间 一层画着传统题材《受胎告知》。当祭坛屏风在管风琴庄严的 圣 乐声中徐徐展开时,内面的全部画面则更显得光辉夺目,令人神往。一幅幅光彩熠熠的彩画一下子象发光的金子一般,使人眼花缭乱。这12幅画随着圣曲的悠扬节 奏突然显现时,会把信徒的感情升华到一个神化的境界,从中获得了强烈的美的感受。 这12幅画面的中央一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三幅画着上帝、圣母与施洗约翰。正中的上帝是这三幅画的核心,他比周围其他人物都要魁梧:上帝正襟危坐,双目直 视,毫无表情,这是一种画上帝的公式,人们已习惯了这种最高形象的木讷感。他左手持权杖,右手微举为祝福的仪式。但上帝身上那件镶金大红袍却被画得极有生 气,画家似乎有意把艺术的感情投在这件袍服的褶襞上,而不去刻画他的脸。在这一层,以这一尊偶像为中心,庄严地摆开了圣秩的阵势。左右两侧的圣母与施洗约 翰,形象比较潇洒自如,色彩也很饱满,人物虽相对而坐着,但姿势丝毫不显得局促。在中央下层的一幅是《羔羊的颂赞》,它也是整个组画的核心,是一幅最富戏剧性的横幅面的宗教传说场面。扬·凡·艾克(Jan van Eyck)——《Virgin Annunciate, from the exterior of the right panel of t》神秘的祭祀羔羊收藏在根特圣·巴夫教堂。这是代表中世纪宗教思想的油画之一,教堂免费,看这幅画的真迹需要购买门票。1420年,维德夫妇委托画家休伯特.凡艾克(Hubert van Eyck,1366-1426)为小堂创作一幅祭坛画,不过1426年,休伯特去世了。于是休伯特的弟弟,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90-1441)接替了他哥哥的工作,继续完成绘画。1432年,兄弟两历时12年的大作完成。这幅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作者: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杨·凡·艾克及其兄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是十五世纪时尼德兰的大画家。他的重大贡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油画颜料作了最后的改进。布鲁日布鲁日groeningemuseum扬·凡·艾克(Jan van Eyck)————The Madonna of Canon van der Paele (detail)》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玛格丽特范艾克的肖像》扬·凡·艾克(Jan van Eyck)--《The Madonna of Canon van der Paele (detail)》扬·凡·艾克(Jan van Eyck)——《Madonna and Child with Canon Joris van der Pa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