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图文故事》系列一共25篇游记,记录了本人2015年在北印度29天的游记,原在微信公众号“夕川的知行”平台发布,此次在穷游网重新发布,借机修正了一些错别字和知识点的错误,某些内容进行细化,原关于印度铁路介绍的一篇文章重新写了,单独成贴,有幸被版主评为3星精华,激励了我以后写更多更好的游记文章。http://bbs.qyer.com/thread-2739474-1.html 整个印度的29天行程先总体交代一下,让大家对后续的内容和故事好有个时空上的总体概念。此篇为总体概况性的说明。旅行行程线路图先把在公众号发布的记录作为一个图片目录,各位同学可以通过本论坛的帖子电梯目录快速进入感兴趣的章节阅读。印度2015年开始对中国游客提供了网上申请审批的电子旅游签证,一次申请最多30天。对于国土面积相当于3分之一个中国大小的印度来说,30天也就只能跑个北印度10几个城市。这次算是粗略的北印度之旅了,每个城市也就停留了2-3天,还谈不上深度游。行程中每个城市的简单介绍简单的说明一下每个城市的特点,我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会选择在此停留:A.加尔各答 Kolkata:国内进入印度的主要航空港基本就是这么几个:中北部的新德里;东部的加尔各答;西南部的孟买;西南部的科钦;东南部的金奈。而从上海出发的很多人都选择东航经昆明转机的到加尔各答的航班,因为航线距离短,来回的机票价格都相对便宜。当然,加尔各答曾经是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时期的首都,有众多的英国风格的历史建筑,维多利亚女王纪念馆,圣保罗教堂,印度博物馆,还有印度教的卡莉女神庙,名人泰戈尔和特蕾莎修女故居,甚至外型滑稽的印度产"大使"牌轿车和和加尔各答特有的从殖民地时期就遗留下来的人力黄包车,有轨电车等都非常吸引我把它作为首站以及离开印度的最后一站。图1.维多利亚纪念馆,手机拍摄图2.人力黄包车,印度国产大使牌的出租车,手机拍摄B.瓦伦纳西 Varanasi:印度教最著名的圣城,印度教的圣河--恒河流经这个古老的城市.无数的文艺青年还有文化人艺术家导演都多次拜访,寻求灵感,思考人生。想了解印度教的生死观和种姓制度都是必须要去的.每天晚上在恒河岸边进行的恒河夜祭仪式,还有印度教烧尸仪式都是很多游记里面的亮点。我的逼格和境界还很不够,还很Low,只有自黑一把,我其实就是想和现今很多的中国游客一样,端着不菲的单反,到处乱拍,拍摄所谓的"人文照片",热衷做"毒德大学"的"大师"。瓦伦纳西自然也是我们这种俗人所谓的"摄影""出片圣地". 有人开玩笑说,人人用单反还是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表现呢。不过,大家旅游时是否注意过用单反的的确大部分都是国人,而且个个都是长枪短炮重量级器材,要么就是自拍杆到处横飞。老外很多就只用眼睛看,感受,听导游讲解,顶多用个手机拍拍,有的甚至还在用落后的数码相机,小卡片机。图3.瓦伦纳西的云游印度教圣人-俗称"BaBa",单反拍摄图4.瓦伦纳西不同风格的"BaBa",单反拍摄图5.瓦伦纳西不同风格的"BaBa",单反拍摄图6.瓦伦纳西不同风格的"BaBa",单反拍摄图7.每天晚上恒河夜祭的婆罗门祭师,单反拍摄图8.每天晚上恒河夜祭的婆罗门祭师,单反拍摄图9.日出前的瓦伦纳西码头,单反拍摄图10.恒河日出前,单反拍摄图11.瓦伦纳西的恒河东岸,云游印度教 BaBa 的住所,单反拍摄图12.清晨在恒河沐浴的云游印度教BaBa,单反拍摄图13.清晨在恒河沐浴的百姓,单反拍摄图14.清晨在恒河洗衣服的百姓,单反拍摄B1.鹿野苑 Sarnath:对中国人来说算是一个重要的地点-鹿野苑,在瓦伦纳西旁边10多公里的地方,鹿野苑是佛祖释迦摩尼得道成佛后首次对弟子传法的地方,是佛教四大圣地。不管中国的大多数的佛教寺庙是否已经被释永信之流和莆田人承包垄断而成为敛财的场所,也不管中国的上层社会流行的佛教禅修和披着藏传佛教外衣的"供养上师仁波切"甚至"男女双修"的真相如何,中国人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有佛教情怀的,跟外国人聊天,要么认为中国人没信仰,或者只信仰金钱,要么认为中国人都信佛.....总之,鹿野苑还是要去的。图15.鹿野苑有每个佛教流行的国家修建的寺庙,寒酸的中国寺,手机拍摄图16.鹿野苑有每个佛教流行的国家修建的寺庙,清爽的日本寺,手机拍摄C. 克久拉霍 Khajuraho:一个北印度的偏僻安静的小村庄,198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印度居然为这村庄从主线修了一条支线铁路过去,甚至还有非常像样的机场航站楼和 Radisson和 Ramda 星级度假酒店.原因你懂的啦,就是因为外部装饰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性爱主题雕塑的印度教神庙,说白了,就是世界人民都赶着去涨姿势啦。不过,然并卵,如果没有高难度瑜伽动作的基础,看了你也学不会的。倒是采购点神油啊,小黄书KamaSutra什么的实在点。图17.克久拉霍的西庙群建筑之一,手机拍摄D. 奥尔恰 Orchha:本来的行程安排没有这个城市,到了克久拉霍后临时看LP的介绍后决定去的,是来印度后第一次接触到莫卧儿王朝风格的王宫建筑,感觉比较强烈,虽然后面行程的阿格拉,德里还有很多的莫卧儿风格的建筑,但是,奥尔恰城市不大,着落于恒河支流贝徳瓦河旁边,城市周围散落了不少王宫建筑和废墟.加上游客不多,在淳朴的印度乡间,当你登上古老的王宫顶部,透过石刻窗户望出去,惬意地欣赏着远处的河流,河边森林,以及不远处雾霭中的废弃的王宫建筑,会有一种很莫名的感动。另外LP 上还介绍了2个叫本迪和库塔的小城市,从克久拉霍去的距离和从乌代普尔去的距离都差不多,都是历史上诸多拉其普特人政权的首都,因为不是特别热门,相比而言,可以从容悠闲的享受“独享式”的旅游体验,这些都属于旅行达人深度游的选择,本迪和库塔只能留着下次去印度拜访了。图18.奥尔恰的王宫和远处的森林中废弃的王宫建筑,手机拍摄E.阿格拉 Agra:去之前认为只有一个目标---泰姬陵.到了后,不仅仅是泰姬陵,阿格拉堡的莫卧儿风格的建筑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文艺青年大多数会强调沙贾汗伟大的爱情,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血腥残酷的权利更替的历史也是值得事先预习的。记住,泰姬陵不在新德里,而在新德里不远的阿格拉.泰姬陵每月的满月日晚上都开放参观的,最美的季节据说是春天3,4月份左右的满月时刻,在月光下静静的感受白色的泰姬陵的美据说会让你永生难忘。冬季的北印度雾霾天的概率很高,影响观看效果。图19.阿格拉堡远眺泰姬陵,黑色的大理石看起来不起眼,但是是莫卧儿王朝权利的象征,是皇帝的宝座啦,手机拍摄F. 马图拉 Mathura:从阿格拉去阿姆利则的火车是下午发车,最后一天白天也不想在乱糟糟臭烘烘的阿格拉老城看什么景点,又是临时看LP, 发现在阿格拉到下一站阿姆利则的路上火车正好经过的另外一个印度教圣城-马图拉。马图拉在LP上的推荐指数非常高.此城市有个博物馆陈列了很多佛教石造像,这些佛教石造像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北魏时期的佛教石造像,另外马图拉还是印度教3大主神毗湿奴的化身-克利须那的出生地,有一个很著名的印度教神庙,旁边居然就是一个清真寺,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教派冲突。马图拉也是著名的印度“洒红节”最热闹的城市。游览完马图拉正好从马图拉中途上车,搭乘我们原本要在阿格拉上车的火车去阿姆利则。图20.马图拉亚穆纳河上举行的宗教仪式,手机拍摄图21.马图拉碰到的印度教云游僧人-穿虎皮背心的,还拿根棍,手机拍摄G.阿姆利则 Amritsar:发源于印度的锡克教的圣城,有著名的金庙,一次旅行就能感受世界上主要的几大宗教,阿姆利则自然是少不了列入行程的,还有金庙提供24小时不间断供应的共产主义大锅饭式的免费食宿也要体验。另外阿姆利则靠近印巴边界,到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只有100多公里,边界还有一个景点就是印巴边境的降旗仪式,2国军人夸张的仪式动作令人发笑,相互之间军人的蔑视的表情也值得拍摄,另外还可以感受一下敌对的印巴2国的国民现场像打了鸡血一样的的沙文爱国主义情绪宣泄的氛围。图22.阿姆利则锡克教金庙,单反拍摄图23.印度的国门和旁边打了鸡血的印度群主观看,手机拍摄图24.印度的士兵,手机拍摄H.斋普尔 Jaipur:对于那些时间不多,又很想去印度旅游的人来说,基本上第一次都会选择围绕最著名的"黄金三角",即:德里-阿格拉-斋普尔这3个地方. LP 甚至单独出了一本名叫《阿格拉,德里,拉贾斯坦》的旅游指南.而斋普尔作为拉贾斯坦邦的首都,自然是很多游客的选择。拉贾斯坦邦的拉其普特人历史上建立了许多以一个城市古堡为中心的土邦小王国,最著名的有:粉色之城斋普尔;蓝色之城焦特普尔;白色之城乌代普尔,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合称4色城,拉贾斯坦邦另外还有一个城市叫德萨努克,有个重口味的神庙,供奉的是2万多只到处乱爬的老鼠.这个嘛,下次可以考虑一下。图25.斋普尔的琥珀堡的大象,版权声明,我上山走的不同的路,没拍到大象,此为网友 Lena单反拍摄。图26.斋普尔的拉其普特耍蛇人,手机拍摄图27.斋普尔琥珀堡居住的的猴子,单反拍摄H1.阿杰梅尔 Arjmer, H2.普什卡 Pushkar:本来行程没有这段,计划是要去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的,在粉色之城斋普尔的时候我考虑到去金色之城骑骆驼,以及到沙漠里露营看沙漠星空听起来貌似浪漫,但从金色之城到再下一站的白色之城不方便乘火车,只能坐十多个小时的晚间开行的长途大巴,整体会使得行程太艰苦,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我极力劝说领导取消金色之城,加上路上碰到的一对印度游历过多次的上海老夫妻说这次还要要去普什卡看骆驼节,查了一下LP, 普什卡的骆驼节是世界上最大的骆驼交易市场,既能部分满足领导的"骑骆驼看星空"的情怀需求,还可以满足我做"大师"的“采风”需求.又可以当天往返.节省了行程的时间。图28.普什卡的骆驼市场和赶骆驼的拉其普特人,单反拍摄图29.骆驼,手机拍摄图30.骆驼-萌,手机拍摄I.焦特普尔 Jodhpur: 原因如上,4色城之一的蓝色之城,参观一下拉贾斯坦大大小小的土邦王修建的古堡中最大最壮观的---梅兰加尔古堡,住一下 LP 推荐的以前富裕家庭修建的有年代特色的宫殿式大院---Haveli,以及选购色彩斑斓工艺繁复还价廉物美的拉贾斯坦民族手工艺品,还有印度香料等,注意,我们还真的找了,没有神油!图31.从居住的 Haveli 屋顶看梅兰加尔古堡,手机拍摄J. 乌代普尔 Udaipur:4色城之一的白色之城,去之前就了解到是印度最浪漫的休闲旅游城市,考虑这个时候行程已经过半,身体会比较疲劳,需要找个慢生活的地方来休整一下,就决定停留3晚。乌代普尔有印度少有的蓝天,有皮丘拉湖,以及印度还在世的拉贾斯坦土邦国王,至今国王还住在他的精美的王宫里.王宫的剩下大部分建筑,还有湖当中2个小岛上的国王行宫,都改建成了超豪华的酒店,还有湖边的山及山顶的国王夏宫,天文台等,又加上众多的游客来来往往,可以说有点类似大理给我的感觉。回国后我问我自己,此次印度最喜欢的城市是哪个? 我的答案是乌代普尔,家里领导对这问题的答案和我不一样,大家不妨猜猜。图32.皮丘拉湖上的行宫酒店,手机拍摄图33.乌代普尔的王宫,国王居住的部分,剩下的大部分都改成豪华酒店了,手机拍摄顺便提一下,从 I焦特普尔到 J 乌代普尔我们没坐火车,而是包了小轿车,是因为想在途中经过一个另一个古老的宗教-耆那教的一个神庙,这个神庙有着众多的精美的石刻立柱,被国内俗称为"千柱庙",可惜参观的时候,我只能坐在神庙的台阶旁,手机连着 VPN,处理国内工作,没专心欣赏。一路上走来已经感受过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佛教,加上清晨就被清真寺的阿訇喊声唤醒的阿格拉老城浓郁的穆斯林气氛,还有在德里参观印度最大的伊斯兰教贾玛清真寺,基本上这样就把世界上除了道教以外的主要宗教感受了一遍。国内众多名流,像潘石屹张欣夫妇信奉的小众的宗教--巴哈伊教,在德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教堂,造型像一朵莲花,俗称莲花寺,这个我们没去参观.巴哈伊教发源于以色列的海法市.当然,发源于以色列的犹太教自然还是以后去耶路撒冷感受了。图34.千柱庙里面的耆那教僧侣,手机拍摄K. 德里 Delhi:作为初次去印度,首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也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必须到访的地方,去之前制定行程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到了首都,我的目的除了古迹---莫卧儿王朝国王胡马雍的陵墓和德里红堡之外,重点是要放在了解印度最发达的城市的具体的现代程度和发达繁荣文明程度的。事实上,到访后才知道,新德里根本没有我想象中的高楼大厦,曾经最高的历史建筑居然是世界文化遗产--75.56米的顾特布高塔,德里的最高的现代建筑是Civic Center(28层,102米),顺便说一下,德里红堡我个人认为没有阿格拉堡壮观,因为阿格拉城堡周围空旷,而且地势更高,视野开阔,后来才知道,顾特布高塔其实比德里红堡更值得去看。而家里的吃货去之前估计心里惦记的就是LP 推荐,被无数攻略提到的号称德里最好吃的穆斯林餐厅-Karim 餐厅的羊肉.图35.吃货的选择,最正宗的印度穆斯林羊肉餐厅,别问我为什么不卖牛肉.手机拍摄图36.德里的胡马雍陵墓,手机拍摄L. 大吉岭 Darjeeling:大吉岭在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也非常出名,原因是离殖民地首都加尔各答最近的夏季避暑胜地,有很多专门为了英国人避暑休假的英式度假别墅,还有为了去大吉岭方便而修建的马车山道,马车道演变过来成了喜马拉雅山区的窄轨蒸汽小火车,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然,喜好喝下午红茶的英国人从中国弄到了茶树种后,终于发现自己的殖民地大吉岭地区也适合种植,便开始大量种植,也使得大吉岭红茶的名气仅次于锡兰红茶(原谅我,一定要说锡兰红茶,说斯里兰卡红茶逼格不够高的)。但吸引我去大吉岭的最主要动力还是要完成我亲眼目睹喜马拉雅山系超过8000米以上的雪山的最后一座的愿望,其他的几座之前在西藏和尼泊尔已经亲眼目睹了, 雪山控和强迫症一定要完成这最后一座-世界第三高的干城章嘉。图37.干城章嘉的日出,日照金山,单反拍摄图38.大吉岭的喜马拉雅山区窄轨蒸汽火车,手机拍摄图39.大吉岭的喜马拉雅山区窄轨蒸汽火车火车站外,手机拍摄简单列出城市之间的距离,采用的交通工具,时间花费:A加尔各答--->B瓦伦纳西: 火车,13h30m,760km;B瓦伦纳西--->C克久拉霍: 火车,11h30m,453km;B瓦伦纳西--->B1鹿野苑--->B瓦伦纳西:突突车,单程10km左右,当天来回;C克久拉霍--->D奥尔恰--->C克久拉霍: 包车,游玩,购物,午饭,晚饭总共约11h,来回360km,当天来回;C克久拉霍--->E阿格拉: 火车,8h25m,448km;E阿格拉--->F马图拉: 火车,1h10m,57km;F马图拉--->G阿姆利则: 火车,14h25m,625km;G阿姆利则--->H斋普尔: 火车,17h,710km;H斋普尔--->经H1阿杰梅尔转车--->H2普什卡--->H1--->H: 火车+公交,(140+15.4km)X2,(3h+37m)X2H斋普尔---I焦特布尔: 火车,6h20,380km;I焦特布尔---J乌代普尔: 包车,4h22m,260km;J乌代普尔---K新德里: 飞机,1h15m,650km;K新德里---L大吉岭: 飞机+山路包车,2h5m+4h,1500km+70km;L大吉岭---M(A)加尔各答: 山路包车+飞机,4h+1h10m,图40.印度火车特有的边上的可变式卧铺,这个是非空调车厢.手机拍摄关于制定行程:制定行程是很有讲究的,我比较不喜欢网上找现成的(曾经看到有把别人的攻略打印出来对着再跑一边,完全无个性);也不喜欢宏观的搞个粗粗的攻略,到了目的地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是那里.我都是用 Excel 表格做,标明行程的第几天,具体日期,星期几(尽量保证和国内的客户工作作息同步,尽量兼顾到工作),每段行程的起始城市,大概距离,交通工具等.方便旅行时候随时调整和查看.当然,LP 也是很好的比较客观的参考依据,这也是 LP 一直被背包客推崇的原因,另外还有一本日本出版的<走遍全球>系列旅游指南,感觉更适合亚洲读者.穷游网有个行程助手的功能,还比较方便,我文章开头的那张地图上标的线路图就是用这个助手工具生成的,穷游网的行程工具制定出来的行程可以方便的导出 Excel 和 PDF 作为签证提交的文件,还可以同步到穷游网的手机版里面,用手机查看,结合手机的定位功能,你指定的攻略里列出的景点,手机版本的穷游行程助手可以自动在地图上标出来,到了目的地,无论你在什么位置,只要定一下位置,就可以知道附近那个景点是你行程中设计好的,可以自动算出出行的线路和方位,很方便的.旅行前长途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要预先订好票的,而酒店我们基本上就只定行程的开头下飞机后和还有回国前上飞机前的几晚,剩下行程当中的酒店采用边走边定,或者到当地后现场考察后再定的方式.我会把预先订的车票机票酒店的预定关键信息写在Excel文件里面.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旅行中的灵活调整也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是穷游,而且印度的城市间距离不短,所以,选择长途火车,在火车上过夜的方式节省了酒店费用,又兼顾了行程安排,所以是很多印度游的背包客的选择.只是我这次行程的最后几站时间实在来不及,距离又相对较远,所以预先定好了廉价航空,为了对印度的廉价航空有个全面的认识,我还故意选择了3家不同的廉价航空.印度的乘坐火车体验是我觉得蛮有特点的,一般的游客多少都会选择一些火车出行的方式.大概是由于国内网络媒体的宣传的原因,大部分没去过印度的人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对印度的认识:印度的火车连车厢外面顶部都坐满了人.这我还真的没碰到过,不过,印度的火车除了大城市之间开行的列车,还有不少偏僻乡村之间开行的乡村列车,一天或者几天才有一班,比方印度和尼泊尔的蓝毗尼交界的边境村庄就有这样的乡村列车,那些车厢顶部坐满了人的列车是摄影爱好者追逐的,网上有不少这样的"纪实摄影".坐了这么多趟的火车,印度的火车还真的是可以好好说说的.的确很有意思.借这次重新发布的机会,专门写了一篇印度的火车的内容,单独成篇,链接:http://bbs.qyer.com/thread-2739474-1.html 系列之1:加尔各答卖“Chai”的男孩注;此篇为心血来潮之举,没想到后面会写完整个系列。也没确定写作方式。所以,和下一篇时间上有些颠倒。2015年的11月8日是来到印度后的第一天,前一天晚上从机场打车到酒店一路上已经感受到了印度的脏乱差,可是一早起来出去马路上逛,家里的吃货还是跃跃欲试要尝试路边摊。我猜这个男孩看到我们不是本地人,还特意用了2个玻璃杯装印度奶茶给我们喝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其实我们是想和当地人那样用一次性的陶土烧制的杯子,就是喝完就摔碎的那种, 但是看着他诚恳的眼神, 我们都不好意思提出换杯子, 只得硬着头皮喝下去。 喝完心里安慰自己:刚刚烧开的,温度应该足够杀菌的, 应该没事的。上面的文字发到朋友圈后,有人想看什么是喝完就摔的杯子,网上搜了一张。印度的Chai个人认为是印度旅游必尝的,后面在克久拉霍火车站没吃早餐等车的时候,见证了整个制作过程,是用印度阿萨姆地区出产的茶叶,用牛奶直接烧开冲泡的,然后加很多的糖。在火车上也经常有拎着保温的铁桶和一次性小塑料杯叫卖的小贩, 可惜没留下卖茶小贩的照片, 叫卖的声音是很低沉的" chai,chai" ,那个声调至今还停留在我的脑海中。系列之2:初到加尔各答在昆明机场星巴克克碰到2个印度的商人,皮肤颜色比较浅的,应该是受教育程度高的高种性人士,闲聊中他们告诉我,他们在广州乘飞机之前乘坐地铁不知怎么换乘,是好心的广州人详细的告知并画线路图给他们,他非常感激,得知我们第一次去印度,马上在餐巾纸上写下自己的印度手机号码,让我们印度碰到问题找他。到达加尔各答已经很晚了,电子签证的游客需要到单独的柜台,检验放行,还要采集左右手指纹,掌纹,搞得还挺像那么回事的。乘坐计程车去酒店是需要先到航站楼里面一个房间,告诉他你要去哪里,工作人员算一下要多少钱,先付钱,然后凭他给你的行程单到出租车等候处,交给司机,司机日后凭司机联到机场结算费用。还行-看来宰客一般不会发生了。已经深夜了,破旧的街道,马路上游荡着不少流浪的野狗,路边还不时可以看到直接睡着马路两旁的穷人,感觉路口也没见到红绿灯,在陈旧的,没有空调的黄色大使牌出租里,第一次适应难懂的印度口音。。。呵呵,说实话,有点后悔当时冲动定的机票了,耳边响起了家里老人的叮嘱:“不好玩就早点回来”其实,一直以来都喜欢看印度题材的纪录片,印象最为深刻的关于加尔各答的是2部:一部是法国导演拍的Calcutta [1969],(这部片的名字加尔各答的英语拼法还是殖民地时期的拼法,后来印度改成 Kolkata 了)另外还有一部是 BBC 拍摄的Welcome.to.India,一共3集。第1集一开头就画面比较刺激。你能想象加尔各答居然有这样的谋生职业吗?就是在黄金工艺品加工区的街道,夜间将街道上的尘土垃圾还有下水道里的淤泥搜集晒干,通过古老淘金的手艺,水选出工匠身上衣服上的黄金粉末,然后用水银提纯,提炼黄金卖钱的谋生方式。这段画面有点重口味。不管怎么样,我已经来了,开始我的旅行了。Welcom to India!系列之3:加尔各答第1日加尔各答(Kolkata,旧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胡格利河(恒河一条支流)的东岸。该市有人口4,638,350人,整个大都市区的人口为14,681,589人(2006年1月),属印度第三大大都会区(仅次于孟买和德里)和印度第四大城市。在殖民地时期,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这期间,该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当时遗留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加尔各答还是一个拥有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城市,以其从印度独立运动到左翼和工会运动的革命历史著称,以印度共产党(马)为主的左翼阵线通过民主选举,已经在加尔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0年。早餐起来一开窗,一股浓重的汽车尾气的味道,感觉印度的柴油车比较多,汽油车相对少,柴油的油品比中国的还要不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很刺鼻。今天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换美金和买电话上网卡:机场的汇率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于是我们来到背包客比较集中的区域--中区的萨德街。顺便介绍一下整个城市的区域分布:市区东西方向的尺度很狭窄,大体上西到胡格利河,东到大都会东部旁路,跨度仅有5,6公里。南北向延伸的城市可以粗略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胡格利河的西岸属于整个加尔各答都会区的豪拉县。胡格利河上的豪拉大桥连接市区和豪拉县,该大桥出现在上篇我推荐的纪录片 Calcutta1969出现多次,还有片头在河边洗澡的人民也印象深刻。该市唯一的机场,内塔吉·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国际机场位于城市北面的德姆德姆。加尔各答有2个主要的长途火车站:豪拉车站和锡尔达车站。第三座名为加尔各答的车站已于2006年初投入使用。豪拉车站就在豪拉大桥西段的胡格利河旁。加尔各答是印度唯一保留了有轨电车的城市,运行于殖民地首都时期的政府办公区的北区。加尔各答地铁由印度铁路公司运营,是印度最早的地铁系统。它与胡格利河平行,南北向纵贯城市,长度为16.45千米。北区是该市最古老的部分(图中的 B.B.D Bagh,以前称作Dalhousie Square),拥有19世纪的建筑物,比方 HSBC 汇丰银行大厦,圣约瑟夫教堂等老旧建筑和狭窄的小街。该区的气氛令人回忆起老加尔各答往事。颇有殖民地时期英属印度的首都遗风。注:上图因为当时没拍到类似的照片,记得是来自网络搜索,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中区包括有北区B. B. D. Bagh南面的中央商务区Chowringhee,以及以维多利亚纪念馆,圣保罗大教堂,印度博物馆等为中心的中区核心区。作家大厦、加尔各答邮政总局、加尔各答高等法院,一些其他政府和私人办公室位于此处。马坦公园是位于中区的巨大开阔地,在此举办一些体育赛事和公共集会。一些公司已经在公园街以南区域建立了办公室,那里已成为第二个中央商务区。马坦公园的西部河边是著名的加尔各答大型体育场地伊甸园体育场,是目前世界仅有的2个100,000座板球场之一。萨德街Sudder Str.eet就位于中区东北片区,是背包客的大本营,离美国领事馆也不远,也是人力黄包车的主要营运区域。萨德街的北面是新市场New Market和清真寺等,市场里的商铺售卖着琳琅满目的各式生活用品和食品等。萨德街和领事馆片区周围的住宿推荐,因为离景点近,而且生活方便,安全。南区主要是在独立以后兴建,是精英分子的居住地。另外,加尔各答东北部的盐湖城区域是该市的规划部分。在该市东北边缘规划发展了新镇。这个在最后一天是我游历的重点。维多利亚纪念馆因为路线关系,我们决定吃过早饭先去参观的维多利亚纪念馆,然后再去萨德街。历史细节记不住,加之馆内陈设相对简单,没什么照片,只得再次借助维基百科,大家别拍砖。维多利亚女王(英语:Queen Victoria,全名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英语:Alexandrina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1837年6月22日即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76年5月1日开始成为印度女皇,是第一位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国国王。维多利亚在1840年与表弟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夫结婚。他们的女儿、孙子散布在欧洲皇室,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维多利亚在位时间长达63年零七个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一个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的时期,亦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大幅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圣保罗大教堂维多利亚纪念馆的东面紧挨着就是圣保罗大教堂,可惜我们去的时候还没开放,于是放弃。换美金,电话卡:在萨德街一家比较像样换了美金,汇率1:66。机场1:60还要加收手续费;找了一家有中国游客推荐字眼,老板看起来靠谱的的电话卡代理点买了 Airtel 的4G电话卡,450卢比2G 流量,一个月流量有效;另外包含50卢比的150分钟印度国内通话时间,SIM 卡工本费50卢比,总共花了550卢比,相当于55人民币,价格便宜量又足,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另外,萨德街买电话卡只需要提供护照复印件,当场开通,不像其他游记写的需要隔天,而且可以随时查询余额,通话或者上网断开后,手机屏幕自动显示套餐余额等。豪拉大桥因为法国导演1969年拍的那部纪录片的开头部分我印象实在太深,来到加尔各答的第一个念头居然就是去看印度人洗澡,呵呵。萨德街吃过午饭,简单的逛了逛NewMarket,我们接着步行经过伊甸园公园球场,来到胡格利河边远眺豪拉大桥,途径了一个小的火车站,铁轨旁边就是贫民窟。第一天步行的距离有点远,有些累了,叫了个大使牌出租回酒店了。晚餐晚餐就在酒店附近的维多利亚公园旁边的一个南印餐厅吃的 Dosa,这个是我来印度之前通过《背包去环游》这部旅行纪录片就已经知道的印度食物。最后这个是结账后,服务员送过来用于清口的东西。对美食实在是没研究,穷游有一篇非常详细的介绍印度美食及推荐餐厅的文章,在此推荐给大家。供吃货参考。http://bbs.qyer.com/thread-1446073-1.html?campaign=app_share_qy&category=yj_pyq_ios&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 印度甜品餐厅出来,发现隔壁的一个糕点点排长队,吃货立马来了精神,表示一定要买几块尝尝,我对外面包银箔的比较好奇,理工男心里在嘀咕:盐酸和银子能反应吗?应该是不被溶解吧?有氯化银这个东西嘛?。。。都还给化学老师了。各位看官:看了这么多的糕点,想吃那个啊? 告诉你,都一个味道,就是甜到齁死。后来的旅行途中再也没对糕点店感过兴趣了。系列之4:加尔各答第2日今天是加尔各答的第二天,晚上就要坐8点11的火车去圣城瓦伦纳西了,之前在上海定的车票只是AC2车厢的WaitList2和 Waitlist3,虽说变成 RAC 或者 Confirmed 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第一次坐印度的火车,还是过夜的长途车,卧铺还没敲定,心里未免有些忐忑。昨天已经把北区和中区逛了个大概,今天决定去南区探索一下,查了一下南区著名的卡莉女神庙:介绍是这样的:“迦梨女神庙。迦梨女神是湿婆的老婆雪山神女的一个化身,形态恐怖,一般都挂着骷髅项链,脚踩湿婆。在印度是苦难的母亲的形象。信徒会杀羊祭祀。所以寺里阴暗且有血腥味儿。需要光脚进。不能拍照。”据说有点远,需要倒地铁+一趟城乡火车才能到,于是果断放弃。最后选择了另外一个印度教的神庙--Birla Temple,结果去了以后有点失望,就一个70年代开始建设了26年完工的的由一个印度实业家修建的神庙,供奉克利须那,杜加女神,还有湿婆神,神庙好像就修建在这个实业家的豪宅大院旁边。虽说神庙没什么意思,但是有意思的是去神庙的路上,途径的精英阶层住宅区的时候,碰到了富人的布施,家里的吃货立马迈不开脚步了,站在旁边徘徊不前,一个劲的征求我的意见:“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去领啊?”,我不屑:“是啊,可是你也好意思?”这时候,布施的女主人看到我们了,主动招手叫我们过去,还说,不用排队,让他的佣人直接给我们一份。估计此时吃货几乎已经处于人格分裂的边缘了,心里还揣着要去特蕾莎修女关爱之家做义工的情怀,此刻却要和自己现实的嘴馋做斗争,最终,扭捏和矜持占据了主导,未能得逞,等到我们参观完神庙回来再次经过布施地点,已经收摊了,这成为了吃货当天最大的遗憾。初到豪拉火车站酒店退房后,叫了个大使牌出租,准备把行李先寄存到火车站,然后再逛逛有殖民地遗风的 B.B.D Bagh 区域。到了豪拉火车站后,立马发现了印度的火车站和国内火车站第一个不同就是--没有围墙,随便进出。随后的行程中每个火车站都是这样,没有围墙。紧接着需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行李寄存处,询问了一个巡逻的警察,表明了我的想法,他指着一个方向,说出一个令我有点疑惑的单词“Cloak Room”,他告诉我需要到 Cloak Room 去,我心里有点纳闷:“Cloak Room一般不是酒店寄存外套帽子之类的地方嘛,怎么也寄存行李?”,不管了,走过去一看,不少人在排队寄存行李呢。寄存好行李,算是第一次接触了印度的铁路系统的设施。再次回到车站出入口区域的空地,汹涌的人流让我突然有点恍惚,于是停在车站当中再次感受了一下熙熙攘攘的人流,拍了段手机Time-lapse延时摄影视频,才走出来。车站有个通道是通向胡格利河轮渡的,喜欢黄浦江轮渡的我,自然要尝试一下。选了到河对岸千禧公园的线路,下来穿过铁路不远就可以到 B.B.D Bagh 区域。等候渡轮的时候,太阳有点晒,旁边水果摊的小贩的独特的叫卖声吸引了我们,看到水灵灵的黄瓜,几乎都准备买了,突然发现,他是用河水来洗这个黄瓜了,呵呵,果断忍住。B.B.D Bagh 区域搜索控的维基百科搜索的结果:B.B.D. 代表3名印度自由战士:Benoy Basu、Badal Gupta和Dinesh Gupta,于1930年12月8日被监狱的检察长NS 辛普森枪杀于当时Dalhosie 广场上作家大厦的阳台。旧名Dalhousie Squrare达尔豪西广场,得名于印度总督达尔豪西侯爵(1847 -1856)B. B. D. Bagh一直被认为是加尔各的心脏,许多著名的建筑设有重要的商业机构和银行都位于此处。作家大厦是西孟加拉邦政府所在地,皇家交易所(一度是罗伯特·克莱武住宅,现在是孟加拉工商业联合会办公楼)、加尔各答邮政总局、电话局、圣约翰教堂都位于广场附近。该地被当地人称为办公室的地方。大批每天往返于加尔各答的通勤者每天从附近地方来此谋生。广场以一整天向“办公室先生”出售现成的廉价食品著称,所有官员和职员都在办公楼工作。不过到夜间,这个区变得异常安静,因为这里几乎没有住宅楼。注:以上3张图片来自互联网搜索B.B.D Bagh 区域逛了许久,有点累了,路上餐厅很少,只得简单的在一个酒吧里吃了午饭,我还是点的炒饭,这是我认为最接近中餐的食物了,还喝了可口可乐在印度推出的Thums Up 可乐。稍事休息后,接着逛街,来到了圣约翰教堂,为了弥补昨天圣保罗教堂没进去参观的遗憾,我们决定进去感受一下。圣约翰教堂的院子里有“加尔各答的奠基人”约伯·查诺克的陵墓,据推测是加尔各答最古老的石刻。坐在哥特式教堂的礼拜长椅上,感受着肃穆的教堂内部的庄严而安宁的氛围,周围没有一个游客,工作人员也没有。殖民地遗风混合着加尔各答稍微有点闷热的空气,这种气氛容易让人思考,我在想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让英国继续殖民统治印度未必是件坏事的,毕竟英国统治给印度带来了很多先进技术和进步的思想,至少不会造成印巴分治,或者至少不会出现分治后的种族迁徙以及血腥的种族屠杀,以及目前两国的敌视和亚洲及南亚次大陆复杂的地缘政治局面。。。。。。。嗨,为了世界的政治,操碎了心啊。我这是怎么了?一定是新闻联播看多了,一定是。路边随意躺着休息的穷人把我拉回到了现实,我们继续向着豪拉车站的方向逛街,遇到了路边菜场,这个是我们喜欢的,每到一地,逛菜场似乎是最接地气的深度游方式了。另外还碰到另外一处发放免费的面饼的地方,又让家里的吃货停留了片刻,终未遂。后来我们才想起,大概是临近印度最重要的排灯节-Dewali,富人纷纷出钱做善事吧。路边的面板摊忙个不停,刚出炉就被端去施舍。快接近豪拉大桥旁的一条马路上,我们遇见了路边板球,板球也是极具英国殖民地特色的运动,我们索性买了杯 Chai,停下慢慢的欣赏。喝过印度 Chai,有力气和阿三挤公交车了。结果,发现路过的破旧不堪的公交几乎都是不停车,就有人下车,上车也是一拿门把手就蹿上去了,有点怕了。这时候来了一辆看上去车况还不错的,还是空调车,于是鼓起勇气就上去了,毕竟只有2站,过了豪拉大桥就是火车站,难得的体验一回。豪拉火车站豪拉火车站的熙熙攘攘让我又拍起了延时摄影(上传后压缩的画质不行)。火车站的一角有餐饮区,挂着 Refreshment 的牌子,一楼是提供站着就餐的区域,二楼是带空调的坐着就餐区域,离开车时间还早,买了2份套餐配柠檬味的苏打水慢慢吃。饼的味道不错,洋葱也还新鲜,豆子是大颗的鹰嘴豆,炖得比较烂,咖喱味还不是太难吃,右下角那颗仙丹一样的是饭后甜点,不死心,尝了一小口,油腻的甜味。作罢。人均消费6块4毛。在吃饭的时候,手机响了,一看,是ClearTrip的邮件,WaitList 变成 Confirmed 了,意味着我不仅可以上车,还有单独的铺位,不用和 RAC 的旅客共享一个铺位,开局很顺利嘛。出发时间还早,逛了逛 AC1的休息室,门口有人看守,还要登记才能进入,外国游客基本不管,我们虽说是 AC2的铺位,也照样可以进去休息。休息室条件很一般,设施比较陈旧,仅仅是有空调,有单独的卫生间和淋浴房而已。由于是起点站,而且,电子票还不用去取票,省去了排队的麻烦。我们笃悠悠的取了寄存的行李,按指示牌找到展台,顺利的找到了车厢,在车厢的门口贴有旅客名单,我还特意拍了照片,因为之前看经典的 BBC 纪录片《印度的故事》中,历史学家麦克尔伍兹在车厢的门口旅客名单上找自己的名字的镜头我记忆深刻。一般开车前车站会把最终乘客的信息名单打印出来,贴在车厢上或者站台告示区。瓦伦纳西,我们来了!注:由于时间关系,圣保罗教堂,印度博物馆,还有加尔各答唐人街,还有特蕾莎修女故居,特蕾莎修女临死者关爱中心做义工等项目,还有泰戈尔故居,都没去参观。关于我比较感兴趣的加尔各答唐人街,此次发现一篇穷游网比较详细的游记《加尔各答,维多利亚的遗珠》,推荐给大家。本文中部分 B.B.D Bagh 的照片也是来自这篇穷游网的游记,在此感谢作者。http://bbs.qyer.com/thread-1445003-1.html?campaign=app_share_qy&category=yj_weixin_ios 欢迎继续关注,公众号上的原文加尔各答的2篇有点流水账,此次重发也不打算改了,后面几篇慢慢的文字和内容做了改进,有兴趣提意见的欢迎回复给我留言。系列之5:瓦伦纳西的Ghat注:瓦伦纳西在印度的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我当时写公众号的时候一直没法下笔,以我浅显的蜻蜓点水般的游历,很难写出让我满意的文字,酝酿准备一番后,决定要分几篇写。瓦伦纳西地理位置:还是从我喜欢的GoogleMap开始吧,作为一个地理爱好者来说,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瓦伦纳西的位置。瓦伦纳西Varanasi,以前称为“贝拿勒斯Benares”,位于印度北方邦的恒河沿岸城市。因城市地处瓦拉纳河 Varuna和阿西河Assi之间,1957年改为现名称,是取两条河的名称合成的。历史上瓦伦纳西是古代迦尸国首都(迦尸意思是“光的城市”)相传6000年前由作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所建。在公元4-6世纪曾为学术中心;12世纪为古王朝都城。是印度教7大圣地之一。此外,释加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就在瓦拉纳西附近,耆那教的两个教长也诞生在附近,故该市已成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重要圣地。印度教徒一般都认为能在瓦伦纳西死去就能够超脱生死轮回的厄运,而他们相信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沐浴后,即可洗涤污浊的灵魂;另外,在瓦伦纳西的恒河畔火化并将骨灰洒入河中也能超脱生前的痛苦。瓦伦纳西的Ghat沿恒河而建大大小小的石阶码头(Ghat )是瓦伦纳西著名的景观, Ghat 有的也翻译成河坛,瓦拉纳西人的生活与恒河边的Ghat石阶码头密不可分,全城有80多个Ghat,每个都有自己的名字。我利用网络找到的一张简图,标注了些文字说明。先对几个主要的Ghat 做个简单的介绍。1.AsiGhat 阿西河坛老城最南面的主要的河坛,阿西河在此附近汇入恒河,所以很多朝圣者来到这里先到恒河沐浴,再向一棵菩提树下的印度教主神之一湿婆 Shiva Lingam膜拜。另外旁边还有一个大理石小庙里供奉了阿西河汇流神的 Lingam。什么是 Lingam?lingam 就是湿婆神的男根,是印度教徒眼中的神物啦。2.Dasawamedh Ghat 达萨斯瓦梅朵河坛这是最热闹的一个河坛,晚上的恒河夜祭也是在这里举行,位于老城主路从Godaulia十字路口朝恒河方向延伸的Main Road的尽头,被LP誉为最有活力和最富有色彩的一个河坛。在印度教的故事中传说梵天神在这里以十匹马作为祭品,使得湿婆神得以从流放中返回故里(Das是十的意思;awa是马的意思;medh是梵天献祭的意思)。Dasawamedh Ghat 达萨斯瓦梅朵河坛是瓦伦纳西历史最悠久的Ghat,但是还算未遭到严重的破坏,瓦伦纳西的http://www.varanasicity.com网站对它的评价还有 Clean 一词,我只能说,相比瓦伦纳西的迷宫一样的小巷,恒河旁边的河坛码头的确算得上是叫 Clean了。3.Harish Chandra Ghat 哈里什昌德拉河坛上图为网上找的2015年12月的情况。是瓦伦纳西最老的烧尸码头,名字来源于神话中的在此坚持不懈的从事烧尸慈善劳动的Harish Chandra王的名字。1980年左右,这里改成电焚化炉之后,就没有烟雾缭绕的场面了。我们在Harish Chandra Ghat 附近有一大片地方看到是晾晒衣服和床单布匹的地方。4.Lalita Ghat 名字来源于印度教女神 Lalita,由流放于瓦伦纳西的尼泊尔国王修建于1804年左右,旁边是一个精美的尼泊尔加德满都式样的木质印度教寺庙。据说是画家和摄影师最喜欢的码头。Lalita Ghat 距离目前最大的烧尸码头只有100米左右,Lalita Ghat 到烧尸庙之间有2个粉红色的圆柱状建筑,据说是瓦伦纳西的取水口,汗!。粉红色建筑外可以清晰的看到雨季的水位。5.Man Mandir Ghat斋普尔的土邦王Man Singh1600年左右在瓦伦纳西修建了这座拉其普特风格的王宫,他的后人Sawai Jai Singh II于1730年扩建了天文台部分,天文观测器械至今还保护完好。建筑顶部有个很大的平台可以看到恒河两岸的风景。6.Manikarnika Ghat 目前主要的烧尸码头Manikarna 在梵语里是耳环的意思,码头名字的来源是关于湿婆,湿婆的妻子,还有毗湿奴的神话故事,维基百科里的故事情节和其他网页的情节有挺大的出入,本来对神话故事,尤其是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就不太感冒的我,看得云里雾里,还是不以讹传讹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查资料。由于烧尸码头是不允许拍照的,故关于这个码头的图片均来自Google搜索。烧尸码头旁边的建筑高处允许游客观看,但会有人要你为旁边据说是没钱买火化的木材的垂死老人捐款。关于洗衣码头: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在英文资料中并没有发现有那个码头是洗衣码头的说法,在 LP 的瓦伦纳西推荐景点里,也没有那个码头是以洗衣为特色的,甚至有一篇英文文章说在恒河洗衣是不被允许的,还有一份码头的清单列出了洗衣的场所和沐浴码头的清单:简单的查了一下,清单里的洗衣场所,名称虽然是“DhobiGhot”洗衣码头,但基本都不是在恒河边上。但是,我的确在Harishchandra Ghat,也就是老的烧尸码头的恒河边看到洗衣的场景,暂且认为大概是最底层穷苦的人的洗衣场所吧。下面这张图亮点自己找:写公众号的时候发现一个瓦伦纳西全景展示的网站,推荐给大家:http://www.airpano.ru/files/India_Varanasi/2-2 而文章一开头这张图可能一般人会一带而过,其实有丰富的内容,作为背景知识给对印度地理感兴趣的分享:图中标出了中国游客可能会到访的佛教最著名的四大圣地-佛祖释迦摩尼出生的蓝毗尼,得道的菩提伽叶,初次讲法的鹿野苑,圆寂的拘尸那迦 这4个城市;还有瑜伽爱好者向往的圣地-瑞诗凯诗,还有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首都帕特那等这几个城市相对于瓦伦纳西的位置,以及瓦伦纳西相对其他印度主要城市的位置关系。恒河上游的瑞诗凯诗;恒河中游和恒河的支流亚穆纳河(流经德里和阿格拉的)交汇的城市阿拉哈巴德;恒河在瓦伦纳西附近稍微转向朝北流,形成新月形的弯;以及4河交汇的古城帕特那; 图中恒河其实非常不明显,而相比之下右侧非常明显的是水量极为丰富的的雅鲁藏布江(印度境内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在西藏林芝地区的米林县南迦巴瓦峰附近做了一个大拐弯后向西流,经过被誉为印度2个最美丽的地区之一的阿萨姆平原(另外一个是克什米尔地区),最终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都从孟加拉湾流入印度洋。图中右上角红色的“藏南地区”,就是1962年中印战争中,双方在此激烈交战的,目前被印度实际控制的中国藏南地区,印度称作 “阿鲁纳恰尔邦”,中方不予承认。系列之6:从天涯论坛的睡祭师的重口味腐女说起--恒河夜祭好几年前,天涯论坛有一篇印度游记很火,讲的是一重口味腐女独自一人游印度,在瓦伦纳西把2个恒河夜祭的婆罗门祭师给睡了。这好比一老外来中国旅游,结果跑到峨眉山跟寺庙的主持滚床单了,回去还把过程经历发在 Facebook 上了。我对这事情没什么好评价的,但是,客观上,这个贴子把瓦伦纳西的恒河夜祭给炒作起来了,来了瓦伦纳西,恒河夜祭必是要看的。恒河夜祭(Ganga Aarti)一般晚上7点开始,在Dashashwamedh Ghat 和相邻的 Ghat 各有1个祭祀场地,每个场地由7名婆罗门种姓的祭师进行祭祀仪式。不同于中国各个旅游景点的“印象 XX”系列表演,恒河夜祭是印度教的宗教活动,祭祀的主旨是对火的敬畏(Agni Pooja),以表达对印度教主毁灭的湿婆神Lord Shiva,,恒河女神Mata Gange,太阳神Surya,火Agni (Fire),以及整个宇宙的崇敬。所以祭祀基本上分成5个部分。吟唱声中,祭祀开始了,嘈杂的气氛开始变得有点严肃,祭师的声音悠远,好像是来自古老的历史故事。缓缓的法号声渐渐揭开了祭祀活动的序幕。接着是焚香仪式然后祭师傅手持冒着烟的铜壶,分别向4个方向做出祭祀的动作,铜壶中冒出的烟雾比较浓,因为烧的是牛粪(牛在印度教教是神圣的,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所以,印度人相信从母牛(或公牛)身体中出来的一切都是神圣的。 不仅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 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Nandi),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 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伟, 栩栩如生。雕像上还常常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然后是多层的蛇灯台(娜迦Naga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有一个头或多个头;其形象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在印度,娜迦被视为有灵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护神。有关娜迦的神话中最有名的是搅动乳海的故事,在精美的吴哥窟小吴哥寺的雕塑上就有这个故事。接下来是撒花孔雀扇拂尘台下的观众已经陶醉了。最后,仍旧以祭师一起吟唱作为仪式的结束。整个恒河夜祭有一套完整的仪式,祭司们拿着各种法器-冒着烟雾的铜壶,多层蛇灯台,孔雀羽扇,拂尘,摇铃 等,每个部分都分别朝着四个方向进行简单的舞蹈,口里一边还低声的吟唱,身边的印度教信众也跟着小声吟诵,加之,现场摆设的铜铃由观众拿绳子牵引着不断的敲击,祭坛上空飘荡着一种古老的音乐声,随着仪式进入高潮阶段,铃声变得愈发急促,观众的情绪也随之高涨,站在旁边观看,很难不融入这种神秘的宗教气氛中被深深的感染。相信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这印度教圣城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上传了一段到优酷视频,权限的限制,画质不算太清晰。系列之7:什么是瓦伦纳西的重口味?如果说上一篇的标题党纯粹是为了吸引观众点击的话,那么这篇文字我们就来说说瓦伦纳西真正的重口味吧。脏乱差的城市首先,作为中国的旅行者,把印度作为旅行目的地,就被很多人视为重口味的行为。一方面,印度相比国内的脏乱差是毫无疑问的,而且,由于媒体的负面报道居多,造成大部分的游客望而却步。其次,瓦伦纳西可以说是印度最脏乱差的旅游城市,没有之一了。整个瓦伦纳西老城就是由无数条迷宫一样的小巷子构成,在里面迷路是每个游客必然的经历。我们从火车站坐了突突车,一路上嘈杂的马路,漫天飞舞的尘土,一路不绝的喇叭声,刺鼻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经过这一系列的煎熬后,在一个巷子口,突突司机把我们放下,告诉我们,他的车开不进去了,需要我们步行进去找预定的 GuestHouse。结果,迎接我们的就是这样的场景:还有这个以及众多的的旺财手机在狭窄的巷子里没有信号,谷歌地图也没办法用了,我靠着离线地图App,好不容易没走什么弯路,总算到了我们定的靠近MushiGhat和恒河夜祭主码头的ShivaGuestHouse。到了房间,窗外一看,是这样的: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呢。瓦伦纳西被认为是湿婆居住的城市,这里是人与动物,神灵的大和谐。我们住的 GuestHouse 离主要的码头很近,走路只要2分钟。可是这2分钟却让我们走了差不多10分钟,为什么,因为通往恒河 Ghat 的路是这样的:我们经过的时候,有4-5只流浪狗在翻动这堆垃圾,无法通行,好在回来的时候,垃圾已经被清理过了。Dom Raja 烧尸王印度的种姓制度Caste system in India不用过多的介绍了(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独揽宗教事务,形成专门的祭司阶级,有些婆罗门还参与政事;第二等级的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武士阶级;这两个等级处于统治地位。第三等级的吠舍,是雅利安人的平民大众,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第四等级首陀罗,基本上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他们是被压迫、遭奴役、受歧视的无权居民等级,从事手工业和农牧业。)可是,在这4个种姓之外,还有一类被称为贱民Dalit 的,最初也是来自一些从事污秽工作的被征服的土著(从事洁净工作的土著被纳入首陀罗),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人(Untouchables)。他们不仅不能接触高级种姓的人,甚至要同高级种姓保持相当的距离。而某些工作由于非常肮脏,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见的人(Unseeables),他们只能在夜晚从事工作,以避免被高级种姓的人的见到。这其中,瓦伦纳西的2个烧尸码头的烧尸人就属于这类 Untouchable,他们有独特的称呼,称为 Dom多姆,而烧尸人的首领就称为 Dom Raja(Raja 是国王的意思,这个称呼来源于历史上一个在烧尸码头做义务劳动的国王的传说)。Dom的聚居区,房子的外部有老虎的雕塑。Dom 的职业世代相传,并且,很神奇的是,所有人火化用的火苗,都得从 DomRaja 家中火塘保存的火种那里取得,不能用火柴或者其他的火苗,就算总理去世火化,也得从最低贱的 DomRaja 家里取得火种由 Dom 们来进行火化。这个火苗据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未熄灭。BBC 的纪录片《印度的故事》中,采访了一位 DomRaja 的镜头我记忆深刻。除了负责管理火化用的火种,火化最底层的5层木材也必须从 Dom 的手里购买,不同的木材售价不一,据说还有 Dom 可以迅速的从死者家属的穿着和举止判断出家属的经济状况,给出一个让他获利丰厚而死者家属又无法拒绝的价格。并且,还有我们想象不到的,除了上面的工作,Dom 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处理死者的骨灰,筛取烧过骨灰,Dom 能把死者身上有价值的无法摘取下来的东西搜集起来,比方金牙,首饰之类。AGHORI SADHUS 苦行僧本文没有水印的照片均来自网络,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看了上面 Dom Raja 的介绍,你大概以为经常接触尸体的 Dom们算重口味的了,或者很多游记中介绍的恒河中漂浮的没烧干净的尸体算是极品重口味了或者在漂浮的尸体旁沐浴也算是重口味的了呵呵,就像长者说的:你们啦,Too young ,Too Simple , Sometimes Naive.你知道瓦伦纳西有这样一群苦行僧吗? 他们被称为Aghori----Aghori是印度教的成员,他们崇拜湿婆,毫无节制地喝酒、吸毒、吃肉,没有禁忌。他们将火化的骨灰涂抹在身体和脸上,他们会将漂浮在河面上的尸体捞上来,分解四肢,然后生吃。他们认为尸体不是食物,而是神的礼物。他们有一项怪诞的的习俗,他们会穿死人的衣服,并把死者尸体放在寺庙里火葬。最令人震惊的就是Aghori的同类相食。大多数其他教徒因为他们吃人的仪式而谴责他们为非印度教徒。Aghoris或Aughads在印度的农村里往往受到极端的崇敬。因为他们被认为拥有权力,能愈合和减轻疼痛。据说,他们还在偷偷地进行人体献祭。再有就是从顺流漂下的尸首上咬下死人肿胀的舌头,用作护身符。许多Aghori教徒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他们所谓忏悔的目的。Aghori教徒通常坐在尸首上冥想,用头盖骨来喝尿,等等以此来满足他们的恋尸欲。加拿大摄影师JoeyL.就曾试图客观看待印度的aghori苦行僧,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拍摄,他认为aghori苦行僧一箪食一瓢饮,是精神上的吉普赛人。苦行僧当然,像 Aghori 这样的苦行僧毕竟是少数,瓦伦纳西的苦行僧大部分也只是像我拍摄的那样,充其量只是吸食大麻,将骨灰涂抹在脸上身体上而已。而他们吸食大麻也是为了进入迷幻的状态而能更好的和神灵沟通和感悟人生。上面这位苦行僧一言不发,要靠下图的他旁边的另外一位苦行僧替他乞讨。而这位苦行僧身上的3道白色标记,据说代表的是湿婆的标志-三叉戟。大部分的印度教僧侣是下面的打扮:下图这位苦行僧额头的三竖也象征湿婆的三叉戟,据说和横向的属于不同教派湿婆的城市,无处不在的三叉戟瓦伦纳西位于恒河的西岸,恒河东岸没有任何的建筑,是一望无际的沙滩,远处雾霭当中是隐约的森林,每天坐在石阶码头上望着东方升起的太阳,练习瑜伽,静坐,冥想,感悟人生是苦行僧们每天必修的功课。第二天早上,我们坐船看恒河日出,到达了恒河对岸,我注意到了几位离群索居的苦行僧,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住在远离人群的简易帐篷里,随身物品极其简单,身边是几本厚厚的书籍,他们迎着朝阳静静的读书,一副与世无争的超然状态。有一位苦行僧还在恒河里沐浴,眼里充满着慈祥,一看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放弃舒适的生活来过这种苦行僧的生活呢?宗教的力量,亦或追求真理的信念的力量?我的“重口味”我们的所谓重口味根本不值一提,既不敢恒河沐浴,也没看到没烧干净的尸体浮在恒河上,充其量也只是在离烧尸码头很近的小巷子里一边看着一具一具的尸体经过,一边品尝美味的LP 推荐的“Blue Lassi”而已。关于恒河水关于恒河水的卫生状况,网上有2种不同的言论,一种观点是说恒河水中的大肠杆菌细菌浓度是饮用水浓度标准的100倍,并且恒河沿岸的污水都是不处理直接排入恒河;另外一种观点是恒河水有神秘的自我净化功能,甚至说从16世纪莫卧儿王朝的阿卡巴大帝就称它为”不死水“,因为河水味道非常甜美,这位君主只用恒河水来招待客人。200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会定期补充船上的恒河水储备,他们声称没有哪里的水能够媲美恒河水,在驶往英国的3个月航程里始终保持新鲜。如今,尽管人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在河里沐浴,而且有大量生活用水排放其中,恒河边却从未爆发过像霍乱、伤寒这样大规模的传染病。印度教教徒坚称恒河水有净化的能力。作为地理控,我的地理知识告诉我,自然的河流都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的,人类的活动带来污染不能超过自然净化的极限。写到这,不禁想起跟我们一起坐船看恒河日出的其他几位游客了,我们都是住在同一家 Guesthouse, 很巧,都是亚洲面孔,有泰国的,新加坡的,马来西亚的,菲律宾的。其中有个妹妹跟着姐夫姐姐来旅行,那个妹妹显然是有一定的洁癖的,我们下船蹚水到恒河对岸的沙滩上歇息喝茶后,回到船上,立马从包里掏出消毒纸巾,紧张的擦拭脚底,表情显得极其不自然。我承认,对于对蹚水到沙滩,一开始我心里也是拒绝的,但是,看了一下,似乎河水比我看到的黄浦江苏州河的水还要干净些,就打消了顾虑。关于那位消毒纸巾不离身游历瓦伦纳西的妹妹,我想,如果连赤脚淌恒河水都保持这样的戒备的心态,她一定是没办法很好的享受印度的旅行的。对于注重物质享受,内心思想贫乏,缺乏信仰的人来说,瓦伦纳西就是个去了以后再也不想去的脏乱差的旅游城市;而对于有信仰,注重精神世界的发展,以及对于想要探寻生命的意义和生死轮回的人而言,瓦伦纳西是最接近神灵的城市。在这里,人们可以以最接近自然的状态生活着,除了宗教和信仰之外,不需要别的什么规则和约束;除了心怀崇敬之外,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和经营,特别容易对人生产生深刻的感悟;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最本真的瓦伦纳西到处都弥漫着避世思想和嬉皮士情节,也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放松。难怪,瓦伦纳西被认为是最有魅力的印度城市。我想,我如果还有机会去一次,我会体会得更多的。让我用天涯论坛的一句名言来结束这篇重口味的文章吧:来,干了这碗恒河水吧。注:干了这碗恒河水这个梗出在天涯国际观察论坛。2003年开始出现大批吹捧印度的帖子:印度的发展、印度的民生、印度的教育、印度的医疗,大有北欧国家的标准在印度都实现了的势头。这时有人发了一个关于去印度旅游的帖子,拍摄了几张恒河的照片。照片中恒河环境十分恶劣,然后还提到印度人饮用恒河水,并用其洗澡。这个帖子使得吹捧党一时抬不起头来。此后再提到印度,常常会出现这句话:来,兄弟,干了这碗恒河水,来生还做民主人!系列之8:鹿野苑Sarnath注:由于涉及佛教历史,很多内容不敢马虎,参考了多个网站,经过一番提炼,总结出以下的文字介绍,作为游记的背景知识补充吧。鹿野苑位于瓦伦纳西北面10公里的地方,英文名称Sarnath 源自 Sāranganātha,意为鹿王。在一个佛教典故中,菩萨化现为鹿王,为了保护鹿群,将自己献给了国王,而国王也因此感动,而建立了公园,以保护鹿群。该公园目前仍存在。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西行200公里,来到鹿野苑,随后就在这里对父亲净饭王派来照顾他的5个随从讲解佛法,向他们阐述人生轮回、苦海无边、善恶因果、修行超脱之道。5人顿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至此,佛教最终具备了佛、法、僧三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释迦牟尼从此开始,住世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化度弟子数千人。这里也被尊为佛祖“初转法轮”之地。拉萨大昭寺里的双鹿听经也取材于鹿野苑。鹿平时很机敏,但却非常迷恋美妙的音乐。当它们听到美妙的音乐,就会跪下来静静地聆听,甚至在生命受到威胁时都意识不到,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当年佛祖初转法轮的时候,居然吸引到连鹿都安静的聆听,所以证明佛法可以利益一切有缘众生,后也被引申为在听法时当采取与鹿一样的认真态度。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来过此地参拜,这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描述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此后,由于历代的战乱(特别是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严重破坏),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微,古代的庙宇大多被毁或荒芜,鹿野苑终至湮没沉埋。直到1837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Alexander Cunningham, A.D.1814年~1893 )创建印度考古勘探团,在瓦伦纳西附近挖掘了一些佛教遗址,十多年后,中国僧人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相继在英国出版。对照两本著作透露的信息,卡宁厄姆确认了遗址的身份:宏伟的圆顶建筑是一座佛塔,是纪念佛祖觉悟后第一次讲经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的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upa),塔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此后,卡宁厄姆并没有停止,他以翻阅了无数次的《大唐西域记》为指南,在印度的土地上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挖掘了一座又一座重要的佛教遗址。1861年,卡宁厄姆在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菩提伽耶(Bodh Gaya),找到了大菩提寺的遗址。今天的大菩提寺是卡宁厄姆根据玄奘的描述修缮而成的,甚至连装饰图案和建筑材料也来自于《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同年,卡宁厄姆在印度比哈尔邦发现了——那烂陀寺遗址 。这里曾是古印度的文化中心,拥有一万余人的佛教大学,也是玄奘当年求学的地方。《大唐西域记》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书中提供了佛教所有圣地的位置、方向、距离和主要标记等准确信息,甚至对它们的布局也做了详细的描述。康宁汉姆带着他那规模不大的考古队和助手们在几十年里追寻着玄奘当年的足迹,在整个印度不停地奔波,挖掘和验证这位中国高僧所记录的所有重要遗址。卡宁厄姆在北印度的废墟中展开了许多次考古发掘。最后一个佛教圣地的发掘是位于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佛陀的出生地。鹿野苑被发现后,世界上主要的佛教国家陆续在此修建寺庙,最早修建寺庙的是缅甸法轮寺,建于1908年。上图是各国寺庙中规模最大的,由斯里兰卡在1931年重建的Mulagandhakuti Vihara寺(Mulagandhakuti Vihara又翻译成根本香室精舍,原来是佛佗释迦牟尼悟道后,在印度度过第一个雨季的地方)。根本香室精舍是由斯里兰卡佛教复兴之父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筹集资金而建,大殿正面供奉着佛陀成道时的说法像,大殿墙壁上是日本著名画家野生司香雪所绘的释尊应化事迹壁画,壁画描绘了从佛祖的出生、出走,再刻画了开悟、成佛、传经等故事,一直画到佛祖涅槃。精舍的后面有一个鹿苑,重现了“鹿野苑”这个诗意的名字。还有一个菩提园,里面栽种了一棵很大的菩提树,是斯里兰卡佛教复兴之父从圣地菩提加耶(Bodigaya)的圣菩提树上折枝而来。(佛祖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那棵最初的圣菩提已然消亡,但其分株在斯里兰卡存活了下来,近代又辗转回到了印度大陆,生根于菩提加耶)由于鹿野苑的各个寺庙,博物馆,古迹分散于各处,距离虽然也不是太远,但还是不太好找,我们索性找了一个居住在当地的向导带我们逐一参观讲解。向导皮肤黝黑,态度很谦卑,行走的时候似乎都刻意的在我们身后半步的位置。据他自己说他是 Low Caste,可我们所在可是佛教圣地啊,才不管什么印度教的种姓制度那套了。在上面介绍过的斯里兰卡寺庙内,我们从他的介绍中还得知了,关于佛祖的壁画中,不同阶段的佛祖画像的手势是不一样的,这个我还是第一次得知。但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可是从小就明白少先队敬礼和入党宣誓要用不同的手势呢。上面这个手势叫做禅定印,使内心安定的意思,佛祖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行得道的时候就是这个手势。这是说法印,或者转法轮印,表现佛祖在鹿野苑讲法时的状态。触地印,又称降魔印,表示佛用法力降服恶魔。施无畏印,表示佛祖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惧。施愿印,表示佛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常和施无畏印联合使用。出了斯里兰卡寺,我们迫不及待的要向导带我们去看中国寺,我们要看看我们中国的寺庙,结果有点大失所望:有点寒酸啊。后来了解到,中国寺是由加尔各答的中国华侨于1939年集资修建的,目前委托泰国寺的工作人员来管理,所以,我们在大殿里还看到了泰国国王的肖像。又是勇于拼搏,善于吃苦耐劳的福建侨胞。寺庙内,又看到让我这个地理控感兴趣的了--玄奘法师西行路线图:有观众可能要问,从西安出发去印度,怎么绕一个这么大的弯啊? 呵呵,你翻个喜马拉雅山走走青藏高原给我看看,这其实是丝绸之路北线,一路上有水源,有商队,还有诸多佛教国家从长安出发,经过哈密、高昌、河中、吐火罗、俾路支而到北印度,等于是逆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已探明的路线出去的。在当时的条件下,独自一人,这是一种何等艰辛的壮举啊。以我对佛教浅显的了解,日本的佛教也属于汉传佛教的分支,都是以汉译经典为本,属于大乘佛教,以显宗为主流。除了汉传以外,还有藏传佛教,以及东南亚国家盛行的南传佛教。鹿野苑的日本寺叫做日月山法轮寺,是给我印象最好的一座寺庙,清净庄严,古风怡然。风格极为古朴清爽。大殿里,一位日本僧侣边敲着木鱼,一边在念经,声音高亢洪亮有激情,只是一点让我觉得有点奇异,和中国寺庙的“南无阿弥佗佛”还有 藏传佛教的6字箴言“嗡嘛呢叭咪吽”不一样,日本僧人念叨的好像多一个音节。不知哪位知道这当中的缘由。参观完日本寺,我们又让向导带我们去了泰国寺,南传佛教的代表嘛,寺庙总体感觉很一般,感觉和西双版纳的普通的南传佛教寺庙没什么区别,只是寺庙里有一尊高大的佛祖塑像,让我感觉和国内最近很多地方修建的巨大的佛祖雕像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不觉,肚子已经咕咕叫了,才意识到,午饭都没吃,于是,想让向导带我们去西藏寺喝酥油茶,吃糌粑。结果,西藏寺的小食堂里,既没有酥油茶,也没有糌粑,想必在印度北方恒河平原,也找不到牦牛和青稞吧。只能吃几乎是水煮的蔬菜和白米饭(这是我在印度吃到的最接近中餐的一顿了)。比较亲切的是,给我们上菜的藏族工作人员,能讲标准的普通话,还去过北京。“您慢用”,“您走好” 还略微带点京腔呢,只是,他的表情似乎刻意的保持着和我们的距离,我想,他的经历一定是有故事的。也许是我们的向导属于低种姓,或者是他没有像国内旅游行业一样的“导游证”,属于野导游,怕被查处,他对我们一直想去看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鹿野苑的景点-阿育王石柱始终是回避的,要么说石柱已经被毁了,要么说博物馆不开门。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对我们说了实话:他不能进存放阿育王石柱的鹿野苑考古博物馆。我们只能自行买票进去参观。(想起刚才吃午饭的时候,他一开始也是宁愿看着我们吃,直到我们一再招呼,才腼腆的和我们坐在一起就餐,我觉得,应该还是低种姓的关系让他不敢进博物馆,还是生活习惯使然。)阿育王石柱 Ashoka pillar阿育王石柱是印度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至约公元前185年)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阿育王为铭记征略,弘扬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这些柱子一般高十几米,最著名的位于鹿野苑的阿育王石柱现已经碎成5段,下部还有2.1 米仍埋在地下,其余4段散落周围。柱头高约2.03米,四面各刻有狮面,造型优美,是古印度佛教艺术的极品,展示在博物馆内。阿育王四头雄狮柱头上刻有四只背对背蹲踞的雄师,中间层是饰带,刻有一只大象、一匹奔马、一头瘤牛和一只老虎,这四种动物间都用象征佛法的宝轮隔开;下一层是钟形倒垂的莲花。整个柱头华丽而完整,并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润,这也是孔雀王朝时代雕刻艺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色。今日印度国徽上的图案就是来自这根阿育王石柱。而这四狮形象也已成为印度政府的国徽印记,在钱币和海关官防上均可看到它的身形。印度国旗上的法轮也是阿育王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神圣的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轮的24根轴条则可代表一天的24小时,象征国家时时都向前进。啰啰嗦嗦的的贴了这么多内容,从鹿野苑到佛教到博物馆,甚至连印度国旗都搬出来了,真正的游记内容未免有点干枯乏味,俨然我也变成天涯论坛的挺印一派,得找人干一碗恒河水了。其实主要还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佛教还是不很熟悉,借着写这文章的机会自己增长点知识罢了。系列之9:在“性都”克久拉霍过“印度新年”-Dewali早在国内未出发前我预定火车票的时候,就已经特别查了印度的节日安排,得知我们在印度瓦伦纳西和克久拉霍期间正好赶上印度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Diwali(有的地方写作Deepawali,中文翻译成排灯节)。Diwali 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几乎可以相当于中国的农历新年了,中国春运拥挤的火车的场景迅速在我脑中叠加上阿三拥挤的车顶都挤满了人的印度火车的景观,这景象太美,我不敢想象了。Diwali 排灯节背景知识介绍排灯节来自梵语词deepa和avail字面意思是“排灯”(deep”意为光明或灯,而“avali”意为行或排)。排灯节与几个印度的神话有关,这些神话基本上讲的都是是正义战胜了非正义、光明战胜了黑暗、知识战胜了愚昧、希望战胜了绝望 的故事。在印度北方,排灯节最普遍为人所知的故事是罗摩神背井离乡14年,此间他击败了魔王拉瓦那,最终返回到印度最古老的城市阿约提亚。为了庆祝国王的回归,阿约提亚城的人点亮了数以千计的泥土灯;而在印度南方,则是为了纪念魔王那拉卡苏拉被神主克利须那惩杀。排灯节是印度教的重要节日。全世界约10亿印度教信徒每年都庆祝排灯节。这也是世界上最广泛庆祝的节日之一,在印度、斐济、尼泊尔,圭亚那,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缅甸,新加坡,斯里兰卡,苏里南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它甚至是全国性的节日。Diwali 期间各家流行用彩色的沙子或者粉末或者粉笔绘制可以带来好运的图案-Rangoli这个节日对印度的其他宗教教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锡克教徒来说,排灯节是为了庆祝锡克教徒的精神领袖哈尔宾德被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皇帝贾季汉从囚禁中释放出来。对于耆那教徒来说,排灯节是一个纪念耆那教的创立者马阿哈维拉的节日,他死后进入了极乐世界。来自尼泊尔加德满都山谷的 信奉佛教的Newari 族也庆祝排灯节来纪念阿育王在Karlinga 之战后改信奉佛教。Diwali 期间,妇女和小孩在家门口用彩色的沙子或者粉末粉笔绘制吉祥的图案- RangoliDiwali 是一个5天的节日,每年的 Diwali 通常是印度阴历的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即在每年的公历10月底至11月底之间。节日第一天 Dhanteras (Day 1):月圆(Poornima)之后的第十三天(Dhanatrayodashi 或Dhanteras)是排灯节的第一天。其中,"Dhan"意为"财富" ,而"teras"意为第十三天,。妇女和儿童这天需要打扫和装扮家里,在家门口和家里的走道中心位置用彩色的沙子或者粉末粉笔绘制吉祥的图案-称为 Rangoli;男孩和父亲则忙着用彩灯装饰家里,以及完成所有的清洁打扫工作。人们还会在这天进行节日的采购,主要是金银饰品等。这一天一般都作为生意人或者公司新财年的开始。这一天是也是为了纪念财富和繁荣之神Lakshmi的生日,以及健康和治愈之神Dhanvantari的生日,晚上家家户户会彻夜点燃油灯和彩灯来庆祝。节日第二天 Naraka Chaturdasi (Day 2):月圆之后第十四天(Chhoti Diwali或Narak chaturdashi),印度教徒认为这是天神Krishna打败恶魔 Narakasur,将天下众生从恐惧忧虑中解放出来的日子。而燃放烟花爆竹的仪式也从这一天开始。有些地区还有在这天用精油沐浴的仪式,妇女在这天在手部绘制称作 Henna 的图案;人们还会在这天在家里准备 Diwali 正日子这天食用的甜食。节日的第三天 Lakshmi Puja (Day 3):在Ashvin统治的那黑暗的两周里出现新月的那一天(Diwali / Lakshmi puja / Lakshmipujan),是排灯节的正日子,是5天中最隆重的一天。在这天,夜晚来临的时候,人们都穿上新衣服,点燃灯盏,举行Puja (宗教仪式)来敬拜Lakshmi。人们相信这天晚上,象征财富和繁荣好运的 Lakshimi 会在家家户户之间巡视,人们都打开自己家的门窗,放置灯盏在门口和窗台来欢迎 Lakshmi。 这一天,忙碌了一年的每家每户的母亲和主妇也被认为是 Lakshimi 的化身被家人致敬。人们还用陶制的油灯排开来放置在寺庙和家庭周围,以及在河流和小溪中顺流而下。人们在这天还会邀请最好的朋友和亲戚到自己家作客,相互赠送礼物和甜品。Lakshmi Puja仪式结束后,人们会出门燃放烟火和爆竹来庆祝 Diwali,也有驱散恶魔的意思,烟花爆竹燃放后,人们会回到家人,和亲友聊天,享用甜品。(Lakshimi 是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妻子,她的4只手臂代表了印度教认为人生最重要的4个目标:Dharma 理法, Kāma 快乐, Artha 财富, and Moksha 解脱。)节日的第四天 Padwa, Balipratipada (Day 4):Kartik两星期光明统治的第一天(Balipratipada / Padiwa / Goverdhan puja / Varshapratipada)。这一天人们会庆祝夫妻之间的忠诚和关爱,丈夫会精心挑选礼物送给妻子。新婚不久的妻子会被父母邀请回娘家吃饭,而妻子的兄弟会专门去接自己的姐妹回家。已经结婚的夫妻也会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结婚纪念日一样在这天庆祝一番。同时这天也被作为敬拜印度教的主神毗湿奴的化身-克里须那的节日,会进行称作Goverdhan puja的仪式。节日的第五天 Bhai Duj, Bhaiya Dooji (Day 5):排灯节的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Bhai Dooj / Bhaiya Dooj)。这一天是人们庆祝自己的兄弟姐妹的亲情和友爱的日子。姐妹给自己的兄弟在前额画上红色的圆点,祝福他们长命百岁,兄弟们则当然也准备了回赠的礼物,血缘关系建立的无法割舍的亲情关系在这一来一往中得以巩固常新。正文2015年的 Diwali 正日子是11月11日,正是我们离开圣城瓦伦纳西坐火车前往克久拉霍的这一天。在瓦伦纳西住的“Shiva Guesthouse” 在排灯节的装饰上了火车后发现,居然整个卧铺车厢就6-7个人。应该是印度人大都已经回到家和家人团聚了吧,车上就我们几个游客。中国的农历新年大年初一的火车应该一样是人比较少的。我们位置不远就是2个同样是2个中国游客,小伙子叫小黄,另外一个小姑娘Lena,年纪都非常轻,都是工作1-2年就辞职背包看世界的90后。想想我们刚刚毕业1-2年的时候,哪有可能做出这种环游世界的行为啊,社会发展真是快啊。我们很快就交换好了微信,得知他们也是去克久拉霍,我们决定到了克久拉霍一同行动找住宿,这是在印度第一次碰到同行的中国人,又是空空荡荡的车厢,我们很放松的聊了起来。清早迎着朝霞到达克久拉霍,宁静的小站,设施还挺干净整洁的,感觉不错。我们4个在站外找了一个私家车司机,一路沿着新铺没多久的乡村柏油路开到克久拉霍的“性庙“群旁边的游客大本营--旅馆餐饮一条街,路上还经过了 Ramda 和 Raddision 酒店,还经过了机场航站楼,清晨的印度乡村宁静而淳朴的乡村气息让人感觉很舒适,没有了加尔各答炎热和潮湿的空气,也没有了瓦伦纳西的脏乱差,我觉得我还是喜欢这种印度的乡村的慢生活的惬意。到克久拉霍的铁路是从主干铁路线专门修的支线,老的游记上写都是需要坐火车到一个叫占西的枢纽城市再换乘汽车到达的,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机场航站楼也比较现代了,每天有从德里,阿格拉,瓦伦纳西等旅游城市过来的航班。自从1986年,克久拉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在主要的西庙古迹群旁边逐渐形成了旅游和餐饮的一条街。当地村民的村庄其实离开这条街还有一点距离的。酒店一条街都是经济型的小旅店,胜在距离西庙群只有步行2-3分钟的距离。在同行的小黄的推荐下,我们入住了Booking.com 上号称性价比最好的Hotel Surya,房间大,客房多,每个房间还有阳台面向花园,只要70人民币一晚。很多租客看样子都是长期居住享受乡村慢生活的样子。世界文化遗产:克久拉霍古迹群Khajuraho Group of Monuments介绍克久拉霍建于10-11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南宋时期),曾是“月亮王朝”昌德拉王朝(ChandelaDynasty)的首都。克久拉霍是那个时代的王朝所流行的印度秘教,也称坦多罗教(Tantfism)的传播中心。坦多罗教大约是在公元5到9世纪时从印度教派生出来的,主要宣扬与性有关的一些宗教思想。克久拉霍神庙便是举行坦多罗崇拜的狂欢仪式的场所。密教神秘主义的宇宙论认为,男女两性的交媾就隐喻着宇宙两极的合一。通过想象的或真实的男女两性的交媾,就可以亲身体验与神合一、与宇宙精神同一的极乐,这种性仪式或性瑜伽被看作灵魂解脱的捷径。在坦多罗教狂欢仪式中,当时昌德拉王设想他本人就是男神,而女性则被设想成女神。参与者除了地位比较高的女性外,还有神庙豢养的大批姿色迷人的神庙舞女,即“神奴”(devadasi,提婆达悉,神的女奴)。克久拉霍神庙上那些风情万种的女性雕像,就是神庙舞女妖艳身影的写照。克久拉霍历史上大概有85座古庙,现存的22座古庙可分为东庙群、西庙群和南庙群三部分:西庙群雄浑精丽,东庙群器宇轩昂,南庙群雕刻精湛。毫无疑问,克久拉霍古庙群是价值高超的建筑艺术杰作,最重要的一组是考古博物馆附近的西庙群。西庙群集中了大批神的性爱主题的建筑和雕刻,有供奉印度三大主神的VarahaTemple、LakshmanaTemple和最著名的Kandariya MahadevaTemple。1.Lakshmana Temple2.Kandariya-Mahadev Temple3.Vishwanath Temple4-Parsvanatha temple Khajuraho5-Chitragupta temple Khajuraho以下为涨姿势时间:东庙群属于耆那教(Jain),距离西庙群1.5公里,同为世界文化遗产,但规模较小,只完整地保存着少数几座神庙。与西庙群琳琅满目的性爱雕塑不同,东庙群主要为耆那教建筑,虽也同样布满雕刻,却是雕刻着印度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的形象,还有他们的老婆,以及各种化身。第二天早上,我们起床后,散步到的东庙群参观。东庙是不需要买门票的,朝阳照射下的东庙群,以及远处晨雾中的印度北部农村的景象还是很迷人的。另外还碰到一个守庙的老者,雕塑般的面庞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参观完回酒店的路上,经过几户村民的房屋,发现了一样很新奇的东西:这。。。。为什么要用牛粪做这些东西呢?这算是 Diwali 的节日庆祝方式之一吗?这算是另类的Langoli 吗?不是应该用上面这样的彩色粉末来绘制 Diwali 的 Rangoli 图案吗?说到庆祝Diwali 节日,我们第一天参观西庙的时候,正好碰到周围村庄的村民聚集在西庙售票处外面的马路上,进行一种非常有气氛的庆祝仪式,场面十分的热闹,据说他们是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表演的。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时候,乡下的农民也会打着龙灯进城,还有跳傩戏,非常的有传统的节日气氛。这种节日庆祝仪式我录了视频发到优酷上:晚饭我们4个一起吃了顿好的,餐厅就我们4个用餐,算是我们的印度年夜饭了。有很嫩的羊肉和鸡肉Biyani和我喜欢的Roti耶,只不过被上面的糊糊盖住,各位是看不出它的美味的。身在异国他乡,过印度人最重要的节日 Diwali,还涨了这么多姿势。这一天好充实啊。----最后这一句,我感觉还真的写出了小学生作文的水平呢。系列之10:一次说走就走的探访-欧恰欧恰(也有翻译成奥恰的)本来不在我们之前的行程安排之中的。克久拉霍的3个庙群规模和吴哥窟的各个庙相比其实都不算很大,很多游记都说的只看西庙群就可以了,克久拉霍所谓的“精华”都在西庙群。所以,第二天一早,我们去完东庙群后,对南庙群已经没什么想去参观的意愿了。同行刚认识的小黄和 Lena,已经退房坐突突车去火车站买当天去阿格拉的火车票了。家里的领导突然提出说要去一个叫欧恰的地方看看,而我对欧恰的了解仅限于领导临时给我看的《走遍全球》这本旅游攻略上豆腐块大小的介绍,我自然有点不愿意,克久拉霍这个宁静的印度农村让我感觉还蛮惬意的,我觉得停下感受一下农村的慢生活,去周围的村庄走走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我索性让领导自己去搞定去欧恰的交通。没想到,领导态度还挺坚决的,跑去找酒店前台,居然找酒店包了一辆小轿车。4000卢比,当天往返,单程距离180公里,这个时候已经上午快11点了,还真是有点说走就走的旅游的意思啊。领导就是领导,事后证明,领导的这个决策是很英明的,让本来会是平淡无奇的一天变得丰富多彩,给这次印度之行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欧恰的背景介绍欧恰(Orchha),意为“密地”,梵语本意是“隐藏”的意思。欧恰古城始建于莫卧儿王朝早期,它曾经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班迪拉王朝(Bundelas)的首府,在历史上有过自己辉煌的时期。贝徳瓦河流经这个城市,河岸旁的树林中散落着保存完好的好几处宫殿和神庙建筑群。欧恰的景点主要包括由Jehangir Mahal、Raj Mahal和Rai Parveen Mahal组成的古堡群; 还有Chaturbhuj Temple、Lashimi Temple以及Cenotaphs墓区。著名的Jehangir Mahal,是班迪拉土邦王为了迎接莫卧儿王朝的Jehangir-贾汉吉尔皇帝修建的。相传为了贾汗吉尔巡视此地花了18年盖此城堡,但他仅住了一天就走了。如今,欧恰静静地坐落在贝德瓦河两岸,宁静而悠闲,依旧是一个安静的小镇,非常适合那些希望逃离都市的现实生活,希望寻求内心平静,感受一下历史沧桑的背包客。LP 甚至建议在欧恰住上1-2晚的方式探访这个城市。正文由于出发就比较晚,加上途中还吃了个午饭,到达欧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了。赶紧买票进入贾汗吉尔城堡Jehangir Mahal 参观。第一次领略莫卧儿王朝风格的建筑,有点小震撼的感觉。登上城堡,站在高高的城墙边,可将整个小镇一览无余,这里游人不多,可以慢慢地品味这座极具特色的古堡。莫卧儿王朝风格的建筑,让我有点感触颇深。各种石头雕凿出的花窗,造型优美,工艺复杂,当年想必花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由于游客不多,可以很安静的感受这里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加之已经接近傍晚日落时分,站在古堡的顶层,向着远处的河流及森林远眺,阳光洒在不远处的古堡之上,为那些断壁残垣镶上一层金色,虽觉有些破败但仍旧不失雄伟,而河边的树林升起一层薄薄的雾霭,让人感觉一种萧瑟。这时候莫名其妙的升起一种感动,仿佛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有点能体会到古代的诗人登高台而怀古,独怅然而泣下的意境了。来欧恰参观的大部分还是印度游客,外国游客不多,我们也受到不少关注,不少要求合影的,还有要求给他们拍照的,阿三果然是爱拍照,哪怕就是拍一下,给他看看相机液晶屏上的他的样子,他们就很满足了。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被众多的当地游客要求拍照后,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请求,我们从古堡顶上下来,到古堡的周围闲逛的时候,又有一个年轻的印度人过来问我能不能给他拍个照片,我下意识的举起单反,才发现他是一家3口开着奥迪轿车过来游玩的,原来他是要我用他的手机给他全家拍一张照片,呵呵,不过,他似乎也不拒绝我像对待其他游客那样,用单反给他们全家来一张。说不定是硅谷的印度软件精英回国过 Dewali 节旅游度假呢。慢慢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刚才在古堡高处远眺时看到的周围好几处古迹看来是没时间一个一个的参观了。感觉有点遗憾。司机看出了我们的心情,告诉我们不远处的河边还有一个不错的景点,一开始我们还没注意,后来经司机指明,才发现,这个古迹上停了不少的秃鹫。只是由于接近日落时分,拍摄的效果不太理想。这处古迹的旁边就是河流,不少当地的居民在此洗澡,非常有生活感,河水也似乎比较清澈。回程的路上,司机说要经过他一个朋友那里,他要去看看朋友,喝杯 Chai,到了后发现其实就是带我们去他朋友店购物。Chai 自然是免费,东西可不算便宜。没办法,下不了狠心不买东西,挑了个木雕的大象,赶紧接着赶路回克久拉霍。来时的午饭是在路边的一个接待旅游团的餐厅吃的,餐厅旁边就是卖纪念品的摊位,食物味道还算可以,只是价格相比克久拉霍的餐厅都不算便宜。晚饭是在半路当中的一个小镇上吃的,司机特地离开所谓的 National High Way,开到一个小城镇上。原以为晚餐为了节省时间,只能路边小店解决了,等我们下车后才发现,吃饭的地方居然是一个所谓的Palace--Alipura Palace.特别搜索了一下关于 Alipura 的资料:Alipura 是北印度诸多的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土邦国之一,这个土邦国的面积有189平方公里大小,包含31个村庄,1万4千多村民,有一支自己的小军队(6名骑兵,277名步兵,3门炮)现任的土邦王出生于1948年,目前还活跃于 Alipura 所在的中央邦的政坛,曾经还担任了中央邦的部长,1976年和另外一个土邦王的女儿结婚,1987年生了个儿子。在等上菜的时候,我无聊的参观起这个Palace 的餐厅起来。墙壁上的老照片还蛮有意思的:Chamber of Princes(查了一下,Chamber of Princes 是由英国的乔治5世成立于1920年的,由120个土邦王组成,其中108个来自主要的土邦国,另外12个是其他偏远的300多个土邦国的代表)一同用餐的另外一桌像是一个小型的外国旅游团。由于现任的土邦王已经把 Alipura Palace 变成了一个酒店,自然有相应的宣传手册,我阅读了他们的宣传手册,上面的卖点强调自己可以作为一个既能兼顾参观克久拉霍,又可以探寻欧恰古堡,还可以体会邦迪拉王朝故地的高端定制化旅游的机构,因为 Alipura 处于克久拉霍和欧恰之间,离交通枢纽城市占西也不远,酒店提供到克久拉霍和占西的接送服务。作为高端的深度游,Alipura Palace 还真的是可以考虑的一个去处呢。好奇的我们还去看了看最便宜的客房。300人民币不到的价格,简陋的床,几乎啥都没有的房间,你会考虑吗?经过长时间的等待,终于吃上晚饭了,尝一下土邦王的厨子的手艺味道最好的还是看上去烤焦了,其实口味还不错的 Roti。最后离开Alipura Palace 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样似曾相识的东西:观众们,怎么样?有点忘记了吧,就是上一篇公众号我提到的,在克久拉霍的村民家入口处地上发现的一样的东西:这。。。。这到底是 Dewali 节的风俗还是什么,代表什么含义呢?至今不得而知。接下来一路赶路,在几乎没有路灯的北印度的 National highway 赶路,回到克久拉霍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说走就走的探访,还真的是一次难忘的经历。系列之11:阿格拉的泰姬陵背景知识:泰姬陵的英文名称是Taj Mahal,来源于波斯语,Taj 是皇冠的意思,Mahal 是宫殿宫廷的意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宫廷中的皇冠”。泰姬陵是印度的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的第三任妻子--姬蔓·芭奴(封号为Mumtaz Mahal,意思是“宫廷中选出的一位”)而兴建的陵墓,而沙贾汗本人最终也和妻子合葬在此。而根据 Taj 的发音翻译成的中文“泰姬”,又根据主要建筑物的用途,整个的翻译成“泰姬陵”。 让很多中国游客认为埋葬在此的就是一个叫做“泰姬”的嫔妃。-这大概是关于泰姬陵最容易产生的一个误解。泰姬陵大约在1632年开始建造(大约是明末清初),竣工于1654年,结合了印度建筑和波斯建筑的风格。1983年泰姬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泰姬陵还被美国《国家地理·旅行家》杂志评为是“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泰姬陵被广泛认为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珍宝和世界遗产中被广泛赞美的杰作之一”。可能有人会问了,印度不是以印度教为主吗?怎么泰姬陵是属于穆斯林艺术呢?这个就和印度复杂的被入侵被统治的历史有关系,在此简单的介绍一下:事实上,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曾经2度作为莫卧儿王朝的首都,而莫卧儿其实就是“蒙古”的英文的另一种翻译,因为莫卧儿的开国皇帝巴卑尔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他于1526年前后,从阿富汗的开伯尔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次大陆,入侵印度,打败了也是从西北方向入侵并统治印度300多年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德里苏丹国(1206-1526,首都是德里),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定都阿格拉,莫卧儿王朝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疆域更为广阔的帖木儿帝国的延伸。王朝的统治者其实是信奉伊斯兰教、有察合台汗国贵族血统的突厥化的蒙古人,而基层则信仰印度教。波斯语是官方语言,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游记正文初到阿格拉老城,遭遇抢劫由于我们想避开大量的游客参观拍照,必须一大早起床排队购票,我们决定住在走路4-5分钟就可以到泰姬陵西门的阿格拉老城的客栈。这也是很多背包客的选择。阿格拉有6个火车站,游客从德里等主要的城市到阿格拉最主要的是 Agra Cantonment 这个车站(下图左下角的那个车站),翻译过来也就是阿格拉兵营车站。从车站出来有很多的突突车到泰姬陵周边的老城里客栈,一路上,空气里弥漫的照例是嘈杂的喇叭声和浓烈的发动机尾气污染,感觉 Agra 的交通都处于接近瘫痪的拥挤状态了。顺带附上德里的停靠快速列车的车站 NZM 到阿格拉兵营车站AGC的时刻表:以及阿格拉返回德里 NZM 车站的列车时刻表:我们从克久拉霍到阿格拉坐的 白天运行的Sleeper的火车。一天就2班,早晚各一班,小黄和 Lena 前一天坐的同一班车过来,不过,没买到卧铺,在座位车厢里被印度人民注视观察了9个小时,腰都快坐断了。由于前面在克久拉霍早晚温差大,晚上贪凉睡觉没注意,结果,我们几个都有点感冒了,嗓子有点不舒服,还有点轻微的咳嗽,于是,4人碰头后一起去先去买药。小药店卖的西药还可以拆开包装,以小包装为单位销售,让我想起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小店里连香烟都可以按根销售的。我们保守的选择了店家号称的以草本为基础的止咳糖浆,咽喉不舒服也只是买了些像糖一样的含片,Lena 的症状比较重,嗓音都有点沙哑了,就加买了些西药。小黄和 Lena 已经吃过饭了,买完药还是一起带我们去一家人气还比较旺的小餐厅吃饭,结果,就在我们在天台上边吃边聊天的时候,突发了状况: 不知从哪里突然就冒出一只很壮实的猴子,一把抢走了我们放在桌子上的一包药。来印度之前就看有些游记提醒阿格拉所在的印度北方治安不是很好,会有抢劫,诈骗的事情发生,我们似乎开始感受到了这些不友好了,只是没想到,抢劫我们的居然是猴子,还好抢走的只是糖一样的咽喉含片。泰姬陵参观一早起来,早饭也来不及吃,直接走到泰姬陵西门,已经有不少游客排队买票了,外国游客和印度游客分开2处买票,外国游客750卢比(包含同在阿格拉的另外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阿格拉堡的门票50卢比优惠券),印度游客只要40卢比。买票完毕后,男女分成2个队伍过严格的安检。让我有种排队参观故宫的感觉。泰姬陵的平面图如下:泰姬陵建物高76米,占地17万平方米,南北长580米,宽305米,由前庭、正门、莫卧儿花园、陵墓主体和清真寺,以及亚穆纳河北面的月光花园一共5部分组成。根据 BBC 纪录片《印度的故事》里介绍,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有可能是受到了莫卧儿人爱戴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菲派的圣人梦想的关于最终审判日的场景的描述:宇宙被看成是长方形,2边各有1条小路,路上有座桥,只有在审判日通过公证审判的人才能通过,中央是个水池和一块供忠实信徒在审判日那天集会的地方,中间是真主自己的宝座。陵墓主体建筑具体来讲,泰姬陵主体建筑就是图中第二部分-正中央是高约76米的陵寝,在陵寝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陵的四方各有一座圆形柱状的尖塔,高达40米。陵墓的基座高7米,长宽各95米,大理石砌筑,陵墓边长近60米,整个陵墓全用洁白的大理石筑成,顶端是高耸饱满的穹顶,庄严肃穆。象征智慧之门的拱形大门上,刻着《古兰经》。中央墓室放着姬蔓·芭奴和沙·贾汗的两具石棺。两个设计细节:1.为了防止地震时,陵墓四周的尖塔压坏中央的陵墓,4座尖塔都向外倾斜了一定的角度。这样从远处观看,更显4座尖塔垂直竖立;2.拱形大门上的古兰经字体,其实从上部到下部的字体是逐渐变小的,这样,站在地下向上观看,看到的字体都是大小均匀。陵墓及2座清真寺的大理石雕刻,和波斯风格图案的镶嵌画等建筑装饰细节,工艺繁复:工程用了印度本国产的大理石,绿松石來自西藏、青金石來自阿富汗、水晶和翡翠來自中国,碧玉來自旁遮普邦、檀香和红宝石來自印度南部四邦、孔雀石和琉璃來自缅甸、象牙和白玉來自泰国、蓝宝石來自斯里兰卡、玛瑙來自阿拉伯、珊瑚和萤石來自波斯,黄金和白銀來自朝鲜、绿宝石和鹿角來自越南。莫卧儿花园平面图的第3部分就是所谓的“莫卧儿花园”,也有称作“波斯花园“的。此花园是位于主体建筑前方,中央有一喷泉,而且有两行并排的树木把花园划分成4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型,因为“4”字在伊斯兰教中有著神圣与平和的意思。而莫卧儿花园最为出名的就是水池中的泰姬陵倒影景观,以及中央喷泉后面的石头长椅子,因为1992年,戴安娜王妃访问印度时候,在此留影,由此,这张长椅吸引广大游客纷纷在此留影纪念。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2016在印度和不丹的旅行访问中,行程最后一站选择到访泰姬陵,并坐在 24 年前戴安娜王妃坐过的地方拍照留念。我们的泰姬陵体验虽说泰姬陵建筑的精美,体量的巨大,装饰细节的繁复精美让我们非常感慨,但毕竟她太有名气了,虽然一大早早饭都没吃就排队进场,但还是没能像小黄和 Lena 前一天那样,一进大门就跑步赶去拍照,等我们走到能领略泰姬陵全貌的拍摄点,就已经是这样一幅场景了:连到此一游的照片都没心情拍了。加之参观那天的雾霾比较厉害,天空始终灰蒙蒙的,让我产生了似乎我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山西临汾的天空场景下参观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复杂的感受。在天朝待久了,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越是出名的旅游景点,你身临其境后,体验往往就是这样:天空都是灰蒙蒙的,到处都是游客,人头攒动。。很难让人产生内心的平和的舒适的感觉。我想很多外国游客经历了我们的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参观后也是类似的感受吧。有的攻略介绍,到亚穆纳河北岸的月光花园,也就是平面图的第一部分,反而因为游客稀少,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泰姬陵景观。可是说实话,当我站在泰姬陵的平台上往亚穆纳河对岸观察月光花园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衰败的花园景象,亚穆纳河水位很低,看上去流速很慢,一片死气沉沉的,饱受污染的河水呈现出暗黑的颜色,水面上似乎还有一层反光的油污,零星的还漂浮着一些白色的垃圾,几只水鸟在边上觅食,当时真的有点替那些长嘴长腿的水鸟感到可悲。泰姬陵夜游不管如何,泰姬陵毫无疑问是印度的骄傲,而生性骄傲的印度人在向外国游客介绍泰姬陵的时候,都是一副自豪的口气和神气。我们后来在德里碰到的一个Uber 司机,他没有一般的印度式英语的浓重口音,和我们聊天的时候,聊到了泰姬陵,他用一种包含深情的口吻,郑重的告诉我们:他永远难忘的是,在静静满月的月光下观赏白色的泰姬陵时内心的感动。那种典型的印度式的有点渲染的介绍口吻,还是让我有一度产生了下次要找一个满月之夜,体会一下他描述的那种美景的想法。事实上,泰姬陵的官方网站(http://www.tajmahal.gov.in)上列出了2011年到2020年的满月日:在满月日,晚上8点半开始,会分批允许游客进去参观,一共8组,每组最多50名游客,每组限定参观30分钟,一晚最多400名游客,参观从8点半开始,到夜里12点半结束,门票单独出售,也是750卢比一张。有人甚至表示,如果没来过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如果没有看过月光下的泰姬陵,就不算真正的参观过泰姬陵。想必只有真正在那种夜晚下感受过了,才能体会到为什么泰姬陵有“世界8大奇观之一”和“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的盛名。“泰姬陵,一滴永恒的泪珠”(摘自泰戈尔诗句)。。。让我还是保留这种对美好场景的期待吧。PS: 推荐一个浏览泰姬陵全景的网站:http://www.airpano.ru/files/Taj-Mahal-India/2- 系列之12:阿格拉不只有泰姬陵阿格拉两度作为莫卧儿王朝的首都,其实不仅仅只有泰姬陵值得参观。事实上,阿格拉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3处,除了泰姬陵以外,另外2个就是阿格拉堡Agra Ford和阿格拉城西部45公里外的法塔赫布尔西格里(Fatehpur Sikri ,胜利之城的意思,1571-1585作为莫卧儿王朝的首都)参观完泰姬陵后,我们出来吃了个早午餐,准备下午接着参观阿格拉堡。背景知识莫卧儿王朝历史概要:成吉思汗的后代在西亚广大地区建立的帖木儿帝国崩溃后,1526年(相当于中国的明朝嘉靖年间)其皇室后代巴卑尔率军入侵(其实应该算是流窜逃跑啦)南亚次大陆,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莫卧儿政权在巴卑尔之子胡马雍时期曾一度旁落,胡马雍一度退出印度逃至伊朗,后再度占领德里恢复了莫卧儿王朝。莫卧儿王朝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莫卧儿帝国上层虽然信奉的伊斯兰教,但在国内实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对各种宗教信仰给于自由平等的对待,建立了多元文化的基础,阿克巴是首位获得本土人士信任和尊重的莫卧儿皇帝,后被尊称为”阿克巴大帝“。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贾汗吉尔时期,因地方叛乱而停止。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时,莫卧儿帝国空前强大,但由于沙·贾汗大兴土木和赋税繁重而发生内部纠纷。1657年沙·贾汗被其子奥朗则布推翻。奥朗则布时期的疆土扩张至最大限度。但沙·贾汗所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莫卧儿帝国在奥朗则布之后衰落,皇帝大多平庸,碌碌无为。以后,英国、法国、荷兰和葡萄牙等国殖民者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设立贸易据点(比方英国控制了东部沿海的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西部的孟买;葡萄牙控制了西海岸的果阿,法国控制了东部的本地治理),建立城堡,控制税收,甚至东印度公司还有自己的军队保护贸易,各外国势力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最终英国胜利,在很多地区英国东印度公司行使了实际的地方管理职能,使莫卧儿皇帝成为傀儡。1857年(相当于清朝咸丰年间),爆发印度民族起义后,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次年被英国殖民当局流放至缅甸仰光,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莫卧儿帝国灭亡。莫卧儿王朝初期及鼎盛时期六大皇帝:巴卑尔 (1526年-1530年)胡马雍 (1530年-1539年,1555年-1556年)阿克巴 (1556年-1605年)贾汉吉尔(1605年-1627年)沙贾汗 (1628年-1658年)奥朗则布 (1658年-1707年)莫卧儿王朝第6代皇帝奥朗则布就是其父沙贾汗和第三任妻子(就是埋葬在泰姬陵的那位)所生的第3个儿子,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他通过与2名亲兄弟的战争夺取政权,杀死长兄,逼走次兄,逼迫父亲沙贾汗退位,并且将沙贾汗囚禁于阿格拉堡。在位期间,奥朗则布放弃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大帝时期推行的宗教宽容政策,虔诚的信奉伊斯兰教,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将印度完全伊斯兰化,驱逐印度教教徒,恢复了对非穆斯林群众的人头税,大举拆毁印度教寺庙和神像,处死了不肯改信伊斯兰教的锡克教第9代祖师。这些举措造成了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民众的矛盾激化。一方面,奥朗则布大力扩张,莫卧儿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将印度南部的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的最高统治者。除了印度次大陆最南端和马拉地帝国与东北部阿萨姆地区的傣族阿洪姆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游记正文:从泰姬陵旁边的客栈到阿格拉堡的3公里左右的距离并不长,突突车却走得异常艰苦,整条主干道上都是车流,各种鸣笛,各种随意变道,各种嘈杂,各种刺鼻的机动车尾气。。周围的阿三却似乎个个兴致勃勃,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突突车司机是个大个子老头,似乎带着歉意的对我解释到:“阿格拉的交通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因为今天是Dewali假期最后一个周末,明天是周一,一切都会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阿格拉堡,又名為阿格拉红堡,距离泰姬陵西北2.5公里,位于一座小山上,是印度的三大红色砂岩建造的城堡之一(另两座是德里红堡和法塔赫布尔西格里,这3者都属于莫卧儿时期的建筑)。阿格拉堡目前仍有部分建筑是被印度军队作为兵营使用,其中最著名的2座城门之一的德里门就属于兵营区域,游客无法参观,所以我们只能从另外一座著名的城门-拉合尔门Lahore Gate(又称作阿克巴门,后英国殖民时期改成Amar Singh Gate)进入参观。拉合尔门和德里门都属于阿克巴时期的建筑风格,都有内外2道城门,外门进来后,转了90度,经过一个有坡度的吊桥进入内部城门,内部城门2边有和实际大小一样的2头大象的雕塑,也称作“大象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敌人围城时期,防止敌人驾驭大象冲击攻破城门,地面有一定的向上的坡度,以及城门之间的90度的转向使得敌人无法利用大象加速积累巨大的动量。阿格拉堡里面主要的参观景点:1.贾汉吉里宫:是阿克巴大帝的拉其普特嫔妃的住处。红色的砂岩上有精美的建筑装饰式样和雕刻图案2.谒见之厅:是皇帝接见大臣、使节的地方。3.莫迪清真寺Moti Mosque(因为是白色的,俗称珍珠清真寺)阿格拉堡里面的白色建筑基本上都是沙贾汗拆除了阿克巴时期红色砂岩的建筑为自己修建的,珍珠清真寺是沙贾汗为宫廷内部人员修建的,里面还有单独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的礼拜室4.然而,阿格拉堡最有故事的建筑,还算是八角瞭望塔Musamman Burj。就是图中右上角不起眼的小亭子,在此可以看到不远处白色的泰姬陵。据说,奥朗则布杀死长兄,赶走次兄,逼迫父亲沙贾汗退位后,沙贾汗被奥朗则布囚禁在这个小亭子里,每天只能远眺泰姬陵,不知道是在思念自己的爱妻,还是感慨宫廷权力争夺的残酷。最终,沙贾汗在这个小亭子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8年,孤独的死在了这个八角亭里。所以,阿格拉不仅有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血腥的和残酷的政治斗争。其实,阿格拉除了3个入选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群,其他的景点其实还很多,包括贾玛清真寺,阿克巴大帝陵墓,被称为小泰姬陵的Tomb of I'timād-ud-Daulah(此建筑为莫卧儿皇帝贾汉吉尔的传奇性的专权皇后-努尔贾汗为纪念自己的父亲修建的),以及属于泰姬陵建筑群的月光花园。可是,来印度之前,也没好好阅读印度历史,对莫卧儿王朝并不太了解,自然对这些都提不起太多的兴趣,而且,从阿格拉堡出来已经太阳落山了,我们面临一个严肃而紧迫的问题:我们已经厌倦了看上去都是糊糊的印度菜,我们不需要什么古迹啊,莫卧儿建筑啊之类精神食粮了,我们迫切需要可口的物质食粮!!!于是,我们就吃了有史以来最难吃的一顿必胜客,花了差不多176人民币!:放了Masala香料的柠檬苏打水,吃到嘴里说不出是甜的还是咸的咖喱味的鸡肉披萨发黑的薯条稍微正常些的色拉还不如昨天晚上被猴子抢东西的那家小饭馆的 Biyani 印度香米饭呢。这家小饭馆的老板是穆斯林,一个带着小白帽的老头。事实上,阿格拉老城有着浓郁的伊斯兰氛围,作为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曾经的首都,这里有很大比例的居民都是穆斯林,我们客栈不远的小巷子就是一个小清真寺,老城弯弯曲曲的小巷子里,不时的穿梭着头戴白色小花帽的穆斯林。而我们在逛工艺品小店的过程中,还碰到一个学过中文的印度小哥,小哥拼命的要加我的微信,还带我们去看他认为还可以的工艺品作坊,他说阿格拉老城的印度教居民和穆斯林居民一直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他自己就信奉印度教的。客栈的条件不是太好,老式的空调发出嗡嗡的噪音,快天亮的时候还被一只蚊子弄醒了,就再也睡不好了,听着外面小清真寺的阿訇在召集大家做礼拜的声音洪亮的吟唱,真的还是一种蛮独特的从来没有的经历。终于熬到天亮起床了,Dewali节日后第一个星期一,工作日,就像之前那个大个突突司机老头说的,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的。那么,正常的阿格拉老城的生活究竟会是怎么样呢?阿格拉老城的清晨再次来到这家小饭馆,就想着吃番茄炒蛋,可是,被告知早上没有番茄炒蛋!!,那就拉面吧。2楼天台的位置不错,小饭馆就在一个路口,等老板做早餐的时候,可以体会一下阿格拉老城的日常生活:正是小学生赶着上学的时间,好一派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我都后悔没带相机了还有黄色的校车,虽说不是大鼻子校车,但至少比尼泊尔的校车要好些。而最让我感到神奇的是,除了各种交通工具经过,路上不时的还有人牵着骆驼经过,还有骑着马飞驰而过的,马蹄发出清脆的声音,而街口的垃圾堆旁,神牛也在慢条斯理的享受自己的早餐,流浪的旺财也在四处游荡,像在找寻着什么。太有生活气息了,我禁不住拿起手机拍起了延时。延时视频待上传视频里可以看出,阿格拉的早餐一派繁忙和富有活力的场景。终于,我们的早饭也做好了,虽然不是清真兰州拉面,而是农心方便面,却也还是极大地安慰了我们的中国胃,迎着朝阳,品味着阿格拉老城的清晨,吃下热气腾腾的农心方便面,准备往旅行的下一站进发,这种感觉还真不错。所以说,阿格拉不光有泰姬陵,还有阿格拉堡,更有这难忘的周一早晨繁忙的生活景象,我想,多年以后,我一定会还记得这个充满阳光的阿格拉老城的早晨。系列之13:从“彩色跑”说到“印度教”-Mathura马图拉一日游跑步在中国乃至全球已经成为越来越流行的运动之一了,每年在中国大小城市有数不清的欢乐跑,亲子跑,半程马拉松,全马,越野跑,泥巴跑......跑步俨然成为一种产业了。众多的跑步活动中,有一种称为“彩色跑”跑步活动,得到不少人的喜爱。被称为“地球上最快乐的5公里”。彩虹跑的创始人是美国人特拉维斯·斯奈德(2011年成立了彩虹跑公司,在中国,彩虹跑公司的合作伙伴是 IMG)而他谈到他的彩色跑的灵感是来自于印度的“洒红节”(又称作胡利Holi节)洒红节一般在每年3月期间(具体持续时间是印度教历12月的月圆日前后的一周),Holi在印度和尼泊尔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印度和尼泊尔乃至全球各处有印度教徒的区域,在洒红节期间,人民都会进行庆祝活动,而印度洒红节最为传统和出名的庆祝活动就位于 Mathura-马图拉及其附近的Vrindavan。马图拉马图拉-Mathura,印度北方邦古城,位于阿格拉以北50公里,德里以南150公里的亚穆纳河畔。印度教徒相信马图拉是广受崇拜的印度教大神黑天(英文:Krishna,又翻译成克里须那)的出生地,马图拉被认为是印度教的7座圣城之一。印度教扫盲知识之一:三位主神说实话,对于以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几等的印度教,我一直很不感兴趣,可既然在印度旅游,又是到了印度教的圣城,还是得对这个宗教有所了解,在此我仅把我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整理归纳:印度教是由公元前1500多年印度的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逐步演化而来,印度教是个多神教,有三位主神-分别是梵天Brahma(创造神), 毗湿奴(保护神) ,湿婆(毁灭神)。梵天 Brahma:坐骑为孔雀,妻子是智慧女神辩才天女,故梵天也被认为是智慧之神,虽然是印度教3大主神之一,但印度的神庙里却很少供奉梵天,而因为佛教也将梵天吸纳为护法神,故在南传佛教尤其是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扬,华人称其为四面佛毗湿奴 Vishnu:座骑为金翅鸟迦鲁达Garuda,妻子为吉祥天女Lakshimi,四只手臂分别拿着神轮,法螺,莲花,金刚杵4样法器。毗湿奴的特点就是3步就能走遍世界,象征着太阳的上午,中午,下午的人格化。毗湿奴有10个阿凡达-Avatar(这个可不是电影阿凡达的概念,阿凡达来源于梵文,是指降临人间的神的化身,在印度教里,阿凡达主要是用来特指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的9个化身已经降临人间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释迦摩尼,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化身就是黑天-Krishna 克里须那,而 Krishna 的诞生地就是马图拉,还有一个重要的化身是罗摩 Rama。毗湿奴的画像和雕塑形象毗湿奴乘坐金翅鸟 Garuda 的画像而金翅鸟的形象 Garuda 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经常见到,只是已经改作泰国样式了;印度尼西亚国家航空公司甚至就叫加鲁达Garuda航空公司。湿婆 Shiva:坐骑为神牛南迪,妻子是雪山女神,湿婆是印度教创造与毁灭之神,是教徒最为敬畏的神。湿婆的形象最为突出的就是拥有第3只眼睛和蓝色脖子。湿婆额头上的第三只眼睛是他最厉害的无奇,相传可以这只眼睛可以喷出毁灭一切的神火。另外,湿婆还拥有一把三叉戟,是闪电的象征,标志着湿婆也是风暴之神;另外湿婆还有一口剑,一把弓,一根棍棒和3条蛇在身上作为武器。而印度神话中,众神去搅动乳海以寻求长生不老药,,用来搅动乳海的巨蛇喷出毒液,湿婆为了不让众生受苦,只能吞下毒液,毒液把湿婆的颈部烧成青黑色。印度教认为毁灭也有重生的意味,所以,象征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也是湿婆创造力的象征,被称为 Shiva Lingam,被湿婆教派广为供奉。湿婆被认为是苦行的神,一直在喜马拉雅山的凯乐石山 Kailas(也就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修行,通过严格的苦行和彻底的沉思获得知识和力量。湿婆的善行就是让围绕喜马拉雅地区的 Meru 峰的汹涌而下的恒河流过自己的身体,河水流经湿婆的头发后被分成7股,发展成了印度的7条圣河。有意思的是:很多中国的游记里提到,如果在印度碰到骗子或者不诚实的小贩或者不友好的人,可以尝试对他们说:Shiva is Watching。往往他们就会收敛一些或者不再做出不好的举动,这也是宗教对社会积极的影响吧。毗湿奴的化身-黑天 Krishna 克利须那:传统的黑天神-Krishna的形象是一个穿着黄色布裤,头上戴着孔雀羽毛,吹着牧笛的牧童。很多时候会以小孩或者少年的形象出现。皮肤为黑色或蓝色。也有时身边会有妻子拉达的伴随,或有一群年轻美女围绕。常伴随他的动物有孔雀,牛和蛇等。Krishna的小鲜肉形象:薄伽梵歌(字面意思是世尊之歌):黑天神 Krishna 克里须拿在很多印度教派被认为是最总要的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薄伽梵歌》的主角之一就是黑天神 Krishna。《薄伽梵歌》是印度2大史诗之一的《摩柯婆罗多》(也有翻译成《摩柯王朝的伟大故事》,基本上讲的是堂兄弟争夺王位的故事)的第6章,讲述的是倶卢大战前,黑天大神 Krishna 与王子阿周那之间的对话。当时的阿周那看见许多亲戚朋友都在敌对阵营,感到难过而困惑,因此向正在充当他马车夫的黑天寻求指导。阿周那问了几乎是世界上每一个战士,每一个人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战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失去生命后会发生什么?而《薄伽梵歌》里,黑天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用极其优美和恢宏的诗句,向阿周那讲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即解脱的四条道路:行动瑜伽、智慧瑜伽,虔信瑜伽和王瑜伽。行动瑜伽强调行动但不执着结果,全神贯注,入乎事中,同时即可出乎其外,不为所缚:从而在凡俗事务中超凡脱俗,获得解脱。“您的责任就在于履行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要追求他的结果,切勿使追求业果成为动因,也无需将那无为执着。”智慧瑜伽强调透过一切现象,认知宇宙的本质存在——梵,所谓智慧,即是达到“梵我合一”。这会令人达到一种无私无畏的境界,虽行动而灵魂纯洁不染。“如果自我克制自我,自我便是自我之友,倘若不能克制自我,自我如敌而结仇怨。”虔信瑜伽强调一个人只要有对神的虔敬信仰,就能够蒙神庇佑而得到解脱,一切宗教的知识,修持和行为,皆是由信仰而生。“假如您无力进行修习,那就专做有利于我的事情,为我做了许多事情之后,您就会获得圆满成功”王瑜伽强调,人在纷繁琐乱的意识流中,会造成对内在灵魂的束缚,而强烈的意识活动会大量消耗灵魂的潜能,阻碍灵魂的显现和升华,所以必须通过禅定抑制意识的这种活动。“控制心识,停止思想,与我相应持之以恒,方可达到平静安谧。”黑天对阿周那的劝导,采用了许多印度教基本的宗教信念与概念,而且他也向阿周那展现他与宇宙为一体的神身,最终成功说服阿周那参战。60年代起,黑天神Krishna 的信仰在西方世界也广为传播。而在佛教里,黑天神也被视为佛教的护法;在耆那教中,Krishna 也是24位祖师之一;巴哈伊信仰则称他是上帝在古代派遣到人间来教导人类的显圣者。伊斯兰教阿赫迈底亚运动的信徒认为Krishna那是来自真主的先知。综合上面的介绍,马图拉作为黑天神 Krishna 的诞生地,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是:马图拉是来自中国的“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的新首都---贵霜人先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建立了他们的第一个首都,然后以此为基地,攻占了印度的北边,垄断了印度的香料之路而逐渐富裕强大。在色伽王时代,为进一步控制印度的财富和统治这个强大的国家,色伽王迁都到马图拉。另外,马图拉也以其著名的佛教艺术而闻名于世----马图拉与犍陀罗(印度西北部古国,今分属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是印度最早的两个佛陀雕像制作中心。但两地的风格截然不同,犍陀罗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希腊因素影响,而马图拉艺术则来自印度原有的风格。马图拉的考古博物馆里陈列了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公元后11世纪,马图拉地区雕塑艺术的精品。而中国的佛教石造像艺术的源头可以说就是马图拉。我的马图拉一日游:虽说上面的文字详细的介绍了马图拉的重要性,可是我在印度时其实对此完全不知。而事实上,我的马图拉一日游可谓让我焦躁不适的一天。阿格拉老城吃过早饭,客栈结账准备离开,领导突然提出说想去一个叫马图拉的地方看看。因为我们从阿格拉去阿姆利则的火车是下午4点35才发车的。早饭以后我们已经不打算再到阿格拉其他景点参观,我因为咳嗽和蚊子影响了睡眠,想晚点退房,补补觉,然后找个咖啡厅随便坐坐打发时间,养养精神。疑似遭遇阿格拉骗子领导临时研究LP后提出的游玩方案是:因为马图拉是在阿格拉和德里之间,我们可以上午先买票到马图拉,把行李寄存好,再去马图拉游玩,然后,直接从马图拉乘坐我们预定好的火车去阿姆利则。我对这个方案表示了一定的担忧:一方面,因为我们从马图拉中途上车,和我们订票的起点不一样,对于我们的卧铺席位在阿格拉到马图拉之间是否会被印度铁路工作人员卖给其他乘客有一定担心,要知道,从阿格拉到阿姆利则的火车可是要开15个半小时啊。要是卧铺被卖掉了,那睡觉可就成了大问题了;另外一点,马图拉的景点比较分散,留给我们的参观时间不是很充裕。虽说不情愿,但领导的态度似乎很坚决,没办法,背包出发了,到阿格拉车站买了临时的车票。就在我们急急忙忙的在站台上一边走,一边找我们到底该乘坐那趟车的时候,一个小年轻主动和我们说话,问我们去哪里,得知我们要去马图拉,他说他也要去马图拉,于是我们就一边走一边聊起来了,他说他是德里理工学院机械系的二年级学生,Diwali 节放假回家,现在准备返回学校。但是,后面这小子的行为越来越诡异,先是跟我们说,我们的票是 common ticket,找到位置就可以坐,我们一起上了一节空位比较多的车厢坐下,过了一会儿,他又突然起身,好像自言自语的说了些什么,就下车了,我们也被他搞得紧张起来,以为上错了车,也跟着下车,在咨询了旁边的其他乘客,还有一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后,反复确认是这趟车,于是我们又上了车厢,经过这一番折腾,我们上的已经不是刚才的车厢了,空位置不多了。我们拿着行李,就在2节车厢的当中部位,这小子也站在我们旁边,我又接着跟他聊了起来,这时候,领导找到一个空位置坐了下来,我突然发现,里面有一位乘客似乎在向我招手让我过去,那表情似乎在向我暗示什么,我好像也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于是把背包拿起就往车厢里面走。留下这小子一个人呆在车厢交接处,没过多久,他也跟着进来,坐在我们对面的位置上,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警惕性,相互已经没有交流了。由于没有具体的诈骗行为,但我们一起到达马图拉后,这小子似乎不是像正常的旅客一样,急着就朝出站口走,而是似乎在站台上寻觅什么的行为,我们只能说这是个高度疑似几乎100%的骗子。领导说,很多游记里面都写了,阿格拉是印度骗子最多的地方,看来印度和中国这种人口大国里面,在外面碰到陌生人主动搭讪,还是要当心啊。马图拉车站的 VIP 待遇由于对马图拉并不了解,也没做过什么功课,领导的马图拉之游似乎无法展开了,加上之前刚疑似遇到骗子的经历,我们只能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咨询。结果被热情的迎到一间房间里,拿出一张马图拉游览图,对照地图详细的跟我们讲解起来。讲解完毕,我们说想包一个车去几处重要的地点参观游玩:克里须那印度教神庙,亚穆纳河边的 Ghat,还有马图拉国家博物馆。这位热心的工作人员还帮我们电话联系租车的事情,并且帮我们谈了一个他认为合理的价格。这让我们刚刚经历了疑似骗子的心情舒服了不少。顺便说一下,在马图拉车站外,我看到了一个面孔欧洲的中年妇女,但是却是印度教僧侣的打扮,穿着橙色的僧侣服装,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不是印度人的印度教徒,大概就是上面介绍文字中说到的 Krishna 信仰在欧洲的信众吧。马图拉的景点由于我对印度教实在是不感兴趣,Krishna 神庙外面也看起来也丝毫没什么吸引力,我索性就在神庙外的空调餐厅里边吃饭边等领导参观马图拉国立博物馆的佛像倒是有吸引力,但当天却不巧是周一闭馆。就在我们失望的准备离开的时候,在博物馆外面的马路上突然看到了一个高颜值的印度教云游僧侣。还是身着虎皮背心的。马图拉的亚穆纳河边也有25个像瓦伦纳西一样的 Ghat,只是因为到达的时候是下午,太阳比较厉害,加之缺乏睡眠和咳嗽的原因,让我缺乏兴致,情绪略显焦躁。并没提起太大的兴趣,只是对河里一些木头小船似乎在进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有点好奇:人们不知为什么,用船将接在一起的彩色布匹拉起来,在亚穆纳河上形成了一座彩色的如同用布匹搭建的桥梁。贴一张网上搜索到的马图拉 Ghat 的照片,是不是和瓦伦纳西有点类似?只是这里的亚穆纳河水比瓦伦纳西的恒河水要脏不少。马图拉车站由于最想参观的马图拉博物馆闭馆没能进去,又得提前取寄存的行李,回到马图拉车站,领导的心情不佳,连饭都不想吃,我倒是对印度的火车站兴趣挺高的,趁火车还没到站,时间还早,慢慢的参观起马图拉车站来。马图拉车站的2层居然还有带空调的所谓的“RetiringRoom”,应该是提供给换乘的旅客过夜或者短时间休息的钟点房吧。火车站的餐厅的伙食作为体验印度火车旅行的重要一环,也是少不了的。虽说印度火车站和火车上的食物便宜,不像中国的火车上的饭菜那样价高质次,但味道嘛,只有我自己知道了。呵呵。而列车快到站前,我们在站台上等车的经历,却是我这一天最为深刻的,马图拉位于阿格拉到德里的火车干线上,来往的火车特别多,似乎一刻不停的,总是有列车经过,一派繁忙景色,太阳已经落山了,站台上挤满了人,地上坐着的,躺着的,大包小包的拎着急速行走的。。各色人等,匆匆忙忙,站台上的 LED 灯快速的变换着列车时刻信息和到站信息,加上广播里的印地语与印度口音的英语广播声。。。铁轨上一坨一坨的人类排泄物,和不明的液体在灯光下的反光,诸多的老鼠开始出来活动了,穿梭爬行在铁轨与枕木之间的洞穴和空隙。间或还有印度人跳下站台穿越铁轨,火车的轰鸣和汽笛不时的呼啸而过,人群的嘈杂声不绝于耳,在那一刹那,我仿佛迷失在这一片繁忙之中。。。。系列之14:踢腿技术那家强?印巴边境降旗仪式农历的8月15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节,公历的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纪念日。可是你是否知道,8月15日同样是印度的独立日,也是印度的3个国庆日National Day之一(印度将1950年的1月26号的宪法实施日作为共和日,还有1947年的8月15号从英国独立的独立日,以及10月2号的圣雄甘地生日都作为国庆纪念日)而关于这个印度独立日,可以说是由时任英属印度的总督路易斯.蒙巴顿勋爵用下意识的拍脑袋的方式来决定的的。话说这个路易斯.蒙巴顿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孙,同时也是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的舅舅。蒙巴顿在1943年被任命为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并于1945年9月12号在新加坡主持了盟军东南亚地区的受降仪式,因此将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胜利日。于是,当他1947年6月3号公布印巴分治方案-即蒙巴顿方案,在回答一位印度记者关于具体的印度独立日期的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日子。由于从方案公布的6月3号到独立的8月15号,只有短短的2个月时间,而蒙巴顿方案中为两国划分边境线的居然是一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西里尔.拉德克利夫勋爵,仅仅根据的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资料和早已过时的1943年的人口统计表。期间没有跟任何的印度人沟通。仓促的独立迅速带来了大批边境的难民和种族的冲突和屠杀,随后又因为克什米尔的归属两国之间发动了战争,前前后后进行了3次印巴战争,1998年左右更是发展到了两国相互进行核试验威胁对方的形势。这2个独立后的国家可以说一直处在战争的边缘。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这2个敌对的国家虽然已经停止了战争行为,但相互之间的敌对行为和敌视情绪则在印巴边境的降旗仪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此去印巴边境参观降旗仪式,见识一下双方军人和群众展示出的爆棚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对方的敌视和轻蔑的行为也成了受外国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观看降旗的地方是一个叫做Attari的小村,据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唯一有公路连接的地点。离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市中心有32公里,距离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有24公里,一般游客都是在老城的金庙外找人拼车一起过去,每天的日落时分是降旗仪式,所以,差不多下午4点多开始,金庙外就聚集了很多吉普车和突突车招呼游客去边境。我们在火车上碰到了一对上海的老夫妻-张叔叔和许阿姨,4人约好了一起拼一辆突突去边境。来回差不多要70公里,也只要700卢比,还算便宜。突突车不算大,后排座3人,还有一个人需要坐在驾驶员旁边,我试着在驾驶员旁边坐了一会,位置不舒服,后来我索性坐到最后面的放行李的架子上,倒也自在,比驾驶员旁边舒服多了。看到一路上众多的突突车疾驰而过,而印度人一般都是7个人挤在一辆突突车上,有的甚至是10个人挤在一辆突突车上,还个个欢天喜地的表情,好像是去参加节日庆典一样,不禁地佩服阿三的乐观。到了离边境大概六百米的时候,需要下来步行,男女分开成2队,在马路的左右两边排队接受安检,旁边还有荷枪实弹的军人把守,毕竟是敌对的2个国家的边境区域了,国门过去24公里就到了巴基斯坦的边境城市拉合尔。一路上还贴有不少宣传口号,还有提醒人们不要捡丢在地上的箱包之类的不明物体的告示,说有可能是炸弹。大概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吧。我们出示了护照,得以进入到比较靠近仪式表演的一个外国游客的看台,离国门更近的还有2个 VIP 看台,不过已经不让过去了。有的游记里说凭护照就可以到 VIP 看台,那样观看和拍摄效果会更好。而普通印度国民的看台其实离表演区域还是有点远的,看不清细节的,不过,人家要的只是给自己国家加油呐喊,不是看表演,和我们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对面还有正在修建的还没完工的看台,想必这个仪式还是挺热门的。仪式还没正式开始,旁边印度国民的看台下,有专门的负责鼓动群众气氛的工作人员,拿着麦克风在召唤大家喊口号,当中的道路上不时的有印度士兵列队走过。工作人员喊的口号听不懂,只听得他说一句,台下的观众就一起呼喊“Hindustan(印度斯坦)”。感觉就在迪斯科舞厅DJ 喊麦一样,气氛逐渐的越来越热烈。印巴2国各修建了一座国门一样的建筑,上面挂着各自的国父的照片和国旗,印度这边挂的是圣雄甘地,巴基斯坦那边挂的是国父真纳突然,随着主持人的的一声故意拖长的口号,降旗仪式应该算拉开序幕了,2名印度女兵迈着步子向巴基斯坦方向走去。女兵的步伐还算正常,后面紧接着又上来2名高大的男兵,踢腿动作开始夸张起来,接下去,双方又进行了好几个回合的来来回回的踢腿行进动作,踢腿的时候,腿抬高都要超过头顶了,然后重重的朝地面跺下去,好像不把地球跺出一个坑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气概,双方的士兵跺脚后一个转身,朝向对方国门的方向站立,双手还伸开,竖起大拇指朝向地面,显示对对方的轻蔑和不屑,不时还整理一下自己的鸡冠头,好像2只骄傲的公鸡在打架一样的气势。终于,双方算是摆够了架势,各自的群众的热情也煽动到了高潮,然后一阵小号的声音响起,标志着降旗环节才真正的开始了,场面突然安静下来,在缓缓吹奏的小号声中,双方的国旗顺着交叉的绳索慢慢的降下,最后由双方的旗手收好,然后双手伸直,平托着护送到旁边的房间里。双方的领导还象征性的握了握手,然后,各自的边境大门被重重的关闭了。由于我所处的看台拍摄效果还不是最好,我找了一部 BBC 纪录片《India with Sanjeev Bhaskar》的第二集 the longest road里面的片段,作为我苍白的文字的补充说明吧。原本时代生活在一起的人民怎么经过独立的过程后就变成2个相互敌视,不惜发动战争并且用核武器来互相威胁的国家呢?估计大多数的人都没兴趣仔细了解,只有少数的历史控地理控会去研究,上网查资料时候发现了一篇关于这段历史的图文简明资料,还不错,写得简单明了,图文并茂,推荐给有兴趣的朋友:印巴分治:被撕裂的南亚http://wang90886.lofter.com/post/85a0b_a7e0ee1更多的朋友,估计还是对这种边境降旗仪式双方展示的民族沙文主义氛围,以及滑稽的踢腿动作更感兴趣,如果去印度旅行,还是值得现场去看看。另外,维基百科的有篇资料的一段文字蛮有意思的:“自1959年起,兩國邊界衛兵在日落時同時舉行各自的降旗儀式,以鮮明的服飾及具有挑釁意味的誇張動作而聞名於世。由於日復一復舉腿過頭再重踏地面的結果,對許多衛兵的下半身造成傷害。2010年7月,印、巴雙方決定淡化儀式”。呵呵,下半身造成伤害。。。依我看,估计是容易扯着蛋。系列之15:我们为什么叫印度人“阿三”?-阿姆利则金庙印度人通常被我们戏称为“印度阿三”,或者“三哥”,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纯粹的好奇,一搜索,知乎上居然有人列举了十种可能的原因,真是大有孔乙己研究回字有4种写法的架势,佩服佩服。按我的猜想,“印度阿三"大概是从旧上海的租界的“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1884年,上海的英租界从英殖民地引进印度籍巡捕,因为他们都裹红头巾,而英租界的警察被人称呼为“阿 Sir” ,于是印度巡捕就被上海老百姓谐音地叫为“红头阿三”。而其实印度人并不是每个人头上都包着这一大团布的,目前包头巾的锡克族只占印度人口的2%而已。只是锡克族人普遍身强体壮,身材高大尚武,于是容易被招募进英国的军队或者充当雇佣军。“红头阿三”---锡克教和锡克族简单介绍锡克族就是指信奉锡克教的教徒。“Sikh”(锡克教徒)一词源自梵语“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学生”。锡克教徒的显著特征为裹头巾,头巾色泽无规定,随个人喜好,或按衣服穿着的颜色搭配,所以即使是锡克族也不是人人都是红头。可爱的锡克族小孩,头巾当中佩戴的是锡克教的标志奇形怪状的头巾和装饰性的头巾样式未婚的锡克教教徒也有包下面这样的头巾的可以说是多种多样。锡克教诞生于公元十五世纪,差不多和莫卧儿王朝诞生的时期差不多,是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运动和伊斯兰教苏菲派一神论的共同基础上产生。创始人是 古鲁·那纳克(1469-1539)。锡克教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锡克教徒尊崇祖师“古鲁”(即“师尊”的意思,英文是Guru),Guru共有10位。锡克教的经文《古鲁·格兰特·沙希卜》(Guru Granth Sahib)被锡克教徒奉为第11位古鲁——即永远活着的师尊。第10代的锡克教古鲁 Guru制定了锡克教徒必须遵守的为正义而进行圣战的五条“卡尔萨戒律”称为“5k“标志: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第10代的锡克教Guru还规定了男教徒名字后面要加加“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儿”(Kaur)意为“公主”。锡克教徒大部分生活在旁遮普地区,莫卧儿王朝初期,阿克巴大帝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将旁遮普地区的阿姆利则赏赐给了锡克教徒,第5代 Guru 阿尔琼在此建立金庙,作为敬拜的偈师所-Gurdwara,因此,阿姆利则成了锡克教的圣城,阿姆利则的梵语意思是“花蜜池塘”。锡克教不鼓励人们出世修行,而鼓励信徒积极参与生活,因此,锡克教教徒往往因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在社会中能够获取很好的社会经济地位,锡克教有很多成功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徒,并且锡克教教徒被要求不要成为隐士、乞丐、瑜伽士、修行者、出家人(修士/修女)或是独身者。锡克教徒人不向乞丐施舍。不允许看见教友落魄而不管。如果一个锡克教教徒的家庭遭遇天灾人祸倾家荡产,周围的的锡克教徒无论和这户人家认识,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眼让他们沦为乞丐。锡克教徒认为主动把钱财捐献给“自己人”不算施舍,而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印度的其他地区很多乞丐,而在锡克教集中的旁遮普地区,却很少看到乞丐。阿姆利则金庙游记金庙位于阿姆利则老城区,外面是商铺云集,包着各色的头巾的锡克教徒来来往往。商铺当中居然还有麦当劳,必胜客和赛百味餐厅,还有一家 Ramda 酒店。路口一拐弯,就看到白色的气派的建筑和金顶了。金庙在四个方向都有入口,4个入口象征着欢迎四面八方所有的种族和教派的人进入参观,为了表达宗教多元性的开放态度和对不同宗教的平等对待,第5代 Guru 阿尔琼在金庙的奠基仪式中还专门请来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圣者来奠基。金庙据说最多时一天有10万人进入参观和朝拜。进入金庙必须拖鞋,非锡克教教徒也要求在头部扎一块头巾。一进入拱门,就看到了开阔的人工湖和湖当中的金庙了。湖当中的金色的建筑就是金庙,里面供奉着锡克教的经典经文《古鲁·格兰特·沙希卜》(Guru Granth Sahib),被锡克教徒奉为第11位古鲁——即永远活着的师尊。远处的带有金顶的建筑被称为 Akal Takht,也就是被称为锡克教五大权位之席的永恒宝座。锡克教的经典经文白天供奉在湖当中的金庙中,每天晚上10点半到次日凌晨2点半之间会由锡克教教长和信徒护送到 Akal Takht这个建筑里面。2个鎏金的建筑总共用去了750公斤的黄金。在1984年的锡克教节日期间,时任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下令用坦克炮轰金庙,以镇压锡克教分裂主义分子。在这次军事行动中,Akal Takht 遭到严重破坏,后印度政府出钱重建,但锡克教徒认为政府的介入是比用枪炮轰炸对锡克教信仰更大的侮辱,后建筑被拆除,由信众的捐款重新修建,于1999年才完成。后1985年英迪拉.甘地被她的锡克教卫兵刺杀,这也算是锡克教和印度教之间冲突的例证。人工湖大概150米见方,当中的水被视为“不朽之蜜“的圣水,人工湖周围的地面都是用白色大理石铺成,湖边有大理石台阶,可以步入水中,不少教徒下水沐浴。湖水比较清澈,我看了一下,湖水里居然还有鱼。围绕圣湖周围的是一圈白色的建筑,在蓝天的衬托下格外漂亮。众多锡克教信徒来来往往,围绕着金庙和圣湖行走。有点像拉萨大昭寺周围的群主转经的意思。封闭的空间内广播里播放着真人现场演唱的圣歌,曲调悠扬动听,让人心情舒畅,觉得无比的神圣而又内心充满喜悦。湖边有2位锡克教徒,坐在湖边,眯着眼睛,朝向金庙,既像在晒太阳,又像是一边聆听圣乐一边在思考修行,宗教竟然可以以这样一种形态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有些惊讶。金庙“共产主义”大食堂金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免费食堂,也是为了宣扬锡克教创世人倡导的众生平等的理念,即无论种族地位,宗教信仰,都能平等的在食堂里一起享有一顿饭菜。而食堂的食物原料均由锡克教的教徒捐赠,并且食堂里的工作人员都是锡克教教徒义务劳动,不论平时他们拥有什么样的职业和地位,到了食堂一律做义务劳动,洗菜,烧饭,洗碗,洗盘子。而且这个免费食堂不只是提供3餐,而是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一轮一轮的免费提供,这个食堂值得我们去体验一番。食客排成一排一排坐在地毯上,当中的走廊有义工来分发餐具和食物,食物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咖喱豆子汤,米饭,烤饼,还有白色的甜甜的像西米露一样的汤,义工不断在旁边巡视,食物不够可以再添。另外,食堂和一般的印度饭馆一样,还有饮用水提供,只是我没敢要,领导不以为然,直接就喝了。吃完免费的午餐,从食堂出来的路上就是食堂的食物加工区和餐具清洗区,有很多锡克教义工在义务劳动。这位老者的穿着比较特殊,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身上就是按照5K 的要求,有配短刀,手腕上带着钢的手箍。阳光透过屋顶照射下来,形成了美丽的丁达尔现象切洋葱剥大蒜,家里的领导觉得白吃一顿不好意思,也加入进去参与义工劳动了。切萝卜洗餐具金庙还提供了免费的住宿,但从其他游记的记录来看,住宿条件不是太理想,遂放弃。顺便说一下,印度旅行一定要牢记,饮用水一定要喝正规店里出售的瓶装矿泉水,瓶盖必须是出厂时候机器封装的状态,因为有些小店出售的所谓“瓶装矿泉水”可能是他用收集来的空瓶子自行灌装的;而饭店提供的饮用水对当地居民可能是卫生的,而外国游客饮用了往往就会出现腹泻的症状,这个已经在家里领导的身上验证过了,她饮用了金庙免费食堂的饮用水,结果,很快就出现了腹泻的症状,另外,有朋友的印度之行也验证过了。还有,印度的冰块据说也是用自来水制作的,所以,也是需要尽量避免的。金庙的夜景白天的金庙内洋溢着一种让人愉悦和心情舒适的神圣,金庙在日光的照耀下格外好看,而夜晚的金庙在灯光的照耀下,越发显得金碧辉煌。我们一直在金庙里参观欣赏,直到金庙里的锡克教经典被信徒和神职人员用圣轿抬出来,转移到旁边的金顶的宫殿里休息。可以说,锡克教圣城阿姆利则给我们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和当地的锡克族人的接触和沟通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锡克族人的良好修养,乐于助人,有涵养,严于律己等特点。我们对“红头阿三”可以说有了新的认识。系列之16:粉色之城斋普尔的故事印度人给世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锡克教徒的“红头阿三”的形象,而印度人另外一个鲜明的形象就是耍眼镜蛇的街头艺人了。而这个耍蛇人也是包着头巾的,是另外一个民族--拉其普特Rajput族。拉其普特人从公元6世纪开始出现在印度次大陆上,是西亚和欧洲历次入侵印度后多民族融合混血才形成的一个民族,主要生活在印度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Tutu车司机的故事我们从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圣城阿姆利则坐了一晚的火车,清晨到达的拉贾斯坦邦的首府-“粉色之城”斋普尔,出了车站后,就碰到了一群招揽生意的突突车司机,我们挑选了一位英文比较流利,看上去还礼貌的司机。这名司机似乎很自信的提出让我们包他的车,提供一天的游玩和导游服务,满意的话最后付钱。这名司机不紧不慢的充满自信的介绍的语气和态度让我们决定尝试一下。送我们到达我们预定的 Haveli 酒店后,我们约定下午他再来接我们去斋普尔的著名景点-琥珀堡参观。琥珀堡位于斋普尔的郊外的一座小山旁,是以前斋普尔土邦王的王宫,有4部分修建于不同时期的宫殿庭院组成。游客可以选择骑大象上山进入宫殿参观,费用是900卢比,距离其实不长,所以有点小贵。但大象身上的装饰特别的鲜艳,很适合拍照。因为之前已经看过阿格拉堡,还有欧恰的莫卧儿王朝风格的宫殿,所以,我们对一般的琥珀堡建筑已经感觉不到什么新鲜了,唯一让我们觉得有特色的是波斯风格的镜宫Sheesh Mahal,宫殿内部的有着波斯风格图案的曲面的墙壁上贴满了无数的小碎片的镜子,显得华丽无比,据说以前还镶嵌了不少的宝石,可以想象如果在室内点燃灯光后,一定辉煌无比。另外,琥珀堡另外一个特色的是它的整体布局:琥珀城堡所在位置在2座山之间,整座城堡居高临下,下方有护城河和湖泊围绕,周围山上还环绕着蜿蜒的像长城一样的城墙。,捍卫着斋普尔城。另外,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的拉其普特妇女的也非常有特色,就连年纪大的妇女都穿着得十分鲜艳,非常好看。穿着各种色彩的纱丽的妇女,这个是初到拉贾斯坦的我们感觉到非常有特色的地方。琥珀堡再往山上走1公里左右,是另外一个Jaigarh 堡。当中有一条地道一样的隐秘通道连接,这个吸引了我们继续往上参观。在 Jaigarh 堡上可以看到琥珀堡的全貌。Jaigarh 堡的门外有不少的猴子,在城墙上爬来爬去,看来现在他们把这座城堡当成自己的领地了。等我们从 Jaigarh 堡出来,已经是夕阳西下了。我们好不容易抹黑走下了山,凭着记忆找到 Tutu 车司机放我们下来的地方,他一脸无奈的表情,原来他没想到我们会游玩参观这么长时间,以为我们自己另外找车回酒店了,他赶紧回到酒店,问了前台,说我们还没回来,没办法,又只能回到琥珀堡来等我们。按照我们之前说好的,他说会提供让我们满意的包车服务,所以,虽然有点小风波,这位 tutu 车司机还得打起精神接着为我们服务,而接下去的我们提出的要求连我们都觉得有点难度,他却还口口声声的表示包我们满意。到底是什么要求呢?那就是,我们要吃正宗的中餐!!!。出来这么多天,我们的中国胃已经出现了对印度咖喱食物的排斥反应了,就是明明肚子饿,却轻微的恶心想吐。这位Tutu 车司机小哥听到我们的要求,居然自信而又神秘的告诉我们他知道一个绝对正宗的中餐馆。让我们一下子来了兴趣。于是我们去接上之前在阿格拉后和我们分开的小黄,一起去找正宗的中餐了。先是拉到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面,虽然门面不起眼,却越发让我们有种期待,似乎在异国他乡的这栋楼的楼上注定有个四川的“苍蝇馆”,有个脏兮兮的厨房,里面有个川菜厨子在等着我们,给我们准备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呢,我兴冲冲的跑上去,结果,被告知,原来的饭馆关门了。也不知道搬到哪去了。司机小哥没办法,只能掏出手机,打了好几个电话,又拉着我们3人到另外一个餐馆,看了一下菜单,根本不是中餐。没办法,肚子已经饿得不行了,想起印度的咖喱饭菜,又一阵的恶心,不想迁就,我们开玩笑说干脆电话给中国大使馆,询问那里有地道的中餐。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找了一个意大利餐厅才解决了晚饭。可怜的 Tutu 车司机小哥,在餐厅外等我们吃完饭,然后先送小黄,然后再送我们回酒店,已经很晚了。由于没找到正宗的中餐,也没像他早上夸下的海口那样,提供让我们满意的包车加旅游服务,也只能是我们不 Happy,他也不 Happy的结局,他只拿到了700卢比的基本包车费用,没有小费,郁闷的结束了一天的服务。背景知识:HaveliHaveli 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意思是“分隔分区”或者“私人空间”,现在特指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还有孟加拉地区的传统大户人家的Townhouse。一般都是保留了历史原貌和内部传统家具和装饰的富贵人家的大宅。很多 Haveli 都改建成了酒店,往往被宣传为“A Heritage Home/Hotel ”。LP 和《周边全球》这2本旅游指南都提到了,在拉贾斯坦旅游,一定要体验一下具有悠久历史的 Haveli 住宅。因此我们的拉贾斯坦之行都是选择这类的历史建筑。Haveli 的建筑设计比较巧妙,能尽量的保证每套客房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和门外的小庭院。房间内部家具都是传统的样式。有个 Dinning Room。还有一个小游泳池。一进大门正面的墙壁上的莫卧儿细密画的大象非常好看。我们这个Haveli 还有一个花园,当中是一块草坪,每天的早餐就是在花园的草坪上,听着树丛里的鸟叫,在草坪上慢慢的吃早餐,这种慢节奏的旅行生活还是蛮惬意的。系列之17:从电影里的斋普尔说起如果上面的游记内容未免有些乏味的话,那么我不妨再介绍一个电影里面关于斋普尔的故事吧:电影《涉外大饭店》2011年推出的一部由诸多老戏骨出演的《涉外大饭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港台上映时翻译成《金盏花大酒店》) 就是这样一部发生在印度斋普尔的一家 Haveli 酒店的故事--人生已至暮年的七位英国老人受广告宣传吸引前往生活成本低廉的印度斋浦尔长期生活,其中:“007的女上司”--朱迪.丹奇扮演的伊芙琳在丈夫去世后,卖掉英国的房子偿还丈夫的债务,又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受广告的吸引,来到斋普尔试图独立生活,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她甚至还在当地找了一份呼叫中心的英国文化语言指导的工作。在《哈利波特》和《权利的游戏里》出演过的玛吉.史密斯 扮演的的穆瑞尔则由于在英国需要等待髋骨手术的时间过长,来到印度接受无需等待而且费用低廉的手术。而汤姆威尔金森扮演的患有心脏病的大法官从小在印度长大,不希望抱憾终身的他突然一天急切地办理了退休,带着自己内心的秘密回到以前生活的地方。由 比尔.奈伊扮演的道格拉斯夫妇为了支持女儿的创业卖掉英国的房屋,选择生活成本低廉的印度生活,并希望能改善一下僵化的夫妻关系。老顽童诺曼和老来俏麦琪则时刻希望在异国他乡找到艳遇,不惜假扮王室成员参加高级俱乐部物色对象。而他们在斋普尔长期居住的金盏花酒店的主人就是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男主角戴夫帕特尔扮演的桑尼。七人刚到达斋普尔看到的是破旧的年久失修的 Haveli 酒店,并不令人满意,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酒店变得越来越有生气,甚至吸引到了投资准备扩大规模,桑尼甚至试图争取酒店被美国的度假酒店集团收购,于是,在2015年推出的电影续集里,由李察基尔扮演的连锁酒店集团的视察员假扮作家来酒店入住进行考察,又和反对桑尼经营酒店的母亲发展出一段感情。BBC 纪录片《The.Real.Marigold.Hotel》电影的情节虽说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却也别有一番风味,而印度低廉的物价和拉贾斯坦相对干燥温和的气候也引起不少观众的兴趣。于是 BBC邀请了8位普通的英国公民,来到斋普尔的一家 Haveli酒店生活2周,体验在当地购物,景点观光,拜访宗教人士,考察医疗机构和租房市场等,以让他们评估是否愿意在印度养老。记录这8位英国老年人的真实经历的内容拍摄了一部3集的纪录片---《The.Real.Marigold.Hotel》。8个人真实的经历,也很值得推荐给大家。纪录片甚至为了和电影里的相对应,8位老人中,也有一位在《哈利波特》中出演的演员我的斋普尔游记电影虽然值得推荐,但也不能剧透得太厉害(电影的豆瓣评分是8分,还是值得感兴趣的同学去观看的)。所以,接下去也只能接着叙述我在斋普尔第二天的经历。斋普尔只所以被称为“粉色之城”是因为这座城市的不少建筑都是粉色的外表。斋普尔的不同方向的主要道路上的几座城门而电影和纪录片里面都出现的斋普尔购物大 Bazar 旁边的“风宫“-Hawa Mahal也是这样的粉色建筑这座建筑的造型和比例我并不喜欢,但据说整座建筑居然没有基础,让我这个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IT 民工对印度人自豪而略显夸张的介绍充满了怀疑。风宫的旁边就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斋普尔天文台了,我们在里面呆了半天,除了几个原理和日冕有点类似的建筑,其余的天文建筑的奥妙仍旧没办法体会。倒是家里的领导穿的瓦伦纳西买的衣服,上面有湿婆的文字,吸引了不少的印度人要求合影。相比研究那些深奥又有点枯燥的天文知识,天文台外面的街道上的耍蛇人和贩卖零食的小贩显然更能吸引我们。拉贾斯坦给我的印象就是拉其普特女人的色彩艳丽的穿着,也许拉其普特民族就喜欢这样浓烈的色彩吧,连贩卖的街头零食也是色彩丰富而艳丽。虽然只是简单几种廉价零食,还是用废旧报纸包着出售,却仍旧摆放得整齐美观漂亮。这个小贩真的让我觉得:即使是贫穷的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注定乏味,也可以有尊严和趣味。而另外街头一个用蔡司真纳镜头的老式相机拍摄黑白照片的人很快就吸引了我这个摄影爱好者,100卢比一张,赶紧尝试一下。蔡司镜头中的我Bazar购物我的兴趣是研究这台老式相机的拍摄过程,而家里领导的兴趣自然是 Bazar 路上那一间间摆着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和精美的纺织品店了。印度的手工艺品和纺织品以价廉物美而闻名,而拉贾斯坦的手工艺品又以其色彩鲜艳和制作精良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另外斋普尔还是世界著名的珠宝加工城市和贸易中心。斋普尔的珠宝,工艺品,纺织品交易最主要的聚集地就是风宫所在的道路-Johari Bazar Rd。先期到达的小黄和 Lena 已经在 Bazar 泡了几天了,他们连同另外2个90后小姑娘做起了代购的活,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为自己的旅行赚取更多的路费。他们已经熟悉了这边的几家店的老板,于是带着我们去选东西,砍价,Lena 和另外一个小姑娘下一站是伊朗,身上的美金不够,还让我们把多余的美金换给她们,于是,又是挑选工艺品,和老板边喝 Chai 边砍价,又是查汇率支付宝转账换汇,我们忙得是不亦乐乎,这几个有志环球旅行的90后的老练让我们2个70后觉得都自愧不如。中国人最喜欢买的工艺品---大象,而这种带有浓烈的拉贾斯坦风格的大象是我的战利品,据说是用拉贾斯坦的骆驼骨头打磨成一片一片,然后粘贴在木头雕刻的大象上,再绘进行绘画制成的。价廉物美的印度纺织品让几个女生爱不释手。顺便说一下,之前介绍的《涉外大饭店》里面,那个007的女上司-朱迪丹齐扮演的角色在影片的续集部分找的工作,就是在斋普尔为英国的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挑选各种织物。骆驼皮做的拖鞋还有这种具有浓郁的拉贾斯坦风格的手工缝制的绣片靠垫,我觉得非常漂亮,而且工艺繁复,价廉物美,这都得益于印度廉价的劳动力。来拉贾斯坦旅游一定别错过这种纺织品。MainLand China中餐馆的故事相比 Bazar 愉快的买买买,晚上在这家Google 搜索上找到的中餐馆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前一天晚上苦苦寻找正宗的中餐的经历已经让我们很沮丧了,但来到这家市中心的中餐馆,似乎又重新燃起了我们的希望的火苗了。酒店的外观还挺时尚的大门口的摆设可谓浓郁的中国风嘛,看来有戏。连餐具上的宣传画也是这么的熟悉的面孔,更为让人兴奋的是,他们居然还提供筷子!!!再一看,连椅子的花纹都是中式的。我开始有点期望了。赶紧看菜单,有小笼包,还有麻辣鸡丁!而餐厅的背景音乐放的竟然是周旋的《天涯歌女》!。。。。。我甚至有点忘记我肚子里连续10多天咖喱刺激出的恶心,开始有些飘飘欲仙的感觉了。第一道菜是送的开胃小菜,居然是四川泡菜!大家兴奋的差点叫起来了。紧接着上来的是例汤,这几乎就要让我们高呼“谷歌万岁”了----不仅帮我们找到了中餐,还是广东吃法,先上汤再上菜,不能再地道了!然后上来的是虾饺,甚至还是用中式的竹蒸笼盛放!!这哪里是在印度啊,我都已经有在喝广式早茶的感觉了!!!!我们3个一起迅速下筷,等要拍照的时候,已经就剩几个了。慢着!!,炒四季豆怎么变天妇罗了?这是什么鬼?这!,这!,这!,这是宫保鸡丁?老板,老板,叫你们厨师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他!!这,这就是你们的清炒时蔬?????。。。。。。。。我想静静。。。。。。。。。。。。。还好,我还有米饭,可以留着拌你们的“广式咖喱羊肉”下饭。。。至此,对在印度吃到正宗的中餐已经彻底绝望。。。。。。。。。。。。。。。。。。欲哭无泪,蓝瘦香菇。系列之18:普什格尔Pushkar的骆驼节拉贾斯坦实在是个多姿多彩的旅游胜地,最著名的“四色城”中,家里的领导最为期待的是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Jaisalmer,有沙漠,有金色古堡,有骆驼,还有沙漠里的露营看星空,满足文艺青年的一切情怀需求。然而,行程的紧张,实在是安排不出去金色之城,正好在阿姆利则碰到的张叔叔和许阿姨跟我们说他们这次还要去普什格尔Pushkar 看骆驼节。我们赶紧翻LP补课,才得知每年印度历8月(公历10月或11月)月圆之日的前一周,普什卡都会举办世界上最大的骆驼集市,俗称之为“骆驼节”(Pushkar Camal Mela),这个骆驼集市会持续一个月左右。据说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摄影爱好者创作采风的好去处。阿杰梅尔 Ajmer从斋普尔去必须先坐火车到一个叫阿杰梅尔Ajmer的城市,当中有140公里的距离,需要2个半小时左右,然后再换乘公交车或者突突车或者出租车到骆驼节,当中有15公里的距离,需要经过普什格尔湖旁边的普什格尔小城,再翻过一座小山,公交车大概40分钟。所以,可以当天就从斋普尔往返。阿杰梅尔火车站出来,看到不少外国游客,也都是准备去往骆驼节的,看来这个骆驼节还真的挺出名的。老外出来不久就被预定的车接走了,剩下我们2个突发奇想,想乘坐当地的公交车去骆驼节。这都挤成这样了,还能上人?莫非要开挂不成?我们只能上了下一班车,这么破旧拥挤的车厢里,妇女们居然还唱起歌来了。普什格尔 Pushkar普什格尔属于阿杰梅尔县,是一座很小的城市,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所有的建筑都围绕着普什格尔湖修建,所有的建筑都粉刷成白色。除了每年一度的骆驼节使其闻名以外,对于印度人来说,普什格尔更是以印度教的圣城而著名。因为遍布印度的印度教神庙多半供奉的是湿婆和毗湿奴这2大主神,却很少有供奉另外一个主神梵天的,而普什格尔就是少数的几个供奉主神梵天Brahma的城市。对于印度教徒来说,在普什格尔湖里沐浴和在恒河里沐浴一样,都能洗刷罪孽和得到神灵的庇佑。可惜我们了解这些知识太晚了,行程里实在是安排不下普什格尔参观了。留着下次印度之行吧。骆驼节 Camel Mela/Fair公交车经过普什格尔湖后,翻过一座小山,就到了骆驼节现场的附近了,还得找个小突突车才能到骆驼集市的现场。“骆驼节”的集市分为竞技场、游乐场和交易市场几部分区域,不光是骆驼交易,还有牛和马的交易,基本全是在沙漠中临时搭建的棚帐,远处还有巨大的摩天轮等等娱乐设施。还有不少警察在维持秩序,我们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最热闹的那一星期,估计开幕的那天一定是人山人海的。在整个骆驼节期间,每天都会有骆驼装扮比赛、马匹跳舞比赛等不同的比赛上演,除了骆驼交易外,还贩卖服装玩具、生活用品以及饲料等各种农产品。一路上都是穿着鲜艳色彩的拉其普特人,洋溢着浓郁的拉贾斯坦特色的节日氛围。男人一般是穿着白色长袍,披着灰色的披肩,头上包裹着各色的头巾;,加上拉其普特人突出的五官,比较上像,而且印度人非常享受别人给他拍照,哪怕就是你对着他拍照,根本都不给他看一下照片,他们也乐在其中。难怪普什格尔骆驼节越来越受到摄影师的喜爱。而女人们都穿着着各自鲜艳的颜色的民族服装,不论老少,都喜欢鲜艳明快的颜色,在阳光充足的拉贾斯坦沙漠环境里显得特别的醒目,漂亮。一直不明白,头顶行李怎么能保持好平衡的。难道真的很省力吗?骆驼前面啰啰嗦嗦的说了这么多,骆驼节的主角自然是骆驼啦,据说骆驼节期间,每天都有骆驼装扮比赛,大概我们去的时候,骆驼节已经接近尾声了,而且,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庆祝的高潮大概已过了,就没看到特别热闹的骆驼装扮。下面是网上找的画浓妆的骆驼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都是施淡彩的骆驼,但也因主人和骆驼的不同而分各种流派:既有下面这样的小清新风格的也有这种农业重金属风格的当然,还有这种城乡结合部杀马特风迎面扑来的有温文尔雅含情脉脉的淑女型的自然还有五大三粗的要高唱《最炫民族风》的还有一群不施粉黛,在一旁安静的做美男子的还有身上有图案和纹身以显示自己拥有某个“贵族家族”的血统的骆驼的主人们,则有的对他们体贴入微,洗剪吹,修剪出各种图案和造型有的给骆驼清洗口腔做口腔保健的连赶骆驼的人也是一副重金属乐队的范儿,真是摄影师的天堂。而最终我们也骑上了一头骆驼,换了个角度来欣赏这骆驼市场的景象。普什格尔骆驼节,值得再去探访一次。PS:金色之城 杰伊瑟尔梅尔也是古代印度西部商道上的重要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建筑装饰还是值得我们下一次印度之行专门去拜访的。只是沙漠里的骑骆驼,露营,看星空,估计也只是停留在文艺青年美好的情怀期望罢了。有朋友圈的截图为证。系列之19:蓝色之城的梅兰加尔古堡焦特普尔Jodpur是去印度之前对拉贾斯坦最充满期待的城市,因为那里有宏伟的梅兰加尔古堡,也因为这座城市有浪漫的“蓝色之城”的美誉。焦特普尔和梅兰加尔古堡拉其普特人公元6世纪开始出现在印度次大陆,7世纪时期开始崛起,之后的几个世纪,拉其普特人在北印度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土邦国,8世纪开始,穆斯林开始入侵印度,而信奉印度教的拉其普特各土邦国在互相混战的同时,也激烈的反抗伊斯兰教势力的入侵,所以,拉其普特人也被看成是印度教文化的捍卫者。诸多拉其普特土邦国中,有一个比较强大的是拉索尔部族建立的卡瑙吉王国,在12世纪的时候被入侵的穆斯林阿富汗王国消灭,残余势力逃到拉贾斯坦的沙漠地带,与当地部族联姻,积蓄力量,终于在14世纪的时候又东山再起,建立了强大的 玛瓦尔王国Marwar(Marwar这个词从梵语的 Maruwat演化而来,意思就是沙漠地带),1459年,玛瓦尔王国国王 Rao Jodha迁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都城为焦特布尔 Jodpur,并且开始修建梅兰加尔城堡(梅兰加尔城堡的意思是“太阳的城堡”,国王以此彰显自己的部落是太阳神 Surya 的后裔)我们入住的 Haveli 酒店位置绝佳,从屋顶餐厅眺望梅兰加尔古堡,古堡屹立于高高的山顶崖体之上。城堡也是采用和山体颜色接近的黄色岩石建造,周围环绕有护城墙。城堡和山简直体浑然一体,只有在现场观看才能更好的感受其气势。晚上坐在屋顶餐厅,边欣赏景观照明下的古堡,边享用尼泊尔的厨子做的食物,还是蛮惬意的。参观梅兰加尔古堡梅兰加尔古堡的外国游客的门票是600卢比,另外还有带入城堡的摄影、摄像器材也需要买票---摄像机每台200卢比,照相机(包括拍照手机)每台100卢比。买了相机票会给一个可以挂在机身上的标签。门票包括了讲解机的费用,而且,提供中文讲解机,讲解机在入口处压护照领取,护照在出城堡的出口处归还。提供中文解说这一点相比其他印度的景点来说还是做得不错的。梅兰加尔古堡可以说是拉贾斯坦的山地古堡中,结构最复杂,功能最齐全的一座了,单单城门就有7道,由不同时期的国王陆续修建,一道道地排列在陡峭而狭窄的坡道上。有的2道门是平行修建,需要通过之字型的通道转180度的弯才能继续通行。注:上图由互联网上获取,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最后2道门的坡道尤其陡峭,并且门之间是呈90度转角排列,这样可以很好的防御敌人用大象的冲击来攻破城门。尤其坚固的是最后一道铁门,厚厚的城门用钢铁加固,并且上面还有尖锐的铁刺朝外。据说梅兰加尔古堡从来没被大象攻破过。英勇的拉其普特在与敌人的斗争中牺牲,他们的妻子按照风俗也会跳入火海殉夫,刚进入城堡,旁边的一面墙上的手印据说就是历代的王妃殉夫前留下的手印。城堡的大部分目前已经改成博物馆供游客参观,里面展示许多印度古代枪炮、武器、工艺品、象轿、钱币、壁画等历史文物。古堡的建筑还算是比较精美的,只是,由于已经见过了阿格拉堡,欧恰古堡,还有琥珀堡等宫殿建筑,我们已经开始有些审美疲劳了。倒是博物馆里展示的国王和王妃乘坐的象轿引起了我的兴趣。拉其普特人和锡克人一样,在名字的后面都加上辛格Singh (意思是狮子)这2个字,寓意要像狮子一样勇猛。可是,这些象轿上的狮子装饰实在是太可爱了,以至于我怀疑拉其普特人是否真的是如历史上描述的那样尚武好战的民族。这些狮子的装饰既有这样的卡通范儿十足的还有这样的扮呆萌的更有这样的一看就像缺心眼的傻笑的和这样的扭扭捏捏的娘炮味十足的直可以和 Hello Kiity 比萌啊,哪里来的百兽之王的气势?那里来的王者威严?再看看我们天朝,本来不产狮子,但塑造出来的狮子形象都是霸气外露,完全能体现帝王的威严和泱泱大国的气势的。这拉其普特的狮子雕塑形象简直太毁三观了。蓝色之城-焦特普尔虽然拉其普特人的狮子形象缺乏应有的威严,被我从心底里鄙视了一番,但当我来到城堡的最高处的炮台旁边,居高临下俯瞰整个焦特普尔城的景观,却还是体会到了这座城堡的恢弘的气势的。相信经历过类似的场景的同学都知道,这种的感觉虽然还不能用壮阔来形容,但也只有在现场才能深刻体会。而焦特普尔之所以被称为蓝色之城,是因为城里很多的房子外墙都粉刷成蓝色,而为什么要粉刷成蓝色,则有2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信奉印度教的拉其普特认为蓝色属于高种姓的颜色,故用房屋刷成蓝色来标示自己的不同身份;而另外一种说法是说蓝色的房屋可以防蚊。我相信第一种说法。我参观那天天气不是太理想,拍摄的理想的蓝色之城的全景不太理想,但站在居高临下的炮台上,一阵阵的微风拂来,整个城市一览无余,远处各家的阳台上有很多小孩放风筝,那种风筝随风飘扬的轻松自如,不禁让人联想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里面的场景,这种浓郁的异国风味的轻松气氛也会让人陶醉其中的。可以说,在焦特普尔的梅兰加尔古堡,让我体会到了拉贾斯坦最壮丽的景象。而只有不断的旅行,才能更好的体会历史的沧桑,感受大自然的壮阔和人类的渺小,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活的意义,这也许就是旅行的意义吧。最后,我用一张星空下的古堡的美图结束这篇游记吧。注:上图由维基百科上获取,经过了裁剪以突出主题,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PS:焦特普尔是拉贾斯坦的第二大城市,老城的中心有一座钟楼,旁边就是一个被我称之为“四方街”的建筑围合起来区域,是工艺品和香料等的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价格相比斋普尔也略微便宜,也是很好的购买旅游纪念品和印度工艺品纺织品的去处,我甚至开玩笑地把焦特普尔称作“印度的丽江”了。各位热衷于旅游买买买的一定不会错过的。系列之20:白色之城-乌代普尔 Udaipur乌代普尔Udaipur被称为白色之城,也是印度的蜜月之城,有印度最浪漫的城市的美誉,是我们拉贾斯坦之行的最后一个城市,因为行程已经过半,身体难免有些疲劳,所以我们计划在这里呆3天,享受一下慢节奏的旅行生活,做一下休整。乌代普尔 Udaipur乌代普尔建于1553年,由当时的 Mewar 王国的国王乌代辛格修建,作为拉其普特人建立的 Mewar 王国(又称作 Udaipur 王国)的第二个首都。皮丘拉湖Pichola Lake 是这座城市的核心,湖上有2座小岛,2个岛几乎就是2个水上宫殿,是以前 Mewar 王国的夏季宫殿,一个叫做 JagMandir Palace;一个叫做 Lake Palace,目前都改建成了豪华酒店,也是曾经的007系列电影的拍摄地。Mewar 王国的王宫也建造在湖边,印度独立后,取消了各土邦国国王的特权,Udaipur王国的土邦王把王宫分为几部分,自己保留了一栋主要的宫殿居住,剩下的一部分改建为CityPalace 博物馆,来展示 Mewar 王国的历史文化等;一部分改建为ShivNiwas 豪华酒店;还有一部分改建成 Fateh Prakash Palace 豪华酒店;还有一部分做珠宝博物馆,还有部分附属的建筑作为亲水的观景餐厅和船坞等。下图这栋就是Udaipur 土邦国王目前居住的宫殿ShivNiwas 豪华酒店的游泳池Fateh Prakash 豪华酒店Lake Palace 酒店,007电影的拍摄地,白色之城的来由正是因为湖边这著名的白色水上宫殿和其他几座同样白色的宫殿建筑以上几座豪华的酒店每晚的住宿费要每晚人民币2500-5000元,我们自然不会考虑,仍旧选择LP 上推荐的湖边的观景 Haveli酒店。LP 上推荐的最火爆的一家叫做 Jagat Niwas Palace 酒店已经预定光了,我们选择在隔壁的一家同样也不错的 Haveli。每天早上,在屋顶的餐厅,一边架着相机拍照,一边吃早饭。City Palace Museum王宫的一部分改建的博物馆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吸引我们了,倒是参观的人群里面,带着小孩旅游的老外的装备让我比较感兴趣。从王宫里眺望乌代普尔这个城市王宫里孔雀造型的建筑装饰细节细密画和老爷车乌代普尔聚集有不少的音乐家和画家,就像国内的大理丽江一样,因此,参加一个绘画课程,学一学印度特色的细密画Miniatures就成了家里领导的选择。细密画源自波斯,又称为波斯或者伊朗细密画,在莫卧儿王朝时期成为印度贵族阶层喜好的艺术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细节的精致和细密,是非常耗时和需要耐心的,就像画藏族的唐卡一样,需要有非常好的耐心和毅力。这个是老师的作品,领导需要对着它临摹,先用铅笔勾出线条轮廓,然后再用颜料上色在老师的指导下,领导开始了细密画的学习我没有耐心在旁边一直等,于是也去找我感兴趣的东西了。那就是--劳斯莱斯老爷车。乌代普尔的土邦王曾经拥有不少的汽车,目前陈列在乌代普尔市里的一个展览馆。BBC 的纪录片《驾车看印度》里面,女主持人还专门拜访了乌代普尔目前还在世的土邦王,乘坐了他的劳斯莱斯老爷车,这一情节我还有印象。1924年生产的,3档手动,G1135引擎,油箱14加仑,2012年美国加州老爷车大赛获奖老爷车,车牌:Udaipur21934年的幻影2代,TT65引擎,4档手动,油箱28加仑,车牌:RSY11934年造,型号20/25,车牌号Udaipur51930年生产,型号20/25H.P. ,车牌号 RJY3展示的4台劳斯莱斯有2台是红色 Logo,2台是黑色 logo,你知道红色的 RR 标志代表什么意思吗?原来,1906年劳斯莱斯品牌创立于曼彻斯特,其品牌Logo由RR标和两位创始人的姓氏组成,车标起初的颜色为红色。两个R分别代表了查尔斯·劳斯(Charles Rolls)和亨利·莱斯(Henry Royce)。1933年4月22日,70岁的莱斯因病去世。为了悼念莱斯,劳斯莱斯的双R车标由红色变成了黑色。而红色车标后来则用在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纪念车型上。下图蓝色的徽标是乌代普尔王国的徽章Coat of Arm和目前还在世的乌代普尔土邦王的画像为了维护这些老爷车,这些车子每天都要发动半个小时,保证发动机的润滑和正常运转。等我参观完老爷车回来,家里的领导的作业已经完成了。怎么样,还不错吧?乌代普尔的慢生活由于乌代普尔我们有3个晚上的2天半时间停留,可以比较悠闲的享受旅行的慢节奏生活。而之前在斋普尔行程太紧张,没来得及在印度最大最豪华的电影院看一场宝莱坞电影,这个来印度前就定下来的任务必须在乌代普尔完成了。我们还特地选的是印地语版本的,就为了体验原滋原味的印度人看电影的气氛,宝莱坞电影情节相对简单,基本上看动作和表情就可以明白剧情。而最开心的是莫过于欣赏影片中的那些印度电影舞蹈部分了。在CityPalace 博物馆参观完后,我们随便逛,结果跑进一个小学去了,和活泼可爱的印度学生来了个互动,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幕另外,我们还专门打车到一个比较坑爹的所谓的民族村看民族舞表演再有就是商场里,小店里的买买买了,印度本土设计师的时尚民族服装品牌Fabindia吃吃吃,居然沦落到吃 KFC,是不是很可怜?其实不是啦,只是看电影前随便买点薯条可乐打发时间的,LP 上推荐的 SecretGarden还不错的看看我们傍晚在王宫旁边的亲水平台边欣赏日落边品尝的“皇家拉贾斯坦麻婆豆腐”吧,也别有一番滋味。是不是觉得不看也罢,哈哈。。。。。。算了,还是看夕阳吧。看着夕阳迅速的下落,天空从金色逐渐变成红色。然后又迅速地变得暗淡,只留一丝红色,天空显出一片明快的宝石蓝,天空的颜色不断转变,真是风光摄影上讲究的Magic Hour 啊。其实,大自然每天都进行着这种迷人的变换,而我们却很少有时间停下匆忙的脚步来好好欣赏。乌代普尔的蓝天,远山,湖泊让我有了一丝身在双廊欣赏苍山洱海的感觉,我甚至都开始把它比作印度的大理了。乌代普尔停留的几天让我们在紧张的旅行行程中,身体得到了休整。PS:从蓝色之城焦特普尔到白色之城乌代普尔是没有火车的,只能乘巴士或者包车,我们选择了包车,因为需要在路上一个重要的地方Ranapur 停留,因为这里有一座著名的 Jain耆那教寺庙,神庙结构复杂,里面竖立着据说有1444根大理石支柱,每根都雕刻着不同的图案,没有两根柱子的图案是相同的,因此得名“千柱庙”。为了领略一下耆那教这一印度特有的宗教,这个位于偏僻的山林里的神庙也是我们事先就计划要到访的。精美而细腻的圆形石雕屋顶复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柱身雕花虔诚的信徒耆那教的僧侣,南印度的耆那教还有天衣派,得道的高僧是赤身裸体的。至此,印度之行已经见识过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耆那教 这几个主要的印度宗教了。系列之21:雾霾之中看龙象-德里见闻及攻略上图来自于维基百科,经过一定的PS处理,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这张图是我去印度之前脑子里对印度首都的唯一了解----印度门,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英国牺牲的英属印度的士兵。和天安门一样,印度门被认为是首都新德里的象征。图片上的景象是美好的,然而,事实上我看到的印度门却是这样一番景象:怎么样,和帝都的雾霾锁城有几分神似吧?由于之前在离德里不远的阿格拉已经领教过印度的空气污染程度了,所以,离开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的拉贾斯坦乌代普尔,还没上飞机,我的心情就开始郁闷不已了。一下飞机,看到的是这样的天空:这种感觉就像到了冬天的北京一样。事实上,甚至在飞机开始下降时,起落架刚刚伸出机舱不久,我就闻到了和阿格拉类似的刺鼻的带点臭味的空气的味道。空气污染“2016年2月24日,绿色和平组织发布了2015年度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报告》(Clean Air Action Plan report)。报告显示,2015年,印度的空气污染状况首次超过中国。”根据我在印度的所见所闻,我觉得两国的空气污染源不尽相同,中国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化---大量的钢铁,水泥,电力等产业的煤炭燃烧,以及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放。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而印度工业化水平远不如中国,空气污染程度却比中国更为严重,根据我这20多天在印度的观察,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度有大量的烧柴油的机动车。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这种满大街乱窜的突突车烧的据说是劣质的柴油汽油混合燃料,排放着刺鼻呛人的尾气,充斥着印度的大小城市,乡村;加之印度的公共汽车和卡车也多半是老旧的柴油发动机,大量的劣质柴油尾气是刺鼻的空气里主要的污染成分。据报道称,在全印,柴油车占了全部销售新车的49%,而新德里共有538.5万辆摩托车和266.7万辆汽车(2015年中数据)。许多车辆排放不达标且燃油质量低,柴油车所排放的废气中致癌物质超标10倍。除了发动机尾气,构成印度空气污染的总要因素应该还有煤炭燃烧和落后的垃圾焚烧处理方式,以及农村里传统的木材,秸秆,动物粪便等燃烧产生的污染。上图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令我不解的是,就算北京的雾霾指数爆表,空气也不会有像德里那样的一股刺鼻的臭味,而在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环境里,居然没有看到一个外国游客或者德里居民带口罩,就我一个来自雾霾重灾区的中国游客在用魔术头巾过滤刺鼻的机动车尾气。我在想,那些成天呼吸干净空气的西方游客,往往一到北京就会诱发各种上呼吸道的疾病,究竟是什么给了他们在印度污染的空气中的免疫力呢?空气污染带来的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肺癌患者的激增,这个在中国和印度都非常的明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印度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为全球第一,而且死于哮喘的人数也高于其他各国,印度人的肺功能可以说是全球最差(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印度在奥运会上的糟糕表现,呵呵)。加之印度的水污染也是非常的严重,因此印度各种癌症的患者非常之多。稍微令人欣慰的是印度的各种仿制西方大公司配方的抗癌药物非常之便宜。下图是我在新德里的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的候机楼里的正规药店帮朋友买的抗肺癌药物-易瑞沙,价格只有国内的九分之一 !!网上有一种说法是:印度实行了强制专利许可---指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时或为了公共利益,对取得专利权的药品,可以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由政府授予、许可其他企业使用。所以印度的药厂可以进行仿制。印度的做法引起了西方药厂的极大不满,但是印度政府顶住了强大的压力,一一驳回这些公司的诉讼。(详见人民网的文章-印度廉价抗癌药:性价比诱惑大 印度成世界药房)联想到中国叫了N年却始终没有明显成效的医改,老百姓依然是承受着高药价,高检查费,医院仍旧是“以药养医”“以检养医”,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流通环节层层加价的日益链条始终无法斩断。印度的医疗制度虽然肯定不会像某些媒体报道的“全民免费医疗”那样美好,但仅仅从控制药价这点来看,两国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老德里事实上,如今的德里是一个都会区,分成了3大块---德里,新德里,德里兵营区,总面积差不多有1484平方公里(比北京主城区面积稍大),人口2500万。而新德里作为印度的首都,面积其实只有43平方公里不到,德里兵营区也是43平方公里。通常所说老德里主要指的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就是建造泰姬陵的那位)修建的城墙围起来的区域,当时被叫做沙贾汗拉巴德,面积只有6.1平方公里,共有14座城门。目前城墙大部分已经没有了,但大部分的城门都还在。1858年印度抗英时期,英军围城的德里示意图,来自维基百科老德里的中心就是著名的德里红堡Red Ford,也是由沙贾汗修建,德里红堡样式和风格和阿格拉堡大致相同,但由于德里地势平坦,没有建在小山上的阿格拉堡有气势。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德里红堡不远处就是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也是沙贾汗修建,和阿格拉的贾玛清真寺(贾玛的意思就是大)格局类似,不过,德里的贾玛清真寺面积更大,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可以同时容纳两万五千多穆斯林同时礼拜。德里红堡的西门出来就是著名的月光市场Chandni Chowk,曾经是印度最大的批发市场。月光市场是沙贾汗最喜欢的女儿设计的,因为市场的当中设计了一个水池用来反射月光而俗称月光市场,(Chandni 就是印地语银色的或者月光的意思,而 Chowk指的是开放的市场区域),这个水池早已没有了,1870年英国人修建了一个钟楼,后部分倒塌,1950年钟楼被拆除,后修建了德里市政厅。目前在市政厅周围仍旧是狭窄的道路和各种批发市场以及居民区。热闹非凡,交通也异常拥挤。不少游客喜欢在月光市场逛,购物。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各种批发市场按所卖的商品不同而分区,有铜器银器,食物,日用百货,丝绸,珠宝,书籍等,应有尽有,是体会德里老城特有的魅力的好去处,可惜我们时间不够,没来得及逛逛。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贾玛清真寺和德里红堡对我们的吸引力不大,倒是2者之间的一大片空地上的周末露天集市吸引了我们的兴趣。贾玛清真寺出来的也是同样热闹非凡,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市场区域,这街道里还有著名的 Karim 餐厅,这个后面讲。作为地理控,放一张1911年老德里的地图。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新德里为什么要放1911年的地图呢?原来,自从1858年印度正式成为英属印度,首都一直是东部的加尔各答,英国国王虽然名义上是也是印度的国王,但直到1911年,英国国王乔治5世才亲自来到印度接受各属下的土邦王和臣民的拜谒,史称德里朝觐 Dehli Dubar。正是在1911年,英属印度的首都才宣布从加尔各答迁回德里,并开始新建新首都相关区域,并于1927年正式命名新德里,1931年新德里正式建成。新德里由建筑师 Lutyen的团队共同设计,都是高度不高的建筑。总占地约26平方公里,称为 Lutyens 平房区(Lutyens Bungalow Zone),主要的建筑有总统府,议会大厦,印度政府总理及部长的办公室,最高法院,以及金融商业中心-康诺特广场等建筑。总统府位于一个小山上,通过东西方向的国王路Jajpath(又被称作仪式中轴线)连接东面的印度门,一直到国家体育场。国王路可以说类似我们北京的长安街。总统府前面的是斋普尔柱(斋普尔土邦王资助修建了新德里,并修此柱纪念1911年英国国王的德里朝觐)。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从小山上往东看印度门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总统府的东北方向是国会大厦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国会大厦的旁边就是总理和内阁部长的办公室,是对称的南北两个建筑群。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印度最高法院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和北京的围绕中轴线南北东西分明的豆腐块式风格的城市规划不同,新德里有很多围绕一个广场或者建筑放射出去的道路,由此产生了很多同心圆式样排列的街区,印度门附近就是著名的同心圆规划,另外一个著名的就是康诺特广场 Connaught Place。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康诺特广场可以说就是德里的 CBD 区域,是一个有内圈,中圈,外圈道路,及7条道路分割出的半月形街区建筑构成的商业区,很多大公司的总部,商场,银行,购物中心,餐饮等就位于这些半月形的建筑里。建筑基本上都是2层的英式风格。所以,上图的康诺特广场区域的全景图基本上就是新德里中心城区的天际线了。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就住在康诺特广场不远的The Metropolitan Hotel & Spa 酒店,装修比较现代,也比较新,有很多日本商人入住,估计在喜爱干净整洁的日本人心目中排名比较好。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顺便说一下,我旅行前就决定要在印度最发达的城市首都比较一下和中国的不同,所以,带着想见识一下印度首都最高的建筑的愿望,希望在德里看到高楼大厦,结果,就算是CBD 区域,我见到的所谓高楼大厦也不过只是下图的这种有点破旧的写字楼而已。不死心,Google 搜索一下,德里最高的建筑位于大德里地区--所谓的National Capital Region,是距离新德里32公里以外的哈雅纳邦的Victory Valley Tower A(51层,178米)。而真正位于德里的最高建筑是Civic Center(28层,102米),建筑高度方面,北京完胜,甚至随便一个中国3,4线城市的商品房也不逊于此。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建筑的高度与城市建设的发达程度的差异,固然和2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中印两国基本上差距太大,基本上还不具备可比性。但1911年就形成的旧德里旁建新德里的城市发展模式,还是让我有些感慨。看看古城墙城门基本消失,目前已经拥挤不堪,不伦不类的新旧建筑混合的北京,多少反映了某些人的短视与某些人在他们国家造成的永远无法弥补的过错。而且,时至今日,这种短视与破坏依然存在,比方我在四川稻城风景区看到的“稻城天街”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就是让人痛心的例证。吃吃吃和买买买德里和北京的对比话题未免太严肃,我们转到吃吃吃和买买买吧。德里老城的 百年老店 Karim‘s 餐厅的羊肉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羊肉。Karim 餐厅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最值得推荐的亚洲餐厅,另外《Lonely Planet》、BBC、国家地理上也都推荐过。家里的领导自然是视为德里旅游的唯一目的。餐厅位于贾玛清真寺南门的街道上,需要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入口进去,虽然马路上有指示牌,也非常容易错过。进到内部这个小院子,有好几家都挂 Karim 牌子的店,其实都是一家,生意逐步扩大,店面不断扩充的结果。羊肉看着不怎么样,吃起来味道却非常不错,香酥而不油腻,比北京著名的回民聚居区牛街的羊肉还要好吃。而且,价格非常的便宜。配合生洋葱圈和柠檬,用来解油腻。除了贾玛清真寺这家总店,另外还有几家分店,地址如下,真希望国内有分店。购物自然是月光市场了,不过我们时间比较紧张,没有时间去逛,我们选择了康诺特广场周围的国营的纪念品商店。康诺特广场周围有印度的各个邦的旅游纪念品和特产商店,我开玩笑说是印度各邦的“驻京办”,这些“驻京办”都非常集中,名称都是某某邦的Cottage industries emporium,最大的一家有好几层楼,叫做 Centre Cottage Industries Emporium。这些商店都是国营或者邦政府经营,明码标价,省去了讨价还价的麻烦,基本上和在当地旅游购买的价格差不多,有些甚至还要便宜些,只是品种和样式没有当地丰富,对于短期出差德里,没时间去旅游的商务人士比较合适。比方我们在这里就看到了和拉贾斯坦的风格不一样的克什米尔大象。还有骆驼。其他比方羊绒披肩,大吉岭茶叶等,绣片,织物,刀具,佛像等都可以找到。地理控再来一张简图,把前面提到的地面标注了一遍。观光景点德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很多的历史古迹保护下来,值得去参观,很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除了德里红堡,贾玛清真寺,只去了莫卧儿王朝第二任皇帝胡马雍的陵墓。胡马雍陵位于德里门南面绿化较好的区域,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泰姬陵的布局就是受其建筑布局的影响。胡马雍陵旁边还有一系列的皇家陵墓,环境幽静,喜欢历史和建筑的值得拜访。另外,德里还有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高75米的顾特布砖塔Qutb Minar,修建于1220年,由征服了印度次大陆的德里苏丹国第一任苏丹修建,为了昭示伊斯兰教对印度教的征服。这个位于德里西南,距离稍微有点远,但有地铁可以到达,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参观,非常可惜。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景点---7米高的德里铁柱Iron Pillar of Delhi,据说是铸造于公元前402年,虽然这个说法有争议,但从公元1233年这根铁柱就被竖立在目前的位置,并且一直保持没有锈蚀,印度人一直宣称自己是最早掌握了先进的防锈铸造工艺的民族。而我在想,这个会不会是孙悟空的金箍棒的原型呢?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景点就是莲花寺,也就是巴哈伊信仰(也有称大同教)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座寺庙(该信仰一般从事宗教活动多在信众家庭内进行,国内以潘石屹张欣夫妇为代表)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为建筑的爱好者,对我也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有朝一日希望可以去探访一下这建筑内部的空间感受。总之,中印两国经济差距虽然巨大,城市发展水平也相差悬殊,德里虽然城市破旧,冬季雾霾严重,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再次拜访的。系列之22:雪山,山地火车,红茶---大吉岭 Darjeeling印象我们的印度之旅即将进入尾声,但我把出行之前最期待的目的地放在了最后---大吉岭Darjeeling。去大吉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雪山控的愿望:观赏世界第三高的干城章嘉峰。因为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一共有14座。都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这2条山脉上。而喀喇昆仑山脉过于艰险一般人没办法接近,一般人只方便观看喜马拉雅山脉上的9座:珠穆朗玛峰(第1),洛子峰(第4),马卡鲁峰(第5),卓奥友峰(第6),希夏邦马峰(第14)这几座在2012年去西藏珠峰大本营的路上的加乌拉山口上一次性看到过了;而道拉吉里峰(第7),马纳斯鲁峰(第8),安娜普尔纳I 峰(第10)在2013年尼泊尔的 ACT (安娜普尔纳大环线)徒步路上分别看到过了;剩下最后一座干城章嘉峰(第3)只有到大吉岭,锡金,或者深入徒步尼泊尔才能观测到。图片来自于互联网,著作权属于原作者然而,干城章嘉不是什么时候去都能看到的,大吉岭位于印度雨量最充沛的地区,全年平均有58%的时候都云雾缭绕,尤其是6-9月雨季几乎是天天下雨。我特地找到了介绍大吉岭地区天空的晴朗程度的数值,天气最好的11,12月,也有33%的可能是云雾缭绕,没办法看到雪山。到达大吉岭想到可以离开雾霾严重的德里,飞到空气清新的喜马拉雅山区,还是令人期待的。在飞机上看到雪山的那一刻,很兴奋。离大吉岭最近的机场是巴格道格拉Bagdogra机场,是个军民2用的小机场因为时间已经是下午3点半了,从机场去大吉岭还有近80公里,需要走盘山公路,我选择的是包车。司机是和我们藏族长相差不多的古农族Gurong(古荣族是尼泊尔和印度都有的一个民族,分布在喜马拉雅地区)。还没进入盘山公路,就已经看到大片的茶园了。伴随着司机喜爱的欧美流行音乐老歌,心情越发的开心了。山路上有些路段比较狭窄,还有塌方的迹象,想必雨季上山一定很危险的。中途在一个比较大的村镇格尔西扬Kurseong停车吃晚饭,终于离开了咖喱区域,吃到了 MoMo(其实就是藏式饺子),已经感受到浓浓的尼泊尔气氛了(大吉岭历史上被尼泊尔,锡金轮流统治过,直到1835年东印度公司租用建避暑基地,英国人开始管理该地区)。到达大吉岭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选择了一家房间内就可以看到干城章嘉雪山的藏族家庭客栈。干城章嘉的日照金山第二天一早就起来,天边已经红彤彤的了,客栈外面一片空地上,不少当地居民在早锻炼,这个氛围感觉和印度其他地方很不相同。还有一个日本僧人一边敲鼓,一边念经,据说附近有个日本寺庙。由于雪山距离还是比较远,所以拍摄的日照金山的画面还不够震撼日照金山的状态一般持续不了太久,顶多5分钟,很快雪山就变成白色的,天也亮了,天空显出蓝色。而远处的山谷之中,却仍旧还是被浓雾笼罩。这也是我们在大吉岭待的3天里唯一的一次早晨看到了日照金山,另外2个早晨雪山始终就被云雾遮挡,不过,已经满足了。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Darjeeling Himalaya Railway--- DHR来大吉岭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乘坐修建于1881年的大吉岭喜马拉雅山地窄轨铁路该铁路1999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保留蒸汽机车在部分区间进行观光运行(喜马拉雅铁路全程79公里是从山下的New Jalpaiguri--NJP 车站经过格尔西扬Kurseong车站最终到达 Darjeeling 车站,NJP 到格尔西扬这段由于2010年的山体滑坡后停运)。票价表时刻表由于我们要乘坐最古老的蒸汽机车,于是就有了我们在印度乘坐的最贵的一趟火车,从大吉岭站到 Ghum站的 JoyRide 往返观光车,上午10:40发车,到 Ghum 后停留一段时间给游客参观喜马拉雅火车博物馆,然后返回大吉岭,中午12:40到达,单程其实只有6公里,票价却要一个人11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110元,如果乘坐普通的列车一等座只要14.5人民币元,二等座只要3块人民币)。修在狭窄的山路旁边的大吉岭火车站,行人随便穿梭在窄轨之间,因为是山城,还有不少背夫,BBC 有部纪录片就是介绍大吉岭铁路的,里面介绍说当年马克吐温来到大吉岭,曾经看到背夫一个人可以背一架钢琴,强悍!除了冒着黑烟的烧煤的车头,也有柴油发动机车头不过,还是蒸汽车头看得带劲,配合照片的黑白处理,多有历史沧桑感!听着突突突突的声音,看火车车头冒着蒸汽从身边开过也觉得很过瘾。再来听听汽笛的声音吧,怪不得世界上有很多老式火车的粉丝。(以上视频和声音文件由于网站限制,只能到我的公众号文章里观看)看着给锅炉用铲子加煤的司炉都觉得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一份工作。上车后等了好一会儿才发车,整个车厢20个人不到,除了随车列车员,其余都是华人面孔,除了我们2个,还有一个10多人的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地方去锡金拜佛归来的团体。上车之前还和其中一个台湾的女孩聊了几句关于台湾护照申请锡金签证的事情(大陆护照无法申请到锡金的签证)。一路上,盘山公路就在旁边,当中还经过一个比较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当中还开到一个纪念碑的地方,停车10分钟,让大家下来参观拍照。山路狭窄,火车轨道靠内侧,离居民的住宅也很近。没多久就开到了 Ghum 车站这边已经是云雾缭绕了。博物馆里是介绍喜马拉雅铁路的历史的展板,还有一些旧的物件展示,没什么特别的,倒是外面停放的一辆色彩鲜艳的车头吸引了我怎么样?配合后面的英式建筑背景,感觉到了《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里面的多多岛了吧?还有高登以及停在修理车间的小伙伴都是有些年头的机车了,维护起来想必也挺不容易的(BBC 纪录片介绍在山下有一个专门的维修车间)。回程的途中,还要停下来在路边加水。有个专门的加水点。(这才跑了12公里,那从 NJP 到大吉岭全程78公里的线路得要加几次水啊,好奇)回到车站,发现旁边还停了 EverRest 号的豪华车厢里面的座位也比较舒适,看来下次一定要乘坐这趟车来一次全程体验。红茶与英式生活大吉岭是最初是作为东印度公司英军的疗养地修建的,英国人很快的发现了,这里的气候似乎可以种植茶叶,而用不着跟中国贸易获取,于是从1840年开始,大吉岭开始种植茶叶,由于离当时的英属印度的首都加尔各答比较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在山上修建房屋作为炎热的印度夏季的避暑地,至今仍有大量的英式建筑保留,而英式生活的核心--下午茶也让大吉岭的红茶成为世界闻名的红茶品种,大吉岭红茶甚至是顶级红茶的代名词。圣安德鲁教堂英国人带来的不光是英式建筑,还有英式教育,大吉岭有几所比较著名的公立学校,而成为了该地区的教育中心。最著名的圣约瑟夫大学圣保罗学校整个山城不大,只有一块平坦的稍微大一些的地方,被建成了市民广场。广场周围是书店,邮局,超市,餐厅等,晚上和周末比较热闹大吉岭山城最主要的一条道路就是在一个坡旁边,有个钟楼为标志的 Mall Road雪山和火车体验完了,剩下时间我们就随便的到处逛,还专门步行去著名的Happy Valley 茶园的茶厂买茶叶。按传统工艺生产茶叶的茶厂,里面还有专门的讲解员给我们介绍每道工序,我们表示我们是中国来的,不需要这样的介绍。一路空气清新,路边鲜花不断,行走上山间小路上,心情轻松要是要是云雾笼罩的雪山能够露出真容,那就称得上是完美了。途中,还经过了藏民难民自助中心,进去问了一下,原来都是1959年从西藏逃出来的藏民,里面还有个展览馆,此处省去若干字。大吉岭主要的居民以尼泊尔的古荣族为主,还有西藏过来的藏民,以及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夏尔巴人,而最著名的夏尔巴人---第一个登顶珠峰的尼泊尔人诺盖.丹增其实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大吉岭,并以此作为登山运动的基地,他后来还在大吉岭创立了一所登山运动学校。这所登山学校和大吉岭喜马拉雅动物园建在同一座山上,动物园的参观线路按山坡上的道路依次展开,由上而下俯看各种稀有动物,我们一次性的把雪豹,花豹,云豹,猎豹,黑豹,孟加拉虎都看了个遍,非常过瘾。剩下的时间,就是下午坐在靠窗的咖啡馆,喝下午茶,吃点心,看电影了。这个靠窗的小桌子,几乎成了我们的专用下午茶桌了,要是雪山能从云雾中露出真容,那这样的雪山下的慢生活真可以说是完美了。当我们品尝了各种口味,各种季节出产的红茶,买好一大箱的大吉岭红茶,我们知道,我们的这次旅行真的已经要接近尾声了。系列之23:终结篇--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加尔各答印度之行的最后一天可以说是复杂而难忘的。偶遇印度教婚礼飞机刚降落加尔各答,就得知出租车司机为提高工资罢工,好在还有 Uber,顺利离开了机场,由于没有预定酒店,临时找了一个酒店,发现设施简陋,不堪入住,遂决定重新找酒店,但此时,Uber 也无法叫到车了。得到路边一个好心的女孩的帮助,找到一辆只到机场的出租,重新回到机场,再用 Uber 叫了另外1辆私家车,才得以到了新找的酒店。幸运的碰上了一场婚礼。多么难得的体验当地风俗的机会啊,我们当即决定,厚着脸皮混进去见识一下印度的婚礼。到房间后洗好澡,换好干净的衣服,出门坐电梯,居然碰到参加婚礼的亲友,我于是厚着脸皮的跟他们聊起来了,得知原来今天还不是正式的婚礼,而是订婚仪式舞会,我跟他们说,我们来自中国,对印度婚礼很感兴趣,有个年长的亲友于是说:“既然这样,就一起来参加吧”。就这样,和参加婚礼的亲友边聊着就自然的进入到婚礼现场了。婚礼的现场摆放着印度教最受百姓喜欢,几乎随处可见的象神 --甘尼许Ganesa。 象神主智慧和财富、以及愉快、安宁与爱情等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在印度教流行的区域几乎随处可见。婚礼场合自然是少不了的。甘尼许是湿婆神的儿子,至于为什么长一个象头也是个很好玩的故事:传说湿婆的妻子在湿婆离家不在的日子里,生下爱子甘尼许。因为甘尼许是神之子,出生后就长的十分高大强壮,有一天湿婆的妻子想洗澡,就让儿子守在门外,不让外人偷窥。不久湿婆神回家,见到有一个小伙子站在门口,误以为老婆与人私通,醋意大发,非要闯进去找妻子说个明白,而甘尼许则坚守母亲的嘱托,死活不肯让老子进去。于是这对没有见面的父子开打起来,湿婆气怒之下,一刀砍下儿子的头。湿婆的妻子听见外面的吵架声,赶出门来看时,正见丈夫砍下亲生儿子的头,于是痛哭失声 ,此时湿婆才知道做错了事,于是去求守护生命神毗湿奴。毗湿奴告诉湿婆神,明天太阳升起,按照他指引的线路,将见到的第一个生物的头砍下,安装在他儿子的脖子上,就可以使甘尼许死而复活。湿婆依言上路,结果碰上第一个生物就是大象。于是取下象头,放在儿子的身上,因此甘尼许就成了象头人身。同时湿婆为了补偿他的儿子,便命令所有的神都要全力帮助象头神达成目标,从此只要有象头神想要完成的愿望,诸神就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他扫除一切障碍,于是象头神就成了扫除障碍之神,受到众多信徒的膜拜。由于是订婚舞会,会场布置成一头是舞台,另外一头是印度教婆罗门祭师祝福新郎的场所,中间是方便亲友观看的座椅区域。婆罗门祭师在给新郎行祝福仪式,嘴里振振有词的念叨着。重要的男性亲友嘉宾在一旁观摩注视。由于我当地手机卡的流量还有很多用不掉,我索性在微信上开起了视频直播,国内的朋友纷纷问我们怎么混进婚礼的,还问我有没有随份子。刷脸就可以啊。不过,一般的印度亲友我看都是送甜品,手里还夹着个红包。而主人也准备了不少回礼的信封,正往里面塞钱呢,看到我在拍摄,和我相视一笑,看来,这个风俗习惯倒是和中国差不多。新郎的宝座亲友送的礼物跳舞之前也是展示新郎新娘的婚纱照而会场的外面就是自助餐区域,因为没吃晚饭,索性脸皮厚到底了,也和那些亲友一起吃了起来。自助餐架势挺大,可几乎都是素食,不过,有些平时在街头卖的小吃,因为担心卫生问题,不敢尝试,在这婚礼自助餐上,总算可以尝一尝了。唯一看上去像肉类的食物好不容易在大吉岭脱离了咖喱味的食物,现在又回到了咖喱区。没办法,马上就要回国了,再忍一两天吧。加尔各答的垃圾焚烧场由于出租车罢工,第二天我们离开酒店也变成了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好不容易花高价找到了一辆出租能带我们离开酒店。路上经过了著名的加尔各答垃圾填埋场。这个垃圾填埋场在著名的纪录片《天地玄黄》里面出现过:填埋场周围住着3万居民,每天都会对倾倒在这里的垃圾进行清理。垃圾处理行业在这里应运而生。数百名生活在附近贫民窟的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以拾荒者或废料经销商的身份谋生。在垃圾场中有个火葬中心,人们在那里对身份不明的尸体进行焚烧,这些尸体大都是街道居民或小贩。我们经过这个垃圾填埋场时,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刺鼻的恶臭,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是强致癌物,想必这里的居民大多会因为癌症而离开人世。萨德街的人力车夫离开加尔各答前,还有几个要完成的任务,乘坐特有的人力黄包车就是其中之一。加尔各答是印度唯一一个仍旧保留殖民地时期的人力车的城市,目前政府已经停止颁发新的人力车执照,剩下的仍旧从事这个职业的车夫大多数已经步入中老年,在萨德街附近维持着卑微的生活。而这张照片里,萨德街的人力车,加尔各答特有的黄色大使牌出租,还有泰戈尔的头像集中出现在一起,可怜的车夫拉的乘客还有3个大行李箱,让人不禁对车夫产生怜悯之心。所以,我选择人力车夫的时候,特地挑了一个中年的,身强力壮的,象征性的座了一段距离。完成了我的体验。特蕾莎修女的仁爱之家加尔各答的名片之一就是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的大幅照片挂在机场大厅里。而探访特蕾莎修女的“垂死者关爱之家”也是我们的任务之一。特蕾莎修女的故居在一个不起眼的路口,里面是个小的院子。院子里面一个角落是特蕾莎修女的墓。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特蕾莎修女生前在加尔各答创建了多处“仁爱之家”,有的是为照顾孤儿和残疾儿童的,有的是照顾老人的,还有是给生病的或者垂死的病人提供临终关怀的。来自世界各地很很多人志愿在这些“仁爱之家”做义工。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去参观一处“垂死者关爱之家”。这处“仁爱之家”距离特蕾莎修女的故居虽然不是很远,但我们去的途中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先是选人力三路车的时候,我们选的一位看起来忠厚老实的车夫被旁边其他拉客的车夫辱骂,那些拉客的车夫对我们哇啦哇啦的说了一堆孟加拉语夹杂几个英文单词,虽然听不明白,大致感觉就是他们在说:“这个车夫的阶层很低,是贱民,别上他的车”。难道车夫也还有贵贱之分?我们不为所动,还是选了这位车夫,而这位车夫拉我们到了一条铁路旁边,就下车了,拿起一条铁链将车子锁起来,正当我们感觉莫名其妙的时候,他用有限的英语向我们解释,前面是铁路,车子过不去了,目的地过了铁路就是,他步行带我们过去,那诚恳的表情好像在说:他一定要报答刚才我们选车夫的时候对他的信任。我对他说,我有手机导航,我知道怎么走过去的,不用他亲自带我们过去了。于是,我们两就穿梭在铁路两旁的贫民窟里,目睹了最真实的加尔各答底层居民的生活,和诸多的卑微的贫苦居民有了目光的接触,那种目光让我不敢掏出手机拍摄。而最终抵达“这个垂死者关爱之家”的时候,已经过了参观的时间,我们最终没能进入。虽说没进入“垂死者仁爱之家”,但穿梭在铁路旁边的贫民窟里见到的那些加尔各答的底层居民,他们难道不也是每天挣扎在温饱线之上吗?他们和特蕾莎修女的仁爱之家的人们其实也没太多的区别啊。一个月的印度旅行,我们感受了印度的多姿多彩,而加尔各答的最后一天,也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了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经过了一晚的红眼航班,清晨回到了昆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麻辣米线,也唤醒了我被咖喱麻木了的味蕾。回家真好!!!!游记全文完系列专辑:印度的孩子们整个系列篇幅比较长,大概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看完,说起来,之所以我会突发奇想设立“夕川的知行”这个微信公众号,并且花了快半年的业余时间完成这个系列,最初的动机其实纯粹是为了发布一些印度之行中拍摄的照片。整个印度之行中,拍摄的一些印度不同年龄的儿童的照片。看哪一张能让你觉得有意思,我来告诉你照片背后的故事。1.加尔各答卖 Chai 的男孩2.加尔各答卖 chai 的男孩之二3.加尔各答路边的小男孩4.瓦伦纳西的小女孩5.欧恰路边的小姑娘6.阿姆利则金庙的锡克族小男孩7.阿姆利则金庙的小男孩8.斋普尔琥珀堡孤独的小姑娘9.斋普尔琥珀堡的小男孩10.斋普尔的小姑娘11.阿杰梅尔火车站的穆斯林一家的小姑娘12.普什格尔骆驼节的小姑娘13.普尔格尔骆驼节吃冰激凌的小孩们14.普什格尔骆驼节的小姑娘之二15.大吉岭的踢球男孩16.去阿格拉火车上拍到的小孩帖子结束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