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地 >以色列>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目的地概况

5786人去过这里, 1324条目的地点评

目的地概况

目的地速写 编辑

特拉维夫的全称是“特拉维夫-雅法(Tel Aviv-Yafo)”,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新城特拉维夫建城只有100多年,老城雅法则有几千年历史,新老城共存的特拉维夫-雅法成为中东地区最开放和与众不同的欧式地中海城市。

包豪斯(Bauhaus)这种源于德国却仅存在特拉维夫的特色建筑让特拉维夫有了“白色城市(White City)”之称,2003年7月,特拉维夫白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特拉维夫的艺术氛围浓厚,市内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街上也有很多卖艺术品的小店,各种新奇古怪实用的艺术品会让你心动不已。特拉维夫充满了现代文化艺术元素,白天可以在城市里偶遇各种艺术涂鸦,夜晚的Florentin大街则是各种酒吧、聚会、音乐表演的集中地。

特拉维夫又被称为“永不停息的城市”,这里有丰富的夜生活,不少欧美旅行者会专门前来体验。特拉维夫也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同性恋城市,包容开放是这座城市的态度。与耶路撒冷处处有黑衣正统犹太人出没不同,特拉维夫人大多是非宗教主义者,或者是不那么信教的人,所以大环境非常宽松、自由。

特拉维夫不大,体力好的话大部分景点都可以步行到达。如果住在市中心靠近海边的地区,一、两天就可以游览完主要景点;如果想更深入体会城市的个性,四五天时间也够了。推荐乘坐公交车游览,一来可以体验当地人生活,二来性价比高。可以在每天早上九点以后购买公交天票(15.2新谢克尔),一天内随意乘坐公交车。利用Google Map可以方便查到如何乘坐公交车到达。

当地语言:  希伯来语,阿拉伯语

  电压:   230V     频率:   50Hz  

当地人生活 编辑

虽然特拉维夫的消费水平高,但依然不能阻止以色列的年轻人从各地来到这里学习和生活。近几年特拉维夫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街上很可能会碰到用中文与你搭讪的年轻人,不用担心与不好意思,就让他们跟你锻炼下汉语吧。

实际上,包豪斯的建筑风格并不适合炎热干燥的中东地区,屋内温度高,于是人们会到屋外坐着聊天、喝咖啡,因此形成了当地的屋外文化。特拉维夫人非常注重“饮”文化,朋友聚会大多以“饮”为主,吃饭少数。当地人很少在家里聚会,除了在咖啡馆、酒吧聚会,有孩子的家庭更喜欢在公园、野外、海边等地聚会。特拉维夫人热爱读书,无论在海边、公共汽车还是咖啡馆都会看到有人拿着书本津津有味地读着。

当地人喜欢养狗,常常以狗会友,在公园里发生了不少温馨、浪漫的故事。当然也会时不时上演人追狗,狗追猫的戏码。特拉维夫有很多的野猫,市政府为了避免夜猫数量的失控增长,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对野猫进行节育手术,也定期进行疫苗接种,被节育的猫猫,耳朵会被剪去一小块以免遭二次节育。

老城雅法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地,保留了很多阿拉伯人的生活文化,跟特拉维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氛围,犹如突然走进另一个国家。跟整洁的特拉维夫不一样,老城稍微脏乱一些。阿拉伯人开车不太规矩,过马路时要注意。但是这些完全不影响你在这里游览,阿拉伯人一向的热情与“接地气”会让你倍感亲切。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也稍微开放一些,游客不需要注意衣着,当然除了要进入清真寺以外。

信仰与禁忌 编辑

大部分居住在特拉维夫的是犹太人,有小部分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都集中在雅法区。特拉维夫市内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犹太会堂,但都不太起眼,如果想进去参观最好先咨询一下内部人员并且分开男女区进去,当然还要注意穿着,女性不能穿背心短裤。而阿拉伯人聚居的穆斯林区也有不少清真寺,同样需要注意穿着。如果他们正在做祈祷,请不要去打扰他们。

历史 编辑

特拉维夫的历史只有100多年,而雅法有4000多年。圣经时代的雅法并不算是著名的城市,希伯来语圣经中它一共出现过4次,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曾经把雅法当做港口,来运送建造第一圣殿的雪松。此后雅法见证了以色列的坎坷命运,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拜占庭和数个穆斯林王朝统治,期间还短暂被十字军、蒙古人和拿破仑占领过,犹太人也从罗马帝国时代开始被驱逐而流落四方。

从1880年代开始,随着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大致是现在以色列国所在的地方)。这时候的雅法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穆斯林占多数,是一座一万多人口的小城,却是欧洲犹太人抵达巴勒斯坦的重要海港。雅法的人口开始急速膨胀,后来一批犹太人不愿继续支付雅法市昂贵的租金,开始在雅法的北郊,现在特拉维夫南部的Neve Shalom和Neve Tzedek购买土地,兴建住宅。

1909年4月11日,66个犹太家庭聚集在雅法北边一座荒芜的沙丘上,他们的主席Akiva Aryeh Weiss找了一些黑色和白色的贝壳,上面分别写上家庭的名字和数字,然后让一个小男孩来随机配对,以此确定哪个家庭分配到哪一块土地。一位摄影师拍摄下了这一幕,这个被称为“贝壳乐透彩”(Seashells Lottery)的事件,后来被看作特拉维夫正式建城的日子,后来以色列还专门以此照片发行过邮票。

1910年,新城正式命名为“特拉维夫”,开始急速发展,特别是1917年一战结束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接管后,新的一波犹太人移民来到特拉维夫。最开始的特拉维夫仅仅作为雅法的郊区居住区,但是1921年的雅法暴乱之后,犹太人和当地阿拉伯人之间矛盾激化,雅法的数千名犹太人搬迁到特拉维夫,使得它成为一座独立的新兴商业城市。1923年,它成为巴勒斯坦最早通电的城市。

特拉维夫的创建者中,一开始就有一批优秀的城市规划师,受到近代“花园城市”的影响,设计了宽阔的林荫大道。而1930年代被希特勒驱赶到特拉维夫的大批德国犹太人中,又有许多包豪斯的建筑师,特拉维夫的“白城”留下了他们深深的烙印。二战结束后的特拉维夫,已经是一座23万人口的现代城市。

根据1947年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特拉维夫成为犹太国的一部分,雅法被划为阿拉伯国家的一块地。这一计划遭到阿拉伯人的抵制,于是暴力活动迅速升级,犹太人开始了对雅法的进攻,许多阿拉伯裔通过海路逃离雅法,最后雅法被犹太人攻陷,成为犹太国的一部分。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在特拉维夫宣布独立。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人封锁耶路撒冷长达8个月之久,特拉维夫充当了以色列的临时首都,大部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直到今天。1949年4月,特拉维夫和雅法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周边一些在战争中人口减少的村庄也被并入该市。经过1960年代的高速发展,以及苏联解体后的又一波犹太移民潮,特拉维夫成为了以色列的国际化都市。

1995年,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于特拉维夫遇刺身亡,事发所在的广场被命名为拉宾广场。恐怖袭击也给现代特拉维夫造成了巨大的伤害,1994-1996年和2001-2006年间发生在公交车、舞厅等公众场所的数次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多人死亡,市内的安检也越来越严。

文化 编辑

以色列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国家,国土面积小,却有着文化活跃、民族众多的人口。4,000年的犹太人遗产,一个多世纪的犹太复国主义,和50多年的现代国家地位,都对以色列文化有所影响,这种文化已塑造出自己的特性,同时也保持着70个不同社团的独特之处。以色列是一个大量移民的社会,它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吸收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将传统与革新融于一炉,努力沿着既有以色列特色又符合普遍准则的方向前进。对文化的同一性的不断探索是通过广泛艺术形式范围内的创造力表现出来的,这种探索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他们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环境 编辑

位于亚洲西部。毗邻巴勒斯坦。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海岸线长度198公里。北部以山地、丘陵为多,中部多为平原,南部有戈壁,内盖夫沙漠。
在以色列有很多国家公园,也有丰富的地形地貌,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探索自然的乐趣。

书籍推荐 编辑

《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奥里
《阿拉伯的劳伦斯》
《中东史》
《圣经》

电影推荐 编辑

《泡沫》(The Bubble)2006
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特拉维夫特色的电影,真实地体现了当地年轻人的生活,同时展现了特拉维夫的城市文化代表:同性恋和以色列国际形象的中心——巴以冲突。在这部电影里你会更深入接触和了解到爱、政治、宗教之间的关系。

语言帮助 编辑

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但英语普及程度非常高,特别是特拉维夫,英语可以满足出行的基本需求。但是公交巴士上用希伯来语报站名,需要打听清楚再上车或者直接询问司机。

希伯来语 - 发音 - 中文
שלום - Shalom - 你好、再见
תודה - Toda - 谢谢
בבקשה - Bevakasha - 请
סליחה - Sliha – 对不起
כן - Ken – 是
לא - Lo – 不是
שירותים - Sherutim –厕所
כמה זה עולה - Kama ze ole – 这个多少钱?
זה יקר - Ze yakar – 这个太贵了。
... איפה - Eifo … - …在哪儿
טוב - Tov – 好
?יש הנחה - Yesh hanaha – 有折扣吗?

文字标识 编辑

שירותים - 厕所
גברים - 男
נשים - 女
יציאה - 出口
דחוף - 推
משוך - 拉

更新时间:2015-07-30 编辑目的地概况信息

参与贡献的穷游er

返回顶部 扫码下载
下载穷游App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联系方式

 

0/140
https://place.qyer.com/tel-aviv/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