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2205
6
13
作者:单一自由行
由 北 向 南 纵 贯 太 行曲 径 通 幽 深 入 吕 梁领 略 黄 土 高 原 美 景最 叹 黄 河 峡 谷 风 光本次行程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要亲眼看看太行山是什么样,晋陕黄河峡谷又是什么样,同时,向西可进入陕北,返程可游历晋中大地,探寻抗日战场。所以,从北京出发后很快并入207国道,这是条婉转于太行山腹地并跟随山脉走向南北贯穿太行的唯一通道,以这条主线为依托,向南基本到达了太行山脉的南端。从壶口瀑布开始,走沿黄公路,由南向北游览晋陕黄河峡谷的一段。期间随路进入吕梁山区。西渡黄河直抵延安,到达本次旅行的最西端。返程路线尽量绕行往昔的陕北红色政权区域,进入晋中后,从平遥开始北上,感受山西文化的底蕴,亲临忻口、平型关的抗日战场。 上述线路上的景点、要地包括:十渡、野三坡、涞源白石山、阜平、西柏坡、昔阳大寨、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红旗渠、郭亮村挂壁公路、太行山大峡谷、洪洞大槐树、壶口瀑布、晋陕黄河峡谷、红军东征渡口、延安、青化砭蟠龙、瓦窑堡、绥德米脂、碛口、平遥古城、太原、忻口战场、平型关战场等。 一路下来,有几点明显感受:①巍巍太行山,少了小巧灵秀,多了雄壮挺拔。车行山中,远望山形,随时有感。在以前的出行中,曾分别走过石太高速和忻阜高速,像这些东西向的通道都是短距离地横切过太行山脉,观察到的是太行山的局部特征,相比之下,沿207国道纵向行进,可以换一个角度观察。特别是经此行程,在太行山的不同位置取得了一次纵贯、四次横跨的经历,有了更加全面的感受。②黄河之水变幻莫测。晋陕分界的黄河,在黄土高原上形成深切峡谷,成为天然屏障。在黄土高原腹地、在较短的流程里,黄河水竟然清浊陡然转换,对比鲜明,匪夷所思。水清段,青山绿水似江南,水浊段,浑浆泛起真黄河。若非亲临,很难感受到峡谷的壮观及河水的变幻。③真实的黄土高原,更加强化了影像中的印象。陕北,跟电视上看到的一样,满目的黄土,无尽的沟壑,贫瘠的土地,心中黯然升起无奈的感觉。④亲临实地观察大名鼎鼎的平型关战场,忻口战场,了解到诸多细节,似乎又了却一桩心愿。 现在回味,本次出行带有红色旅游的色彩,概以下因素促成:①所选的线路上发生了太多的革命故事和历史事件。这里曾有红色政权,曾有抗日根据地,曾有中日拼杀的战场,时时给旅游者、过路者带来提示和冲击。我的行程就是这样走下来的。②年龄越大,越能感受到早期记忆的清晰与深刻。年少时记忆深刻的电影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作战、烈火金刚、红灯记……都是发生在这个区域或以该区域为历史背景。一句不经意的台词却很是刺激神经——“山上下来的……”(影片中是指山上下来的八路军),那一瞬间,感觉“山上下来的”那些人都很神秘,都很厉害,满满的正能量!(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向阳)
那是座什么山?小的时候根本就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就是太行山。对记忆中故事情节的向往,产生了进行实地探寻的动机,于是安排了这样的路线。实地走过之后,再对以前一些零散的认识进行梳理和补充,使之系统化,也算是本次旅行的一个收获。一些事情搞清楚了,说的就要多了。 全部行程在地域上及事件上可以进行大类划分,索性就按自己的思路说说吧。 太行山区域 从北京出发上108国道,转X018(六石路)到达六渡,沿景区公路经过十渡,在野三坡转入百里峡大道,径直前行,重新汇入108国道到达涞源,在涞源转入207国道。这样的路线能够对北京西南方向的主要景观进行略览,实际上,沿路可以看到景区内的一些游乐项目。我也是第一次到达这个区域。由于位置的关系,以前常去北部的山区游玩(昌平、延庆、密云),主要道路都走过,相比之下,在奇、险、峻、秀、绿等方面,还是京北山区略好。总体感觉,阜平是个植被变换的节点。沿途观察远山绿植,从北京到阜平,植被稀疏,岩石裸露,好像那点植被左拉右扯总是盖不住泛白的裸岩。阜平以南,远山深绿,近树青翠,植被茂盛,两者对比鲜明。从北京到西柏坡,无论景区道路还是108国道、207国道,路况很好(十渡、野三坡景区门口堵车除外,赶上周末了)。车辆很少,货车罕见,很久才出现一次会车,破损路面点状出现,驾驶非常轻松。 值得一提的是涞源的白石山。在涞源县城南望白石山,很是高大(与后来在滹沱河谷南望五台山的北台时感觉相似),白石山峰高谷深、峰林壁立,与黄山、敦煌魔鬼城、壶口瀑布一同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峰林、怪石、绝壁、峡谷、云海、长城是其特色,步行游览路段的起点海拔就在1800米以上,应该是个旅游佳地。只是在县城里遇到很多人在兜售门票,有乱的感觉,留待以后地方政府在组织管理上更完备时再来似乎更好。在西柏坡,正值中午,骄阳似火、皮肤刺痛、汗流浃背。预报气温34度,实感温度高得多,看周围事物已经发白了。高温天气本来难忍,更不解革命历史展览馆竟然高价门票,也就没心思向水库方向徒步了,毕竟车里还有空调,索性离开,继续前行。 西柏坡出来很快进入盘山道,短距离内就要翻越主脉的山脊,这里就是十八盘。十八盘以北,207国道沿主脉东侧伴行,翻过十八盘后,207国道就沿主脉的西侧伴行了。晋冀省界就在这里,河北一侧急速升降,山西一侧较为平缓,是个20多公里长的下坡。十八盘也是本次全部行程中最难走的路段,难点不在于地势的急速升降和十几个胳臂肘弯道,难在运煤(运货)的大车太多,那些车车体都很长,由于上下坡速度慢,会出现一波波的车车相连,同时道路窄,只允许双向对开,致超车时竟然找不到躲避对面来车的空隙,较难处理,虽是小车,但与对面大车会车时,也难找立足之地。特别是在转弯处,一辆大车车体就控制住了双向车道,有一次会车就差一点被挤下公路,那样的话,没有拖车是上不来的。大型货车多的原因是,有东西向连接晋冀的道路正好在这段借用了207国道,后来看地图,在山西境内借用207国道的是由盂县过来的S314,在河北境内的是连接平山县的S301。在以前,几乎所有能够东西向进出山西的通道都是大车的天下,往往堵得一塌糊涂,大家唯恐避之不及,近几年由于煤炭滞销,路况明显好转。阳泉以南的207国道,除距城较近的部分路段大车多外,其他路段都比较好走。 昔阳县离阳泉不远,大家都知道那里有个大寨。离开207国道很快就到达虎头山梯田的“山门”,门票100元/人,路上就看到了其他梯田,想也不会有多大差别,觉得有些不值,于是掉头回返。实际上来此旅游的车辆也确实很少。 继续沿路前行,过左权县不久就到了黄崖洞,这里就是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所在地,在当时是各个根据地中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抗战期间生产了大量武器弹药,已经不是仅能修配意义的兵工厂了。左权在视察工作时发现了黄崖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并促成将兵工厂迁到此地。黄崖洞位于一个山坳内,四面几乎都是峭壁,只是东向留有较窄的“天门”可以进出,对于防守极为有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抗战期间,黄崖洞曾遭受日军的两次攻击,第一次,负责正面防御的八路军一个连长竟因畏敌放弃阵地,不战而退。好在那股日军不熟悉地形,特别是不知道这里有兵工厂,也很快退兵了。在总结教训时,那个连长被就地枪决。第二次,日军有备而来,欲铲除而后快,因为黄崖洞兵工厂的生产能力让日军恐慌。5000装备精良的日军付出了伤亡2000人的代价,使用了包括喷火器在内的武器,最终未能得手而退兵,双方伤亡比例为6:1,足见防御地形之有利。 沿207国道到达潞城后转入S324省道,沿浊漳河峡谷由西向东跨越主脉。设计这条路线时就考虑到它是跨越太行的峡谷,几乎与南侧的太行山大峡谷平行,一般这样的地方多出美景,事实果然如此,这里山高谷深,路在半山腰,景色很美,是条自驾的好线路。穿过这里,就是河南林州,由林州南下,能够到达郭亮村及太行山大峡谷。 误打误撞,红旗渠就在这条线路上,但由于行前功课做得不够,被地图上几处红旗渠的名字所疑惑,没有设计好时间,故在到达红旗渠景点时已是下午4点多,距游览截止不足一小时了,本来雾气昭昭的天气暗得会更快,当天进入已无意义。看景区旁边有几处简易住宿建筑,也是没法住,于是决定先到林州住下。从红旗渠到林州的30公里路段在修路,路况差,很不好走。第二天起来,发现下了大雨,就以前的经验,推断那段路必是泥潭泽国,异常难行。对红旗渠的放弃实属无奈,也提醒自己今后应更加注意行前的路线准备。 按计划,由林州南下先到郭亮村,然后折返转入太行山大峡谷,穿峡而过到达长治,太行山区域的行程即告结束。去郭亮村的目的就是亲自行走一次挂壁公路。郭亮村的挂壁公路和红旗渠一样,都是人间奇迹。行进过程中就能感觉到这片山区有特点,远望过去,山体除了依然高大以外,断壁增多,白色崖面比较常见,更加显现秀色。这片山往南不远就是著名的云台山景区,基本上是太行山脉的南端了。 由于是由东向西盘山,故计划当天上午进去,第二天下午出来,这样来回都不逆光——总是希望能看得更真切一些。几小时后到达山门,所有外来车辆都被拦入停车场,经了解得知,自2014年十一大堵车后就不让外来车辆随便进入了,必须换乘景区旅游大巴。来这里就是找亲驾挂壁公路的感觉的,坐大巴会受到很大限制,不能随心所欲,自驾惯了嘛。同时,因乘员身体原因,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离不开自己的车,否则总是担心会有麻烦。最后是悻悻而归,没驶上挂壁公路成为本次旅行中最遗憾的事。 太行山大峡谷是省道S327上的一段。峡谷东侧相对开阔,光线、景色、视野因和谐而有美感。中部非常狭窄,两侧几十米、近百米高的崖壁相对而立,中间只有10—20米的宽度留给了道路与河谷,修路开凿的山体露出大块黑黝黝的花岗岩,能够看出它的坚硬。随着进程,崖壁越来越高,光线逐渐转暗,温度明显降低,阴凉中掺杂着阴森。走着走着,光线变亮,崖壁变矮,很快就能看见有黄土斜覆于岩石之上,像拼接那样界限分明。再往前走,黄土逐渐变厚,以致于不见岩石。我知道,已经从太行山里出来,踏上了黄土高原。黄河峡谷区域 从长治出来,横跨山西南部,奔向壶口瀑布。走G309国道,经安泽,绕洪洞大槐树,过临汾,达到吉县休整,作为进入黄河峡谷的出发地。一天时间以赶路为主,在安泽县看到了荀子故里公园,在洪洞县看了一下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明代大移民时期,很多人就是从这里出发,迁徙到全国各地,口耳相传至今,寻根祭祖不断。过临汾后,很快就进入吕梁山区,相比太行山,这里山矮势缓,更像是黄土与岩石的综合体。 看他人游记照片,知晋西北偏关县的老牛湾就是峡谷地带,老牛湾号称“黄河第一湾”,且那里的沿黄公路比较连续,但远离本次出行路线。于是看着地图突发奇想:从壶口沿黄河向北走,虽然地图上沿黄公路不太连续,但绕行之后似乎还能回到黄河岸边。到了壶口瀑布景区大门就遭受到打击,把门人明确告知,那里的路是不通的,因此不放我们过去。景区大门就设在沿黄公路上,他不让你进,一点辙都没有。好吧,反正壶口瀑布是要看的,看完再另做打算。从大门到瀑布有几公里的路,需坐摆渡车,车上多是江苏一个游团的人员,大家聊起来,我说到自己的想法及无奈。由于距离较近,开车司机听得真切,于是直接向我道明——路是有的,也是通的,你买过看瀑布的票后再提出要继续前行,说出就近要去的地方,把门的就放行了。我们照做,顺利通过。在这里要感谢那位热心司机,好人!没有他的指点,就不知绕到哪里去了,后面的美景肯定看不到。同时另有感触——只要设计好了,买路钱仍可照收不误,真是与时俱进。 到过壶口瀑布的人一定很多,其场景、其感受自不必描述,反正没去过定是遗憾。但现在看来,没有从这里继续走下去也是遗憾。壶口瀑布向北的沿黄公路较窄,路面破旧,右侧的崖壁和山坡下来的石头散落路中,开始的一个小时没有对面来车及后面追车,感觉该路已被废弃。车少一定是景区大门拦截所致,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交过“买路钱”即可通过,当然,这话景区是没法说出口的。但是,人少、车少、荒凉,加上峡谷、黄河,就构成了原生态的美味。在这里,黄河水并不黄,是绿色的,就像从未被污染过而呈现出的绿,记得有一次在大巴山中见过汉江上游的水就是这么绿。看到这么绿的黄河水,很是惊讶。当几经周折,于第二天到达100公里外的上游河段时,面对的是浑浆的河水,那才是一直认为的黄河真容。在黄土地带,在这么短的流程里,河水呈现如此反差,很是不解,至今也未得答案。 沿黄公路并不是始终伴河而行,很多河段是没有路的。期间随路脱离河道进入吕梁山区,原想抄乡间近道前往红军东渡的渡口,结果迷路了,继而对GPS和车辆都没了信心,当时想的就是在天黑之前能够到达一个县城。绕了很久(可能是心急,感觉时间长)才上了省级公路,到达隰县时早已全黑了。 第二天的目的地是延安。期间还是想找一下红军东征渡口,于是在永和关之前离开S328线,由于没有集中精力跟踪地图,同时,同乘人员因不感兴趣而不断催促,致走上了“乾坤旅游专线”,到达的是乾坤湾,在这里,对面陕西那边是陡峭的河岸,根本没有渡口。实际上,红军东征的渡口在南侧的清水湾,如果也是从S328下来,需要在打石腰乡继续南行,到达阁底乡再前往清水湾。事后感觉,看这几个湾最好是从陕西侧前往,那里可站于高崖俯视。 红军东征是人们提及不多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片吕梁山中。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本已贫瘠的土地压力陡增,就此,毛泽东提出向东发展,过黄河那边看看去。几路红军在永和关附近东渡黄河,将中南部吕梁山区搅个天翻地覆。在已经无法应对红军的情况下,阎锡山请求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山西。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战,形势对红军渐转不利,同时,陕甘宁那边形势吃紧,红军随即西渡黄河撤回陕北。通过这次东征,红军缴获了装备,补充了兵员,征集了粮草,熟悉了地形,留下了种子,总之,收获不小。 红军陆续抵达陕北后的一系列事件如下:●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达到陕北;● 1936年初,红一方面军主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进行了三个月的东征;●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到达陕甘宁,红军随即组织宁夏战役欲扭转战局; ● 宁夏战役流产后,黄河以西的红军部队组成西路军向西发展最后失败;●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陕甘宁战事结束,中国进入抗战时期。 相比于红军东征,西路军事件更被关注,更耐人寻味。各路红军到达陕甘宁,国民党部队随即展开进剿阵势,几次战斗之后,形势急转直下,红军几乎又要被迫放弃根据地再行转移。期间,为扭转局面,红军组织宁夏战役。战役实施中,原属红四方面军的红30军(军长李先念)、红9军,以及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红5军(军长董振堂)共2万多人,西渡黄河执行作战任务。后在胡宗南的强力进击下,战局发生较大变化,致宁夏战役流产,这部分红军被分隔于黄河以西的人烟稀少、缺水少粮之地。鉴于这种局面,红军决定,上述部队组成西路军先向西发展摆脱困境,寻求立足。西路军的主力当然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对手主要是马家军。战至1937年3月,西路军剩余部队不足3000人,标志着西路军被打垮。为便于突围,此时徐向前、陈昌浩脱离部队折返陕甘宁,当遇到接应部队时,徐向前已是只身一人(陈昌浩因病隐蔽于祁连山老乡家中,后独自返回湖北家乡,欲再次组织发动武装革命,最终失败)。其他部队由李先念指挥,分成三支路进入祁连山。几经转战,李先念率部进入新疆时尚有几百人,另两支分队几乎全部损失,最后只有王树声等少数人员陆续返回陕北。红5军军长董振堂及3000红军被马步芳的2万部队围困于甘肃省高台县城,弹尽粮绝全部战死。 从大别山时期开始,红四方面军就是徐向前负责军事指挥,陈昌浩担任政委,张国焘管理全面。张国焘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共产党的将帅中,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只有林彪、粟裕、刘伯承、彭德怀和徐向前几人,他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其中,似乎徐向前最不得志,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期间,能力一直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后指挥的最大战役只是解放战争中的太原战役),身体不佳只是原因之一。 西路军的指挥也主要由徐向前负责,西路军的失败是徐帅心中永远的痛。其实,除了当时形势严峻之外,西路军的失败始终有着两股主力红军不合、指挥不统一的阴影,长征路上是这样,宁夏战役时也是这样。西路军失败、葬送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之后,其他事情就慢慢理顺了。 个人认为,徐向前的境遇,主因是其与张国焘、陈昌浩搭班子时间过长。 不同于井冈山红军战将如云,大别山根据地及秦陕根据地时期的红四方面军,几乎以徐向前一人之力,东拼西杀,纵横捭阖,走上长征路时,红四方面军兵力达到8万人,徐向前也因手握重兵而名声显赫。这也是张国焘敢叫板中央的底牌。从达维会师到涉过草地,几百公里的征途,红一方面军的一万多人基本上是被红四方面军裹挟而行。虽然过草地后,在红一方面军突然脱离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基层官兵请示是否武力拦截时,徐向前说出了经典的一句话“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虽然后来有毛泽东对其的评价“是个好人”,但始终不能摆脱被边缘化的境遇,主要原因是感情上接受不了。毛泽东后来曾说过,回想一生中最难的日子,不是井冈山时期,不是抗战时期,而是在长征路上,是张国焘(也可说是红四方面军)带来的胁迫。 出征抗日战场时,红军整编为三个师,其中,115师是以红一军团(朱毛部队)为核心,再加入彭德怀的红三军团的部分部队,都是井冈山的人马。120师基本是贺龙(红二方面军)的原班人马。129师基本是在红四方面军的基础上组建,耳熟能详的陈赓、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王近山(王疯子,亮剑李云龙的基本原型)都在129师。与那两个师不同,129师师长给了刘伯承,徐向前作为副师长配合工作。 当129师在南太行站稳脚跟后,徐向前即被派往冀南豫北的平原地带创建根据地,在平原根据地基本稳固后,又被派往山东整合地方武装。115师到达山东后,根据中央部署,组建了包括徐向前、陈光、罗荣桓、朱瑞及其他地方干部为成员的军政委员会,由于资历和个人能力等因素影响,众人实际是围绕徐向前进行工作的,但此时也没有明确徐向前的主要负责人的地位。后军政委员会主动致电中央,建议明确徐向前的领导地位,中央复电调徐向前返回延安,理由是身体原因及筹备七大需要。由于过往原因,徐向前就像浮萍一样,再也没有机会稳定在一块根据地,掌握一只以其为主导的部队。 徐帅最后的愿望终得实现:根据其遗嘱,骨灰被撒在大别山、大巴山(秦陕根据地)、太行山和河西走廊。陕北区域 从永和关西渡黄河,过延川县即达本次旅程的最西端——延安市。延安是革命圣地,总要去看看,同等意义的还有附近那片区域。返程路线特意经过青化砭和蟠龙、瓦窑堡、绥德、米脂,过黄河后顺便去了碛口。 站在高处看,延安基本是三山夹三沟,呈Y形状,城市沿河谷延伸,宝塔山位于交汇点。在正对宝塔山的西向河谷城市段,由近及远依次有王家坪八路军总部、杨家岭领袖驻地、枣园毛泽东故居。从角度上判断,我们常见的带宝塔山的老历史照片,拍摄点就在西侧河谷。 路过青化砭——蟠龙地区时没做特意停留,现在看,那里没有任何特殊点,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就在这里打了两场胜仗,严重挫败了国民党的士气。 瓦窑堡会议旧址现位于子长县的一条街道上,院落不大,与左右的商业店铺相比很不显眼,几乎被淹没。到时恰中午,锁门休息了。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也是陕北的标签性语言,这次正好能去看看。绥德城市的摊子铺得很大,从规模上看应该是重镇。米脂就显得小多了,在米脂县,到了李自成行宫,逛了一段街区式的菜市场。回来时开始仔细琢磨“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话的含义,因为一路所见,米脂的婆姨普遍不是很美貌,绥德的汉子没显特别的高达强壮。如果“绥德汉”指的是绥德男人内在的刚毅品质,那“米脂婆姨”就是指女人们的聪明贤惠能干?总觉得离原意有点远,姑且这样演义吧。相比之下,延安的“婆姨”倒是普遍较为美貌,非看是想不到的。 碛口在山西一侧的黄河岸边,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商贸口岸,历史悠久,在晋商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山坡上以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城堡里有这样一幅对联“两河经纬呈形势,三晋贾商溯祖源”,莫非指这里是晋商祖源?抗日战场 从山西境内开始的回程路线:平遥——太原——忻州——灵丘——涞源——北京。路上重点关照了忻口和平型关两个地点。 已是第二次来平遥,感觉该看的都看到了。据介绍,平遥古城算是我国众多古城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但商业开发痕迹太重,相比之下,太古县更具生活气息,更加原滋原味。 忻口位于忻州的北面,两侧有山峦向这里延伸,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道都从此经过。虽称为“口”,实际并无隘口之险要,站在中间高地望去,左右五公里内的山高不过二、三百米,忻口战役纪念墙就立在这个高地上。这里是抗战时期的著名战场,是中国军人在山西境内打的最成功的一次会战,中方虽然付出了重大牺牲,但毕竟阻停了日军的前进步伐,迫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当时,这就是很大的成功。 出忻口向北50公里到达阳明堡,就是陈锡联夜袭机场的那个地方。走这段路时,先是沿G108过繁峙,到大营后转向S240省道,在王庄堡转入S203省道,到达蔡家峪镇向南即是平型关。从忻州到繁峙的G108路面很好,大车略多,但不像想象中的太原——大同运输大通道的繁忙。过繁峙后的G108比较颠簸。从大营开始的S240是新修道路,车也少,看路旁村庄就能知道,原来这里一定是非常贫穷落后的山区,路修好后也没能很快得到改善。王庄堡后又是大运输线的借用通道,大车很多,看地图应该是大同出省的重要线路。从灵丘到涞源这段没走大车多的路,而是翻越驿马岭,路况较好。从涞源再向东,一路下坡到达平原地带。 当代的筑路技术可以让公路穿山越岭,把地图搞得好乱,但在以前是行不通的,那时的山区,有关口才有路。以前从蔡家峪通往平型关的道路是一条又窄又长的山沟路,名字叫“乔沟”,现在人们把通车的柏油路修在了西侧的山坡上,沟下的那条土路还在。乔沟大致南北走向,有几公里长,沟宽30--40米,沟深10—20米,沟的西侧是立陡的土崖,沟的东侧是大角度的山坡。平型关战役时,日军的部队是经过这里去攻关的。林彪率115师到达这个区域后,几次亲临现场观察地形,最后将伏击地点选在乔沟。 出征时,115师下辖两个旅,共五个团,一万人左右,本次作战全部投入。战场部署是:阵地预设在东侧山坡处(从一侧打就可以,反正西侧土崖人上不去),685团(团长杨得志)在南面关闭乔沟,攻击南部沟内之敌,并负责扫清外围及进行防御;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和687团主攻中部沟内之敌,同时,686团负责控制战场制高点老爷庙;688团在北面关闭乔沟,攻击北部沟内之敌,并阻击灵丘援敌;独立团(团长杨成武)远赴30—40公里外的驿马岭阻击涞源援敌。当灵丘县城内传来一支日军辎重部队即将出发向平型关运输弹药的情报后,各部队迅速奔赴指定位置,并约定,待日军全部进沟后,北面部队先行发起攻击。 当时,战场上恰巧出现了两支日军,一支向前线运送弹药,大约1000人,另一支汽车队送完物资后从战场下来,两支日军在乔沟南部相遇,那支汽车队头部刚刚进沟。就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八路军无法及时传递这样的信息。结果待日军全部进沟后,北面先打响,南面也只能立即关闭沟口了。可以想象沟内日军的惨状,东面遭到猛烈攻击,西面崖壁根本就爬不上去,只能卷缩在狭窄的沟内被动挨打,伤亡迅速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老爷庙制高点,乔沟在此留有缺口,沟里的人可以撤入高地。由于偶然的因素,为不过早惊动日军,八路军未事先占领,而日军也只是派出小股部队占领该制高点作为区域监视和掩护。战斗打响后,686团迅速拿下老爷庙,日军两面受敌。此时,日军也认识到老爷庙高地的重要性,开始争夺,双方反复冲锋,阵地几次易手。双方都不拍死,都不计伤亡,都志在必得,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时任副团长的杨勇就在那里与日军拼上了刺刀(在获得上将军衔的将军中,杨勇是与日军拼过刺刀的唯一一人)。最终,八路军控制了制高点,日军最后被全歼。要说我军的“三杨”威名(杨成武、杨得志、杨勇,当时都在115师),那可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我总结平型关大捷的要素如下: A 林彪的个人因素。从纯军事角度讲,林彪绝对是战争年代我军的杰出人才,他通过战争学习战争,养成了良好的指挥习惯,总结出很经典的经验与战法,这从其个人战绩和毛泽东的认可与重用上就能看出来。 B 日军过于骄横。战争初期,相比之下,日军装备精良,单兵素质高,整体作战能力强,全军上下信心爆满,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认为中国战事会迅速解决。反观我方,在那个时刻,只要见到头戴钢盔、身穿黄衣、手里拿枪的,国人几乎养成了撒腿就跑的习惯。国防部长张爱萍生前接受电视采访时就曾说过,那时,一队日本兵扛着一个歪把子机枪,就能撵着我根据地几千军民往山里跑。估计这支日军根本就没有想到,在当时那种状态下,会有中国军队敢在离战场这么近的地方大打出手,因此疏于警戒和防范。 C 日军山地作战经验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老爷庙高地的忽视,没有认识到制高点对战场的重要支撑作用。战斗打响后反应迟缓,没有迅速而坚决地增兵控制老爷庙。这让我一下想到了孟良崮,当时,张灵甫发现解放军在周边异动后,特别是垛庄被拿下,就判断出解放军主力已经现形,而且是取他而来,所以迅速收缩于孟良崮,凭借自己的实力与意志,差一点陷粟裕于全军覆没,粟裕虽然胜了,但那绝对是一招把握不大但迫不得已的险棋。在这里,日军有了老爷庙,至少还有坚守待援的希望——这里离前线太近了。 D 日军是支辎重部队。在对战场判断、反应速度、反击能力等方面,辎重部队与攻击部队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职责所在,不能轻易放弃物资。 实际上,平型关大捷的第一枪是在40—50公里以外的驿马岭打响的。驿马岭是位于涞源与灵丘之间的山脊上的隘口,那里有一条路将两地连接起来,从涞源出发,越过驿马岭即达灵丘县城,再赴平型关畅通无阻。战前,林彪命杨成武的独立团前去堵住隘口,将灵丘、涞源两地切断。115师到达平型关附近时,曾与敌军发生零星的战斗接触,这引起了日军的警觉,为保证平型关前线的后方安全,从涞源派出了部队搜索警戒兼增援。当独立团到达接近驿马岭的小村腰站时,侦查部队报告,有大批日军已经占领驿马岭,日军先头部队已向腰站靠近。面对突变的态势,杨成武深知责任之重大,也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他根据敌人尚不知我方兵力及部署的情况,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制定了四面出击、猛冲猛打、乱中取胜的战法,力求在尽短时间内将敌打懵,使之产生错觉,迫其退兵,这是取胜的唯一希望。事实正如所愿,阻击战成功地转换成了追击战,八路军前锋一度追到涞源县城。几年后,智勇双全的杨成武能在黄土岭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八路军在老爷庙争夺战与腰站阻击战中伤亡较大,他们都是长征后剩下的精英,本应成为未来各支部队的骨干,但刚一出征就拼掉了。这也成为后人指责林彪的一条——“把红军的老底子都拼光了”。可在那个时点上,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卢沟桥打响第一枪后,中日战争在开始阶段是逐步蔓延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日本内阁对于是否应马上展开全面战争存有争议,且反对派暂占上风。7月9日,中日双方曾达成口头停战协议,但双方都在积极准备。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出华北作战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参战。同一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宣布对日作战。淞沪会战开始后,整体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将进攻重点转到了南面,沿长江向武汉推进。 在北方,全面战争开始后,日军沿三个方向迅速推进:东面沿津浦线南下,后来发生了台儿庄战役;中间沿平汉线南下,后来国军炸开了花园口;西面沿山西境内的同蒲线南下,发生的系列战役统称为太原会战。日军进攻山西,首先不是为了资源,而是因为山西、察哈尔、绥远一带存有国军重兵,只有将这股力量消灭或击溃驱逐,才能稳定华北,才能全力南进,因此,必须占领山西。最初进攻山西的日军主要是关东军的察哈尔派遣军,从山西北部攻击南下。国民政府在山西设立第二战区,阎锡山为司令长官,统领山西境内的国军和八路军。 山西地形特殊,四个方向或有高山或有黄河作为屏障。特别是东面的太行山、北面的恒山、西面的吕梁山与黄河峡谷,构成了山西的天然屏障,只要将各个关口把守住,即可保晋无忧。阎锡山执政山西,总是想据此自立为王,既不让共产党来,也不希望中央军入驻,就连省内的铁路也选择窄轨,使内外不能直接连通。 山西的对日防御,主要在东面的太行山和北面的恒山。阎锡山最初曾设想进行大同会战,但未等大军到达,就丢失了大同附近的战役支撑点(因为不战而逃,坏了阎锡山的大局,中将军长李服膺被枪毙,陈长捷继任),计划未能实施,北上国军主力随即在雁门关——恒山一线布防阻挡日军。此时,晋东北的平型关方向兵力薄弱,坂垣第五师团乘虚而入,希望迅速拿下平型关,打开进入山西的大门,这样,日军就可以沿滹沱河谷长驱直入,抄了雁门关和恒山守军的后路。坂垣师团是日军的精锐部队,曾先后与70多个师作战,被称为“钢军”。华北战事开始后,从本岛调到中国华北不久的坂垣师团即投入到南口战场。南口——居庸关一线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关口,反过来也是阻击日军进攻晋绥的天然屏障。7月中旬开始,汤恩伯率领国军在这里与坂垣师团鏖战,国军伤亡几乎与台儿庄战役伤亡一样多,坂垣师团伤亡也达一万。在攻破该防线后,虽遭重创的坂垣师团及时抓住战机,尾随败军向南疾进,不给中方以喘息调整的机会,经蔚县、广灵、灵丘,直抵平型关。 鉴于平型关方向的变化,阎锡山提出在滹沱河谷地歼敌的平型关战役设想,为实现该计划,需先将日军阻击在平型关之外,为部队调动争取时间。阎锡山要求八路军迅速跟进配合作战,国军正面迎敌,八路军进行侧击,因此,115师前出至平型关、灵丘附近,待机而动。而此时,八路军120师和129师正集结在雁门关附近配合防守,所以,当国军退守忻口防线时,那里已成敌后,129师才得以夜袭阳明堡机场。平型关战役开始阶段战事不利,平型关岌岌可危,阎锡山遂调傅作义为前敌总指挥,增加兵力,调整部署。解放战争中被俘的陈长捷也率领国军61军加入平型关作战(南口战役时陈长捷任师长,退守雁门关——恒山防线时提升为军长,忻口战役时接任阵亡的郝梦龄军长指挥中央军群)。 山西虽然有天然屏障,但山峦之间有众多关口需要把守,仅从雁门关至平型关,就有十多个隘口,国军分散防守,兵力不足,疲于应对。而日军却可以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所以,地利优势在中方,进攻优势在日方。恒山上的茹越口由国军一个旅把守,虽有天险却无重兵,日军选择这里进行突破,在付出重大伤亡后,连克茹越口和铁角岭两处要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驻守茹越口的国军将士包括旅长在内几乎全部阵亡,日军也因伤亡过重杀红了眼,部队失控,残杀了躲入山中的三千百姓。日军取得突破后迅速占领繁峙,此时,沿滹沱河谷地,日军东可以进攻平型关,西可以抄雁门关的后路,雁门关——恒山防线就此告破,国军退至忻口组建新防线,平型关战役也就结束了,此时是1937年10月初。 平型关战役,中方投入11个军,10多万人,经历大小战斗数十起次,战线绵延数百里。日方公布的伤亡数字为8000多人,实际应该更多,而中方的损失大大超过日军。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是其中的一场战斗,只不过是由共产党的部队独立实施,以出其不意、干净利落、以弱胜强为特色。刚刚出师的八路军上来就给日军迎头一棒,怎不让国人解气! 国军防线退至忻口后,卫立煌任忻口战役总指挥。忻口战役进行得更加惨烈,近30万的参战国军,伤亡近10万,其中,包括军长、师长、旅长在内的两万将士殉国,日军伤亡也达到2万。日军在这里停止了脚步,陷入拉锯战、消耗战。而就在这时,太行山的娘子关防线被日军突破。娘子关失守后,在日军的凌厉攻击下,国军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这样,忻口防线也就失去了意义。娘子关吃紧时,阎锡山已无预备队可用,故令八路军驰援阳泉方向(此时,八路军部署在忻口防线的右翼,依托五台山向忻口延伸的山地阻击日军),当八路军司令部率129师及115师一部抵达正太线时,面对的是势不可挡的溃军和势不可挡的追兵,日军连克要地,很快到达太原城下,而八路军也就此展开于敌后的太行山区。太原会战期间,是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双方相互配合,互有指挥,共同对敌,从此以后,在抗日战场上就再没有如此默契了。随着各战略要点被接连突破,战线迅速南移,八路军也调整在敌后的部署:120师在晋西北(雁门关一带),115师剩余部队在吕梁山(现吕梁市附近),115师独立团在太行山北部,129师在太行山南部,两者以正太线为界。各部队在指定区域展开,着手建立根据地。 115师怎么是“剩余部队”了?原来,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及共产党高层发生了系列变故: ① 1938年2月,115师参谋长周昆携军款潜逃,去向不明,后经多方查找无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未投靠日本和国民党中的任何一方。时至今日,官方定论仍是“携款潜逃”。 ② 2月末,687团团长、参谋长叛逃至国民党方面。 ③ 3月初,林彪被友军误伤,从此退出抗日战场。 ④ 4月初,张国焘代表共产党方面参加黄帝陵祭祖,借机出逃,脱离共产党。 ⑤ 115师第一次分兵,聂荣臻带领杨成武的独立团共2000人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根据地;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下辖2个团)划归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在驰援阳泉方向时,八路军总部就是带着344旅从五台山南下的,顺便就给划走了?) ⑥ 115师第二次分兵,部分部队陆续被抽调出去支援建立其他根据地,朱光(343旅旅长,后代115师师长)、罗荣桓率师部及剩余部队(不足两个团)经冀南挺进山东,参加创立山东根据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根据地建立前期,在徐向前被调离后,陈光、罗荣桓和朱瑞都是主要负责人,且三人不合,刘少奇进行调研回到中央后,陈光和朱瑞被调离,罗荣桓主政(后来,陈光与朱瑞也都到了东北。陈光与林彪不合,渐被冷落,后遭迫害。朱瑞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辽沈战役期间牺牲于义县,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是左权)。至抗战结束,山东根据地正规部队和准正规部队发展到20万人,无论武装力量发展还是政权建设工作,都是当时各根据地中最好的。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罗荣桓功不可没。毛泽东曾说过:罗荣桓到了山东,山东这盘棋就活了;山东这盘棋活了,全国这盘棋就活了。这是对罗荣桓的极大肯定。 再后来,罗荣桓率6万多山东子弟兵渡渤海抢占东北,成为四野的主要力量(四野的另一股主力来自于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3师,3万多人)。刚到东北时,林彪手里的部队总共也不足12万。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操着不同的口音,穿着不同的服装,拿着不同的武器(许多人还没有武器),包括文官武将,匆匆赶来,只为抢占东北。在东北,林彪几乎打败了国民党的所有名将,待两年多以后再入关时,四野已是军兵种齐全的百万大军。就是在东北,林彪成为全国各解放区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唯一一人,足见毛泽东对东北的重视,对林彪的器重。当然,罗荣桓也凭其历史功绩成为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位“文官”。 为贯彻中央“抢占东北”的指示,不同根据地的就近部队迅速奔赴东北,很多人认为有苏军老大哥在,那里就是自己的天下,有大量的日军装备等着自己去取,所以,为加快行军速度,很多人没带武器。此时,黄克诚还是比较冷静的,命令部队,其他东西可以少带,武器装备一件都不能少。3万多新四军从淮北出发,几千里跃进,基本是距离最远的队伍了。部队尚未到达辽西,山海关就被杜聿明占领了,新四军被迫转入辽西山区继续向北,赶去与林彪汇合。 最初阶段,基本是国民党狂追,共产党狂跑。一些老红军说,在长征路上都没这样被动过,那时还能与敌兜圈子,时常反咬一口,而在东北,必须快跑,一条直线向北。作为一线指挥员,林彪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硬拼只会让自己迅速丧失站稳脚跟所依赖的仅有的宝贵力量,这是他敢于违命的信心来源。指挥抢占东北时,毛泽东就说过,只要能控制住东北,即使其他根据地全丢了也值得。东北的资源、人口、工业基础,以及背靠老大哥、可以单向作战的天然条件,太诱人了,共产党在孤立无援、被反复围剿的状态下浴血奋战几十年,这个环境梦寐以求。毛泽东要求林彪将国民党军队挡在山海关外,林彪放弃了;要求林彪在锦州沈阳之间寻机歼敌,也未得实施;要求在四平决战(二战四平),在部队即将被围歼的关键时刻,利用仅有的一个缺口,毅然抗命,迅速突围,连长春都未停留,狂奔跨过松花江。从此,战线被稳定下来,从此,展开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将国民党的几只主力部队啃得骨头渣都不剩。 国民党方面当然也清楚东北的价值,清楚东北落入共产党之手的后患,故开始就拉开强力逼迫决战的架势。一时间,主力云集,名将纷至。二战四平时,就是杜聿明和白崇禧联手指挥的,亏得林彪跑得快,否则稍一迟疑,后果不堪设想。就是这一阶段,林彪与白崇禧接下“梁子”,渡过长江之后,林彪报仇心切,上演了千里大追歼的精彩一幕。 1943年,115师与原山东军区合并整编,成立新的山东军区,115师的番号被撤销。115师就这样随着形势演变着,革命的种子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结果。 红军接受改编后,国民政府只给共产党的部队三个师的编制,每个师两个旅,每个旅两个团。最初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国民政府再次整编,又将共产党的部队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所以,抗战时期共产党的部队是有两个名称的,但习惯了,各方都称其为“八路军”。由于山西战事吃紧,八路军三个师尚未完成整编就急忙开赴山西,115师是第一支出征的队伍,也是最初走得最远的队伍,一步到达平型关。三个师中,115师实力最强,这从部队组成和建国后授衔级别上都能看出来。 115师来自井冈山的“朱毛部队”,这个称号的形成涉及到红军的发展历史。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后,朱德也率领南昌起义剩余部队到达,两只队伍汇到一起,这就是“朱毛部队”。再后,彭德怀率平江起义部队也汇入井冈山。这就构成了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其中,以“朱毛部队”为主建立了红一军团,以彭德怀的部队为主建立了红三军团。井冈山时,原红一军团长黄公略牺牲后,林彪接任,成为毛泽东最为器重最为喜爱的将领。直至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一直掌握着红一军团。随着红军力量的壮大,根据地发展到了瑞金周边的大片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就在这里,故这片根据地也被称为“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也因此被称为“中央红军”。当时中国还有两个规模较大的苏区,一是张国焘领导建立的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二是贺龙领导建立的湘鄂西根据地(红二方面军)。 在1955年的授衔中,从115师走出来的将帅最多,级别最高。当然,故事也不少。 与115师相关又神秘的另一人就是参谋长周昆。在红军的历史上,周昆虽然“无名”,但绝非“小卒”。“无名”以致于大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这个人,与官方的有意回避有关。原因很简单,谁都不希望家丑外扬。改编为八路军时,由于干部多,编制少,故几乎所有将领都降级使用,在此情况下,周昆还是任师参谋长一职,其地位可见一斑。周昆是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的人,一同上了井冈山,参加了历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时,除了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两大绝对主力外,还有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可见,周昆当时与这些赫赫有名的将领齐名,所以说,周昆不是无名小卒。只是湘江一战,红军由8万人锐减到3万人,各支部队损失巨大(好像红九军团相对小一些),红八军团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最终在国民党军队的冲击下发生溃散,部队不存在了,其番号在长征路上就被取消了(由于大量减员,许多部队番号同期取消)。当时,罗荣桓就在红八军团任政治部主任,受周昆领导,115师分兵之前,罗荣桓任115师的政训处处长,官位仍在周昆之下。这样资历的人物被授予大将军衔也不为过,要知道,获得大将军衔的也只有10人。不过,历史不能假设,毕竟是人没了,军款也没了,在没有其他依据的情况下定性为“携款潜逃”也未尝不可。 出于平时兴趣,鉴于本次行程带来的刺激和感悟,回京后对所述内容进行了梳理、查证,并表达了个人看法与感慨。水平有限,可能存在事实失准,判断有误之处。祖国多美好,总想去看看。这几年开始计划出游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几个方向,并从2013年开始逐步实施。首先完成的是东北方向,形成了《2013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自驾游》(作者:单一自由行)。2014年,仓促中实施了计划中的东南方向出行,原意图是细品江南水乡的底蕴,体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但由于与其他需办事项配套进行,互相掺杂,以致凌乱,至今也没有形成游记的欲望。其实,这是一次较大的行动,全程7600公里,时间整一个月。先后到过的地方主要有:南昌、井冈山、武夷山、景德镇、鄱阳湖、庐山、婺源、黄山及附近、新安江、义乌、绍兴、上海、吴江、常熟、江阴、南京、淮安、孟良崮。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井冈山的山高林密,鄱阳湖的干涸见底,庐山的拔地而起、新安江山水画廊的精妙,当然还有孟良崮那有些不可思议的战场。或许未来,在兴起时刻,能形成一个记叙,自己也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