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 2015.10.03(维也纳——萨尔茨堡)网上订的是早上9:38分,从维也纳WESTBAHNHOF到SALZBURG的火车票,因为前一天已经踩过点了,所以早上也就不担心了,我们很淡定地拖着行李退房,然后乘地铁去车站。欧洲的火车站和国内的火车站有很大不同。因为我们国内的铁路是国家垄断的,因此只有铁老大一家铁路公司,见到售票窗口直接买票就是了;这里则像航空公司一样有好多家,你得找到你要订的铁路公司售票口买票。国内的铁路客流非常大,因此出发到达是分层的,候车室都在楼上,而上车要到地面层;这里的火车站不像国内那么人满为患,因此没有候车室。只有几个有限的座椅供旅客休息,这里的人们不会像国内候车室一样挤满了人,吃饭睡觉各种都有。这里的旅客基本都在火车开车前几分钟到,直接等在站台上了,没有很大必要造庞大的候车大厅。感觉国内好浪费。我们两个遵照中国候车的习惯,提早了将近半小时到的火车站,然后就霸占了仅有的几个座位傻等。这里候车也没有什么广播的,自己看电子屏看车快到了就上月台上车。因此整个大厅很安静的,不会像国内那么多人,大喇叭循环播放那么吵。和我们一样霸占了剩下的几个座位的是一群叙利亚难民。我们去旅行的时间正碰上欧洲的难民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原本我妈还很担心我们的安全。结果来欧洲那么多天都没看到过一个难民,照理说我们来的这三个国家正是叙利亚进入欧洲大陆的门户,应该是首当其冲的。但可能是我们到的都是各旅游景点,因此完全没有碰到一个叙利亚难民。倒是在维也纳的火车站碰到了一大家子驻扎在火车站的难民。他们还是很好认的,一群妇女带着好多孩子,中东人的典型长相加上阿拉伯大头巾。孩子们在大厅里无忧无虑地跑来跑去嬉戏玩耍,尖叫声、笑声不绝于耳。而大人们则是愁容满面,一个个拿着手机焦躁地说着我听不懂的鸟语。身边堆着他们的全部家当。坐在我身边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很长时间没洗澡了,身上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味。他们很狼狈,但是比我之前想象的战争难民的处境要好多了。至少他们只是没有个落脚处,但还不至于吃不饱穿不暖,还有钱打手机。火车站里也没人赶他们走,那些孩子吵成那样,在地上打滚也没人来阻止。我觉得她们比抗战时的中国难民幸福多了。闵建看到她们怕得要死,本来坐着的,因为这些难民她连坐都不敢坐了。我倒还好,不用想象力太丰富把叙利亚难民妖魔化了。现在人们受国际舆论影响,对所有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大家都害怕她们动不动搞个自杀式爆炸啥的。其实这种孤立只会更让事态恶性循环。我只告诉闵建不要盯着别人看,否则别人误会你挑衅就不好了。我们就安静地刷网,当她们不存在就行了。我们只是过客,来去匆匆。无法理解难民的处境,也提供不了什么帮助。我只是将我所看到的记录下来而已,这是我这次在欧洲看到的唯一一家难民,此后再也没在其他地方看到过。时间很快就到了,我们根据电子屏上显示的火车班次找到对应的月台就去站台上等着了。上车后发现车厢空得一塌糊涂。我们坐在最前面的车厢,车厢是有2层的,大件行李要放在下面一层,专门放箱子的地方。车厢里的座位随便坐,整个车厢就我们两个人。我本来想坐到楼上的,但又担心放在下面的箱子,我们最后还是坐楼下了。车厢那么空,感觉每人5欧的订票费白花了。当时看网上有人说因为是上车买票的,人多的时候座位满了就只能站过去了,因为担心十一期间会有大批国人涌向欧洲旅行,怕人多没位子才在网上预订了座位,没想到这火车空成这样。还是第一次乘坐如此空的火车,在国内是不可能的,亏本的生意啊,怎么会做。车开动后,我和闵建一人占了一排的座位,然后就开始看看风景,刷刷网络。火车上有免费的WiFi。都说欧洲人素质高,不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其实个人素质和是哪里的人没有什么很大关系。原来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好,中途停了几站,上来了几个老外。其中几个好像也是游客,4个人正好占了一张桌子。2男2女,一路上就开始没完没了地大声聊天。可能他们的音量在国内的火车车厢里不算什么,毕竟背景音就很嘈杂了。可是在只有几个人的车厢,他们热火朝天的聊天声音就很明显了。害得我想在车上眯一会儿都不行。从维也纳到萨尔茨堡全程大概用时3小时,我们中午12点半左右到达萨尔茨堡。 在此之前,我对欧洲的小镇并没有什么概念。布达佩斯和维也纳都是一国之都,属于欧洲的大城市了。萨尔茨堡给了我欧洲小镇的第一印象。萨尔茨堡火车站非常小。白色的建筑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干净、简洁、方便。相对来说,上海火车站真是又脏又乱,鱼龙混杂。我们很顺利就出站了,一共也没几个人。可是在买萨尔兹堡卡的过程中就百般不顺了。萨尔兹堡卡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种卡,分24h、48h、72h三种,凭它可以免费乘公交车、免费参观各景点1次,几乎萨尔兹堡的所有景点都能免费。我们当时商量的是买48h的卡,网上说火车站就有售卖。但是我们在到达大厅里来来回回不知道走了多少圈,都没发现卖票的窗口或者售票机之类的东西。拿着酒店地址到门口的游客中心去问公交路线,告诉我们要坐5路车,但是萨尔兹堡卡游客中心也没有卖的,说是火车站里面有卖。我们又返回大厅去找了一遍,结果还是没找到。浪费了好多时间,我们觉得拖着两个行李箱跑来跑去实在太累了,于是我守着我们的两个行李箱在火车站前广场的公交车站研究公交线路,闵建回车站大厅继续找萨尔茨堡卡的售卖点。等人真的是很心焦的一件事,我在站台边等了将近20分钟,才看到闵建姗姗而来,总算是买到了。售卖点还是没找到,不过她跑到火车站里的一家烟草店里去问,结果烟草店里倒是有卖的,36欧一张票,但是卡上完全没写时间。我们没搞懂它是怎么界定48h的起始时间的,闵建买的时候问过店主,店主的答案是自己手写个时间上去就行。我们当时真是惊呆了,这里的人真是很讲诚信啊。我就买一张24h的卡,然后一直用,你不说谁知道啊。毕竟24h和48h价钱差9欧一个人啊。萨尔茨堡是奥地利的第四大城市,位于奥地利中部的萨尔茨堡州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交界处,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我们在车站坐5路汽车到我们的酒店,一路上风景如画。随处可见的巴洛克建筑美轮美奂,特别是公交车经过萨尔察赫河上的莫扎特桥,河水清澈地映照着蓝天白云,两岸青山点缀着星罗棋布的古典建筑,刚才买卡时的焦躁一扫而空,路边还有中世纪的马车悠然而过,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心情刚刚变好,一切仿佛都很顺利。但是谁都不知道我又犯了个错误。根据我的手机导航,我们在过了桥后的第一站就下车了,来到了我们酒店Hotel Via Roma所在的那条街Nonntaler Hauptstraße。可惜手机导航没法直接导到门牌号,所以我只能在那条街起始的地方下车,没想到我们推着行李箱走了半天还没发现我们酒店的那个47号门牌,门牌号都才刚开始,还差得老远。那条街巷安静得感觉像是没人住,只有我们的行李箱摩擦地面发出的噪音在小巷里回响。想想不对,我让闵建在后面慢慢推箱子,我先走到前面去找人问问路。这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不知道是不是周六的关系,我走了好半天才看到一个老头在家门口洗车。我赶紧上去问他酒店怎么走,他好像也不知道那个门牌号在哪里,直接问我是酒店还是私人住宅,我告诉他是酒店,他就告诉我还要走好久,这条路到头左转再一直走应该能看到。然后我们两个傻子就这样推着大箱子走了一站路。当我看到5路的车站就在我们酒店对面时,内心瞬间犹如一群草泥马呼啸而过。见下图,左侧那幢黄色的很丑的楼就是我们的酒店,而马路边电车所在的位置就是5路车站。是不是内心瀑布汗的感觉,太伤心了。我们气喘吁吁地走进酒店,这家号称4星的酒店外表真是毫不起眼,黄色的粉刷墙面上简单粗暴地开了几扇窗。交通还算方便,抬头就能看到高高矗立在山顶的萨尔茨堡。见下图。接待小姐的发型非常之摇滚,染成了奇怪的紫红色超短发。交护照登记入住,然后给我们说了一下餐厅的位置和开饭时间,我们就去找房间了。我们的房间在二楼,周围也没啥风景,只能看到左右邻居的院子。这个房间是我们那么多天以来住过的最小的房间。两张超窄超短的行军床一放,基本就把房间占满了,连放箱子的地方都没有。箱子摆在走道上,开箱子的时候走不了道,要走动就得把箱子合上推到墙脚。设施老旧,什么东西都看起来脏兮兮的,感觉这酒店在国内最多也就招待所的级别,不过在这种小镇就不能要求太高了,这里住宿的普遍水平都这样。就这水平,也要90多欧一晚,呵呵。这应该是一座很有年代的老房子了,内部装修特别老旧,卫生间也是后加出来的,都侵占到房间里了,玻璃淋浴房一角都突出隔墙了。一群草泥马再次呼啸而过,我们真是由奢入俭难哪,前面住那么好,现在要住在这么逼仄的小房间里,而且还要整整住上4晚,是我们旅程中住宿时间最长的一个酒店了。我们匆匆收拾了一番就打算出去觅食了,酒店周围挺冷清的,都是一幢幢别墅民居,没有饭店。此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餐厅都关门歇业了。还好我们包了3天早餐,第4天是原计划的国王湖不去了,后来又重新预定的房间,想换换口味就没包早餐。到马路对面等5路车去市中心老城。第一天因为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因此我们只安排了一个景点,就是米拉贝尔宫。其实老城很小,萨尔茨堡整个小镇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基本上一天就足够把它走遍了,当然如果要深度游的话安排两天差不多。米拉贝尔花园最初被称为"阿尔特瑙",1606年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决定为自己的情人莎乐美建造一座宫殿。莎乐美·阿尔特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兼议员威廉·阿尔特的女儿,是大主教最钟情的情人。沃尔夫死后,其继任者马尔库斯·西提库斯·冯·霍亨内姆斯(1612-1619)将"阿尔特瑙"改名为"米拉贝尔花园"。1721-1727年间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建筑群。1818年4月30日的大火严重损坏了米拉贝尔花园。唯一留下来的是通向花园的大理石楼梯和大理石大厅。特别值得一看的是拉菲尔·多纳建造的天使阶梯。这座阶梯直接通往大理石大厅,这是中欧最美丽的婚礼大厅。说到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就必须要了解一下萨尔茨堡的历史沿革了。这位主教在对萨尔茨堡留存至今的这些历史建筑影响至深。“萨尔茨堡”(德语:Salzburg,意为“盐堡”)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755年,因附近的盐矿和城堡而得名,萨尔茨堡主教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垄断盐的销售。739年萨尔茨堡成为主教的驻地,774年萨尔茨堡大教堂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应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的请求,教宗利奥三世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的驻地,管辖几乎整个老巴伐利亚地区,即下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和如今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历史说起来太长,以我的理解概括来说,萨尔茨堡自古以来一直是主教领地,在这块土地上大主教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是萨尔茨堡的最高统治者。期间经历皇权与神权的各种角力,众所周知在古代,国家绝对垄断盐的交易,盐矿无疑是比金矿更值钱的东西。感觉萨尔茨堡就像现在的阿拉伯半岛因为石油而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肥肉,反正我们只要了解这里是宗教势力的老巢,以及收入来源是盐就行了。而我们的男主人公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活跃于17世纪初,在他执政期间,对萨尔茨堡大兴土木,萨尔茨堡老城的外貌风格就是当时留下的。他命令拆除其中包括罗马式大教堂的中世纪古老小镇的建筑,并以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重新规划重建了萨尔茨堡大教堂。初期的建筑包括主教官邸(Residenz)、国王兼大主教的住所、新宫殿、凯普琴(Kapuziner)和圣加布瑞尔(St.Gabriel)教堂以及米拉贝尔(Mirabell)宫。为了同巴伐利亚争夺着盐和关税,沃尔夫·迪特里希在1611年授意占据了巴伐利亚的贝希特斯加登,而巴伐利亚随即占据萨尔茨堡,并决定让马尔库斯·西蒂库斯接替沃尔夫·迪特里希,他在1628年完成了保留至今的大教堂。介绍完历史背景,我们萨尔茨堡的第一站就是这位大主教为自己的情人阿尔特建造的一座宫殿。5路车在米拉贝尔宫有站,其实米拉贝尔广场是一个交通集散点,几乎所有的公交线路、长途巴士等都在这里有站,在老城的中心。我们在车站旁边的流动小亭买了2个热狗算是解决了午餐。这个小亭子的生意其实很不错啊,因为周围全是车站,等车或是下车的人几乎都会光顾,就是稍微简陋了一点。我们捧着热乎乎的热狗来到马路对面的米拉贝尔花园的长椅上填肚子。就是玫瑰山脚下的绿地里,这里有好多当地的孩子在绿地里度周末玩耍,奔跑嬉戏。我们在一颗长得很有个性的大树下的长椅上安顿下来,静静地吃我们简陋但还算美味的午饭。有好多孩子在这颗长势奇葩的大树上攀援玩耍。我是一门心思地埋头苦吃,闵建在旁边紧张兮兮地和我说旁边一个小孩子一直盯着我们看。我闻言往她旁边的那张长椅一看,确实有个大概10几岁的孩子一直在看着我们吃,我以为她是看我们吃东西嘴馋了,或者是很少看到黑头发的亚洲人觉得有点新奇。我冲她笑笑,她完全没反应。我觉得她应该不是对我有兴趣,那就是对我的食物有兴趣。可惜阿姨我也是穷人啊,没钱请你吃好吃的。完全无视她继续吃我的,看就看吧,又不会少块肉。闵建也学我的样子,无视了女孩火热的眼光,一本正经地啃她的三明治。没想到等我们快吃完时,那个孩子的母亲还不知道谁来找她走了,她站起来一走路,脸上一有表情就发现不对了,原来是个弱智或者脑瘫儿童,反正一看就是有缺陷的孩子。她妈妈还真放心她一个人坐在这里,也不怕她一个人出事。呵呵,她一个人静静地不说不动的时候还真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真可惜。有点啰嗦,但我觉得这是我记录旅行的意义所在。因为那些景点、风景一直都在,每个人照片中的背景都大同小异,历史背景等网上都能查到,旅行是要记录那些你遇到、看到的、体会到的除了旅游景点以外的那些和别人经历的不一样的风景、人和小故事。那是独属于你的记忆。若干年后,当记忆已经模糊时再找来看,会会心一笑,发出“哦,原来那时我那么傻、那时我那么能干。”之类的感慨。吃完简易的午餐,我们起身开始参观米拉贝尔花园。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园林建筑非常小巧精致,景色主要靠花草的造型和色彩来衬托。从北面由两头独角兽雕塑守卫的宫苑大门进入花园。整个花园及远处的萨尔茨城堡和主教堂都尽收眼底,漂亮得像一张明信片。这时候的天也是非常奇怪,一边晴空万里,透蓝透蓝的;一边却乌云密布,黑压压的一片。这座花园是以希腊神话为主题的,北门正门两旁卧着两只独角兽,守护着这座宫苑。这座17世纪的宫殿旁边还有一座飞马雕像喷泉(Pegasus)以及通往玫瑰山的台阶,它们都是电影《音乐之声》里拍摄场景的一部分。电影里玛丽亚和孩子们唱着《DO-RE-MI》一路走来,最后来到米拉贝尔花园,围绕着飞马喷泉雕塑边唱边跳,这座铜塑的骏马是希腊神话中的双翼飞马佩伽索斯(Pegasus),但凡它所踏踩过的地方都会有泉水喷出。花园的东面还有一小片玫瑰园,走上西面的台阶,还有一座小木桥通向小矮人花园。其实没什么内容,就是一小片树林里零散地摆着小矮人的石雕像。我们一人选了一个小矮人合影留念,我挑了唯一的一个女性矮人,发现我也没比她高多少,呵呵。现在这座巴洛克宫殿建筑是萨尔茨堡的市政府大楼。我们把花园逛了一圈后就走进大楼,准备参观大名鼎鼎的天使阶梯以及大理石厅。那么大一栋楼,我们走进去根本就没有人。市政府办公楼连个门卫都没有,随便什么人都能进。我们还在底楼的一个房间内看到有一队新人正在举行婚礼,坐着马车从市政府大楼缓缓驶出去。反应慢了,没拍到新人,也不太好意思对着人家正面拍。里面好大,走进去像是四合院一样,有一个个庭院的,还有好多入口。我们没头苍蝇一样地乱逛,不知道哪里才是那个有名的大理石厅。因为是周末,好多地方都已经关闭了。我们看到有一个入口的门没关,就走了进去,恰好就蒙对了。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天使阶梯。阶梯扶手上22个大理石雕刻的小天使赤裸着光洁身子,淘气地滑上滑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沿着天使阶梯来到二楼就是一个奢华的大理石大厅,以前是主教的庆祝大厅,莫扎特一家也曾在这个大厅里开过演奏会。现在这里成了萨尔茨堡的婚姻登记处,被誉为“全世界最美丽的结婚大厅”。可惜周末不开放,我们没看到这个漂亮的大厅,可能我们两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天生和婚姻犯冲吧,呵呵。光是看到那么漂亮的大理石楼梯就能想象大理石大厅的美丽了,在那样的地方登记结婚,再走下这座充满早生贵子祝福的天使楼梯,真是太美满了。可能是因为周六的关系吧,整栋楼空得只剩我们两个了。此时已快下午4点了,我们趁着没人肆无忌惮地瞎逛时,从一个办公室里突然走出了两母女,把我们吓一跳。她们都穿着绿色的民族服装,小女孩手里还牵着一只通红的气球。我好想给她们拍一张照啊,可惜只敢远距离偷偷拍个背影。我们猜测她们穿那么隆重是去哪里,暗搓搓地跟着她们下了楼,发现爸爸在楼下等她们,一家三口温馨的背影消失在大门口。我们猜他们一家穿得那么正式是不是来参加婚礼的?但怎么会从办公室出来呢?难道恰好是政府工作人员吗?这个服装好像啤酒节时大家的制服啊,倒是男主人穿的是西服。出了政府大楼,我们继续游览米拉贝尔花园。阳光灿烂,好多当地居民和游客都坐在花园里晒太阳。老实说这太阳太晒了,我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还热得满头大汗。花园周围有莫扎特纪念馆和音乐厅,和刚才大理石厅的冷清不同,米拉贝尔花园里游人如织,碰到大批的日本团和中国团。反正都是东方人,每到一个景点,排队拍到此一游照的基本都是东方人,呵呵。我是懒得去凑这热闹,一拍照我就不自然。但闵建一定要给我拍,她说:“到时候回去,你妈一看怎么都是风景,都没人物的,肯定会说怎么闵建都不给你拍照的啦。”好吧,我想说我妈早就习惯我的风格了,再说我天天都在她眼前晃,有啥好看的。还不如看看风景还比人漂亮点,哈哈。我发现我们又走了非主流游览线路,好像团队游客都不是从花园北门进来的。他们都从东面的莫扎特纪念馆穿过一个小庭院就直接进入了宫殿东面的主要花圃区域,怪不得刚才市政大楼及小矮人花园里都没碰到游客,估计都很少人绕到宫殿的西北面吧。大家拍照都来不及,没时间把角角落落都过一遍了。这就是自由行的好处,呵呵,我很有优越感。花园是没什么看头的,太平面了,我觉得欧洲的花园只适合爬到高处俯瞰,或者是航拍。太缺乏立体层次了,逛起来没什么趣味性。这个花园里唯一与众不同的可能就是沿着四周的树篱,摆着好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石雕像,可惜希腊神话是看过,有一段时间还特地研究过,特地画过那些神的人物关系图,结果实在被他们混乱的性关系及乱伦搞得头昏眼花,再加上他们的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又长又拗口,我对那些雕像是没啥大感想的。4点10分左右,我们离开了米拉贝尔花园。花园的南门是两个相对挥舞手臂的雕像(见下图),不知道有没有典故。好多人在这里留影。人太多,我们没有在这里拍照留影。事后我有点后悔,因为如果我和闵建站在雕像下,和雕像做一样的动作,这张照片会很有意思。可惜了,当时没想到。从这个门走出去,不到50米就是另一个景点——莫扎特第二故居。我们原计划只有米拉贝尔宫,没想到才4点10分左右就逛完了。既然碰上了,时间又还早,我们就顺便进去看看了。所谓的第二故居不是莫扎特的出生地,他的出生地在萨尔察赫河的西边的老城,萨尔茨堡脚下粮食胡同9号。第二故居是他们一家搬家到河东新城后所住的地方,位于市场广场8号,莫扎特一家从1773-1787年居住在这里。在二战中,这里被轰炸摧毁,只剩下楼梯过道,1996年莫扎特基金会将其按原样重修复原。上图是莫扎特第二故居的入口。玻璃门上有沃尔夫冈.莫扎特与安妮.莫扎特的名字与生平。里面参观的人不多,但中国人挺多的,碰到好几个中国人。博物馆里人并不多,多数人只在门口到此一游拍张照就走了。我们两个纯属没地方去,随便进去逛逛的。不能浪费萨尔茨堡卡啊,反正免费的。有免费的讲解器可租借。博物馆里摆放着莫扎特一家居住时的一些家具以及人物肖像、个人物品、信件等等。里面不能拍照,我只偷偷拍了一张照就被工作人员制止了。真正属于莫扎特的物品很少,其实他们是音乐世家,除了莫扎特以外,莫扎特的父亲是宫廷乐师,他的姐姐安妮.莫扎特也是奥地利很有名的一位音乐家,故居里甚至大多都是他姐姐的一些作品及遗物。她一直居住在萨尔茨堡,以教授钢琴为生。最后也葬在圣彼得修道院的墓地中。最令我吃惊的是,至今为止并没有一张官方确认的莫扎特肖像。所有的莫扎特像都是杜撰的,没有人能确定莫扎特到底长什么样。呵呵,这一点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来教科书上的头像都是随便画画的吗?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历史上的莫扎特是个矮子。我们没逛很久,1个小时参观完毕就出来了。此时已是傍晚5点多了,我们来到萨尔察赫河畔,这里距离米拉贝尔宫只有400米。夕阳下的巴克小桥(Makartsteg)游人如织,这是一座人行桥,护栏上挂满了心锁,是爱情的见证。河岸两边的绿草堤岸上坐着三三两两晒夕阳的情侣,白色的海鸥在静静的萨尔察赫河上空盘旋游弋,让人感叹生活可以如此美好。我们没有在桥上盘桓很久,毕竟我们两个同性在桥上挂个锁的话有点怪怪的,呵呵。好像世界各地都有这种锁桥,都把锁与爱情联系到一起。甚至还有因为桥上的锁太重而导致整座桥坍塌的情况发生。我很好奇有几对情侣能最终修成正果,或者能坚持到携手故地重游,来寻找当初锁住的承诺呢?那场景一定非常温馨,可惜能有十之一二就不错了。更多的锁可能只代表了曾经拥有吧。过了桥,我们来到了河西的老城区。这里有著名的粮食胡同,不长的一条商业步行街,相当于南京路步行街的样子,当然要窄很多,卖的东西也和国内大同小异,奢侈品、餐厅、咖啡馆、当地特产等等。这里是游客最多的地方,莫扎特的出生地故居也在这条街上,一栋黄色的5层楼房。楼前 是一个人气挺旺的咖啡厅。据说历史非常悠久。我们没有参观这座莫扎特故居博物馆,我们到门口的时候已经关门了,而且门口正在修路,挖得一塌糊涂。这条街上的楼房全是紧贴着建造的,除了涂料颜色不同、窗户立面不同外,基本上外立面全是连在一起的。不知道如果着火了他们怎么办?底楼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拱形的门洞穿越楼房的通道,通往其他道路。我们四处逛了逛,主要是找吃晚饭的地方。寻找过程中,在一个穿越门洞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店,是卖圣诞装饰品的,漂亮得让人心动。可是也只能欣赏欣赏罢了,就像你走进古董店一样。我在橱窗边流连不去,那么多可爱的小东西,实在是对我的莫大诱惑。只是买一两样真的没什么意思,只有像店主这样有一大群各式各样的、再摆上背景,济济一堂才有意思啊。店主很有心思,布置的橱窗就像一个个工艺品一样,让人恨不得把一个个小橱窗里的所有小饰品全部打包带走。像我这样的只能window shopping一下,尽情地消耗着相机的内存。我们的晚餐在一家很有味道的餐厅解决的,这次没有忘记拍下了菜单,终于有餐厅名字了Zum Wilden Mann。德语的,也看不懂什么意思,就在老城的粮食大街上,历史悠久,主营当地菜肴,价格适中,反正网上的评分还蛮高的。吃饭我都没有什么想法,完全都听闵建,她在网上搜的评分比较高的小店,就导航去吃。原先她导的是去吃汉堡的,一个很有名的汉堡店。结果我们导航过去一看,是一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亭子卖汉堡的,像国内卖彩票的那种售卖亭,实在是对它的美味程度有点怀疑,我们还是走人了。后来随便走走逛逛才找到了这家餐厅,穿过一个拱形门洞,在一个很清静的小庭院里,人不多,室内装饰很小资。一走进小餐馆就能感到一股浓浓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吧台、酒柜、墙上挂的画及随处可见的小装饰品处处都古雅有趣,不知是原本这家店就历史悠久还是刻意装修成这个样子的,走进去有种走进自家餐厅的温馨感。餐厅的侍应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我们俩也看不太懂德语的菜单,好歹有些单词和英语有点像,连猜带蒙地总算点完餐了。点了一份炸猪排,一份牛排意面,味道还不错,只是西餐很难吃到素菜,唯一的素菜可能就是正餐旁边的配菜了,土豆、洋葱是最常见的。吃完饭已是晚上7点多了,我们稍微逛了逛粮食胡同就打道回府了。老实说,要买东西的话,这里的商店实在是没啥好逛的,很小的一条街,卖的也都是上海到处都能看到的牌子,除了很少的几家卖当地特产的店以外,没有什么吸引力,更别提晚上很多店都关门了,萨尔茨堡晚上没什么节目,连电车都很早都下班了,我们的旅馆也不在老城里,得早点坐电车回去。仍旧是坐5路车回去,这真是个很安静的小镇,晚上7点多,只是离老城2站远的路上就看不到什么人了,走在路上有点吓人,感觉像是走在凌晨时分的上海街头。到了旅馆,洗洗弄弄就结束了今天半天的萨尔茨堡之旅。第二天看预报天不好,我们就决定第二天早上看看情况,如果天真的不好就都进行室内参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