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地 >中国>台湾>

台湾目的地概况

113590人去过这里, 1248条目的地点评

目的地概况

目的地速写 编辑

台湾这个岛屿比海南大一点,比福建小一点。这个仅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小岛屿,用地理环境划分,以浊水溪为界,以北为北部,以南为南部,中央山脉以东为东部,当然还有经常被台湾人自己忘记的中部,指的是台中、苗栗、南投。在台湾西部、南北之间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为火车及高铁,亦有高速公路大巴可选择;而东部只有火车及大巴,班次没有像西部那么多;往离岛去亦需乘船或飞机。

台北是台湾最繁荣的地区,而第二大城市是往南300公里海港边的高雄。两个城市的风景与个性截然不同;再加上台南这座台湾信史最悠久城市,这三个主要城市为旅行者必游之地;台湾东部城市人口较少而幽静,主要是欣赏自然风光。

台湾小得什么都必须压缩在一起,是个超好玩的地方。你可以在短时间内,从中部下着雪的高山到南部热带的海边玩水;下午你还坐在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店听讲座,晚上就到隔壁生猛的夜市吃喝玩乐;半夜你若睡不着,就上山泡泡温泉,然后下山再到书店看书,迎接日出;刚刚才看完传统的庙会活动,隔壁可能少数民族又在办丰年祭。用眼花缭乱来形容还不足道,恐怕还要加上一个“光怪陆离”。

台湾没有太多壮丽的山水,却有对景点细致的发掘;没有广阔苍茫的大陆,却有一望无际的蓝色太平洋;这块小岛上的人们没有太多的豪情壮志远大理想,只想过着自己小情小调,踏实而细致的日子。你在台湾,更应该感受的是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及发扬,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与结合。参加台湾人日常的文艺活动,感受他们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这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在过去,台湾这个岛屿被加诸太多符号与想象,到台湾旅游,请不要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把她当作另一个地方来认识,相信你的台湾之行会有更大收获。

面积:  35平方公里     人口:  2300 万人     当地语言:  国语,台湾闽南语,客家话

电源插座:   A 电源插座A型     电压:   110V     频率:   60Hz  

当地人生活 编辑

以台北来说,台北是个生活机能相当发达的都市,零晨2、3点都还有一堆吃喝玩乐的地方。这几年台湾流行咖啡馆,泡咖啡馆成为一个现象,大街小巷都有咖啡馆,甚至你在一些乡下地方都可见到有人很专注的在做咖啡,每个人心里都拿得出一串咖啡馆名单。现在在台湾,“文艺演出”也是台湾人生活的一部分,到处都可以找到演出,质量都有一定水准,甚至有很多欣赏免费演出的机会,到台湾,请把“晚上看演出”放到你的行程安排中。

一般说来,北部人的个性比较高冷,尤其台北人,生活节奏也快,但仍然很乐意帮助别人;而南部人就跟南部的天气一样,热情如火,有时候热情得会让你受不了;至于东部,被山阻隔,自成一格,习惯缓慢的生活,说话做事都慢慢的,他们特别无法理解为什么旅行者来东部都匆匆来去。

信仰与禁忌 编辑

台湾宗教信仰多元,无论是泉州移民带来的保生大帝,漳州移民带来的开漳圣王,客家移民带来的三山国王,还是西方传入的天主教基伊斯兰教,都是普遍的信仰。基本上,一般百姓的信仰是佛教道教混合的,“有拜有保庇”(有祭祀就有保佑)这句日常用语就可以看出台湾人民对宗教“多多益善”的利己利他心态。

妈祖是台湾最多人供奉的神明,早年先民从东南沿海渡海来台将其信仰带来台湾,现在在台湾到处可见妈祖庙(如大甲镇澜宫、北港朝天宫)。此外“王爷”也是重要的信仰之一(见东港东隆宫),不同村庄,不同族群,不同职业都有自己的守护神;而客家人亦有自己的守护神明三山国王以及其“义民信仰”(见新竹新埔);原住民近年多改信基督教,但亦保留了自己传统祭祀方式及祖灵信仰,通常一个汉人村庄是以庙宇为中心,而原住民部落的中心则是教会。

在台湾乡间常会见到一些拜“有应公”的小庙,或者叫万善祠,这就是以前都把战争或械斗中死亡而没有人领回去的尸骨埋在一起祭祀。这些有别于供奉正神、天仙的阳庙,是为“阴庙”,你在台湾各处都可见到这种庙,在这些小庙上面都有红披,写着“有求必应”四个字,所以大部分的人也叫它有应公庙。有应,就是因为有求必应,所以信徒很多。在台湾,尤其是赌徒最喜欢去拜有应公,是有应公庙最主要的信众。到现在,常常开挖建设的时候,时不时有挖到大量尸骨的新闻,大概就是当初械斗时留下的集体冢。想不管它吧,心里又毛毛地怕有什么事,这时候就会建个有应公庙来供奉这些无名的好兄弟。

台湾人大多信奉道教或佛教,当你参观任何大小寺庙时,不要从中间的大门穿过,因为这代表着对神明不敬,请走旁边的小门。另外请不要随便许愿,如果去寺庙许愿,真的灵验的话,一定要记得去还愿,以台湾人的信仰而言,不还愿会招来恶运。

如果遇上台湾原住民的祭祀仪式,记得没有在主人的邀请下千万不要乱入,是大忌。一般仪式中都会有广播,提醒在场参加人士仪式进行到哪一个环节,是否需要旅行者回避。

历史 编辑

台湾有信史的时间不长,最早的城市是台南,建于明郑时代1661年-1683年,现在在台南仍找得到许多当时的遗迹,台南也因此在台湾各都市中拥有较稳重淡定的气质。在清政府统治期间1683年-1895年,大量福建广东地区人民渡海来台开垦。清朝末期台湾的政治中心逐渐北移至现在台北,并于1885年建省。

清朝时期台湾整个就是乱,号称“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不是械斗就是民变。清朝时台湾有三大起义,每次起义都是清廷联合台湾岛上其他人去镇压的。话说得好听一点是起义,但起义跟我有利益冲突,我就抵制你,甚至跟你对抗,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开荒立足下来,如果有人想出来打乱我平静的生活,不抵制怎么行?所以不同组合间斗来斗去,也常被政权统治和利用,这演变到后来,台湾人还是好内斗,可是有时候发现内斗的成本太高,所以斗来斗去到超过可接受的范围之前,通常就会自动收手。

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开始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时期(1895-1945),日本人将台湾作为南进基地,不断掠夺台湾资源,但相对也将台湾打造为样板殖民地,开始规划基础建设,现在台湾仍然有许多还在利用的公共建筑物是日本殖民时期留下,一些城市规划也还有当年的影子。

1945年台湾光复,因为国民党的腐败,以及国民政府与台湾民众政治与经济上认知的不同,导致了228事件,开启了白色恐怖时期,导致了本省人与外省人间的互不信任。1949年,国共内战中国民党失利,有60万外省族群随着国民党来台,台湾各族群这60年来经历的就是从冲突到和解的过程。

台湾的经济发展在90年代达到颠峰,外汇总量曾达到世界第二,但金钱游戏带来的社会败坏也曾被美国时代周刊专题以除了钱以外什么都没有的“贪婪之岛”形容。在2000年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趋缓,反而让许多人开始反省过去追逐金钱而失去的东西,从那时候起台湾人越来越崇尚“个性化”,各种社会组织、慈善事业,社会运动也在那时候起快速发展。

文化 编辑

现在比较常用的说法是台湾有“四大族群”: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闽南人的祖先是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渡海来台之移民的后代,多与原住民平埔族有混血;而客家人则来自于广东,一般来说,客家人会比闽南人更重视“血缘”、“宗族”这些事,在台湾的拓荒史上,闽客之间经常有冲突,因客家人人数较少,闽南人占了平地,而客家人聚集地通常是在丘陵地区,人数更少的原住民活动领域则被压缩至山地。

闽南人及客家人

在早期,台湾,根本没有“闽南人”这种说法,也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是“闽南人”,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身份是“漳州人”或“泉州人”。早期大陆移民来台,通常先来的人都是占领港边、河边平坦肥沃的地方,晚到的人只好向内陆丘陵发展。一般来说,闽籍人士比粤籍人士来得多且早,而闽籍中泉州人又比漳州人来得多,所以以地利来说,泉州人坐海口,开店铺;漳州人就占领平原,收佃租。晚到的客家人为了争土地和水源,也因为信仰、语言和习俗的差异,只好向内陆丘陵发展。

除了乱之外,台湾倒是个富得流油的地方,有句话叫“台湾钱,淹脚目。”形容台湾的钱多到可以淹脚,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想想,到处都是无垠的旷野、无限的商机,正所谓越乱的地方越有商机,简直就是冒险家的天堂,只要勤奋就有发财的机会。这么说好了,到19世纪末,台湾都是中国唯一出超的省份地区,这不断地吸引外省人口想尽办法来台湾。面对未知的新世界和新世界的荒芜,若无旺盛的企图心也不可能移民渡海而来,移民脱离原居地的社会关系,不受其束缚,只能放手一搏,所以都说台湾人性格里有种拼搏精神,那首《爱拼才会赢》为什么会那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写进台湾人的心坎里去。

台湾人迷信也跟移民社会性格有一定关系。一波波移民到台湾之后,由于在新世界变量太多,对于未来极无把握,心里有强大的不安感,这也造就了台湾急功近利、一窝蜂的现象相当普遍。有些人以为闽南人抛下一切渡海来台湾,充满了冒险犯难、勇猛无惧的精神,其实也不一定。不管怎么说,“保平安”一定是最重要的事,这也造就了闽南人喜欢到处求神拜佛,到处求平安的性格,其实大多数时候是佛道混合加上一些地方神祇的民间宗教,看到什么就双手合十拜一下。

台湾是一个移民不断涌入的社会,一代一代的移民在台湾建立的家族也已经开枝散叶,这又产生了强烈想要谋求安定的念头。面对后来不断涌入的新移民,心中难免有越来越多的反感,尤其是这些新进移民,三教九流皆有,破坏了这块土地的安定性,这也让自我防卫心、排他性越来越强。这么说来,台湾的“省籍情结”并不是1949年以后才有的,对外省人的不信任早已有之。

眷村

1949年国民党带了大批外省人来台,有大批的外省人居住在“眷村”里,很长的一段时间本省人与外省人因文化习惯与生活环境不同而格格不入, 产生不少冲突与悲剧。

但从台湾现在的一些小吃也能看出不同族群在这块土地上为融合所做的努力,台湾本省人饮食习惯在外省人来台后也受到影响,比如台湾本省人过去是不吃牛肉的,因为在早期台湾农业社会里,牛算是“工作伙伴”, 所以,现在台湾很有名的小吃“川味红烧牛肉面”,其实也是这些外省人到台湾后凑合着做出的料理,辣豆瓣加上红烧汤头,再放大块的红烧牛肉,在台湾本省人原本不吃牛、不吃面的情况下,几十年后反而变成人尽皆知的台湾小吃。

还有在大陆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浆”也是一样,与台北市一桥之隔的永和,一向是许多外省籍人士或退伍老兵选择定居之所。约在20世纪50年代,一群大陆北方人士搬来永和,为了谋生便卖起了豆浆,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开始辛勤工作,磨豆浆、煮豆浆。一开始,台湾本省人不太能接受豆浆这种东西,经过几十年,豆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台湾有句话叫“芋仔番薯”。以前台湾人戏称外省人“芋仔”,这也蛮形象,芋头是一种不需要施肥的根茎植物,扔在哪里就长在哪里。相对而言,因为番薯是最便宜、生命力又强的台湾本土作物,以前台湾穷,大家都只能吃番薯配饭,再加上台湾的形状就像一个番薯,台湾本省人喜欢自称“番薯”。“芋仔番薯”在老一辈人心里,代表的是文化的不同以及隔绝。但这几年台湾高唱族群融合,不分本省外省,就连有代表性的“芋仔番薯”都赶潮流,被混在一起做各式料理,还有食品公司推出了一款叫“芋仔番薯”口味的冰棍,意外大卖。

原住民

在汉人来台湾之前,台湾就居住着一些土著,是台湾的原住民,到目前约四十多万人,他们与汉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不太相同,他们多半崇尚自然神,重视祖灵信仰,几乎各个原住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祭典,比如阿美族的海祭、赛夏族的矮灵祭等。

历史上从明清之后,汉人大量移入开发台湾,以汉文化中心的立场,称这些未受教化的异族为“番”。在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交往的过程当中,被汉人依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分为“生番”或“熟番”,居住在西海岸平原一带的平地少数民族平埔族,他们愿意接受清廷管理和汉化,称为“熟番”,到了现在,平埔族几乎已经消失,大都与一般人没什么分别。还有一些不能适应汉人生活和文化者则远离汉人,到偏远地区或山区,或者住在海岛上,过着渔猎或简单的农耕生活,现在划分出来,总共有十几个民族。后来,日本统治期间叫他们“高砂族”,“国民政府”则叫他们“山地同胞”,而大陆称为“高山族”,事实上不太精确,因为他们不只住在山上,也有住在海边,甚至住在小岛上。他们本来是台湾的主人,后来汉人一来,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几百年来,人口几乎是零增长,反而变成少数民族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民党政府一方面打压原住民文化,一方面又不太照顾他们所需,给人一种想让他们自生自灭的感觉。再加上“原住民”大部分居住在偏远地区,所以不管在什么方面,资源都非常匮乏,这也影响了“原住民”的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教育及经济资源的不足。统计显示,原住民的普遍收入,只有汉人的六成而已,这也让许多原住民必须离乡背井到大都市里工作。

台湾80年代政治气氛逐渐松动,过去作为弱势群体的原住民开始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在那几年,他们向当局索讨原本属于自己的猎场土地,开始争取在身份证上能用族名而不用汉名,政府也开始放弃过去平地同胞、山地同胞的二分思维,将山地同胞正名为“原住民”。台北市“总统府”前面充满封建意识的“介寿路”,也改为过去居住在台北盆地的少数民族族名——凯达格兰大道,更多的“原住民”族群也争取恢复自己部族的名称,而不是被简单地划分到其他大族里。

台湾四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族群间互斗及融合的历史,台湾人开始对过去这些族群对立的历史反省的进程,恰好跟民主化进程并行。因为社会开放后,产生更多不同的意见与声音,没有政治压力的情况下更能赤裸裸的面对这些不堪回首的历史,人们开始反省过去因为不了解或不愿了解产生的误会,因此现在各族群都在学习包容与合解,从现在台湾的政治活动中就能发现,这是一个冲突与包容并存的社会。

环境 编辑

这里还没有信息,快来补充~

娱乐 编辑

音乐

在经过约30年左右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号召后,台湾的娱乐工业在80年代起迎来了真正的高潮。早期台语歌曲受到日本演歌的影响极深,江湖味颇重,要不就是哀怨的男女感情悲剧为主。后来政府打压台湾本土文化,国语流行歌曲开始兴起。早期流行歌以审查过,健康向上的“净化歌曲”为主流;而美式流行文化及摇滚乐亦随着美军驻台风靡台湾青少年;70年代中期,受保钓运动影响的知识青年开始关心本土文化及家国命运,高举“唱自己的歌”,开始了民歌运动,如《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80年代随着台湾社会剧烈变化,也出现了如罗大佑的《鹿港小镇》、苏芮《一样的月光》等对社会反思,带着爆发力的音乐作品出现。此外,在日本流行娱乐文化的影响下,台湾娱乐工业大量复制日本“造星”的模式,出现了如金瑞瑶等玉女歌手,及后来的小虎队等偶像明星。90年代后政治气氛松绑,思想解放的结果带来更大的创意及创作空间,近几年台湾已经成为世界华语流行音乐的输出地。

电影

台湾电影在早期亦受到政治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带有政治色彩及健康写实,充满正能量的作品。80年代起一批年轻导演如侯孝贤、杨德昌等人拍了一系列取材于本土、社会现实意味较浓厚的电影作品,如《恋恋风尘》、《恐怖份子》等,是为“台湾新电影”风潮,1989年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夺得威尼斯影展后突破禁忌一刀未减在台上映达到最高潮。

整个90年代在好莱坞电影大举入侵台湾市场,台湾电影风格又太过固定拍不出新意的情况下,低迷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一直到2008年的《海角七号》创下超过五亿元新台币的空前票房后,带动新的一波本土电影热潮。

书籍推荐 编辑

《亚细亚的孤儿》 作者:吴浊流
被认为是描述台湾人自身处境的最好作品,没有之一,到今日仍然可以从里面读到一些当代台湾人寻找自我认同的影子。

《我们台湾这些年》 作者:廖信忠
让你对台湾这30年历史有个初步的认识,台湾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作者:新周刊
新周刊在2012年全体员工到台湾观光,对台湾做的一次完整性报导,里面介绍各种台湾的体验方式,不可错过。

电影推荐 编辑

《悲情城市》 1989
这部影片讲述了228事件,台湾光复后的一段黑历史,台湾政治几十年来历史原罪的出发点。

《练习曲》 2006
真正掀起单车环岛热潮的一部电影。

《海角七号》 2008
有关垦丁的故事,有垦丁明媚的风光,也讲述了台湾与日本的矛盾情感。

《痞子英雄》 2012
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才赫然发现,原来高雄已经变得那么漂亮了。

不可错过的体验 编辑

※ 搭乘一次和欣客运的白金卧舱超豪华大巴从台北到高雄,全程五小时,票价只有高铁的一半,会坐到你不想下车。

※ 不仅仅到诚品书店,也应该去风格各异的独立书店逛逛。

※ 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愿意回到乡下去做社区工作,重新包装家乡的特产品,台湾各地有不少旅游工场可以让你亲自制作各种特产。

※ 可以住一次汽车旅馆,选一间风格最特别的房间,尤其在台中。

语言帮助 编辑

台湾人大多使用传统的繁体中文(正体),主要语言为汉语(国语),另外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和客家话,常见使用外语为英语和日语,虽然与其他华人区域使用相同语言,但仍有些许差异。

日常对话

汝好 - nì hè - 你好

敖早 - gáo zhà - 早上好

食饱未 - chiah̍ pá bô - 吃饱了没(大多数人见面问候语)
多谢 - to sia - 谢谢

失礼 - sit le - 对不起/劳驾

再会 - zai gen - 再见

着 - tioh - 对/是

不是 - m si - 不是

不着 - m tioh - 不对

请 - tshian - 请

若其钱 - goa tsoe tsin - 多少钱

我唔知影 - ngoa m tsain yan - 我不知道

森卡秀诶 - sǹg khah siok̍ - 便宜点
好食 - hó-chiah̍ - 好吃

生活用语对比

当地人 - 在地人

网吧 - 网咖
公交车 - 公车

宾馆 - 饭店

地铁 - 捷运

摩托车(燃油) - 机车
公安 - 警察

出租车 - 計程车/taxi/小黄 

服务员 - 服务生

动车 - 高铁(高速铁路)

商场 - 百货公司

自行车 - 脚踏车/单车

大巴 - 客运

立交桥 - 交流道

超市 - 超商

公元 - 西元

数码 - 数位

塑料瓶 - 保特瓶
移动电话 - 行动电话(手机)

文字标识 编辑

这里还没有信息,快来补充~
更新时间:2015-07-02 编辑目的地概况信息

参与贡献的穷游er

返回顶部 扫码下载
下载穷游App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联系方式

 

0/140
https://place.qyer.com/taiwan/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