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看窗外的冀中平原,茫茫雾霾笼罩四野,使万物黯然失色。吃完早餐,哪管它雾霾肆虐----开始我的:正定访古之行!正定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寺庙及文化遗迹众多,风俗小吃独特。不愧为全国文物第二大县,古迹众多,质量上乘。先说这正定有两座文庙,一曰府文庙,二则县文庙,因正定古时是府署,即地级政府所在地,但又设有县政府,所以有两座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定县文庙山本赞七郎 摄正定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1933年,梁思成先生专程从北京到正定考察古建筑,无意中发现了县文庙大成殿,梁先生惊喜万分,他认为,正定文庙内的大成殿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极为相似,应为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的建筑。199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到正定对县文庙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此殿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山东曲阜孔庙现存的大成殿为明成化和清雍正年间重修,因此,正定县文庙现存的大成殿比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要早五个世纪。由于到得太早,文庙大门未开,只能隔墙观赏了。那古朴雄浑的屋顶和斗栱,令人叹为观止。解放后在原县文庙、县学的原址建立了正定师范学校,大成殿成为学校的礼堂兼教室。后原址改为正定县政府招待所,将大成殿作为召开大会的礼堂。由于正定离石家庄很近,来正定县招待所住宿的客人不是很多,没有拆除扩建的需要,这些房屋质量又较好,一直在使用维护中,所以文庙的主要建筑就幸运的保存了下来。而西侧的县学成了职工宿舍,后来为解决住房需要,就拆了旧建筑建起了多栋宿舍楼。1956年大成殿就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大殿台基58厘米高,面阔五间,通阔23.53米,进深三间10.80米。面积650平方米。前出月台东西宽18.61米,南北深12.95米。大殿瓦顶平缓舒展,出檐深远。柱子有明显卷刹,柱头不施普柏枋,仅用栏额。斗拱奇大,直接安放于柱顶柱头。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因此梁思成先生鉴定为五代时期遗存。正定府文庙府文庙按现今说法就是地市级文庙。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严格,所以正定府文庙的规格很高,曾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群。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定知府郑为龙在《重修府学文庙记》中记道:“正定郡北镇恒山,南临滹水;地号名区,化推首善,而文庙之肇尤为特重。其局势恢阔,规模宏远,瑞气所钟,人文辈出。凡擅文章之山斗,优相业之经纶者代不乏人,无一不发轫于此。”清同治九年王荫昌(正定人,任武定府同知)所撰《重修正定府府学文庙碑》碑文说:“正定府为历代省会之区,故府学、文庙规模广阔,气象崇宏,甲于通省。而修葺之费,工程浩大,亦无有过于此者。”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个级别更高的府文庙已经大部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被夹在一片居民楼的中间,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只剩下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明)代的戟门和西便门,一个不大的小院,其它建筑都已不存,就连原来的院子也被县中医院、解放街小学等单位瓜分。至于原来的府学更是连一点踪影也不存在了。这次按地图显示,从燕赵南大街车拐进胡同,右边有个学校,应该就是这里,把车靠边停好,问了好几个附近的路人府文庙在哪,皆答不知。不死心,到胡同口又问,恰好遇到一系红头巾的中年女士,她说就在左边的胡同里,但不开放。我连忙奔向左边,果见一大红门,应该就是这里,但是铁将军把门,正在失望之中,刚才靠诉我的这位女士却拿出钥匙打开了门!天哪!我连忙说就拍几张照片 ,就看一眼,她说那就在门口看吧。所以匆忙间拍了这两张修缮中的戟门和西便的真容!一再感谢人家,谢谢,谢谢,谢天谢地!😄😀😀得以一睹府文庙的芳容:府文庙的戟门是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两个坡面的悬山顶建筑,在等级上仅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建筑。悬山顶建筑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保护墙体少受风雨的冲涮,在北方比较少见。正定现存的悬山顶建筑只有府文庙戟门这一座,极为珍贵。在古代的时候,帝王如果外出,就会在住宿的地方插戟为门,戟门则代表了护卫正殿安全的第一道大门。正定府文庙的戟门也是府文庙大成殿前的一道重要的大门,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殿堂式建筑,据说仅仅门板的厚度就有15公分。我进的这个门是西偏门。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山本赞七郎 摄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仅存钟楼和须弥塔。开元寺门票10元。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是河北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正定古城“四塔”之一,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落架重修。与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开元寺并非采用的对称布局,而是塔和钟楼并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是从早期以塔为中心过渡到现在以殿为中心的。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须弥塔可能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虽经历代维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须弥塔,又称雁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现已无存。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凌霄塔山本赞七郎 摄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年中)。到民国初年时,与涿州双塔一样,寺已无踪迹,独存凌霄塔。1966年3月22日邢台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计,1981年落架重修。1982年2月,于塔基下发现地宫。该塔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门紧闭,绕塔一周。山本赞七郎 摄正定的古塔真多,又来到古城西南角的广惠寺华塔。这个塔和河南的修定寺塔让我明白了,古塔也可以修得很美、很花哨。广惠寺华塔东侧不远就是正定清真寺。正定清真寺与广惠寺华塔都位于广惠路上,与临济寺的澄灵塔成三角分布。这是临济寺的澄灵塔,远景可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雁(须弥)塔和元代的阳和楼。临济寺的澄灵塔在原址复建的元代阳和楼。河北梆子唱腔蛮有韵味。正定古城的城墙近年又复建了好几公里。这就是正定的第一大寺,当地人称“大佛寺”,1961年的全国首批国保单位。九十年代专程来过一次大佛寺,所以这次就只在寺门处瞻仰了一下。寺门前烧纸祈福的人众多。赵云庙应该是比较热门的假古董。上午11:30由正定口驶入S9902新元(河北省新乐市至元氏县)高速,再并入G4京港澳高速,下午2:07临漳跨冀豫省界。一路高速,一路雨。进郑州后塞车,入住酒店时,天已全黑。郑州这家如家酒店很差劲,卫生极差。邢台服务区加油: 6.75X46.6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