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1073
2
17
作者:冷月印记
前言部分在浙江沿海中部有这样一座小城,她既有着江南名城的秀丽山水、现代城市的繁荣,又有着千余年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她就是“临海”。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台州府城蜿蜒墙盘亘在古城四周、紫阳古街横贯古城区、东湖作为其天然护城河有着可媲美小西湖的园林风韵、巾山的一山四塔更是让人大开眼界,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烟雨沧桑。这次临海旅行又一次改变了我对临海的印象,她不仅仅是一座满载了台州府千年古韵遗风的古城,更是一座充满现代新潮及烟火气息的江南小城,古韵与新潮在这里碰撞交织,将临海这座“古城新市”演绎的淋漓尽致。台州府城墙,江南长城台州府城墙,是临海乃至台州最著名的景点,所处位置三面环绕台州府城,是当时台州府的一道坚固的防御线,素有“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的美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临海市也在全力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相信指日可待。江南长城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晋时期,距今已1600多年历史,历史上也经历过多次拆毁、修缮及重建等,在北宋庆历年间,城墙被洪水冲垮,后经修复使得城墙具有了防御灵江洪水的能力,至明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而对城墙进行强化,使其具有了防洪和御敌的双重功能,由此而“雄镇东南”。江南长城的入口在“雄镇东南”牌坊处,这里毗邻东湖,游览过东湖出来后就可以看到这座牌坊。牌坊后是一条长台阶直通揽胜门,台阶有198级,看似很长且陡,其实每隔一段就设有平台,边爬边休息,很轻松就上去了。揽胜门是如今江南长城众多城门中最东边的一座,正面顶楼上悬挂着一块牌匾,匾额为“湖山一览”,正如其名,站在城门楼上即可将临海城景尽收眼底。穿过揽胜门可以看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雕塑,江南长城与戚继光有着很大的关系,也是因戚继光而使得这座古城墙具有了很强的军事防御能力。历史上的江南长城长6000多米,现存5000多米,东边东揽胜门起,沿着北固山山脊、山壁一直盘亘至灵江东岸,随之沿着灵江向东绵延至巾子山西麓,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在北固山这一段,尤其以白云楼两端最为壮美。一般来说提到长城,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北京的八达岭长城,谁曾想江南的这座小城竟然也有一座长城,犹记得第一次到江南长城游玩时的场景,漫步长城之上,被长城的宏伟与秀美所惊艳,相比北方的长城,江南长城掩映在葱郁的丛林间,确实非常秀丽。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台州府城墙的地位之高,它被众多专家认定为是北京八达岭等长城的蓝本和师范,当年由戚继光等人牵头重修的明长城就是以台州府城墙为“母本”,尤其是戚继光在此创建的双层空心敌台,对于北方的明长城影响深远。如今的江南长城已是一处热门的旅游景点,周末和节假日来这里登长城的游客络绎不绝,江南长城整体游玩起来相对比较轻松,它的坡度并不太陡,且中途大多数都是平地,更何况长城周边林木葱郁、古木参天,空气也是十分的清新。台州府城墙整体保存非常完好,无论是城门、墙体、城楼、瓮城,还是马面、敌台、垛口都保存完整。马面指的是城墙突出来的城台,由此而形成了三面御敌的效果,这在北方长城上是没有的,也决定了江南长城的特殊性,在马面上还设置有炮台,如今是游客打卡拍照的好地方。在长城之上建有13座双层空心敌台,为戚继光所修建,双层空心敌台跨越城墙两边,且内部空间很大,可以驻扎许多的士兵,这样的设计不仅便于防守,还可以起到瞭望、传递信息的作用,敌台的建造对于后期的长城建造影响广泛而深远,在我国军事史上也是一大突破之举。江南长城也建有瓮城,瓮城位于毗邻灵江的城墙处,包括兴善门、朝天门、镇宁门和靖越门4座瓮城,基本上都是半圆形,具有一定的防洪和军事防御功能,而灵江则就是江南长城的护城河,这是一道天然防御屏障,东部则有东湖,其余两面是利用山体作为其屏障,其布局堪称完美。台州府城墙最高的城楼是白云楼,从八号敌台过去即可看到,白云楼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题刻有徐三见的《白云楼记》。比较可惜的是,我们去的那天白云楼内部正在维护整修,未能登楼揽胜,但站在楼前的平台上也可以一览临海城景和山景,若是登至楼顶,则可以俯瞰蜿蜒在山间的江南长城,那景观一定十分壮美。东湖之胜,小西湖也东湖,因地处临海古城以东而得名,所处位置毗邻江南长城,湖泊整体呈长方形,南北长近500米、东西宽约150米。湖中有长堤2条,将整个湖泊分为前湖和后湖,并分为湖东、湖心和后湖三大景区,主要景点有文昌阁、樵云阁、湖心亭、九曲湖桥、荣禄祠、半勾亭、逢源楼、海礁苑等,东湖虽不大,景致却格外的多。三年前我也曾来过临海东湖,当时主要是冲着江南长城而去,以至于忽略了这里,谁曾想置身东湖中,眼前的景色竟然如此秀丽,也难怪清代大文学家俞樾曾赋诗这样赞誉东湖:“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东湖不仅仅是一座单纯的湖泊,它是一座园林湖泊,湖中亭台楼阁、长廊水榭,不愧有着“台州园林之首”的美誉。东湖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其前身是水军舶船屯兵的地方,后因修筑城墙导致大水漫溢,到了北宋熙宁四年将之开凿成湖并开辟为园林,此后经历数百年的不断修缮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大小,如今也成了一处风景名胜。走进东湖,确实被这里的景色所惊艳,进入东湖公园游览时途径一座戏楼,是当地戏迷听戏的好地方,四周古树参天,环境十分幽静。对于游客而言,几乎不会在这里停留太久,东湖精华与戏楼只有一墙之隔,穿过戏楼一侧的月洞门即可一览东湖胜景。穿过月洞门,一座三层亭阁映入眼帘,它就是“湖心亭”,湖心亭飞檐翘角的造型格外别致,这里也是整个东湖最佳的观赏点,只见东湖公园背山面水,湖光山色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古时也不乏文人墨客来此游历,留下了“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等精美的诗词对联。湖心亭不仅可观景,也是一处休憩的好地方,坐在亭阁下的长条凳上,看着眼前的秀丽风景,还可品古人所题写的对联,清代文学家俞樾曾题联:“好水好山,东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以此来与西湖第一楼俞曲园纪念馆相对比。站在湖心亭下,向着江南长城的方向极目眺望,远处青山连绵不绝、近处楼阁依次林立分布,九曲湖桥蜿蜒凌空于湖面之上,眼前所看到的景色仿佛就是一幅大气而秀美的山水画,虽然无法像古人一样即景抒情而赋诗一首,但这样的景致确实非常少见。漫步九曲湖桥之上,这里的景色那般古香古色,恍惚间还以为穿越了呢,距离湖心亭最近的是半勾亭,如今也是游客休憩的好地方。穿过九曲湖桥,可看到一座造型庄重肃穆的山门,山门上的匾额格外引人注目,为“骆临海祠”四个金色大字,两侧楹联为:“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这里是为纪念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而建造的祠堂,骆宾王曾被贬至临海任县丞,因此也称之为“骆临海”。骆临海祠后为樵云阁,位于整个东湖的中心地带,樵云阁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重建,虽然比湖心亭还高一层,但它处于湖中心,并不能从一个方向揽胜东湖,大多数游客也就路过这里而少有人登楼。东湖的景致给我的感觉精华并不在水,而是这里的亭台楼阁,东湖水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让这些亭子有了灵气,就比如这座“逢源亭”,两侧沟通东后湖与西后湖的秀水,因此有着“左右逢源”的意思。继续沿着长堤往前走,经过一座拱形石桥后可看到一块颇大的“拦路石”,石头上题刻有“樵夫祠遗址”五个大字,如今也仅仅只有这一块石碑,不像不远处的骆宾王祠被修复了,至于为何没有修复樵夫祠,或许是因为名气不够大,又或者是这里景观已经足够的多,若是再加上一座祠堂,就太拥挤了。除了建筑外,湖边还不乏百年古树,其中这棵樟树至今已有520年历史之久,是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对象,整个樟树已经朝着湖面的方向倾倒而去,或许也是因贪恋于东湖的秀水吧。最后的景观是后海景区,这里主要由知乐堂、拾翠亭、枕云亭、琪水园等组成,整个园林湖泊的布局非常精致,山水水绕、曲径通幽,这般胜境又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站在湖边,向着江南长城的方向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屹立在山顶的揽胜门,城门楼、亭台、水榭、湖水等构成了一幅江南园林的秀美画卷。此景,美哉!紫阳古街,古韵与新潮紫阳古街是“临海第一古街”,它浓缩了临海这座千年古城的精华,如今的紫阳古街还是台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全浙江一共只有2条,另外一条古街是杭州的清河坊。如今的紫阳古街,不仅满载了千余年台州府的古韵遗风,更是兼具了新潮与最接地气的烟火气息,它自古就是一条商业街,如今更是融入了更多新潮好玩的店与博物馆,除了百年老字号美食外,还可以品尝到现代创意菜品。这是一条千余年历史的古街,历史上曾经是台州府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紫阳古街呈南北走向,北起广文路、南至赤城路与城墙交汇处,全长约1080米,一条古朴的青石板路承载了这里厚重的历史气息。我觉着紫阳古街的特色非常多,比如这里的古街道、古建筑、古井和古坊墙。古街上的青石板路,历经成千上百年的风雨洗礼早已布满了斑驳,青石板路两侧的古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房子,其中还不乏宋代遗风,古建筑以两层居多,至今依然保持着“前店后坊”的格局,在房檐、门窗上不乏精美的木雕、石雕作品。原本这条古街并无名,在当地的地方志中也未发现其街名的记载,基本上大家都是按照这里的名人、古迹来称呼,以至于名字过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后来为了纪念张伯端而命名为“紫阳街”。漫步古街之上,随处可见的文物古迹,比如五凤坊遗址碑、千佛井、古坊墙等,信步街上,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景观十分丰富,尤其是下着小雨的时候,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烟雨江南的美丽画卷。紫阳古街上古井非常多,尤其以千佛井最为著名,千佛井有两口古井组成,始建年份与巾山上的千佛塔相仿,两座古塔与两座古井遥相呼应,时至今日依然被当地人所津津乐道,时至今日井水依然非常清澈,也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古街另一个特色就是“坊”,在古街上至今尚存五座坊墙,分别是永靖坊、清河坊、迎仙坊、奉仙坊和悟真坊,坊墙也称之为“防火墙”,不仅可通马车还可防火,毕竟这里的房屋大多都是砖木结构的,这个设计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差不多每200米就有一座用大块青砖垒砌而成的坊墙,坊墙高约10米,坊墙下有拱门,造型基本一致,拱门高约3.3米,从远处放眼望去,一座坊墙挨着一座坊墙,景致格外的独特,是紫阳古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央视《华夏文明》栏目组也曾来此拍摄取景过,这口巨大的钟鼓就是当时拍摄时所用,名为“邵家渡大鼓”,整个大鼓高近2米、重约500千克,鼓声可传至百米之外,现在也是紫阳古街上的一道风景。每次到这里来都会去“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游览一番,这是民国时期临海最早的银行,整体建筑为典型的民国风格建筑,如今是一座展览馆,可以进去感受下当年银行内部的陈列。如果来到紫阳古街,这里的特色美食小吃那是一定要品尝下的,尤其是这里的“海苔饼”,以九九海苔饼最为吸引人,店门前几乎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海苔饼价格不贵,吃起来外酥里嫩、甜中有咸、咸中有甜。这次紫阳古街形成于往常不同,除了逛古街外,谁曾想这里竟然还藏着3座博物馆,分别是古董钟表文化科普馆、台州府城墙博物馆和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都不要门票哦。这座钟表博物馆非常有意思,据悉是由临海商人、钟表收藏家王仁波创立,科普馆中展列有藏品古董钟表308件,跨越的时代也非常广泛,钟表材质也各异。镇馆之宝当属眼前这套钟表,为法国1885年的法国制造的铜胎掐丝珐琅钟、1850年左右英国制造的龙行盛世纯铜座钟、1880年左右法国制造的铜胎珐琅四明钟、1881年法国制造的铜胎珐琅三件套壁炉钟、1810年左右法国钟表匠LE ROY制作的18K金珐琅怀表,属于故宫级藏品,让人大开眼界。台州府城墙是临海的精华所在,台州府城墙博物馆正是向大家介绍其历史信息最详细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追寻到台州府城墙的前世今生。前面提到过,台州府城墙是一座具有御敌和防洪双重功能的长城,蜿蜒曲折盘亘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历经千余年风风雨雨,如今依然坚固如初。当然,历史上的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多米,其中1000米左右被拆除,在博物馆中还珍藏着当年长城的遗址,即当年被拆除的一段,可以清晰的看到墙体内部的结构。在当年修建古长城时,几乎每一块城砖上皆有铭文记载,记载的信息有窑厂、产地、姓氏、纪年等,信息十分丰富,为现代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坐落在古城街道天宁路29号,背靠巾山,置身院落中可以看到巾山山顶高高屹立着的文峰塔,其门头格外引人注目,恍若一座大户人家的宅院,门头匾额上题写有“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的字样。博物馆规模颇大,馆内藏品数量多达9000多件,不仅展列有台州当地的刺绣,还涉及到全国各地的绣种,时间维度跨越明、清、民国,有皇家的、官宦人家的,也有平民百姓的,比如衣饰、荷包、云肩、肚兜、婚服、枕顶、屏风等,更是展列有中国四大名绣,即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其中不乏国内孤品,这在浙江至今首屈一指。台州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就有了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记载,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后来出土了北宋年间许多的台州刺绣,可见那时的台州刺绣已相当普及且工艺较高。作为一名男生或许对于刺绣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但看到那精美的刺绣作品也不免让人心动,刺绣大多都是妇女所作,因此也称之为“女红”,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中国刺绣历史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一山四塔,十分罕见巾山,又名巾子山,地处临海古城区东南,毗邻紫阳古街、长城与灵江,巾山高百余米,山顶有两座山峰,每座山峰顶端皆建有一座古塔,古塔一大一小,称之为“大小文峰塔”,当地人也叫大塔和小塔,在宋嘉定《赤城志》中记载:“两峰如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如今已是临海市的标志性景观。除了山顶的两座文峰塔外,在巾山西麓还有两座古塔,分别是千佛塔和南山殿塔,西麓双塔与山顶双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即“巾山塔群”,一山四塔、十分罕见,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处紫阳古街附近,到这里的游客颇多,且不要门票。从紫阳古街走向巾山时会经过一座石牌坊,牌坊正反面题写有“神龙古刹”和“贞元风范”的匾额,这两块匾额皆是指的一座古刹,即千年古刹“龙兴寺”,穿过石牌坊即可看到这座古刹。龙兴寺,地处城墙脚下、巾山西麓,其历史非常悠久,始建于唐神龙元年,距今1300多年历史,牌坊上的“神龙古刹”便是此意;背面的“贞元风范”是指在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曾率领弟子随遣唐使者来到临海拜访当时的台州刺史陆淳。四座古塔中最著名的是龙兴寺中的“千佛塔”,也是临海最高的古塔,塔高30多米,因塔身遍布壁龛和塔砖上雕刻有佛像1000多尊而得名。千佛塔的历史非常悠久,始建于唐代,如今看到的千佛塔是在元代所重建,是台州现存唯一的元代古塔,历经700多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从龙兴寺山门前沿着台阶而上,即可看到“南山殿塔”,南山殿塔始建年份不详,如今这座是在明代重建而来,相比千佛塔它更为修长,且到这里的游客不多,据说是为了纪念唐朝中期名臣张巡而建,塔后是天宁寺,但这座塔与寺庙并无关系。这两座古塔所处位置比较低,若要一览大小文峰塔,需徒步上山,别看巾山不大,山间却有着格外秀美幽深的景色及深厚的人文底蕴,若是在炎热的夏季来此游玩,一定格外的清凉。我们是从天宁寺右侧的山道上山的,途中经过了中斗宫、杨节愍公祠、三元宫等历史古建筑,三元宫是巾山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初时这里是道观,但到了清道光年间却不知为何归于佛教,后来还将建了卧佛殿。巾山上面有多条游览路线,在南麓、北麓、西麓、东麓上皆有景点分布,如果不清楚游览路线可以咨询这里的旅游志愿者,我们去时遇到了很多的旅游志愿者,他们服务非常热情,会耐心向你讲解如何到达目的地,以及推荐去哪里玩。山间还有许多的小亭子,不仅是观景的好地方,还是休憩的佳处,这座小亭子所处位置为蛤蟆岩,估计是因为造型如蛤蟆而得名吧,游玩累了的话,不妨坐下来休息一下,这里距离文峰塔大约需要10分钟路程。据悉,早在北宋时就已在巾山双峰上建双塔,双塔相距五六十米,自从修建了这两座古塔后,临海开始逐渐中状元、进士,这皆归功于大小文峰塔。文峰塔最初时为砖木结构,如今所看到的塔身是清代重建而来,巅立于山顶,确实格外的壮观,也让景色更具意境。游客可登塔望远,一览整个临海城的秀美,自古以来吟诵大小文峰塔的诗篇也颇多,清代文学家施闰章曾赋诗《巾子山》:“城上双峰俯万家,振衣秋色满天涯;潮声远带孤帆没,塔影横催白日斜。”即便如今,这里依然是临海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景色大美。古城有座“奇妙的房子”在临海旅游期间,遇到了一座非常奇妙的房子,它不仅是一座百年老宅院,还是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店及民宿。它就是“余同丰当铺旧址”,坐落在临海市赤城路上,毗邻江南长城、紫阳古街、巾山塔群等景点。余同丰是一座民国风情浓郁的历史建筑,如今被完全利用了起来,民宿为“余丰里”,书店为“普通读者”,名字间都处处透露着古朴、文艺的气息。余同丰当铺旧址是一座四合院落式的建筑群,前半部分三面皆为书店,用落地玻璃门窗分隔开来,使得视野格外的开阔。若不是在临海旅游期间住宿在这里,很难想象这里竟然藏着这样一家古色古香的书店,“普通读者”的名字更是让人记忆深刻。相信大家都知道,如今的书店与以往都不一样了,尤其是现在的“网红书店”,要么复古,要么设计感独特,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拍照打卡。第一眼看到普通读者书店时,并没有因这里的格局所吸引,因为它本身就没有太过让人惊艳的设计,就是一列列书架,一本本书罗列在书架上,其它装饰性的元素就没有了,感觉十分“普通”。漫步其中,又被这里的“不普通”所惊艳到,它的“不普通”在于没有刻意的设计或书籍罗列,甚至没有书本种类的指示牌,眼前所看到之处皆是书,似乎在引导读者在这茫茫书海中探索知识,发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过程中说不定还有意外的收获呢。由于我就住在书店后面的民宿里,白天游览江南长城、紫阳古街等景点,吃过晚餐后没多久就来到了这里,却发现这里竟然没有桌椅,看来只有站着看书了,这或许也是其独到之处,意在表达这里不是拍照打卡的地方,而是普通读者买书、看书的地方。书店与民宿一门之隔,穿过一道木门后就来到了民宿的院落之中,院落并不太大,布局却十分合理,石板、水池、小径、绿植,简约而不失古朴典雅,尤其是那青砖灰瓦的建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幽静,街头的喧嚣声在这里也瞬间消失不见。民宿是一座二层高的民国风建筑,二层设有观景露台,顶层则是观景天台,与以往我在江南地区住过的民宿有着明显的区别,这里既有江南的秀美古朴,又有一丝北方的雄浑粗犷。进入民宿房间时会经过一座“石库门”,这道石库门非常普通,门楣没有精美复杂的雕刻,简单的清水砖砌,门头上悬挂着的那盏老灯泡散发着暖暖的灯光,似乎一下子将我拉回到了那个时代。虽然看起来这道门很简单,对我来说却格外的惊艳。走进房间,房间简约而不失典雅,暖黄色的灯光散发着温馨的气息,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能预定到二楼的房间,二楼的房间趴在窗户上就可以有很好的视野。古城又怎能少音乐餐厅在大家最初的印象中,临海是一座韵味十足的古城,其实她也不乏新潮气息,除了千年说过的网红博物馆、文艺书店外,在古街上有一座音乐餐厅,第一眼看到它就有一种心动的感觉,它是“紫阳胡同音乐餐厅”,位置不要太好找,在这里可以一眼看到巾山及著名的千佛塔,餐厅二楼也是观赏千佛塔的最佳位置,夜色下的巾山塔群也别有一番风韵。不愧是音乐餐厅,虽然我们去的那天没有驻唱,因为几乎被一家人为给孩子过生日而包场,现场氛围非常欢快,不多久“驻唱”就登场了,没错,这个音乐会是由二胡、萨克斯等乐器所演奏,听着那年代感十足的音乐,身为90后的我也沉浸了其中。既然是一家新潮餐厅,吃的菜品当然也都是创新菜,这也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我们坐在餐厅的露台上,这里是视野最佳的位置,记得一定要提前预定哦,晚了就没了。我们点了椒盐排骨、爆炒腰花、剥皮鱼、淡彩、家常豆腐、炒肉片、香菇青菜、家烧蒲瓜和酒酿汤圆,满满一大桌子,在古典音乐的演奏下吃的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