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3
245
0
13
作者:青春期
路线:渝北兴隆镇杜家村 杜家小学→东兴桥(文物)→半边滩观音庙→土地庙→浅滩路餐→干坝子平桥(文物)→干坝子民居(文物)→一心桥(观音桥) 2021年,春节后第一走,主题是采折耳根和河滩野餐。 春天是每一种野菜蓬勃生长的大好时机。说起野菜,折耳根必然要被提起,毕竟这货撑起了重庆野菜的半壁江山。折耳根学名鱼腥草,曾排在最难吃的九大蔬菜之首。因为味道实在太奇特,爱它的人爱得要死,不爱它的人也要死要活,其滋味号称地狱和天堂的分界线。但万物生长自有存在的道理,折耳根的存在就是对重庆人民最大的爱。 从渝北兴隆镇杜家村的杜家小学附近开始徒步,过东兴桥后左转,沿河徒步。往右转的话,是爬山路线。 横跨后河的三兴公路东兴桥,为沟通渝北兴隆和北碚三圣镇的交通要道,也是通往南天门的主要通道。2012年列为渝北区不可移动文物。 清风袅袅,阳光微醺,左边是静静流淌的河水,缓缓行走,真的太舒服啦! 初春田野,正是播种的季节! 河边路旁,半边滩观音庙,不注意看,就像是土地庙。 道路旁翠翠竹林,生机勃勃, 初春枯水期的后河,水缓缓地、静静地流淌;河床裸露,成了我们休闲玩乐的地方。 清明菜,春天常见的“野菜”,草叶上都噙着露珠,清亮亮的闪! 要开心呀,我们要像植物,在春天哗啦啦地生长。 一片片的黄绿相间,镶嵌在春天的大地上。 一户厨房外墙面用竹子装饰的人家,主人在外搞装修,供出了两个大学生。驴友在他家买土鸡,一斤30元。关键是他家前后,路边的草丛中,有好多好多又粗又嫩的折耳根。 掀开草丛,折耳根嫩芽就迫不及待探出头来,等你来采摘! 绿意复苏的耕地、错落有致的农家小舍,悠闲的白鹅增添了诗情画意。 路边的乡间小庙。 新桥旁的的旧桥已断,岁月无声! 田里的稻子已经收完,干枯的稻茬在孕育着下一季的养分。就这样走进春天! 巨石横亘在河中,这里应该是断桥废墟。 初春,沉寂一冬的土地便渐渐有了一些绿意,有了生灵的跃动。 吃折耳根,是对春天最起码的尊重。折耳根炒腊肉、折耳根烫火锅、折耳根佐料……这么多吃法中,凉拌折耳根是最经典的做法。尤其在这个季节折耳根,根茎一掐都嫩的出水,翠绿的叶子,鲜到能味道春天的气息。用河水洗净后沥干水,朋友用葱姜蒜酱油醋糖与油辣子拌好佐料,用保鲜袋装好带来。洗净的折耳根装入袋中一拌,唇齿皆是爽脆清香! 凝结了各位朋友手艺的美食来到面前,摆在一起,大家吃吃喝喝,扯扯淡,无比愉悦的时光! 餐后晒晒太阳,耍耍手机,再继续前行。 这座有点历史味的石桥是“干坝子平桥”,为渝北区不可移动文物。 经过一个个蘑菇种植大棚,联想聊聊热门电视连续剧“山海情”。 干坝子民居,已空置10多年,2012年列为渝北区不可移动文物。侧边的一处屋子里还有人居住,所有权和使用权均属于房屋所有人。右边有清代干坝子石室墓群,可惜没去看。 破败不堪的民居,房屋的结构完全裸露出来了。这种梁柱式木架承重结构,受力传递清晰,构件组合简洁明快,确实是川渝传统民居的标本。 木质的门窗,有着岁月的美感! 竹篾夹泥白灰抹面,是川渝民居墙体的典型做法。材料易取、加工便利,加之透气性好,十分适合巴蜀湿热的气候。因竹材较为柔韧,承载力不高,不用作承重部位,且竹编夹泥墙质量轻,所以易被侵腐,如今已经淡出了乡村视野。 阳光透过树叶照进来,人手一袋折耳根,原路返回。 杜家小学50米处,静静架在村旁后河上的这座毛竹小桥,为“一心桥”,又名“观音桥”,名字源于当地观音洞水库的美丽传说。 该图片来自网络 一心桥跨度达21米,桥面宽度3米,使用净宽度2米,全桥使用700根毛竹建造而成,使用寿命可达20年。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农村现代竹桥。 该图片来自网络 建桥前的样子:桥点处人行道被河水阻断,来往的村民只能趟水过河。每年5-9月降雨较多,涨水时水深大,水流急,且常年有水。 该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一专• 一村」团队在重庆渝北区完成的第二个“一心桥”项目。 「一专 • 一村」农村可持续发展支援计划(www.1U1V.org)由中大姚连生建筑学教授吴恩融与中大建筑学院的万丽博士于2014年推行。每个「一专• 一村」项目皆由一名中大建筑学院的博士生负责,将项目的实践成果与其博士研究论文相互结合,并在过程中广邀海外和内地大学的专才,组成跨学科团队,改善农村民生,帮助老弱妇孺,推动教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一专• 一村」是志同道合的大学教授们,集思广益,共享资源,启发学生,共同建立人性的知识社群。通过善用大学的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有策略、有系统、可持续地改善农村生活。这种理念是我喜欢的! 该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桥是在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的支持下,由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合作并组成的“现代竹木结构研究组”历时一年完成的科研示范项目,在2018年4月修建完成。2019年获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可持续发展成就项目评委会特别奖。 桥梁断面呈“合”字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有期望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意思。 桥的主体结构使用原竹材修建,桥面也铺装竹排面板,只使用少量钢材如螺栓、角钢连接。为了让竹桥还原中国建筑的传统结构,项目团队还邀请了来自江浙地区的6名工匠参与其中。 中国南方毛竹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而且竹子的生长周期只需3至5年,相比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环保,污染少,造价较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因此成为近年在建筑界备受关注且极具发展潜力的自然环保建材。然而,要使用竹材来代替木材、钢材等工业建造材料,则需要处理竹材容易爆裂、持久性低以及难以掌握竹材结构等问题。 团队通过改良原竹并加以进行防腐防虫处理,通过5年的试验和研究,解决了竹材易裂、耐久性差、结构跨越能力不足等核心问题,是竹结构在工程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研究团队在国家林业局支持下,与中国竹产业协会合作,将编写《圆竹结构桥的设计与建造规程》,有助于农村普及和推广现代竹桥,解决贫困农村过河安全隐患。 桥边的水车,对面的“重庆乡愁博物馆”没开放。 该图片来自网络 香港中大「一专• 一村」团队在重庆做的第一个“一心桥”项目在渝北区兴隆镇小五村,于2016年7月建成。这座“一心桥”为拱式竹廊桥,跨度13.5米,桥宽2.9米,可供30人同时通行。桥的主体结构使用原竹材修建,桥面也铺装竹排面板,只使用少量钢材如螺栓、角钢连接。屋面的美感没有杜家村的好。 该图片来自网络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吴恩融(左)与其博士生邵长专在“一心桥”旁合影。 该图片来自网络 兴隆镇小五村的这个过河点,一直以来,村民只靠一块低矮的石板过河。每年4月底逐步进入雨季,水位会反复漫过石板,常年最高水位可达1到1.5米左右,水流湍急。村民蹚水过河十分危险。2012年7月,该村70多岁老人过河时被水冲走辞世。2015年7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开始为小五村筹建“一心桥”,惠及小五村、岐山村两个村落。桥点位置位于周家沟河,所属双凤桥红旗水库。有机会的话,一定去看看。 轨迹图 徒步9.2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