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美已经是多年的心愿,选择去阿根廷却有点偶然。上一次对南美动心是7年前,美国留学结束的时候,但迫于行李太多,没有成行。2014年由于一个工作机会,我再次踏上美洲大陆。不过这次,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去南美! 我原本首选之地是秘鲁、玻利维亚、巴西。结果变成墨西哥、巴哈马、古巴、阿根廷。原因是每个中国人去南美都会面临的“签证”大关。南美的签证出了名的难办,每个都要至少1个月的时间,玻利维亚签证要2个月,因为一定要寄回中国签,在我忙完在华盛顿的项目要开始办理签证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能选择一个国家办签证。另外,南美还出了名的危险,去过的没去过的朋友统统告诫我绝对不可以一个人去巴西。我又是第一次一个人旅行,于是很怂的放弃了巴西。于是,没有签证问题的墨西哥、巴哈马和古巴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首选。至于阿根廷的上榜,纯粹是因为我的哥伦比亚好友Sofia在阿根廷读书,可以投靠。于是2014年8月,我开始了首次中美-南美之行。阿根廷是最后一站,不过精彩程度让我迫不及待的第一个写起。 这一篇主要写布城的文化地图。【抵达】 2014年9月10日晚上,我从古巴哈瓦那经巴拿马转机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到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Sofia联系了一个她的朋友来机场接我,是一位和蔼的哥伦比亚大叔。从机场驶入市区的一路,让我联想到北京,距离机场不远的距离开始出现现代高耸的住宅楼,一撮一撮的。刚刚从古巴时间穿梭回21世纪,这里的都市气息让我感到熟悉和亲切。 驶入市区,房屋开始变得紧凑和古老。大多房屋都是欧洲式的石头建筑,大多还是当年欧洲人在南美建立家园时留下的老房子。人们都说布宜诺斯艾利斯就是南美的巴黎,至少从夜里车窗外的景观来看,确实不假。当然,在后面一个星期里,我慢慢明白,南美巴黎的称号,并不仅仅因为这个城市的外观。司机把我带到Sofia的男友Alvaro的公寓楼下,帮我按了门铃,Alvaro当时的室友帮我开了门。公寓楼也像是一个世纪前的老公寓,电梯门是那种要手动拉上的铁栅栏,房子很高,都是石头结构,感觉回到了纽约的20年代。我就在这个两室一厅的公寓里面住了下来。 不久,Sofia标志性的奔放声音就出现在楼道里,接着是一通抱一通亲,一群人就熙熙攘攘的出了门。做什么?当然是吃饭!晚上11:00,正好是阿根廷人的晚饭时间。【南美巴黎之文化艺术】 在visa application里面,作为表演艺术从业者的我在“访问事由”一栏里面写的是“survey the performing arts especially the Tango culture in Buenos Aires(调研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表演艺术,尤其是探戈文化)”, 面签时还跟阿根廷驻华盛顿领事就此事进行了火热的探讨。拿了人家的签证,总是要完成答应人家的事情,于是我兢(玩)兢(心)业(大)业(开)的开始了我的survey(玩耍)。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艺术方面,绝不愧对南美巴黎的称号,无论是对于欧洲传统的继承,还是在表演艺术、当代艺术方面的创新,都让这个城市富有魅力。Tango更是已经成为布城的名片,世界闻名。丰富的艺术传统和活跃的文化追求,让阿根廷人在经济如此落寞的今天还可以高高的昂起他们骄傲的头,假装依旧是当年的白银帝国。不论怎样假装,对于一名文艺癌患者来说,BA的精彩无以伦比。第一站 拉美艺术馆Museo de Arte Latinoamericano de Buenos Aires (MALBA) 要迅速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活力,就先去看看它的当代艺术。MALBA是南半球著名艺术馆,专门展出拉美世界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墨西哥没怎么看到的Freda和Rivera,也在这里都看到了。 MALBA的当代气质不亚于纽约的MOMA或者伦敦的Tate,而且还多了种原创的清新感,没有那种仿佛是被竞争和刺激逼出来的出位和夸张。第二站:Museo Nacional de Bellas Artes 国家美术馆 跟MALBA比起来,MNBA代表这个国家的艺术收藏史,藏品的广度和价值反映了白银帝国和殖民阶级当时的影响力。与MALBA的当代性和本土性比起来, MNBA的收藏大多是欧洲殖民时期进入阿根廷的欧洲经典作品。同时,像所有西方殖民者建立的国家一样,国家美术馆里总要展示地理大探索的成就,即各个地方的文物,就像MNBA里面专门的亚洲馆藏。 拉丁美洲(说拉丁语的美洲)这个概念本来就是殖民历史的产物,美术馆里没有任何这片土地原住民的痕迹,对艺术的定义与欧州无缝对接。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异军突起的当代艺术风潮对全世界艺术界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也包括欧洲和拉丁美洲。在MNBA和MALBA,你可以看到殖民时期欧洲对阿根廷的影响,以及后殖民时期美国对这里的影响。悲哀的是,阿根廷土地的原住民早在殖民时期就全部被灭绝了,不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文化艺术上,都没有任何他们存在过的痕迹。这无非让阿根廷与其他南 美国家不同,也更为“血统纯正”,即便殖民、内战、政乱、经济危机、新移民等问题已经让这个国家内政非常复杂,但相比其他原住民后羿仍然存在的拉美国家,阿根廷的文化构成无疑被简单化了。 也是这个原因,阿根廷的历史基本上可以从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讲述。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来到这里,爱上了这里酷似瑞士的山水,爱上了南部适合种植葡萄的土地。这里让他们homesick,于是他们义无反顾的留了下来,带来他们的各种文化,就像黑暗的中世纪结束后教会带给欧洲的农业和教育一样,殖民者在屠戮之后,重新用文化“开垦”了这片土地,连接欧洲和这个遥远的国度。几乎每个阿根廷人都有点意大利血统,大多还有在意大利的亲戚,他们以此为傲。南部Mendozo地区盛产葡萄酒,如今阿根廷葡萄酒外销全球,世界闻名,也让这些欧洲文化植根在了这片土地。很难说是这片土地塑造了今天的阿根廷,还是殖民者塑造了今天的阿根廷,历史从来不解释。 国家美术馆附近的联合国广场花园里,伫立着布城新地标“阿根廷钢花”。花瓣每天早上盛开,傍晚闭合。由旅美阿根廷著名设计师爱德华多(EDUARDO CATALANO)设计,纽约林肯中心也是出自他手。第三站:极限震撼:风靡百老汇的南美创意 Sofia的两个智利好基友相约去看Trip Advisor推荐活动排前3的Fuerza Bruta,我也去凑了热闹。这才知道原来就是《极限震撼》,这个挂着外百老汇的名头风靡中国的秀,原来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原产,让我对这个遥远的南美国度刮目相看。 这个秀就在Evita Peron下葬的Recoleta Cemetery边上的一个文化中心里面驻演,已经演了十年了。票价是160peso,不到100人民币。大概容纳300-500人左右的场地,几乎满了。视觉震撼、演员的表现力、技术的运用都名不虚传。 《极限震撼》堪称immersive theater浸没戏剧的鼻祖, 至今在外百老汇、伦敦常演不衰,中国也已经演出了2轮。里面包含的创意、互动感参与感、技术的运用、感官的刺激点,10年后的今天都不过时,可想10年前它刚问世的时候是何等的轰动。如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观光项目,列在TripAdvisor关于BA推荐的前3名之内。算了笔账,可以接受的票价,搭配酒水销售,500人左右的场地,每场的净收入大概也就几万人民币,可积少成多,常演不衰,并且做出了品牌,流传海外,制作人在家坐收版权费,这是演出制作人的终极理想,百老汇的巅峰也不过如此。第四站:科隆歌剧院Teatro Colón:欧洲血统的高雅艺术殿堂 科隆歌剧院坐落在世界最宽的大街九月七日大街上,典型的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这座1857年落成的歌剧院,是新大陆的殖民文化地标,据说也是世界三大歌剧院,仅次于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和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歌剧院提供了非常好的导览服务,对游客开放,作为剧场工作者的我当然不能错过。 Colón在西语里是哥伦布的意思,所以这座剧院以哥伦布为名,再次彰显了布城纯正的欧洲血统。一进歌剧院大厅,就是富丽堂皇的彩色大理石阶梯,二楼走廊的大理石立柱和雕塑让人不禁产生敬畏。虽然建筑风格相较意大利和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要简约、大气一些,但仍然能感到艺术殿堂的贵族气质。走到二楼的沙龙,画风一转,立马有种来到了法国宫廷的感觉,华丽的大水晶灯一字排开,木质地板、雕廊画柱、屋顶精美的壁画,说这里是巴黎歌剧院,我也会信。 歌剧院还是一座歌剧博物馆,展出了大量手稿、服装、道具。在所有表演艺术种类里面,歌剧是最难巡演的,人员庞大、布景道具复杂。一座歌剧院的盛名,不仅靠硬件设施的精良,更要靠作品的水准和观众是否买账。只有不断制作好的作品,歌剧院才可能一直受到人们青睐。布城在这方面与纽约的经历挺相似,同样是殖民国家,同样继承了欧洲的艺术传统。在经济发达的当时,吸引各国艺术家来演出,同时培养本地优秀的艺术家,也不是难以想象的。这些大量的史料也证实了这座世界第三歌剧院在创作上的辉煌历程。 在科隆歌剧院的参观,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我们的讲解员,就是下图里面这位可爱的姐姐。她是剧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剧院工作了多年。从她的讲解里面,可以听出她对剧院深深的感情。每一尊雕塑背后的故事都让她讲的像是自家的往事,剧院的历史被她讲成了一出戏,既生动又有趣。热爱是可以传染的,要不是行程不允许,我都想立马去买票了。第五站:Tango-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魂 探戈(Tango)最最恰当地描述了Puerteno (布宜诺斯艾利斯人)的性格。以下摘并翻译自手写版的英文旅行日记,可能更能体现当时的感受:港口边的博卡区是探戈的诞生地。早期欧洲各国的船只在这里停靠,不同国家的人们无法用语言交流,于是渐渐发明了一种通过肢体语言交流的方式。探戈最初是两个男人对跳,以彰显男性力量。今天仍然能在探戈舞蹈中看到的舞伴之间势均力敌的身体姿态,则出自于当时男人之间对于领地的争夺和威慑对手的强悍。渐渐,这种舞蹈在妓女和嫖客之间开始流行,开始变得少了些强势,多了些诱惑。 La Boca 随处可见Tango的影子,探戈也成了这个区域最主要的旅游景观La Boca最著名的地标:彩色房子。早期移民用停靠在港口的船只刷漆剩下的边角漆刷自家房子,有什么颜色用什么颜色,才有了这彩色的拼图。 我对探戈的“调研”包括在布城著名的Cafe Tortoni看了一场探戈秀。这场秀本身并没有什么震撼之处,就是一场专业演员表演的旅游秀。全球的游客因为探戈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给布城带来大量的旅游经济。全城有很多剧院和餐厅提供探戈演出和伴餐组合。但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还是看普通人跳舞。在我的要求下,Sofia带我去了一个当地很受欢迎的milonga(探戈舞会),在一个用旧工厂改造的叫La Caderal餐厅。在Cafe Tortoni的探戈演出,每晚布城有几个家剧院和餐厅提供类似的伴餐探戈秀 在Milonga里,人们穿着休闲又不失优雅,自信满满。他们闭着眼睛,专注投入,随着音乐舞动,舞步仿佛没有什么法则或者程式。但这不科学,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法则,这些舞者们就能和谐得像一个人一样,就真是奇迹了。又观察了一会,发现还是有一些基本步伐,但是体态和对于身体和步伐的掌控想必是很难学的,大概就是在他们的血液里吧。 最棒的舞者,舞伴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上半身紧贴,下半身分开,两人互相独立,但又仿佛在互相推动。这个舞蹈虽然表面看起来很性感,但是舞伴之间的距离也是严格保持的。正是这个距离,才让这个舞蹈看起来有种克制的力量,进而更加性感,充满诱惑。就像《色戒》里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间激情,正是因为克制,在爆发之前的蓄力更让人欲罢不能。舞者们还看起来特别严肃,闭着眼睛,完全沉浸在舞中。探戈音乐非常柔情,相比很多其他拉美音乐,没有很重的节奏,没有打击乐的使用,舞者必须要对彼此的肢体动作非常敏感,专注于当下,才能完成一支充满感情的舞蹈。探戈就像一门语言,腾转挪移之间,速度和节奏是舞者两人的语音和语调。他们时而同一方向,时而相向而行,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就在原地旋转,这些舞步就是探戈的词汇。一支舞就像一段对话,亦像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场权利较量,或者是吸引力竞争的游戏。在探戈里,女人就是女人,男人就是男人,享受做自己。每个姑娘全身透着自信。脚在地板上画圈、旋转、蹭着男伴的腿。一支舞里有道不尽的奥妙,看得我入神。Carlos Gardel卡洛斯·加德尔,探戈之王,虽然已经过世70念了,但至今仍然是阿根廷的文化标志。出租车司机们会在半夜开车到加德尔的墓前,用最大音量播放他的歌曲,为他点上一支烟。这就是阿根廷人对他绵延的思念。卡洛斯·加德尔故居 在布城呆了几天之后,我发现探戈简直是了解Puerteno性格的最好窗口。探戈表面上非常克制的,姿态板正,表情严肃,感情内敛。但是它实际上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自信的风采和傲娇的姿态。布城就是一座傲娇的城市。每个Puerteno都高高昂着下巴,从来不对陌生人微笑。他们觉得自己是欧洲人,不是南美人。当然,阿根廷一度在经济上与美国抗衡,如今虽然经纪萧条不堪但人们陷在当年的荣耀里不愿面对现实。他们瞧不上英语,觉得他们自己的语言才是最美的,简直跟巴黎人如出一辙。你如果不说他的语言,他们都懒得跟你沟通。当然他们并不是人品差,只是与其他热情的南美民族相比,布城人略显高冷。在布城,如果你问当地人有没有去过America,他会说我就在America,只是不在美国(US of A)。 这种浓浓的醋味,我在英国人谈美国的时候闻到过,在希腊人谈到英国的时候闻到过,不想,在阿根廷也闻到了,嗯,用料虽不同,酸味一样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