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查看地图)
阴灵山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自此经历了“三毁三修”。最早因其地势险要,形似马鞍,常年有玄气密布,故名:鞍玄山。后时任四川总督的李国英,闻其神灵慕名来到“鞍玄山”拜道士治家母眼疾,后母亲眼疾得以复明,念其灵验特赐名:灵应山。其母眼疾“复明”,似乎寓意着“反清复明”的天意,李国英是汉军正红旗人,虽有意复明,却深知气数已尽。为表遗志,他把“鞍玄山”冠以“反清复明”聚集地之罪,借以毁掉所有建筑。然后又大兴修建,宏伟又庄严的“灵应山”依山而起,佛塑金身,香火不断,成为当时四川佛教文化传播地。咸丰年间,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灵应山”的寺庙因建造颇美,佛素金身,曾一度被毁被偷。后由当地能工巧匠自发组织进行重建。自咸丰八年开工至光绪三年完毕,经过45年的重建工作。饱受历史的摧残和毁坏的“鞍玄山”,从此山上常年鲜见阳光,反而雾气弥漫,但是佛祖依旧灵验,于是又更名为:“阴灵山”。此时,是历史最鼎盛的时期,大小寺庙四十九座,凌霄阁楼隐匿于山势,林木秀美,山石奇异、闻名遐迩。然而于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阴灵山再度被毁于一旦。后来文革结束,经当地政府的抢修及维护,勉强修缮了部分建筑,寺庙减至13座。而后,时任平凉区委书记的张崇渔先生历时8年,途经全国各地苦寻墨宝,增建了精湛的石刻碑林1384块,属全国四大书法碑林之列。“阴灵山”离巴中市城区,仅21公里。主峰高1424米,总面积64平方公里,是红军旧址,佛教道教的传播地。
-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