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总想慢热的更新这一篇台湾游记,因为刚刚回国,很多很多的思绪都要慢慢的整理。刚刚腾空好箱子和整理好衣服,便被亲戚拉去吃饭,回来发呆要睡觉,神色也是无处不在的游离。等再慢慢把屁股挪到凳子上面,面对刚刚从相机里面导出来的一千多张照片和满桌子的明信片,徽章,发票和一大堆不知道哪里来的纸,慢慢又感觉,是时候整理整理脑海中的思绪了。另外,其实我还在想,到底怎么样的游记才叫真正的好游记。因为之前有两篇被友人说,“这,不是流水账么”,所以最近也一直在想怎样才能算还原我那最真实的记忆,那短暂而快乐的十天?
当大家都选择欧洲游,英国游的时候,我在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点了点手上仅有的几千块RMB,打开Google Maps,手指圈了圈,或许台湾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当时脑海中一直徘徊着当年学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点滴的无法割舍的故土情怀让我很想看看那些外省人民的生活;再者,我还有在英国认识的朋友可以给个参考意见。不用做太多功课所带来的喜悦感是很大的。那种伴随着亚热带的风在宝岛上徜徉的感觉一定会很美妙。
台北桃园国际机场
机场似乎永远是游客认知一个新国家或地区的窗口。飞机后轮着地的几下颤抖宣告着这次的旅程正式开始了。慢慢滑翔的过程中,便能看到飞机滑翔道边的航站楼上贴着一面斗大的青天白日旗。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客。在飞机上面曾在犹豫着要不要拿一张入境卡。怎么办怎么办,这是第一次来台湾,不能给大陆人丢脸呀,保险之下还是在入关前拿了张。入境处很小,一排也就五六个人,通行的人不是很多,跟UK Border 和上海的入境处比起来,顺畅的多的多。通过入境处,慢慢往外走,便看见一家两家的商店,朴实,环境有点“旧旧的”,有点像是八九十年代的大陆,但是东西都是现代的,当然啦,人也是的咯。算是个人感觉吧,或许说成民国风很浓郁,会好一些。而卖的东西都是些手信礼,嗯,是的,叫手信礼,台湾人叫土特产的说法。往左走便是出海关了,右边似乎是国际转国内的候机厅。出海关之前也能看到一件小小的,似报亭的台银——台湾银行外币兑换处。手头正好有外币的就可以立马换了,大家都可能会觉得机场的外币兑换业务会很贵,但这家真心不贵,仔细跟之前了解的市场价格对比一下,差不了几个子儿。人民币兑换台币这里基本是1:4.5~4.6。
出了关,一下子便明亮起来,好像出了黑暗的隧道。接机的人很多。国际出口好像没有留意有没有吃的,倒是有几家超市,一家比里面大点的看似更正规些的台银和一些电信公司在忙碌的做着游客的生意。说到电信公司,推荐下喜欢发微薄和打卡的朋友可以考虑办张卡,机场就近选择,异常方便。公司的选择上面朋友也不是很有经验,我这个没有做功课的更没有了,只知道有些公司有一些吃到饱的流量套餐,大致都在NT 600-700。最后我选择的是远传,使用下来,还不错,有大约300-400多的话费,十天的流量套餐,NT 600。出了机场就能立马在朋友圈子里面高呼,我到宝岛台湾了!
莺歌陶瓷博物馆
之前在台北驻爱丁堡办事处看到一本介绍台湾风貌的杂志,里面有详细描述过莺歌当地的陶瓷工艺。也有一些成品之作,都是上好的~ 而且莺歌有“台湾景德镇”的美誉,所以便有打算来莺歌走一走。
朋友接机直接回到新竹,在她家中休整了一晚,第二天就出发了。因为朋友有车,其实桃园国际机场到新竹并不是太远,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而已。莺歌自然更近些,所以选择开车比较方便,当然选择做火车也是可以到的。一小时不到,碎瓷片组成的“莺歌城”迎面扑来。
台湾的大部分景点都是免费的,这似乎也是国际通用的惯例,陶瓷博物馆也不例外,自然也是免费开放。虽然馆外是一个很炙热的午后,但是馆内很“阴森”,当然啦,这里的“阴森”指的是凉快。像我这样,一不懂建筑,二不懂历史,三不懂陶瓷的人,只能说是走马观花,或者是来找“茬”的。看看跟其他地方相比,他们之间有着什么不同的地方。语音辅助导览设备也有的租,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这里似乎并不是游客的聚集地,馆内也只是三三两两的游客。即使是唯一的一个团也是台腔很浓郁的当地导游领着一批台湾人在做着导览。在介绍莺歌当地的陶瓷历史的展览中,从最早的旧时期,到日治时期,再到后来的光复时期,从工业用瓷到生活用瓷。各种形态的陶瓷制品和历史都布满了馆内的墙上。其中有一张尤为特别的图,是横向的台湾地图,不多的县市规划,描绘了早起的台湾。
馆内有一些定期的展览,比如这次有个陶瓷作品展,来自各个国家,当然也会有中国大陆的作品。造型上面也是各具特色,关键在材料的处理上面,有可以处理出金属质感的;有如绒线般质感的;纸质的等等。除了展览,也会有一些陶艺吧,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自淘其乐。走出主馆,外围会有个文化商品概念店,卖的东西自然跟台湾的文化和陶瓷艺品相关。而门口的一只青蛙,是这次莺歌之行的亮点之一。我会收集一些各式各样邮箱相片的习惯,这个按照朋友的话来说,真是一个“极品”邮筒(玩笑话)。咋一看,以为是大陆以前一直在用的瓜皮果壳箱(俗称垃圾桶),有黄色狮子头的,也有张着大嘴巴的绿青蛙的。而这只似乎嘴巴很小。再仔细一瞧,发现是一“只”邮筒。而青蛙肚子上的“邮”有那么点清朝兵服上“卒”的意味。也正是从这个“邮”字开始,慢慢的发现了台湾深处那种古老而不失现代的气息。
莺歌陶瓷老街
逛完陶瓷博物馆,那肯定是要到老街上面溜达一圈的。而老街自然也是被各式各样的陶瓷商铺占满了有利地形。这里要点一下题外话——“阿婆寿司”,阿婆寿司是被很多台湾当地人推荐的类似小吃的地方。当然很多上班族也会把这里当做午休下班吃饭的地方。寿司在我们看来,似乎总是跟“旋转”,高端,昂贵,量少搭上关系。但是因为“阿婆”,这里的寿司集合了凉面,红糟肉等当地特色的小吃,完全变成了“路边摊”的平价快餐消费。量当然是无比的实在,在不明情况下,多买了好几盒。吃罢也只能有打包的想法了。临走的时候发现了很传统的一张证书挂在堂中央,类似经营许可证一样的东西,不同的地方是,那偌大的一个章,不管是个人章还是公章都是方方正正古体的字,就像古字画上的红泥章一样,显的异常的有年代感。如果大家知道婶的话,一定对他的那个借据印象深刻。走在老街上面,处处是商人在兜售着他们挚爱的小玩意儿,大玩意儿。更有一些怀旧的小铺子,卖些80年代的小玩意儿,老式电话机,咪咪虾条(原来他们也吃这个),各种便宜的七彩糖果,西瓜球,塑料娃娃,当然还有老味道的黑松饮料。那种老街固有的味道渐渐显现出来。多走两步就能发现,处处都能看到“化粧室”,起初我有以为真是当地女子好打扮,考虑到台湾经常会风很大(好像有道理噢),需要经常到附近去补妆诸如此类的。结果原来只是厕所而已。而且标准很统一,你不会在其他地方看到厕所,卫生间等这样的字眼。有的只是“化粧室”“化粧間”。老街是禁烟的,而这个烟,也有着他们的说法,一般的“no smoking”,当地都会用“禁菸”来形容,而对于已经燃烧而形成的烟,台湾人是用“煙”,就连新竹朋友也是恍然大悟。有些偏题,可能主要是我不懂陶瓷的缘故吧,所以我这个外行人只能看个热闹了。
莺歌城
再往外圈走来到了主干道边,很多司机师傅在吃台湾随处可见的便当铺,类似我们所说的盖饭,但又有那么点快餐的意思。价格便宜,地理位置好是司机朋友们停顿的主要原因吧。回停车场的路上穿过一个社区。来来回回走动的都是老爷子,老婆子。社区小路上有个戏台子,东厢西厢的那种。前面几排椅子坐着的人寥寥数人,但在那么热的天的情况下,台上的大爷(似乎)看起来很卖力,后台拉小曲儿的班子也是铿锵有力,还不收费。新竹朋友也摇摇头,表示不理解。走过小区,便要穿过一座天桥才能到停车的陶瓷博物馆,登高望去,远处不高绿油油的山,长长的双向单轨,几乎很少停靠的莺歌小城站台,有《观音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