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游记发表一周后被置顶于东南欧板块。 开心!2019.11.11 本帖登上穷游网首页了!纪念一下!我的游记目录:《来到上帝的后花园--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自助游》 https://bbs.qyer.com/thread-3033206-1.html 《普吉岛的蓝色假期--含最新泰国电子落地签等等详细的自助游准备攻略》https://bbs.qyer.com/thread-3135591-1.html -----------------------------------------------------------------2019年夏天跟朋友组团自驾巴尔干五国。历时26天,途经25个城市和地区,打卡111个景点,行程三千多公里。精彩内容就在《夏天,到巴尔干半岛兜兜风》!提起巴尔干,你想到了什么?是历史书上描述的拉丁桥上斐迪南大公被刺而点燃了一战的战火?是上世纪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孤胆英雄?眼前是否会浮现出塔拉峡谷大桥,耳边回响起《啊,朋友再见!》那熟悉的旋律?还是记忆起二十年前波黑战争中国使馆被炸而牺牲的英魂?2019年夏天,我们踏上这片孕育了丰厚的文化也曾经弥漫过硝烟的土地,体验了真实的巴尔干风情。准备工作:关于签证:塞尔维亚:可以凭有效的中国护照免签入境30天。波黑:持有效中国护照每180天内停留时间不超过90天免签。黑山:1. 凭有效的美签(无需使用过)、英国签、爱尔兰签或申根签证,可以免签入 境黑山30天。如凭美签入境,海关会抽查EVUS登记是否有效,最好带EVUS 打印件。2.如果没有上述签证,出行人数是2人或超过2人可以开保函,凭保函入境黑山。黑山保函攻略: 我们此行一共六人,其他五人都有美签,只有我一个人需要保函。在某宝上找到一家办黑山保函的旅行社,服务很到位。具体流程如下:1.必须确定在黑山逗留的日期和出入境口岸,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了。出入境口岸你可以告诉旅行社出入境的城市,旅行社会查出离那里最近的口岸,写在保函上,到时候把名称输入导航,就很容易找到。住宿必须由这家旅行社代订。如果要订民宿,就只能从旅行社给的名单上选,因为名单上的民宿是在黑山旅游局登记过的,不能随便在booking上选。如果订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就可以自己在booking上选。选好后把链接给旅行社,由旅行社代订。我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多时间,我是七月中旬开始办保函的,离出发时间有半个月时间。这时黑山已经开始进入旅游旺季,名单上的民宿不是已经订完,就是价格贵得离谱,而且我们是六个人,根本没有合适的民宿。然后开始选三星级酒店,booking 上通常给会员是有折扣的,但把链接发给旅行社后他们订的价格就贵很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退出booking登录,以非会员的身份浏览,这样看到的价格才会跟旅行社给的价格差不多。所以在订酒店时用了三天时间,差不多把符合条件的黑山的酒店都看了一遍。最后订的酒店在布德瓦,性价比还不错。跟旅行社确定好酒店后就可以交费了。邀请函总费用:服务费100元/人 + 邀请函工本费230元/人 + 酒店房费通过支付宝缴费后就等着保函了。因为是旺季,本来四至七天就可以办下来,结果等了十一天。我是在萨拉热窝从微信上收到的保函PDF, 在住宿的酒店打印出来的。当时离入境黑山的时间还剩三天了。所以还是应该提早办理。阿尔巴尼亚:2019年3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可以凭有效中国护照免签入境不超过90 天,其他时间不免签。这个政策是从2018年开始施行的,每年免签的时 间不太一样,但免签时间在不断放宽。马其顿:持有效期的美国、加拿大、英国签证可以免签入境马其顿,每次入境停留时 间不得超过15天,6个月内入境总停留时间不能超过3个月。关于汇率:(约等于)塞尔维亚(第纳尔RSD):1EUR=118RSD,1CNY=15.3RSD波黑(波黑马克BAM):1EUR=2BAM, 1BAM=3.5CNY黑山(欧元EUR):1EUR=7.7CNY阿尔巴尼亚(列克ALL或Lek): 1EUR=125ALL, 1CNY=16.3ALL马其顿(MKD马其顿第纳尔):1EUR=61.4MKD, 1CNY=8MKD我们都是在国内换了欧元。在塞尔维亚用50欧换了一些第纳尔,其他国家都直接花欧元了,汇率都是按当天的汇率,省去了换汇的麻烦。关于通讯:本来的打算是每到一个国家就买一个当地的上网卡,所以走之前只有一个朋友在某宝上买了一个巴尔干地区的上网卡以备急用。后来事实证明这张卡还真是给力,160元左右,30天,15G。我们去的五个国家中只有马其顿不能用,其他国家都可以用,而且信号不错,在关键时候确实起到了救急的作用。因为我们到贝尔格莱德的第一天下午逛街的时候就在报亭上每人买了一张VIP上网卡,300第纳尔,有4G流量,结果上当,除了我的卡勉强用了一天后报废,其他的人也就用了几个小时流量就没了。所以提醒大家不要在当地的报亭上买便宜的上网卡,应该到正规的VIP或Telenor专卖店买。第二天朋友在正规VIP专卖店买了网卡,有效期15天,10G流量,就非常好用。当我们到了萨拉热窝后想买波黑的上网卡,可是逛遍市区也没看见一家专卖店。问了当地人,说在报亭可以买到。于是大家放弃了买上网卡的打算。自驾导航除塞尔维亚外其他国家都用“探途离线地图”,用住宿的wifi提前设好目的地,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探途离线地图”APP真得好用。关于保险: 安联境外旅游险的基础计划关于插头:圆头的欧标,230伏电压。关于住宿:出行前在booking上订了前三晚,黑山因为提前办保函时就要订好酒店,其他都是边走边订。虽然八月份是旅游旺季,但在巴尔干地区订住宿还是挺方便的,民宿,酒店都可以选。关于语言:英语在这里很实用。大部分老人都不会英语,但年经人都会一些。服务窗口,如租车、住宿、吃饭、购物等都是用英语交流。关于天气:大部分地区属于内陆气候,七八月份温差大。早晚凉爽,15°C左右,白天热,一般在30°C左右,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黑山亚得里亚海沿岸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我们呆的四天里温度在42°C左右,早晚出门都一身汗,中午和下午只能呆在房间里吹空调。但到了采蒂涅和波德戈里察顿时就凉爽起来,甚至都有了一些秋意。夏季紫外线照射强烈,防晒很必要。关于交通:机票:提前四个月在卡特尔航空公司官网上买了北京往返贝尔格莱德的机票,4477¥。需要在卡塔尔DOH Hamad (多哈 哈马德国际机场)转机。租车:这次计划自驾巴尔干岛五国:塞尔维亚、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因为需要五次过境,在租车上选择范围就比较小。最后在Hertz上租了一辆切诺基和一辆欧宝雅特,供6人使用。关于时差:北京比巴尔干地区早6小时游记部分DAY1 北京飞贝尔格莱德7月29日下午的高铁,到北京南站晚上七点多。北京南站到首都机场除了打车还可以坐机场大巴2号线和地铁。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换地铁2号线,东直门站换机场快线。机场大巴2号线经停站点:1. 北京南站北枢纽A通道【30元】2. 西单(西单路口南侧路东公交车站)【30元】3. T2 - T1 - T3 <营运时间:5:00 --21:00>飞行将近9小时到达卡特尔的多哈机场。只有1小时的转机时间。继续飞行5小时,于当地时间7月30日中午到达贝尔格莱德 Aerodrom Nikola Tesla,我们的塞尔维亚之行将从这里开始。订公寓时约了19欧接机,二十分钟车程顺利到达Boutique Apartments 360°-Eclectica Apartment , 名字有点长,公寓是三人间,适合六个人住。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预订时就需要支付房费。公寓的大楼就在老城区的19世纪建筑群中,位于米哈伊洛大公街的中心地段,距离卡莱梅格丹城堡步行5分钟可到。“河山”和“心想事成”是提前一天到达贝尔格莱德的,所以我们一入住就能吃上现成的午饭。在异国他乡能喝上大米粥,还有炒菜和馒头,饱餐一顿后长途跋涉的劳累也一扫而光。在后面的旅程里“心想事成”成了名副其实的后勤部长,在她的安排下我们总能吃好喝好,让自己的胃不受委屈。吃完午饭满血复活,大家一起去逛老城区。米哈伊洛大公街 Knez Mihailova就在我们住的公寓楼下,是贝尔格莱德最繁华的步行街,贯穿整个老城区。在换汇点换了50欧的第纳尔,这也是我们唯一一次换汇,因为在巴尔干消费欧元或者刷卡都比较方便。在报亭上每人买了一张VIP上网卡,300第纳尔,有4G流量,结果上当,除了我的卡勉强用了一天后报废,其他的人也就用了几个小时流量就没了。第二天朋友在正规VIP专卖店买了网卡,有效期15天,10G流量,就非常好用。先到米哈伊洛大公的雕像前打卡。雕像坐落在贝尔格莱德共和广场,周边是国家博物馆、国家歌剧院。去的时候正在修缮,周围被网围起来了。米哈伊诺大公是塞尔维亚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领导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当米哈伊诺成为君主后仅三年时间被推翻,被迫流亡,于是有了塞尔维亚版的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他不断游历学习,终于重夺政权并使塞尔维亚强大起来。在四十五英年时被反对派暗杀。从米哈伊诺大公街往南走,前往圣萨瓦教堂。途经莫斯科酒店,这里是塞尔维亚最老牌的高级酒店,早期是贵族的专属聚会地。 第二天又路过这里,碰到下大雨就到酒店里面躲雨,见识了里面的富丽堂皇。 沿途的古老建筑有巴洛克时期和新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也有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走了大约二十分钟,来到了圣萨瓦教堂(Temple of Saint Sava),这座贝尔格莱德的城市地标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堂。其内部仍在装修中,但地下一层已完工,游人可以参观。旁边有一个小圣萨瓦教堂,内部有壁画。塞尔维亚强盛时期是在十二世纪的尼曼雅王朝。圣萨瓦是尼曼雅一世的三子,他投身宗教,成为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第一任大主教,被追封为圣人。圣萨瓦教堂的建造历经了一战、二战、南斯拉夫解体近一个多世纪的波折,直到近两年才基本完成。教堂采用了经典的希腊十字式,最高点70米,中间巨大穹顶重4000吨,同时动用16台特大型起重机,每天移动约2米,花了20多天才安装上去。已经开放的地下一层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来到塞尔维亚国会大厦(National Assembly)已经是傍晚时分,拍摄国会大厦全貌可以在马路对面的公园。国会大厦建于1936年,是目前塞尔维亚国会所在地。工作日可免费参观,但须提前预约。预约邮箱:edukacija@parlament.rs网址:http://www.parlament.gov.rs/ 有轨电车还是这里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溜达回米哈伊洛大公街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正是一天中热闹的时段。褪去了白天的暑热,人们或在街头散步,或在露天餐厅小酌,享受一顿美味的晚餐。我们也决定凑凑热闹,就在公寓楼下的餐馆吃晚饭。点了牛肉饼、沙拉、烤辣椒、啤酒,六个人花费人民币240元。夜色中,听着街头悠扬的琴声,看着街头纳凉休闲的人们,我感受到了真实的贝尔格莱德。DAY2 贝尔格莱德清晨六点多出发去卡莱梅格丹城堡(Kalemegdan)。从住的公寓往西北方向走五分钟就到了。卡莱梅格丹城堡是贝尔格莱德标志性景点之一,在多瑙河和萨瓦河的交界处,重要的战略位置使之成为古代贝尔格莱德的核心所在。最早可以追溯至罗马帝国时期,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进行了扩建。现在的城堡是免费的公园,是市民晨练的好去处。城堡外已经成了军事博物馆,在露天展出武器装备。城堡的主体结构保存还算完好,晨曦中的断壁残垣亲历了117次战争,是塞尔维亚历史最好的见证者。站在城墙上视野开阔,不远处萨瓦河的河水正汇入多瑙河,然后奔向黑海。GENEX塔清晰可见,被当地人称作“西门”。第一天从机场去贝尔格莱德的路上曾经看到被称为“东门”的一组高楼。返回公寓的途中去了萨瓦河边,正在修路,远不如远眺的景致好看。路过圣米歇尔天使大教堂(Church of Archangel),古老的教堂建于1837年,是奥匈帝国时期的古典巴洛克风格,教堂对面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所在地。这里还是塞尔维亚近代皇室加冕之地,可见其宗教地位的重要。此时教徒们的晨祷接近尾声,主教出来后教徒们都毕恭毕敬地弯腰,亲吻他的手,气氛虔诚而肃穆。巴尔干半岛的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非常浓厚的宗教氛围。教堂对面就是"?"酒馆,这个贝尔格莱德最古老的Kafana1823年就开业了。据说酒馆建在教堂对面,曾经起名“Saborne”即“教堂旁边”的意思,但教会令其改名。于是酒馆老板在门口挂起了大大的“?”,意思是说这是一个没有名字的酒馆。别出心裁的黑色幽默却成了酒馆的特色招牌,这也算是营销学上的一种创新吧,凡是见过这个酒馆的人有谁会忘记这个大大的“?”呢?好奇心的驱使也忍不住要进去看一看。圣米歇尔天使大教堂位于贝尔格莱德的使馆区,虽然毗邻米哈伊诺大公街,却没有商业区的喧闹,在这里静静漫步更能体验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回到公寓吃过早饭去步行街的出租车停车点打车去小镇泽蒙,贝尔格莱德的出租车都有固定的停车点,不能像国内那样随时招手停车。从老城区打车过去二十分钟车程。这里历史上曾是奥匈帝国的属地,古老的建筑多为古典和巴洛克风格,沿着戛尔朵什塔的旋转楼梯登上塔顶,多瑙河畔小镇的全景一览无余。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来到河边,喝杯饮料,吹着多瑙河畔夏日的风,感受一下午后小镇的宁静。回程途中去看了北约轰炸遗迹和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遗址。1999年因民族矛盾引发了科索沃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轰炸,半个贝尔格莱德被毁。为了让人们记住这场战争的残酷,当时一些被炸毁的建筑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其中包括南斯拉夫国防部大楼、内政部大楼和国家电视台。当时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也遭到轰炸,大使馆的遗址已被拆除,正在兴建一个中塞文化交流中心。而来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人大多会来这里凭吊当年遇难的烈士。下一站去塞尔维亚历史博物馆。博物馆里有铁托墓,铁托生平展以及南斯拉夫时期的相关展览。当出租车司机听说我们要去铁托墓时,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对尊重他们国家历史的人他们也给与极大的尊重。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5.25-1980.5.4),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1953年起连续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统。展览馆中陈列最多的是接力棒,因为当年南斯拉夫每年都要举办接力赛,铁托总统自己就是接力赛的爱好者。当年人们会把对铁托的寄语卷好放进接力棒里,在铁托生日当天奉上。博物馆所在的街区绿树成荫,道路两旁是别墅区,环境安静而优美。打车回公寓吃午饭后休息,傍晚再出发。刚刚还阳光灿烂,却突然下起雨来,赶紧到附近的莫斯科酒店避雨,大雨下了二十分钟才停,雨后的傍晚很凉爽,我们步行去了圣马可教堂(Church of Saint Mark)。教堂仿照科索沃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格拉查尼察修道院而建,塞尔维亚近代的米哈伊诺大公家族的大部分成员都埋葬于此,还有尼曼雅王朝时期斯特凡·杜尚(Stefan Dušan)大帝的石棺。晚饭到网红店“小斯拉夫”品尝当地美食。塞尔维亚的特色美食是各种烤肉,我们一般都会要一个烤肉拼盘,里面有牛肉、羊肉、鸡肉、香肠,配上洋葱碎味道不错。牛肉汤、蘑菇汤也值得推荐。我对酒没什么研究,自己也不喝酒。同行的两位男士“河山”“山核桃”对巴尔干这边的酒赞不绝口,说口感香醇。啤酒、红酒差不多每天都喝点,回国前还买了白兰地。DAY3 苏博蒂察,红酒小镇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早晨八点收拾好行李,把房门钥匙按房东交代的放到了门口的信箱里,然后到出租车停车点打车去机场提车。巧得很,我们又坐了昨天的出租。司机大叔看到我们也很开心,帮我们提上行李直奔机场。因为提前在租租车上预订了Herz的车,所以提车手续很简单。提交护照,国内驾照,信用卡。信用卡会被冻结部分钱,我们的车当时冻结了1100欧元。工作人员交给我们的是“租车行的车卡,过境文件,保险单,车钥匙”,然后就去停车场验车提车啦。我的队友们,有十几个国家的自驾经验,对程序门清。他们先给整个车身录像,对划痕处拍照,检查油箱是否满油,然后把车子的情况向工作人员一一说明。而工作人员则不慌不忙地从交给我们的文件夹里拿出文件,上面有车子目前使用情况的图文详细说明,划痕处也都已经做了标注。整个提车过程50分钟。到加油站加油时告诉工作人员用的是汽油还是柴油,用的是几号油,加满油后到加油站的超市里付款就可以了,用现金和信用卡都可以。我们的座驾:切诺基、欧宝雅特。都比预定时升级了。OK! 让我们去巴尔干半岛兜兜风吧!第一站苏博蒂察。从贝尔格莱德到苏博蒂察的路况良好,有高速连接,车程大约2小时。从车窗掠过的是一片片玉米田,向日葵田,虽然是八月份,但这里却是一派秋高气爽的田园景象。苏博蒂察位于塞尔维亚东北部,离匈牙利只有10公里,所以在匈牙利王国时鼎盛一时。这里有1/3塞尔维亚人,1/3匈牙利人,1/3克罗地亚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小城。市政厅是核心景点,以此为辐射,景点皆可步行到达。许多建筑都用匈牙利著名的乔纳伊陶瓷装饰,色彩明快艳丽,仿佛到了童话王国。市政厅旁边就是自动缴费的停车场,我们缴了三小时的停车费,然后开始闲逛。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天高云阔,让小城的色彩更加明丽了。市政厅 City Hall ,建于1908年的匈牙利式建筑,乔纳伊陶瓷装饰。其门前的街道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如果要进去参观需提前预约,只有每天中午12点才允许进入,票价300din。登上市政厅的天文台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市政厅的一层现在已经成了麦当劳。在这里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见识一下市政厅的装饰风格。犹太教堂 synagogues ,被称为欧洲最美的新艺术风格宗教建筑之一。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于集中营的4000名苏博蒂察犹太居民而建。虽然网上说如果要参观内部需提前在市政厅后的游客中心申请,但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开门,只要现场买门票就可以进去。现代美术馆(Galerija Likovni susret)又称莱切利宫,高迪风格建筑,是匈牙利建筑师Ferenc Raichle为自己设计的住宅和工作室,建成于1904年,是新艺术风格建筑非常突出的代表。里面有个人画展,门票成人100din,学生50din。位于市政厅广场的苏博蒂察图书馆就是由匈牙利建筑师莱切利设计的,建于1890年。苏博蒂察民族剧院,也位于市政厅广场,是这个城市的第一座混凝土建筑,建于1854年。午饭就在街边的面包店解决了,每人买了一个面包当午饭。也许是中午的缘故,离开了市政厅广场,其他街区都比较冷清,建筑有的年久失修,略显萧条。三点多钟我们继续行程,去往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Sremski Karlovci),这里因为出产上好的葡萄酒而被称为“红酒小镇”。这是离诺维萨德8公里的一个巴洛克小镇,曾经的伏伊伏丁那地区政治文化宗教中心。诺维萨德、苏博蒂察,红酒小镇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以及弗鲁什卡山的修道院群,统称为伏伊伏丁那地区,曾经是匈牙利王国/奥匈帝国的领土,在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占领期间成了逃亡的塞尔维亚人的庇护地,后来归属了塞尔维亚,所以这一片地区的建筑风格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小镇不大,却创下了几个第一。是世界外交史上第一一个圆桌会议所在地。1699年,奥斯曼帝国在此签署了《卡洛维茨条约》,史书上认为这是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第一所塞尔维亚学校1726年在这里成立;第一部塞尔维亚现代戏剧于1733年在这里诞生;第一所塞尔维亚神学院于1794年在这里建立。可见小镇曾经在塞尔维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开车不到2小时,来到定位的多瑙河酒店。酒店质朴又不失小镇特色,在傍晚日落前的余晖下显得安静而慵懒。日落后去逛小镇,步行5分钟就可以到达镇中心。大主教行宫和神学院,建于1895年,是塞尔维亚东正教教会行政部门所在地,收藏着珍贵的手稿、书籍和艺术品。圣尼古拉教堂和圣三一教堂在小镇最显眼的地方,从小镇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这座色彩艳丽的古典建筑就是塞尔维亚古老的学校--卡尔洛夫奇文法学校,现在里面有“孔子学堂”。小镇上巴洛克式的狮子头喷泉。传说喝过喷泉水的人都会回到卡洛维茨 Karlovci快乐地生活。看攻略上说,在Pupinova街有一个楼梯往上走可以到达Vidikovac观景台,俯瞰小镇。因为天色已晚,而且询问了当地人说要爬山,路不好走,就放弃了。在圣尼古拉教堂对面就是著名的Bernet酒庄在镇中心开设的餐厅Bernet Villa, Bernet红酒曾经特供给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教堂的神父此时也正在这里用餐呢,日落后凉风习习,餐厅外面的座位也座无虚席。吹着夏日的夜风,看着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从马路对面教堂的尖塔上慢慢消失,跟朋友们品酒言欢,真是旅途中最大的享受。DAY4 弗鲁什卡山区修道院(Fruška Gora),诺维萨德(Novisad)早晨睡到自然醒,吃了酒店的早餐--每人一个特大号的蘑菇煎蛋,非常美味。面包实在吃不下了,征得给我们做早餐的老先生的同意,我们打包了。今天的行程比较宽松。先开车去弗鲁什卡山区参观修道院。这里有包括新霍普沃修道院在内的十六座建于15至18世纪的修道院,它们在塞尔维亚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时这片区域由匈牙利王国统治,信奉的是基督教。而塞尔维亚被奥斯曼攻陷后,王室贵族和大批学者来到这里寻求庇护。他们在弗鲁什卡山区建造了35座修道院,使塞尔维亚民族的宗教文化得以传承。现存的还有16座。可以说弗鲁什卡山区是塞尔维亚宗教文化的灿烂瑰宝。开车二十分钟就到了新霍普沃修道院(Manastir Novo Hopovo)。鲜有游人到访的山区修道院,只听到清脆的鸟鸣声,可以闻到青草的芳香。晒着暖暖的阳光,听着里面隐隐传来的诵经声,身心顿时放松下来,感受到的只有宁静。据说这里有塞尔维亚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湿壁画,但我们没有进到室内,所以没有看到。门口摆放着修道院自酿的葡萄酒和蜂蜜,如果要买就直接去找神职人员面谈。从新霍普沃修道院开车只需要10分钟就来到了克鲁谢多尔修道院(Krušedol Monastery)。16世纪时由塞尔维亚王室布兰科维奇家族的后人兴建,家族的墓地也在这里。如今塞尔维亚的5第纳尔硬币背面就印着克鲁谢多尔修道院中心的教堂。这里的游人明显比新霍普沃修道院多。离开山区修道院,我们驶往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车程30分钟。提前预定了市中心的Hotel Planeta Inn, 顾客对该酒店的评价很高,说服务很贴心。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自驾游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是到了当地找预定的酒店或公寓,酒店还好说,公寓有时候即使通过导航也要绕来绕去找一段时间。话说我们到了酒店门口发现老城区道路狭窄根本没地方停车,就找了酒店的前台询问。原来酒店有自己的地下停车场,但需要绕个圈开过去。所以干脆让酒店的工作人员来把车开到了停车场。入住房间后想开窗透气,却不知道该怎样用摇窗的开关。正在这时酒店的工作人员敲门进屋询问我们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看到我站在沙发上开窗,就现场进行了示范,让我找到了窍门。后来下午要打车去要塞,又是酒店的工作人员主动打电话叫来出租。就是一件件小事,让入住的客人觉得很温暖,很贴心,难怪评分会那么高。酒店虽然不大,但装修风格很有古典的艺术风格,而且早餐也不错。午休后去彼得罗瓦丁要塞(Petrovaradin Fortress),这里是诺维萨德的地标,位于河面上一块40米高的火山岩石上,被称为“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塞尔维亚人为了抵抗奥匈帝国的入侵,从1692年起就开始在此兴建城堡,经历了94年全部完工。站在城墙上俯瞰多瑙河,彼得罗瓦丁大桥近在眼前。大桥连接起多瑙河左右两岸,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被北约炸毁,后得以重修。这座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钟楼比较奇特,时针长,分针短。据说是为了河上劳作的渔民可以远远地看到时间。要塞门口有收费的博物馆,可以参观。不同的展览收费不同,从150din到300din不等。常设的展览是“彼得罗瓦丁堡垒的过去”“18世纪到20世纪的诺维萨德”。地下一层是堡垒地下工事,也开放了其中的一段。彼得罗瓦丁要塞在阴云下显现的是它的本色,沧桑中略带荒凉。但是每年夏天在这里举办欧洲最大规模的音乐节--Exit”音乐节。每年七月有四天时间古老的要塞变成了音乐的海洋,充满了各种时尚与新潮前卫的元素。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和乐迷齐聚一堂来参加这场音乐界的“武林大会”,可以想象现场high翻天的场面。天越来越阴,滴雨点了。我们一行人赶紧打车回酒店。雨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停了,6:00我们决定按原计划去市中心逛逛。诺维萨德不是欧盟国家,但却获得了2021年“欧洲文化之都”称号。“欧洲文化之都”是欧盟授予欧洲城市的一个荣誉称号,需要经过激烈竞争。获得这一称号的城市将获得欧盟的专项拨款并有更多机会举办活动展示城市魅力。诺维萨德榜上有名凭借的正是它的多元文化的交融,古老的历史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这里曾经被匈牙利、奥地利、奥斯曼帝国交替统治长大十个世纪,在19世纪这里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雅典”,聚集了当时众多的文化界精英,也让这里拥有众多精美的古典主义建筑。远远地就能看到自由广场上的“圣玛丽教堂“,又称诺维萨德主教堂,是诺维萨德的经典的哥特式建筑。教堂最早建于1719年,重建了三次,最后一次建成于1894年。诺维萨德东正教堂,巴洛克风格。自由广场上的市政厅,新古典主义风格。前面是诗人麦泽.约维努的雕像。主教宫建于1901年,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由浪漫主义和分离主义两种风格混搭。天色渐渐晚了,刮起了大风。风起云涌,给自由广场和周边建筑带来一种粗犷的奔放感。大家说可能要下雨,就匆匆往回赶。可是路过街头的小店还是忍不住要过去看看。雨点噼噼啪啪落下来,我们赶紧到路边的冰激凌店避雨。吃过冰激凌,雨暂停了,大家赶紧往酒店赶。八点多回到酒店,不一会儿瓢泼大雨倾盆而至,我们没有被淋到,真是人品爆发。雨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诺维萨德的气温降到了19°C, 看着路边雨后的落叶,给人感觉一夜之间秋天已经来到了这里。DAY 5 河中小屋,塔拉国家公园如果每次旅行都要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一天,那么这次巴尔干之行我要选8月3日这一天。这一天因为行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极具戏剧性,令人回味久远。早晨8:30我们驶离了还下着小雨的诺维萨德,出城不久大雨瓢泼,而这时汽车的轮胎压显示仪报警了,轮胎压力不足!于是我们边开车边留心寻找路边的加油站或修车点,此时本来紧紧跟随的两辆车在雨中失去了联系,通过微信发了定位却没有显示,只能各自往前开。一个多小时之后在路边找到了加油站,给汽车轮胎充了气。还好显示仪没有继续报警,说明轮胎压力正常了。直到二十几天后行程即将结束时才又出现了这种情况,但那时已经没什么可担心的了。雨一直在下,前方修路需要绕行,行驶了将近三个小时才来到另一处加油站停车休息,等候另一辆车的到来。雨停了,加油站四周绿草茵茵,鲜花遍地,我们也下车伸伸懒腰,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刚刚经历的狂风暴雨仿佛只是瞬间穿越了一段时空隧道。两辆车胜利会师,继续前行。降雨云没有继续跟随我们,山区的景色像一幅水墨画,赏心悦目,我们的心情也放松下来。一点多来到了巴伊纳巴什塔镇,远远地就看到了德里纳河上的小屋。“河中小屋”现在成了来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的打卡点,因为小屋的主人之一是米卢的侄子,而米卢是跟中国足球有着渊源的前国足教练。抛开这些噱头不说,德里纳河的确很美,因为有了河中小屋的点缀所以抛却了单调而更有了生气。午餐地点就选在Studenac餐厅,菜品的味道说实话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里的确是欣赏河景,拍摄小屋的最佳地点。小屋是可以坐小船过去参观的。我们在岸边看到看屋人正坐在小屋门口的廊道上晒太阳,大家互相挥手致意。得天独厚的餐厅环境得以让我们边就餐边吹着河风,看着德里纳河天空上云卷云舒,小屋也随着光线的变化时明时暗。离开河中小屋开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塔拉国家公园。山区丛林密布,又刚刚下了雨,温度有些低。在停车场停车后需要步行去观景台,根据路牌的指示走到了林中,却发现去往观景台的路被封住了,上面还挂了警示牌“熊出没”。当时是4:30,因为阴天,天色越来越暗,没有人会冒险穿越树林,正准备原路返回。天助我也,空旷的林中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两个当地小伙子结伴也来到这里。看到“熊出没”的牌子后,其中一个小伙子竟然说他还知道另一条通往观景台的路。Good heavens! 我们开心地跟着他们走了一段林中的小路,观景台到了!在海拔1519米的观景台上可以俯瞰塔拉群山和佩鲁冾茨湖的美景,还可以远眺对岸的波黑。到达木头城所在地Mokra Gora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先解决住宿问题。国家公园周边的民宿比较多,但能同时容纳六个人的公寓几乎没有。我们只能分两拨住宿,好在两家民宿隔得不远。我们一行四人入住了Apartment Petar, 民宿的楼下住着房东一家,楼上出租。外表极为普通,跟这边山区的大多数住家户一样,甚至看上去有些简陋。没想到楼上刚装修完不久,整洁又温馨,设备很齐全,四个人一晚的住宿费一共50欧。我们的后勤部长“心想事成”很快为大家整好了晚餐,还挺丰盛呢。早晨8:30出发,晚上8:30入住。忙碌的一天行程结束了。望着窗外云雾缭绕的远山,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It has been such a long day!”DAY 6 木头城, Uvac峡谷,维舍格勒小镇头一天晚上我们本来的计划是想入住木头城,可是虽然导航显示木头城就在附近,我们却一直没看到。再加上天色已晚,就分了两拨入住进民宿。早晨碰到房东,向他打听木头城,他告诉我们就在马路对面。果然开车过去也就2分钟。因为上车前只顾用手机拍照,顺手把水杯放在房东家车子的后备箱盖上了。到了木头城才发现杯子找不到了,河山大哥就开车带我返回民宿,果然杯子还在那里。一去一回,也只用了5分钟。“木头城”是塞尔维亚著名导演Emil Kusturica为拍电影《生活是个奇迹》打造的场景。城里的木房子是典型的塞尔维亚民族建筑,Kusturica组织的塞尔维亚国际电影节每年一月在木头城举办。现在这里是“Drvengrad”度假村。说到电影拍摄场景,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像横店这样大规模的影视城,而木头城其实是个精致的小场景布局,在里面兜兜转转也就十几分钟,冲着大影城去的我们难怪昨天没能找到呢。木头城作为一处旅游景点另一个吸引游客的地方是独特的观光铁路。这里就是世界上仅存的窄轨铁路的首发站:Mokra Gora。萨尔干8字铁路(Sargan8),建于1925年,曾经是通往波黑和克罗地亚的主要铁路。有一段铁路呈8字形,克服了当时蒸汽机车直线上升不可企及的坡度。整个运行线路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经过10座桥,22个隧道。后来窄轨被淘汰,现在又修复了其中一段作旅游观光。全程2小时,往返或单程票价都是800din,早晨10:30是头班车,下午16:10最后一班。在塔拉观景台遇到从中国来的朋友告诉我们现在是旅游旺季,小火车票是可以买到,但基本只能买到站票了。我们是自驾游,沿途美景随便看,所以决定不要等到10:30坐小火车。趁着早晨人少,借用一下这个外景地,自己拍个大片吧。我去征求火车维修人员的同意想到车厢里看看,他有些犹豫。我摆了一个拿相机的姿势“咔嚓咔嚓”,他会心地笑了。我们成功登上了火车。离开木头城驶往Uvac峡谷。两天里都在山里穿行,兹拉蒂博尔的山区的确很美,天高云舒,绿色的草场点缀着繁星点点的野花,气候宜人,不愧是夏日的度假胜地。连负责开车的山核桃也不嚷嚷着犯困了,我们徜徉在美丽的山景中忘记了疲劳。特别是几天后到了黑山,地中海式气候的高温更让人怀念山区的清凉。离开木头城后两个多小时,我们迷路了,导航显示的路线离峡谷越来越远。我们决定停车问路。还好,运气不错,等了没有10分钟就看到山路上有车过来。第一辆车司机告诉我们应该原路返回,第二辆车的司机挥挥手让我们跟着他走。果然是走偏了,原路返回又开了二十多分钟,司机示意就从这里就可以去峡谷。看到他停车,我也下车过去表示感谢。这位大叔给了我一个熊抱,又哈哈笑着用满脸的胡子茬扎了我一下,坐在一旁的太太看着丈夫的恶作剧也哈哈笑起来。然后大叔用力握了握我的手说:Goodbye, my friend!正在犹豫我们的车子是否能爬上陡坡,后面又开过来一辆车,司机是个当地的小伙子,拉着一车人。他说没问题,你们的车子都能开到山上去,但如果去峡谷还有40多分钟车程,你们可以坐我的山地车,每人付费10欧元。听说离峡谷还有那么远,我们一行人决定放弃,只把车开到山顶看看景就离开。然后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山中的这个度假营地。我们停车走到山谷的营地中,想找人继续打听去峡谷的确切路线。营地的老板出来了,他穿着长皮衣,带着宽礼帽和黑墨镜,活脱脱一个塞尔维亚版的杰克船长。他示意我们跟他进去,我说我们只是打听路,不在这逗留。他用掺杂着英语单词的塞尔维亚语说,给你们找个懂英语的人。他喊了一声,一个小伙子走出来,我们都笑了,正是刚才在山顶遇到的让我们每人付10欧元就带我们去峡谷的那位。既然已经打过交道了,无需多说,我们彻底放弃了去峡谷的念想。到了营地,就四处转转吧。刚走了没几步,想坐在一个石头凳上拍照,“杰克船长”又出现了,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听懂他的话,但意思猜到了,要在这里拍照就得买票!妈呀,我们赶紧离开,往山顶爬。山顶的景色也不错,登高望远后我们六个人分享了一个在路上买的大西瓜。离开山顶没多久,我们有了意外发现。Uvac大峡谷就在眼前,只不过看不到全景,只能看到“U”部分。这个发现让大家很兴奋,总算没白跑一趟。山不转水转,当我们十几天后返回塞尔维亚时在弗尔尼亚奇卡还有一次机会可以去看峡谷,而且路程很近,但当时因为一辆车的电瓶没电了送去修理厂耽误了行程,所以最终没能去成。从山里转出来我们就要离开塞尔维亚过境去波黑了。虽然过境的车辆并不多,但还是等了四十分钟。边检验了行车证和司机驾照以及每个人的护照后放行,旁边就是波黑入境口岸,验看了同样的东西。山还是那座山,而我们却已到了波黑境内。晚上住宿在维舍格勒,这是离波黑边境车程四十多分钟的一个小镇,许多人在这里停留,是因为这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里奇的故乡。找提前订好的公寓用了一个多小时,下车在原地打转,就是找不到booking上写的门牌号。还是看房子的姑娘看到我们后主动来问,才确定我们的公寓原来就在德里纳河边上。晚上六点多入住,七点多又去了镇子上买了些吃的,忙碌了一天也真是累了。躺在床上看着窗外德里纳河河边的夜色沉沉入睡,明天我们将循着安德里奇的小说来探访这座小镇。DAY 7 维舍格勒 萨拉热窝头一天晚上入住的Apartments Sokolovic公寓就在德里纳河边上,躺在卧室的床上就可以看到德里纳河古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管理公寓的是位美丽的姑娘,服务非常热心周到。难怪在booking上的评分9.2,还获得了booking的一个年度奖牌。 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洗澡。头一天晚上闹了一个大乌龙,洗澡水直到晚上睡觉还是凉的,只好凑合睡了。早晨才发现公寓的现代化装修,房间的主要电器开关都在电磁炉灶上,做完晚饭关了电磁炉上所有的开关也就把热水器给关掉了,所以洗澡水一直不热。外出旅游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收获,你能见识到不同的电器,鼓捣多了,自己差不多成了半个电工。吃过早饭就去逛小镇。出了公寓过马路就到了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大桥(The Mehmed Paša Sokolović Bridge),又称德里纳河桥(Drina River)。古桥全长179.5米,建于1571年,至今400多年历史,古典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世界文化遗产。历经数次战争,主体依然完好。为古桥的命名的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曾经是奥斯曼帝国三任苏丹的重臣,为了保持奥斯曼帝国的稳定和繁荣,他下令在帝国范围内修建纪念性的建筑,这座桥便是其中之一。桥中央传来快乐的歌声,一个可爱的男孩正拉着手风琴为三个小伙伴伴奏,他们开心地唱着一首节奏欢快的歌曲。不由心生感慨,想要得到快乐其实并不难,吹着清风唱着歌,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呢?我冲他们伸出大拇指,他向我很酷地行了一个塞族三指礼。安德里奇是小镇的骄傲,他的画像和塑像随处可见。1961年前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以德里纳河古桥为历史背景的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波斯尼亚三部曲之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小镇闻名于世。小说通过古桥的兴废追述了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波斯尼亚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占领下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宛如世外桃源的维舍格勒小镇其实从来也没有能够超然世外,同历史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联。通过小镇的生活折射波斯尼亚历史的大事件,正如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沿着小镇的山路往上走来到东正教堂,令人震撼的是教堂前面成片的墓碑,大部分墓碑上的时间定格在1992年--1995年,正是波黑内战期间。许多年轻的生命只有二十几岁。这让人不由想起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个人的命运从来都是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的。很难想象山清水秀的小镇也曾经弥漫过战争的硝烟。在波黑的路边经常能见到挂满果实的果树,最多的是李子树和苹果树。当地人种果树好像是为了观赏的而不是为了吃果子。口渴了从树上摘了几个李子,味道竟然十分酸甜可口。沿着德里纳河逛一逛,小镇如画的景色悠闲的时光让人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小镇中一个正在建造的人工景点是“安德里奇城”,已经对外开放,但还没完全竣工。这里完全按照安德里奇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中描写的场景建造,应该是个不小的工程。中午check out后我们就直奔波黑法定首都萨拉热窝,也是波黑境内政治实体之一的波黑联邦的首都。为什么是这么复杂的说法呢?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波黑的政体结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简称“波黑”。存在两个政府、两个首都、两套法律 。在行政及管理上分成三个实体:波黑联邦(波斯尼亚人跟克罗地亚人)、塞族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和布尔奇科特。主席团由三人组成,每人各属一个民族(波什尼亚克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任期为四年,四年中每人轮流就任八个月主席团主席的职位。波黑联邦选出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成员,塞族共和国选出塞尔维亚人成员。进入波黑联邦范围,悬挂的是波黑蓝黄相间的波黑国旗。塞族共和国,悬挂的是代表斯拉夫人的红白蓝三色旗。克罗地亚人聚居地(如莫斯塔尔周边),悬挂克罗地亚国旗。从维舍格勒到萨拉热窝是约两小时车程,一路还是山,突然前方出现了山坡上密集的房屋,我们进城了。上世纪前南斯拉夫的一部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这个城市的名字。我虽然没有看过,但在做攻略的时候看到一些热心的网友甚至对照着影片中的场景打卡萨拉热窝的景点,可见这部电影对一代中国人的影响有多深。 我们入住的Hotel Irmak酒店就在老城区的中心地段。优点是去景点太方便了,离巴什察尔希亚步行街也就5分钟,去市中心的其他景点也很方便,所以我们在萨拉热窝呆了一天半时间,巴什察尔希亚就逛了三趟。缺点是空间小,住的双人间放下行李箱后开房门都有些困难。萨拉热窝是座老城也是座山城,开车进城后虽然知道酒店的位置可是在单行线上绕来绕去,而且是上下坡很多的山路,所以就是到不了酒店。我作为联络员步行去酒店前台找人来带路,第一辆车在前台指挥下顺利到达,第二辆车晚来了一会儿,就在老城区的主要街道上绕了三圈,还是山核桃出来接应才转到了酒店门口。在这里住宿的顾客都要把车钥匙交给前台,酒店小停车场上有任何一辆车要开出,前台就需要把堵在前面的车一辆一辆开到路上,等车开出去后,再一辆一辆倒回停车场。所以我们离开的那天早上,光往老城区外面开车就用了半个多小时。酒店不远就是清真寺,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到聚在门口的穆斯林,他们每天要向着麦加的方向祷告五次,分别是早晨、中午、日落一半时、日落、入睡之前五个时段。抑扬顿挫的祷告声会通过清真寺宣礼塔上的喇叭传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在波黑的每一天渐渐习惯了穆斯林的祷告声,时刻被浓浓的宗教氛围包围着。意外发现,萨拉热窝“网红店”Teahouse Džirlo跟我们住的酒店在一条街上,这是雅痞Džirlo经营的波西米亚风格茶饮店,他早年游历意大利,穿着风格自成一派,是自己茶饮店的活招牌。没想到跟这位大叔作了两天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下午去萨拉热窝老城区打卡。街道上最多是是铜匠铺,当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萨拉热窝带来了铜器的制作工艺,巴尔干半岛的女人们也一直佩戴铜饰品,家里也喜欢使用铜器皿,所以这项传统的工艺一直经久不衰。走了5分钟就到了巴什察尔希亚(Baščaršija),这里从十五世纪起就是巴尔干地区的贸易中心,现在则是游客密集的老城中心区。入口处的亭子形状的瑟比利喷(Sebilj)是奥斯曼风格的公共喷泉,建于1753年,后被大火烧毁。现存的是1891年的复制品。城内最多时曾拥有大大小小的喷泉300余座,主要是为了供伊斯兰教徒饮用和净身之用。四周的街道店铺林立,充满了波斯尼亚情调。除了游客,当地人也喜欢在夏天炎热的午后坐在街边的露天咖啡馆边聊天边品尝一杯波斯尼亚咖啡。这里还有各种诱人的特色小吃,绝对是正宗的波黑美食,最喜欢吃的是Burek, 我们称之为“波黑锅贴”,是一种里面包肉馅的面食,吃的时候配酸奶。还有cevapi,我们称之为“波黑汉堡”,是把烤肉肠夹在大饼里,配上洋葱碎,很好吃。著名的铜匠街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为人熟知的场景,而现实版的铜匠街也是琳琅满目,各种铜器制品令人眼花缭乱。为了迎合中国游客,铜匠铺还有中文招牌呢。而街头也有一家"瓦尔特博物馆”,可能去的人太少,已经关门了。沿着老城区步行街10分钟就到了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 Husrev Beg's Mosque)。1530年时任奥斯曼驻波黑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出资建造,清真寺的宣礼塔高达47米,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电气照明的清真寺,院内就可以看到著名的太阴时钟。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西面就是太阴时钟的钟楼(Sahat Kula),在清真寺院内是拍摄钟楼的最佳位置。去的时候有很多旅游团在参观,所以就跟在旁边当了一回旁听生。该钟楼建于1529年,是世界上唯一显示太阴时间(Lunar Time)的大钟,钟盘上是真正的阿拉伯数字(我们平常说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并非真正的阿拉伯数字),这个时钟指向12点钟时为日落,作为一天的开始,所以每天日落的时间不一样,太阴时钟每天都需要有专人调时间。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对面是贝格伊斯兰神学院(Gazi Husrev Beg's madrassa),也是由时任奥斯曼派驻波黑的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出资建造的,是波黑的第一个官方教育机构,在当时这里拥有知名的教师,先进的学习课程,舒适的学习环境,是奥斯曼时期培养精英的地方。在外面可以看到房顶上树着的一节节烟囱,那是当时每个房间供学生取暖的壁炉烟囱。开放时间:周日10:00-19:00,其余时间9:00-19:00。神学院旁边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Gazi Husrev-Bey’s Bezistan),建于1540年最初是萨拉热窝的食品贸易市场,现在卖各种小商品。市中心费尔哈迪亚步行街以东都是伊斯兰风格建筑,以西则是欧式风格的建筑,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萨拉热窝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这里曾经被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占领,后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统治,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这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存;清真寺、东正教堂、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林立。步行街上的圣心教堂(Scared heart cathedral),是波黑天主教中心,新哥特风格,高43.2米。圣心教堂斜对面是东正大教堂(Orthodox Metropolis),1863年由萨拉热窝的塞族人集资兴建,巴洛克风格,是波黑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教堂钟楼高达45米,与贝格清真寺的宣礼塔几乎同高。漫步在步行街上,突然听到高亢又凄凉的歌声,一个孩子拉着手风琴正唱着一首波黑民歌,高音处如泣如诉甚至有些凄厉,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聆听。他是在诉说什么呢?溜达了一下午大家都有些累了,准备返回。在拉丁桥对面的博物馆我们遇到了一位来自中国西安的阿姨,她正拖着行李箱在查看手机。攀谈起来,她今年已经63岁了,自己经常一个人周游世界。这次来巴尔干之前她已经游历过欧洲的几个城市,今天早晨坐长途车到萨拉热窝,在郊区就被告知到站了,等她下车去了一趟洗手间返回后一车乘客都换另一辆车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她自己拖着行李箱走了8公里到市区,正准备找旅馆住宿。虽然走了8公里,她看上去还是精神百倍,大家都自愧不如。分手后,没有人再喊累了,大家都感慨等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能继续行走世界吗?回到酒店,坐在大堂沙发上的一个年轻人跟我打招呼。原来他是这家酒店老板的侄子,从土耳其来,正在萨拉热窝度假。他的家族在伊斯坦布尔做盐生意,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萨拉热窝的许多人家都会有土耳其亲戚和朋友。聊美食,聊风土人情,旅途中的交流是让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个途径。DAY 8 萨拉热窝今天的行程很宽松,所以大家都不着急出门。吃早饭的时候酒店前台给每位吃饭的客人发了两块土耳其糖,上面沾满了果仁,又香又甜很好吃。出门后经过巴什察尔希亚也看到好几家专卖土耳其糖果的店铺,花花绿绿很吸引眼球。首先要去参观萨拉热窝市政厅(Sarajevo City Hall),头天傍晚去的时候正赶上要关门,没进去。开放时间:每天9:00-17:00 ,门票:10马克。老市政厅由奥匈帝国1892年出资兴建,内部采用了伪摩尔风格(是摩洛哥、安达卢西亚的建筑风格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结合),里面富丽堂皇,拍个人写真很出片的。这里曾被用作萨拉热窝市政府及图书馆,波黑战争中被炮弹击中,近90%的藏书被毁。直到2014年由欧洲一些国家募捐集资重建。现在里面是历史图片展和部分藏书展。离市政厅不远就是拉丁桥。米里雅茨河上建有好几座桥,拉丁桥只是其中极为普通的一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桥,却因为1914年在此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一战的导火索而闻名于世。桥头当年发生刺杀事件的红房子现在是“萨拉热窝1878-1918博物馆", 博物馆墙上的纪念牌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此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 博物馆马路对面就是当地的一家旅行社,city tour办的十分红火。许多游客都会参加这里的城市游,旅行社配备了不同语种的导游。一群人就在博物馆门口集合,然后边走边看边讲,毕竟这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城市。我们也边逛边看,碰到导游在讲解也凑过去听一听,长了不少见识。拉丁桥将城市一分为二,桥北是老城,桥南是新城。听导游介绍,这座拉丁桥南面色彩艳丽的大厦叫“happiness house”我想应该翻译成幸福楼,大厦建于铁托时期,但因为跟周围的古典建筑格格不入,被市民称为“the ugly house”,大家听完都笑了。桥南的“国王清真寺”也是一处历史遗迹,但现在已经成了一家餐馆。 逛到新城区的一座天主教堂,顺道进去参观一下。 又返回老城区。老东正教堂(The Old Orthodox Church),萨拉热窝现存最古老的东正教堂。街头,巨型国际象棋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午饭在步行街上的一家餐馆吃了地道的波黑烤肉,味道很好,就是有些小贵。六个人花费190BAM。漫步在萨拉热窝的街头,战争的痕迹随处可见。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穆斯林、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民族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波黑战争”爆发。内战中20万人死亡,超过200万人流离失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黄色的Hotel Holiday在波黑战争期间是联合国“保护区”,当时住满了战地记者和国外媒体,向世界报道战况;旁边的狙击手大道房屋上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步行街的“永恒之火”为所有战争中逝去的人们祈祷;街道上绽放的一朵朵血色玫瑰,是为了纪念内战中无辜遇难的人们,也是提醒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傍晚去白堡,一大片白色的墓地触目惊心,纪念墙上镌刻着战争中逝者的名字。战争的创伤犹存,虽然二十多年已经过去了。下午最热的时段我们返回酒店休息,在酒店前的路口遇到一位父亲和他的小女儿。没想到他突然用中文对我们说:你们是中国人吗?大家攀谈起来,原来他在北京的顺义工作了八年,两个女儿也在北京的国际学校学习中文,所以他们的中文都很好。临走时他用中文说:希望你们多跟自己的朋友宣传宣传,让更多人到这里旅游。我们的国家现在经济还不发达。我们都点头说:一定会的。望着他们离开的背景,真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晚上6:00约好了去黄堡 ( yellow bastion) 看日落。从酒店到黄堡步行大约15分钟,因为是往山顶爬,所以有些累。黄堡下面的清真寺旁是大片白色的穆族墓园和刻有逝者名字的纪念墙,让人无法回避地想到战争的残酷。黄堡就位于市中心的山头上,建于1729年。是旧时萨拉热窝城防系统中的五座城堡之一。现在是人们登高望远,俯瞰萨拉热窝的最佳场所。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欣赏萨拉热窝的落日。另外在穆斯林斋月时,黄堡上的火炮会在每天日落时分准时放响,提醒人们:斋戒结束,可以饮食了。晚上六点半了这里还是天光大亮,但已经有游客坐这里占好了位置,等待日落时分。我拿着相机到处走,想拍点有特点的景致。这时站在城墙上的一位身着红装的穆斯林少女出现在我的镜头里,她在城墙上缓缓地走着,不时摆出pose让闺蜜给她拍照,而站在几百米之外的我则把她的一举一动摄入到我的相机中。当时想到了一句很应景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因为迟迟没等到日落,中间我们溜号了,走了十几分钟去了白堡。可是不巧,正赶上白堡的工作人员锁门下班了,因为进白堡是要买票的。我跟他说:能不能让我们进去看五分钟,我们明天就要离开萨拉热窝了。可是他微笑着摇摇头,说:抱歉,已经下班了。攻略上说可以走旁边小路绕到堡垒前面的山坡上,我们在杂草丛生的堡垒外面走了一半,觉着有些冒险,而且天已经黑下来了,所以就原路返回。又回到了黄堡,这时人更多了,青年人甚至对着夕阳弹起吉他唱起来。整个黄堡沐浴在一片金灿灿的霞光里。回酒店的路上我又去了一趟巴什察尔希亚买了现烤的土耳其烤肉给大家当晚饭,夹在面包里那就是波黑式的热狗,香极了。买得太多没吃完,第二天又带到了亚伊才,用公寓里的烤箱热一热,还是很美味呢。不远处清真寺的晚间祷告声响起来了,旅途中的又一天结束了。DAY 9 萨拉热窝 亚伊采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亚伊才,但在途中要去萨拉热窝机场参观隧道博物馆。从酒店路旁的停车处把车一辆一辆开出来,在单行线上绕几圈,出城用了半小时。隧道博物馆(Tunnel hope Museum) 离市中心12km, 位于萨拉热窝机场下面。当时工人们用镐和铲子历时六个多月挖 了这条长800m,宽约1m,平均高度1.5m的隧道。波黑战争期间,这条隧道成了当时被围困的 萨拉热窝 与外界的唯一联系, 陷入困境的城市通过隧道获得了战时必须品。战争结束后,约20米的隧道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从维舍格勒到萨拉热窝再到莫斯塔尔,一路上不时有成片的墓地出现,楼房上的累累的弹孔也在提醒人们战争留下的阴影至今挥之不去。不管是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还是在波黑的这些城市,一些战争的遗迹都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时刻提醒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我们又进山了,导航甚至把我们带进了树林里,让我们一度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幸好碰到了在林子里施工的一辆车,问了司机才放心继续往前开。行程160km, 来到了老城亚伊才。亚伊采(Jajce)位于波黑中部,属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城市拥有从罗马时期到近代各个时期的建筑,被称为“波黑露天博物馆”。这里曾经是波斯尼亚王国的都城,波斯尼亚最后一任国王在亚伊采被土耳其人杀害。头一天订亚伊采住宿的时候发现在booking上可选的很少,最后看到Holiday Home Old Town这家民宿有三间卧室,适合六个人住。但因为是刚上线,一个评价都没有,网上提供的参考图片也没几张。最后决定冒险试一试,反正就住一晚。我们的车跟着导航到了老城墙下面,按照booking上的地址找到了民宿却锁着门,到旁边的理发店去打听,老板说:我这就给房东打电话,你们在这里等等吧。半小时过去了,我们都有些着急,远处风风火火地跑来一位金发美女,直喊来晚了很抱歉,路上堵车了。接着指挥我们把车开到院门口,看到山核桃在陡坡上倒车小心翼翼,直接就说:我来开。一看就是位急脾气。嘁哩喀嚓交代完住宿事项,她跟我们每个人热情握手道别。她问我:How to say"thank you" in Chinese? 我说:谢谢!她于是摇着我的手笑着说:谢谢,谢谢!我让她教我用波黑语说“谢谢”,她说:发啦(音译),所以我记住了这个词,后来在街上找人问路,我就入乡随俗,说:发啦。民宿跟城里的大多数房子一样都是奥斯曼土耳其风格,进入房间,每个人都赞:太满意了。这应该是我们本次旅行中最有特色的一家民宿了。因为房子院墙就是一段古城墙,直接通到山顶的亚伊采堡垒。晚上我们坐在城墙台阶上看星星,早晨在这里俯瞰城墙下的河流。沿着绿荫斑驳的古城墙走一走,可以好好感受一下老城的岁月悠长和今天的宁静祥和。放下行李收拾完毕,吃了下午饭已经四点多了。休息到六点出发去逛古城。先来到圣玛丽教堂/苏莱曼清真寺/路加钟楼 (Crkva svete Marije sa tornjem svetog Luke),始建于中世纪,在波斯尼亚王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朝代更迭中两次成为教堂,又两次成为清真寺,最终被大火烧毁的传奇建筑,旁边的路加钟楼是波黑境内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中世纪时期的石制钟楼。从教堂到清真寺的不断变更反映的是历史上这里宗教政权的不断更迭,大火后遗留的古迹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古城的岁月沧桑。圣玛丽教堂遗址旁边的石屋是地下教堂的入口,其实是十四世纪末到十五世纪初当时波斯尼亚王室的墓地。继续往山顶上走就来到了亚伊采堡垒(Jajce Fortress)。这里是波斯尼亚王朝时期亚伊采的皇城所在地,城堡入口的城门上有保存完好的波斯尼亚王朝家族纹章。当年的亚伊采是重要的军事要塞,绵延的城墙连接起了城门、要塞和瞭望塔。亚伊采是一座在市区拥有天然瀑布的城市,老城区在瀑布的上游,Pliva河和Vrbas两河交汇处,在此形成了落差22米的瀑布。瀑布观景台可以近距离感受瀑布但是要收费,淡季4马克,旺季8马克。暮色降落,昏黄的路灯,古老的城门,远处酒吧隐隐传来的喧哗更衬托出街道的幽静。我盯着城门不断地看,感觉这时候应该有一位身着铠甲手拿矛盾骑在马上的中世纪武士出现在城门口,仿佛听到了马蹄踏在石板路上发出的哒哒声。亚伊采就是这样一座能激发起人们无限想象的老城。回民宿途中山核桃和枸杞子去超市采购了,我们回到住处发现房门钥匙也被他们带走了,就来到房子后面的古城墙上坐着休息。周围安静极了,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哗和热闹的夜生活,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抬头望着天上的繁星,凉风习习,时间仿佛都静止了。DAY 10 亚伊采 莫斯塔尔早饭是炖牛肉,牛肉汤炖土豆。这一天是立秋,大家说要贴秋膘。忍不住又到后院的古城墙上登高望远,然后出发再逛古城。这次的重点是要找罗马帝国时期的密特拉神庙(Temple of Mithras),密特拉是来自波斯地区的古代信仰,在罗马时期非常流行,这里是巴尔干地区唯一一座密特拉神庙遗址。跟着导航到了神庙,看到的是在玻璃罩下面的石头废墟。我们决定好好利用这一上午,享受一下古城的悠闲时光,看看当地人是怎样生活的。又逛到了亚伊采瀑布,碰到几个游客刚从Vrbas河对面的山坡上下来,告诉我们可以从那里拍到瀑布和城市全景,我们到了山下的树林,想从那里走到对面山坡,碰到伐木工人正在伐树,没有找到去对面山上的路。但树林里清晨新鲜的空气让人精神振奋,满眼的翠绿也让人赏心悦目。回住处收拾行李又要出发了。中午继续贴秋膘,把剩下的牛肉都红烧了,饱餐一顿。开车10分钟,来到水磨坊 (Mlinčići),这里是位于亚伊采市郊的中世纪的小型水磨坊群,共有20多个,也是风景宜人的公园。从亚伊采到莫斯塔尔168km, 依旧是山路。经过Rama湖时景色越来越美。看到路边停了许多车,以为是个度假村,就停车过去看看。原来是一家烤全羊店,架子上同时烤着二十只羊,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禁不住诱惑,进店品尝。一斤烤羊肉合人民币66元,外焦里嫩,配上波黑啤酒,真是美味。再欣赏着餐厅窗外Rama湖的美景,也是醉了。大家都开玩笑说:早晨炖牛肉,中午红烧牛肉,下午烤羊肉,真是立秋贴秋膘了!入住莫斯塔尔酒店,四星级酒店设施不错,早餐也丰盛,离莫斯塔尔老城步行10分钟。这里的温差非常大,当天温度是20°C-36°C, 所以我们只能早晚出门,中午呆在酒店休息。好在我们会在这里呆两天,有充足的时间四处转转。DAY 11 莫斯塔尔莫斯塔尔酒店早晨7:00就可以吃早餐了,是丰盛的自助。我们决定早点吃饭,趁着早晨旅游团还没到逛逛莫斯塔尔古城,中午高温时返回酒店休息。8:00准时出发,步行10多分钟就到了老城。首先看到是入口处的卡拉多兹.贝伊清真寺(Karadžoz-bey) ,这是莫斯塔尔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建于1557年,以当时莫斯塔尔的省长卡拉多兹的名字命名。寺内有宽敞的祈祷室,院内还有宗教学校以及莫斯塔尔最古老的图书馆。波黑内战期间,清真寺屡屡中弹,宣礼塔也曾倒塌,后被修缮。莫斯塔尔(Mostar)老城横跨雷特瓦河深谷,是15和 16世纪作为土耳其边境小镇建立起来的,于19和20世纪的奥匈帝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为奥斯曼统治时期黑塞哥维那省的首府,莫斯塔尔以老桥(Stari Most)为中心建造了奥斯曼风格古城,莫斯塔尔的名字Mostar在当地语言中便是“老桥”的意思。地处交通要道,历史上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繁盛之所,土耳其的商旅经由这里前往亚得里亚海和意大利,也把西方的货物从这里运往东方。这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城市2005年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著名的老桥Stari Most建于1566年,如一道彩虹横跨Neretva河,桥宽4.55米,长27.34米,桥的两头各有一个石砌的桥头堡。施工历时9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宽的桥。波黑内战中老桥西面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和东面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因民族矛盾激化而发动内战, 400多年的老桥被炸毁。2004年老桥被重新修复。西岸Rabobolja河上的Kriva cuprija弯桥,建于1558年,是莫斯塔尔最古老的桥。据民间传说,老桥设计者为了验证在当时仍是设计新概念的“方案”的可行性,在西岸先建造了微缩桥,所以它与两百米之外的老桥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古桥躲过了波黑内战的炮火,但在2001年被洪水冲毁,后重新修缮。走马观花一圈后,游人渐渐多起来,天气也越来越热。我们开始往回走,在城中心有一家小博物馆可以观看有关内战的录像,我们也买票进去想了解一下当时真实的历史。票价是6马克。录像只有7分钟,循环放映。影片开始是1992年前的莫斯塔尔,游人如织,人们在古桥上赏景拍照。战争爆发,莫斯塔尔瞬间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古桥被炸毁,巨大的石板桥面沉入河底。2004年,在许多国家资助下,沉入河底的石板被一块块打捞上来,古桥复原如初。包括英国查尔斯王子等许多国家政要也来参加了古桥的剪彩仪式。礼花绽放,古桥上人们以跳水表演的方式庆祝古桥的修复以及和平的到来。博物馆里还有当地风俗展及战争图片展,让人们了解莫斯塔尔真实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回酒店的途中在当地的水果市场买了葡萄,让大伙感兴趣的不是葡萄而是原始的天平秤。11:30回到酒店休息,准备傍晚再去老城。傍晚6:00多,暑热渐渐退去,我们再次出发去莫斯塔尔古城。直接到了科斯基.穆罕默德.帕萨清真寺 (Koski Mehmed Pasha Mosque),门票每人12马克。这座清真寺可以说是卡拉多兹-贝伊清真寺的双胞胎版,只是个头稍矮一些。波黑战争之前,这里是莫斯塔尔唯一一座藏有《古兰经》部分手稿的清真寺。沿着狭窄的螺旋楼梯一直上到顶端的平台就可以俯瞰老城。而且清真寺正好位于靠近老桥的石崖边上,是高空拍摄老桥的最佳位置,随手一拍就出大片。傍晚的老城又是另一番景象。古桥上人头攒动,都期待着精彩的跳水表演;吉他歌手在夕阳下唱起动听的歌,让老城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最热闹的是餐馆,城墙下,古桥旁,找一家充满异域风情的餐厅边纳凉边小酌一杯,才不会辜负莫斯塔尔这迷人的夜色。DAY 12 莫斯塔尔一大早趁温度还不是太高开车去距离莫斯塔尔约20分钟车程的布拉加伊伊特基雅(Blagaj Tekke)也被称为“苏菲派驿站”。位于波黑最美的岩溶泉布纳泉边的伊斯兰神秘派别苏菲派的驿站建于15世纪,今天仍有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前来朝拜。苏菲派是伊斯兰教的神秘派别,主张苦行禁欲,虔诚礼拜,与世隔绝。这座驿站是苏菲派信徒在修行中碰头、歇息与冥想的场所。现在是旅游观光景点。青山绿水,炎炎夏日里这里却处处透着清凉,只听见鸟鸣和清泉声,的确是清幽修行之地。门票是每人3马克。如果穿短裤和短袖T恤需要从门口拿围裙和披肩包裹严实才被允许进入。房间里保留了苏菲派教徒真实的修行生活场景。布纳泉边现在已经成了避暑度假的好去处,在泉边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一定无比惬意。浸泡在泉水里的大西瓜吃起来一定甘甜透心凉。乘坐皮划艇到岩洞里探奇也很刺激吧。离开布纳泉我们前往波切蒂 (Počitelj),位于M17公路上莫斯塔尔以南30公里处。这里是十四世纪建造的军事重镇,也是目前波黑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镇。典型的地中海与奥斯曼融合风格,依山而建,拾级而上,就来到最高处谷仓兼瞭望塔的位置。作为防御居住一体的建筑群,当年谷仓承担着防御瞭望和储存粮草的职责。波切蒂位于内雷特瓦河边,从亚德里亚海沿着内雷特瓦河可以一直通往莫斯塔尔和波黑内陆,波切蒂就扼守着这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从波切蒂开车10分钟到了罗马庄园遗址(Mogorjelo),这是一处公元1-4世纪的罗马庄园遗址,有1500年多年的历史。虽然到处是断壁残垣,但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完整的庄园结构以及葡萄酒酿造作坊的遗址。空旷的遗址上只有我们6个游客寻古探幽,同时也享受着在大都市难以找寻的静谧。巴尔干夏天的午后是干热的,与早晚温差有15°C,我们赶紧回到酒店躲避暑热。傍晚时去莫斯塔尔老城吃晚饭。路过这一地区107米高的天主教堂,可坐电梯到达75米高处,这也算是地标式建筑吧。在莫斯塔尔的最后一晚,很想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在老城路口处的一家餐馆被招呼进去,点了传统的烤肉烤蔬菜和波斯尼亚咖啡,结果有些令人失望,除了“咸”,没品尝出有啥特色。饭后再看一看老城的光景,依然是旅游旺季的人来人往,灯火阑珊。七天里我们徜徉在波黑的山水间,领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了解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品尝了这里的美食,甚至习惯了听清真寺宣礼塔上每天定时传来的祷告声,陶醉在这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中。明天我们将从莫斯塔尔口岸出境,到巴尔干的另一个国家--黑山共和国。DAY 13 布德瓦从莫斯塔尔出发大约2小时来到去黑山的入境口岸:VRACENOVICI ,口岸在比来恰湖旁边,看着湖边的美景,对黑山之行也充满了期待。黑山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ontenegro),又称蒙特内格罗。是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德里亚海东岸的一个多山国家。过口岸排队用了1小时,车辆比较多,但服务窗口却只有两个,行进很缓慢。出示了护照、驾照、黑山保函(或者出示护照上有美签的护照页),放行后就进入了亚德里亚海的峡湾地带。面对碧蓝的峡湾,我们无比兴奋,停了车拍照,也初步感受到了黑山的“热情似火”,当天温度39°C。两辆车走散后分别走了不同的路线,我们这辆车在导航的提示下从轮渡过海,然后上山下山,一路欣赏了美丽的亚德里亚海风光。另一辆车一直沿海岸线行驶,最后两辆车几乎同时到达预订的酒店。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感谢导航让我们走了轮渡这条线,顺便饱览了海上美景,后面在黑山呆的四天里,因为天气实在太热,我们没有沿海岸线好好游览一番,轮渡游竟然成了我们在黑山最美好的体验。过海之后,先是沿着山路往山上开,翻过山一直开到山下,用了将近2小时到达酒店。在签证部分已经提到过,凭有效的美签(无需使用过)、英国签、爱尔兰签或申根签证,可以免签入境黑山30天。如果没有上述签证,出行人数是2人或超过2人可以开保函,凭保函入境黑山。办保函可以在某宝、飞猪上找旅行社代理,或者到了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这些大城市找当地旅行社也可以办理去黑山的保函。权衡之下我选了飞猪的这家代理。如果办理保函,那么在黑山期间的住宿必须由这家旅行社代订。如果要订民宿,就只能从旅行社给的名单上选,因为名单上的民宿是在黑山旅游局登记过的,不能随便在booking上选。如果订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就可以自己在booking上选。选好后把链接给旅行社,由旅行社代订。七八月份是黑山的旅游旺季,酒店的价格不断上涨,最后把酒店选在了布德瓦的达雅娜酒店,当时报价是双人间多600多元一晚,等8月份到了黑山就已经涨到了1300多元一晚,而且大部分时间是没有空房的。我们六个人要的是三间双人间,其他两间分别在一楼和三楼,户型很好。但山核桃和枸杞子的房间被分到了五楼的阁楼,没有电梯拿行李不方便,而且阁楼上很热,开着空调枸杞子还热出了痱子。但找到酒店的前台进行交涉,说实在没有空房,只能等退房,我们在这里一共住三晚,最终没有等到退房。旅游旺季住宿难在黑山沿海地区表现地尤为突出。达雅娜酒店虽然是三星级酒店,但实际上是在住宅区里,整个小区大部分都是这种小型酒店,配套设施很方便,有停车场,周边超市和商店也不少。去海滩步行10分钟左右,去布德瓦老城大约步行20分钟,地理位置很方便。自助早餐也比较可口。缺点是如果住在一楼,窗外的院子里种着果树和一些农作物还养了鸡,会有一些小虫子飞进屋子,叮上会起包。原本对巴尔干之行最感兴趣的就是黑山,亚德里亚海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魅力。但地中海气候的高温让我们沿海岸线自驾的计划不得不改变,把重点放在了布德瓦老城和科托尔老城。在布德瓦呆的三天里最高气温基本保持在42°C以上,只要出门就是一身汗。安顿好后6:00出门去吃晚饭。在猫头鹰上找了一家评价不错的家庭餐馆,离住的酒店不远。饭菜很有地中海特色,但海鲜餐不如我们中餐烹饪的海鲜鲜美,加了各种佐料,反而吃不出海鲜的鲜味了。布德瓦老城(Budva Stari Grad/ Budva Old Town),濒临亚得里亚海的中世纪古城,大部分建于十五十六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在布德瓦留下了无数的遗迹,在中世纪时布德瓦先后处于杜克利亚王国、塞尔维亚和泽塔贵族的统治之下。威尼斯共和国从1420年到1797年将近四百年的时间一直统治着布德瓦。后来奥地利帝国、法兰西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先后占领了这座城市。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后,布德瓦成为黑山共和国的一部分。1979年地震后许多老建筑被毁坏,花了8年时间重建老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来到老城华灯初上,跟着人流粗略地逛了一遍老城和海边。后面我们还有时间再到老城仔细游览。城门外的露天音乐酒吧的服务生正在点燃每个餐桌上的白蜡烛,准备纳客营业了。不一会儿驻唱歌手富有磁性的声音和着吉他的美妙旋律就响起来。吹着亚德里亚海的夜风,在摇曳的烛光里品一杯美酒,陶醉在动人的乐曲中享受一下布德瓦老城的慢时光,这才是度假应有的感觉吧。圣伊凡教堂(Saint Ivan Church),在城堡北侧,建于17世纪,高耸的天主教塔楼是布德瓦老城的地标。老城里面店铺林立,但更吸引游客的是特色酒吧和餐厅。在老城的月色下品尝一顿海鲜大餐和当地的特色美食才能不虚此行。海角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in Punta)在城堡西侧的海边,是布德瓦最古老的教堂,最早可以追溯至840年,因为地震重修过多次。本来想买票登上要塞远眺,考虑到天太晚了,到了要塞上面也看不到海景,就放弃了。当时是阴历7月11,明月高悬,不由想到了这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老的城墙,险峻的要塞,波光粼粼的海面,天上的圆月,构成了一幅十分有意境的画面。老城外的码头上也很热闹,许多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在散发出海一日游的传单,有的快艇主人也在招揽出海游的生意。当时也要了传单准备出海玩一天,但连日的高温让我们对白天出门望而却步,最终放弃了。码头边上有卖海鲜的地摊,刚打捞上来的海鲜很诱人,记得海虾是18欧一公斤,也不便宜。犹豫了半天,每样都询问了价格,但因为是住酒店,没法自己做饭,还是没有买。第二天又去码头,还是这些海鲜,但明显已经不新鲜了。踏着夜色回到酒店,又累又热,赶紧休息。明天计划早起去科托尔古城逛一逛。DAY 14 科托尔 布德瓦我们吃完早饭趁着早晨气温还不算太高去逛科托尔古城。酒店的小停车场停满了车,我们的车根本没法开出去,就去找酒店前台,因为他们有住宿客人的车钥匙,可以把挡路的车先开出去。时间还早,负责开车的服务员还没来上班,前台的女士说:我开车技术不行,钥匙给你们,你们能不能自己把这些挡道的车先倒出去?大家都不同意,怕万一把别人的车刮了蹭了的没法交代。可是山核桃艺高人胆大,拿起车钥匙打开车门就发动了车,毕竟不是自己的车,不熟悉情况,好容易在狭窄的空间里把车倒出去,却把油门当成了刹车,咣当一下车子撞在了养鸡围栏的铁丝网上,里面的鸡受到惊吓,咯咯叫着一哄而散。大家都吓出了一身汗,心想这下可坏了,车子撞坏不知道该怎样赔偿呢。连前台的这位女士也皱起了眉头,不安地跑上前来。这时山核桃小心翼翼地把车倒出来,开到安全的地方。大家围过去看车子有没有刮伤,谢天谢地,稀松地铁丝网起到了缓冲的作用,车子竟然安然无恙。大家都松了口气。还有一辆挡路的车横在前面,前面的一场虚惊后山核桃当然是不会再出头了。正好一对年轻夫妇也来开车,先生自告奋勇去开挡路的车,坐到驾驶座上之后因为对车型不熟悉,不停地在甩手,让看的人捏一把汗。还好,他试了几次,最终顺利地把这辆车也开出了停车场。这样我们的车终于可以出行了。从布德瓦开车到科托尔大约40分钟,早晨九点多钟自动停车场就已经停满了车。所以实行车辆限入,停车场开出一辆,外面才能开进去一辆。气温开始升高,连车都停不了,科托尔之行眼看要泡汤。幸亏等了十几分钟后就有往外开的车辆了,终于能停车了。来到科托尔古城门口的游客咨询处领了中文的地图,跟着熙熙攘攘的游客走进古城。科托尔峡湾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岸,这里有三座历史古城。入海口处有新海尔采格,峡湾中段有佩拉斯特,峡湾尽头有科托尔。其中科托尔的规模最大,名声也最响。科托尔古城(Kotor)位于科托尔峡湾尽头,山海相连,是天然良港。小城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伊利里亚人在此定居。位于被称为“欧洲火药库”的巴尔干半岛上,这里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塞尔维亚王国、匈牙利王国、波斯尼亚王国、土耳其帝国、威尼斯帝国、奥地利、保加利亚、法国等也先后入侵。其中公元1185年到1371年由塞尔维亚Nemanjic王朝统治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科托尔历史上的黄金时代。15世纪起,科托尔经历了多次毁灭性的地震和蔓延全城的黑热病,城市几乎被从地图上抹去,经过历次重建才得以保存至今。2006年起科托尔成为黑山共和国的一部分,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科托尔古城的看点在于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格局和完整的从海边绵延到山顶的城墙和堡垒。弯曲的街道,隐藏在石头建筑中错落纵横的小巷让人有了一种历史穿越感。海边的城门建于500年前,顶部原本是威尼斯狮子造型,后改成象征哈布斯堡王室的双头鹰,现在是前南斯拉夫铁托时代的标志,石匾上刻着1944年11月21日,这是铁托军队把古城从纳粹手中解放的日子。能清楚看到铁托的语录:“不要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不会拿走你们的”。军队广场(Square of Arms)也叫“武器广场”,是城里最大的广场。因为广场上有建于15世纪的军火库大楼而得名。钟塔始建于1602年,建造时遇到大地震,重建时位置西移海边,1979年的地震再度遭毁,又搬回这里重建,可谓命运多舛。因此钟塔的东、北面有中世纪哥特式特征,西、南面具有巴洛克元素。钟塔前黑色铁三角形连在柱子上是中世纪的耻辱柱(The Pillar of Shame),当时用来惩处罪犯的。罪犯被抓后锁在石柱前,颈部悬挂木牌在这里示众。钟塔对面一排长阳台的建筑是公爵宫(The Duke’s palace),威尼斯人统治时期是城中最高行政长官Alvise Foscarini公爵的官邸,因而取名公爵宫,1667年大地震掩埋了他和家族的所有成员。公爵宫特别之处在于与宫殿的外墙一样长的木结构阳台,由文艺复兴风格的石托架支撑,改建后被水泥板结构取代。这座外表陈旧的古建筑是Pima宫,正门、内院和扶手楼梯是哥特式,正面长阳台、门上的族徽带有巴洛克装饰。Pima家族崛起于14世纪上半期,是城里的豪门望族。家族里出了不少名人。20世纪时这里曾作为海事学校,1979年地震后学校迁走。Pima宫对面是Buca宫,建于14世纪,也是城里的望族。1667年大地震宫殿被毁后家族财政窘迫,宫殿被一分为三出售。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大地震后的重建版,是文艺复兴和哥特式混合建筑。贵族Bizanti的故居在面粉广场旁边。Bizanti家族11世纪移民来此,13世纪成了城中豪门,拥有大量物业,Bizanti宫连同面粉广场周围建筑都是家族产业。1667年大地震后重建。面粉广场上的Beskuca宫建于18世纪中叶,大门上方有Bizanti家族的族徽。Bizanti祖先从外地流浪来此,家族名叫Beskuca,意思是“没有房子“。后来通过海上贸易获得巨大财富和贵族的地位,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等地建造大量房产,家族成员Count Jozo Beskuca甚至发誓要盖100栋房子,并把姓改成Stocuka,意思是“100座房子”。不过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19世纪初,家族成员全部死于地震,房子都由市政局接管,奥地利统治时期这里曾用作地方法院,里面收藏不少14-18世纪的法律文献。穿过面粉广场,经过狭窄的小巷,来到了St. Tryphon广场。这个广场上集中了市政厅,教堂,各种文化古迹。圣特里芬大教堂(St. Tryphon Church)是罗马式风格,建于1166年。教堂是为纪念殉道者Tryphon而建。传说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从土耳其返航,船上装着三世纪殉道者St. Trphon的遗物,途中遇到风暴进入海湾暂避,让人感到困惑的是每当他们准备起航时都会因恶劣天气无法成行。后来他们中有人梦中见St. Trphon,圣人告诉他们应留在科托尔,于是他们在此定居下来。并建起了一座罗马式的小教堂纪念圣人,这是St. Tryphon Church的前身。1667年大地震摧毁了科托尔四分之三的建筑,接着一场大火又焚烧了整座城市,鼠疫爆发,这是科托尔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灾后教堂重建并不顺利,据说在第二座塔身建到一半时钱已用完,只能草草完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两座不同的塔身。它是黑山共和国仅有2座双塔教堂中的一座。Karampana喷水池建于17世纪末,是当时城里唯一的供水处。城里所有居民都来这里取水。水池前是海事博物馆。St .Luka’s广场因为有两座不同宗教的教堂而闻名。 圣卢卡教堂 (St .Luka’s Church) 是城里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建于1195年,里面保存着13世纪的壁画,在17世纪时曾改作东正教堂使用,所以里面有两个祭坛。据说1930年代前所有死去的基督教徒都可葬在教堂地下,因此教堂的地板是由大理石墓碑铺设的。历次地震中这是科托尔城里唯一没有倒塌的建筑。圣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是东正教堂。20世纪初科托尔居民中信奉东正教的人数不断增加,占总人数7成以上,于是教会于1902年动工兴建这座教堂。教堂顶部双六角庭的结构展现了新拜占庭风格。科托尔的市镇格局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城镇特点并且保存完好,整座城市由若干广场构成,每个广场四周环绕着建筑,广场之间由街巷连接,是休闲场所也是市民日常集市贸易的地方。一会儿穿行在迷宫一样的小巷里,一会儿又豁然开朗来到一个又一个广场上,科托尔古城真得适合慢慢地穿行其中,细细探寻品味。来到科托尔怎能不登高望远欣赏科托尔峡湾的美景?这里的古城墙是14世纪时沿着圣约翰山建造的,长4.5公里,是俯瞰科托尔峡湾和科托尔古城的最佳地点。跟着大队人马拾级而上,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碧海蓝天,古城峡湾,一幅天然风景画。不远处传来悠扬的手风琴声,演奏的是《巴黎的天空下》,原来是流浪手风琴手正坐在城墙上悠然地拉着手风琴。看着美景听着音乐怎能不令人陶醉?旅游旺季进入城墙的门票是8欧元/人。徒步到城墙最高处约需要2-2.5小时,其实只需要走到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Remedy)就是最佳拍摄地,可以拍到峡湾和古城全景,随手一拍就是大片。返回城内已是中午,虽然骄阳似火,但丝毫不影响游人的游兴。手风琴手拉起欢快的乐曲,小baby立刻手舞足蹈,乐曲终了他们还不忘鼓掌叫好,把周围的人都逗乐了。城里最懂得养生的要属猫咪了,他们或四爪朝天躺着午睡,或慢条斯理四处巡查,俨然是城里的主人,也是城里的一景。最热的时间段我们返回酒店午休。晚上大家提议去最近的海滩游泳,几个人下水后发现沙滩的沙粒太粗硌脚,于是沿着海滩又往布德瓦古城走去。结果在城南要塞下面的海滩发现了一处天然泳池,风平浪静,水质清澈,水温适中,在里面游泳特爽。顺路又逛了一遍布德瓦古城,品尝了美味的土耳其烤肉热狗。大家一致决定第二天一早再到古城南门的海边游泳,最主要的是我们已经逛了两次古城,但都是在晚上,白天的景色还没好好看一看呢。DAY 15 布德瓦一大早6:30没吃早饭我们就出发去布德瓦老城,山核桃和三水要先下水游泳。直奔南门要塞下面的沙滩,已经有度假的游客在铺浴巾准备晒日光浴了,也有不多的游泳者开始下水了。据山核桃和三水游泳后上岸说:水下全是成群的大大小小的鱼,可见这里的生态环境有多么好。碰到一对双胞胎,只有三个月大,妈妈爸爸一人抱一个尝试着在浅水里泡澡,两个乐得咯咯笑呢。一个准备下海游泳的中国人上前跟我们打招呼,他来自秦皇岛,在布德瓦老城里的“上海餐厅”当厨师。他乐呵呵地说,他一个月工资能挣到一万多,还管吃管住,比当地人挣得多好几倍呢。出了国才真正体会到国家的强盛有多么重要,现在中国人在国外打工,连外国人也高看一等。第一次在白天逛老城,早晨人少又凉快,光线也好,所以把这里的大街小巷又重走了一遍。布德瓦与意大利隔海相望,古罗马文明对其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城里大多数的建筑是由威尼斯人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的罗马风格。布德瓦老城有三个主要教堂,分别是建于7世纪的圣伊万教堂、建于840年的蓬塔圣玛丽教堂以及建于1804年的圣三一教堂。1979年4月15日,一场大地震袭击了布德瓦,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的城市布局是按照原貌重建的。跟科托尔一样,这里的布局也是广场四周环绕建筑,由街巷串连起来,只是布德瓦比科托尔要小一些。记得头一天晚上我们在诗歌广场上就看到一位少女在投入地演奏电子钢琴,流畅优美的琴声回响在广场上空,真得与“诗歌广场”的文化氛围很匹配。逛到早晨八点多赶回酒店吃早饭,然后一整天都窝在酒店里了。中午的时候出去到不远处的面包店买了新鲜的烤面包,记得七个连在一起的老式面包才花了不到1欧元,6个人一顿饭都没吃上。午饭大家小聚了一下,有啤酒、红肠、榨菜、五香花生米、烤面包,厨师长还给我们整出了好喝的圆白菜疙瘩汤。黑山之行因为是要提前办保函,所以进出黑山的日期要提前定下,考虑到旅途中可能会有些事情耽误行程,所以没有把时间限定得太紧,留出了五天四晚的逗留时间。又碰上高温,正好放慢旅行速度,趁机在这里修整一下吧。睡个午觉,冲个热水澡,听听音乐,虽然是自由行,也难得有这样的空闲好好放松。晚上三水又去老城跟她的大哥二哥两家聚会,说来也巧,今年他们兄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来巴尔干旅游,只是有的是自由行,有的是跟团,但他们在8月13日这一天碰巧都在布德瓦,正好一家人团聚。也可以看出这两年国内来巴尔干旅游观光的确是个大热门。DAY 16 洛夫琴山国家公园 采蒂涅 波德戈里察一大早三水和山核桃又去游泳了,8:00之前赶回来吃早饭,然后我们check out离开布德瓦去洛夫琴山国家公园。驶出酒店没有20分钟,就看到白雾从海上弥漫开来,不一会儿上山的公路就被大雾所遮盖,幸好这种状况只持续了很短时间。车窗外进来的空气开始透出一股凉意,气温明显降低了。在布德瓦呆的三天里彻底颠覆了我对地中海式气候的美好印象,以前提到地中海式气候会想到常年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适合种植葡萄,生产美味的葡萄酒,却不知道还有夏季的高温酷热和桑拿天。随着汽车离布德瓦越来越远,三天里积攒的暑热也慢慢消退,终于可以畅快地喘气了。2小时后我们进入洛夫琴山国家公园,绿树成荫,不但凉爽,甚至需要添件衣服了。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去海边度假,其实真正的避暑胜地在山里。洛夫琴山国家公园(Lovcen National Park),占地6200英亩,归采蒂涅管辖。洛夫琴山海拔1749米,被称为 Mountain Lovcen ,Black Mountain, 黑山共和国Montenegro因它而得名。山顶是黑山诗人、主教、哲学家彼得罗维奇.涅戈什的陵墓。通往山顶的道路非常崎岖,弯道特别多。途中有一处岗哨兼卖进山票,2欧/人,票很精致,可以作为纪念书签收藏。到达山顶停车场后还要继续往山顶爬,但是有修好的台阶,爬起来并不困难。环顾四周群山环绕,果然都是黑色的火山岩。到达山顶的涅戈什陵墓还要再买门票3欧元/人。彼得罗维奇.涅戈什(Petar II Petrovi-Njegoš,1813-1851年)作为主教、王子,生前立下遗嘱,去世后要葬在洛夫琴山的山顶并主持设计监理了这座山顶小教堂。1855年,涅戈什去世后遗体被移入教堂内。一战期间,黑山被奥匈帝国占领,在山顶为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建立一座纪念碑,涅戈什的遗体被迫移到采蒂涅。直到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铁托政府决定在洛夫琴山上为涅戈什修建陵墓。1971年,新陵墓落成。1974年,涅戈什的遗体被重新移到洛夫琴山山顶上的陵墓中,并对公众开放。离开洛夫琴国家公园开车40分钟就到了采蒂涅。采蒂涅(Cetinje),黑山西部的小城。曾经长期是黑山的首都(15世纪至1946年),在黑山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直到现在总统上任大典和共和国国庆等重大活动都在采蒂涅举行。我们把车就停在采蒂涅修道院的停车场,下车环顾四周,怎么也不能把这里跟“首都”二字联系起来,像极了一个小镇,甚至是有些萧条的小镇。风一吹,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俨然已经是初秋的模样。从海边到山区车程只有不到三小时,天气却天差地别。海边正值盛夏,山区却已进入秋天。我们常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用在这里也很恰当。在修道院门前碰到爸爸妈妈领着抱着三个儿子的一大家子人,爸爸主动过来跟我们打招呼,听到我会讲英语,就让大儿子来跟我聊天。当听说我们来自中国时,这位十五岁的英俊小伙子竟然用中文说:我是哈萨克斯坦人。原来他在哈萨克斯坦报了中文班,现在已经会说不少中文句子了。采蒂涅修道院(Cetinje Monastery),建于1484年,重建于1785年。教堂存有一小段耶稣殉难时的十字架,和为耶稣洗礼的圣约翰已木乃伊化的右手一部分因而引来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前来朝拜。修道院斜对面就是黑山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Montenegro),这里曾经是王宫,黑山王国最后一位国王及家人曾在这里居住,博物馆一共有5个分馆,历史馆和艺术馆最有名。开放时间:9:00-17:00 门票:历史馆 3欧;文化馆 2欧博物馆是曾经的王宫,从外表看十分低调,内部陈设略显奢华,但并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王宫,充其量算是个豪宅吧。博物馆周围还有小教堂,公园,各种雕塑。但游客很少,脑海里蹦出的只有两个字“萧条”。从攻略上看采蒂涅市区里还有历史博物馆、纪念碑、各时期留下的宫殿、教堂,艺术馆、尼古拉广场和蓝宫、诗人尼哥斯陈列馆,以及12座使馆建筑。但眼看着风越刮越大,很有山雨欲来之势,大家赶紧上车赶往当晚的住宿地波德戈里察。在办保函时在黑山的最后一晚我选了首都波德戈里察的Terminus Hotel, 比起布德瓦的三星级酒店,这里的三星级酒店不但便宜很多,而且房间大,停车场也大。位置就在波德戈里察长途汽车站旁边,离中心地段步行10多分钟就能到,性价比高,让人十分满意。Check in之后刚把行李拿到房间就下雨了,不多会儿简直成了大暴雨,还伴随着大盐粒子一样的冰雹。接着酒店停电了,直到半个多小时后雨停了,供电才恢复正常。大家都不断感叹:我们真是人品爆发呀。如果晚到10分钟就会在路上遇到暴雨,山路上开车是很危险的。趁着下雨时大家都休息了一下,雨停后六点多出发去逛街。波德戈里(Podgorica)位于黑山东南部,靠近斯库台湖。1326年首见于史籍。二战期间城市被轰炸超过70次,几乎夷为平地。现重建为一座新城,全城面积1/7被辟为公园和游乐设施 。由于直到1878年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因此在城内最古老的街区有土耳其风格的两座清真寺和一座土耳其钟楼。因为是雨后,又是傍晚,内陆气候特征明显,外出必须穿一件外衣才行。路上行人稀少,即使在市中心的街道也没有几个人,感觉像国内的城乡结合部。路过现磨咖啡的小店,被里面咖啡豆的香味所吸引,一看价格那么便宜,就你一包我一包买起来,卖咖啡的大叔没想到有这样好的买卖,乐得合不拢嘴。街面上是一个个小店铺,披萨店、火腿店、肉铺、咖啡店...见到有中国人来都特兴奋,年轻的店员会摆好Pose 让我们拍照,有的还会跟你聊几句。我们在返回酒店的路上买了蘑菇披萨,味道好极了,很家常,不油腻。毕竟是首都,沿途也看到有希尔顿酒店,政府部门,但都很低调平常,没有丝毫奢华的气派。千禧大桥(Millenium Bridge)应该属于这座城市的地标式建筑了,是一座单面斜拉式大桥,是新城和老城的分界线。基督复活教堂是一座典型的东正教教堂,1993年开始动工,2014年10月7日竣工。现为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东正教堂,教堂是为宣布宗教自由的米兰赦令颁布1700周年而建。教堂外部屋顶上有众多十字架和钟楼,教堂内部金碧辉煌的穹顶和四壁画满了各种圣经故事和人物及东正教的大事件。走进教堂,还会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教堂内没有座位;蜡烛特别长而且细;还有一个称为“iconostasis”的铁栏,象征物质世界和神的世界的分界线。教堂的宏伟气势与周围城市的简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论远观还是近看都像是鹤立独行的殿堂。跟在巴尔干地区的其他地方一样,来这里的教民都十分的虔诚,他们祷告,顶礼膜拜,亲吻十字架,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属。因为这里早晚天气特别凉爽,所以并不会像在海边高温那样让人觉得疲劳。大家越逛越有劲,快九点了才回到酒店。计划第二天早饭后先去老城逛逛,然后从离这里最近的口岸出境到阿尔巴尼亚。DAY 17 波德戈里察 地拉那早晨7:30吃早饭,自助早餐挺丰盛的,饱餐一顿后出发去老城。这座二战期间被轰炸过70次的城市历史遗迹已经很少了,除了史册上的记载其实就是二战后重建的一座新城。原来的老城遗址处有老桥,绿荫掩映下的河边小酒吧一大早就开张了,有零星的几个顾客,是个僻静的休闲场所。老桥的另一头也有住家户,都是平房,感觉到了农村,其实这里离闹市区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在这里看到了波德戈里察为数不多的历史遗迹“清真寺”和“土耳其钟楼”。虽然是首都,但跟沿海城市比,这里各方面都不发达,如果不是作为途经的中转站是可以忽略参观的。10:00返回酒店check out, 准备从Sukobin出境去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地拉那。一路上倒是很有秋高气爽的感觉,蓝天白云还有不断闪过的绿树成荫的小山。后来转到山上又看到了蔚蓝的海岸线,海滨到了。交通突然变得拥挤起来,车速慢得像蜗牛,开不了几步就得停下。后来发现这是到了一个海滨小城,因为道路狭窄,只要有公交车进站,后面的车就得跟着停下,根本没有变道的地方。就这样走走停停,到了市中心看到有一个石头碑上刻着“Bar”,原来是滨海老城Bar。只见海边人山人海,全是度假的人,难怪交通会堵塞。过了Bar,交通终于畅快了。下午1:00才到边境,从Sukobin出境只是黑山这边在护照上盖了一个章,然后放行,只用了1分钟。车开出去老远,大家还在纳闷,阿尔巴尼亚的入境口岸在那里呢?后来猛然醒悟,刚才从黑山出境时紧挨着出境窗口的另一个窗口的边检人员穿的制服跟黑山边检的制服颜色是不一样的,那应该就是阿尔巴尼亚入境口岸,但是他们啥也没看,就挥挥手让我们入境了。阿尔巴尼亚也是多山国家,入境后就一直是山路,山上种满了庄稼。进入环岛后那是一个堵,没有具体的原因,车子就是移动缓慢,中间还不时有别的车子往里面插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交通管理不完善所造成。40分钟跑了2km, 等终于到了地拉那算了一下里程,7公里跑了一个半小时。这一天成为我们本次旅行中最堵的一天。跟着离线探途来到预定的住宿--维拉艾普艺城中心酒店。地脚非常好,就在地拉那的中心地段上,逛街很方便。只是设施有些简陋,晚上发现马桶一直在漏水,滴水声影响睡觉,后来干脆起来把马桶盖拿开,用扎头发的皮筋把水箱里的浮漂绑住才不再滴水了。刚到酒店附近时一时找不到具体位置,路过的一对年轻人走上前来用流利的英语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忙,还拿出自己的手机帮我们定位找酒店,这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本来因为堵车对这座城市没什么好感,但热心人的帮助让我觉着很温暖,顿时觉得这座城市也变可爱了。所以我常常想,一座城市的名片除了美景还有更多的人文因素。人的表现代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他们的热情友好会给这座城市增添更多分值。旅行后常常让我不能忘怀的就是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时对我们热情相助的人们,这种记忆是那样令人温馨感动。六点多出门逛街,这在我们的巴尔干行程中已经成了惯例。巴尔干大部分地区都是早晚和中午有十几度温差的内陆气候,避开中午的高温,早晚出去逛是很惬意的。地拉那(Tirana),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的首都,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跟中国有过一段特殊的友好时期。现在是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漫步地拉那街头,真的是车水马龙,马路上跑的不乏豪车。靠近斯坎德培广场的主路段上甚至还有赌场,六点多已经开张了。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经济开始复苏,但百废待兴,有些混乱。地拉那东正教教堂 ,建于1865年。 1967年在“无神论”运动中被破坏, 2011年在原址重建。由麦穗衬托出十字架,全世界应该是独此一份吧。斯坎德培广场(Skanderbeg)是这座城市中心,地拉那的主要景点都在广场周围。广场上,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横刀立马的青铜塑像屹然矗立。他在1440到1460年曾率领阿尔巴尼亚人民,成功抗击土耳其大军入侵。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收藏了这个国家大部分的最珍贵的文物,正面的巨幅马赛克镶嵌壁画记录了伊利里亚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阿尔巴尼亚人们团结起来奋勇保护国家的情景,具有鲜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风格。Et'hem Bey清真寺是地拉那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许多宗教场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无神论运动中被摧毁,只有这座清真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清真寺在霍查统治时期长期关闭,直到1991年1月18日,地拉那一万多名伊斯兰教徒在没有政府机构批准的情况下,自发来到这里祷告,打破了清真寺被封闭的状态,这也成为阿尔纳尼亚宗教自由的一个里程碑。广场南面的国家美术馆草地上有一个大型现代艺术雕塑,叫做在云端(the cloud),由日本的建筑大师藤本壮介设计并曾在伦敦展出。即使是在夜色下也有在云端的奇幻感,如果是蓝天白云下那会更有耸入云端的视觉感。金字塔是霍查的女儿为了彰显霍查政绩而设计修建,这也是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时期最昂贵的建筑之一。独裁政府被推翻后,此塔也遭到废弃。傍晚当我们来到金子塔时看到的只是一堆废旧不堪的混凝土建筑,与首都的广场格格不入。我们跟在旁边散步的一位老大爷打招呼,他指了指金字塔,摊了摊手,摇了摇头,一切尽在不言中。广场不远的Blloku区是地拉那的餐饮娱乐商业区,夏天的晚上更是热闹非凡,同欧洲的其他国家一样,这里的人们也喜欢在露天酒吧聊天小聚。街头歌手演唱的是经典的英文歌曲,剧院旁人头攒动,维持秩序地警察告诉我们大家是来看芭蕾舞演出的。这边也有高层Plaza, 里面卖奢侈品,但冷冷清清,只有几个中国人从里面出来,一问是跟旅行团来旅游的。在阿尔巴尼亚我们只参观了首都的中心地段,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明天一早将参观冷战地堡BUNK'ART,然后转道马其顿。在全球的经济浪潮下,希望这里的人们也能把自己的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DAY 18 地拉那 奥赫里德阿尔巴尼亚有“碉堡王国”的称号。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领土纠纷,强烈的危机意识让他们开始全民动员建造碉堡。房前屋后,山顶山腰,公路两侧,甚至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它们的主体都埋在地下,只有圆形顶部和射击孔露出地面。我们今天去参观的BUNK'ART,是霍查生前建造的巨型防核武器地下堡垒,位于地拉那东边的阿依特山中,始建于1972年,耗时6年完成。这个巨大的地下避难所原为军事禁地,后经国防部审批,才开始向公众开放。进入秘密地堡需要穿过五扇由士兵把守的厚重的防御门,进口隐蔽,防卫森严。整个地堡2685平方米,共五层,106个房间,包括霍查自己的卧室,会议室、大食堂、商店、学校教室等等一应俱全。在这里还能看到大量当时的历史照片和资料。参观完地堡我们就出城了,依旧是山路。探途离线地图在离线使用的时候常常会跟我们开个小玩笑,比如在去亚伊采的路上导航进了树林,现在我们这辆车跟着导航爬到了山顶。后来大家都说真应该感谢导航,因为山顶之行是我们的一次意外收获,我们看到了最美的山顶风景。上山、下山,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很少碰到车辆,欣赏着车窗外的美景,呼吸着山上的新鲜空气,虽然是坐车,但感受到的却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和“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一路上真的是湖光山色,一点都不会觉得旅途枯燥。下午1:00到达口岸,从阿尔巴尼亚到马其顿过关时车辆很多,需要排队。边检倒是很简单,看了一下护照就放行了,全程大约用了50分钟。我们订的是奥赫里德湖边的湖畔公园酒店,这也是我们此行非常满意的酒店之一。特别是两三天里去的景点都有些乏味,所以看到奥赫里德湖时有种惊艳的感觉,夏天的奥赫里德湖畔绝对是避暑胜地。长途跋涉后真的好饿,赶紧在湖畔餐厅点上好吃的,有披萨、鸡肉米饭、烤鱼、蔬菜沙拉、柠檬茶。吃饱喝足后再沿着湖边走走,吹着湖畔凉爽的风,眺望着远处的古城,旅途的劳累顿时消散。傍晚时分我们出发去古城。奥赫里德湖是北马其顿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的分界线,北马其顿的奥赫里德城 (Ohrid)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公元十世纪曾作为保加利亚帝国首都。这里曾经拥有365座教堂,被称为“巴尔干的耶路撒冷”。这里曾是东罗马帝国的中心,拜占庭时期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东正教的教会中心。古希腊人称这里为“阳光之城”,因为这里一年365天有230天都能见到阳光。 1980年这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景观双遗产保护名录。从湖畔公园酒店开车十几分钟来到古城外,停车场有人工收费,我们交了一小时的停车费,结果逛了三个多小时还欲罢不能。古城依山而建,湖水幽蓝,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无比凉爽,是巴尔干之行我最心仪的度假地。“一城山水半城湖”,这里绝对适合呆上三五日,闲逛发呆,慢慢消遣。圣索菲亚教堂(Црква Света Софија / Church of Saint Sophia),建于11世纪,是奥赫里德最具代表性的教堂。里面的湿壁画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前这里的内部声学设计已堪称完美,奥赫里德盛夏音乐节的主会场之一就设在这里。古罗马圆形剧场(Old Colosseum),虽然规模小,但很有些罗马竞技场的感觉。公元前200年由古希腊人建造。世界三大男高音曾经在这里献唱,每年“奥赫里德之夏”和“巴尔干节”都在这里举办。再往山上走就来到卡萨莫伊尔城堡(Car Samoil's Castle),"卡萨莫伊尔”是十世纪末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国王的名字,在他统治马其顿期间建立了这个防御性城堡,城墙长达三公里,曾经有上下北三个城门,现在仅存上城门。卡萨莫伊尔城堡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8:00;门票:30MKD/ 人。我们到的时候城堡刚刚关门,只能出不能进,所以没能到城堡里面俯瞰古城。下山途中经过巴斯利卡遗迹,正在发掘中。旁边是“圣克莱门和潘泰莱蒙教堂”(Church of Clement and Panteleimon)。中世纪时圣西里尔与圣梅特迪乌斯将基督教传入了斯拉夫民族地区,为了将《圣经》翻译成当地语言而发明了“格利高里、西里尔字母。圣克莱门是他们的门徒,继承老师的衣钵来到奥赫里德传播基督教,死后被封为圣人,埋藏在教堂内。圣潘泰莱蒙是当地的守护圣人, 指派修建这座教堂用于传播基督教,为这一地区的基督教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堂就是以这两位圣人的名字命名的。教堂在15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后被土耳其人改成了清真寺。目前的教堂是2000年重建的,教堂旁就是考古现场。古城依山而建,在山坡上环顾四周,错落有致的土耳其式房屋和教堂的塔楼在落日的余晖下掩映在绿树丛中,在这里也能领略到“千窗之城”的风采。走在街道上,家家户户都种着花花草草,不少人家在园艺上下足了功夫,不同的园艺造型装扮了自己的门户,也让路人赏心悦目。正是晚饭时分,从凉台上传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谈笑声;猫咪们大摇大摆地在墙头巡视,游人三三两两地坐在餐厅外享受美食和湖畔的微风。在古城里感受到的是带有浪漫气息的生活品味。从山坡上能够看到湖里搭建的浮桥,年轻人在上面跳水,在周边游泳,尽情享受湖畔的假日时光。圣约翰教堂(Црква Свети Јован Канео / Church of St. John at Kaneo),建于13世纪,矗立在湖畔的峭壁上,环境清幽,中世纪的修道士们喜欢在这里做灵修。15世纪土耳其人入侵之后受到损坏,1964年重建。现在这里的景色绝对是奥赫里德甚至是北马其顿的风景名片和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在这里拍摄晚霞和落日,美得令人叹为观止。从山顶转到湖边,舞台上当地的年轻人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为游客助兴,古城最热闹的时段才刚刚开始呢。回到酒店意犹未尽,大家又到湖边吹吹风,喝杯啤酒,讨论着是否能在这里多呆一天。但是行程安排的原因我们第二天还是要离开这里赶往首都斯科普里,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DAY 19 斯科普里第二天早晨还是要先去湖边转转,早晨的湖畔风有些大,甚至有些凉意。湛蓝的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极目远眺,远处的古城清晰可见。边看着湖景边享受酒店丰盛的自助早餐,10:30才出发去北马其顿的首都斯科普里。从奥赫里德开车到斯科普里大约需要三小时,路况很好,畅行无阻。但一段高速会分三次收费,每次0.4-0.5欧元,令人比较费解。在靠近斯科普里的一段路上碰到有人在指挥交通,让路上的车都停下,只允许一个车队通过。开始大家都认为一定是像国内一样有重要的外事活动,看到最后明白了,原来是阿尔巴尼亚人的婚车队,五六辆车浩浩荡荡通过交通主要路段,指挥交通的不是交警,竟然是他们自己的家人,让人大跌眼镜。入住斯科普里的宜必思酒店,在中心街区,出门一拐就到了马其顿广( Macedonia Square),面积18.500平方米,是北马其顿共和国最大的广场。斯科普里市中心以瓦尔达尔河为界,分为两个行政区。马其顿广场位于南岸的辛塔尔区,北岸是赛尔地区,属于旧城区。广场中心是亚历山大大帝横刀立马的巨大青铜像,底座是拿着长矛的武士雕塑,呈现“马其顿方阵”的样子,亚历山大大帝当年就是靠这个方阵,统一希腊,征服了欧亚大陆。实际上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马其顿帝国的中心在今天希腊北部,今天的北马其顿共和国虽然当年也属于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但其居民主要是斯拉夫人,而古代马其顿是希腊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希腊就“马其顿”这三个字耿耿于怀,一直就国名问题与这个国家纠缠不休的原因。广场北边的瓦尔达尔河畔有一座古老的石桥连接南北两个城区,最初建于十五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桥有十二个半圆拱门,长两百多米。桥上桥下同样摆满了人物雕塑,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到近代国家独立的倡导者,桥的两侧分别是马其顿考古博物馆和战争博物馆。新城区无论是雕塑还是建筑都高大恢弘,颇有些古罗马之风。斯科普里凯旋门是为纪念马其顿独立20周年而建,在2012年1月正式完工。凯旋门高21米,上面有一个可以俯瞰全城的观景台,花费440万欧元,由马其顿雕塑家Valentina Stephanovska设计,他也是亚历山大雕像的设计者。歌剧院的门前的雕塑生动形象,充满了艺术气氛。犹太人纪念馆门前的雕塑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凄凉的故事,让人联想到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历史。过了桥就看到一组母亲孕育孩子的雕塑,歌颂母性和母爱的伟大。这边是老城区,能看到当年修建的土耳其浴室,清真寺宣礼塔和土耳其式建筑。居民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居多。凯勒城堡建于6世纪,从城堡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据说是查士丁尼一世修建的用来抵御外族入侵。历史的长河中,罗马人,拜占庭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奥斯曼土耳其人都曾给这座城市留下印记。沿着老城区的石板路来到旧巴扎,这里游客云集,各色店铺林立,虽然有些破旧但充满了异国情调和市井生活气息。为了拍到市政厅的全景,我们一行人站在马路的安全岛中央,过往车辆的司机包括警车里的警察都冲我们挥手致意,让我们一时间都有点不知所措,呵呵......被国际社会誉为“上帝赐予的礼物”的特蕾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作为她的出生地,斯科普里建有特蕾莎修女纪念馆。正在修建的东正教堂。从新城转到老城,又转回新城。除了主要景点和商业圈有游客,其他地方冷冷清清,给人一种萧条感,许多地方在拆拆建建。跟湖区比起来,这边的旅游业没有那么兴旺。DAY 20 尼什早晨9:00从斯科普里出发,在巴尔干转了一圈,现在要返回塞尔维亚。去口岸的路况很好,只是北马其顿的高速差不多跑20km左右就要交一次费,每次40-60MKD不等。排队过口岸的时候会有一些乞丐在车周围转悠要钱,大约1小时顺利过关,中午11:00多到达尼什市中心的民宿,这里离尼什城堡步行十分钟左右。民宿的名字叫:Van Gogh Center Lux, 名字叫梵高,里面的装饰也都是梵高的名画复制品,很有艺术氛围。见到房东后我曾经问过他是不是学绘画的,是不是喜欢梵高,他笑着直摇头,说一点关系也没有。也许他只是是公寓后来的主人,继承了前任的装修风格而已。公寓很温馨,房东人也特别热情,但里面的设施的确该更新了。比如我睡得沙发床一翻身弹簧就吱吱叫,三间卧室,两个浴室,两个卫生间。一个浴室的淋浴喷头挂不住,晚上上厕所从我们的卧室到卫生间需要绕半个公寓。中午刚到民宿时一对老夫妇正在打扫,他们是专门负责民宿卫生的,虽然规定是12:00入住,但我们11:00多就入住了。吃过午饭正坐在餐厅的餐桌旁喝茶,餐厅临街的窗户外一个大高个儿探进头来,他对我说临街的门锁上了。我立刻反应他应该就是房东吧,果然是,一个豪爽的塞尔维亚汉子,身高足有1米9。算清房费,当听说我们两辆车停在街道上,就告诉我们周末是可以免费停在街道上的,但要去不远的停车场交上第二天早晨7:00到9:00的停车费,明天早晨9:00之前必须离开。我们因为不熟悉周围环境,就让他帮忙给交停车费,他也爽快地答应了。交完停车费回来,为了表示感谢,我把朋友从国内带来的一小瓶“芝麻香”白酒送给他,他特别高兴地接受了。一切交代清楚后他告辞离开,本以为我们就此别过不会再见,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发生的小插曲让我们再一次碰头。尼什是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自古以来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尼什古堡建于1723年,位于市中心,据说是巴尔干半岛中部保存最完整的土耳其城堡,古堡下面埋着罗马时期的古城那伊苏斯。但我们看到的城堡是是城墙围起来的一个大公园,城堡内多数建筑仅剩下废墟或框架。一路上也许是见过太多的城堡,尼什城堡真心没啥可看的,甚至连拍照的兴趣都没有。城堡内建于1937年的“胜利柱”,纪念为赶走奥斯曼帝国侵略者解放尼什而献身的英雄纪念碑。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留下的清真寺遗址。城堡内火药库遗址。土耳其浴室遗址。走出城堡,大家决定到超市买菜犒劳一下自己的胃。另外还有几天就要结束行程了,把刚来时换的塞尔维亚货币赶紧花光。回民宿的路上碰到一家巴士风格的甜品店,装修风格很特别,忍不住进去拍照。晚饭整了满满一桌子,丰盛极了。在尼什的行程制定的有些欠缺,如果当天下午就去“头骨塔”“红十字集中营”“梅迪亚纳宫殿遗址”完全来得及。但当时大家想休息一下,第二天再去,后来发现第二天是星期一,所有场馆休息。于是决定先到矿泉镇弗尔尼亚奇卡周边游览,周二再去,但是第二天一早汽车出现了故障耽误了行程,所以尼什的景点只能被忽略掉了。没亲临现场参观的景点信息如下:1. 头骨塔(the Skull Tower)、博物馆、红十字集中营(Nazi Concentration Camp Museum)十九世纪初,塞尔维亚人起义反抗奥斯曼土耳其的暴政。在尼什双方发生激战,起义失败。土耳其人将牺牲的起义者头骨浇筑在塔上,成了头骨塔。塞尔维亚独立后政府在塔外面加盖教堂式的建筑来保护并放置了十字架。塔外门口立有纪念碑还有起义军首领辛杰利奇的雕像。地址:Ćele Kula, Niš 开放时间:9AM–6PM,周一休息门票:和博物馆,红十字集中营一起通票,200din2. 红十字集中营(Crveni Krst Concentration Camp)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塞尔维亚设立的第一座集中营。据估计,约30,000人关押在这个营,并有12,000人被处决,尼什集中营遇难者中有犹太人、罗姆人,但大多是游击队员和他们的同情者。1944年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了尼什集中营。1987年,贝尔格莱德电影中心拍摄了电影《尼什集中营 Lager Nis(1987)》,描述了当时最成功的集中营胜利大逃亡。3.梅迪亚纳宫殿遗址(Mediana):罗马晚期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离头骨塔不远。君士坦丁大帝生于纳西塞斯(今尼什),并在此长大。后来他在此建造了梅迪亚纳宫殿,宫殿废墟已经发掘了一座别墅,里面有花柱、温泉、粮仓和水塔。位于城堡和国王广场之间的尼萨瓦河畔竖着一座纪念碑,上面镶嵌着君士坦丁的铜像,上面分别写有312、2012。这是2012年建造的纪念碑,为纪念君士坦丁在312年的“米尔维亚桥战役”获胜,成为罗马帝国西部霸主。后来在君士坦丁的支持下,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第一宗教、国教,所以尼什有世界上最老的基督教堂。他还建造了君士坦丁堡(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地址:Bulevar Svetog cara Konstantina Rd NišDAY 21 尼什 矿泉镇弗尔尼亚奇卡这一天发生的插曲让本来无聊的尼什之行变得充满了戏剧性。早晨吃过自己做的大餐,9:00出发去矿泉镇,这时租的那辆切诺基打不着火了,估计是电瓶没电了。因为在租车的时候上面有Herz的紧急维修电话,所以第一反应是跑到街对面的餐馆找到正在吃早饭的服务员,向他们说明情况,一个小伙子用自己的手机给Herz打了维修电话并告诉了详细的地址。等了半个多小时后大家又反应过来,赶紧在网上联系租租车的客服,让他们帮忙联系维修人员。后来几乎隔不到半小时就联系一次客服,租租车的客服也一直在尽力帮我们联系维修点。但迟迟不见维修拖车到来,后来据客服说拖车来过一次,但没找到我们,又走了,唉!这时因为我们的车停在路边9:00之前没开走,一不留神被贴了罚单,真是越忙越乱!此时兵分三路,有开另一辆车去附近的银行换钱然后去街边交警岗楼交罚单的,有在街边巡视防止没电的车被再次贴上罚单的,而我则当机立断敲门叫出住在对面的邻居,由他帮忙打电话叫来了房东。十分钟左右房东来了,问明情况后联系了最近的维修点。又过了十几分钟,我们终于看到了路障清理车,只是这种情况在国内怎么也得有两三个工人来拖车吧,这里只来了一个老大爷。他负责把车用链子绑上,山核桃司机在大家的指挥下把车开到了路障清理车的大拖斗上,据事后他说,完全是盲开,因为根本看不到车下面的状况,全靠听大家的指挥。房东这时又帮我们叫来了一辆出租,余下的人上了出租紧跟拖车,一行人来到了最近的car box, 车程也就10分钟吧,这时已经过了中午12:00了。当房东热情地跟我握手说:Good luck! 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大家都有同感,纷纷要求跟大个子房东合影留念。车子被送去检修了,我们一行人拿出包里仅有的面包片和饼干互相分着暂时填填肚子。我因为前一天晚上睡沙发床没睡好,此时坐在服务部门前的窗台上直打盹。里面的工作人员出来跟我说:你们可以到屋里来休息,里面有空调有椅子还可以喝水。进到屋里舒服多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一直等到下午快四点了,才被通知车子的电瓶已经换成新的,我们可以上路了。最让人开心的是维修费一分也没收,到最后还车时也没提这笔费用,我们当时买了全险,应该是由保险支付了。到弗尔尼亚奇卡之前要先订上住宿,大家一致决定住五星级酒店,安抚一下折腾了一天的疲惫的身心。于是我们订了弗尔尼亚奇卡镇中心的Hotel Tonanti。这是我们此行最满意的住宿了,五星级酒店一晚上每个房间的房费是773¥,酒店有配套的温泉泳池和健身房。最重要的是早餐和晚餐都免费,这在国内外都不多见。自助餐烹饪精致而且极为丰盛,我们住了两晚,吃了四顿,连菜品的三分之一都没品尝完,虽然每顿饭我们都吃到撑。酒店的后门就通到矿泉小镇,非常方便。晚饭后再去泡泡温泉,不要太惬意哦!DAY 22 弗尔尼亚奇卡吃过早饭开车不到2小时来到了斯图代尼察修道院(Studenica Monastery),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斯特凡·尼曼雅一世主持兴建并埋葬于此。尼曼雅王朝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今天塞尔维亚国旗国徽上的双头鹰标志就是来源于尼曼雅家族。修道院里面有三座教堂,融合了罗马和拜占庭风格。国王教堂里面有精致的壁画,是塞尔维亚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壁画之一。里面还有建造者尼曼雅一世的石棺。尼曼雅的儿子就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第一任大主教圣萨瓦。修道院在群山环抱的山谷中,来得游客很少,只有虔诚的教徒在石棺旁膜拜,环境十分清幽。从修道院开车半小时来到 马格里奇堡垒(Maglič),这里地处当时塞尔维亚王国的边缘,堡垒用于抵御外来入侵,保护附近的斯图代尼察修道院。通过一座摇摇欲坠的吊桥来到堡垒脚下,拾级而上爬到山顶才能进入堡垒。塔楼里面有木楼梯,可以爬上城墙。城墙连接起八座塔楼,镇守着莫拉瓦河谷通往科索沃的要道。在堡垒上我们遇到了从贝尔格莱德来的一对情侣,他们正在休假。“为什么中国人能远道来参观堡垒,我们自己国家的人却少有人来了解历史?”新一代塞尔维亚人也在反思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小伙子还告诉我们离堡垒不远的河滩是夏天游泳的好去处,一会儿他要跟女朋友到那里游泳。我们没有去河滩游泳,但却发现落在地下的野果酸甜可口,特别好吃。正好从堡垒下来又累又渴,每个人都捡了一些,在清凉的河水里清洗干净,吃得好爽。“心想事成”是我们能干的后勤部长,她把在尼什买的没吃完的茭瓜用自己带的调料拌好,用保温桶带着。这时也派上了用场,大家都抢着吃,最后我连汤也喝了。在回酒店的路上我们看到导航显示“弹孔纪念牌”,本来在兹拉蒂博尔的时候想去,但行程安排紧张就放弃了,现在近在咫尺,当然要去看看。这是塞尔维亚规模最大的一个前南斯拉夫纪念碑。1941年秋,铁托领导的游击队解放了乌日策市及周边,招致了德军反扑,存在67天的乌日策共和国沦陷。这个纪念碑群命名为“弹孔”,意在纪念二战中在这里牺牲的勇士。“弹孔纪念碑”在一个有些荒凉的小山坡上,山下是交通要道,我们顶着烈日爬上山坡,炎热的午后只有我们一行人来瞻仰纪念当年的勇士们。晚餐后大家一起去逛矿泉小镇弗尔尼亚奇卡 (Vrnjačka Banja),这里以出产天然矿泉而闻名,也是爱情锁的发源地。从住的房间出门一拐就到了员工电梯,可以直达小镇公园。走员工通道的近路让大家都觉得新鲜有趣,但也只用了这一次,第二天早晨再想用,被服务员禁止了,只好乖乖地从正门绕行。矿泉小镇除了本地的住户还有很多在这里疗养的老年人,夏天的晚上特别凉爽,小镇上的人们喜欢到镇中心逛夜市纳凉。在露天酒吧喝点东西跟朋友聊天或者听歌手们的弹唱;年轻人和小孩喜欢坐碰碰车,在动感的音乐声中他们边开车边兴奋地大声尖叫;老年人喜欢坐在大树下面的木椅上边纳凉边看光景;我们则一家一家看夜市小摊上的货品。夜晚的矿泉小镇很热闹。DAY 23 弗尔尼亚奇卡 贝尔格莱德吃过早饭再逛一遍矿泉小镇。大家都很喜欢这里,说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矿泉小镇是“爱情锁”的发源地,就是镇中心的一个普通的石桥,因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成了游人慕名前来的景点。石桥的栏杆上挂满了锁,每一把锁应该都寄托着一个美好的心愿吧。看到我们在拍照,一位在树下休息的女士冲我们摆手:China, come! 我跟着她绕到树后,她指着牌子,用意大利歌剧一样的拖长语调说:Story! 原来是关于“爱之桥”的故事。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本地的女老师Nada爱上了军官Relja,两人彼此许下永不变心的承诺。随后Relja被征召至前线,不久后,远在他乡的Relja竟爱上另一名女子。独留故乡的Nada得知消息,彻底心碎,悲伤过度而死去。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并纪念这段故事,当地女孩们便开始把刻有自己与恋人姓名的锁挂在当初Nada与Relja相遇的桥上,以锁住彼此的爱情。从此“爱情锁”因其象征意义竟成了风靡世界的潮流。这只可爱的大鸟正站在路口用搞怪的表情迎接四方宾客。小镇的建筑造型精致,像是用积木搭建而成的;图书馆不大,但一大早就有镇上的居民来读书阅报;酒吧餐厅外不论早晚都是居民扎堆聚会的场所;早晨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枝叶撒到街道上,更衬托出了小镇的宁静与安逸。矿泉小镇的周边拥有七个天然矿泉眼,其中最著名的泉眼“Topla voda”泉水温36.5度,与人体温度相同,在公元2世纪时便被罗马军队发现具有很好的理疗效果。1835年,来自捷克的男爵投资将弗尔尼亚奇卡打造成一个矿泉疗养地,从此这里成为了塞尔维亚乃至巴尔干地区最著名的矿泉度假村。拥有自然条件的优势,小镇的酒店和度假村也都提供种类齐全的Spa体验。靠近酒店的地方有一个大水壶标志的建筑,许多当地人拿着瓶子杯子来这里接水,我们在这里碰到了酒店大堂的服务员,他是到这里来帮客人打水的。交谈起来我们了解到,这里的矿泉水在罗马时期就已经有名了,因为对人体有很多好处,特别是对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有疗效,所以很多人到这里打水喝。同伴用手接了一捧尝了尝,说有轻微的硫磺味,像是国内卖的苏打水。逛完小镇,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不得不离开这儿返回贝尔格莱德了,明天早晨将还车结束这次巴尔干之行。从矿泉小镇开车到贝尔格莱德大约需要3小时,中途我们在一个加油站自助洗车,这样明天还车时间就充裕些。在矿泉小镇住了五星级酒店,最后一晚大家决定继续奢侈一下,订了贝尔格莱德的倾城佳美卡利斯玛酒店,这是一家复古酒店,原先是前南斯拉夫一位企业家的豪宅,后来被一家国际连锁酒店收购。酒店的位置靠近塞尔维亚议会大厦,但是所在的街区很安静。进入房间感觉像是到了唐顿庄园,充满了复古的豪华气息。第二天早晨站在落地窗前向外望,窗前的一颗大板栗树已经结满了果子,树叶泛黄,像是一幅静物油画。不知不觉贝尔格莱德的秋天已经来临了。看到一群人在卸车,不一会儿住的楼层上有的房间开始布置起来,出去一打听,原来是在拍一部美国电视剧,没想到还能现场观看电视剧拍摄,人顿时兴奋起来。吃早饭的时候,前台跟我说:抱歉,这里有剧组入住,是不是影响你们了?我赶紧说:没关系。心里想,真是太开心了,能跟剧组近距离接触。我们边吃早饭边看剧组的演员在大厅一遍遍走场,几个主要演员就坐在我们餐桌旁候场,我举起手机,示意了一下:Please, actors and actresses! 没想到他们立刻摆好了pose让我拍照,这一顿豪门早餐绝对unique! 真没想到,我们的巴尔干之行会以这种方式画上圆满的句号。还车非常顺利,工作人员简单验一下车交接完毕就ok了,旅行回来有一段时间了,也没有接到任何罚单,巴尔干自驾游圆满成功!卡塔尔航空的早餐值得赞一下,牛肉跟土豆泥,味道不错,而不是像其他航空公司那样粘乎乎的米饭或面条,让人看着就没有食欲。中间转机在卡塔尔机场呆了七个半小时,半夜时间机场的美食城还照常营业,里面有各种中餐。买了牛肉面填饱肚子,一碗面差不多100¥,也真是高消费了。作为全球知名的机场,卡塔尔机场的免税店很多,种类也挺齐全,但性价比并不高。比较有特色的是各种土耳其糖果和中东的丝绸披肩,茶具。但是机场的设施很齐全,很舒服,比如卫生间有温水可以供候机的乘客洗漱用,有免费的wifi而且信号很好,休息区的座位旁都有充电插头,我们带着电热杯竟然可以烧热水泡茶喝。从贝尔格莱德飞多哈五个多小时,候机七个半小时,从多哈飞北京八小时,长途跋涉后终于回到国内,我们的巴尔干之行到这里就结束了。从出发到回国共26天,途经巴尔干半岛25个城市和地区,打卡111个景点,行程三千多公里。六个同伴组成的自驾游团队经历了去河中小屋暴雨天汽车轮胎压力不足,冒雨去加油站充气才得以顺利前行;经历了尼什汽车电瓶没电汽车被拖到car box去维修,总算有惊无险。我们一同领略了巴尔干的美景,了解了真实的巴尔干,二十六个日日夜夜将永远留存在我们记忆的相册里。———————THE END ———————收藏之前请先点赞哦!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