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地 >伊朗>马什哈德>

马什哈德目的地概况

811人去过这里, 221条目的地点评

目的地概况

目的地速写 编辑

位于伊朗东北部的第二大城市。从地理上说,马什哈德距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都很近,距阿什哈巴德只有250公里,很多重走丝路的旅行者会从马什哈德前往土库曼继续旅程。马什哈德名字来源于阿拉伯语,全名其实是Mashhad-e Moqaddas (Mashhad the Holy),意思是埋葬殉难者的地方。这里埋葬着多位伊朗历史名人和宗教圣贤,包括伊玛目礼萨,因此毫无疑问是伊朗最神圣的城市。伊朗虽然是最大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但什叶派历史上的十二伊玛目中,只有伊玛目礼萨的陵墓在伊朗境内。而其余11位除了最后一位隐遁,其他都埋葬在伊拉克和沙特。

因此从宗教意义上说,马什哈德的重要性其实比不上伊拉克卡尔巴拉、沙特麦地那等圣地。此外,伊朗最著名的诗人菲尔多西也葬在这里。鉴于宗教上的特点,每年来马什哈德的游客绝大部分是朝圣者,但这里并非一开始就是什叶派朝觐中心,而是萨法维王朝将什叶派立为国教后,在阿巴斯大帝等君主的扶持下才逐渐得到今天的重要地位的。

当地语言:  波斯语

当地人生活 编辑

※ 伊朗人口约7100万,其中90%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信众,9%信仰逊尼派伊斯兰教,其余则信仰犹太教、天主教、巴哈伊教和琐罗亚兹德教等。在这样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有着超乎一切的权威。

※ 伊朗对着装有严格规定,女性公开场合必须戴头巾(Hejab),但前额可以适当露出头发,且对外国女性要求可以相对降低,用鸭舌帽+防晒衣的帽子也算过关。衣服长度要能遮住臀部,最好别穿七分裤之类的露出脚脖子;男人不能穿短裤和无袖T-shirt。街头经常能看见伊朗特有的宗教警察,每年不定时还会有针对着装的“严打”。务请遵守当地习俗和规定,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当地民众。

※ 伊斯兰教严格禁酒,但伊朗一些家庭私下酿酒的现象较为普遍,也可在黑市买到酒精饮料。如果你获得酒精饮料,请悄悄在酒店享用,切勿带到公共场合。此外在斋月期间,太阳落山前切勿公开进食,否则易被看成挑衅。

※ 什叶派穆斯林对宗教圣贤有着近乎狂热的崇拜,参观霍梅尼或伊玛目礼萨陵墓等神圣场所时,务请保持肃穆,切勿嬉笑或高声喧哗,否则易引发信教群众敌对情绪。

※ 历经30多年制裁,伊朗人民养成了强烈的“反敌特”意识,对中国游客喜欢携带的专业摄影器材容易敏感。对普通民众拍照一般没有问题,但严禁对任何政府部门、机场、兵营、核设施和警局等,或是对士兵、警察拍摄,否则很容易被普通民众举报,甚至被当做间谍逮捕。一旦被扣留也不要过于紧张,表明自己游客身份即可。

※ 此外,德黑兰等大城市内有很多不挂牌的情报机构,很容易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触犯了禁忌。如果你不幸被扣留,人品好也就扣押几小时,点儿背的话遭刑事起诉并非没有先例。2007年,几名中国技术工人应伊朗业主方要求在阿拉克附近一个山头测绘,结果对面居然是阿拉克核反应堆,于是即刻被逮捕并差点以间谍罪起诉。这一点请勿当儿戏,关键时刻别指望有人来捞你!

※ 总体而言,伊朗老百姓热情好客,对中国人比较友善。在任何一个偏僻小镇,你都可能被人邀请回家,获得红茶和烤肉的盛情款待。但与中东其他国家一样,伊朗各机构办事效率略低。作为旅行者,你还需要了解伊朗人社交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喜欢“客套”(Tarof)。通常两人交谈或打电话前几分钟听不到正文,内容多为“你父母怎样”,“你夫人和孩子身体好吗”,“我很想念你”等等。要注意一路上无论吃饭还是购物,你会听到很多伊朗人说“Ghabel Nadare”,意思是“送给你”或“请随意拿走吧”,这时千万别直线思维以为伊朗人大方好客拿了就走。这其实也是伊朗社会的Tarof之一,是种礼貌而已。二是部分伊朗人非常热情,以至于他可能帮不了你,但仍然执拗地想表现善意和能力。如果听到对方满口No problem,那你要小心了。这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作者本人曾被一个司机详细指路指到了距离目的地十多公里外的地方,也曾在购买机票时,售票员把起飞机场从IKIA写成了Mehrabad(那时梅赫拉巴德机场还有国际航线)。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曾说过:“Trust me,no problem!”。

信仰与禁忌 编辑

这里还没有信息,快来补充~

历史 编辑

这里还没有信息,快来补充~

文化 编辑

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伊朗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农业、建筑、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公元11世纪所著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发明了与今天通用的时钟基本相似的日规盘。伊朗学者的许多数学著作达到了很高水平。诗人费尔多西的史诗《列王记》、萨迪的《蔷薇园》等不仅是波斯文学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考古发现,波斯人在公元前4000年已进入铜器时代。据称,伊朗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聪慧的波斯人在石块、木材、陶土、金属、骨头上绘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和复杂的花卉图案。波斯绘画(细密画)在世界享有盛名,以其精致和细腻著称于世,使用的画笔有时是用一根毛发制作而成,15至16世纪曾盛极一时,至今仍经久不衰。

波斯地毯编织的历史与其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对原料的选择、色泽的搭配、图案的设计和编织技艺都要求极严,因此波斯地毯堪称世界上最精细、最富装饰性、最有价值和质地最优的地毯之一。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波斯地毯是在西伯利亚发现的属于波斯帝国时期的地毯。 波斯优良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使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波斯民族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不同文明的传播者。

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他们不仅从事大量的贸易活动,而且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伊朗的艺术经过了几次演变,古代的审美观念可以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波斯波利斯的考古发现中看到,到了伊斯兰教统治时期,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变化,每一个王朝都有自己的特点,卡扎尔王朝是古代波斯文化的最后阶段,然后艺术进入了现代,现代主义被引进并影响了伊朗的艺术圈。

要想了解当今伊朗社会、政治和文化,有些书籍和电影可提供有效帮助,以下仅作部分推荐:
书籍
《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 作者:Marjane Satrapi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作者:Azar Nafisi
《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作者:玛丽·博伊斯
《The Ayatollah Begs to Differ》作者:Hooman Majid
电影
《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1997
《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1997
《黑板》(The Blackboard)2000
《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2007
《一次别离》(A Separation)2011
《逃离德黑兰》(Argo)2012
特别推荐《小鞋子》和《一次别离》,这两部作品清新质朴,以独特风格反映了伊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常态,表现了他们窘迫艰难但又乐观坚强的生活状态。

环境 编辑

你一定对获得2013年奥斯卡奖的《Argo(逃离德黑兰)》印象深刻!不错,这部影片的背景是当代伊朗最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1979年伊斯兰革命。革命前,伊朗曾是个君主制国家,末代巴列维国王刚开始积极发展民生,加上石油出口获得的巨大财富,使伊朗迅速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然而他开始好大喜功,强行推行一系列脱离国家发展实际的大跃进政策,使得国民经济逐渐崩溃;与此同时,伊朗不断西化的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引起教士阶层强烈不满,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日渐降低。

巴列维政权又动用国家机器暴力镇压持不同政见者,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抗议浪潮,其政权至1979年已摇摇欲坠。这时,流亡巴黎的霍梅尼在承诺保护美国利益后获得其默认,回国率众推翻了巴列维政权。然而,他的政府随即以美国暗中支持巴列维为由开始激烈反美,从此两国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而占领美国使馆扣押人质是则是危机发展的顶峰。

客观的说,伊斯兰革命前伊朗社会气氛较为开放,德黑兰曾号称中东“小巴黎”。革命后,伊朗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宗教权利大于世俗权利,政府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严厉管控,包括对着装作出严格规定、禁止播放西方音乐和电影、严格禁酒等,社会整体日趋保守。在伊朗,最高领袖有着超乎一切的权威,一些保守的大阿亚图拉非常有权势,控制了国家的方方面面。伊朗政坛向来是强硬保守派与温和保守派、改革派之间的角力,胜负关系直接表现在每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改革派和温和保守派执政时,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就会相对改善、社会管控会相对放松;而强硬保守派执政,社会控制就会进一步收紧,德黑兰与西方的关系就会面临较大考验。

有人也许会问:那最高领袖是哪一派的?答案是:算保守势力。但领袖通常不干预日常政治,而是起一个平衡各派的作用。当某一派势力坐大威胁到自己时,他就会扶持另一派来抗衡。不过,伊朗总统的角色实际相当于政府总理,其地位至少在前三名外,所以别看当时艾哈迈迪-内贾德经常火力全开声称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其实了解伊朗政治的人都知道他没任何对外开战的决定权,最后要领袖说了算。

必须指出的是,不了解伊朗的人经常指责伊朗是独裁专制的国家,而事实上伊朗实行领袖权威下的三权分立,是中东最民主的国家之一。此外,除了居住在德黑兰城北的那部分所谓自由派精英,绝大部分伊朗人是拥护现行宗教和领导体制的。各派别哪怕内部再不和,他们在维护伊斯兰教义和政权方面还是基本一致的。

在伊朗的各个政府机构、银行甚至饭店,你经常能看见墙上挂着两位缠头巾老者的照片。其中不戴眼镜那位就是被尊为国父的霍梅尼,另一位则是他的继任者、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后者在革命时是前者最亲密的战友,这和我国解放初期喜欢挂毛主席和朱大帅的照片一个道理。而在伊朗街头,建筑上随处可见的画像大部分是以两伊战争和反美为主题的,少部分则是宗教题材,很常见的是一位“没有肖像”的圣人以及伊玛目阿里和伊玛目侯赛因的画像。

书籍推荐 编辑

这里还没有信息,快来补充~

电影推荐 编辑

《追风筝的男孩》
《一次别离》

语言帮助 编辑

伊朗官方语言为波斯语,大部分老百姓不会说英语,街头的店铺和乡间公路上通常也只有波斯语标识。在位于西南部两伊边境的胡泽斯坦省,大部分居民是阿拉伯裔伊朗人,因此这里听到阿拉伯语的几率经常高于波斯语。

你好 - Salam - سلام
你好吗? - Haletun chetore? - حالتون چطوره؟
很好,谢谢,你呢? - Man khubam mamnun,shoma chetorid?
- من خوبم ممنون، شما چطوريد؟
你叫什么名字? - Esm e shoma chist? - اسم شما چیست؟
早上好 - Sobh be kheyr - صبح بخير
晚上好 - Asr be kheyr - عصر بخير
谢谢 - Mamnoon - ممنون
再见 - Kho daa haa fez - خداحافظ
劳驾,不好意思 - Be bakh shid - ببخشيد
对不起 - Moteassefam - متاسفم
多少钱? - Gheymatesh chande? - قيمتش چنده؟
请问厕所在哪? - Dashtshuee kojast? - دستشويي کجاست؟
救命! - Komak! - کمک!

文字标识 编辑

这里还没有信息,快来补充~
更新时间:2015-04-17 编辑目的地概况信息
返回顶部 扫码下载
下载穷游App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联系方式

 

0/140
https://place.qyer.com/mashhad/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