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周末,春光无限好,自然不能辜负~所谓皖南一片好风光,人少自然风光好,对于我们这种随走随晃的人而言,甚中下怀~
对于这种短途出行,自驾首选,所以预定好车后,尽管清晨暴雨也是一路向南~
等到我们到了桐城,歇脚之余去晃了这个“六尺巷”~很美的一个巷子~典故如下: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吃饭地方,结果已经饿的呱呱叫。。。只好默默地开始等吃的~时令菜,上图不表~
继续向南,跟着高德,兴致勃勃地去看海子故居,对,就是那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想来是十分应景,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
其实,屋子很乡下,也很简陋,守门的爷爷也不知道是不是跟这位才子有亲戚关系,也没敢问...不过,我是那天才知道,海子原来是位男的...
虽然没有大海,但是油菜花海下的故居也是着实让我们高兴了一大阵子~~
流连花海,不忘赶路,继续南下,终于抵达这个到处以“安庆混沌”被我所认知的这个地名~富庶之地的一个指标就是公园的建设水平,而这“菱湖公园”恰恰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点~~
这张可是摇落了大把的桃花才出来的...遍地葬花,哎~化作春泥更护花吧~玩累了,去吃了丁记三四味,欢心入住酒店去了~
翌日,早期晨跑,该是山里靠湖的缘故,雾气比较重,不过,含氧量那个高的...丝毫不影响这美好晨光~
周日返程的路上,我们从另外一条线路折回,路过青阳县的市街,买了卤味和水果~简直好吃到爆!尤其是那先炸后卤的鸡爪,跟那镇江老爷爷的臭豆腐一样,封存在记忆中最美的味道里了~忘得连个照也木有...
两人一路走走吃吃停停晃晃,奔向三和古镇~跟所有古镇一样的石板路,各种叫卖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是每个镇子都有它自己的性格,虽然雷同,但不尽相同~
这里叫“一尺巷”,典故估计跟六尺巷雷同吧~
最爱的梅干菜,和腐乳~这就是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