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清凉峰是在2003年,当时公司代理百事可乐的公关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穿越徽杭古道。直到07年才第一次真正接触户外,参加了上海三夫组织的徽杭古道徽进杭出的对穿;然后公司10周年年会,在我的怂恿下,老板同意了常规年会后的全公司户外拓展,同样是我比较熟悉的徽杭古道(安徽绩溪鱼川进,宿下雪堂徽杭之家,走班肩坞,包车从障山大峡谷出)。09年的时候再次参加三夫的团队,试图重装攀登清凉峰。当时计划从银龙坞出发,经西岙登顶,但是由于出发之前数年没有锻炼,体能还及不上07年穿越徽杭的时候。开始上升后不到半小时,就支持不住了,背个40斤的包和徒手攀登真不是一个概念啊,呵呵。为了不拖累大家,和领队商量后,决定独自下撤。当天就坐车经过昌化回到杭州西站,第一次入住了龙禧滨江福朋喜来登(之后这家酒店成为我在杭州的大本营,入住15次以上)。下山前,某位山友在耳边飘过一句“这个人是意志垮掉了”,久久在耳畔回响。 从此,清凉峰成为心中的一个怨念... 一转眼,2015年了,自己已过而立几近不惑。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我将近20年的自助出行,绝大部分是在海边,不是因为“智”而是因为“懒”。或者说,是因为懒而导致的健康及体能的水平低下(呵呵,说的好婉转啊,死胖子!)由于工作的变化,从年头开始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加上年头体检的综合报告给我敲响了响亮的警钟,所以身体的锻炼被提到了相当的优先级上。 时至3月,朋友相约穿越徽杭古道。由于自驾的缘故,起点和终点都设在了安徽绩溪的鱼川(车子不会自动翻山跟我们去浙江真是硬伤啊!)。15:30正式经过江南第一关饭店上山,18:40到达蓝天凹营地。这次强度不大的穿越,让我重新拾回了对户外的热情,同时也传递了几个清晰的信息:1)重装上升不同于平地的普通有氧锻炼,对于下肢力量及心肺功能要求高出很多;2)之前的高帮登山鞋不知什么原因变得硌脚,从而导致了2个脚跟都磨出水泡并破裂,影 响了最后阶段的效率,需要重新考虑鞋袜的问题;3)徽杭古道沿线物资补充之丰富,已经到了完全可以只带一瓶水一支杖,徒手穿越的地步。 每隔最多1小时的路程,就有村民摆摊,从黄瓜水果到脉动红牛,或是住宿吃饭,应有 尽有。提醒了我,如果岩土补给得当,可以大幅度减少背负物资。 回来以后,增加了爬楼梯作为日常锻炼项目。3分左右完成18楼上升,连续3次。估计多少有些效果。然后就是在5月中看到了三夫召集6月5日-7日的重装清凉峰的行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甚至和小沐先进行了直接的联系,咨询了雇用背夫帮我将帐篷等沉重物资背上山顶的事宜,遂决定报名参加。直到出发前1周,才勉强凑齐了成行的最低人数。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气象预报的大雨使结伴参加的4人组合临时退出,行程随之取消。反复思考之后,问小沐要了当地向导的电话,准备自行攀登清凉峰。考虑到自己的体能、技巧的限制,权衡再三,决定采取轻装上山,当天往返不再山顶扎营过夜的做法。 洋洋洒洒的序言到此结束,作为未来自己回忆的一点背景材料,下面开始正式的记录。 清凉峰作为近10年来大热的江浙沪入门线路,登顶成功者不下十万(自己估计的),网上各种游记攻略之丰富,恐怕国内线路也只有太白、四姑娘山、武功山等几个有限的热点地区可以比肩。甚至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应该认为,清凉峰登顶是不需要攻略的——因为太简单了!不过,对别人简单,不等于对我简单。或者说,每个人对线路的难度应当基于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和判断。回顾国内的各类户外活动的意外状况,多数是如下几种情况: 1)新手在准备非常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行动-没有向导、GPS和地图导致的迷路、装备或 物资不足或不适应当时当地需求、技术能力或体能不达标超出了自身能力; 2) 有一定经验的进阶选手高估自己的能力,轻视或忽视潜在威胁而在基本环节处理上出错(05年清凉峰狂风怒海以及大多数的伪高手带队集体遇险); 3)高手突遭意外而遇难(雪崩或高反后的失能或纯意外)。写到这里,深深为严冬冬、刘喜男、饶剑锋、杨春风、董署明等一班民间登山高手的陨落而惋惜。也为李兰和孙斌那些执着的攀登者深深祝福。 当然,任何事故都是一连串的事件的组合,是多重原因多个失误组合的结果,但是,准备不充分、计划有缺陷肯定最重要的共性原因。 所以虽然是1787米的山,我还是做了认真的准备。 1.前期准备 攻略 在蚂蜂窝、三夫、磨房上搜索了大量的攻略,但是帮助却不大。主要是大家觉得清凉峰太简单啦,完全不需要认路啊。大家的帖子一路上不是拍摄的风景、花草、队员们互相拍摄就是登顶后各种标准像或FB照。说到路线,除了那些走5号线或者南山脊或者溯溪上升的强驴们,大多数人都是走蓝天凹-三岔口-野猪塘-绝望坡-登顶的,都看出老茧来了也没看出个道道。现在安徽方向在野猪塘把守很严格,已经很少有团队走这个线路了,现在上山基本都是从浙江方向进山的吧,起点一般是永来村或者银龙坞。我对着谷歌地球和百度地图也研究了很久,最后总是龙潭大酒店的章老伯给我指了个大概:银龙坞-窑降-清水降-大降-东岙头-清凉峰。地图的清晰程度是:PC Google earth(需翻墙)>手机百度地图>iPad百度地图 >PC 百度地图。 练习 由于一开始是准备和三夫团队一起重装上山的,虽然决定了需要向导背包,但是帐篷啊之类的装备都很久没有使用了。所以除了体能锻炼和爬楼之外,我乘着有空的几天在家里小区花园以及闵行体育公园里面针对一个人搭建帐篷(LUKE的寄居者II,之前用过几次,整体感觉不错:重量、防风、搭建和空间都不错,性价比高),进行了几次练习。把充气垫、睡袋等装备也一一使用了一下。最重要和心里没底的恐怕是鞋子。之前走徽航的高帮徒步鞋磨脚非常厉害,而且使用年限已长,脚跟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话说当年三夫买的HBN是劣质产品么?还是07年买的时间实在太久?呵呵)反正是扔掉了。目前手里就只有一双哥伦比亚的低帮徒步鞋,之前从来没有穿过。赶紧拿出来磨合下,崇明森林公园、闵行体育公园加上一些平地徒步,总共大约走了20-30公里吧,整体上只要不下雨,走走清凉峰这样强度不大的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好处是大底比较硬,花纹也合适,走起石子路不会太痛;鞋头和鞋面看起来都是加强过的牛皮和橡胶,比较坚固,防泼水。缺点是低帮鞋对脚踝保护不够,另外容易走路甩起来的小石子带进鞋子,每次休息时需要脱鞋清理。 女朋友提出要我练习下攀岩,我在最后时刻退缩了。一方面也是觉得清凉峰应该不需要这样的技术吧。当然,后来发现,技多不压身啊,呵呵,此乃后话。 向导 户外运动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之一恐怕就是认路了。我不会使用GPS、不会看带地图的等高线,指南针对我也只是能看个东南西北的大致方向(不会辨认磁偏角)。所以,认路的工作就完全交给向导了。虽然,这些基本技能之后还是要补课学习的。去银龙坞之前我就和章老板进行了沟通,包括是否需要头灯、携带净水器之类的细节。也敲定了请一名向导全程陪我上下山的事情。到了以后,章老板才告诉我,由于他要去镇上准备第二天三夫另外一支走三尖的大部队的物资采购,向导的工作就交给了他的小姑,并再三强调,他小姑也是经常带人上山的,让我放心。但无论如何,从一个青壮年向导换成一个60岁的老阿姨,我心里多少是有些惴惴不安。虽然结果是章阿姨也非常给力。 2.携带物资关于携带的物资,主要出于如下计划的考虑:1) 当天往返-不需要宿营物资2) 1顿午饭,一些路餐补充能量3) 水 - 山上可以补水,但是没有过滤器不准备煮沸所以安全性不明。章老板说当地人登顶1个来回只要带2瓶矿泉水就可以了;我的向导章阿姨只带了1瓶脉动瓶子冲泡的茶水。我带了3瓶矿泉水,用水袋灌了2升脉动,结果还在路上喝了2瓶山泉水,下撤到最终的1000米的时候水还是喝完了。4) 应急物资-除了常规的急救急用物料,额外包括如果向导失踪(没错,我还考虑了如果向导失踪自己走出山)用的路标。 具体使用情况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这里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当向导帮你背包而走的比你快的时候,意味着,你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我曾经反复考虑过,再带一个小包自己背,带最基本的水和能量棒。但由于一开始认为自己可以背包上山,所以最后一刻我把小包放在了营地。这个计划的隐患在最后时刻险些造成问题,后面我会详细说明。 3.攀登过程进山0500 起床 热身0600 早餐(除了农家面条,我增加了半个午餐肉罐头)0630 出发0730 背负过重,将包交给向导章阿姨0930 到达东岙头(估计时间)1050 登顶 上升过程中前1/3比较难走,一是上升比较迅速;二是有些涉水和爬石的地带需要小心;三是道路右侧山谷较深比较陡峭。好在章阿姨能够一路指点及协助。 中间1/3道路是最好走的,全部是铺有石板的上升台阶。章阿姨非常不喜欢走之字形的台阶,基本上是中间找路直接切上去的。章阿姨把这段几千级台阶叫好汉坡,但貌似与传统线路上的好汉坡或者叫绝望坡不是同一处。(呵呵,中国叫好汉坡的山坡至少成千上万吧。) 最后的1/3距离比想象中好走,基本上是密林中的小路。小心竹子与灌木弹脸,小心脚下碎石及淤泥滑到就可以了。 距离顶峰有30分钟左右时候路过一条小溪,章阿姨主动说这里的水质很好,可以灌装。我上山时候灌了一瓶,喝完也没有什么明显问题。下山的时候由于过于乐观,觉得应该比较快能到山脚,就没有再装。结果在一次休息中遗失了一瓶水,然后水就不够了。 登顶 照例环拍之类。还去看了一眼从西岙下山的道路和南山脊的情况。在山顶遇到了走西岙上山的4位当地游客。吃了4根荷美尔早餐肠作为午饭。将上山时装进背包而没有拍摄的gopro装好,穿戴护膝,开始下山。 山顶除了蜜蜂就是苍蝇—是在太脏了。 和露天垃圾场一样,加上天气开始变热,食物垃圾开始腐败,请大家自行想象。 山顶移动信号非常微弱,但偶尔也有。 下撤 下撤比想象中难。 最初的1/3和石阶路的1/3没有难度,只是消耗比较大的体能,其中膝盖及小腿消耗最大。到了最后的1/3我明显体力不支,下降速度越来越慢,一些上山时候不是特别难走的路段也是反复确认,慢慢通过。在横切一些岩石路段的时候,磕伤了右手食指指甲,划破了手背。 直到最后3000米左右距离,已是龟速。而且出现了头晕,眼花及轻度恶心的情况。我自己判断应当是血糖不足的结果。在最后1000米距离时候,终于和先走一步的章阿姨汇合。我坐下休息。先请章阿姨帮我灌了一瓶山泉,然后就这能量棒吃了半根,明显有了好转。为了安全起见,我再请章阿姨先回营地,向老板要了一瓶雪碧(本质就是常温的糖水)。月20分钟以后,老板亲自带着雪碧来到我休息的地方,我基本上已经缓了过来。老板还很nice的把车开到了路边,最终,我们在完成最后500米的下撤后,坐上了他的车,完成了最后300米的水泥道路,返回营地。 我们1150离开山顶,1630才回到营地。耗时4小时40分,比上山时间还长(上山4小时20分)。据向导章阿姨及老板描述,我上山基本上属于平均速度,但下山比正常速度要慢了将近1小时。这还是东岙原路往返的结果,要是走相对陡峭(但风景更好)的西岙下山,那是“天黑也走不到啊”(章阿姨语) 4.经验教训 1)体能第一 向导第一 量力而行 山,是靠人登的。 没有任何装备能帮助你在体能不足的时候完成上升,200块迪卡侬的背包固然不行,2万块的始祖鸟背包也是一样。 向导是辨认方向和道路的第一选择。当然,有可靠且高精度的专业GPS加上精密的地图和辨识方向的能力,这一条可以商榷。量力而行。我丝毫不觉得请向导,最后请向导背包的登顶有所遗憾。这个是基于我个人能力的最优选择。登顶不是成功登山,回到大本营才是。登顶固然可喜,但我更加钦佩那些中途能正确评估风险而安全下撤的人们。 同样的,选择好天气登山也是量力而行的范畴。看到好多为了自虐特别挑选在冰雪天登清凉峰,穿鳌太、太白的同学们,太厉害了。这个也应该建立在自身能力及物资准备的基础上充分评估风险并留有冗余。像我这样的菜菜鸟,还是挑选好天气吧。 2)随身装备才是装备 在让向导背包的情况下,自己没有随身应急物资,最后路段让向导先走走到市区目视接触的地方。是我这次户外活动的最大失误。试想最后的低血糖情况如果不是发生在最后1000米,而是下撤的半途中,结果会是怎样?当然,章阿姨相当负责,在每一个相对艰难的路段会等我一起通过,但是原则就是原则,在户外拼概率是非常愚蠢的。 即使让向导负重,水+能量棒+基本应急物资是不应当离身的;向导不能让他离开视线范围或者说通讯可以达到的范围。 3)应当关注补充能量和水的节奏 最后导致困扰的低血糖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山顶午餐(荷美尔肠4根)以及下降中路餐(完全没有)都没有怎么吃。导致最后能量不够。 进阶提升: 1)继续体能训练,综合有氧、无氧和负重;2)学习使用GPS和方向辨识;3)学习基本的攀岩;4)进一步学习手台的使用5)饮水,过滤器的问题6)寻找并磨合一双合适的中帮徒步鞋7)根据下一次徒步情况选用卫星电话 以之为记,我的第一次户外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