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生活了两年,后来又断断续续地往返于印度和国内,去了很多印度城市,也看了很多,从最初感受的文化冲击到逐渐融入,似乎有大多故事可讲,又似乎这些故事又成家长里短。现在闲下来,才慢慢写出来,就当是胡言乱语吧。2015.04.14泰米尔新年,正好在金奈,决定去金奈以南60KM的Mahabalipuram一游,这座有着世界文化遗产头衔的古城似乎总是在跟我招手。为了能从容的游览Mahabalipuram特地起了个大早,但是不可思议的印度又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当地的公车司机发起了一场罢工,部分线路停运或者减少班次,车站的工作人员只告知耐心等待,但显然没有人知道车子什么时候会来,会不会来。等到将近10点,终于乘上了前往Mahabalipuram的巴士,还是那种传统的泰米尔”Super-deluxe”巴士。从金奈到Mahabalipuram坐巴士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当巴士沿着海岸公路驶离Adyar的时候,就告别了潮湿闷热拥挤的金奈城,取而代之的是泰米尔邦的蓝天、绿树、渴湖,以及沿途的村落、海滩以及度假村,南印度风情画在公路两侧舒展开来。泰米尔地区的“超级豪华”巴士公路旁的渴湖大概11点半左右抵达Mahabalipuram古城。南印度的历史一直游离于经典印度的历史之外,即使英国人统一印度以及后来独立的印度联邦,泰米尔人也一直是与北方的中央政府若即若离,他们对自己达罗毗荼文明传承者身份的骄傲从未减弱。当北方在历史上轮换着来自各个外来侵略者的王朝时,南方却因为地处偏远而相对稳定,王朝的更迭也一直是内发性的,泰米尔人无疑是最接近原生印度民族的,他们的语言也最接近古梵语,如此说来他们当然是值得骄傲的。7世纪时Pallava人在Kanchipuram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他们建造了这个地区最早的独立式神庙,奠定了南印度神庙建筑风格的基础,他们发明的Pallava文字演变成了在泰米尔地区广泛使用长达14世纪的Grantha文字,而我现在站在的古城Mahabalipuram就是Pallava王朝当时的一个重要海港。Pallava王朝的全盛时期是Mahendravarman I (571 – 630 CE) 和 Narasimhavarman I (630 – 668 CE)统治期间, Narasimhavarman I国王被称为Mamalla, 意未“伟大的摔跤手”,Mahabalipuram就是以他命名,意思是“伟大摔跤手的城市”,城市里壮观的神庙和雕刻大都建于这个时期。关于城市名字起源的说法有好多种,这个大概是最为主流的一种了。Mahabalipuram的遗迹大体分布在城市西侧的岩石山, 五部战车神庙(Pancha Ratha), 海岸神庙,以及城市北边的海岸。从岩石山一带的遗迹开始参观,从位于West Raja St的北门进入后,是一片非常不印度的干净而平整的大草坪,岩石山其实更像是平地而起的巨大岩石堆,这种南印度平原上常有的地貌仿佛真是被天神随意扔下来的。这里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在岩石斜坡上立着的巨大圆石,叫Krishna’s Butterball, 似乎随时会滚下来,却岿然不动,我估计着应该是人为固定了的,不然躺着下面拍照的人可真是危险。圆石往北,在树丛后面有一座Trimurti Cave Temple(三相神石窟寺),整座神庙是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凿刻出来的三个石窟,分别供奉了印度教三大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周围还有精美的动物石雕和未完工的石刻。往南回走,过了圆石之后,就可以看到Ganesha Ratha, 由Mahendravarman I的孙子Parameshvara-varman I建于7世纪晚期,也是由一整块岩石雕刻而成,但不再是凿出的石窟,而是完整的战车神庙,一开始供奉湿婆,后来改为供奉其子象头神Ganesha.Krishna’s ButterballTrimurti Cave TempleGanesha Ratha沿路继续往南上行,就来到建于16世纪的Raya Gopura, 这应是一座未完工的Gopura寺庙的底层,Gopura是南印度神庙发展到后期的形式,应该是灭掉Pallave王朝的Chola王朝发展起来的,现在南印度大多数神庙都属这个风格,特点当然是拥有巨大的门楼,门楼上雕刻着万千神祇。继续往南便会经过Ramanuja Mandapa来到Mahabalipuram灯塔。沿着灯塔狭窄的螺旋阶梯爬到顶上,可以俯瞰整座Mahabalipuram古城以及孟加拉湾那深蓝的海水,灯塔虽然现代之物,可是登高容易怀古,想象一下当在这片山顶神庙吟诵吠陀经的僧侣第一次看到西方水手和他们的船只时内心的想法。从灯塔上下来往西南方,是Mahishamardini Mandapa, 这座石窟寺有着精美的石雕描绘《摩根德耶往世书》(Markandeya Purana)里的故事,左侧是Vishnu睡在那伽之王Shesha的场景,而右侧则是Durga女神骑在雄狮上杀死水牛魔王Mahisha的场景,中央神殿里则供奉着湿婆和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i)以及他们中间坐着的长子战神鸠摩罗(Murugan). Mahishamardini Mandapa是凿在一座巨大的岩石之中,它的上面,在岩石山顶,有着另一座神庙Olakkannesvara temple的遗址,爬上去也是远眺的好地方。Raya GopuraRamanuja MandapaMahabalipuram灯塔登上灯塔远眺Coromandel海岸和南印度平原Mahishamardini Mandapa和位于岩石山顶的Olakkannesvara temple遗址Mahishamardini Mandapa里的石雕,Vishnu睡在那伽之王Shesha上Mahishamardini Mandapa里的石雕,Durga女神骑在雄狮上杀死水牛魔王Mahisha的场景登上Olakkannesvara temple遗址灯塔和大海下到山脚,从南门出口后沿着West Raja St往北回走,沿途可以看到Dharmaraja cave temple, 一副没有完成的巨大浮雕遗址,以及Krishna Mandapa. Krishna Mandapa的正面有一副长浮雕,描绘了Krishna用手抬起了Govardhana山让村民在下面躲避因陀罗降下的暴风雨的故事,整副浮雕非常逼真细腻。再往北是Panch Pandava Mandapa, 一座未完工的石窟寺。而这座神庙的北边就是Mahabalipuram无以伦比的巨型浮雕杰作——Arjuna’s Penance(阿周那的苦修),也叫Descent of the Ganges(恒河降临)。这幅29米长,13米高的巨型浮雕,由两块巨大的圆石组成,圆石中间有一条凹下的裂口,裂口中雕刻了双手合十的Naga, 裂口左侧有一单脚站立正在苦修的骨瘦嶙峋的圣人,圣人左侧则是注视着他的四臂湿婆,而占据浮雕绝大部分空间的则是诸神的众星捧月、一座毗湿奴神庙、精美的动物形象,以及尚未完工的一隅。浮雕之所以有两个名字,是因为人们对其主题的两种不同见解。一种说法是Arjuna’s Penance, 认为浮雕描绘了《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班度五子之一的Arjuna通过苦修获得了湿婆的终极大杀器Pasupata.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描绘的是关于恒河降临的故事,这个神话故事在印度很有名,我也很喜欢,大意是说圣人国王Bhagiratha通过苦修感动梵天允许恒河从天界中降临,以涤荡其曾祖父的六万个被烧成灰烬的王子的罪过而复活他们,但恒河冲击力太强,湿婆决定用自己的头发接住恒河,以减轻河水对地球的冲击,于是恒河的一部分降临人间。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读,这个故事显然更能解释浮雕中间的这条重要裂口,曾经在浮雕顶上有水会沿这条裂口潺潺流下,仿佛从天而降,奔腾汇入下方象征大海的水池中。Krishna Mandapa里描绘了Krishna用手抬起了Govardhana山让村民在下面躲避因陀罗降下的暴风雨的故事的浮雕路边寺庙一隅的金翅鸟GarudaMahabalipuram无以伦比的巨型浮雕杰作,在全印度也是首屈一指在一家小餐馆解决了一下中饭后,就前往另一个位于古城南端的重要遗址——五部战车神庙Pancha Ratha. 这些神庙被冠以“战车”之名或许因为其外形有印度教诸神战车的样子(南印度很多寺庙都有巨大的木制战车,大多在大型祭祀时用,确实有几分相似),且以《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班度五子以及他们共同的妻子的名字来命名,建筑(准确而言是雕刻)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不知从何时开始被掩埋在Coromandel海岸的沙子下,直到被考古学家挖掘出来。最南端的,是5座神庙里最高的Dharmaraja Ratha, 拥有四方形基座,四层的方尖顶逐层减小至顶层的八边形圆顶,神庙显然并没有完工,朝西的神龛并没有来得及开凿出来;北边则是5座神庙里最大的一座Bhima Ratha, 拥有一个拱形的桶装屋顶,依然没有完工,根据其长方形基座推测,这座神庙或许是要供奉卧在舍沙上的毗湿奴;再北边则是共用一个基座上的两座神庙——南面的Arjuna Ratha和其北面的Draupadi Ratha, Arjuna Ratha在外形上跟Dharmaraja Ratha几乎一样,但是方尖顶少一层,也很小一些,供奉湿婆,外面有其坐骑公牛Nandi的雕塑,而Draupadi Ratha看起来则像是一座南印度小屋,供奉的是难近母Durga, 外面有她的坐骑狮子的雕塑;这两座神庙的西边则是以两位孪生的般度兄弟命名的Nakula Sahadeva Ratha, 这座神庙的造型在南印度并不多见,其顶部有点像Dharmaraja Ratha与Bhima Ratha两种形式的顶的糅合体,所供奉的神祇的身份也是无法定论。这边上还有一尊实物大小的大象石雕,号称是全印度最完美的象雕之一。这些战车神庙相隔非常紧密,因此人们推测这儿可能并非朝拜用的活神庙,而是作为建筑参考用的神庙模型。五部战车神庙Pancha Ratha参观完Pancha Ratha, 前往海岸边著名的海岸神庙Shore Temple. 不同于之前挖凿出来的神庙建筑,这是一座石砌式神庙,而且是一座建筑群,拥有主庙,副庙,小神龛,广场,通道等构成。海岸神庙始建于8世纪初的Narasimhavarman II时期,当最初的西方水手行驶到Coromandel海岸时,他们激动地发现这里耸立着7座雄伟的高塔寺庙,当他们回到欧洲绘声绘色地讲述这座被他们称之为“七寺城”(Seven Pagoda)的Pallava海港时,其中的6座神庙也在岁月的侵蚀中被掩埋在海水和历史之中,只有眼前的这座,顽强而独孤地耸立在碧海蓝天下,默默地见证了孟加拉湾长达13个世纪的日出日落,尽管风蚀严重,却依旧无声地讲述着Pallava王朝高超的建筑工艺。我轻轻地触摸了一下神庙的岩石,希望能抓到一把历史。海岸神庙中风蚀严重的神像海岸神庙在神庙的南边一侧,有一座海滩,这儿无疑是当地游客们的天堂。沙滩并不干净,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各种纪念品摊,小吃摊,椰子摊,打气球的气枪摊,沙滩骑游的马厩,冰淇淋车,小型游乐场(旋转木马和人工动力摩天轮),印度人天性奔放,在海水里玩的不亦乐乎,就连穆斯林大妈,也实在压抑不住海水的诱惑,裹着厚厚的黑色长袍也去湿了一把身。无意跟当地人一起去下饺子,但是海边的炸鱼摊还是勾起了海边渔村成长起来的胃口,可是一看炸鱼的大妈黑乎乎的双手把鱼放在黄糊糊的咖喱一裹,出锅后直接拿张报纸或者草稿纸那么一包,你还得自己拿脏手抓着啃,肠胃就有点犯嘀咕。最后,肠胃没有敌得过胃口,点了一条鱼,包鱼的纸张背面还有圆珠笔画写的计算公式,但是确实挺香,幸而克制住了点第二条鱼的欲望。此时,金色的夕阳也已经变得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