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乘最早一班车从贵阳北站去从江(高铁)站。贵阳没有直达从江县的客运汽车或普快,高铁是直达的唯一交通工具,仅需1.5小时,贵阳至从江高铁站高速公路自驾约3.5小时(不扣分罚款前提下)。从江高铁站前广场建筑蛮有意思的,侗族风格,因高铁站距“肇兴侗寨”车程仅15分钟。高铁站出口50米外便是汽车站,由此前往从江县城和其他城镇以及肇兴侗寨。“肇兴侗寨”虽然到高铁站很近,但在行政划分上它属于黎平县。上图是“从江高铁站-肇兴侗寨”直达车,空调,软座,半小时一班。车上买票,车费10元,现金/微信/支付宝支付。肇兴侗寨景区门口,司机停车告知一众游客,自行前往售票处购门票,直到最后一位游客上车才继续行程,注意:无需再买景区观光车票,坐该车直达观光区门口(景区大门距离观光区约7分钟车程)。为什么要坐这部车去观光区?景区观光车抵达观光区附近停车场,步行15分钟到达观光区;坐上图这部车直达观光区。观光车费,单程10元。上图写有“肇兴侗寨”,行车路线是“从江高铁站-荔波县城-从江高铁站-肇兴侗寨”,全程约需6.5小时,别上错车。尽管写着“荔波小七孔”,却只到达荔波县城“新”汽车站附近公交车站,之后另乘“11路”公交车前往荔波小七孔景区东门,票价7元(如下图)。景区东门是乡镇府所在地,旅馆、餐馆远多于西门,生活设施齐备,距离荔波县城更近。前往岜沙苗寨要坐上图这班车,路线是“从江高铁站(洛香镇)-从江县城”,空调车,疫情期间乘客不满一半,每隔45分钟一班,早晚发车自7点至19点。高铁站至从江县城,沿途风景一般,设置闹表安稳睡觉,约50分钟抵达县城汽车站。下车后会有摩的、拼车拉客的人,不要搭理他们,宰客价,去岜沙--摩的20元,拼车30元。到汽车站对面的公交车站乘坐“1”路车到“一桥西”站下车,沿公交车行车反方向(上坡)走到“开泰假日酒店”(“一桥”西南侧),门口2-3辆小面包车,这些车子前往丙妹镇,途经岜沙苗寨,10元/人。岜沙苗寨在丙妹镇县道必经之路上,上述旅馆“观景客栈”距离公路仅20米,“苗寨”公路旁微型广场上有卖手工艺品摊铺,一问便知。开泰酒店这儿除了拼车(上图棕色车子),也有摩的(拼车后面那位),他们会拉客,宰客价20元/位,不用搭理;跟拼车司机谈一下,发车联系你。实在等不及,再跟摩的杀价。注意,周日早晨7点至中午12点,县城有临时集市,在开泰假日酒店(上图)附近,除非绕道汽车站方向,否则车辆难以通行。从江县城至岜沙苗寨,车程15分钟,全程上坡;景区大门距离苗寨约3分钟车程,公路有门禁,携程购票/售票窗口/其他方式购票,乘拼车直达观光区。西江景区和黄果树景区微信公众号可售票,岜沙景区公众号没这功能。二、食宿携程预订的旅馆,体验观察后,确认为岜沙目前最好的旅馆,名片如下图携程酒店搜索“从江观景客栈”即可。因是疫情时期,人流稀少,不仅房价折扣,旅馆也给客人调剂到价格差不太大的最佳房间。旅馆建筑为吊脚楼风格,全木质,睡觉很舒服,不足是木板房隔音不佳,“轻睡眠”者会有一种受折磨的痛苦,对于我来说,睡的很扎实,尤其山泉沐浴真叫一个清爽(当然,我们要节约用水),比国际标准五星级酒店舒服多了。回归自然,整洁卫生干净,餐饮健康,就是最适合城市居民“享受自然”的心理需求了。一壶生米酒(纯糯,一斤装,酒精18度),嫩笋黑猪腊肉,绝配。蘑菇炒肉,鲜嫩,回归大地的感觉。野菜这样煮汤才能去除苦涩又增补营养,辣汤够味,跟米酒一起喝,活似神仙。肠胃不好勿搭配。旅馆点评:非常满意。旅馆一层为饭堂,二、三层住宿,房间配置空调,晚上山风很凉爽。据说有的人很喜欢把空调温度降到最低,裹着被子睡觉,个人习惯啦,不点评是否健康。我觉得还是不开空调,感受山风睡觉更爽。旅馆人员:老板兼厨师,手艺好,非熟客不多言;老板娘,声音好听,热情好客,酒量大(苗寨女人普遍好饮酒),做生意的好手;老板父亲,很健谈,又开明,能说一口流利汉语(村中55岁以上村民大多数很难用汉语交流,颇为苦恼),许多风土人情与其畅谈;自酿生米酒(酒精18度,储存不过1个月)、熟米酒(酒精28-30度,储存可达10个月)味道纯正,来了都喝一壶,不虚此行,20元/斤(2020年价格);老板父亲种植的稻香米,味道很棒,来了一定尝尝。三、景观岜沙苗寨,虽然开发为景区,感觉上跟平常村子没什么区别,苗家的淳朴在此显现的淋漓尽致。整个贵州少数民族村落商业化最严重的当属六盘水彝族村落,其次是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寨和黎平县肇兴侗寨。西江苗寨尽管有许多苗族群众,但它的村民要么进城当了收租房主,要么成了西江(行政)村的边缘化人群,诠释了这里是西江景区,不是西江苗族村落;肇兴侗寨,好歹保留了一些当地人社区,社区侗民与景区汉民生活界限比较明显,生活风格截然不同,去哪里找他们,景区四周的山坡上,狭窄破旧的居民区就是他们的居所,而汉民商人统统占据/租赁了最好的位置。总体来说,西江苗寨、肇兴侗寨游览主要景点,其他走马观花看一下就行了,为大众游客审美设计景区不是我等自助行者的去处,来岜沙就对了。如果去更加淳朴无邪的地方,得忍受许多真实闭塞村庄具有的共性,须确保饮食、皮肤、视觉、嗅觉、听觉、如厕完全适应那些共性,要不然就自己搭帐篷或睡车里。博物馆没进去,有兴趣去看看。“树神”亭子那儿可以荡秋千,运气不错,正好赶上当地“秋千节”,好热闹,苗家儿仔女娃好多,民间相亲一绝佳时机。据说,当地女娃不外嫁其他民族,这个不是绝对的,只要双亲、亲族不反对,汉苗通婚未必不可。有史料记载,明代以来,汉族通过屯军等形式大规模进入贵州,一些军户屯驻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民族通婚,渐被少数民族同化,清代有近7000户苗族人口实为汉族。贵州自清末至今没有大的战乱,强征壮丁也少,毕竟是少数民族区域,不同于汉族,人口、族群保留较好。当年7000户发展至今也得有2万人吧,这数字与贵州苗族总人口相比不足道;明清时期都能通婚,现在这么开化的时代,又怎么能做到完全“禁止通婚”的情况呢?恐怕这种观念存在于一些村落和家族里。比如凯里市的苗族村落之间,相貌差别蛮大的,有些苗民相貌跟汉民几乎一致,有些就有明显族群相貌特点。王家寨附近的度假别墅(上图),有机会去拜访一下。看岜沙苗寨宣传照片,误认为(上图)这是当地人练身体的爬杆,后得知是晒庄稼的杆子,下层没有杆子为的是避免老鼠爬上去,立柱也比较滑溜,需要时架梯子就行了。这种建筑物,附近村落很多,通常在光照条件好的地方摆设。这是岜沙苗寨的大寨和宰戈新寨通联小路上一段风景,当地人在做蜡染原料--蓝靛。现在当地妇女爱穿亮绿色塑身外衣,外套采用传统青色。关于苗族服饰颜色还有一段历史趣闻,至今流传在黔东南地区:【苗族自己纺纱织布,以蓝草制靛染成青色。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巫不乡的苗族歌谣说“穿白怕脏了难洗,穿蓝怕变成汉人,穿青才是苗家本色,才像吃牯脏的支系。”】四、岜沙日落与夜色醉酒当歌,只叹夜色甚好。五、岜沙的清晨丁达尔效应,美的让人想去手捧一束光照。淡淡迷雾,有如仙境。此起彼伏的鸡鸣,硬是把我从睡梦中喊醒,斜倚栏杆,风光无限好。不耐寂寞,去半山腰看看,沿着小径往下,那儿景色如何,有狗带路,怕什么。“信长之野望”--不对,忠臣犬之野望回到旅馆,有些饿了,吃顿美食,再喝一壶米酒。吃饱喝足,岜沙苗寨撤回从江县城,路上拦车即可,拦了一辆摩的,正好车手去县城办事,搭我一程,通用价10元,直接给送到汽车站门口了。下图展示从江汽车站长途班车路线图:从江这个县城,沿江而建,老城区红绿灯设置不完备,交通拥堵明显,新城区生意过于冷清,缺乏生机。最糟糕的是,从江县城到丙妹镇(岜沙苗寨)居然没有开通公交班车,村民到县城只能自驾(汽车、摩托车、农用三轮车)。六、苗族风尚(1)村落苗寨--苗族居住一般同一支系为一寨,亦有其他支系或其他民族杂居。同支系为一寨,同辈之人均为兄弟姐妹,若有争斗、集会、祭祖等重大事件,则全寨出动。有的村寨若姓氏不同,支系相同,仍然不可通婚;有的村寨,如果姓氏相同,但支系不同,也可通婚。这种情况类似汉族的“同宗不同族”,不可通婚;“同族不同宗”,可通婚。说白了就是,两人姓氏相同,祖先追根溯源却不是同一个,那就可以通婚,汉族有族谱,苗族同样也有,可能表现形式不一样。(2)战阵苗族深居深山,若官军围剿,则遁入山林隐藏,步伐飞快。打仗常全寨出动呐喊助威,真正近身肉搏的都是勇士。耐寒暑、饥渴、劳苦,是苗族勇士的长处;而多疑、爱财、无阵法是为短处。苗族用兵常用疑兵引诱至圈套伏击,明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之法应对最为有效。古代与苗民斗争难处在于其善奔走、隐蔽性强,若追击则必分散力量,恐遭其截断后路,只能步步为营,以“雕剿法”制胜。所谓“雕剿法”就是轻兵深入,像苗民一样进食、夜宿、行军,不倚靠城寨,以运动战打法随机应变,也就是说“打败敌人的唯一办法就是像他们一样生存,比他们更凶狠”。(3)兵器苗族喜爱打猎,善用鸟铳,枪法精准;鸟铳长约1米,最大射程25米左右,50米外无杀伤力。苗族杀牛刀为兵器,苗语为“Danx Maf Ninx”,汉人称为“苗刀”、“环刀”,约0.75米长,锋锐利器,因这种刀多用于宰杀祭祀的水牯牛得名。(4)祭祀苗民家中不供奉神位,只挂牛角于墙上,若有天、地、君、亲、师神位者,大多为汉民变苗一类人,非纯粹苗族。黔东南苗族祭祖活动后吃牯脏,将杀死的水牛连角带头盖骨一并用枫香木桩挂于厅堂东边的中柱上。每有聚酒和重要节日,便在其下方焚香烧纸倒酒摆肉以祭拜。苗族信鬼神,大致有9大主要鬼神系统,101种鬼。苗族认为祖先以外的“游魂野鬼”多是恶鬼,爱与人作对,只有祭祀祈福才能免受伤害,因此当人畜生病,需延请巫师占卜,驱恶鬼,大鬼用水牛、猪祭祀,中鬼以狗、猪祭祀,小鬼以鸡鸭祭祀。(5)银饰苗族喜欢银器,耳环、项圈、手镯。古代苗族多戴大耳环,如今改为纤巧的珠式耳环。苗族银项圈分为扣环项圈、实心项圈、空心项圈、泡项圈、空心钻花项圈等多种式样,以银器为主,也有以金属锑制成的。(6)饮食苗族席地而食,菜不加盐,吃牛、猪、鱼虾一类,待半生时实用,不用筷子,用手吃。以耐寒的糯谷为主食,抗战前夕大米谷物才多起来。(7)传统婚礼黔东南苗族男女恋爱多以相亲会(俗称“游方”)形式唱对歌互相了解,加深感情。清水江一带苗族多为自由恋爱,自主成婚,男女相恋,男方派人到女方家报喜,女方父母应允后,前三日新娘由男方家女眷陪同,新郎则到亲友家寄宿。三日后新娘回娘家居住,农忙或夫家有事时派人接回暂住,待有身孕后才常住夫家。(8)乐器芦笙--传统吹奏乐器,苗语称“gix”,一般由笙管、笙斗、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有六根芦笙管,外侧有音孔,下端装铜质簧片,每管一种音色,有的管上挂有共鸣筒。现在最多的芦笙已发展到了28根管,能独立、完整演奏世界名曲。芦笙原材料为芦竹,俗称“荻芦竹”,苗语称作“hlod(竹子) gix(芦笙)”。形如芦苇,杆直立,多生于河岸,也可用于生产高级纸张和人造丝。(9)舞蹈(东部苗族)踩鼓--逢年过节盛行,苗语称为“zuk(跳) niel(鼓)”。置木鼓于平坝中央,一人按节奏敲打,中青年男子、未婚少女及少妇各自成圈围绕起舞,根据节奏跳跃、走动。以台江县革东镇大稿午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后的第一、二个丑日最为盛大。(西部苗族)跳月--古代流行于绝大部分苗族部落,传说是为了便于青年男女择偶配对,目前流行于苗族西部方言区,时间大多集中在农历十二月。参加者为未婚青年,其余为旁观者。男子除了跳芦笙,还要举行赛马、射弩、扯草等比赛;女子则为制衣、穿针、绩麻等表演。男女野合,谓之“跳月”;冬青树置于地上,装饰野花,名为“花树”;男女穿着艳丽服装,吹芦笙跳舞,绕树三圈,名为“跳花”;舞蹈结束,女子看中喜欢男子,互换巾带,即可通婚约。黔东南苗族没有“跳月”这种说法,但是踩鼓与跳月的目的大体相同。(10)苗族的树神崇拜、下蛊之说,就此路过,有兴趣者可亲自体验。白巫师为男性从业者,可理解为“道家炼丹者”,通晓医理;黑巫师为女性从业者,同样不乏医学奇才,俗称“女巫”,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蔑视,故而将“苗族医学”以外的方法一概视为“异端”,遭到打压、清剿,因此外界传言“苗族女人下蛊”一说。不论黑白,巫师真的都是好人吗?未必,一个人长期遭歧视、压制、孤立,心理畸形者会走邪路配制隐秘药方,实现自身欲求,不免为恶人利用。应当树立正确价值观,面对那些惹自己不开心的人,闭目想一想:滚,别在跟前犯浑,丫的找抽,信不信给俩虫子乐呵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