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3
1348
6
0
作者:楠木烟斗
理坑篇
一直想去婺源看看,都说4、5月是婺源最好的季节,只是我对油菜花没啥兴趣更怕旅游旺季的车海人流,经过考虑最终把出游时间定在11月初。原计划在理坑、晓起和李坑3个村各待一周,实际后来在理坑住了6天,晓起5天,李坑3天,思溪延村7天。 相机依旧是禄莱双反,这次带的是2.8F的Xenotar,主要因为光圈比另一部Planar大了一挡,而且Xenotar在弱光下的细节刻画极为优秀,当然在背景虚化和层次过渡方面不如Planar,色调也偏冷。婺源这个季节阴雨天较多,决定再多带一部135便携机T2作为备机,也非常庆幸这个决定,因为在后来的行程中有一半时间是雨天。胶卷除了常用的RDP3,还带了一些TMAX。 由于是淡季没有预定住宿,在去大理坑的班车上得知司机家开客栈,决定下车后去看看,没想到客栈的位置很好,出门就是小桥流水,站在顶楼的阳台可以俯瞰整个理坑和眺望对面的山丘:
在所到访的4个村中,理坑的古建筑数量最大且保护也是最好的,现在村里已严禁当地居民翻建房屋和破坏原有结构,除了文革时所遭受的部分损毁和旅游开发前部分房屋的改建,理坑基本还是保持了原貌。流经村里的小溪是一大看点,只是水质不敢恭维,所传的荷包红鲤鱼在理坑早已绝迹,现在农家乐所提供的红鲤鱼都是从县城买来的养殖鱼,在班车上看到司机把从县城购买的鲤鱼装入灌满水和空气的厚塑料袋,到家后再放入自家的水池饲养。理坑的门票不在通票范围需要单独购买,与其它几个村一样作为景点的老房子每年都可以从旅游公司那里得到一笔维护费用,此外每家按人头还可以从旅游公司得到少量补贴,房屋的修缮主要靠房主自己维护。11月份的理坑游客非常稀少,古村显得格外恬静:
潺潺的溪流穿过理坑由村头流出,去时正值河道清理,小河被分段截流,由工人用挖掘机分批清理河底的淤泥。当地人还是保持在河里洗涮的习惯,河底滞留着不少生活垃圾。就水质变差的原因,理坑居民抱怨外来写生的学生把各种颜料倾倒水中,导致现今理坑水质的恶化,据我观察可能兼而有之:
小河两边的石道很窄,各种自行车和电动车是代步的工具。沿着小溪穿过村尾是一大片开阔地,阴雨天远处的山坡烟雾缭绕,空气也格外清新,村后面是各家的菜园子,山坡上种的是茶叶:
理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高墙深院且房屋排布的密度比其它几个村稍大,转弯抹角都可能是一道景致,所以理坑也是全国各大美院的写生基地,闲步其间可以看到不少画画的学生:
据理坑的相关资料说,理坑房屋的墙角镶石柱并削平成三棱型,寓义“让人三分”。我观察下来这三棱型石柱可能更具实用价值,因为并非整个墙角都用削平的石柱,而是仅在一人高处的一段(膝盖以上,头以下)用三棱型石柱嵌入,由于房屋的布局较密走道狭小,此处最宜磨损,三棱型石柱能很好地保护墙角也保护了行人,猜测“让人三分”的寓义可能是后来赋予的善意诠释:
与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老人和孩子是整个村落的主体,年轻人不是出外打工就是移居县城:
孩子是老人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也是一份牵挂,背着孩子走门串巷和料理家务已成为一种习惯:
下了几天雨天气总算开晴,家家户户开始搬晒东西,晒得最多的是满地可见的菜籽、还有辣椒和菜干:
中午也是老人们晒太阳的时候,午饭过后桥沿上坐满了人,这老哥是我所住客栈的厨师烧得一手好菜,肉淡而泥土气颇重的红鲤鱼经他之手变得鲜美,野猪肉炖萝卜也是我常点的菜:
发现婺源当地吃饭有个习惯,人们在饭上放一点小菜然后端着饭碗走街串巷,尤其小孩吃饭更是要命,一到吃饭的时间就看到老人们端着饭碗跟在孩子后面撵:
中午老人和孩子的声音充斥大街小巷,满街的热闹倒显得村里的祠堂格外冷清:
理坑的“三雕”非常精美保存也相对完好,尤其内部房梁上各种繁复的木雕装饰令人叹为观止,但拍摄难度相当大,徽居特有的高大围墙使得前厅和后院的方形天井只能漏进少许光线,阴雨天屋内更显昏暗,用感光度100的胶片拍摄极为勉强,一般上午9-10点或下午2-3点是拍摄内部结构的最佳时间,破损的房顶有时能提供一丝难得的光线:
在理坑的这几天非常喜欢去“天官上卿”溜达,一是因为离客栈近,二是喜欢这个名字,老宅是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府第,“天官上卿”代表着主人的官职,前中后三堂,既气派又古朴:
老宅里住着余懋衡的后人,老夫妻两人平时闲着没事,就卖一些自用或收来的古旧家具给游客,还兼卖一些旅游工艺品,这在婺源的景点老宅中很普遍。老人的儿子住在县城是个医生,周末儿子儿媳会带着孙子回老宅看望老俩口:
在理坑老宅的后院靠墙都会有一口水缸,不太明白这水缸的具体寓义,猜测是用来祈福保平安,转了这么多老宅还是觉得这口水缸最有眼缘和灵性:
老宅的外墙早已斑驳,厚重的青苔凝结的是过去曾经的繁华和荣耀:
云溪别墅也是我溜达多次的地方,房屋结构很特别不同于一般典型的徽居,前厅有5开间很宽阔,替代天井的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里面种着花草,一侧有美人靠和硕大的木质门楼很是气派,原来还有4口观赏井现已被填。原主人出国前把老宅卖给了一对老夫妻,也就是现在云溪别墅的主人,老两口花了不少精力对老宅进行了整修,由于面积过大老宅至今也只修了一半,另一半被作为仓库堆杂物。老两口特别准备了两间厢房出租给游客住,里面是老式的雕花木床和古旧家具,只是空间较为狭小和昏暗:
由于云溪别墅开放式的庭院结构,使得光线比一般徽派老宅要亮堂:
老俩口除了出租厢房,男主人还经营各种古旧家具,其中以老式雕花木床为主,一般都是去附近的村落收买回来,然后略作整修卖给感兴趣的游客,生意还算不错客户大多来自江、浙和上海,老人家的日子过得蛮悠闲的:
离云溪别墅不远是一所小学,据村民讲理坑小学的原址是个大祠堂,文革时被拆后改建成学校,学校周围的空地是孩子放学后玩耍的场所:
“金家井”也距此地不远,据当地村民说,理坑最早的住户是姓“金”的人家,可金家落户理坑后一直人丁不旺,反而后来的余家迁移理坑后逐渐兴旺发达起来,金家不得已搬离了理坑,后来的余氏家族为了纪念金家在理坑开荒辟地,特意保留了金家当年在理坑挖的第一口井,以纪念他们对理坑的贡献。又从客栈老板娘那里得知,余氏家族的一部分人是来自不远处的篁村,于是问明了篁村的方向准备冒雨前往:
去篁村有两条线路,一条是租自行车沿公路向上骑,另一条是从沱川走小路再穿插至公路步行上山,思量再三决定冒雨步行,骑车虽然省力但不方便拍摄,步行的话可以边走边拍。小路不太好走,因为在布满小巷的村子里走很容易迷失,必须随时询问当地村民确认方向,经过一番折腾终于走出小巷上了大路,然后沿着公路一直向山上走:
经过40分钟的步行终于来到篁村,由于篁村地势较高位于半山腰,此时蒙蒙细雨下周围的群山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几乎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观察篁村周围的环境和山势,应该是块风水宝地,这在后来与篁村居民的闲聊中得到了印证,当地村民都对篁村的风水地利颇为自豪:
篁村相对于理坑来说规模要小得多,而且建筑风格朴素简约,看不到理坑常见的雕梁画栋深宅大院,一如普通百姓的平常据所:
穿过村子后面是成片的田园,溪水清澈、群山环抱,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差不多花了半个小时在篁村走了一遍,发现篁村的房屋布局很规整,巷子大部分都是直道,此时雨越下越大,幸好带了T2不影响在雨中拍摄:
待雨稍停就开始往回走,路上的一幢房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上面还残留着那个年代的一些印记,猜测曾被用作村里的大会场,现已空无一人凌乱不堪。在婺源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不少文革时候的遗迹,诸如标语、红星和画像:
沿小路回到沱川看到来时没留意的一栋房屋,应该也是曾经的会场,可能是俺上了年纪的关系,现在看到这些老物件特别念旧,总是会浮现很多思绪和场景,有些画面和印象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也纳闷为什么小小的沱川乡曾经会有这么多的会场,老会场现已被出租,成为一个修理铺兼仓库:
在理坑的6天时间过得很快,该是离开的时候了,下一站晓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