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
39563
19
389
作者:茱妮
前言说起上海的时候,你们会想到什么呢?代表老上海怀旧气息的外滩、新天地、田子坊?代表新上海现代感的陆家嘴、市中心各大商圈?大部分上海人在不上班的日子其实很少会去这些地方,城市中的业余生活无外乎也就是逛逛街,喝个下午茶,聚餐,看电影或唱K,有时候有聊,有时候无聊。但是对我来说,还有个极大的乐趣,就是去发现上海的各色建筑。其实你们知道吗?上海的建筑是用来阅读的,自开埠以来,不过短短百来年的历史,上海这片土地却是如“西洋镜”一般,奇境幻影,波谲云诡。一栋栋风格迥异的建筑在这个东方小县城拔地而起,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秩序与混乱并存,传统与现代交叉。英国人为何将彼时只是小县城的上海选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外国弄堂和汉奸弄堂是指哪里?上海有哪些风格的西洋建筑?上海什么时候开始用上自来水的?那些看似寻常的角角落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上演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篇游记中我就要来讲讲上海老建筑背后的一些传奇,并将带你深入几条特别路线。很幸运,在最近准备走访更多上海老建筑的时候,被抽中猫王旅行体验官的活动,在个人看来猫王旅行者2号的复古味道恰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不谋而合,2019年重新踏上旅途之际,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开端呢?从此一个人的路上也不再孤寂。旅伴·猫王旅行者2号1977年在浩瀚宇宙中出现了“旅行者2号”无人星际探测器的身影,陪伴他的是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镀金唱片,这张唱片承载着人类与未知星际沟通的美好望。“旅行者 2号”至今都在在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里漂泊着,但有声音、有音乐,他便不惧孤独,不惧黑暗。41年后的今天,猫王以“旅行者2号”命名其新产品,既是致敬经典,也是传承希望——让每位旅行者,都能以音乐沟通不可思议的世界,获得勇气,击退孤独。对时常一个人上路的我而言,没有比猫王旅行者2号更好的旅伴了。正如他的slogan“打开 不可思议”,猫王从外形、手感到音质、用户友好度,一步一步在我这儿获得了好感度,惊喜是一个接着一个。击中文艺少女心的复古外观首先是复刻经典的外观,我收到的是一款极光绿色的,恰好是我喜欢的复古色调。金属面板采用三遍汽车烤漆工艺,细腻有质感,重点是不会留下指纹。放在家里各个角度拍了点照片,太美貌,太文艺了,不亚于广告片呀有没有外形依旧延续了这种复古,金属提手有点睛的效果,既带出了一丝复古摩登感,又非常实用,可以手提,也可放下作支架。细致周到的设计刻度盘旋钮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甚至旋转时咯噔咯噔的手感也让人无比怀念,只要通过猫王妙播“OhPlay”app成功连接wifi,就能收听电台,刻度盘上的十二个罗马数字就代表了你在app中自选的十二个电台频道,之后就无需再连接手机蓝牙、打开音乐app这么繁琐的步骤了。所以我将他放在床头,每天清晨还在睡眼惺忪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转动右下角的模式旋钮,“咔嗒”一下调到wifi连接模式,然后让音乐来唤醒我。刻度盘下的两个小旋钮,左边用来调音量,右边用来选择“关闭、wifi、蓝牙、AUX”四种模式,不同模式下,左下的小灯会显示不同颜色,而灯光颜色亦与收音机的颜色非常和谐,每个细节都尽显猫王的细致贴心。同样一个令人满意的小细节在于用防滑软胶垫做成底部四只脚,有一次将猫王放在一根圆形钢管上背对黄浦江拍照,也站得稳稳的(当然最好不要学我)操作简便的随身BGM旅行者2号的音质也丝毫不令人失望,号称搭载52mm钕铁硼全频喇叭,太专业的技术术语不适合我等走文艺路线的人,直接用听后感说话,以个人比较喜欢的古典音乐举例,旅行者2号高音区不尖锐,低音区厚实,多声部的时候也不会嘈杂混沌,总之……家里另外一台音箱已被打入冷宫。当然猫王最引以为傲的是其作为智能互联网收音机的强大功能。我根据说明书指示下载猫王妙播OhPlay app,注册登录,连接到wifi,立刻开始享用实时电台、播客、在线音乐等海量内容,而我比较推荐独家的猫王音乐台,特别适合像我这样有选择困难症的人。你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内容设置12个自选电台中去,然后就像我上文所提的,只要有wifi连接着,就无需打开手机便可尽享美妙音乐。复古怀旧与创新现代从来不是矛盾对立的双方,猫王旅行者2号是如此,上海也是如此。1977年的创举成为了新时代的经典,这种探索精神被猫王延续。1842年上海开埠,造就了“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传奇,上海的包容与现代性在今天同样存续于这座城市。当两个相似的灵魂相遇,便会产生奇异的磁场。那就让我们带上猫王旅行者2号,准备好歌单,一起穿梭在魔都那些不可思议的路线中。预告·「魔都不可思议老建筑」独家漫步路线我知道现在很多人到上海旅行也不再局限于外滩、陆家嘴、南京东路、新天地这些地方了,前有老网红“巨富长”和武康路,后有网红新秀愚园路等等,都是许多有经验的旅行者会去打卡的街道,想想还有什么地方是能进行深入挖掘并推荐给大家的呢?毕竟上海那么大一个城市,好看的建筑可不能只集中在中心区域。现住大杨浦、曾住虹口区的我表示,来这个帖子你们就找对地方了。经过我多年的走街串巷,我终于能够整理出几条可以慢慢闲逛的小众路线。经典的市中心老洋房自然不可免俗地被囊括其中,这是代表优雅上海的一张名片,不过我要介绍的两条路却并不在以高密度老洋房著称的原法租界。其余路线则分布在浦江两岸的原工业区,虹口的文化名人区,拥有多幢装饰艺术建筑代表作的黄浦区,以及很多上海人都不一定知道的杨浦区秘境。为了方便大家更全面地认识上海,我会以不同的主题来命名每条漫步路线,并会细讲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小八卦。这些路线包括——大杨浦秘境: 隆昌公寓、“大上海计划”、共青森林公园硬朗工业风: 杨浦滨江、八万吨筒仓艺术中心、西岸龙美术馆激情燃烧的岁月:山阴路、鲁迅公园、溧阳路、闵行路优雅老洋房: 新华路、愚园路Art Deco巡礼: 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福州大楼、和平饭店、上海大厦▲ 隆昌公寓▲ “大上海计划”的原市立图书馆▲ “大上海计划”的原市立体育馆▲ 杨浦人的“后花园”共青森林公园▲ 杨浦滨江工业遗迹▲ 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 洋泾滨江及八万吨筒仓艺术中心▲ 鲁迅公园▲ 山阴路▲ 溧阳路“双拼联体别墅”▲ 闵行路老建筑▲ 新华路的“外国弄堂”▲ 愚园路历史风貌保护区▲ Art Deco建筑代表“和平饭店”▲ Art Deco建筑“福州大楼”背景知识(不感兴趣的可自行跳过)上海的老建筑被许多人看作是在侵略者的枪炮下被迫对外开放的屈辱产物,然而纵观历史,我们却无法否认他们对上海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历史往往无法百分百还原真相,以下只是我经过一些阅读提取整理的概要信息,但通过这简短的历史介绍,我们也能一窥上海这座历史并不长久的城市为何能被称为“魔都”。开埠与租界1842年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随后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对英国人来说这场战争已远非鸦片贸易这么简单,其主要目的是迫使历来尊崇儒家思想、对邻国实行纳贡制的中国从此接受世界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新秩序。随后加入瓜分甜头的还有法国、美国等西方列强。《南京条约》指定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口岸为对英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但为什么是上海?彼时的上海,也只不过是一个码头停满渔船、城墙内脏污不堪的小县城而已,与其他四个口岸相比,无论在文化还是经济上都是完全被碾压的存在。但恰恰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出海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与巨大商贸发展潜力让英国殖民者一眼相中,而在那个当下,上海的命运也迎来了重大转折。上海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英国人第一个登陆上海滩,在洋泾浜(河浜已填,今延安东路一带)以北设立英租界。不甘落后的美国人和法国人又陆续与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及《黄埔条约》,同样在上海瓜分了一些土地,最初时,美租界设立在当时还很荒凉的虹口区,法租界设立于老城厢与洋泾浜之间的黄浦江边。清政府亦不愿看到华人与洋人产生什么瓜葛,以免中华文明传统思想受到“蛮夷”的荼毒。第一次“华洋杂处”的情况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起义使得大量难民涌入租界。出于自保和管理目的,在未知会清政府的情况下,法国驻沪公使与英美公使一同签署了《上海英美法土地章程》,一年后成立了工部局,规定租界内的居民必须向工部局纳税,从此租界成为了国中之国,清政府对此已无力控制局面。▲ 工部局徽章,公共租界内的殖民国家事实上不止是英美▲ 现在已成半废弃状态的工部局大楼但此后数十年间英美经常将法国“排挤”在外的一系列举动使得法国公使异常恼火,产生了独立法租界的想法,至1869年法租界的独立地位正式得到其他在华关系国的承认。租界的划分也得以明确——洋泾浜以北的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南边则是法租界。同时,双方又通过“越界筑路”等非法手段,将各自领域扩张出原先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之多。▲ 上海租界时期地图上海,这座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以微妙关系共同生存的城市,地处清政府统治的边缘,和欧洲又相距甚远,成了名副其实的“冒险家的乐园”。官员、商人、传教士、买办、流氓、苦力……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都可以在这里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也正是他们决定了上海的未来。“魔都”的雏形在开埠之初,上海仍以老城厢为主要中心,老城内居住着约20万人口,巷道纵横交错,拥挤不堪,租界曾一再告诫侨民不要进入华界,实际情况到底糟糕到什么地步?邬达克曾在家书中描写过:“……上海这座城市由许多迥然不同的区域组成。向西伸展的华界给人印象很差,但白人的租界内道路宽阔,华屋美厦坐落在一个又一个花园与公园之中。偶尔我们离开那儿,就会看到中国人贫困的可怕现实。一道大门分隔了法租界和华界,但这两步之遥的差距比经常提及的美匈生活水平的差距还要大得多。敞开的大门后是一大堆垃圾,上面有一只腐烂的瘦弱死狗。一个光着身子的小姑娘在寻找食物,对边上发臭的死狗和成群的苍蝇无动于衷。这里充斥着死亡和肮脏的气息。狭小的棚屋一间挨着一间,贫困和肮脏触目皆是……”一早就抢走了优秀地段的英国人,短短数十年已将黄浦江岸发展得有模有样,他们的城建规划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商业需求,而非殖民地建设。英国大商行的老板和被称为“大班”的代理人是第一批在英租界置地的英商,这其中就包括了怡和洋行和汇丰银行。几年之间,外国洋行、商会等机构公司纷纷迁入这里,这些尖顶加多柱回廊的楼宇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19世纪末时,为改善卫生环境所进行的城市改造工程也改变了租界的面貌。外滩不再是黄浦江边恶臭难闻的纤道,一条宽阔平坦并铺设了草坪的堤岸大道逐渐形成。原先的马路(跑马场的道路)也被改造成一条招牌林立、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南京路”。▲ 1926年的外滩另一厢,从小刀会占领上海老城及至太平天国大举进攻,租界内涌现的大批中国难民导致住房需求激增。外国业主纷纷购置土地以便建造出租房,这些楼房多以相毗邻的两层或三层楼为主,成行排列,临街设有围墙,这便是上海最初的弄堂和石库门。到了1860年间,拥有269幢欧式建筑的英租界内已经建造了8740个里弄。与公共租界充斥着繁忙洋行以及廉价住房不同,法租界则鼓励资产阶级大户人家向更空旷的西区迁移。虽然最初的法租界内散落着茅房农舍还有赌场、妓院与鸦片馆,但经过他们的治理(以及后来从十月革命逃难过来的俄国贵族的建设),花园环绕的别墅和景色秀丽的园林式住宅楼宇在法租界兴建起来,街道栽种上了遮天蔽日的梧桐树,一间间咖啡馆、面包房等仿佛重现了欧洲故土的优雅。环境优美雅致的法租界也逐渐成为上海滩公认的高级住宅区。所有人都想乘地价暴涨之时发一笔财,当时的法国领事爱棠在信函中写道:“法租界那些长期不受青睐的土地突然间有了价值……一寸地皮都不剩了;利益所驱,投机猖獗,一千银两一亩的土地几经转手就可以卖到两千五百两……我们法国人因界内领地而致富。”与此同时,许多工业企业就分散在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以及南市的周边区域、南边老城和浦东。上海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试验场,在工业发展方面也一时如火如荼。1893年11月17日和18日,公共租界为庆祝上海开埠50周年,举办了各种庆祝活动,人们在外滩打出一幅标语:世界何处不知上海?回望一百多年前这魔幻的时刻——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地汇聚,西方侨民一方面因共同的挑战和优越条件而有着某种程度的默契,但另一方面又因各自的阵营利益和文化信仰而无法产生共同体情感;日本侨民则独来独往,很少参与西方人的活动;至于华人社会,他们对这些“大鼻子洋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痛恨他们霸占了自己的土地,又在不断汲取西方的一些文明。邬达克与上海说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大学时期在布达佩斯学习建筑,后参军被沙皇俄国俘虏关押在西伯利亚战俘营,经过多番辗转经哈尔滨逃跑至上海,这个当时除了摩洛哥丹吉尔以外,世界上唯一一个任何人不需要身份证明文件或者护照便可居留、工作的地方,成为了邬达克获得新生的最佳场所。他在上海一住就是29年。当时上海人口已达250万,俨然是一个大都市,且正处于蓬勃发展、百废待兴的期,急需像邬达克这样有资质有才能的建筑师。他先是在美国建筑师克利开设的克利洋行内担任绘图师,期间合作设计了中西女塾(市三女中前身)、美国总会、四行储蓄会汉口路大楼和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等作品。1924年邬达克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邬达克打样行,其后迎来了他的鼎盛时期。他在上海留下了100多件建筑品,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如珍珠一般洒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成为这座城市人文景观的经典地标,其中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歌舞厅等生活娱乐场所,也有一大批乡村、古典、现代等风格各异的公寓、别墅、教堂、医院、银行等类型广泛的建筑,可以说邬达克一生中有99%的建筑作品都留在了上海,甚至影响了后来的著名建筑师贝聿铭。▲ 国际饭店▲ 大光明电影院▲ 武康大楼(最近路口的电线已全部拆除)在我们这篇游记中,虽然也走访了邬达克的部分作品,但其作品量太过庞大,恐怕需要重新开一篇来好好介绍一番,这里我们还是着重说一些小众路线吧。但邬达克对近代上海建筑的影响力依旧值得我在此提一笔。上海的历史说长不长,但讲起来也是起码要三天三夜的,中国资本市场的黄金时代、青帮、电影艺术的腾飞、日伪政府、沦陷时期等等,全都讲一遍就不是本文的初衷了。在我们这篇有关老建筑的游记中,以上的历史背景是我认为有必要在正文开始前阅读的部分,如果在其后还有什么相关知识,我会写在对应的路线介绍里。===========================================不可思议路线①·大杨浦秘境第一条路线我想从最熟悉的地方开始,那便是我所生活的杨浦区。人们通常称这里为“大杨浦”,这一词汇在老上海人看来带着某种蔑视,杨浦、闸北、宝山等区历来是上海人口中的“下只角”——上海人有着极其敏感的地段概念。根据上海地方志的记录,杨浦的东北角原先是一片农田和坟地,靠近黄浦江的杨树浦路一带则被纳入公共租界管辖,后来发展为上海有名的工业区。而就在这个上海人都不屑一顾的区域,却隐藏着几个宝地,是我闲暇时最爱待的地方。不过有外地朋友到上海来,我也不太会推荐这里,因为离上海大部分景点都比较远,而且基本都没有地铁直达,需要转公交车。但如果时间充裕,又正好是你们感兴趣的点,来这些地方是绝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另外杨浦区很大,有关滨江工业区的部分我会放在后面与浦东和徐汇工业遗迹一同打包介绍。BGM | 猫王推荐: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网页版可点击链接跳转音频)隆昌公寓不知你们多少人还记得周星驰《功夫》里的猪笼城寨,这种像小围城一样的筒子楼建筑因一层几十户人家的格局令人印象深刻,在杨浦区的隆昌路上就有一栋与其非常相似的居民楼——隆昌公寓。▲《功夫》剧照▲ 隆昌公寓隆昌公寓是由英国人建于1930年,原为公共租界巡捕房,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共有 250 个套间,敞开式外廊,每户人家之间的间隔很小,密密麻麻排列着。整个建筑的亮点是双排两米多宽的楼梯,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大院的南北两侧,蜿蜒的扶梯线条也为横平竖直的住宅楼增添了一些动感。这里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市井味,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地址,从外边经过你根本无法知道这里面有这样一栋形似电影场景的建筑。穿过一道黑漆漆的门洞,眼前豁然开朗,灰色的混凝建筑以其富有冲击力的横向线条展现了与外面截然不同的世界。四面被楼宇包围的院子里停满了汽车、助动车与自行车,还有晒着被子、种着花草的,老人们带着孩子在所剩不多的空间里嬉笑打闹聊家常,走到楼上,本就不宽敞的走廊也堆满了各种杂物,洗菜烧饭俱是走廊一景,演绎出上海蜗居的味道。还有从走廊伸展出去的晾衣杆,五颜六色布满院落,都是这现代城市里一道独特的老上海风景。大上海计划“大上海计划”不是特指某个建筑,而是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在杨浦江湾五角场地区为抗衡租界而发起的华界发展规划。正如我在历史背景中所提到的,当时上海的黄金地段早已被租界占据。而华界内除了南市老城厢,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仍以农村社会的面貌为主,加之横亘在中间的租界将南市和闸北等区隔离开,军阀割据混战,华界的中国人很难统一起来,上海的城市发展一度呈现比较畸形的状态。▲ 华人与租界洋人形成鲜明对比(来源:地球知识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标志着多年军阀内战的混乱局面结束,国民政府亦开始准备振兴经济。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建设上海赶超租界的目标便被提上日程。两年后,“大上海计划”正式诞生,划定今江湾五角场东北地带作为新上海市中心区域。主持“大上海计划”建筑设计的是清华毕业、留美归来的建筑师董大酉。这是一个重振民族信心的宏伟计划,不同于租界的各式西洋建筑,新市区的建筑风格以中国风为主,美观之余又同时融入现代实用性。董大酉主持设计建造的一系列新市区建筑包括了市政府大楼、市立运动场、市立图书馆、市立博物馆、市立医院、市立公园、国立音专等。 1937年时,新市区的建设已进入高潮,道路四通八达,铁路、航运码头已颇具规模,大上海计划终于隐隐呈现出与租界分庭抗礼之势。▲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办公楼然而,大上海之梦止步于1937年8月13日,日军继一·二八之后再度侵略上海,打响了“淞沪战役”,这次整个上海沦陷了。闸北、南市几被夷为平地,公共租界东北区亦不能幸免,唯有公共租界中西区和法租界成为了一片“孤岛”。大上海计划中建造的虬江码头和便捷道路倒是为日军提供了便利,不久新市区便被攻占,昔日的国民上海特别市政府在日军操控下变成了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市立体育场沦为军火库。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于财力不足以及江湾地区元气大伤,国民政府将“大上海计划”永久搁置起来,江湾五角场再次回到了荒芜寂静。不过如今五角场已被建设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副中心区域之一,也是有名的“大学区”,复旦、同济、财大等名校都聚集在五角场周边,还有新兴的文艺小马路“大学路”也是周围居民学生最爱逛的地方。五角场往北一些,我们便可寻觅到“大上海计划”的踪迹。江湾体育场现为“江湾体育场”的原市立体育场建成于1935年,当时是远东最大的综合性的体育场馆。大看台是长达千米的环形建筑,设东西司令台,由人造白石筑成。落成后不久,中华民国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在这里举行,此时距东北全境沦陷刚过去三年,东北五省代表队选手身穿黑色孝服,手执象征故乡黑山白水的黑白两色旗入场,全场静默无声。如今的江湾体育场很少用来举行比赛了,最近内部也在进行整修,但却是市民健身散步的好去处。曾在台风天拍过一个5秒视频(恳求穷游开发一个上传动图的功能)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去年才刚刚整修完毕的市立图书馆始建于1936年,当时因经费不足,仅建成一半就投入使用。后为同济中学教学楼,如今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扩建,重新向市民开放。修复重点是门楼,门楼在当时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上形似北京钟楼,与现位于长海医院的“旧上海市博物馆”形成“左鼓右钟”的中国传统规划格局。门楼正面为三孔券门,四周围以仿石造望柱栏杆,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在屋面修复过程中发现,有四分之一的琉璃瓦片保存较为完整可以再次利用。其余瓦片,则根据瓦片背后的原始制造工厂名称在江苏宜兴找到相关厂家,按原尺寸和形制进行了复原。修复后的黄色琉璃瓦屋面以及屋檐下的斗拱彩画,使门楼成为了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修缮扩建工程运用了许多新工艺,并保留了部分原始的图案彩绘。10多位工匠用了半年的时间,沿用传统彩绘手工工艺,用砺粉、矿石颜料,以画唐卡般的细腻笔触来精心绘制。二楼大厅的孔雀门是80多年前的原件,门扇上是两两相对的孔雀造型,上方是一只开屏的孔雀,样式精美,铸铁件全部用铆钉链接。原本在一楼大厅相同位置处也有一道孔雀门,但因遗失,现在这道门是修复仿照二楼的门扇样式及材质进行复原的。馆内的桌椅台灯等软装亦模仿了民国时期的风格,坐在里面看书非常舒服。“大上海计划”的其他建筑因为各种原因尚未能亲眼见到,再例举一些:旧上海市政府办公楼就在附近的体育学院内(最近正好在整修,啥都看不到)市立博物馆现在是长海医院的影像楼(图片来源网络)还有长海医院的“飞机楼”是原中国航空协会大楼(图片来源网络),据说这个角度是在某住院楼的病房里拍的,并不建议大家尝试。这里附上一张地图供各位参考。共青森林公园虽然和建筑没有什么关系,但出于偏爱,我还是很想推荐这里。我心目中上海最美的公园,没有之一!不过这儿倒是有关于上海人逛公园的故事一则。在公园散步是英国人的传统,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享受全家外出的快乐,而在1927年之前,公园是不向中国人开放的(你一定很熟悉外滩公园外“犬与华人不得入内”的屈辱规定,虽然根据种种史料记载,犬与华人并没有并列书写,但歧视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当然在中国人多次抗争下,租界公园最终也对中国人开放了,尽管要花钱买门票,中国游客还是成群结队地涌进去。他们来公园里散步,并非只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毫无意思的闲逛本来就不是上海人的习惯。这些公园不仅拥有或真或假的田园风光,还有多种休闲活动和新颖迷人的小花园,这些才是吸引他们的地方。回到共青森林公园。公园占地面积1965亩,其中森林面积就达1870.6亩,是上海市区唯一的一座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4A级国家森林公园。我强烈推荐的理由是,这里是上海最不像公园的公园。它没有其他公园那样整齐的规划,人工痕迹不多也不刻意,自然、粗犷、野趣、宁静交织,植株丰富,移步换景,每个季节都很美,当你走在园内,就仿佛真的徜徉于森林之中。个人觉得秋季最美,因为公园里有很多色叶树,每到秋季,园内便层林尽染,红橙黄绿,煞是好看。春季则可以选一片被鲜花围绕的湖边草地野餐,再是惬意不过了。这儿绝对是我的私藏之一哦。另外请记住全称是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上海还有另外几个森林公园,都不在市区内。================================================不可思议路线②·硬朗工业风上海近代发展历程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三种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万国建筑高楼、里弄石库门、工业老厂房。“可以阅读的建筑”诚然前两者皆无可厚非,但老厂房却不是大部分人的关注点,灰暗破败刚硬,这能当作上海建筑的代表吗?当然可以。伦敦泰特博物馆便是由发电厂改造而成,如今已成为伦敦标志性景点之一。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多少工业文明遗迹在此地书写历史,东西方审美的碰撞又孕育了独特的建筑美学。我的第二条路线便是要去寻访这些工业遗迹。BGM | 猫王推荐:卓别林《摩登时代》配乐—The Next Morning: Shack of Paradise, Race to Factory(网页版可点击链接跳转音频)杨浦滨江外国资本注入上海以后,也促进上海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最集中的区域便是濒临黄浦江的杨树浦路一带。19世纪末,洋务运动在上海轰轰烈烈展开。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都明确地认识到经济现代化对于清政府的继续生存是必不可少的,1882年经李鸿章批准,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投产,自此之后,杨浦区工业带逐渐兴盛:中国第一座现代化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上海最大的修船坞、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第一家城市煤气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等在杨树浦路接二连三地开办,盛况一时。在1882年至1883年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在公共租界供应自来水;1865年,两个租界都安置了公共煤气照明系统,并从1883年起又逐步由电力照明所取代。民族工业亦在此时逐步发展起来,尤以轻工业的发展势头最好……上海比中国其他开放口岸要领先十到二十年,据1933年的调查,当时上海的工业产值要占全国工业产值的51%。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发表的《上海劳工状况》一文描述,“近年来上海的工厂,一天发达一天了。其中纱厂为最多数,那贫民的生计,便因此一振。杨树浦一带,竟可称他为一个工业社会。”而今这里的工厂大多被时代所淘汰,部分厂房建筑保留下来,黄浦江边原来的码头都被改造为亲水步道,我们便可伴着阵阵江风去细细品读旧时工业的辉煌。这里尚未全部改造完毕,又因交通不便,所以游人还很稀少。步道的栏杆、垃圾桶、长椅等等都沿用了工厂废弃的管道,从内到外的工业风。包括这个吊车也是以前的老物件,翻新后作为工业装置矗立在滨江,江对面的洋泾滨江同样也有一个。网红植物“粉黛乱子草”,秋天会开粉色的花。在还没有地铁、隧道和跨江大桥的年代,你们知道上海人是怎么来往于浦西浦东之间的吗?就是靠这种摆渡船,很有年代感的交通工具,现在依然运行中,不过大部分来摆渡的都是骑助动车不方便通过其他方式渡江的人。而且船只还刚刚升级过,不再四面透风,有室内空调,也变成了双层。费用和公交车一样,单程2元。永安栈房从宁国路码头开始,第一个工业遗迹是永安栈房,原隶属于第一棉纺织厂。在这栋低调的灰色建筑背后是近代史上一个辉煌的民族品牌——永安。其创始人郭乐与兄弟从家乡广东远渡重洋去澳洲谋生,主业卖水果,兼营百货。在积累起足够的原始资金后,他一方面钦羡西方人百货商场内的琳琅满目,另一方面也深觉中国商业想要应对洋人的经济侵略,必须走出小本买卖的模式,树立起市场意识。于是,郭氏兄弟回国创办了香港永安公司,随后在南京东路开设了“四大公司”之一的永安百货,一批批商品渡水而来,存储于码头边的永安栈房,连接起城市中日益膨胀的商品需求。1921年,郭氏兄弟以“振兴实业,挽回利权”号召华侨集资3000万元,主持筹建永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唯一以华侨资本创立的近代棉纺织企业。第一厂即位于杨树浦路,永安栈房位于纱厂西部,为双子楼仓库,钢筋水泥结构。在经历一系列辗转后,永安栈房几经转手,到保护修缮前,已是钢筋外露,混凝侵蚀,东侧几乎面目全非。不过通过一种全新技术,东侧仓库得以修复,西侧依然保留了水泥拉毛外立面,昔日气质再现。祥泰木行祥泰木行由德国商人Snethlage创办于1884年,是外商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木行。南临黄浦江、西面杨树浦港的便利水路满足了庞大的木材运输需求。当时为了避免德国重税,Snethlage还打起了“英商”的旗号——到1923年也果然由英商安利洋行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一战时期他曾企图以“中国木材进出口公司”的名义扩大内地市场,但因洪水灾害和爱国商人的抵制未能如愿。但历史上祥泰依然曾雄霸中国木材流通市场达半个世纪之久,所生产加工的木材因工艺先进深受建筑业和装修业欢迎。祥泰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于太平洋战争,由于时局混乱,董事会已决定暂时歇业,遣散员工。然而未来得及执行,便爆发了珍珠港事件,当时已成为日军木材军需企业的祥泰成为美军袭击的目标。内战前夕,董事会表面进行整顿,实则暗中抛售股票,祥泰木行在职工无力回天的抗议中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祥泰木行部分地块被改建为上海市打捞局,闲置部分则变成了滨江的一道风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旧址只有这道用圆木堆砌而成的墙,后面的建筑则是新造的。祥泰木行旁边还有一栋风格显眼的建筑,似乎带有苏联时期的工业印记,但没有任何相关的介绍,不知是否为新造建筑,但看着非常酷。东方渔人码头数百米的东方渔人码头见证了曾经全国最大鱼市场的熙攘热闹。上世纪30年代由杜月笙、虞洽卿等大佬控制的十六铺虽已有鱼行30户,但依然难以承担整个上海的鱼货交易,且国民政府为了享有鱼市交易的掌控权,位于杨树浦路边的复兴岛鱼市场便应运而生。当时的码头后建起了七层高的办公楼,东面设浮动码头三座,可同时停靠28艘渔轮,南面为交易市场,北面有仓库六座。根据《上海鱼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营业规程》第二条规定:“鱼货输入上海市之第一次交易须在鱼市场行之”。此后每天约有4000名鱼贩子入场交易,年交易量6万余吨,然此盛况只持续了一年多便被“八·一三”中断,复兴岛旧址被炮火摧毁,日伪当局在附近的江浦路码头又新建了鱼市场,在江面拦截渔船,强取豪夺,硬拉着渔民入场交易。直到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鱼市场再度恢复繁荣景象,码头边桅樯林立,舳舻相接,鸥鸟翔集,一派兴旺。不过也因管理不善,地痞恶霸多番敲诈抢夺,欺行霸市,冲突不断。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发展,上海鱼市场也终究落下了帷幕。当年鱼市场留下的建筑和地块如今已被修缮改建,集生活、娱乐、办公于一体的高楼也在一侧拔地而起,继续替代那个人声鼎沸的鱼市场,面对着黄浦江,每天迎接东方的日出。上海第一毛条厂纺织业是杨浦工业区发展最早、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行业。前身为“英商新怡和纱厂”(又名杨树浦纱厂)的毛条一厂是英商怡和洋行在1915年集资150万两白银创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度成为日军军工厂。不过,现在工厂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是一栋英国乡村式别墅,原为工厂英国大班的住宅。“大班”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外企里的首席执行官吧,但真正与中国工人沟通的却是由中国人担任的工头,大班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考虑如何筹集资金,联系采购原料和推销产品,工人利益从来不是他们关心的话题。也是由于多方面的压迫剥削,在1920年代的40多次罢工运动中,最大的一次就是杨树浦纱厂与怡和纱厂的一万多名工人们集体要求加薪的罢工。这个曾经由大班独享的豪宅现在二楼为办公区,一楼则是一家颇具情调的咖啡馆。洋房坐北朝南,卵石墙面,屋顶上开有双坡老虎窗,入口处为拱形门廊,北面有一座二层的附楼。杨树浦水厂坐落在杨浦滨江的这座英国古堡式建筑,就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它是近代中国城市供水的起点,1883年开始向公共租界的外侨供水,而后使租界外的上海居民逐渐接纳和习惯了自来水。开埠后来到上海的外国侨民难以忍受上海满含泥沙和秽物的江河水,甚至有许多外侨因此患病死去。1872年工部局就提出了租界供水规划,但最终因投资过大而不了了之。1875年有四位英商自行筹资白银3万两,开办了立德洋行供水公司,这个水厂便是杨树浦水厂的前身。然而,工部局却不允许供水公司铺设输水管道,导致生产和运水成本高昂,买一吨水大约可以买55只鸡蛋,公司经营惨淡。直到1879年法租界一场大火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终于使得工部局认识到自来水供水系统的重要性,杨树浦水厂得以成立。水厂由英国工程师John William Hart设计,为传统的英国城堡式建筑,整体颜色为铁锈红,墙面主要为清水砖墙,正门两边各有一个双层城堡式城楼,使水厂看起来就像一座中古时代的英国哥特式城堡。不过,一开始中国人对自来水很抵触,迷信谣言四起,有说水管中有两条龙相斗,也有说水管与煤气管接近,煤气会进入水中。为此,自来水公司提取水样送去化验,并将化验结果刊登在《字林西报》及《申报》上,这才被中国人逐渐接纳。如今杨树浦水厂依然在向上海市民供水,有的厂房、滤水池都在使用中,就连后来修缮扩建的建筑也延续了当年的哥特式城堡风格。每周二向公众开放参观。瑞镕船厂瑞镕船厂由德国人创办于1900年,是当时上海数一数二的船厂。原厂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局呈L形,平屋顶,立面有仿石壁柱,内设有电梯一部,这种类型三层建筑在当时并不多见。德国在一战战败后,船厂为避免受到牵连改为英资,后与英商耶松船厂合并,垄断了全市的修船业务。抗战时被日军占领,改名三菱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杨树浦工场。战争结束后,外方老板因租界收回也无意继续经营,遂出租给政府,改为“军管英联船厂”,业务范围也从修船、造船、重型机械设备制造扩大到重工业及水利工程建设,到1958年作为浦西分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后改名为上海船厂)。现在上海船厂已搬到崇明,西厂也正在拆迁中,不知将来会变成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