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8
159
0
12
作者:栖霞山人
到了兰州,心心念念想着它的博物馆,是的,到这儿来的目的,一半是冲博物馆,说得更确切些,冲着那个著名的雕塑,也就是马踏飞燕。国内的博物馆如今一般都免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除了星期一闭馆整休,其它日子都对外开放。此为惯例。我们到得早,没到开门时间。门外已经聚了一群人,如我们一般,来等开门。进博物馆的人多是一个好现象,至少比步入歌厅、舞厅、酒吧的人多好。儿子在英国留学时,他的导师对他说,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少年时期不走进博物馆以后会是怎样一种结果。此话说得在理。伦敦有许多博物馆。快到点了,人群自觉排队,一字形,接龙般,弯弯曲曲朝后伸展。直到这时,我才注意到大门处贴有告示,说参观博物馆需预约。疫情期间,特殊措施。我的想法仍然存留在过去,以为只要在门口凭身份证取一张票,即可进去。好在现在方便,有手机。门开了,人流朝前移动。排队的人多,我一边随队伍朝前走,一边在手机上预约,一会儿就做好了。兰州——整个甘肃地处西北,这儿的历史与少数民族分不开,也与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关系分不开。走了一圈,没找到那个著名雕塑。问管理人员,说你们来得巧,正在展出。她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走:走到底,拐角,有个房间入口,走进去。顺着她指示的方向,我们找到了它。先前曾路过那儿,忽略了。马踏飞燕出土于武威,是从那儿搬到这儿来的。武威那儿把它放大,做了一个巨大的雕塑,竖立在广场。它是武威的标志,也是中国旅游的标志。真实的它比我想象得要小。它被摆放在玻璃柜内,在灯光的照射下,铜锈斑驳,静穆而不失动感。它有个鸟形底座,三脚悬空,如奔腾状。构思与造型是它最大的特点:三维空间,既要体现动态之美感,又要保持平衡,于现代人尚且不能做得十全十美,东汉人更是如此;脚踏飞燕,用来体现马奔跑的迅疾。关于飞燕,也就是作为基座的鸟形,究竟是只什么鸟有过争议:燕子,龙雀,燕隼,还有乌鸦。我以为称为燕子最好,更能引起人的想象之美感——燕子灵动,且为常人熟知。问题是它的形状,主要是尾翼与翅膀,与我们常见的燕子不同。第二天我去黄河石林,看到有鸟在河面上飞来飞去,形状与它相似,只是比燕子小些,当地人说也是燕子。我既无时间,也无兴趣与能力去做考证,但是从主观愿望上说,希望它就是燕子。兰州的另一个去处是中山铁桥。它是兰州的标志,建于上世纪初,为黄河上第一座永久性的桥梁。它由德国人设计建造,工艺精湛,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一动不动横卧于黄河之上,虽然规模与现代人建的桥梁不可比拟,但仍然值得钦佩。铁桥不通车,仅允许步行通过。桥上伫留许多人。来这儿的人,走一走中山桥,绝大多数为游客——作为交通的中山铁桥,其功能让位于作为旅游的中山铁桥。他们在这儿拍照留念,把自己的身影印在桥上。我从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中途,倚栏眺望。眼前是湍急的黄河水,前几天刚下过雨,泥沙俱下,水质混浊得如同泥浆水。自己从黄河的源头一路走过来,在青海那一段,水是清的,到了甘肃,水逐渐变得混浊,颜色也由绿色转成了黄色。青海的黄河水虽然清澈,山上难见绿色,到了甘南,黄河的水变黄了,却草木丰茂。岸边泊有羊皮筏子。它是从前的交通工具,现在也成了旅游内容——如果说如今的中山铁桥兼具了旅游与交通功能,那么,如今的羊皮筏子的功能则唯旅游而无交通。这两天水势浩漫,许多与水相关的旅游项目都禁了,其中包括乘坐羊皮筏子。第二天去黄河石林,它在白银市的景泰县。报了个团,一日游的。那地方值得一去。有意思的是当地政府的管理,进了园门,能用六种交通方式:先是大巴,然后步行或电瓶车或自行车,然后驴车,然后卡丁车。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步行,除了大巴与景区门票捆绑在一块,其它的可以自由选择。这样的安排不是没有理由的,旅游带动经济,那儿的气候条件不好,有这么一块地方,给了附近村民脱贫的机会,大家来分一杯羹。驴车走的是黄河故道。昔日的河床成了碎石子路,昔日的河岸仍是峭壁。那些驴子很壮,我误以为是骡子。坐在车上,像坐在船上,一起一伏,观赏两岸风光。两旁都是山,山不高,光秃秃的,没有水的灵气,不过仍有着苍凉的美感。驴车有顶盖,观景不方便,时不时有人跳下车,伴驴子走一程。卡丁车送你上山。山坡不高,爬上去不很累,不过事先不知情。到了山顶,有一条栈道,连接几个山头,能看石林,还能看到远处的黄河。这儿才是景区最美的地方。俯瞰石林——称之为林似乎不恰当——如群峰簇拥,又如浪滔翻卷。同行中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说,真美,像太行山一样。太行山我没去过,不知那儿的景色究竟如何,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来自湖南的游客把甘肃的景比作山西的太行山,听者则来自上海。四个地方,由于某种机缘串到了一起。兰州四围都是山。有一座皋兰山,简称兰山。兰州之名由此而来。兰山海拔三千多,为市区内的最高。黄河石林归来,有游客问导游,曰听说兰山不错,导游回答是的。由此我产生了登兰山的念头。那儿有索道,上下口在我住处的另一边,隔一个兰山,山的这一边也有上山道。我决定徒步上山。现在出来旅游与从前不一样,坐车多而行路少,即使在游玩途中。记得年青时,自己曾经一日走遍华山的五个山峰。现在究竟如何,还走得动路吗,正好,乘此机会试一试。找那条上山道颇费了一番工夫。坐车去的。问司机,亦问路人,还看了导航,最后,寻到一个不像入口的入口。我硬着头皮朝里走,心里七上八下。迎面遇行人,问清楚,确实能上山,才安心。少有人走它。偶尔遇见下山者,均为当地的市民。他们来这儿徒步爬山,花一个早晨,锻炼身体。他们见了我,对我投来诧异的目光,看起来是对我能否上山表示怀疑。开头的路还行,能通车,后来,越走越艰难。一条崎岖的小道,绕来绕去。有的地方很陡,需手脚并用;有的地方得跨越;有的地方不见路,只有人走过的痕迹。抬头看看,山顶老高,生怕自己登不上,有了悔意。虽然后悔,脚步没停下,一边走,一边想,既来之,则安之。走慢些,多休息,总能上去的;如果实在走不动,再折回吧。花了近三小时,终于登上山顶。临近山顶与登上山顶的片刻,人彻底放松,心情之愉悦可想而知。休息片刻,在山上转了转。有个长廊,顺长廊来到三台阁。阁为建筑。那儿的建筑不吸引人,吸引人的是它所处的位置,在那儿能眺望兰州全貌,看两山夹一河的壮观——也就是说,那儿的吸引人处,在于台,而非阁。阁后有一过道,挤满了游客,倚着栏杆,眺望前方,兰州尽在众人眼皮底下。前十来年去过兰州的人,对那儿的印象不好,主要是环境与市容。现在情形有所改观,现在的兰州不同于过去的兰州。站在三台阁看到的兰州市区,黄河南岸,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眼中所见,除了高楼,还是高楼。黄河在远处,如同一条带子,弯弯曲曲,流经兰州,穿越兰州,然后一个大拐弯,朝远处流去。在三台阁站立许久,觉得自己之前付出的努力有了回报,来这儿是值得的。下山选择索道。坐轿厢内,休息加赏景,晃晃悠悠,二十来分钟,于是更觉得自己能够徒步上山确实不容易。(转自栖霞山人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