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筑大全》《皇氏万座客家围堡大全》Jumbo Huang historicarchitecture list(Encyclopedia of Castles&forts, cultural villages&
shrines, temples&Pagodas)
皇剑博士整理Jumbo_huang@126.com民族古迹百科全书:沉寂岭南的平遥古城,媲美宫殿的客家围堡,即将消逝的宗祠碉楼统计普查万座客家围等古民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紧迫使命
第600回:玄奘之路,天竺之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感谢印度三百万诸神的庇护,感谢印度十三亿人民的关照,让我们圆满完成了玄奘之路印度段的神奇之旅。
我父亲是印度共和国年出生的,而印度共和国日又恰巧是我生日,这不得不说我跟印度早就前世有缘了。在古代,去趟印度是非常艰险的,那个时候但凡能去印度的人,都可以在史书上留名,早期是以一代高僧法显为代表,之后就是著名的唐僧,我曾途径玄奘法师的出生地,而玄奘也曾经路过我外婆家汉川,后玄奘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故我这次西行印度,算是部分重走玄奘之路,我曾经拜访过玄奘大师所途径的一些地区,比如成都,长安(西安)和兰州等地,但后面的很多地区就没有踏足,比如玄奘昼伏夜行所经过的瓜州,玉门关,五烽,渡流沙,伊吾(哈密),高昌国等。在唐朝,去过印度的中国人是寥若辰星,故玄奘一回到长安,顿时全城空巷,道俗奔迎,倾都罢市!连皇帝都出来迎接了。后来元道士丘处机,杨景贤和吴承恩李春芳等人都陆续把玄奘西天取经的经历写成了小说或戏剧。玄奘口述,门人辩机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更是成了千古奇书,是印度人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宝典。研究亚洲历史是离不开佛教的,虽然现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异军突起,攻城略地,而佛教在中国和印度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但历史永远无法忘记佛教。如果印度是一个单纯的佛教国家,那么它恐怕早就成了世界第一强国,虽然目前印度有三艘航母,军费开支也名列前茅,但其大量的贫困人口和严重的男性过剩及多宗教冲突,都极大地阻碍着印度的发展,难道这些都是印度抛弃佛教的报应?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吐鲁番高昌王城,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新疆库车屈支和凌山、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撒马尔罕城飒秣建国、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后南下阿富汗北境巴尔赫经缚喝国,揭职国,大雪山、阿富汗巴米扬梵衍那国、白沙瓦犍双罗国、巴基斯坦斯瓦特乌伏那国,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呆了二年。以后,玄奘又徒步到旁遮普磔迦国,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菲罗兹布尔那仆底国从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到贾朗达尔阇烂达罗国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罗塔克北窣禄勤那国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门达沃尔秣底补罗国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恒河西岸勒克曲女城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唐僧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五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蒙吉尔伊烂钵伐多国,萨罗国、安达罗国、克里希纳河口驮那羯碟迦国,达罗毗荼国,狼揭罗国,克什米尔查谟所在的钵伐多国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
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阿萨姆迦摩缕波国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玄奘顿时威震印度,名扬四海,是当时的唐朝杰出青年,会后唐僧归国。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玄奘是印度佛教界的权威,是能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玄奘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所以玄奘一离开印度,虽然佛教还颇为流行,但已有强弩之末的趋势,在中国,在印度都是这样。可以说,佛教基本在印度已经绝迹了,还有很多人认为印度人信佛教,其实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阿育王时代佛教盛行,后来因为佛教宣扬的不杀生理念至使很多士兵上战场无法拼杀,故也逐步被摒除,到了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就衰落了。在印度,大乘空、有二宗发展到密宗时堕落了。它本身丧失了继续发展的生命力。但奇怪的是,佛教在缅甸,泰国,老挝和日本等国家去持续发展壮大了起来。从八九世纪开始,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伊斯兰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佛教的寺庙纷纷被摧毁。而佛教的高僧大德都躲在寺庙里,这样一来,他们就到处流浪。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的时候,也就是八九世纪的时候,印度的佛教寺庙繁荣、辉煌,但一二百年之后,就荡然无存了。
佛教又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伊斯兰教进入之后,它也没有为了维护自己,像少林寺那样,抗争一下。由于这些原因,在佛教衰落的时候,印度教又在印度发展了起来。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实印度教已经糅合了一部分佛教的东西在里面。一个宗教的兴起,源于当地、本土人群的独特精神崇拜,一个宗教的衰落,源于人群精神崇拜的判断、转变、迁移;历史上印度多次被入侵,多次灭佛,文化中断,就连他们自己的文字都被忘记了,何况佛教乎?反观中国,在历史上比较大型的灭佛运动只有北魏较严重,但是不是全国的,而在唐朝统治者又开始推崇,多次迎接舍利子供奉,日本传统文化就是继承唐朝而来的;七世纪后,大乘佛教与婆罗门等教结合,形成密教;密教承固有之倾向而流于极端者有之,融摄外道者有之,最终,使得佛教在印度划上了句号。
当然密教的滥觞只是一个标志。在印度佛教末期,还有众多内部的问题。例如,比丘自身学识开始退步,并脱离大众。作为专职的佛教弘传者,应当有相当的佛学造诣,足以指导世人。早期的大乘佛教兴盛,无不与优秀的大师们住世有关。如弥勒、龙树等时期。而精湛的学识更需要以平易的方式流传于众。当印度末期之佛教,论理务琐屑玄谈,供少数者之玩索,已失去了佛教之救世精神。佛教“于教内大成其哲学的教理,表面上虽然表现得很辉煌,但其反面亦正意味着佛教渐渐自从民众游历出去的结果。”脱离了最基本的大众,即脱离了佛教发展的基础,如此的印度佛教,怎么能再有坚固的根基可竖立。
佛教在印度流行千七百年间,未曾一次夺取婆罗门教的地位,佛教并没有如其他宗教一样,极力宣扬自己,而是以无为、随缘的姿态发展,即使是改革,也出于生存、延续的需要。我们不是希望佛教如某些激进宗教一样,不惜手段谋取本教利益。而应该有保护自我并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式。佛教曾有的兴盛,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亦正是把握了这一点而进行的。中国南北朝初的佛教,吸引了儒学、玄学而得以发展。印度佛教在大量吸取婆罗门教义理形式后,却未得以振兴,最终在伊斯兰教的铁骑和刀剑中灭亡了。虽然我们说这些是外来的影响,然而追溯缘由,于佛教内部的因素仍然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