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局部最近看了陈丹青先生关于绘画艺术的系列节目《局部》,很喜欢这种风格的叙说。挑选一个主题,鉴赏与之相关的艺术内容,可以小到局部细节,也可以大至整面墙的画作。对于旅行的回忆和感悟,不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吗?把搜集起来的记忆的碎片整理成一个个小小的主题,记录下让自己感动的局部。世界上各式各样的城市都有着自己的风貌,京都作为日本人的精神家园,日本的美学意识深深融入了一花一草,一寺一街。连续两年在红叶季时候拜访这里,线条式的归结容易被太多的旁枝末节干扰,这种东拼西凑的整理更能提炼这座城市的岁月流年吧。两次日本之行的大致行程如下:1.东京-镰仓-京都(5天)-奈良-姬路-高野山-大阪2.大阪-高山-白川乡-金泽-加贺-福井-彦根-和田山-大津-京都(6天)游记以京都为主,其他地方的少量介绍会穿插在正文里以及写在番外里面。由于很多地方无法拍照,引用自网络的图片都会标注。从桓武时期迁都平安京到明治时期迁都东京,其间大体历代天皇都在京都,皇公贵胄的美学随着千年岁月流传下来,第一个主题就从这里开始吧。小人物的大气魄战国末期,天下布武,公家势力的政治地位被挤到了墙角,即便贵为天皇也只有权威而没有权势,在政治上是不折不扣的小人物。江户伊始,京都和江户较量不断,而后水尾天皇屡占下风。“紫衣事件”爆发,后水尾天皇愤而退位,政治上的彻底失势反而让成为上皇的后水尾自由豁达的大气魄在艺术上迸发出来。洛北的修学院离宫有着京都最具王者胸怀的庭园和美景,上离宫的浴龙池被群山环绕,石组看似无意实则巧妙的摆放组成了山涧,岛屿,瀑布,它们的渺小,反衬出池水如大海一般的恢弘气势。后水尾上皇在洛北还有一处离宫,现在是一座寺院-圆通寺。寺院本身不大,然而其庭园的气魄也确是少有其他寺院的庭园可以与之比拟的。这座壮观的借景庭园最大限度的把比睿山纳入至景观的一部分,我感觉仿佛山泉从远山流淌而至,穿过四十多块巨石为河床的山涧,流入到最眼前巨大空地代表的大海。可惜照片没有办法展现出它的规模,就像在电脑前看西斯廷天顶画一样。净土往生净土思想从隋唐传入日本,在贵族圈子和平民阶层有着各自的发展。平安时代中后期,国家衰微,社会颓败,寺院崩坏。然而无论贵贱,对触摸不及的极乐世界却充满了想象和期待,因此净土思想大为盛行。在近畿地区,以净土为基础的美学代表当属宇治的平等院。藤原赖通引宇治川之水,打造池泉,从侧面的桥可以走到净土世界中心阿弥陀堂-凤凰堂,这是贵族心中理想的彼岸世界,端庄而平静。凤凰堂光外观就是极美的,但是很值得单独买门票进去看一看里面的乾坤。中间是阿弥陀如来座像,最精彩的就是环绕周围的云中菩萨造像,他们手执不同的乐器,奏乐起舞,栩栩如生,和阿弥陀如来一起迎接逝者到达净土的彼岸。(网图)在平等院的凤翔馆(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一主题的壁画-九品来迎图。(网图)而后,天台宗僧人法然上人创立本土化的净土宗,总本山在东山的知恩院。当我们参观这里的时候,很意外的看到了呼应上面这幅画的枯山水庭园。石块代表的菩萨踩着绿植组成的云彩,迎接法然上人和他的信众去向净土的极乐世界。山紫水明处在书上看到江户时期的文人,史学家赖山阳的书斋叫做“山紫水明处”,夕阳西下,群山薄紫,水流清澈。很想寻找这样子景色。坐在在吉祥山正伝寺的庭园獅子の児渡しの庭,突然有了这样子的感觉,傍晚时刻,远处的比睿山微微显出紫色。之前还有一次这样子的感受却是在奈良,骑着自行车在田园诗一般的秋景里,群山环绕,水流潺潺。在京都很少遇到晴天,如果一旦遇到,那一定是很美的。在鸭川边上散步,夕阳余晖下,真的是山紫水明。而赖山阳的书斋正好就在鸭川边上。文人的天地日本的文化和唐宋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京都有这么几处景点,能看到三十六位汉晋唐宋诗人的肖像,其中一座便是诗仙堂。它的主人是石川丈山。大阪之阵,天下大事尘埃落定,曾是将军的石川丈山,来到此地,研究汉诗,过着隐居的生活。当我们来到诗仙堂,游客其实不少,大家安静的欣赏庭园,没人愿意破坏这里清幽的文人气质。大原的実光院也有三十六诗仙肖像。(网图)这是一座天台宗寺院,地处偏远,几乎没有游客。当我们在客殿里面欣赏着被群山包围的庭园,感觉就像遁隐山间的文人,心中莫名的感动。飞龙在天关于龙,我个人很喜欢三国里面的一段描述(煮酒论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天龙的形象和崇拜也随着汉传佛教来到了日本。从镰仓到京都,很多禅宗寺院(临济宗)都有龙的天顶画。在建仁寺法堂天顶就有这么一幅双龙图。虽然作于现代,但是颇具古意,飞龙在天,鳞爪飞扬,极为生动。离建仁寺不远的高台寺,也有景观与龙相关。卧龙廊跨于卧龙池之上,沿着寺院的地势形成龙的脊背,在竹林之下的地方连接到龙头。只是摆放的龙头过于刻意,让人哑然失笑。另外还有几处以龙为主题的枯山水庭园。气势最足的莫过于圆光寺的奔龙之庭,盘踞在云间的龙欲飞腾而出,后面的石组营造出电闪雷鸣的气氛。东福寺龙吟庵的龙门之庭表现的是类似的场景,却没有圆光寺的奔龙剑拔弩张。位于高野山的金刚峰寺也有一座蟠龙之庭,石组更为自然,少了刻意造作之感。半伏于云海之间,蓄势而待却游刃有余,正如曹操所说: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悲剧英雄的悲剧关于京都五条大桥有一个故事,武藏坊弁庆在这里进行“刀狩”,即比武抢夺别人的太刀。当他得到999把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翩翩少年,这位少年身轻如燕,武艺高强,即便勇武如弁庆力战不敌,拜作少年的家臣。关于这个故事的石像还能在五条大桥上找到,虽然人物比例失调,却很生动有趣。这位少年叫源义经,乳名牛若丸,据说在鞍马山跟随大天狗学习的武艺。牛若丸出生的时候正值平安时代末期,父亲源义朝在平治之乱中败于平清盛而遇害,牛若丸从小被送到鞍马寺。治承4年(1180年),天下讨平,义经跟随兄长源赖朝从关东起兵,先后经历宇治川之战,一之谷之战,屋岛之战和坛之浦之战,平定天下。可惜义经不容于兄长赖朝,出逃奥州,最后和弁庆一起战死于衣川馆。义经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兔死狗烹的悲剧结束,令人不胜唏嘘。日本史上有三位末代悲剧英雄,义经在平安时代和镰仓幕府时代之间。另外一位真田幸村活跃于安土桃山时代末期,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成为成就他的最后舞台。在大阪的三光神社还能看到后人纪念他的铜像。在东京的皇居能看到一座横刀立马的将军的铜像,他就是建武中兴时代和室町时代之间的楠木正成,第三位末代悲剧英雄。建武二年起,足利尊氏反叛后醍醐天皇,楠木正成明知兵少必败却舍命而战,最后在凑川之战中战死,留下了“七生报国”的遗言。他们以最为忠勇壮烈的方式演绎时代的更替,让人感慨缅怀,渐渐也成了明治时期民族主义的象征。可惜民族主义疯狂滋长开出了恶之花,肆意播种欲望与仇恨,把半个世界拖入了战争的漩涡。楠木正成的“7度生まれ変わって朝敵を滅ぼしたい”反而成了军国主义的精神格言。金阁和金阁寺我们在京都第一个打卡的景点就是金阁寺,老老实实,按部就班。不过后来想想这可能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金阁寺是需要对日本庭园美学略有了解之后细细品味的。欣赏金阁寺的庭园可以先把镜湖池和金阁分离开来。在建造者足利义满心目中,这个池子是大海,中央的大岛是蓬莱,但同时又是象征日本本州的苇原岛,周围海岛元素分布,天下名石尽急。足利义满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状态,君临天下,志得意满,这是一个展现主人的抱负和权势的庭园。类似的海洋和山川的自然元素在其他地方的日式池泉庭园也不少见。仙洞御所的南池南缘铺着一整片鹅卵石,以一颗一升米的价钱从神奈川运来。搭建了一条内陆城市里的海岸线。在无邻庵里面,池泉设计则展现了河川,最妙的是水中刻意安放的小石块。而金阁本身也是极为绚丽的,作为足利义满这是他欣赏庭园的观景点;而作为游客看来,金阁已经和庭园融为一体。虽然如果把镜湖池看作大海的话,金阁的大小比例失调,但是在它的夺目光芒之下,大海又变回庭园,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京都还有两处著名的庭园楼阁,在慈照寺里面有银阁,西本愿寺里面有飞云阁。我们很幸运,遇到了西本愿寺飞云阁和黑白书院的特别开放,看齐了京都三阁。觉得还是金阁最打动人心,也许是因为足利义满的气魄吧。(网图)秀吉的审美在高野山的奥之院,里面有无数战国大名的供养塔,其中一处就是丰臣家的。秀吉出生农家,而后仕于织田信长,步步攀升,最后成为天下雄主。我不喜欢德川家康,却喜欢丰臣秀吉。倒不是因为从木下藤吉郎到丰臣秀吉的励志故事,而是秀吉在各个方面展现出的才华,包括庭园美学。从应仁之乱开始到战国中后期,整个京都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这座城市才开始慢慢复兴。大德寺的复兴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其塔头黄梅院在秋天才有特别公开,这座寺院尤其庭园设计让我们一窥那个时代美学理念。进入寺院第一个看到的“直中庭”由安土桃山时期的茶圣千利休所作。石组散布于绿苔之上,中间是一方池水。有意思的是,这个池子的造型是个葫芦(瓢),取意丰太阁的千成葫芦。(网图)秀吉自己也曾设计过一处庭园,就是山科醍醐寺的三宝院。里面布置了瀑布石桥,龟岛鹤岛,贺茂川等众多元素。难能可贵的是布景不显局促,反而彰显大气,足见设计者的匠心。远处的长方立石名曰“藤户”,为争霸天下的武将所拥有。秀吉夺得天下,在1598年春天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赏樱活动“醍醐の花見”,然而同年9月即去世,没能等到这一年的枫红之时。曹源一滴水两次来京都,只有天龙寺打卡了两次。第一次冒雨而来,浑身淋湿,匆匆而过,但是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所以第二次来京都又安排进了行程。两次来都选择了庭园北侧眺望的角度,池塘这一侧有突出的半岛和石组构建的岩岛,自然大气。大海一般的池塘对面,近景是红黄绿相间的龟山,而远处雾气霭霭的岚山,宛如幻境。此情此景,倒是让我想起红楼梦里宝琴的一句诗: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这个庭园设计的精华却是池塘对面的枯瀑石组。所谓枯瀑,就是没有水的人造瀑布构景。远处有象征蓬莱的远山石,近处有直立的水落石,拉近镜头中间有一块鲤鱼石,所以这是鲤鱼跃龙门的布景。这个庭园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梦窗疏石,他这样阐释枯山水的美学:"枯山水一尘不染,却宛若见到高山耸立,无水一滴,但能感觉出飞瀑落下。我总受風之召唤,月的邀请,在这庭园漫游。"这个庭园叫做曹源池,据说因为梦窗疏石在作庭的时候发现了写着“曹源一滴水”的石碑而得名。至于什么是“曹源一滴水”,这是禅宗公案,不容易解释也不容易理解。我最粗浅的的体会是,六祖惠能发源自曹溪,而其一滴水成了禅宗法脉的源头。由此想到了大德寺龙源院的东滴壶庭园,表现的即是滴水成海的禅意。窗外的世界始于六祖惠能,禅宗开始讲究顿悟:明心见性,灵感迸发,豁然开朗。在日本的禅宗寺院,一花一草,一池一石,甚至一门一窗都可以拿来参禅悟道的。在京都鹰峰的源光庵,就有这么一对窗子。一圆一方,圆为“顿悟”,方为“妄念”。不过像我们这样子的凡夫俗子,觉得这对形状各异窗子并列而置,很有味道,但是说不好禅意到底在哪里;反而关心窗外叶子未红,颇觉得可惜。悟的境界不易得。在镰仓的明月院,也有这么一处“顿悟之窗”,希望展现启蒙,真理和宇宙。不过想想这些还真是大追求,对于我们来说,透过圆窗,窗外的庭园像挂在墙上的画,榻榻米上面一张石桌,石桌上一盏茶屋,这个小小的空间凝固住了时间。京都的匠人对于窗里窗外的设计构思当然也不拘一格。在桂离宫有这么一对窗门,从左边看出去只有山没有水,而从右边看出去却只有水没有山。两处景致相隔咫尺,却毫不相干,仿佛从中间被分割而开。东福寺塔头芬陀院又叫雪舟寺。雪舟是室町幕时代的水墨画家,芬陀院的庭园就是由雪舟设计。在茶室图南亭观看庭园,透过半开的窗子彷佛看到了雪舟的山水画挂轴。大海空无一物佛教的世界观里面的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一层一层,共有九山八海,于是大海是组成这个世界观不可或缺的元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另外传说海中又有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各种因素掺糅在一起,形成了日本文化对海的独特感情。因此很多枯山水庭园,划沙成海,聚石为岛。最具动感的大海在瑞峰院的独坐庭,巨浪滔滔,层层叠叠。建仁寺的方丈前庭也有一片大海,海里大片漩涡,对称均衡却也力道十足。很多庭园如水墨画一般,瀑布从山间奔流而下,汇聚成河,最后流入大海,这里是海纳百川的大海,空旷而平静。比较优秀的代表有醍醐寺的三宝院,仁和寺的御殿庭园。最杰出的代表要数大德寺的大仙院的方丈石庭,整个庭园绕方丈一圈,一眼难尽。庭园始于水流的源头--山,直到水流的终点--海,石组愈发稀少,留白渐渐增多,犹如慢慢展开的一幅山水长卷。(网图)最令我感到惊艳的却是东福寺龙吟庵的无之庭,开朗平静,空无一物。地藏的顽皮与观音,文殊,普贤一样,地藏是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日本民间认为地藏菩萨悲悯早夭的孩童,是幼童的守护者,经常被塑为菩萨或背或抱婴孩,或幼童环绕,甚至以孩童的形象出现。红叶季节的时候,圆光寺里面落叶满地,铺陈地毯,上面就有这么一尊孩童地藏,双手托腮,顽皮可爱。大原三千院里,有一处厚厚的苔地,上面就有几个神情各异的孩童地藏,散落地随意而又有些小心机,彷佛和游客捉迷藏一般。爱宕念仏寺拥有数量众多的小小罗汉像,虽然不是孩童地藏,但是顽皮劲儿并无二异。80年代,爱宕念仏寺住持发起征集罗汉像的活动。本来目标是征集500 尊罗汉,但因为反应热烈,最后征得一千多尊。这些小罗汉里有带墨镜的,打网球的,戴面具的,吸猫的,弹吉他的,捧着夏目漱石书的,还有小小的摩埃石像🗿。这里没有京都的古典风雅,只有游客的莞尔一笑。绝景三门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亦是寺院的正门。京都寺院形形色色,宗派不同,风格迥异;正门也是如此,但都各有各的绝,各有各的景。洛北岩仓的实相院,院门略高,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满院的红叶。鹰峰的常照寺地处偏僻,人迹稀少,让人觉得很野。寺院前的景色也很野,红的艳丽,绿的油亮,簇拥着一条笔直的小道,通到远处隐约可见的三门。大德寺的高桐院却是被幽静所包围,一条长长的石畳路,两排矮矮的竹栏杆。两侧的苔地上落满红叶,树木竹子参天而立。走到头,拐个弯,就是三门了。东山的智积院的三门之景尽显中庸,既不低调也不华丽,既不清幽也不喧闹,整齐划一稍逊变化,称得上是朴实而规整。看到右京区的祇王寺的院门,游客一下子就可以猜着里面的样子了,一间小茅屋么;确切的说是一间婉约凄清的有着故事的小茅屋。当然也不难找到高大有气势的三门。建仁寺的三门,上下两层,楼名“望阙”,内藏菩萨罗汉,远眺京都御所。福井县的永平寺的三门也是高大巍峨,四周同样高大的枫树环绕,其实整个永平寺复制了三门之景,佛殿僧堂尽皆包裹在绿叶黄叶红叶之中。南禅寺的三门有“天下龙门”之称,由战国大名藤堂高虎所建造。登上三门,寺院尽收眼底,远处青山连绵,俯首红叶似火,无怪乎石川五右卫门会发出”絶景かな、絶景かな“的感叹。三尊石组如果要纠结三尊石组代表什么意思,一种常见的解释是中间略高的是阿弥陀如来,两侧协侍的代表菩萨,《作庭记》中记述“立石时可立三尊佛之石,立成品字为常事”。而我更喜欢当代作庭家重森千青的解读:在仿自然的庭园布景中,出现这种不自然的造型会有特别醒目的效果,是否有宗教意识已经不再重要。建仁寺的潮音之庭,三尊石组被布置在最醒目的正中间,位置超然,周围红枫绿苔,虽然简简单单,但是主次分明,十分耐看。位于岚山的宝严院只有在春秋时节才特别开放,展现的是她最美好的时刻。狮子吼之庭是回游式庭园的典范,一步一景。在入口不远处就能看到满地的鹅软石,代表的是苦海之景;在远处空旷的角落里安置的是三尊石组,整个画面由近至远层次分明,红叶掩映,小石块散布,这不正式佛祖讲经说法的画面吗?光明院的波心庭取意翠岩可真禅师的无云生岭上 ,有月落波心。在“罗月庵”圆窗之外看到略微隆起的洲浜上的三尊石组,这个视角却是有月落波心,无云生岭上。说到枯山水,不得不提龙安寺的方丈石庭。庭院内放置15块石头,有大有小,或立或伏;分成5,2,3,2,3五组,如远山似孤岛,迷之布局,机锋重重。而最右侧一组一块立石,两块平石,正是三尊石组。轻舞飞扬在东福寺里欣赏庭园的时候,阵阵秋风吹过,红叶漫卷,轻舞飞扬。红叶是秋日的精灵,美的使者。阴霾散开,温暖的阳光透过云层,秋色重重叠叠,层林尽染,安静之中带着小小的律动。高桐院内,当飞舞的红叶飘落地面,覆盖在满地的绿苔上,铺成地毯。这个庭园最为纯粹,让我们欣赏的就是这秋日的诗情画意。我们在彦根的时候红叶尚未见顷,但是色彩丰富,光线通透;勾勒出不远处天守的轮廓,给他染上颜色。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流经奈良的龙田川,红叶飘落河川的美景随秋而至,亘古不变。千年之前,平安时代的歌仙能因法师也因此留下了:红叶风吹散,秋深三室山。 飘飘如绣锦,尽染龙田川。大龟小龟各色朱红一条小船儿倒影之中石沙的具象屋檐的一角红色与红色之中的桥重森的分子料理这里本来就有路一缕斜阳安置一盏石灯笼番外:南都北岭番外:天下坚城番外:奔跑的小黄帽番外:秋天的风物诗尾声: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