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6
43888
143
0
作者:逆光行纪
我是一名旅行者。而就在成为旅行者前不久,我还是在北京东三环写字楼里朝九晚九的白领,也是所谓那种500强外企高管。年初辞职后,第一站去了澳大利亚,为时35天。第二次旅行,选择了从阿塞拜疆开始,经过伊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一直到东欧。已发布游记:探寻不为人知的外高加索|三个月西亚到东欧之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纳卡+格鲁吉亚伊朗:馕与瓷砖里的绚烂波斯而这篇,就是我的土耳其+北塞浦路斯笔记:-------------------写在正文前面的实用信息首先,感谢穷游加精!感谢大秘书推到论坛首页,备感荣幸!先说下我的路线:搭乘土耳其航空飞机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飞到伊斯坦布尔。在伊斯坦布尔住了四天飞往开塞利,要注意,伊斯坦布尔有两个机场,一个是阿塔图尔克机场(IST),这个是主要机场,国际航班为主,在欧洲部分;另一个叫萨比哈格克琴机场(SAW),在亚洲部分,国内航班为主。我飞开塞利就是在SAW,在这种有两个机场的城市你们一定要事先看清楚,记不住名字就记代码,两个机场距离很远,弄错就麻烦了。建议提前点去SAW,我在飞马航空值机柜台排了四十五分钟。去热气球的格雷梅小镇,一般都是飞开塞利,航班比较多。从开塞利机场到格雷梅车程大概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从开塞利飞往伊兹密尔,也是飞马航空(非廉价航空,可以免费托运行李)。然后自驾路线如下:租车公司是Enterprise,是Alamo的集团子公司。直接在官网订的,租了八天,算上保险杂七杂八价格大概200多RMB一天。如果短期,单天价格贵一些,一周以上有优惠。幸运得被升级车型,拿到一辆欧宝Astra,还是柴油,省了些油费。土耳其油价及其贵,差不多中国价格两倍,柴油稍微好一点也有限。土国高速路不错,车也不多。警察不太多,注意摄像头。但是很奇怪的是土国人好像完全不在乎摄像头,照样超速驶过,估计执法不严。后来在北塞浦路斯,确实大家见到有摄像头的地方就会减速了。吃饭:继续保持我在国外从不吃中餐的习惯。基本每天都是土耳其烤爸爸(Kebap),乐此不疲,吃了二十天。惊奇的是发现土耳其本国烤爸爸反而不如德国(土耳其人口第二多的国家)的好吃。这就好像在中国的泰餐比泰国本土的精致一个道理吧。伊斯坦布尔的瓦罐牛肉非常好吃,不过略贵。如果是一个人旅行就不要尝试了,不划算。我感觉够三个人分。格雷梅特产也是瓦罐牛肉,不过每家味道都不同,可以多多尝试。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土耳其人在烤爸爸卷饼里夹薯条,后来在安塔利亚,总吃到这种搭配,有点不开心。整体来说,土耳其是食肉动物的天堂,尤其是爱吃牛羊肉的人。住宿:土耳其无法用Booking,只能用Agoda,所以我的酒店都是Agoda和Airbnb结合。推荐的民宿名称都在上面的行程单里,大家可以参考,价格都在100-250之间。Agoda预订的值得推荐的酒店:切什梅 - Parmis Rooms赛尔丘克 - Saint John Hotel费特希耶 - Carette Apart法马古斯塔 - Altun Tabya Vintage无论Airbnb,Agoda还是booking,大家注意一定要看评论,这很重要。视频正文之前,可先看下我自己制作的视频,这是个完全出乎我预料、给我太多惊喜的国家。20天土耳其的回忆都在这里。微博(@逆光纪)上还有更多精彩视频~8月6日更新北塞浦路斯视频,带笔者配音讲解,详细介绍请看后文介绍:----------------------季一直催促我写这篇土耳其的文章,说即便没去过都想到伊斯坦布尔定居;令说这一生中最想去的地方就是伊斯坦布尔,两个月前曾经甩给我一份自驾攻略邀我同往,但是她先因为工作忙后担心恐袭,一直没能成行;厦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看似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静和乐的婚纱照既没有选在鼓浪屿也没有选择紫禁城,而是千里迢迢带着摄影团队与数套服装去了蓝色清真寺和卡帕多奇亚,俩人换上飞行员的服装穿行在格雷梅的风化石山峰间,纪念他们因《冲上云霄》而缘起的爱情。伊斯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请允许我借用阿麦特·拉西姆的文字作为伊斯坦布尔旅行笔记的标题。虽然我对这句写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忧伤》卷首的话深表认同,但是在这座城市的四个日夜,我的旅程充满了惊喜与感动,以及突破固有认知而带来的愉悦。不是我印象里的土国在德国,数量最多的外籍移民,是土耳其人。因此,我对土耳其和土耳其人的最初认知,来自于留学时代。当年一起上课的同学,数量最多的外籍是摩洛哥,却不是土耳其。说来也怪,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人似乎不太重视儿女的高等教育,回想起来,在我有限的有过接触的外国同学中,没有任何一位土耳其人。但是等暑期到工厂打工时,你会发现流水线上一水儿的土耳其工人,操着流利的土式德语,跟你问候:“Alles klar?”(“一切可好”?)另外,土人家庭大多人口众多,一般会有三个以上儿女-他们会充分利用德国政府鼓励生育的政策拿足奖金。出门时前面一个裹头巾的胖阿姨带着一群孩子跟在身后,颇有母鸡带小鸡的即视感。土人在德国最多见的职业恐怕就是Kebap店了-当然,这可能和华人多数开中餐馆的情况类似,如果一定要比,那么中餐馆在规模,价格和档次上还是高出不少。所以,当年德国土耳其移民给我的印象为:喜群居,爱生养,教育程度不高,习俗守旧,不尊重女性,自己抱团,不入主流社会,而这种印象也延展成了我一直以来对土耳其这个国家的总体印象。由此,土耳其一直不是我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土耳其式拉客2017年七月二日下午七点钟,我从第比利斯搭乘土耳其航空的飞机抵达伊斯坦布尔。机场到达厅出来,一片拥挤。荷枪实弹的特警站在门口和道旁,奇怪的是没人带头盔。也许是这里的炎热已经让他们顾不上危险,也许是他们自己都不认为真会有什么事件发生。汽车驶上快速路,比邻而立的高楼从车两旁飞速而过。当蔚蓝的马尔马拉海突然出现在右手边大楼间隙之中时,刚下飞机时的紧张感烟消云散。马尔马拉海入住酒店房间,已是晚上九点。夏令时的缘故,此时伊斯坦布尔的天空依然留有一片红霞。推开阳台门的那一刹那,对面清真寺的宣礼塔上传来礼拜的歌声。经过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两个天主教国家后,又听到如此熟悉的声音,顿觉无比亲切,恍惚间仿佛重回伊朗高原。但是除了天气也是一样的干热,从一个旅行者的视角观察,虽然土耳其的文化,习俗和建筑都深受波斯影响,但是这里再找不到一点后者的影子。土耳其共和国的改革措施使国家走上了世俗化道路,相比原教旨主义主导的伊朗,要现代化许多。透过索非亚大教堂的窗户看蓝色清真寺的穹顶旅游业是土耳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伊斯坦布尔大街上,尤其是在老城区,餐厅,酒店和纪念品商店挤成一锅粥。没有一家饭馆坐满客人,因此老板和伙计都会站在门口卖力的吆喝拉客:“Hello!Where are you from?”一般这是开场词。“空尼奇娃!阿尼哈撒呦!尼浩!”如果见你不说话,他们会用所有他们知道的亚洲脸问候语轮番招呼。“I like your tattoo!”拍马屁来拉近距离,寻求跟你搭讪的话题。“Hey~You are a sexy man~”这恐怕是最后杀手锏了,被餐饮服务业人员夸性感还是第一回 - 但如果是个当地姑娘跟我这么说,我绝对坐在那儿不走了。土耳其咖啡口味和卖相都不错,不足之处是杯底会残留不少残渣土耳其人的热情好客已经在网上有口皆碑,可来之前我心想,见识了伊朗式热情,土耳其应该也不会再让我惊喜。没想到,这两种热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伊朗人相对见识不够广,好奇心非常强烈,街上大老远就会喊着问你是哪里人,跑过来合影,聊东扯西,甚至还要请你去家里吃饭,之后呼朋唤友围观你这只大熊猫。土耳其人做旅游业经验丰富,比较懂察言观色,会挑人爱听的开聊。伊朗人比较粘人,会拉住你一直聊个不停,土耳其人有西方人尊重距离的风范,知道适可而止。同时相对冷漠高傲的西方人,土耳其人热情并乐于助人,又不至于因对你过分好奇而产生压迫感。一盘经典的烤爸爸拼盘瓦罐牛肉,美味无双那些不可错过的街头巷尾伊斯坦布尔的著名“景点”其实并不多,一天半的时间就能逛完。真正有历史来头同时兼具观赏性的建筑,不过蓝色清真寺,索非亚大教堂和多普卡帕皇宫三座紧挨在一起的古迹。还有一个对岸的加里塔,本身乏善可陈但可作为远眺全城的制高点-但如果不是大晴天就别上去了,免得跟我一样只看到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空一片雾气朦胧。远望蓝色清真寺夜幕下的加里塔在蓝色清真寺内我和索非亚大教堂但是,在这座城市待了四天,我依然觉得远远不够。这不是一座单靠景点吃饭的旅游城市,伊斯坦布尔街头巷尾的每个角落,都浸染着一种难以描述的韵味,它结合了信仰的纯真、世俗的喜悦、旧时代的优雅和现代化的时尚,让人沉迷其中,不舍得离去。随便走上旧城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坡路,迂回之处,抬眼之间,总有不可名状的欢喜。比如这间极具特色的海报商店“Leon,我想我有点爱上你了”一定不要放过伊斯坦布尔城里这些名不见经传却别具一格的建筑、涂鸦、小店和角落。比起人满为患而又门票价格昂贵的各大景点,它们会让你心情大好。彩虹阶梯-当年老爷爷的即兴之作,如今成为LGBT的象征,坐上去可以眺望大海博斯普鲁斯在伊斯坦布尔这样一座伟大、历史悠久而深厚凝重的城市中,却能感受到大海的自由,这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魅力所在。不经意的行走在小巷中,偶然侧头,一片蔚蓝就扑入眼帘。博斯普鲁斯海峡也许是这个地球上最有特点的海峡,它将伊斯坦布尔城一分为二,也将欧亚大陆一分为二,左岸欧洲,右岸亚洲。站在欧洲,眺望海峡对面的亚洲波斯普鲁斯最狭窄处不过1公里,整体看起来和长江差不多宽,每年却要通过大约4万8000艘船只。这里是黑海唯一通向世界的咽喉要道,也是里海原油的输送出口。当时中国向乌克兰购买的航母“辽宁号”就是从黑海出发后通过这里驶向地中海。同时,博斯普鲁斯在土耳其语里就是“咽喉”的意思。因此博斯普鲁斯海峡作为交通战略要地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见证了曾被称作“君士坦丁堡”后为“伊斯坦布尔”的这座城市几千年以来的交融冲突与兴衰起落。在土耳其全国的每一处制高点,总有面巨大的星月旗飘扬海峡最北端-大桥背后即是黑海猫曾经十几年前看过一本猫的画册,里面说土耳其有一种猫水性极好,喜游泳,不似一般猫咪,见到水唯恐避之不及 - 怕水与喜鱼并存,造物主给猫这个物种开的玩笑,似乎唯独眷顾了土耳其。这次亲身来到土耳其,虽然没有见到哪只猫在游泳,却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国家与猫独特的相处模式。土耳其人认为,猫可以感知到上帝的存在,不似狗把人类奉若神灵,它们懂得,人只是遵照上帝的意愿在行事,因此在神圣如索非亚大教堂的这种地方,也可以见到喵星人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伊斯坦布尔的猫据说起源于古代航海船上捕鼠的需要,随着船只靠岸,猫咪也会随着水手登陆,四处闲逛,继而就在这座港口城市留了下来,传宗接代。我没有去到土耳其当地人家里做客的机会,不知道他们养猫的比例如何,但是就我观察,伊斯坦布尔的猫,大多是介于家养和流浪之间的一种形态。平日里在街上自由行走的猫,大多毛色鲜亮,手感顺滑,不似我们印象里的流浪猫那样狼狈,想来是吃喝不愁,无牵无挂。午后的猫咪们会择一处阴凉眯眼打盹儿,听闻你走近也不躲闪,甚至睡眼惺忪伸出热乎的小脑袋主动求摸。每一处露天的饭馆,周围都聚集着许多只猫,等你的主菜上齐,它们会在你脚下坐成一排,仰着头虔诚的看着你的双眼,叫你不忍心自顾自的进食,总会撕下几片鸡肉扔给它们。如果你是爱猫之人,那么在伊斯坦布尔一定会感叹来到了天堂,这里每个角落都会有萌物出没。如此数量之多的猫,又如此我行我素的叫人没脾气,这是我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见过的景象。特立独行的猫成就了伊斯坦布尔的独特气质,它们给予这座城市自由、优雅与神秘。猫在这里,似乎真正找到了适合它们口味和习性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维持着一种既互相需要又保持一定距离的关系-这不就是最被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情侣相处模式吗?橱窗里卧倒的猫礁石上对峙除了猫,满地躺倒的狗狗也是一道风景线谁的伊斯坦布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其自传性著作《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忧伤》中反复提及到奥斯曼帝国的衰败、伊斯坦布尔的没落和整座城市人的集体阴暗情绪,是为“呼愁”(土耳其语里“忧伤”的说法)。带着这种印象来到这里,我却看到呼啸疾驰的电车,熙攘忙碌的码头,无比恢弘的清真寺,街头巷尾的艺术涂鸦,跨海大桥上悠闲垂钓的老者……一个外来旅行者无法体会到当地人深入心底的忧愁,也或许这都是一个内心敏感写作者的一厢情愿。但是在伊斯坦布尔的每一处角落,写满了各式各样的情绪,所有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这些情绪的贡献者:独立大街上匆匆走过的用发胶使八字胡向两边翘起的男人,蹲在Taksim广场背阴角落长相帅气低头弹琴的街头歌手,坐在公车里望向窗外闷头盘算晚饭材料的主妇,身穿一袭黑袍全身只露出双眼举起自拍杆的阿拉伯姑娘,来往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船只上准备抛出缆绳的水手,在肯尼迪海滨大道上拥有一个射击气球摊位而因为没有生意跑去逗狗的老人,回旋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上方不肯归巢的海鸥,以及漫天红霞下加拉塔里打盹的大花猫。Galata桥上垂钓的人群其实在如此一座沉淀了太多岁月的城市,那种经年累月的深刻哀愁,早就深入每一座建筑物的骨髓与每个人的血液。正如我在站在北京鼓楼脚下,越是车水马龙,越是人声鼎沸,那种不知缘何而起的忧伤,就会悄然升起。你目光所及的一切,不是你期待的结果,也愈发不是你喜欢的样子。记忆中你曾热爱过的美好,永远只是记忆。丸在上高中的时候就被帕慕克在书中所描述的“呼愁”戳中,终于在辞职之后留学之前抱着那本《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忧伤》飞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在这座从小就日思夜想的城市,她说自己不断会想起新疆,她的家乡。这是他们和我的伊斯坦布尔。你的呢?*除部分笔者照片由同行伙伴拍摄,本文全部图片出自作者本人。(喜欢的话请收藏,后面几楼还有更多内容!)-------------------------------------关于作者:逆光(人称小何哥)北京出生(并生长至20岁)旅德八年(就像抗战那么长)回国后一头扎进车企(VW+BMW,汽车人的十年弹指一挥间)500强“高管”已成往事,现在正在边看世界边写字的路上越走越远。更多有趣的内容在公众号与微博,名字都是:逆光纪。欢迎关注这个又好玩又好看的博主~*除特别注明,本文图片全部由作者本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