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九龙峭壁悬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山水相依。但说实话,去云南之前对九龙瀑布还真是没听说过,临出发前迅速简单脑补了一下。源于九龙河的九龙瀑布群在云南罗平县东北20公里,在长约两公里的河道上,依着山势和地貌的差异,层层叠叠,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十级瀑布。“九龙十瀑,南国一绝”。进入景区,走在竹影婆娑的通道上,耳边就能隐约听到瀑布传来的轰鸣之声。浓疏竹影簌簌摇,难掩水声轰轰鸣九龙河水从白腊山背后的群山呼啸着奔涌而来,九龙十条瀑布依次层叠而下,高高低低的瀑布之间,以浅滩或是深潭相连,就像一条辉映着太阳光芒的彩带自上而下,在山间飘荡。我们从下往上拾级而上,只觉每一处都有不同的瀑布景色,至于哪一处叫什么,确实没法分清,只有个别的瀑布在旁边的石头上标出名字,才会说,哦,这是**瀑布啊。碧日滩,碧色清澈,水平如镜,宛如一块翡翠镶嵌山谷,水不扬波,默默散发着自己的光芒。静若平潭水如碧,群山环抱翡翠绿树影稀疏间,透出碧水悠悠,潭清水静;树枝弯曲时,尽显风淡云轻,山色空明,不免令人心情安宁。树影遮水水自平,斜枝低头山独幽河心小岛成呈台阶,将潺潺而下的流水分成几股,形成宽窄不等的缓流叠水,水声轻柔,空灵如袅袅琴音。沿着山势向上,形态各异的瀑布,目不暇接。有的雄浑见长,有的秀丽雅致,情趣无限,有的坦露着激流的奔涌,有的则时隐时现隐藏各具特色,浅滩,深潭,或迂回舒缓,或奔腾跳跃;有的势如破竹奔腾而下,有的不疾不徐绵绵不绝。关于瀑布的美和磅礴气势,无许花费更多的词藻去形容,也很难描绘出瀑布的雄伟和壮观浅滩乱石散散布,你来我往慢慢行层层细水涓涓流,叠叠石坝坡坡连飞流直下白练垂,千条万缕九天落缓缓急急碧水间,潺潺汨汨瀑相连竹排激流起伏中,勇者无畏美景中 银河直落入凡尘,雷鸣水音震耳鸣撷来倾盆滔滔浪,送入深潭波波涌 情人瀑边结情缘,相对凝望诉心愿 侬看景色人看侬,侬在画中人画侬其实人生就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瀑布,从高峰开始呼啸着向着人生的平滩而去,没有归程,只有不停息的一往无前。从汹涌澎湃到归于平静,人生就这样在一路曲折起伏中被时代推着义无反顾的向前。青春的呼啸无悔,中年的喷腾激扬,暮年的静潭沉稳,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流淌着,正如那层层叠叠永不停息的瀑布飞流。山水相绕湖光色普者黑,位于壮族聚居之地,按照壮族语的音译就是“卢尚阁”,想来在壮语中应该是山青水美的含义吧。出乎意料,普者黑是彝族语,它的意思是“盛满鱼虾的湖泊”,看来凭想象真的会犯错误的。 彩云之南鱼米乡,湖阔山奇似天堂据说这里夏季,湖上会开满荷花,满湖碧翠的荷叶迎风摇曳,大朵大朵的粉荷亭亭玉立,可是我们来的早了一点,只见一湖碧水荡漾,未见风荷密布,但却难掩山青水秀。隶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普者黑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在西南部滇黔桂喀斯特地貌中极具代表性。平地起峰的喀斯特地貌在这里成了水中奇峰。一座座独立的山峰在碧水中遗世独立。一座座山峰植被浓密,小岛在山峰之间若隐若现。 一座孤山一座岛,一片碧水一片林阳光投射在水面,磷光点点,山峦起伏,奇峰独秀,小舟轻摇。 一倾碧波泛涟漪,几只木舟岸边依山叠山重岭依岭,水连水绕波逐波正值淡季,游船静静停靠在岸边,树影中等待着旺季的来临。 野渡无人舟自横,春光清影叶自摇 孤舟载网待渔汛,碧水清波船不动 举目四望,普者黑保护区及周边居住着壮、彝、苗、白等少数民族,多远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保护区增添了灵气,也带来了浓浓的烟火气。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山水养育着他们,他们也丰富着普者黑的内涵。 行舟绿水青山外,屋舍俨然人画中 田园阡陌桑竹乐,往来种作阡陌通我们在小街上闲逛,淡季,很多商铺都关着门,也许在过上几个月这里就会人声鼎沸了。在这里用午餐,看着饭店内外,街道上繁复精致的门窗,门前颇具民族特色的木雕,引人注目。虽然说不上到底是属于哪个民族的特点,但是并不影响它们的奇特和魅力。 精雕细琢民族风,扇扇棂棂总关情普者黑算不上是一个十分热门的景区,但是近年来也渐渐进入旅游者的眼帘,每逢万亩荷花竞放的季节,这里也会聚集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们。虽然我们是淡季在这里游览,却也体会到了不同的意境,可以安静地细赏美景,漫步湖边,小街,感受闲适的气氛。其实除了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据说这里还有古岩画、梁王堆、僰人罐群、多宝座和尚塔等人文遗迹,只可惜时间关系我们只是在普者黑稍事停留,没能去拜访这些遗迹。虽然我没能看到这些历史的痕迹,但在写这篇印象时,还是决定将查询到的资料一并分享。古岩画区在普者黑所在的丘北县狮子山彩云洞崖壁之上。分两区共有图画20个。第一区的绘制年代为宋明时期,第二区绘制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梁王堆在丘北县职业中学校园内,是一个残圆形封土堆墓,据说是未进行发掘的元朝梁王战士丛。僰人,是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是先秦时期就在西南居住的民族,在边陲开疆拓土几千年,却又突然消失了,现在在丘北县又发现了僰人的后裔依然生活在这里。这里有别具民族二色的“僰人悬棺”。多宝座和尚塔,在丘北县曰者中学教学楼后,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五级密檐式锥形石塔,正面阴刻“多宝座”三字,神道碑铭刻“仁亮禅师号善长廖公老师爷墓”。简单记述,以期朋友们能了却我的心愿,也许以后自己有时间也去看一看。山朦水胧桃花源一篇《桃花源记》曾经拨动多少人寻找避世情怀的心弦。听说云南广南的确存在这样一座小村庄,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于是我们更改了行程,决定前往坝美村,传说中“最后的世外桃源”。停车场换乘马车,前往入村的唯一通道——一条巨大的溶洞水道,这也应了“坝美”这个名字的含义,坝美是壮语的音译,意思是“森林中的洞口”。这别具一格的开端就让我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马蹄踏起烟尘绝,轻舟荡开流水波为了保持原生态,采用竹篙撑船而行,撑船的艄公大多是村里年轻的后生们,掠过丛林,进入一个A形的洞隙,进入了溶洞水道,连人带船一起淹没在溶洞的黑暗之中。 与世隔绝水洞深,一篙撑出一桃源艄公们轻舟熟路,一篙一篙向前撑着,我们静静地坐着,耳闻船体划过水面的沙沙声和石洞中滴滴答答的水滴声。接着手机上手电的光亮,可以看见变化多端的洞壁,有的色彩艳丽,有的形如巨大的人参挂在洞顶……别有洞天水道中,千姿百态岩石上我们仿佛回到遥远的东晋,成了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渔人,拨开历史迷雾,穿越千年风云,进入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人间桃源。穿越水道,眼前豁然一亮,四面环山,流水潺潺,农田阡陌,桃花夭夭,凤尾竹摇曳的坝美在眼前依次展开。山重水复默默行,柳暗花明出洞来出洞,下船,眼前一部大水车,轻轻摇出岁月静好,我们缓步而行,开始坝美游览。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可是旅游的兴起还是不可避免的打破了这里的平静。踏岸登阶缓步行,水车轻转度时光群山环绕的坝美村,山清水秀,树木葱茏,山的名字也各具特色,比如王子山、墨斗山、将军岩、猴爬岩等等,这些具有喀斯特地貌特点的山峰将坝美村团团围住,特别是猴爬岩,因为只有猴子才能攀爬而得名。而地处亚热带的坝美,茂密的雨林树木植被几乎覆盖了座座山峰,无论何时,总是郁郁葱葱。群山环绕世外地,葱茏密林展魅颜 群山巍峨之间,朦胧雾气缓缓升腾,雾掩群峰,壁立峥嵘。有时候会发现朦胧的美是那样的迷人,山峰在朦胧中起伏,若隐若现,宛若一条青龙在山间盘旋蜿蜒。艳丽的油菜花,在迷蒙中醒来,展现着它迷人的色彩,雾静风平处,只觉得时间仿佛停滞了。朦胧山色雾亦奇,清新菜花飘幽香 坝美河在村中穿过,泷泷春水清透,薄雾缥缈,水中的两节枯树根宛若两只寒鸦戏水。水胧寒纱雾罩山,树影低垂“鸭”嬉戏山中溪流顺着水坡石涧潺潺而下,形成一坝小瀑布,一丛丛凤尾竹在水边轻轻摇曳,伴随着叮咚的泉水声奏出水和竹的和鸣。水声潺潺凤尾摇,搓搓切切奏和声正值春天,桃花静静地开了。春天里桃花是永恒的主题,但是在坝美,只觉得这里的桃花格外的清幽,枝干缓缓伸展着,粉红的花朵在绿树和油菜花的衬映下,格外醒目。它们无意争春,却在不经意中为坝美的春天涂抹上一抹嫣红。田边桃花三两棵,无意争春俏枝头村里的大榕树根,伸展蔓延,盘虬纠结;水边的树木,枝繁叶茂,根须茁壮,它们用裸露的根蔓展示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盘根错节根须缠,盘虬蔓展岁月稠由于坝美地处偏僻,几乎是与世隔绝,坝美的人们享受着安宁的生活,也基本沿用着几百年来的耕作方式,木犁、木耙、古老的木制水车,吱吱作响的纺车,石磨一圈圈转出悠长的岁月。穿着靛染的土布民族服装的妇女们在田间劳作。走着走着,也许你会遇见一只伏在那里闭目养神的小花狗,或是带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悠闲觅食的老母鸡,抑或一头默默吃草的老牛……坝美,一个得天独厚,自然形成的的世外桃源,就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用自己的方式活出岁月静好。一任事世间风云换,自在悠闲度日月至于坝美村的形成有这样两种说法。一是说,一千多年以前北宋时期,壮族领袖侬智高不甘心始终遭受民族压迫,起兵造反,失败后,又遭到宋兵围剿。突出重围后率众在开远、蒙自和丘北等地周旋,他的女儿在转移中逃遁至偏僻的坝美,隐姓埋名,和当地的壮族青年成婚,并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支壮族村民,从此远离世间,开始了一代代男耕女织的生活。另一说就是一个近似民间古老的带有神话意味的传说,为躲避战乱四处流浪的一对贫苦母子,到了坝美村附近,一条浑浊湍急的河流亘在面前,就在危急时分,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乘船降临带着母子过河,进入坝美以后,河水突然清澈并且变得浅了。后来这对青年男女就在这里幸福的生活,生儿育女。传说永远是美好的,无需探究真伪,只需真诚地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壮族村民们送上美好的祝福。愿这颗大山的中的翡翠,永远清澈碧绿。随着旅游的兴起,这块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美玉,终于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旅游团、旅行者每天不断通过那条窄窄的水路涌进村里,打破了桃源的清净,年轻的一代坝美人也陆续走出大山走进灯红酒绿的世界。虽然山水未变,水路依然,但是这里还是不可避免地悄悄发生着变化,出去的年轻人回来了,带来了外部世界的繁华和喧闹。一个为我们导游的壮族小姑娘,她滔滔不绝的为我们用规范的导游词解说着,眼中依然留着清澈的纯朴。甜美笑容依旧在,俏皮装束民族风在村里闲逛,看到四处都在新建旅游度假的农家客栈,不知道在未来的哪一天,村里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旅游景点(村后还是有一条通往外面的道路,似乎是可以走汽车的,只是游客们不会从这里进出,那样的话,就少了寻觅桃花源的乐趣)。座座客栈平地起,惟愿内心保安宁无疑,旅游的开发会给村里的人们带来更多的财富,但是原本的安宁不可避免的被打破。这也是一个难以取舍的矛盾和抉择,留给坝美的人们自己决定吧。满眼春色醉金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那一句句美丽的诗句把油菜花这个极普通的黄色小花带入人们的视野。提起油菜花,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就是远在西南边陲的罗平。好友相约,三月里我们出发经昆明前往罗平,去邂逅那一片春日里的金黄。罗平偏隅西南,却从秦汉以来就多与中原文化交汇,元明时期大批汉族人入滇,将汉族文化融入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中。近年来,罗平走入人们的视野却是因为那将一片璀璨的明黄呈现在春天的原野。当春风微醺,桃花绽放,柳枝低垂的世界,那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近百万亩油菜花,在罗平大地渐次开放。当我们抖落一身风尘,扑进罗平的春天里,才发现我们已经被无边的花海环绕,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在花海里徜徉。寻蜂觅蝶花海中,明黄渐入迷人眼油菜花该是最普通常见的一种花了,每朵花不大,但当它们万朵亿多、无数朵聚集在一起时,却构成了流金溢彩的金色世界。微风吹过,淡淡的特有的花香进入鼻扉,浸人肺腑,不自觉迷失在金黄之中。据说罗平的油菜花种植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的明朝中期。几百年来,这里的油菜花一年一季静静地绽放着,不仅美丽还是经济作物,油菜花籽可以榨取食用油。不知从何时起,这片曾经自然生长的花海终于不再是躲在深闺的少女,它热烈地将自己的魅力呈现在世人面前。绵延舒展百万顷,幽香浸人千般醉明黄的花海中,白色的农舍格外醒目。别小看了罗平这块土地,它不仅荣获了许多诸如“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区)”等等这样的荣誉称号,还是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的“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油菜种植园)”。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的第三集《色彩缤纷的地球》中,专门有长达八分钟的介绍,向世界展示了花海的壮丽。就这样罗平走进人们的眼帘和心里。旅游的兴起让当地的农家乐设施也开始慢慢完善,花海边的民居也成了旅行者们青睐的落脚之地。农舍隐约花海边,一片沁香伴好眠登上金鸡岭,俯瞰茫茫花海是很多摄影爱好者的首选。我们也在日出前匆匆起床,同行的好友带上摄影器材,我们是跟着“打酱油”的,也拿上充足了电的手机,登上金鸡岭,期待一睹喀斯特地貌衬映下的金黄色花海在旭日东升时刻的璀璨辉煌。人们带着各式各样的摄影器材,长枪短炮应有尽有,密密匝匝地站在山岭,期待着太阳升起时分。他们自身也构成了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景在镜头人亦景,各自特色在眼中出门旅行次数多了,慢慢体会到也能坦然接受期待的落空,和纵然长久等待也会和美景失之交臂的遗憾。懂得了其实遗憾也是一种特殊的美,也是旅行途中常常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感受到了这种遗憾,太阳升起了,浓雾却没有散去,本该清丽明媚的金黄,被披上了一层薄纱,影影绰绰,迷迷蒙蒙。虽然不够清晰,但是仍然能在面纱之下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特有的独立小山峰。山峰被金黄色的油菜花环绕着,满地尽覆黄金甲。座座孤峰尽显男儿刚毅,款款金黄展示女儿妩媚。雾罩金甲薄纱笼,平地起峰排阵出罗平油菜花的美,在于它丰富的层次。罗平的许多油菜花田依山坡层层叠叠。如果说青海门源或是汉中的油菜花,一望无际,壮阔大气;罗平的油菜花,则是小家碧玉般的沉静恬淡,风姿妖娆。田块的大小不一,各种几何形态随意排列,风格奇特,金黄色的花儿起伏蜿蜒;有些甚至仅是一条条窄窄的埂,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层叠起伏花田浪,线条蜿蜒图画现薄薄的雾气笼罩着清澈的河水,水波不兴,蓝色雾霭下的青山植被丰盛,红土地、黄菜花、碧水河背依着青山,色彩鲜明,雾气蒸氲,迷蒙隐约,美丽的景色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青山碧水红土地,黄花倒映树影斜河水滋润着油菜花的茁壮,鲜亮的人影在花丛中徜徉,这才是罗平油菜花海的特殊之处吧。舍却了无边的辽阔,却收获了温柔的宁静。镜花水月层层雾,彩影徜徉花丛中在罗平还有一处极其特别的油菜花景观,那就是位于罗平牛街的螺丝田。大自然的串珠岩溶漏斗形地貌成就了这一片奇特的景观,从中间的圆形小盆地,一圈圈梯田放射性展开。初春时节,油菜花呈螺丝状旋纹向上延展,如同一条条金龙盘卧在50米深的漏斗之中。 环环绕绕盘旋升,层层叠叠金龙盘翠绿的树丛点缀在花田之中,色彩鲜明,线条优美,美景奇妙。山坡上,油菜花密密的绽放着,沿着山势延伸到了山顶。漫山遍野的金黄,不禁让人们完全沉醉其中。农舍间夹在花田中,炊烟寥寥,花海灿烂,一派浓浓的静谧田园风光。花田锦簇峰绵延,农舍掩映五彩间罗平百万亩油菜花海金黄灿烂,中外游客陶醉其间。其实可能很多人都不曾了解,每年除了赏心悦目的美景花香,这里金灿灿的油菜花还为当地创造近10亿元的收入。最令人惊奇的是,全世界菜籽油总量的20%都出自这里。罗平还流传着古老的榨油方法,古法榨油,又叫土法榨油,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制油技艺,凝聚着五千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被誉为“来自远古文明的活化石”。 罗平因着那种植了数百年的油菜花而光彩夺目,也因着油菜花田而走向富裕,风和日丽处,薄雾弥漫时,罗平拨开朦胧面纱,将恬静的世外桃源展现在人们面前。菜花开处蜂嗡鸣,层叠环绕山坡艳蜿蜒层叠陂田绕鸡鸣犬吠,翠鸟清啼,云南哈尼多依树梯田在蒙蒙云雾中醒来。都说多依树梯田最美的时刻就是旭日东升的那一刹那。我们提前一晚入住多依树民居,并且留足了三个清晨的时间,只为那美丽惊艳的一刻。我们分两批起床,第一批出发男士们凌晨三点,背上摄影器材,奔赴摄影店,抢占有利地形,拿手机的女士们日出前一刻钟出发前往景点和男士们汇合。第一天虽然看到了日出,但是筲箕状的大山谷里,梯田的水汽蒸腾,形成了高密度的云雾,阳光最终没能彻底冲破厚重的云雾,但是依然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日出。有人说过在元阳多依树,每天的日出都是不重样的,每一种日出都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视觉冲击。云雾蒸腾天地间,骄阳半隐山脊间说到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元阳梯田,它的起源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这里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说到哈尼族,多说几句,哈尼族其实和古代羌族同源,羌族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由于秦朝的迅速扩张,古羌人游牧群体受到攻击,于是开始流散并向各地迁徙,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其中有一个分支定居在大渡河畔,开始了农耕生活,后来由于战乱又多次迁徙,最终被迫进入亚热带的位于元阳的哀牢山中定居下来,这就是哈尼族的先辈们。哀牢山山高坡陡,于是勤劳聪慧的哈尼族人,依据山势穷数十代人的努力,垦殖了成千上万亩的梯田,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耕种,开凿出了将近2000级梯田。梯田海拔在800米到2000米之间,坡度最大据说可达75度。他们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灌溉,梯田常年碧水长流,保证了稻谷和农作物的生长兴旺。太阳终于驱散云雾,虽然没能见到太阳腾空而出的一刻,但是当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眼前如海浪汹涌而来的梯田,还是让我们惊叹。旭阳冲破万重雾,梯田如潮扑面来层层叠叠的梯田在哈尼族人智慧的手中被描绘成精妙的艺术品,经过千年的不间断的精雕细琢,连绵蜿蜒,线条明快,板块呈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大大小小,却又无比的协调,如同版画镶嵌在山坡上,充满了诗意。精雕细琢线条连,形态生动片块接虽然没看到日出的瞬间,但是清朗的天,明媚的阳光给梯田涂上美丽的色彩。每年的三月前后,田里已经灌满了水,但还没有栽种作物,清亮的水面宁静如镜,在晨光里,梯田变得无比清晰。一瞬间,似乎所有的语言都成了多余,那近乎于完美的梯田构造,很难想象,哈尼人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又付出了怎样的智慧,才将这贫瘠的山坡打造成眼前的无与伦比的奇迹。千层万叠依山筑,碧水荡漾阡陌间观景台上站满了前来摄影和观景的人们,他们大都也都是凌晨三四点钟就赶来等待日出的,虽然人很多,但是特别安静,似乎人们都为眼前的美景惊呆。长枪短炮排排立,景色迷人鸦无声第二天,我们依旧起了大早,赶在日出前来到景区,开始第二天的等待。微风轻抚,云海开始在梯田上方慢慢汇集,云雾缥缈中,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仙境。又是一个没有日出惊艳的一个早晨,但是却是光影的美丽饕餮,这就是元阳梯田的美和神秘,永远不知道每天的日出时什么样的,但每次都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山在虚无缥缈中,田垄依稀如仙境锲而不舍,第三天,也是我们在梯田景区的最后一天,依然是清晨出发,满怀期待,希望老天今天能给我们一个惊喜。我们在静静等待,心中默默祈祷。果然不负我们三天的等待和虔诚的祈祷,天空还是出现淡淡的红霞,云雾渐渐飘去,云海慢慢散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跃出山脊,阳光给天空、山脉、梯田蒙上了绚丽的色彩,梯田如同金色的天梯,拾级向上,直入云端。金光灿烂喷薄出,绚烂色彩耀天地阳光驱散了晨雾,照耀着多依树的山岭,霞光中梯田依然清晰,色彩绚丽,越发妙不可言。梯田逶迤霞光中,色彩斑斓展姿颜哈尼族人从马背上跃下,投入农耕生活,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栉风沐雨,辛勤耕作,用勤劳灵巧智慧的手一寸一寸,一阶一阶,化腐朽为神奇,将贫瘠的山坡地变成了肥沃的水田。在哈尼族古老的《天地人传说》中,就有了稻谷种的传说。也就是说,在哈尼人心中,稻谷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也说明哈尼人是最早驯化野生稻谷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哈尼人将哀牢山区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驯化成陆地稻又改良成水稻。到了稻谷成熟的季节,这里的梯田该是一幅壮观的丰收景象了吧。千镐万铲雕琢出,待到秋日丰收时多依树的清晨每天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每一天的日出都是属于我们的唯一。千姿百态日日新,云遮雾障日出晖行走在元阳梯田景区,除了多依树,我们还见识到了其他各种不同的梯田景色。这里一座座梯田山,就是一部用山坡做纸,铁锨做笔,一笔一笔勾勒出的巨型史书,完美展示了哈尼族先民们,在战争、社会和大自然的重重压力之下,顽强抗争,努力生活,世代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进程。倮马点梯田,这里的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梯田的坡度相对较小。阳光下,山风轻抚,梯田波光粼粼,线条柔美,色彩淡雅,秀丽旖旎。春风轻抚波光粼,艳阳斜照色彩丽站在高处,能看到村落栉比,农舍宁静。梯田村落两相宜,新城古地皆是春而龙树坝梯田则是另外一种景色,这里的梯田因为水里的含氧成分和其他地方的梯田不一样,所以浮萍很多,特别是这里生长着一种红色的浮萍——红萍,所以这里的梯田有诶人们称作红梯田。阳光下,红色浮萍更加艳丽,在水面漂浮着,摇荡着,别具特色。绿树红萍,层层相连,煞是美丽。老天爷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不经意间将红色滴落在这片土地。姹紫嫣红并非花,点点绯色水中飘除了红色梯田,元阳还有一块著名的蓝梯田,蓝梯田位于爱春村,一般称爱春蓝梯田。蓝色梯田并不是因为谁的颜色是蓝色的,它是蔚蓝天空的镜子。可能这里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吧,偏偏是这里的梯田完美诠释了蓝天。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湛蓝的梯田如同一幅幅蓝色绸缎缎带,舒卷疏阔在群山之间。天光云影共徘徊,蓝绸飘舞群山间望着眼前的蓝色梯田,感受到了在深山中的水天一色的独特情景,梯田湛蓝,白云飘忽,不由的恍惚起来,人间美景不过如此了。蔓延的蓝色,深深浅浅,天地山融为一体,蓝的那样纯净而温馨。纯净剔透蔚蓝色,蔓延天地无边际走近蓝色梯田,四周群山巍峨,绿树丛丛,和无边无际的蓝色相映成趣,漫步其间,仿佛自己也变成“蓝精灵”。群山绿树蓝色天,波光微澜爱春田爱春小村幽静,简朴的农舍生活着简朴的哈尼人。看到一株长着刺毛的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树,只是觉得好特别。 小村幽静农舍新,半掩柴门待春归如果说多依树的日出时壮美的,那么坝达的落日就是悲壮的。从日出到日落,我们在元阳梯田的行程才算完满了。坝达梯田是观赏日落的最佳地点之一,这里也是元阳梯田中规模最大的一片,这里的梯田特别壮观,线条优美硬朗,立体感强。每当日落时分,这里太阳金光灿烂,碧水银光闪闪。多彩坝达黄昏时,余晖收处景色蒙经历了一天的喧闹,落日时分终于降临了,太阳慢慢收起了它的辉煌,沿着山脊褪下,梯田也渐渐隐入余晖之中,元阳的一天充满了神奇,每一处都给我们带来无比的震撼。余晖斜照晚霞红,梯田半隐落日中哈尼梯田是真正大大地艺术,是哈尼族人在大地上的绝美雕塑。在元阳的每一处,迎面而来都是无比壮观的梯田,无论是日出东方还是云遮雾罩,每一片梯田都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不规则却又无比协调的形态,把梯田的美表现的无与伦比。元阳梯田圆了我对梯田的全部想象,且让我用明代杨慎的一首描写梯田的诗作为本文的结尾:“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翰墨书香滇边城说句实话,如果不是途径这里,我对偏隅滇边的古城建水几乎是没什么了解。这次也没有专门安排建水的观光,只是途径这里,歇脚一晚,但是这座安静别致的边陲古城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期待来日有机会再来探访。走进建水古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安顿好住宿,开始在街头闲逛。唐朝元和年间,当时云南的南诏政权在这里修筑了惠历城,惠历是古彝语,意思是“大海”,把它译成汉语就是“建水”。民国时曾将这里改为临安,但第二年又恢复了建水的名称。建水城最早是南诏修筑的土城,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扩建为砖城。初建时有四个城门,东朝晖门,南阜安门,西清远门和北永贞门。《建水州志》中这样描述朝晖门和朝阳楼:“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干,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黄鹤楼岳阳楼均是天下闻名的名楼,能与之比肩的城楼,恐怕也是少之又少吧。明末时,西南北三门都毁于战火,仅存朝晖门和城楼朝阳楼。数百年来,历经战火弥漫,风雨侵蚀,这座城楼依然完好如初。夜幕下的朝阳楼,灯火璀璨,将这座历经战火依然屹立数百年的城楼衬映的辉煌而威严。不过说句实话,黄鹤楼,岳阳楼伫立长江边,无论是规模还是雄壮都胜于眼前这座朝阳楼。但是这座经历风雨考验的城楼屹立在建水县城的确是不负“雄镇东南”的称号。除去东门楼,其余的三座城门楼皆毁,近年来当地已陆续将它们重建,虽然今人不能知道原来的模样,但是新建的城门还是颇有气势。百尺高楼晖光映,风光无际旭日升“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朝阳楼的正面有“雄镇东南”匾额,乃清代书法家涂日卓所书,笔力刚劲,大气端庄。而门的背面则是临摹唐朝草圣张旭的“飞霞流云”的狂草,潇洒飘逸,龙飞凤舞。一座城楼,媲美名楼,两幅匾额,端庄飘逸。城楼巍峨四门立,飞霞流云冠西南欣赏了城楼的夜景,我们开始寻觅小城的名吃——临安烧豆腐。一块小小的豆腐却享誉盛名百年。从清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成名,选用白皮黄豆制作,豆腐洁白细嫩,最主要是经火烘烤而不变色。做好的豆腐一纱布包好,崖上木板,待水流尽,装入簸箕,撒盐再放上一张簸箕隔日翻动一次,直至呈灰白色,即可放在涂上香油的铁架上以木炭烘烤,待其充气膨胀,配以酱油、辣椒面、蒜泥等佐料食用,极其美味。我们守坐在一家豆腐摊前,大快朵颐。烧豆腐摊也成了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美景不仅在缓步走来的历史中,在山清水秀的明媚中,也在平淡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脍炙人口的美食中。轻翻慢烧细细品,满口余香绕颊存建水这个小城,面积不大,也远离中原,但是这里却历来重视教育,从元代起这里就开始兴建庙学。到了明朝,更加兴盛。洪武年间建立了临安府学,万历年间有建立了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又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江和曲江四个学院。年轻学子们好学上进,很多也都学有所成,建江的学子们参加科考中榜者就占了当时云南省的一半之多。所以建水历来就有“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的美誉。始建于元朝至元朝的建水的文庙,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数百年来,文庙经历了50多次的扩建修缮,现在的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的程度,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在全国的大型文庙中都名列前茅。只是非常遗憾,我们到达建水时,孔庙已经关门,第二天清晨我们离开时,尚未开放,只能在门口简单拍照。树影参差绕杏坛,儒门弟子勤耕读 我们匆匆途径建水,清晨早起,沿着安静的街道去找寻著名的勺粉,在街头觅得一家,口味确实不错,可惜忘记拍照留存。建水老城的的街道两边是都是老房子,两层小楼,木质结构,大都是商铺,清晨商家尚未营业,只是一些早点铺开门迎客,热腾腾的早点飘出丝丝香味。清净街道木质房,青石铺路人声宁早餐后,花少许时间在团山古村走了走。说实话,在云南见到建筑布局与江南民居相似的古村,很是亲切。团山古村是一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落,青石板街道,山路弯弯,三道寨门(不知道下图是否其中一道呢),二十多座明清建筑,构成了这个历史古村的全部。古村面向平坝,村子坐落在一圆形小山包上,故得名“团山”。团山的名称也是由本地的彝族语翻译而来的,在彝语中,是藏金埋银之地。也可能正因为这个小山村极不起眼,又静静藏匿在云南边陲的一个小城,所以小村中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团山古村是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们有着典型的中原汉式传统设计,同时又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式样。青瓦白墙,青砖作裙,飞檐翘角,颇有徽派建筑的特色。依山而建金银藏,青瓦灰墙飞檐翘大门是团山民居装饰的重点,大门须弥座大多是青砖雕花或青石雕花。门头雕梁画栋,“双凤牡丹”、“双狮戏球”、“鲤鱼跳龙门”等等,形态各异,生动有趣。两边白色八字墙和其实宏大的照壁,显现出主人不同的地位和财富。门前、院旁的植物兀自屹立着,静静绽放着,红花衬映着微微泛黄的院墙,百年仙人掌依然碧翠伸展,见证着古村的风云变化。雕龙琢凤府门开,荣耀彰显出墙来每座建筑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俱制作精良、简繁得体、屏门、格窗、屋檐等等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超过一百朵鲜花造型的百花窗,每朵花各不相同,而且并非模拟真实花卉,都是艺人们凭着自己的想象雕刻出来的。雕栏玉砌今犹在,栩栩如生花自开皇恩府竣工于光绪末年,这座府邸有两进院落,房屋的修建者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准许建立“节孝坊”,并御赐“皇恩旌表”匾额悬于大门上,于是命名为“皇恩府”。现在的主人是一位退休老师,他对于团山和建水的古往今来了然于胸,人称团山活字典。只可惜我们并未遇见。圣上赐府名皇恩,旌表高悬敬母孝团山村和许多古村一样,是一座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的村落,村里80%以上都是张姓,而少数外姓人家大多是当年张家请来的帮工或是助手,现在张姓外姓都在这里互相融合,安居乐业。张家花园就是村里规模最大的一座院落,华美而古朴的建筑,彰显了当年小村大户人家的气势。张姓家族满村落,威严门楼现尊贵建于光绪三十一年的张家花园建筑精美,厅堂明亮,院落敞阔,层次分明,简繁得体,古训简洁明大理,堪称古村建筑典范。厅堂威武院落清,施恩受恩谨慎言张家花园正厅的廊柱柱墩底部那几只石狮子,呼应柱墩的圆形,称为狮子滚绣球,据说石材造型完成后,用银子打磨的,十分光滑。有趣的是石狮子的形象,缺少了威武,看起来像是京巴狗一样煞是可爱。据说这是清朝中晚期的风格。类犬石狮憨态掬,光滑滋润银磨就虽然张氏家族在诸多大家族中并不是声名显赫,但是,既然走进古村,还是简单了解一些有关张家的传承历史。坐落在古村中央一个小广场旁的张氏祠堂,是张氏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地方,正堂的门框上一幅对联,明白显示了张栻家族和团山村的古往今来。“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世立祠”,虽然文采不是十分出众,但是却将张氏家族的来历,现状交代的清楚明了。横批“百忍家风”则言简意赅的道出了张家历代恪守的祖训。据记载,张氏先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自原籍江西经商贸易到达云南,几经选择,因喜爱团山的山川毓秀,风俗醇美,遂定居这里,期间张氏族人经历了开矿、经商等等艰苦创业历程,才得以渐渐走到了后来的兴旺。在团山建百世之业。繁衍生息,渐成望族,绵延6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