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437
0
14
作者:咕嘟求剑
醉美川西,你是天上神灵扮过的颜知道你的秋美翻天 / 想把你姹紫嫣红都看遍你有雪山巍峨拔地起 / 刺破青天锷未残你有大江大河奔流急 / 浪花滔滔走川间你有高原湖泊凝碧水 / 各色鲜花铺草甸你有康巴汉子驰骏马 / 藏族妹子歌声甜你有碉楼画栋做民居 / 神秘部落寻觅难你有五彩经幡当空舞 / 寺庙搭上彩云端你的名字叫 川西 / 天上神灵扮过的颜若干年前,被一种深深的诱惑所吸引,连续三次自助行走川西 ,如探险,似追梦,浓浓秋意中。本文所涉及的这次川西之旅,目标区域位于我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区域内、首府康定以西被称为“康巴藏区”的一大片充满神奇色彩与浪漫情节的土地。说自然,那里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深藏于崇山峻岭、急流险川与高原草甸之中,自然风光绮丽,充满诱惑与挑战:——奋力登上雪山垭口,领略了巍峨高耸托住云天的 贡嘎 雪山;——身坐塔公草原,欣赏到如匕首般刺破青天额未残的雅拉神山;——亲临宛如仙境的木格措与新路海湖畔,看雪山倒映,碧水蓝天;——与位于长江上游激流滚滚的金沙江 、雅砻江同行为伴,游看夕阳下无数金沙洒落于滔滔江水中;——走进秋色美如画的白玉沟、牦牛沟与新都桥,亲眼目睹了秋天的调色板是如何把 川西 山峦大地涂抹得色彩斑斓美景翻天;论人文,那里地处康巴腹地,是康巴藏族同胞世代生长的地方,人杰地灵,民族风情与人文景观极为丰厚,不深入其中你绝然体会不到其丰富多彩绝不输于自然风光,是多么的激荡人心,难得一见:——有幸最终深入到位于川西北最边缘的石渠地区,接触到了远在天边高上云端的神秘的“太阳部落”;——亲临扎卡溪大草原的深处,在高原秘境巴格玛尼墙边与戴着神奇太阳帽的藏族同胞友好同框;——在甘孜寺非常幸运得与一场场面宏大绝难一见的藏族跳神大会意外邂逅,那鬼魅、那护法、那面具、那彩衣、那挥舞的水袖与标枪……,直看得你心绪与之共舞与之起伏跌宕;——在“丹巴藏族风情节“上巧遇一支支身穿民族特色服装载歌载舞的藏族歌舞队,见识了康巴汉子的硬朗与来自“美人谷”藏族妹子的秀美颜值;——观看丹巴的梭坡碉楼,那一座座兀立于高坡之上的神奇建筑,让你直呼“此物只应天上有”;——细品层林掩映中的五彩藏屋——甲居藏寨与道孚民居,让你尽赏藏族民间建筑艺术的精华;——潜心拜访藏传佛教大寺——惠远寺与色须寺,领略了教德高尚的大不同;——在女性修行地色达佛学院与亚青佛学院(亚青寺),亲眼目睹了红衣觉姆们在宛如异境的艰苦环境中是如何的苦修与生活;……。请容我清茶一杯,悄然凝寂,思接千里。↑ 行程平面图。由此图可感受到我们足迹之远。↑ 行程地形图。由此图可见我们行路之难。1、行程D1(10.11) 成都 → 泸定 (235km)→ 康定 (50km)D2(10.12) 康定 →木格错(20km)→ 新都桥 (96km)D3(10.13) 新都桥 →贾根坝雅哈垭口(39km)→ 新都桥 (39km)D4(10.14) 新都桥 →塔公(36km)→八美(28km)→惠远寺(11km)→ 道孚 (90km)D5(10.15) 道孚 → 炉霍 (70km)→卡萨湖(56km)→ 甘孜 (40km)D6(10.16) 甘孜 →大金寺(28km)→扎日拥康神山(9km)→ 马尼干戈 (55km)D7(10.17) 马尼干戈 →竹庆寺(48km)→ 石渠 (215km)D8(10.18) 石渠 →色须寺(30km)→巴格嘛呢墙(18km)→ 石渠 (45km)D9(10.19) 石渠 → 马尼干戈 (215km)→新路海(13km)→雀儿山口(31km)→ 德格 (70km)D10(10.20) 德格 → 白玉 (98km)D11(10.21) 白玉 →亚青寺(129km)→ 甘孜 (108km)D12(10.22) 甘孜 →东古寺(55km)→奶龙神山→(15km)→ 色达 (80km)→五明佛学院(20km)→ 壤塘 (142km)D13(10.23) 壤塘 →棒托寺(45km)→觉囊寺庙群(32km)→ 金川 (244km)D14(10.24) 金川 → 丹巴 (95km)D15(10.25) 丹巴 → 天全 (229km)D16(10.26) 天全 → 成都 (175km)2、交通工具↑ 自助游,解决交通工具是一件做领队的比较头痛、也是关系到出行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交通工具。搭班车就不说了,这里主要讲包车(租车)。网上看有些人的游记,一个很好的行程最后折在交通工具上。这次我去川西,在途中碰到一位过去一起同行过的驴友,她与其他几位驴友一起自驾来川西,刚走不到三分之一,车主因为自己的“十分重要的事”把其他人放在遥远的新龙自己开车先回去了——后面结果不难想象。知道这是一个最困难的事,所以很早就着手联系,最后通过 成都华夏旅行社定了一部17座的全顺旅行社。这种车型坐着比较宽敞,通过性也不错。为了换一个良好舒适顺畅的旅行环境,我对对方的报价没有做任何压价;旅行社方面也很热情很诚恳地确认了我们的全部要求,双方签订了保障性合同。定金也预先付出去了。遗憾的是,车没什么问题,但在整个旅行结束甚至还在途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合作到的是一位我以为无论是职业水准还是道德水准都很低下的司机,给我们的整个行程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还好,无论如何走下来了,安全地并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旅行目的安全回到成都 。3、旅伴们行程有了,路书有了,车有了,最后一个要凑齐的要素就是团友了。无庸讳言,自助游的团友,一求目标一致志同道合,二求情趣相融氛围舒心。我参加的自助游只要是自己组队,都本着这个原则招募队友。这次 川西 行,联系到几位过去一起出行相互熟悉的朋友搭了一个团。原计划6~8人,实际连我11个成员,三男八女,戏称“三八团”。从左至右:咕嘟求剑、阿华、英雄、冰冰、日丽、然然、BB、莎莎、月光、阿丹、阿志正篇:醉美川西,那年走过你的秋D0-10.10 成都集合日计划半年的川西自助游今天拉开序幕。下午与同为北京队友的然然和月光自北京飞成都,到达成都机场后汇合了其他三位来自广东的队友英雄、阿丹和阿华。新朋老友南北汇聚,言语热络,对未来即将开启的川西梦幻之旅,充满好奇与期待,从机场搭大巴到城里,一路兴奋不已。进城时天色已晚,车窗外的成都街头流光异彩,一些熟悉的街景不时闪过眼帘,勾起很多美好的回忆。最近的一次来 成都 还是在前年的春天,自驾去西藏路过这里,两年后再次回来,再次融入熟悉的场景里,颇有亲切感。成都 ,印象中一处热热闹闹的地方,数不清的街巷平摊在一个四面环山号称“天府之国”的小平原中,当地人操着浓重的川味话生活在其中,悠闲自得,自娱自乐,衣食无忧,宛如世外 桃源 。这里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给我们这些外来的旅人平添不少情趣与乐趣,是一座我非常喜欢的城市。宽窄巷子和锦里都是我非常喜欢去逛的民俗街,不光小吃有特色,一座座精心装扮过的特色建筑非常有调调,是我手中相机镜头的最爱。这次来成都,住在了狮马路的和谐西苑酒店,到达那里时,见到了来自北京的老友日丽和两位来自 广东 的新伙伴阿智和莎莎,他们都是这次一起去川西的旅友。刚安顿好行囊,手机短信就传来了上午从广州先飞过来的冰冰童靴的信息,她是此前两次一起去过 新疆 自助游的小伙伴,此刻,正和另一位也是一起去过新疆 、也是来自广州的旅友BB在附近的一家餐馆坐等我过去一起吃晚饭。在这里,我想特别赞扬几位来自广东的朋友,过去曾有朋友跟我说,广东人不太好相处,但在我身历过程中结识的几位来自广东的旅友,在体力、精力、爽快、包容、大度、游兴等方面都非常正面,很适合做自助游的伙伴。↑ 冰冰小朋友和BB小朋友,见到她们时就是这般模样——牛!别说川西海拔高,别说川西路途远,别说坐车多辛苦,路书,不看!地图,不看!你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等到旅途结束回到家,BB同学来短信了,说 :看了一下地图,哇,我们走到那么远 。D1-10.11 成都 → 康定阴 10~18℃今天是16天川西自助游的第一天。行程是从成都出发,目的地是川西重镇、甘孜州州府所在地——康定。直线行程约280公里,途中在泸定去看了个铁索桥,实际行车总里程336公里。出发前,当地旅行社的人带来了我们预定的座驾——一辆看上去很新的17座全顺车。车看上去长得很精神,我比较满意,但那位冯姓司机从一开始就皱着眉头一脸不爽的样子,预感这一路或与这个司机需要磨合,因而很谨慎地先付掉了一半的车费,剩下一半在旅行结束时付清,以免旅途中万一车辆出现问题不致过于被动。1、首站天全↑ 上午离开成都踏上征途,途径天全县城时已到午餐饭点,我们在县城街边这家名为“蜀香火锅”的店子里享用了第一顿团餐 。火锅自助游,费用AA,非常实惠。涮肉火锅不知是不是北方人的最爱,反正我是喜欢。吃火锅,主料南北方差异不大,辅料却有很大不同:北京的涮羊肉小有名气,调料是用芝麻酱做底料,辅以腐乳、虾油、韭菜花等做配料,把涮好的薄薄的羊肉片或牛肉片沾而食之,很可口;我到南方的一些地方吃涮肉火锅时,看到那里的调料竟是一碗清亮透明的熟油,把在火锅中捞出的肉片投入油碟中浸泡后再食之,看上去觉得有些怪怪的。2、二郎山隧道二郎山是四川一座很有名的山脉,位于天全县境内,海拔3437米,是成都往西进入川藏高原的第一座大山。它不但是川西地区一处重要的地理气候分界线,还是我们此行进入川西的必经之路。我知道二郎山这个名字完全是出自一首非常激荡人心的著名民歌《歌唱二郎山》。二郎山隧道, 距成都249公里,全长4180米,海拔2200米,直接穿越二郎山,将天全与泸定两地连接起来。隧道于1996年开建,历时3年多于1999年底建成通车。二郎山隧道的建成,使得翻越二郎山的318国道缩短了25公里。 2017年9月26日,连接高速公路的二郎山新隧道贯通,全长13459米,海拔1570米,比老二郎山隧道低630米,位于冰冻线以下,确保了冬季行车安全。↑ 二郎山老隧道是川藏路上的第一景,这里是从成都到康定的必经之路,此前,我已数次来过这里了,全然没有了第一次的新鲜感。但大多数队友还是初次来这里,又是整个行程中的第一处景观。哇,4公里,好长的隧道!第一次见到还是满兴奋的。二郎山是川西地区一处重要的地理气候分界线,这里有“十里不同天”之说。我05年第一次来这里时正值阴雨天,大家有些沮丧,领队说别看这边下雨,钻过四公里长的隧道,那边有可能是大晴天呢。当时大家都不相信。可是当我们的车钻出隧道后,真的是大晴天呀,回首二郎山头,大片云雾被阻在山那边,真是神奇。可惜这次没有奇迹再现。山这边是阴天,钻出那边的隧道仍是不见天日,但好像云的密度没那么大了。或许明天是个大好天呢,心里这么盼望着。《歌唱二郎山》,曾经激荡过一代人的胸怀情怀。望着今天在这里已然可以把二郎山隧道和盘山公路当美景来欣赏的MM们,忍不住会去联想当年筑路人的艰辛。真是前人种树后人歇凉啊。在这里要说声谢谢你们,当年二郎山修路的英雄们。3、红军渡过的泸定桥出二郎山隧道一路下山到谷底,一条大河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小有名气的大渡河。 泸定 县城就坐落在大渡河边,这里有个知名度很高的小景点:大渡河铁索桥,对了,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历险的那一座。↑ 泸定 铁索桥眼前就是久闻其名的大渡河铁索桥(官名“ 泸定 桥)了,我们下午从二郎山隧道钻出来一路盘下山来到这里 。泸定桥建成于清康熙45年(1706年),1961年被列为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当地景区管理,上桥要买10元参观票。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环环相扣的锁链组成,两边桥栏各有2根,桥面有9根。底侧的锁链上,横向间隔着铺有木板做桥面。大桥两端建有飞檐桥台。当年红军战士在这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抢渡大渡河,留下一段壮美的英雄故事。毛泽东曾经赋诗曰:“大渡桥横铁索寒”,说的就是这里了,站定桥边 ,崇拜一下。一道百多米长的铁索桥悬空于两山之间大渡河之上,桥下橄榄绿色的波涛滚滚而下,确实十分惊险。要爬过这么长的铁索悬桥,还没有了桥板,悬空的铁索会使劲地晃荡,还要冒着枪弹,这怎么能过得去呀。想想都会冒冷汗。4、康定情歌诞生的地方康定 ,东距成都320公里, 四川甘孜州首府所在地,茶马古道重镇,“ 康定情歌”的故乡,川西汉藏传统生活区的一个明显分界点,从这里再往西,就进入了传统康巴藏区。↑ 傍晚时分我们抵达康定,落宿在城中心的康武酒店。放下行囊后稍事修整,大家抓紧时间出来走街。夜晚的康定城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十分热闹。灯火辉映下的折多河,水流湍急涛声震天,急匆匆穿城而下。河道两侧是城市的中心街区,各色藏式建筑为这个充满浪漫情调的小城装扮出浓浓的地方特色,底层仍在开店营业的店铺为来自天南地北的旅人提供各种各样充满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商品。队友们边走边看边拍照,快乐地结束了第一天的旅行。D2-10.12 康定→木格错→新都桥阴转晴 10~18度今天是出行川西的第二天。上午半天泡在木格错,中午离开木格错前往当天的目的地 新都桥 ,途中因为修路交通管制耽误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傍晚才到。全天行车总里程118公里。1、木格措水天一色木格措是康定的主要景区,位于北雅拉乡境内,南距康定县城约17公里,距成都322公里,海拔2600~3780米,景区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由芳草坪、七色海、杜鹃峡、药池沸泉、木格措(野人海)和红海、黑海等景点组成,以高原湖泊、原始森林、温泉、雪峰、奇山异石及长达8公里的千瀑珠为主要特色。木格错对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与它谋面了,虽来过三次,但因时间、季节、天气不同等原因,每次看到的景色也大不同。除了景色大不同外,还有一个大不同的是它的门票价格:2005年那次来记的不是40就是60,2007年再来涨到80 ,这次再来看到高悬在售票处外墙上的价格是:120(门票)+100(游览车票)+3(税)=223元。在我看来,这是价格看木格错,性价比不高。但,是为了绝大多数没有来过木格错的旅伴们,还是带他们来了。为了能在上午起风前赶到水边看到曾经见过的水面如镜的木格错,我带着大家一大早就从 康定 乘车出发往木格错赶。前两次来木格错,自驾车能开进景区一直到湖边,非常方便。这次再来这里时看到,景区管理方生财有道,把大门立在了距湖边18公里的地方,外面的车一律不许进去,要乘景区自己的“观光车”,美其名曰“环保”。18公里往返要100元车费,形同抢钱。↑ 木格错(海拔3700米)又名野人海,是川西北最大的高山湖泊之一,水域面积近4平方公里,水深逾70米。因水源大部分来自身后女娲雪山的融化雪水,因而能见度很高。木格措左侧的金色沙滩被誉为爱情滩,总长110余米,宽为80余米,其沙细柔软,色泽金黄。木格措对面是辽阔宽广的红海草原,一直通到塔公景区。我们一早不到八点就到景区门口了,或许是人家不愿只为我们这区区11人开一次观光车,等得都不耐烦了,多次催促,景区车才慢慢腾腾载着我们往里面走。快到九点才来到木格错湖边,也就是前两年自驾车能到的位置。走到湖边一看,大失所望:湖面被迷雾所笼罩,且波涛滚滚,无法看到上次来所见到的碧水蓝天水面如镜的模样。这绝不是我想看到的原汁原味的木格措。↑ 等到雾气逐渐散去,眼前的木格错,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城市大公园,栈道庭台,完全没有了以往欣赏到的那种自然风光,那种充满野性的纯情的美。这里却名曰“野人海” 。 不是说木格错不值的看,是说至少在当前不值230。↑ 多么不喜欢湖对岸那条长长的白色栈道,多煞风景,多破坏自然景观,弄个木色的多好,也好融入自然背景。队友们还是第一次来木格错,他们眼中的木格错依有新奇。而且,浸泡在无边秋色中。↑ 全体队友出发后在木格措湖边的第一张合影,我们这次川 西北 自助游的队伍由八美和三腩组成,笑称“三八团”。↑ 木格措八美。天气不好,湖面雾蒙蒙的,要是在晴天里,湖水会变成蓝色,景色会漂亮很多。↑ 两枚调皮鬼。↑ 所谓的被人“抓小辫子”,说的就是这个样子。↑ 抓到好大一只。↑ 这里名曰“七色海”,位于木格错南面,也在景区内。水面比木格措小,卧在小山洼中,我们到这里时,没遇到其他游客。小湖显得十分静谧,周围的秋色十分丰富。↑ 七色海小景,有些许美色驻留。↑ 七色海一角有处温泉,水温不低,水面上蒸腾着带有硫磺味的热气,坐在温泉边的大石头上把蹄子伸进热热的温泉中感觉很惬意。↑ 景区内的红色经幡,如一把硕大的红伞,一圈圈红色绸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很能激荡人心。这是当地藏民用来呼唤神灵护佑的一种祭物,被赋予人与神灵对话的媒介作用。经幡在藏区很常见,形状和色彩种类繁多。↑ 山坡上的一处嘛呢石刻色彩斑斓,十分惹眼。上面雕刻的藏文字符看不懂,或许是组合起来的六字箴言,即:“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藏传佛教的信徒坚信,随时口念“六字真言”,能证悟自己的清净菩提之心,除却烦恼灾难,不断增积功德。↑ 木格错之人生印记——十名队友与镜外拍照的一名队友。一拍成永恒,岁月犹可追。再见,木格措!2、蜀山之王贡嘎山离开木格措后前往下一站新都桥。适逢康定附近正在为新建机场修路,318国道局部断路,从晚六点到早六点这个时间段才放行放行车辆。从 康定 到 新都桥 虽然仅有80公里左右,但途中要翻越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口,司机觉得晚上翻山不安全,问木格错当地人,有人指路说附近有一条山路可以绕到新修的 康定 机场,那边有路可以到 新都桥 。被迫选择走木格措背后的山路绕行,虽然多走了几十公里路,但却在正在修建的 康定 机场附近的高坡上,眺望到了高耸于群山之上的蜀山之王—— 贡嘎山,算是意外收获。↑ 站定坡头,正前方一道雪山群峰浩浩荡荡展现在眼前,有眼福了,如洗的碧蓝天空下, 四川 最高峰,有“蜀山之王”美誉的 贡嘎 山现出了它的真容。主峰就是群峰中最高的那座,从这个角度看,三角形金字塔状的身躯,傲然于群峰之上 。↑ 在康定机场附近看到的贡嘎山,我以为是在众多观览贡嘎山的地方中角度比较好的一处,虽然略远,但看到的形状好,金字塔般的身躯如坐落在莲花之上,气势不凡。到 新都桥 那边看虽然距离近了,但主峰的形状不是三角形了,变成了马鞍形,威武感少了几分。贡嘎山,大雪山的主峰,位于 四川康定以南,主峰周围有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20余座,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省最高的山峰,被称为“蜀山之王”。山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由花岗闪长岩组成,雪线海拔4600-4700米,冰川发育规模较大,东坡最大的海螺沟冰川长达14.2公里。↑ 傍晚时分抵近新都桥时看到的贡嘎山夕照。山形比上面那张在康定看到的有明显变化。↑ 我们在新都桥落宿的祥云大酒店。一进门好浓的藏香味。条件嘛,肯定不能太讲求了,客栈水准。D3-10.13 新都桥→贡嘎山→新都桥晴 10~25度今天是出行的第三天,上午去了位于甲根坝附近的雅哈垭口,专程去那里近距离观赏 贡嘎 山。其他时间游看 新都桥 周围的景色。1、摄影人的天堂—新都桥新都桥是川西 318国道线上的一个小镇,以“光影天堂”的美誉在摄影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新都桥 (海拔3300米)位于康定至雅江之间往塔公方向叉路口附近的一个小镇。东距康定80公里,距成都437公里。新都桥有“摄影家的天堂”、“光影世界”美誉,皆源自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处高原,阳光通透,早晚的阳光透过山地间的缝隙形成一道道漂亮的光影,光影移动中将高低错落的植被与极 富民 族特色的藏族建筑打亮,所形成的明暗对比突出了主体影像,将一道道漂亮的风景线用摄影人的镜头定格下来,口口相传那里是“出大片”的好地方。↑ 新都桥的十月中旬以后,山坡上大片的植被被秋天染成金黄色,非常漂亮。↑ 多美的 新都桥 山野秋色图。那山、那树、那桥、那水、那藏屋、那牛羊,如果再有炊烟,桥上再有人牵着牛走过,那就更完美了。新都桥的秋天,摄影素材非常丰富。↑ 新都桥地形地貌。藏房、植被、山坡、彩色经幡、光与影,都构成了极好的摄影要素。↑ 满坡随风舞动的彩色风马旗,是藏区风景的一个特色。↑ 山坡上的彩色风马旗,随风抖动,仿佛有了生命。↑ 被秋色包围的藏族碉楼,如置身世外桃源中。↑ 新都桥 藏式碉楼,全手工搭建,天然条石垒砌,建筑风格独特,与美丽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如天造地设。↑ 典型的 新都桥 藏族房屋的样式,虽是素石垒砌,但方 方正 正,严丝合缝,彩色的屋顶,漂亮的窗框,装饰得非常得体。↑ 典型的新都桥光影世界,山峦、彩叶与疏密有度的藏式建筑,阳光的勾勒将主体突现于画面,明暗对比鲜明是大自然魔术师必不可少的修饰手段。↑ 典型的新都桥光影世界,建筑、植物与阳光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典型的新都桥光影世界,明暗对比鲜明,画面主体突出。↑ 夕阳将沟谷中一串彩色的树木打亮,在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将它们的轮廓清晰得勾勒并分离出来,远远看上去似在山野间一串跳动的火苗。↑ 坡地上有一顶黑牦牛帐篷,被数不清的绳 索拉 扯着;一群黑牦牛在帐篷前歇息,它们的背部被阳光勾勒出明亮的轮廓。↑ 尽情享受秋日阳光与无边秋色的黑牦牛。↑ 倒映在河水中的秋叶是大自然的彩色画笔,它们的恣意涂抹让水面上泛起彩色的涟漪。↑ 走过一处正在建造的藏族房屋,一位藏族姑娘抱着一根很大的木头从屋里走出来,看望见我的镜头不好意思地笑着低下了头。↑ 新都桥本色藏族姑娘,表情腼腆。↑ 这个藏族小姑娘嘴里含着我们给的奶糖,开心地笑了。↑ 一个调皮的藏族男孩子,故意跑过来抢镜,还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以增加戏码。↑ 羞涩的藏族小女生,脸上泛着高原红。↑ 218国道新都桥段,一到秋天就成了一道金色走廊。走在这条路上就有一种被浓烈的彩色世界迎送的感觉。2、雅哈垭口亲近贡嘎山雅哈山口位于离新都桥不远的甲根坝镇附近,那是一处近距离观看贡嘎山的很不错的地方。从新都桥沿318国道向南经瓦泽乡转213省道往九龙方向前行24公里就是甲根坝。甲根坝是一个藏乡,海拔3200米左右,这里世代居住着木雅藏族。从甲根坝再向东29公里即可上到观看贡嘎山的雪山垭口。↑ 前言中提到,我们这次川西自助游的行程用到了一位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很差的包车司机:成都出发时,他就满脸不高兴,从第一天行车开始,就不断虎着脸给我“上课”。他说了三个不走:“路不好不走,怕把车颠坏了”;“夜车不走,因为不安全”;“冰雪路不走,因为不安全”。他还说,旅行社把他“骗了”,给他的行车路线跟我们要走的路线“一点都不一样”(瞎话)。今天一上车,他就说如果到甲根坝后,上山的路不好走,让我们自己再找车上去。我跟他商量,如果甲根坝垭口车上不去,我们能否转去不远的五须海,他答曰“那不行,不在我的线路上”(我们跟旅行社的合同上写得很明白,我们是自助团队,有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调整线路)。2006年我去过一次甲根坝,当时从甲根坝到雪山垭口这段路的路况非常差,是一条坑洼不平的小路,只能用越野车上去。这次出发前我问寻了一位最近去过的朋友,说全顺车是能够上去的。到甲根坝后我发现去垭口的那条坑洼小道已修成了很好的行车路(土路),非常好走了,完全达到了行车标准,我们的车上去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要求司机往上开,说如果真上不去再回来。看我态度很解决,司机阴沉着脸嘟嘟囔囔勉强往上走。途中经过上图这处最深处不及半个车轮、宽不过五六米的小水道就不肯过了(旁边的小桥在修),我亲自下车查看认为完全能够通过,在让我们全体队友下车后,要求司机开过去,他很不情愿的过了水,我们得以继续前行。↑ 从甲根坝上到雪山垭口这十多公里的途中,哪处坡稍微有点大,司机就故意折腾我们,让我们下车往上步行,他则几次开车往上面跑好远才停下来等我们。那里海拔四千米,好几位队友因为高反已无体力走路,即使这样,为了让司机能够把车痛快地开上去,我还是很不忍心地动员大家下来走,并且每次都是自己第一个带头下来走。在离垭口大约还有一公里且有近百米的一个爬坡路段,路面中间大约有十米左右有些坑洼不平,司机不肯继续走了,我又让队友们能下来走的都下来,然后逼着司机通过,谁知他通过后竟然不等我们,开车径直上到垭口。这一公里的坡路我们生生走上去的,里面还有体质很差的女生。实在令人愤怒。↑ 步行途中,山坡上一处由低矮红色植物自然生成的牛头状的图案,吸引了我的目光。↑ 源自雪山的涓涓溪流,在坡地上发散着支支叉叉向山下流淌,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芒。周围有些低矮的被秋色染红染黄的灌木丛尽情渲染着金秋的美。↑ 我们运气真好,也有队友说是“人品好”,在终于上到雪山垭口时,贡嘎雪山峰连峰非常壮观地展现在眼前。坡前一溜玛尼石,给在这里观看贡嘎山平添几分庄重神秘的氛围。我抱着相机,席地而坐,静静地静静地与神山对视,静静地静静地找寻那欲展翅高飞的感觉!贡嘎山主峰周围著名山峰有:中山峰海拔6886米,爱德嘉峰6618米,热德卖峰6549米,笔架山5880米,蛇海子山5878米,白海子山5924米,田海子山6070米。↑ 如洗蓝天下,贡嘎山主峰被云雾托起,雄姿伟岸,大气磅礴。与它对视,灵魂想冲上天空围绕着它飞翔。好想伸出手,去触摸它英俊的面庞。↑ 在雅哈垭口可以看到很多猎猎飘扬的经幡(藏族人称风马旗)。其中有一些是当年“甲根坝老王”插下的。“甲根坝老王”是山下甲根坝乡的一个藏族汉子,是他最早开发了甲根坝雪山垭口看贡嘎山,当年上山通往垭口的路是他身披艰辛亲手开辟出来的,在接近山口的小路两侧,他手插了很多彩色的幡旗,为前往看贡嘎山的人引路,并亲自驾着一辆比较破旧的北京吉普载着驴友上去。天气很冷和爬山疲惫后,他就把远道来的客人迎进暖和的家中豪情酒暖,他的豪爽和友好结下了很多天南地北的山客。可惜,在我2006年那次去甲根坝之前不久,他在一次因纠纷引起的事件中受伤不幸永远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贡嘎山和被他的热忱引来的那些观山客。2006年那次来,我就住在了“甲根坝老王”家里。↑ 贡嘎热舞——老鹰抓小鸡。表演者:阿华&英雄。↑ 贡嘎山,我们千里迢迢专门来看你了!你的雄姿与容颜,我们记下了!D4-10.14 新都桥→亚拉神山→惠远寺→道孚今天是行程的第四天,计划从新都桥经塔公、八美至道孚 。重点看塔公和惠远寺。全天行车总里程178公里。↑ 一早,挥别了新都桥的秋,光影婆娑的路上。1、塔公与雅拉神山出新都桥后于中午时分抵达今天计划中的第一个景点塔公。塔公。海拔3500米,南距 新都桥 33公里。藏语中意为“ 菩萨喜欢的地方”。是集草原、雪山、寺庙、 塔林 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川西著名风景区。在塔公,值得一看的是雅拉神山和塔公寺。↑ 塔公镇,隶属于康定县,一个典型的藏区高原小镇,藏地味道非常浓。这个地方我已经来过三次了,印象很深。这里高海拔,因而没有高大植被,天高云低,空气干燥。整个镇子呈月牙形,道路两侧大多是二至三层条石垒砌的藏式小楼。街头比较空旷,三三两两的藏族男人身着典型的康巴藏族服饰或悠闲行走或坐立谈天。有藏族青年酷酷的模样骑着摩托划街而过,也时见有骑马的潇洒挥鞭当街一卷烟尘……。↑ 塔公地处高原,阳光充沛,一些藏族男人坐在街边沐浴阳光。这里男人大多爱戴大沿毡帽,衣服袖子很长能从肩部一直拖到膝盖附近,有的喜欢斜穿外衣,只穿一只袖,另一只掖在腰间。男子头发都比较长,是为了能盘在头顶并系上一根康巴汉子标志的红头绳。↑ 这里的康巴藏族妇女的头上大多戴一块层叠的红色厚帕,上面再兜头系一根红或粉绳与黑绳交叉编起的头绳。上身斜穿一深色长袖衣服,下面罩一件黑色平布长裙。跟 西藏 那边的藏族不一样的是,这里的藏族妇女长裙外边不系“帮典”(彩条围裙)。↑ 雅拉神山(海拔5820米),多神奇的容貌!雅拉神山是坐落在塔公草原上的一座山顶终年积雪、绵亘数里的雄伟雪山。藏族人认为它是塔公寺的大护法,在全藏区有着重要的地位,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均有寺院供奉这座神山, 拉萨 三大寺都专门供奉着“木雅康区” 大护法,“木雅”指的就是塔公。从塔公草原望过去,雅拉雪山呈莲花宝座形状;从八美镇的角度看,极象一顶王冠;从农戈山上看,模样似坐佛,且十分逼真。雅拉神山是塔公最美的风景线。前几次来塔公,都因云雾遮挡而没有看清神山全貌。这次再来希望能一睹它的真容。刚到塔公时看到的神山的顶部仍被云雾遮挡,以为又会失落而回。但等我们转完塔公寺来到附近的山坡上,“看,雅拉神山现形了!”顺着一位队友的声音举目望去,啊,刚刚还是云遮面的雅拉神山忽然冲着我们展露出了它的英俊面庞——而且是毫无遮挡的全貌,真是兴奋啊!壮美的雅拉神山!看它那英俊的模样,群峰汇拢如莲花,中间一峰凸起如利剑直指苍天,“刺破青天颚未残”。唯一一次见到这样的雪峰——“剑首”是那样的尖锐,那样的锋利。整个山形从这面看又如一只雄鹰欲耸起臂膀,展翅高飞!真是名副其实的神山啊。鬼斧神工,天公造物。↑ 塔公寺塔公有一座有上千年历史的著名花教( 萨迦 派)寺庙——塔公寺。它就位于塔公镇道路一侧,很大的一个建筑群落,十分壮观。塔公寺相传建于公元641年前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大雄宝殿、觉卧佛殿、祖师殿、护法殿、千手千眼观音圣殿、莲师殿、成就塔殿、 塔林 、僧人宿舍及绕寺一周的大小转经筒所组成。↑ 在塔公寺周围有五座神山护佑,它们与塔公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场。除了 大名 鼎鼎的雅拉神山外,环绕寺院的是文殊、观音、金刚手和绿度母四座神山,山上插着很多五颜六色的风马旗,形成一块一块的旗阵。那是藏族民众与心目中的神灵在精神上沟通的媒介。在塔公寺后面还有一个由100余座大大小小的佛塔组成的 塔林 ,其中以东方白塔、南方黄塔、西方红塔、北方绿塔最为著名。 塔林 外墙建有转经走廊,里面有大大小小的转经筒近200个,信众们一边拨动转经筒一边前行,众多的转经筒自他们身后自顾自的转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一道长长的风马旗从塔公寺这边一直被垂吊着牵引至对面高高的山坡上,与神山上的风马旗阵连接在一起,形成一道靓丽的“通天”彩练。↑ 这里是塔公寺正殿,我们买过10元门票后,走进去参观。进入正门后可以看到在大殿前左右各有一眼水井,两个水井相互间并不相通。人称,北边的一眼住着龙王,这个井是它和信众联系的窗口。井水清冽甘甜,只用于供佛;南边的那眼井水是供寺院僧人日常生活使用的。迎面的大雄宝殿是主殿,全寺僧人念经修法的主要场所。藏传佛教寺庙的建筑装潢艺术是非常讲究的。塔公寺主殿的设计采用汉藏建筑风格结合的型式,上部为汉式歇山屋顶,下部为传统藏式石砌墙体,外墙采用沉稳的红色,配上黑色的窗框和绿色的窗眉,显得十分庄重。两侧配殿的外墙是白色的,配黑色的窗框,蓝色的窗眉,显得亮丽有生气,亦能烘托主殿的神圣氛围。殿内主供佛祖释迦牟尼和 萨迦 派大师萨软· 贡嘎 宁波 塑像,还保存有一尊与 拉萨 大昭寺相同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相传是 文成 公主入藏路经此地,模拟携往 拉萨 的释边牟尼像造一尊留供寺中,是镇寺之宝,在 甘孜 州信教群众中有崇高名望,因而有“凡愿到 西藏 拉萨 朝圣而未能如愿者,朝拜康藏塔公寺释边牟尼像亦具有同等效果和功德”,所以塔公寺又有“小大昭寺”之称。觉卧殿中供奉着觉卧佛,佛像镶满了金银珠宝,是千百年来朝圣者供养的;殿中还供奉有元朝国师大宝法王八思巴到塔公时用神通在石头上留下的脚印。千手千眼观音圣殿建成于1997年,里面供奉着一尊高约1米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这尊观音像是当年 文成 公主在塔公时,为利益众生发愿塑造的,造像用的材料是当时汉藏地区的神山水土和大量的珠宝。在塔公寺内,还珍藏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包括迦叶古佛的佛牙舍利,十一世纪 印度 大成就者那若巴用过的法铃,八思巴赠给寺院的鎏金铜佛, 印度 高僧哄钦嘎然的手杖也装藏在成就 塔里 。大殿内外还保留着许多壁画,描绘有诸佛 菩萨 像、 萨迦 五祖图、藏王赤松德赞迎请莲师和 印度 高僧堪波摩得萨哚进藏情景,这些壁画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是珍贵的宗教文物。↑ 与其他藏传佛教寺庙一样,大殿的上方必有这么一组神物,也叫法器:上面那层是宝幢,下面这层是金鹿拥法轮。这些法器表面鎏金,远远望去,金光灿灿,目视着它,会给人一种神灵在上的神圣庄重感。金鹿法轮象征佛法生生不息,万物皆有佛性,相传来自佛祖在 鹿野 苑初转法轮(传经),一对温顺的小鹿跪下来听法。一般放置在寺庙大殿屋顶上 方正 中位置。↑ 大殿台阶两侧共有四个这样的 狮子 像。在藏区的宗教场所, 狮子 的数量代表等级。布达拉宫是七狮,等级最高的是 道孚 的惠远寺——九狮。这四尊 狮子 造像可能是代表寺庙的等级。↑ 一个红衣红帽僧人正坐在大殿面前的台阶上晒太阳打瞌睡,姿势模样令人掩口。看见我们靓丽的队友MM近前问话,他来了精神,烁口而谈。↑ 他说自己已经来这里修行十多年了,家是 青海 那边的。他说这是一片被神山护卫的地方,藏区很多人都向往这里。他说,嘿嘿,你们都很漂亮,但我不会动心。↑ 大殿正门上方横枕一块天蓝色的寺匾,架在三层彩云状的木托上,非常大气。两侧走廊有漂亮的彩色壁画。壁画是藏区寺庙里的艺术瑰宝。↑ 大殿内供奉着传说中的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副本,以及萨迦派法王萨软· 贡嘎宁波的佛像。↑ 配殿柱子上悬着一只彩色大鼓,周围墙壁上绘有精美壁画。望着它们,我们似听见了大鼓的鸣响,看到了壁画人物的灵动。↑ 佛像前供奉着酥油灯,暗色中,一串跳动的烛火为大殿里的氛围添加着神圣与神秘感。望着这一串充满神秘感的烛火,心有念,默祈祷,盼应验。↑ 在侧殿的佛龛中意外发现了文成公主的舍灵塔,不知塔身中是不是供奉着文成公主的舍利(火化后的遗骨)。我曾走访过位于 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的藏王墓,在那里特别拜访了松赞干布墓。大墓上方的寺庙中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雕像。相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合葬在这里。但在琼结 ,我碰上一位来自内地在琼结县文化局工作的小伙子,据他说在琼结县历史日志中并没有文成公主葬在松赞干布墓的记载。也曾看到有网文说在石渠到玉树的路上有文成公主墓,不知是否为真。文成公主真正葬在哪里,或许是一个迷。文成公主(625-680),唐宗室公主,汉族。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太宗族弟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在柏海(今 青海 玛多 )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 拉萨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永隆元(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布达拉宫中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拉萨 大昭寺中,至今供奉着 文成 公主当年嫁给松赞干布时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千百年来, 文成 公主成了汉藏民族友好一家人的象征。↑ 廊柱上的龙首木雕,双目圆瞪,鼻孔高扬,呲牙咧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大殿里的壁画《威德金刚图》。画中被红色火焰围住的是大威德金刚,藏传佛教密宗所修本尊之一,因其能降服恶魔,故称大威,又有护善之功,故又称大德。梵名“阎魔德迦”(梵文:Yamāntaka),藏语为”多吉久谢”。藏密认为其是文殊 菩萨 的忿怒相。下方那个骑白马的就是雅拉神山的象征——“木雅康区” 大护法,身体白色,着盔甲,手执海螺和彩旗,高大威猛,令人敬畏。↑ 壁画《和睦四兄弟》图。亦称四兽和睦图,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某地一只 贡布 鸟衔来一颗种子抛到地上,一只兔子看见了,便刨了一个坑把种子埋在土里;不久种子长出了幼苗,一只在山林里玩耍的猴子看见了,为了保护幼苗,他用树枝杷幼苗围了起来,并拔去四周的杂草;一头大象看到这一情景后,便每天用长鼻汲来山泉浇灌。幼苗在四瑞兽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了参天 大树 ,结满累累硕果,四瑞兽齐心协力将果子分给山林里所有的瑞禽灵兽共同分享,使地方安宁,人寿年丰。民间以此祥瑞图表达藏族人民要求生活团结和睦、 和平 宁静的美好愿望。象征同心协力才能得到收获。2、八美与享有九狮之尊的惠远寺玩完塔公,继续上路前往下一站——八美。八美是 道孚 县的一个小镇。镇子虽不大,却是303省道上的一处交通枢纽:215省道与303省道在这里交汇。从这里北上可达 道孚 、 炉霍 ,可接317国道去 甘孜 或 马尔康 ;南下可达 新都桥 上318国道;往东可达 丹巴 、 小金 、 都江堰 、 成都 。↑ 八美名字很好听,但本身没什么看点,唯一值得下车拍拍照的就是路口的这个白塔群。↑ 八美,多好听的名字,一个美还不够,要八个,正好与我们队里的“八美”吻合。八美附近的主要景点有两个:一个是银色 石林 ,很有特点,值得一看,可惜因为修路,没能看到;还有一个就是梵界圣地——惠远寺。↑ 惠远寺位于道孚县协德乡、303省道八美至丹巴方向的一处山间小盆地内,距道孚县城89公里,距亚拉自然风景区17公里。惠远寺在外观上并无特别之处,相较甘南的拉不楞寺,它也并不算显宏大,但它在康巴藏区乃至在整个藏传佛教寺庙中都享有盛誉。怎么证明呢?在寺门正中高悬清世宗钦赐“惠远寺”巨大镏金匾额。大殿正门一侧雕刻有九龙九狮:九,阳数之极;龙,象征皇帝;狮,象征藏传佛教领袖。拥有九头狮子标志,标志着惠远寺享有藏传佛教界“九龙九狮”的崇高尊位。在康藏地区,只有理塘的科尔寺并享九狮的资格,拉萨布达拉宫的地位才只有七狮,可见惠远寺在藏区地位之高。惠远寺曾作为七世喇嘛格桑嘉措的行宫,第十一世喇嘛凯珠嘉措降生于此。惠远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名噶达强巴林 ,是清廷拨专款为七世喇嘛格桑嘉措避准噶尔之乱住锡而建造的(所以有“惠远寺是全部藏传佛教寺庙中唯一由国家拨款建造的”说法)。占地500亩,内外围墙三层。我们的车沿着一条小路一直抵达惠远寺大门口,正在犹豫哪里泊车的时候,寺内走出一位僧人大开寺门请我们进去,并不收任何参观费。惠远寺让你耳目一新,这里门风淳正,僧人谦和有礼,实在是一处很有品德的上佳寺庙,远离尘世的宗教净土。这就是我选择这个地方做为重要参观地的缘由。实地看过,果然不辱“九狮之尊”。抵近时,一长排白塔浩浩荡荡似在列队迎候我们的到来。↑ 泰宁惠远寺碑记这尊老碑制于同治四年(1865)九月,是惠远寺珍贵文物, 用汉字记述了建寺历史。惠远寺内有石碑六座,为雍正、同治时期所刻,记载的是“皇帝与亲临其境的文武官吏,对其建寺沿革,平息番乱,触颢赋诗”的内容。↑ 惠远寺里面有很多院落,我们顺着小路先来到这个院子。走进去看到,院子中间是一个很大很平整的空场草地,草地上绿草茵茵。主殿坐落在最里端,红、黄、白三色墙体,这是藏传佛教寺庙的主基色。色彩鲜明沉稳,色调搭配适度,是藏区寺庙的经典文化之一。↑ 大殿院子四周是僧人们住的僧舍,长廊似的红色木屋,环绕院落和草地而建。我数了数,大概每边上下四十间多,两边至少九十多间。如果每间住四个人的话,至少能容三百多僧人居住。藏区的寺庙对僧人管吃管住。↑ 到达惠远寺的时候正值午休时间,没能进到主殿参观,几位年轻的红衣僧人主动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大殿,非常友好。↑ 热情友好地邀请我们去参观大殿的年轻僧人们,面对我们,他们笑容满面,略带羞涩。↑ 大殿外墙上方有一片棕红的区域,那种色调非常沉稳、庄重。所用材料是藏区特有的鞭麻草杆,压实垒砌再涂上天然锗红染料后形成的。在 拉萨 的布达拉宫能看到大片红色的鞭麻草墙,沉稳的棕红草墙与洁白的雪墙相衬,很是漂亮。↑ 屋脊上的一个小宝幢,被涂抹成鲜艳的大黄色,仿佛坐在那里晒太阳的小精灵。↑ 惠远寺壁画《六幅轮回图》《六幅轮回图》是在藏传佛教寺庙中常见的壁画题材,是佛教人生观的物化表述。阐述了佛教因果论、因缘说与业力说。↑ 惠远寺壁画《黄教传教图》。上方正中是黄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哈巴像。下方是一些黄教领袖在向弟子传教。↑ 惠远寺壁画《护法四大天王图》佛教中的护法神是四位天神,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他们分别是: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琉璃地,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以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多闻”意为多识,以福德名闻于四方。居须弥山水晶地。身为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居须弥山黄金地,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州;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居须弥山 白银 地,身为红色,穿甲胄,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法,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惠远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院, “格鲁派”,因僧人戴黄色僧帽而俗称“黄教”,是 中国 藏传佛教的主要派别。创教人是宗喀巴,和班禅都是他的弟子。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但在 西藏 社会发展史上,却具有任何教派都无法达到的重要地位。↑ 这位僧小伙面对我的镜头露出少许羞涩的表情,非常的淳朴。↑ 我注意到寺内有很多“娃娃僧”,年龄很小,稚气未脱,看样子这里设有寺办学校。甚是新奇,问之。答曰:他们是惠远寺佛学院的学员,在这里相当于在学校读书,几年后回家。我在藏区的一些寺庙问过僧人们这样的问题:你们准备在这里待多长时间呢?听到的回答大多是“不走了”,但在惠远寺听到一些僧人说过些年还要回家,或许他们是“学员”的缘故。在这里的僧学院能修到藏族传统的佛学,还能学到文化,还能回家。有僧人告诉我们,惠远寺目前修行的有300多人,最小的11岁,最大的30多岁,免收女僧。来这里上学的至少学五年,不收学费。小学员中,有的来一年多,有的来两三年了。大多学满五年回家。他们中很多来自附近,也有来自周边一些地方甚至远道而来求学的。这里的僧人大多数不会说汉语,跟他们交流比较困难。这个小僧人跟我说,他已经来三年了,还要再学一年多就回家了。我问他想家吗,他轻轻说,想。↑ 僧小伙视身边美女为空气,颇有定力。↑ 这几位年轻僧人欣然接受MM们求合影的愿望。还有几个,听说要跟MM合影,忙不迭地落荒而逃。↑ 居秀色中而不受惑的僧小伙,清澈的眼眸透着一种纯朴善良与非常自然的淡定。再见,惠远寺!因值午休时间,没能进到大殿参观,有些遗憾。D5-10.15 道孚→炉霍民居→卡萨湖→甘孜多云 9~18度今天是出行川西的第五天,旅行计划是从道孚经炉霍至甘孜。全天行车总里程183公里。今天游看的重点是道孚、炉霍民居,道孚灵雀寺和甘孜卡萨湖。原计划今天先去看道孚的扎坝碉楼,但昨天到道孚后,司机又给我们出难题,说后天我们计划从甘孜到石渠300多公里路他一天跑不了,非要我们中途住马尼干戈。如果这样就要耽误最少半天行程。为了把这半天时间赶出来,被迫放弃了原计划的扎坝碉楼之行。这也正好随了司机想少跑路的意,昨天他一路走一路给我们“上课”,说“那个碉楼没什么意思,跟 道孚 的民居一样”,而我手中掌握的资料跟他的鬼扯完全不一样。我知道,他就是不想跑那140公里路(往返),我敢肯定,他根本就没去过扎坝。1、关于扎坝碉楼的传说扎坝碉楼(海拔2720米)位于 道孚 “扎坝”乡,距县城71公里,地处道孚县最南端,东邻八美区、鲜水河与纽日河汇合的地方——扎坝大峡谷。这里山高坡陡,河谷深幽,人迹罕至。因生活在峡谷中的人们至今仍保留着走婚习俗,故又被称为“ 中国 第二个母系社会走婚习俗的地区”。“扎坝”作为一个族群名称,指的是生活在扎坝地区的“扎坝人”。扎坝人虽被政府认定为藏族,但是,他们的语言、服饰、房屋和生活习惯都与峡谷外的藏族人很不一样,从而使学术界认定扎巴人是一个还没有被真正确认其身份的神秘民族。扎坝人的婚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较固定的对偶婚姻,一种则是被称为“爬房子”的走婚。“爬房子”扎坝语意为“杜苟”,它是扎坝人两性交流的主要形式。在扎坝人中,当一个男子长大成年后便开始谈恋爱找呷依。在扎坝语中,“呷依”指的是“有性往来的人”,用现代时髦的话可译作“情人”或“相好”。找到呷依后,一个男子便开始了自己暮聚朝离的走婚历史。即晚上到女方家与“呷依”同居,清晨自由离去。找呷依一般是在耍坝子、跳锅庄或干农活、放牲口之时,男子若相中了某个女子,就找机会向她表示爱意——伸手抢去女子的头巾、戒指等饰物。如果女子也中意的话,就会含情脉脉地跑开,然后在夜深人静时打开自己闺房的窗户,等待意中人到来。如果女子不乐意,就会向男子要回自己的饰物。扎坝人的走婚比摩梭人更为奇特,是一种飞檐走壁式的浪漫爱情。男子首次到女方家走婚时,必须通过“爬房子”这个重要环节。扎坝人的住房皆是用片石砌成的碉楼,墙体笔直平整。爬墙者往往在夜晚时手持两把藏刀插入石墙缝中,双手左右交替攀墙而上,翻窗而入。也有一些爬墙高手不用藏刀而徒手攀墙入房。第一次爬房子 成功 后,该男子便取得了女方及其家庭认可,从此可从大门随便进入,女方家不闩门、不干涉,其方便犹如自家。如果一个男子第一次到女方家就从大门进入,则会被女方及其家人瞧不起而赶走。对于扎坝男人来说,一生中“呷依”基本是固定的,也有同时拥有几个“呷依”的。这种暮聚朝离的走婚,无法律契约,完全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不带半点政治背景和金钱财产的功利性质,也不受神权和族权的约束,超然物外。如果遇到双方感情不和或因其他原因造成走婚关系不能维持,则以男子不再爬房子或女方拒不开窗而宣告解除,彼此没有怨言,没有嫉恨。扎坝走婚并非像外人想象的那样无规无矩:如有血缘关系的男女,在三代以内绝对禁止走婚,因此走婚前须先打听并确定无血缘关系,双方自愿。如果某个男子“爬房子”事前未得到女方同意或爬错了,则将受到族人的羞辱或严惩。另外,走婚事先必须要征得父母的同意,而且,也有一定的时间与年龄限制。传统的走婚使扎坝人至今保留着母系时代的遗迹。扎坝人的家庭里没有夫妻,家庭成员以母系一方为主线,几世同堂的大家庭成员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母亲是家庭的核心和绝对权威。男子在母亲的家庭中扮演舅舅的角色,决定家中大事,张罗对外事务,帮姐妹抚养孩子,自己的孩子则完全由女方家庭抚养,父亲没有养育儿女的责任。扎坝人的房子大多是碉楼,很有特色,一般为四至五层,高约20米,墙体用片石和粘土砌成,厚约1米,墙中央有用白石嵌成的各种图案。碉楼只有一个大门,门楣上挂有吉祥图腾物。从第二层开始,每层设有小窗户若干。碉楼的大小由柱子的多少决定,一般为4至6根柱子,1根柱子的房间空间大约有65平方米。从一楼到顶楼有木梯相连,一般是15级至19级,为单数。底层是关牲畜的地方。二楼是厨房,厨房中间柱子上挂有柏枝、麦穗、哈达等捆在一起的图腾物,象征五谷丰登、家庭兴旺。厨房也是客厅,大家围着火塘席地而坐。火塘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里面立有三块石头,用来支撑锅灶,石头上刻有吉祥图案。厨房旁边有一间房间是家里女孩子的卧室,闺房设在二楼,是为了方便小伙子晚上爬墙。其他家庭成员的卧室在三楼或四楼,三楼有吊脚式厕所,一侧还有一个 天台 ,可以晒谷子等物。最高一层设有经堂,是日常求神拜佛的神圣之地,一般不允许外来女子进入。扎坝地区除了保持着奇特的走婚习俗外,同时还是一个典型的“语言孤岛”,扎坝话与其他地区的藏族语言根本不通。臭猪肉是扎坝人独特的饮食习惯。猪喂大了以后,就用绳索套颈把猪勒死,然后在腹部切开一个小口除去内脏,再以干豌豆粒、园根萝卜等物填充腹腔,缝合后用黄泥和酥油封严切口和七窍,埋入草木灰中。数月之后,等草木灰将猪肉的水分基本吸干,然后把猪肉从草木灰中取出,挂在厨房的一角,让其进一步腐熟变黄。臭猪肉可以存放数十年而不坏,据说放的时间越长越补人,越好吃。臭猪肉的多少是家庭 富裕 程度的象征,也是他们居家待客的最高规格。2、藏族建筑艺术的典范——道孚民居道孚 (海拔2980米)道孚是川西甘孜州的一个小县,位于303省道新都桥至炉霍的中间位置,南距八美76公里,北距炉霍71公里。县城地处鲜水河畔的一个谷地之中,海拔比周围的塔公、八美、道孚都要低一些,不到3000米,而上面提到的几个地方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因此,这里的气候、植被都比外面要好些。 道孚 位于地震带上,1923年和1981年,这里先后发生两次7级左右的大地震。道孚坐落在青藏高原丘状高原向山地地貌的过渡带上,因地貌复杂,造成这里景观多样,雪峰、峡谷、江河、湖泊、瀑布、土 石林 等一应俱全,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道孚民居远近闻名,融民族风情、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为一体,是藏区建筑艺术的一个亮丽的瑰宝。↑ 一早,我们先驱车前往距道孚县城2公里的孜龙村参观道孚民居。今天天气不错,空中漂着大朵大朵的白云,晨光透过云缝投射下来,到处光影婆娑。对面山坡上有一大片鳞次栉比造型独特的藏式民居,它们从平坝向着低缓的山坡上蔓延。这些民居有纯藏式和藏汉结合式两种,前者居多。不论哪种结构,都是白墙红(棕)壁花窗,“品”字滴水檐,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排列有序。外表主要由棕白两色构成,白色的屋顶,黄色的主墙,木结构处多用棕色颜料染涂,其间配以红、蓝图案,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形成一道靓丽的道孚人文风景线。在我看,道孚这边的民居与新都桥那边的相比,外观上最显著的差别是:道孚的民居采用了大量的木料,并漆以鲜艳的色彩,显得非常漂亮;而 新都桥 那边的民居墙体使用的天然石块拼接垒砌,色彩没有道孚这边的丰富,但显得自然古朴。道孚民居使用了大量的木料,我估计一是木墙结构比较抗震,这边是地震带;二是这边山上的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新都桥那边海拔高,木材少。↑ 一束晨光把山坡上一处孤零零的藏屋和它上方的一片三角形经幡阵打亮,十分引人嘱目。↑ 我们走进附近的一个小村落抵近仔细观看这些漂亮的房子。抬头望去,房顶上,一缕白色的炊烟从一丛彩色的风马旗前面袅袅升起,很仙的即视感。↑ 沿着村子里的小路寻访时,在转过一个小弯后,猛然看到很多诱人的或红或黄的苹果一嘟噜一嘟噜的压在枝头翘出院墙,给这一片很漂亮的民居平添几分喜兴色彩和丰收感。透过缀着果实的枝头向后方望过去,山坡上用涂成白色的石块码起的六字箴言非常醒目。在藏区,走哪都能看到它,如藏民的“醒世恒言”。↑ 就在我们站在院墙边端着相机仰头瞄着冒出墙头的苹果枝拍照并唧唧喳喳赞叹不已的时候,这家屋子的主人忽然从房门里走了出来,其中一个小伙子汉话说的很好,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汉族人,远道入赘到这户藏家,旁边抱孩子的是他的藏族老婆,孩子自然是他们的了,旁边还有一个小伙子是老婆的弟弟,当然也是藏族了。这户藏汉一家人对我们非常友好热情,那个藏族小伙子搬来一个梯子要我们上树摘苹果,我们当然不好意思啦,他竟然自己上树给我们摘了好多好多红色黄色的苹果。说实话,这些苹果因为没有打农药,似乎也没有很好剪枝,果形并不十分端正,还有些疤痕,但,很甜,真的很甜,果香味道很纯正。好几大塑料袋的苹果送到我们手中,却坚决拒收我们的钱。多纯朴善良的藏汉一家人。我们把你们深深记下了,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各自城市的家里接待你们。我们允诺把照片寄给你们,希望能带给你们快乐!祝福你们和你们的孩子,扎西德勒!↑ 昨晚,我们在道孚县城住进一家藏式旅店内,里面装饰的非常漂亮,五彩斑斓。一根根粗大的圆木柱披着大红色的涂料,将整个房屋撑起,横梁也是很粗的圆木,楼梯、地板、家具,都是木制的,说明这里不缺木头。主人把我们请进一间像是茶室的屋子里,环顾周围,满眼都是飞舞的色彩。四壁、房门和梁柱上布满彩绘,窗户与柜门上雕着龙、凤、仙鹤、麒麟、度母、彩云、花卉等吉祥图案,每间屋的大门上 都安 装着两个醒目的狮头大铜环拉手,凸显了藏汉文化相融的特点。↑ 全体队友在装潢得非常漂亮的藏族客房里合影,小有入乡随俗的感觉。3、道孚灵雀寺看完民居,我们又去参观了位于县城附近的灵雀寺。道孚除了民居其他景点不多,灵雀寺算一个主要的。灵雀寺位于道孚县城西北不远处的尼措山脚,是康区十三座黄教寺庙之一。整个寺庙背山面水,形成阶梯式建筑群,四周围以高墙,设山门四道,宛若一座城镇。全寺占地七百余亩,分大雄宝殿、金佛殿、小经堂、护法神庙、辩经堂、存经库、文物室及喇嘛住房等。主建筑三楼的大雄宝殿,供奉大 小金 佛百余座,整个大殿的建筑体现了民族形式、宗教特色的独特风格。外形庄重大气,内堂雕饰精美。这里举办的藏历正月15日的酥油花会、藏历9月22至29日的江刻大法会、藏历10月21至25日的安却大法会都十分隆重热闹。灵雀寺尤以酥油花最为著名,这里制作的酥油花,造型精美、色彩艳丽,为藏族工艺品中的精品,享誉康巴。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最出名的是 青海 的塔尔寺。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酥油花最早产生于 西藏 的苯教。公元641年, 文成 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 成功 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酥油花的制作非常讲究,分为“扎架”、“做胎”、“敷塑”、“装盘”四道工序。首先是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第三道是“敷塑”。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要是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宝玩,则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为了防止塑制中因手的温度而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艺僧们在室温控制在零度的作坊里,身边放有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他们要不时将手浸入冰水中。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艰辛,艺僧们的手上大多会生出冻疮;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布局成单一的花卉图案或整幅的故事画面,俗称“酥油花架”。展出时,“酥油花架”会用高杆立起,最高可达十几米,人们在下以仰视角度观看,更觉佛法庄严,宝像生辉。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个、甚至一二百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其中 菩萨 金刚端坐安详,飞天仙女身姿绰约,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人物神形兼备,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整个画面繁而不乱,绚丽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参观灵雀寺时,正赶上主殿在修缮,因而只看了一个很小的偏殿,看到了少量的酥油花,比较遗憾。4、炉霍民居与无边秋色参观完灵雀寺,离开道孚前往下一站炉霍。这一路一直沿鲜水河行进,河道两边的山坡上,迷人的秋色衬着漂亮的民居,让我们边走边看,陶醉其中。↑ 炉霍 县城就坐落在鲜水河畔,由于这边海拔比 道孚 高的缘故,秋色比那边更加灿烂。放眼望去,清澈碧绿的鲜水河之上,在两岸秋叶的映衬下, 炉霍 县城层迭而上,非常漂亮。炉霍 县城位于 新都 镇,南距 道孚 71公里,北距 甘孜 106公里,距州府 康定 291公里,距省会 成都 654公里。人口4万,藏族占92%以上。 炉霍 ,昔称“霍尔章谷”,藏语“霍尔”意指 蒙古 人,“章谷”意为山岩石上。因霍尔章谷土司的官寨处于山岩上,系 蒙古 族后裔,故称“霍尔章谷”。清光绪年间(1897)置屯时取名“ 炉霍 ”。炉霍县地理位置优越,为甘孜州北路咽喉,进藏要口。这里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各路商贾云集之城,是甘孜州北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炉霍县境内森林众多,河流纵横,气候和风景都非常宜人,藏民族英雄岭.格萨尔曾在这里征战。 炉霍 作为霍岭大战的主战场,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和丰富的遗迹。炉霍也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驻扎过的重要地方,朱德、张国焘、刘伯承、徐向前等红军左路军领导驻扎炉霍寿灵寺达半年之久。炉霍的一些风景区和寺庙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可惜,1973年2月6日,炉霍县发生7.9级地震,震中区房屋几近全部倒塌,生命及财产损失非常严重。鲜水河,雅砻江左岸支流,古称鲜水、州江,源于青海达日巴颜喀喇山南麓,北源称泥曲(泥柯河),流入四川色达境,在炉霍与南源达曲汇合后称鲜水河,再南流经 道孚 县至 雅江 县以北27公里的两河口处汇入雅砻江。全长541公里,落差1340米,流域面积19338平方公里。鲜水河的流经,给道孚谷地带来勃勃生机。↑ 炉霍县城附近的山色,被秋阳秋风催熟得苍山浸染,如彩色的火苗在跳动。↑ 路边一片烂熟的秋林,金色的秋叶随风抖动,如同在抖着嗓子齐唱一首秋之歌,金灿灿地闪花你的眼眸。↑ 鲜水河畔台地上坐落着一个藏族村落,村落中的彩色房屋被一片移动着的明暗交替的光影罩住,呈现出很强烈的立体感与大自然的美轮美奂。↑ 一片座落在坡地上的藏族民居,背倚灿烂秋色,彷佛人间天堂。炉霍民居大都为全木构架的“崩柯”——一种双层木制结构的紫红白边藏式小楼,以它优越的抗震性能、冬暖夏凉的优点,成为 炉霍 民居的主体。所谓“崩柯”式民居结构,其建筑学名为“井干式”建筑,又称木楞子建筑。是一种用园木对破,横向竖排,两头相互咬合,破面为内壁、园面作外壁的箱形平顶住房。崩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纯木料修筑而成的,另一类是用木架与石墙相组合而成,大块厚实的山石围做墙基。这种住房的最大特点是防震性能高、保暖效果好。崩柯在康区主要分布在康北、康东和康南部分地区,尤以白玉、道孚、炉霍一带的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房屋大小随木材而定,整个建筑不用一颗铁钉。睿智的炉霍人在“崩柯”的外表涂上防潮拒蚀又美观大气的暗红色颜料,再镶上清新醒目的白色屋檐和门楣,最后在门窗和屋内的立柱上巧施彩绘,使得整个建筑就像一件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完美外观的精湛的民间工艺品。↑ 这家民居很大,装饰很新也很漂亮,一看就知道里面一定住着一个大户人家。征得主人的许可后,我们进去参观了一下。↑ 藏族女主人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他的房子。一层有间大厨房,也是这家人平时吃饭的对方,光线有些昏暗,刚进去要适应一下眼睛才能看清。厨房里收拾得很干净,一些金属厨具餐具都擦得很亮,说明女主人很勤快。墙壁是木板的,被漆成棕色,墙面上用白色的线条绘出一些我们看不太懂的带有宗教味道的图案,还摆放着一些彩色佛像石刻。我们踩着很陡的木梯上到二楼,脚下发出很大的咚咚声,很有脚感。在主人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一间精美的客房,客房里沿墙一圈儿是热炕,炕上铺着漂亮的织毯;沿着炕摆放着可作茶几的低柜;低柜的立面与房屋里的墙壁、立柱和房梁上到处都是漂亮的彩绘,令人眼花缭乱。我们还参观了主人儿子的婚房,里面布置的喜气洋洋。5、高原美景卡萨湖在炉霍县城午餐后,继续赶往今天的最终目的地—— 甘孜 。从炉霍到甘孜的路上,不仅欣赏到妙美的层林尽染,还领略到了很佛系的卡萨湖风光。↑ 告别炉霍秋色,继续鲜水河前往甘孜。走在炉霍至甘孜的317国道上,随着海拔的提升,秋色越发浓郁。↑ 在接近甘孜县城的时候要翻过一道山梁,那山梁有个有趣的名字——罗锅梁子。翻过这道梁就到甘孜县城了。放眼望去,山峦中光影婆娑,一派典型的高原风光。↑ 在翻越罗锅梁子的时候,道路右侧下方出现一个漂亮的小湖,那应当就是卡萨湖了。车子拐下公路,顺着一条土路前往湖边。从公路下到湖边约2公里。 我让车停在路边,带着大家踩着湖边已经枯黄的茅草走向湖边。今天天气不错,天很兰,白云挂在半空忽忽悠悠飘来飘去,湖边的坡地上光影快速游动。有蓝天时,湖水倒映天色,水色湛蓝;云上来时,水面又快速呈一片黯淡的灰色。卡萨湖(海拔3510米)位于炉霍县卡萨村,炉霍与甘孜交界处的317国道旁,距炉霍60公里,距甘孜44公里。卡萨湖是一个典型的高原 淡水 湖泊,湖面不大,总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融湖光、山色、天景为一体,每逢晴日,湖面湛蓝,还是满漂亮的。这里是 川藏北线 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每年春夏之交,湖区栖息着黑颈鹤、黄鸭、斑头雁等大量的鸟类。 湖西 是旧觉日寺遗址,1936年3月29日,刘伯承率红军一部从这里路过时,亲与战士到寺院做客,扎日活佛和全寺僧人为其筹措粮草。 湖北 面在1984年修建卡萨湖电站时发现了古石棺墓葬群。在湖的南畔村寨中,则可以领略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崩柯式藏族民居,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 卡萨湖还是当地有名的圣湖,每当藏历羊年,很多信徒不畏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转湖。卡萨湖东侧有座马日冈神山,在山腰处坐落着古朴的卡萨山寺和卡萨尼姑院。一片星星点点的红色建筑与蓝色的湖面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卡萨湖畔的八美6、甘孜风光看完卡萨湖,挥别湖边美景继续驱车前往甘孜。↑ 路边这块广告牌称甘孜是“踢踏舞的故乡”,虽然没有看到这里的踢踏舞,但在到达甘孜的第二天,我们有幸看到了盛大而有趣的跳神舞。↑ 翻下罗锅梁子,进入了 甘孜 沟谷地带,海拔下来一点,植被马上就丰富起来。 甘孜 县城比 炉霍 县城海拔高了100多米,秋色更重了一层。↑ 站在坡头俯瞰下去,一条小河从沟谷中细细流过,滋润着一大片秋色正浓的杨树林。隔河相望,对面的坡地上有一大片平整的田地,青稞已经收过留下寸长的黄色麦秆,空气中仍漂荡着麦禾的余香。一座纯朴无华的藏族村落坐落在田地尽头,沐浴在夕阳暖色的余辉中。远方,有雪山从村落背后的山峦缝隙中探出头来,如神灵护卫着眼前这一方大地。↑ 身后不远处,一位藏族妇女坐在她家的屋顶上静静地望着我们这些远方来客,脸上现出温和的笑容。↑ 一树红果高高地扬出墙头,红得那么可人。不知这果子的准确名字,模样有些像火棘,当地人说可以吃。我尝了尝,微酸微涩,口感可以接受。↑ 傍晚时分,终抵今天的目的地—甘孜。天色已晚,看不太清县城的模样,第一印象是左侧远远的一排雪山,很是壮观。查地图,这座雪山叫沙鲁里山,尾部与雀儿山相连。翻过这道山就应当是再晚几天我们要去的白玉县。白玉—名字真好听。我期待着。↑ 状如莲花的沙鲁里雪山,给甘孜这座深入川西高原的小县带来吉祥。晚安, 甘孜 。D6-10.16 甘孜→大金寺→马尼干戈阴有小雨转多云 7~14度今天是出行的第六天。昨天晚上落宿甘孜县城,今天一早去参观甘孜寺,在那里与藏族跳神节不期而遇。1、甘孜县城↑ 甘孜 (海拔3390米)甘孜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雅砻江上游,距炉霍约106公里,距石渠310公里,距 德格 216公里,距色达约150公里,距白玉约228公里,距州府康定385公里,距省会 成都 752公里。“ 甘孜 ”为寺庙名称,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拥有1300年建制史,因五世弟子霍.曲吉昂翁彭措在此创立第一座格鲁派寺庙而得名。甘孜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都非常丰富,自然风景方面有巍峨伫立周围的良哥山、巴颜额拉山、果拉狼山、沙鲁里山,有自北而南纵贯境内的长江源头的重要支流雅砻江,有景色秀美相传是莲花生大师在藏区点化的24座神山之一的乃龙神山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扎日拥康神山,有特别适合探险旅游的好去处扎曲河,有广阔无垠、牧歌悠扬的达通玛草原风光;在人文风景方面有享有“歌舞之乡”美誉的踢踏舞和藏戏,有因地处川藏高原深处、千百年来少与外界交往而发育十分完整的宗教活动与古老场所,著名的格鲁派寺庙 “霍尔十三寺”在甘孜县境内就有六座,古朴庄严的甘孜寺、大金寺、德贡波、东谷寺等43座古刹名寺分布其间,藏族人民心中民族英雄岭·格萨尔在 甘孜 有许多美丽传说,如乃龙山上格萨尔王的修行洞、赛马处、降妖处,降生图案, 甘孜 城就坐落在霍尔遗址上,在扎日拥康神山上有格萨尔王征战时留下的号角、战鼓。↑ 西面的沙鲁里山是 甘孜 的 西北 屏障,海拔比较高,晨起一看,连绵的山体已被昨天的秋雪一夜染白,浩浩荡荡地在那里喷云吐雾。2、甘孜寺巧遇跳神节天刚微明,在宾馆的房间里就觉得外面好大的动静,还有一股一股很冲的藏香味往鼻子里钻。上到楼顶平台一看,原 来宾 馆后面是一座寺庙,我说的呢。这边的寺庙真多,放眼向远方那个山坡望去,自下而上层层叠叠铺起好大一片漂亮的宗教建筑,我想,那肯定就是格鲁派“霍尔十三寺”之首的 甘孜 寺了。一会儿,我们将去那里参观。谁能想到,在那里,就像设计好了似的竟然极其幸运地撞上了外人很难一见,一年才一次,一次才两天的藏族“跳神节”。我们看到难得一见场面宏大的跳神舞了!↑ 用相机镜头把 甘孜 寺拉近看,整个寺庙立体地呈现在眼前,巍巍壮观,庄重大气。吃过早饭,我们去参观 甘孜 寺。出发时,并不知道今天那里有“跳神节”,是沿路碰到的一些藏族同胞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们的。看那意思,我们相当撞了一个大运,拾了一个大红包。车把我们送至寺庙山坡下,然后步行上山。从下面围墙的那个黄门进去,沿着很陡的石阶而上,“跳神节”会场就设在上面主殿前面的广场上。甘孜 寺位于县城附近的一座人字形山坡上。全称为“ 甘孜 扎西罗卜楞寺”,意为“洁白美丽吉祥珍珠洲”,取“洁白美丽寺”之意,简称 甘孜 寺。系格鲁派寺庙,霍尔十三寺的第一寺,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时被毁,1980年前后重建。甘孜 寺依山而健,上面那幅照片中高处左侧那座是主殿,一底四楼土木结构,高处是四角飞檐宫殿式主亭。建筑风格藏、汉结合;右面那座是佛学院(扎仓)。在主殿和佛学院建筑的下方那些层层叠叠的木房是僧人生活区,还有几座小经堂坐落其中。全寺僧众逾四百人。↑ 穿过山门后奋力攀上三四十米很陡的石阶才能到达看“跳神”的场地。这里海拔三千多米,已经有高原反映了,稍一用力就会气喘吁吁。但想到上面的跳神马上要开锣了,只能加速奋力登攀。在气喘得直不起腰的时候终于攀上那个要命的平台,眼前是 甘孜 寺的主殿,在主殿的一侧有个广场,那里就是“跳神节”的会场,这时已被很多人团团围了起来,还有不少藏族民众从山下源源不断上来。幸哉幸哉,开场锣还没响起。钻进人圈,第一眼看到场景很壮观。大鼓待鸣,好像三军将士在等待升帐。广场一侧,好多僧人身披大红僧衣排排席地而坐等着看戏,有点像城里等待开跑的学生运动会。广场中间有个 高台 ,台上坐着一位体态魁伟的大喇嘛——会场的主持。对面的斜角处有两个僧人各自手捧一支架在木架上的长号,那号真的很长,目测上去大概有两米上下。↑ 会场的另一侧有很多等着看戏的藏族民众非常安静地席地而坐。他们衣着朴实,表情 平和 。藏族本身是一个很崇尚艳丽色彩的民族,服饰也不例外,不过这里来看戏的人衣着都很素色。 很小的孩子也被家长背来看戏,戏还没开场就看得那么认真。会场一侧有个喇嘛在给捐了钱的民众佩戴洁白色的哈达,还给摸顶赐福,那肯定是一位高僧了。我们的队友也举着十块钱上前讨哈达,但他只给哈达不予摸顶。↑ 民众中这位康巴汉子盘头的大红头饰非常惹眼,上面夸张地坠着很大的白色玉石和红色珊瑚石。他上身穿着黑色的藏袍,故意将雪白的羊毛翻出领子外,戏还没开场,就惹着我们先看他了,耳边传来一阵欢快的嘁哩喀喳的快门声。↑ 这位高僧是这场跳神活动的总指挥兼现场场监,那体态,那神情,一看就是天生的高僧相,尊者范儿,气度不凡。周围的几位礼宾师模样红衣僧人紧着上前帮着整理装束,一通伺候。↑ 这高高的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那样的黄帽子,就是这位高僧所属藏传佛教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派——格鲁派(黄教)的象征。↑ 一队头戴黄帽,身披红衣,手捧彩色哈达的僧人,紧随上面所示的那位高僧(大喇嘛)进场。↑ 场内桑烟弥漫,大喇嘛坐 上高 台,目视前方,威严即起。高僧主持示意跳神开始,激越的鼓点声最先响起,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频率加快,由弱渐强……。镲声跟随,嚓嚓嚓嚓,嚓嚓嚓嚓,一阵急促一阵 平和 又渐急促……。鼓镲与螺号长号齐鸣,场内气氛急剧升温。跳神开始。↑ 一对儿长号呜呜鸣起,震耳欲聋,声势浩荡。这东东,此前只在影视上赏过,现场实物还是第一次见。我走到近前土包子一样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个长着长长脖子的形状怪异的家伙。望着那东东,心想,就是吹出肠子来,我也吹不响它。↑ 正戏在号角鼓镲齐鸣中登场了。第一段是各路妖魔与神仙、护法开场秀,好人坏人在一起转着圈儿走秀。骷髅小鬼只是在这一场秀了一下,后面没再出现。紧跟“骷髅小鬼”出场的是“盔甲武士”。银盔,头旗,锦袍,护心镜,云靴,左手刀,右手盾,腰挂箭囊,全身盔甲披挂,威风凛凛。“盔甲武士”与“骷髅小鬼”的名字是我望之生义,不是业内称呼。实在查不到这场跳神戏中各路神人的名称与身份,非常遗憾。↑ 接着“盔甲武士”出场的是“彩衣秀士”,全身黑色调为主的锦衣锦帽全彩披挂,右手持三刃矛尖,左手持一照妖镜,挥动长袖上下翻舞,起转腾挪,衣袂翩翩,舞姿飘逸优美,甚是好看。舞跳得好看,人也英俊,表情动作没有丝毫的邪气。看到有文字称跳神人物中有“鹿仙”“牛仙”什么的,都是护法,或许这位就是“鹿仙”,头上顶的那个东西象征鹿角,或许他就是以蝶舞翻飞的方式来惑住妖魔,然后伺机以短矛向恶魔刺之。↑ 接着“彩衣秀士”出场的是“黄衣斗士”。但见他头戴黄色宽沿木帽,身披大黄披风,斜肩系一白色绣花锦囊,左手持黑色收妖罐,右手持降妖杵,舞动起来大黄披风随之翻舞,怎一个酷字了得。猜此神擒起妖来,定干净利落。先用降妖杵杵之,再用魔罐收走了事。他披着一件很惹眼的黄色披风,会不会是传说中的护法“牛仙”?他的舞步奏感很强,多用垫步式行进,一招一式非常硬朗洒脱,如果说,前面的“彩衣秀士”舞得英姿飒爽,那么这“黄衣斗士”则舞得粗犷大气。↑ 接着“黄衣斗士”上场的是“黑衣魔头”。一路蹦蹦跳跳撒着花儿地跑进场地。这绿脸魔的面具很形象:两眼血红,一眼盲,眼球脱落出来长长地吊在鼓鼓的绿脸蛋上;脑门正中吊一铜钱之类的东东在眼前晃来晃去;血盆大口咧出半个脸大,犬齿外露,红舌上吐;头上一蓬乱发如草,数根草绳般的发辨甩在脑后随身体的摆动疯狂摇动;身着黑衣黑裤,大黄领口外露,身披一件红里黑外过膝巫袍,袍上绣有褐色云斑花纹,黑红褐三色搭配,很衬魔头的那种诡异、阴暗、骇人的身份,加上腿上一双跳跃疯跑的黑色棉靴,活脱脱一个大魔头形象。↑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老龙王。在汉民族文化中,崇拜龙王是为祈求风调雨顺。而在这里的跳神中出现的龙王则成了擒妖捉怪的护法神。但见他,一会儿指天,一会儿指地,口中念念有词,不停神神叨叨,形象惟妙惟肖。3、大金寺之秋看完 甘孜 寺“跳神”继续后面的行程前往今天的落宿点马尼干戈。全程行车100公里。也就是说,这个司机今天就想走100公里就不走了,而按我们的路书今天的目的地应当是 石渠 。从甘孜出发后,沿途第一个去处是大金寺。↑ 大金寺外观大金寺,“兴旺寺”之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由来自霍尔家族的曲吉·昂翁彭措受五世之命建立,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位于317国道西出甘孜县城28公里处道路北侧绒坝岔卡攻乡附近的一个小山包上。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14.8万平方米。↑ 大金寺的建筑布局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大殿仿造拉萨大昭寺,为一底三层,吸收了藏汉建筑的民族特色,沉稳,庄重。大殿顶部的铜经幢,墙头上的吉祥铜饰与小铜狮,造型与花饰都非常精美。↑ 我们走进大殿参观,时值午休时间,僧人们都去歇息了,一位值守的僧人用一把拴在腰间的长长的铜钥匙打开了大殿的门锁,放我们j进去一看。里面静悄悄不见人影,只见锦帐高悬,佛灯闪烁,脚边是僧人们刚才还坐过的地毯,迎面是一尊高大的金光闪闪的佛像,这尊佛像头戴一顶尖顶黄帽,像是格鲁派(黄教)的创立人宗哈巴。走出大殿,耳边传来一阵急促的节奏感很强的咚咚的鼓声和诵经声,顺着声音寻到配殿,但见有三个喇嘛正盘坐诵经。殿内一扇小木门绘着鬼符,昏暗中猛然撞见有点骇人。↑ 大殿内的两幅壁画,色彩斑斓,乍一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左边这幅是《降阎魔尊图》。地狱主又称“降阎魔尊”,是一个象征智慧的护法神。据说他也是由文殊 菩萨 降伏阎地狱主王变现的,形象与大威德金刚很相似:水牛头,是为了降伏阎王而模仿阎王的形象,头戴五骷髅冠,三只眼,头发上束,象征愤怒的火焰。他右手高举一根人骷髅棒,据说是“作恶者”的骨架;左手拿绳索,索的一端是钩,一端是套,这些都象征他降伏鬼神的方法和威力。右边那幅壁画是《藏密七轮图》。↑ 顺着小梯子站上大金寺屋顶,眼前是雪山映衬下的格鲁派宗教旗帜和鹿拥法轮宗教标志。↑ 经幢旁,一大群正在屋顶觅食的鸽子被我们惊起。↑ 被我们惊起的鸽群在雪山前方展翅飞翔。在大雪山的映衬下,鸽群扑着翅膀迎面飞过,那感觉,有如生命的音符在激荡。↑ 雪山蒸腾,大气磅礴。这边的雪山属于沙鲁里山系,北边连着著名的雀儿山。↑ 大金寺对面,雪山脚下,有一片藏族民居散落在山坡上,属卡攻乡。仔细看,这边民居的模样与 道孚 、 炉霍 那边的截然不同:那边的墙体多用石头垒砌,这边是用夯土;那边的屋架与前脸使用了大量的木料,这边的木料用得很少;那边的房顶四角都有翘起的镇角,这边的没有。但这边的房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墙体表面被染成一道白一道红的纵向条纹,像斑马的保护色似的神秘色彩。这肯定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有关,看图案,有些类似在 西藏 萨迦 寺、原始苯教、觉囊教、花教的图案,不知是哪一支。这附近的大金寺是黄教(格鲁派),黄教的民居建筑风格此前看过很多,绝对不是这个模样;萨迦派俗称花教,其信奉地区的民居外墙也粉刷者这样的竖条颜色,但却是红白青三色,与这里的红白两色也不同;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属于红教(宁玛派)的重要寺庙——竹庆寺,红教与 西藏 本土原始的雍仲苯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许,这个地方民众的信仰与原始苯教有某种关系,所以才把自己的房子涂成这样的颜色。↑ 被浓烈的秋色渲染过的甘孜县卡攻乡藏族民居,墙上涂着神秘的色彩。↑ 金色的背景是乐谱,飞过的鸽群似音符,这是大自然谱出的甘孜藏乡秋之歌。↑ 大金寺门前的黄金秋色大道。我们顺着这里离开了大金寺继续往马尼干戈方向行进。4、扎日拥康神山自大金寺后继续前行9公里,来到计划中的第二个游览点——扎日拥康神山。↑ 神秘的扎日拥康神山扎日拥康神山位于甘孜县城以西37公里处来马乡境内的一条山谷中,川藏公路317国道北侧不远处。↑ 眼前是一座椭圆形小山包,高约50米,周长约500米,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穿山而过, 初看上去,除了山体的材质与色泽跟周围环境相比有很大差别外,并无特别惊艳之处。如果不是事先做了功课,很容易错过。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扎日拥康神山就很典型。山包不大,貌不惊人,山形也是中规中矩,但它的山体发黑,与周围土黄色的环境相比非常扎眼。有条虽不宽但水流急促的小溪兜山而过,其中一条支流径直钻入山底的洞中穿山而过。神山被小溪围着一个不宽的凹谷,深约七八米,与外界隔离自成一个小环境。谷中水声似琴,一棵高大的古树枝叶繁茂罩在 溪口 上方,遮出一块貌似小仙境的地方。其实,之所以称这里为神山,不仅仅在于它的环境特别,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藏传佛教的几位份量极重的高僧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珍贵足迹,其中包括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 印度 高僧莲花生、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派别——格鲁派创始人宗哈巴等。正应了那句话“有仙则灵”。↑ 神山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片似曾相识的综红色木房子,与在卡萨湖看到的相似,那是守护神山和在此修行的僧人们的住所。远远望去,一群僧人和觉姆(女尼)正在房子旁的山坡上提着袋子拣拾垃圾。↑ 在红房子附近的山体上,可以看到一些洞穴,这些洞穴中就有宗喀巴、莲花生等历代高僧大师修行过的地方,并留有他们修行禅坐过的痕迹。据说神山上还有藏族民众心目中的史诗级英雄格萨尔王当年在这里征战时留下的号角、战鼓等。这些洞穴现在是僧人与觉姆们闭关修行的地方。问过几位修行的僧人,他们说有的人能在里面闭关修行一次就长达数月。↑ 围绕神山有转山路,道路两侧经幡护送着,经常有信众绕此转山。神山周围的路被满满的各色经幡(藏族人称风马旗)护卫着,走在其中满耳都是风舞经幡的哗哗声。真如走在神路上。我们正在神山附近参观,前面突然传来一阵嘻嘻哈哈的说笑声,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两位年龄稍长的僧人带着一群觉姆说说笑笑地边拾垃圾边朝我们这边走了过来。他们面带笑容在我们面前站定,我们相互问好,给他们拍照,也不介意,大大方方,到底是伴着神山生活的人,看样子他们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生活还是满乐观的。↑ 一条小河从神山脚下哗啦啦地流过,给这一方神秘之处添加不少灵动感,水面上方的风马旗也被激流带起的风不停地舞动起来。↑ 头顶上五颜六色的风马旗在不停地哗哗作响,猎猎飘扬。上面印满神秘的文字,这些文字随着旗帜的抖动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高声的吟唱,古往今来,顽强的生命赞歌!我站定水边仰望着神山,感觉自己的身心此时也融入这神圣的氛围中。神山后面的山坡上有一些修行洞,一个个幽深的洞口增加了这里的神秘感,据说藏传佛教名人宗哈巴和阿底峡都在这里修行过。宗哈巴是藏传佛教主流教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和班禅都是他的弟子;阿底峡Atisa (殊胜),又名燃灯(982~1054) 。古印度僧人、佛学家、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 西藏 地区后弘期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在藏传佛教信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1042年,应当时西藏阿里地区古格王国国王的绛 曲沃 邀请到西藏阿里弘法三年。后于1046年应弟子仲敦巴等迎请在卫藏地区传教九年。他所宣扬的教义,不仅影响当时佛教各派。而且成为后来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的渊源。1054年在 西藏拉萨附近的聂塘圆寂。5、西部小镇马尼干戈从扎日拥康经317国道前往今天的最终目的地马尼干戈,这段路一个小时的车程。↑ 马尼干戈虽是一个小镇,却名声在外,皆因它位于川西北一处非常重要的交通隘口—— 川藏北线 317国道与川青线217省道交汇处。从这里沿317国道往西翻过雀儿山可去德格(112公里)和西藏的江达,相反往东则可达甘孜(98公里)和内地;沿217省道继续西北行可达石渠(219公里)和青海玉树 。在古代,马尼干戈就是四川、青海和西藏的一个边贸重镇,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车辆多在这里稍事歇脚吃个便饭,它便成了川藏路上的一处著名驿站。马尼干戈,这是一个名字听上去会感觉很彪悍的地方,特别是“干戈”两个字。其实“马尼干戈”是藏语“转经之地”的意思,这里到处可见手持转经筒的藏民,山坡上插满五颜六色的风马旗。这里有水草肥美的草原,牧民生活非常富足。有人说,“在马尼干戈做牧民是天下最幸福的事,因为牛儿马儿自己会去吃草,牧民于是有了大把的时间去享受这里的阳光和美景,小伙子们一大早就可以挎着藏刀在街上巡视,而姑娘们则穿戴整齐在街上看西洋景。当你在玛尼干戈镇的街上徜徉,猛然一回头,也许在阳光下,也许在屋檐下,就会发现那么一片绚丽的色彩,那就是马尼干戈女子。当你情不自禁对着她们按下快门,她们也正看着你窃窃私语,正应了那句诗:你站在桥头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很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啊,但我们这次在马尼干戈感觉,随着内地现代化脚步的深入,上面所说的“西部小镇”那种自然朴实的味道已所剩不多了。↑ 晚上在马尼干戈的落宿点——玉龙神海饭店,住宿标准:每床20-25元。没有热水,甚至洗脸水都困难。高原小镇就这条件。本来计划今天的落宿点是石渠,因为司机作梗想少跑路,到这里后就不肯再走了。↑ 马尼干戈—石渠一带海拔超过4000米,阳光强烈,当地藏族男女有太阳图腾崇拜,很多年轻人戴着绣有太阳图案的帽子, 比如 眼前这顶,帽子顶上那个圆形的图案就象征太阳。这边大草原上的藏族人有“太阳部落”之说。↑ 石渠 、德格这边的藏族妇女都喜欢在前额上方顶着这样一个金色的圆形饰物,并辅以漂亮的绿松石做衬,那个圆形饰物就是太阳图腾。↑ 几位当地人坐在街头歇息,引起我注意的是他们身后墙面上写的那条标语:“人生不读书,活着不如猪”。↑ 山坡下这条山谷及公路是通向雀儿山的,那里号称“川藏路第一险”。两天后,我们将从石渠返回这里翻过雀儿山去德格。↑ 一只雄鹰在雀儿山上空展翅翱翔,或许它想告诉我们,翻越雀儿山要做历险的准备,后面我们翻越时果真很艰险。D7-10.17 马尼干戈→竹庆寺→石渠多云 8-15度今天是出行川西第7天,一早离开马尼干戈前往本次旅行将要到达离内地最远海拔最高的地方—石渠。全天行车总里程244公里。今天游览的重点是竹庆寺。1、被大雪山拥抱的竹庆寺竹庆寺位于德格县北部,马尼干戈至石渠途中,距马尼干戈50公里,距石渠190公里,距德格166公里。从217省道(456省道)下来约6公里。竹庆寺汉语意译“大圆满寺”,全名“竹庆邬坚禅林”,又名“佐钦寺”,是宁玛派(红教)六大传承寺院之一。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教派。寺院建于1685年,现有僧人五百多名。寺院管理非常严格,道风淳正,地理灵峻,寺院所在的雪山上下布满修行山洞与道场,是藏传佛教“极具加持力的修行圣地”。竹庆寺的宁玛派协日森五明佛学院,建院有250年历史,学者高僧众多,著作颇丰,影响力波及整个藏区和 印度 、 尼泊尔 。竹庆寺坐落在雄峻壮观的雀儿山雪山怀抱下,环境优美,寺庙建筑众多,建筑风格颇具特色,是一处看点十分丰富的人文景观,错过会后悔。↑ 上午接近十点到达竹庆寺路口。这里位于甘孜至石渠217省道途中,南距甘孜县城52公里,北距石渠县城170公里。从路口往西转进去6公里就是我们要去参观的竹庆寺。在竹庆寺路口有一溜新建的非常漂亮色彩明艳的佛塔和玛尼墙,就在217国省道旁。我们下车贴近参观。佛塔左右各有一个,中间是长达百米的玛尼墙。仰头望去,佛塔高耸在蓝天下,明媚的阳光洒在布满精美图纹的塔身上,气韵不凡,不由你不上前膜拜一下。长长的玛尼墙是人们用数不清的石片一片片无粘接垒起来的。墙体上摆放着许多刻有六字箴言的石经板,色彩斑斓,远远就能望到,非常醒目。在玛尼墙与佛塔的衔接处,还有几个垒砌的玛尼石堆,同样的色彩缤纷。↑ 望着这些被染上五彩的玛尼石,队友们的心情彷佛也被染成了五彩。↑ 迎面过来几位觉姆(女尼),她们在围绕着玛尼墙转经。这次旅行见到藏区日渐庞大的觉姆队伍,自然有几分好奇。这种好奇在随后去的亚青寺和色达佛学院达到顶峰。↑ 遇到两位家在附近竹庆镇的藏族妇女,太阳帽,小辫子,绿松石,红珊瑚,如此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别惹眼,前前后后让我们的镜头录饱她们的风采。左面这位头戴太阳帽,太阳帽是石渠、德格地区民众喜欢戴的一种帽子,上面有象征太阳的图腾图案,这片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阳光强烈,当地藏族民众,特别是草原上的人富有一种太阳崇拜情节。这种帽子既能遮阳又能保暖,很受这一带青年男女的喜爱;右边那位虽然没有戴太阳帽,但额头上顶着一个硕大的圆圆的象征太阳图腾的头饰。从她们头上瀑布般垂下来的多股发辫,佩有漂亮的绿松石和红珊瑚饰品。↑ 这就是石渠、德格藏族女性喜欢佩戴的太阳图腾饰物,眼前这一枚是铜质镀金的,上面的花纹制作得非常细腻精美。顶端镶着一颗很大的质感强烈的天然绿松石。绿松石是我国“四 大名 玉”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绿松石是铜和铝的磷酸盐矿物集合体,以不透明的蔚蓝色最具特色,也有淡蓝、蓝绿、绿、浅绿、黄绿、灰绿、苍白色等色。一般硬度5~6,密度2.6~2.9,折射率约1.62。绿松石质地不很均匀,颜色有深有浅,一些绿松石中有黑色褐铁矿细脉呈网状分布,被称为铁线松。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绿松石产地,也是绿松石的主要产出国之一。↑ 下217省道转向竹庆方向,前面那一大片房屋就竹庆镇(乡),属德格县管辖。竹庆乡背后有一道不高的山梁,像个山门把竹庆寺掩在后面的山谷中。在藏区,有雪山就如有神灵在护卫,走进山门,远远望见高处的那座宏大的雪山群,就是川西大名鼎鼎的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竹庆寺就在山脚下,被大雪山护佑着。由此可以感受到竹庆寺优越的地理环境。↑ 我们的车驶过竹庆镇后进入山门,竹庆寺与雀儿山同框在眼前。竹庆寺是一个寺庙群,有好多座殿堂,眼前这座并不是主殿,但位置不错,可与雀儿山遥相呼应。↑ 壮观的雀儿山冰川,浩浩荡荡高悬在竹庆寺的上方,有这座名雪山的加持,竹庆寺神韵冲天。↑ 竹庆寺与雀儿山的相互守望,互飙风采。↑ 这一片佛殿是竹庆寺历史老殿,主殿就在其中,依山而建,山坡上有一大片整整齐齐的风马旗镇,无数彩色的风马旗在山风的吹拂下猎猎抖动。↑ 竹庆寺风光最好的地方其实并不在靠近沟口的主寺,而是位于沟底附近直抵雀儿山脚下的“佐钦熙日森五明佛学院”及佛学院的闭关中心。附近草场茵茵,溪流蜿蜒,森林植被茂盛,头顶雪山冰川,地理环境如仙境一般。眼前这座建筑就是竹庆佛学院,整个建筑成四方坛城形,外墙颜色是非常庄重沉稳的棕红色,四周的墙头上坐落着一排圣洁的小白塔;白塔之上,是几方耀眼的金顶,在背后一片洁白的雪色衬托中愈发显得金光夺目。据说有很多各地藏区寺庙的喇嘛和内地信教徒及佛学研究者源源不断地前来竹庆佛学院求学。↑ 建筑屋顶上的这些神器装饰物表面都是贴金的,尽现黄金高贵色泽。上方那个是“金鹿拥法轮”,出自佛祖释迦牟尼在 鹿野 苑( 印度瓦拉纳西附近)第一次传教。屋顶一角探出的金色龙首,栩栩如生。屋脊上翘起的金色圆锥形神器直指蓝天,威力有加。↑ 进入闭关中心的建筑内所看到的情景:放眼望去,好大的厅堂,如内地戏院的大厅一般。光滑洁净的木地板,被五彩锦缎装饰的立柱和房梁,天花板上有精美的彩绘蝙蝠,漂亮的五色佛帐从房梁垂下……,这与在外面看到的寺庙大殿朴实庄重威严的氛围有天壤之别,令人吃惊。一种富丽堂皇五彩缤纷的感觉,竟让人一时忘却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宗教场所。在我看来,这里不像一个宗教场所,倒像一个艺术殿堂。头顶上方高悬着五彩佛帐;精心装扮的彩梁,一看就知道出自女性细致的手;一束阳光钻过高处的窗口在悬挂的帷帐上打出一道亮丽夺目的彩条;天花板上有彩绘的蝙蝠,画工之细腻,色彩之精美,让人不禁叹为观止。走上内厅台阶轻轻推开门,里面又是一个大厅,比外面的那个厅面积小些但天花板要高很多,有两层。迎面有两个大鼓,大鼓后面是佛像。入门两侧的墙壁上有大幅的精美壁画。从内厅的陈设看,似乎是专为女性修行者提供的集体学习的场所。↑ 内厅里面的壁画,色彩斑斓。仔细看过这些壁画后,发现其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壁画中的佛像与鬼神大多是女相,这在已经看过的其他藏传佛教寺庙的壁画中很少见。是否暗合了这个内厅是专供觉姆习法的猜测。左上那幅寺《金刚忿怒双修像》,据说是观世音的变化而来的。蓝色表示忿怒。其他几幅是度母像,女性特征突出。有资料称“在《丹珠尔》续部中,有二十一度母的密修法门, 她们的形像有善面、半忿怒、极忿怒的, 有多头多臂,手持法器也多种多样。 如威猛白度母的显乘像是善面两臂,在密乘中则忿怒三面十二臂。在藏寺中常供的是阿底峡所传的显乘二十一度母,与观世音相同,也是藏民尊崇的主尊,尤其是特别适合女性信众的修习(因妇女痛苦特多),故康藏妇女皆以度母为本尊,多数人亦取名某某度母,引以为荣”。↑ 这幅宗教壁画中的人兽合一像采用了女性特征。↑ 大堂里供奉的主佛像,仔细看了一下,面庞和衣饰似乎是女相。我佛教知识有限,以前在佛教寺庙中看到的女佛似乎只有观世音和度母。但所见的观世音像几乎没有在正殿做主佛的,度母更没有这个地位。主佛大多是如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 弥勒 等等。在这个殿里主奉女佛,也暗示这里是为觉姆修行服务的殿堂,里面的布局陈设与装饰物和贡品的摆放也显示出女性特与的细腻及审美。↑ 在主佛的旁侧还供奉着这尊漂亮的镀金灵塔,不知供奉的是竹庆寺哪位高僧大师。↑ 走出闭关中心时,我们见到了几位修行者。其中这位汉子多象一个侠客,头发高高盘在头顶,用红绳扎起,一脸浓重的落腮胡,身着红白相间的僧衣,目光沉稳友善,性情笃实敦厚,很有一点苦行僧的范儿。↑ 他汉话不是太好,用手给我们指着他要去闭关修行的地方。他说,再过几天,他就要带着食物上去闭关修行,几个月都不会下来。在那雪山附近的地方坐在山洞里几个月不出来,吃的都是冰冻的食品。环境条件之艰苦绝非我们这些平常人所能想象的到。↑ 走出闭关中心时,我们看到三三两两顺着小路往山坡上走的红衣修行者,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女性——觉姆。眼前这几位就是准备上山闭关修行的觉姆,她们已经剪去一头乌发,把自己交与佛与神了。虽然生活异常艰苦,但看上去充满乐观情绪,微笑长挂脸上。右边这位中年觉姆,多像邻家的姨娘。不知因何到这遥远的地方来苦苦的闭关修行,在这里耗去人生那么多那么多宝贵的时光……。望着她那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脸,不知怎的会忍不住这样去想:要在内地城里,她或许是位充满爱心的能干的好母亲。她身边还有一位小小修行者,望着我们满脸稚气和一丝顽皮。看模样像个小女孩。她们的毅力和虔诚,在我看来虽有些不可思议,但无疑值得尊重,每每看到她们的身影,不知为何,总觉心情有些沉重。↑ 稚气未脱的小修行者,但愿你在文化知识上的学业不会被荒废。↑ 离开竹庆寺时,已是中午时光,很多僧人陆续从山上的寺庙中下来回去吃饭,惊奇的发现,其中竟有不少骑着摩托车。下面这位年轻的僧人将摩托车停在我们身旁的小路上似在等待他的同伴,还算有几分英俊的面孔,目光淡淡地注视着我们。↑ 从竹庆寺主殿下方跑出很多小孩子,有些疑惑,后看到一块牌子标识这里是竹庆乡小学。学校的建筑与上方寺庙的建筑风格很相近,远看以为是寺庙的一部分。这些藏族孩子打打闹闹跟内地城里的男孩子一样顽皮。几个藏族男孩跑过来要我给他们拍合影,一点都不羞涩。↑ 这边有美女了。在路边看到几位正在为寺庙劳动的藏族女性。坡上下来两个位推车的藏族姑娘,身材相貌好好。一位戴着太阳帽的妇女起身停下手里的活,从帽子与口罩的缝隙中隐约透出的目光扫视了一下我们队中那些叽叽喳喳的女队友们。↑ 离开竹庆寺的时候,一束阳光正好投射到雪坡下横卧的一方孤零零的大石上,把石头上的彩色浮雕佛像打亮得极为醒目,佛像在一片暗色中闪着亮光,梦幻般似有神灵真的在显现,在与我们道别,在为我们祈福。竹庆寺,你这佛之密境,你这有神灵护卫的地方,谢谢你带给我们那么多的美好印象。那些在竹庆佛学院苦苦闭关修行的人们,那些把自己封闭在冰冷的山洞中劳其体肤苦其心志祈求能冲破沉重的生活与精神枷锁的觉姆们,祝你们一生平安,早得解脱!如果真有“神”与“佛”的话,愿他们的神灵和光芒永远照耀和庇护着那些虔诚笃信未来光明与充满善良的人们。2、太阳部落的家——石渠结束在竹庆寺的游览后,我们乘车继续前往今天的最终目的地—— 石渠 。这一段路长约172公里。路况总体还好,油路与沙石路面兼有,途中要翻一个山梁,海拔提升到4000米以上。从竹庆寺往石渠方向前行约七公里,右手路边不远处有两个距离很近直径约三四米冒着热气的温泉坑,一些当地人在里面若无旁人的裸浴。靠路边的坑里是女性,大多是半大的孩子,相邻的坑里是男性。出于对民族习惯的尊重,我们没有停车拍摄。↑ 石渠靠近长江源头,位于金沙江和雅砻江的上游,谷地中水源极为丰富,牧草丰美,众多的牦牛如黑珍珠星星点点撒在已被秋色尽染的草地上。↑ 临近石渠县城时,路边出现一片很大的水面,蓝天倒映,水色湛蓝。水边有成群的黄鸭在觅食,给这高原人迹稀少的地方添加着宝贵的生机与活力。↑ 一顶黑牛毛帐篷被一圈儿如蜘蛛腿般的绳索固定在草地上,浓浓的炊烟从帐篷顶上升起。帐篷前,一群白色的绵羊裹着厚厚的羊毛卧在的草地上歇息。↑ 人说在石渠大草原牧羊最幸福:尽可把牛羊撒出去不管,或躺在草地上听鸟鸣晒太阳,或捉对谈点什么——“牛羊任其自我放牧,我们只须谈情说爱”。眼前这不就是嘛,镜头移动处,收进一对儿青年男女:这边,一小伙盘腿坐在草地上,头顶太阳帽,手边一听雪碧,眼睛溜溜的瞄着那边站着的“邻家妹子”,或许情话已经说完,或许已经溜溜地求过,只待那边的回音;那边的姑娘呢,花巾蒙脸玩着手指做羞涩状,或许想说喜欢又难说出口想答应又想矜持,心中正在纠结……。望着眼前这生动情景,不由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 康定 情歌》。↑ 眼前是接近石渠县城时的景色,连绵的雪坡一直延伸到公路附近,——这是一个能与雪山平起平坐、如此亲近阳光的地方。↑ 经过二百多公里海拔不断上升一路上行的长途跋涉后,我们在下午五点多,抵达被雪山环绕的石渠县城。↑ 石渠虽仍位于四川境内,但已远离省会成都1000多公里,似一把楔子深深楔入青藏高原。这里的海拔4200米,比拉萨的海拔(3650米)还要高500多米,名副其实的高原之城,阳光之城。北部有众多海拔超过4500米的雪山,江河密布,是金沙江(长江)的上游及雅砻江的发源地,紧依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中南部有康巴地区最宽阔的草原——扎溪卡大草原,里面深藏着传说中神秘的“太阳部落”,以及难得一见的巴格玛尼石经墙、松格玛尼石头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令人十分向往。↑ 抵达石渠后,第一个感受就是这里的阳光非常强烈,临近傍晚仍非常刺眼。这是一个可以恣意挥洒享受阳光的地方。此前曾两去川西的理塘,快进理塘县城时,路中有个牌坊,上书“世界第一高城—理塘“。那里的人以 理塘 (县城海拔4014米)要高过西藏的拉萨(海拔3650米)而自豪,号称“世界第一高城”。对于这个“第一”之说,没来石渠之前,我还真相信呢。但到石渠后知道县城的海拔不但远高过拉萨,还要甩理塘一条街,心中暗想:他们为什么不去争这个“世界第一高城”的荣誉呢?哦,我知道了,只须管自己叫做“太阳部落”就够了,因为能够着太阳的地方,无须自称“最高”。经过一番考察得出结论:石渠才是一个极具西部小镇风情的地方。前面说到马尼干戈有“ 中国 最具西部小镇风情的地方”之说,但到了 石渠 ,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西部小镇风情”!什么是浓浓的“西部小镇风情”!不大的城镇,朴实并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不宽的街道,干净并满洒明亮的阳光。街道上行走的除了一些身披红色僧衣的僧人外,基本上全是身着极具当地民族特色服饰非常朴实的藏族人。安排好住处后,赶紧顶着刺眼的阳光走上街头领略 石渠 街景。我们一边沿着街道前行,一边用相机捕捉一切想要定格的新奇景物。↑ 街上行走的僧人很多,他们身着红色的僧衣,在街头上很醒目,说明石渠这一带宗教场所比较多。眼前这位年轻僧人,象是第一次来这里,站在街头背着晃眼的阳光仔细打量眼前这个世界。↑ 这个身穿的黑色藏袍的男人让我们远远望到有些忍俊不禁:上衣只穿一条袖子,那袖子十分夸张地从肩头长长垂下几可拖地;另一侧稍短的袖子空着不穿,扬起到头上把脸部遮起。有些好奇,为什么做那么长的袖子呢?观察了一会儿,似乎得到结论:可以缠在腰上当腰带保暖。↑ 石渠的康巴汉子,个个面庞黝黑,头上喜欢盘着用红绳结起的长发辫。他们的着装非常朴实,不事张扬,与女性夸张的多彩服饰形成鲜明对比:头上顶宽沿毡帽或遮脸太阳帽,极为简单的以黑红黄等色调为主的布衣布裤,外面斜披一件或黑或棕的长袖藏袍。有意思的是,那藏袍的袖子长到几乎拖地;腰间系条布制腰带;脚穿黑布鞋或毡靴。有的人很喜欢头上斜戴一顶貌似美国西部牛仔的毡帽,足蹬高腰毡靴,腰间挂有一把柄上带穗、鞘上镶有亮色宝石和美丽花纹的细长腰刀,很酷的模样。这些男人们或站在街头悠闲的聊天,或沿着街边慢慢的踱步,还有一些手持球杆站在台球桌前击球博弈……。石渠的男子整体感觉很洒脱随意,其中也泛着些许慵散的味道。↑ 戴太阳帽是石渠这一带的服饰特色,更是一种文化特色。太阳帽男女都戴。男式的帽子为半筒型,缎面,里面缝有羊皮。帽子下部将脸围起,既可遮挡强烈的阳光炙晒,又可抵御高原的寒风。帽子表面深蓝的底色象征蓝天,上面绣有象征云彩的花纹,头顶正中位置绣着一个直径约10公分的以红黄色为主的圆形图案,那就是太阳图腾,说明石渠这一带盛行太阳崇拜。太阳崇拜是生活在高地草原上的人们的一种民族文化,情思太阳的眷顾,渴望阳光的沐浴,期盼自己的生活能像那耀眼的阳光光芒万丈!↑ 在马尼干戈,要想看到“坐在街头冲你嫣然一笑”的美女已非易事,但在石渠,毫不夸张的说,抬眼就有。女人在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石渠 亦绝不例外。在 石渠 街上看到的女人们表情温 和平 静,当她们与我们这些外来族双目相对时大多会“嫣然一笑”。好看的笑容与富有高原红的脸合在一起,很是养眼。这里的年轻女人喜欢把发辫编成很多股细细的辫绳从脑后漂漂亮亮披到肩下,头发上多系有大块的形制和色泽都十分夸张醒目的由绿松石、红玛瑙、黄蜜蜡组成的饰物,是为街头一景。女人们身上大多斜披一件黑色或棕色的藏袍,腰上系有色彩明快的宽腰带或彩绳,有些还在腰的一侧挂上一件甚至多件下垂的缀满彩石的银质佩饰,尽显华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女性头顶戴着(似乎更像是顶着)一顶具有 石渠 “太阳部落”象征的大大的圆圆的扁扁的太阳帽,这是一种我在别的地方从来没有见过的帽子:直径约50公分,厚约5公分,里子是羊羔毛皮做的,雪白的卷卷的羊毛从里面翻上帽檐。帽子外侧也锦缎缝制的,与男式太阳帽一样也是以蓝色为主的底色象征蓝天,上飘白色的云形图案象征白云,头顶正中位置也有一个以红色或黄色为主的圆形图案——太阳图腾。这样的宽大的太阳帽即可遮阳,更可烘托女性美色。↑ 一对儿母女走入我的视野。有趣的是,我在街头看见好几对儿貌似眼前这对儿双行母女的,都是一胖一瘦,身宽体胖的母亲走在前面,后面跟着身材苗条的漂亮姑娘。越是好看的女孩越喜欢在脸上围起一只硕大的口罩,像是害怕外人把自己的美颜抢走,目光中除了几分羞涩,似乎还都带着几分警觉。↑ 一对儿妙龄少女被我的长焦镜头收起,她们一黑一红,一素一艳,一静一动,对比鲜明。左面这位素颜素衣,头上没有戴帽子,亦没有佩戴头饰(除了耳坠),不知是不是面对我的镜头有些羞涩,她抬起前袖把自己的面庞轻轻掩起;右边这个女孩衣帽与身上的挂件都非常出彩:漂亮的太阳帽与上面那种圆盘式的不同,上面绣的的花饰非常漂亮,前面露出褐色狐狸皮毛(或是)散发出强烈的皮草质感;身着紫红色的缎面暗花藏袍,华丽张扬;前身系黑色缎面围裙(藏语称“邦典”);特别惹眼的是腰间悬挂的那两件银质配饰,上面镶着醒目的红珊瑚石和蓝色的绿松石,或是家有财富的象征。她打电话的模样很甜,带着羞涩感。↑ 这位抱着孩子坐在街边的妇女,头上顶着一大块用蜜蜡做的头饰,金黄色的蜜蜡上边点缀着一颗红珊瑚做的如樱桃般红红的大珠子,十分漂亮与招眼。她与身边孩子的脸上挂着“高原红”,鲜艳得如化妆一般。↑ 县城不大,稍一溜达就走了出去。从这里可以看到县城周围的地理环境,与雪山平起平坐可知海拔之高。这里是雅砻江的上游,清澈湍急的水流依着石渠县城快速流过。雅砻江发源自上游不远的 青海 ,是长江的源头之一。当年大名鼎鼎的“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就是在石渠境内漂流长江源头失事的。↑ 一座木吊桥跨在雅砻江上,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脚感十足。在石渠,雅砻江就一座小吊桥的宽度。↑ 走过小吊桥,对面的雪山看上去很矮很圆润,洁白的山体在夕阳照射下散发出纯洁的 光泽 ,似乎抬脚就可登顶。天上的白云在这里很低,就在头顶游走,仿佛伸手就可以扯到。↑ 夕阳再明亮再刺眼也有落山的时候。落日熔金,把眼前的一切都涂抹成金黄色。金色是暖色调,只是一种视觉暖,其实身体感受到的空气是很凉的。视觉暖与肢体凉交错着刺激你的神经,很有趣。↑ 转回城中的时候,抬眼所及,一只竖立在屋顶上的绸布经幢虽已被岁月销蚀的残破不堪,但仍非常顽强地在的暮色映衬下中随着晚风的吹拂轻轻起舞,灵性尽显。D8-10.18 石渠→色须寺→巴格玛呢墙→石渠阴间多云飘小雪 3-12度今天是出行川西的第八天,全天泡在 石渠 ,原计划上午色须寺、巴格玛尼墙,下午松格玛尼城。司机的原因,松格玛尼城没去成。今天天气不是很好,阴冷并时有小雪花飘下。高原的天气和内地很不一样,变化很快,内地的类似“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之类的说法在这里很不靠谱:傍晚满天彩霞,这在内地就预示着第二天一定大晴;但在这里,别说有晚霞不靠谱,有时夜半两三点还满天繁星,第二天早起却阴云密布。不过,这里阴晴变化很快,即使大阴,阳光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从云缝中探出灿烂的笑脸——这就是高原的天气。1、梵界的窗口——色须寺一早驱车从石渠县城出发沿217省道前往青海方向去看今天的第一站——色须寺。色须寺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石渠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色须”意即“戴黄帽子“的部落后裔,格鲁派的僧人都是戴黄帽子的,据说石渠这个名称也是由此读音演变而来。石渠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的地方,尤其在牧区藏民信教程度更深。全县有黄教、白教、红教、茬花寺庙共46座,其中又以色须寺规模最大,最为知名,而且是康巴地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鲁派寺庙。色须寺里供有藏区第二大铜塑镀金强巴佛(高约19米,仅次于 西藏 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宗喀巴(格鲁派创始人)的牙舍利塔是色须寺的镇寺之宝。传说宗喀巴的牙齿现存3颗,色须寺保存的是其中最大的一颗。远在康藏地区的色须寺所以有此殊荣,是因为它的第一位法台,乃宗喀巴大师的善首大弟子。色须寺还存有非常珍贵的古印度名寺佛杖。↑ 色须寺座落在距 石渠 县城 西北 方向33公里处的瓦土乡,前面这一片就是站在色须寺的山坡上看到的瓦土乡景色。它位于川青公路217省道附近,依山傍水,土地平整开阔。这里地处高原,属草原牧区。色须寺在这一带名气不小,很多青海玉树那边的藏民都前来这里朝拜。↑ 上面照片中左上那幅是色须寺主殿;右上那幅照片中坐落在山坡上有绿顶的那座大殿就是大强巴佛殿,奉有全藏区第二大强巴佛;左下这幅照片中的山坡上有一片规模不小的经幡镇(风马旗)阵,不知是不是一处天葬台,很多藏民围着那里转经;右下这幅照片中,一座黄色的大佛塔兀立于寺庙前方,塔身上剥落的塔壁似乎在告诉我们此塔此寺已经久岁月与沧桑。↑ 正当我们走近色须寺主殿的时候,突然从里面涌出众多身穿红衣的僧人,一股红色的人流非常壮观地涌向寺庙前的空场草地。队友们不由停下脚步闪在一边观看。时值经堂内的短暂歇息时间,僧人们走出殿堂休息方便。一些僧人在大殿门前宽衣解带“卸装”,卸下的大红僧衣叠起置于地上,再把黄色的僧帽放在上面,在院子里形成一个一个很有意思的红红黄黄的衣服堆。↑ 我常常对“浪费社会资源”隐在僧人队伍里的帅哥在内心暗暗地发出惋惜。上面照片的左幅中这位小伙子长得多帅,面庞英俊,个头高挑,身材好好。但见他表情淡定,眉宇紧缩,好像有什么心事,又似乎有些腼腆。如果在大城市中,就凭这相貌,没准会成为姑娘们追逐的形象;中幅照片中这位老兄一走出殿门就使劲地跟自己的鼻子过不去,似乎是打坐时着凉了;右幅照片中的这位,拿着手机贴在耳边歪着头忙不迭地打电话,其形象告诉你: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连貌似处于封闭殿堂的僧人们也躲不过。↑ 色须寺的僧人队伍中有为数不少的娃娃僧,他们与成年僧人们一起起居,一起诵经,不同的是,他们脸上抹不去掩不住的稚气和顽皮。这还是一群未谙世事的孩童。他们需要文化,他们正在长身体,他们的思想还是一张白纸。在藏区,很多寺庙成为男孩子们免费学习的地方,在梵界他们成长的路是怎么样的呢?我很想知道,他们为什么来,想得到什么,还会不会离去……,很多的问号。可惜他们基本上都不会说汉话,无法直接交流。只听说,在藏区有一种风俗:送孩子进寺庙是一件荣光的事,或如我们内地人的参军?上面这幅照片,是我拍的娃娃僧合集。左上那幅:看点是左面那个正在飞跑的小小娃娃僧,他在跑什么呢?他就是再上面那幅拼接照片中的右面那幅中正在老师严肃的目光中急匆匆走入佛殿的小僧,再不跑就迟到喽。看来,寺庙中的规矩已经在娃娃僧心目中扎根了;右上那幅:面对目不转睛好奇地看注视着我们的那个小僧弟,旁边那个年龄稍大些的像是在跟低头跟他耳语:别看他们,小心扰了你的梵心;左中那幅:这一对“少年红衣”,一边耳语一边肩靠肩亲密地走在一起,不由想起我们儿时学校里要好的同桌,下课上课同去同回;右中那幅:不知这位小小年纪的娃娃僧此时此刻在闭目想着什么?他会想家吗?会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吗?还是心中只有佛?望着他那张娃娃脸,再望望他身上的红僧衣,不禁有些心紧。左下那幅:还是一群孩子,此刻穿上红衣,言谈举止,已依稀露出,大人的模样;右下那幅:来到寺庙要先学会料理自己,别管年龄多小,没有父母地照料。或许就先从这整理僧衣学起,少小年级就显出乖巧懂事的模样。——直接想到我们城里那些被父母溺爱中的孩子们……,这群红衣少年或许有很多值得城里优越条件下的孩子们学习的地方。↑ 队友们一脸新奇地望着这群走出殿堂的来自红衣世界的人们。↑ 大殿顶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锣声,类似学校上课的铃声,抬头望去,一位红衣僧人正站在屋顶上,左手提着一面大锣,右手挥着锣槌当当当地使劲击打,在殿外歇息的僧人们赶紧快速挪步,纷纷走回殿堂。↑ 轻轻走到大殿门口向里面探头一望,但见僧人们包括娃娃僧们都盘腿坐在垫子上,手捧经文在一位坐在 高台 上的喇嘛带领下大声念诵。大殿内光线昏暗,烛光摇曳,诵经声低沉,此起彼伏轻轻走到大殿门口向里面探头一望,但见僧人们包括娃娃僧们都盘腿坐在垫子上,手捧经文在一位坐在 高台 上的喇嘛带领下大声念诵。大殿里光线昏暗,烛光摇曳,诵经声如齐声吟唱调在殿堂内的空间中萦绕,氛围凝重。娃娃僧们毕竟还年幼,注意力不能像大人那样集中与淡定,有的不时偷看我们几眼,有的还不住打着哈欠。↑ 一位僧人手持长把大铁勺,里面有些冒烟的炭火样的东西,躬身从众人面前一一走过,似在用烟火熏那些人,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位大师模样的高僧走出来,给我们讲解这叫煨桑,作用主要是提神醒脑镇静除邪之类的功效。我上前问大师强巴佛大殿在哪里,他耐心地指给我们方位,并祝我们在色须寺愉快,态度极为和蔼友善,极具大师风范。离开大殿时竟忘了问他的法号,我后悔不已。从这位大师身上感受到色须寺良好的寺风。在听到2009年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色须寺的僧人们很快就跑到几十公里外的现场施救,并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获得政府官员的称赞,对此,我一点也不感觉奇怪。↑ 大殿木门上彩绘的神鸟迦楼罗,把整扇门涂抹得色彩斑斓。神鸟迦楼罗源自印度教故事。↑ 离开大殿时,听见附近传来一阵砰砰的击打声,循声望去,原来是几个僧人从屋内拖出一个长长的旧毡毯,举起手中的木锨使劲拍打。↑ 按照大师的指点,我们去参观山坡上的强巴佛大殿。强巴佛大殿的木院门上彩绘着 狮子 图案。在藏区, 狮子 是地位和威严的象征。院门和殿内木头上的彩绘已经斑驳,显示着岁月的经久。我喜欢这种带有浓重历史感的建筑远胜于漂亮的现代建筑。跨进院门,院内非常清静,忽闻建筑上方有些响动,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娃娃僧掀起阁楼上的布帐在偷看我们。迈进大殿,仰头望去,一尊高大的强巴佛镏金铜像安坐在佛台上。但见他头顶强巴佛特有的五佛冠目视前方,双手手指相持,身披五彩袈裟,非常高大庄重威严。查过资料,这尊铜制强巴佛的高度排全藏区第二(第一是 西藏 日喀则 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高19米。这尊佛像是色须寺镇寺之宝之一。很可惜,在色须寺没有找到宗哈巴的佛牙舍利塔,或许就在那座因僧人们正在诵经我们没有深入的那个主殿里。在强巴佛大殿里悬挂着一幅绿度母唐卡。绿度母为观世音 菩萨 的化身。度母有许多不同的化身,包括有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绿度母是所有度母之主尊。形象呈少女相,全身绿色,一面二臂,慈悲相,左手持支盛开着的莲花,莲花上又有两朵莲花,一朵未开,一朵半开,均意味着未来、现在、过去三世均是止着佛法的誓愿而行,右手放在右膝上,掌心向外,结施与愿印且持莲花,是将莲花施与天下的意愿。双脚屈左展右,右足踏在莲花上表示随时准备起身救度苦难众生。↑ 上幅照片是一个跟着老奶奶前来转经的藏族小姑娘,忽然看见我抱着炮筒样的相机长镜头瞄着她,赶紧往奶奶身前身后躲,却怎么也躲不过去,很好玩。下幅照片将一位红衣僧人与一位前来转经的黑衣少女相遇时的有趣画面定格下来。如此界限分明的红与黑,梵界中,男和女有如分处两世。↑ 一些来自附近青海的民众前来色须寺转经。青海省界离这里很近,玉树离这就几十公里,很多青海那边的民众前来色须寺转经,说明这座寺庙在当地有很强的影响力。↑ 左上这张照片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组顶着风尘辛苦前来色须寺转经的队伍,从他们大多数人的衣着和面部表情上看得出来,他们来自弱势群体,生活水平亟待改善。一些前来转经的老人,走得很疲惫,满脸沧桑。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来,不辞辛苦,不辞风雨烟尘,他们期盼能免除一切疾病痛苦,希望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能好起来。他们虽然生活在海拔很高地处偏远的地方,生存条件艰苦,但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也是祖国的脊梁,政府责任重啊。↑ 路上过来一个磕长头的头发蓬乱的男子,一步一磕,磕得很辛苦,磕得很虔诚。望着他的身影,不由你不动容。不知道他的祈求是什么。一位正在转经的老妈妈回身望见了他,反身走了过去。老妈妈把自己手里唯一一瓶饮料给了这位磕长头的人。这场景很感人。耳边似传来仓央嘉错那段脍炙人口的诗:“那一天,闭目在经阁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在路上,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来生,只为途中你相见!”真心希望他们的祈求能如愿,他们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又过来一组转经人,中间那位背着孩子转经的年轻母亲走得真是辛苦,后面还要上山。时值深秋,气温已经很凉,但年轻母亲却一边走一边不时地用衣袖擦去额头的汗水。不知她那么辛苦地背着孩子来此转经想祈求到什么。她背着孩子从我们眼前默默走过,都不及看我们一眼。孩子还不喑世事,很温暖舒服的在母亲背上望着我们,他(她)还体会不到年轻妈妈的辛苦,体会不到妈妈那颗不知道为什么在虔诚祈祷的心……。祝福她,母亲伟大。↑ 一些年龄很小的孩子,也被大人牵来转经。队友们拿出包里的糖果分给孩子们吃,享受他们被一点甘甜带来的快乐与笑脸。这边孩子的快乐值得很容易满足,一颗糖,能让他们的笑容长挂脸上。↑ 前来色须寺转经的女人们从外观上看绝大多数都非富庶人家,衣着非常俭朴,面色黯淡不施脂粉,头发多显不整。但也偶有例外, 比如 眼前这三位年轻的女性,脸上的皮肤细腻,头发梳拢的非常整齐 ,服饰虽算不上很华丽,但非常干净整洁。2、大草原上神秘的“长城”—巴格玛尼墙早就听说过在石渠扎卡溪大草原上有一座神秘的“草原长城”—巴格玛尼墙,这次来石渠,自然不能放过,看完色须寺后继续前往那里探访。↑ 巴格玛尼墙位于石渠雅砻江第一弯处的长须干玛乡,距石渠县城公路里程约50公里,从刚刚参观完的色须寺过去经瓦土乡向北折向一条乡间土路再顺其前行18公里,巴格玛尼墙就一处山谷中。快到时,远远就能看见大草原上横亘着一道绵延前行长长的玛尼石堆砌的墙体,有如一条舞 上高 原的苍龙,那就是长约两公里的巴格玛尼墙。从巴格活佛在此放第一块嘛呢石算起,巴格嘛尼墙距今有300年历史了。这些石片墙体是几百年来经过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双手你一片我一片堆砌上去的,没有用任何粘合剂。浩大漫长永无时间尽头的建筑工程。每一片都寄托着一份祈祷与祝福,那是无数份祈祷与祝福搭起的祭台,满满地承载着绵绵无尽的期望。↑ 巴格玛尼墙墙身最高约3米,厚约2至3米,长度约为1.6公里,是藏区最长的玛尼石墙。走近它,可以看见用无数石片堆砌起来的长长的灰色玛尼墙身。墙体上有很多窗口佛龛,里面摆放着漂亮的石刻佛像和石刻经文板。每隔一段距离,墙体就围出一个回环的空间,有些像城墙上的敌楼。玛尼墙的前面并行耸立着一排排高大的白色佛塔,中间的一段有上百座,十分壮观。在佛塔的前面,并排伫立着很多彩色的旌旗,在草原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抖动。绵延的墙体与高大的佛塔和猎猎飘扬的旌旗融为一体浩浩荡荡比肩前行,非常壮观。↑ 前来巴格玛尼墙转经的人络绎不绝,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各种装扮。这里民风淳朴真实,地方民族特色非常厚重。石渠对于摄影人来说绝对是拍民俗人文的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你只须悄悄站在一旁,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往你的镜头上闯。可惜我们去的那天天气不好,缺少光影的勾勒。↑ 巴格玛尼墙前的转经人。民风淳朴温和,对我们这些外来人非常友好,这里真是拍民俗人像的好地方。↑ 上图是扎卡溪大草原上的妇女们最喜欢戴的太阳帽。下面三图是石渠女人最喜欢梳的多股长辫,上面缀着红珊瑚石与绿松石,堪与维吾尔人的长辫子媲美。↑ 大草原上的牧马小伙子故意在我们队友面前来回纵马炫技,他们或许是“太阳部落”的后代。↑ 几位工匠依着石墙精心地雕刻石经板和佛像提供给朝拜者。他们在这里长年累月顶着风吹日晒冰霜雨雪极为辛苦地完成着自己的劳动,像是承担着一种神圣的使命,一代接一代。↑ 再见,美丽的扎卡溪大草原!再见,巴格玛尼墙!再见 石渠 ,我还想再来,在青草依依花儿盛开的时候再来看你!绝少见雪的广东队友:哇哈哈,我们见到雪啦 :)D9-10.19 石渠→马尼干戈→新路海→德格阴间多云有小雪-10~9度今天是出行川西的第九天,一早离开石渠前往下一站 德格 。途中领略了雪后新路海丽景,并顺利翻越了被冰雪覆盖险象丛生的雀儿山垭口,在傍晚时分抵达目的地德格县城。全天行车总里程350公里。1、石渠→马尼干戈↑ 昨夜一场纷纷扬扬的漫天飘雪,一早走出石渠酒店时,外面已成白茫茫一片,赶紧催司机上路,就怕他找个借口说雪大路不好走就停摆呢。石渠是这次川西之行到达的离内地最远点,这就意味着,离开石渠行程已经过半,今天开始已经往回家的方向折返了。不过,后面的行程依旧精彩,虽是返程,但不走回头路!从石渠先踏上返回马尼干戈的路。路上一片雾气,昨日草原已成雪世界,太阳偶尔穿过迷雾露出一点淡淡的光芒。雪雾中的石渠高原,寒冷宁静。一夜之间世界就变成了这样,这就是高原,海拔超过4000米的海拔,天气多变。从石渠至马尼干戈途中要翻越一座山,平时看上去不算太陡,但因为积雪变得有些难行。随着坡度的增加,车子开始在路面上打滑摆尾。实在上不去了,司机下来给后轮上防滑链。这防滑链还真顶用,上到轮子上面立马不滑了。我平生还是第一次坐上了装有防滑链的车。↑ 高地山谷,云雾罩,雪茫茫。黑色的道路如一条曲曲折折的线条在这高低不平的雪世界的怀抱中时隐时现,我们正穿行其中。雪雾中的旷野,茫茫天涯路。↑ 隔着车窗望见好多牦牛与绵羊群在冰天雪地的坡地上顶着严寒寻找食物,它们是草原上的风景线。一位红衣牧羊女迎风踏雪,沿着一条湍急的雅砻江水道赶着她的牦牛群从车窗外飘过。绵羊身上的毛皮好厚,绒绒的御寒不错,只是望着它们那细细的腿立于冰雪中,很有一种“寒从脚底生”的感觉。立于冰雪中的还有马儿。牛马羊,这么辛苦,不知谁来生愿做它们?我隔着车窗玻璃一边望着风雪中的它们的身影,一边这样想。看似无厘头的想法,没准对每个人都很现实。所以,要好好活在当下。↑ 一顶黑牦牛帐篷被众多貌似蜘蛛腿般的牛皮绳子牢牢栓在洁白的雪地上。此时,牧民们可能正坐在帐篷中烤火歇息,只有几只看家的大狗在帐篷前的雪地上嬉戏打闹。↑ 三三两两的藏族牧民的房屋散落在一片素色河谷中的坡地上,看到这些,你就知道这个民族为什么那么爱炫耀色彩——那是一种与大自然恶劣环境奋力抗争的性格的张扬。远处的山坡上,盘卧着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在洁白的雪色中特别显眼,有如眼前这片大地的魂灵。寺庙背后有一大片旌旗在雪地上猎猎招展。谷地中流淌的是与金沙江一路并肩南行的雅砻江,它也是长江的源头之一,发自青藏高原,全长1571千米,在四川境内1357千米,最后注入金沙江。↑ 翻过山去,又回到竹庆寺路口。才仅仅一天多的光景这里已完全变了模样,花塔与 塔下 彩色的玛尼墙已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在银色的世界中英姿绰约更显风采。想起离这不远处前日刚去过的竹庆寺,此时隐在大雪山下的云雾中,一定更像仙境。那些在山洞里闭关修行的人们,此时在冰天雪地中会是什么情景,我的思绪已悄然飘向他们所在的远方。2、高原圣湖——新路海↑ 返回马尼干戈后,我们的车离开217省道右拐走上去往 西藏 方向的317国道路。前行约12公里,在左手边的山洼里出现一个漂亮的海子,因为准备了路书,所以,我知道那就是新路海了。新路海(玉龙拉措),海拔4040米,位于317国道马尼干戈至德格途中,北距石渠245公里,东距马尼干戈12公里,西距德格县城100公里,南距甘孜县城98公里,雀儿山主峰西北麓下的一个冰川湖,藏语的意思是“心倾神湖”。最深处15米。它的水源来自于雀儿山冰川和积雪消融,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蚀湖。新路海周围人烟稀少,因此,生态保持完整原始。晶莹的大型冰川从海拔五千米的粒雪盆直泻湖滨草地,极为壮观。湖泊周围有高原云杉、冷杉、柏树、杜鹃树和草甸环绕。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其中特别珍贵的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金钱豹、雪豹、绿尾红雉等,以及林麝、白臀鹿、盘羊、岩羊、斑羚、赤狐等兽类与班尾榛鸡、藏马鸡、血雉、金雕、胡鹫等鸟类。远远站在公路上,即可看见新路海美丽的面庞。雪后的白色世界更加衬托出翡翠色水面的妩媚。湖面如镜,雪山倒映,上方的雪山和倾泻的冰川清晰可见。湖边山坡上的原始森林身披银装把湖面围在中央,围出一个似与世隔绝的仙境。可惜还要马上要翻越雀儿山天险,没有时间走到跟前游览,只能站在公路边远远眺望了一会儿,然后非常遗憾地悻悻离开。↑ 离开新路海后继续前行进入爬山坡道,小油路变成沙石路。正行进间,突然一群棕灰色的岩羊从山坡下跃上来,从我们车前车后很近的位置快速穿过公路,然后奔上另一侧的山坡,被我们看个正着。幸亏刚经过新路海不远,相机还拿在手上,抓拍了几张,只是它们奔跑的速度太快了,没来得及仔细看,很快就在远方消失了。这群岩羊大约三四十只,从车前跑过的十几只主要是雌鹿和幼鹿,它们或无角或角很短短,由一只大角公羊领头。从车后跑过去的那群大多是头顶大角的公羊。我们真是有幸,能近距离撞见这群罕见的野生动物。岩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等体型,体长1.15~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雌雄均具角,雄性成体角粗但不长,两角的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长达80厘米;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一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一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9月交配。春季4~5月产仔,每胎1~2仔。岩羊有3个亚种,分布于 中国 青藏高原、 四川 西部、 云南 北部、 内蒙古 西部、 甘肃 、 宁夏 北部、 新疆 南部、 陕西 等地,以及毗邻的 尼泊尔 、锡金、克什米尔地区。3、雀儿山垭口险境↑ 继续前行,海拔渐行渐高,路上积雪成冰,车又开始打滑,再次装上防滑链后,立刻好走了。上面道路最高处正是 大名 鼎鼎的雀儿山口,我们正步步走向那里,步步走向险境。因为积雪,为了避雪,来往车辆都往路中间走,本来就不宽的路面被车辙碾成了一条单车线,这就给挫车带来很大,特别是与超长的大货车会车,想超越前面行动缓慢的大车更是难上加难。接近雀儿山口时,我们似乎已忽忽悠悠走到云上,云开处,蓝天袒露,太阳躲在雀儿山顶后方漫射出白色的光芒,如谜境。海拔超过六千米的雀儿山主峰躲在云雾中犹抱琵琶半遮面。透过车窗下望,来时的路蜿蜒曲折如一条长蛇盘在沟底。车内有晕高的队友已经不敢往外面撇眼睛了。雀儿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川西 高原与横断山脉的北部,呈 西北 、东南走向。主峰海拔6168米,坐落在雀儿 山南 段, 德格 县境内。山区海拔5000米以上雪峰有数十座之多,是康藏交通的要塞,故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从谷底至山顶,相对高差在2000米至4000米之间,山峰北坡和东南坡谷中横卧两条大型冰川,冰川舌部直伸到海拔4500米的森 林边 缘。1951年,解放军以简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历半年时间,建成了雀儿山公路,从此雀儿山拥有川藏公路第一高而闻名于世。2016年,全长12公里的雀儿山隧道正式开通,我们遇到的雀儿山垭口险境,现在已经不会再遇到了,但对背包客来说,或许也少了一种摸天历险的人生体验。↑ 高处那个有亭子和经幡的地方就是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口了,抵近时车流被塞住了,前后动弹不得,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塞车是很糟糕的事情。我们只企盼能尽快疏通。这个地方车只能停在路中,我们下车步行走上垭口一探究竟。车外非常寒冷。垭口附近,一辆超长大货车右后轮陷在雪窝里打滑出不来,路本来就不宽,这辆车横在那里,别的车都过不去。这车,每次怒吼着挣扎着想拱出雪窝,都只是剧烈颤抖着往前挪半米,就在雪窝沿上打滑上不来又被迫倒退下去;而每每的退回都因车的重量使后轮离崖边越来越近,最后,有车轮已经悬空了,看得我一身冷汗。那车实在太重,数不清的后轮把雪路压成一个个冰窝,只给两个轱辘上防滑链无济于事,最后把别的车上的防滑链卸下给这车的后轱辘武装到牙齿,司机甚至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垫在前轮下面,总算出来了。在这冰天雪地冻得发抖的地方堵了我们两个小时。坐在车里无聊,队友们站在路边等着道路恢复。这里其实非常危险,不宽的车道上覆盖着冰雪,很滑,我抱着相机走在上面,狠狠地滑摔了两个屁股蹲。路的一侧是覆盖积雪的陡坡,走到边缘一旦滑出路面坠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路的另一侧位于崖壁下,由于道路狭窄,一旦有大货车经过在路面上时打滑甩尾,站在崖壁下就有被挤住的危险。在前些年的旅行中,无论是在川西,还是在西藏、新疆,翻越5000米的垭口已经很多次了,本并不觉特别危险。但这个雀儿山口确实不一样,主要是路窄雪后结冰,非常湿滑,确实很危险。我们过雀儿山时,刚下过雪,如果车轮上不加防滑链是很难通过的。↑ 通过雀儿山口险境后,天色已黯淡下来,盘下山来,终于看到山底通往德格县城的公路了,一种极度释然的感觉。天已经黑下来了,还有100公里路才能到德格县城,注定要走一段夜路了。抵达德格县城时已经晚上九点多了,费了很大劲才勉强找到住处。D10-10.20 德格→印经院→白玉阴间多云有小雪 0~6度今天是出行川西的第十天,计划行程是由德格至白玉,计划重点参观德格印经院、岗拖金沙江大桥、八帮寺、多瀑沟、嘎拖寺、白玉,计划行程200公里,实际行程107公里。没完成计划行程的原因只有一个:司机。昨天翻两座大山都没事,从雀儿山下来后已经是比较好的路了,司机却说把钢板颠断了,只好上午半天给他修车。为此,放弃了八邦寺、多瀑沟、嘎拖寺,这些都是极具秋色特点的地方。昨天下午翻越雀儿山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到 德格 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本以为在这个藏在川 西北 角落里似乎“与世隔绝”的小地方找个住处很容易,就没有预定住处,结果到这里后才知道这两天在县城附近的寺庙有个规模不小的佛事活动,小小的县城涌进了两万人(全县人口才六万多),把能住的地方都占上了,费了好大劲才勉强在一 个小宾馆里扎下了营,条件自然不是很好,但有个住处已经很不容易了。1、康巴文化发祥地——德格昨天到达德格已经很晚了看不清它的面目,今天上午拿出半天时间在德格参观,好好看看这座康巴文化发祥地的高原小城。德格 (海拔3254米)县城距马尼干戈111公里,距白玉100公里,距西藏江达11公里,距州府康定588公里,距省会成都952公里。德格的西侧紧依金沙江,隔江与西藏相望,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它的东面有海拔六千多米的雀儿山做屏障,金沙江与雀儿山将德格围成一片“善地”(德格寓意),气候相对湿润。全县总人口6万多,藏族占97%。德格,意为“善地”,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齐名是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格萨尔是公元十一世纪藏族传说中莲花生大士的化身,他一生戎马,扬善抑恶,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史诗般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德格的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始建于1729年、驰名中外的“藏民族文化宝库”印经院;有传奇神秘的格萨尔王神庙(阿须草原);有被称为又一个香格里拉的多瀑沟自然保护区;有群山环抱、清澈宁静被游客誉为“西天瑶池”的新路海;有以高峻险要、矗立冰川、巍峨高耸著称于世的雀儿山;有更庆寺、八帮寺、竹庆寺、协庆寺、 丁青 寺、仲沙寺等众多名刹古寺;有两江流域的无限风光;有卡松渡原始森林。德格方言是康方言的基础和标准语,为藏区三大方言之一的康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德格的藏戏在整个康区非常有名。德格还是南派藏医药的发祥地。总之,德格,是康巴藏区的一颗闪烁的明珠。↑ 德格是一座看上去很朴实的小城市, 位于雀儿山下一处狭长的山谷中,昨夜雪将洁白的雪线从城北的雀儿山顶一直拉垂到小城边缘低矮的山坡上。主路两侧密集罗列着低层的藏汉风格结合的建筑;路人绝大多数是藏族,很浓的藏地味道。或许是下雨的缘故,街头行人并不是很多。朴实无华,却又历史文化厚重,藏地氛围浓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都十分丰富,是一处特别值得前来探访的旅行目的地——这是我对德格的初印象。↑ 早餐后,大家冒着细雨走上德格街头,细细打量这座位于四川与西藏交界处、雪山脚下的小县城。从成都来到这里,我们已经走了一千公里路。大家一边走一边在街头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一种猎奇的感觉。一位头上重妆披挂的藏族妇女被队友们盯上了,“长枪短炮”瞄了上去。别看人家是小地方的人,却非常大度,站定街头,微笑挂在脸上,索性让你们拍个够。↑ 德格这边的女人虽然不戴太阳帽了,但跟雪山那边石渠一带的女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喜欢非常夸张地往头上身上招呼那些色彩鲜艳、看上去价值张力十足的饰物,特别是在头上——绿松石、红珊瑚、黄蜜腊、红玛瑙,纷纷抢位。确实很漂亮,确实很打眼。这是一道在内地难得一见的藏民族人文风景线。↑ 眼前这位身材好好的藏族姑娘不但头上俏,腰上也俏。我们抱着相机追过去,追着往姑娘腰上挂的饰物上瞄,瞄得姑娘都不好意思了。凑到近前,总算看清这是个什么样的宝物了,虽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但造型与花饰非常漂亮,上面缀的红玛瑙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这边的人爱佩饰物,街头交易饰物的也就多,左一堆儿,右一堆,头扎在一起。↑ 夸张到连街边小餐馆的女老板头上腰上都要“花枝招展”。看来,这是当地女人的标配了。↑ 德格女人爱俏,男子也不示弱,像眼前这位,头上斜戴毡帽、身上斜穿藏袍、腰间挎一柄半长的腰刀,扮相很酷。但要想镇住街对面那些重妆妇女,在我看来,也绝非易事。↑ 中午在德格街头巧遇四位若干年前曾经同队一起去过新疆的旅友,很巧他们随另一支自助游队伍也来到德格,今天从白玉上到这里,线路逆我们而来。同一天同一时同一城同一个街头,还是在那么遥远偏僻的地方,真是难得。而且,我们这支队伍里还有其他五位也是当年跟他们一起同队去过新疆游的,十个人来自天南地北,当年一起走过新疆山山水水,今日在遥远的靠近西藏的川西相聚,他乡遇故知,自然非常亲热,兴奋得不得了。在来川西这短短的两周里,我已经三次遇到过去曾一起出行的旅友,这世界,可谓说大也大,说小也小。2、藏民族文化传承首善之地——德格印经院德格县城最值得看的就是印经院了,这是一处誉满整个藏区的藏民族文化传承首善之地,深受藏族同胞得敬重,也是我们在德格县城唯一专门安排去参访的地方,也说明了我们对它的重视。门票每人40,我们买的团队票,免了两张。德格印经院虽偏居一隅,但在藏区却享有极高的声望,被称为藏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旗帜与典范,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它为藏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储存了大量的藏族文化古籍,以收藏的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数量最繁多、管理最严格,而被敬称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二是它承担了大量的藏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典籍、经卷等纸制品的印刷。其制作考究、刻工技艺精湛、高质量的手工经版印刷,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德格,已成为康巴标准藏语的发祥地,不能不说与印经院地位、作用与贡献有极大的关联。↑ 德格 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坐落于德格县城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经院分藏版库、晒经楼、洗版平台、佛殿等区域,1729年由 德格 第十二代土司却吉· 丹巴泽仁创建。这是一座三层土木结构的藏式建筑群,占地面积近三千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九千多余平方米。乍看上去,德格印经院的外观很象一座寺庙。其实,它过去确实是一座寺院,名为更庆寺,从20世纪40年代起,逐渐由寺院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德格印经院建筑屋顶及外立面上安装的铜制镏金的孔雀法轮、金幢、宝瓶、宝塔、宝伞等法器,给人以威严、神圣的感觉。此前,我见过绝大多数藏传佛教寺庙屋顶正中都立着一对儿金鹿法轮,象征佛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首次说法;像德格印经院屋顶上立的是这种孔雀与法轮并不多见,只在西藏的萨迦寺见过,不知含意。↑ 印经院建筑结构繁复多变,装潢考究,是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佳作,绚丽的花窗、长廊、雕梁画栋,极具视觉冲击力。↑ 如此绚丽多彩的外墙面,会让你错认是姑娘的绣房,其实,难以置信这里竟是僧舍。↑ 印经院主建筑的房顶是个很大的平台,可以顺着楼梯上去参观。平台上伫立着几座金色光闪烁看上去就觉得很吉祥的宝幢;目光穿过宝幢望向对面的山坡,一条条横拉斜拽的风马旗(经幡)密集地悬挂在岩壁上布阵,彩色的旌旗随着秋风频频舞动,仿佛有无数的神灵在显现;风马旗下,大片的植被已经被秋色浸染,风光无限。↑ 如此多彩的建筑,非常适合用来衬托拍人像,印经院的这些彩窗看上去如同一个个漂亮的相框。↑ 一格一枚菩萨兵。↑ 冰同学手里中握着的就是印经院的看家物品——自己雕刻制作用来印刷各类藏文典籍与经书的木制印版。做工极为细腻美观,貌似一件木雕艺术品。印版的制作需要三道工序:原材料加工、书写、刻版。从书写到刻版完成,仅校对就要经过十二遍,印刷完成后还要经过最后的几次检校,故而,德格印经院有“最标准的经典版本”之美誉。↑ 印经院储存的印板的藏经楼里,林立的储藏柜中密密麻麻存放着20多万块木制雕刻印版,经过无数双手一点一点刻制出来的,其中,有些典籍已成孤版。这些印版中,涉及宗教、历史、科技、医学、数学、文学、天文、地理、音乐、藏文文法等众多领域,其印刷手段依然保持着古老传统的雕版印刷技艺,实为罕见。通过这种雕版印刷术,储存了藏族文化遗产中为数众多的经典古籍,其中,有些已成为孤版,因而非常珍贵。印刷品大多为黑墨印制,也有少部分非常重要的如《大藏经》则是用以朱砂为原料的红色朱墨印制。德格 印经院的手工雕刻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人们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长10×100厘米长、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再沤制一个冬天,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刨平、推光后作胚板。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十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文字雕刻。 比如 ,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一百名书法家花了三年时间,五百工匠雕刻了五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印版,或许藏民族文化史中的很多重要内容将无处可寻。印经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有藏版库防火、防虫、防潮的管理制度,印版出入库要发行检查、登记、签名手续,不经允许,任何人无权更改版面和处理印版。印经院的建材采用的大量的木材,印经版也是木制的,为了防止火灾,无论是藏经阁还是印经场,都没有安装电灯,所以里面光线昏暗能见度很差,但这里的管理人员和印工却将各种经版储放的位置了如指掌,毫不费劲儿地在几十万块经版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一块。↑ 看过藏经楼后拾级而上,来到位于环绕天井的全手工印经场,这里有十多名工匠师傅正在一对儿一组坐在那熟练地一页一页印制经书。↑ 两位印刷工面向而坐,其中一人负责取换经版、刷墨。刷墨的工具是自制的,看起来像是厚厚一叠用线缝合的粗布。由于日复一日地刷墨,边缘磨起毛了,更像是一把软刷。起毛的棉布更吸墨,且柔软又细腻,刷墨更均匀,不会在经版上淤积。另一人,则负责放纸和印制——他的身体有节奏地前后晃动,先在经版上放一张纸,然后双手握住木磙子在纸上磙压一个来回,这样一面经文就印好了。手工推滚印刷,无数次地重复这个动作,这是个硬体力活。印制好的经书在通风处晾干后会再次校对,确认无误后捆扎成册。每次印制结束,印版收入库房前,印工都要仔细将其上面的墨泥或朱砂洗得干干净净,再涂上酥油,如此方能保证印版长久耐用。造纸原料,是一种名叫“阿胶如交”的草本植物的根须。用它造出的印经纸,色泽微黄,质地较粗较厚,但纤维柔性好,不易破碎,吸水性强,保存时间长。2006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位技师正坐在窗前印制佛像,印好的佛像可以当场出售,一位台湾游客花100元人民币买了一张。↑ 走出印经院,看到有很多藏族人在围着印经院顺顺时针转经,一圈儿一圈儿不停地转,如在拉萨八廓街看的转经一样。眼前这三位是男性转经者从服饰上看像是德格、石渠一带的。↑ 很多围印经院转经的藏族妇女,头上都顶着的那枚镶着绿松石的镀金“小太阳”饰物,貌似这一带藏族女性的传统标配,在我眼中被视为来自“太阳部落”的象征。↑ 离开印经院的时候,几位红衣僧人面露笑容非常友好地挥手与我们打着招呼。再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德格 印经院!再见,藏民族历史文化忠实的传承者!3、金沙江畔隔江斗艳在德格吃过午饭后,继续踏上征程前往下一站、今天旅行的最终目的地—白玉。这一段路基本上与沿着川藏交界的金沙江一路前行,看尽了金沙江两岸秋色竞艳。↑ 出德格后往白玉方向先沿317国道( 川藏北线 )走了25公里,这段路一直伴着湍急的金沙江前行。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它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的沱沱河,与当曲汇合后在青海的玉树与四川的石渠开始成为西藏和四川的界河,更名“金沙江”,然后,至四川巴塘县进入云南,再至四川宜宾后改名长江。眼前这一段路的左岸(我们脚下)是在四川境内,对岸已是西藏的土地。江对岸出现一座兀立的头盔形的小山,面冲四川这一面的崖壁上赫然镌刻着两个红色的大字——“ 西藏 ”,像在对隔江相望、奔行在四川境内317国道上的人们隔空炫耀着什么。此时望见“西藏”二字,我的内心已很平静,因为,此前已先后两次深深地走访过西藏的土地了;但这支队伍里有不少没有去过西藏的队友,他们第一次望见西藏的土地心情还是很兴奋的。我对他们说,一会儿带大家通过前面不远处的金沙江大桥去会会西藏的土地,回去后,你们也能自豪的说:我到过西藏啦。↑ 滔滔金沙江水穿过山谷向下游匆匆流去。↑ 记住,长江的上游就叫金沙江!有金沙闪烁的江!↑ 坐在车上看到的公路旁的小景点:金沙江的一条小支流,流过一处陡崖峭壁,峭壁上悬挂着很多彩色经幡;与之相对的是河道对岸的一小片平地,上面布满经幡阵。水面碧绿,流水悠悠。水旗一边是平地,被当地藏族人扯起的经幡披挂得五彩缤纷,貌似一处圣地。↑ 此时此刻,我们已经乘车通过金沙江大桥站上了西藏的土地。江对面已经成了四川 ,远处的那座桥就是横跨金沙江把川藏两地连在一起的317国道岗拖大桥。桥上有武警守卫,不好明目张胆地端着相机向大桥瞄准,只好躲在一座碉堡旁偷偷留个影。眼前这座立于西藏这边的碉楼不知建于何年代,从射击口的方向看明显是冲着四川那边的。↑ 从德格到白玉的公路基本上是沿着金沙江前行的,左岸四川 ,右岸西藏 ,这一段金沙江两岸的秋色争奇斗艳。右岸西藏 ,半坡上一排排漂亮的白塔簇拥着一座依山面水端坐坡头遥望四川的藏传佛教寺庙。寺庙周围,秋色尽染,风景如画。↑ 左岸四川 ,秋色将漫山的植被涂抹成大红色,远远望去,貌似漫山火苗在跳动。↑ 右岸西藏 ,一条漂亮的沟谷直抵江边,色彩翻成诱人的金黄与翠绿交织,欲牵着你的魂往里面走。↑ 左岸四川 ,也出现一初处漂亮的沟谷,虽不及西藏那边的之幽深,却能以浓墨重彩宣示世人。↑ 右岸西藏 ,山势渐高,漫山金色植被,星星点点,金光闪烁。↑ 继续上行,飘雪又为左岸四川山岗披上一层银装。从德格至白玉县城这段路,途中有好几处深入山谷的漂亮景点,原计划去参观八邦寺、多瀑沟和嘎托寺三处,但因时间关系,被迫放弃了,非常可惜。八帮寺位于德格西南约50公里八邦乡附近的一处山岗上。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噶举派的本寺,意为集祥之地,以治学严谨著称。能看到热闹的辩经场面。以学问、医学、绘画(唐卡)著称,最盛时僧众800余人,规模宏大,建筑沿山而上层层叠叠,取势巧妙,被誉为“康区寺庙建筑之最佳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多瀑沟位于德格县东南的岳巴至普马,距 德格 县城70公里,沿雀儿山、金沙江支流麦曲河、丁麦公路并两岸繁茂森林构成的长达50余公里的原始生态大峡谷。秋季层林尽染,火红的霜叶把山坡上点缀的姹紫嫣红。林间不断出没有马鸡、锦鸡、松鸡、野兔、獐子、岩鹿等珍稀野生动物。沟中有瀑布和温泉。在此世外 桃园 中有一行政村名曰绒麦龙村。该村村民长期以来与外界接触甚少,耕作原始。个别家庭尚保留着几兄弟共娶一个妻子的传统习俗。据说其优越性是共建一个家,祖业财产不外流。驰名中外的仲沙寺座立于峭壁上,可俯瞰三个行政乡的多数村寨。寺庙中制作种类繁多的藏药,具有独特的疗效,深受国内外许多患者的青睐。普马依附在多加木郎神山的脚下,该地村民有着较高的烧制土陶技术和金银首饰打制技术。那里靠近终年白雪皑皑的原始冰川,被喻为是神山的花园、菜地、澡堂、梳妆镜及动物园,附近有富有传说色彩的的大小湖泊百多处,其中,红海湖颜色随季节和一天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五彩纷呈,有时象纯蓝的明镜,有时又如跳跃的火海。嘎拖寺位于白玉县河坡区白龙沟的多尼山腰,距县城以北51公里。建于1159年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六大寺院之一,康区第一座红教寺庙,又被誉为康区佛教的发祥中心。传说寺址上有一巨石,石上天然造就一藏文“嘎”字,故名嘎拖;该寺建筑群宏伟,建筑风格独特,寺内藏有很多珍贵的文物,每年都要举行盛大法会,每四年一次大型晒佛仪式,堪称康巴一绝。4、一块藏在“深闺”待人识的“白玉”傍晚时分,抵达今天的最终目的地白玉县城,入住条件不错的沙鲁里宾馆。在宾馆楼顶能观看白玉县城最壮观的景点——盘踞山坡上的白玉寺。↑ 眼前这张照片,是站在我们住的宾馆楼顶上就着暮色拍下的,当时的天光已经十分昏暗了。白玉 ,竟是这一方水土的名字,着手准备川西的路书前,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个名字这么好听的地方。没见即有三分惊奇,五分系情,见后果然貌如其名。白玉 ,望着这个润目的名字,或许你会想到新疆和田羊脂玉的温润洁白;但你知道吗,在川西北最深处的偏远山谷中,有个小县城的名字也叫白玉,并且,它周边的景色绝对不辱白玉这个美丽的名字。白玉县城(海拔3030米)偏居川西北横断山脉之中,县城距德格89公里,距新龙150公里,距甘孜233公里,距州府康定622公里,距省会 成都 998公里。隔金沙江面对 西藏 江达 ,全境大部分为高山峡谷地貌。人口4万多,藏族占97%。藏文里,“白”是吉祥盛德的意思,“玉”是地方的意思,“白玉”就是“吉祥盛德的地方”。白玉县城座落在一处山谷中。金沙江支流偶曲河穿城而过,两侧都是山峦,白玉县的两条不算太长的主街就夹在河道与两侧山体之间,小城不大,但很干净。县城一侧的山坡上,白玉寺的金顶殿堂和喇嘛们居住的小红屋鳞次栉比,洋洋洒洒一大片,景象壮观。一到这里,最先给我的感觉有两个,一是湿润,我以为这是我们刚从高海拔下来的感觉。一路过来,炉霍海拔3250米,甘孜3390米,石渠4200米,雀儿山口5050米, 德格 3270米,而白玉是3030米,也就是说,我们从炉霍过来的近一周时间,这里的海拔是最低的。海拔低则植被多,加上临近金沙江,水源充沛,自然倍感湿润。湿润对于来自内地的人来说,自然比前几天的干燥感觉舒适了很多;其二是白玉县城虽然地处川西北边缘群山深处非常偏僻的角落里,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可街头人们的服饰却比周围的甘孜、德格的人更接近内地,汉化了很多,竟很像一个内地小城,不知为何?白玉是金沙江上游自然生态保持最完好的地方,森林覆盖面积与活立木蓄积量居四川省第二位。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白唇鹿3000头,占世界存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康巴地区第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嘎拖寺,被称为康巴红教文化发祥中心。 甘孜 州第二大冰川麻贡嘎、金沙江叶巴滩大峡谷、火龙沟、纳塔湖构成了 白玉 绝美的自然景观。秋天是白玉最美的季节,枫叶如火,桦树金黄,给青山绿水平添骄艳色彩。↑ 到白玉后,最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位于城北高处的白玉寺,虽是一处宗教庙宇,但真真地感觉那就是白玉最美丽的风景台。被世人颂之:灵鹫莲花院,人间明镜台。首先是位置好。自下而上洋洋洒洒一大片,背依大山,高居坡头,坐北朝南,俯瞰整个白玉县城。从城内翘望上去,真真有种被白玉寺神灵护卫的感觉;换言之,白玉寺所在的位置能够罩住,或说镇守住整个白玉城。这一点,即使当地人不告诉你,你到那里后那种感觉也会油然而生。其次是外观美。从城中眺望上去,整个白玉寺分为左右两部分:左白右红,色彩对比鲜明;左侧是几座以纯白色为主色调富有现代感的高层建筑,给人以纯洁、 平和 、明亮、雅致的感觉,那便是 白玉 佛学院。白色建筑之上层层收拢,最高处,是一座雄踞其上的坛城式金顶,气势冲天,貌似神灵的居所,也可以看作是 白玉 寺与上天神灵相互交流呼应的地方;右侧是一大片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建筑,最高处是 白玉 寺主殿,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宗教建筑,方 方正 正,红墙高耸,上覆金顶,庄严神圣。在主殿的下方,可见一大片红色的小木屋,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状如垒起的红色积木,那是僧人们的居所,对上方的主殿在视觉上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白玉寺是康藏六大主体寺庙之一,康区著名的宁玛派(红教)寺庙。建于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距今三百多年历史。寺址四周地形具有吉祥之相,故命名“吉祥尊胜菩提洲”,藏语全称为“白玉朗杰绛秋林”,一般称白玉寺,其中“白玉”意为“吉祥之地”。D11-10.21 白玉→亚青寺→甘孜阴转多云 5-13度今天是出行 川西 的第11天,一早离开 白玉 县城前往 甘孜 ,途中尽觅白玉沟灿烂秋色,还探访了犹如密境的亚青寺。全天行车总里程259公里。1、白玉沟谷秋色美出白玉县城进入白玉沟谷,秋色之美辣眼睛。↑ 白玉沟谷两侧的山峦,植被非常丰富,加上秋色的渲染,美不胜收。↑ 出白玉县城后,一条漂亮的小河——金沙江支流偶曲一路相伴而行。水质非常洁净通透,色如碧玉。水面虽不宽,水流却十分湍急,哗哗作响如琴音弹奏,为这本应十分僻静的沟谷地带添加着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感。↑ 白玉 沟谷秋色宜人,一溪碧水衬着几杆或黄或红的秋叶奔流前行,这样的小景在白玉路边随处可见,俯身可拾。↑ 偶曲水宽处,水面平静晶莹如镜,漫山秋色与山坡上漂亮的藏房倒映水中,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侧脸向山坡上望去,那边静卧着几座白玉藏族人的房屋,外观看有些象前些天在 炉霍 那边看到的藏屋,十分漂亮,民族风格浓郁。房屋前有坡地农田,所种粮食可满足自给自足。房屋周围有正在晾晒的草垛与频频飘动的经幡(风马旗),乡野气息与大自然味道极为浓重。有炊烟正从一个个独立的木屋中袅袅升起,萦绕在山坡上方,形成一道道带着仙气的薄雾。↑ 天空开始放晴,阳光透过浮云间的缝隙打在远处的山坡上,形成漂亮的光影;藏族人的彩色房屋与背后山坡上数不清的不停晃动的经幡,一起随光影不停游动。↑ 车行处,时见藏族人在小河边设置的彩色经幡,静时低垂不语,动则如风车舞动——这是在藏区最常见的景致。↑ 途中停车小憩时遇到几个顽皮的藏族小姑娘,看见我们嘻哈鬼脸伺候,被我们定在镜头前一展她们纯朴的笑颜。2、小镇昌台(阿察)走出秋意盎然美不胜收的白玉沟谷,沿甘白公路往 甘孜 方向继续行进,下一站是亚青。↑ 从 白玉 至 甘孜 方向要翻越几处高地,越向前行海拔越高,这从车窗外望到的地形地貌即可看出:3000米以下海拔低的地方都有高大植被,3000至3500米之间是低矮灌木过渡区,3500米以上连低矮灌木都很难生存了,全是伏地生存的山地草场。此时内地才刚入秋不久,这里的高原草地却已现枯黄,一片茫茫的深褐色,人迹难觅,景象荒凉,与刚刚过来是看到的 白玉 沟谷的景致形成极大反差。草知天意而自我防御,团缩起来抗拒将要到来的寒冬。能生长在这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生命该是有多么的顽强。夏花时,这里一定非常漂亮,紫色的杜鹃、黄白的野花与白云比翼齐飞……,那是一种什么场景?我望着车窗外思绪变幻。↑ 接近中午时分到达昌台。镇子不大,一条二百米左右的小街,甘白公路从镇中穿过。地处偏僻的缘故,小镇还保持较为朴实的模样。两侧不高的民房,藏式建筑的特色很鲜明地体现在窗棂和屋檐上——色彩斑斓。为数不多的小餐馆、小商铺、修车铺朝向街头。小街的一头是个不大的寺庙,老远就能看到建筑上闪光的金顶,另一头敞口向远方的草原,我们要去的亚青寺就在那个方向的不远处。街上人不多,且看上去非常悠闲,特别显眼的是身穿红衣的觉姆和僧人,他们或游走街头,或三三两两立在小商铺门口采购着什么,估计就来自附近的亚青寺。街头的野狗特别多,三三两两慵懒地卧在街边,从它们身边走过总有些提心吊胆,好在它们对路人并没有什么敌意。这,就是我眼中的昌台。昌台镇是一个不大的西部镇子,近年来却小有名气了,皆因它附近出现了一个神秘且日见兴旺的地方——亚青寺。于是,除了投奔而来的觉姆僧人外,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外界注视寻觅的目光。网上查有关亚青寺的资料,大多会提到这样一个地名——昌台。都说,到了昌台,就找到了去亚青寺入口,除了来往的货车司机在这里小憩外,相信大多数外来人来这里都是冲亚青寺去的。非常奇怪是,无论是在地图上还是在官方网站上都找不到“昌台”这个名字,唯有“阿察”。费了半天劲才知道“阿察”其实就是“昌台”。既然是阿察了,为什么大家都还管这里叫昌台?既然大家都管这里叫昌台,为什么在官网和地图上却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好不容易从一个地图上找到了“昌台”这个地名,一看地图出版日期:1993年6月。也就是说,至少在13年前。这个地方还叫“昌台”。↑ 中午在昌台街尾的一个小餐馆午餐,趁菜还没做好的短暂空余时间,快速去参观了一下附近的一个小寺——昌台寺。推开大殿外朱红色的木门,里面静悄悄的,大殿的门紧锁,僧人们都吃午饭去了,我们没能进到大殿里参观。↑ 站在紧闭的大殿门口向头顶仰望,门楣上方的横梁上装饰物众多,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什么叫“雕梁画栋”?看这里就对了。最上面是一排白色的小 狮子 ,仰头望天,张嘴吐舌,作蹲守状。藏区寺庙的建筑装潢艺术真不是内地的寺庙所能比的,随便扫一眼就有彩。↑ 进不去大殿,我顺着木楼梯走上二楼,从二楼的窗户里望进去,可以俯瞰大殿主佛释迦牟尼鎏金铜像,但见佛祖端坐于莲花台上,目光微微倾视,右手手掌向下指端低垂作“与愿印”——以普救众生的慈悲心施与意。↑ 殿门两侧墙面上有宗教壁画,上左这幅画名为《阿孜热牵象图》,藏族传统壁画,内容为一 印度 “行脚僧(阿孜热是梵文行脚僧的意思)”牵着满载珍珠宝贝的大象,象征着招财进宝;上右那幅画名为《蒙人驭虎》,画面中,一未身着长袍的 蒙古 人用一根粗大的铁链训导一只猛虎,民间认为此图可以预防瘟疫,带来吉祥。这两幅画多见于藏区的寺院、僧舍墙壁上;下面的三幅画取自 八宝 相, 为藏区流行的吉祥物。↑ 在昌台镇后面的山坡上,有白塔与经幡阵,这在藏区很常见,意为祈福与护佑。3、亚青秘境朋友,你听说过这天底下有这么一个非常“异类”的地方——亚青寺吗?要不是这次在出发前准备 川西 旅行的路书时在网上偶尔发现了它的名字,无论如何我不会知道甚至想不到在我们的国度里还有这么一个非常神秘难懂,且令外人面对她时心情较为复杂的地方。↑ 一种好奇加探秘欲望的驱使,促使我决意利用这次 川西 之行难得的机会专门去探访一下这个叫亚青的地方,为此,我千方百计查到了它所在的位置,并在旅行地图上重重地做上标记,现在,它就在我们道路前方不远处了。在昌台镇午餐后,我们乘车向那个未知的神秘地方——亚青寺驶去。亚青寺位于昌台沿甘白公路往 甘孜 方向10公里,右折进一条土路7公里。眼前是出昌台往亚青寺方向的路景(甘白路)。两侧是昌台大草原,这一片谷地非常开阔,有金沙江的支流增曲的滋润,草场丰富,不过,因为时值深秋,草叶已遍枯黄,夏天一定会很漂亮,空中弥漫着青草与野花的芳香——我这么想象着。↑ 出昌台约10公里的地方右手有个木材检查站,旁边就是进亚青的路口(上图左)。去往亚青的路是一条不宽的砂石土路,不很起眼,周围很空旷冷冷清清,有点让人怀疑这条不起眼的小土路会去到一个有几万人的地方。从路口旁树立的路标(上图右)看,这个位置距我们刚过来的 白玉 120公里,继续向前往 甘孜 还有116公里。拐进去亚青的土路还可到新龙,距离130公里。也就是说,路口所在的地方大致位于 甘孜 、 白玉 、新龙三点距离的中心附近。路口还有个水泥砌起的路标墙(上图左下),上面标着“亚青乌金禅林”六个汉字,汉字上方,还有藏文与汉语拼音标示。路标还指明,从这个路口进去到亚青寺7公里。将亚青寺称为“乌金禅林”,或许,这附近有煤矿,有人把煤称作“乌金”。顺土路进去不远,路中央立着一个高大的牌坊(上图右下),这就是亚青寺的山门吧。↑ 过牌楼即可远远望见谷地中的一大片建筑了,那就应当是亚青寺了。远看似乎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那种给人的震撼感或是震惊感是一定要抵近才能有的,而且是瞬间涌上心头。↑ 一辆小面包车跟在我们后面到达亚青寺。从车上下来几个提包扛袋的红衣觉姆,看样子她们不像新人初来,而是刚从外面采购生活用品回来,身边没有行囊。进出亚青寺的人很多都是搭乘这种私家小面包车做交通工具。转头看见了这个尚可称为姑娘的女孩子,年龄约20左右,一看就是初来乍到的,一脸素颜,一身素装,身边一个手提袋就是全部生活用品了。此刻,她坐在路边等候亲朋来接?拟或是先镇定一下不平静的心绪,先好好打量、熟悉和适应一下眼前这个熙熙攘攘的新环境?据说每天都有若干这样的女性源源不断加入亚青觉姆的行列,使那支神秘的觉姆队伍在这几年迅速膨胀,已经着着实实把亚青建成了一座在人数上远非 色达 佛学院和其他地方可比拟的名副其实的觉姆城!“觉姆”——我只是这次在做川西旅行计划时才注意到这两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称呼。查了一下网上的资料,相关“觉姆”词条如下:——“女性出家人叫做觉姆,也是昵称,通用于整个藏区。通常国王的妈妈、姐妹被称呼为觉姆,因此,“觉姆”是个褒义词,把女性出家人称呼为觉姆的真正意思尊称她们是“女人里的上等人”;——“觉姆,一个最肯出力的群体;一个最肯吃苦的群体;一个最容易满足的群体”;——在藏区歧视妇女的情况还是非常普遍,有些地方还有歧视妇女的规矩, 比如 女性不准入寺,女性不准进入某某经堂之类的规定。藏区普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而觉姆的地位就更低了,她们出家之后,家里人一般也不提供食宿的供养,有些活佛为了不让世人说是非,一般也不摄受觉姆弟子。这些觉姆有时候求法的障碍比普通民众还大。有的活佛“有很大的功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为很多无处容身的觉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修持佛法的机会”,有的“尽力为远道而来的求法觉姆提供食宿的条件”( 色达 佛学院与亚青寺因此而成为觉姆们汇修佛法的重地);——“善良的觉姆们,生活多么艰辛,唉!开始一直在外漂泊也没有觉得怎样,在藏区天寒地冻孤苦伶仃的生活也只是觉得‘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但在藏区有一群人总是让我不由得心痛。去过藏区求法的佛子所看到基本都是活佛堪布及喇嘛(藏族男众出家人)们的经济情况,其实他们不知道藏民的生活状态比喇嘛们还差,喇嘛们的家人一般会把最好的吃穿供给活佛喇嘛们,希望借由这样积累一些福报善根。在藏区还有一个群体,他们的经济水平和生存状态比普通藏民还差,这些人就是觉姆,她们的生活真的是很艰难,修行也都很精进”。——“这就是觉姆居住区低矮破损的泥草房,有些房子不足1.5 米高,室内别无他物”;“这是一位普通觉姆的地铺,在干柴上只铺了一张羊皮,藏地的修行人晚上睡觉在如此小的地方,使自己不贪执于睡眠,而精进修持”;“有的觉姆在苦行闭关中甚至连一个土洞都没有,只借居在他人牛粪蓬中,身无一物”;“这个觉姆的房子已经倒塌一半了,四壁透风,空无一物”;“在亚青寺,大多觉姆的房子是低的泥土棚,用河边的卵石加叠着草皮,房顶是几根木棍覆着塑料膜”;“唯一的家产就是一袋糌粑,她连水壶和锅子柴火都没有,零下20 度的深夜她就偎坐在一张小小的羊皮垫子上,而且,她本人一直在生病中”;“用木棍搭起的房子,四周透风的旧布遮闭。这就是她的房子,据隔壁的觉姆说:‘她本人还在生病’”;“一部分新来的觉姆连房子都没有,借住他所也是缺少被子”;“低矮的房屋中除了一个破铝锅,一张羊皮和一袋糌粑口袋,别无他物”;“长期在如此简陋房屋中,精进修持”……。当我看到这些关于“觉姆”的文字段落时,心情还是很复杂的,说不清是应当赞美,还是应当同情,抑或是怀疑……。↑ 象上图左这样这位来亚青做僧人的男人也有,但数量相比浩荡的觉姆大军,或可忽略。据说他们单独成区生活与修法,与觉姆们绝少交集, 色达 佛学院也是这样。上图右这两位僧人站在亚青入口处,用诧异的眼神望着我们这支服装光鲜的队伍。虽然我们队里的MM数量也很惹眼,但她们在这两个僧人眼里,怎么也不像来做觉姆的。我对眼前这两位身着红色僧衣的男人也抱着些许怀疑的想法,因为,我知道,有些男人来这里是做“觉姆生意”的,亲眼所见,他们打着觉姆身上佩戴的首饰等值钱物的主意,低价进,再高价卖给外面……。↑ 在亚青寺的入口,有个规模不小的矩形转经廊,里面悬挂着金色的转经筒,前来转动经筒为自己祈愿的不仅是僧人,还有很多民众,这从着装上就能看出来。转经,是藏传佛教进行祈祷的一种形式。通常认为,每转动一次经轮,就等于念诵了百遍经文。有佛教著作对转经一周、两周、十周、百周、乃至千周万周都有对其意义的解释。有说,很多人转纶是为了获得“解脱”;还有说,是为了“功德圆满”。对我们这些局外人来,犹如谜面难以揣度。↑ 位于亚青寺入口的转经廊、无数石经板堆砌的玛尼墙,以及五彩斑斓的石刻佛像墙。很浓重的宗教味道,它们在提醒外人,自此将进入梵界。转经廊上立有说不清的小白塔,如林的塔尖直指苍穹。藏传佛教寺庙的白塔建造艺术非常讲究,堪称举世无双。这里的玛尼石经墙非常壮观(左下图),难以计数、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石经板被千千万万双手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叠放在一起,形成一道厚厚的石头墙。有释义说,放一块玛尼石等于诵一遍经文。每块玛尼石都是投石者向上天的一个祈愿,千千万万的玛尼石铺成的石堆墙,有如铺下的一条通天路。这些堆集如山的石经板,似乎在向上天展示亚青人的虔诚,向外界展示亚青人的实力。在转经廊的尽头通往亚青寺大殿的路边有个石刻佛像板墙,上面雕有观世音的忿怒金刚像与绿度母等一众女佛的化身,色彩斑斓,雕工精致,宛如精美的艺术品。↑ 从转经廊旁边的小路走进去不远,就是红色的亚青寺大殿了。此前,每到一个寺庙,我大都急急地想进去看内景,因为它就是这个寺庙的中心圣堂,精华与特点全在里面。但这次在亚青寺,我们对大殿只是远远瞄了一眼,可以说一眼都没有多看,匆匆而过奔向前方——因为在那边,可一望浩大的“觉姆之城”。别说我们对这个大殿没有太在意,就连身前身后的朝拜者似乎都没有在那里多停留,一道人流顺着脚下的小路直奔前方……。前方,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密境”。↑ 站在白塔背后的半山坡上俯瞰前方,一幅令人瞠目的场景出现在眼前:在一条名为 曲水 河的小河环起的一块类似半岛的Ω形台地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一大片如同一个个小火柴盒般难以尽数的红色小木屋。我目测了一下,这块地方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面积约0.3平方公里。一位觉姆告诉我,在这0.3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的觉姆已经达到了两万人!那里就是近年来在川 西北 藏区声名鹊起的亚青觉姆城。“觉姆城”隔河建有两座桥,一座水泥桥连接我们这个方向的主殿,还有一座吊桥连接右侧的“修行山”。岛的后面与一块比较平坦的坡地相连,那里建有一座专供觉姆集中修行学习的大殿,大殿附近及周围山坡上遍布觉姆们的红色修行小屋。这,就是呈现在我们眼中的“觉姆城”的全景。超过2万人生活在那么一块“巴掌”大的地方,该是怎样的密度?!当你立定坡首,直面那片被河流围起的孤岛觉姆城时,想不被震撼都不可能。↑ 我用长焦镜头拉近看,觉姆们居住的小屋一收眼底,其密集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可以看到,很多房屋的顶上还搭着一个更小的也是红色的方块形的东西,那是觉姆们的修行“小屋”。在房屋周围,有不少觉姆在周围走动。在“觉姆城”的上空,有轻雾般的炊烟在缭绕。这是一片对外界充满神秘感的地方。↑ 位于亚青寺入口附近的小商店,售货员也是僧人。有男人在附近转悠,专门打觉姆们身上佩戴的首饰的主意。↑ 在走向“觉姆城”的途中,与前方土路上涌过来一支红色的队伍不期而遇——这是一群前往大殿习经的觉姆,她们手摇转经筒,轻撵念珠,迈着沉稳的步子,三五成群从我们身边无言地走过,一条红色的人流,源源不断,一卷红尘而去……。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我让在路旁仔细观察。在这群觉姆中有年龄不小的,但为数很少,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估计这群人的年龄结构在亚青觉姆队伍中有一定代表性。查到一网上公布的生活极端困难需要援助的200名亚青寺觉姆名单,绝大多数年龄不到30岁,平均26.7岁,其中最小的17岁。一个女人,如此年轻就要背井离乡,远离亲朋好友,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交付这地处偏远荒滩、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忘却一切牺牲很多去苦求自己心目中那神圣的理想,该有多大的勇气和付出。这是一群简单到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心中信仰与梦想的人;这是一支不求眼前,只求未来(甚至是来生)的外人难以揣度的队伍。这是常人所难理解的。↑ 我们随着几位觉姆往“觉姆城”方向走,来到桥头时停住了脚步,犹豫是不是能进去。此前,曾看到一篇网文,称亚青寺修行人住的地方分男界和女界,女界不让男人进。但我们到那里时,看到岛上虽然住的都是女性觉姆,但也有男人进去。或许是察觉到我们的犹豫,前面这两位年轻的觉姆忽然转身问我们:敢不敢跟我们上岛哦?“有什么不敢,进就进!”走在前面的名叫“英雄”的队友招呼着我们随着两位觉姆走过桥去。眼前这座桥,就是觉姆岛连接外界的分界。过了桥,我们就进入了神秘的“觉姆城”——一个超过两万个全女性(觉姆)生活的世界。↑ 进入神秘的“觉姆城”,满眼都是红色的小木屋。很多屋顶上还驮着一个小小的修行屋。这些小木屋外观各式各样,没有统一的规制;面积大多三米见方,墙面是用木板拼建的;同样是木屋,质量差异不小:除少数使用质量不错的厚木板,其它大多是用一层薄薄的木板,还有用不起木板的,就用更薄的板皮充当,从在外面就能看到四处透风。漏风的地方用些塑料布挡上。粗糙的房顶没有任何防水防晒的建筑材料,铺些塑料布,用泥土盖上……。这样的房屋怎遮风挡雨?遇大风搞不好会掀顶,遇大雨会漏水,遇严寒会冻得受不了,遇盛夏暴热相信里面就是“桑拿屋”。还有,建筑材料几乎全部是易燃物,那么密集的“堆”在一起,如干柴堆,加上居住人口密度非常大,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我看到,虽然岛内居住区还算干净,但周边到处都是垃圾,且没有看到公共厕所,这种卫生状况一旦疫情爆发,后果难料。岛上的小屋密集地贴在一起,走路的地方除了几道主巷外,都是非常狭窄的小路,进到里面曲曲折折犹如走进迷宫。我前面说看到的亚青觉姆城远比 色达 佛学院来的震撼,其实与其说是“震撼”,不如说是“震惊”更为准确。这么恶劣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却聚集了那么多身体相对柔弱的女性义无反顾住进这个“家”,而且越来越多……。她们究竟为什么?↑ 看过了觉姆屋的外部环境,一个印象:“简陋”,两个字“担心”,勾着我想去看看屋里面的情况。不知人家让不让咱们大男人进,遂去寻找。看到这位隔着布帘门笑着望向我们的觉姆表情非常友善,我提出想进去看一看,欣然获得许可。↑ 这位觉姆羞涩地打开布帘院门,放我们进去。我们不住地道谢。女主人带我们进屋,她不好意思地摘下帽子冲我们笑了笑,用手揉揉头。屋门太低,连主人不注意都会碰头。从得到的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出房屋内部情形。屋顶是用木板搭起的,应当是木料不足的原因,木板间有很宽的距离,上面覆着塑料布和泥土,墙面也是用木板拼起的,里面用布遮住缝隙,房角的缝隙很大,能望到穿过缝隙的光亮。这样单薄的房屋怎能抵御 川西 高原上冬日风雪严寒与夏日的暴晒雨水?我看到的一些房屋中,这间还算是条件好的。屋内面积不大,目测上去约九平方米左右。从墙上到地下东西摆得满满的,但摆放得整整齐齐井井有条,收拾得干干净净,与房屋外部的简陋及周边环境的不整形成鲜明对比,到底是女人的房间。一张不宽的地铺,上面铺一条羊皮缛,再铺上褥子,应当还算暖和,虽然墙薄冬天屋里会很冷,但看到床尾那一大摞被子,睡觉应当扛得过去,只是坐在屋里会很冷很冷,这里毕竟是三千多米的海拔啊。估计深冬这里的最低气温会达到零下20度以下,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活,该有多么大的毅力和顽强精神,一边看一边想,头脑中很多的问号!床头一侧摆着两个衣箱,除了装东西就是当书桌用了。衣箱和上面的木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着衣物和书籍,外间一块很小的地方摆着一个储物架,上面非常规整地摆放着一些厨具,由此可以看得出主人的心很细很勤快很爱干净。没有注意屋里是否有电灯,但见在衣箱上摆着几个烛台,点烛火,有失火的危险。除了这间觉姆屋外,我们还参观了另一间。这间的女主人更年轻,从她屋里的陈设就可以看出:墙头挂着很多宗教偶像的照片。想象的到,年轻的生命,更加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这个年龄的女孩,现在在城里很多还把自己当作孩子,此时此刻可能正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手上把玩着手机,或是握着游戏机的手柄,拟或是坐在电脑前,正享受着玩游戏的快乐……。谢谢你们, 大方 地放我们进去参观的女主人,谢谢你们让我们参观到你们的生活环境,要是有办法把照片递给你们就好了。要是能得到你们的姓名和地址,还能募集一些衣物寄过去。↑ 习经并不是觉姆生活的全部,首先,她们要为自己的生存付出大量的长时间的体力和汗水。在这里什么都要靠自己,虽不一定能养活自己全部,但必要的生存条件只能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和维持。来亚青生存,首先要为自己的居住而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搭房子垒院子,是最基本的;洗衣服可以看作是女性的长项,这里没有洗衣机可助力,一切都是手工,好在有源源不断的河水提供洗衣的条件。洗好的衣服就晾晒在河边的草坡上。全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要自己背到住处。背得最多的应当是粮食和柴草,日常消耗多;还看见有背着铁炉子,提着配电箱的,都很重。吃水要自己从井里提出来挑回家。幸好有井水可吃。要不上万人的衣服在河里洗,再饮用肯定不卫生。↑ 背柴草是很辛苦的活,份量不轻还要走很远的路背回来。远方的草甸上,觉姆们三三两两打草归来时,身上背着的柴草多像一群在草地上翩翩翻飞的蝴蝶。她们想用自己的逆风振翅,换来浴火重生。↑ 这位非常年轻的觉姆自己背着非常沉重的一大摞很长的木板从我目前无声地走过,她要把这些木板背上山,去山坡上修建自己的修行小屋。那么重的木板别说一个年轻女人背,换成男人也会背得很辛苦。但见她用柔弱的臂膀,扛起自己的全部。带个口罩,或许身体不好。她的亲人不知在哪里?此刻,她无人助力。↑ 这些觉姆们虽然生活环境很艰辛,前路茫茫不可知,但她们绝大多数都很乐观,笑容常挂脸上,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有的觉姆面对我们的镜头羞涩地边笑便掩住自己的面孔。特别是年轻的。↑ 几位觉姆从我们身边走过,最左面这位年轻的忽然转过头来,冲着我们留下她温和阳光的笑容。↑ 我的队友试图与见到的觉姆们进行沟通,如打个招呼,问问她们来自哪里?在这里要生活多久等等,可惜她们的汉话都不是很好,交流起来很困难。队友阿智给她们拍了张照片,然后播放给她们看。或许是第一次从相机的显示屏上直接看到自己的模样,觉姆们羞涩的捂脸,开心的笑。↑ 眼前这条路是觉姆岛上的主路,通往岛外。顺着道路望过去,远方的山坡上有很多红色的星星点点,那就是觉姆们在山坡上搭建的小修行屋。或许你看过上面那些照片后,会错以为那些觉姆来这里是为了投奔生活的,只不过环境艰苦些罢了。是吗?当然不是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闭关修行!我查了一下网上有关“闭关修行”的词条,大意是,修持者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小环境里,“避谷、止语、禁光”,除护持者外,不与他人、外事接触,摒绝一切,自己进行长时间的打坐和入定,修习领悟经书,就叫做闭关。所做的事围绕“习”与“悟”两个字。闭关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数年数十年甚至终生。按我浅显的理解,就是苦其心志,劳其体肤,摒绝干扰和杂念,通过静心休习领悟经法,追求或说修练成自己所向往达到的目标或境界。↑ 退出觉姆岛时,眼前出现了这道用花与色彩装扮起来的牌坊,一看就知道出自女性细腻的手工。这道彩门不为迎接什么也不为庆祝什么,彩门之外是另一片天地——觉姆们就是为了这个而来!当我们穿过这道彩门时,立时被外面展现的场景所惊住!↑ 穿过彩门放眼望去,茫茫大草甸上,溅落着一片红色的星星点点,从与觉姆岛隔河相望的河边台地上蔓延开来,一直延伸到附近的山坡上。走近一看,原来是觉姆们在野外搭建的修行小屋。觉姆们一到亚青,急着要去做的就是在那彩虹般的花门外搭下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然后置身于内不肯出来,犹如织茧的春蚕,企盼有朝一日修炼 成功 破茧而出,幻化成蝶!那蝴蝶要有双金色的翅膀,能承载着自己的身和心摆脱昔日的贫困、烦恼和苦难,在幸福、快乐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展翅飞翔!在我眼里,那是犹如谜境般的另一个世界。↑ 看到有些觉姆正在草地上搭建自己的修行屋,我走近仔细观看。她们先用木板钉出一个高约一米二、长宽各约一米的木框,外面钉上从纸箱上拆下来的硬纸板,再罩一层红布。一个修行屋就做出来了。非常简单、单薄与简陋。这么小的空间,要在里面顶着风吹日晒雨雪侵袭独自坐上数月甚至数年修习经文,不分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不可想象。在亚青,凡是能听懂我问“你要在这呆多长时间”的,回答竟都是“不走了”,这让我深感震惊。↑ 在觉姆岛的后面,有一座看上去 新建 不久的亚青觉姆集体讲学大殿。连大喇叭广播都用女声。觉姆们能有这么个地方集中修习,是好事。↑ 抬头看,修习大殿的房沿下装饰着一尊铜制镀金的吉祥物——象鼻龙。在我眼中,它寄托着对希望的探寻与苦苦追求。↑ 午饭过后觉姆们陆陆续续来到大殿习经。我们也走了过去。↑ 进门时每个觉姆都得到一纸经文。我们好奇,也要;不愿给;不给也要;要到。转一圈儿出去时,又被要回。或许是看我们是些凡夫俗子给了也没用?或许出于节省?↑ 里面是一个很大的殿堂,空旷,高耸,自上而下悬挂着色彩鲜艳的帷幔,立柱用彩绣的锦缎装饰,这是一个满眼色彩的世界,甚至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要是能赶上集体大诵经就好了,上万女声齐声诵经,那会是多壮观的场面。此时,极为安静的大殿里只有觉姆们低吟的诵经声在空间里轻轻萦绕,虽是听不懂的梵音,但好听。觉姆诗:“心灵格外宁静。 不谈前世,也不谈今生。音乐可以朴素到只剩人声。你拿到了你要的东西吗?”大殿里的觉姆们对我们很友好,以笑容相对。可惜她们都不会汉话,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很遗憾,我的几个疑惑不能在她们那得到准确答案。↑ 这些觉姆的照片是我在亚青寺参观时拍到的,从中可以看出,她们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在看到我们的时候大都笑容满面,从容淡定,那些自然的笑容,绝不是可以做做出来的。她们淡定得让我惊讶,好像都是经过大世面的。她们的微笑灿如莲花。淡定与微笑的背后,亚青觉姆群,你是一个迷。带着极大的好奇,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观察一边试着解读这个谜一样的族群。这些充满善良与阳光的笑容,代表着亚青觉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她们生活状况如此的艰辛与沉重,却能面带淡定与微笑直面这个世界。望着她们的笑容,你会错觉她们是生活在百分百的幸福中。你会觉得,在这里,她们至少找回了做自己的尊严。基于现实,我内心中还是很希望,她们的幸福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用自己的双手与勤劳来创造!长留对亚青觉姆们的敬重、好感以及深深的担忧。扎西德勒,亚青觉姆!希望你们能尽快过上好日子,梦想成真。再见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震撼更让我震惊的亚青寺!↑ 在结束亚青寺这一节的时候忽然想起仓央嘉错的一篇题为《彼岸花》的小诗,配上我早先从网上看到的一幅禅佛油画,或许有助于拆解几分亚青觉姆的心境:“彼岸花佛说彼岸,无生无死,无苦无悲,无欲无求,是个忘记一切悲苦的极乐世界。而有种花,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生于弱水彼岸,无茎无叶,绚烂绯红,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4、拉拢错与沙鲁里雪山下午三点多离开亚青寺前往甘孜。这里距甘孜还有116公里,途经拉拢错、海子山和沙鲁里雪山,一路风景看过去。↑ 出亚青路口往甘孜方向23公里,公路右侧出现一个面积不算很大的湖。从路书上看,这应当就是拉拢错了。拉龙措位于昌台以东30公里、甘孜以南90公里、甘白公路附近。长约2公里宽1公里。拉拢错属高原湖泊,湖里生长着很多种高原珍惜鱼类。湖面不大,四面被群山和高原草甸包围,春夏之季,湖边的草地上盛开着各种野花,湖水碧绿,如一块翠玉。我们到达拉拢错附近时,天气阴沉且不时飘落些小雪花,湖面一片灰朦朦的,有如花容失色,加上深秋季节,湖边植被已经枯黄,景色大打折扣,没有多停留,拍了几张湖景继续赶路。↑ 过拉拢错不远翻越海子山。 川西 到处都是海子山,标志是因古冰川移动留下的满山满沟的大石头,看上去彷佛回到远古蛮荒时代。这里的海子山山口海拔4600米,轻松翻越。从网上看到有人说这边的海子山有劫匪出没,我们人多,又是大白天,不怕什么劫匪,隔着车窗欣赏一下谷地中赈灾草地上放牧的牦牛群,算是一景。↑ 过海子山不远还要翻越一座海拔更高的山——沙鲁里山,山口海拔5000米左右。海拔高,路上积了很多冰雪,路也比较难行。但比前天翻的雀儿山口天险,这里不值一提。↑ 沙鲁里山口周围一片冰雪世界,这里与上午刚从白玉出来经过的那一段风景秀丽的山谷彷佛处在两个季节——一天经历两个季节两重天。队友冰冰在车上嘟囔,“再不要让我看雪山了,这几天把一辈子的雪山都看完了。回到家看彩电都不适应了,一定嚷嚷着要老妈给换成黑白的”。↑ 车行到沙鲁里山口回望来时路,弯弯曲曲一路从谷底盘上来。沙鲁里雪山是甘孜的门户,翻过它就回到甘孜县城了。5、又见甘孜城↑ 临近傍晚又回到甘孜县城。十天前离开这里去马尼干戈,然后去石渠、德格、白玉,转了一圈儿后又回到了这里。我们此次 川西 的行程已过三分之二了。在县城边缘的公路边有个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眺望甘孜县城、滚滚南流的雅砻江和西边的沙鲁里雪山。↑ 甘孜城的秋色很美,晶莹的雪山、碧蓝的江水、红色的寺庙、白色的佛塔,加上金色的秋叶,共同构成秋日甘孜最美风景线。↑ 站在观景台俯视到快速向下游流去的雅砻江,江边金色的秋叶十分璀璨。目光 从江 面上抬起向远方眺望,那边就是我们刚刚翻过的沙鲁里雪山—甘孜城的守护神与美景装扮大师,秋色绮丽的白玉、令人震惊无比的亚青觉姆城就在那座山的背后,给我的此次旅行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D12-10.22 甘孜→色达→五明佛学院→壤塘多云 5~14度今天是出行的第12天,一早离开甘孜前往色达,去那里是为了专访色达佛学院,途中顺访四通达的东谷寺和乃龙神山。原计划住色达,因为当地停电,参观完佛学院后直接赶到下一站壤塘。↑ 从甘孜至色达选择走一条近路,从罗锅梁子直接插过去的6983县道,路况一般,大部分是沙石路,途中还要越过一道有点海拔的山梁,但还算好走,途中景色也不错。↑ 从甘孜往炉霍这个方向走,又看到熟悉的“炉霍民居”——以木结构为主的外墙色彩鲜艳的“崩柯”式建筑。建筑外观与结构非常规整,把房子修建得象件艺术品,这是藏民族建筑风格的特色之一。1、神秘兮兮的东谷寺↑ 从罗锅梁子北上30多公里来到位于山谷中的甘孜县的一个乡——四通达。这里背倚乃龙神山,有鲜水河上游的达曲与乃龙河在这里汇合,水色晶莹如玉,水流湍急奔涌南下,谷中水土肥美,是处不错的“世外桃源”。我们要去参观的东谷寺就位于四通达镇对面的山坡上。↑ 隔河相望建在坡地上的东谷寺,洋洋洒洒一大片,镇守并装扮着这一方山水。↑ 东谷寺下方的僧舍。看上去这里的僧人居住条件还是不错的。↑ 东谷寺的红衣僧人,正迈上台阶走入僧舍。↑ 一看到隐藏于僧人队伍中的帅哥,就有女队友不淡定了,戏称他们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刚在亚青寺感受过满眼的女尼,现在看到男僧还要适应一下,觉得他们是假的。↑ 沿着一条上坡路费力上行,我们来到东谷寺门口。之所以选定这个地方参观,源于资料中说它里面藏着很多宝物。东谷寺位于甘孜县东北 部,达曲河东岸与乃龙河西岸的交汇点,依山坐北朝南,海拔3500米。霍尔十三寺之一。为达瓦嘉措一世活佛在1417年所建,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建寺以来,历代僧人在寺庙里留下了大量文物,尤其是该寺收藏的金佛、唐卡画等堪称藏区一绝。有碑文说,“在这里初无人烟,草木榛榛,鹿獐成群,故有‘千兽地’之称。东方人来此地以狩猎计生,始建尼赤村,曰夏曲两家,逐渐发展成千户,住四岗八壑,全民信苯波教。藏历第八绕回之木马年,文殊 菩萨 的化身东谷第一世夏仲活佛于明弘治十年、藏历火蛇年(1497年)建格鲁教派寺庙起,历辈夏仲活佛在寺内留下来自历代皇帝所赐 蒙古 、 青海 、 西藏 、天竺及当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尤其是藏式唐卡、金菩萨 、金佛塔、金银汁书写的古典经书等在藏区文物价值极高并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殿堂装有防盗门和监视器,给人一种神秘兮兮的感觉。在大殿和配殿里满是柜橱,盛满我们看不懂的宝物;大玻璃柜罩住的铜制镀金佛像可能就是那件东谷寺的镇寺之宝——伏藏佛;高处悬挂着几件看上去就很有岁月感的老旧唐卡,有的褪色严重并已破损,别看破旧,奉在显眼位置,定是宝物。殿堂内还奉有几尊夏仲活佛灵塔。↑ 走出大殿,看到旁侧有个小院落,院门微开,里面悄然无声,似乎别有洞天,我们怀着一颗探宝心轻轻推门走进去一看。↑ 里面卵石铺地,树影婆娑,主建筑帷幔低垂,院内悄然没有人迹,所有的门都紧闭着,整个庭院安静得似乎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到,感觉汗毛孔有些发紧。这里貌似寺庙的一处密境。↑ 主建筑有好几个木门,其中一个半开着,隐约可见里面昏暗的灯光与供台,未见人影不敢进去,怕撞上小鬼;一对儿紧闭的木门上绘有骇人的鬼脸,不知推开门会不会放出一对儿小鬼;另一扇也是紧闭着的木门上,上面彩绘着双龙戏水;院墙上绘有一幅的宗教故事壁画……。小院的神秘色彩浓重,怕撞邪,赶紧移步退了出来。↑ 走出东谷寺来到村口,可见一家两夫妻正在磨青稞。他们先用铁锅把青稞麦放进去炒熟,然后再磨成面粉(“糌粑”)。人生又长了一种见识——如何磨青稞得糌粑。↑ 抱着山羊的小僧人,稚气未脱。这位小哥一出房门看见我们端着相机,就想溜走,被我一把按住。↑ 贴在墙上晾干的牛粪饼饼,供冬天取暖用,在内地看不到,这边是一景。2、乃龙神山↑ 走出东谷寺站定路边向朝我们要继续前行的方向眺望,一座青灰色身披白雪的山峦横亘在前方,那就是乃龙神山。↑ 乃龙神山位于甘孜县东北 70公里,东谷区四通乡境内。“乃”为“存在神灵之地”之意;“龙”为“沟谷”的意思。乃龙山是康区闻名遐迩的神山,相传是莲花生大师所点化,海拔4610米,由观音、文殊、金刚手等三峰和一条 长寿 谷组成。绕一转约有十多公里。↑ 我们的车沿着公路盘上奶龙神山,回首望去,雪山峡谷间,来时路一圈儿圈儿往复回旋地盘上来,很是壮观。↑ 乃龙神山主峰观音峰(左上)山形如孔雀开屏于雪山之巅。神山上有很多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岩石,岩石上有天然形成的吉祥 八宝 图案和相传为历代高僧及格萨尔的手印与足迹。山上有许多岩洞,洞窟内有天然形成的各种形似佛像、飞禽走兽、宗教用品、手印足迹等奇石;山中峭壁上有修行人留下的红色岩洞,颇具神秘感;山上植被丰富,遍布杉柏与草地;山中溪流如洁白的哈达在山间穿行,山脚下的风马旗会把你引进“ 长寿 谷”,那里的溪流水味甘甜,据说饮后能起驱邪治病的作用。↑ 一只很大的秃鹫从我们头顶展翅飞过,身边一只牧人的小山羊抬起头,警惕地望着它盘旋而去的身影。↑ 过乃乃龙山口,又是一段冰雪路。不过,踏过了雀儿山,这点雪路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披着洁白的雪色一圈儿一圈儿弯下山去,到塔子乡结束了从甘孜罗锅梁子过来否认一段沙石路走上柏油大道,出远方山谷就离今天旅行的目的地色达不远了。3、觉姆王国——色达佛学院色达是川西北一座偏僻的小县城,近些年来声名鹊起,只因那里速度发展起一个被号称“觉姆城”的色达五明佛学院。下午三点多,我们抵达色达,专往探访 。↑ 在接近色达县城时,路边的山坡上出现一座看上去非常漂亮的寺庙—洞嘎寺。 洞嘎寺是 色达 三大寺庙之一,位于县城西郊约6公里处的一座形似白色海螺的山坡上,创建于公元1686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进去参观,不知属于藏传佛教哪个门派的。↑ 洞嘎寺最惹眼的就是那座金光闪闪的佛塔,老远就看到它被阳光反射出的金色光芒。整个建筑看上去上下簇新,像是新修缮过的。金塔旁侧有个大殿,屋顶的颜色是蓝色的,这在藏传佛教寺庙中极少见,不知有什么说法。在寺庙所在的山坡底下,有一个庞大的经幡阵,看上去颇具悲壮感。↑ 下午三点多到达色达县城,不及好好看一下这个藏在深山中的漂亮小县城就急急赶往二十多公里外的五明佛学院。那是我们此行要看的一处重中之重的地方。从色达县城向东南沿一条路况不错的县级公路前行二十公里,就转入这条由白塔拱卫的进入佛学院的路。在白塔尽头有座山门,上书“ 色达 五明喇荣佛学院”。有路牌指示从这个路口进到佛学院有3.5公里。这是一条通往一个神秘王国的路,我们顺着走了进去。↑ 过山门不远就远远望到了山坡上成片的僧舍。转过一个弯儿,整个佛学院顿时立体般的呈现在我们眼前:两侧整个山坡与下面的谷地都被红色的僧舍铺满,好强大的阵势,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都是不过分的,往日在别的寺庙中看到的主角——大殿反而被淹没其中,感觉成了配角。↑ 这就是传说中的能让人无比震撼的色达五明佛学院“觉姆城”了。蓝天白云下,说不清的火柴盒般的小房子层层叠叠拼在一起,状如蜂巢,又像一片波澜起伏的红色海洋。虽然我们没有时间攀到更高处的更佳角度观看全景,但已然被足够震撼到了。眼前,这一景,如同昨天在亚青看到的场景,几可断言,它们绝对是举世无双。如果说亚青佛学院的觉姆城因数不清的密闭式修行小屋而透着几分神秘,堪称秘境的话,这里的五明佛学院的觉姆城则必须用浩荡来形容了。没有神秘,完全立体地无遮无挡的立体呈现在你眼前,浩荡大气,蔚为壮观。↑ 五明佛学院的殿堂,必须从淹没在无数觉姆小屋的红色海洋中摘出来放大了才能看清,大有主次颠倒的视觉效果。这里的是觉姆们集体修行的场所。↑ 屹立坡顶上的佛学院坛城,中心是一座绿色的塔殿,最下层有一圈白色的转经走廊,远远可以望到有很多信众在那里转经。坛城在佛教信徒心目中象征宇宙中心。↑ 立在主殿前方一处建筑房顶上的巨大神鸟迦楼罗铜制镀金像。迦楼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记载的一种巨型神鸟,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坐骑,在佛教中则位列于天龙八部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金翅鸟。在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迦楼罗为了解除其母的奴隶身份而与蛇族打赌,以夺取天界的甘露换取母亲和自身的自由,最终在争取到自由的同时终身以蛇族为食的故事。因而,我们看到的迦楼罗的形象口中总是衔着一条蛇。↑ 喇荣沟左侧的沟底有一块水泥标志碑,上面标着“喇荣寺尼姑区”。这标志这块碑后面整个一侧山坡上都是觉姆(尼姑的尊称)居住区。我看到,其实沟右侧的坡上住的也全是觉姆。一位年轻觉姆对我们说,沟两面住的都是觉姆,约八、九千人,加上僧人一共一万多。她说,僧人们都住在沟尽头那边的山坡上,现在大多进山“闭关修行”去了,能看到的不多。因此,用“觉姆王国”来形容色达五明喇荣佛学院是很贴切的。这里无疑是川西北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眼前又出现貌似在亚青看到过的那条流动着的“红色河流”,那是众多红衣觉姆们正赶往大殿去听讲学。比起亚青神秘的分散闭关修行,色达的习经更有组织性、集体性与公开性。迎面过来一组觉姆,中间一位忽然瞄见我冲她们端起相机,笑得要背过气去转身想逃。周围的几个觉姆貌似是见过大世面的,笑她的羞涩,更用她们无比坦然的微笑坦荡的胸 怀来 直面我们这些“外面世界”来的人,她们用笑容告诉我们——她们是这里的主人,内心足够强大。↑ 这位走过来的觉姆怀里抱着的经书夹,侧面看很像一支排箫。↑ 三位年轻的觉姆手臂搭在一起,与我们擦肩而过,走向她们心目中神圣的殿堂。↑ 左上图这位小觉姆笑脸中透着顽皮;僧人中有帅哥,觉姆中必有美女。右上图这位年轻觉姆脸上虽然遮着大大的口罩,却难掩她姣好的面容;左下这位觉姆朴实尽现;右下这两位中年觉姆,平静地望着我们,淡淡的笑容中憧憬着自己的希望。↑ 下山时遇到两位迎面而来的觉姆,她们见到我们满面笑容非常友好礼貌地打招呼。感觉画面中的她们如沐春风。当 色达 佛学院这道铺天盖地的人文风景线映入我们的眼帘时,它对于我们这些外来探奇者的意义可以基本定格在新奇、壮观、与不可思议上;而同样在我面前的这两位觉姆眼中,意义却有天壤之别——此时的她们或许已然把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都投入到眼前这一片天地里,她们期盼通过苦苦修行,来找到实现自己心愿与理想的真谛。愿她们的身心亦如身后的鸟雀那样能在自己希望的天地里自由飞翔,终其所愿。↑ 这位觉姆说自己叫“扎吉”(音译),她对我说,她们住的房子是自己买下的,吃的寺里管,寺里每月还发一百多块钱生活费,汉族还会发的再多些。她说自己19岁来到这里,已经来了六年多了。我问她还走吗,她毫不犹豫地说,“不走了”。可惜,这里的觉姆们大多不会说汉话,我们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访问,很难与她们更流畅的交流并获知更多的她们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情况。虽然从觉姆那里获知的信息不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里的条件比亚青觉姆居住的情况要好很多很多,亚青觉姆们的生活几乎全部要靠自己想办法; 色达 佛学院的管理看上去也比亚青寺组织性更好一些。但,正因为生活艰苦,生存艰难,或许亚青觉姆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更顽强,学习上更努力更精进。↑ 沟底有一长排红色的平房,里面有很多觉姆在集体听讲。从敞开的门框望进去,可以看到里面听讲的人很多,屋里坐不下,有的坐到了门外甚至屋外的窗户底下,门口的鞋架子上摆满了听讲人的鞋子,由此可以感受到听学的人有多多。↑ 我们踏着狭窄的小路在山坡上的觉姆生活区中穿行探访。右上图为这里的觉姆居住的典型木屋。听说这样的木屋一万块钱一栋买给觉姆。房基由天然石块垒砌,屋架全木结构,墙壁是由从中一劈两半的圆木板拼起来的,然后在外墙涂成清一色的棕红。整体结构大多一屋两间,两个窗户。左下这位觉姆正站在屋顶上正在修理自己的房屋,见我们路过,用这个模样看着我们。正行进在觉姆村里,忽闻前方一阵轻轻的歌声:那声音时而低沉轻吟时而飘逸绵延,音色很是悦耳轻轻飘在空中。急忙顺脚下的小路探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轻的觉姆,正捧着一本经文坐在小院子里的草地上诵经(右下)。经文竟能诵读得如此好听!难怪我听成了歌声。这似乎是位带发修行的觉姆,或许新来不久还未及剃度。↑ 上图为觉姆们在集体洗衣;左下这位觉姆或许是挑水累了,正坐在路边歇息;右下这位觉姆,正辛苦地背着一大桶水走上坡地。↑ 觉姆城的小商铺,一排红衣觉姆正站在窗口购物,里面的售货员也穿着僧衣。商铺前,有人在发觉姆的财。这个男人低价收购觉姆们身上的首饰再拿出去卖高价。很多觉姆身上没有钱,只好把自己贴身的一点非常珍贵的饰物卖掉。见我们有队友问觉姆手中的东西卖多少钱,觉姆听不懂,这个男人抢过来说:“1200”;可我知道他要价也就二三十。他怕我们搅了他的生意。在那些本来生活就很穷苦的觉姆身上发财,很令人不屑。↑ 这位坐在柴草上撵着佛珠静静享受阳光的年长妇女,她没有穿红色僧衣,或许是来这里转经的普通民众,辛劳挂在脸上。老妈妈,祝您晚年幸福如愿!↑ 这位撞入我的镜头,在沟口附近转悠不知做什么的老爹,你好酷!↑ 离开色达佛学院的时候,看见旁侧一座山头上有很多秃鹫在盘旋,听说附近有个天葬台,应当就在那个方向吧。↑ 一位拖着行李箱刚走进佛学院入口的觉姆(左),一看就是新来的,表情有些不安;右侧这位觉姆,看她的眼神,还有些迷茫。相信每个新加入色达觉姆队伍的恐怕都要经过这样一个适应和心理调整过程。↑ 这位站在屋顶上拉电线的觉姆,望见正要离开这里的我们,热情地挥手道别。在即将结束在色达佛学院的访问时突然听到路边有非常熟练的汉语声,寻找过去,发现是一位中等年龄的觉姆。我说,你的汉话说得真好。她回:我本来就是汉族;我惊异:这里还有汉族?!问:你从哪里来?答:中原;再问。她笑笑转头走开不肯再多谈。看到网上一段采访色达佛学院觉姆的文字,笔者说色达佛学院“八千觉姆,八千故事”。意思是说在这里修习的觉姆在来这里之前都有自己个人生活方面的不寻常经历,那些经历与她今天的选择有很 大关 系。对否,我未及考证。觉姆,远离她们时,觉得那是不可思议的难以接近的神秘一族,但当你真正走近她们时,却又感觉她们就是普通的人,虽处社会下层环境艰苦,但对人热情友好,本性善良,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希望她们能走出大山,早日融入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时代潮流,用自己的双手开创幸福的未来!她们意志坚强,她们吃苦耐劳,她们行。再见,色达五明喇荣佛学院,我已深深把你长留人生记忆中!4、前往壤塘原计划今晚住色达县城,但白天路过县城时听说今天停电,一想没电怎么能有热水洗浴,不能洗澡多难受,跟司机商量后就决定早点从色达佛学院出来直接去壤塘 。司机巴不得早点回家,很痛快就答应了。离开色达时已经是下午4点半了,还有160公里路要走。↑ 出色达佛学院沿公路前往317国道路口,一路穿行在秋色浸染的沟谷中,路边小景很是润目。↑ 下午六点到达317国道色达路口—翁达镇。这一带的藏族民居变了模样,与道孚 、甘孜那边色彩鲜艳、雕梁画栋的“崩柯”式木建筑有了很大不同,这边的一些民居看上去有些像碉楼。↑ 从翁达镇沿317国道往东(马尔康方向)不远就是壤塘路口,有路标,我们的车由此北折前往壤塘 ,因修路原因路况不是很好,到达壤塘县城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天完全黑了下来。这幅壤塘县城的照片是第二天拍的。壤塘是一个偏居川西北与青海交界处的山地小城,海拔3285米,比昨天到过的色达 县城(海拔3894米)低了600米,后面的海拔会越走越低了。壤塘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距色达164公里,距阿坝州府马尔康186公里。壤塘,意为“财神的坝子”。县名源自境内一自然村壤塘寨,该寨子坐落于山上,其山形似手托宝幢的“藏跋拉菩萨 ”。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有较大的山7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 60余座。其中杜拉甲格则山海拔 5178米,是境内群山中的最高峰。有杜柯河、则曲河等主河流6条,湖泊10个,沟四百多条。丰富的地理环境使得 壤塘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有榛托寺的喇嘛塔群、觉囊寺庙群、宗科的日斯满巴碉楼、海子山、野人大峡谷等自然风景区。其中,壤塘的充满沧桑感的老佛塔群非常有特色,是我们此行重点要看的。到达壤塘时已经很晚了,原以为这么偏僻的地方应当很好找住处,就没有预定,但因为到得太晚,一个县城居然找不到住处,仅有的两三个正规些的宾馆招待所全住满了,我们费了很大劲才找到这个路边的“大车店”,说还有两间空房在地下二层。下去一看又脏又味,一半队友勉强凑合了一晚,还有一半不愿下去,坐在车里熬了一夜,第二天见到我们说夜里车上很冷,一脸悲催。D13-10.23 壤塘→棒托寺→觉囊寺庙群→金川多云 5~13度今天是出行川西的第13天,游览计划是壤塘两寺(榛托寺、觉囊寺)与一山(海子山),因为昨晚在壤塘住宿的条件太差,大家无心再在壤塘按原计划继续住一晚,司机提议住到金川 ,我同意了。于是在玩完两寺后舍掉了海子山,赶到了金川县城住下。全天行车352公里。早饭后,驱车出发去看两寺,先去位于茸木达乡的榛托寺 ,然后去中壤塘乡的觉囊寺群。看完榛托寺与觉囊寺后,在去金川的路上看了曾克寺。↑ 从壤塘县城前往位于茸木达乡的榛托寺一路沿则曲河谷前行。隔车窗望向旁侧的远方,一座寺庙高坐于山坡上,位置选得很有气势。从资料上看,这可能就是建于清光绪年间、号称“壤塘觉囊母寺”的红土寺。↑ 山坡上的风马旗拉得像一个个硕大的蛛网,随风舞舞乍乍不停抖动,仿佛有精灵驻留其中。↑ 壤塘的老佛塔特别多,几乎村村都有,外观看上去几乎不施“脂粉”,或说“脂粉”尽褪,几乎完全素颜,这在其他地方的藏传佛教的寺院中并不多见。这几座遗在路边的老塔,一看那破旧的模样就能想象得到它们的主人或也同样衰败了。1、秘藏数十万经板的榛托寺↑ 眼前这座塔庙就是今天要重点参观的第一站——榛托寺。棒托寺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它位于壤塘县北部茸木达乡则曲河畔,距县城45公里。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寺庙,始建于元代,寺庙僧侣200余,均信奉红教、觉囊教,它以规模宏大的石刻藏文大藏经堆和巍峨壮观的佛塔群而享誉,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背靠瞻巴拉山,面对象山和大渡河支流则曲河。象山貌似伸出长鼻畅饮则曲渡河水,把河流弯曲成“U”字形。瞻 巴拉 山像一尊神佛塑像巍然屹立,著名的佛教密宗修行圣地密咒修行洞、仙人洞、格萨尔修行洞、喜瓦拉传承修行洞、吉祥八宝物、转王七宝分布其中。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所建。寺内有喇嘛塔32座,规模宏大,在历史上与西藏的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并称藏区三大塔群。↑ 寺内所有的佛塔都是典型的藏式塔:由正方形塔基、宝瓶形塔身、十三相轮和塔刹构成。石刻大藏经周围以500年历史的降魔塔为中心,点缀着“万佛塔”、“尊胜塔”、“菩提塔”、“胜乐塔”、“多闻塔”、“仙人塔”、“ 长寿 塔”、“时轮塔”、“伏魔塔”等32座塔,有的塔高达42米,有的则只有6米高,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塔错落其间。塔内塑有释迦牟尼、观世音等千尊菩萨,绘有上万幅各种佛像壁画。 塔林 东侧有一菩提小塔,高6米,塔基周长12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吉祥门塔、降妖塔、尊胜塔是棒托塔群的代表。降妖塔建于1427年,是棒托塔群中历史最悠久的佛塔;尊胜塔建于1717年,也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吉祥门塔是棒托寺最高大的佛塔,建于1935年。方形塔基的四面分别开有三个门,将中空的塔内分为几个小佛殿,每个殿奉有不同的佛像并绘有壁画。吉祥门 塔里 供奉的佛有:释迦、千手千眼观音、莲花生、绿度母、白度母等。在外形上惹眼的还有宝瓶形塔身上的小方台,四面各绘一双佛眼,在白色的背景上蓝色的佛眼显得睿智而安祥。在这里,佛用他那可以洞烛一切的法眼注视着人世,无论你身处塔的哪一面,都将沐浴在他关注的目光之中。↑ 佛 塔下 面厚厚叠放的不是普通的石片,它们就是榛托寺的镇寺之宝——石刻大藏经《甘珠尔》与《丹珠尔》。据史料记载,石刻大藏经从明正统年始由60余名石匠辛勤镌刻达9年而成,由不规则的片石正反两面刻制而成,最后形成的石刻经板多达50多万片,按经文的顺序堆放,高9.7米、长46米、宽13米,占地598平方米,是极为珍贵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榛托寺因此而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看这座塔显得十分陈旧,其貌不扬,但你若注意到它被群塔簇拥其中颇显地位尊贵,就一定想知道它的名字与不凡来历,原来,这就是建于1427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在榛托寺塔群中塔龄最高的降妖塔。↑ 榛托寺壁画—密集金刚图。金刚形象为双身三面六臂。主尊身蓝色,象征佛教最高谛理;有三头三面,每面有三只眼;面色各异,居中蓝色,右边白色,左边红色,表示慈悲和息灾降魔两种功德。他拥抱的人物形象叫“明妃”,也叫“金刚母”。↑ 榛托寺地理位置优越,它端坐于被绿水环绕的一座坡头上,周围山峦簇拥,隔河相望对面坡地上隐约可见上百个小白塔,这是一处神仙都坐不稳的漂亮地方,每当秋色浸染时,环境更是美极。↑ 山坡上有很多白桦林,秋来时,头顶一束束金发。丛林中密布一道道的经幡,仿佛在指引一条通天路。↑ 象山与则曲,相互媲美,相映成趣。2、神秘的中壤塘觉囊教寺庙群看完榛托寺继续前往下一站,位于中壤塘乡的觉囊寺庙群。临近中午时分到达。↑ 中壤塘觉囊寺庙群位于壤塘县城东北方向42公里的中壤塘乡,北依壤巴拉(藏语意为财神)山,状如金虎卧于后;南临则曲河,形如青龙游于前。中壤塘觉囊寺庙群由藏洼、错尔基、泽布基三大寺庙所组成。其中藏洼寺最大,是藏传佛教觉囊派主寺。三大寺分别有自己的镇寺之宝,即:藏洼寺的十万块经书雕版;确尔基寺的元代壁画墙;泽曲寺的吉祥多门大佛塔。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中一个历史悠久的独立派别。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位于 西藏 拉孜 县彭措林寺东,雅鲁藏布江南岸。因其驻锡地为觉摩囊后遂称为觉囊派。觉囊派自称它的教义是直接来自印度的,其它教理和教法大多来源于萨迦派,所以觉囊与萨迦在观点上较为接近。目前的祖寺为四川壤塘的藏哇寺,也就是我们现在到达的这个位置。觉囊派因与被视为藏传佛教正统的格鲁派的主张完全对立,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排挤。这也是这个藏传佛教派别没有将祖寺建在西藏 ,而是建在了离西藏中心区域很远且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川西北壤塘的主要原因。↑ 寺庙群附近有一长溜小白塔,背倚的快速向下游流去的杜柯河。目光穿过小白塔隔河相望,壤 巴拉 山坡上层林尽染,秋意浓浓。↑ 藏洼寺主殿、藏经楼与僧舍。藏洼寺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主寺,建于1691年,在中壤塘三座寺院中规模最大。僧人约五千。有印经院一座,经板(木制)一万五千块,铜像六百尊,药泥塑像一百多尊,经轮四百多个,银塔四十座,铜塔十座。以丰富的藏书和收藏大量的木刻经板而远近闻名。藏洼寺建筑规模宏大,远远望去即可感受到做为觉囊派主寺的气势与地位。↑ 藏洼寺吉祥门塔。高42米,是中 壤塘 觉囊教寺庙群最高大的佛塔。觉囊教佛塔的外观更显古朴,与藏传佛教主流派别格鲁派基其他几个教派的佛塔有显著区别。↑ 泽布基寺,位于藏洼寺的后方,建于1456年,中壤塘觉囊教三大寺庙之一,现在寺内有常住僧人四百多。↑ 泽布基寺主殿,一座由经堂、护法殿、藏经殿为一体而组成的藏式殿堂,这在其它寺院非常少见。大殿中央供奉着3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佛像由金银珠宝装饰。殿内供有若干护法神坐像,据传说:泽布基寺的护法神非常灵验,呼之即来、挥之速去、心想事成。泽布基的镇寺之宝是一尊一尺半高的度母金像。佛殿上层供奉着25尊具有 印度 萨尔 拉特 风格的金像,非常珍贵。正殿香案上还供有两块印有印度高僧足迹与其手刻的“六字真言”石板。寺内有很多神奇珍贵的文物,包括:从下泽布寺飞来的根钦杜布巴像、三次讲话的度母铜像、在火中三天没有融化的长寿佛铜像、大土司供养的金马鞍,还有第一世寺主留下的金刚善护法的唐卡等。泽布基寺以在每年四月初十组织跳神活动而在藏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与队友英雄正在游看佛塔,一位同向行走的年长喇嘛主动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寺庙大殿,我们一同来到这个地方。从这个大殿的规模和位置上看应当是确尔基寺的一个大殿。殿内正在修缮。↑ 确尔基寺,位于藏洼寺左前方,始建于北宋(公元1054年),藏语意为“东方财神坝如愿成就宝贝寺”,是壤塘三大觉囊教寺庙中建寺历史最长的。寺院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藏式建筑群,初为苯教寺院,于“灭苯兴佛”中改为觉囊派寺院。寺中保存完好的四座建筑分别建于元、明、清。四座建筑皆坐北向南,石木结构,平顶式,共三层。规模最大的是“大经堂”,这是一座木石结构的藏式建筑,为全寺的中枢。它由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4大部分组成。正殿中央的 弥勒 佛铜像高7米,为金刚盘坐式坐像。正殿还供有高4米的时轮银塔一座,高3米的江洼喇嘛银灵塔一座。此外,还有高矮不等,形式不同的灵塔佛像100多尊。这些佛像灵塔就其种类来分,有金质、银质、紫铜、鎏金、檀木等。不少灵塔用珊瑚、琥珀、绿松石、猫银石等珍宝镶嵌。还供有巨型《三世佛》唐卡9幅,汉造金佛像5尊。门厅内壁有明代早、晚期,清代中期壁画31平方米。画工精湛,具极高艺术价值。寺中孔玛尔庙建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单体建筑,占地423平方米,在底层建筑四壁及木壁板上保存有大量清代早期壁画,色彩浓艳,柱枋上纹饰雕刻精美。康萨庙及经堂建于清代,其中大经堂建于清代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面积495平方米。其内柱上端及雀替供上之佛像及花鸟雕刻,涂饰金粉,富丽堂皇,艺术价值很高。 此外,寺内保存有数百幅元、明、清、民国以及现代绘制的唐卡画,大量明清时用金、银书写的佛经,唐宋以来的佛像、法器,以及宝石镀银的高僧灵塔等。确尔基寺有19幅巨型唐卡,在每年五月“晒佛节”展晒。佛教信徒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每年从四面八方前来庆祝“晒佛节”的佛教信徒成千上万。↑ 藏洼寺大殿内景,高耸的立柱,五颜六色的佛幛从高处低垂下来。我们参观时正在重新修建,众多身穿红色僧衣的僧人正在里面诵经,鼓号齐鸣,场面十分宏大。↑ 大殿佛像下摆放着很多五颜六色制作精美的酥油花。在以制作酥油花见长的 道孚 灵雀寺没有看到,不成想在这里的觉囊教寺庙却看到了。↑ 藏洼寺的酥油花。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形象。↑ 觉囊教派的红衣僧人。外观看上去与格鲁派的僧人并无二致,但不戴黄帽子。↑ 冲着我们的镜头微笑的觉囊教派的红衣僧人。↑ 在中壤塘分布着很多觉囊教寺塔,外观非常古朴,很像在印度尼泊尔那边的看到的佛塔模样。↑ 白色墙面上的彩绘的吉祥八宝图。↑ 壤塘藏族民居。非常朴实。墙是用土坯砌的,外面抹上一层泥,用的木材非常少。而且从外观上看,没用任何彩色涂料装饰,全是本土色,尽显朴实民风。↑ 中壤塘的几位村民,正围坐在房屋门口聊天。语言不通,只能跟他们打打招呼,他们也很和气的回应。我们这一路接触过的藏族民众都很友好和善。↑ 朴实友善的中壤塘藏族妇女。她怀抱的那只虎皮猫很可爱。下午一点多离开中 壤塘 觉囊寺群经增克寺开始整个川西北旅行的最后返程阶段。才一点多,本来后面还有计划中的海子山要去,但有个别队友体力不行了,需要照顾,决定放弃。很想看海子山那30多个美丽海子倒映满山的大石头的情景。可惜。壤塘海子山资料:海子山位于壤塘 、阿坝、马尔康三县交界处的上壤塘 ,距县城80公里。海拔4760米,主峰叫“尊玛”——“王后”的意思,据说是 青海 境内著名的阿尼玛卿山神的王后。35个高山湖泊集中分布于海子山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令人惊叹不已。那些湖泊,有的身只影单,有的双双顾盼,有的群海相连。“更嘎措苟”群海有9个湖,“措梦措赣”群海多达20余个湖,最少的“嘎乌措群海”也有3个湖。用圣洁的湖水沐浴,可以治疗关节炎、风湿、皮肤病;有的湖水饮用后,可治疗内疾,如消化不良、胃病、肠炎等症。该风景区外围是高山牧场,绿草茵茵,牛羊如织;景区内的海子山主峰白雪皑皑,巍峨雄伟;山腰和各个沟壑,布满森林和药用植物,里面鸟语花香,珍禽异兽生息繁衍。有资料称在壤塘县城附近还有一处不错的风景区,虽然我们没有时间去,但把资料摆一下,供后面有机会去那里的朋友参考。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南29公里。是一座未曾被人碰触的山,因为它是《格萨尔王传》中的神山之一,神圣不可侵犯。该风景区方圆30平方公里,“香拉东吉”圣山形如“众”字,巍峨壮丽,传说它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周围有88座雪山烘托着,传说它们是圣山的侍从。每当到了猴年,各路神仙都要如期到圣山赴会欢宴,因此只要届时转山,就会积累无量的功德。香拉东吉圣山的美景由奇山异水怪石珍木所构成。论山,有嘎茸吾姆七姊妹(七座秀丽俊拔的山),传说她们是圣山的七位公主;有圣山终年积雪银光闪耀的主峰;有88座形态各异瑞霭缭绕的群山。论水,有面积大约667平方米,被称为聚宝盆的索郎吉庆海;有面积约467平方米、色呈墨黑的措郎玛海、有色如绿松石的杂日玉措海;有色如红铜的玛娜措海;有天鹅飞翔的天鹅海、有能传出恰似诵经声的神秘海子——米拉日巴神海;有一双传说是仙人专门饮用的仙人海;有白如鲜奶的俄玛措海。论怪石,有象在山梁上疾行的千万只白色羊群;有格萨尔王妃珠牡的酥油桶、天然观音 菩萨 、大象鼻(鼻孔可供游人侧身爬行)、犀牛,自显六字真言、大师毗若遮那在石上留下的禅仗印,以及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地狱世界。论珍木,该风景区全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里面生长着珍贵的铁杉、云杉、冷杉、松树、柏树,各种高山杜鹃等植物。香拉东吉圣山虽然拥有这么多的奇山异水怪石珍木,但与它所拥有的野生动物资源相比,就逊色多了。这里栖息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成群结队的有岩羊、狍、原羚、草鹿、麂子、黑鹿、野驴、马鹿、麝、黑熊、棕熊、猕猴、野猪、狐狸、金钱豹、雪豹、猞猁、兔、水獭、狼、豺狗、旱獭、兰马鸡、白马鸡、喜鹊、杜鹃鸟、藏雪鸡、猫头鹰、天鹅、黄鸭等。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应有尽有。由于该景区被当地藏民奉为圣山,严禁捕猎,因此使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和生息繁衍。特别是岩羊,成千上万,与畜群戏嬉。游人无论何时游览,都能看到各种动物。这样的景致,恐怕全国找不到第二家,因些该景区被称为天然野生动物园,2001年11月26日,被州人民政府批准为州级风景名胜区。象这样的地方至少要拿出一两天时间专去。3、坐拥千塔的曾克寺离开壤塘后,我们前往今天的落脚点—金川。此行壤塘,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佛塔,形状奇特,外观古朴,难得一见。出壤塘县城30多公里,路边出现一片漂亮的塔群,这是以“千塔之寺”而小有名气的曾克寺。↑ 曾克寺位于北距 壤塘 县城30余公里的省道旁,紧依杜柯河,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庙。曾克寺以三座高达九层约五十余米的 弥勒 塔为中心,周围簇拥着一千一百多座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佛塔。九层弥勒佛塔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佛像,堪称佛像展览。在佛塔第九层外墙上,有一行镶在墙壁上的石板,形成一道宽约20厘米的悬空墙沿,刚好够放一只脚在上面,有胆大的转经者从塔门出来,手扶塔身,踏着这行悬空的石板移动脚步,围佛塔转上一圈儿。下面的人仰望上去,无不为他们提心吊胆。↑ 曾克寺周围到处都是密集阵列的佛塔,大大小小, 模样各异,向外界昭示着这里以塔文化见长。↑ 曾克寺附近山坡上的一座模样奇特的佛塔。↑ 壤塘至金川之间有一大段路程走在317国道上。这一段路沿杜柯河谷行进,河谷两岸秋色正好。这条漂亮的沟谷直通 马尔康 一直到米亚罗,如果你十月中下旬来这里,满目亮亮的秋色足可令你醉倒其间。阳光穿过山谷的缝隙,把一行赤裸的秋枝打亮,在暗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枝条苍劲,极为醒目。又转过一个山谷,山坡上的植被如同被一支大自然金色的画笔涂抹过似的,秋意盎然,非常悦目。D14-10.24 金川→丹巴阴转多云 3~15度今天是出行 川西 第14天,昨晚抵达并入住 金川 县城,今天上午游看 金川 老城,下午前往此次旅行的最后一站—— 丹巴 ,途中去看了小有名气的 丹巴 碉楼与牦牛谷。1、小城金川↑ 走上山坡俯瞰下方, 金川 县城立现眼前。它位于一处三面环山的谷地中,紧依大 金川 河(大渡河的上游)。街区内高层建筑不少,铺满整个谷底。从外观看,仅有少数建筑还保留着一些藏族建筑的某些传统风格,如屋顶外侧用藏族人喜欢的棕红色勾勒线条等,但总体看的更趋近于汉化了,说明这个地方已经位于藏区的边缘地带了,受汉族生活方式的影响日深。金川 位于川 西北 阿坝 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全县总人口7万,藏、羌、回、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5%。县城距省会 成都 487公里,距州府所在地 马尔康 92公里。 金川 素有塞上 江南 、嘉绒故土、雪梨之乡、东女国之美誉。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活动过,并建立过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金川 老街还保留着少许有百年历史的木质老房,几近被周围的新房所湮没。↑ 保留下来的几间老木楼大多是当年红军留下的红色遗址,看了一下悬挂在房子上的标牌,其中有“ 西北 联邦政府旧址”、“绥靖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格勒得沙国家商店旧址“、”格勒得沙国家药店旧址“等。还有一座“红军桥”,已经相当残破。格勒得沙 共和 国(1935年11月8日-1936年7月)是一个位于 中国 四川 西部、存在时间短暂的苏维埃政权。”格勒得沙“是嘉绒藏语的译音,意”藏族人民“。首都位于绥靖(今 四川 省 阿坝 州 金川 县城)。1936年7月上旬,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陕甘,格勒得沙 共和 国革命根据地内的机关和革命武装随主力红军撤出,参加长征北上,格勒得沙 共和 国的历史宣告结束。↑ 从老街下山走回住地 金川 宾馆,院子里十分热闹,一些当地藏族人正伴着音乐起舞为同族的一位老人祝寿。 金川 、 丹巴 一带的藏族叫嘉绒藏族,与 甘孜 、 理塘 那边的康巴藏族在服饰和语言上都有很大不同。 一位老妈妈的头上戴的头帕非常漂亮,上面用手工绣着一些色彩鲜艳的花式。↑ 秋日里,金黄色的柿子结满枝头,这里的柿子形状跟我以往见过的不太一样,有些像西红柿,底部是尖出来的。↑ 现在正是一年一度的金秋时节,庭院边看见一些艳丽的菊花正开心地绽放,眼前这一对儿金橘貌似母子相依。2、丹巴梭坡碉楼中午离开 金川 ,下午快四点到达全部游程的最后一站—丹巴。入住步行街附近的丹巴公寓。↑ 丹巴是这次川西之旅的最后一站。这是一个典型的嘉绒藏族生活区,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著名景点有梭坡碉楼、甲居藏寨等人文景观;有党岭、牦牛沟这样自然景观,都非常有特色,值得一看。 丹巴 是一个访人文、看风景两相宜的地方,值得驻足。↑ 到丹巴后首先去看了位于县城以南约九公里的梭坡碉楼。我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看碉楼了,这次主要是陪队友。↑ 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游两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处,耸立着很多古碉,据说最古老的碉楼始自唐代,已有千年历史。现存的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项、中路,其中梭坡为最,共有84座。真佩服这些当地藏族人把房子和碉楼盖到那么高的地方,上下一次多不容易啊。猜想住在山上的人可能很长时间才下来一次吧。↑ 梭坡碉楼中这几座比较集中,离路边最近,被人拍得最多,是丹巴碉楼的代表性建筑。丹巴的古碉为片石夹泥砌成,棱角笔直,墙面光滑,下宽上窄,面随高度增加而内收。一般高20余米,最高达50米。内建楼层十余层至二十余层,每层可容纳十余人,每座碉可容纳百余人。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从形状上可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其中以四角碉为主。从功能上可分为家碉、界碉、寨碉、风水碉、烽火碉、官寨碉,军事防御碉、通讯预警碉等。D15-10.25 丹巴→天全多云 7~15度今天是出行川西的第十五天,也是整个行程中有游览项目的最后一天。一早在街头观看县里组织的“丹巴藏族风情节”各支表演队的街头行进展示,然后去参观了甲居藏寨;下午游览了牦牛沟,然后离开丹巴前往今天的落宿点 天全 。1、街头巧遇“丹巴藏族风情节”队列表演一早听见街头熙熙攘攘的喧嚣声,赶忙走出宾馆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事这么热闹。原来当地政府今天在丹巴举办“藏族风情节”,丹巴各乡以歌舞队为代表拉着队伍沿着街道一边表演一边向会场集中,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丹巴嘉绒藏族民众的文化生活一面,很是开眼。↑ 丹巴各乡的文艺代表队,还有县里的舞蹈队和戏剧队,身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一队接一队连绵不断浩浩荡荡从我们面前边唱编舞走过,颇有点接受检阅的味道。↑ 各支表演队中的形象代表。有的彪悍,有的传统,有的喜幸,有的搞笑。↑ 丹巴有个“美人谷”,号称出美人的地方。以前来过丹巴两次都没见有什么美人,听说美人谷都看不到美人了,美人都出去闯世界了。仔细看看,这个队伍里美人还真不少,原来丹巴的美女不是到外面闯世界就是进文艺队了。这次见到这么多丹巴美人,算是来丹巴的收获之一吧。前几天在德格石渠那边海拔比较高的地方,看到的当地女性脸上都晒出“高原红”,皮肤也比较粗糙;但这里看到的藏族姑娘,个个皮肤细腻。2、藏族民居的颜值担当——甲居藏寨甲居位于丹巴县城往党岭方向七公里处,这里居住着上百户嘉绒藏族。大山深处的丛林中,一幢幢红白相间、屋顶四角神柱翘起的藏族民居,从大金河谷漫坡层叠而上一直延伸到亚肖神山下,给人一种彷佛来到一处远离尘世的神秘王国中的感觉。这里被外人誉为“藏区童话世界”、“康区风情园”。经过当地的开发,这里已经成为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虽多少染了些商业味道,失掉些古朴纯真的感觉,但还是值得一看的。门票40元。 此前,我已经来过这里两次了,这次再来是想与队友们分享。↑ 散布在大金河谷两岸的“甲居藏寨”。“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甲居藏寨,意即这里聚集了百多户藏族人家。他们属于嘉绒藏族,与康定、理塘、甘孜那边的康巴藏族在生活习惯、服饰、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包括建筑的外观。↑ 驱车进入景区后,我们的车沿着盘山路一路上行,金色的秋林层层叠叠散布在山坡上,把眼前的画面勾勒出极强的立体感。林木的缝隙中,闪现出一栋栋彩色的藏族民居,与大自然的景致极好地融合在一起。↑ 彩林、民居、碉楼,加上移动着的光与影所营造出的明暗交替不断变幻的动感氛围,构成 丹巴 甲居臧寨唯美景色的全部要素此刻都凑齐了。↑ 散布在山坡上的藏族民居,很像一块块拼起的彩色积木。这些造型独特的小楼大多高约三层,一户一幢,各营其生。它们大多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孑然独立。↑ 抵近观看,甲居藏屋的构造与外观,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如使用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技术,保持传统而古朴的风貌。墙体由片石非常整齐地垒砌而成,外敷土黄色涂料,高处涂成纯白色。房屋上部是木结构的,迎面建有开窗,窗户与屋檐涂成棕红色。红色与白色之间,用黑色过度。整个房屋看上去,由黄白红黑四色装扮,黄色是主色调。↑ 屋顶平台上整齐地晾晒着很多玉米,玉米的金色,也为整个房屋贡献了更鲜艳的色彩。↑ 屋顶四角翘起的神柱是 丹巴 甲居藏族民居建筑艺术的特色之一。既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了神灵护佑的避邪作用,又在实用层面上增加了力量感、稳重感与美感。↑ 红黄黑白,在藏区无论是寺庙还是民居,都非常喜欢这四种颜色。据说形容天地水火。在我看来,黄色代表尊贵高尚,红色代表炽热吉祥,黑色代表庄重沉稳,白色代表纯洁明快。↑ 在甲居藏寨的高处建筑中,推窗可见对面山峰间的风起云涌,如生活在山水画中。3、秋色尽染牦牛沟原计划在丹巴去游览以秋色最美而声名在外的党岭,但由于司机的原因很遗憾地被迫放弃了,用牦牛沟的替代。牦牛沟是303省道中 丹巴 县城至 道孚 县的八美镇一段约十公里长的山谷。这里依山傍水,一到秋季,漫山的五彩植被交织在一起,加上一路奔腾狂泻的碧色牦牛河水相伴,风景怡情。↑ 牦牛沟两侧山坡上熟透的大片彩林。色彩以金黄色为主,间有红叶点缀,连绵不断,布满整个山谷间。↑ 抬头望,几道墨崖昂首临风,很像在秋色染成的海洋中昂首的风帆。雄壮多姿的乌色峭壁,与下方的彩林相互衬托,相映成趣。↑ 巍峨的雪山从秋色尽染的山坡背后探出头来,一展它圣洁的风采。我们前些天在八美看到的雅拉神山就在那个方向;此前走过的道孚、甘孜、壤塘、色达、白玉、德格、石渠……也在那个方向。几何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旅程已成回忆。↑ 一条名为牦牛的小河在牦牛沟执着地相伴而行。河面不宽却水流湍急,急速下泄的流水不断冲击着河道中的巨石,产生出的哗哗的流水声在山谷间震响。↑ 牦牛河清澈的水流色泽如碧玉,激流飞舞狂泻激越前行,鸣唱出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心潮澎湃。↑ 牦牛沟有个红石滩,长数百米,这一段河滩上大大小小的石块都呈现罕见的砖红色,故名。红石滩是牦牛沟一景。自然景观,免费游览。↑ 这些石头之所以披上一层红色的外衣,是因为在它们的表面附着了一层富含虾青素的丝状绿藻,虾青素呈鲜红色,类似胡萝卜素,能帮助橘色藻抵抗高海拔地区强烈的紫外线等。看完牦牛沟,此次川西之旅中有游览参观的部分全部结束了。当晚住在了离成都不远的天全县城。D16-10.26 天全→成都今天是这次川西北全部行程的最后一天。从天全返回成都 。↑ 还记得本文开始时最早介绍的这一对儿宝贝吗?BB同学与冰冰同学,我的队友。此时,她们又坐到了成都宽窄巷子里的小茶座上。看表情,她们对此次旅行感觉不错,是吧?冰冰同学的归来感是:这一路,看过的雪山多到要吐,以后再不要看了,把一辈子的雪山都看完了;走了一路的高海拔,一下降到低海拔还不适应了—严重“低反”。回家后,要在屋顶上先坐一个星期,等适应了低海拔再下来。BB同学的观后感是:出发前根本不看路书,就拽着你的衣襟走哪是哪。等回到家一看地图,妈呀,我们走了那么远!↑ 做为本队的一对儿快活精灵+颜值担当,BB同学&冰冰同学,这一路,幸得有你们,才有队伍中那么多的欢乐!↑ 全体队友们,一段精彩的旅程皆因有你们同行!一起享乐!一起欢笑!一起吃苦!再见了,亲爱的队友们,他们是:阿丹、BB、然然、阿智、英雄、阿华、日丽、冰冰、莎莎、月光。还有本人:咕嘟求剑。那时,他们戏称我—“老大”。老大不小的意思。↑ 一段旅程结束了,又该回家重回市井生活了。回去工作,回去生活,待累了倦了,就再出来充充电。这就是人生,挺美,挺好。川西之旅,我的生命旅程中精彩的一段;我的生命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我行我歌之川西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