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钱涌动
国际热钱突进中国股市背后
一位QFII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QFII的背后有很大数额的境外资金在跟进,我个人根据市场表现判断,地下外资的规模可能在800亿美元左右."
本报记者赵刚戴奕上海报道"泰国金融危机暴发时,我正巧在泰国,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旋涡中心,我目睹了当时的惨状.决不能让这些惨痛的过程再发生在中国."面对中国的空前牛市,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与记者谈得最多的却是1997年那场率先在泰国暴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在她看来,汹涌而至的国际热钱在拉高中国股市的同时,也在累积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而如何应对国际热钱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美元危机再扩大: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应更积极
2008年刚刚中秋,华尔街已陷入了"百年一遇"的严寒中.
在美国政府才接管两房, 房利美和房贷美,华尔街尚未喘过一口气来,噩耗接踵而至.14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宣布准备申请破产.而深陷危机的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也被迫紧急同意被美国银行并购.雷曼的破产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已经波涛汹涌的美元危机池塘,其冲击波仍将扩散.
与此同时,美联储的前主席格林斯潘的言论雪上加霜: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美国躲过经济衰退的几率已经小于50%.
笔者判断,这一事件不排除成为美元债务危机扩大化的导火索.不过,欠账总是要还钱的,这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美元大崩溃》一书的作者希夫曾打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比方:假如6个人被冲上荒岛,其中一个是美国人,5个是亚洲人.5个亚洲人负责打鱼、捕猎、生火做饭,唯一的美国人负责吃饭,亚洲人只能吃剩饭,然后拿一堆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美元白条.假如美国人被驱逐了,那么岛上亚洲人的天会塌吗?答案很简单, 他们的日子会更好,不仅会多分一份饭,而且不再吃剩饭.
因而中国人无须对美元危机惊慌.主要的挑战在于,我们的胃口能不能变得更好,内需消费变的更多.
决定中国内需增长有三个核心.一是在中国创造的财富中,留在国内和被外资拿走的如何分配得更合理,如果被拿走的比例越来越高,否则内需的增长是一句空话;第二,财政税收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分配如何更合理,如果财政税收的增长仍远超GDP的增长,GDP增长超居民收入增长,那内需增长还是一句空话;第三,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分配如何更合理,如何建议适度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内需增长的后顾之忧.
因而,就战略而言,美元危机对中国是机遇,如果中国因此出现了问题,那主要不是美国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改革攻坚没到位.而在改革攻坚一时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应以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应对,以避免人民币资产和经济发展硬着陆的风险,并为下一步的改革攻坚创造条件.因此,9月15日傍晚,中国央行宣布减贷款利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是非常及时和果断的
外资"借道"入市
境外机构最看重、最需要的是,国内机构能够帮助境外资金入境再入股市的渠道.
张先生所在的机构前几年由于股市低迷,公司业绩始终未见起色,然而这家机构在业界多年的打拼使之具备了直接与海外大型机构对话的平台.
"我进入江苏这家机构唯一的目的,是帮助境外资金寻找一个安全、高效的进入国内股市的渠道,严格地说,我是整合境外对冲基金和国内金融机构资源的操盘人."具有海外背景的张先生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
"尽管监管很严,但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境外基金进入中国股市."张先生表示.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获取和分享其增长的潜力已经成为全世界金融机构的共识,加上2005年底中国股权分置改革成功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掌控1.2万亿美元的国际对冲基金,自然不惜代价地快步进入中国资本市场.2005年年底,随着境外资金进入中国股市的速度日渐加快,在海外的张先生看到了这一商机而加入这家江苏的机构.
"我之所以愿意向你透露内幕,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过手的境外资金最终的来源地是亚洲某个经济大国的几家对冲基金."张先生显然带有一点民族情绪.
据张先生介绍,以前境外资金大多借道香港入境,而目前借道台湾进入中国内地的比例在提高.理论上说张先生是在将台湾的资金引入内地.江苏省数量庞大的台资企业成了张先生主要的境外资金入境"蓄洪池".
2005年第四季度至今,张先生一个主要工作是找到那些不愿意全额打入国内注册资金的台商企业.
首期投资额经常是小于注册资本金的,因此国外企业将注册资金全额打入国内独资企业是不上算的,这样就出现了境外资金入境的"漏洞".注册资金空缺部分由境外基金出资,而该笔资金进入国内后,在支付必要的入境成本,再支付给企业1%至2%的费用后,通过该台商企业与国内公司设立的合资子公司或孙公司分流出来,就可以合法地进入股市.
境外基金也会在海外注册公司,然后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这样更便于资金的进入.然而在国内设立外资公司是需要报外经委等监管部门审批,成本虽然较低,但操作难度大,而且时间不好掌控.但"这是境外基金必然采用的途径之一,除了一次性入境的资金量可以很大以外,更主要的是考虑到通过贸易方式接纳其他境外资金,以及为未来资金出境留下一个自己可以控制的出口."张先生点出了境外基金的"近虑"和"远忧".
"巧合随时会出现,资金入境还能赚钱你信不信?"张先生说,他操作过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号称是极有资金实力的台商,凭着一张真实的来自台湾的长期采购合同,在某省注册了一家公司,主营高岭土的开采并精选后出口业务.由于当地政府太渴求外商投资了,在没有一分钱入境的情况下,这家空壳公司取得了包括开采许可证在内的所有手续.
张先生的4000万美元摇身一变成了这家空壳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该台商凭着那张来自台湾的长期采购合同,从银行获得贷款正式启动了高岭土项目,而张先生的4000万美元也在几个来回的资金划转后,带着10%的年借款利率进入了股市.
"只要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需求强烈,我们就有办法将资金弄进国内."张先生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
不是做庄个股而是要做庄A股
买入,全是买入、满仓,还是满仓、拉升,一直拉升.张先生对这十几亿美元看多中国股市的操作方式十分迷惑.2006年中国股市尽管不断被唱空,但其快速上涨的势头没有过多的"犹豫".显然目前在中国股市的境外资金大有来头,资金量巨大,而且行动如事前商量好的一致.
2006年上证指数从1100点涨至记者截稿前的2847点,事实证明上述亚洲某经济大国的基金操作完全正确.张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办公室放着的以麻袋来计数的股票交割单,十几亿美元投资在2006年赚了一倍.
记者随意打开一个麻袋,拿出一卷交割单:这是一个股东账户里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3只权重股在4个月内的交易记录,在某些时间段买卖甚至频繁到以分钟计算.
"十几亿美元分布在3000多个公司和个人股东账号里,单单为这十几亿美元的资金配置账号,就是一个偌大的工程."张先生向记者透露,有太多的小型券商处在濒临"死亡"的境地,这些小券商为了生存,乐意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任何"服务"."因此我的券商合作伙伴大多是中小型券商或新券商."张先生对记者说.
"尽管我时刻了解这十几亿美元的动向,但我没有做老鼠仓跟庄."但当张先生明白境外基金操作思路时已经为时太晚."以前进入国内股市的资金都叫游资,现在应该改口了,这才是顶级的正规军."张先生告诉记者,境外资金入市初期,张先生发现其所买股票品种和当时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品种惊人的相似,张先生起初以为他接触的境外基金的投资理念与QFII一样,以价值投资为主,同时"押宝"于人民币升值,当时并没有看出丝毫做庄某只个股的意图.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十几亿美元逐渐向数十只超级大盘股靠拢,更可怕的是随着股指快速升高,每到市场多空、双方分歧加大的关键时刻,上述境外基金来回倒仓拉升大盘股的迹象就越来越明显.
"老外绝对不是简单的来中国赚一笔钱就走,否则仅这十几亿美元在中国股市不敢、也不可能去拉升大盘指标股,他们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这家境外基金在工商银行股价3.4元上市首日开始大量买入,在此后数日连续买入.开始我以为买工商银行股票是赌人民币升值,没想到这家基金居然在工商银行股价接近4元时开始对倒拉升股价,每天总成交额都在20亿元以上,直到一举将股价推过4元一线."此时张先生才恍然大悟.
"工商银行股价每上一个台阶都是出乎市场意料的,关键时刻这家境外基金就开始对倒拉升股价,我计算过,至少有5家同样规模的基金一起对倒,才能保证股价如此快速地上升."张先生确信工商银行的股价是被这些境外基金们"力挺"上去的.
"尽管有消息说,为了挤压股市泡沫,国内机构在有关部门的l关照r下纷纷开始抛售工商银行,但是我这里看到外资非但没有减持工商银行,还略有增持."张先生在记者截稿前对记者如是说.
"我不可以透露目前我客户的具体仓位,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所有权重股都是我客户的主要建仓目标,现在很明显,他们不是来中国做庄个股的,是来做庄中国A股的."张先生认为国内股市的境外资金都来自境外的顶级投资机构,他看得到的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
"预测A股涨到3000点还是5000点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一切取决于老外的投资策略,以及国家管理层对股市调控的后续政策之间的博弈."张先生笑曰,"这是国家层面考虑的问题,一个赚佣金的人不必先天下之忧而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