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甘肃金川(现金昌市),当然知道武威,毕竟最初的金川还是武威管辖的永昌县下面的一个镇。但金川到武威有100公里,那时候还在上学,少有机会出门远行,不过武威还是曾经去过两次:一次是初中时,坐着老乡陈叔叔的大卡车一路颠簸匆匆去了个当天来回,哪儿也没逛,临回前听陈叔叔说武威的菜便宜,便买了些茄子辣椒回来,记忆深刻的是沿途有披着头巾晒得黑魆魆的农家妇女在公路边卖鸡蛋,好像是1块钱8个;第二次是高中时,去武威参加省中学物理竞赛,和几个同学一起,平生第一次住宾馆,记得那时荷尔蒙极度旺盛的我们把所有的被子枕头堆到一个床上,玩了大半夜的背越式跳高,兴奋得不亦乐乎,第二天考完试,老师带我们去了武威文庙游玩,当时文庙里有啥已经记不得了,留在脑海里的只是一个破败的殿前一尊后来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铜奔马(应该是原尺寸大小的仿制品)。 所以,此番第三次来武威,第一个想要去的就是武威文庙。想起来有点好笑,一直以来还一直以为“马踏飞燕”是武威文庙的文物呢(其实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滴)。武威古称“凉州”,百度了一下,貌似“武威”这个名称比“凉州”还要早。话说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置县,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15年后,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 ),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凉”者,“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我觉得,真正让武威名闻天下的盛行于唐朝的《凉州词》。“凉州”乃唐代民族乐府第一曲调,音乐风格愁苦悲凉,歌者、舞者、演奏者甚众,很多著名诗人为之创作歌辞。比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以说让天下人人都知道了“凉州”,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王翰的这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才是真正的“武威”呢。以我的理解,能诞生词牌曲调的地方,经济和生活怎么着也要达到小资以上。事实也的确如此,武威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中外商贾云集。汉唐之际,凉州就是西北地区仅次于首都长安的最大古城,有着“梦幻凉州,西北首府”的美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又有“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美誉。再说文庙。所谓文庙,也称“孔庙”、“圣庙”、“文圣庙”、“孔圣庙”、“至圣庙”、“先圣庙”、“先师庙”、“文宣王庙”、“夫子庙”等等,顾名思义,是古代奉祀“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庙宇。武威文庙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前两个是曲阜孔庙、云南建水文庙),被誉“陇右学宫之冠”。说来有趣,“地处西方,常寒凉也”的武威,其文庙的修建与祭祀活动还要追溯到宋朝时的西夏。据有关史料记载,西夏在建国之初,蕃学与汉学并举,后来第四任皇帝夏崇宗李乾顺时下令特建“国学”,教授儒学,以汉法治国,开创了乾顺盛世,到了他儿子夏仁宗李仁孝,更是追尊孔子为“文宣皇帝”,下令州郡修建殿宇巍峨的孔庙,儒学被西夏推上了更高的地位,并成为西夏统治的主导思想。难怪有西方学者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还是很有道理的。西夏亡国时,由于蒙古军队的大肆杀戮,西凉府内的诸多寺庙建筑毁于兵灾,武威文庙也难逃厄运,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成吉思汗的子孙在中原确立统治地位后,被毁的武威文庙才逐渐被修复。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兵部右侍郎徐晞镇守“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的凉州,深感光靠武力不够,必须昌明文教,便策划建学宫,经过两年的营建,到正统四年(1439),工程浩大的武威文庙终于竣工。仔细看景区简介,会知道文庙和孔庙的区别。整个武威文庙,其实是有“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的。换句话说,孔庙只是文庙的一部分。确切地说,孔庙只是祭祀孔子庙祠,而文庙还有学宫的含义,是古时读书人的殿堂。可惜1927年武威遭遇毁灭性地震,儒学院被毁,现在只能游览文昌宫和孔庙了。先看文昌宫。所谓“文昌”,本是星宫名,又名文曲星。据《史记·天官书》所载:“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六星各有专司,掌管天下文运禄籍,对应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见我泱泱中华,对君子的要求是极全面的。文昌宫山门上,赫然四个大字“斯文主宰”!关于“斯文”二字的出处,可见《论语·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如此看来,“斯文”实乃古代仁人志士的崇高使命!穿过山门和过殿,便是戏楼。“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文昌宫正中搭起这么一座戏楼,还真让人不得不仔细寻味,不知当年的莘莘学子,在此看戏时,心里做如何想?我倒希望啥也不想,苦学之余,稍稍休息娱乐一下,又有何妨! 再后就是文昌宫的主体建筑—桂籍殿。殿前宽大的拜台上,有单檐歇山顶式木牌楼一座,牌楼正反两面是乾隆时期武威名人刘作垣题写的隶书匾额,正面“桂宫傅篆”,绿底黄字,背面“月殿腾辉”,黄底红字,不知这颜色有何讲究。桂籍殿供奉着“万世文宗”文昌帝君神像,神像上方是“炳呈斗上”匾。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文昌帝、济顺王、英显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应帝君,一般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尤其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后,文昌帝君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视为“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关于文昌帝君,民间有天神与人神两种不同的说法。比如《明史.稽志》载:“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唐宗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我倒觉得无所谓是天神还是人神一说,正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开篇:“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神即是人。很多读书人到这里都祈祷蟾宫折挂、金榜题名、加官晋爵、功成名就、大展鸿图,但最终还要像帝君一样,做到“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时,人便是神了已经。出了桂籍殿向西,便是供奉“万世师表”孔子的大成殿。大成殿正中是孔子塑像,左右两旁为孔子的四大得意门生,号称“儒家四配”、又称“四公、四圣”的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子思(述圣,孔子嫡孙)﹑孟轲(亚圣,子思的学生),殿内东西两端是“孔门十二哲”,东面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西面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值得一提的是“孔门十二哲”前11位都是春秋时孔子的嫡传弟子,唯第12位乃南宋的朱熹,世称“朱子”,被誉为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得以配祀于大成殿内。 关于孔子的生平,魏文帝曹丕(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也应该是孔子“万世师表”来历:“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卫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脩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关于“大成”一说,可见《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用“金声而玉振之”来阐明“集大成”的含义:奏乐以钟发声,然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用以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最早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伏羲部落,再到5000年前的夏朝、2500多年的春秋。孔子称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对春秋以前夏、商、周三朝2500多年的文化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删述六经”:删诗、书,定礼、乐,系易,做春秋,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2500年以上的演进,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孔子塑像的神牌上书:“至圣先师”。关于“至圣”,可见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继往而开来,成其“大成”、“至圣”,正如大成殿前楹联所书:“量合乾坤明参日月,学兼中外道贯古今。”“德冠生民朔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出了大成殿,穿过戟门,可以看见一尊香港孔学院赠送的“孔子行教像”。 不同于唐吴道子慈眉善目的老年画像,武威文庙里的这座塑像反映的是青年时的孔子,面颜威仪而和蔼,双手交合、作捧书状,腰配宝剑,英姿飒爽。 关于孔子的身世,也算得上“将门虎子”,其父叔梁纥乃当时鲁国三虎将之一,力大无比。据《春秋左传》载:“鄹(邹)人纥,仲尼父叔梁纥也,为鄹大夫。身长七尺,武力绝伦。偪( fú)阳之役,纥抉悬门以出诸侯之师。”关于“偪阳之役”,《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智武子分兵肆敌,偪阳城三将斗力”描述得尤为精彩:“却说鲁将孟孙蔑率其部将叔梁纥、秦堇父、狄虒弥等攻北门,只见悬门不闭,堇父同虒弥恃勇先进,叔梁纥继之。忽闻城上豁喇一声,将悬门当着叔梁纥头顶上放将下来。纥即投戈于地,举双手把悬门轻轻托起。后军就鸣金起来。堇父、虒弥二将,恐后队有变,急忙回身。城内鼓角大振,妘斑引着大队人车,尾后追逐。望见一大汉,手托悬门,以出军将。妘斑大骇,想道:“这悬门自上放下,不是千斤力气,怎抬得住?若闯出去,反被他将门放下,可不利害!”且自停车观望。叔梁纥待晋军退尽,大叫道:“鲁国有名上将叔梁纥在此,有人要出城的,趁我不曾放手,快些出去!”城中无人敢应。妘斑弯弓搭箭,方欲射之。叔梁纥把双手一掀,就势撒开,那悬门便落了闸口。”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也是一名奇女子。在孔子之前,其父曾经娶了鲁国施氏,“多女而无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孟皮”,是父亲的妾所生,“病足成废人”。其父“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五女,俱未聘。疑纥年老,谓诸女曰:“谁愿适邹大夫者?”诸女莫对。最幼女曰徵在,出应曰:“女子之义,在家从父,惟父所命,何问焉?”颜氏奇其语,即以徵在许婚。”(《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会夹谷孔子却齐,堕三都闻人伏法”)孔子天生异相,“牛唇虎掌,鸳肩龟背,海口辅喉,顶门状如反宇”,身长九尺六寸(按出土文物鲁国铜尺约19.7cm,推断孔子身高为189cm),呼为“长人”。当时人都知道孔子好学不倦,博学之名,传播天下,又以为他“知礼而无勇,不习战伐之事”,然齐鲁夹谷会上,孔子“知礼之人偏有勇”,让人刮目相看。可见香港孔学院的青年孔子行教像来历颇正,也让孔子的形象在世人心目中更加丰满。 戟门前是棂星门、泮(pàn)池和状元桥。 棂星门是文庙大门,四柱三间,翘檐飞角,器宇轩昂。“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天门,因为形为窗棂,故而称为棂星门。导游介绍,文庙棂星门的特点是“四柱凸出,直冲霄汉”,象征祭孔如同尊天。依古制,天子之学(即国家级学校)四周必环以圆形流水,称辟雍;而像文庙这种诸侯之学必有半圆形流水,称泮池。清代称考取秀才为“入泮”,如此看来,至少须得中了秀才后,才有资格进文庙学习。“状元桥”,顾名思义,当然是状元走的桥,一般人不应该走的。但现在已经没有状元一说了,每位勤勉向上的学子,都可以“状元桥上走一走,考试读书不用愁”,再系上一根红丝带,祈求学有所成好运连连之余,也给状元桥平添了一层喜色。 最后一个景观是文庙正门。据说文庙的正门是专门为迎接状元而开的,因此也叫做“状元门”。武威文庙的状元门实际上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又称“万仞宫墙”,建成时是封闭的,只有等后人考上了状元(或者皇帝御驾亲临)此墙方可打开。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封建科举制度,没有了状元,而且皇帝也没了,所谓“状元门”只能是永远的一堵封闭的墙了。 写了这么多,其实引经据典费了好大力气,但读起来感觉还是很平淡。其实,静水深流,武威文庙真正触动我的还没有写出来,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写好。如果不是亲临其境,不亲身置身于桂籍殿前,不亲自举头仰望,不亲耳聆听导游的讲解,是很难真正体会到武威文庙所带来的震撼。这个震撼就是桂籍殿廊檐下悬挂着上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 “化峻天蕖”,下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共44块牌匾,其数量之多、书法之精湛、制作之精良、色彩之绚丽、悬挂之集中、保存之完好,堪称武威文庙一绝,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实属罕见。 听导游介绍,与雷台汉墓蛰伏千年的“马踏飞燕”不同,最长距今已达300多年的桂籍殿牌匾,在战火纷飞、岁月风霜、十年浩劫之下毫发未伤保存至今,有着一段传奇的佳话。话说民国末年,国民党设武威县参议会,文昌宫桂籍殿被用作参议会办公室,由于屋架高大,天凉时,殿内阴冷难耐,大家便给高大的廊檐打了低矮的顶棚,并在常规五间宽的廊檐下砌起了隔墙,修起了墙壁,安上门窗,将其改造成低矮保暖的参议会办公室。这样一个貌似基于实用性的“改造”,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竟让所有牌匾避免了被摧毁的命运,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真是苍天有眼。桂籍殿的这些匾牌,尽是文章能手、书法大家、绘画巧匠、雕刻名家匠心独运的杰作。其匾文用典绝妙、寓意深刻,其书法飘逸潇洒、朴拙雄健、遒劲俊美、豪迈奔放。其中“书城不夜”和“聚精扬纪”两块牌匾,还被收录进《中华名匾》—书,更彰显了古凉州享有的“文风甲于秦陇”之美誉。牌匾书写的内容,纵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集中赞誉古凉州笃实好学的文风浓郁,教化导民;另一类则是向掌管点化状元的文昌帝君进行“匾表”,极尽呈送赞美,表达莘莘学子的美好期望。牌匾从落款题名可看出,书法题写者,既有当时赫赫有名的饱学鸿儒,达官显贵,也有地方名流,乡国学信士弟子。看到这些牌匾,遥想古凉州学子勤奋好学的动人场景,不禁令人神往。 在牌匾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极具中国文章特色的“错别字”,比如“章”字,下面一竖出了头,寓为“文章通天”;“明”字,左边却是个“目”,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用“目”代替“日”代表一双慧眼,代表着一种智慧,更代表着上下五千年古老的中华文明。有趣的是,众多牌匾中夹杂着四块不起眼的匾,类似店铺中的记账牌。所书内容有修庙宇耗费的工料钱,地方人士的捐钱数额,以及购置庙产田地的契约,连文昌宫有黄门帘一块,大铜茶壶一个,铜鼻烟壶一个也都记录在上,目及于此,瞬间把我带回百年前的生动烟火和芸芸众生……所以,有生之年,你一定要来一次武威,来武威文庙,来看桂籍殿的匾牌。而且,没准有一天,文庙最南端的那堵“万仞宫墙”恰为你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