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2
3560
37
20
作者:怜花凋谢
美之壶◇京都佛像◇广隆寺我常常回想自己为何喜欢佛像,那一定是青春时代遍游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石窟的时候,只有在这些地方才保留下来美轮美奂的古代佛像。从丝路传来的这些佛像,由古印度、古西域人的样貌逐渐演变成汉人的形象,又以释迦、药师、观音等不同的化身示人,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佛教世界。然而不知何故,现在的佛像渐趋于千篇一律,无论到中国的哪座寺院,佛像的样子都是相同的,而且看起来颇为恶俗的小乘佛教白玉佛像越来越多。古代精湛的佛像雕刻技艺难道没有传承下来吗?昔日的雕刻匠人难道没有后继者吗?那些古代石窟佛像所带给我们的美学的享受,在当今的造像身上完全感受不到,我们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一直怀着这种对美好佛像苦苦寻觅的心情,直到我看到了日本寺院的佛像并深深为之倾倒。(佛像大多禁止拍摄,以下所引用的佛像图片来源于网络)前几年看了东寺和三十三间堂的佛像,不由地对京都的古寺佛像大感兴趣。大殿里那些具有不同含义的古老佛像,色彩斑驳,神情各异,既有稳重慈爱,又有威武凶猛,参观的人们在略感凉意的气氛中感受着宁静安详的宗教氛围。这次决定去广隆寺,广隆寺的佛像大多集中在灵宝殿里,其它的伽蓝都不对外开放。不用说,去广隆寺的主要目的是看那两尊国宝弥勒菩萨像。进入灵宝殿里,一眼发现两尊弥勒菩萨像并排摆放在正前方中央的位置。顺路先看左边的木造十二神将像,这些神像是平安时代(794-1192年)后期的佛师长势所作,神像的肌肉、甲胄、兵器都栩栩如生。弥勒菩萨像的全名是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都是飞鸟时代(593年-710年)的作品。其中一尊面带微笑,戴着宝冠,被称为“宝冠弥勒”或“笑之弥勒”,另一尊面露忧郁,梳着发髻,被称为“宝髻弥勒”或“泣之弥勒”。半跏思惟是右脚横叠在左膝之上,右手托腮思考的姿态,这是释迦牟尼出家之前、还在被人称为悉达多太子时的模样。这种日本最早的佛像于我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正如曾在法隆寺看到的百济观音那样,存在着飞鸟时代佛像惯常有的微笑神情,和以清秀为美的身材线条,这都是最初流行于中国北魏、北齐朝代的样式,转而通过朝鲜半岛再传入到日本。后来我去的奈良中宮寺也有座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样式几乎相同。也有人更喜爱中宮寺的弥勒菩萨像,然而我偏向于广隆寺的弥勒菩萨像。原因是两者的着色不同,据说佛像着色的不同是由于佛在众生的眼中色彩亦是有差别的,中宮寺黑色的弥勒菩萨固然美丽,广隆寺梦幻般金色的典雅佛像却更令我心心相印。虽说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描绘的是释尊年轻时代的样子,但是从这尊佛像的样貌来看,已经完全是一个优雅秀丽的东亚男子。佛像从正面看略为扁平,但要是从侧面看过去,仍然带着相当立体的表情,展现了雕刻时的高超技艺。广隆寺灵宝殿的佛像极为精美,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正对着两座三米左右高的国宝观音像,左侧是不空羂索观音立像,右侧是千手观音立像,都是平安时代初期的造像,它们的美好程度并不亚于对面的弥勒菩萨像。两座观音神情庄严,手持各种法器,双手合十静穆地为众生祈祷。此时的灵宝殿除了一个守卫者,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观众。广隆寺的佛像让我沉浸在遇见美好事物的激动之中,我反复地由远而近、由左至右地从不同角度欣赏着这些佛像。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来到寺院的目的并非是出于虔诚的信仰,而是喜欢寺院的氛围,并来欣赏佛教的美学宝库,如佛像,如庭园。广隆寺的佛像大多洋溢着明朗灿烂的神情,显示了飞鸟、平安时代人们追求死后极乐净土的佛教发展特征。(广隆寺境内)(记于2017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