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再有两周的时间就是农历新年了,趁着年前忙里偷闲,想着去杭州转一转。上海到苏州高铁半个小时,普快一个小时左右。高铁车票不到40元人民币,普快硬座十几元。时间有限,行程安排得比较满。距离很近,周末空闲时间,说走就走。从苏州火车站出来后,步行不到200m,到达公交车站点,乘坐9016路前往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与忠王府毗邻,两个景点一起参观。苏博为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门票免费,需提前在网上预约。淡季,寒冷的天气,阴雨濛濛,并未影响游客的兴致,门口处排队的队伍依旧老长。苏博外观。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元。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里面究竟藏着哪些宝物?镇馆之宝:宋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和真珠舍利宝幢1978年4月12日,三个顽童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古塔掏鸟蛋时,在宝塔的第三层意外发现了一个长达一米多的黑乎乎的木头盒子。黑色外盒内就是彩色的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内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在它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为罕见的宋画精品。宝幢通高122.6厘米,选材极其奢华,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装饰的珍珠就有近4万颗,而塔刹顶部是一颗直径3.4厘米的水晶宝珠,宝珠两侧以银丝挽出火焰造型,意示“佛光普照”。幢内置一乳青色葫芦小瓶,瓶内藏舍利九颗。珍珠舍利宝幢所在区域名为瑞光寺塔佛教文物。铜如来像。铜像形态比较修长,肩部圆润,手臂消瘦,胸肌结实,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相传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入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姿势。因此,佛教通常以全跏坐为如来坐。结跏趺坐就是将右脚盘放在左腿上,将左脚盘放在右腿上宋朝的铜地藏佛像,1978年发现于瑞光寺第三层。佛像相貌端庄,看起来非常沉稳,拥有饱满的额头和耳垂,表情慈悲,身上披着袈裟,衣服上的花纹十分流畅,左脚下面踏着一个莲花台,右手拿着一颗宝珠,左手放在膝盖上。根据佛书记载,地藏菩萨投胎成为暹罗国王子,出生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来到中国,入安徽九华山苦行修炼。半跏趺坐分为吉祥和降魔两种。将右脚放置在左边大腿上为吉祥,反之降魔。吴国宝塔-宝藏虎丘展区两塔瑰宝之铜质大金涂塔该塔是五代时期的文物,塔身是四方形的,可以拆卸。整个塔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从上到下大致可以分为塔刹、焦叶形插脚、塔身、铜盖,以及带有四面十六个罗汉像的须弥座。整个塔身的雕刻是印度风格。每面都刻有佛教故事,焦叶形插脚外侧共刻故事32则,内侧分别立着四大天王像。塔刹占全塔比例约三分之一。三透雕玛瑙饰,于1966年在苏州虎丘乡凤凰墩的王锡爵夫妇合葬墓出土。王锡爵,生于明朝嘉靖十三年,是苏州府太仓州人。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曾先后任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和建极殿大学士。玛瑙饰的形状很不规则,是雕刻者根据玛瑙的不同玉髓纹饰和材料,而进行了不同的雕刻,采用了镂雕、高浮雕和透雕等多种技法雕刻而成。它的一面雕刻有一位高士,神态安详,穿着宽袖大袍,一只手拿着仗篱,另一只手拿着一本书,一位门生正在跪着拜见高士,拱手作揖。左上角上有一只猴子,悬挂在树木之间,睁大了双眼,玛瑙中的黄色被巧妙运用为猴子的眼珠,极为生动。它的另一面有一只鹿站在悬崖上,昂首挺胸,连鬃毛都清晰的展现出来。鹿的右侧有一只古松,向上弯曲伸展,松树的松针错落分布,鹿的左侧和上方雕刻着灵芝。老人、松树、灵芝和小鹿的图案有着福禄双寿的美好寓意。第二个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据说在此碗没有被发现之前,中国考古以及文化界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秘色瓷。此秘色瓷莲花碗的发现正好填补了我国唐宋交接之际秘色瓷的空白,因此得以成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这件是清康熙时期的青花人物笔海,笔海即体积比较大的笔筒。这个笔筒绘图精美,色彩鲜亮,浓淡适宜,有着康熙朝时期青花的主要特点,青分五色,仔细观察笔筒表面的人物衣履,和周围物品和景色的颜色层次,会发现都是用青色来展现的。简单的青花的颜色被分成了浓淡不同的底蕴。使所绘图案具有不同的色调。清康熙青花是继永宣青花、承化嘉靖青花之后又一个青花制作的高峰。使用国产浙江青料,色泽鲜明清脆,浓淡相嵌,层次分明,而其运用浓淡不同的青花来绘制图案的技法,也使康熙青花具有五彩青花的美誉。这对瓷碗是袁世凯的第十三个女儿袁经祯捐赠的,器物胎制净白如雪,彩质纯净,碗壁内外画有粉彩梅雀图,图案绘工精细,特别是白梅、红梅、绿叶均以渲染表现出浓淡明暗的层次,极富立体,同雍乾官窑粉彩瓷器比,毫不逊色。碗底有居仁堂制四字楷书款。居仁堂是当时的军阀袁世凯在中南海的寓所,原名海晏堂。粉彩瓷创烧于康熙朝晚期,制作工艺是在素材上勾勒图案,在需要晕染的地方用玻璃白粉打底,用笔将颜色染开,使之呈现阴阳浓淡的立体感,极具装饰效果。这件青花瓷盘中心有一条五指白龙,外壁上有两条小龙做追逐戏耍的姿态。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因而龙纹仅用于宫廷或者祭祀,民间不可滥用。这件瓷盘就是明代宣德时期典型的官窑器代表作之一。青花瓷是釉下彩瓷器,他的蓝色花纹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1270度高温下一次烧成。青花瓷从唐代开始烧制,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清(1644-1911) 渔船系整块和阗玉雕成,玉色乳白,有黄色沁斑。运用阴刻、阳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刻划了一组渔家乐的生活场面,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清代中期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笔筒是身为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房用具,它的使用起源于唐代。唐代以前,文人都是把毛笔悬挂在架子上的。由于笔架在书桌子上占的面积较大,又容易碰倒,因此笔筒便应运而生,盛行起来。明清时笔筒材质丰富,有竹、木、瓷、铜、玉、水晶等,而这是一件紫砂仿皮雕山水笔筒,是利用不同配比的紫泥,经过堆叠花的装饰手法,堆塑出山水人物,在氧化焰中烧成的,使它既具有山水绘画的效果,又有仿皮雕的浅浮雕感觉。吴地遗珍-晨光熹微这件玉琮出土于苏州工业园区,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玉器作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遗产,凭借它们的精美绝伦和巧夺天工,而享誉海内外。这个玉琮高31.6cm,外方内圆,中间是空的,分为12节,每节转角处刻有凹形牙状纹饰,在下端起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小圆圈,用来代表眼睛。同时玉琮内部还留有明显的对凿痕迹。整个器物线条刻画清晰,比例恰当,显得非常大器。外方内圆的形状,被认为是良渚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富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良渚人视玉为圣物,奉玉为神灵。良渚文化玉器数量众多,制作精美,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忠王府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太平天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也是中国历史上遗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的王府。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赔付高额赔款,而造成了大量的财政亏空,赋税加重,导致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终于在道光30年末,即1850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并且建立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太平天国也存在了14年之久,而忠王李秀成正是太平天国在后期政权岌岌可危之时的主要将领。天王洪秀全在临死之前更是将自己的长子托孤李秀成。即使如此,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还是因为六天王被伏,李秀成被捕,在1868年以失败告终。李秀成是太平天国中的著名将领,后封忠王,是太平天国后期撑起局势的重要大将,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1823年,李秀成在广西藤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出生,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事变后,他与陈玉成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诸多战役的胜利,中兴了太平天国,因此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了忠王,称万古忠义。1865年天津被攻陷之后,他也随之成为了清军阶下囚,在狱中写下了五万多字的供状,也就是李秀成自述,在他写完供词之后,就在南京被凌迟处死,年仅41岁。忠王李秀成的宝座。忠王府的主体是中路的官署,是按照太平天国规制修建的,后来虽经李鸿章拆去东西园门、角楼、鼓吹亭,改大门为清代衙署样式,并涂改龙凤纹彩绘,其他保留原貌。忠王府主要由卧虬堂,古典戏台、四合院、鹤轩和走马楼等组成。相传当年拙政园主王献臣与吴中才子文征明、唐寅相情相慕,仲春时节,滕飞花放,王献臣常在卧虬堂设宴款待他们。卧虬既因紫藤盘曲似龙而得名,又隐喻名仕循世隐逸的意思。古典戏台是八旗奉直会馆利用南部四合院的庭院修建而成,虽经数次维修,基本保持其原貌,是目前国内保持完好的室内古典戏台之一。鹤轩是三开间,它的板壁均为楠木,在鹤轩之前有庭院,庭院和前大厅为一高墙所隔。庭院内有小石堆筑,雅致幽静。走马楼原来是太平天国时家眷住宅,原来有前幢和后幢,后幢在1976年拆除。古典戏台忠王府的建筑风格是属于江南小巧玲珑型的,与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截然相反,营造一种"小桥流水、山石花卉"的氛围。传说该古紫藤为明代诗人和画家文征明在正德年间即1506-1521年亲手种植,与拙政园一墙之隔。文征明曾参与拙政园的构思设计,作为当年拙政园的园主王献臣的好友,两人有着相同的遭遇和志趣,因而成为知己。紫藤也见证了几百年来拙政园的沧桑变迁。现在,古紫藤生长在一个长四米宽三米的青石盆中,依旧生机勃勃。紫藤丛生多枝,枝干盘曲蜿蜒,沿着铁架爬满围墙屋面,似走壁浮雕,如昂首巨龙,漫游其上,盘根错节。古紫藤旁有一青石碑,高两米,宽0.6米,上有光绪年间江苏巡抚提写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八个大字。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淡季门票70欧元,旺季90欧元。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走进拙政园的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被两株白皮古松,凌云枝干掩映着的一座三开间堂屋,这就是拙政园的兰雪堂了。兰雪二字出自唐代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明崇祯年间,拙政园一分为二,园东部成为侍郎王心一的归园田居,兰雪堂就是园中一景。当年此地花木扶疏,楼台掩映,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饮酒赋诗,流连忘返。进入堂中,可见正中陈设着一座大幅的漆雕屏风,一面是拙政园的全景图,精致清丽。从图上看,拙政园东中西三部分以墙廊分割。东部布局以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曲折的水面,多样的亭台廊榭,古朴典雅,使园内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西部的建筑相对密集,装饰华丽精美,有别于东中部的疏朗。拙政园是私家园林,因此是宅与园相结合。住宅位于园的南面,花园则是散点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显示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合,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典范。屏风的北面为一幅翠竹图。走出兰雪堂,即可见到迎面耸立着的一座太湖石峰。在青翠的竹丛和古树间附庸着的巨大石峰,状如云朵,岿然伫立,中间石峰叫做缀云峰。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用大小不同的太湖石叠砌而成,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客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障景。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那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书中描写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提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贾政父子同客人进大观园提景,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卿客都到“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在缀云峰西侧,有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所不同的是,缀云峰是用大小不一的太湖石叠砌而成,联璧峰则是耸立在各自石座上的太湖石独峰。缀云峰、联璧峰和您在园中陆续会看到的奇峰怪石都产自苏州洞庭山太湖之滨。在万千年的风浪冲击下,巧趣天成。这些具有瘦、透、露、皱等特点的太湖石鬼斧神工,成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审美代表。一峰好的太湖石置于园中,犹如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远近峰兀,咫尺千里,隐隐然有移天缩地之意。站在兰雪堂东北面的荷花池边,可以看到一座临水的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凭借周围的风景临水而建,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凌空驾于水面上,伫立水边,秀美纤巧,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芙蓉榭的正面面对着一池荷花,背面则是一堵高墙,一面开阔,一面封闭的强烈反差,融洽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考了这个设计。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看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工笔画。如果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两岸种植了多株木芙蓉,会把人引入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在最佳角度,以达到观赏时最令人满意的效果。走过芙蓉榭以北的一片紫薇草坪,即可见中间巍然耸立着一座重檐攒尖八角亭,这里就是天泉亭。这座天泉亭出檐高挑,飞檐高高翘起,看起来像是凤凰的尾巴,既赋予动感和美感,又利于通风和采光。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当初园主买下了包括大宏寺这块地,建起了这座园林,因此这口延续涓涓七百多年的古井,可以说比拙政园本身的历史还要久远。现在在天泉亭外开阔的草地上,种植了很多珍贵的树种,有活化石银杏,苏州市树香樟,和苏州市花桂花等。走过天泉亭后,看到的这座位于园北墙边,外观宽敞明亮的四面厅,就是秫香馆。秫是指黏性的稻谷,秫香泛指五谷之香。此处古时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花飘香的田园之景为很多文学作品所描写过。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的60首四时田园杂兴诗,是田园四季歌的先声,其中便有“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更是典型的一例。秫香馆规模远超过一般的厅堂,尺度与周围开阔的园景极为相称,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放眼亭是拙政园东部假山上的一座矩形景亭,其位置在涵青亭正北,隔水池,与草地互为对景。两者一北一南,一方一凸,一高一低,一山一水,互对互衬,表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灵活利用艺术辩证法的佳例。此区地域开阔,建筑不多,亭下假山土石镶嵌,四周环以河道,形成一不规则的山岛。立于山巅的放眼亭位置重要,具有很强的点睛作用。亭取自白居易的“放眼看青山”这句诗得名。透过树梢,中部山池美景,约略可见,正与亭名之意境相符。涵青亭又名钓鱼台,位于拙政园东部兰雪堂之西的水池南,紧靠园林南界墙,是一座平面为凸字形的倚壁面水的小筑。据明王心一《归田园居记》,“涵青”原为水池之名.取自储光羲“池草涵青色”之诗句。重建时,于兰雪堂西土山后的草地上掘一弧形水池,以体现诗句之意境,复于界墙下临水构一小筑,以池名题其额,故曰“涵青亭”。此处景观较为开朗,池之北为连片草地,一条石板小路弯曲穿过草地,渐渐斜上高坡,通向进入中部景区的门亭。涵青亭又是连结东部与中部游览路线上的主要观赏对象。由于这一区域以坡地、草坪、花树等自然景观为主,风格比较平和疏朗,于水池对岸,点缀一座平面独特,屋顶多样变化的风景建筑,具有很强的点题作用。特别是这一景区,以动观为主,在曲径上漫步,涵青亭各个侧面的造型能无遗地逐步呈现在面前,确能使游人获得移步换影的美感。拙政园中部景观: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前面小桥为曲桥。梧竹幽居亭西一池清水,池中东西两座土山小岛划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间,两山以土为主,以石为辅。南面黄石池岸起伏错落,北面则土坡尾丛,景色自然。山上遍植竹树花木,青翠欲滴,浓荫蔽日,景色因时而异,整片山林莽莽苍苍,宛如处于江南山野之间,岸边反植藤蔓灌木,低枝拂水,更添水乡意境。两山之间,隔一小溪,溪上石桥相连。六角攒尖的待霜亭设在较小而高耸的东侧土石山上,亭周种植桔树十余株。“待霜”一词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诗句“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苏州太湖东西山遍植柑橘,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江南最好的季节。亭名待霜能引起丰富的想象。亭周围遍植桔树,最适合欣赏秋色。拙政园中部花园特别配置了欣赏植物季的四亭,从而由内心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感慨,待霜亭就是春夏秋冬四亭中的秋亭。雪香云蔚亭是拙政园中部花园的制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和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清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亭柱上还有文徵明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幅楹联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枇杷园是拙政园中部花园中的园中园。它位于远香堂的东南面,因园内遍植枇杷树而得名。相传枇杷园内的首批枇杷树是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带领士兵在这里种植的。苏州太湖为我国四大枇杷产地之一,盛产枇杷,其白沙枇杷曾作为供果成为果中珍品,扬名海内。枇杷园园门设计得很巧妙,当您走到这里,见到前面有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有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时,却没有料到再往前走就可以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一轮如明月般的门洞。进入门洞后再往前走,这轮明月又被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这个月洞门又像一个巨大的宝镜,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园主巧妙地选择了月洞门的最佳位置,使雪香云蔚亭、月洞门和嘉实亭三点同处在一条视线上,并通过月洞门联系前后佳景。近处庭院深深,远处山水隐现,从而组成一组对景。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尤其注重携取画面,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玲珑馆是枇杷园中的主要建筑,坐东朝西,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小院,馆前原置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峰,现其北假山之麓尚留存一些峰石,馆侧栽有凤尾细竹。这一风景格局颇有宋人苏舜钦诗“月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馆即得名于翠竹美石。小馆前边是一色卵石铺地,环境极为清幽洁静,实为闲居读书之好去处。故馆内正中悬有“玉壶冰”的横匾。匾名摘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借景色以喻主人自己的心境。馆内窗格纹样及庭院铺地均用冰裂纹图案,甚见古雅。玉壶冰额两侧,悬有当年主持修复古园的张之万手书的楹联:“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馆内还挂有晚清王文治所撰一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这些题对是游赏小院风景很好的说明及指导,同时也增加了古园的文化内涵。嘉实亭是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其题额为隶书,款署“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字体重题刻的。小亭为矩形,尽管面积很小,但设计上颇有特色。一是利用其南面界墙的一段作为背景,墙前栽翠竹,点松皮石笋,这是古代园林理论中称的“藉以粉墙为绘也”。其次,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幅竹石小景,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空窗的大小、位置均经过周密推敲,使这幅立体风景画呈现出最完美的构图。它的两侧挂有一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乃是集古人诗句而成。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点出了小亭及小园的欣赏主题。站在枇杷园内向北望去,即可看到这座建在土石头山上的秀绮亭。这个三面敞开,一面粉墙的长方形亭,造型飘逸,和枇杷园中嘉实亭相同的是,秀绮亭也在墙面上开设一长方形空窗,用以借景。登亭四望,园中景色烂漫如锦,既可隔水俯视池北的清丽山景,又可将琵琶园中的春红夏绿尽收眼底。秀绮亭是中部花园欣赏四季植物中的春亭,山下的花坛种植着牡丹,阳春三月,牡丹怒放,娇艳欲滴,加上山上的大棵枫杨,百年圆柏等古树名木,构成了一幅沁人心脾的清雅画卷。玉泉井位于拙政园中部主要景点远香堂东南角,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据历史记载,该井下接泉眼,井水甘冽,造园者认为井水水质与北京玉泉山泉水相似,因此取名“玉泉”。玉泉井在文革后长期被掩埋。拙政园管理处通过多方考证,认为该井作为拙政园建园时留下的不多原物,有可观的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组织专人修复了玉泉古井,并特地从居民老宅中购回了一只与之相配的明代青石高腰井栏圈,将当时文征明所写的关于玉泉井的文字刻在了井栏圈上,其中“玉泉”二字采用了文征明手迹。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 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 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倚玉轩, 又称南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旱船香洲隔水相望。步下三级石阶向北,即是兰曲平桥,去荷风四面亭;向南有游廊,通向小飞虹廊桥。这一带曲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内原先植青竹数十竿。青竹在诗人笔下有碧玉之美称。成园之初,文徵明《拙政园图咏》中曾有“倚楹碧玉万竿长”之句,轩之得名亦源自此。小轩东廊直接主厅北边的大月台,与之成倚角之势,是拙政园中部名景之一。清代学者曲园居士俞樾当年游园后曾为园主人小篆“听香深处”四字额悬于轩西向廊内,并评曰“吴下名园以拙政园为最,其南一小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后此匾遗佚。小轩在建筑上也颇有特色.为了方便赏景,共有三个出口,除西向主门外,南向、东向的轩廊上均有出入口,堪称处处邻虚。屋顶为歇山构造,曲线优美,歇山山花探入水面,从对岸山岛看来,其倒影上下相衔,分外娇好。进入倚玉轩,即可见到轩内所陈设的一块巨大灵璧石。这块出自于安徽灵璧县的灵璧石,色如墨,刑如貔貅,细细端详,可见其龙头、狮身、鹿爪。灵璧石作为观赏石,具有寻奇、闻妙、色美、质金的特点,集瘦、皱、漏、透、丑,声、色、清、奇、秀,以及音韵之美等诸多美学要素,使灵璧石在明朝时即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用金属轻轻敲击,余韵悠长,有玉振金声之美称,顾古人又把灵璧石称为八音石。从西面走出倚玉轩,可见铺地的卵石图案为五福捧寿,由正中一寿字与周围纷飞的五只蝙蝠组成,蝠取其谐音,代表福气吉祥,福寿无疆。在游览香洲之前,先为大家补充一点我国古典园林的知识。自古以来,船就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发展到后来,还具有游览的功能,我国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模拟船的原型,建造出位于水边的建筑,俗称舫,或者旱船。在我国正统古典园林的水面上,精美的石桥、木舟、和舫是标准配置,作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自然也少不了标准配置中的舫了。拙政园的舫名叫香洲,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众多石舫当中,它可以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它有小桥、亭台、亭轩、水榭、楼阁五种典型园林建筑组合而成。石板小桥与岸相连,犹如搭在船头的翘板,船头是伸进水面的平台,三面开敞邻水,围以雅致的低栏,给人以近水楼台之感,而且这船头指向东方,也是大有寓意的,这代表着园主希望放舟江湖,往东驶向东方仙境的想法。船身分三个部分,前舱为较高的方亭,形制高敞飘逸,中仓低矮仿水榭,半墙上连续的窗棂质朴无华,尾舱最高,仿楼阁,上下两层,可登高远眺。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得当,与疏朗开阔的园景,相得益彰。得真亭,小沧浪水院西北隅的景亭,二条游廊交汇于此:东北是小飞虹廊桥,南边水廊由小沧浪水阁而来;西向,游廊曲折通向玉兰堂。亭北向,与水中之荷风四面亭遥遥相望,而造型别具一格的香洲又在假山之后大片花木丛中隐现不定。“得真”之名似乎颇多学究气,《荀子》曰:“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晋左思亦有诗云“竹柏得其真”,当年园主借松柏以自喻清高。原先此处松柏翠竹葱郁喜人。现在亭前绿地上植桂多株,伴以紫竹,更有一座小假山相点缀,“得真”之原意已衍化为“得自然之真”的纯粹审美性质了。亭正中,悬有一面大镜,四周山水花木悉映入镜中,颇有“镜里云山若画屏”的境界,自然之真趣于镜中得之。亭子由于要接续廊桥,故于矩形平面之前凸出一个方形小披屋,大亭作歇山顶,小披屋则是攒尖顶,两者相加,使亭的轮廓变化多样。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别有风味。借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荷风四面亭的北面一座邻水的楼阁便是见山楼了,它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上称“见山楼”,我们所熟知的陶渊明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山楼名便是取其诗句,透露出造园者洒然自适的闲逸诗意。下层则叫“藕香榭”,因榭前池中遍植荷花而得名。从背面看,见山楼就像龙头,爬山廊就像龙身,戗角就像龙角,洞门像龙嘴,曲桥也成了龙须,云墙成了龙尾。龙的造型与太平天国李秀成有关。据说这里当年就是忠王的办公处,楼下陈设简洁典雅,正中为大写字台、太师椅,两旁放置茶几拷贝,还犹如忠王在与部下商量军机大事。此楼三面环水,“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这里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拙政园西部拙政园花园西部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这座馆在古建筑中是以一种鸳鸯厅形式,从外面看是一个建筑,而内部却以隔扇、挂落将大厅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部名“卅六鸳鸯馆”,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梁架一面用匾做,一面用圆做,似南北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宜于夏天赏荷纳凉。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居、游、赏于一体的私家花园。各式建筑不尽外形大小很少雷同,而且其功能特点也不尽相同。卅六鸳鸯馆就是一座别出心裁的建筑,在现存古典建筑中是一个孤例。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建筑的四角各设有一间耳室。这个耳室又称为暖阁,园主在大厅听曲观戏,演员可以在耳室休息化妆;园主在厅内宴请客人时, 这里又是佣人随从等着上菜的地方。而且在冬天,更有门斗的作用,可阻止进出门时带进的寒风,真是匠心巧运。进门时,我们可以在亭中看到数对鸳鸯在水中游冶,卅六鸳鸯馆即使是因为池内放养三十六对鸳鸯得名。圆洞门上面有四个砖雕的立体字“得少佳趣”,门额含蓄,谦逊地表示在此处得到游园之乐。进得门来,更加能渐入佳境,始得其乐。卅六鸳鸯馆的顶棚采用卷棚式,即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余音袅袅,绕梁吟回。此馆环境幽雅,陈设古色古香,主人可以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史书记载,古园主人张履谦特别喜欢昆曲,经常同曲圣在此切磋曲艺。每当演出进入高潮时,总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卅六鸳鸯馆匾额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所提,洪钧是清同治七年状元,曾出使俄、德、奥、荷四国,由于洪钧曾娶名妓赛金花为妾携之出使四国,借小说《孽海花》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浮翠阁,苍翠如浮之阁,是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之所以有如此视觉效果,是因其高耸于假山之上,被周围茂密苍翠的树木掩映,因此显得十分高大气派,引人注目,而且该阁楼还是整个拙政园的最高点。登上这座高楼,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远眺,整个拙政园美景尽收眼底。阁名取自宋代苏东坡《华阴寄子由》一诗:“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浮翠二字是立于山下,仰望山巅阁楼形成的视觉感受,专业的说法是高远取景法,因此想要拍出浮翠效果,需要站在假山之下,而且不能像我一样冬季的时候来观赏,不然就是浮有了,翠没了。园中盆栽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倒影楼,是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楼分两层,楼下为“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拙政园之所以蜚声江南,是与大画家、大诗人文徵明分不开的。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年间特建此楼以资纪念。面水的一侧与主间安装有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的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楼上原是园中儿媳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拜文揖沈之斋波形廊在拙政园西花园东南角的太湖石假山上,耸立着一座六角形的亭子——宜两亭。许多人都不理解宜两是什么意思。您不妨登山假山,一窥究竟。登上假山,即可看到俯看粉壁云墙之隔的景致。“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非常欣赏中园疏朗优美的景色,但是当时园子为私人所有,不能随便进园欣赏,于是他利用相邻中花园的优势,沿着围墙东南角,叠了一座小小的假山,山顶建了一座精致的亭子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从亭上可以俯瞰中西两花园景色。而中部花园主人在自家花园里亦可眺望亭阁一角,亦有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同时,一亭宜两家,更增添了邻居之间的友谊。从造园的艺术来说,从拙政园中花园观景视线从眼前的景色往西看去,最后见到的是这座立于廊脊之上的亭子,从而看到整个中花园更为幽远的景色,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拥有国内现存最大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国的美誉。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也就是公元1342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占地1.1公顷,是一座融禅宗之理和园林之乐的寺庙型园林。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狮子林的名字和当时的高僧天如禅师有关。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元至正二年(1342),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为了纪念佛徒衣钵和师承关系,再加上园中还有很多酷似狮子的假山,而在佛说之中也有狮子吼的说法,寓意为禅师传授经文,他的弟子们便取了佛经中的这一层含义,将这座禅林命名为狮子林。一进到园内,就可以看见一座大厅,这就是贝家祠堂。在大厅上方正中央,是一块书写着园林逸韵四个字的匾额。祠堂一般是用来供奉祭祀祖宗以及族人聚会的地方。因此在屋顶上还塑有福禄寿三位神仙和一位小孩的塑像,证明了园主希望他的子孙后代们都可以出类拔萃,光宗耀祖。燕誉堂是整个狮子林的主厅,原本是这个园子的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燕誉二字取《诗经》中“式燕且誉,好尔无射”之句而名。“燕”意为安闲,亦通宴;“誉”通豫,意为欢乐。即此为“宴请宾客的安乐之所”。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著名的鸳鸯厅。所为鸳鸯厅就是一座大厅内用屏门、挂落隔成南北两部分,从内部看似两厅相连,但布置相异,装饰、家俱、陈设各不相同,在功能上,前厅常为招待贵宾,内“堂”为密友聚谈,女眷欢聚的地方。小方厅。1400多年前,我国的儒释道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后来经过相互融合,儒释道的思想精髓也逐渐渗入到了各种文化艺术当中,并成了园林建筑中的隐性内容。狮子林就正是如此。小方厅顾名思义,就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建筑。其建筑和构建均呈正方形,是一处小巧玲珑的文汇雅集之所。小方厅的意义为善德处事,方正为人。在这里,善德则信天佑,方正则入涅槃,这就是佛教所主张的理论。另外,在小方厅的东西两侧墙上,都有矩形的砖砌月洞,透过月洞看向外面,则东窗外是素心腊梅,西窗外则是称作城市山林的假山和林木,这样以门洞窗洞为画框观赏外面景色的方式,被称为框景。这里的两幅框景都将外部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契合了儒家的思想,因为孔子是以人为核心的。宋代的学者朱熹又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小方厅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狮子林中花篮厅的原名叫做荷花厅,民国34年的时候,这里曾举行过苏州侵华日军向我国军队投降的仪式。1968年荷花厅不幸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花篮厅是1975年从东北街郑子厚宅移建而来的楠木鸳鸯厅。面水而筑,前有平台。厅柱端垂有黄杨木雕成的四只花篮,故称为“花篮厅”。四只花篮的雕刻,分别是梅、兰、竹、菊四君子。花篮厅的“水壂风来”匾与联均系吴焕元题写,记叙乾隆皇帝游狮子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苏州狮子林是以太湖石大假山的洞壑幽深,曲折盘旋,以及内如迷阵的声名而著称于世。除了大假山,其实狮子林还有一些太湖石的小品,也非常有趣味 ,例如下面的九狮峰。九狮峰是一座十分高大的石峰,由太湖石堆砌而成,为狮子林众多湖石峰的代表之一。这座石峰嶙峋多空,具有天然的石纹,形态俯仰多变,气势雄伟,涡洞纵横,玲珑奇特,妙趣横生。若是细细观察,就可以依稀瞧见九头不同姿态的小狮子,这些小狮子活灵活现,像是在嬉戏玩耍一般,这就是九狮峰名字的来源。指柏轩的全名叫做揖峰指柏轩,至于名字出处,历来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苏州狮子林是现在仅存的唯一一座禅意园林,其中大多数建筑名称都与禅宗公案有关系,而指柏轩也是如此,来自于"赵州指柏"的典故;另一说源于宋代朱熹的诗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和明代高启的诗句:"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指柏轩的外形非常典雅,轩前种植着几株古柏,与周围的假山石峰遥相呼应,是狮子林主景之一。在轩内的正中屏门两侧,还各有两扇银杏木隔扇,这些隔扇上面雕刻着传统的苏属葡萄藤图案,有着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指柏轩的西侧是古五松园,据资料记载,狮子林中曾经的确有5棵参天古松,故当时亦称狮子林是五松园,但这五棵古松后来都枯死了。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初年的时候曾经经历过重建。古五松园为东西向厅堂,厅内“古五松园”匾由苏局仙题,匾额下,吴致木先生作绢质五松联屏一幅。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禅房。它呈凸字形,两层,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苏州园林中独此一“室”。楼阁周围空间极狭,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卧云”出自元好问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狮子林的大假山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现存最著名的假山群。整个山体是由一大片太湖石架空叠成的。时而上,时而下,有时穿洞,有时越桥,高高低低,左转右绕,因此当人进入假山之后,就会有一种进入迷魂阵的错觉。在这片假山之中,一共有四条游路,游人进去之后,就很容易迷路。关于这片假山有多难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和铁拐李到狮子林中游玩,走进假山之后,一直走不出来。当时,铁拐李行动不便,直喊累,要求吕洞宾把他带出去,吕洞宾说:那我们就下一盘棋吧,谁输了,就把赢的人驮出去。铁拐李心思不在棋上,一心就想出去,结果不出意外他输了,铁拐李只好向吕洞宾求饶,吕洞宾这才驮着铁拐李驾云飞出去。他们当初下棋的山洞,因此被叫做棋盘洞。据说此后铁拐李每次路过苏州的时候都会来看看这片假山,想找到走出假山的路。狮子林中的真趣亭依池而建,卷棚歇山顶。亭上方悬"真趣"匾额,为乾隆御书。或许是因为皇上到过的地方,这座亭子的装饰十分金碧辉煌,雍容华贵,显示出了一种与素雅的江南园林建筑完全不同的皇家气派。关于真趣亭名字的来源,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乾隆27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路过苏州狮子林休憩,一时间雅兴大发,便吩咐随从准备了笔墨纸砚,挥笔写下了真有趣三个字。当时,给乾隆皇帝当导游的是一个状元,他觉得这三个字比较俗气,但是又不敢直说,于是他便说,万岁御笔千金,微臣一贫如洗,叩请皇上把中间有字赏给奴才吧,乾隆皇帝何等聪明,当即就明白了他的用意,便顺水推舟,把有字赏给了他,留下了真趣二字。等到乾隆皇帝走后,地方官便在此地建造了亭阁,并将真趣做为亭名,这就是真趣亭的由来。一提起苏州狮子林,很多人肯定会想到狮子林中的石舫。狮子林中的石舫建于民国初年,是20世纪最后一位园主贝润生建造的。石舫又被称为园林里的不戏之舟,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一种极其特殊的景观建筑。石舫中后舱均是两层的舫身,它在外形上借鉴了江湖中的游船画舫,其船身、梁柱及屋顶都为石制结构,而门窗、挂落、装修都为木质。但是这座具有古风元素的石舫的四周却按着86扇镶嵌着彩色玻璃的河合窗,其制作十分精巧细致,这种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洋风格的碰撞,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让人不由称赞。听涛亭,又名飞瀑亭,建在狮子林的瀑布旁边,整体外形为方形结构,卷棚歇山顶,亭内部放置有屏门,屏门上部刻有飞瀑亭记,下端刻有四幅浮雕。在亭子中间,设置有石桌,四只石古墩座。游人们若是坐在亭中,便可以听见潺潺流水声,宛若涛声一般,因为如此,有了听涛亭的名字。听涛亭的存在与湖心亭中的观瀑遥相辉映,据说当初是因为园中主人久客海上,所以才在这里修建了亭子,听着昼夜不停的瀑布声,如闻海浪的波涛声,也寓意着园主人不忘航海景象和居安思危的心境。不仅如此,在园林山水的建造中寓之以德,通过听涛,使得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也正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设景的传统主题。问梅阁是狮子林西部园景中的一座主体建筑,上面悬挂着绮窗春讯的匾额,这四个字取自唐代诗人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意。在阁内到处都是梅花的造型和图案,格外四周也都遍植着梅花。问梅阁名字出自禅宗公案中马祖问梅的故事。唐朝时候有一位法常禅师,他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具有超人的记忆力。最初拜师之时,他听马祖道一禅师说道即心即佛的时候,就表示自己已经顿悟了,于是告别师傅,来到浙江大梅山隐修,后来马祖道一禅师为了了解他的领悟程度,便派僧人去测验他。手下对法常说,马祖大师最近的佛法不一样了,他改说非心非佛了。法常说,他说他的非心非佛,我就只管即心即佛就好了。马祖禅师十分满意,他赞许地对其他弟子说,大众梅子熟了,后来法常禅师便被称为大梅禅师。狮子林中的正气亭是为了纪念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修建的。在正气亭内部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文天祥草书的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在这里的诗句中,将文天祥的高尚情操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为后来千古传诵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了铺垫。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也是抗元名臣,与张世杰、陆秀夫并称为抗元三杰。公元1278年12月,文天祥帅兵抗元时在五坡岭被伏,第二年元朝将领命他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诗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在大都劝他投降,并许诺给他中枢宰相的职位,但是文天祥大义凌然,宁死不屈,后来1283年1月9日在大都就义。离开狮子林,可步行前往平江历史街区,距离观前街也很近,第一天参观的景点比较集中。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今天的平江历史街区仍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独特风貌。天空微雨,更渲染出江南烟雨的韵味。看不够的小桥流水人家,看不尽的池水碧绿。一家网红店——猫的天空之城。文艺小清新的最爱。其他的江南水镇也去过,唯独苏州的水是如此的碧绿,像是一块温润光滑的玉璧。松鹤楼创办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初为面馆,主营卤鸭面及壮鸡面。清末时经营苏帮菜,有松鼠鳜鱼、清溜大玉(虾仁)、原汁鱼翅、荷叶粉蒸肉、雪花蟹斗、青鱼甩水等菜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试一试。走到这里,路便断了,只好原路返回。这个旗袍店太有感觉了,窗子里面的小姐姐好美。苏州状元博物馆其实,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可以认真地走一走,据说小巷里藏着数十个景点。我是沿着主河道两边的路走了两趟,很多景点未能发掘。从狮子林出来时间已晚,绝大多数景点已经关门。天越来越黑,下一站金鸡湖。从地铁站出来,首先看到的便是上面这条巨大的秋裤,也叫东方之门。附近聚集着很多大型商场,方便购物吃饭娱乐。运气不佳,网上查金鸡湖的音乐喷泉会在周六晚上表演,到达现场之后发现改为每周五开放。不甘心地沿着湖畔走了一段路程,天气比较冷,下着雨,金鸡湖面积很大,便回去了。青旅在观前街一带,回去睡觉之前,再逛个步行街。相比于平江路,观前街更加商业化,更像是一个夜市。观前街主街分布着购物商场和老字号商店,餐饮业主要集中在太监弄一带,松鹤楼、得月楼、上海老正兴、王四酒家、功德林等老字号菜馆均聚此一弄。与其说观前街有个玄妙观,不如说玄妙观前观前街。宋代,玄妙观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又名碎锦街。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玄妙观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被称为江南第一古观。玄妙观东脚门口的黄天源糕团店,创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红楼梦》第11回曾写到的枣泥山药糕即为其特产之一。秦可卿病得吃不下饭,王熙凤派人送了一些点心,秦可卿别的东西都吃不下,只有这枣泥山药糕还算克化的动。说句题外话,强烈推荐古早味的车轮饼,香芋口味的,第一次吃,惊艳得不得了。其他的尝试了红豆桂花小圆子,味道中规中矩。第二天,起个大早,第一站吴中第一山——虎丘。虎丘是苏州的标志,有很多历史遗迹和动人的传说。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道出了苏东坡对虎丘名胜的高度评价。相传远古时期,虎丘是火山爆发,产生的灼热岩浆堆积而成的小岛,涨潮时被水淹没,退潮时又涌出海面,当时被称为海涌山或海涌峰。久而久之,海陆变迁,海涌峰就变成了陆地上的一座山丘。虎丘一名相传与吴王阖闾有关。吴王阖闾死后葬于此地,陪葬有三千宝剑。下葬后三日,魂化为白虎,蹲于坟上,因此得名虎丘。清代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多次游历江南,虎丘是他们的必到之处,头山门上至今还高悬着九龙金匾,上面的虎阜禅寺四字是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江南时御笔亲题,也是康熙为虎丘寺起的雅名。景区正门上方悬挂着祖籍苏州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书写的匾额“吴中第一山”,体现了贝老对虎丘的高度评价。每年入冬后,候鸟苍鹭从塞北飞来虎丘,次年清明返飞塞北,高峰时以万计数,为虎丘名胜增光添彩。淡季门票60元,旺季80元,与苏州博物馆、拙政园一样,需提前在网站上预约。海涌桥得名于海涌峰,这座花岗岩的单孔拱桥,长18.3米,桥身用金山石砌成,左右两侧各有6只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狮子是佛教的祥兽,海涌桥的狮子也说明了虎丘于佛教的某种渊源。海涌桥下环山河,将虎丘山围绕一周,使虎丘宛若瀛洲仙岛。从海涌桥上往北看,会发现丘如蹲虎的景色。虎丘山头山门是虎头,断梁殿是虎的咽喉,山是虎的身躯,斜向倾天的虎丘塔是老虎漂亮有力的尾巴,山门的洞门是虎的嘴巴,窗洞是虎的眼睛,两块青石碑是虎的尾巴,两旁的树木是虎的胡须,因此有人认为这就是虎丘名字的由来。“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面的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贵,它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这些碎石,有咚咚回声,所以又叫响碑。拥翠山庄在墙的二边刻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由他处移置于此。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它是晚清赛金花丈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这座建筑总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一亩多。结合虎丘山的天然山坡所建,为台地园格局,依山势分四个层次,每层布局不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巨石中裂如剑截。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干将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石头一劈为二,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石桃枕石位于虎丘上山路西侧,临拥翠山庄。相传,晋代著名高僧生公,就坐在这块石头上看经书,疲倦了就睡在这块石头上。大石又称“蜒蝣石”,因为它形如蜒蝣,而且以前这块石头有粘质,扔石子上去,若能够粘住不下落,传说跪拜枕石会生男孩,是灵验的求子石。明代才子唐伯虎“三笑点秋香”故事中的一笑,就发生在此这。有一天秋香陪同华夫人上虎丘云岩禅寺烧香,唐伯虎就睡在这块石头上等她们下来,一觉醒来正好看见秋香和华夫人下来,这时一阵风吹来将唐伯虎的帽子吹落在地,他临机一动,不用手去把帽子捡起来戴在头上,而是人趴在地上,用头去拱帽子,秋香看到他的举动也实在可笑,于是对唐伯虎一笑。孙武子亭在千人石东土丘之上,为纪念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将领孙武而建。孙武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所写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兵书的鼻祖。孙武执法严明,吴王也以国家大事为重,对孙武更加敬重。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子是“孙武子亭”,是为纪念孙武所建的,1985年张爱萍同志为此亭题匾,同时题写了“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刻在碑上。真娘墓:真娘,本名胡瑞珍,唐代苏州歌妓。出身京都长安一书香门第。从小聪慧、娇丽,擅长歌舞,工于琴棋,精于书画。为了逃避安史之乱,随父母南逃,路上与家人失散,流落苏州,被诱骗到山塘街“乐云楼”妓院。因真娘才貌双全,很快名噪一时。其时,苏城有一富家子弟叫王荫祥,人品端正,还有几份才气。偏偏爱上青楼中的真娘,想娶她为妻,真娘因幼年已由父母作主,有了婚配,只得婉言拒绝。王荫祥还是不罢休,用重金买通老鸨,想留宿于真娘处。真娘觉得已难以违抗,为保贞洁,悬梁自尽。王荫祥得知后,懊丧不已,悲痛至极。斥资厚葬真娘于名胜虎丘,并刻碑纪念,载花种树于墓上,人称“花冢”,并发誓永不再娶。文人雅士每过真娘墓,对绝代红颜不免怜香惜玉,纷纷题诗于墓上。传说茉莉花在真娘死前没有香味,死后其魂魄附于花上,从此茉莉花就带有了香味,所以叫茉莉花又称香魂,茉莉花茶又称为香魂茶。虎丘周边的花农以此窨茶制成茉莉花茶。石观音殿遗址。北宋天圣年间,湖州臧逵臧宁兄弟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臧逵积劳成疾,经济拮据。他洁斋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晚上梦见白衣人针其耳,毛病马上好了。臧逵善画,臧宁精刻,俩人发愿雕观音像,但不清楚具体的模样,有一天臧逵又梦见了白衣仙人,醒来连忙追忆,所绘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亲,体态健美,神态庄重,使人肃然起敬。时人看了无不称好,谓之应梦观音,传为佳话。第三泉,申璋书,乙丑仲秋。唐代贞元年间,茶圣陆羽曾住虎丘,亲自到山上挖了一口井,专门研究泉水水质对煎茶的作用。因虎丘泉水质清甘味美,被评为“天下第三泉”。于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传于世。第三泉处悬崖壁也有一些摩崖石刻。铁华岩三大字 正书 范承勋书,每字方径约三尺。承勋,康熙三十三年任两江总督。又名“千人坐”,在上山路的尽头,是虎丘的主景区。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吴郡志》云:“生公讲经处,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削,乃他山所无。”现石上刻有“千人坐”三个篆字,是胡缵宗所书。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就要想了这么多的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于是他想了一个奸计,一天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他们都醉的时候,命他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当年他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现在看这块石头,它仍然是红颜色的,当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最为奇怪的是它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二仙亭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虎丘最为著名的是二大景点,一是虎丘塔,另一个就是剑池了。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您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生公讲台。生公是中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可中亭”,传说宋文帝在这里聚僧施食,但是已过了中午,当时佛法戒律过了中午就不能吃饭了,所以僧人左右为难,这时文帝说,现在正好是中午,还没有过时辰,大家请吃。于是众僧便吃了起来。可中也就是正好是中的意思。在这亭前有一副对联“顽石听经,禅心默契;名山埋剑,胜迹长留。”也就点明了生公讲经,剑池藏剑的事情。大殿是虎丘云岩禅寺现存唯一的一座佛殿,原先这里是宣扬禅宗的场所,这里现在是以小乘教的陈列方式排列的。大家一起往下走,一共要走五十三个台阶,有这么一个说法“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在哪一个台阶,或台阶的哪一层,回头都可看到中间的这位菩萨。据说善才童子一心想成佛,他向每一位师傅跪头求教,但是拜了五十二个都未能成功,后经文殊菩萨点化,拜观音菩萨为师,终于成佛,这正好是第五十三个师父。致爽阁,又名“虎伏阁”,在虎丘塔西南面,位于山的最高点,旧为“小五台” ,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朝康熙八年间圈入行宫,咸丰十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湛。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这就是著名的“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此外高阁幽雅,平台旷朗,俯瞰平畴远野,令人神清气爽。双井桥横跨剑池东西峭壁顶端,因桥面上有两个井口状圆洞,俗称“双吊桶”。旧时,云岩禅寺的僧人用水要到剑池汲取,担水上山,登降甚劳。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四月,自天府易镇吴兴,来虎丘游玩的陈敷文出钱20万,跨两崖建楼剑池之上建了一座楼,楼底打穿了两个洞,以便僧人汲水,故又名“陈公楼”。陈公楼初为木质,后方丈霑公改建为石桥。相传四大美女之一透过桥上的井洞,以剑池为镜,整理仪容。而且丈夫夫差也与她一道,因此这座井也称夫妻井,或者鸳鸯井。巢云廊,曾为巢云阁,清乾隆五十二年重新修葺,后被毁。1990年,园林局重新修建为巢云廊。新建的巢云廊位于第三泉陡峭的岩石之上,长约20余米,是不对称廊。这种形式在苏州园林中是很少见的。廊两端分别为两只亭轩,由此可俯瞰莲花池、千人石和孙武子亭等景点。小吴轩南面的望苏台是个开放的平台,东南方向以矮墙为栏。以前在这里,可以眺望姑苏全城,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已不能眺望苏州全城,但可以看到苏州的一角。也有人认为将此地称为望苏台,可能是因为苏东坡的缘故。五贤堂是为纪念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和宋代王禹儡、苏轼五位贤德之人而建,原名五贤祠。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曾做过苏州刺史,王禹儡做过常州地方官员。堂内墙上挂着具有象征意义的“五松堂”水墨, 明陈元素撰联“天下苍生待雨霖,古来贤守是诗人”。译意:天下百姓等待着雨露恩泽,古代苏州的贤良太守都是诗人。五贤堂对联之二:朝烟夕霭,诸岚收万象之奇,公等文章俱在;雅调元衿,异代结千秋之契,谁堪俎豆其间。颂赞五公文章,光耀千秋,如朝夕的烟露,山中之云气,幻变万象;对句言五公虽生不同代,但才情品性,都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为具有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良知的旷世之贤才。御碑亭在塔院内,大雄宝殿后面,宋时称御书阁,元时为妙庄严阁,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改建为御书亭,至乾隆末年御书亭共有三处,清咸丰年间,均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江苏巡抚崧骏因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均驻跸虎丘,故又动工建亭岩巅,亭内奉有宸墨·今御碑亭之北壁,镌有康熙御诗。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古老苏州的象征——“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说它是斜塔,它到底倾斜多少呢?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玉兰山房在虎丘山北面的通幽轩之上,旧有玉兰一株,甚古,名冠吴中,相传是宋朱勔从闽移植而来。解放以后,重建此房,并补植了玉兰数株,每年早春时节,玉兰含苞欲放,这一带幽雅而秀美,恬静而舒适,游者至此,恋恋不舍,乐而忘返。通幽轩这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叫小武当。这里前有石桥,中有青石牌坊,后有湖石假山群。石桥名小武当桥,又名中和桥。原来还有中和井,坊额上刻有“吴分楚胜”四字。武当山是海内名山之一,在湖北均县,旧属楚国,以风景幽深、道观宏伟而著称。此处题字,指明了小武当的特色有似于湖北武当山。牌坊后的假山群,堆叠自然,形象奇特,玲珑剔透,最大的湖石高达一丈多。假山间有石观音洞,俗呼“海潮观音”。今天古洞还在,佛像已不复存在。据史书记载:一榭园“榭前有池,环山林木竹石。登榭而凭眺,如临镜奁,塔影山光,历历入画”。它是一座水景园。可以凭池借景,引“塔影山光”入池。民国《吴县志》中提到,嘉庆三年知府任兆炯购薛文清公祠后,改筑成一榭园。约嘉庆七年归孙星衍所有。现一榭园为2013年整修之后,重新开放的。满世界乱跑的第二天,下一站——寒山寺。从虎丘到寒山寺没有直达的公交车,中间需要换乘。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占地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400余平方米,寺内古迹甚多。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相传名闻朝野的普明禅师圆寂后被葬于此处的枫桥,佛门弟子为纪念他便建造了一座灵塔,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这就是寒山寺最初的来历。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和拾得曾来此住持,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钟声传播中外。从唐朝末期开始,寒山寺一直在毁坏和重修间反复,特别是在日本侵占时期,寒山寺还沦为了日军仓库马厩。解放后,1955年整修后,寒山寺才首次对外开放。目前的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等。寒山寺最初是以普明塔为标志,并加以命名的,为“妙利普明塔院”。普明塔是塔院的主体建筑,也是寒山寺的最高点,有着典型的大唐风范。历史上,塔院遭受了三次破坏。唐武宗的会昌灭佛,是普明宝塔的第一次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初,平江军节度使孙承祐在此重建七层宝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军进犯苏州,塔遭南宋溃兵严重破坏。这是第二次被毁。绍兴四年(1134年)起,寒山寺长老法迁花三年时间重新修建。1366-1367年,徐达率军围攻苏州城,当时吴王张士诚据苏,败亡时,寺塔一并被毁。这是普明塔第三次被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直无塔。为并近年重建普明塔院,仿唐宝塔气势雄伟,结束了寒山寺600余年无塔的历史。直到1996年,普明塔拔地而起。寒山寺素以钟声闻名天下,寒山寺钟楼内的仿唐式古铜钟被称为“天下第一佛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建于清光绪32年。在1979年12月31日,苏州举办了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敲撞大钟108次,当第108次钟声响起时,正好是新年零点。钟敲击108下这个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敲钟108次就可以把过去一年的所有烦恼全部带走。佛教认为,人有六种感觉,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六根,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状态共十八种,每种有过去、未来、现在三式,又分染、净,人一共有108种烦恼。江村桥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为单孔石拱桥,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进寺第一件事情,先吃一碗素面,彰显吃货本质。素面的味道很不错,价格15元左右,推荐~这口井是寒山与拾得在此定居时挖的。清代雍正年间,正式封寒山为和圣,和蔼的和,拾得为合圣,合作的合。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和合二圣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有爱的民间爱神。后人为了纪念寒山拾得,将此井称为寒拾泉。寒山寺里的寺僧长时间饮用的就是这口井里的水。饮水思源,僧人引用这口井里的水,自然会想到当年寒山拾得来此居住时为维持弘法而遭受得苦难。僧人因牢记着那段历史,所以在一直在勤恳努力的弘扬佛法思想。僧人除了自己饮用外,还会将井里的水施给来往的路人。寒拾泉遗迹已经成为寒山寺祖师寒山拾得的文化遗风。2015年12月31日,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寒山寺里举行了隆重的罗汉堂落成典礼。罗汉堂是供奉罗汉的殿堂,凡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人,按照佛教教义进行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就叫做阿罗汉果,简称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阿罗汉代表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人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佛教一度认为,获得罗汉这一位置便是断绝了一切的烦恼,应受天人供养,不再经历生死轮回。罗汉堂内五百罗汉是佛陀涅槃后集结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这些罗汉像神态各异,是这里独特的景观。在大雄宝殿内,供奉有释迦摩尼本世的佛像,因释迦摩尼的德号为大雄,所以此殿被称为大雄宝殿。大雄之所以为佛的佛号,是因为大雄这二字有包含了万有,慑服群魔之意。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人将其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寒山寺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高12.5m,顶檐的据角是舒展形的,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在大雄宝殿两侧,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砖雕设计。我们知道砖雕在寺院中是必不可少的。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明朝时期,是砖雕发展的高峰。那个时候,匠师就可以在厚度很薄的方砖上透雕九个层面。砖雕通常表留着砖本来的颜色,不会另行染色,但有时候为了美观,也会有少量彩绘处理。砖雕的基本材料是青砖,以及颗粒极为细腻的粘土,或者河底沉淀的污泥,这些材料被混合在一起烧制。烧制完毕后,工匠用刻刀或者凿子粗略勾勒画面的轮廓,将轮廓刻画出来,便分出了基本层次,从而可以刻画各种细节。砖雕的设计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寒山与拾得二人的塑像立于寒拾殿内,寒山手持一荷叶,拾得手捧一净瓶,两人披衣袒胸,做嬉笑状。相传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转世,实际上他们皆是肉身凡胎,而非仙人。寒山和拾得皆喜欢吟诗,寒山有《寒山子诗集》存世,诗风朴素自然,有“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之说。拾得诗集通俗易懂,与寒山诗集附在一起。寒山拾得塑像背后是千手观音画像。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这部金刚经是他为纪念亡父所写的。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后来拾得也知道了真象,便去苏州找到寒山,并与他一起皈依佛门。这座钟楼以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里的夜半钟声而闻名。关于夜半钟声的这一说法,历史上的一些人曾表示过怀疑。。北宋欧阳修虽然认为张继的诗句极佳,但认为半夜三更并不是撞钟之时。为证实是否有夜半钟声这一说法,南宋范成大亲自去吴中地区的僧寺考证,之后范成大又在《吴郡志》中找到了王直方、叶梦得附有说服力的论辩,发现确有半夜鸣钟习俗。在唐代,对于半夜听到的钟声,白居易写到,“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如今在钟楼里的古钟已经不再是张继诗中的那座唐钟,如今的钟是清光绪32年江苏巡抚陈燮龙督造的。法堂建于1995年,是寒山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堂依照唐代的建筑风格特点,不仅在屋顶设计出斗拱的式样,还在木构架、屋面、屋脊等方面下了功夫,是仿照唐代工程的一个重要佳作。法堂楹联:华楼杰阁惟为晨钟暮鼓唤醒梦迷客,寺月江枫总凭佛号经声惊觉苦海人。松声涛声钟鼓声梵呗声声闻缘觉,天意人意圣贤意无尽意意入佳境。意为相聚即是缘分,表达出了对游客的欢迎之情。法堂的露台中央,有一尊九龙五凤鼎。此鼎造型古朴,含义深远。周身雕刻的九龙五凤寓意着九州龙腾,五凤呈祥。如今的法堂作为寺内佛教图书馆使用,为宗教事业做出了贡献。这块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公元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观音峰是一块稀有的太湖石,是一块巨型的灵璧,堪称姑苏之最。苏州静思园园主陈金根花早些年间在安徽灵璧山区几经寻觅,用重金购买了一块高达7米,重约35吨的灵璧。陈金根将这天然灵璧石购买回来后,慷慨捐赠于寒山寺,目的是让更多中外游客欣赏。在2004年,这块灵璧石完美落户于苏州寒山寺内东院。灵璧石本并不叫观音峰,石上也并没有观音峰三个字。后来灵璧石按照这句玲珑剔透,流利娟秀,姿若观音凌驾,慈态善容,风韵万种,而起名为观音峰。长老信空大和尚便石壁上题写了观音峰三字。碑廊的建筑造型古雅平面呈回型,具有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碑廊的廊壁建有七十余方石刻,容古至今,蔚为大观。位于碑廊首位的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题写的寒山寺碑廊石碑。碑刻有古今名流的诗文,有个类画像,也有图画石刻。诗文类碑石有四十余块,其中较为出名的石碑为俞樾的那块“山野所乐事无尽,今时之辞陈又长。”在石碑中,自然少不了《枫桥夜泊》这首诗文了。《枫桥夜泊》石碑共有八块,题写诗文的人,有宋王珪、明文徵明等。画像类石刻有十三快,包括十六罗汉画像,水月观音画像等。枫桥景区历史悠久,隋 唐以来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使景区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明代抗击倭寇,留下遗迹铁铃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屏障。枫桥景区距苏州古城3.5公里,占地面积10公顷,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铁岭关又叫做枫桥敌楼,建于明嘉靖36年,系明代抗倭遗迹。根据地方志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袭击了枫桥一带。为了加强防御,枫桥敌楼拔地而起。当时,苏州城郊建有木渎、枫桥、葑门三处敌楼,现仅存这一座。关临古运河枫桥,扼水陆要冲,当金阊市廛前哨。是江南著名古关隘。据方志载,铁岭关初为三层高,约三丈六尺,后渐失原貌。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次年改称“文星阁”,清末楼颓毁,仅剩底层拱门。1986年枫桥古镇规划为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局拨款重修铁岭关。经整治环境,加固关墙,翻修拱门,重建阁楼,至次年竣工,基本恢复清代古关规模。枫桥夜泊处。让我们把时光拨回到唐代一个深秋的夜晚。仕子张继停船夜宿寒山寺外,江南水乡的夜晚清冷幽静,让他的内心泛起阵阵的旅愁,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远离家乡,前途渺茫。孤独的他,在寒夜中感到自己如同飘泊的浮莲,难以入睡。寒山寺的钟声更让他惆怅。当时张继处于落榜情况,又面对如此寂寥的风景,触景生情,心中思绪难免开始翻涌。为了赶考,背井离乡,现在思念亲人想要回家,又害怕回家。不知道回家如何跟家里人交代,孤寂和忧愁折磨了诗人夜晚,于是他就把心中的寂寥清愁化作了一首诗,这就是《枫桥夜泊》。在这首诗中,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朦胧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如同一幅画卷,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又把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深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表示出来,成为传颂千古写愁的代表作。枫桥胜迹则位于寒山寺西面,中间隔着一条古运河。可以看到远处的江村桥。明清时期,枫桥古镇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粮食集散之地,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米稻市场。据寒山寺志记载,自阊门至枫桥十里,围墙云集,舳舻相接。风桥镇的米行业生意兴隆,历史上枫桥因靠近运河,漕运发达,全镇建有61座米仓,29个碾米厂,枫桥粮价更是全国米市的晴雨表。有老话说,探听枫桥价,卖货不上当。可见当时枫桥镇的米行在其周边的地位之高了。盛运米行充分运用原建筑空间,划分出前店,中庭和后场的不同功能区,让门知道了明清时代粮食储藏、运输、加工和售卖的过程。在当年,因为稻谷不容易变质,而大米放的时间长了容易变质,所以普通家庭要吃了就舂点出来,每隔几天就要舂一次米,把稻谷放在石臼中,用工具来回捶打,直到米糠全部脱落。愁眠轩邻水而筑,古意盎然,坐在轩内石凳上,十分凉快。愁眠轩这个名字应该取自枫桥夜泊里的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早年间,古运河支流由西北至东西,流经寒山寺前,河上有两座拱桥,一座叫做江村桥,距寺院围墙仅几米;另一座叫做枫桥,位于寒山寺西北运河的交叉口。两桥同跨一河,相距不过百米,寒山寺叫枫桥寺,寺内的枫江桥也是由此得名。据说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做狮子山,苏州有狮子回头看虎丘的民间故事;另一座山叫做愁眠山,又叫孤山,因为苏州乡音里的孤与合相近,所以还叫合山。这两座山与枫桥、江村形成三角形,过往商旅和进向寒山寺的客船、以及当地的渔船,都在枫江两桥过夜,在那里正好遥望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一座富有诗意的全木结构廊桥,沿用了历史上古桥的名字——听钟桥。桥上的江南民俗建筑江南三间轩屋和桥面组成了苏州传统的廊桥,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 漫步桥上,以心为舟,会感觉到旧时明月照新人的时空变幻。每年除夕夜,在这座桥上可以清晰地聆听到隔壁寒山寺的敲钟声。人的一生中有108种烦恼,敲一下便少一种烦恼。听完108响悠扬空灵的钟声,所有烦恼也就消除了。在枫桥,唐寅就是这样一位和这里密切相关的历史名人。唐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明代大才子唐伯虎。他29岁在乡试中得第一名,后来又成为南京解元,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断送了仕途。于是潜心学艺,诗书画无所不精。民间传说,他画的虾,往水里一丢,就活过来全都游走了。不顺的生活经历,使他有点玩世不恭。年少才高,又使他桀骜不驯。曾经自刻一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回乡后的唐伯虎,住在姑苏阊门,他常来枫桥游玩。在枫桥游玩中,他写下了不少关于阊门和枫桥盛景的诗篇。为了纪念唐寅,枫桥景区在建成后,将他的枫桥有感一诗刻成石碑,供游人赏玩,再现了当时枫桥的诗意朦胧之美。吴门古韵戏台是一个观赏性较强的江南民俗建筑,台上背景刻的是梅花图,而门头上的吴门古韵匾额出自于才女张充和之笔,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最常冠于她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她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的造诣,早在30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享誉一时。在各种出版的昆曲图录里面,她的名字是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一代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想必当时张先生在戏台上把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演绎得淋漓尽致吧。戏台和寒山古寺互为对景,仿佛又看到了当时台上演出的江南鼓乐和歌舞,使古桥、古观、古寺、古河交相辉映,升华出浓浓的古韵。从这里隔墙看寒山寺,黄墙掩映在绿树丛中,唐塔高耸出林,能更加完整地欣赏到古寺优美的全貌和幽深神秘的气氛。漕运展示馆,原名枫桥史迹史料陈列馆,1990年8月26日正式开馆,建筑面积1393平方米。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运河、水路地运和海运三种。古城苏州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京杭大运河的发端在扬州,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基础上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时至今日,苏州近一半的货运量还是靠水路,古苏州的繁华,运河航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依然繁忙的运河,仍在发挥着运输功能。正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留园便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四大名园各具特色,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主格调,颐和园属于大型山水园林,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全园山水围绕,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而留园则以奇石众多而闻名。园内建筑布置精密,是一座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使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留园代表清代风格,观园时可以感受到自身处于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中。这里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美誉。此外,留园利用其经典的长廊和景观摆放,形成了完美的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为“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刘恕喜好书法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并改名留园,长留天地间之意。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镶嵌的大假山,东部以建筑为主,北部则是田园风光。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处处显示了举止山林,小中见大的造林艺术手法。留园在空间布局上疏密有致,虚实相间,留园虽然不大,但是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园林中排名第一。建筑、假山、长廊、亭子、水池、树都摆放得特别到位,不拥挤也不疏松,层次非常丰富。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凌乱之感,给人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布局之能力是建筑界的范本。留园基本用尽了每一寸土地,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留园入口是一扇黑漆漆的大门,十分普通,很难想像里面是如此精美的园林。但苏州的私家园林其正门都力求大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因为私家花园多为辞官隐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不爱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过一种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走进大门便是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着一幅留园全景图。这是1986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镶缀而成。在全景图上方,高悬着一方匾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表明了留园在苏州园林里的地位。在长留天地间的南院,厅内有一块写着留园的牌匾,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的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牌匾下的这堵高墙,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的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植了金贵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的画境。留园东部的主要建筑是五峰仙馆,这座高大宽敞的大厅,装修精美,陈设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厅堂的美誉。以前由于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于是取唐代诗人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将大厅命名为五峰仙馆。厅中匾额上的五峰仙馆是园主盛康请经石所题写,这里是园主以前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的活动场所。由于封建时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在大厅的中后部以一排屏门、纱隔、飞罩将大厅隔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面宽敞明亮,座椅严格按规矩摆放,是主人宴请男宾之处;而北面则相对局促,是专为女眷而壁。正中银杏木屏上刻有兰亭序全文。另外在大厅北侧一角是留园三宝之一的雨过天晴图。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厚度仅有15mm,石面纹理及色彩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尤为令人称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胧月,给人以雨后静观山的意境,表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含义。古木交柯为留园十八景之一,南面庭院靠墙筑有明式花坛一个,透过交错的古木可以看到正中墙面嵌有一方写着古木交柯的砖匾,花坛上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叶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仅二树、一台、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这一出设计运用了传统国画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走到这里,你会发现前面的景色都是庭院长廊,在设计上运用了分景,引景,假景的手法,而接下来展现的便是秀丽的园景,这一设计也称为先抑后扬。洞天一碧建筑为小屋一间,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称亭。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刘氏时此建筑就有,盛氏时称“洞天一碧”,解放后曾称“石林小屋”,今已恢复原名。林泉耆硕之馆是留园东部的另一主体建筑。馆为盛氏时所建。馆内有两匾,南“奇石寿太古”,北“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峰赞序”屏门对着冠云峰。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60岁以上的老者;硕,有学问名望的人。因此顾名思义,这里原是隐逸高士的聚会之地,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林泉耆硕馆里的陈设十分讲究,并不亚于五峰仙馆,其特别之处在于双厅设计,故又称鸳鸯厅。南北两厅装修各不相同。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以中堂屏风相隔,北厅为男主人会客之地,南厅则是女主人会客之所。林泉耆硕之馆南厅正中屏门上刻有冠云峰图,是清末的作品。这里布置着香妃榻,红木架,穿衣镜以及大理石座屏,显得简洁而典雅。南厅外天井中东西各种有一棵金桂,中间石库门上有东山丝竹四字门额。东山原指晋代谢安在浙江上虞的隐居地,在此则指代隐居。丝竹在此指音乐。林泉耆硕之馆北厅是观赏留园三宝之一的冠云峰的佳处。这里布置有一堂红木家具,陈设精致,显得富贵而古雅。留园内的冠云峰高6.5m,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后来几经周折,到清代被痴迷于石头的留园园主盛康购得。为了更好地欣赏此峰,盛康还特意在石峰周围建造了一组亭台楼榭,以冠云来命名,可谓匠心独运。冠云峰出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古人称石为云根,尤其太湖石形状、色质近似云彩,所以自古多以云来命名湖石名峰。留园中为了烘托冠云峰主景,在其两旁还立有两旁湖石作为陪衬,分别命名为瑞云峰和岫云峰,这也就是俗称的留园三峰。留园三峰中,尤以冠云峰高大奇伟,壁立当空,孤高磊落,堑空瘦挺。自古从孔夫子仁者乐山开始,文人们爱石、有石、赏石,就是要通过于与石的情感交流,来表示自己坚贞和高洁的品格。冠云楼是为观赏冠云峰而设。盛康时期,曾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楼下名“仙苑停云”。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冠云楼二层可借景虎丘的云岩寺塔。苏州留园冠云楼楼下正中壁上嵌有外罩长方形玻璃镜框古代鱼化石一方,保存在坚硬的沉积岩页岩中。鱼化石号称留园三宝之一,据专家考证,此石系火山灰沉积于湖泊时形成,为侏罗纪鱼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人,距今已有一亿四千多万年。化石中鱼体较小,鱼的头、脊柱、鳍、尾清晰可辨,鱼化石的形成是由于气候变化,沧桑变迁,或是鱼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慢慢干涸,或是火山突然爆发,鱼被大量火山灰掩埋,鱼的遗体保存在泥沙当中,经过长年作用后,石化成鱼化石。涵碧山房周围老树浓荫,楼台倒映,厅内几乎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名字取自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厅内墙上挂的字画都与荷花有关。北面一宽敞的露台上,因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是山赏荷的绝佳之处,故被称为荷花台。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的留园中部山水,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的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混为一体,登临期间会让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觉。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城市山林的佳例。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明瑟楼两面环水,轻盈精巧,与绿荫轩隔水相望,没有门窗,依次凭栏展开,一池美景,就在楼前。起名字来自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因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为名。楼为二层半间,卷棚单面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边一峰屹立,上镌“一梯云”三字。梯云,即以云为梯,古时认为,云是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而吐出来的。因此,称石为云根。楼梯面东墙上,有董其昌书“饱云”二字砖匾一块。此楼刘氏时已有。明瑟楼下方室称“恰杭”,杭:《唐韵》与航同,《说文》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杭通航行的航,意为恰在此处,恰在此时。五峰仙馆西侧是曾经的书房,面向诸花园,周围有牡丹花坛,太湖石峰,花木掩映,环境幽静,匾额上的汲古得修绠,取自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以及《说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绠 ,井索也。修绠,即长索。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北边的两层楼建筑便是远翠阁,名字源于方干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诗与景符,借以为名。刘氏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远翠阁”。阁实质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山造。其下即自在处,宋陆游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前侧一峰名“朵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精美,为明代园林遗物。曲溪楼临水而建,是一座外观秀美的两层建筑,名字取自《尔雅》:“山渎无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借用。其底楼实际上是一道宽宽的廊,西墙上开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门,通过他们,可看到中部花园的秀丽景色,这是移步换景造景手法的典型利用。令人叫绝的是,楼内窗框门洞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框景,随着人动画也动。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欧阳询、颜真卿等唐代书法家的作品。以及明代吴门才子文徵明晚年手书的小楷作品。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三米左右,南北长十余米。其下刘氏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亭,《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为 1953 年整修时应急之作)。刘氏时称“个中亭”,盛氏时称“可亭”。解放后整修,亭顶比昔时略尖一些。留园距离七里山塘街大概两站地的距离,坐车步行都适宜。发现苏州有好多的七分甜奶茶店,推荐杨枝甘露。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山塘老街是苏州的精华所在,被称之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 唐宝历元年(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由阊门外护城河直达虎丘山麓),称山塘河,便于行舟。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长堤,长堤宽阔成路,也直通虎丘,当时虎丘称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诗人笔下直称为武丘寺路,后人称“白公堤”,堤长七华里,又称七里山塘。因介于阊门闹市与名胜虎丘之间,逐渐成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苏州逐渐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堪称彼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台湾"中研院"刘石吉)。而山塘作为沟通苏州城与京杭运河的要道,也一跃成为苏州最繁盛的商贸重地,被誉为“神州第一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山塘街上河道多,桥多的特征充分体现了苏州这个水城的街巷特点。其河道逶迤平行,绵延至虎丘长达七里。山塘河的东段民居大多都是临水构筑,水榭和水阁都是由木桩支撑着的。河的西段水面则疏朗宽阔,两岸种植花木绿树。水面上横跨的古桥或平或拱、或单孔或三孔。山塘街可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阊门渡僧桥起至半塘桥,西段指半塘桥至虎丘山。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山塘沿街两侧的大多数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把阊门、山塘一带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山塘街上有一座建于清末的“控保建筑”,为中医外科名医许丹鹤之宅,俗称“许宅”。2002年,年久失修的许宅修复。古建专家罗哲文题名“山塘雕花楼”。苏州商会博物馆于2005年苏州商会成立百年之际,在阊门外山塘街原泉州会馆开馆,是当时全国第二家商会博物馆。该馆通过呈现档案史料,展示了百年来苏州商会的“人、物、事”,成为传播商会和苏商文化的平台。山塘街古戏台位于通贵桥西侧,是一座“易地移建”的古戏台。戏台原在“东汇路”68号“外安齐王庙”(安庙)内,2003年庙内的古戏台移建到山塘街,被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的古戏台,占地310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坐北朝南的戏台,黛瓦结顶飞檐翘角。戏台前铺砌的花岗岩石板空地,辟为游客看戏之处。两侧的厢楼,辟为书店、老照片收藏馆等文化场所。戏台呈正方形,上下二层。底层砌筑半墙,墙上设置木构玻璃窗。四角四根方形石柱,支撑起上面的戏台。戏台形制为悬山式,塑“龙吻脊”。翘起的“戗檐”上,排列蹲兽。两侧飞檐下,各悬挂一串红灯笼,题“山塘”两字。东西两侧木柱间,从上至下,分别镶嵌斗拱、垫栱板和挂落。垂莲柱错落其间。离开七里山塘街,为期两天的姑苏之行告一段落,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