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直有写游记的冲动,但每每都仅停留于构思。这次想逼一下自己,就从奥地利、捷克开始,本次旅游的主题是慢生活,能否真正慢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自从瑞士归来,就对欧洲小镇有种难以割舍的爱,喜水,乐水,所以选择了奥地利湖区和CK小镇作为本次旅游的重点。可怜的维也纳、布拉格只能算是中转站了。看过QY很多大神的各色游记,大神们大部分都是在旅游结束后提笔,而我反其道行之,旅游之前就开始记录,一份平和、朦胧的期许......湖区的4天住宿没有选择完全临湖的住所,没有选择戈绍,会否带给我神秘的惊喜?维亚纳的1天住宿基于还车、前往布拉格方便之考量,选择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酒店,会否真的方便、节省时间?布拉格的住宿目前较为满意,老城区核心地带,想来去哪里都是方便的,最后一天CK小镇返回,并转去机场赶飞机,会不会带有些许劳累和倦意?写着写着很有点卷首语的感觉。本次出行的相机设备没有完全解决,的确有点纠结,LP一直提议出行前再买一部(原先的一部貌似元器件有毁损,已然弃用),或者配上镜头。但我想从朋友那边借一部感受,三脚架、镜头带或者不带,都是问题。带了怕成累赘,不带怕后悔。没想到双鱼也会如此纠结。本次主题既然是慢生活,那行文讲究一个随心所欲,说起随心所欲,和“讲究”可不搭,管他呢,自己觉着舒服就好。因为是第一次写游记,所以没分清游记和日记的区别,虽说已经不写日记很多年。梅雨季,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冲刷着世间的烦忧,为心灵升华开启新的篇章。如果没有这迟到的雨,我定会在昨日闷热的天气中奄奄一息,那今日码字的爽快是否还会存在?生存、毁灭?踏入同一条河?前文中已经提到昨日的闷热,但我们仍然不辞辛苦的去银行兑换了欧元,显然旅途前的喜悦带有很好的治愈效果,或者说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很好的保护膜。这喜悦又会持续多久?又似乎每码一个字,喜悦会增添一分,是因为参与、碰撞?很美妙的化学反应。我习惯把那些难以捉摸的东西称为化学反应,谁规定的?那本书上写的?我。我和LP一行两人全程参与本次慢生活旅行。之前有读到过旅行和旅游的区别,说是旅行是深度的,B格更高,这么多年游历下来,还没完全参悟,好在余生还长。简单介绍一下我和LP,我是律师,她是教师,合称双师。有关天气。湖区会不会下雨?夏夫山上会不会起雾?太阳会不会太烈?高温渲染情绪会不会引发冲突?如果说放慢节奏是一种态度,那这种态度和天气完美的结合产物会是什么?真想期待一番。有关第一次。每次外出旅行都会有很多第一次,这次应该也不会例外。第一次和LP一起看日出?第一次在旅行中使用三脚架?第一次在国外沿湖徒步?第一次在国外坐船游湖?正式这么多机缘巧合的第一次,建构起我们完整的人生,不为新鲜,只为水到渠成。有关饮食。这一次,开水壶、泡面、老干妈、豆干都不打算带,但会带几盒即食的米饭,还是上一次在象山闲逛采购来的。还记得上一次在瑞士和希腊,多次光顾中餐馆,所谓“中国胃”似乎蛮有理论依据的。如果不吃中国饭菜,还能好好玩耍吗?有关旅行的意义。陈绮贞,第一个出现在脑海中的人名;哈孟雷特,排在了第二。旅行是生活的延展,是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对大自然的解构,是与灵魂最好的沟通机会,是邂逅不经意的感动,是与伴侣磨合的最佳方式......一名不怎么学习历史的理科生,对于人文没有太深的理解,但我相信最能震撼我的最终将是人文的闪光,基于人文碰撞出的火花,这是源于信仰还是偏执?从朋友那里借来了相机,两个定焦镜头(之前没玩过定焦,比较土),三脚架实在太沉,放弃了。朋友说两个定焦最适合我,我信任他。出行前的日子有事情做了,熟悉相机,未来日子里能拿出什么样的图,我对自己挺好奇的。好在是慢节奏,不苛刻。昨天抽时间看了孟京辉众多剧目之中少有的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深深体会着“性格决定命运”的涵义,女主以飞蛾扑火之势宣告对于爱情的信仰,唏嘘中暗暗感动。我的性格又适合做些什么呢?旅行?码字?亦或是其他的种种?前几天偶然听人说起,在每一次休假、旅行的前一周,工作积极性会受影响。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类似的感觉,工作始终是做不完的,但认真、严谨的态度是必须的,今天刚被领导多调配了不少任务,我满口答应,内心竟没有察觉出点点波澜,如果不是死猪之于开水的关系,难不成还真到了止水的境界,暗自佩服自己了一小会。其实,每个工作日的下午4点左右,总会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没有坚持健身的夏季尤为明显。很想趴在桌上眯一会直到下班,但手上的收尾工作仍需要完成,还依稀记得早些年手上积压2、3天工作的日子,打着事情多人手少的幌子,与逝去的晋升机会擦肩而过。他们说成熟的标志在于是否勇于承担,耳边又响起某人经常对我的抱怨“又在拖”。再品两口茶,把今天的案头工作好好收尾。本以为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然修炼的百毒不侵了,但还会因为某人某事动怒,虽没到咬牙切齿的地步,但电话沟通的语气似乎已经到了不客气的极限。不能良好的控制情绪的确是人生大忌,而且情绪的外化发泄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比如说这次,为了发泄烦躁的情绪,并通过情绪给对方压力,其实太过小孩子气,想想有点可笑。今天心情有点复杂,部门最高领导来公司半年多了,第一次面对面沟通竟然是针对工作的解释,虽总有点带人背锅的意味,而且我的第一反应是甩锅,估计是被打上负分了,第一印象的营造以失败告终。今天还发生了另外一件让我震惊的事情,一对年长我几岁的夫妻,带着他们的二宝,在准备飞往台湾的国内机场,因为没有办理入台证,打电话给我们询问“什么是入台证?”。他们在有了去台湾旅游想法后,的确很正式的咨询了我们的意见以及注意事项,我们也的确完全没有想到要去提醒他们需要办理入台证,等待他们的将是飞机改签、酒店沟通、加急办理入台证等一系列事情......在他们再次出发前,我是不是要正式的去他们家表达我们深切的慰问。临出发的最后一个周末,和LP发生摩擦,尝试沟通,但效果不明显。湖区行程涉及的停车位置做了一些基本标志,如此湖区行程基本落实,目前唯一变数就是天气。晴天上夏夫山,阴雨天气去格绍三湖徒步,难得这次LP也表示出对独步的兴趣,就是不清楚徒步当天会是怎样一个状态。如果持续阴雨,没有晴天,我或许会把上夏夫山调整为阿特湖,到时候再看。维也纳和布拉格的行程还未最终敲定,还不是很清楚LP有没有特别想去的景点,如果没有,将优先选择可以登高远眺的景点,并尽可能规避掉热门景点,走走歇歇,随性自然。据说今年7月12日正式进入伏天,持续40天,而杭州在其中的39天会遭遇雨天,不敢想象。今天无雨,希望在奥地利湖区的日子也能无雨,微风。随着出发时间的临近,已经不太关注游记、攻略种种,就想象着我正在旅行的途中,闭上双眼,感悟与大自然共处的惬意,能在旅途中读出安静与祥和。这次不想只是到过、去过、走过......想在记忆深处留下点什么,以前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后来发现回过头来看之前的照片的次数很少,现在比较有印象还主要是朋友圈中发的图,以及和图片相关的配文。这次和过往将有所不同,少不了后期看图说话的工作,是的,这次想多说点。我不是一个记忆力好的人,所以后期看到旅行中的照片,会不会因为时间关系,感觉会略有差异?这种差异能完全的诠释整个旅途中的感悟吗?或者说是带有成长印记的回顾?与LP之间发生的不愉快距今已有几天了,也离我们出发越来越近了,虽说昨日略有缓和,我猜想是LP基于难得的旅行考虑,这不由让我想到了台湾一直未能如愿成为台湾省。这几天相对安静的时候,我也会仔细梳理我和LP发生的不愉快,或者说我让她心有余悸的几个点(虽说可能就只有一个,但多考虑一些总不是坏事),我也尝试通过LP闺蜜继续侧面还原事实(LP声称闺蜜不客观。她口中的“不客观”很可能是基于我多年来良好的口碑,以及毫无意义的比较。但闺蜜们对于事实部分的认定显然倒向了LP阵营,如果说大多数人分析得出的事实部分与我有分歧,则足以说明是我的问题)。都说真理不辩不明,但狡辩、托词、借口等在婚姻关系中是最致命的,且双方正常的辩论很难把握分寸,容易出口伤人,辩论的论点、论据很有可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所以夫妻间的沟通应尽可能避免采取辩论的方式,也不要和我说学术探讨,夫妻间本就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学术探讨。通过分析、推理,以及旁人佐证,本次与LP发生的风波问题在我,道歉在所难免,之所以选择在我的第一篇(字数较多、篇幅较长)游记中体现,主要还是正式的考量,增强仪式感,也能给LP将来翻旧账留下有力的证据材料,我即将成为一个“有案底”的人。认错的态度要诚恳,前面的论述得出的结论是“我错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关键问题来了,错在哪里。没能足够的坦诚,在给出或有敏感信息上存在含糊其辞问题,在其后确认敏感信息时未能和此前的态度保持一致,存在隐瞒、欺骗的误导。行文自此,又一次深深的自责来袭,以坦诚、严谨、正直标榜的我,显然输给了自己。当然我并未完全认为我是有预谋的隐瞒、疏忽和欺骗,但最终却让另一半有了我存在隐瞒、疏忽、欺骗相关的感觉,所以不论我是否犯罪,我已然走远了,且浑然不觉。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恶因生恶果,剪断恶因尤为重要。夫妻应协同进步,和谐共生,沟通是重中之重,黑云压城,压抑氛围中的沟通更为可贵。如果是突然压抑,应改变环境,积极尝试沟通。沟通的环境不可缺少阳光、空气、安静三要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沟通,冷战等冷暴力应严格杜绝。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但对于未来的憧憬,对于航向的执着,会引领我和LP共同前行。在即将出行的前夕,带着期待LP不计前嫌的踌躇,对着窗外难得的阳光微笑。没想到写完略带“政治任务”的一段后,有好几位朋友关注我了,谢谢朋友们。同时我又有点好奇与兴奋,好奇的是为何被大家关注的是离旅游比较远的事物,兴奋的是总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冥冥中与我相会。再次感谢大家。之于旅行,你们会在出行前以及旅行中通过各种方式告知你们的同事吗,不论何种方式?我会。近几年,我都是通过朋友圈第一时间披露我在旅行途中的状态和感悟,带有仪式感的记录,郑重的开启“免打扰”模式,公开我的兴趣爱好......其实,再琢磨琢磨,还会有其他种种理由。中午和同事兼好友Allen聊起我与他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细微差异,我们俩同年,但他沉稳老练,而我仍是一个稚气未脱的模样,用他的话说,我还是他刚认识我时的样子。我们一起分析了原因,最后发现我们在工作与生活(含家庭)用时的占比上区别很大,他把能支配的70%时间给了工作,而我正好相反,我在生活上用掉了我能支配时间的70%。我们都活成了我们自己喜欢的模样吗?他犹豫了。即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