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918
0
12
作者:落落余晖
题记:英伦之旅,是循着亨德尔《水上音乐》开始的。旋律缓缓而动,华丽却不刻意张扬,层层递进,时而戏谑,时而庄严。这灵动的美感,不仅是生活所追求的美好意境,也是旅途中欣喜欢愉的重要组成。英国18天的游走,同样是完成与“水”交流的过程。如果说,泰晤士河,经年累月,从不间断,是实体的水,那么,对在二战中表现英勇顽强,在各领域挣脱牢笼,寻求自由精神的英国人来说,这就是一部血浓于水的民族史缩影。在心理学上,水的意象最能凸显生命之源的深刻含义。水不只是万物的一员,也是万物的载体。这一场策划许久的、由东向西的朝圣之旅,也将随水流的汩汩之声拉开序幕。(1)伦敦:热泪盈眶,只为遇见国家美术馆的行程原本放在抵达伦敦的第三天,却由于一些小插曲,变成在酒店check in后的第一个目的地,不知这是否是冥冥之中自有的缘分。我们从滑铁卢车站出发,趁着对伦敦的新鲜劲,一路朝北,步行到达特拉法尔加广场,看到了英国海军纳尔逊将军的巨大石柱,以及广场上四只危坐的雄狮塑像。广场上熙熙攘攘,有现场演奏《yellow》的乐队,也有自备音响能唱会跳以及带着鬼怪模样面具吸引游客照相的街边艺人,还有成群结队、背着书包准备进入美术馆的学生……成立于1824年的伦敦国家美术馆无疑已成为世界文化聚集的驿站。曾一度以为游览美术馆的第一要义是做功课,有了知识的铺垫,就能读懂那些传世的名画。想当然耳!从之前进美术馆的快进快出,到现在能津津有味泡上一个半天来看,要读懂杰出的艺术作品,最起码应是有以下三个准备的:第一,能拆解作品的时代元素,即了解画作产生的历史和画家的生平等背景知识;第二,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同时代作品表达的深层美学思考和画师高超的艺术技巧;第三,能以一定的同理之心,感受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与情绪的宣泄。解读时代元素主要是了解时代背景对画作产生的影响。文艺复兴是欧洲绘画的一大分水岭。在此之前,尤其是中世纪,人们长期被宗教束缚,轻贱今生,只求来世。随着时代发展,一批有识之士发现,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也很重要,只有看清现实,才能摆脱愚昧。于是,他们开始以古典时代之名,鼓励世人解放自身、欣赏自我。他们以高超的智识、理性的批判,引领欧洲走入世俗化,并在此之后,产生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彻底改变了西方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以人性解放的思潮为起点,造就了一个彰显人性、关注生活的时代。他们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躯体,更是有思想的精灵。现在能在国家美术馆看到的拉斐尔的《The Madonna of the Pinks》,尽显着为人之母的慈爱与安详。Jan van Eyck的《The Arnolfini Portrait》,以细腻的笔法描绘Arnolfini和妻子招呼客人的生动场景,甚至还在不起眼的镜子里隐晦地画上了自己的影像,这些都无不体现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关注人性、伸张人性的思想。深层的美学思考和高超的技巧,主要是理论和技法上所取得的进步。美术馆的传世名作琳琅满目,若仅以时代或画风加以区分,未免与许多杰作擦肩而过。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和战神》,画作表面上表现的是爱神维纳斯充满平和与期望地凝视着从战场归来、躺在森林中休憩的战神。但若从画法深处分析,画中战神与爱神的姿态相互对立却互有交集,配以四个森林之神诙谐动感之姿,点缀以丛林、灌木,立显出静谧与跃动的层次美感。该手法实际是西方新美学理论的表达,意即通过明暗,结合光线、色彩、比例以及构图,表现人类最和谐的状态。该法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柏拉图学院》如出一辙。作者对时代的情绪表达与宣泄,无疑是艺术之所谓艺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说,人调动认知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只用理性看待艺术作品,很可能会降低美感情绪的体验而无法达到与作者的深刻共鸣。品读梵高的画作就是如此。当从很多人中挤进一间光线幽暗、面积不大的小画室时,当透过众人肩膀的狭窄缝隙时,当《向日葵》忽然映入眼帘时,我心头似有一股暖流弥散开来,润进心田,湿透眼眶。如果不知道梵高坎坷一生,终身作画却不被社会和时代所承认和接纳,你或许不能理解《像个和尚的自画像》的伤痛;如果不知道梵高在怀才不遇、遇人不淑的处境下,却以精妙绝伦的画笔激励世人为理想而奋斗的心境,你或许不能理解为什么《向日葵》的颜色如此浓烈;如果不知道梵高对高更的深情厚谊,你或许不能理解《高更的椅子》背后相遇又离别,欣喜却以惋惜结尾的故事……这就是梵高的作品,以炽烈的烟火燃烧自己,却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观众。梵高的一生承担了所有的悲剧元素,却把美好的希望留给了“伤害”过他的世界。耶稣说“爱你的仇人”,不知这是否也是梵高作为虔诚信徒的一种践行?不管是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还是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美术馆,与画作的相遇,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场浪漫的邂逅,你如果真能找到,哪怕一副让自己感动的作品,也就不虚此行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