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9
90万
12
0
作者:七月木木
【前言】每个人心里,有那么长的清单。这些清单里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是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刘瑜 《被搁置的生活》@科摩林角 印度的最南端前一阵看了一部电影:《 eat , pray, love 》, 我很喜欢它的中文译名--享受吧,一个人旅行。这不电影还给我传达了一个新的观点:也许当你打破了以往平静的生活,选择了一段旅行的时候,你就开始了一次全新的自我洗礼之路。强奸、脏乱、咖喱、神油、牛粪……这是你所认识你的印度吗?在愿望清单中,印度一直在TO DO LIST,如果不是真的想去,你可以找出一堆的理由,每一条都足以成为足不出户的理由。如果是内心所去,那么也就是个决定的事,好吧,走起,24小时内出机票,花了比平时贵一倍的价格,2天搞定签证,1周后出发。@伽耶 郊外小村落巷子里一条干枯的河,裸露的河床上,一群乌鸦飞过。河床上一圈圈的灰,零零散散四处分布,有的还在冒着烟。小心得从一旁走过,同行的老师说:“看看这些青烟,估计都是刚烧过的。”谁能想到素来胆小的江南小女子,竟能心平气和的走过这一片烧尸的河谷。印度,强奸之都,这么一个高大上的“Title”,多少人已经吓得屁滚尿流了。“印度那么乱,性犯罪那么多,两女生还去印度旅游?”说来也奇怪,印度好在哪里呢?我承认,这是一个拥挤,贫穷和脏乱覆盖了国土中央的大部分地方,到底有什么魅力,我也很难用“精神”和“神佛”这样的思路来说服自己,我确实还想再去。在写这篇游记的时候,我又把微信翻回到了那时候的印度,回忆着一路的颠沛,意外和惊喜,各种感概在心头,或许以现在的心态,若再去印度,不会再选择这种类型的穷游,至少也是一种经历。印度充满多样性与对立性。以至于我们无论怎样评论她,都是对的;同样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意见翻过来,也一定是对的。这是一个古迹林立、光怪陆离的神秘失落花园,空洞繁华的废墟遮掩不去她浓郁的文艺气质。以柔制刚,以绝望为逐渐死去的古城捍卫,行走在加尔各答的街巷,你一定会深刻感受到这矛盾而统一的印度哲学。当我徘徊在菩提迦耶的小路上,那是一幅淡然悠远的画卷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这是世界的佛教村光辉普照人类三千年的佛教就从这里起源源于佛陀在一棵菩提树下的顿悟印度的最南端:科摩林角日出与日落在同一方向,被古代印度人誉为“地之终点、天之尽头”是印度唯一可以看见太阳从海中升起又落入海中的美丽景色的地方虔诚的印度教徒将这里奉为圣地这个印度大陆最南端那个尖尖的点上,左边是孟加拉湾,右边是阿拉伯海,正前方是印度洋,天地苍茫的感觉铺天盖地漫上我的心海。印度,对我来说,是一个神交已久却完全陌生的国家, 走进这片神奇得不可思议的土地,目不暇接里全都是惊异, 扑簌迷离中充满了顾盼。点点滴滴的回忆中,有繁杂万千的人生百态,也有说不出的温馨与感动。【行前准备】行前准备???说走就走,准备什么呢我真的几乎啥都没准备哈机票买起来,买完机票网上申请电子签,拿了几件衣服,买了点吃的和方便面,换了点美金,所有事情两天内搞定行程路线D1(2017/1/24) 常州 - 加尔各答D2(2017/1/25) 加尔各答D3(2017/1/26) 加尔各答 - 迦耶D4(2017/1/27) 迦耶 - 菩提迦耶D5(2017/1/28) 菩提迦耶 - 金奈D6(2017/1/29) 金奈 - 默哈伯利布勒姆 - 甘吉布了姆D7(2017/1/30) 甘吉布了姆 - 本地治理D8(2017/1/31) 本地治理D9(2017/2/1) 本地治理 - 坦贾武尔D10(2017/2/2) 马杜赖D11(2017/2/3) 马杜赖 - 科摩林角D12(2017/2/4) 科摩林角 - 班加罗尔 - 哈桑D13(2017/2/5) 哈桑 - 迈索尔D14(2017/2/6) 迈索尔D15(2017/2/7) 迈索尔D16(2017/2/8) 迈索尔 - 班加罗尔D17(2017/2/9) 班加罗尔 - 加尔各答 - 上海D18(2017/2/10) 抵达上海因为临时做的决定,所以机票几乎比平时贵了一倍,从上海飞到加尔各答,中间需要转两次机。或许是某种精神力量支撑着,竟也感觉不到疲劳。【加尔各答,认识印度的起点】加尔各答曾作为英国殖民时期印度首府,一直是英国在印度统治的中心,多元而复杂,贫富分化很严重。既有殖民时代留下的精美宏大建筑,也有混乱的街区、拥挤的人潮。穿梭其中时,恢弘废弃的英式大楼里涌出大批流浪汉,阳光投射在古堡上伴随着一跃而出的乌鸦,在心头掠过一片阴影……在印度的清晨抵达加尔各答,下了飞机,炙热的阳光和燥热的空气是我踏上这片土地最先感受到的。打个车直达酒店,车行驶在清晨的sudder street,一幅幅画面袭来,如电影一般的不真实感,马路边洗澡的,睡觉的,小解的,喂奶的,虽然来之前就知道会这样,可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对,这就是印度了。很多背包客到加尔各答的人都喜欢住在sudder street,一来这里聚集了大量的青旅,各种旅游服务资讯便捷,二来这里靠近加尔各答的老城区,很符合加市的气质。我们入住的酒店在sudder street的中心位置,下车的时候,周围一群印度人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们俩,心里不觉得一阵发怵,赶紧躲酒店一阵补交,睡得昏天黑地,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这是我们在加尔各答入住的酒店:Hotel Bawa Walson 三星 推荐指数4星 几乎在Sudder Street 的中心位置,300+一晚,出行还是相当方便的,尤其是对于背包客和摄影爱好者,毕竟这个区域高档酒店可选择的余地不多,服务可以,还帮忙搬运行李箱上楼。维多利亚纪念馆导航上显示到纪念馆只有1点几公里,结果我们大大低估了这数据,在烈日下走了很久很久很久......最后看到远处白色的尖顶,竟是海市蜃楼般的喜悦。买票!买票!买票!门票:印度本地人30卢比/人,外国人500卢比/人,12岁以下穿校服或军队服装的儿童免费。作为英国殖民时期的首都,城市里稍微端庄一点的建筑物均是英国人的遗产,当年的总督府、法院、中央银行,以及标志性的维多利亚纪念馆等等。这个矗立住大片绿草地上的白色宫殿就是维多利亚纪念馆了,为纪念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而建,馆始建于1901年。我们主要也就看看建筑,里面的藏品兵器,美术作品等不了解没研究,里面是不允许拍照,有工作人员守着。发圈后,有朋友乍一看以为是泰姬陵,这座欧式殖民建筑,外观看确实气势恢宏,是印度规模仅次于泰姬陵的人工建筑。公园里面有湖,有树林,有草地,有雕塑,慢悠悠的走走,停停,坐坐,感觉还是相当的惬意,从这里看,完全感觉不到这是在印度,抵达印度后的第一景点,也是全程下来个人感觉最干净的区域,和破烂的加尔各答形成很大的反差。一对小情侣湖边呢喃,时光一下子浪漫起来了摸摸肚子有些饿了满大街街头用手抓着吃的实在不愿挑战最后搜到一家KFC~没错,是KFC,抑制不住的满眼放光没错,就在sudder street附近打车,打车,不愿在走回去了,当时是怎么打车的用,的什么软件,共花了多少钱,忘记啦忘记啦。Sudder street今天本来计划中还有泰戈尔故居,由于一上午的贪睡+路上墨迹墨迹+一拍起来完全停不下来,取消。好吧,又回到Sudder street。Sudder street并非指一条街,而且一个街区的统称,无数条街相互交错,几乎每条路又都走得通,需要一个导航才不至于迷路。这里汇集了各种小商店、外币兑换点和实惠的餐厅、酒吧,傍晚时分,也是最热闹的时刻,街道上拥挤得行走都有些困难。很多摊贩售卖的东西,一看就是义务货,这种摊贩几乎遍及了全球,深感中国人民强大的制造业。据说这里每两栋建筑中就会有一家客栈或是旅馆,被戏称为“脏乱差大联盟”,还依然还是无数背包客的首选。这些客栈一个个的都隐匿于当地民宅之中,也是了解印度当地居民生活最直接的地方。各种街头食物,看不懂叫不出名儿,这一家看到有几个中国人在吃,凑过去看热闹。印度食物,在我看来就是糊糊一样的一锅炖或者就是各种奇怪的味道搅拌在一起。用餐的中国一家三口,经交谈得知,他们是几代在印度的华人,现已移民加拿大,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回来看看,相对于我们的回家,加尔各答才是他们心里的家。逛街逛街,又换了点货币,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其实是:纱 丽回国前,我在哈桑买了一套。清晨抵达的时候还有些小紧张,还没到第二天,已经放下戒心,开始放飞自我了。安全起见,天黑前,回到了酒店,牢锁房门。事实上,每天除了锁门外,书桌,行李箱... 房内能用来顶门的都用上了。加尔各答的清晨“在加尔各答的城市街道上,每天都有人在角落里铺上一层土后入睡,他们与老鼠、乌鸦和垃圾夜夜相伴,枕着坚硬的土壤,感受这座城市的寒意。”露宿在街头三轮车上,衣衫褴褛还没来得及梳洗就开始喂奶还有人没睡醒一切生活起居都在街头完成简单的“家”印度人实在太爱睡觉了,不分场合,不论环境,也不管白天黑夜。困了累死就睡,不管哪里,即便是嘈杂的马路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会存在贫富差距的现象,印度也不例外,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国家的更为严重,大多数穷人没有财产,没有房子,他们每天晚上睡在大街上,甚至连洗澡也会在大街上,野河里大海边。不管是否和狗一起睡觉各种睡姿他们对于拍照,有着极高的热情,不管是自拍还是被拍,当发现相机对着他们,会露出得意的神色,并且很配合的做出动作,他就是这条gai最靓的仔。当发现相机在偷拍他们朋友,还会在一旁偷笑,这种乐天,不care一切的精神,真心让人大写一个“服”字。他们镜头感超强,表情超喜感,心态淡定,即便用35定焦对准了他们鼻孔100毫米拍摄,依然无动于衷,好像世界跟他们没关系。于坚在《印度记》中这样写道:“在印度旅行,我时常感觉到那种无所不在的超越性,你不能拘泥于现实,拘泥于现实,被沼泽吞没的是你自己。”大清早出门,疯狂扫街,像打了鸡血,开了挂一样,因为这一场丰富的人文饕餮盛宴,停不下快门,我们已抛却了所有的胆怯,开始真正享受这让人疯狂的世界。“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菜市场是一个夹杂着人间烟火气息和最为市井气的地方。逛菜市场就像在体验生活的展览馆,不同于展览的沉闷,菜市场往往生机盎然。有着五颜六色的水果蔬菜,最质朴的原画颜色场景,看似平淡却处处有着一番趣味。菜市场里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最终你是慷慨解囊还是全身而退,都展现着一方水土和在这里生活的人的性格,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独特的社交艺术了。迷路般得钻入了一条开满菜铺的巷子,发现这真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世界,见了很多在国内没见过的食材,形形色色的蔬菜与人,和我听不懂的语言,是一番别样的风景。菜市场,向我们坦露了生活最本真的样子。这里的诱惑不仅来自于新鲜的食材,城市里最市井、最真实的一面极具吸引力,每个人的日常在这里被无限渗透,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的气息。姑娘,你疯了!其实在逛菜场之前,我们去了附近的家禽批发市场。“别怕,你一个人进去准没事,要是5分钟后不出来,我们进去救你......”这是印度的一个养鸡交易市场,位于加尔各答的Sudder street。清早行走在老街上,误打误撞,闯进了这里的宰鸡批发交易市场。街头两侧一字摆满了摊,忙碌的交易开始。强迫症印度人,看看他们连鸡的捆绑都是分了颜色的,白归白,黑归黑。忙忙碌碌的印度人,丝毫不关注一旁拍摄的我们。一路向前,发现有个室内宰鸡场,好奇心驱使,我们几个便走了进去。能想象我竟然踩着厚厚的鸡shi,背着相机沿着小巷子一路闯进这样的屋子吗?房间不大,天,一间间屋子,画面我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大片的血迹,被撕得粉碎的鸡毛四处飘散,被肢解得七七八八的鸡,四处堆放,还有一笼子一笼子装着的,时不时发出近似绝望的哀叫。不远处一个小朋友把手里处理干净的鸡举得老高,一些得意。童年——孩子最快乐无邪的美好时光,然而在印度有上千万(也有称上亿)的儿童过着没有童年的生活,虽说印度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严重,导致印度童工数量列世界第一。这样的地方,在国内果断不敢进,暂且不说那些个什么禽流感,就社会对印度的种种传闻和偏见足以让一个女孩子胆怯?现在想来也有些后怕,而当时似乎是打了些鸡血般的不顾一切。中国人对印度是有些偏见,最大的原因当然是女性的安全问题。那么印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其实这是我到达印度的第二天,回忆起昨日初到时,走出酒店,看见满大街的印度男人,怯生生得脚步都不敢迈开,像忽然间穿越把我们扔进了动物园,面对的是一群完全不知下一秒会有何反应的群体。适应能力空前,哈,第二天我们便闯进了他们的养鸡场,主要有了潘老师带领,潘老师是资深的印度旅行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心中的那道戒备慢慢放下了, 真正享受这完全与众不同的世界的时候,发现真的过瘾。对于摄影师来说,印度是人文天堂,快门永远停不下来,永远有拍不完的画面,拍了一些离开了养鸡场,有些意犹未尽,想再回去按几张。于是有了开头那段对话:“你进去拍,我们在外面这里,要是5分钟不出来,我们进去救你。”哈,于是我一个人扛着相机,又进去一顿狂扫,印度人的镜头感很好,他们对于相机不抵抗还会很配合,在印度的中国人时刻有种明星般的感觉,每个人都要跑过来跟你合影。拍完照片,给他们看一下,无比满意。不要以为宰鸡场的工人是底层阶级,印度贫富差距悬殊,别看这肮脏无比的养鸡交易市场,可工人们却工作的非常开心,相比那些满大街露宿街头没有工作,相比一天苦力下赚取微薄糊口的收入,这样一份工作更让他们觉得应当珍惜,小伙子热情得把他们老板介绍给我们,老板忙着收钱,毫无反应,头抬都不抬。伙计上前老板脑袋上一敲,没有主仆间的间隙,然后彼此开始了拉扯和嬉笑。印度人的幽默与生俱来,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知足,印度人却不像中国人那样喜欢攀比。印度人普遍信奉宗教,有自己的信仰,他们觉得自己天生烂命一条,穷人中的最穷者最快乐,那是真正的穷乐。但他们的大部分幽默里面都有几分无奈,是一种解闷的方式。繁忙而喧闹的交易市集,每天清晨开始持续约2个小时,等我们去菜场转了一圈回来,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路面清扫干净,也无法想象就在不久前热火朝天的场景,一切就像一场散去的电影。印度旅行的魅力,你永远不知下一刻会遇见什么?说一说加尔各答这座城市,特别有老上海气息的城市,无数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建筑,有轨电车,黄包车,似乎时光一下子退回带了一个世纪前。加尔各答开始,这才真正的印度当孟买,德里,班加罗尔等印度大城市日益发展,很多地方跟国内有些相似,但加尔各答独一份,还是没有变,依然是最印度的城市。去唐人街的出租车司机唐人街里的中国人之后,我们又去了唐人街这些华人长期生活在印度,俨然已经成为印度人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不可忽视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唐人街是海外华人迁徙和归化历史的见证者。短短的街区,确实记载着海外华人的打拼的历史,通常又称中华街、中国城、华人区或华埠。前一日在印度的sudder street, 碰上祖孙三代的华人,经了解已经移民至欧洲,他们的老家在哪里?便是这里,印度加尔各答。时至新年,深刻理解这种游子之心,这是一种“候鸟”的生活。印度唐人街有两个,一个在塔霸,规模较大的。另一个是就在保巴沙区,是老城区。老人记忆中的“唐人街”有种厚重的历史感,那个穿喇叭裤的年代。印度的华人主要是由客家人,广东人和湖北人组成。在加尔各答东南城郊有一个叫Tangra的地方,那里的住户大部分是祖籍广东梅县的客家人,他们称那里为“塔霸”。说到现在的唐人街,老人一脸凝重,这是个名不副实的地方,唐人街早已消失,很少华人会说华语,他们说印地语、孟加拉语和英语,俨然就是印度人……加尔各答是印度境内唯一一个设有唐人街的城市,目前生活着约2000名华人,仍然保留着舞龙舞狮、敲锣打鼓等传统的新年庆祝方式。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华人向西方国家移民,加尔各答的华人社区正在不断萎缩,近50年内人口已减少了90%。第二天一早,叫了辆车直奔塔霸。汽车穿行在老城里,沿途时不时得出现让我们惊叫的画面,这就是印度的魅力,你永远想象不到下一秒你会遇见什么?塔霸在郊区,有点类似城乡结合的地区,下了汽车往里走,大大小小中文标识的招牌,此刻出现,分外亲切。现在华人区主要的组成是饭店和皮革厂,其他有酱料和佛光山道场。这里生产的酱料供应给全印度的中餐厅。皮革厂和酱料厂新年期间停止生产,大门紧锁。两边房屋的巷子里偶尔会遇见几个华人,看起来像是出门采购过年物品。英国在莫卧儿王朝时代(1526-1858年)的1600年间设立了东印度公司,而加尔各答作为英国殖民地时代的首都得到了发展。太平天国之乱(1851-1864年)和辛亥革命(1911年)时期,因国内处于动乱之中,从中国逃往印度的人增多了,也造就了历史上的塔霸中国城曾经的繁荣。后来,由于当年的中印战争以及后来的印度政府对华人种种的限制,大量的华人陆续离开的印度,去到世界各地,现在每年春节都有很多人从欧洲,澳洲,北美返回这里过年。也许日久他乡即故乡,印度华人对于中国的记忆已经模糊,加尔各答才是他们真真切切的家乡吧!每年到了大年夜,这里才能感受最热闹的一夜,最传统的舞龙舞狮的狂欢夜。神奇的事情总有发生,我们四处晃荡,没有目标的时候,唐人街华人区的领导吴先生突然间从天而降,骑着摩托车带着我们的另一个朋友,飞奔而来,这一幕真够喜剧的。会长把我们带到了佛光山道场,瞬间温暖,回到了中国人的大家庭。如坚法师带我们一一参观这里的禅修环境,还有好几个来这里的义工忙着准备新年的物品。一大早起床出门,没吃早餐,如坚法师热情邀请我们享用早餐,在印度还能喝上热腾腾的稀饭,真心让人泪飙啊。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就这样遇见一些特定的人群,然后又会收获一份特殊的心情。人与人的缘,付出与回报,一切随意,可能此刻做的事情看起来没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可是很多时候这些事情不会白做,积累的福报自然又一天会送上一份大礼,那这样一份从天而降的惊喜是不是更让人珍惜而难忘呢?仁爱之家Mother House仁爱之家(Mother House)是特蕾莎修女创办的慈善机构,主要收留一些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住所和治疗。开放时间:上午8点到12点,下午3点到6点。门口处,修女为首次参访的游客发放免费杂志Love One Another和修女圣像。特蕾莎修女: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我大致百度了一下特蕾莎修女的生平事迹,看着都有些想落泪,估计是当时听的音乐太悲情了。Indian Coffee House这是一家英国殖民时期一直留存到现在的咖啡店,建筑结构装饰充满了浓浓的殖民时期的味道。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狭窄的楼梯过道上,每走一步,就像是在历史中前行了一步。咖啡馆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很多都是大学生,加尔各答大学就在旁边,很独特的氛围,与之前的印度世界又完全是天壤之别。一群印度大学生,看起来又是另一种气质,想起来三傻中的学霸。被他们发现我在偷拍,索性走过去跟他们寒暄了几句,具体说了点什么,呃,我忘记了在充斥着喧嚣的迷人城市奔走,街角的咖啡馆给了人们一个喘息的机会。当我走进印度这些咖啡馆和陌生的工作人员、顾客交谈时,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在街头从未有过的友善和礼貌。据说,这家咖啡馆是泰戈尔常来的,当年无数文学大师,政客,知识分子聚集在这里,也算是学术界的一股清流啊。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小环境我回忆泰戈尔的一句诗来:“我在林中散步,感到了芳草的温柔;路旁的花朵使我喜跃,就是无穷的赐予,是散播在尘土里、在惊奇中唤醒了我的诗。”他的诗,总能给人一种美好梦幻的诗画意境,而作者却是生活在一个世纪前的印度,这种别具一格的清新,印度的“诗圣”,当之无愧。爱阅读的印度人咖啡馆外面一条街都是卖书的,我觉得这应该跟旁边的加尔各答大学多少有点关系。或许很难想象,印象中治安混乱、环境脏乱的印度,居然是在阅读上花时间最多的国家?但这确实是事实。印度人的确很爱阅读,而且不限于文化阶层,一些穷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在阅读。由于有着近200年的英属殖民地历史,受读报传统深厚的英国人影响,印度人也形成了边喝茶边看报的习惯,在街头经常能看到专心读报的老者。印度两极分化严重,60%的国民为穷人,这些人仍依靠传统媒体获得信息,只有受过教育的人以及中产以上的阶层才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加尔各答就到此为止了至今我依旧对加尔各答恋恋不舍这里的一切光影,色彩,表情......都是人文创作的宝藏我们坐上了前往伽耶的夜火车,需要7-8个小时。不如,先晚安,明天继续码字。(2020/8/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伽耶,一场奇幻之旅】这是一趟从加尔各答开往伽耶的火车下午4点左右出发,全程差不多七八个小时有趣的印度火车在国人眼里简直开挂一样的存在但其实这才是实际情况在印度,当地的车站可以随意买票,并且还可以办理退票,为了方便游客,不需要长时间的排队等票,做法非常人性化。火车内部干净整洁,位置也比较宽敞舒服,并且设施比较齐全。这是坐在我对面的印度小年轻,全程耳机没有摘下来,时不时会笑一下,对旁边和周边的人却无任何打扰。长时间坐着,起来直直腰,我在车厢里晃了一圈,自然是不能少了相机的。中间乘务员送来了晚餐,这七八个小时的火车车票价格折RMB不到100,还包含了晚餐。虽然,最后我打开后看了一下,没吃,但价格感人。深夜12点多,抵达伽耶,出了火车站,直接在火车站正对面,出站20米的酒店住下了,完全是Walk-in 。酒店那个条件啊,实在是简陋,还不如国内的招待所,无奈位置好,交通方便,幸好带了睡袋,不然这被子都不知如何往身上盖。事实上,全程除了前几天加尔各答的酒店出发前国内订好了,其余的酒店不是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订的,就是到了之后直接Walk-in的。灵魂 — 大地上的异乡者清晨微微亮,推开窗户,感觉这个城市的所有建筑上都堆着厚厚一层灰,土黄色的灰,就像这个城市已经睡了好几个世纪一样。我们叫了辆TUKTUK去了附近一个神庙。很久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回忆着伽耶我路过的庙和走过的那个河床以及村庄究竟叫什么。因为当时是朋友带去的,加上时间比较久远,有些部分淡忘了。知道菩提伽耶的很多,很多人到达伽耶,直奔菩提迦耶去了,不会在伽耶停留。又花了一上午时间,查了各种资料,从一堆印度人的图片中判断,最后得出的结论让我惊呆了:这条干枯得露出河床的河谷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尼连禅河;我们路过的寺庙(禁止非印度教的人入内)叫Vishnupad Temple印度教最重要寺庙之一,来自印度不同地区的人们前往此地进行死后仪式,这是印度教徒的信念,即死后,人类的某些灵魂仍然留在这个唯物主义的世界中。根据印度教信仰的“固定丹”,他们可以得到最终的解脱,并为他们走向最终的和平世界铺平了道路。加雅(Gaya)的毗湿奴(Vishnupad)庙被认为是Pind Daan的最圣地。无怪乎,这么多人在这里做仪式,而且看起来很多都是印度的大户人家。几近干涸的尼连禅河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卷四载,释尊出家后,于尼连禅河畔苦行林中静坐思惟,修苦行六年,后舍苦行而入此河沐浴,净身后接受牧牛女难陀波罗之乳糜供养,寻至此河对岸之毕波罗树(即菩提树)下发愿而成道,故此河沿岸颇多释尊成道之古迹。又仔细找了一些资料:释迦牟尼佛出家后,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释迦牟尼佛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释迦牟尼佛南渡恒河,到达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佛陀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若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悉达多太子结束苦行后,先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他身上6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体力。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后,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尼连禅河是佛陀成道前洗涤沐浴的地方,也是观察缘起的地方,有佛陀殊胜的加持,而我们来到此地时,看到的就是荒滩、黄沙和枯草,河床上很多地方有烧过东西的痕迹,还有些正冒着烟......因我们不是印度教的,Vishnupad Temple 禁止入内,于是沿着旁边的小路一直走到河边,很多人在进行着我们看不懂仪式。我们像一个外来者,无意打扰和冒犯,只是出于对一种陌生文化的好奇和敬畏。能够分明得看出她们脸上的表情是善意的,是欢迎的。当地人很友好,看到我们频频微笑示意,这里发生了一点小插曲,这里四处乱晃的牛,突然回头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完了被牛盯上了,然后就是一路向我猛冲过来......吓得我呀,连喊救命,幸好这头小牛还没发育好,撞得不算重,因为我那天背了一个红色的背包,忽然有种西班牙斗牛的既视感,幸好一位长者帮忙解围了。准备出发前往菩提迦耶,沿着河岸往回走,穿过当地的镇,小集市,发现这里的印度人感觉跟加尔各答的完全不同,像极了中世纪,有种时间凝固了的感觉,像电影,又像油画。巷子拐弯口这个骑车的少年,是我大爱,这个眼神太到位了。逛了小镇的集市,理发店,居民家,就差进去做客了......这个小镇的居民,及其信奉印度教,应该是宗教的力量使他们看起来显得如此纯粹淡定。离开这个小镇,依旧不舍,至今还在回味中。今天码字到这里了 (2020/8/20)———————————————————————————————【菩提伽耶,佛陀悟道的地方】(Day4~Day5) 菩提伽耶就是这一棵 毕钵罗树先科普一下菩提伽耶:释迦牟尼佛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悉达多太子终于悟出无上妙法,从此佛陀诞生了。从此毕钵罗树就被称作菩提树(Buddhi Tree),而这个地方就被叫作菩提迦耶(Bodhgaya)。菩提迦耶(Bodhgaya),在印度教圣地瓦拉纳西(Varanasi)东南200公里,迦耶城(Gaya)附近,现在已经成为最著名的旅游景点,高耸的金刚宝座塔是地标性建筑。大塔佛塔四周砌了围墙,内围不超过一千个平方,景观由小佛塔、佛像、菩提树,一个水池构成。这里似乎从早到晚人都很多,有一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拜休学者,另一半是当地人僧人。围起来的佛塔只有一个出入口,设了安检门,门口站着一位保安员,他的主要职责是提醒穿鞋子的人不能进入胜地。寺内的僧人很多,根据穿的服装大概能看出是什么派系的,在佛教圣地强大的包容力下,各种不同教派有互相交流的机会。寺内各种前来参拜的人,我也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一阵,内心前所未有的安静,感觉世界干净了,什么都不是事儿。一片菩提树叶掉落下来,正好落在了我头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金刚座菩提树下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据说是阿育王置放于此,以示佛陀成道处和表示佛的智慧。金刚座长约2.3米,宽约1.47米,高0.9米,其上安置佛陀石像,当前被信徒装饰了鲜艳的布幔;布幔篷架,篷架内放满信徒的鲜花供品。金刚座和菩提树的栏杆外,有两座以圆形黑石雕刻的巨大佛足印。唐代时,我国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余人先后至此礼拜金刚座.除了著名的佛陀得道的菩提树以外,摩诃菩提寺还供奉了佛陀25岁的等身金像。菩提迦叶是由各个国家的僧侣在此建起的寺庙群组成,如今这里成了佛教徒的朝圣之地,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来此学习经法,参加活动。我们分别遇见了来自广州和台湾的国内佛教志愿者,特意在新年期间前来,跟当地人一起准备新年活动的材料。在寺门外的街上几乎有所有佛教国家独立的小寺庙,风格各异,很值得挨个走走。时间比较紧,我们走了附近的日本寺,泰国寺,还有中国西藏的寺庙。出于对佛祖的尊敬,寺庙内部我一般不拍摄。菩提寺一共进去了三趟,分别是当天下午,看到的是紧锣密鼓的新年活动筹备中。大年三十晚上,一派佛光沐浴下的祥和气息。大年初一上午,新年新气象。大年三十,我们住在菩提寺门外100米左右的一个小旅馆里,这是我们的年夜饭,或许有人会笑我们傻,但是这一路视觉震撼以及对灵魂的冲击,让人一辈子都难忘。TIPS1、前往菩提迦耶有两条常规路线,(1)飞往加尔各答,乘火车到伽耶,转乘三轮摩托到菩提迦耶。(2)从加德满都乘大巴到蓝毗尼边境,再转乘格勒科布尔大巴车,然后利用火车到达格雅。2、和伽耶不同,菩提迦耶的食宿条件完备,容易偶遇大师,建议多做停留。3、菩提迦耶4~9月气候炎热,注意防暑。【 金奈 】离开菩提伽耶,依旧是一辆TUKTUK这座小城有个机场,我没有想到这就方便多了,直接从迦耶飞到金奈从金奈开始,我们进入了泰米尔纳德邦南印之旅,应该从金奈开始算。泰米尔纳德邦小科普: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南部的一个邦,南临印度洋,东隔孟加拉湾与斯里兰卡相望,面积13万平方公里。泰米尔纳德邦是一个主要讲泰米尔语的邦。这个邦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好几个纵横印度甚至横扫南亚东南亚的帝国/霸国或是王朝,留下了诸多极其华丽的宗教造物,泰米尔纳德邦有“寺庙之乡”的称号,名胜古迹遍布全邦金奈是南印度东岸的一座城市,它坐落于孟加拉湾的岸边,是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印度第四大都市,南部“老大”就数它了。金奈飞机场相当大,下了飞机我一度感觉这不是在印度了。金奈有别致的欧式风情,古朴的印度寺庙,豪华气派的建筑,道路宽阔,交通畅通。到达金奈,天已经开黑了,打了车直接去酒店,中间发生了给小插曲,让我对这个城市好感倍增。抵达酒店后,同行MM发现她的双肩包落在了出租车上,里面有钱包,护照,苹果平板电脑......虽然知道找回的希望不大,我们还是一口气冲到下车的巷子口,车果然已经开走了。还没来得及开始伤心,就看见马路对面有人在向我们招手。他用手指指右前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见了那辆出租车,司机站在路边,还在等着我们。从丢包,发现,找回,这一切发生在5分钟内。一瞬间的感动,不知说点什么好,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印度......网络上对印度人宣传负面的居多,加大了无数夸张的色彩,好像这个民族就应该是大家所认为的那样,但这一路经历,让我真正明白什么叫眼见为实。当时情况急,我也竟没有留下一张夜晚金奈的照片。路过金奈为什么只说是路过?因为在金奈,除了去海滩之外,其他景点一个都没去,时间关系,也是为了更远处的南部,金奈对于我们的意义:只是个中转。金奈地处热带,“热”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就连号称“最凉爽”的一月,金奈平均气温也在24度以上。所以去南印,只能选择在冬季,过了4月就进入了高温天气,不适合前往旅行。海滩边的贫民窟金奈的清晨,醒的很早,从酒店一路走到玛丽娜海滩,十几分钟时间。清晨的街道非常安静,第一次感觉空气如此清新,微风徐徐,心生出些淡淡慵懒的小资情调。露宿街头的人在金奈明显少了很多,干净整洁都有点花园城市的味道。感觉这街头的警卫都气质不凡刚刚刷完对金奈的无限好感,玛丽娜海滩又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观。从另一给角度来看,换一种表达方式:金奈的海滩是真正属于穷人的。肆无忌惮的野狗、鱼摊上飘来的刺鼻腥味、飞舞出队形的苍蝇、相貌比北边小城更凶恶的牛,还有坐在路边不停打量我们的居民。海边的贫民窟海边的拾荒者垃圾堆旁的阅读者穷人们自娱自乐的方式海边一群弄潮儿我站在一边看着很久,竟也看傻了或许是被他们单纯的快乐所感染莫名的满足感,竟是这样的简单由于这一地区外来影响不多,人和文化都比较单纯。太阳升起来了,温度马上热了很多,准备回酒店。路上遇见向海边走去的人,一群又一群的人,其中有几个孩子略带羞涩的看着我们,发现他们长长的眼睫毛下都是大大的双眼皮,相当传神的眼睛,于是诞生了下面的照片。他们很喜欢跟我们拍照,在朋友面前好像很有面子的样子,于是过来拍照的人越来越多。离开金奈,一路往南,这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在印度坐大巴,通常是坐最后面的,因为要照顾我们两个28寸的行李箱。印度人大多数还是很友好,一路上碰到很多帮我们搬上车又搬下去,无比感激。BYE “Chennai” 匆匆一瞥不知是否还会再见再见又是何夕【默哈伯利布勒姆 】回忆起来,从金奈去这个地方,一路可真折腾...... 没有直达大巴,需要中转,我也忘了在一个犄角旮旯的车站下车,对,就是这个车站。对,这个车站印象深刻,因为车站的售票处是一个不到一人高的草棚,草棚内只能容身一人,售票员坐里面也直不起腰来。还有,还有就是,一跟”梦龙“神奇的拯救了我。这件事至今记忆犹新,早上起得早,没吃东西去海滩边转了一圈,之后就是几小时的大巴,下车的时候,脚有点软,头也感觉有点眩晕。这可怜的车站周边除了一个小卖部,什么也没有。印度人出奇得喜欢吃各种油炸的东西,无怪乎她们臃肿庞大的身躯和屁股。一堆“本地特色”实在吃不下去。神奇的是,冰柜里居然有“梦龙”,于是一根梦龙下肚,我又满血复活了,后面仔细想想当时应该是低血糖了,这高能量的梦龙,正好补充了糖分。转车抵达默哈伯利布勒姆,说到对一个城市的好感度很大程度上在于到达时的状态。倒腾了两趟车,中午30多度的大太阳下,实在无法激起我对这地方的兴趣,虽被称为“七寺城”,虽是印度东南泰米尔纳德邦的旅游胜地,亦是世界文化遗产。默哈伯利布勒姆主要景点有海滨神庙、旁遮拉达(5座神庙)、阿周那的苦行浮雕、克里希纳奶油球等,早在七世纪就成为印度教的活动中心。很多人来这里,因为这里数英里的自然沙滩风景和石刻艺术,这里的石刻有独特的魅力。是我们肤浅了,实在不愿意在30多度的大太阳下,看一堆看不懂的石头,也不愿意在30多度的打太阳下,再去一趟扔满各种垃圾的海滩。我们沿着主干道一路往前,走了大概二十多分钟,就看到背对大海的海神庙。好吧,跟之前想得又有点不同,主要是没有想象中啊么宏伟。可能对于信印度教的人来说,意义是不同的。海岸神庙 Shore Temple,濒临孟加拉湾,约建于8世纪初叶,是泰米尔纳德邦也是南印度最早的独立式石砌寺庙,显示了南方式神庙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走了那么久,看见海神庙不免有些欣喜,但更多的是失望,印度南部建筑大多比较小,不如北部大气,很多石雕已被海风和海浪严重侵蚀,实在不愿再走更远一步,远远看一眼罢了,南印炙热的阳光把我们烤得一心只想找个有空调的地方吹吹,周边几个神庙即便到了大门口也没了兴致。取回寄存在车站的行李我们直接坐大巴去了甘吉布勒姆在去的路上,我们选好了晚上的酒店【甘吉布勒姆:千庙之城--kanchipuram】据说当年唐僧曾来过此地,这座小城市印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经是pallava(帕纳瓦)王城的首都,虽然它似乎被历史的车轮远远的抛在了后面,但是大大小小的120多间雕工细致的印度庙宇还可以瞥见往日的气派。回忆起来,这又是疯狂的一天因为,又是一大早起床然后一口气打卡了6个神庙要问我看了些什么?说不出太专业的都是一堆堆的石头Kailasanatha Temple经过一夜休息,第二天又像打了鸡血一样,扛起相机出发了这是看的第一个神庙这一连串晦涩难读的英文名称我有些遗忘了所以,就在刚刚,根据拍的照片我又仔细对比了网上关于景点的照片这才对上号,它的中文名字叫:凯拉斯纳塔神庙据说,这是甘吉布勒姆最古老的的庙,于七世纪帕拉瓦王朝兴建,亦是最美丽的神庙之一。神庙的外墙由58座小神殿组成,里面有7座寺院。整个围起来的大概只有2层楼那么高,但是密密麻麻,整齐排列的神殿,看起来很有规模。在寺庙中行走,又有点在暹粒吴哥窟的感觉。站立的狮子柱,狮子是帕拉瓦王朝的象征。神庙里供奉着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神的象征“林伽”,石头雕刻相当精美。对这类文化感兴趣的人,估计可以看上半天,于我却是囫囵吞枣。有些雕像的颜色较浅,一看就是新修的修缮的痕迹很重,或许由于古建的复修能力有限感觉有些雕像跟吴哥窟的女王宫很像应该说印度教对吴哥的影响不言而喻都说印度教最好的建筑在柬埔寨,而不是印度吴哥窟是吴哥王朝的第一位君主,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太阳王)所建。他个人信奉印度教中的毗湿奴派,故而此地的雕刻大多都是印度教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形象,并没有什么佛像。印度教,以梵天(四面佛)、湿婆、毗湿奴三大神为中心的众神结构体系。印度教中,三大神的妻子、儿子都作为神灵存在,且都有各种各样的化身。科普一下【印度教的三大神】:1、梵天(Brahm)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配偶为智慧女神。梵天的传统形象乃四颗头、四张脸以及四隻手臂。梵天的形象有时是一个英俊的成年人,有时又是个白胡子老人。他身有四头,坐骑一只白天鹅。梵天被认为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据说他的妻子萨拉斯瓦蒂是司掌教育与文化的女神,就是从他的大拇指上生出来的。梵天有儿子十多个,都不是他妻子所生,而是他自己生出来的。随后他儿子的儿子们一代接一代生出了世界万千生灵。梵天创造世界后,大地动摇不已,他命蛇神在地下支撑,世界才算平稳。坐骑:是三个头的大象2、毗湿奴(Viṣhṇu)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创造」、大自在天湿婆主掌「毁灭」,而毗湿奴天即是「维护」之神。毗湿奴妻子是吉祥天女,毗湿奴最为常见的形象为蓝色皮肤,拥有四支手臂,并且坐在莲花上。四支手臂分别拿着不同的神器:金环、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坐骑:大鹏金翅鸟。3、湿婆Shiva毁灭之神,形象十分可怕,他头长三只眼,颈绕眼镜蛇,四只手分拿三叉戟、手鼓、水罐和念珠,坐骑一头白牛,头顶一弯新月。湿婆能降魔伏妖,额上第三只眼的神火威力无穷,曾把印度教中的爱神烧成灰烬,女王宫就是供奉湿婆的。埃甘巴拉纳塔神庙:Sri Ekambaranathar Temple 大半天打卡了很多个神庙当时觉得每个庙都有各自特色3年过后的今天回头再想想要把这些长得差不多的从照片中区分出来还是有些难度的又是一路对比了网络上屈指可数的照片才把照片和名字对上号6家神庙中,最喜欢是这家如果有更多时间,这是我想静下来坐坐的地方要说它有什么不同感觉吧,这家神庙很适合冥想和放空这是一座“达罗毗荼式”希卡罗式的建筑,这种建筑在南印度是非常流行的。上方建筑像锥体一样,有棱角的一层一层往上叠,直到叠成尖尖角。只有在印度,牛可以这样霸气这座湿婆神庙是甘吉布勒姆最大的寺庙,占地约12公顷,那高达59米的哥普兰以及厚实的石墙,是1509年由维亚扬那迦王朝的国王所建,而庙宇的其他部分则建于更早的帕拉瓦王朝时代。喜欢这个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这里能真切得感受到印度教信奉者的虔诚,信仰得力量。另一方面,神庙地面上精美的地画,大殿内气势宏大的排列规则的石柱,都吸引着我。我看到了很多干净的脸,虔诚的表情,这是一个会让我有情绪的地方。埃甘巴拉纳塔神庙里面有不少的祭司神庙内很大,但我只能参观一小部分区域,往更里面非印度教的是无法入内的。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走进印度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神庙里地上的印花十分的精美,这是印度南部特有的地画文化,据说每个出嫁的女子都掌握这项技能,该地区还经常举办地画大赛。埃甘巴拉纳塔神庙大殿内排满石柱,号称2000多根。中间的这棵小芒果树,据说已有3500年历史,树上四条分枝分别象征四部吠陀圣典,及长出4种不同口味的芒果。shocked 传说在这树下是湿婆神和帕尔瓦蒂女神结婚的神圣场所。几乎每一个印度的庙宇都有这样的一个大水池,从前是教徒沐浴的。据说在膜拜之前,要提前一天来沐浴更衣,第二天早上才开始仪式。不过现在似乎已经很少人这么做了,不过偶尔还是可以看见有人在里面洗衣服。所谓圣水可以洗涤心灵污垢大概就指的是这个吧。有千庙之城之称的kanchipuram,一口气看了五六个神庙,有些规模较小,建筑结构大同小异,有些也想不起名字了,有些不能拍照,也确实无法查询他们的中英文名字。这一个神庙规模就不大,很抱歉,名字记不得啦继续换下一家对这个大门留无数好感,太有质感了这是到达的最后一家给了神庙管理员一些小费于是他无比热情得带着四处参观,讲解临走时还要跟我们合影虽然听不懂他说的什么但依稀从他的表情和动作中能猜出几分这个神庙呈方形回廊式,石头雕刻很精致给小费的便利,很幸运得打开了通向2楼的门可以站在外面平台上眺望四周叫了辆TUKTUK直接去了大巴车站又是一路长途在南印火辣辣的阳光沐浴下于傍晚抵达本地治理请忽略这个"生无可恋“的表情【本地治理:少年派的家乡】本地治理地处印度东南沿海,孟加拉湾西部,属泰米尔纳度邦。十六世纪开始被葡萄牙人占领,1673年成为法国殖民地直至1954年转交政权给印度政府。Pondicherry泰米尔语拉丁字母转译为作Puduchery),其名于泰米尔语中意为“新村”。本地治里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建筑,这是因为它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漫长的近300年岁月,给小城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这座法式风情的小镇本地治理,我实在是爱的紧啊。从上面那张图片,你能看出这是在印度嘛。喜欢这个城市主要有以下原因:1. 从北部过来一路看了无数印度教神庙,严重审美疲劳,本地治理在印度绝对称得上一股清流。2. 长途跋涉的旅行,把自己虐得有些过分,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彻底休息放松的地方。它有着世界上仅存的最后乌托邦,同时还是比较完整保留下来的法国殖民地。3. 我喜欢的导演拍了部奥斯卡获奖大片,取景地就在这,它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4. 我们上了当地的报纸头条夕阳下,抵达本地治理,立刻被这个花园般的城市吸引了。本地治理并不是一个旅游城市,却有着他的动人之处。一条运河将本地治理分隔成法国区和印度区,新城和普通印度城镇并无二致,而沿海的旧城区则飘着面包烘焙的浓郁香味,亭舍雅致一色的法式建筑。下车的地方是新城,属于印度区,我们叫了辆TUKTUK车直接去了法国区。酒店在前一天晚上选好的,性价比很高,300多人民币的花园海景房。酒店外面就是孟加拉湾的滨海大道。但是千万别被酒店外观被欺骗了,永远要相信一份价格一分货,300多房间的内部,就不发图了,跟招待所一般的简单。高大的梧桐树是海边一道亮丽的风景,每棵树上都悬挂着管状风铃,海风吹来,铃声随着海风悦耳动听。树荫下不时走过散步的人,有穿着印度传统服饰的法国人,或者身着西服的印度人,拥有明显的印欧混合型脸庞的当地人,他们的背后是另一种印法风情。 黄昏之际,沿著孟加拉湾的滨海大道漫步,清风徐徐,出门这么多天第一次有度假的感觉,之前只能称为流浪。晚上散步的当地人很多,甘地广场前常举办各种活动,孟加拉湾的海风及蓝色汪洋使整个法国区显得那样迷人。滨海大道有很多面对大海的民宿,位置都极好。总要吃点东西,一路惨兮兮的还没像模像样吃顿饭,法国区有很多欧式风情的老房子改造的酒店和餐厅。找了家西餐厅,在二楼露天平台上,第一次感觉可以这样慵懒,没有之前的经历对比,或许这也只能算是寻常。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比较好。二楼浪漫的露台上,飘着一首法国小曲,旖旎的灯光下,时光安静得流淌着。餐厅里都是老外,有很多法国人。当地人法语学得显然比英语好得多,连服务生都很流利。慢慢得跟邻桌的开始聊起天来,一个法国旅居作家,有三毛的味道。具体聊了些什么...呃,我已经忘了。用餐后开始考虑明天的交通,实在不想继续坐大巴了,于是条件稍微改善了一下,包了辆车。但为了这这辆车,也付出了代价,在法国区来来回回走了无数条街,楞是找不到任何一家租车公司。走到最后,脚已经没有感觉了。(当天去本地治理之前,在甘吉布勒姆连拍带看6个神庙,是什么力量,我那么能走啊...)实在没办法,找了个小卖部,正好两个当地小伙子,三两下比划着,帮忙叫了辆车。追一场日出第二天醒得很早,孟加拉湾的日出在等着我。不用走远,就在酒店外面。可惜了厚厚的云层。我坐在海边的堤岸上很久,听海浪一层层拍打着岸边大块的岩石。来来去去的人,一个,两个,三个,陆陆续续从身边走过。我身后的那道栈桥,据说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取景地之一。只能远观,不能上去。现实很真实,很多我们渴望追求的远方,不过只是身边相似的存在。那就是一座普通的桥,但那就是那个栈桥,所有的意义是我亲眼见到了。奥罗宾多先说说他吧,本地治理还因一位伟人而出名,他就是有“印度三雄”之称的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奥罗宾多是印度著名的哲学家、独立运动领袖、瑜伽大师,出生于印度东部的加尔各答,后定居在本地治理,埋头于哲学与瑜伽的研究。在生命的最后20几年里,他足不出户,潜心研究超感瑜伽,期望超感瑜伽可以帮助人类实现伟大进化。我们首先去的是室利奥罗宾多静修所,位于德拉马里路的Sri Aurbindo修道院,就在Puducherry那片法式老房子中,这是印度最有名的修道院之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云集于此冥想,寻求精神上的救赎。静修所不能拍摄,我们光脚进去后,在里面的庭院里静坐了1小时。后面去的地方跟他也有点关系,说到奥罗宾多就不能不提到:圣母(Mother)。Mother Alfassa是土耳其裔犹太人和埃及裔犹太人的后代,出生在巴黎的优渥家庭。她似乎与生俱来某种神秘主义气息,尤其是遇见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之后,很难说两人是世俗定义上夫妻,可能用“灵魂伴侣”来形容更为贴切。Mother有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她想要建立一个无国界,不分性别、身份、阶级、信仰,人人都能在里面寻找爱与幸福、追求精神满足的地方。造访黎明之城(Auroville, India)这也许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乌托邦乌托邦的概念早从柏拉图时代起就存在,代表着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难道现在的社会还会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在世界乌托邦历史中,它排在时间线的最末位,这么说吧,它应该是现在世界上仅存的,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地球村和乌托邦。从1968年到现在,已经安然度过了52年之久。况且这是在种姓制度依旧牢固、阶级分明的印度,光听名字就有些迫不及待,叫了辆TUKTUK,在烈日下奔赴黎明之村。小马路上,汽车和乱七八糟的摩托车牛车马车都一起,在上面狂奔,滚滚尘土几乎要堵塞我的鼻腔,烈日下卷来层层热浪。车子在一片密林里停下了,这是村口的泥土停车场,所有的车都停在这里。景区是免费的,但要去登记姓名,拿一张类似于进村证的“Free Pass”。从停车到地方进去,往里面走,需要走好一段路,没有人工痕迹的原生态。走着走着生怕里面钻出什么小动物来。据说,这里曾经一片荒芜。最初,人们开荒辟壤,在树上建屋,住在草棚里。改造碱性土地,把只有一棵树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拥有两万多棵树的绿洲。全年只有两个月下雨,常年高温,水资源匮乏,人们打地下水,甚至从喜马拉雅高原引水到此地。印度能源匮乏,尤其电力不足,时常断电,已是多年旧疾。为解决这一问题,Auroville从未停止尝试。它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创举之一:风力泵,在1972年安工。这一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随后被输出到印度各地,遍及南亚次大陆。后来,科技研发中心发明出了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它可以使特定的单位组织与农场按需自行制造能源。在Auroville,居民们实现了能源的自治与自理。不要以为来这里的都是流浪者,成为黎明之村的村民,需要经过重重考核,从做义工慢慢开始,之后你们之间将会建立一种长期、稳定,且彼此认同价值观的关系。在黎明之城,这里有城市规划师、手工造纸厂主、服装设计师、学校教师、森林实验员、瑜伽教师、建筑师、农夫……在这里,可以选择任何你想做并能胜任的工作,但所有工作都只能得到很少的基本生活费。即使管理一家工厂,收入也是七成归集体,三成用来付工资和再运转。居民的物质所得很少,需求更少,快乐、智慧、创造性和幸福指数却很高。在村里四处走走,村民正在举行一个小会议。这是一幅只有电视剧中才有的画面,村里的人身上似乎都自带仙气,舒畅的笑容,看起来没有任何压力和烦恼。这里生活着4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多元的文化背景由共同的精神追求所整合,人们过着集体生活,但全然没有消泯个性的痕迹。这个人类共同体共创理想生活方式的范本,引来不少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印度著名记者和作家Akash Kapoor就是在这里生活多年,写下了《成为印度》(Becoming India)。它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更不是60年代嬉皮士们的养老院。这里所有的人都要工作,大多数人甚至在超额工作,无论做什么工作,每月都只能领到同样微薄的一笔基本生活费。他们跑到黎明之村一住几十年,为理想中酷酷的生活找到了最终落脚点。参观了这里的游客中心,往前面一直走,终点便是黎明之村的标志性建筑——大金球Matrimandir,坐落于城中心的一个用于静心的金色球体建筑,被称为地球村(黎明之城)的灵魂。在村里解决了午餐象神庙当年莫卧儿王朝的伊斯兰教并没有攻破这里,印度教的传统在本地治理完好地保留下来。象神庙是一座印度教的庙宇,建筑外部给涂上五颜六色的,像国内的儿童儿园一样。寺庙不是很大,香火很旺,在里面转一圈,不用几分钟。本地治理的居民着装习惯跟北印有很大的差异,时不时得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印度啊?一身身白色的,看起来很有派头,儒雅得很。尤其是在象神庙门口遇见的这一群人,也不知怎么回事的,我们就被他们好奇得围了起来,一连串问了好几个问题,之后把我们拉到中间合了个影。当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有个印度大叔追了上来,用他的手机打开了一个网页,自称是媒体记者,今天的合影将会出现在当地媒体的头条上。呃,做梦一样,一不小心就上了人家报纸头版。人群中的这位,据说是本地一高官,具体职位...呃,说不上来。要问为什么会上报纸?其实我们也一头雾水,记者说,这里来的中国人比较少。可以理解为就是他们“少见多怪”。这气场看起来就是当官的样子仔细对比了一下记者给我看的照片和这个招牌上的,发现是一样的,但是也看不出谁谁谁来。本地治里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导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中国上映后,得到了中国观众的称赞。少年派的出生地印度本地治里,也开始慢慢为人所知。连李安都非常赞赏地说:“那里很独特,又不太为世人所熟悉。你可以把摄影机随地一摆就开始拍摄,画面照样美丽!”《少年派》在本地治里市内和近郊共18个地点取景,例如城中老火车站附近的百年植物园,就是派的父亲经营的动物园拍摄地. 虽然对印度的公园不抱太多希望,但没想到比我像的还要LOW很多.植物园进去转了一圈,10分钟不到走完了,实在没有找到这植物园作为取景地,有何不同之处。The Basilica of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教堂因为法国人的殖民,给本地治理的本地人带来了天主教,教堂随处可见。白色和紫红相间的建筑,外观看起来非常可爱。教堂不大,但在南印30多度的天气下,静静在里面待一会儿,还是相当舒服。法国风情街 在半个世纪前这里结束了殖民地统治,这里的的街道是用有些是青石板铺的,这里的印度居民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旧城区充满了殖民风味的建筑。花园洋房及法文的路标街牌等,这一切都让人感觉仿佛置身浪漫的法国小城。或许未来某一天,还会再来。【坦贾武尔:看着很吴哥窟啊】坦贾武尔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城市之一,位于高韦里河的南岸,曾经是朱罗王朝的国都。现在留有一千年前的壮丽神庙,是印度最负盛名的世界遗产之一。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Brihadeeshwara Temple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于公元11世纪初建成,供奉湿婆神,耗时7年。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是朱罗王朝时期南印度和东南亚神庙建筑的典范,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寺庙庭院长250米,宽125米,在一千年前是印度最大的神庙,直到今天也依然还是印度最大的神庙之一。1838年,一位英国探险家闯入印度丛林,历经磨难发现了一群美丽的庙宇,原来是失落已久的印度色情庙宇,这就是印度最伟大的君王之一——拉贾拉贾一世(公元985-1014年在位)建筑的坦贾武尔神庙。神庙建设所用石料比建吉萨金字塔的还多,历经岁月的积累,拉贾拉贾的神庙越来越大,据说大到能容200座泰姬陵。进入神庙有好几道门,这是第一道门的顶部细节。神庙的大门精雕细刻,非常华美。门两侧还雕有巨大的守门神像。庙内有牡牛殿、两个相连的宽敞礼拜殿、前殿和毗摩那,它们建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这是第二道门,这样一道一道进去,这样高耸的拱形门一共有3道。不需要买门票,直接可以进去。神庙每一道的院落由回廊环绕,在它的外侧,还用砖墙围成每边长约350米的大院子。朱罗国在中国的史书上叫注辇国,大唐西域记对其有这样的记载:“如来在昔曾于此处现大神通,说深妙法。”注辇国是北宋时期南洋第一强国,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征服了从斯里兰卡到中南半岛乃至印度尼西亚的广大领土,顺便把印度教也传到了东南亚。因此,现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遗留了类似风格的历史建筑。这个神庙仍然在使用中,供人朝圣,所以在世界遗产的记录上,它的名字叫做:活的朱罗神庙。夕阳西下,准备离开的时候,遇见了一群小学生,有一个男孩眼神亮了,一脸神气聪明的样子。没想到她们的校服竟是这样的洋气。这样气质的孩子,想必应该是来自印度中上层阶级的吧。坦贾武尔,离开的时候有些不舍对这个城市印象很好喜欢大气的建筑,独特的人文都满足了我【马杜赖:什么都不想干】马杜赖(Madurai)是泰米尔纳德邦第二大城市,印度教七大圣城之一。或许是印度教的神庙看到有些想吐,严重审美疲劳,马杜赖的一天,可是说是这么多年旅行中,唯一没有拿相机拍照的城市。在马杜赖,什么都不想干,只想吃。我们住在距离神庙大概不到100的一个小旅社,条件简陋得现在自己都想不通当时是怎么躺得下去的。住在老城区,各种脏乱差,唯一的好处就是去神庙特别特别近,然而最后也只去了一次。当天傍晚出去转了一圈,绕着神庙外围一圈,最后没找到什么可以吃的,还是悻悻然回去吃泡面。第二天实在顶不住了,打车去30KM之外新城的一家西餐厅,大吃了一顿,那叫一个满足啊。饱食之后,所有的不悦都解决了。马杜赖必去米纳克希神庙(Meenakshi Amman Temple),绕着神庙一圈,住宿主要都集中那里,差不多属于马杜赖的中心位置,马杜赖就是一座在神庙前形成的城市,其实更像是以几乎正方形的米纳克希神庙为中心,沿着神庙围墙的环状道路逐渐向四面扩展开来的。米纳克希神庙被视为城市标志,神庙比图片上看到的要大气很多,高高耸立,俯视众生的感觉。寺庙外型采用传统印南寺庙的梯形设计,庙顶有“经轮”状的饰物,外墙有无数雕像组成,非常宏伟。作为印度教圣地,马杜赖是以其宏伟的寺庙建筑、精美的雕刻艺术而著称于世,这里已经成为泰米尔人民心中的圣地。神庙供奉着米纳克希女神和她丈夫湿婆神,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象头神伽尼什、南迪(湿婆神的坐骑牛)的米纳克希神庙,东西南北各有一座高耸的印度塔门,站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得到,简直可以说是城市的象征,这里有395根雕刻精美华丽的石柱。庙群的中央建有一巨型金莲池,供信徒沐浴洁身之用。这里很有趣的是:进入神庙需要拖鞋,除了给自己买门票外,还需要给相机也买门票。相机又不是人,怎么也要收费?神庙内部很多地方不允许拍照,还有一部分区域非印度教不能入内,也就是所可以参观的区域其实很有限。【根尼亚古马里:南亚次大陆最南端】如果你厌倦了喧嚣不如来印度大陆最南端等待一场日出彼时所念所想,才是最原始纯粹科摩林角又叫根尼亚古马里,或许后者的称呼更为正式一些。殖民时期,据说英国人嫌“根尼亚古马里”读起来拗口,而直接称其为“科摩林”(Comorin)角,也就是“岩石角”。这里被称为印度南亚次大陆的最南点,也有印度“天涯海角”的说法,是印度唯一可以观看海上日出和日落的地方。尼亚古马里身为印度的最南端,也是所谓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三水交汇的所在。它在印度人心中朝圣的地位,大于观光的意义。这里几乎没有国外游客,却是外国旅行者的眼中,难得一见充满印度观光客的小镇。下午4点从马杜拉出发,大概晚上8点左右到达了,发现小镇上HOTEL、旅店林立,因为印度游客众多,很幸运得住进了一家酒店的海景房。下图就是第二天清晨,站在房间阳台拍的日出。印度最南端的日出次日清晨,我们早早醒来,拉开窗帘,发现窗外一些民居的楼顶上已经站满了人,他们在热切地等待着太阳的醒来。See View Hotel真是绝妙的住处,不仅海浪簇拥的维韦卡南达岩近在眼前,而且躺在床上就能欣赏印度洋的日出美景。我站在阳台上,啊看着天一点点慢慢由黑色变蓝,再到浅蓝,南印度海苍茫旷远,黑魍魍的。趁天还未亮透,太阳还未升起,撒腿就往海边跑,这是一场不能错过的日出。每当清晨日出前和黄昏日落时分,游客们便聚集在镇东的海岸边,等待欣赏孟加拉湾美丽的日出,和观赏阿拉伯海的绚丽日落。海滩边简直就像踢世界杯足球冠军赛一样热闹。阳光铺展开来,照在岸边五颜六色的人们身上,恰如一幅鲜活而生动的画卷。太阳露出半边脸,继而慢慢变大,最后像只橘子似的挂在天际。我很好奇地站在印度大陆最南端那个尖尖的点上,左边是孟加拉湾,右边是阿拉伯海,正前方是印度洋,天地苍茫的感觉铺天盖地漫上我的心海。天渐渐亮起来,雕像后面出现几缕云霞,如丝绸般滑过天际,世界变得清新而空灵。我才发现,周围人山人海,但没有吵闹声,都在静静地等待日出。旁边是三两成群的印度人,从累赘的包头和宽大的服饰来看,他们还保留着印度传统装束,应该是印度土著人。印度人爱圣水,恒河那么脏,印度人都爱得死去活来,科摩林角的海水这么清澈,他们当然更爱得几近痴狂。他们在看过日出之后,不论男女,都在海边露天沐浴,在换过衣服后,将换下的衣服和莎丽就直接在海边礁石上洗,并且洗好的莎丽2个人一人抓2角在海边让海风吹,海边风大,所以很快就能干。海边风大的几次吹掉我的太阳帽,根本戴不起来。蒂姆古拉尔海上雕像和维韦卡南达纪念堂 / Thiruvalluvar Statue &Vivekananda Rock Memorial科摩林角如此神奇的地理位置,不仅吸引八方平民,也吸引天下圣人。离岸200来米处有两座几乎相连的岛礁,一座叫维韦卡南达(Vivekananda)岩,一座叫蒂鲁瓦鲁瓦(Thiruvalluvar)岩,这两个是根尼亚古马里的地标。蒂姆古拉尔的海上雕像,他是古代泰米尔的伟大诗人和思想家,出生于公元前30年,为泰米尔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巨型雕塑高达40.5米,如美国自由女神像。另一个小岛上是印度教近代改革家、哲学家维韦卡南达纪念堂,因为他曾经在这块巨型岩石上冥想而得到“开悟”故而纪念。维韦卡南达是十九世纪晚期的印度教圣人和宗教改革家,岛礁上有为他修建的纪念馆,看起来灯火辉煌。到达岩石要乘船前往,船票超级便宜,往返35卢比(约3元人民币),等待乘船的人总是排着长队。到渡口那小巷已经被排队的人排满了,估计一个半小时也轮不到队尾的人,我就没去凑那热闹了。甘地纪念堂:一代圣雄的生命背影其实在印度近代史中,除了圣人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还有圣雄甘地,让人一听到名字就心生崇敬。海岸上,有一座粉红色的建筑,犹如一抹晨霞,它就是甘地纪念堂(Gandhi Memorial),铭记着这位圣雄生前和死后与此地的因缘。纪念堂不大,据说纪念堂的黑色石雕,甘地坐在纺车旁写字。“写下这些的时候,我正在岬岸上,面朝大海,赏三流汇聚,美不胜收。沧海茫茫,无船停泊,万顷波涛如女神般圣洁。”甘地风尘仆仆来到科摩林角,被这里的美景所征服了。按印度教习俗,人死后要将骨灰撒在被印度人视作净化女神化生的恒河上。甘地的骨灰不同寻常地分成两半,一半撒在古老的恒河,另一半撒在科摩林角前的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交汇的洋面上,这里是印度人心目中的“另一条恒河”。哥特式教堂(Our Lady of RansomShrine)不要错过了村子里雄伟高耸的哥特式教堂(Our Lady of RansomShrine),据说基督教十二圣徒之一的圣多玛曾经到访过这里。大教堂位于小镇的北面海岸边,白色的的大教堂漂亮、醒目,为小镇增色。整个小镇房屋不高,教堂在小镇极为醒目,远远就能看到白色的尖顶,沿着方向走,总能找到。蓝天白云下,白色的教堂看起来无比圣洁,亦如他们虔诚的心。看到当地人,走进教堂后马上换了个人一样,前一刻还在嬉笑,下一秒就跪拜了。教堂内部如外观一般的简洁,同样白色墙面,没有过多复杂的装饰。一群孩子像是在举行什么仪式,几个孩子走到我们旁边,有点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嘴里叽里咕噜地不知在说着什么。感觉她们的眼睫里泛着光,我觉得这是南印孩子身上特有的灵气。梦幻小渔村,误入童话世界顺着集市边沿海的小路向北就是一个渔村,你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小房子。日出十分渔人准备出海,有人忙着补网,有人聚在一起闲聊。阳光下五颜六色的小船,一排排停泊在沙滩上,煞是好看,这绝对是最不“印度”的印度风情,有一些像兰卡。沿着沙滩一路往前走,误打误撞,走进当地小渔村,这是多么淳朴的民风啊!估计是外国游客稀少,本地人看我们的眼神像看动物,当拿起相机想捕捉下来的时候,孩子一溜烟撒腿跑了,妇女们害羞得跑走,躲到门后面,猫着眼睛继续偷看,这画面想想是美的。路上遇见的大妈,非常热情,笑容如此舒坦小渔村的房子建得都很MINI,像是积木搭出来的五彩花园洋房,跟童话书上的差不多。居民睡觉一般都是直接躺地上的,家里基本没有床,房屋很矮,估计我们都要猫着腰才能钻进去。房子外观刷成了各种颜色,这大概跟海滨渔村有关,我想起了意大利的五渔村,但不同的是,不光几乎每家墙上刷的颜色不同,房屋的造型也都不同,村民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这也是这个小镇有意思的地方。谁说印度人不讲究啊?正午的烈日下,强烈对比的彩色,看得有些晃眼,我们走出村子找了家海鲜餐厅,连食物都不再是印度Local了,第一次觉得这么好吃。印度最南端,离开恋恋不舍的小渔村,这是我心抵达之处。根尼亚古马里(科摩林角)指南:1、这是一个小镇,随便走走都能到达各个景点。主要有:Kumari 神庙,甘地纪念馆,维韦卡南达纪念馆与雕像,日出与日落等。如果只是到此一游的话,并不需要呆一天。2、交通:火车过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喀拉拉邦特里凡得琅与科钦一线,第二个是从泰米尔纳德邦马杜赖一线。汽车分公营和私营。私营大巴在海滨旅馆街很多代理点,但没有晚班发往马杜赖的。公营大巴离住宿区较远,车次频繁,车况较差。3、汽车很方便,有很多车发往周边城市,同样,只要你想得到的城市都能到达。一路的交通,基本以公共交通为主,也没有提前在国内买好,弹性的行程,都是提前一天或者当天买的。印度街头,基本都能看到这样的店,语言不通也没关系,外面的都有图片标志,可以代理票务。【哈桑】对哈桑的印象一直很模糊,在我看来这只是我们的中转城市,从科摩林角至哈桑,又是一路颠簸,且没有直达。午后两点左右的大巴,颠啊颠,颠到班加罗尔已经是一直第二天凌晨了。这是一辆卧铺大巴,这是大巴车的外观,里面的位置有一张床那么大,两个人躺下没问题。差不多就是外观窗户一个格子的大小,里面的床铺有上下两层。国内都没有这样高端配置的长途大巴车,车上非常整洁,也没有看到任何印度人带着奇怪的眼神,一切井然有序,一夜到天亮,也未有任何异样。班加罗尔,哈桑,迈索尔三地处于一个三角形位置,走完这三个地方,我们就要回家了,出来这么久,其实也有一些想家了。大抵上第一是因为旅行的兴奋点有些过了。第二是一路长途有些虐。走遍千山万水,总有一地是故乡.清晨,睡眼惺忪得拉开车窗帘,外面灰漆漆的没什么灯,等到有些许灯光的时候,导航显示快到班加罗尔了。班加罗尔云集了一堆学霸们,是印度的硅谷,然而却不是这一天的目的地。抵达班加罗尔,从大巴上下车,天刚刚亮,继续买了一张从班加罗尔去往哈桑的车票,刚坐了十多个小时的大巴,似乎还没坐过瘾,继续又是4个多小时,其实导航显示也不过几十公里的距离。印度的大巴车票非常便宜,跟斯里兰卡差不多,就是交通路况很一般。上了车,我们依旧习惯性的坐在最后面,因为这两个大箱子。从包里拿出了一些零食,解决了肚子后,手里抓着垃圾不知往哪扔。旁边坐着一个印度小青年,看起来颇有学霸的气质,戴着一副金丝框的眼镜。他用手指了指窗外,好吧,还是没能适应入乡随俗。车子行驶在南印的林间小路上,窗外带着异域风情的田园乡村依次在眼前掠过,想着几天后就要离开,竟也有一丝不舍。抵达哈桑后第一件事就是直奔酒店,洗个澡好好补个觉。入住的酒店叫:Mallige Residency 玛丽吉酒店,一般经济型酒店的标准,但是很干净,在城区中心,每晚300左右的价格。一觉睡到了下午3点多,决定出去逛逛,哈桑市区可以逛的地方不多,大致查了一下,一个博物馆,一个教堂,一个城市公园。出门,开始CITY WALK。天主教堂就在马路边上,导航看了一下,在步行范围内,小清新建筑在马路边上还是相当的显眼。教堂看起来不大,门锁着,无法入内。哈桑的城市花园,看起来有我们国内七八十年代的怀旧感,哈,看看这石头凳,生了锈的铁栏杆,坑洼不平的水泥路......这其貌不扬的林间小路,迎面而来一穿纱丽的印度女人,立马就有了不一样的风情。哈桑是座小城,没见到什么高楼大厦,但这座城市却感觉得很,连路人都流露着印度人难得的知性美。其实我们也饿了,路上邂逅什么美食之类的,这种事就不要想了,中餐之类的更不敢奢望。找到一家评分较高的西餐厅:The Ambience 一走进里面,感觉立马不一样了,花园庭院,连迎宾都衣冠楚楚,极具仪式感。食物卖相要求就不要能太高了,一顿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两份三明治,一份薯条,两杯饮料,一份水果拼盘,一共960卢比。女人天生对逛街这件事比较上心,即便是在印度哈桑这样的小城。晚上出去在酒店附近买了点面包,最后发现最感兴趣的是大街上的服装店,这些服装店营业员清一色的男人,印度女人出去工作的似乎很少。最后买了一身改良版的纱丽,大约RMB300多,4年多,迄今没穿过。晚上研究了一下行程,决定第二天去 斯拉瓦那贝拉格拉(Shravanabelagola) 斯拉瓦那贝拉格拉(Shravanabelagola)Shravanabelagola 属于哈桑县的一个小镇,小镇宗教气息浓厚且文化底蕴悠久,镇上大多数居民信奉耆那教,因而当地是非常重要的朝圣地,有许多的人虔诚的进行朝拜。斯拉瓦那贝拉格拉,这个名字读起来好拗口,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连我这个英文过专8的人读起来都稍感困难。生怕把这个地方记差了,弄错了,还要偷偷拿个小本子给记下来。Shravanabelagola最著名的景点当属Bahubali的雕像,它是耆那教的代表,高约57英尺,非常壮观,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从世界各地涌向这里前去参拜,该雕像也被印度人评选为印度的七大奇迹之一。今天的行程就是Bahubali的雕像,需要先去大巴车站坐车至Shravanabelagola,将行李寄存在车站,爬山看雕像,之后下山取行李,继续大巴至迈索尔,宿迈索尔。清早出发,在酒店打了个车至大巴车站,酒店的服务员很热情,帮忙把行李搬上了车,又开启了打了鸡血的一天啊。其实行程倒也不算紧,主要是一路倒腾交通,有些费。一个多小时抵达Shravanabelagola,寄存行李后,我们开始登山,附近有一些餐厅和市场。Shravanabelagola有两座山,Chandragiri 和 Vindhyagiri. 57寸高的Gommateshvara Bahubali statue 位于 Vindhyagiri hill。我们决定先去更大的山,那里有Bahubali的雕像。这座小山距平均海平面约3049英尺,距地面以上约200英尺。在入口处,我们了解到我们要走大约600个石阶才能到达山顶,嗯,每个人似乎都对攀登充满热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印度的寺庙都是需要光脚进的,像这样一座山,也无一例外。烈日下的石阶,已被晒得滚烫,一路光脚哪里吃得消,幸好带了袜子。这样的台阶,一路往上,分为左右两边,方便上下行人分流。整座山就像一块裸露的巨大岩石,几乎不长植物。上山的材料,都是这样一个个人工扛上去的。爬到半山处,有个平台可以稍作休息站在这边上头,看对面的另一座山其实台阶没有太多,我们花了大约30-40分钟(包括休息时间)就到达了山顶。雕像、寺庙、周围环境、山丘的整体景观令人惊叹,也可以看到寺庙。许多历史都写在石头上,用玻璃壳保存。57 寸高的神像, 保养的非常好. 原因在于:每 12 年一次的 Mahamastakabhisheka 庆典中, 信徒们在石像的后方建立一個高台, 站在台上將各種祭品, 如:牛奶, 奶油, 優格, 白檀, 金幣, 銀幣, 等等, 從神像頭頂淋下去, 代表對於神像的崇敬之意。也順便保養了神像。(图片来自网络)我平时不拍任何神像的照片,但是,大雄雕像都是不同的,我不想错过。入乡随俗吧,我也按照仪式走了一遍,不带任何宗教个人崇拜,只是对文化的尊重。开始计划爬完这边后去另一座山,但下山后没人想再走400步,于是我们决定坐大巴去迈索尔。(Temple on Chandragiri Hill)(我下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