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 一早,驱车离开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路向南,途中横穿苏格兰南部高地(Southern Uplands)和切维厄特丘陵(Cheviot Hills),饱览了苏格兰东南部风情;“误撞”苏格兰乡村集市,给这次旅行带来了别样的体验,也算是“深度游”了吧。进入英格兰后,顺道游览了达勒姆大教堂及城堡(世界文化遗产)、霍华德城堡等,详见《2018英国自驾游(三)——城堡》篇。当晚入住约克古城的Crook Lodge(B&B)。1. 古城约克位于英格兰东北部,乌斯河(Ouse River)河畔的古城约克,是英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由于处于约克英格兰的腰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一直是英格兰统治者占领要地。 公元71年是约克的建城时间。当时,著名的古罗马“第九军团”攻克不列颠北部,就选择这块适合居住,大片沼泽环绕,易守难攻之地建造城堡,称之为Eboracum。约100年后,能征善战的罗马皇帝塞维鲁来到不列颠尼亚,他试图征服苏格兰,将约克定为不列颠尼亚省的首府,做为古罗马在不列颠尼亚的权力中心。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也将征服苏格兰为己任。公元306年初,老皇帝到寒冷的北方部署完对付苏格兰皮克特人的作战计划回到约克后,就病倒再也没有起来......。其儿子在罗马不列颠军团的支持下,干脆就在约克宣布自己为皇帝。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承认基督为合法宗教的君士坦丁大帝。当年由罗马人所建造的长达5公里的正方形城墙,后被来自丹麦的占领者重新加固,并由后来者在12世纪到14世纪不断重建的被保留下来了。城门楼子现约克的古城墙是整个英格兰古城墙中保留最完整、最长的。罗马人撤离英格兰后,约克成为蛊格鲁一撒可逊人若森伯里亚王国的都城。公元867年,它又被丹麦海盗攻占。11世纪中叶,征服英国的诺曼人在约克重修城堡以控制北方。 后经过撒克逊人的统治,约克再度被外来的维京人接管,现在的名称约克(York)就是从维京语约克(Jorvik)转变而来。可见,约克城史反映了英国历史的主要脉络,是英国史的一面镜子。英王乔治六世曾经骄傲地说过,“约克的历史,就是英格兰的历史”。约克老城模型2018.06.25 行程:约克古城一日游——步行。约克老城不大,早饭后,带上水和相机,出发步行逛约克(游览线路见下图)。居住地为黄色五角星处,黄色圆点为游览处,桔黄线条为步行路线。第一站就来到了国家铁路博物馆(National Railway Museum)国家铁路博物馆作为大英科学及工业博物馆的一部分,收藏了为数不少的在英国本土中非常有名的机车和铁道客车。这些馆藏介绍英国铁路发展和历史及铁路对英国近代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2001年,该馆曾荣获欧洲最佳博物馆奖。博物馆实行免费参观,开放时间为每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博物馆离住宿地很近,步行只需十几分钟,到门口时博物馆还没开门,门口有少年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门口等候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收集了约100万件藏品,拥有超过一百头铁路机车和接近二百辆属于其余类型的铁路车辆,这里不仅是科普的场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在此,你可以尽情了解、探索各种新、老式火车和铁路设施。进入博物馆,就可看到“蒸汽机车之父”乔治 斯蒂芬逊(Ceorge Stephenson)的雕像和他发明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旅行号”的改进型。斯蒂芬逊(1789-1848 ),英国工程师,铁路机车的发明家,被称为“蒸汽机车之父”。1813年斯蒂芬森研制了“布卢彻”机车,之后他研究出蒸汽鼓风法提高机车的功率,使蒸汽机车进入实用阶段。斯蒂芬逊的励志成功的故事又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出身贫寒,从小放过牛,当过司炉工,干过杂货,一生未受过正规的 文化教育。但他凭着对机械装置的兴趣而刻苦自学,勤于钻研,发明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 机车,被尊为铁路之父。l825年9月27日清晨,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旅行号”的试车试验在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英国的达林敦铁路上举行。史蒂芬逊亲自驾驶“旅行号”机车牵引着12节装着煤、面粉的车厢和20节满载乘客的车厢从伊库拉因开出,安全到达达林敦车站。当时车上的乘客有450人,列车载重共90吨,机车最高时速达到20至24公里。“旅行号”的试车成功开辟了陆上运输的新纪元。下图是运行在利物浦至曼切斯特线路上的“旅行号”。Atlantic Coast Express起源于1900年,主要提供伦敦至英格兰西南部地区的服务。“苏格兰飞人”(The Flying Scotsman)由奈杰尔·格雷斯利(Nigel Gresley)爵士设计,1862年正式投入营运。The Flying Scotsman的出现及运营见证了是英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历史。Flying Scotsman最初的服务名称是Special Scotch Express,每天早上10点正,列车准时从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开出,经过约克,开往爱丁堡的Waverley;行车时间要是10.5个小时。后来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行车时间分别缩短为8.5小时,7小时20分钟到现在的4小时(当然不是原来的蒸汽机车了)。英国人怀旧情结严重!居然花费10年时间,耗资430万英镑(约合4000万人民币),将退役53年的Flying Scotsman蒸汽火车又重新修复,于2016年2月25日,按原路线,搭载300名旅客,从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King's Cross)驶往约克,英国上下举国欢腾啊。下图的这款Agenoria机车是Stephenson's Rocket机车的最后一版,在1803-1829年间,大约制造了50辆Stephenson's Rocket机车,他们以每小时4-6英里的速度在煤炭运输线上行驶。这款Agenoria机车是Stephenson's Rocket机车的最后一版,是当时技术水平的代表。将火车头剖开,供参观者探索、研究。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探索展厅内所展示的各种老式火车和铁路设施。这是1851年建成的东郡铁路的头等车厢,代表着当时最高的车厢制造技术。下图是Little Wonder型机车(设计者Robert fairlie)。1870年,该机车拖着重物在蜿蜒陡峭的威尔士菲斯迪尼奥(Ffestiniog)铁路线上灵巧的运行时就引起了关注。这款窄轨列车的出现,无需花费巨额资金在山区修建大量隧道和桥梁,为低成本的铁路线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英国人非常实际、务实)在写游记时,为查找相关资料,登陆了Ffestiniog的网站,看到该线路仍在运行。在网页上看到Little Wonder型机车运行的图片(下图)。网页上对该条线路的介绍是“在斯诺多尼亚的中心地带,风景优美,车厢舒适,还有历史悠久的蒸汽机等着你。美丽的海岸线、古老的橡树林、山脉、河流和城堡,在您踏上我们屡获殊荣的铁路之旅时,一切都在召唤您。”看到这些,你也是否想亲身体验一下?下图是由爱丁堡圣玛格丽特工厂制造的,由马拉的轨道车厢。它运行在北不列颠线路(苏格兰主要铁路线之一)上,经营着卡莱尔到Silloth线路及到卡莱尔港支线的客运服务。直到1914年,这种马拉车才被蒸汽机车所替代。1842年维多利亚女王第一次乘火车旅行,她开创了皇家乘火车旅行的先河。当时的铁路公司受宠若惊,对列车进行了精心装饰,专门打造皇家专车,为皇家创造最豪华、舒适的出行环境。下图是在温莎和伊顿车站专为维多利亚女王设置的皇家候车室中所用的的时钟及1897年大西部铁路公司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而制作的车头灯。下图是英国内燃蒸汽火车头,属于伦敦、米德兰、苏格兰铁路公司(LMS)所有,LMS的出现是由于1921年的铁路国有化法案导致米德兰铁路公司、伦敦和西北铁路(LNWR)合并成伦敦、米德兰和苏格兰铁路(LMS)。博物馆中亦收集了大量的非车辆馆藏,例如是文笔记录和相片等。早期英国等级森严,列车车厢也是按等就坐,贵族都有专属的座位。从这两张照片看很好地反映出当时不同阶层的乘车环境大相径庭。1872年,大西部铁路公司机车工程师丹尼尔 古奇(Daniel Gooch)挽救公司免于破产,股东们凑份子奖励古奇5000几尼(英国旧时金币或货币单位,相当于今天的24万英镑),古奇用这笔钱买了下图这件精致的物品摆放在gooch 中心。下图为斯蒂文逊托盘。1839年,约200人,每人平均支付了6镑5先令(现约4000英镑),购买了这个精美的多层饰盘和生日晚宴的服务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为罗伯特 斯蒂文逊。罗伯特 斯蒂文逊——乔治 斯蒂芬逊之子,1829年,儿子罗伯特协助父亲制成新的机车——“火箭号”。该机车一是使用多管锅炉,增加了动力。另一个创新是采用排气管,将废气从汽缸中引进烟囱后再放出去,这就大大增加了烟囱的抽力和所保持的压力。这些创新使“火箭号”的时速达到30英里,并于1830年9月15日,投入到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运营中。随后,父子俩成立公司——罗伯特 斯蒂文森,继续研究火车及轨道技术,到19世纪30年代末,他们的机车及轨道技术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博物馆很大,仔细看可待上一天。我们仅花了近两小时走马看花,就匆匆离开了。路边的纪念牌沿着博物馆前的Leeman Road向前走,穿过铁路过街地道,过了乌斯河就远远看到约克大教堂高高的塔楼了。照片中红色小楼是建于1700年的“Red House Antique Centre”(红房子古董中心),是有名的设计师威廉·埃蒂(William Etty)为约克市市长威廉·罗宾逊(Sir William Robinson)设计建造的,现是英国二级保护(文物)建筑。照片中间的就是约克的St. Wilfrid's Church。这是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堂,建于1864年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在约克大教堂门前,街道边的绿地中有一座造型独特,雕刻精美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1905年由去世的同胞所立,纪念那些1899年至1902年间,在南非英布战争中为国家荣誉而战的约克郡籍士兵和水手们,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竖立的十字架上。非洲南端的南非最先是荷兰人的殖民地,居住在南非的布尔人是荷兰移民的后裔。1814年后,好望角为英国所占,英国移民蜂拥而至,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法律和生活方式,故英布摩擦不断。后来,在布尔人统治的土地上发现了黄金和钻石,为了争夺财富,冒险家们和贪婪的金融家们纷至沓来掠夺财富。布尔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在1899年10月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布尔战争(Boer War 1899-1902)爆发。英国人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游客来到约克,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是必打卡之地。现在看到的约克大教堂 (York Minster),建于1220年---1470年年间完工,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设计和建筑艺术最精湛的教堂之一。教堂外观——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门前的青铜塑像就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历史上,公元627年在现教堂处就建了一座全木结构的建筑,后来在内战中被战火摧毁。1066年诺曼人攻占了约克后,于1080年建造了第一座诺曼式的教堂,现教堂就是在原诺曼式教堂的基石和地下室的基础上扩建的。约克大教堂大门细节,小鬼众多,哈哈!1984年,约克大教堂部分建筑也遭大火焚毁,破坏严重。防火是古建筑保护的重点及难点。走进约克大教堂,立刻被高耸峻峭、装饰华丽的穹顶,巨大的内部空间和多姿多彩的彩色玻璃窗所震撼。彩色玻璃窗是约克大教堂的一大看点。在圣坛后方,这个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网球场的大小的彩色玻璃窗是在1405至1408年间设计建设完成的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纪彩色玻璃窗。它由100多个图景组合而成,周围墙壁上用无数个细长的竖框营造出许多垂直线条,使哥特式风格的特征更加明显。西面的这个彩窗的窗棂被设计成心形,它被称为“约克之心”,暗示这里是整个约克郡的心脏和教会的权威所在。大门入口上方具有早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玫瑰花窗(Rose Wind0w)和柳叶窗。教堂北面的「五姊妹窗」(The Five Sisters Window)以灰、绿两色的几何拼装法设计,是约克大教堂历史最悠久(1260年)的玻璃窗,也是英 国最大的灰色调单色玻璃。建于15世纪的唱诗席屏风(Choir screen and statues of Kings),描绘了从威廉一世到亨利六世期间在位的15位国王。教堂内结构细节及装饰。还有一些如小天使、封建时代的盾牌和龙头的小收藏。小人雕像的头部都没了,是否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被破坏了?约克的首座教堂是由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及大主教建造的,但目前没有发现原教堂的任何痕迹,但通过一些文物还是能为失踪的教堂提供一些线索。下图是一只称为乌尔夫角的象牙雕刻制品。它产自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阿玛尔夫(Amalfi),象牙上所雕刻的图案具有巴比伦艺术风格。1030年,一位名叫乌尔夫的贵族将土地赠送给教堂。据说,在当时传统的土地捐赠仪式上,乌尔夫将盛满酒的这只角放在教堂的祭坛上,代表他将土地献给了上帝和教堂。这一捐赠过程还被忏悔者爱德华国王予以确认。这本福音书是1020年,由盎格鲁-撒克逊僧侣在坎特伯雷编写,乌尔夫斯坦(Wulfstan)大主教带到约克的。它是在诺曼征服前唯一一本保存在大教堂的书。几个世纪以来,新教规都是在这本书上宣誓效忠的。这是一个已有800多年的,用于存放主教们在仪式上穿着的斗篷式祭衣的箱子,箱子可变形为圆锥形。离开大教堂已过中午,根据导航找到英格兰北部最好的茶室,约克的Bettys Cafe Tea Rooms,把下午茶当午饭用了。详见《2018英国自驾游(二)——英国印象》。茶后,在城中闲逛,路过一座教堂(St Helen's Church)里面传来歌声。在教堂中排练的老年人。英国或约克的老年人也有群体活动,但活动场地不是在露天广场或公园中。城中教堂随处可见(圣米迦勒乐贝尔福莱教堂,Church of St Michael le Belfrey,英国宗教改革期间1525-1536年间建成)费尔法克斯故居,建于1755-1762年,约翰 卡尔设计。费尔法克斯——约克郡巧克力产业的创始人,后人将这栋宅子捐献给市政府,1983-1984年由约克市民信托基金修复后作为博物馆使用。约克街景克利福德塔Cliffords Tower (详见《2018英国自驾游(三)——城堡》)下的小广场广场边希腊式建筑风格的法院广场边的约克城堡博物馆是由以前的监狱改建而成,内部展出了过去400年来约克的方方面面,还原了各时期的生活景象。约克城市美术馆里收藏了很多约克本地画家以及西欧艺术家从十四世纪到当代的的艺术精品。馆前的塑像是英国画家,威廉·埃蒂(1787年--1849年)在住宿附近,乌斯河边有一大片绿地(开放式公园)——Museum Park。在约克游览的这天,天气很好,艳阳高照,草坪上三三两两到处都是出来晒太阳的年轻人,树荫下反而都空着。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历史遗产较集中的地方。这里有始建于1088年的圣玛丽修道院(St. Mary’s Abbey)遗迹。它是在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被亨利八世下令解散的修道院之一。下图中阴影部分的希腊式建筑是约克郡博物馆。这里有Multangular Tower——多角塔,约克城墙的一部分。早在公元71年,罗马第九军团到达鄂斯河和乌斯河交汇的战略要地,为了抵御当地人的反抗,罗马人修了一座约50个足球场大小,可容纳6000人的堡垒。并在堡垒周围挖了沟渠,以大木栅门进出。到了4世纪,木制结构的堡垒已改建为石头城堡,范围也扩大到了乌斯河对岸的小镇,而Multangular Tower就是城堡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堂这是一幢建于14世纪初的木结构建筑——The Hospitium。当晚,在考虑第二天的行程时,在地图上发现离约克约50公里处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斯塔德利皇家公园和喷泉修道院,故将其纳入日行程。斯图德利皇家公园,包括喷泉修道院遗址,是英国1986年首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之一。2. 世界遗产——Fountains Abbey and Studley Royal Water Garden2018.06.26 行程:约克古城——威灵厄姆(Willingham)住宿地;途中游斯塔德利皇家公园; 行程320公里。早饭后,告别房东踏上前往50公里外,斯塔德利皇家公园行程,路线见下图。斯塔德利皇家公园和方廷斯修道院 Fountains Abbey and Studley Royal Water Garden遗址,位于英格兰北部约克郡和亨伯河三角洲的北约克郡。从名字上就可看出这座公园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壮观的喷泉修道院遗址是该国最大的修道院遗址,另一部分斯塔德利皇家水上花园。下图公园的导游图,红色线条为游览路线,右面的红圈是公园入口处,左边的红圈为停车处。先来看看修道院,虽然现在只剩残垣断壁,但依然可想象原来壮观的情景。在导游图中有修道院遗迹的全景这座修道院由来自约克圣玛丽教堂的13位本笃会僧侣于1132年建立的。他们厌倦了在约克奢侈和吵闹的生活的方式,来到了这片郁郁葱葱的原生态山谷,意欲求得更加简单而虔诚的生活。第一批修道士们的生活非常简朴,由于身穿未染色的本色羊毛修道服,故有“白僧侣”之称。 单一的祷告无法维持新修道院的日常开销,通过牧羊、制革、泥瓦和酿酒等庶务修士的辛勤劳动为修道院创造了财富。到十二世纪中期,修道院通过羊毛加工与出口已成为英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修道院之一。虽然,恶劣的收成、苏格兰人的入侵抢掠及1348年的黑死病给僧侣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严重时甚至导致修道院经济崩溃。但在马杜克·休比(1495-1526)领导下,修道院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休比塔的建造的象征着修道院的兴旺。然而,1539年,亨利八世一声令下,修道院突然被关闭,修道院院长、牧师和僧侣等都带着养老金被遣散,修道院从此就荒废了。 围着遗址转了一圈,然后沿着小溪朝水上公园走去,欣赏公园美景。原以为正是或主要是因为喷泉修道院,才赋予了庄园世界遗产地位。然而在官方网站上是这样说的:它是“建筑、花园和景观的和谐整体……代表了人类800多年的雄心壮志、设计和成就。”斯塔利皇家水上花园是这一和谐整体的一个重要元素。斯塔德利皇家公园的水上花园是迄今为止能够保持18世纪建筑风格的极少数英国皇家园林建筑之一。而将斯塔德利皇家水上花园和喷泉修道院遗址,这两个风格截然不同部分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叫约翰·艾斯拉比的人和他的儿子威廉。约翰·艾斯拉比John Aislabie 是一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在事业失意后,隐退回到他的约克郡地产上,开始修建这座雅致的水景花园。十八世纪英国花园的特点是:装饰性的建筑物、雕塑、和赏心悦目的风景。而修道院的遗址正好在边上。约翰·艾斯拉比巧妙地将蜿蜒的河水引过修道院遗址,汇入月亮形状的池塘和湖泊,在河岸上种上黄花树和月桂树。为了使游客欣赏到遗迹的风光,他还修建了观景台。新月池威廉继承父业,1767年他买下了修道院遗迹,使它正式成为花园的一部分,这样游客不仅能远观且能与遗迹近距离接触。月牙形水池月亮池塘神殿(temple of Fame)威廉保留了原花园风格的基础上,还增添了一些风格原始、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步行道。假日小屋位于鹿园边,由威廉·伯格斯于1871年设计的圣玛丽教堂,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教科文组织对这个景观的评价是:体现了“人类创作天赋”的杰作。离开公园已是午后,驱车230公里直奔住宿地,剑桥北面不远的威灵厄姆小镇。3. 剑桥一日游剑桥是旅游城市,在预订宾馆时没有找到合适的B&B,故预订了剑桥以北约20公里的威灵厄姆的果园小屋旅馆B&B。与城市中不同,乡下的房子都是平房。果园小屋旅馆有近千平米,一侧是主人用房,客房(约4-5间)在另一侧,中间就是空地,空地中种了点花草。有点意外的是,打理旅馆的不是老头或老太,而是一位中年男子。由于挂记着第二天去剑桥的行程,故安排好行李后就急切向房主人打听当地的交通情况。男主人连说带写带比划告诉:离这约1公里处,就在我们来的路右边,有到剑桥的汽车站,且可停车,即P&R。故决定第二天换成公共交通去剑桥。2018.06.27 行程:威灵厄姆—往返—剑桥;P&R+步行一早,房主就将早饭送到房间(第一次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估计这家B&B的餐厅很小),看来男主人的烹调手艺还差一点,用过早饭后驾车出发。很快找到P&R车站,停好车,买了来回票(到剑桥市中心的票价为6英镑/每人),就在相应的站台上等车。不一会车来了,是一辆双层大巴,车上旅客不多,在上层视线很好的第一排找了座位坐下。为了减轻城市的拥挤,在上海也已引入P&R出行方式(虽没有体验过),没想到第一次P&R出行经历是在英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出了车站后,汽车驶上了P&R车辆专用的车道,这是两边仅为一尺宽的水泥路面构成道路。这样不仅可以专用,没有堵车之虞,只是在过路口时受红绿灯控制,且能降低约30%的造价(英国人确实实际)。当然这只是在郊区段,进入城区后,汽车就在普通道路上行驶了。可见英国的P&R方式很有特色,值得借鉴。车的终点站是剑桥火车站,在市中心有一停靠站,但由于坐在上层面且对环境不熟悉,对车厢显示屏显示的站名也不清楚,故就多坐了一站。下车后沿着街道朝城区走去。行走路线为蓝色线条,火车站距帕克绿地约800米。剑桥位于伦敦东北约80公里处,这里有条小河“Cam River“ 流过,剑桥市的大部分位于小河的东岸(从地图上看得很清楚)。剑桥市现有人口约10万,面积约40平方公里。剑桥这个地方最早是Cam River边的一个渡口,远在罗马统治时期就有人居住,到11世纪时,在此修建了几座修道院,从那时起它就是英国人精神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剑桥大学建立后就更不用说了。剑桥之所以有名,每年吸引世界游客来此游览,除了小城风光秀丽外,更主要是:这里有座和牛津大学齐名的世界顶级学校——剑桥大学。其实”剑桥“这个名字既不是英文Cambridge的音译也非意译。按照音译应该是“坎布里奇”,若按普通话音译和意译结合,Cam—bridge应译为”康桥“(徐志摩译为康桥)。有种说法是:闽粤方言中”Cam“音如“剑”,故有”剑桥“一说。而确实人们在剑(Cam)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故”剑桥“这个城市名也算是名至实归了。成立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是一个学院联合体,由31所相对独立自治的学院组成。和牛津一样,剑桥大学和所在的城市也融合在一起了。从火车站沿着希尔斯路(Hills Road)来到伦斯菲尔德(Lensfield)路的交界处,有一座建于1885-1890年,哥特复兴式罗马天主教大教堂——圣母与殉道者教堂。再往前走就是由唐宁爵士(Sir George Downing)出资,建于1800年的唐宁学院。唐宁学院坐落于剑桥市的南面,处于学术区和商业区的交界处。学院建筑庄重雅典,与院中的花草和树木相映成趣,错落有致,非常协调。学院现有本科生约400名,研究生约300名。基督学院(Christ's College, Cambridge)1437年,伦敦教区牧师威廉·比厄姆(WilliamByngham)创建 God's House以培养法学大师。1446年,得到亨利六世颁发的皇家许可证后不久,为了给国王的新项目(即国王学院)挪地方,1448年,God's House移到了现在的位置。1505年,在God's House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为基督学院并得到英王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Lady Margaret Beaufort)的支持。学院以较高的学术水准而闻名,在汤普金斯排名榜(Tompkins Table)中,基督学院一直名列前茅。现保存在学院的英国艺术家George Reid 约1902所作油画《Dr John Peile》。贾加迪什·钱德拉·博斯(Jagadish Chandra Bose)爵士,1858年11月—1937年11月,印度生理学家 和物理学家,1884年获得BA学位,发明了用于检测生物对外部刺激的微小反应的高灵敏度仪器。原建于14世纪,后于1863-1870重建的剑桥万灵教堂,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现为英国一级保护建筑。剑桥大学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 Cambridge)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院,成立于1496年-1516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学院有本科生约500人、研究生约240人。自行车不准进入校园进入校园就是一块精心修剪的草坪,草坪上摆放着一尊青铜马。修剪成巨石状的植物到处有鲜花点缀下图这尊雕像是否是 爱德华 多·包洛奇的作品?爱德华多·包洛奇(Sir Eduar do Paolozzi,1924年--2005年)意大利裔英国雕塑家,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荣誉博士。这是件什么宝贝?走出耶稣学院就拐到了bridge street,在与圣·约翰街交叉处有一座由当地圣墓兄弟会成员修建于1130年的,古意盎然的圆形的小教堂——圣墓教堂(Round Church ),它是英格兰仅存的四座圆顶教堂之一。拐到圣·约翰街,这里游客明显增多,导游的介绍声和关照声,游客的说话声和招呼拍照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不用说,一定是著名的打卡地。走近并透过人群,果然看到了砸中牛顿的那棵“苹果树”。著名的“牛顿苹果树”原本生长在牛顿的故乡伍尔斯索普庄园。在三一学院的门口的这棵不大的苹果树据说是从牛顿家乡伍尔斯索普庄园引种过来的。2007年2月,天大校长率领天大代表团到伍尔斯索普庄园,在征得主人同意后,亲手剪下3条10多厘米长的“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带回国内,并嫁接成活了。(想在天大也砸出个“牛顿”?)三一学院大门,这天剑桥许多学院都在举行毕业典礼,对外不开放。三一学院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米迦勒学院(Michaelhouse)以及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也因如此,今天学院中依然保留着的最古老的建筑,现仍为学院报时的——中世纪国王学堂所使用的学院钟楼。大门正中的亨利八世的雕塑,手中握着一根棍状样的东西,照理国王手中应握的权杖或宝剑,但都不像。据说这是大门建好后不久,一个恶作剧的学生偷偷爬上去,将原来国王手中的权杖用椅子腿换了。下图为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的大门,是不是和三一学院的大门有点像?圣约翰学院的创办人是玛格丽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王太后,学院原址是13世纪修建的剑桥圣约翰医院。罗彻斯特主教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向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夫人建议在医院的原址上兴建一所新的学院,获得其允诺,于1511年创办了这所圣约翰学院。校舍大多建16、17世纪,以都铎式詹姆斯时期风格为主。著名的叹息桥就位于圣约翰学院的校园内。大门上的雕像就是创办人玛格丽特夫人,下面是她的盾徽。烘托盾徽的这两个叫yale的神话动物,英国王室喜欢用这个动物配在盾徽两旁。盾徽旁边的红玫瑰花雕塑是兰开斯特家族的象征。1455-1487年间爆发的玫瑰战争(War
of the Roses),就是在兰开斯特(Lancaster)和约克(York )两个皇室家族之间展开的。最后,兰开斯特家族的旁系,里士满伯爵埃德蒙 都铎与玛格丽特夫人的儿子亨利 都铎当上了国王(亨利七世),并娶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伊丽莎白为妻,结束了持续30年的红白玫瑰战争,开始了一个新的王朝——都铎王朝。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Cambridge)——剑桥历史最悠久的第四所学院。1348年,诺福克的埃德蒙·冈维尔(Edmund Gonville)创建了冈维尔学院;1557年,约翰·凯厄斯(John Caius)将该学院改名为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凯厄斯曾任学院院长,他给学院留下的遗产是:美丽的凯厄斯宫廷和校训:谦逊、美德和荣誉。该学院现在是剑桥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已经产生了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中子的发现者---詹姆斯·查德威克爵士;青霉素的共同发现者---霍华德·弗洛里爵士;DNA结构的共同发现者---弗朗西斯·克里克;以及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也是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杰出校友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是剑桥大学内最有名的学院之一,于1441年,由当时的兰开斯特王朝的国王亨利六世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学院完成于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期,时间跨度近百年。当然,其中还打了几十年的玫瑰战争。国王学院内的国王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剑桥建筑的一大代表。国王礼拜堂1446年开工,1515年竣工。修建了近70年。剑桥的标志性景点,“金钟”,被叫做“剑桥钟”,也被称为“圣体钟”,据说价值百万英镑。2008年由霍金揭幕,通过一只蚱蜢吞吃时间提醒人们时光流逝。再往前走,就拐到剑河的银街桥,船码头就在这银街桥下。乘平底船游剑河是游剑桥必不可少的项目,价格是每人15镑。开船没多远就是著名的数学桥(Newton's Mathematical Bridge)。官方名字:小木桥。这座位于大学女王学院内数学桥建于1749年(牛顿则于1727年辞世),由William Etheridge设计,詹姆斯·小埃塞克斯建造,其桥身相邻桁架之间均构成11.25度的夹角,当时,这种设计被称为几何结构,故得名“数学桥”。可能是剑桥人对牛顿太过钟爱,同时也为剑桥能有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而感到自豪、骄傲,总是把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与他相联在一起,挂上了牛顿的名字,流传百年。据说,现在的这座桥,还是原桥的复制品, 建于1905年,是用螺栓连接、固定的。这是国王学院后的“国王桥”(King's Bridge),这座不加修饰的单拱石桥始建于15世纪,现这座桥建于1819年,是国王学院的学生们到国王学院其他校区的必经之路。克莱尔桥(Clare Bridge)这座带护栏的三拱石桥是剑河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桥。建于1640年,由托马斯.格鲁姆博尔德设计。该石桥的特点是桥栏柱上有14个石球。桥的左边护栏上倒数第二个球的后部被整切掉了一个15度的角。据说是设计师格鲁姆博尔德因为气愤少付的工资故意而为;另一种说法是在建造时,完整的桥梁要被征税,如果桥不完整,也就不需要缴税了。克莱尔桥因其后边的克莱尔学院而得名,克莱尔学院是剑桥大学第二古老的学院,始建于1326年。由爱德华一世的外孙女克莱尔·伊丽莎白(Elizabeth de Clare)捐助。前面出现一条斜跨康河的单拱桥,叫做阁楼青年旅舍桥(Garret hostel bridge)。这座桥桥身轻盈,拱面较宽,骑单车的学生们在下桥时相当痛快,于是它有了个“快感桥”的别称。该桥建于1960年 ,是耶稣学院的一名本科生摩根Timothy Guy Morgan 在一次公开的竞争之后设计的,设计后不久即去世。这座桥据说是英国第一个后张力混凝土桥。穿出快感桥的拱洞是1764年建成的三一桥(Trinity Bridge),身旁就是国王学院。感觉是朴实厚重,没有一丝奢华。这座桥有个奇怪的名字——厨房桥(St.John's Kitchen Bridge),关于其名称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原先学院没有厨房,烹饪工作都是在此桥上完成的;另一种说法较为合理,这条桥通往学院的食堂。这桥称为叹息桥(Bridge of Sighs),是世界最为著名的三大叹息桥之一,建于1831年,它连接着圣约翰学院的老庭与新庭,所以也称为圣约翰桥。有关它名字的由来,流传着众多不同的版本。有人说,平时不努力的学生,考试通不过,来到这里叹息流泪;有人说,校方让犯了错误的学生来到这里,面对河水反省思过;也有人说,那时分属桥两端的男女学生常常相望兴叹;还有人说,以前学生从此桥外出与恋人幽会,回来晚了,被学监责令其在此思过。凡此种种,都可成因,但是叹息可以,走极端不行,据说因有走极端往下跳的,于是圣约翰学院将这座桥四周封起,便成了如今这样的廊桥样式。过了叹息桥不远,游船就掉头回到了租船地。回到岸上,进入皇后学院,与数学桥近距离合影,沿着剑河散步(仅限在学院范围内),然后通过小桥进入王后学院剑河的东校区。剑桥大学女王学院是由1448年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和1465年爱德华四世的王后伍德维尔共同捐资建立的。以16世纪中期木造校园回廊为代表的都铎式中穿过学院的中庭,就又回到了蚱蜢钟的位置。走了大半天,找了家点心店,坐下来喝下午茶补充能量,顺便歇歇脚。在找回程的车站(市中心)时碰到点麻烦,问了好几个人都没得到准确的信息,最后只好采用笨办法回到火车站(终点)等候。上车出示预购的车票,司机说我们买的是市中心站上车的,还要补收每人2镑。剑桥,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4. 格林威治、坎特伯雷、多佛尔白崖2018.06.28 行程:威灵厄姆—格林威治—坎特伯雷—多佛;游格林威治天文台、坎特伯雷大教堂、多佛海滩白崖。行车距离约250公里。早饭后,告别房东,离开威灵厄姆向第一站:格林尼治出发,这段路程约115公里。越往南,离伦敦越近,路网越密,车也越多。到达格林尼治的时间由下图所示这个时钟称为Shepherd Gate Clock,它是24小时制的,从表盘指针上显示我们到达的时间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十点四十左右。Shepherd Gate Clock的运行是接收flamsteed house内的主钟的电子脉冲而工作的。世界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 )位于伦敦东南郊距市中心约20多千米,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小镇的高地上,从这可俯瞰伦敦市区。上世纪初,伦敦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城市。人口剧增,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夜间灯光的干扰,对星空观测极为不利。迫使天文台于1948年迁往英国东南沿海的苏塞克斯郡的赫斯特蒙苏堡(新的天文台仍称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现这里改建为格林尼治公园,由皇家天文台、海事博物馆、皇家海军学院等组成。大片的绿地,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使这里成为游人休闲、观光、科普的好去处。走近天文台,首先看到的是这座军人雕像——詹姆斯 沃尔夫(James Wolfe)。回来百度,得知这位詹姆斯 沃尔夫(James Wolfe,1727-1759)是因1759年7月加拿大魁北克之战而闻名(英法为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七年战争期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并载入史册。现魁北克市有座为纪念他的方尖碑,刻有:“胜利者沃尔夫死于此处。”的字样。画家本杰明·韦斯特以他的死为题材,画了一幅名为沃尔夫将军之死的画(摘自百度),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有一个雕像纪念他。然而,相关资料对詹姆斯 沃尔夫有另一番介绍,简略摘要如下:詹姆斯 沃尔夫的从军生涯以升迁迅速著称。他15岁就以少尉军衔从军,17岁上尉,22岁少校,23岁中校,29岁上校,31岁准将。这种火箭式的蹿升并不意味着沃尔夫是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显然是得益于家父——直到1745年退休的英军中将。1759年1月,军务大臣威廉 皮特委任沃尔夫为魁北克远征军总司令率领十个步兵团,三个连的皇家炮兵外加49艘战舰试图占领魁北克。毋容置疑,沃尔夫是一位勇敢的斗士,称职的战场指挥官。但在围城期间,沃尔夫表现出游移不决和朝令夕改体现了他决策的能力,与三位助手的矛盾凸显了他统御能力的欠缺。他亲自策划的进攻是一次代价高昂的惨败,而最后决定胜负的方案其实出自三位助手。不过沃尔夫的运气确实出奇的好,加上他麾下骁勇善战的部队和皇家海军的有力支持,造就了一场辉煌的胜利。魁北克之战的戏剧性胜过小说,夜幕下的突袭,攀登陡峭的悬崖,两军统帅的阵亡等等,对老百姓具有无穷的吸引力,而他本人作为魁北克的征服者也永垂青史。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建立是与当时大不列颠帝国走向辉煌分不开的。早在16世纪,欧洲已进入帝国时代,在这场对世界瓜分和掠夺的角斗中,西班牙、葡萄牙一马当先,法、荷紧追不放,此时的英国还远远落在后面。1558年,25岁的弱女子伊丽莎白登上王位,她荡涤积弊,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她发放“私掠许可证”,鼓励英国海盗在英吉利海峡等海域疯狂抢劫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商船;并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强大的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进入17世纪,海洋在英国人的眼中已不再是抵御外敌的屏障,而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财富和荣耀的舞台。英国海洋商务贸易和对外扩张谋求霸权的空前发展,海上航行急需精确的经度和时间指示。1674年,国王查理二世接受乔纳·摩里爵士的提议,任命约翰·弗兰斯蒂德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天文台。1675年8月10日。国王查理二世下令安放奠基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创建工程正式开始。国王查理二世还设立皇家天文学家职位,第一任皇家天文学家就由约翰·弗兰斯蒂德担任。约翰·弗兰斯蒂德痴迷于天文学,一身追求完美,在担任皇家天文学家的40年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天文望远镜前,记录着每颗恒星越过子午线的时间和高度。他创造了恒星的佛兰斯蒂德命名法。天文台德布局及各展馆的功能如下图所示天文台的主要建筑之一就是八角楼,楼顶上的小房叫flamsteed house。从1833年开始,天文学家每天下午12:58准时从flamsteed house上将红色时间球升起,1点(13:00点)降下的方式向泰晤士河上的水手发出报时信号。这种古老的方法直到1852年,无线电技术使得时间的可用电报的形式将时间发送到全国各地。右边的小楼就是暗箱室这个八角楼的室内设计是由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建造师克里斯托弗 雷恩爵士为数不多的室内设计作品之一。设计成八角楼的的形状和它13英尺(近4米)高的窗户是为了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日食、彗星等天体现象。进入八角楼就可见一幅画,据说画中人物是威廉四世,他13岁时,就以候补军官参加了皇家海军,追随强大的英国舰队征战四海。由于威廉的这段经历,使得他终生都带有浓厚的水手作风与习气,以至于他当了国王之后,仍然不改水手的粗犷豪爽与直率,被人称为“水手国王”。19世纪后,世界范围的贸易、旅行和通信都亟需要一个全球的计时系统,1884年10月13日,在由2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上,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世界公认为本初子午线,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和世界“时区”的起点。并以此为基础,将全球划分24个时区,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从此诞生了。子午线也叫经线,是连接两极的,表示南北方向的一条假想线。天文学家是以太阳在正午时分穿过观察点(天文望远镜)的位置作为该点的子午经线的,故世界本初子午线就是格林尼治天文台里天文望远镜的位置。为了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它的存在,馆方特地将其明显地标注出来。本初子午线又称Airy's子午线。第七任英国皇家天文学家乔治 比德尔 艾利(George Biddell Airy)委托建造了这台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并用它观察并定义了本初子午线。当时天文学家们工作场景子午线就是从这子午楼引出到天文台的游客都要体验一下脚踏东西两个半球的感受。1720年,第二任皇家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走马上任,他采用测量恒星与地平线的高度及用一个精密的钟摆测量恒星通过天文望远镜内十字形刻度的时间的方法来定义子午线——哈雷子午线。哈雷就是用这种大型的象限仪进行精密的测量。1676年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测定南天恒星的方位,完成了载有341颗恒星精确位置的南天星表,记录到一次水星凌日,还作过大量的钟摆观测(南半球钟摆旋转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同年,建立了南半球第一个天文台除了第一任皇家天文学家约翰·弗兰斯蒂德外,博物馆内还展示了为天文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其中就有被誉为“计时码表之父”的乔治 格拉汉姆(George Graham,1673-1751)。George于十四岁时便已投身制表工业,一六九五年创立品牌,他除了对制表充满热情外,亦对于科学研究抱着极大的兴趣。1728年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航海计时码表,对当时的制表业作出了重大的突破。对十八世纪的英国来说,在航海过程中为船只精确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时,水手测量船只所在的纬度很容易,但如何精确测量经度仍是一个难题。要精确测量经度,水手需要一个准确的计时器。用计时器得知家乡的时间,再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得知所在地的时间,水手就可以计算出船只所在的经度。但是,当时的计时器是摆钟,行船过程中的颠簸和温湿度的变化都能使摆钟产生巨大的误差。由于航海家难以测量经度,经常发生航船因错估位置而触礁的海难。1714年,英国政府设立“经度奖”,悬赏两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英镑),奖给能找到测量经度方法的人。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用他制作的精确航海钟解决了这个困扰欧洲航海界和科学界一百多年的难题。约翰·哈里森经过多年思考,设计出一套方法,并画了张草图,亲自去伦敦给当时的第二任皇家天文台台长 哈雷。哈雷把哈里森推荐给了伦敦最好的钟表匠乔治.格拉姆(George Graham),后者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250英镑作为制作经费,给哈里森使用。哈里森花了5年时间终于造出了第一台航海钟(后人把它命名为H1)。然而,哈里森并不满足,从H1、H2和H3不断改进,直到1759年比怀表大一点的航海表H4的诞生。H4携带方便,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经度委员会”让哈里森的儿子带着H4远征牙买加,经过8l天的海上航行,H4只慢了5秒钟,大致相当于3公里,其误差率远小于“经度委员会”制定的最大限度。哈里森为研制精确的航海钟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但是经度委员会对他屡加刁难。在乔治三世的干预下,直到1773年他已80岁高龄时,才获得全部奖金。这位是大名鼎鼎的詹姆斯 库克(James Cook)船长,他在1768-1771年的第一次太平洋探险之旅时,用随身携带的杰西 拉姆斯登(Jesse Ramden)黄铜六分仪和新版航海年鉴的副本,在海上成功地验证了计算经度的天文学方法。天文台其他天文仪器和计时器从天文台参观出来后,走下山坡去参观王后宫(白楼)。格林威治王后宫,俗称女王宫。据说,在1614年的一次狩猎中,由于王后安妮(丹麦弗雷德里克二世的女儿)误杀了詹姆斯一世最喜爱的狗,一怒之下国王在众人面前责骂了王后。为了表示歉意,国王将格林威治的领地册封给了安妮。有了封地,女王就开始搞基本建设,1616年安妮指派设计师伊尼戈·琼斯为她设计一个新的亭阁。1618年四月,安妮得病,工程只好停工。詹姆斯一世的儿子查理一世(Charles I)登基后,在1629年又将格林威治册封给他的王后海丽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法国亨利四世之女),工程才又重新动工,直到1635年建成完工。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国王查理一世被斩首,皇后被流放至法国。国王的财产被克伦威尔(Commonwealth)政权查封和瓜分,这座房子成为了政府用房。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海丽塔·玛丽亚的儿子,查理二世重新夺回王座后对其重新修整。1673年,受查理二世的邀请,荷兰海事艺术家威廉 范 德 维尔德(Willem van de Veldes)父子来到英格兰,宫内的部分作为艺术家的工作室,并创建了英国海事绘画学校。1805年,乔治三世将王后宫赠予皇家海军,先后作为皇家海军收容所――一个收容和教育海员的孤儿的慈善机构,皇家医院学校的一部分等使用。1990年至1998,英国政府对其进行部分整修和装饰并作为博物馆,以展现17世纪70年代皇室居所和国产海事博物馆的早期艺术品收藏。众多的房间按照不同的主题展示着各种绘画,艺术品实物等展品,没有半天是看不过来的,只能匆匆而过,胡乱拍几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下图中间的红色的器物称为“利瓦迪亚罐(Livadia Jar)”,是欧洲工艺美术陶瓷大家威廉 德 摩根(Willian de Morgan)的作品。罐体用带有鳞片浮雕的鱼作为装饰,罐的两个把手是希腊海神波塞冬之子。这也许是作者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旅游时所得到的灵感。瓷罐下的画也是威廉 德 摩根的作品,它所描绘的是17世纪阿拉伯民间故事里的英雄——水手辛巴达第五次航行中的一个场景。当时他试图杀死传说中的猛禽Roo,愤怒的鸟想要报复辛巴达的欧瑞,而欧瑞发现了它的蛋,把里面的小鸟给吃了。还有好多展品既不知作者,也不知含义。哪位小王子?这可是被砍头的国王查理一世。这位老兄还是挺有点英雄气概的,行刑前为了不让人看出因为冷而发抖,特地穿了两件衬衫,还关照侩子手动作麻利点。看有的微博上说,这位是约克公爵,第几世?看样子与海战有关。立体的王徽。中心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底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黄底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底上金黄色竖琴,象征北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分别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苏格兰的独角兽守护。下面就是荷兰海事艺术家威廉 范 德 维尔德(Willem van de Veldes)的“笔墨画”(penschilderij),他是最早为海战绘制目击素描的艺术家之一。为了证明用铅笔也能创作,他的追随者们在临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创造出了独特的、十分珍贵的艺术品。(就是不知画中所描绘的场景)在国王的卧室里展示着18世纪英国的海军英雄。这一时期,正是英国海军(海盗)在海上搏击,从弱小到称霸的起步阶段。海军军官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及探索精神赢得了声誉、财富和晋升。1784年,英国推出了第一套海军海军制服,以鼓励海军团结为国效忠。这些艺术品表现了海军军官的忠诚和对规则的遵守,同时也展示了他们个人的成就和魅力。海军军官与家人?斯图亚特王朝的朝臣们?这可是大名鼎鼎的伊丽莎白女王这幅为纪念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而作的伊丽莎白女王肖像画可谓霸气十足。画的上部,女王头部的左右两边,分别描绘了英国皇家海军激战无敌舰队的场景,作为胜利者,女王将右手放在地球上,意味着英国要称霸世界(确实做到了)。由于只买了2个小时的停车时间,故匆匆结束了在格林威治的游览,驱车赶往90公里外的坎特伯雷。坎特伯雷位于英国东南,属于有“英格兰花园”之称的肯特郡。整个小镇人口不足4万,是一个友善、热情的中古世纪的城市,数百年来一直是肯特郡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也是中世纪英国国教的圣地。小镇被古老的罗马城墙westgate(西墙)包围,穿过西墙进入小镇中心。走进古镇,随处可见历史悠久的中世纪建筑群,这些建筑历经沧桑,经过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如今依然光彩依旧,更增小镇的历史风韵。小镇的主建筑当属已有1500多年历史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它是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基督教建筑之一,也是各地虔诚基督教徒的朝圣圣地。公元597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派遣一位叫奥古斯丁的僧侣到英国传教。奥古斯丁在40名修士的陪伴下,来到了当时是撒克逊人肯特王国都城的坎特伯雷。当时的国王艾塞伯特是个异教徒,但其王后(法兰克高卢公主)信仰基督教。深谋远虑的艾塞伯特觉得这是一个利用基督教加强自己地位的良机。于是,他受洗入教,并出巨资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从此,坎特伯雷大教堂成为英国历代基督教会的中心,奥古斯丁成为坎特伯雷首任大主教,被誉为“英格兰传道者”。在肯特王国的带动下,其他王国的国王和臣民也纷纷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传播到了整个英格兰。坎特伯雷大主教是共认得全英格兰首席大主教和最大的大主教区管辖人,地位显赫,其与国王的关系反映了教权与王权的关系,有时相当密切,有时也相当敏感。在亨利二世期间(1154-1189年),教会与王权的斗争达到顶峰。亨利二世曾惊呼“谁能让我摆脱这个狂暴的牧师呢?”在与大主教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后,1170年12月29日,4名骑士将托马斯 贝克特大主教在大教堂内现“殉难处”的地方谋杀了。为此,亨利二世懊悔不已,为这位大主教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禁食3日以示赎罪。然而,传奇的事情发生了,欧洲各国的基督教徒们纷纷到到坎特伯雷朝拜,使大教堂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朝圣中心之一。大教堂建于公元598年,1452年,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1447-1455)下令重建,1506年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设计和施工,终于在1626年完成了现在的模样。教堂前广场这座塔的门廊内是售票处。教堂部分建筑正在维修进入教堂就是高入云霄的中殿——14世纪垂直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中殿是朝圣者的非正式聚会场所,正式的礼拜仪式则在唱诗班处举行。现中殿用于节日和盛夏的主日圣餐,以及音乐会等活动。四周墙壁到处都是石雕或绘画。几个大厅都非常宽阔,高大的石柱拔地而起,并在屋顶处通过优美的线条形成精美的图案。教堂四周的墙上是精美的彩色玻璃窗,上面都是圣经故事。在12世纪一般老百姓识字的不多,就只好通过这些镶嵌在玻璃上的故事学习圣经,故又称这窗为——“傻子圣经”。可惜都看不懂也没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坎特伯雷大教堂外观周围废弃修道院的遗址教堂游览结束,漫步小镇。小镇虽不大但游客很多,故显得商业气氛浓郁。离开坎特伯雷后前往30公里外的多佛。去看多佛白崖。多佛白崖(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位于英国英吉利海峡的比奇角,是一片长达5公里的白色悬崖。悬崖的最高点达110米。白崖被认为是英格兰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皇家空军去欧洲大陆执行任务,当飞行员从惨烈的厮杀中返航时,从空中看到这片美丽的白崖,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白崖就是他们的家。现多佛白崖被认为英国第三大的自然奇观。白崖是由细小的海洋微生物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以每年0.015毫米的速度沉积而成的,从白垩纪开始,至今已有1亿3千万年的历史了。这里是离欧洲大陆最近的多佛海峡,对岸就是法国的加来,摆渡也就个吧小时。若有机会能从轮渡船上看白崖,那将又是另一种景象了吧。白崖海滩边的停车场。车不多,停车费好像是1个英镑不到每小时。这个地方(景区)不收费,可能没到旅游旺季,游客也不多。离开白崖,在去多佛城区时,路过多佛城堡,相关内容可见《2018英国自驾游三——城堡》篇,当晚入住多佛城。由于原定的行程(除伦敦)已全部走完,离还车还有一天空余的时间,故在手机上搜索附近还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在120公里处有个七姐妹白崖国家公园,评价也不错,决定第二天就去七姐妹白崖国家公园。5. 七姐妹白崖国家公园(Seven Sister Country Park)2018.06.29 行程:多佛尔—七姐妹白崖国家公园—科巴姆戴斯酒店;游七姐妹白崖国家公园。行车距离约250公里。早饭后离开多佛,行车路线选择沿英吉利海峡的路线,虽然路况没有大路好走,行车速度也不快,但能饱览海峡风光及沿海小镇(福克斯通、黑斯廷斯)的风貌。另外在导航的指引下,居然还走上了只能单向行车的乡间小道,另有一番风味。约下午2点时分,到达公园的停车场。停好车,买了两小时的停车时间(估计来回路上约1小时,在景区里呆1小时),带上水和相机就出发了。海边离公路(游客服务中心)确实有一段路,且这片区域视乎都是私人领地,用栅栏围起。游客可自行打开栅栏门通过(好在没人来收过路钱)。为了防止羊只走出围栏失散,栅栏门由弹簧拉着自动关闭的,有的门上也有牌子提醒游客随手关门。这里大片土地不种农作物,就长草,到处是水塘,一派湿地的景色。还有人在划船远处可看见正在随意吃草的羊群。走了约15-20分钟来到海边,看到大海和白崖心情一下豁然开朗,感觉此地景观比多佛白崖更壮观。回来写游记,查了相关资料,得知从多佛(Dover)开始,由东向西有一连串的白崖,比如:比奇角白崖(Beachy Head )、七姐妹白崖(Seven Sisters)、白崖 (Seaford)和侏罗纪海岸白崖(Jurassic Coast)等等。从网络上下载了张七姐妹白崖的全景图片,从图片中可清晰地看到七座相连的白色峭壁,像一堵突如其来的巨墙耸立在海岸上,它们或是从海水里或是从沙滩上横空出世,神奇壮美,最高峰达152米。它们层层叠叠,忽高忽低,蜿蜒曲折,气势磅礴。像是七个姐妹相依着,手拉着手看守着英吉利海峡。故英国人称它们为“七姐妹白崖”。白崖下的海滩上都是一些大小不一,被海水打磨光溜的卵石(捡了两个带回),浪花拍打着卵石滩哗哗作响,当地人有在这里游泳、晒日光浴。英吉利海峡一望无际, 湛蓝的海水,波光粼粼,海天相接。当走到崖壁下,上望悬崖是如此之白,白得晃眼,下看海水是如此之蓝,真是有点美爆了的感觉。在海滩停留片刻,拍拍照后,从海岸边的崖下通过白色的土路(虽然近,还是有点险陡的)手脚并用往上攀爬到悬崖顶上。白崖上面是一望无际的坡地,地毯般的草地满眼青绿。行人踩去了植被露出底下的白色石岩而形成的一条纯白色的小路分外显眼,白绿分明竟也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站在悬崖边上拍摄婚纱照也是近来的时尚,背景蓝天白云,脚下断崖峭壁万倾碧波,白纱飘逸…真是很美,但让人胆战心惊。这位老兄可谓艺高胆大!公园确实是个徒步的好去处,走在松软的草地上,吹着英吉利海峡温暖的海风,远望大海,近看美景,真的不愿离开。在崖顶呆了约半小时,依依不舍,赶紧撤离。为了便于第二天还车,特将当晚住宿订在离希思罗机场较近且交通便利的地方(M25旁)——科巴姆戴斯酒店。这个酒店在一个规模很大的高速的服务区内,加油和生活服务不在同一区域,而探图地图上所标的位置并不准确,故为寻找该酒店,进入、离开服务区(加油区)好几次,最后只好厚着脸皮去问服务人员。在此又碰上热心人,连说带比划,最后带我们到路口给我们指路,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让我们去开车,他就站在岔路口,看着我们走上正道才离开。为了表达感谢之意,赠送给他了一份中国特色的小礼物。6. 伦敦三日游2018.06.30-2018.07.02 行程:科巴姆戴斯酒店—伦敦希思罗机场五号航站楼SIXT租车点—伦敦市区(地铁);游伦敦市区。行车距离约30公里。第一天(2018.06.30),计划:还车,取伦敦Pass,参观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早上简单吃了点昨天晚上在超市买点牛奶面包,整理好行装就出发了。先在机场附近给车加满油,再去伦敦希思罗机场五号航站楼SIXT租车点(索菲特希思罗酒店地下车库)办理完还车手续后,时隔29天又重新回到航站楼的到达处。在地铁蓝线的自动购票机前请人帮忙买了牡蛎卡,搭乘蓝线到拉塞尔广场站下,一切顺利地找到住宿地——伦敦大学酒店。酒店是由学生宿舍改造而成,较一般的宾馆宽敞些,该有的设施都有,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免费自助早餐,十分丰富。餐厅也供应晚餐,约5镑/每人,虽很便宜但味道一般,不太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宾馆也是下午14:00后才能入住,将行李寄放在走廊(都这么放),带上相机和必备物品就去逛街了。今天的游览计划是先取在国内预购的伦敦PASS,再去看博物馆。伦敦PASS的售票处在查林十字街莱切斯特广场(Leicester Square)附近,交通十分方便,坐地铁2-3站就到了。莱切斯特广场中的莎士比亚雕像亨利·欧文爵士,英国著名演员和导演。1856年首次登台演出,1878~1902年任莱西尤姆剧院经理,长期与女明星爱伦·泰莉一起演出了一系列莎士比亚戏剧,赢得广泛赞誉,1895年成为第一位受封爵士的演员。 领了伦敦PASS,朝着特拉法加广场方向走去。马路对面的圣马丁教堂 ( St. Martin-in-the-Fields Church),1864年秋天马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建于1805年。他的修建而建与其说是为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战,还不如说是为了纪念此次海战的英军将领——英国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Nelson's Column)。因为,当海战胜利的消息和纳尔逊的死讯同时到达英国时,举国伤恸,英王乔治三世概叹道:“这一战我们得不偿失。”《泰晤士报》这样评论道:“我们不知道应该欢呼还是应该哀痛,这个国家刚刚取得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光辉胜利,但代价无比高昂---我们失去了伟大的纳尔逊。”特拉法尔加广场最突出的标志当然就是南端高53.2米的纳尔逊纪念柱。石柱上端立着一尊5米多高,由雕塑家贝利用特拉法尔加大海战中缴获的铜炮完成了纳尔逊全身戎装的铜像。柱底四周是四只巨型铜狮,柱基四周是纪念拿破仑战争各次战役的浮雕。镜头拉近可见这位独臂将军用左手握着剑,站在一团船缆前凝视着远方。广场四角上有三个雕塑,分别是英国历史上的杰出人士或国王。东南角是雕塑家William Behnes(1795-1864)设计的英国殖民印度时的将军亨利·哈夫洛克Henry Havelock(1795-1857)。利·哈夫洛克815年入伍,1823年前往印度服役,1824—1826年参加第一次英国侵略缅甸战争。1838—1842年参加入侵阿富汗战争。1845—1846年参加征服锡克国家战争。1856—1857年派往波斯(伊朗)作战。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后调回印度,先后参与镇压阿拉哈巴德、坎普尔等地印度军民起义。曾获少将军衔,受封为准男爵。东北角的雕像是国王乔治四世(George IV,1762年8月12日-1830年6月26日)西南角是查尔斯·纳皮尔(Charles James Napier)将军,英国海峡舰队司令,海军上将。1800年毕业于英国海军学校,为海军候补军官,1840年后任英军远征叙利亚副司令,1847-1849年任海峡舰队司令。西北角的“第四基座”一直空缺着。由伦敦市政府在此轮流置放一些当代雕塑作品。似乎在等待一个合适的人选。广场的北面就是英国国家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国家艺廊),成立于1824年。成立之时,只有三十几件由乔治四世说服政府购买林布兰、拉尔等人的作品,后陆续拓展为现在以绘画收藏为主,有近2300件涵盖了欧洲艺术史上几乎所有时期的典型代表作,且以中小尺寸作品为主的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许多作品反映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或圣经里的故事,然而,知识的匮乏、文化的差异、艺术细胞的缺失加上语言的不通,都阻碍着对画作背后含义的理解。但在进入博物馆大厅,步入这座独特的美术殿堂也能非常直观地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和震撼力。由于时间有限,根本没有时间在某幅画前认真观看,细细品味。好在在走马观花的过程中拍下了几张照片,回来可反复欣赏,有的则在网上找到了作品的名称及作者及介绍。当然,张冠李戴的错误很可能出现,但并不影响对美的享受。丘比特一箭射中两对情侣(哈哈哈),这幅画有很好的透视效果。丁托列托的作品《基督为门徒洗脚》。作于1575年,取材于罗马神话的《银河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Milky Way),作者Jacopo Tintoretto(1518-1594)。据神话,主神朱庇特把他与人间妇女所生的一个孩子接到天上,然后派一个女仆将孩子送给他天上的妻子女神朱诺,让孩子能吸到朱诺的奶,就可以使孩子获得永生。画家在画中所表现的是那个飞翔着的女仆正把孩子突然送到朱诺身边的那一刻。由于朱诺毫无准备,不禁有点张惶失措,她慌忙地躲闪。身体似乎失去了平衡,这时,朱诺的奶汁飞溅,于是形成今天的银河,所以在英语中银河被称为“Milky Way”。提香·韦切利奥(Titian Vecellio,1490-1576)的《维纳斯和战神》(Venus and Adonis),描绘了罗马神话中Adonis欲外出打猎,而维纳斯苦苦挽留他的故事。背景中熟睡的丘比特,喻示着天堂般的爱情,而Adonis手中的箭与脚下的猎犬,暗示着尘世的诱惑与召唤。提香曾画过七八幅同样题材的《Venus and Adonis》,而这一幅背景色彩明亮,较其他几幅少了些悲剧色彩 。提香( Tiziano )的作品:凡德拉明家族,瞻仰圣十字架遗迹 - The Vendramin Family, venerating a Relic of the True Cross。意大利初期绘画的收藏是国家美术馆的一大特色。这个时期的绘画大多为宗教题材,很多都是为教堂所绘的祭坛画。祭坛画是当时最主要的绘画形式。波拉尤奥洛创作于1475年的代表作:《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波拉尤奥洛也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之一,据说是最早进行尸体解剖以研究人体结构的艺术家。英国国家美术馆的10大镇馆之宝之一——《阿尔诺芬尼夫妇像》(Portrait of Giovanni Arnolfini and his Wife)是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1434年创作的一幅木板油画。画的背景是:1434年,有名的卢卡(意大利中部城市)商人兼银行家,也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在布鲁日的代言人阿尔诺芬尼要结婚了。婚礼当天,作为新郎阿尔诺芬尼的好友,画家扬·凡·爱克前去庆贺。为了给这对新人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扬·凡·爱克避开客厅里的众多客人,请阿尔诺芬尼夫妇进入卧室,并像现代的摄影师一样,让两人摆好姿势,为他们创作了这幅见证其美好爱情的“婚纱照”—《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中,新郎拘泥而彬彬有礼地和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象征矢志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画中两人服饰上的蕾丝及地上小狗的毛发,都一根一根画得清楚。更神奇的是挂在墙上的镜子——小小的圆镜好像上帝之眼,一丝不差勾画出了房间的倒影,连金属吊灯上的蜡烛都清晰可见。镜子旁边挂着水晶串珠,每颗珠子略有不同,互相折射着跳跃的光线,非常有质感。最不可思议的是镜子周围的十个圆形铜饰,扬·凡·艾克在每个圆环里画了一个基督受难的圣经故事,要用放大镜才看得出来。英国国家美术馆的10大镇馆之宝之一——桑德罗·波提切利的《 维纳斯和战神》。画面中维纳斯穿着朴实无华的洁白长袍,长袍绣着金边,和她浓密的金发相互辉映;维纳斯凝神专注地看着沉睡中的战神,代表了新柏拉图派的观念:爱与和睦战胜了战争与冲突。似乎主宰和安抚了战神,她变成了大自然和人类之母,而不是充满情欲的爱的女神。而战神不像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征战之神,倒像是被午后暖洋洋的气候所征服的少年。为了加强这种平和的气氛,森林之神农牧神则在他身旁嬉戏,玩弄着他丢在一旁的甲胄,整个画面充满一种安宁。这幅作品色泽纯洁鲜明,人物形态完美,谑而不虐,笼罩着一片和谐气氛。创作于1540-1545年的《维纳斯,丘比特,愚昧与时间》的作者布龙齐诺(Angelo Bronzino)是 意大利弗罗伦萨风格主义盛期领导者。画面中少年丘比特将手放在母亲维纳斯的胸部并亲吻她的嘴唇,维纳斯手中拿着金苹果;丘比特身后的伏尔甘( 罗马神话中的火与工匠之神,他虽是长得丑陋,且是个瘸腿,但却娶了最最美丽的女神维纳斯)正愤怒地揪扯着头发;维纳斯身后,掌管肉欲和青春的愚蠢之神正向母子二人撒玫瑰花瓣;上方的老人是时间之父,他正试图拉上帷幕以遮盖这一情景。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印象派重要画家。他的《小船》(The Skiff),《划艇》和《穿越桥梁的蒸汽火车》是印象派画家最喜爱的作品。雷诺阿将这三种元素结合在作品《The Seine at Asnieres (The Skiff)》这夏日场景中。这很可能是在雷诺阿经常去的巴黎塞纳河边所作的画。克劳德 莫奈(1840-1926)的坐在长椅上的女人,1874年。英国国家美术馆的10大镇馆之宝之一,梵高1888年画的《向日葵》。今天仍是美术史上最受欢迎的一幅静物画。据说梵高画了很多版本的向日葵,这幅是他最喜欢的作品。油画《在空气泵中对一只鸟进行的实验》,作者Joseph Wright,作于1768年。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实验场景:一位科学家正在演示当气泵中的空气被抽走时,泵中鹦鹉垂死的挣扎,如果及时将空气再送回,小动物又将得以恢复常态的情景;画中使用了戏剧化的灯光效果,刻画了每一个人对实验不同的反应。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年)是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这幅1803年创作的画《加莱码头》 是基于1802年透纳第一次出国旅行时的亲身经历。画中描绘着这样的场景:客船驶向加莱码头,船上满载乘客,码头正逢暴风,巨浪和乌云充斥着整个画面。阳光透过乌云照在船帆上。油画《普赛克向姐姐们展示丘比特的礼物》是法国洛可可大师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1806)21岁时的作品。故事取材于奥维德的《变形记》。普赛克是国王的小女儿,因貌美遭到维纳斯的嫉妒。维纳斯让他的儿子丘比特设法使普赛克爱上魔鬼,但当丘比特见到普赛克时,自己却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普赛克的爸爸想把她早日嫁出去,请求神谕后得到的答复是将普赛克置于半山腰,一条大蛇会将她带走。普赛克按神谕坐在半山腰等待,结果没等大蛇出现,一阵暖风就把她吹走了。醒来后普赛克发现自己身处一座美丽的城堡,仆人告诉她这里的一切都属于她,她的丈夫只在黑夜才回来,并且不能让她看到模样。时间一长,普赛克开始感到寂寞,她央求丈夫带她的姐姐们来看她,化身丈夫的丘比特警告她,姐姐们只能带来麻烦,但普赛克坚持要姐姐们来。又是一阵暖风将姐姐们带到了城堡,姐姐们参观完城堡后急着问普赛克丈夫的情况,普赛克不好意思地告诉她们自己没有在光下见过丈夫的模样。姐姐们不怀好意地提示她的丈夫一定是条大毒蛇,并说服普赛克想办法杀死丈夫。此画表现的是她姐姐们来到城堡后,普赛克向她们展示丈夫送给自己的礼物,在姐姐们的头顶有一团乌云,上面的形象代表暴怒,因为丘比特不允许普赛克将自己送她的礼物给别人看。德鲁埃(François-Hubert
Drouais)是法国宫廷首席肖像画家,曾师从法国洛可可代言人布歇。《刺绣的蓬帕杜夫人》中的蓬帕杜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最著名情妇,对当时的政治和艺术影响巨大。在这幅画里夫人端庄直面观众,衣服精美,以居家妇女的打扮坐在刺绣架后面,表明自己只是个普通女人无心干政,小黑狗表明她忠于国王,背后的书架表明她博览群书。此画做完没几个月,她就死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10大镇馆之宝之一 —《镜前的维纳斯》是西班牙画家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165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画面上裸身的维纳斯横躺于一张床上,背向观看者,一边披上蓝带的丘比特,一条腿蹲一条腿跪,手扶一面镜子,镜框上悬绕着粉红丝带,镜面则呈现一个美丽的影像,那是维纳斯的脸,可以看到维纳斯的长相。英国国家美术馆的10大镇馆之宝之一——《两个使节》又名《大使们》是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1497-1543)在英国期间创作的最好的一幅肖像作品。霍尔拜因出生于德国,从小跟随父亲老汉斯·霍尔拜因学画,之后来到英格兰宫廷成为亨利八世的御用画家,为他画了很多幅肖像。《The Ambassadors》是一幅双人全身群体肖像,据考证左边是法国驻英大使丁特维尤,右边是外交官、主教塞尔维。这幅画的特别之处,除了在当时少见的双人肖像画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下方那个扭曲的骷髅(被前面两位观众遮挡)。霍尔拜因用三维立体的画法将骷髅隐含在画面中,观者需要仔细观察才辨认得出。其寓意不得而知,有一种说法是,以骷髅来对应桌上的星象仪与地球仪,分别代表地狱、天堂和人间;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与人类的渺小。(仁者见仁)油画《简 格雷之死》是法国画家 H·保罗·德拉罗什 (Hippolyte-Paul Delaroche, 1797 - 1859年)创作的。简·格雷——亨利八世的外甥女,1547年,那位搞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去世后由唯一的儿子爱德华即位(爱德华六世);然而,1553年,不满7岁爱德华又患病离世了。新教权贵担心信奉天主教的玛丽上台会危机新教权贵的利益,就另立简·格雷为英国女王。然而十几天后,英国议会宣布玛丽公主为合法的王位继承人,而废黜了简·格雷的王位。只有十几岁的简·格雷成为宗教斗争的牺牲品。这幅画描绘是简·格雷在伦敦塔内的一间牢房被处决斩首前的情景:被蒙着双眼简·格雷在神父的引导下伸出双手摸索着断头台的位置,断头台前放着一堆干草,一旁的侩子手扶着利斧等待着;左侧两名侍女因过度悲伤不能自己。深色的画面之中,唯全身素白装饰的格雷像黑暗中的明灯,发出耀眼的光明。画家借处决格雷表现一种观念与情感,那就是美与善被毁灭的悲剧。油画《清晨散步》(The Morning Walk)描绘了一对年轻夫妇在树林中散步的场景,身旁的白色小狗抬头望向两人。由18世纪英国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创作于1785年。庚斯博罗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在美、力量与风格方面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庚斯博罗出生富商家庭,天资聪颖,热爱大自然。十三岁学画画,十九岁遇上遗传上梅毒的美丽姑娘玛格丽特 布尔,而庚斯博罗不顾父母反对与她结婚,结果两个女儿中有一个患上先天性梅毒。油画《清晨散步》又名《威廉 哈莱特先生和夫人》是庚斯博罗晚期作品,也是其技巧一臻极致时的代表作。画中的威廉 哈莱特先生是一位公爵,作品通过不仅夫妻俩人精致而华贵的服饰来表现当时贵族的时尚,而是通过他们的脸部表情——一看就是贵族老爷。因此这幅画被认为是典型地表现了英国贵族风貌的作品,这种贵族派头和贵族意识乃是英吉利民族的精神特色之一。1954年英国国家美术馆以3万英镑买下这幅画,认为“这幅油画无疑是庚斯博罗最出色的肖像画之一,呈现了他的最高绘画水平,是乔治王时代标志性的一幅肖像画。”2017年3月18日,一名63岁的男子在馆内参观时用一把螺丝刀划伤这幅油画,在画作表面留下两道长1米和63厘米的划痕。所幸的是,划痕穿透了颜料层但未破坏画布。修复团队用时10天将此画修复,重新和观众见面。科勒乔(Correggio,1494-1534年)《篮中的圣母》的故事来源于德国,描述的是圣家从伯利恒逃出后,住在埃及;画面中童贞女正在为基督穿她做的蓝色夹克,而孩子伸出手的姿势暗示着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此时,约瑟(在母子后)正在做木工活。罗伯特 坎平(Robert Camin,1378-1444年)的《a man and a woman》(1435年),这两幅肖像是比利时图尔奈(作者曾经工作的地方)富裕人家的一对夫妻。离开美术博物馆已是午后,步行赶到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综合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文物和图书珍品。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按藏品来源分,博物馆现有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东方艺术馆及欧洲中世纪文物馆等。自从1759年开门迎客以来,它就是每位到英国旅游的必选之地之一,现大英博物馆被列为英国不可不看的10大景点第二位。大英博物馆的入口是典型的古希腊风格的建筑,大气而庄重。湮没的文明在埃及雕像展厅内的这尊塑像是埃及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70年)的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来源于底比斯拉美西姆祭庙,1818年被运到博物馆。这位国王带着褶皱布料制成的头巾,顶端有眼镜蛇的王冠。整个胸像由一块双色花岗岩雕刻而成,以区分头部和身体。雕像的右胸有个圆孔,是拿破仑时期法国探险队(军队)为了想把这重达2吨多的雕塑带走而钻的孔。岩画这是一尊公元前865年的带翼的人首狮身像,出土于尼姆鲁德(建于公元前13世纪的伊拉克亚述古城)的阿苏尔纳西尔帕二世宫中,缠绕在头上的头巾表明它们是神——门神。法老雕像可有精美图案及楔形文字的泥板埃及底比斯出土的,约公元前1400年的内巴蒙陵墓的一组壁画。反映当时猎人打猎等生活场景。捕禽图。 天上飞鸟吱吱叫,地上牛羊撒欢跑,水中鱼儿翻腾跳。古埃及壁画:盘点牛群。图中的牧牛少年正指挥着牛群。希腊罗马雕塑雅典帕特农神庙的雕塑——由第七代额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Thomas Bruce,1766-1841年)从帕特农神庙带到英国。位于土耳其博德鲁姆(Bodrum)哈里卡纳苏斯古城中的摩索拉斯陵墓建于公元前367年—350年,是卡利亚国王摩索拉斯的妻子(王后)兼妹妹阿尔泰米西娅为纪念国王而建。由于其”美丽而辉煌的作品“,被称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1852年,大英博物馆在此进行挖掘,将宝贝带回英国。摩索拉斯陵墓出土文物——拉车的大理石马,青铜的马嚼子是原物。摩索拉斯陵墓出土文物——男女雕像。男的代表卡利亚的统治者,女的可能是卡利亚的一位贵族妇女,她的手臂伸展,表示悲痛。摩索拉斯陵墓出土文物———男女雕像。男子留着长发,这是公元前4世纪亚洲人的风格。英国人把整个希腊神庙都搬到博物馆里来了。埃及的木乃伊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在这个高1.14米,宽0.73米的石头上,用3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埃及通用文,古希腊文)刻下了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通过不同文字的对比,考古学家可解读“天书”般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这块石头原是拿破仑1799年占领埃及时,一位法军上尉在尼罗河的罗塞塔港口发现的。1801年法军战败投降,藏在小船上的罗塞塔石被英军截获。1802年,石碑被运回英国,并以女王的名义献给了博物馆收藏,成了镇馆之宝。中国文物在东方馆内占了很大比重。从青铜器、玉漫游器等等各朝代的都有且都是精品。商朝的双头羊尊,造型优美,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名品。易县辽代三彩罗汉唐寅(1470-1524)的《西山草堂图》吴伟(1459-1508)的《流民图》。敦煌壁画,其割痕清晰可见。明代武神——郑武各朝代的瓷器明瓷这是一组宋代汝窑制品,由戴维德基金会捐赠。出生在印度的珀西瓦尔·戴维德爵士对中国瓷器十分热爱,他一身都痴迷于收藏了中国瓷器,他的戴维德基金会共收集了近1400余件中国瓷器,仅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汝窑收藏。这尊高达六米,隋代开皇五年(五八五年)的汉白玉阿弥陀佛立像,来自河北曲阳县韩崔村崇光寺。南亚及印度文物这尊高约1.45米,公元10世纪的鎏金度母菩萨青铜像来自斯里兰卡。它的捐赠人罗伯特 布朗里格爵士曾在1811年作为英军总司令占领了锡兰岛,1820年回到英国,1830年将该宝贝捐给了大英博物馆。非洲文物1939年7月27日的《泰晤士报》上,报道了在英国萨福克郡德本河畔的小萨顿胡发现了一座7世纪早期盎格鲁-撒克逊王国首领的墓葬——萨顿胡船葬。通过挖掘发现,这座墓缺少主人(不知是尸体被盗,还是衣冠冢,墓主身份至今未明),但从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2016年6月,萨顿胡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这顶华美的萨顿胡头盔可以说是当时最重大的发现,成为了萨顿胡文物的代表。头盔在三维拼图的帮助下,被精确地重新组合。它以铁质为主体,青铜制的眉毛镶嵌着银丝眉毛下方还镶嵌着方形石榴石,鼻子和嘴为带花纹的镏金青铜。萨顿胡头盔被解密,后人的仿制品刘易斯棋子---制作于1135-1175年间的海象牙棋子。当它在苏格兰的刘易斯岛上被一个农民发现时,他“惊奇地认为自己看到了一群精灵或土地神,...侵犯了神的领地,惊恐地逃回家”。复活节岛(南太平洋东部,距离智利大陆本土约3600公里)上的石像——霍阿-哈卡-那奈-依阿。1868年英国皇家海军旗舰”托帕茨号“从岛上带了两尊石像回到英国,将其中一件大的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现两尊都在大英博物馆。1880年在阿富汗阿姆河附近发现的,公元前550--去前175年的,由黄金制成的四匹马拉的双轮马车模型。制作于1511年,反映耶稣生活和受难情景的黄杨木微雕作品。下面这个阿兹特克人的双头蛇形头饰是用木头雕刻而成,其表面覆盖着绿松石马赛克,牙龈和鼻孔是由红贝壳,牙齿用白贝壳做成。阿兹特克帝国是一个在十五世纪一度统治墨西哥的组织严密的强大帝国,传说他们是1521年被西班牙人推翻了的蒙提祖马二世的后代。阿兹特克文明复杂而绚烂,在西班牙征服美洲的过程中,阿兹特克文明遭到严重摧毁,这座双头蛇是现存的罕见的阿兹特克文物中手工技艺最高超,最引人注目的一件。这件宝贝是由大英博物馆主要捐赠人之一亨利 克里斯蒂(henry Christy,1819-1865年)捐赠的。亨利 克里斯蒂是旅行家、纺织品生产商、银行家、人种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在当时,一个人居然能干这么多事,且都干成“家”),他向博物馆捐赠和遗赠了10000多件收藏品。一组有东方特色的雕塑小件,其中的武圣—关公是由肥皂石雕刻而成(清代年间)。这件雕塑作品大家都熟悉。可惜这件作品不在大英博物馆宝贝实在太多,整个下午都在里面不停地走,还是有好多宝贝没看到或来不及拍照,直到近闭馆时才不舍地离开。好在博物馆离住处不远,可以早点回去放松一下。第二天(2018.07.1)漫游伦敦因买了伦敦一日游地伦敦Pass,故今天的安排就是一些非收费景点游览,没有特别的目的,走到哪看到那。活动范围和路线由蓝线标注,红点为停留地。早上,在宾馆用过自助餐,就坐车来到特拉法尔加广场(红色五角星处),从此沿白厅(Whitehall)大街漫步向南走。白厅原是通向1698年被大火摧毁的巨大的白厅宫殿前面的宽阔道路。现是伦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市的一条公路,也是A3212公路的第一部分。由于街道两旁排列着一些政府部门;因此,“白厅”这个名字也是英国政府代名词。沿着白厅,许多纪念雕像和纪念碑。乔治王子,剑桥公爵二世(1819-1904):1856-1895年英国陆军总司令。乔治三世的孙子,第一代剑桥公爵阿道弗斯亲王之子,1850年继承剑桥公爵爵位。在汉诺威军队中短期服役后,1837年成为陆军上校。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时,他指挥英国陆军第一师,参加了所有重大战役。他的指挥才能并不是特别突出,只是因为是王室亲属,战后晋升特别迅速,成为近卫军统帅,到1862年11月9日获得陆军元帅军衔。英式马车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1861-1928)第一代黑格伯爵,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参加过镇压马赫迪起义(1883-1898);第二次英布战争(1899-190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1915-1918年法国英军总司令。二战妇女纪念碑戒备森严的唐宁街看到这里有警察把守,过去看看有什么情况。穿过门就是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正好赶上每天上午的骑兵换岗仪式。帅气的骑兵和高头大马一起在阅兵场上列队。背后的房子就是英国的旧海军部,在这里曾经用无线电指挥着游弋在世界各大洋的英国舰队。靠近了才看出是英姿飒爽的女骑兵。广场上还摆着几架老飞机供参观。穿过广场就是圣詹姆斯公园,马路对面有一座为在一战、二战中献身的战士而建的Guards Division Memorial 卫士纪念碑。在城市中心还有精致的花园景观。在丘吉尔作战室入口处有尊塑像,他就是罗伯特·克莱夫(Robert Clive,1725—1774)。他在印度赶走了荷兰人,打败了法国人,成为孟加拉的总督。通过东印度公司大肆掠夺东亚的财富。英国的英雄,殖民地国家的耻辱。走着走着,突然想起11点的白金汉宫的皇家卫队换岗仪式。作为英国“王室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皇家卫队换岗仪式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是在伦敦不可缺少的看点。赶到白金汉宫附近,正好看到加拿大皇家卫队正在整队,准备出发。加拿大皇家卫队及军乐团步入白金汉宫的行进途中。白金汉宫广场及周围街道已人山人海,想要随心所欲地拍张照已是不可能了。维持秩序的警察,好威猛啊!还是女的,不爱红装爱武装!换岗仪式结束后,朝泰晤士河方向走去。路过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位于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对面的卫理公会礼堂。礼堂的中央大厅可容纳2,352人。在此举行的重要公共会展等,1946年的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也在此举行。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教堂(St. Margaret's Church, 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英国圣公会教堂,是英国下议院的牧区教堂,供奉着安提阿的圣玛格丽特。该教堂由本笃会修士创建于12世纪,住在修院附近的居民可以在此较简陋的牧区教堂单独礼拜。该教堂重建于1486年,到1523年成为威斯敏斯特宫的牧区教堂。圣玛格丽特教堂也是世界遗产,国会议员和上下议院工作人员可以在这座教堂结婚,温斯顿·丘吉尔就是在这座教堂举行婚礼的。威斯敏斯特宫路边的乔治五世(George V,1865—1936年)塑像。乔治五世——爱德华七世和亚历山德拉皇后的次子。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及印度皇帝(1910年—1936年在位,别名水手国王),温莎王朝的开创者。现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祖父。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称议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是英国议会(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维多利亚塔,高104米。塔上升起英国国旗。在泰晤士河边的维多利亚塔花园休息片刻,补充能量,欣赏两岸风景。建于1866年的巴勒斯顿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833年大英帝国的奴隶解放。纪念碑最初设立于国会广场,战后的1957年(纪念1807年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法案被废除150周年)重修并由广场于搬到了Victoria Tower Gardens;2007年3月27日(法案废除200周年纪念日)纪念碑经整修后重新揭幕。巴克斯顿纪念喷泉是由国会议员、建筑师查尔斯·巴克斯顿设计并捐赠的,以纪念他的父亲—托马斯 福尔 巴克斯顿爵士以及在英国殖民地为废除奴隶制而不懈斗争的人。在兰贝斯桥上看国会大厦。远端著名的大本钟(“伊丽莎白塔”)处于正在维修,周围搭上了脚手架,挡住了它的真容。建于13世纪的兰贝斯宫——坎特伯雷大主教在伦敦的寓所。在英国各地,到处可见纪念碑,每座纪念碑都有自己的故事,将各类纪念碑排列在一起,就是一部英国的历史吧。这些纪念碑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贡献者的纪念,也有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反思。其实这些纪念碑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宣传教育的载体,也是国民价值观的体现。泰晤士河的东岸有一座无名纪念碑,纪念那些在二战中为国家在地下战线做出贡献的特工们。二战期间,英国政府在考虑如何帮助那些继续战斗的法国人民时,当时的经济战部长休·道尔顿建议“建立一个新的组织,以协调、激励、控制和协助...受压迫国家的国民。”温斯顿·丘吉尔决定请休·道尔顿实施这个项目,以便让“现在让欧洲火上浇油”。这个组织就是“特别行动执行处”(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SOE)。 那些自愿在被敌人占领的国家进行破坏活动,继续为自由而战的男女特工,在SOE受到 如何使用枪支和炸药,破坏活动,无线电报,徒手格斗和无声杀戮等方面的培训 ,然后被派往纳粹德国占领的任何国家,包括法国、比利时、荷兰、波兰、丹麦和南斯拉夫等,其中向法国派出了470名特工,其中包括39名妇女。由威斯敏斯特桥,又回到泰晤士河西。坐车来到了海德公园。海德公园是英国最大的皇家公园,十八世纪前这里是英王的狩鹿场。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将之用作王室的公园。查理一世执政期间,海德公园曾向公众开放。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首次在这里举办伦敦国际博览会。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Roosevelt)和英国首相丘吉尔(Churchill)曾在这里签订了海德公园协议(Hyde Park Agreement)。皇家骑兵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献身的战友而建的骑兵塑像。海德公园现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来英国前,听儿子介绍了伦敦的必游景点,故从海德公园步行约20分钟到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创立于1852年。1899年5月17日,伊丽莎白女王为现在的V&A博物馆的馆址行奠基礼,并正式将更名为V&A博物馆,纪念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之一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艾伯特亲王。 V&A是著名的维多利亚时期建筑物,共有145个展厅,分为5个陈列主题,即亚洲、欧洲、材质和技术、现代作品及特展区,内含陶器、服装、家具、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绘画作品、照片、印刷品、雕塑和纺织品。它是规模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第二大国立博物馆。 没有时间细看,仅在一楼几个展区匆匆而过。看到这些展品心里在想,当时的英帝国在全世界到底掠夺的多少宝贝?这么多展品就这么堆积在一起,参观者似乎置身于一个艺术品的仓库。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的边上就是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这是一幢1753年建成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哥德式建筑。博物馆有20间大陈列厅,内容包括古生物、矿物、植物、动物、生态和人类等六个方面,拥有世界各地动植物和岩石矿物等标本约4000万号。各式各样的动物标本,众多的骨头架子。回到海德公园,为了纪念阿瑟·韦尔斯利,第一代惠灵顿公爵(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1769—1852)英国人在海德公园建立了阿喀琉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雕像。英国陆军元帅威灵顿公爵是著名的英国军事家、政治家,19世纪军事、政治领导人物之一。他18岁从军,参加了1794年英法战争的伯克斯特尔战役;在印度参加了第四次英迈战争中的斯里伦格伯特纳之战;拿破仑战争中的半岛战争中以少胜多击败了拿破仑的6个元帅,并指挥联军在1813年维多利亚之战中击败法军;在1815年拿破仑的百日王朝期间,在滑铁卢之战中决定性地击败了拿破仑指挥下的法军。他一生总共参与了60场战役,依靠战场上的优胜劣汰、大浪淘沙,成为了英军陆军的总指挥官。威灵顿公爵还获得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汉诺威王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和荷兰王国七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8国元帅军衔者,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他为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从政后,他加入托利党,曾两次出任首相(1828年-1830年、1834年)威灵顿公爵骑马青铜雕像由Joseph Edgar Boehm设计位于公园东南角的惠灵顿凯旋门(拱门)是英国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惠灵顿凯旋门建于为纪念英国滑铁卢战役胜利,1825年乔治四世下令修建的。当时凯旋门上的雕塑是用滑铁卢战役中被缴获的大炮制成的惠灵顿骑马青铜雕像(重40吨,高9米)。雕像引起各种争议及女王的不满,在惠灵顿去世后,雕像被移到了伦敦东北的奥尔德肖特军事重镇Aldershot。1912年,和平天使牵引着四匹飞奔战马,胜利女神站立在战车上的青铜雕像被安放在拱门上。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皇家炮兵部队伤亡士兵而建的皇家炮兵纪念碑。纪念碑由一个巨大的波特兰石座及石头大炮雕像及周围的浮雕组成。在一战中,已普遍使用火炮,火炮称为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而战争中一半的伤亡是由火炮造成的,故炮兵部队往往成为敌军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纪念碑的碑铭上写着“为纪念在1914-1919年战争中为国王和国家献出生命的49万皇家军人而自豪”。伦敦澳大利亚战争纪念碑是纪念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十万余名牺牲的澳大利亚人的纪念碑。2003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85周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英联邦澳大利亚的女王出席了剪彩仪式。这座纪念碑由西澳大利亚的灰绿色花岗岩石板组成一个半圆形的弧形墙壁被设置在斜的草坡上,像一个圆形剧场。这些花岗岩上刻着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澳大利亚籍士兵的出生地—澳大利亚、英国和其他地方的23844个城镇的名字。水幕从名字上流下,目的是唤起人们对“痛苦和牺牲的回忆”。墙上刻着澳大利亚的徽章和澳大利亚武装部队的徽章。与澳大利亚战争纪念碑成对角就是新西兰战争纪念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数千名来自新西兰的士兵在南非与英国军队一起在加里波利和西线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西兰远征军在英格兰、中东和意大利服役。数百名新西兰人也在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服役,其中包括“新西兰”号巡洋舰和轻型巡洋舰“阿基里斯”号。这座纪念碑由16个青铜“标准件”组成,每一种标准件都是一个十字形的金属梁,梁柱从地面向南倾斜。从远处看像十字一样的墓碑,又像一群行进中的士兵。2006年11月11日(停战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英联邦新西兰女王的身份出席了纪念碑落成仪式。英联邦纪念门 Commonwealth Memorial Gates—由分列在宪法山路边的四根立柱和一个印度风格的小亭组成,代表英联邦在印度次大陆的五个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以及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英帝国的武装力量,这些英联邦成员国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英国服务,立柱上刻着历次重要战场的地名。纪念碑铭文写道: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与英国并肩作战的印度次大陆、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500万志愿者。在纪念亭的穹顶上列出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授予乔治十字勋章(GC)和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C)的74个人的名单。2002年,女王登基60周年之际,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为纪念门落成揭幕。宪法山路直通白金汉宫。傍晚,维多利亚纪念碑前的游客也少了许多。建于1911年的纪念碑由2300吨汉白玉构成,纪念碑底部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汉白玉坐像和正义和真理天使的雕像。顶端是鎏金的胜利女神和两个侍从像。主碑四周的基座由台阶和水池构成。基座四角各有一组人狮铜像,其中一组由新西兰人民赠送。整个纪念碑的装饰注重航海主题,与林荫路另一端的水师提督门遥相呼应。Canada
Gate 加拿大门第三天(2018.07.2)伦敦Pass一日游伦敦Pass是伦敦推出的旅游套票,分1-10日不等(价格不同)。购买并使用伦敦Pass,就可畅游伦敦 80 多个名胜景点而不需再缴费。除此之外使用伦敦Pass还可以享受通过快速通道进入选中景点(并非所有景点);免费 1 日随上随下观光巴士的乘坐;景点购物消费折扣等优惠。出行前,在国内通过某宝购买了伦敦Pass的1日票,到达伦敦后,就可到莱斯特广场附近的取票点领取伦敦Pass磁卡片、使用说明书 及 观光巴士时刻表。今天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从观光巴士下来,眼前的这座教堂确实和英国各地的其他教堂的外观有很大的区别,它一改普遍的哥特式建筑式样的教堂形式,采用了巴洛克风格的圆顶式,它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国第一大教堂。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1666年9月2日,伦敦普定巷里的一间面包房的师傅忘记关上烤炉,引发火灾。大火烧了四天四夜,烧毁了伦敦六分之一的建筑,包括圣保罗大教堂。设计师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认真研究了意大利设计师贝尔尼尼的方案,从法国和意大利的教堂设计中获得灵感,将意大利的奢华与英格兰的内敛相结合,设计出了一个巨大的圆顶,环绕圆顶的是古典式的圆柱。圆顶有巴洛克装饰、绘画和浮雕,在光线的衬托下,烘托出天堂的壮美。大教堂于1675年奠基在17世纪末,花了约35年时间才建成。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过许多重大事件的典礼:纳尔逊、惠灵顿、丘吉尔及2013年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葬礼;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石婚庆典礼、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金婚庆典和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礼等。足可见圣保罗大教堂在英国的地位。教堂内不允许拍照,而塔顶之上则是俯瞰伦敦市区的好去处。伦敦是英国最大,且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却见不到几座现代化的摩天大厦,是英国人的保守、务实?出于对老建筑的保护?还是帝国的没落而缺钱?可能各种因素都有,但伦敦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乘车去伦敦塔的途中,路过银行交汇路口,这里共有九条街道交汇,周边都是金融机构。照片中的古希腊风格的建筑是始建于16世纪,十九世纪中叶重修的伦敦皇家交易所(Royal Exchange),现在其内开设了办公室、奢侈品商店和餐馆。交易所前的惠灵顿骑马塑像(是从惠灵顿凯旋门上拆下的?)第二站,伦敦塔,详见《2018英国自驾游(三)——城堡》篇第三站,伦敦塔桥伦敦塔桥(Tower Bridge),是一座上开悬索桥,位于英国伦敦,横跨泰晤士河,因在伦敦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是从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建成使用。是一座244米长的开启桥,桥有两个桥塔,每个塔高65米。桥的中部长61米,分为两扇,每扇可以竖起到83度,以便让河中大型船只通过。这两扇桥段各重上千吨,它们可以在一分钟内呈“八”字型升起。原来桥面的升降装置是液压的,现已改用电动机驱动,但过去的蒸汽机机构依然保留可供参观。桥塔内设楼梯上下,游客可进入塔内观看大桥的结构工程,然后从大桥的高空通道上走过泰晤士河,饱览泰晤士河及两岸的秀丽景色。塔内有展室介绍桥梁的建造的历史、相关人物及工作情况。停泊在泰晤士河边的“贝尔法斯特”号军舰。俯瞰伦敦塔从北塔下来后,坐游览车去威斯敏斯特。第四站,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是旅游热门景点,为了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教堂对游客的流量是有所限制的,故参观需要排队。威斯敏斯特教堂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从1066年起,这里就一直是英国国王的加冕教堂及英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包括十六场王室婚礼)的发生地。这里也是历任国王、女王的墓地,许多英国历史上的杰出人士(作家、科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等)都埋葬于此。教堂内部不允许拍照,只能拍几张外观。教堂中可看点很多,到教堂闭门时间才出来。第五站 泰晤士河观光在威斯敏斯特桥下(国会大厦后面)每天有游船公司的游船来往于国会大厦—塔桥,游客可搭乘游船游泰晤士河,行程近1小时。持伦敦PASS可在码头售票窗口换船票。伦敦眼泰晤士河上千姿百态的桥梁2000年这个世纪之交的时刻新建的千禧桥。她以简洁明快的结构、轻巧纤细的造型和连续流畅、充满活力的美感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被誉为“眨眼桥”。“贝尔法斯特”号军舰到达伦敦塔码头后,坐观光车又到维多利亚车站(原线路的观光车已结束),再倒地铁回到宾馆。7.结束语2018英国自驾游(五篇,六集)的游记,拖拖拉拉写了近一年终于结束了。在英国的旅游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天,但收获巨大。英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景无一不打动着我,吸引着我。由于行程安排的原因,许多景点没时间光顾,没有时间仔细了解,留下了好多遗憾。好在拍了许多照片,趁写游记之际,根据照片提供的线索,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整个过程仿佛又回到英国好好地游览了一次。英国回来后,趁写游记之际阅读了《英国风物记》、《城堡的故事—半部英国史》、《话说西方—英国的故事(上、下)》、《血冠王:玫瑰战争》、《看得见的英国史》、《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金雀花王朝》等与英国有关的书籍。文中许多地方参考了百度等网络资料,在此表示感谢!若有冒犯,请联系我予以删除并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