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 阴有阵雨 转晴 巴塞罗那早上起来后有些时间,到宾馆周围转了转,好像是个小公园,有一片池塘,塘中有鸭有鹅有喷泉,园中还有一座螺旋式的观景台以及一些不明意义的雕塑作品。照片描述:我们的宾馆照片描述:雕塑作品照片描述:小路尽头是个观景台。今天又是长途拉车,4个半小时后到达巴塞罗那,这里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吃午饭时每桌加了一瓶红酒,才想起不知不觉已经是国庆了。今天在巴塞罗那主要是参观高廸作品。如今到巴塞罗那旅游一定会去看高迪的建筑,许多人甚至主要是去看高迪。巴塞罗那给予了高迪无限的创作激情和艺术灵感,高迪则以一己之力回馈自己的故乡17项西班牙国家级文物和7项世界文化遗产(圣家堂、米拉之家、奎尔公园、奎尔宫、维森斯之家、巴特罗公寓、奎尔住宅区的地下教堂)。巴塞罗那和高迪已不可分割。1852年6月25日,高迪出生在加泰罗尼亚雷乌斯的一个铜匠家庭,他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爱好自由与独立的加泰罗尼亚基因赋予他浪漫不羁的艺术激情和鄙视墨守成规的创作风格。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崇尚自然的天才建筑师,他充满奇思妙想、天马行空般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令巴塞罗那光彩夺目。1926年6月7日的下午,高迪完成当天的工作从圣家堂到市中心的教堂做礼拜,被一辆电车撞倒,当时他衣衫破旧,路人以为是流浪汉,把他送到圣十字医院,三天后去世了,大家才发现流浪汉竟是高迪。巴塞罗那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送葬的队伍从圣十字医院一直延伸到了圣家堂,他付出一生心血却未能完成的巅峰之作圣家堂成了他最终的归宿。高迪(1852-1926)第一站是奎尔公园(PARK GüELL)。1878年,年仅26岁的高迪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建筑理念的共鸣者、建筑艺术的欣赏者和实现其建筑梦想的资助人奎尔先生。欧塞维奥·奎尔是位企业家,他在高迪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是高迪的“贵人”和伯乐。高迪的每一个新奇的构思,在旁人看来可能是疯狂的想法,但在奎尔那里总能引起欣喜若狂的反应。他与高迪在设计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使他们的合作进行了一生。奎尔委托高迪设计的宅邸、庄园、酒窖、教堂、公园等等都成为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艺术杰作。高迪设计的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的7项建筑中有3项是奎尔先生的,其中就包括奎尔公园。1900年奎尔突发奇想,决定建造一座花园式城市。这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计划。为此,他在巴塞罗那郊区买了一座光秃秃的山头,打算就在这里建设一个巴塞罗那上流社会的富人住宅区。高迪对住宅社区进行了整体性构思,包括所有配套设施:门卫楼、休闲广场、街道、柱廊、菜市场、排水系统等等。在这里,高迪成功地将大自然与建筑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里的一切——小桥、道路和镶嵌着彩色瓷片的长椅,都蜿蜒曲折,好像漂荡流动着似的,构成诗一般的意境;中央广场柱廊的柱子没有一根是笔直的,全像天然森林中的树干;散步通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浪花拍打水岸,而大门入口处的两座门卫楼如今被昵称为“糖果小屋”…… 这里处处都带给人惊喜,整座公园像一个童话世界,又像一件悬挂在空中的巨型艺术作品。遗憾的是,公园从建筑艺术上说是一个不朽的奇迹,但从经济上说却是一大失败。这个选址毕竟离市区太远,地势也太高了。就是今天,人们除了使用两部大型升降梯代步外,还得走很长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到达那里。园内规划为私人住宅建筑用地的16块土地,仅售出了一块。盖好的三座样板房最后的买家是奎尔、高迪和高迪的一个亲戚。原因很简单: 巴塞罗那人不想天天爬山越岭,他们不是山羊!在建设14年后,1914年奎尔先生最终放弃了这一项目。1922年巴塞罗那政府买下这片区域,并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照片描述:奎尔公园,高迪作品,世界文化遗产。照片描述:这是高迪的助手佩雷凯尔在1903年为奎尔公园设计建造的样板房,1906年高迪搬入居住。虽然高迪是闻名世界的建筑艺术大师,但他的故居却不是他设计建造,只有房子周围的铁艺装饰是高迪本人用废铁制作的。这里现是高迪故居博物舘。照片描述:奎尔先生住宅。照片描述:在公园的后面有一圈长廊,高迪一改梦幻、精致、柔美的风格,让长廊表现出原始、粗犷、狂野。照片描述:表面全部用各色的碎瓷片装饰的石椅是世界上最长的公园座椅。蛇形长椅蜿蜒曲折,美不胜收。照片描述:公园入口,被人称作“糖果小屋”。照片描述:这是那卖出去的第三栋房子,位于山顶,买主是高迪亲戚,估计是友情购买吧。照片描述:下面是圆柱大厅,设计中的社区菜市场。上面是顶部广场,社区的社交聚会场地。照片描述:作为菜市场的园柱大厅,由具有希腊陶立克风格八十余根立柱构成有顶空间,上面即是瓷碎片装饰的长椅及顶部广场。照片描述:多柱厅天花上的装饰,高迪的学生设计。照片描述:加泰罗尼亚的守护神:变色龙喷泉照片描述:这个五彩斑斓的加泰龙(大蜥蜴)造型已经成为巴塞罗那的象征。照片描述:洗衣妇长廊。照片描述:斜拱廊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是高迪名气最大的作品。记得2002年曾因公来西班牙,在巴塞罗那只看了圣家堂(那时我们管它叫高迪教堂),并第一次知道了高迪的名字,对其他的高迪建筑包括奎尔公园都一无所知。如今每年来圣家堂参观的游客高达数百万人次,不事先预订将无法进入参观。圣家堂是高迪投入心血最多的作品。高迪终生未婚,除了工作,没有任何别的爱好和需求,他把一生中的43年都贡献在那里,1925年还干脆搬到教堂的工地去住,全心全意研究教堂的结构设计。圣家堂是高迪最伟大的作品。是他的宗教理想和建筑理想合二为一的作品。在圣家堂看不到其他教堂那种高高在上的肃穆庄严以及俯视众生的怜悯与轻蔑。在这里看到的是对生命的的歌颂与诠释。教堂的设计带有强烈的自然色彩,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神圣的哥特式尖塔上装饰的是水果与蔬菜。从外观看,教堂共设有三座宏伟的立面:诞生(位于东侧)、受难(位于西侧)和荣耀(位于南侧,未完工),每一面都有4座支撑塔楼,共12座,献给十二使徒。每个立面的主题都代表了耶稣神职的一个方面:作为地球上的一个人,作为人类的救世主,作为在最后审判日判决生死的法官。高迪设计并实施建造的只有“诞生”立面,就是一般在明信片上看到的那一面。所有雕塑都围绕着三组“门”而设,中间是“爱之门”,左侧是“希望之门”,而右侧则是“信之门”。初次看圣家堂时并不怎么喜欢,觉得过于复杂,远看像是百孔千疮的蚁丘;这次仔细再看,却是深感震撼,震撼于高迪赋予它的生命力。那复杂的雕塑如同一本书卷,立体地讲述着《圣经》故事,将耶稣诞生、受难和救世的各个场景逐一展现,而神圣家族成员及其圣徒们没有像通常绘画中看到的那样头戴光环站在云端之上,而是置身于无数的动植物之中,围绕他们身边的是各种奇花异草、谷物蔬果、树木藤蔓;以及飞禽走兽、海怪山魈、鸡犬牛羊……,是充满生命气息的大千世界,这样的教堂让人感受的除了敬畏,更多的是亲切和感动。照片描述:圣家族大教堂(圣家堂)是高迪最伟大的作品。是他的宗教理想和建筑理想合二为一的作品。照片描述:全面完工后,圣家堂各立面共矗立高百余米的18座高塔,最高塔端立像耶稣;次为圣母玛利亚 ,余立圣经的四福音以及耶稣的十二门徒。照片描述:所有雕塑都围绕着三组“门”而设,中间是“爱之门”,左侧是“希望之门”,而右侧则是“信之门”。照片描述:三个门之间以巨大的椰枣树分割开。照片描述:圣家堂的“诞生”立面,高迪设计并监造。照片描述:圣家堂的受难立面,整体造型朴素简洁,粗犷而抽象,与高迪复杂精致的风格相差甚大。照片描述:雕塑家苏比拉克按照高迪留下的设计构思雕刻了“最后的晚餐”“基督的葬礼“等场景,线条简洁流畅,人物更为巨大硬朗,表情更添沧桑感,与“诞生立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照片描述:耶稣抱柱的雕像。柱身分为四段,亦即十字架。三层的台阶,则是指耶稣从死到复活用了3天的时间。耶稣像右脚旁边的手印化石,象征着“殉难”。照片描述:塑像身后魔方格横竖斜数字相加都是33,这是耶稣殉难时的岁数。走进教堂内部,传统哥特式教堂的立柱、飞梁、扶壁、穹顶,被崇尚自然的高迪用“森林”替代,岩石的立柱像树干向上攀伸,巨大的树杈支撑起高高的穹顶。色彩是整个教堂的灵魂,圣家堂的彩色玻璃大窗上没有其他教堂常见的圣经人物彩绘,而是模拟阳光透过密林产生的光效,以橙色、青色为主色调的抽象彩绘图案,橙色象征着太阳初升的光芒,青色代表日暮时光。晴天时从早到晚都有阳光从阔大的窗子倾泻进来,教堂内如万花筒般色彩斑斓。那一刻,光透过眼睛,直入人心,令人悸动。圣家堂的穹顶非常高,站在大厅中间,仿佛置身于宇宙中心,不由自主地生出敬畏之感,但教堂的自然氛围又给予人极大的愉悦与宁静。这种奇特的感受是圣家堂独有的,无怪乎高迪被人称为是“上帝的建筑师”。高迪有一次对奎尔说:我有时觉得这世上只有你我两个人喜欢我设计的房子。奎尔回答道:我不是喜欢你的建筑,我敬仰你的建筑!同感。照片描述:大教堂内部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直至73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许多后续工作是由他的助手和继承者们完成的。因此我们在已完成的两个外立面上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雕塑风格。虽然经历了100多年的建造至今圣家堂仍未完工,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还未完工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物。2010年11月,教皇本笃十六世将教堂封为宗座圣殿。如今,据说教堂的建造已由一家中国公司承包,将于2026年高迪逝世100周年时完成这个空前绝后的作品,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才。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仅外观了另外两个著名的高迪建筑,也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米拉之家:建于1906-1912 年间,是高迪的杰作之一,也是他设计的最后一处私人住宅。被认为是所有现代住宅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独创性的建筑,是二十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米拉之家外观呈波浪形,整栋建筑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屋顶上奇形怪状的烟囱和通风管道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该建筑无一处是直角,这也是高迪作品的最大特色,因为高迪认为:“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也有人说:直线属于凡人,曲线归于高迪。米拉之家规模很大,大部分空间仍然在使用和可供参观。照片描述:米拉之家照片描述:米拉之家内部(网络图片)巴特罗之家(Casa Batlló):这栋外形标新立异的公寓楼,已有100多年历史。它虽然不是高迪所建,但却经过高迪从外到里的彻底改头换面工程,是高迪的经典之一,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建筑。整栋楼的外墙面贴着以蓝绿为主色调的西班牙瓷砖,充满魔幻色彩。达利曾经将这面外墙比喻为“一片宁静的湖水”。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顶,它看起来像一条保护房屋的龙。巴特罗公寓的门、窗、屋顶、天台全是大波浪形的曲线,入口和下面二层的墙面是模仿溶岩和溶洞,上面几层的阳台栏杆做成假面舞会的面具模样,屋脊如带鳞片的兽类脊背,屋顶上的尖塔及其他突出物体都各有其怪异形状,所有这一切让巴特罗之家充满童话色彩,如同精灵们正在举行的盛大舞会。照片描述:巴特罗之家。照片描述:巴特罗之家内部(网络图片)在巴塞罗那的扩展区格拉西亚大道(感恩大道)西南侧的路口附近,集中了巴塞罗那最重要的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建筑,特别是在35-43号之间的一段,分布着几座出类拔萃的百年建筑,它们自成一派,各领风骚,彼此风格巨大的反差被人们戏称为“不和谐街区”。其中最著名有“狮子与桑树之家”、“巴特罗之家”和“阿玛耶特之家”。由于这些著名地标建筑的存在,这个街区成为了巴塞罗那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照片描述:不和谐社区(部分)晚饭后从饭店出来才发现附近所有的道路已经封闭,原定到饭店来接我们的旅游大巴过不来了,需要我们绕到其他路上去找车。原来我们遇到了争取加泰罗尼亚独立的大游行。加泰罗尼亚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是西班牙自治区之一,下辖有巴塞罗那省、莱里达省、赫罗纳省和塔拉戈纳省等4省份,首府为巴塞罗那,全境面积3.2万平方公里,人口735万。加泰罗尼亚在中世纪为阿拉贡王国的重要部分。1469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结婚,二人联手驱逐了当时的异族统治者摩尔人,统一的西班牙王国诞生,西班牙历史进入“双王”时期。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是一位精力充沛、才干非凡的君主,而斐迪南二世则相对平庸,因此西班牙王国的政治权力渐渐地向卡斯蒂利亚倾斜。在随后的几个世纪当中,作为阿拉贡故地的加泰罗尼亚持续地在地方冲突中丧失了自主权力,权力集中于西班牙中央政府的情况亦愈来愈明显,这种情况引发了加泰罗尼亚人的不满。早在1639年到1651年,既保留着独立语言也享有独立自治权的加泰罗尼亚人便发动了著名的加泰罗尼亚大起义,但最终因法国人的出卖而失败。其后加泰罗尼亚人屡败屡战,直至1714 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大败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废除了加泰罗尼亚从十五世纪以来享有的自治权,也禁止了当地的加泰罗尼亚语,从此热爱独立的加泰罗尼亚人对西班牙中央政府的怨恨再未消解。1933年,加泰罗尼亚重新建立自治政府,但是1939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内战中胜利后再次取消了加泰罗尼亚的自治权力,并且禁止使用加泰罗尼亚语。1975年,随着西班牙民主转型后的权力下放,加泰罗尼亚再度恢复了自治,加泰罗尼亚语也在西班牙获得官方语言地位,并且被承认为独立的欧洲语言之一。加泰罗尼亚为西班牙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人口约占全国的1/10,经济收入占全国的20%;同时也付出了西班牙全国逾20%的总税收项目。随着近年来加泰罗尼亚政府的财政赤字严重,债台高筑,经济形势恶化,进一步促进了加泰罗尼亚人脱离西班牙统治及主张独立的情绪。加泰罗尼亚人普遍认为,如果加泰罗尼亚能够脱离西班牙的管治及独立,就能够帮助加泰罗尼亚走出经济困境。2006年6月17日,加泰罗尼亚举办了地方自治权力扩张的公民投票,结果赞成比例达到73.9%。2012年9月11日,近200万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脱离西班牙的管治,主张独立。2013年9月11日,加泰罗尼亚国家大会发起加泰罗尼亚之路运动。主办单位号召40万加泰罗尼亚人于当地时间11日下午5时14分,组成400公里长的人链,由法国边境延伸至巴伦西亚自治区。此后从2014~2017年加泰罗尼亚地区议会不断推动独立公投,2017年9月29日,加泰罗尼亚分离主义者参加了最后一次公投集会。2017年10月2日凌晨,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宣布,90%的选票支持加泰罗尼亚成立独立共和国。西班牙中央政府则宣布公投无效。2017年10月28日,西班牙政府通过发布公告,正式接管加泰罗尼亚地区,并解除该地区高级领导人职务。在巴塞罗那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悬挂在楼宇上、街边护栏上的加泰罗尼亚旗帜以及代表要求释放前独立运动领导人的黄丝带标志。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游行示威活动,但这一次是见过的最大规模。道路被游行队伍塞得满满的,一眼望不到头,但除了喊口号和有节奏的鼓掌外,没有看到什么过激行为。有的还拖家带口兴高采烈的,倒像是过狂欢节。警察做了严密的戒备,但并没有进行干涉。虽然最终绕了许多路,回到宾馆比较晚了,人也很疲累,但遇到了大游行算是增加了一个免费项目吧。照片描述:米拉之家和加泰罗尼亚独立的旗帜。照片描述:人越来越多了。10月2日 晴巴塞罗那行程快结束了,为了满足全团大多数人海外剁手买买买的需要,今天全天自由活动——购物。对于我,出国旅游所有的购物任务就是几个冰箱贴而已,一路走来已经基本完成了。所以和LG两人终于有了宝贵的一日自由行。早饭后旅行社包的大巴将大家拉到米拉之家附近,约好集合的时间地点便各分东西了。多数人沿感恩大道采购,我俩则向南从加泰罗尼亚广场沿兰布拉花街向海港走去。一路欣赏着美丽多姿的西班牙建筑和巴塞罗那市容。巴塞罗那也分老城和新城,但其实两处都是既有老建筑也有新建筑,整座城市都是那种在现代的光彩中折射着历史的辉煌,新老相得,古今共荣,虽然游客实在太多,但仍不失为一个美丽的城市。加泰罗尼亚广场(Plaça de Catalunya)是巴塞罗那市中心旧城区的一个大型广场,面积50,000平方米,以喷泉和雕塑著称。数条重要街道交汇于此,连接着老城区和新城区,它也是城市主要的大街兰布拉大街和格拉西亚大街(即感恩大道)的起点。广场周围环绕着宏伟的建筑物,许多神话人物的雕塑守护着绿草茵茵的宽阔广场,被市民称为“神奇喷泉”的音乐喷泉池中,漂亮的女神在凝眉静思(女神);一座倒置的楼梯,讲述着“老爷子”执政加泰罗尼亚共和国总统三年的故事(弗朗西斯卡·玛斯亚纪念碑);在广场的四个不同方位设有四组青铜雕塑,象征着加泰罗尼亚地区所属四省。照片描述:加泰罗尼亚广场照片描述:《女神》(La deessa)。是艺术家Josep Clar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位艺术家早年在巴黎学艺,认识了著名艺术家罗丹,随后开始从事雕刻艺术。该作品用大理石雕刻而成,这成为了地中海精神的一种极致代表,艺术家通过新古典主义的手法,通过女性形象将极致的美表现出来,在静止中透出激情,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流动。《女神》成为加泰罗尼亚地区20世纪新时代地中海精神的象征。巴塞罗那市政厅里,也摆放有一副同样的作品。照片描述:弗朗西斯卡·玛斯亚纪念碑。弗朗西斯卡·玛斯亚(全名Francesc Macià i Llussà,1859年生于Vilanova i la Geltrú, 1933年死于巴塞罗那),他是位军人同时也是加泰罗尼亚独立主义者,曾作为加泰罗尼亚共和国总统。当地人亲昵称他为“老爷子”(l'Avi)。纪念碑由圣家堂受难立面的雕塑设计师苏比拉克设计,纪念碑的上部是一座倒置的楼梯,楼梯底部的三个台阶嵌入了底座,象征着弗朗西斯卡·玛斯亚执政加泰罗尼亚共和国总统的三年时间,楼梯最顶部则是处于未完成状态,也代表了加泰罗尼亚地区未完成的历史。一个个台阶则是加泰罗尼亚一步一个台阶走向未来。底座部分,上方刻写着“加泰罗尼亚致敬弗朗西斯卡·玛斯亚”(Catalunya A Francesc Macià)。底座上有很多横向刻痕,间断地刻写了弗朗西斯卡·玛斯亚1932年12月14日所发表的演说:“所以你们想要的加泰罗尼亚,正如我多次告诉人民的那样:政治自由,社会公正,经济繁荣和精神荣耀。”照片描述:代表加泰罗尼亚地区所属四省的青铜雕塑之一。兰布拉大街:向加泰罗尼亚广场东南方向走就是著名的兰布拉大街,它是巴塞罗那市所建的第一条宽敞的大街。因为各路流浪艺人都在这里进行各种游艺表演,沿街五花八门的“真人雕塑”比比皆是,使它冠上了一个更为人所熟悉的称呼——“流浪者大街”。兰布拉大街长约1800米,主要分成5段,以花卉和鸟市所在的街段最为出名,所以也有人称其作“兰布拉花街”。当罗马人到达这里时,兰布拉大街还是一条淤泥充塞、流动迟缓的河流,Rambla在阿拉伯语中就是“沙子”(raml)的意思。如今街道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和悬铃木如伞盖般遮住似火骄阳,由弯曲石砖铺就的地面,宛如涌动不息的海浪,临街各种风格的建筑令人目不暇接,街头书报亭,纪念品亭,花市,画像摊等营造出巴塞罗那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昔年的沙河已经成为今日欧洲最著名的林荫大道之一。照片描述:兰布拉大街,昵称“流浪者大街”,“兰布拉花街”。照片描述:加泰罗尼亚剧作家和诗人弗雷德里克索勒。照片描述:墙面雕刻有中国龙和雨伞装饰的“布鲁诺夸德洛斯之家”。这座建于1858年的建筑最初就是一家雨伞店。照片描述:兰布拉大街上的“真人雕塑”。照片描述:这个是真人还是假人? 在兰布拉大街中间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农贸市场,即欧洲最大的有顶集市——博盖利亚市场(Mercado de La Boquería)。由于这里的食品丰富齐全,质高价廉,因此不仅受到西班牙人的青睐,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客,每天市场内都是熙熙攘攘,客流极大。整个市场分为熟食区、生鲜区、水果糖果区、酒吧区…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摊位令人眼花缭乱。 著名的西班牙火腿商摊看起来红红火火,这里有不少商贩是家族代代传承下来的,火腿制作是有秘方滴;价位从低到高,选择广泛(不过西班牙人爱吃的生火腿不是我的菜,让人觉得退回茹毛饮血了)。海鲜种类繁多,新鲜又便宜。水果摊也是一大景观,五颜六色,引人馋涎欲滴,鲜榨果汁或者切好的水果放到杯子里,价格也不贵。照片描述:欧洲最大的有顶集市——博盖利亚市场。照片描述:火腿制作是有秘方滴,不少火腿商贩是家族代代传承下来的。兰布拉大街走到头是和平门广场,不过这里没有烤鸭店,只有西班牙第一流浪汉哥伦布的纪念碑(也称哥伦布瞭望塔)。巴塞罗那是第一个听到哥伦布正式宣布发现新大陆(尽管他至死都以为到达的是印度)和描绘奇异新世界的地方。当年哥伦布从意大利一路过来,寻求航海资金援助,最后得到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和王后伊莎贝拉一世的赞助,从此在西班牙扎根。纪念碑全高60米,圆柱形的碑体全部用赭红色大理石建成,环绕柱体中部雕有五个凌空飞舞的女神,底座四周雕有八只巨大的黑狮,还有记载哥伦布航海事迹的碑文和当时资助他远征的伊莎贝拉一世王后的雕塑。圆柱顶端的哥伦布一手捧书、一手指着美洲大陆方向,由蒙杰伊克城堡前的大炮熔化后铸铁制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哥伦布塑像。1888年万国博览会期间,哥伦布纪念碑正式落成,塔身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我们去时,底座上的部分雕塑正在维护,被遮盖着,没能看到纪念碑的全貌。照片描述:和平门广场和哥伦布纪念碑(也称哥伦布瞭望塔)。照片描述:塔身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照片描述:碑顶的哥伦布由蒙杰伊克城堡前的大炮熔化后铸铁制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哥伦布塑像。照片描述:碑座上哥伦布出发前觐见“双王”的浮雕。照片描述:底座四周雕有八只威风凛凛的黑狮。照片描述:资助哥伦布航海的伊莎贝拉女王。照片描述:正在维修中的老港务大楼。照片描述:巴塞罗那第一任港务局局长塑像。照片描述:广场边飘着国旗的是加泰罗尼亚海军部大楼巴塞罗那港口:哥伦布脚下就是巴塞罗那海滨,这里也叫奥林匹克港口。当年为举办199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巴塞罗那市政府在这里填海造地,铺设了50米宽,4公里长的沙滩,92年奥运会帆船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如今港区里停满了私人游艇,帆樯如林;港口内波平如镜,倒映出加泰罗尼亚人富裕闲适的生活。巴塞罗那港当然不是只为私人游艇修建的。巴塞罗那港分为旧港和新港。旧港区主要停泊客轮和私人游艇,巴塞罗那客轮码头可以同时停靠9艘游轮,这在世界各大港口城市中名列前茅。而新港区远大于旧港,它不仅是西班牙最大的海港,也是地中海沿岸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设有自由贸易区。照片描述:私人游艇码头。照片描述:游轮码头老港区有一座新建的连接老木材码头和西班牙码头的木制吊桥,名为“海上兰布拉”,吊桥桥身呈波浪起伏的“S”状,上方装饰着许多断续的弧形金属条,像鱼儿游在水中,又像海浪拍向沙滩,桥的两侧设计制作了许多和桥走向垂直的半高的木质隔断和长椅,这是供游人休息、赏景,观鱼、逗鸟的地方。沿着“海上兰布拉”可以走到港口区最吸引游客的三大建筑——集商业、娱乐、餐饮于一身的MaremagrlLim大楼、IMAX电影馆(采用Imax,Omnimax和三维制式放映全景电影、立体电影)和欧洲最大的水族馆L'Aquarium。照片描述:老港栈桥“海上兰布拉”。照片描述:原海关总署现税务局大楼,精巧华美,建于1902年。海事博物馆:原为德拉萨内斯皇家造船厂的厂房。这座造船厂建于14世纪,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造船厂,每年可以生产30艘以上的大型帆船战舰,是加泰罗尼亚海上贸易和航海工业辉煌历史的见证。内部展示有修复的中世纪木船、设计图、航海图及从新大陆带回的珍宝等。这里的陈列厅中央曾安放过壮观的 “无敌舰队”旗舰、1571年海战中击败土耳其舰队的皇家号战舰模型。不过我们去时并未看到。馆内还为小朋友设置了专门区域,室外有模拟船舱、潜水艇的mini小屋,室内相关读物、短片以及迪士尼海洋动画一应俱全,寓教于乐,孩子们在兴高采烈的游戏中学到了海洋知识。离开港口区,我们沿哥伦布大道向东北方向前行。照片描述:中央邮局照片描述:哥伦布大街上的巨型龙虾雕塑,其后的是雕塑“脸”。França车站是巴塞罗那最重要的车站之一,共有14个列车站台。列车开往巴塞罗那机场、西班牙境内各大城市,也有部分开往欧洲其他城市的国际列车。这座建于1929年的火车站也是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经典体现,被誉为巴塞罗那最美丽的车站大楼。照片描述:Frana车站是巴塞罗那最重要的车站之一,这座建于1929年的火车站被誉为巴塞罗那最美丽的车站大楼。沿大道走到头便是城堡公园(Parque de la Ciudadela)。公园占地31公顷,包括市议会大厅、动物园和几个博物馆,因公园内曾有的古城堡而得名。1714年菲利普五世建造了这座城堡,1869年城堡被拆毁,只留下一个祭坛和一座军火库。巴洛克风格的军火库现在是加泰罗尼亚议会厅。照片描述:城堡公园大门。照片描述:大门的雕塑。 一进公园大门,就看到一座普利姆将军(Juan Prim)骑马像。普利姆将军曾任西班牙元帅和议长,1870年11月萨伏伊王朝的阿玛迪奥一世成为西班牙国王,12月28日主张民主的普利姆在走出议会大厅时被刺客枪杀,两天后不治身亡。他有一句名言:“在欧洲寻找一位支持民主的君王如同在天国寻找一位无神论者。”普利姆将军与城堡公园的建设渊源非浅。1714年9月11日巴塞罗那城被攻陷后,菲利普五世为控制这里,下令在此兴建一座巨型城堡,那是一座足以容纳8000人居住的五角形城堡,专门防止巴塞罗那人叛乱。1841年政府决定拆除这座深受巴塞罗那人厌恶的建筑,但此后又被下一任政府修复,直到1869年普利姆将军决定彻底拆除城堡,将此地归还给巴塞罗那人民。公园成立于1877年,曾是该市唯一的一片绿地,今天仍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公园。照片描述:普利姆将军(Juan Prim)骑马像照片描述:加泰罗尼亚议会宫公园内菲利普五世建的古堡早已粉身碎骨了,现在的城堡是建筑大师蒙达内尔设计的三龙城堡,1888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期间,三龙城堡曾作为咖啡厅使用,之后是市立音乐学校所在,现今则是对公众开放的动物博物馆。照片描述:建筑大师蒙达内尔设计的三龙城堡。公园里喷泉、湖泊、建筑相得益彰。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卡斯卡达纪念碑 Cascada Monumental ,这是一个人造瀑布群,也是为了世界博览会的召开而建设的。这个喷泉是高迪学生时代和 Josep Fontsére合作设计的,Josep Fontsére的设计理念是参考罗马特雷维喷泉(许愿池),而高迪设计的液压系统解决了建筑的难题。纪念碑下方是有着碧绿水色的许愿池,中间一座带阶梯的门型建筑,雕刻着维纳斯出生记,最上面是古希腊黎明女神奥罗拉驾着四匹马凯旋归来的镀金雕像。整个喷泉美轮美奂。《午夜巴塞罗那》中Maria Elena教Christina摄影的喷泉就在这里取景。照片描述:卡斯卡达纪念碑 ,为世界博览会的召开而建设的。学生时代的高迪与人合作仿罗马许愿池设计。照片描述:中间是维纳斯出生记。 公园不算太大,但处处都可以看出经过精心设计,每个角落都有美景。从公园大门出去过街,有一条棕榈树大道,大道的起点矗立着一座纪念碑,这是里乌斯·陶莱特(Rius i Taulet)纪念碑,陶莱特是一位律师,也是一位政治家。1858年至1889年的31年内,曾四次担任巴塞罗那市的市长。其在任职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实现了城市的繁荣,极大的提升了城市声誉,他还是巴塞罗那1888年世界博览会的推动者。大道的尽头是一座凯旋门,城堡公园是1888年万国博览会的举办地,这座凯旋门就是当年作为万国博览会的主入口而兴建的。凯旋门通体采用红砖砌成,墙门上方,前后各有四个拱形的小城堡,整个建筑带有浓厚的摩尔复兴风格。照片描述:里乌斯·陶莱特(Rius i Taulet)纪念碑,陶莱特曾四次担任巴塞罗那市的市长,是巴塞罗那1888年世界博览会的推动者。照片描述:巴塞罗那凯旋门,作为1888年万国博览会的主入口而建。从城堡公园出来,打算去看毕加索博物馆。在国外用中国移动卡不能上google地图,只好用百度地图导航,勉强可用,但找起来有点费劲。穿了好几个狭窄阴暗的小巷子,越走心里越没底,这么知名的博物馆怎么可能建在这种连人都见不到几个的地方?正犹豫间,忽然眼前一亮,来到一个小街心广场,在巨大古树的荫蔽下,分散摆着一些圆桌,人们在斑驳的阳光下喝着咖啡,惬意满足从脸上流出。百度地图显示毕加索博物馆快要到了。果然拐进又一条小巷,终于看到了博物馆的牌子。毕加索博物馆设在十五世纪建造的一所典型的加泰罗尼亚哥特式建筑里,它有着幽静的庭院、华丽的墙壁和窗棂。1895年毕加索举家从马拉加搬到巴塞罗那,这里曾是他的寓所。博物馆的收藏几乎涵盖了毕加索从创作初期到“蓝色时期”的所有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等,以及他的亲笔原稿,其中包括馆内珍藏的毕加索重要代表作:《宫娥》系列作品。晚年的毕加索热衷于临摹和重新解构古典大师的名作,这幅十七世纪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的名画被他恶搞了58次!很想看一看这个博物馆,询问了一下工作人员,看展品大约要一个半小时,算一下时间抓紧点应该可以。可是售票处的长队让我们望之生畏,同一个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买到票大概要1.5~2个小时,这样无论如何也赶不上集合时间了,只能悻悻然放弃了。照片描述:毕加索博物馆标志。照片描述:博物馆所在的小巷子。照片描述:毕加索宫娥系列。第一幅为委拉斯凯兹的原作,后面三幅是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仿作。画风的变化真是叹为观止。原路返回到小广场休息一下,广场上多了个黑人歌手在自弹自唱,嗓音浑厚深沉,歌声宛如天籁,果然高手在民间。一曲唱完,不少听歌的老人纷纷鼓掌致敬。在这样的环境,听这样的歌声,人生享受啊。略微休息,继续前行,准备去看大教堂,不过先遇上了一个计划外项目——拉蒙·贝伦格尔三世广场。该广场位于古罗马城的北门,是进入古罗马城内的四个入口之一。现如今城门早已不见,只残留着两段城墙,三座高塔,一个塔底有七个青铜字母“BARCINO”,虽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辨。广场有一座拉蒙·贝伦格尔三世骑马雕像。他是当时的普罗旺斯伯爵,阿拉贡王国的实际掌权人,战功赫赫,曾征服和收复埃布罗河流域大片领土,并与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七世签订《图德伦条约》,获得了对巴伦西亚的征服权。建于3-4世纪的古罗马城墙是巴塞罗那仅存的古罗马时期城市遗迹。城墙高达18米,保存了原来七座塔楼中的三座,已并入王宫。直到19世纪中叶,巴塞罗那的城市范围仍局限在古罗马城墙区中,这一地区现被称为“哥特区”。照片描述:拉蒙·贝伦格尔三世广场。照片描述:建于3-4世纪的古罗马城墙,是巴塞罗那仅存的古罗马时期城市遗迹。照片描述:罗马古城遗存的高塔 古罗马城墙的隔壁就是巴塞罗那大教堂,大教堂是天主教巴塞罗那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巴塞罗那教区的象征,兴建于13到15世纪,共耗时150年完成。教堂内部建造十分复杂,玻璃、雕刻都很有参观意义,各个祈祷室中供奉着各手工业行会的保护神,唱诗班的座椅、宗教壁画、雕塑和各式各样的金银器具华美夺目。通过教堂穹顶边的电梯可以上到教堂顶端,饱览巴塞罗那老城风光。大教堂门前游客很多,据说小偷也很多,遇到的国内导游都提醒我们要看好自己的包包。所以就外观了一下,没有了进去的欲望。图片照片描述:巴塞罗那大教堂:天主教巴塞罗那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巴塞罗那教区的象征,兴建于13到15世纪,共耗时150年完成。加泰罗尼亚音乐宫(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这是另一个计划外项目,在一条很窄的小街上。开始因为人很多进进出出的,还以为是什么酒店之类的地方,但建筑很漂亮,有特色。LG就向附近一个旅游团的导游打听,才知道这是加泰罗尼亚音乐厅,是到巴塞罗尼亚必来打卡处之一。呵呵,差点又错过了。加泰罗尼亚音乐宫是与高迪同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路易斯·多梅内克的代表作之一,修建于1905年至190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精致典雅的音乐厅之一,曾是加泰罗尼亚合唱团的演出地点。现今音乐厅仍在使用中,每天都有音乐会。如今的音乐宫因为扩建分成了新旧两部分,旧建筑部分各类浮雕和马赛克拼贴装饰令人眼花缭乱,而新建筑则以一大片透明玻璃墙与旧建筑毫无过渡与铺垫地衔接起来,比起牵强做作地模仿复制,其果断大胆承认不同的率性更令人激赏。音乐宫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必然是音乐大厅,大厅整个屋顶都装饰有陶瓷制成的红、白色玫瑰,每根立柱顶端都饰有一个圆盘装的柱头,上面如鲜花般盛开着孔雀尾羽图案。在那个令人目眩神迷的穹顶中央,金黄色的玻璃仿若太阳向四周发散着光芒,金光逐渐转淡,慢慢幻化成蓝色,而在蓝色的光线中又浮现出一个个女性的面庞,这样的光芒似乎在屋顶缓缓流动,倾泻一地的流光溢彩。1997年,加泰罗尼亚音乐厅与圣十字和圣保罗医院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照片描述:加泰罗尼亚音乐宫照片描述:音乐宫内部(网络图片)照片描述:音乐宫内部(网络图片)照片描述:由毕加索设计的建筑师学会大楼,墙面绘画为毕加索亲绘。这次因为是跟团游,基本没做什么功课,错过的地方太多,以后也许真的会重游一次吧。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曾是海上霸主,先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但转眼间一战而溃,霸主易位,无敌不再,日落得何其快也。西班牙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是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结婚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三大强权──莱昂、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终于联手才实现的。经过共同努力,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成功地创建了统一的西班牙王国,其当时的边界和西班牙如今的领土边界基本相同;他们驱逐了摩尔人和犹太人,在西班牙创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但同时他俩都是虔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他们的宗教偏见和于1478年创立的宗教裁判所对西班牙其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西欧国家出现了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繁荣昌盛的局面,但是西班牙却并非如此。在天主教一教独尊,一发表离经叛道思想就会遭到宗教裁判所逮捕的社会里,缺乏开拓和创造精神是不足为奇的;和其它西欧国家相比,18世纪的西班牙在思想文化方面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很快就从欧洲最富有的海上霸主的神坛上摔落下来。1588年西班牙在英吉利海峡战争被英国以少胜多打败,“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虽然自从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初建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至当代几乎已有五个世纪了,虽然自从它被彻底消灭之日起至当代也已有一百四十多年了,但是西班牙还没有从它的影响下真正恢复过来。打败西班牙的不仅是英国,还有西班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