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2017年8月30日 晴 英国格拉斯哥万事开头难。拖延症晚期的我,今天总算是在即将结束一年的留学时光离开英国之前把这个帖子的头开了起来。从今年一月结束第一次奥地利之行至今已过去7个多月,拖了这么长时间,那些曾触动我的美食、美景,以及美好的回忆难免开始渐渐有些泛黄褪色。但即便记忆只剩下一些零散的片段,我仍不后悔在一切都准备妥当后再来开启这篇游记。要知道对于奥地利而言,再怎么慎重都不为过,毕竟这个国家在我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实上,这篇游记的准备期又何止短短7个月,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它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酝酿着。世界那么大为何偏偏钟情于奥地利?的确,即便仅就欧洲而言,奥地利也算不上是中国游客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谈及阿尔卑斯首先想到瑞士;聊起文化英、法、意大利出现频率最高;说到音乐呢,也就是喜欢古典的才能对奥地利略知一二。若论知名度,拜国内媒体近些年大力“宣传”所赐,金色大厅或者施华洛世奇似乎更适合为奥地利这个国家代言。还记得高中结束后,原本也曾有前往欧洲一游的想法,但翻遍各大旅行社的行程也未见有将奥地利作为主要旅行国的,至多不过是前往维也纳、萨尔茨堡等主要城市走个过场而已,连浅尝都算不上又何谈深度?但就如初遇心之所爱时无法言明的情感,对于任何人来说,喜欢一个人、事、物无需加以严谨的论证。无论它是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哪怕只有一点打动你,也已足矣。 尽管现在常常沉迷于古典乐无法自拔,但我与奥地利这个国家的缘分却并非因音乐而起,却是那个如今几乎被亚洲人占领,人人口中唤作“世界最美小镇”的哈尔施塔特。央视二套的《正大综艺》让我第一次有机会领略这个国家的美,那时的这档节目还不曾脱离其初衷搞什么魔术秀和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中《世界真奇妙》的板块尤为精彩,每期都会去到不同的国家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顺带着出些古怪刁钻的问题考考现场嘉宾。奥地利那期就去到了梅尔克、哈尔施塔特和盐矿,所见景象自是与现在大为不同。镜头中的哈尔施塔特在白日仍然保有着那份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闲适,当主持人乘坐小艇划破深蓝色的湖面,依山而建的木质房屋随着镜头的摇移逐渐蔓延开来,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唯有发自内心的惊呼:“太美了!”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我想就是“和谐”,至少这就是我心中“和谐”的样子。人类文明不再以破坏者的姿态存在,而是与自然呈现出一种天衣无缝的融合,彼此尊重着共生了千年。就是从那一刻起,奥地利这个名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渴望去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她、了解她,阅尽有关她的一切信息。然而,在那个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里,没有微博微信,没有像穷游这样的旅行论坛,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译制出版的《异域风情丛书:奥地利》(第二版)几乎是当时市面上唯一一本全面介绍奥地利各州的中文书籍。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奥地利的初步印象也随之成型,直到自己已不记得这本书被我翻阅过多少遍,也只有那些微微翘起泛黄的书页与其间零零散散的批注还在提醒着我曾为它着迷。在这之后我又陆陆续续买过很多本有关奥地利、有关维也纳的旅行书,如今再度打开家中的木制书柜,有关奥地利的收藏已经同哈利波特和金庸一起占领了书架中一个专属空间,占据了我童年时光的一部分。在开始正文之前,本游记的标题也让我备感纠结,照理说怎么也该起个足够吸睛、逼格够高的,方才不负前面这一长串儿的铺垫。但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称作《我的圆梦之旅》吧,很平凡,却最符合游玩时的心境和整个旅行最原本的意义。开贴前最初的设想是将总共三次前往奥地利的行程全部整合在一个帖子中,但后来才发现穷游的行程单系统好像只能设定起始日期而无法调整行程中间的日期,要不就是有这个功能,是我智商太低没找到。总之,最后还是不得不分别开贴来完成这篇游记。整个游记暂定将分成四个章节:我的圆梦之旅:序章第一章:冬之初次相遇第二章:春之短暂重逢第三章:秋之最终告别本帖并非涵盖大量实用信息的攻略向文章,毕竟论坛里已经有很多有关奥地利方方面面、写得非常详尽的攻略文,我这个闲散懒人也就不在这里画蛇添足了。同样的,一些非常热门的景点例如美泉宫,霍夫堡等本帖也将不再做过多的背景介绍,当然一些相对冷僻的景点除外(作为一篇深度游的帖子冷僻景点不少)。开贴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记录下旅行中的所见所感,希望这个帖子能像哆啦A梦的时光机那样带我再度回到那些身处奥地利的时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 希望能有更多热爱旅行、喜欢奥地利的人可以借由本帖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奥地利,寻找到那些隐藏在阳光背后的美。最后的最后,在此还要特别感谢第一程的小伙伴Mars同学慷慨的借给我他的大疆Mavic Pro以及将他拍摄的照片提供给我作为本帖的补充。感谢版主大耳酋长提供的实用信息,感谢垂直飞行、人字拖1小白、big_michael、天琊向左等前辈,你们的帖子让我受益匪浅。好了,闲话少叙,让我们正式开始这段旅程吧!PS:本帖将竭尽所能保证不烂尾,正常情况下采取日更方式进行更新,如遇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不可抗力除外。由于间隔时间过长且作者文化水平有限,如有表述不当或信息错误的情况,还请各位网友见谅并欢迎指正。谢谢!二、行前准备从2016年12月18日正式跨过瑞奥边境算起到2017年10月3日从维也纳施韦夏特国际机场回国,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先后三次踏上奥地利的国土。虽说严格来讲也只有12月那次是明确地将奥地利列为主要目的地的,不过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尚有很多遗憾,或者干脆就是因为太喜欢,在后来制定行程时,我还是私心地将奥地利规划进了路线当中,总是想着无论时间长短好歹还是应该回去看看的吧。就这样,粗略算下来,三次行程相加总计耗费约31天,在此期间饱览了奥地利春、秋、冬三个季节的风光,走遍包括维也纳在内的全部九个州,也欣赏了遍布这个国家东西南北、大大小小约五十个城市和小镇,除坐飞机外全程自驾,行驶总距离超过3100公里。这样一套行程安排,想必也算是当得起“深度游”之名了。2.1 路线规划先别忙着羡慕我这种几近疯狂的深度游行为,在迎接一场真正酣畅淋漓、永生难忘的旅行前,我还必须面对两座令人望而生畏登之又无比残酷的“大山”——准备与等待。我想大部分天秤座的人都会拥有和我一样的属性,那就是选择性障碍。请不要让我在两个程度相近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那会让我纠结万分。好在开始旅行前我还有超过六个月的时间来纠结这件事,包括决定路线、租车、订酒店、预约餐厅以及购买各种景点和演出的门票等等大小事宜。尽管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敬告身边的朋友旅行早做规划了,但还是想在这里再强调一次。尽早着手规划不仅可以帮你省很多Money,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获得更多转圜余地,并对自己的行程进行完善和调整,以求达到事事尽在掌握的境界。更何况就算自认前期已近乎无懈可击,实际的旅途中却还是充满了各种未知的“惊”与“喜”,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每一次旅行都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无论你是想要休闲放松、购物Shopping,还是饱尝美食、探索未知世界,不同的目的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旅行线路,也让我们在旅行中不至因世间纷繁而迷失。于我而言,“摄影”及“音乐会”成为了三次旅行线路规划时的主导因素,并最终结合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季安排和500PX上的照片定位功能制定了我的旅行路线图。唯一例外的是第一次奥地利之行,我希望能够实现在萨尔茨堡过平安夜和在维也纳跨年的愿望。上图显示了我三次奥地利之行的全部行车路线规划,其中仅有极少数部分与实际旅行路线有所出入。图中的蓝线是我2016年12月前往奥地利时的路线,并戏称其为一次穿越阿尔卑斯的旅行:从西部福阿尔贝格州费尔德基希自瑞士进入奥地利后一路驱车向东直抵首都维也纳,迎接新年后再由北部的维也纳至萨尔茨堡一线经德国慕尼黑返回瑞士;图中的黄线代表第二次春季旅行:这次在奥地利境内停留时间不长,仅花了四天时间从南部利恩茨由意大利进入奥地利后,再经布伦纳山口返回意大利,最远抵达的城市是萨尔茨堡;最后一次,也就是图中红线所代表的部分:分别由德国和意大利两次入境奥地利,虽然有不少与第一次重合的线路,但是很高兴能够补齐大格洛克纳高山公路和瓦豪河谷两段经典线路,顺道还发掘了几处“秘境”,收获颇丰。遗憾的是即便三次穿越奥地利却仍难做到面面俱到。南部地区,特别是施蒂利亚州南部和克恩顿州东部尚留有大片空白,像格拉茨和沃尔特湖畔这样的代表性景区也未及探索,这些地方都将成为未来第四次奥地利之行的主要目的地。2.2 拍摄器材除了人人都会准备的出行物品外,在我旅行行李中占绝对“分量”的还是一众摄影器材。这里的“分量”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就是数量多,机身、镜头、滤镜、脚架、无人机应有尽有;其次则是重量,每日身负超过五公斤的重量行军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现在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哭着喊着也要自驾了吧,光是想想自己背着行李赶火车的样子就已经不寒而栗了。在旅行过程中正儿八经地拍片而不只是留个念想,这种行为可被视为一把双刃剑。好的地方是能够在最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最恰当的地点,目睹一个小镇、一个城市的最美时刻。不好的地方自然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选定地点一站就是一个小时,别人都已经烛光晚餐了,我却还得在寒风中等待“Blue Hour”,甚至还得放弃许多景点参观的活动。不过,再多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比起做一个匆匆过客,我更愿放慢脚步去等待、去发现,要知道一个城市最美的容颜只会留给愿意在三个时刻陪伴其左右的人,那就是黎明破晓、日落黄昏与午夜降临。好了,也是时候来隆重介绍我旅行中最忠诚、最辛苦也是功劳最大的“伙伴们”了。“一张流”展现我出行所携带的全部摄影装备。以下是我的装备清单:索尼A7r MarkII相机蔡司Distagon T* 15/2.8 ZF.2镜头蔡司Batis 25/2镜头蔡司Milvus 1.4/85镜头尼康AF-P 70-300mm f/4.5-5.6E ED VR镜头福伦达ULTRO 40mm F2 SL II镜头大疆Mavic Pro无人机苹果iPhone 7手机捷信GT1542登山者三脚架阿卡P0 801214云台路华仕NIK-NEX镜头转接环Tiffen Digital HT 67mm Polarizer滤镜Heliopan Digital ES 95mm ND3.0滤镜Formatt-Hitech Firecrest 95mm ND1.2滤镜Formatt-Hitech Firecrest 100mm ND1.2滤镜Formatt-Hitech Firecrest 100mm ND3.0滤镜Formatt-Hitech Firecrest 100mm ND16滤镜Formatt-Hitech Firecrest 100mm GND0.9滤镜Thinktank Airport Essentials AE483摄影包原以为携带这么多器材并不会全部用到,然而实际上上面所列出的每个成员都或多或少地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出了一份力。看着已经不再光洁如新的器材们,心中不免有些自责,责怪自己没能保护好它们,每次旅行回来都会添些新伤。但换个角度安慰自己,又会想这些不正是我曾旅行过的证明吗?PS:本帖大部分图片均由索尼A7r MarkII拍摄,少数照片来自于iPhone 7和大疆Mavic Pro。补充图片则来源于网络或由同行小伙伴的富士X-T10拍摄。 三、交通如果你会开车、爱开车、能够接受自驾费用、无意多国踩点、又有同行的伙伴陪同,那自由行的同好们,我实在找不出什么像样儿的理由不去建议你通过自驾的方式游览欧洲大陆。“路好、车少、风景美”是三个最直接的可被用于描述欧洲自驾感受的词汇,如果运气好点儿碰上个好天气,那真是“车在路上跑,人在画中游”啊!相较于同样可以赏景的欧铁系统,自驾的机动性自是前者所无法比拟的。由于本身面积不大再加上城镇化程度非常高,在欧洲开车不仅不会耗费太多体力,而且还能时不时路过些不知名的小镇,而这些小镇往往就是我们一趟旅行中的“兴奋点”所在。即便是前往像哈尔施塔特这样的国际级旅游名胜,也是开车过去更为方便一些。看到意外中的美景怎么办?靠边停车下来拍几张,或者干脆改变路线直接冲过去。有时候还真挺羡慕欧洲的房车文化。两人一车,便可逍遥于天地之间,吃住行一车搞定,仿佛一座移动的房屋。随心而行,无需既定目标,白日迎朝阳出发,夜晚与星河共眠,饿了,就随便找一块儿风景好的地方来一顿并不丰盛却足够精致的午餐。这才是我所向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3.1 景观公路中国有句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反过来也成立。虽说欧洲的公路网普遍的高水准,但即便如此,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在欧洲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英国、法国、荷兰、瑞士、德国、意大利、冰岛、奥地利,大大小小也开过不少国家,给我留下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道路的优越程度是跟国家的富有程度成正比的。一个比较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当我从意大利驶入奥地利境内后,公路的平整度和高速设施的高级程度马上就发生了变化。按照这种逻辑,瑞士的公路自然是以上这些国家中保养得最好的。德国虽说没有奥地利富有,但胜在身为欧洲汽车王国,对于道路的维护自然不会马虎,再加上没有高速公路费、不限速以及租车费用低廉等优势,成功当选以上各国中最适合驾车旅行的目的地榜单第二名。那谁是第一名?当然是奥地利了!别说我私心,谁叫这里有条大格洛克纳高山公路呢,我会在第三章中详细介绍这条公路。当然,奥地利的其他路段也常常会伴有非常美丽的风景,如果时间充裕我还是建议大家避开高速而行。在这个国度里,俞是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风景便俞是惊人的美。以下列出几段个人认为可被视作景观公路的路段:大格洛克纳高山公路奥茨至瑟尔登186号公路莱希至圣安东197和198号公路因斯布鲁克至布伦纳山口A13号高速公路温克勒恩至海利根布鲁特107号公路玛丽亚阿尔姆至比绍夫斯霍芬164号公路萨尔茨堡至巴德伊舍尔158号公路哈尔施塔特至格绍湖166号公路(秋景太美了)巴德奥赛至格伦德尔湖Grundlseer Strasse(秋景太美了)Kremsmünster至施泰尔122号公路瓦豪河谷梅尔克至克雷姆斯3号及33号公路维也纳环城大道3.2 奥地利自驾游十大Tips1、奥地利高速公路最高限速130KM,城镇最高限速50KM。2、行驶高速公路需购买高速公路票,十天起卖。撕下后将高速公路票贴至前挡风玻璃上即可。(部分路段设有收费站,需单独缴费。)3、奥地利多为自助式加油站,加油后只需到加油站商店中报出加油机号码交费即可。4、在奥地利,高速公路加油站油价最贵,每日中午变更油价。油价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高速公路加油站——城镇半自助式加油站——城镇自助式加油站(仅接受银行卡付款)5、奥地利与中国一样实行左驾制,道路最左侧为超车车道,超车后需变道让出超车车道。6、由于大部分为山区,气候多变且多隧道,因此在奥地利即使是白天开车也需打开前大灯。7、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需注意车辆右转也要等红灯。如需进入环岛,环岛外车辆需让环岛内车辆先行。8、约80%的情况下在奥地利停车是需要收费的,当然荒野之中除外、小地方除外、周日除外,或是你运气比较好除外。在停车场停好座驾后,你需要就近寻找一个蓝色的长条形箱子,然后按照说明购买停车票,并将停车票放在挡风玻璃下后就可以愉快地游玩儿了。9、第八条所述停车方式一般只适用于街边停车或是一些没有设置出入口的停车场,但如果是在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场停车的话情况会略有不同。与国内停车场出口处交费的方式不同,欧洲停车场必须先前往停车场自助缴费机交费,之后再将认证过的停车卡插入出口闸机才能将车辆驶出停车场。10、不想着急上火就千万别在大城市开车。这一条不仅适用于国内城市,同样也适用于国外。尽管在维也纳开车已经要比巴黎、伦敦这些城市容易得多,但不可避免地还是会面临昂贵停车费的问题。如果情势所迫必须要在维也纳长时间停车,遍布城市周围的P+R(Park & Ride)停车楼绝对是最佳选择。其优点显而易见,单日3.4欧元的价格非常便宜,但缺点是距离市中心较远。好在所有停车楼都被设置在了地铁附近,只需多坐几站便可轻松抵达。3.3 租车自驾出游这种方式在欧洲国家非常流行,相应地他们的租车系统也已经非常发达,各色租车公司琳琅满目。其实,在欧洲租车如今已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艰难。虽说目前国内仍无法办理国际驾照,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需携带好中国驾照、驾照翻译件、护照和信用卡这几样东西就能够顺利提车,有的地方甚至连翻译件都不需要。海外租车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完成。第一种是经由租车公司的官方网站下单预订想要的车型,另一种则是通过大型租车中介机构来完成租车。相比直接官网下单,中介机构租车有几个优势:一是能够同时获得不同租车公司的报价以找到最优价格;二是中介机构往往会提供比租车公司更为优惠的保险价格;三是并非每家租车公司都有中文服务,因此中介机构租车更为方便。租租车与携程租车是国内租车中介机构中的头两把交椅,个人更多使用的是租租车,只有两次选择了携程租车。曾有小伙伴建议我出于价格因素使用携程,但实际对比下来两者的差异其实并不大,仅在部分车型的报价上有所出入。如果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用户,我还是建议多多对比后再做决定。至于租车公司孰优孰劣?Hertz、Avis、Sxit、Enterprise、Europcar于我而言都还算差不多吧,总该是哪个便宜选哪个。不过有一点倒是刷新了我的认知,若是你认为自己预订的车就是最后开到的,那可就太天真了。也不知是运气太差还是怎的,在我总共八次的租车经历中,只有三次拿到了与预订时相符的车辆。可换个角度想想,我的人品也算不错,最后开上的即便不是同级车辆也是升级后更好的。这次在瑞士的租车经历就让我喜出望外,原本预订的是标志308旅行版,最后拿到的却是宝马320d。喔噻!各种高大上的功能可算是让我开了眼界,请理解一个穷屌丝开上宝马时的激动心情。总之最后一程的驾车体验让我各种开心,也算是为整个旅程划下了圆满的句号。3.4 城市交通正如前文所述,如果你想在欧洲大城市内开车的话,一般只有三种情况:要么你是当地居民、要么你是范迪塞尔,要么你是疯子。开个玩笑。总的来说,奥地利的几个大城市对于自驾人士来说还是相当友好的,没有像巴黎那样密集的红绿灯,也没有像佛罗伦萨那样的限行区,深秋之时在维也纳的环城大道上顺时针地来上那么一圈,别说还真挺惬意。但即便如此,高效、现代化的奥地利城市公共交通仍旧是体验城市生活的最佳媒介,特别是维也纳的公共交通,那已经不只是高效而是充满魅力。上图展示了维也纳如蜘蛛网般错综密集的公交系统,由巴士、有轨电车、地铁与轻轨线路交织而成。这之中,有轨电车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浏览这座音乐之都昔日荣华的最佳方式。尽管有轨电车在欧洲并不鲜见,但于维也纳而言其重要性与标志性都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自1865年诞生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至今,维也纳有轨电车线路全长已达176.9km,拥有多达1,071个车站,并成为了世界上第五长的有轨电车线路(WIKI,2015)。漫步在环城大道上,除了两旁气势磅礴的各式新古典主义建筑,红白双色的老式有轨电车总能吸引我驻足观望。清晨,披着金色朝阳的电车向我驶来,仿若一辆正在开往过去的时光列车。车轮摩擦轨道的声音与叮叮的铃声相互交织,幻化成我在音乐之都听到的第一段旋律。当电车轻柔地在我面前停下,车门打开的瞬间我像是看到了杰西与赛琳娜正谈笑风生。那一排排泛着光泽的木制座椅,让我无法抗拒登上这电车的冲动,哪怕我并不知接下来将会去向何方。登上电车,找个僻静无人的角落就这么靠窗做着赏景。老旧的木椅子漂亮,但并不舒适,这坚硬的坐感怕是很难再在其他电车上找到了。电车开动,窗外的风景也随即变换,正当我满心期待着一次怀旧之旅时,对向开来的新式电车却扫了我的兴致,让我不得不意识到这已经不是昔日的帝国之都了。现如今这种外观颇具未来感的新式Type A型电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维也纳的各条电车线路中,让维也纳人的出行变得更加舒适和快捷,而少量经典的Type E2型电车则仍旧以一种维也纳城市名片的姿态运行在D, 1, 2, 5, 6, 18, 30, 31, 38, 40, 41, 60, 67以及71这几条线路上,并为来往的游客所青睐。不同于在奥匈双元制帝国成立前就诞生的有轨电车,维也纳地铁系统的历史则要短得多。地铁的规划与建造过程也是命运多舛,先后遭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不得不中断。因此直到1978年,这座城市才拥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地下铁线路U1线(Karlsplatz 至 Reumannplatz段),并在1982年与U2线以及在轻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U4线共同组成了维也纳最初的城市地铁网络(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