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进来看这篇帖子的读者,不知道是对标题的哪个关键词感兴趣?沈阳?辽宁省博物馆?唐宋八大家?还是随意点进来看看?既然点开了这个帖子,咱们就继续往下聊聊。 “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于12月2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我在12月5日和12月6日,利用周末两天时间,专程去辽宁省博物馆参观了这期展览。后来之后,很多人问我看展什么感受?我都回答:值了!整个看展体验,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酣畅淋漓。声明:我不是汉语言专业、历史专业、书法专业,或绘画专业人士,连资深爱好者都算不上,而且上学的时候经常不认真听讲和背书。所以全篇后记都是从一个业余观众的角度出发,查资料加上直接的理解。如果有错误,欢迎指出。【Highlight】“唐宋八大家”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唐宋八大家”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反对骈文。——这句话我们都会背吧,但这句话到底在讲什么?理解这场展览,首先得理解“唐宋八大家”的意义。 提起唐宋文学,我们可能首先联想到的唐诗宋词;提起唐宋八大家,联想到的是语文课本上的朗读并背诵全文。在看展的过程中,我回想起上学所学的知识,似乎很多重点内容,当初老师都提及了,但是并没有给我们讲透。我在网上搜资料的时候,还看到网友问为什么李白杜甫不是“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主要是与散文相关,所以标准说法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划重点:散文!不是诗歌。文体可以分成散文和韵文。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韵文包括赋、诗歌等。 提起散文,我们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朱自清那类散文,而那类散文,已经是发展到“五四”之后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从先秦时期就有了,主要有历史散文,如《尚书》《左传》;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到了汉朝,出现了“赋”。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属于韵文,如:班固的《两都赋》。在汉代,有一部巨著不能不提,司马迁的《史记》,是传记散文发展的高峰。骈文,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南北朝。因为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也被称为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偶和声律,辞藻华美。划重点:倡导古文运动中的“古文”,不是咱们经常联想到的文言文(和白话文相对),而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宦官弄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从思想性上是在复兴儒学,散文不受格式的拘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然而,晚唐依然存在一些不良文风。到了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极力推崇韩愈和柳宗元,强调文道统一,道先于文,又掀起了一次新的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形成的散文,对明清的影响经久不衰,直到明末清初的桐城派,依然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然而说到这,各位读者是否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引领了文学运动,就说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呢?我上学的时候真的理解不了这个问题:散文到底有多重要呢?曹丕所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其中提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已经把文章和国家社稷联系在一起了。注: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给他写“煮豆燃豆萁”的那位。如果古代历史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不易理解,可以想想当下: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切实改进文风。改文风就是转作风,有什么样的作风,就有什么样的文风。文风关乎世运,世运隐于文风。文风不仅是语言风格和个人喜好,是与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再往前看,在延安时期,中央就提出过《反对党八股》:“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这种文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尚未得到普遍的发展。我们破坏了洋八股和党八股之后,新的文风就可以获得充实,获得普遍的发展,党的革命事业,也就可以向前推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