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4
1154
9
0
作者:龙之大卫
英国,这个我们读书时了解到的第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除了她的“日不落”、第一台蒸汽机、“羊吃人”、断头台、达尔文、牛顿、莎士比亚,她也是现代足球、羽毛球、板球、橄榄球等的发祥地,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让我们知道伦敦是个迷雾重重的阴冷潮湿的城市,央视第一档学英语节目《Follow me》告诉我们地处一隅的布莱顿成了英国人向往的阳光地带。但最深入骨髓的,还是鸦片战争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一个多世纪的屈辱,隐痛甚至到了今日还在某些不经意的场合让中国人感觉到。欧洲游的话,首先就会想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瑞士、希腊、匈牙利、捷克、丹麦都会排在后面。即使法国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欺负中国的主角,有了拿破仑中国睡狮之说和雨果控诉两个强盗抢劫圆明园,我对法国的印象就远高于英国。何况曾经的世界首强——大英帝国,号称一己敌二强,即她立国根本的海军作为世界最强,规模和实力要等于排位第二第三的两强之和。在那巨舰巨炮为发言权的年代,海军的地位也即国家的地位,也代表了国家自身的工业实力。按现在的说法,海军的军舰制造能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算支柱产业。只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摔打,大英帝国终于被敌人和盟友掏空了身体,落到现在联合王国在世界工业国的排位一再推后,落汤的凤凰不如鸡。如果不是女儿在英国读大学,如果不是外国人有个春假,我是断然不会在离乍暖还寒尚有距离的阴晴不定的四月前去英国旅行。没有了多少期望值,获得的就都是赚的,而且此次真是收获满满的,包括每天晨起暮归、一万不算走二万才起步的情况下还体重没减。第一天 3月30日,浦东机场直飞伦敦希思罗太太不喜欢便宜的转机,嫌路上时间太长。其实俄罗斯航空中转莫斯科也不过增加几小时,有些人还爱搭乘阿联酋航空之类的,可以经转迪拜啥的,法航自然经停巴黎,去一趟英国还捎带在迪拜、巴黎玩几小时,多好?当然,韩国航空就要去趟汉城,哦现在叫什么首尔,日航就是去一下东京。初次看到要经停首尔就感觉奇怪,更别说东京了,这不是要去北京还先到广州吗?到了实际坐上去英国的飞机才知道,飞机不是照我们常规思维那样飞的。我们的地球图那样的格局,上海到伦敦大概就应该经过长江流域向西,再穿越中亚、西亚到巴尔干、意大利、法国到英国。但地球是圆的,还是个赤道周长大、经线较短的扁圆球,估计是自转多了把肚子晃大了的缘故,反正到另外一个半球去,走靠近北极圈的航线往往最短。所以从上海起飞后,飞机是朝北京那方向去的,经过扬州、徐州、临沂、石家庄、张家口、二连浩特过蒙古进入俄罗斯,飞过乌拉尔山进入欧洲地界,在彼得堡和摩尔曼斯克之间进芬兰,再进瑞典擦过那个雪平(没有叫吉雪萍的城市)由哥德堡附近跨海穿过丹麦,从北海面对英国整个东海岸直取伦敦。这个方向上,英国几个目的机场伦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爱丁堡、阿伯丁等几乎是差不多距离,甚至爱丁堡都应该比伦敦早到。这么看来,先飞去首尔甚至东京也不算先往后飞,而是经过不同的向北极的航线。当然,经停那些地方(包括去迪拜啥的)在时间上肯定是要多一些,还不算经停的时间。维珍大西洋航空直飞的航班价格很便宜,签证正好的过年前,大约那时预订,来回含税每人不过5200元。飞机上一顿饭三选一、一次点心、一次早晚饭,乘务员男女老少中外都有,没感觉多累。浦东机场起飞因为前方流量问题延误了大约一小时,订票时给的时间到达希思罗,机长在降落前还道歉起飞延误和责任在浦东机场云云,看来实际上延误是经常发生甚至成了常规起降时间,不然怎么会误点后恰好在预订时间到达呢?下飞机拿着护照和飞机上填好的入境卡排队入境,一家或者一起的可以一同在一个窗口办理。遇到一位女警官,问题仅简单几句,只是“是第一次来UK吗?”,以及卡上不很符合规定的填写修改了一下。然后再拐几个弯、坐电梯、提行李过了一道无人检测门,凭去日本和美国经验,似乎还意犹未尽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机场1-2-3端的大厅,就算过关到英国境内了。总共一小时不到。希思罗机场是排名仅次于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机场,以跨境的客流量计算,希思罗机场的客流量是最高的。在欧洲,比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和法兰克福机场的客流量多31%,航班数仅比两家总和少三分之一。机场拥有两条平行的东西向跑道及五座航站楼。第5航厦已经于2008年3月27日启用,英航独自使用该航站楼。当局于2007年3月宣布翻修第三航站楼,同时也正在考虑兴建第三条跑道及第6航站楼。希思罗机场离伦敦市区大约15英里,离开必须交通工具,不过好在方式很多,除了有接机或服务,出租当然一般人是不会考虑的,谁不说他伦敦出租贵啊?剩下的就是机场高速火车和地铁了。机场高速火车速度更快,也不会有地铁故障的可能,只是知道派廷滕(帕丁顿)火车站,然后换乘地铁或者公交。我根据方便、住房条件及价格综合,选择了伊斯灵顿的住处,靠近地铁皮卡迪利线。该线正是希思罗机场出来的唯一地铁线。所以不需考虑高速火车快与不快、到了派廷滕还要换啥地铁,直接去皮卡迪利线就行了。英国到啥地方都可以参照指示牌,机场、车站等更没问题。虽然我们也曾在圣潘克拉斯车站找正确的站台走错了路,这是后话。于是,只要看去地铁的指示牌就行了,不过那里各个方向的走道真多,有的可能还是走错了拐回来,有的就去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了,这需要看清楚。反正曲里拐弯地不知上过多少台阶、搭乘多少步行电梯,终于到了皮卡迪利线的售票厅。到了伦敦,公交系统肯定是步行以外最常用的方式,牡蛎卡也就是到达后首要购买的东西。虽然牡蛎卡有几日卡或者跟伦敦PASS挂钩的Travelcard等可以更优惠,普通卡还有个不用时退卡时卡内最好不要超过10镑的窍门(否则据说退款很麻烦),但如果以后还去伦敦,以及隔十几天还从伦敦回国,所以就只打算买普通卡。5镑押金。Oyster Card(牡蛎卡)是伦敦的交通卡。可以使用于伦敦的绝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地铁(Tube)、巴士(Bus)、电车(Tram)、轻轨(DLR)、地上铁(London Overground)、TFL Rail、缆车(Emirates Air Line)、泰晤士河水上巴士(River Bus Services)以及一些伦敦市内运营的火车。可具体参考http://www.yinglunka.com/viewthread.php?tid=54,上面详尽地描述了有关知识。还可参照邦利的http://www.bangli.uk/123265.html,知道在伦敦有了牡蛎卡是多方便多便宜,对于青年学生将牡蛎卡和16-25岁铁路卡绑定还可叠加优惠。在自动售票机前正克服刚从中文环境换到英文环境时不适应,一位黑人地铁员工走前来问是否需要帮助。从佩戴的标志看,大概是专设的为外国旅客提供帮助的人员。得知我们购买牡蛎卡和大概在伦敦住几天后,他麻利地帮我们点击号了屏幕上需要的按键,并建议我们每人充值20镑。似乎自动售票机上只接受信用卡、硬币和10镑20镑纸币,带去的50镑不能直接用,于是就费事点两个人分开买卡。然后感觉可能还不够,就思想准备再充值10镑。有了卡到闸口闸机上圆形感应区刷一下就行了。如果想知道卡内余额,到售票机上同样的圆形区刷一下。当然,如果前面有人用过售票机,那么先按“NEXT”让它退出为妥。皮卡迪利线在希思罗机场有三个站,除了1-2-3端外,还有4和5两站,尤其4和1-2-3是同一条线,5出发的是另一种皮卡迪利线。就像上海地铁10号线去虹桥机场和火车站还得注意别坐上去航中路方向的10号线一样。那么在1-2-3站坐车,也还是要注意别坐上去4站的车,那样会多坐一站再回过来。伦敦地铁为让大家清楚坐的方向,会在下到站台时的墙上或者柱子上贴着两边车驶向哪些站的图。比如我们要到伊斯灵顿,找到去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站或者喀里多尼亚站就行了。在日本行和美国行中多次说过,我们去的那些地方,前后经常会出现呼应。比如美国多地有联合车站,即使没去用也可能会经过。这次喀里多尼亚就成了第一个提示后面形成的地名,老早老早,苏格兰就叫喀里多尼亚。而我们去苏格兰乘坐的夜车也叫喀里多尼亚,在尼斯湖边也看到喀里多尼亚字样。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铁道。跟欧洲和中国叫Metro、美国叫Subway不同,人家叫Underground。因为是最古老的地铁,所以地铁隧道也是古早的尺寸,会显得狭窄。其实英国的交通也是如此,马路上车道之窄不是我们能预料的。如果进了古堡,尤其登堡垒的石梯,那更是不一般的窄。是否英国人很重视道路占地的节约?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很节约的国家——日本。到了英国才发现,日本的很多东西直接采用英国的思路,左行、狭窄,火车站的样式和买票候车的方式都差不多。大概都是岛国,土地宝贵的意识尤其强。而日本想套用英国虽是岛国却做过世界老大,也想踩着英国人思路的脚步去复制出一个东方的日不落帝国。刻舟求剑的思路自然不会让日本人如愿,不过他们也确实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再结合自身的一些特长,也创造了不少帮助世界科技进步的东西。英国人设计的车厢和隧道显得多严丝合缝啊。他们早就体会到英国的土地和天空都是要省着点用的吧。英国人虽然不算非常高大,却也是比我国人高马大的多,看看下了地铁的诸位,都高出地铁车厢半头了。可以想象车厢里是多低矮狭窄。不过隧道虽然改不了尺寸了,新旧车厢或者线路还是可以作出修改的,所以伦敦地铁各线的车辆可能有所不同,有些还接近了我们采用的更新的车厢。伦敦地铁地下的站台感觉都差不多,站台照样还是窄窄的就够三四人并排的样子,对面方向的站台跟这边往往就隔着上下的楼梯。站台一般也不长,地铁大约也就三四节车厢,每个车厢两个或者三个门。印象里,即便不长的站台,也没有一个是完全直的。虽然用了荧光灯照明(现在也可能改LED了),光线总没有非常明亮的感觉。兴许英国人怀旧,即使修理也修旧如旧的。二战时,地铁也曾是市民的防空洞,很多站台是在深深的地下,需要乘坐很长的电动扶梯才能下去。带着行李的要到地面,没有电动扶梯是不行的。当然,还有供残疾、年老、病弱人士使用的电梯,携带重行李的旅客也是可以搭乘的。实际上,使用这样电梯的人只比我们国内的情况稍微少一点,而且其中多数还是符合乘坐条件的,不像国内很多年轻力壮的照样昂然进出电梯。文明更多由软件——人的素质来体现,国人需要作出比欧美人更多的努力了。开始我们都只是上电动扶梯,后来由英国人士带着也拖着大行李用了电梯。从站台到地铁进出层之间就是由电梯、电动扶梯、楼梯联系,在这层出了闸机,跟国内一样往往还不是地面,还需要再根据自己的去向选择相应出口上去。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地铁站也是如此,出了地铁闸机又像进入了一个有无数方向的大走道,有售票机有少量商店有很多通道口。女儿已经在国王十字火车站等了。国王十字圣潘可拉斯地铁站是伦敦通过线路数最多的地铁站,因此它也是伦敦地铁最繁忙的车站。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地铁站还发生过著名的大火,发生在1987年11月18日,时值下班期间,共造成31人死亡,是首次引起重大伤亡的地铁火灾。火焰从木质的自动扶梯底部燃起,死亡原因多为吸入过量有毒气体。英国人也真行,到了八十年代还使用带木质的自动扶梯。要知道,首先认识到木质甲板对于战舰危险性的也是英国,就像飞机弹射器由英国人发明一样,英国人在很多方面还走在了世界的前沿,近些年如提出碳排放概念。木质虽然可以提升物件的尊贵度,但无疑有其不可避免的潜在危险。最终那次事故的原因调查表明,很有可能是点燃香烟后丢弃的火柴点燃了润滑油引起了火灾。八十年代在伦敦的人们不文明行为也是可见一斑。这起火灾之后伦敦乃至世界各地铁车站更加重视火灾的防范,广泛采取诸如禁止在车站内吸烟等举措降低火灾风险。上海地铁修理自动扶梯时,我们至少看不到有木制部分。我们虽然知道地铁站位于火车站的南边,离圣潘克拉斯火车站稍微远一点,哪个通道口去往她等着的地方还真难选择。在略作犹豫后,选了个口子就上去了,觉得到了火车站再确定彼此位置再说。因为从地铁的这层开始到站台,WIFI信号是没有的,地铁里手机信号都不会有。伦敦地铁里低头族中只有少数看手机的,那也只是使用不用上网的功能,比如太太到哪儿都在玩的手机游戏。更多的是人们推崇的抱着本书在看,阅读尤其随处阅读肯定是比中国人的比例高。只是是否一定抱着书阅读更高大上呢?手机也可以阅读,也可以用来玩游戏,孰优孰劣恐怕不是“中国人不阅读”那个结论那么可怕。玩游戏也许是个人觉得放松自己的方式,只要控制住度,也无可厚非。增加点阅读量、减少点游戏量却还是好的。上了那段短短的阶梯,眼前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到了哪儿了?显然是国王十字车站,这是售票处?看了这张就该知道了,9 3/4站台,哈利波特迷们“朝圣”之地之一。原本打算可到可不到的地方,从来不尿什么神鬼魔戒王归之类的玩意儿。恰好经过此地,也算领略了下那些影迷的强大,除了这堆排蛇形队伍等待上去摸摸手推车拍拍照的外,车站玻璃门外还有排着队等候的呢。9 3/4站台位于国王十字站的西北角,一出门就在与圣潘克拉斯国际站相望的中间地带,这里也是公交车、出租车穿行的区间。伦敦已然不是雾都,却还是冷“黄梅”季节。才下过雨,湿漉漉的地面在温和灯光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致。左侧还是哈利波特迷排在站外的队伍。摄政运河两边情景各异,这边是马路,对面则是休闲饮食区域。运河边停靠着很多长长的船,依船而居还是不少人的选择。在寻找约克住宿时看到有家船居出租,价格大约2千多一夜。如果不是位置在城外朗特利公园的乌斯河对岸,过于偏远也就没有去尝试。国王十字火车站区域以前被称作Battle Bridge,1830年在这立起来一个乔治四世的纪念碑后就开始被称作国王十字了。虽然这个纪念碑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只仅仅矗立了15年的时间,但是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变成了被大家所熟知的国王十字车站。乔治四世就是派遣马嘎尔尼来华觐见乾隆的那个乔治三世的儿子,儿子不像父亲那样简朴,从小就享受奢华、行为荒诞甚至欠下巨债,又承袭汉诺威王朝家族反父亲传统与父亲关系很差。父亲乔治三世颇有作为,但晚年精神病严重,两次失去管制能力,而且北美殖民地即后来的美国便是他在位时期独立。乔治四世摄政期间即取得最终打败拿破仑的战争,他才华横溢又迷恋建筑,主持设计的布莱顿阁楼留给了现代人一个旅游热点,重新装修白金汉宫、以及委托杰弗里·威雅维尔爵士(Sir Jeffry Wyatville)重建温莎城堡等。他对伦敦国家美术馆和伦敦英王学院的筹建计划也起重要影响。登基大典成为历代规模之最,也是他极尽奢华的性格的产物。但他又是个颇有宽厚表现的人,到访爱尔兰后,还使得某个原来强硬分子表示了臣服。1822年穿着苏格兰裙访问苏格兰后,当地兴起穿苏格兰裙的习惯,至今,苏格兰裙已发展成为苏格兰的“传统服饰”。除了奢侈,人们对其印象最多的还是醉酒、糊涂,其实他还热衷给自己造像,现在国家美术馆门前特拉法加广场的东北角有他的骑马像,布莱顿穹顶宫的立像等等,爱丁堡有乔治四世桥。不过特拉法加广场上的像似乎不像,人们看到骑马像时肯定不会联想到他是亨利八世之外又一个大胖子英王。他的婚姻和子女也是悲剧的,唯一的女儿难产而死,于是他就失去了直系王位继承人,死后由弟弟承袭。之后王位转给侄女维多利亚,纪念碑被拆除于维多利亚时期。但幸运的是,他任期内有不少名相如小皮尔、乔治坎宁、威灵顿公爵。传说国王十字站是在布迪卡最后战斗的遗址上修建的,或有说遗址可能埋在了第8、第9或第10站台站台下面。车站下面还有布迪卡的阴魂作祟的通道。小说哈利波特中假想的9¾站台或也受到这个说法的影响。布迪卡(Boudica)是罗马帝国时期不列颠的一个古凯尔特人(Brythonic Celt)部族艾西尼人(Iceni)的女王。艾西尼占据的领地即今天英格兰的诺福克郡。布迪卡继承其丈夫普拉斯塔古斯的王国,普拉斯塔古斯签署过对罗马的投降协议书,成为傀儡。当罗马地方长官废除前皇帝与普拉斯塔古斯的财政协议时,布迪卡被逮捕和殴打,她的两个女儿受到奸污。艾西尼贵族的财产被清空,王室的次要亲属则被贩卖往罗马充当奴隶。布迪卡起义了,曾一度接近成功,但训练有素的罗马军队使布迪卡庞大又混杂的军队完全崩溃。她自己逃回诺福克地区,预料到将在罗马人手里遭受的可怕死亡后,吞咽了致命的毒药。她是艾西尼王室谱系中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据说整个王国的财富都与她一同葬入坟墓,而它仍是一个保守深严的秘密。如今,布迪卡王后和她女儿们驾驶刀轮战车的雕像就矗立在横跨泰晤士河的威斯敏斯特大桥的西端,与大本钟隔街相望。这一宏伟的青铜雕像受阿尔伯特亲王 (Prince Albert) 委托,由托马斯·桑尼克罗夫特(Thomas Thornycroft)操刀创作,完成于1905年。布迪卡雕像(Boudiccan Rebellion)前生意兴隆的伦敦旅游纪念品商铺,在到处是纪念碑、纪念铜像的伦敦,人们恐怕已很少会抬头去看了。国王十字站最初是被设计建设用于大北线铁路的伦敦中转站和东海岸主干线的终点站。它是由路易斯·库比特设计的,是在以前的一个发热和天花医院的位置,从1851年到1852年2年之内建成的。车站的主建筑包括现在的1号到8号站台,第二个建筑时期包括现在的9号到11号站台。虽然国王十字站的建筑和规模都不亚于圣潘克拉斯国际站,但走在尤斯顿路上,目光很容易被后者吸引过去。取代著名的滑铁卢火车站的圣潘克拉斯站将在后面作介绍。当下的任务是在时间已经近晚8点,天上浓云密布,却不知是夕阳仍照还是城市之光闪耀,总感觉才五六点样子,但我们得饿着肚子前往住处。英国公交也算很健全,但各班间隔似乎很大。谷歌地图上查询下来,需要先步行到公交车站,然后等待来车,时间仅比步行少三五分钟。因而决定拖着行李走去。在喀里多尼亚路东边一条安静的马路边,我们到达了维多利亚风格的住处。房东在别处就让我们等了一会儿,最后进入到这家我们将住5晚的房子。虽说是底楼,我们的包间是以前起居室改建,感觉也还是不错。一夜无话,其实仅睡着2个多小时,不知是倒时差还是因为来到伦敦的兴奋缘故。喜欢看日出的我估计阴雨天不会让我如愿,但因为前夜偶有云开,便希望一个雨后初晴的清晨。走到门外,便是这副情景。柔光的路灯下,伦敦还没有苏醒,街道上除了我没有一个人,晨练的都还没出门。最早看到英国题材的影片中,每户门外有个铁围栏,下面是地下室的窗户,在这里真实地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