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程线路安排七月,金莲川上金莲花,正是塞外好风光。我和人大的考古文博专业的同学们一起从北京出发,感受元代两都的风采。同时,上都和中都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基本完成,在遗址的步行可以实地学习考古学的遗址知识,以及体验田野考古的艰辛。除了基本的旅行见闻外,添加了一些对于历史问题的讨论,博物馆文物展陈的思考以及古代都城遗址的现场观察,因此称之为考古游。27日下午2点多从北京来广营出发,傍晚近8点抵达多伦县;从北京出发走京加线,大约340KM。京加线的一路上在山区内穿行,速度快不起来,但是两边风景秀丽,一路看去倒有几分江南山区的秀丽。开出首都环线高速内蒙境内,地势一下子开阔起来了。夕阳在草原中西下,分外壮美。28日上午8点前出发,大约30分钟到达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参观大约1.5小时,开车到元上都遗址。10点多进入元上都遗址,徒步到傍晚,约5:45回到停车场。晚上6:30左右到达正蓝旗县。29日睡了懒觉,在10点左右出发,下午一点多到达元中都遗址;下午2:30左右到达元中都博物馆;在15:30沿着G6,G7回北京,一路上大堵车,傍晚21:30到达北京机场。· 北京—多伦县:5小时10分钟343.8公里,途经:京加路、首都环线高速,收费约55元· 多伦县—元上都遗址博物馆:36分钟32.5公里4个红绿灯,途经:G510、S308 收费约15元·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元上都遗址:9.2公里·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正蓝旗--46分钟28.8公里3个红绿灯,途经:S308、G510· 正蓝旗—张北 元中都遗址:2小时26分钟,203.2公里1个红绿灯,途经:锡张高速、张石高速 收费约65元· 元中都遗址—元中都博物馆:27分钟22.7公里5个红绿灯,途经:锡海线、S245· 元中都博物馆—北京:3小时31分钟261.7公里2个红绿灯,途经:首都环线高速、京藏高速 收费约120元我们的路线和两都巡幸路线的异同之处:大体看,我们的线路和元朝巡幸线路都是东出西还。具体有所不同的主要是东线。元朝线路黑谷东路是出西北,走居庸关和延庆,最后从今天的正蓝旗的四郎城向东进入上都,我们线路走京加线穿过山区,走北部怀柔,河北丰宁,最后绕多伦,然后西行去上都。元朝从忽必烈开始,多使用象辇,这可比用马拉更是气派非凡。在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有一副忽必烈乘坐象辇的图画。那么肯定要道路宽敞,进出北京都是走居庸关,应该也有道路方面的考虑。我们的回程走张北(中都),大体是和“孛老站道”一样的。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草原,元大都地处今北京市中心,两地直线距离为270公里左右。在元朝兴盛时,两都之间共有4条驿道相通,其中有两条是元朝皇帝每年两都巡幸时所走的路线。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确立两都制之后,历代皇帝每年都进行两都巡幸,巡幸路线大多“东出西还”,即出发时从大都由东道“辇路”赴上都,返还时由上都经西道“孛老站道”回大都。(另,在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的71集《两都巡幸》中显示的线路容易让人误导,以为皇帝出发走的是东路。其实不是的。)这两条驿道在《元史》中均有记载。其中,元朝皇帝从大都去上都走的是黑谷东路(俗称“辇路”)。这条路全长370多公里,设有18处“行营”,是皇帝行走的专道。该路从大都到居庸关,出居庸关后继续北上,经过今延庆县,翻山越岭进入草原,经明安、李陵台、桓州等驿站抵达上都。从上都返还大都走的是西路,全长540多公里,共设立24处行营。其路线为:由上都南下至今张家口,然后大致沿着今京包铁路线至大都。这条道路在蒙元时期是驿道正路,被人们称为“孛老站道”。二、多伦县汇宗寺多伦县城很漂亮,听说明天是全国自行车赛,到处都是彩灯,酒店也干净整洁。内蒙古县城的发展真是好,大大出乎意料。主街道是会盟大街,远远一看有宏大的清式牌坊,原来著名的汇宗寺就在这里。1691年(康熙三十年)5月,康熙亲赴美丽的多伦淖尔草原,召集外蒙古三部首领与内蒙古各部的49旗王公贵族,礼哲布尊丹巴活佛为大喇嘛,管理外蒙古宗教事务;共商国家统一和发展的大计,确立了对外蒙古的统治和管辖,从此外蒙古正式列入清朝版图,这就是清史上著名的“多伦淖尔会盟”,又称“康熙会盟”。寺庙前新立的多伦诺尔会盟纪念碑;从书法的角度,这个“多”字写得有趣味。同时,康熙同意“愿建寺以彰盛典”。公元1713年,寺庙建成,康熙赐寺名为“汇宗寺”,亲题匾额,御书汇宗寺碑文和汉白玉碑一对。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记述建寺缘起经历。元朝和清朝是真正的 大一统的国家,对于中国的疆域的开拓和巩固贡献巨大。这个汇宗寺就是康熙地巩固北疆的一个明证。(历史上来,近1000年,宋辽金,明和北元都只能算是某种形式的南北朝。)夜晚,庙门关闭。我们在汇宗寺广场散步拍照闲坐,四顾之下,闹市灯火通明,广场整洁安静,寺庙庙门大气庄严,一派宗教的宽广平和氛围。广场地上和周围巧妙排布灯光,行人较少,强烈推荐晚上去那里散步静坐。从汇宗寺广场看市区,灯火通明。草原的月亮,很亮。广场上看汇宗寺,金碧辉煌而不俗气。门口的狮子,有点过于新了,不过扎上彩带,看上去很可爱。康熙题写的汇宗寺匾额,但是这三个字可是原迹?感觉多一些拘谨,少一些帝王之气。三、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星期六,先到元上都遗址博物馆了解概貌,然后再去元上都遗址。元朝是两元政治,就是以大汗治理广阔的草原和西域,以皇帝治理汉族地区,因此,元朝的首都也就很特殊,采用两都巡幸制,每年春分前后,元朝皇帝和文武百官就启程去上都办公,秋分前后再返回大都,每年的一半时间,上都是整个帝国的政治中心;也就是说塞外的上都和关内的大都是地位平等的两个城市,上都绝不仅仅是一个夏都而已。现在的历史书和历史地理图册中大多写元朝首都是大都(今北京),其实从实际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来看,元朝应该是两都并立。在许多历史著作以及其中的地图标记都明确指出这一点,比如钱穆的《国史大纲》,日本的杉山正明的《疾驰的草原征服者》。一到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就感受到夏天草原太阳的威力。许多人从停车场附近乘车点去元大都博物馆,停车场离开元大都博物馆距离约1.4公里多。要绕一个小山头,山头上有高高的敖包—乌兰台敖包。我印象中一直以为敖包是一个大帐篷,是听《敖包相会》得来的印象,到了这里才知道敖包就是一个石头堆。停车场附近的去博物馆的乘车点,写着“元上都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字样,很是霸气。我们今天本来就准备了全天徒步,于是绕过山走去,看到山腰有两座深沉的红色建筑,这就是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我有点奇怪,一般停车场应该直接建在博物馆边上来提供便利,这里偏偏要隔着一个山包。有丰富经验的老周介绍,按照元上都的规划,从保护和景观两个角度考虑,一来要保护整个遗址区域,二来博物馆和遗址之间可以直接相望,不适宜有停车场等破坏景观和环境,因此停车场建得远远的。整个博物馆在山腰,要步行几段斜梯。二楼有一整面立地玻璃墙,可以从上面观望元上都遗址。从烈日下进入博物馆,格外凉爽。进门一侧的讲解员介绍,其中的MM照片很有蒙古风。整个博物馆分上下两层,第一层的主要是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皇帝的谱系以及元上都的遗址的介绍。二楼主要介绍元朝的科技,文化,艺术等,还有一个巨大的观景台。第一层,进入展厅是一面大地图展示元帝国的辽阔疆域,元朝是史上最庞大的陆地帝国。地图中,上都的标志就是大安阁。这个图简明扼要,可以复习元朝历史了。一楼下一个厅,展示元上都的历史、建筑,以及相关的建筑遗迹,比如大安阁的复原模型,汉白玉墩,琉璃瓦当等等。大安阁是明显的汉族风格。这个的历史来源还有点争议,在后面参观遗址时一并描述。元朝瓦当这个汉白玉柱上的雕龙绝对压场。由于我们重点看遗址,因此对于遗址的历史和地图仔细看了。忽必烈在1255年,开府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建立了金莲川幕府,并采用汉法来治理汉地。1256年决定新建城市,作为其根据地。由汉族谋士刘秉忠负责选地和建城。在《哈佛中国史》中的描写,“忽必烈的第一步行动就是将蒙古国都城从旧址哈拉和林(Karakorum)南迁。蒙古宪宗六年1256,他派自己的幕僚僧子聪筹建新都,这座新都城后来在汉语中被称为上都,在英语中的罗马拼音是Xanadu”。其中的僧子聪就是刘秉忠,刘秉忠就是僧子聪还俗后的名字。但是其中写到忽必烈搬迁都城恐怕不妥,这个时候蒙哥皇帝只是派忽必烈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定名为“开平”,应该还谈不上迁都。据记载,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登上大蒙古帝国皇帝之位,将开平府作为首都。1264年5月,忽必烈始建大都(今北京),诏开平府上升上都,以取代漠北和林,改燕京为中都,后又称大都,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这样描述比较准确。从城市遗址考古看,这个也是很明显的。上都有内城,皇城和外城,从城门设置来看,皇城口有瓮城,(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这个明显是先建设的城墙防御系统,后来进一步扩建后,外城也有瓮城,使得一个城市的两重城门都有瓮城。另外从整体布局看,皇城的南城墙和东城墙和外城完全重合,这个也是很特殊的,应该是原来的皇城的范围就是整个城市的规划,后来成为上都后就进行了扩建,扩建就只能在西和北两个方向扩建,东和南临近河流就只能维持了。三重城墙外围,是外城,中间是皇城,最内部是宫城,其中皇城和外城在东和南的城墙合一很明显。皇城的西部两个瓮城,北部一个瓮城,内城墙也有瓮城是很特别的。这个模型内部红色就是内城,黄色框出的就是皇城。该模型中没有标出外城。来和元上都考古实测图来对比一下:大体的模型是一致的;但是从实测图看,城墙内建筑并非完全规整对称,可以说是相当凌乱的。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上都毕竟是以蒙古人为主的城市,蒙古包依然是主要的居住方式,因此不可能如同汉族城市一样完全对称建设。可惜在介绍资料中,对于刘秉忠的传奇人生和贡献介绍偏少,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也描述不多。二楼展厅,主要展示元朝的科学、技术、艺术和生活,以及可以观望元上都遗址(天朗气清,可是遥望也看不清遗址)。二楼的文物并不多,许多展品虽然精美,可惜大多是后期做的。马鞍。青铜印,八思巴文。这段时间的元朝的印也挺有特色,印章大小和官品成正比;背款很有特色,印背右边刻铸造时间,左边刻铸造机构;八思巴印,一边印背右侧会刻汉字对译,左侧刻铸造时间和铸造机构;可惜这里只是展示了印面,看不到印背的特点。另外,由于元朝蒙古人很多不识字,因此大量使用押印,各种图案和文字混合,千人千面,很有特点,值得展出。金银牌,八思巴文。古钱币是各个博物馆经常的展品,从中可以看一下展示的水平。展品中有1枚北宋的大观通宝,有2枚花钱,钱币品相都不够精美,而且分析展示主题可能有一些问题:· 如果要体现元朝的钱币发展,应该多将其纸币和铜币放在一起展示,元朝的纸币是世界一流的水平;· 如果展示铜币,元朝的各个帝号的钱币发行很少,而且许多是供养钱,珍贵稀少,从文物的角度很有欣赏价值;元朝有一些很有特色的钱币,比如至正通宝的权钞钱,比如多文字合一的钱币,正面汉字,背面八思巴文纪年(蒙古地支纪年“寅”“卯”“辰”“巳”“午”);甚至有四种文字合一的钱币;· 如果要展示元朝是辽金宋后的大一统,所以放上了大观通宝,那么金、南宋、西夏的钱币也应该一并展示。二楼,比较值得一看的是几尊石像,造型生动,其体现了蒙古人的生活习俗;元朝的“婆焦”发型和帽子(礼貌和罟罟冠)很有特色,可惜石像的头部已经不可见了。上半身的衣服上,可见有五爪龙图案,元朝规定缠身五爪大龙为皇室专用,应该是皇室成员的雕像。元朝皇帝比较大气,听说有人卖胸背有龙的织锦,四个爪的;成宗都说“不碍事”,只是缠身的大龙要禁止,后来规定五爪二角才是龙。石像的腰部左右都有小袋子,上面有一些饰物,如小刀、火镰等物,是蒙古人的习俗。第一个石像胸前的衣服纹路,很明显是右衽的,一般我们都说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少数民族大多是左衽。孔子都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左衽的衣服。其实许多民族都是右衽的,如蒙古。看着两把椅子,应该是带靠背的马扎,皇族坐这种椅子在其他朝代不多见。整体来看,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的比较清晰地介绍了元上都遗址的来龙去脉,和元朝的历史、文化、生活和科技等,对于我们下一步看遗址很有帮助。当然,也有一些小遗憾,比如展厅太小,没有扩展空间了;上都遗址挖掘出来的文物展示的还是比较少;有特点的元朝文物精品展出的不多;一些关键信息,如遗址地图等,需要修订。另外,从商业化角度而言,好的博物馆都会结合自身特点开发一些经典的文创产品,来供游客纪念和品牌推广。元上都有很多好东西都值得好好挖掘。走出博物馆,外面的深红色的斜坡通道,配着外面的蓝天白云草地,是个集体照的好地点。四、步行元上都遗址(精华)在金莲川的烈日下,我们历时7小时,步行了约21公里,用26000多步丈量了元上都。 1大门 2金莲川木栈道 3河流小湖 4明德门 5大安阁 6穆清阁 7华严寺8 两棵神树 9东外城墙 10北外城墙的东瓮城 11废弃的厂址 12西外城墙豁口13铁幡竿渠 14西外城墙瓮城 15手工作坊区遗址 16深草区 17古道 18主道(回程)路线上,一般常规旅行旅线是从1大门做穿梭车到4明德门下车,步行抵达6穆庆阁,然后坐车东行返回。由于老周有多次现场勘测经验,带领我们漫步在遗址和荒草之间,很好地享受了一把遗址的风采和草原美景。元上都遗址路线是按照一天的步行来规划的· 大门到城门有2KM,来回约4KM。· 皇城边长大约1.4KM;· 外城全长9KM,大约每边2KM多一些。元上都遗址呈方形,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墙体系。始建于1256年,当时忽必烈不是大汗,因此城市规模的规模不大,建设了皇城和宫城,大约长宽各1.4KM。到了1264年,忽必烈将开平府升为上都。进一步建设了外城,外城城墙周长9KM。从城门设置来看,西边和北边的外城城墙和皇城城墙都有瓮城,明显是扩建的结果。其中,一路有许多的赏景和摄影的绝好地点:2金莲川木栈道,可以欣赏金莲川上金莲花的美丽;3河流小湖,天光云影共徘徊;6穆清阁,遗址宫殿的厚重历史感;7华严寺,10北外城墙东瓮城,13铁幡竿渠,14 西城墙瓮城,体会蓝天白云下草原的壮丽; 1大门,进门右侧有忽必烈的雕像和说明石碑。元上都遗址是我国草原城市遗址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市遗址,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是内蒙古唯一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一路前行,左右都是金莲川草原,半途有一条2金莲川木栈道,可以走进草原深处观赏草原的花花草草,其中金黄色的金莲花特别美。金莲花别名“陆地莲、旱地莲”,花大色艳,常见有黄、橙、红色,花期2到5个月;据说清朝康乾雍三位皇帝都很喜欢,不过由于金莲花多生在海拔1800米以上,性喜冷凉湿润的环境。因此大部分南方人都没有见过,我也是久闻其名,第一次看到。走出栈道不远就是3上都河(闪电河)形成的2个小小湖泊,天光与影,还有几只黑色野鸭在嬉戏。 前行到4明德门,门前有一个示范性的水槽(?),算是标志一下古代的护城河吧,上面一座崭新的白桥,对比着古老的遗迹,新得有点格格不入。 明德门,夯土,有砖石包裹,还有一些考古观测的设置,修整得比较完善。 进入明德门就是一个瓮城,整体恢复得比较完整。皇城和外城则是官吏们、工匠和百姓的居住地。穿过阳德门就来到宫城。宫城,是皇帝和后妃们夏季避暑时的居住之地,和宴请办公的场所,无疑是整个遗址的重点。5大安阁位居宫城的中央,是宫城内最大的建筑,也是举行忽里勒台(蒙古语意为大朝会)和重大典礼的地方。此外还有设宴的地方水晶殿、学子考试选拔的地方奎章阁等。有诗云:大安阁下晚风收,海月团团照上头。谁道人间三伏节,水晶宫里十分秋。说明了大安阁的地位以及草原天气和凉爽。 大安阁来历奇特,相传忽必烈攻打汴梁时,全城大火,但是城中最高的木制熙春阁居然毫发无损,大火绕着它走。于是,忽必烈下令将整个汉地建筑整个搬过来了,改名为大安阁。在导游介绍和石碑上都写着“攻陷南宋汴京”,但是这点就很值得讨论,汴梁早就落入金国手中,南宋虽然和蒙古联手消灭金国,但是汴梁可是一直没有回到南宋。是否是一个错误?还是笔误? 壮观的原楼在遗址博物馆可以看到微缩模型。 据说,由于金莲川上地势比较低,建筑的时候,整个工作打了一万多个木桩作为地基支撑。但是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只找到一个木桩,经历了700多年风霜雪雨还顽强屹立。不知是哪里传言的,这是一棵神木,左手摸升官,右手摸发财,于是游客都来摸,很快木头上面就被摸圆了,管理处不得不加上玻璃罩来保护。 两块大石头连接面解释了古代建筑工艺,中间是有燕尾槽,用来加铁水,铁水冷却后就把两块石头连在一起。 目前遗址上面有后人建造的喇嘛庙的残留。据说,考古队有点后悔,早知道申请世界遗产后要全面保护,不如当初抢先对于大安阁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可惜可惜! 前面就是6穆清阁的遗址高台很有气势。穆清阁遗址,高8米,里面有夯土,外面包的是青砖。注意图中一层层的夯土结构。 这面青砖墙面很平整,尤其是刚挖掘出来的时候,现在由于风化慢慢凹凸不平了。 穆清阁脚下有明显的石碾、灶台和房屋的痕迹。以前有人猜测这里是厨房,做完菜后端上台来;其实这是民国时期有些人家在这里居住留下的痕迹,和元上都没有什么关系。穆清阁上面铺了木板,还有一个敖包。在上面一览遗址,气势开阔,也是拍照的好地方。 上都和中都从地图看都在一条直线上(同一条经线),从上都的中轴线下去就是北京的中轴线。据说,上都是完全的正南正北,沿着子午线方向;而中都北京测量后,发现偏了2度多。 离开穆清阁,我们偏离了常规线路,在草原中踏草而行,沿着若有若无的小路。我们要找地方遮阴午餐,一看之下就把目标锁定东城墙的两颗大树。当地称之为神树,据说一颗500多百年历史,一棵活了300多岁,而整个城墙周围仅仅有这两棵大树。直接向两棵大树走过去是不现实,大树长在城墙偏外侧,而东城墙是保存比较完好的,直接穿越不出去,必须穿华严寺从城门走。我们穿过7大龙光华严寺的遗址。看了介绍石碑,发现内容很有趣,讲第二次“佛道大辩论”的情况和结果,道教败给了佛教,17名道士当场就削发为僧。在元史中也有记载,蒙哥在位时期发生了两次佛道辩论,全真道士两次遭到失败,其结果不但使道家的地位降至释家之下,而且也稍稍改变了全真道在北方道家诸派中一门独尊的状况。看来丘处机的徒弟不行呀,毕竟抵挡不住八思巴的威力。挺有意思,有时候历史就在细节之中! 从东城墙的一出去,看到一个无线基站。出去一看才知道城内地势比较高,城外明显低矮一些。东城墙整体保存比较好,而且进行了考古清理。 稍事休息,享受了一下草原的阴凉,只要避开太阳直射,再有一丝微风,还是比较舒服的。前行的路线,大家做了讨论,可以考虑从9号位点(城墙拐角)直接沿着皇城城墙去12号位,也可以沿着外城城墙走,这样估计要多走1公里多。最后大家决定沿着外城城墙上面走,看看城墙内外风景。左侧是城内,相对平坦,右侧是城外,地势略微起伏,有小树林。 走到10外城墙东口,我们判断一下体力,决定直接穿过草原走向12号位。期间路过11废弃的工厂遗址,工厂在成立遗址保护区后就搬迁了。这个区域上有大量现代的物品残留,如玻璃和塑料等。还看到一个十多匹马的马群。来到了12西城墙豁口,城墙外部洼地的泥土挖了后用来夯土做城,被挖的凹下去成为了护城河。继续前行一些,就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的13铁幡竿渠,也是我国北方草原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水利工程。任何城市最关键之一就是水利,元上都在金莲川的较低处,容易形成洼地,排水系统至关重要。 从铁幡竿渠开始折返,草原上没有一个遮阴处,一路上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只得一路回走。要感谢白云,多亏了她多次遮住了太阳,使得有一些凉爽,同时也创造了摄影的好条件。一路上,穿过了14西外城墙瓮城 和15手工作坊区遗址,蒙古人到处屠城,不过对于各种工匠非常重视,每次屠城也大多保留手工匠人,上都是当时中国北方最繁荣的经济中心,自然手工业非常发达。《元史》记载,1293年(至元三十年),上都工匠有2999户,手业工管理机构和厂局120余处。有制奶食、制毡、制革、制甲、织染、酿酒、铁器冶铸、金银器制造、砖瓦烧造、山林采伐等,行业俱全。走在这个区域,我们低头在草丛里面翻翻捡捡,希望好运能找到元青花的瓷片呢:) 进入皇城后,到了16深草区,一些区域草慢慢变高,接近一个人高度。草原中低洼处的草会长得很茂密很高,要小心,这说明水量充沛,也暗示其中可能有沼泽和池塘等危险区域,需要避开。元上都主道是10-12米宽的,次干道是7-8米宽的横平竖直的道路系统,于是,我们参考地图向东北走,在杂草中又找回了宽阔的古道。傍晚,终于返回到遗址大门处,赶快猛喝一罐可乐。草原徒步得到的教训是:1、绝对要多带水,估计2小时最少1瓶500ml的水,而且只能带水,不要带饮料。多亏同伴多带了水,给了我1瓶多,不然最后几个小时实在很难坚持。元上都遗址里面做的挺好的,没有过度商业化,很干净纯粹;但是也带来小问题,就是无法买到水之类的补给。2、草原上没有地方可以躲避阳光,要戴帽子穿长袖,裸露的地方一定要涂防晒霜。我的手背只有一半露在外面,但是当晚手背就成两色的了,红彤彤部分过了2周就开始脱皮了。3、小心野外的杂草,有的草如骆驼刺,扎得人疼痛很久。元上都的往日繁华在诗词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元初翰林陈孚的七律《开平即事》:百万貔貅拥御闲,滦江如带绿回还。势超大地山河上,人在中天日月间。真是气势如虹,展示元上都作为历史上最强大陆地帝国首都的风采。而今,对比着遗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光继续,历史还在不断倾诉千古兴亡事。挥挥手,告别元上都和金莲川!五、元中都遗址元中都,就在张北县。提到元朝还有一个首都,元中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存在时间实在太短。但是也见证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元朝的传位系统比较混乱,没有很完善的继承中原王朝父子相传的传统,又由于有两都并存,实际上就有了两股势力(漠北和汉地)来争夺帝位。在元成宗死后,就爆发了一次。这次居然是一个喜剧收尾:弟弟把帝位让给哥哥。1307年,哥哥海山手握漠北精兵,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在大都控制了局面,还是主动去了上都,把帝位让给哥哥,并定下了“兄终弟及,叔侄相传”的约定。在1307年,可能是出于政治势力平衡的考虑,武宗海山下令建造第三个首都—元中都。但是1311年,武宗死后,中都立刻被停止建设了。也就是说,实际上元中都的寿命很短;后来,就作为两都巡幸中途的一个行宫了,并且在1358年,被红巾军烧毁,成为废址。进入景区,迎面是元中都的古色古香的大门,大门不够味道,不过三个大字写得很精神。 先看一下整个中都的地图,遗址由宫城、皇城、郭城呈回字形相套,是中国传统都城“三重城”建制。对比一下,三个元都的皇城情况,可见三个城市的规模大小依次是大都,上都和中都:· 中都皇城:南北长方形,周长约3400米· 上都皇城:正方形,边长1400米左右,周长5600米左右· 大都皇城:东西长方形,周长约10000米左右元中都城墙看,特别规整,呈现南北向轴对称,三重城墙没有重合的,这些和元上都明显差异。 进门处就是一块巨石,背后是服务站,远远是有一排数字“1307-1358”,提示着元中都建于1307年,到了1358年被毁。一转过,背面写着原地名:旺兀察都(也有写旺忽察都 的)转过石头,就是御道,御道真是不宽。不过倒是衬托出的“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几个字特别巨大。皇城南门遗址没有太多可看的,一路前行,就到了宫城南门。南门维修的比较完善。 “工”字形中心大殿遗址已经被修复了。可惜可惜,都是复制品。其中出土的较完好的汉白玉角部螭首等,都不在遗址里面了,在元中都博物馆才能看到。 台虽不高,一望四周,草原辽阔。台上有几处罩着玻璃罩,用来留给观看遗址的原迹(总算还留了一下真的)。 下了大殿向西行,来到西皇城。一看城墙,好像很模样,惊讶700年前城墙这么完整。但是,一了解,才知道这些是在民国修建的,是土胚砖堆砌的。西南角台遗址保存相对比较好。台上视野很辽阔,突然一阵凉风,很爽快。 往回的路上有一个城市排水渠。中都是没有护城河的。整体看,元中都遗址有一定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但是对于大多人游客而言可看的东西不多。其中出土的大量精品都放置在元中都博物馆,而其复原部分很新,没有原来遗址的味道。比如螭首,莲花柱的底座,都感觉仿品粗糙。。大体推算,元中都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于2013年正式开工建设。 2018年6月,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那么这个大殿基座应该建成时间不久,怎么台面和路面就有多处破损呢?使得台上和阶梯上都是小碎石。六、元中都博物馆元中都博物馆离开遗址很远,在县南部(不知道为什么两个距离这么远,从元中都整体来看,是不利于参观的),其定位是“我国第一个蒙元历史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单一朝代为主题的博物馆”。对于一个县级的博物馆,本来不抱太大期望值,但是看了后感觉超出预期。第一,对于蒙古整体历史介绍比较清晰和全面,从蒙古历史、帝王传记、疆域地理、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做了展示。有一个细节做的很亲切,在一楼展厅中居然播放射雕英雄传,郭靖和华筝在草原那一集的电视剧片段,感觉很亲切,一下子把蒙古建立和最熟悉的武侠小说链接在一起。其二,对于元中都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有大量的实物展示。(难怪遗址没有太多可以看的,都搬到这里来了)二楼,展厅有一个大蒙古包,空间开阔,居然不是全封闭的,顶上四周一圈和外界相通气。元中都遗址中出土的许多好东西,这里都能看到。 其中,元中都的宝贝之一,六六幻方,也在这里。 其三,元中都的一些关键事件通过3D影像做了活灵活现的展示,如明宗暴毙,文宗夺位那一幕。虽然号称“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感觉略有夸大。但是,确实元中都在元代历史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特别有意思的是元中都和两次兄弟相让帝位都紧密相关。第一次是非常喜剧地武宗登基,把仁宗立为皇太子,武宗建元中都;而第二次就是一次阴谋,文宗把哥哥明宗害死在元中都。(文宗即位时曾宣布等长兄来到立即让位。天历二年正月,和世琜即位为明宗,同时,立文宗为皇太子。明宗南行,八月一日,至旺兀察都(即中都),次日,文宗从上都来迎,兄弟相见,宴诸王、大臣于行宫。六日,明宗“暴崩”。八日,抵上都。十五日,文宗再即帝位。)另外,元中都博物馆也稍微“夹带私货”,也有一个展厅介绍张北的历史,其中野狐岭之战原来也在张北,蒙古由此而兴,金国由此而衰。整体看,元中都博物馆,展品相对比较丰富,展陈做的比较好。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元朝霸业,无论岁月如何消磨,始终留下了深深历史痕迹,在古都遗迹上的徘徊、感叹和深思。附言感谢同行的老周,阿纪,游姐,小凌的支持,提供的照片和给予的指导。元朝信息可以参考:《元朝史》 韩儒林 主编《宋元明考古》秦大树《国史大纲》 钱穆《疾驰草原的征服者》 杉山正明《元代社会生活史》 史卫民《哈佛中国史 挣扎的帝国 元与明》 卜正民《中国考古通论》 张之恒 主编古钱币和古玺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