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5
5126
10
0
作者:南纬15
人与自然毗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纳米比亚的人民特别富有。纳米比亚的风景无疑是南部非洲大陆的一首用现代文明写就的古体诗,让人醉,让人痴,让人滤净凡尘,心如止水;让人重新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净土,重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重新变成一个赤诚的婴孩。半年前,怀着一份强烈的好奇心,选择来到非洲这片遥远的大陆,想一探究竟,工作的地方却令我大失所望;不甘寂寞的心蠢蠢欲动,在网上寻找着非洲南部大陆的美色,开始觊觎纳米比亚集高山、草原、峡谷、瀑布、大海、沙漠于一体的风景,于是趁着假期,一个人一个小的背包踏上了纳米比亚为期半个月的旅途。提前三个月开始做纳米比亚的攻略,提前一个月办好了签证,只因贪恋纳米的“美色”,不想错过任何的风景。(PS:请原谅我是一个手机拍照党)2014年12月8号,满怀期待的飞往纳米,本来想从陆路坐大巴前往纳米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但出发的前几天感冒一直没好,担心路途劳累会加重病情,于是决定改乘飞机,这也增加了不少旅行预算的费用。乘坐的是纳米比亚航空的航班,飞机比较小,可以直接在登机口看到驾驶舱内的驾驶员和各种仪器表。不知道是因为非洲人民比较穷坐不起飞机的缘故还是其他原因,飞机上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乘客,座位基本随便换。由于近期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国家肆虐,在飞机降落前要填写是否在近期到过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几个疫情严重的国家的调查表和一张入境表。飞机的舱门一打开,就看到纳米比亚低的彷佛触手可及的像棉花糖一般的朵朵白云,热情的天气似乎也是在欢迎我们。温得和克的机场叫Hosea Kutako 国际机场,机场不大,可能是因为我只有一个旅行包没有行李箱,这一路上都特别顺利,没有遇到要小费和要求检查行李各种为难的出入境官员,让我感到有点意外。到了机场,先换了100美元当地的货币,在机场换的是1080纳元,(这和我第二天在温得和克市区换的1090只相差10纳元。纳米比亚货币波动较快,大约十天之后,100刀可换1145纳元。)然后买了一张当地的电话卡(7纳元),联系了在纳米的朋友。出了机场,正准备搭乘出租车,遇到了来机场送朋友的两个好心同胞,很友好的邀请我搭他们的顺风车到市区,愿好人一生平安。正常的话,从机场到市区打出租一般都要250—300纳元;机场到市区的路两边都是灌木丛,风景与我工作的地方大有不同;路过检查站,由于坐在后排没系安全带,被检查人员发现,塞了100纳元才了事。纳米比亚货币单位N$,最高面值200纳元,依次是100、50、20、10,小于10的都是硬币,上图中蓝色100为南非货币,南非货币与纳元等值,在纳米比亚通用,但是纳元在南非不可以使用。纳米路上的车很少,车速都非常快,基本都在120迈以上。大概40分钟之后,到达了温得和克的市区,先是经过了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从外面看这个使馆很高端,据说该使馆是中国驻非洲最气派的使馆。然后就来到了温得和克的市中心,在这里下了车,一眼就看到了,温得和克的地标性建筑----福音路德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20世纪初,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仍然光鲜亮丽,据说建设教堂所用的材料都是当年从德国运过来的。福音路德大教堂就像一座孤岛矗立在几条交通干线之间,昂然挺立着,从很远的地方依然可以看到塔尖,它像一座守护神一样守护着温得和克这座城,让虔诚的信徒在此地找到灵魂的归属,让游客看到它的圣洁。这是福音路德教堂里面,周末很多信徒来这里祷告,平时主要是供游客免费参观,来到里面有一种庄严肃穆的威严感,和出现在无数电影里的教堂没什么两样,雕花的窗棂在阳光的映透下异常美丽,教堂里一尘不染,完全看不出这是一百多年前的建筑。紧挨着福音路德大教堂的是纳米比亚独立纪念馆,工作日开馆,免费参观,主要是展示纳米比亚历史以及一些民风民俗。相对于这么气派的建筑来说,里面的展品可能会让你失望。据说这个博物馆是由朝鲜人民捐建的,具体什么原因不太清楚。在独立纪念馆旁边,还有一个小博物馆,里面也没什么,就在门口展示一些老火车和老的高射炮。骑士铜像原本好像立在独立纪念馆外面,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移到这个院子里,还用架子撑着。温得和克,英文名:Windhoek,顾名思义,wind就是风的意思,平时风比较大,所以温得和克也可以叫做风城。温得和克又可以说是一座山城,因为它市区的主干道起伏较大。相对于非洲南部其他国家,温得和克可以说是一尘不染,道路宽敞、整洁,很少能见到垃圾,据说清洁工们一周才出来打扫一回,有时干脆都不用打扫。由于工作的国家垃圾遍地,生活环境恶劣,所以忽然来到这么一个地方形成鲜明的对比,好感倍增。温得和克的主要商业街就一条,从福音路德大教堂往下走几步就到。这里的物价较贵,尤其是蔬菜。没有环城公交车,出行主要靠Share TAXI,一般都是10纳元,远一点的20纳元,如果不在司机行驶路线上经常会被拒载,有些司机看见外国人也会坑一把,近点的路也要20纳元,所以我一般上车之前先问好价格再上车。这是温得和克市区另一幢埋没在建筑群中的天主教教堂——圣玛丽大教堂,这个教堂实际上比福音路德大教堂还要大,但是不容易找。下午五点多才去,在教堂周围徘徊了许久,碰巧下午六点以后还有祷告的人,我也有幸进去坐了一会。听他们祷告,唱赞歌,近距离感受他们的虔诚。纳米比亚去纳米比亚之前没有提前报团,一是没有信用卡,没法网上转账;二是觉得都在非洲,离得又近,有点有恃无恐。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因此多花了不少冤枉钱,原本预算1500美金,结果加上签证(50刀)、机票(往返700刀)、报旅行社(10天1500刀)其他消费(350刀)一共花了2600美金,远超预期。我是周一到的温得和克,休息了一晚,第二天逛温得和克市区的时候,纳米的朋友带我去找旅行社,结果市区的旅行社都很贵,便宜的没找到,只好星期三再找。星期三我自己去找了半天,在那个著名的变色龙Guest house找到了一个团,纳米北部7天游,周五发团,每个团2—14人,每人约1000美金。我看了一下他们的路线,和之前一个网友给我推荐的一个英国人开的Wilddog Safari旅行社的行程和价格都一样,索性我就选择了后者。由于这七天游不包括纳米著名的红色沙漠,只好另外又报了一个三天的沙漠游的团,由于没有提前预定,3800纳元的团已经满了,又不想错过这个景点,只好报了一个5800纳元的团。PS:纳米的旅行社一般都是周二或者周五发团,最好提前预定,没有信用卡就提前打电话预定,不然会像我一样多等了三天,多花冤枉钱。下面再说说我报的这个团的行程路线:Northern Adventure Safari-7days,10500N$/人,每周五发团,Min 2 people,Max 14 people凡是含有Safari字样的一般都是住帐篷野营,12月12日(周五)从温得和克出发,12月18日(周四)回到温得和克。Day 1:温得和克—非洲花豹基地(300KM)(含午餐晚餐)(住帐篷夜宿花豹基地的营地)早上九点从温得和克出发。Day 2:非洲花豹基地---埃托沙国家公园(300KM)(含三餐)(住帐篷夜宿Namutoni营地)Day 3:埃托沙国家公园巡游看动物(含三餐)(住帐篷夜宿Okaukuejo营地)Day 4:Okaukuejo----Grootbergarea看原始部落辛巴族(310KM)(含三餐)住帐篷夜宿Hoada营地)Day 5:Grootbergarea----颓废方丹(190KM)(含三餐)(住帐篷)Day 6:颓废方丹----斯瓦科普蒙德,途径骷髅海滩(420KM)(含早午餐,晚餐吃海鲜自费)(夜宿Amanpuri旅馆)Day 7:斯瓦科普蒙德---温得和克(最后一天是自费项目)(含早午餐)(350KM)下午六七点可回到温得和克。此次Safari包含:1、所有的交通费用 2、一日三餐(个别情况例外) 3、可饮用的自来水(PS:一般都是自己买矿泉水喝) 4、在营地时免费提供茶&咖啡 5、所有的野营装备(睡袋除外) 6、公园门票 7、营地扎营费用 8、专业向导 9、营地助理 10、在温得和克免费接送此次Safaris不包含的:1、睡袋(可租,每天10纳元) 2、酒水 3、饮料 4、个人旅行保险旅行社的建议:1、购买旅行保险 2、两升水 3、手电筒 4、浴巾 5、太阳帽 6、枕头。Sossusvlei Shuttle—红沙漠三天两晚游,住旅馆。5800N$/人,每周五发团,每个团2—14名游客。12月19号下午出发,12月21号回到温得和克,我正还是22号早上的返程机票。Day 1:温得和克----纳米布沙漠(含晚餐)(夜宿Namib Naukluft Lodge)Day 2:纳米布沙漠,沙漠玩一上午,下午去Marble-mountains欣赏落日(含三餐)(夜宿Namib Naukluft Lodge)Day 3:纳米布沙漠----温得和克(含早餐)此次旅行包含:所有的交通费用、沙漠公园门票、矿泉水(旅馆吃饭时喝水需自付)上面这个沙漠三天两晚游感觉太坑了,主要是旅游攻略没做好,花了冤枉钱,在这里我推荐给大家的是Sossusvlei Link Safari ----3days, 3800N$/人,每个团2—14人不等,每周二发团;住帐篷含三餐,从温得和克出发,再回到温得和克。Sossusvlei Express----3days. 4350N$/人,每个团2----14人不等,每周五发团;住帐篷,含三餐,请注意这个是从斯瓦科普蒙德出发,回到温得和克的。这个主要看自己的行程安排。PS:如果你像我一样准备跟团玩,行程建议就是先报3800N$的那个沙漠三天游,周二出发,周四回,然后接着Northern Adventure Safari七天游,周五出发,周四回,两个行程正好能衔接上。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晴 第一天早上八点半,提前接到旅行社的电话,收拾好行李,司机准时来接。昨天才跑去Wilddog Safari公司付的款,今天就要出发了,心情激动;这家旅行社是英国人开的,主要接待游客是白人,此次我们团有7名游客,我是唯一的亚洲人。另外还配有一名专业向导兼司机,一名助理兼厨师。团队成员资料:Kim:女,加拿大人,和我同岁,素食主义者,目前在南非的一个小国斯威士兰工作,同时在加拿大攻读中医。Celine:女,德国人,19岁,高中刚毕业,活泼开朗,笑声比笑话本身更好笑的姑娘,独自在纳米比亚旅行一个多月(由于纳米比亚以前是德国的殖民地,所以德国游客特别多)。Derek and Debra夫妇,特别恩爱,南非白人,六十多岁,退休学者,对鸟类情有独钟,随身携带一本关于各种鸟的书籍。J.J : 爱尔兰人,六十多岁老头,餐饮业高管,在上海有分公司,喜欢摄影,随身携带大炮似的摄影器材,单反若干,装备齐全,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Bernd:德国老男人,40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工程师。当然这些资料都是在七天的相处中慢慢了解到的。接齐了游客之后,我们在旅行社换上了我们此次旅行的简易房车,7个人,14座,一个人还能有一个座位放行李,相当宽敞,窗户很大很敞亮。偶尔会晕车的我在这一周里从来没晕过。第一顿午饭是在路边的一个大树下吃的,午餐就是自制汉堡,每天的早饭午饭差不多都是汉堡,只有晚饭厨师才有时间准备,相对比较丰盛,但吃饱是完全没问题。纳米的公路旁边,每隔几十公里,就会在路边的一颗大树下设一套石桌石凳供来往的车辆临时休息使用。下午三点左右,抵达了我们的第一站,非洲大猫基地Okonjima。下图是基地入口处:Okonjima is the home of the Africat Foundation,a specialist conservation concer that centres its operation on the African Big Cats,particularly cheetah.这个大猫基地主要是保护大型的非洲猫科动物,特别是猎豹。大猫基地是由德国三兄妹于1993年所创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Okonjima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型猫科动物营救及放生基地。有一系列数据来说明大猫基地的骄傲成绩。到目前为止,大猫基地采取一系列的科技、医疗技术,拯救了近千只的花豹和猎豹,其中85%已经成功放回野外,不到4%的被拯救动物死去。大猫基地的主要工作是:1.协助农场主通过有效的农场管理科技手段,去提高保护大型猛兽的意识,而不是去捕杀它们。2.教育年轻一代保护大型猛兽和环境的意识。3.研究大型猛兽,尤其是花豹和猎豹,在农场的生存问题。4.提供人道主义的保护、治疗和照顾受伤和成为孤儿的动物。我们先是到达我们的营地,安营扎寨,七个人四个帐篷,德国老男人嫌爱尔兰的老头睡觉打呼噜,于是我和爱尔兰的老头住同一个帐篷,以前也没有野营的经历,所以扎帐篷什么的都是跟着爱尔兰老头儿学的,他也很耐心的教我。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营地,也是我最喜欢的营地,营地都是沙子,这样比较整洁,也可以防止雨天储水,营地的中心是一个圆形沙台 ,旁边还有给准备好的木头用于生火做饭。纳米比亚的营地做的相当专业,每个营地:简易厨房、自来水、卫生间、洗澡间、游泳池、电灯及插座(纳米比亚是三圆孔的插座,需自带插座转换器)是标准配置;所以不用担心营地没地方给手机、相机充电。上面几幅照片是营地的卫生间、游泳池,上面这张仔细看才能发现这是泳池淋浴的地方,淋浴浴头就挂在这棵古树上。周围的设施很有意思,每一条小路通往一种设施,有很卡通的标识牌说明。从照片你也能看出,卫生间、洗澡间都是露天的,万一碰上下雨天就没法用了,还好这些天纳米都没有下雨。所有的设施都用木栅栏围起来,在这种野外真是别有一番意境。这也是我们团队认可的最赞的一处营地了。来自南非的白人夫妇在结束了我们这7天游之后,又自己租了一辆车回到这个营地,享受二人世界,有钱人就是任性。安营扎寨完之后,大猫基地的观光车就来接我们去看猎豹,向导和厨师留在营地准备晚餐。基地的动物都是分区域圈养。根据动物的凶猛程度,有不同的防范措施。为了以防万一,工作人都是佩枪或者配棍的。我们的司机每到一道门,下车开门时都会先观察下四周,手持木棍去开门,防患于未然;对于食草类的,就是散养,随处可见各种食草动物。大到长颈鹿,角马,剑羚,甚至有稀罕的山地斑马,小到疣猪,羚羊,甚至迷你的松鼠,昆虫。也就是说等到这些大猫孤儿在慢慢学习捕食技巧后,会被放到这个仿自然的区域进行适应,如果它们能够成功捕食且生存,大猫基地观察员将会决定是否将它们完全放回大自然。凡是国家公园看得到的,这里几乎都有,只是数量上少些。首先跟随基地向导来到收养花豹的地方。这里专门建造了给客人观看花豹的房间,满足大家平时难得一见的场景。房间就是一个长条,放着很多椅子。推开前方的木板,面前就出现一片户外的草地。当中隔一个小水坑,就像动物园狮虎山周围一圈都是水一样,防止猛兽袭击人类。为了展示花豹的捕食场景,工作人员先将肉放在我们面前不同的地方,有的在草丛里,有的在枯树上,然后再把花豹放出来,估计花豹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一出来就轻车熟路的找到那些肉,很认真的吃起来,这个时候游客们都屏住呼吸,只有咔咔的快门声,因为像这种花豹捕食的场景在野外太难得一见了,所以在各大旅游论坛上你就会发现每个人拍的照片场景都是一样的。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只十多岁的老花豹,一般野外花豹寿命8-10岁,这家伙已经够长寿了,看来它是完全适应大猫基地的喂养生活。它是在出生刚几天的时候被捡回大猫基地的,当时它的母亲因为捕食牲畜,被农场主杀死,于是这个孤儿被带到这里,喂养至今。照理说养到一岁左右,大猫基地会培养它适应野外生存,如果可以的话,最终会被放回野外生活,这也是大猫保护动物的原则之一。但是这个家伙非常危险,它不怕人,确切的说它喜欢和人在一起,也就是说如果放它回野外,它将会跑到人类居住地讨食物吃,也许它没有把自己当作人类生活外的其他生物。因此它只能在此终老。老归老,但身手还是很矫健,为了吃到所有肉,花豹在几棵树枝上上下腾挪跳跃。我们则过足眼瘾。花豹再老,对于人来来说也有很大的危险,毕竟是非洲五大之一啊,所以我们只能隔岸观豹,而就算成天陪着它的工作人员也是小心翼翼。接着向导又带我们来带这个工作室,向我们展示他们是怎么采用现代科技、医疗技术营救、保护这些大猫的,向导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手术台,给受伤的大猫们拍的CT,以及昂贵的GPS定位项圈等等。之所以展示这个工作室给游客,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从而使这种保护理念得到广泛传播,这件事远比救助大猫本身更重要。然后就去看了猎豹,尽管两者只有一字之差,模样也差不多,但实际上凶猛程度相差非常远,猎豹可以说当宠物都可以。我们直接开车进入猎豹的区域,丝毫不用担心。猎豹善于短时间奔跑捕捉,但是很容易受到其他凶猛动物的抢夺,比如狮子,鬣狗等,而且无力还击,也没有花豹的上树本领,野外生活受到很大威胁。加上他们的嘴很刁,只吃新鲜动物,所以野外的数量也急剧下降。从体形看两者就差别很大,花豹很粗壮,猎豹特别瘦。最明显的特征是猎豹脸上有两条黑色泪痕,这个泪痕相当于人类的太阳眼镜,这样就算非洲阳光再强烈,他们也可以快速奔跑追踪猎物。这里虽然没有太多的自由和草原上狂奔的空间,但也没有生活的压力。唯一的悬念就是他们能不能回到大自然,能否适应并生存?我问工作人员这里是否会繁殖小猎豹,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这里是一个保护组织,不会让动物任意繁殖,只救助野外的大猫孤儿和受伤的成年大猫。这里每只成年雌性大猫都会注射一种药物,药效持续18个月防止繁殖。两只吃饱的猎豹慵懒的躺在我们的车前,任由我们的向导在旁边口若悬河,只要你不下车它则纹丝不动。这个区域一共有5只猎豹,向导带我们找了半天也只看到这两只。回到营地时已经是下午七点了,之所以说是下午七点,是因为十二月的纳米比亚晚上八点才天黑;向导和助理还在忙碌的准备丰盛的晚餐,我们几个人则相约去了最有意境的泳池拍照、聊天,我们开始熟悉、了解彼此。太阳一下山,气温就会骤降,这时需要加一件外套;晚饭,我们围着篝火而坐,喝着Zebra夫妇带来的红酒,看着满天的繁星,才想起来很久没有仰望星空了。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晴 第二天酣睡一夜,早上六点多,同帐篷的爱尔兰老头J.J就早早的起床去洗漱了,而我依然躺在睡袋里不想起床。而此时向导和助理已经把早餐准备好等着大家,由于是第一天大家都慢悠悠的,后面的几天大家都有意识的早起一会,尽量不拖后腿。早上七点多,离开大猫基地,下午一点左右,抵达了纳米比亚著名的挨托沙国家公园。埃托沙国家公园是纳米比亚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在纳米比亚全国十个国家公园中,埃托沙是最大的一个,位于纳米比亚北部,面积为20000多平方公里。埃托沙(Etosha)在当地语言中意思是“白色干水之地”,这个名字来源于公园中心地带一个占公园三分之一面积的“Etosha Pan” ,其实就是个巨大的盐碱地。 Etosha Pan,这片略微凹陷的大地,是一个平坦、广阔的盐性沙漠。含盐份极高的白色泥土,让人以为是热气产生的幻觉。它是由1500万年前Kunene河所形成的浅水湖干涸而成的,因气候及地壳变动而降低水位,产生了偶而有水的盐性洼地。传统的说法是︰它是由一个妇女的眼泪所造成,因为她的家人被陌生人杀死。 大部分的时间,整片土地呈灰白色,到处是龟裂的土地。据说等到雨季,水量充沛的时候,就会形成盐湖,成千上万的红鹤和白鹈鹕就会到此栖息。 Etosha Pan周围是森林和草原,因而吸引大量野生动物栖息。整个埃托沙国家包含114种哺乳动物、340种鸟类、16种爬虫类与两栖类、鱼类及数不尽的昆虫。无数动物聚集并和谐共处于这个沙漠天堂。 埃托沙野生动物园地域辽阔,地势复杂,是许多珍禽奇兽的栖息之地。埃托沙最大的魅力在于,与别的国家公园看动物需要自己费力寻找不同,埃托沙是把动物带到你面前(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这种情况仅限于旱季)。在旱季,各种动物都会聚集在仅有的几个水塘喝水,只要你顺着水塘找过去,就会看见各种动物齐聚一堂的壮观场面,比如狮子、大象、跳羚等等,不是一两只,而是成百上千只。除了喝水,动物之间猎杀的场景时有发生。其实,在纳米,为了缓解动物们在旱季饮水困难的难题,有很多动物聚集的地方都有设置人工小池塘,专门为动物们提供饮用水,因为现在算是旱季的末端,所以后面我们看动物,向导直接把车开到池塘附近就可以。先是在位于挨托沙里面的第一个营地----Namutoni,安营扎寨,吃完午饭,向导给我们三个小时让我们自由活动,下午四点开始Game drive.,寻找动物。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想睡午觉帐篷又太热,就去游泳池游了一会儿。下午四点我们准时出发了,其实从一进埃托沙公园的大门,我们就陆陆续续的见到了很多动物,让我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期待,向导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只要你看到任何你喜欢的动物想要停下来拍照都可以直接告诉他。这是一个小池塘,当看到这个场景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大概就是说的这种场景吧。在非洲旅行,望远镜是必需品,作为手机拍照党,有时候距离动物有点远想拍照很无奈,就拿出望远镜放在手机的摄像头前,神奇的一幕就发生了,然后就引来同行的德国和加拿大姑娘争相模仿。我买的是单筒望远镜,携带比较方便,相同倍数下,当然是双筒望远镜更舒服。望远镜里面的世界:站在树上的两只非洲鹰和一只长颈鹿,在池塘边喝水的小鹿这座白色的宫殿,一只兔子在旁边安静的吃草,像玉兔下凡非洲又像土著版白宫,硕大的洞口显然不是留给兔子的,据向导说有可能是蛇或者其他动物的窝。在埃托沙,成群的动物当中,能见到最多的大概就是羚羊和鹿了,它们自由的在草原上吃草、奔跑,哪怕这些它们都是无意识的,也能让我感受到它们很幸福、很快乐。虽然这些天里会见到很多长颈鹿,但像这种13只在一起的长颈鹿群还是头一回,长颈鹿是一种长相很奇特的动物,但是奔跑起来它的长脖子一点也不影响它的速度,我们有幸看到了它们一路狂奔的场景。回到营地时,已近傍晚,远处的晚霞让这个世界安静。回到营地,旁边已经多出好几家自驾游的西方游客,还有一家带着两个刚会走的的孩子,来感受野外的生活,亲近大自然;在外面这几年从来没见到中国的同胞有这样带孩子出来玩的,他们大概认为孩子太小对这些没有记忆,但是我相信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会留下痕迹,等他们长大了会更乐于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中国从来都不缺有钱人,但是你们真的会享受生活吗?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晴 第三天由于早上洗澡要排队,所以五点多就爬起来去洗刷,赶在同帐篷的爱尔兰老头儿的前面,不能再拖他后腿,他是一个非常守时、非常有团队精神的老头儿。今天是一整天的game driving,当然一整天还是在埃托沙国家公园里面,因为这个公园足够大,而且我们每看到一种比较少见的动物都会停下车让我们仔细观察和拍照。吃过早餐,把所有的帐篷行李都装上车之后,离开了我们的营地。此时太阳刚刚升起,还不是很刺眼,在一个池塘旁边,除了各种鸟类食草类动物之外,意外的发现了一只雄性百兽之王,从远处慢悠悠的朝池塘边走来,同伴们都为看到这只狮子感到兴奋不已,陆陆续续有其他的车赶来欣赏这难得近距离观察狮子的场景。只见这只狮子绕过池塘,从我们的车前走向另一边,此时它的身边出现了一只小豺狼,我们都满怀希望的看到狮子能冲刺起来捕食猎物的场景,可惜它依然慢悠悠的走着,不为眼前的美食所动。接下来是一直到中午一点的drive,一路上都在寻找观察动物中度过,自从见了狮子之后,见到其他鸵鸟群、斑马群等动物时,同伴们显然没有昨天那么激动了。坏脾气的犀牛在守护着树底下休息的伴侣。三只鸵鸟带着一群小鸵鸟,鸵鸟一般都会成双成对出现。斑马群和翩翩起舞的鸵鸟群中午一点多,我们抵达了位于埃托沙国家公园中部的Halali营地,路上我们更能只管的看出埃托沙国家公园中央是一块巨大的盐碱地。远看像沙漠又像大海,总给人一种前方有水的假象。在Halali营地吃过午饭后,我们又出发前往Okaukuejo这个埃托沙国家公园的主要营地,这个营地是1901年德国人建立的边界贸易站,1974年被改成现在的集酒店和营地与一体的埃托沙国家公园管委会所在地。下午四点我们又离开营地去寻找狮群,多亏了我们经验丰富的向导,即使动物们开启“隐身”状态趴在草丛里向导也总能发现他们。这次看到了大约十只在一起的狮群,还有一只受伤的狮子忧桑的在草原上漫无目的的走着,由于距离太远,手机在营地充电,没能拍照。生活就是这样,当你还在为早上的那只雄狮感到惊喜的时候,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这是Okaukuejo营地的大门,大门上挂着两个钟表代表的分别是纳米比亚这个季节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在纳米比亚所有的公园、营地等开门关门都是根据当季节的日出日落时间,如果你提前到达,太阳还没有升起,你就需要在门口等到太阳升起。太阳快下山了,向导赶紧往回开,到营地时已经现黑影了,厨师马修每天都变着花样做好吃的,中午是牛排,下午是意大利面,都是我爱吃的。吃饱喝足赏美景看动物再加上一伙友好的同伴,不亦乐乎。(带着圣诞帽的向导和助理)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晴 第四天清晨五点多,天还没亮,爱尔兰的老头儿就准时起来叫大家起床,因为昨天向导告诉我们,动物们喜欢早起觅食,所以我们也要早起去看它们。六点左右,太阳公公也起床了,我们出发了。远远的又发现了一群狮子,只能通过望远镜观看,还好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草长的不高,树很少。不过通过这两天的寻找动物之旅,几乎没有什么动物能让我们兴奋起来,所以,回营地的路上大家都哈气连天。德国姑娘一直希望能见到象群,结果这些天也只见到一只大象。回到营地已经是八点多了,吃过早餐就上路,赶往纳米比亚原始部落----“红泥人”辛巴族(Himba Village).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能够被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无一例外的被商业文明侵蚀,辛巴族当然也难以避免,他们还能存在多久还很难说。17世纪,辛巴人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其后一度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但如今,他们依旧停留在原始状态——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偏远地方,聚集在一个个孤立的小村落里。 现在辛巴族生活在纳米比亚的北部Kunene地区(以前叫Kaokoland),是个12000群体的半游牧民族,他们和Herero(赫雷罗族)人说一样的语言,主要以畜牧,养殖牛羊为生。Himba人很原始,基本都是用原始的工具。象挤牛奶照顾小孩的工作都一般由Himba女人来完成,一个女人有时候也需要照顾别人家的孩子,日常劳作和一些强的体力劳动一般也主要由妇女来承担,例如每天挑水到村子里,建造房屋等工作。女人都一般都互相编织头发和互相在身体上涂抹赭色的颜料。男孩一般在青春期前就要被行“割礼”,辛巴男子的四颗下门牙也会在成年之前被拔掉,据向导说他们这样为美。 由于一种神秘遗传基因的缘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这导致多数辛巴人部落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尽管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个妻子来保证人口的繁衍。但即使这样,这个民族的人口仍然在锐减。我们参观的这个辛巴村,有6个男人,26个女人以及30多个孩子。除了向导,我们没有见到辛巴族的其他男人,据说他们都出去工作了,一般到晚上才回来。 因为Himba族都生存在比较荒漠的沙漠气候地区,他们很少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特别是在殖民统治时期,她们一直维持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辛巴族女子展示美的方式与众不同。她们拒绝穿上衣,而喜欢袒露上身。最特别的是,她们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牛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因此,在外人看来,辛巴人的皮肤永远是红色的,辛巴女子在青春期后一辈子不洗澡,每天都往身上抹红油,像众多原始部落一样,当他们生病时喜欢用一种古老的方式寻求神明的庇护,同行的伙伴也问过向导,如果他们的神灵不能及时庇护他们,快要死去的时候会不会去选择去就医,还是继续等待神明,向导很坦诚的说会就医。这是他们居住的房子,圆形屋顶,门很小,成年人进入都需要弯下腰,里面也仅能容下一个大人和一两个孩子。这里的小孩大多数都光着屁股,右边这个小孩的肚脐是怎么了?我也不清楚。这是在狭小的房子里给我们展示如何制作红泥的辛巴女子,红泥都要通过烟熏火烤。这小孩的身上都是鼻涕,南非的白人老头有点看不下去出去了。注意看他们的头发也都是用泥裹起来的。.下午两点多才离开辛巴村,向我们坐落在巨石组成的群山之间的Hoada营地进发。这是坐落在巨石之间的泳池,虽然很小却很温馨。这是我们的助理,喜欢找姑娘们玩,给他露个脸,反正你们也看不清他长的什么样这是今天我们营地洗澡的地方,厕所也是这样,都是露天的,连个门都没有,身高稍微高一点的从外面还能被看到,向导告诉我们在上厕所和洗澡的地方就要不停的吹口哨,吹口哨是这个营地约定俗成的习惯,不然不小心被大家看到就不好了。这就是巨石组成的小山,看不出来这上面有个泳池,有个酒吧还有一个观景台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反正你们也看不清,我就露张脸吧,我们每天晚上都是围着火堆度过的。向导告诉我们明早可以睡懒觉所谓的懒觉也只是到早上七点,尽管如此大家还是特别高兴,像得到额外的奖赏一样,大伙们围着火堆喝着红酒、威士忌开怀畅聊,聊的正欢,向导把煤气灯关掉,只剩下火堆在那里随风起舞,大家都情不自禁的仰起头看着万星闪烁的星空,才觉察到好像很久没有看星星了,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躺在自家的屋顶数星星的场景,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即便有电视到了晚上十点以后就没台了,现代文明究竟让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大伙一直聊到将近十二点才散去,最后向导又提醒我们这是剩下的几天唯一可以睡懒觉的一天。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晴 第五天开心放松的旅行总是能让人忘记烦恼,忘记时间,不查日历甚至记不得今天是周几。昨晚,来自加拿大和德国的姑娘睡在车顶,好在气温较低没有蚊子。这几天第一次起的比太阳公公晚,尽管比前几天多睡了一个多小时,但是在车上大家还是比较困,尤其是那个德国大叔坐在最后一排似乎一直在睡觉。今天一路上都穿越在群山之间,一直到下午,不过每隔一段路山体就会变一个样子,对于学地质学的人来说,纳米应该是一个很值得考察的地方。由于路况一直不好,颠簸不停,即使想睡会也很难。中午十二点,终于抵达了我们今天唯一的景点——颓废方丹。颓废方丹是世界上石制雕刻术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非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岩画遗迹,总计约有2000个岩石雕刻。1952年,纳米比亚宣布颓废方丹为国家历史文物区,200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地,这是纳米比亚的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接待处的房屋造型很是别致,废物利用的典范。整体建筑用铁皮油桶盖子作为外墙,让人想到铜墙铁壁的味道。 说到颓废方丹,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出来的照片不是岩画,而是一块风化的巨石,像一张巨大无比的嘴,有锋利的牙齿,这张经典照片成为颓废方丹的标志。很佩服第一个这样拍摄的摄影大师,发现美的能力非同寻常。有岩画的巨石就散落在峡谷的各处,管理者将这些巨石连成了几条观看线路,有些地方还搭上铁架平台,方便大家攀登。 根据google得到的信息,这个峡谷长期里生活着两个族群。发掘的遗物表明,狩猎者和采摘者是第一批居住者,他们的手工制品是6000至2000年前石器时代后期的典型代表。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和采摘者制作了大部分石刻和或许全部的绘画:动物和人类的描绘。然后在2000—2500年前之间第二批居住者来到这个峡谷:放牧羊群和制作陶罐的Khoekhoen人。牧羊族制作的岩石艺术完全不同于狩猎者和采摘者,它们看来完全是几何形状,包括雕琢的一行行圆点。这里大约有2500幅石刻,但现在人们估计有5000多个独立的刻画。比较而言,如今对出自南部非洲狩猎者和采摘者之手的石刻和绘画了解很多,而对牧羊族的迷幻几何图形的了解则少得多。 大多数保存完好的岩刻是犀牛,大象,驼鸟和长颈鹿,以及人和动物的脚印画。最有名的例子是“狮人”,一个狮子每个脚爪上有五个脚趾头。该雕刻说明岩刻艺术与狩猎采集者的信仰体系相关。该遗址连贯、广泛、高质量地记录了至少2000年南非这块土地与狩猎采集者社区相关的礼仪习俗,而且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狩猎采集者的礼仪和经济习俗之间的联系。 据讲解员介绍,雕刻岩画是为了教育世世代代子孙如何捕猎而开始的,在这些巨石上几乎雕刻了在纳米比亚看到的所有野生动物,包括长颈鹿,狮子,羚羊,犀牛等等,长者通过图案告诉子女哪些动物是可以捕猎作为食物,哪些是危险的;很神奇的是,虽然这里距离海岸有几百公里距离,但是在岩石上仍然发现了海狮,企鹅的雕刻,这也说明当时原始部落曾经去海边挖盐食用,看到了海狮后回来按照记忆雕刻的。 大家跟着讲解员在峡谷里上上下下,除了看石刻,顺便还观赏风景。建议换上运动鞋比较方便。吃过午饭,离开颓废方丹,前往我们的营地,下午自由活动,睡了个懒觉,爬了一会大石山。今天的营地只有我们几个人。这个营地的主人是一位美国姑娘,年龄不详,独自一人在这个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经营着一个旅馆和这块营地,远处的那个小房子就是一个小酒吧,还养了四五条不同品种的狗狗,作为她的伙伴。她大概是我遇到过的外国人中说话声音最温柔最细腻的一个姑娘,在这样一个荒凉的除了游人之外几乎见不到其他人的地方她活的那么安详,像一个看破红尘的得道“高僧”,在和我们的交谈中大家似乎都被她的声音吸引了,都不忍去打断她。我在想,为什么她的父母会允许她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独自生活?在这种地方生活简直不可思议,这大概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其实大家都对她在这种生活充满了好奇,有人问她在这经营旅馆和营地的钱够生活吗?她说够的,一个月大概有1000美金。说的时候她的表情是那么的平静,和我们聊到大概九点多才带着她的狗狗独自离去,太钦佩这个姑娘了。其实我多想勇敢一次,用自己这几年所有的积蓄去环游世界。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晴 第六天凌晨五点,天还没亮,向导早已生好火堆,同帐篷的爱尔兰老头一如既往的守时起床,一一把大家叫醒,而我早已冻的躺在睡袋里打哆嗦,很久没感受到上牙打下牙的感觉了,呼出的空气变成肉眼可见的蒸气,昼夜温差实在是有点大。收拾好帐篷,简单的吃了点早餐,天才微微亮,月亮的影子还没有完全褪去。今天要出发前往靠着大西洋的海边小镇:斯瓦科普蒙德(Swakopumund),向导希望尽量在午饭前赶到。今天路上的风景与昨日又不尽相同,路上见到了和南非著名景点一样的山—桌山,因山的顶部像桌子一样平整,而四周则是悬崖峭壁而得名,后来则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半沙化平原,再后来则沿着大西洋的海岸线向斯瓦科普蒙德进发。将近正午,终于抵达了一个以“臭名”而昭著的地方,十字角(Cape Cross)十字角距离斯瓦科普蒙德仅100多公里。1486年葡萄牙探险家Diego Cao(第一位踏上纳米比亚的欧洲人)在此竖立一个2米高的十字架,以彰显葡萄牙国王的尊荣。另一有关十字架竖立的说法是:Diego Cao依照指引航海方向的南十字星座外形而得灵感。 1980年于原处重新设立一个辉绿岩制的十字架,刻有拉丁语、葡萄牙语及德语的碑文。但是现在聚集着的8~10万只海狮则成为标志性景观,也是纳米比亚值得看的生态动物风景之一。很多人以为这些是海豹,其实是海狮的一员,全身覆盖一层软毛,具有保暖作用,可使体温维持在37℃,也可在冰冷的海水中延长期活动时间。雄海狮可以活10-14岁,成年雄海狮体重在200—350KG,可以下潜400米在水中呆10多分钟。雌海狮较小,成年雌海狮体重在40-80KG,能在水中呆7分钟左右。十字角的开放时间是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来这里的游客比较少,而且通常只逗留半个小时,因为其臭无比的味道很难让人久留。这里没有正式的大门,施工队正在修路,一个破旧的小屋就是管理处,在这里买门票,墙上有些资料介绍。 再往前开几分钟,眼前横着一长条栈道,供游客行走,也起到阻隔海狮的作用。这里其实没有任何指示牌规定游客的行为,但我们都自觉在栈道上行走,尽量不打扰海狮的生活海狮作为海洋动物,通常生长在较为寒冷的地区,因为这里大西洋沿岸风浪巨大,气温寒冷,加上因为海流带来的丰富水产,所以吸引了如此数量众多的海狮。我们去的时候正逢繁殖季节,几乎每一只成年母海狮都生了或者将要生一只小海狮,所以海狮的数量顿时增加了几万,非常庞大的家族。 第一次看到这么壮观的野生动物群体,我们都惊呆了,忘记了臭味,忘记了呼吸,忘记了拍照。成片的海狮群,顺着海岸线绵延,与沙滩的黄色融为一体。凑近点就可以看到一只只海狮,各种姿态,有躺着的,趴着的,半躺半趴的,海水里的,岸上的,海水岸上不上不下的,躺别人身上的,反正只要你想得到的姿势和长相都可以找到,就看各位的眼力了。很多的成年母海狮都在海里觅食,把自己的宝宝丢在沙滩上。小海狮也聪明,知道长期被太阳炙烤会小命不保,蹒跚着往栈道方向爬,一个个躲在栈道底下的阴影里睡大觉,等着妈妈回来。所以走在栈道上,一直能听见小海狮发出的“咩咩”声,感觉置身于羊群之中。更多的小海狮正在朝栈道爬过来,脸上身上都是沙子,睁着硕大的眼睛,楚楚可怜的模样。在栈道最北端,有一个给客人的休息室,但现在已经挤满了几十只小海狮,完全没有给游客留任何余地。还有些负责的海狮妈妈,叼着小海狮往栈道这边送。但海狮毕竟不是用脚走路,行动很吃力,再叼上一个小海狮负担更重。不知道哪只海狮发明了“甩”的办法,叼住小海狮,往前一甩,只听到卡通片里那种夸张的“啊~~~”一声长音,一只黑乎乎的小海狮就飞过来了。这招在爬上高处的时候特别管用。来自南非的白人夫妇受不了海狮这个臭味,先行离开了,我们几个年轻的则不顾臭味,欣赏着这难得一见的场景,但也因此忘记了欣赏大西洋的波澜壮阔。离开前,向导告诉我们,面对如此多的海狮,纳米比亚政府也拿不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海狮过度拥挤的问题,他还特意提到有些中国人提出把它们吃掉,中国同胞真是到哪都不忘了吃,丢人丢到国外了,真是为这些中国同胞感到丢脸。来开十字角,大约开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骷髅海岸(Skeleton Coast),骷髅海滩经常大雾弥漫,导致很多船只搁浅,因此得来这个不好的名声。但这里的海滩和沙海相连的壮观还是吸引了无数游客。整个骷髅海滩的面积非常大,一直绵延到纳米比亚的最北端。向导把车停在有一处沉船的海边,我们去拍照,向导则趁机准备午餐。沉船早已成了鸟类休憩的天堂。海边可以发现一些骷髅,其实这里并不是骷髅海岸的主要景点,主要景点有更多的沉船和更多的骷髅。这是开着豪华私家车来海钓的人们,十字角和斯瓦科普蒙德之间有个henties bay小镇,如果热爱钓鱼,不妨这个小镇住一晚,到处都是提供钓鱼服务的guest house,价格肯定比斯瓦科普蒙德实惠。这是我们今天的午餐,就在路边简单吃了,By the way,几乎每餐都有水果,今天的水果是哈密瓜,吃过午饭我们朝斯瓦科普蒙德进发。斯瓦科普蒙德是纳米比亚的第二大城市,面朝大西洋,其他三面则被沙漠包围。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高速行进,左边是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右边是连绵起伏的沙丘。蓝色海洋和黄色沙丘直面相对,两种极端直面冲撞,这种沙海交响的场面可谓奇观,这可能就是之前XP系统常见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电脑桌面,这个奇观仅在纳米比亚这条海岸线可见。当然要想观看这种奇观需要乘坐直升飞机,直升飞机的费用也不菲,所以就无缘得见此奇观。下午两点左右,终于抵达了斯瓦科普蒙德的市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小镇永远都雾蒙蒙的,所以又号称睡美人。这里曾经是德国的领地,所以小镇的建筑风格是欧洲式的,居民也大都是德国的后裔。街道两旁都是精致的欧式建筑,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斯瓦科普蒙德,大概是所有我去过的城市中最喜欢的一个,它不像其他城市那样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让人觉得压抑,而这里都是欧式别墅,是那么安静,人们生活的那么安详,下午五点除了大型超市和酒吧基本都关门歇业,这才是生活,国内的人为了挣钱都到深夜才打烊。即使是白天,在非主干道上几乎见不到什么人,也没有车。有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在这样一个一尘不染又安静的城市生活大概就是我希望得到的吧。今天,算是我们此次七天游的最后一晚,不再住帐篷,而是住在Amanpuri Lodge,一人一个房间,感觉好久没睡过柔软舒适的床了。五个同伴下午要去跳伞,我的钱不够了(跳伞大约300美元)就没有去跳,只剩下我和爱尔兰老头JJ。由于斯瓦科普蒙德临海,所以即使是正午风也很大,会有点冷,建议怕晒的要涂上防晒霜,不然会不知不觉被晒黑,还要带上一件外套。下午四点钟,去斯瓦科普蒙德的市区逛一下,在旅馆拿了一份斯瓦科普蒙德的地图,市区很小,一下午基本就可以逛完,但是市区的一些景点五点钟就关门了,所以要早点出门,我则很遗憾的没有去成博物馆、海洋馆还有水晶馆等,只去看了一个蛇的展览馆,展览馆门票60纳元,在这里见到了传说中的黑曼巴,以前就觉得蛇挺吓人的,但是看了黑曼巴之后觉得真是一件艺术品。纳米比亚十二月份一般都是八点黑天,我看时间还早,看完了蛇,在路边吃了一份冰淇淋,这个时候差不多是下午五点了,路过一些珠宝展览馆时已经关门了,我这才意识到其他展览馆也关门了,紧赶慢赶的去火车站博物馆发现也关门了,只好看了看斯瓦科普蒙德的地标——灯塔.,如果来的早的话还可以爬上灯塔看看远处的大西洋。接着我又在靠近火车站博物馆的海边逛了一下,一个白人大姐看到我拿着地图似乎迷路了就主动问我需不需要帮助。无论是在海边还是在公园,到处都是白人小朋友,会有一种到了欧洲小镇的错觉,在海边闲逛的亚洲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一路上都有好奇的小朋友在看我,对我手里的扇子充满了好奇。站在市区的街道上即能看到远处的大海,也能看到远处的沙漠:斯瓦科普蒙德的海水不算清澈,在海边风又大,游泳会比较冷,所以我只是在海边的长椅上坐了一会儿,雾蒙蒙的观海的视野也不好。这是伸向大西洋深处的观海桥。晚上,我们一起在著名的Tug海鲜店里吃最后一顿晚餐,当然这顿晚餐是自费的,这是一个历史年代久远的船型餐厅英语好的可以自己看一下,我就不再详细介绍了,这是建于上个世纪的餐厅,想要来这家餐厅吃海鲜一定要提前预定,不然根本没有座位,即使在这样人满为患的餐厅里我也没有发现其他的亚洲人。这里的海鲜都是当天捉自大西洋,有些海鲜不一定当天能捉到,所以菜单上的海鲜有的没有。餐厅里的灯很昏暗,每个桌子上都点着蜡烛,伴随着大西洋海浪的喘气声,同伴们相谈甚欢,大家似乎也意识到了这是大家在一起的最后一晚了,明天就要分开了。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晴 第七天这些天几乎每天都是六点钟之前起床,即使最后一晚住酒店,有舒适的床也没能睡会懒觉,六点刚过就醒了。酒店有免费早餐和WIFI就起来吃了早餐上会网。九点半,沙漠游戏项目的司机准时来接我们了,沙漠里斯瓦科普蒙德的市区不远,开车大约需要十五分钟即可到达沙漠游戏基地,由于事先不太了解这个项目,我们的向导也没有说清楚,就只报了一个。沙漠游戏的项目叫Sandboarding,从宣传页上也能看出一种是站着的沙漠滑板,一种是趴着的沙漠滑板,两个项目合在一起才400纳元,事先没了解清楚,又担心自己的钱不够,只报了那个趴着的(300纳元),亏大了。。。。。。注定要留下另一个遗憾离开斯瓦科普蒙德了。今天参加Sandboarding的人大约有四十人,有一半的小朋友,而我依然是唯一的亚洲人。到了现场才后悔,趴着的沙漠滑板根本不适合我,速度太快了,教练有拿的测速仪,我的最高滑速达到60KM/h,我都觉得控制不住了,而有的队友能达到80KM/H,趴着的会弄的满身是沙子……站着的则好很多。这次活动从早上9:30——13:30,一共可滑行五六次,你可能会问一共四个小时怎么才滑行五六次?因为每次从上面滑下来之后,还要徒步走回去,在沙漠中行走,又是上坡,体力不好的人很快就会觉得累。每个项目都有两个教练,还有随队专门的摄像人员,活动结束时你可以告诉摄像师要CD或者你时间不够把你的E—mail告诉他他会发给你,150纳元包含所有的录像和照片,不过都不是单独的录像,是大家的合在一起,所以建议不要买,自己拍就好了。下午一点多,活动结束之后,还有一顿免费的午饭,然后参加此次活动的所有人员一起合影,就把我们送回各自的酒店。(这个项目需提前一天预订)斯瓦科普蒙德还有很多好玩的,可惜在那停留的时间太短,再见了安静的小城。多么难忘的一天,尽管回来后全身(头、耳朵、鼻子、嘴巴,脖子甚至内裤)都是沙子。回到酒店也没能冲个澡因为房间十点之前都要退掉,就匆匆的出发了,七天的行程就要结束了,同伴们好像都意识到了,路上都出奇的安静。路上,向导会发一个调查问卷,就是对于此次行程你是否满意,有什么建议之类的。大约四个小时之后,顺利抵达温得和克,德国大叔最先离开,还要赶当晚飞往南非的飞机,然后是爱尔兰老头和德国姑娘,然后是南非白人夫妇和加拿大姑娘,最后一个才是我。离别总是伤感的,没送走一个人都大家都相拥着说再见。PS:给向导小费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而且会影响到向导对你所代表的国家的客人的印象,所以尽管我所剩的钱不多了还是给了200纳元小费,其他同伴也是给200的居多,也有给400的,当然小费的多少根据自己财力来决定,建议还是要给的,当向导接待下一个你的同胞时会更显热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