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是开学前的最后一天,虽然刚从埃及回来没几天,但总想四处转转,却苦于找不到伴。正巧,房间里住进了一位在彼得堡交流的女生,她打算今天去距离莫斯科最近的金环古镇——谢尔吉耶夫镇上走走。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因为有共同的朋友,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吃完早饭便出发了。
话说这位女生来自上海,自然身段也是小巧玲珑;她和机器猫里面的静宜同名,让我差点以为自己目睹了穿越。由于方言的南繁北齐,虽然我也是南方人,但我们仍用普通话交流。虽然说着一口普通话,但她尖细却不刺耳的嗓音里透着温婉,说话时脸上总带着微笑。习惯了大多数俄罗斯女人如男人般的低沉嗓音,听多了俄语生硬的腔调,看惯了俄罗斯人冷漠的扑克脸,我顿时觉得听她说话是一种享受。
在男人看来,女人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话多了吧,我们也不例外。虽然才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静宜甚至对我说,她萌一个人很久了,而且这个人我认识;她说她害怕被众人看出来,但又希望他知道,于是暗示得好累好累。揭晓答案之后,发现在我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这人到底是谁,我也不便透露,请读者多多包涵。唯一能说的便是,后来那个男生主动向她表白,她当然也答应了他,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一路上我们乘小巴,换地铁,最后来到火车站,用学生票买到了往返半价票。和你一起游金环的时候,都是提前好多天买好火车票,也能想象到预订的车票和现买的车票对应的是两个档次的服务。不过因为今天是星期天,坐车去那里的人比较多,所以车厢里因为满座而感觉不太冷。出了莫斯科,发现站台都变得好小好小。果然俄罗斯就两个大城市——莫斯科和彼得堡。
一个半小时以后我们到了镇上的火车站。下车以后,正当有点犹豫应该往哪边出站的时候,我想起了你的大部队原则,于是跟着先下车的一队俄罗斯人走,果然顺利出站。虽然我们懂俄语,手里又有LP地图,但毕竟人生地不熟,所以还是选择用嘴巴去问,结果俄罗斯人也没讲明白。LP上说圣三一修道院离火车站只有400 米,因此我们决定看图走路——对于两个女生来说,这是一次难度不小的尝试。
实践证明:我们成功了:在从火车站走了差不多400米以后,我们看到了各种颜色的洋葱头穹顶,以及把洋葱头们围了一圈的城墙。点上几朵花的油纸伞和颜色鲜艳的套娃相比,虽然两者都很精致,但不得不说后者的确比前者花哨许多;而要是拿苏州园林和圣三一修道院相比,一个就是带着微笑,翩翩走来的素雅江南女子;一个便是面色严肃,走路笨拙的华服俄国男人。这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俄罗斯人都喜好鲜艳甚至鲜艳到俗气的色彩搭配——在白色的冰天雪地里,如果颜色过于淡雅,根本无从辨认。看来恶劣的气候造就了”恶俗“的审美,突然觉得俄罗斯人也真是可怜呢。不过今天是来玩的,还是要happy一点啦。
(远望修道院)
虽然圣三一修道院只是一个修道院,但规模大小看上去却和克林姆林宫差不多。它是俄罗斯正教最大的男修道院,按我们的习惯来讲就是俄罗斯最大的洋寺;——想到我们学校旁边的华岩寺,不由得莞尔一笑。这里也是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中心,因此它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寺院之一;199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现为莫斯科和全俄罗斯牧首公署所在地。
修道院于1345年后创建,后不断扩建,因此院内有许多在时代和风格上都不同的建筑物。而我最喜欢的便是那座巴洛克风格的钟楼,因为它有着柔美的线条和精致的装饰。不过事实证明,这座钟楼不允许登顶,实在有些令人遗憾。说实话,如果在目前见过的洋寺庙里选一个最喜欢的,我想我会选彼得堡的圣伊萨大教堂—— 不知怎么,总觉得清真寺让人有种无以言表的感觉,而传统东正教教堂又太过花哨。在修道院对面的小公园里,我们看到了小桥流水的景致,又惊又喜。要是只看流水,会让人产生一种到了初雪后的江南的错觉。但花里胡哨的洋葱头们告诉我们,这是在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而且这个城市一定不是彼得堡。
(这张是别人照的,图片引用自网络~当时我们就从这个桥上走到对面去的~)
(从桥上照的~水增添了灵动感~)
大致弄清楚了位置,我们决定先解决温饱问题;于是在寻找LP推荐的餐馆无果以后,我们进了一家街上的年轻人推荐的餐厅。里面明晃晃的宗教画让我们感到有点不太自然,但出乎意料的是,侍者向我们微笑,这在俄罗斯实属少见。每次点菜都要用上你的点菜大法,这次当然也派上了用场 ——根据经验,罐焖动物肉和乡村烤土豆都是是俄罗斯特色;因此我们各点了一个罐焖猪肉和一个罐焖鱼肉,然后主食都点的乡村烤土豆。上菜以后,看见我们对菜肴拍个不停,侍者又对我们笑了。静宜对鱼肉的味道称赞不已,而结账时我们发现价格便宜得令人瞠目结舌。个人觉得,这应该是我到过的最价廉物美的俄罗斯餐馆了。
(罐焖猪肉~里面居然有腊肉!)
(罐焖鱼肉)
(乡村烤土豆。这里的做法和罗斯托夫的不同~)
吃饱喝足以后,我们来到洋寺门口。不过进修道院照相要交钱,而静宜的单反实在太显眼,因此只好寄存在门口,我们也没能留下一张院内的照片,想来有点遗憾。不过转念一想,毕竟已经来过,所以也没什么好难过的。我们决定先看圣三一大教堂,因为这是修道院内最有名的建筑,许多人都想来一睹它的芳容。
(入口前的广场)
乍一看,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传统俄式教堂,有什么特别的呢?这得从修道院的创始人说起。修道院创始人是修道士谢尔吉?拉多涅日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14世纪约30年代,出身于罗斯托夫大贵族的谢尔吉,为了实现幼年就向往的隐居修行生活,和已经做了修士的兄长斯杰凡一起,进入拉多涅日周围的森林寻找幽居之地(拉多涅日当时是莫斯科公国封邑小公国的中心)。在一条小河流经的丘岗上,兄弟俩建起了“小教堂”和修道小屋。不久,斯杰凡忍受不了独居修道生活的清苦,扔下已经是谢尔吉修士的兄弟,去了莫斯科主显修道院。不过仅一年后,寻找幽居之所的修士们开始聚集到这里。
(修道院外的圣谢尔吉雕像)
这个为追求内心深刻的自我完善而栖遁林泉的隐修士,却不得不积极参与莫斯科大公们实施联合统一的政治,因此圣三一修道院建立不久,便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380年9月,圣谢尔吉为即将奔赴疆场的莫斯科大公顿河王德米特里(又译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祝福,预言俄军必胜,并派去两个谙熟军事的修士作为军中谋士。在这场史称库里科沃会战的战役中,德米特里大公统帅的俄军与马迈领导的蒙古鞑靼军在顿河畔的库里科沃原野上进行了残酷厮杀,最终大败蒙军,从而为俄罗斯摆脱蒙古鞑靼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德米特里大公由此得号“顿河王”,而圣谢尔吉的威望因其庇护神力而与日俱增,由他创建的修道院也很快声名远扬。
随着修道院规模的扩大,从15世纪开始,社会各阶层不断向修道院捐赠钱物和土地。修道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圣三一大教堂,据传由顿河王德米特里之子、圣谢尔吉的教子尤里·兹韦尼哥罗茨基捐建。教堂为安放圣谢尔吉·拉多涅日斯基的圣体而建,建成于1422年,是俄罗斯首批纪念性建筑之一。这座不大的单圆顶半圆形殿堂用白石切削垒成,光洁的墙体中腰环绕着雕刻的三条装饰带,船底形墙顶和盾形装饰逐渐过渡到塔状盔形圆顶,具有15世纪初早期莫斯科建筑的典型特征;其简洁庄严的雄姿与圣谢尔吉生活的时代,与其禁欲主义和纯洁崇高的统一以及博爱的思想再和谐不过了。为纪念这位圣徒,小镇被命名为“谢尔吉耶夫镇”,意为“属于谢尔吉的城镇”。
(圣三一教堂~别人照的~)
看见门口有一列长长的队伍,我们也跟着站了进去;排了好久的队,却发现还是没到。正愁时间不够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把我们从队伍里带出来,让我们直接进去。我们正在诧异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进了修道院才明白,排队的人都是信徒,他们在等神父做法事;而这位明眼人阿姨知道我们是游客,因此她的好意给我们节约了好多时间。谢过这位阿姨,我们开始品味教堂里的壁画。作为信仰的化身,教堂内部总是美轮美奂。但最终我们没有看到圣谢尔吉的棺椁,因为我们不是东正教徒。看见一位阿姨在写些什么,我出于好奇走过去问;她告诉我这个叫“записка о здравии”,写好交给神父以后还需要交一些钱。哦,原来就是为家人求个平安符啊——看来各国信教的都差不多嘛,都搞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