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9
13847
8
0
作者:丘小八
序小时候,地中海之于我,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传说。那时候爱玩大航海时代,每天抱着小本子认真记录各个港口和特产:塞浦路斯的铜旷,克里特的橄榄和陶器,阿尔及尔的莱姆酒,威尼斯的玻璃和琉璃制品……当然,也免不了幻想,未来的某一天乘着多桅三角大帆船穿越地中海,在每一个港口留下足迹。后来看了一些书和影像,更多了解这片海洋的意义——在大航海时代真正把地球卷轴展开前,这片海域牢牢占据了西方世界的中心,亚非欧的大小国家争相扩张,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船只承载着各自的信仰和仇恨在海上厮杀,商旅、冒险家、朝圣者、海盗,无数传奇让这片海域神秘而瑰丽。©bbc纪录片《地中海深度行》数千年过去,这里风光依旧,种族宗教争端仍未停歇,但好在已没有海盗之扰,幸运的旅客可以乘船或者飞机尽情游览观光,流连在那些保存完好的堡垒、宫殿、遗址。伟大的地中海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曾写道:“这片大海耐心地为我们重演过的景象,将其放置在蓝天之下、厚土之上,我们能亲眼看见这天与地,它们如同很久以前一样。只消集中精力思考片刻或者瞬间的白日梦,这个过去就栩栩如生地回来了。”而我有幸能有几次机会折返憧憬已久的地中海,发现既有似曾相识,也有出乎意料;虽然以我狭隘的所见所闻,能了解的不过沧海一粟,但也希望能用纸笔记录下来,也好在多年以后,可以和孙子辈闲话当年难忘的风景。©小八自绘这篇游记,始于2012年第一次踏上希腊克里特岛,而终止么,我也不知道,大概会在很多年后,等我老到不能再挪步,只能在谷歌街景里再一次重游故地。我想这该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记录,既包含了路上支离破碎的感想,沿途勾画的手稿,也包括前前后后读到的书籍网页——因为心血来潮地反复修改,文字不怎么连贯,也就不去纠结怎么一个组织顺序,粗暴的按照自己感兴趣的国家和城市排列。当然,也希望自己能一直有精力和时间往返地中海,不断完善这一出从小憧憬到大的地中海狂想曲。希腊篇我曾先后三次游览希腊,途径克里特岛、米克诺斯岛、圣托里尼岛、帕罗斯岛,直至雅典,每次经历都让我更迷恋这个古老的国度,愿更多机会走进希腊,将这一旅程无限延续。希腊 游览线路: 克里特 岛-米克诺斯岛- 圣托里尼 - 帕罗斯岛希腊手绘:蓝与白的理想国度雅典访古,追溯历史的足迹爱琴海远眺,寻找世界的边缘寻访波塞冬,感受神话的魅力圣托里尼漫步,尽赏明信片中的纯粹风景帕罗斯岛悠游,享受懒洋洋的午后米克诺斯闲游,融入当地人的慢节奏克里特出发是从一个忙碌无章的下午开始。论文写了一半,课程逃了数节,慌慌张张背着行李就冲出门,在赶往米兰Malpensa机场的大巴上还在惴惴不安地给导师发邮件,因而在飞机哗地上升时,脑子一片麻木,甚至连出行的兴奋都来不及酝酿。©耀耀友情手绘其后从飞机降落一路乘车到位于Chania海边的旅馆,我都处于这样的懵忽状态,满脑子都是碎了一地了的星光,也略遗憾地错失了夜晚小镇的风景。DAY1 哈尼亚一夜无梦,数天熬夜后的一觉睡得格外香甜。早晨睁开眼时,屋内光线还有些昏暗,天花板上的吊灯古铜色,看起来有些年头;墙壁水洗一般的蓝色,墙面装饰着狭窄而繁复的花纹,有几分东方韵味。我撑起身子,脑袋还有点疼,走到靠床不远的窗户边,一把拉开百叶窗,漫天的蓝色扑面而来,波光粼粼的海面在阳光下像撒了水晶碎片。爱琴海所在的区域降水量小、日照蒸发量大,因此盐度接近世界盐度最高的红海,盐度高水所以更能反射天空蓝光,且水深刚好适宜,如果水更深海水颜色将更深邃,就很难形成这样透亮的蔚蓝色。(参考:球研究所“为什么世界上最顶级的蓝海风光在爱琴海”)。哈尼亚是克里特岛西北部港口,也是克里特的第二大城市,这里拥有迷宫一样的老城,敦实的堡垒,浪漫的海港和令人愉快的美食,是克里特旅游最著名的目的地。我住的旅馆坐落在威尼斯港口,楼下是人来人往的酒肆和近在咫尺的海岸。我洗漱下楼,向老板打听去撒玛利亚峡谷的班车。长得像超级马力的大叔十分热情,虽然听不懂英语,还是手舞足蹈解释,撒玛利亚大峡谷在这个时候封闭不开放,我有点郁闷地要离去,他拽住我拿着地图又讲又画,絮絮叨叨介绍了半小时克里特岛的全部景点,我半猜半蒙地理解了大半又诚恳地表示一定去他强烈推荐的粉红沙滩,马力大叔这才带着慈父般的微笑放我离开。早餐是在餐厅靠近海边的外摆区吃的,坐在阳伞下吃早餐的心情不能更滋润,于是一顿早餐吃了一个小时,直到错过前往粉红沙滩的最后一班大巴。不得已,计划再次调整成哈尼亚小镇深度游。午饭后溜达到哈尼亚考古博物馆,位于一座十六世纪的教堂内。看着馆内珍藏的缠绕着暗纹的赤色陶罐,忽然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历史,于是就着博物馆的长椅坐下,翻出手机开始临阵磨枪。©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chania 官网哈尼亚是克里特岛西北部港口,也是克里特的第二大城市。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是地中海第五大岛屿(排在西西里、撒丁、塞浦路斯和科西嘉之后)。因历史地理原因,克里特在欧洲享有及其特殊的地位。首先,克里特岛是地中海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米诺斯文化Minoan,大约在公元前2600至公元前1125年出现在克里特岛(就是荷马史诗中提到的米诺斯迷宫,这段故事会在后面游览到克诺索斯皇宫时详述)。说回来,虽然米诺斯文明经迈锡尼人的侵略逐渐衰落,但克里特岛仍然活跃在欧洲的历史。因占据地中海交通十字枢纽,漫长历史中克里特一直是各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希腊、斯拉夫、拜占庭、土耳其、威尼斯、热那亚、德国都曾或长或短占据过这个岛屿,使得克里特岛呈现出极其多元独特的文化特征,而哈尼亚老城的威尼斯港,就是那时候威尼斯人留下的手笔。©小八自绘博物馆不大,连续的尖型拱券让空间充满了疏离感,空旷的展厅里光线低沉,仅有冷清的探照灯聚焦在沉睡的文物上,一言不发。一个人踱步在博物馆,很容易忘记时间和环境,沉醉在时空的距离中。©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chania 官网逛完展品,看到一线金色阳光从侧门斜斜地溜进来,推门而出,是个极其明媚的土耳其风格庭院,眼睛刚刚适应了室内昏暗的灯光,又被阳光从三千五百年前的昏睡拉回。绿色的乔木,青色的绒草,米色的鲜花,灰色石头的长椅,阳光斑驳在浅色的铺地上,冷清的流水从圆形的喷泉底座上潺潺涌出。©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chania 官网从博物馆溜达出来,就正式开始游览老城。哈尼亚最早建于米诺斯时期殖民地Kydonia的遗址上,公元前1450遭遇火灾,后又迅速崛起,成为希腊化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其繁荣一直持续到拜占庭帝国,其后又被威尼斯人监管,成为区域的商业中心(相当于克里特cbd)。 这一阶段克里特文明和威尼斯文明充分融合,又因君士坦丁堡陷落,大量教士、艺术家逃难至此,引入了丰富的拜占庭文化,使哈尼亚呈现出及其多元的文化面貌,这一时期还增加了大量的公共建筑以及军事防卫设施。今天人们看到的哈尼亚古城格局,就是在那个阶段确立下来的。古城位于港口位置,沿着海岸展开,远处防浪堤像一条强壮的臂膀蜿蜒伸出,把海面隔出一个内湖一般的港口,在内湾里,水浪温柔细碎,海面湛蓝如洗,在防浪堤的尽头,一座灯塔静静伫立,西侧有威尼斯时期加固的要塞,坚实厚重,看起来像个刚强又沉稳的老人。要塞脚下就是迷宫一般的老城街道。现在这里是多是哈尼亚特色工艺品的店铺。哈尼亚的手工艺品自古闻名,以陶器和首饰居多,都是当地设计师匠心制作,材料多用金属、贝壳、玻璃和本地火山石,式样十分精巧。我在一家栗色头发的美女店铺里看到一个海蓝色玻璃耳环,内置蓝色碎水晶、白色细沙和金色金属颗粒,阳光下闪闪发光,美女小姐姐说这是她自己设计,用威尼斯产的玻璃和克岛当地的材料做成,说话的时候她眼睛闪闪亮亮让我觉得不买简直天理不容,可惜没有同款的项链,作为耳环又实在太沉,就没有收下。现在回想起来十分后悔,当时买回来自己动手改造也好,因为以后很长时间都再也没有看到这样精巧的玻璃饰品。©小八自绘在哈尼亚逛街是件十分有趣的事儿,每家店主都各有特色,有热情逗趣的大爷大妈,面容高冷但说话温柔的美貌小姐姐,也有笑起来阳春三月的害羞小哥。大多数时候,哈尼亚人都很健谈,英语不流畅但丝毫不受影响,连比划带猜可以打发一下午时间。遇到一个大胡子老爷爷,年轻时曾经浪迹世界,最终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小店。他曾经九十年代来过中国,对来自中国的我十分热情。离开的时候,老爷子送我到店门口,一脸郑重地劝我: If you want to talk with the world, you should learn English, but if you want to talk with the God, learn Greece! 我被这句霸气的话深深打动,又颇羞愧地解释,自己很喜欢希腊语但实在语言天赋太低。老爷子冲我挤挤眼,向屋子里瞅了一眼确认老板娘没有盯着他,小声说:“你应该找一个希腊男朋友,这就是我精通五门语言的秘密。”我愣了一下忍不住乐出声,而他笑呵呵摆摆手回到店里。午饭的时候正巧逛到中央市集,对照着攻略索引到一家推荐的熟食餐厅,在老板盛情推荐下品尝了克里特岛著名的Gemista,一种包在甜椒或者番茄里的蔬菜包饭,加入了欧芹、橄榄油和薄荷,口感有点像蛋包饭,对于吃久了披萨意面的中国胃真的算得上莫名亲切。(后来几次去希腊都吃了这个Gemista,可以说是我在希腊最喜好的食物,后来自己回国还照猫画虎地做过,不过味道总是不大对劲。)从博物馆出来,向北走到海边,看到一座粉色的洋葱头清真寺Yiali Tzami。这是一座土耳其清真寺,其名字Yiali Tzami 来源于土耳其语 Yiali Tzamissi,意思是“海边的清真寺”。清真寺最早是个基督教小教堂,土耳其统治时期,为了讨好军事首领Kucuk Hassan帕夏,这里被土耳其人改成了清真寺。清真寺通体粉白色,顶部四个飞扶壁支撑着巨大的穹顶,其下是方形的建筑主体以及六个小的穹顶,具有明显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现在教堂已经不复宗教职能,成为一个美术馆,一些皮肤略黑,看似东欧或西亚的女艺术家在展销民族饰品,金发的、黑发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游客俯身挑选礼品。风水流转,无论是曾经属于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最终在这个温馨热闹的古城,历史遗留都谦逊地俯下身融入了熙攘的世俗生活。站在清真寺门口向东望去,一条小径沿着防浪堤直通灯塔。彼时太阳还有些晒,但犹豫了一下,我还是向灯塔走去,毕竟对于一个生在内陆的小孩,没有什么比海中央的灯塔更具吸引力。站在防浪堤上,两侧是全然不同的大海。南侧是内湾,海水平静,水面蔚蓝,波光粼粼;北侧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蓝色稍浅,但海浪波涛,猛烈地拍打在堤岸的石堆上,激起白色的浪花。在堤岸上行走了近半个小时才到灯塔。是个不高的小塔,并没有开放,我就地坐在塔下的石阶上,对岸就是昨夜的旅馆,以及老城层次错落的威尼斯风格建筑。哈尼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威尼斯共和国占领,作为海上贸易通道的战略港口。这些旅居在外的威尼斯商人在哈尼亚大兴土木,建设了精致的威尼斯风格的建筑群,这些建筑兼具南欧建筑与东方拜占庭、伊斯兰建筑风格,拥有陶红色的屋顶,浅黄色、米色、橙色的墙面,通透的阳台,纤细的窗户,轻盈小巧,善用弧线。威尼斯虽然为水城,但实际建设在泻湖之上,风光绮丽在于密如迷宫的运河网络,因此想要看到直面大海的威尼斯风光,哈尼亚古城是个不错的选择。©小八自绘晚上回旅店的路上,又碰到烟草店的小哥,大老远冲着我招手;早上出门的时候就曾遇到过他,正懒散地支着下巴,笑着问要不要一起喝一杯,我摇了摇头说要去博物馆。这次再偶遇,他笑的有有几分狡黠:现在是不是可以喝一杯了。我摸了摸鼻子,不好意思地说已经约了朋友,他爽快地摆摆手说,玩的愉快。作为快要不那么年轻的大龄少女,只要不涉及纠缠不休,遇到有人搭讪总体来讲是一件愉快的事,一定程度满足了我肤浅的小虚荣。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DAY2 伊拉克利翁早上起的比较晚,懒洋洋瘫在旅馆的阳台上,面对大海用了早餐,就乘坐大巴赶往伊拉克利翁Iraklia. Iraklia是克里特岛首府,也是克里特岛的主要港口,前往希腊本岛、其他小岛的航线都是从这里出发。到了酒店,放下行李就直奔克诺索斯王宫,也就是传说中雄霸地中海的米诺斯王的宫殿。要了解这个宫殿,还是得回溯到史诗时代那些激荡人心的传说。故事要从宙斯大大的又双叒叕一次罗曼史开始。美貌动人的腓尼基公主欧罗巴在某次春游中被众神之王宙斯看到,心痒难耐但又苦于善妒妻子赫拉的威慑,宙斯变成了公牛去勾搭欧罗巴,并把她带到了克里特岛,在那生出了三个儿子米诺斯、拉达曼迪斯和萨尔佩冬。米诺斯后来成为克里特的国王,在与其兄弟争夺王位期间,他曾向海神波塞冬乞求一头纯白色公牛,以证明自己王位出自神授,并许诺事成后宰献公牛给波塞冬,但在被公牛的美貌(没错,是美貌)所折服后,米诺斯偷换了其他公牛作为祭品,被激怒的波塞冬对米诺斯的妻子帕斯菲下了诅咒,使她疯狂爱上了公牛,并与其生出了一个半人半牛的怪物,牛头怪米诺陶洛斯(Minotaur)。The Minotaur ©Alan Lee米诺斯国王对这个便宜儿子非常恼火,按照神谕将其关在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中,并要求有杀子之仇的雅典人每九年送七对童男童女,供给牛头怪食用。而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英雄,雅典国王埃勾斯与特洛伊公主埃特拉的私生子忒修斯自愿成为童男,前往克里特杀牛头怪除害。而在克里特岛,忒休斯凭借英勇和美貌(没错,又是美貌)打动了米诺斯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公主,她偷偷交给他一直线团,拴在克诺索斯迷宫的入口,然后跟随滚动的线团找到牛头怪米诺陶洛斯,并顺利解决了它。胜利的忒休斯本打算带着阿里阿德涅公主一起回雅典,在路过纳克索斯岛的时候,他梦到酒神狄俄尼索斯,酒神在梦里警告忒修斯,阿里阿德涅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妻子,命他好自为之。醒来后的忒休斯一身冷汗,他深知惹怒神祇的危险,抛下公主就速速离去。这边阿里阿德涅在醒来后伤心欲绝,赶来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借机安慰,陷入热恋,之后的故事就不详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回过头来说我们的英雄忒修斯,在丢了公主之后,失魂落魄的忒修斯王子忘记了出行前和老爹埃勾斯国王的约定:如果平安回来,就把来时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看着远处回航并依旧挂着来时黑帆的船只,埃勾斯以为儿子不幸遇难,绝望的国王纵身投海自尽了。为纪念这位悲剧的国王,他葬身的这片海被称之为爱琴海(爱琴Αιγαίο与埃勾斯Αἰγεύς近音)。当然,传说只是传说,真实的历史一直隐藏在迷雾中,直到19世纪70年代来自英国的考古学家Sir Arthur Evaus在伊拉克利翁以南五公里,挖掘出了宏伟的宫殿遗址。这个宫殿坐落在小山丘上,结构迂回复杂,与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十分相似,学者判断这就是米诺斯王宫所在。克诺索斯皇宫鸟瞰照片 ©网络这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宫殿群,始建于公元前1900年,在公元前1400年毁于大火。宫殿群占地两公顷(相当于四分之一个北京故宫),建筑面积超过23000平方米,由一组多层平顶式建筑构成,中央是长方形庭院,四周围为国王宫殿、王后寝宫、双斧宫、储藏室、仓库等,建筑之间由长廊、副道、阶梯相连,错落有致、复杂曲折。在宫室和长廊内,有优美多姿的壁画,这些壁画历经3000多年,出土时仍然色泽鲜艳。无论壁画的场景,建筑物的功能,都散发着这座皇宫的独特魅力——不同于中世纪以后等级森严或金碧辉煌的城堡宫殿,这里的气息人本而自由,是真正献给活人的宫殿,是宗教占据精神高地之前,世俗生活本来的面目。克诺索斯皇宫复原图 ©网络必须说明的是,无论是宫殿梁柱还是壁画,在出土时都经过考古学家Sir Arthur Evaus的修复修缮。他充分发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精神,对零散的废墟进行脑补和修复。对此许多考古学家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对于遗址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事实上也许正是如此。但客观说,在那个没有修旧如旧遗址保护观念的时代,伊文思的修复谈得上尽心之作。无论如何,在落日余晖下立在王宫的阶梯上,回望历史与现实的影子在层层建筑中重叠,终有一瞬间,觉得自己离那个千年前的神话无比接近。皇宫还有几处有趣的细节,一个是建筑的柱子,这里用的柱子都是整木,且上粗下细,其原因在于树木枝干在用作柱子时是倒立插进土壤中,以防止重新生根发芽,由此可见在当时克里特岛的环境已十分适合植物生长。除了柱子,皇宫里随处可见的孔雀也堪称一景,这些漂亮家伙傲娇地漫步在遗址的残垣断壁上,一副当家作主的样子,华丽的羽尾和沧桑的遗址融合得别有意蕴,只是不知道是否有特殊历史寓意。©小八自绘最令人惊讶的是,宫殿内铺设了陶土制成的供水排水管,设置了厕所和浴室,卫生情况至今看起来依旧惊人的先进。要知道,在其后2000-3000年的漫长中世纪,欧洲仍然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城堡皇宫贵族宅邸不设厕所和下水,更不用说平民的住宅,大街小巷、烟囱、书房、卧室、花园,但凡能立足的地方,那些衣冠楚楚的贵族们都能毫无心理压力地随时随地蹲下解决问题。克里特文明比起其他早期古代文明,并无宏大的帝国和权贵阶层,社会和经济上奉行平等主义,而艺术也更贴近生活——这里的艺术家们并不关心国王还是诸神,他们的目光都系在鲜活的日常,这点从克诺索斯皇宫的壁画可见一斑。《伊利亚特》中曾经描述古代克诺索斯的服饰和舞蹈:“年轻的小伙儿在场上跳舞,带着姑娘们,她们的聘礼是众多的壮牛,互相牵着手腕,姑娘们身着麻纱长裙,小伙们穿着精工纺织的缎袍,闪烁着橄榄油的光灼。” 壁画中就是这样鲜活的场景和服饰,能一窥当时人们的生活审美。如果仔细观赏,会发现这些壁画的构图抽象凝练,线条流畅灵动,人物形象优美性感,没错,我用性感来形容,不是硅胶填充的性吸引力,而是骨骼肌肉之间的生命的张力。壁画的色彩美学是另一特色,每次回看照片都会忍不住叹息,用色大胆且富有想象力,用今天的审美看依然充满设计感,即使并不精致,仍生机勃勃,美的惊人。Ancient Greek fresco from the Palace of KnossosPainting Ladies in Blue in the Palace of Knossos克诺索斯皇宫复原壁画 © 网络当最后一抹晚霞从王宫的台阶退下,我们返程回到伊拉克利翁。从Trip advisor上搜到一家口碑靠前的海鲜餐厅Paralia Seaside Restaurant,坐在海边的露天餐位上享用晚餐。这家性价比很高,味道也相当不错,前菜炸西葫芦片酥脆香甜,希腊沙拉在希腊餐桌上永远不会出错,头道的克里特口味海鲜饭,味道和西班牙的海鲜饭略有不同,米饭相对软糯,口感也更清淡,更适合我个人口感,另一份意大利面味道也ok。主菜烤鱼肉质鲜嫩,新鲜柠檬汁较好化解了海鱼的微腥。之后是味道极辛辣的茴香酒以及软糯的米团状甜点。服务员小哥端来了水果拼盘和另一种甜酒,作为赠送的佐餐。饭后有个颇有喜感的小插曲,我因为内急穿过马路去店里洗手间方便,在返回的路上,服务生小哥忽然冲到马路中间,张开双臂拦住了所有过往的车辆,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护我螃蟹一样横穿马路。去趟厕所如此高调,我有些小尴尬,回到座位听曼曼扶着额头解释,她因为赠品过多有些不好意思,就多留了一些小费,于是小哥就忽然很兴奋地冲出去迎接我了。听她解释后,忽然觉得希腊的经济确实是有点问题。米克诺斯岛DAY3 米克诺斯岛这次在伊拉克利翁并未久留,我们第二天一早就坐船前往米科诺斯岛。码头位于城北,每天都有穿定点发往基克拉泽斯群岛(Cyclades)和雅典的船只。出发前我们提前在网上订好了Seajets的快艇,这是一种体积小速度快的短途船,船舱全封闭,不能上甲板,视野并不开阔,且因船身小容易颠簸,极容易晕船。但幸运的是,我隔壁坐着个侧颜甚美的姑娘,我全程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欣赏,几乎忘记晕船。她约莫二十来岁,棕色长发,面部轮廓分明,鼻子英挺,睫毛飞长。单说五官,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那个特定的清晨,海面反射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侧脸,留下深深浅浅的阴影,像大理石雕成的女神像,让人心生仰慕。我一直坚信,真正的美具有不分性别,不分民族的感染力。时隔五年,我还是会偶尔想起那个一面之缘的希腊姑娘,她安静冷清的侧颜,不时穿过时间和空间抚慰我焦躁的心情)。米克诺斯岛与圣托里尼、帕罗斯等岛屿同属于基克拉泽斯群岛(cyclades), Cyclades在希腊语中寓意Kykles(环),由220多个岛屿组成,这些岛屿环成一圈,围绕着古希腊圣地提洛岛(Delos)。基克拉泽斯群岛是由海水淹没的山顶形成的岛屿群(除了圣托里尼和米洛斯岛是火山岛屿),气候干燥温暖,除了纳克索斯岛(Naxos)外其余岛屿都土壤贫瘠。可以想象, 在游客大军带着强大的消费力到来之前,这里的居民的生活并不安逸——他们不得不设法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橄榄、葡萄、小麦,还要随时应付神出鬼没的海盗和征服者。但乐观热情的希腊人还是在这里创造出令人羡慕的美好生活,阳光、滩、葡萄酒和美食,就像Gerald Durrell《追逐阳光之岛》中的美丽词句“小岛的魔法如花粉般附着在我们身上,每天都有那种安详静谧、光阴止步的感觉,让你希望那一天永远不要结束”。©小八自绘组成基克拉泽斯群岛的小岛们各有特色,提洛岛是宗教和历史爱好者的首选;纳克索斯面积最大,树林茂密风景优美;圣托里尼的蓝白色小镇伊亚是最著名的观光景点;帕罗斯一年一度的圣母升天节仪式盛大;米洛斯以维纳斯的出土而闻名。而本次的目的地米克诺斯,则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米岛位于基克拉泽斯群岛的东北部,是根据第一任统治者,阿波罗的孙子英雄Mykons的名字命名。在希腊神话中,这里曾经是宙斯和提坦神的战场,也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打败巨人的地方,据说岛上的巨大花岗岩石,就是巨人尸体石化而成(也有说不是尸体,只是生殖器官,这样想想就不忍直视了)。©小八自绘波光粼粼的大海,阳光灿烂的沙滩,茂密的橄榄树丛,层层叠叠迷宫一般的小镇,白色墙面的小屋和蓝色洋葱头的教堂。总之,如果你对爱琴海的岛屿有所幻想憧憬,来米岛一定不会失望。但最使米克诺斯出名的,还是“开诚布公”的天体沙滩和活力四射的夜生活。我们到达是四月底,还未进入旺季(5-10月),海水偏凉不适合下海,店铺都懒洋洋提早关门,所以并未享受到传说中尖叫兴奋的各项活动,但也因此感受到了米克诺斯的另一面——安宁、慵懒又迷人的小岛风光。到了米克诺斯,下船便看到旅馆主人的儿子和女儿举着牌子迎接我们,因为他们不说英文,所以简单寒暄后我们就径直上车。车子一路上山,在半山腰一处白色小别墅停住。旅馆叫做Studios Germanos, 在Booking上评分很高,价格也很经济,带露台的海景双人间仅40多欧。旅馆白墙蓝窗的小屋子是典型的基克拉泽斯民居风格,屋檐下阳台上整齐摆放着木质桌椅,顺着石阶向下三五步,就是宽敞的小露台,被曲线状的卵石女儿墙温柔环抱。因为处于山腰,旅店的视野极好,露台正面山坡和山坡下闪耀着光芒的白色小镇,以及远处目之所及天尽头与天空融为一色的蔚蓝大海。天气好的时候,向西看还能远远看到米岛那几个排排坐的大风车。因为四月还未到旺季,旅馆只有我们两人,房东安排好房间也很快离开,所以我们幸运地包下了整个海景别墅。出了旅馆门一路下山就是米克诺斯镇,一个迷宫一般的小镇,高处看建筑高地杂乱,道路参错复杂,进入其中又觉得建筑进退台阶高地都自有章法,两三层的平屋顶房子,通过退台争取充足的阳光和最好的风景,层层退台和灰白相间的石头街道一起,沿着山行逐级跌落,从山顶一直蔓延到海滩。©小八自绘一路风景和明信片上描绘的分毫不差,白的耀眼的爱琴海民居熙熙攘攘挤作一团,建筑的边缘被贴心地磨成了圆润的弧形,显示出敦实可爱的气质。沿着山路下行,到处都是可以用来拍美照的场景,那些蓝的窗户,红的屋顶,绿的大门,木的栏杆,白的墙面……不实地走一趟,真很难想象如此多鲜艳的颜色可以毫无顾忌地用在建筑立面上,又毫无杂乱艳俗之感,恐怕只有这样蔚蓝的天空和纯白的建筑基调能压得住这样大胆的用色。那些清晰可爱的植物,三角梅、仙人掌、马齿苋装饰着墙壁和屋檐,每一个街角都像是精心设计好的明信片,一点儿也不奇怪那么多同胞们喜欢不远万里过来拍婚纱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圣托里尼在国内更负盛名,但米克诺斯贵在人少,真正想要无人打扰的专心出大片,米岛是个非常理想的选择。)这一路上有民宅也有餐厅、咖啡厅、礼品商店,但总的来讲人很少,不只是游客,当地人似乎也不那么多,偶尔有几个店铺主人懒洋洋地靠在门口晒太阳。我们闲逛,打招呼,偶尔和当地人聊几句,听闻这个季节还未到旅游旺季(五到十月),米岛游客不多,大多数店主也懒得开门。“但是,”店铺主人认真地补充:“我还是喜欢淡季,你简直不能想象八月份的时候这个岛有多么吵闹!”看来所有旅游名胜都面临这个永恒的难题——怎样平衡熙熙攘攘的游客和当地人安静的日常生活。在路过一户人家的露台时,看到一对老爷爷和老奶奶凑在一起聊天看手机,老奶奶光着脚翘在椅子上,老爷爷身体前倾,笑眯眯盯着手机,后腿还调皮地向上翘。我是个摄影白痴,但也知道这样的画面多么入境,你很难不被那种快活的满足的的气氛感染。我无意打扰他们,所以并未攀谈,只是默默地留住这个影像,以便在以后的时光里不断回味。沿山路一直到海边,就是著名的米岛大风车(Windmills of kato Mili),这是米岛的地标,如果非要拍一张到此一游照打卡,必须是这个经典景点。风车立在Alefkandra海岸边上的小山丘上,大多数都朝着北面,是就是米岛全年的主导风向上。今天米岛上有16个风车,大多数建于16世纪的威尼斯时期,当然之后也一直在反反复复改建翻修。这些风车早起被用于碾磨小麦,这是岛上居民的主要口粮,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20世纪中期。米岛风车和荷兰的风车看起来很不一样,尺寸比较小巧,建筑也谈不上精美,圆滚滚有些粗糙,白色的桶装屋子上铺着灰色的茅草屋顶,有些像阿尔贝罗贝罗的陶尔利石屋。纤细的放射状风轮就像是手工做的纺车轮子,总让人担心风一吹就折断了。风车附近海风极大,站在水边随时有一种飘飘欲飞的危机感。从风车一路往被,就是著名的小威尼斯。小威尼斯位是海边的一段岸线,整齐地排列着18世纪渔民的房子,建筑直接建在水边,就像威尼斯潟湖上独特而美丽的水上建筑,所以被称为小威尼斯。当然,从建筑风格上,这些建筑也全然不同于岛上白色石材的基克拉泽斯建筑,它们拥有彩色的木门、弧形的窗户,出挑的阳台,具有明显的威尼斯风格痕迹——这不难理解,爱琴海区域曾经很长时间被威尼斯人控制。小威尼斯的历史最早追溯到16世纪,许多早期的船长和航海商人决定在此定居,并希望建设可以直面大海的家园,一方面便于出海卸货,另一方面也代表着海洋民族与大海的神圣联系。很快这个区域便成型,吸引了大量的船员,以及不期而来的海盗,这也是为什么岛上的房子和道路修得像迷宫一般——通常海盗来的时候,除了抓紧逃跑似乎并没其他更好的抵抗办法。不过听一个酒馆的酒保神秘秘地说,小威尼斯其实曾经就是海盗们的巢穴,贴水的建筑方便他们随时出入海上,建筑的地下仓库里就藏着他们储藏战利品的宝箱,他挤眉弄眼的表情让我一度怀疑酒馆下方是否藏有人骨和金币。从小威尼斯出来,我们四处溜达希望能碰到米岛的吉祥物——鹈鹕君,但不幸并没有收获,不过顺路捡到一只印度小哥。小哥年纪不大,约莫20出头,是大学毕业来欧洲度过自己的间歇年。小哥具有典型的印度特色,深色皮肤,牙齿雪白,笑起来嘴巴快到眼角,并且十分话唠,大概半小时,我们就了解了他的家庭结构,人生经历以及未来理想。他似乎对于自己放弃优厚待遇的工作,孤身一人游历欧洲的决定十分自豪,这样想想也是,我在他这个年龄还是没勇气花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虽然小哥很热情表示想要一路同游,用他的话说至少有人可以帮我们拍照。 但我们惦记着自家旅馆的落日,就匆匆告别小哥,准备返回。因为吃了太久西餐,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唤中餐!中餐!所以和曼曼合计后,我们在路边小店买了些新鲜食材,回家煮方便面。用番茄、培根、鸡蛋和生菜煮的方便面看上去色相不赖,配着煎香肠、罐头肉丸、蔬菜沙拉和浓郁香甜的桃汁,十分钟一桌丰富晚餐就端上桌。我们坐在屋外露台上,享受着数周来的第一顿中餐,眼看着夕阳一步一步向海平面落下。这时天色渐暗,海天一色处隐约有霞光。海风微凉,我们酒足饭饱地靠在木椅上玩手机,一般感慨生活若此,夫复何求。忽然听到脚下喵喵的叫声,一只不知道哪里来的小猫崽立在桌子不远处,怯生生看着我们,似乎想接近又不敢接近。我把盘子里剩下的香肠扔在脚下,它一眼不眨地盯着,犹豫了很久,终于馋嘴压倒了防备,扑到我脚下叼起香肠就跑。吃完了也不走远,又不满足地喵喵,盯着我一脸饥饿的样子。我有意逗他,拿着香肠在它面前晃悠,它来叼又不放手,这孩子也是有骨气,死活不肯就着手吃。最后拉锯了数分钟,还是我认怂扔给它。几次之后,它估计也放松了,卧在我脚下一动不动休息了,偶尔抬起头睁大眼睛看看我在干什么。夜渐渐漫上了露台的石阶,海风一点一定洗刷了白日的燥热,两个对未来一片未知的闲人躺在爱琴海的月色下,听远处船只归航的鸣笛,脚下卧着一只祖祖辈辈都生长于此的基克拉泽斯小猫,想像那些遥远的、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传说,等候昏昏沉沉的睡意结束这一天的欣喜。